一、西藏酸性土壤交换性盐基状况及其变化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王启震,常会庆,吴杰,徐晓峰[1](2021)在《施用高量堆肥污泥提高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下酸性水稻土pH和碳组分活性》文中认为[目的]污泥堆肥农用是污泥资源化的主要途径,明确不同用量堆肥污泥对旱作条件下酸性水稻土有机、无机碳组分及pH的影响,可为堆肥污泥的农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酸性水稻土为供试土壤,连续进行了2年小麦-玉米轮作盆栽试验。参照GB4284-2018农用污泥施用标准,设置。(CK)、3.75、7.50、37.50和75.00 t/hm2共5个污泥施用量处理,每年10月份种植冬小麦前称取相应量污泥,与盆栽土壤均匀混合后装盆,连续种植冬小麦和夏玉米两季作物。分别在小麦、玉米收获后采集耕层土壤,分析水稻土中有机、无机碳组分和pH,以及上述参数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结果]供试污泥堆肥用量处理下,土壤pH随污泥施用量的增加而升高,污泥用量35.70 t/hm2处理的4个生长季土壤pH较CK分别显着升高了0.21、0.51、0.40和0.70个单位(P<0.05)。污泥堆肥农用提高了酸性水稻土中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R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腐殖质碳(HSC)含量,同时也提高了碳酸钙(CC)和活性碳酸钙(ACC)含量,且增加幅度随污泥施用量的增加而上升。污泥用量为75.00 t/hm2时,土壤各有机碳组分和无机碳组分均显着高于CK(P<0.05);污泥施用量≥7.50 t/hm2时,土壤ROC、DOC含量均显着高于CK(P<0.05);污泥用量≥3.75 t/hm2时,土壤碳酸钙含量均显着高于CK (P <0.05)。碳库管理指数在污泥施用量≥7.50 t/hm2时显着增加(P <0.05)。碳酸钙含量和pH在酸性水稻土上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 <0.05);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之间也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 <0.05)。[结论]施用37.50~75.00 t/hm2生活堆肥污泥可在短期甚至当季显着增加旱作酸性水稻土中有机和无机碳总量和活性有机碳含量,提高土壤pH,是改善旱作酸性水稻土质量的有效手段。综合之前对堆肥污泥农用重金属积累、微生物多样性及养分淋失风险的研究,长期施用堆肥污泥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王朋顺[2](2020)在《电渗析法研究紫色土的酸化特征》文中指出近些年,紫色土的酸化情况日益严重。相关的研究显示,作为一种非地带性土壤,紫色土的酸化特征不同于南方的地带性红壤和黄壤。现有研究缺乏紫色土酸化特征以及酸化过程的完整研究。了解紫色土的酸化过程和酸化特征对酸性紫色土的改良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电渗析法模拟紫色土的酸化过程。电渗析法是一种提纯分离的技术,具有快速、高效地酸化土壤的能力。本研究首先是对比了电渗析法和传统的模拟酸雨淋溶方法在模拟紫色土酸化中的应用效果;其次,将电渗析法应用于不同母质(侏罗系遂宁组(J3s)、沙溪庙组(J3s)、蓬莱镇组(J3p)和白垩系夹关组(K2j))发育紫色土以及在微地形下不同发育程度(不同土种)紫色土(砂岩、泥岩、石骨子土、半沙半泥土、大眼泥、豆瓣泥)的模拟酸化实验,监测整个酸化过程中紫色土的酸化过程和理化性质变化,探究不同类型紫色土的酸化过程。最后,将电渗析法用于评估酸性紫色土的潜在酸化风险。确定电渗析可用于模拟研究紫色土的酸化过程后,借助电渗析法重点评估酸性紫色土在进一步酸化过程中的酸度变化,从而研究紫色土的潜在酸化风险。实验结果如下:1、相对于模拟酸雨淋溶,电渗析法可在极短的时间内显着地增加紫色土的活性酸和潜性酸含量,同时使土壤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含量降低。电渗析处理相比于酸雨淋溶处理可以更好地实现土壤的快速酸化,并且在强酸化土壤的进一步酸化模拟中效果显着,其操作也相对简单便捷。因此,电渗析法可以用于紫色土的模拟酸化研究。2、紫色土的成土母质显着地影响紫色土的酸化特征。不同母质发育紫色土的酸度特征不同。夹关组砂岩发育紫色土的矿物风化组成单一,土壤初始酸化严重,但土壤的CEC值较低,在进一步模拟酸化过程中土壤的酸化速度较慢,酸化程度低;沙溪庙组泥页岩发育的紫色土矿物组成丰富、CEC值较高,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在模拟酸化时,土壤的高CEC使其具有更高的交换酸含量,酸化程度更深;蓬莱镇组紫色土和钙质泥岩发育的遂宁组紫色土碳酸盐含量丰富,相同的酸化处理仅使碳酸盐含量降低了1%,土壤不易酸化,土壤pH值始终维持在8左右。3、紫色土的酸化特征受其发育程度影响严重。同一母岩发育的紫色土在丘陵不同地形部位的发育程度不同,具有不同的酸化特征。随着土壤发育程度的增加,土壤中的原生矿物和2:1型黏土矿物(蒙脱石和伊利石)含量降低,酸化程度加深。紫色土酸化过程中,碳酸盐首先发挥缓冲作用,缓冲作用较强,极少数的碳酸盐就可以使土壤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山顶的母岩含有丰富的碳酸盐,酸化后依然呈碱性;石骨子土、半沙半泥土和大眼泥在碳酸盐消耗殆尽后,阳离子交换过程开始起缓冲作用。高CEC值使土壤能够吸附更多的致酸离子,使得酸化处理的石骨子土、半沙半泥土和大眼泥的酸化程度比豆瓣泥更深。4、较高的CEC增加了酸性紫色土的潜在酸化风险。相比于红壤和砖红壤等地带性土壤,尽管酸性紫色土在电渗析前后中仍具有较高的盐基离子和盐基饱和度,但电渗析处理后紫色土的土壤酸度显着高于红壤、砖红壤等地带性土壤。丰富的盐基离子和盐基饱和度是紫色土酸化的重要特征。在初始酸化阶段,酸性紫色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盐基离子对土壤酸化有较强的缓冲作用。但当酸化程度加深后,具有更高胶体表面负电荷的紫色土表面能够吸附的交换性酸含量更高,其潜在酸化风险更高。
黄明沂[3](2020)在《福清市耕地土壤pH及主要养分的变化特点研究》文中提出为了了解和掌握福清市近三十年来耕地土壤p H及主要养分(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的变化情况,更好地为农业生产及地力培肥提供指导建议,结合近年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根据2016年采集300个土样并进行检测,对福清市1983年、2005年、2016年三个时期耕地土壤p H和主要养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比较分析福清市耕地土壤p H及主要养分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福清市2016年耕地土壤p H平均值为6.02,处于微酸性,土壤碱解氮含量平均值为110.52mg.kg-1,处于中等水平;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值为35.62mg.kg-1,处于丰富水平;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值为60.38mg.kg-1,处于缺乏水平;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16.35g.kg-1,处于中等水平。近三十年来,福清市耕地土壤p H值先上升后略有下降,2005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p H平均值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的相比,上升幅度为0.98%,2016年测定的p H平均值与2005年测定的相比,下降幅度为2%;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数值相比,2005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测定的碱解氮数值上升明显,平均含量上升了15.09mg.kg-1,升幅为16.29%,2016年测定的数值与2005年测定的数值相比,碱解氮水平有所上升,平均含量上升了2.8mg.kg-1,升幅为2.6%;2005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测定的有效磷数值相对于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数值上升明显,平均含量上升了17.42mg.kg-1,升幅为103%,2016年测定的数值与2005年测定的数值相比,有效磷水平有所上升,平均含量上升了1.3mg.kg-1,升幅为3.78%;2005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测定的速效钾数值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数值相比有所下降,平均含量下降了17.74mg.kg-1,降幅为20.62%,2016年测定的数值与2005年测定的数值相比,速效钾水平有所下降,平均含量下降了7.98mg.kg-1,降幅为11.54%;2005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测定的有机质数值于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数值相比有所下降,平均含量下降了1.15g.kg-1,降幅为6.8%,2016年测定的数值与2005年测定的数值相比,有机质水平有所上升,平均含量上升了0.6g.kg-1,升幅为3.81%。根据福清市土壤p H和主要养分的变化情况,结合福清市土肥站近年来业务技术推广工作因地制宜地提出土壤改良措施,为福清市耕地土壤的合理利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张玲玉,赵学强,沈仁芳[4](2019)在《土壤酸化及其生态效应》文中研究指明自然条件下的土壤酸化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近几十年来,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原本缓慢的自然酸化过程不断加快。土壤酸化加速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正迫使人们必须对土壤酸化加以重视。本文首先介绍了土壤酸化的自然过程和人为因素引起的土壤酸化,阐述了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酸缓冲体系、酸沉降、化学肥料、植物、土地利用方式等对土壤酸化的影响;然后总结了土壤酸化带来的一系列生态效应,如植物生长受到抑制、土壤生物群落结构改变、土壤重金属有效性升高、水体质量下降等;最后从施用酸性土壤改良剂和种植耐逆高效优质植物两个方面,论述了酸性土壤的可持续利用策略,并对土壤酸化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马和平,李江荣,卢杰,周晨霓[5](2017)在《西藏色季拉山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有效氮和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变化》文中认为研究森林土壤有效氮动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了解森林生产力、营养循环和氮素的循环与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选用色季拉山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其在不同海拔梯度不同土层的NH4+-N、NO3--N和SMBN含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NH4+-N和NO3--N含量因海拔梯度和土层不同而异。高海拔区域有较高的NH4+-N,随着海拔的降低,NH4+-N含量随之降低,而NO3--N含量则与之相反。随着土层的加深,NH4+-N和NO3--N含量基本上是010 cm土层高于1020 cm,1020 cm之高于2040 cm土层。SMBN在4 300 m处,SMBN达最大值,在3 700 m处,SMBN达最小值。结果说明,在西藏色季拉山东麓垂直带上,NH4+-N和NO3--N含量因海拔梯度和土层不同而异。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SMBN逐渐减少。随着土层的加深,SMBN呈递减趋势。
汪娟梅[6](2014)在《关中农田土壤化学质量退化特征及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地区和全球环境质量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增长、人口数量增加,人均耕地资源占用量逐年递减,使我国不得不长期采取各种技术措施,高强度地利用土地,以确保粮食高产和稳产。关中地区拥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文明,是陕西乃至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高强度的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使得关中地区土壤质量潜在退化。其中农田的土壤化学退化问题极为严重。在众多土壤化学性质指标退化过程中,其中土壤钙素退化较为明显的特征之一,却长期被人们所忽视。由于作物的种植制度、耕作、施肥制度的变更,不再使用农家肥,土壤的施肥“复钙”机制不复存在。土地旋耕而不再深翻,被淋移到较深土层中的钙素不再能依靠土壤翻动到表层而“复钙”。给土壤中常年使用大量无机氮肥、磷肥和钾肥,铵态氮和钾与胶体上钙离子的交换,磷素对钙的化学沉淀作用促进了胶体上钙被交换,土壤钙饱和度递减;土壤中氮素的硝化使土壤酸化,以及根际土壤紧实化导致CO2气体偏压增大,加速了碳酸钙的溶解与淋失。现代农田管理、利用制度不利于表层钙素的平衡,钙素退化是其化学退化的主要特征之一。钙素是植物抗虫、抗病的元素之一,土壤钙素退化导致植物病虫害猖獗。基于农田客观实际,研究以钙素退化为特征的土壤化学退化显得极为重要。本研究选题以陕西关中农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在化学肥料逐年递增、土壤钙素退化情况下,研究了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碳酸钙、交换性钙等指标,尤其探求对石灰性土壤钙化作用,并以生物实验为基础,探究了土壤钙离子饱和度的演化及其对作物生长的危害性等,得出了以下结论:1.研究区域0100cm剖面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明显的垂直向和水平向的变异特征。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在7.0023.39g·kg-1,整体变异性较大,均处于缺乏及其以下水平。关中农田靠人力劳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历史久远,020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相对较高,也具有距离村庄越远有机碳含量递减的水平变异特征。受到土壤发育与演化特征的影响,塿土活性有机碳含量在0100cm范围内从上到下呈现逐渐递减的规律,水平方向呈弱递减趋势,变幅较小。剖面上0100cm土层有机碳密度的水平分布规律受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剖面容重的双重影响,单位面积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异在1.450.50kg·m-2,呈随距村庄距离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的分布规律。研究本区域土壤碳的不稳定性结果表明,土壤碳库活度介于0.180.59之间,碳库活度从上到下呈递增趋势。在3040cm土层处碳库活度略有增大。2.研究区域040cm土层碳酸钙含量仍高于下层,体现着历史上“复钙”措施的效应。剖面上碳酸钙含量最大值83.45g·kg-1出现在3040cm土层,并以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地区资料为背景分析,当今农田030cm土层的碳酸钙含量有明显向下淋溶而减少趋势,020cm土层碳酸钙含量的年递减速率最大,达到了6.3%。在农田土壤土壤交换性钙含量在010cm土层最高。040cm土层交换性钙含量变化在之间7.4310.16cmol·kg-1之间,平均含量为9.29cmol·kg-1,且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呈递减趋势,40100cm土层交换性钙含量变化7.739.30cmol·kg-1之间。3050cm土层土壤交换性钙含量随土层逐渐增加,特别是在距离村庄250m以外,钙的淋溶淀积现象更加明显,印证着现代土壤中钙素有明显的向下淋移聚集的态势。3.土壤钙饱和度是土壤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关中地区尽管属于石灰性土壤,可已经发现存在着土壤交换性钙含量递减、钙离子饱和度较低的问题。研究区域土壤钙饱和度变化在42.08%77.46%之间,其中32.1%的供试土壤样品钙饱和度低于了对于大多数数园艺土壤80%的质量标准。即使在富钙的石灰性土壤地区,土壤钙饱和度分布也具有显着的差异性,距离村庄越远土壤钙饱和度低,距村庄越近,使用土粪的历史越久、土壤复钙作用痕迹显着,土壤钙饱和度相对较高。4.通过对不同钙饱和度土壤与作物生长的关系研究得出,不同钙饱和度处理对黄豆、大青菜的影响较为明显。土壤钙饱和度为68.97%以上处理作物生长健康,植株的株高随土壤钙饱和度减小而降低,钙饱和度(53.27%、45.00%)最低的两个处理株高虽略高但其叶片弱色泽偏黄。黄豆的地上部分和根部鲜重随着不同处理中钙饱和度的降低呈减小趋势,钙饱和度为68.97%的鲜重根冠比也略高于其他几个处理。
邓琳璐,王继红,刘景双,石峰,孔凡建[7](2013)在《休耕轮作对黑土酸化的影响》文中提出通过长期定位试验,在吉林省德惠市采集休耕轮作的土壤样品,研究休耕轮作对土壤pH值及土壤交换性H+、Al 3+的影响;休耕轮作对土壤阳离子交换性能的影响;休耕轮作的土壤pH值与各相关理化性状的相关性;休耕轮作对土壤缓冲性能的影响以及对酸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经过休耕轮作后,土壤酸化得到缓解,土壤交换性酸(交换性H+和交换性Al 3+)呈下降的趋势,土壤pH随着交换性酸的降低而升高;交换性H+和交换性Al 3+含量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减小。(2)休耕轮作措施能够增加土壤中阳离子交换量及盐基饱和度;(3)土壤pH与各盐基阳离子的相关性大小依次为Ca2+>Na+>K+>Mg2+,并且交换性Ca2+含量最多,占盐基总量的89%~95%,对盐基饱和度贡献最大;(4)休耕轮作措施能够增加土壤的酸碱缓冲容量,休耕轮作后的土壤最高酸碱缓冲容量是长期连作土壤酸碱缓冲容量的2倍以上,从而增强了土壤对酸碱的缓冲性能,并且降低了土壤的酸化速率。
邓琳璐[8](2013)在《耕作方式对黑土酸度变化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以定位的吉林黑土为试供土壤,通过不同的耕作方法,采用田间采样、室内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垄作、免耕、秋翻)对吉林黑土pH、交换性酸的影响;对有机质、交换性能的影响;对缓冲性能和酸化速率的影响;得出结果如下:(1)经过免耕的土壤pH均高于垄作和秋翻的pH,在耕层深度为0-10cm的黑土中,经过免耕的土壤pH为5.87,分别比垄作和秋翻土壤pH高出0.18和0.21,在耕层深度为10-30cm的黑土中,免耕土壤的pH为5.88,略高于垄作和秋翻的土壤pH。免耕的土壤交换性酸含量最低,垄作和秋翻次之。(2)对有机质和交换性能的研究表明:经过免耕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多,最高可达到25.06g/kg,垄作和秋翻土壤有机质含量次之。免耕的土壤交换性钙的含量最多,含量达到了60.12cmol/kg,从而使得盐基总量最多,垄作和秋翻土壤次之。免耕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最多,达到了11.8cmol/kg,垄作和秋翻次之。(3)对土壤缓冲性能的研究表明:黑土不同耕层深度呈现同样的规律,即缓冲性能大小为:免耕>秋翻>垄作;并且缓冲性能和土壤的交换性钾、交换性钙、盐基总量、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呈显着正相关。(4)对土壤酸化速率的研究表明:免耕的土壤酸化速率最低,垄作和秋翻次之;并且土壤的酸化速率和土壤的交换性钾、交换性钙、盐基总量、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呈显着负相关。综上所述,经过的垄作、免耕和秋翻,免耕的土壤pH最高,并且从影响土壤酸化的因素上来看,免耕这种耕作方式是减缓土壤酸化最显着的耕作方式,垄作和秋翻次之,因此在农业耕作方法上,免耕为耕作的首选。
姜海[9](2013)在《吉林玉米带土壤腐殖质组成及其与土壤酸度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土壤固相部分的主要成分由土壤有机质组成,其泛指在土壤中含碳的有机化合物,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腐殖质。本文针对吉林省玉米带黑土的土壤腐殖质含量、结构体及腐殖化系数的变化为主要的研究,探讨了黑土腐殖质组成及其与土壤酸度的关系。本试验在吉林省玉米带耕作黑土中设置了20个采样点,以防护林带黑土作为对照处理,针对土壤中活性酸、交换性酸、交换性盐基离子、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等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对土壤腐殖质与土壤酸度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经过多年耕作的黑土与防护林带的黑土进行比较,虽耕作黑土容易形成土壤结构,但其稳定性表现为逐渐下降趋势。长期施肥耕作,不仅改变了腐殖质组成的各项指标,而且影响了土壤盐分含量上升和盐分离子组成、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等比例,构成了新的土壤酸平衡体系,导致土壤pH值上升或下降。2.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吉林省玉米带土壤开垦后pH值明显降低。黑土经过耕作后,游离态腐殖质组分含量的降低对游离态胡敏酸类型、腐殖化程度以及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没有显着影响,但是游离态富里酸的变化对交换性A13+、交换性酸以及pH值是有显着影响,进一步影响了土壤的酸度变化。耕作施肥对结合态胡敏酸含量影响不大,对于结合态富里酸含量的变化是有影响,它的作用在结合态胡敏酸类型以及腐殖化程度的变化表现为明显;黑土经过耕作后结合态富里酸的变化与土壤酸度无显着相关,但是结合态胡敏酸的变化对交换性A13+、交换性酸、盐基饱和度有极显着影响,导致影响了pH值的变化。3.从黑土的质腐殖组成及腐殖化系数的变化中,可看出黑土腐殖质的组分有显着的变化。随着黑土开垦年限的增加,胡敏酸与富里酸的比值呈下降趋势;同时活性胡敏酸也具备随着黑土开垦年限的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的变化特点,因而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土壤的保肥性能和养分贮量也相应下降,土壤中主要的物理性质和水分性状也发生明显的改变,土壤的体积质量增大,总孔隙度下降,通气度及田间持水量显着下降,土壤酸缓冲性越差,随着氮、磷等大量元素的富集,土壤的酸化趋势就越明显。4.耕作黑土的腐殖质总量以及可提取的腐殖质量几乎低于防护林带黑土,耕作黑土游离态腐殖质含量、结合态腐殖质含量、游离态腐殖质率及腐殖质提取率分别低于防护林带黑土40.53%,12.42%,12.93%,0.33%;耕作黑土的有机质变幅为15.83-30.13g.kg-1,平均含量为22.41g.kg-1,而防护林带黑土的有机质含量变幅为20.21-67.83g.kg"1,平均含量为39.82g.kg"1,是耕作黑土有机质的1.78倍。可能的原因是土壤开垦后,土壤中游离态腐殖质含量、结合态腐殖质含量、腐殖质提取率及游离态腐殖质率进一步降低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降低,使土壤的交换性酸增加,交换性盐基离子、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的比例发生变化,构成了新的土壤酸度平衡体系,导致降低土壤的pH值,也使缓冲能力下降。
李爽,张玉龙,范庆锋,虞娜,刘畅[10](2012)在《不同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土壤酸化特征的影响》文中提出自连续13a在同一地块以不同灌溉方式进行灌溉试验的保护地,分层采集沟灌、滴灌、渗灌3个处理0~60cm土层土壤样品,研究灌溉方式对土壤酸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灌溉处理土壤活性酸度和交换性酸含量均随着土层加深而降低,各处理间土壤活性酸度在0~40cm土层差异明显,总体为沟灌>渗灌>滴灌;土壤交换性酸差异出现在0~30cm土层,为渗灌>沟灌>滴灌;土壤交换性Al3+随土层加深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以滴灌含量最低。各处理土壤盐基饱和度(BS)随土层加深而增加,在0~30cm土层为滴灌>渗灌>沟灌。土壤pH与交换性酸、硝态氮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与盐基饱和度、特别是Ca2+饱和度呈极显着正相关;Al3+占交换性酸比例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总之,保护地土壤酸化与硝态氮含量、盐基饱和度、有机质含量关系密切;与沟灌和渗灌相比,滴灌更利于抑制土壤酸化。
二、西藏酸性土壤交换性盐基状况及其变化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酸性土壤交换性盐基状况及其变化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2)电渗析法研究紫色土的酸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土壤酸化的概念 |
1.2 土壤酸化的现状 |
1.3 土壤加速酸化的原因 |
1.3.1 酸沉降 |
1.3.2 氮肥施用 |
1.3.3 作物生长 |
1.4 土壤酸化的缓冲过程 |
1.4.1 碳酸盐缓冲 |
1.4.2 阳离子交换缓冲 |
1.4.3 矿物风化缓冲 |
1.4.4 铁铝氧化物缓冲 |
1.5 模拟土壤酸化过程的研究方法 |
1.5.1 模拟酸雨淋溶 |
1.5.2 模拟氮肥施用 |
1.5.3 电渗析法处理 |
第2章 绪论 |
2.1 立题依据 |
2.2 研究目标 |
2.3 研究内容 |
2.4 计划路线 |
第3章 电渗析法和酸淋洗模拟紫色土酸化的效果比较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土壤样品采集与测定 |
3.2.2 电渗析试验方法 |
3.2.3 酸淋洗试验方法 |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土壤酸度指标变化 |
3.3.2 土壤交换性盐基成分变化 |
3.3.3 技术可操作性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渗析法研究不同母质发育紫色土的酸化特征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样品的采集及测定 |
4.2.2 电渗析试验方法 |
4.2.3 碳酸盐验证实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土壤酸度指标变化 |
4.3.2 盐基离子的变化 |
4.3.3 碳酸盐含量变化对紫色土酸化的影响 |
4.3.4 母岩成土特征对土壤酸度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渗析法研究不同发育程度紫色土的酸化特征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样品的采集及测定 |
5.2.2 电渗析模拟土壤酸化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不同发育程度的紫色土酸度特征 |
5.3.2 不同酸化程度紫色土的盐基离子变化特征 |
5.3.3 不同酸化程度紫色土的矿物组成特征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电渗析法评估酸性紫色土的潜在酸化风险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土样采集与理化性质测定 |
6.2.2 电渗析处理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紫色土的酸度特征 |
6.3.2 紫色土的交换性盐基成分特征 |
6.3.3 紫色土的进一步酸化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3)福清市耕地土壤pH及主要养分的变化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的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的研究进展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
2.2 耕地资源利用概况 |
2.3 自然条件 |
2.3.1 气候 |
2.3.2 水文 |
2.3.3 地质地貌 |
2.3.4 植被 |
2.3.5 土壤 |
2.4 福清农业生产概况 |
3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材料 |
3.2 研究方法 |
3.2.1 土壤样品采集 |
3.2.2 采样原则 |
3.2.3 土壤样品化验 |
3.3 数据分析 |
4 福清市耕地土壤pH及主要养分的现状及其变化特点 |
4.1 福清市耕地土壤pH和主要养分分析与分级指标的确定 |
4.2 福清市耕地土壤pH基本状况分析及变化特点 |
4.2.1 福清市各镇耕地土壤pH变化特点 |
4.2.2 福清市耕地土壤类型pH变化特点 |
4.2.3 影响福清市耕地土壤pH变化因素 |
4.3 福清市耕地土壤碱解氮的现状及其变化特点 |
4.3.1 福清市各镇耕地土壤碱解氮的变化特点 |
4.3.2 福清市耕地土壤类型碱解氮含量变化特点 |
4.3.3 影响福清市耕地土壤碱解氮的因素 |
4.4 福清市耕地土壤有效磷的现状及其变化特点 |
4.4.1 福清市各镇耕地土壤有效磷的变化特点 |
4.4.2 福清市耕地土壤类型有效磷含量变化特点 |
4.4.3 影响福清市耕地土壤有效磷的因素 |
4.5 福清市耕地土壤速效钾的现状及其变化特点 |
4.5.1 福清市各镇耕地土壤速效钾的变化特点 |
4.5.2 福清市耕地土壤类型速效钾含量变化特点 |
4.5.3 影响福清市耕地土壤速效钾的因素 |
4.6 福清市耕地土壤有机质的现状及其变化特点 |
4.6.1 福清市各镇耕地土壤有机质的变化特点 |
4.6.2 福清市耕地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变化特点 |
4.6.3 影响福清市耕地土壤有机质的因素 |
5 福清市耕地土壤改良措施 |
5.1 土壤酸化的改良措施 |
5.1.1 施用碱性肥料,并添加一些复合改良剂 |
5.1.2 合理的农业管理制度 |
5.2 耕地土壤碱解氮的改良措施 |
5.2.1 继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氮肥利用率 |
5.2.2 推广应用有利用福清市农业生产需求的新型肥料和肥料增效剂 |
5.3 耕地土壤有效磷的改良措施 |
5.3.1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用磷肥 |
5.3.2 调整种植结构,合理分解土壤有效磷的过量累积 |
5.3.3 结合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等措施 |
5.4 土壤速效钾的改良措施 |
5.4.1 提倡科学施肥,提高钾肥用量 |
5.4.2 加大宣传,提高意识,重视钾肥施用重要性 |
5.5 耕地土壤有机质的改良措施 |
5.5.1 大力推广有机肥应用 |
5.5.2 推进秸秆养分还田 |
5.5.3 结合福清市地区特点因地制宜种植绿肥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土壤酸化及其生态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土壤酸化过程 |
1.1 自然条件下的土壤酸化 |
1.2 人为因素引起的土壤酸化 |
2 影响土壤酸化的因素 |
2.1 盐基饱和度 |
2.2 土壤酸缓冲体系 |
2.3 酸沉降 |
2.4 化学肥料 |
2.5 植物 |
2.6 其他因素 |
3 土壤酸化的生态效应 |
3.1 生物 |
3.2 环境 |
4 酸性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
4.1 施用酸性土壤改良剂 |
4.2 种植耐逆高效优质植物 |
5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5)西藏色季拉山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有效氮和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概括 |
1.2 样地设置及采样 |
1.3 样品处理分析 |
1.4 实验方法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海拔梯度土壤p H值的变化 |
2.2 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有效氮的变化特征 |
2.3 不同海拔梯度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变化 |
3 结论 |
3.1 在西藏色季拉山东麓垂直带上, NH4+-N和NO3--N含量因海拔梯度和土层不同而异。 |
3.2 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 SMBN逐渐减少。 |
(6)关中农田土壤化学质量退化特征及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立题背景 |
1.1.2 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农田土壤有机碳的演变趋势及其效应研究 |
1.2.2 农田土壤碳酸钙演变趋势及其效应研究 |
1.2.3 土壤胶体上离子饱和度演化及其与土壤质量过程演化关系研究 |
1.2.4 土壤钙饱和度与土壤质量关系研究 |
1.2.5 土壤钙饱和度的演化趋势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
1.3 目前工作中存在和亟待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
2.1.1 研究地区的自然概况 |
2.1.2 研究地区的土壤类型 |
2.2 研究目标与任务 |
2.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3.1 土壤样品的采集 |
2.3.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3 室内生物模拟实验 |
2.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三章 关中农田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评价 |
3.1 研究方法 |
3.2 农田土壤有机质(碳)含量的空间变异状况及特征分析 |
3.3 关中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异特征 |
3.4 关中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活动的变异特征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关中农田土壤碳酸钙、交换性钙的演化趋势 |
4.1 研究方法 |
4.2 关中农田土壤碳酸钙现状及年变化率 |
4.3 关中农田土壤交换性钙含量变异特征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关中农田土壤钙饱和度变异趋势分析 |
5.1 研究方法 |
5.2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变异状况及特征分析 |
5.3 土壤钙饱和度变异性分析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土壤不同钙饱和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供试土样前期处理 |
6.1.3 试验设计 |
6.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6.2 土壤不同钙饱和度对黄豆、大青菜农学性状的影响 |
6.3 土壤不同钙饱和度对黄豆、大青菜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
6.4 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休耕轮作对黑土酸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区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土样采集与分析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休耕轮作对土壤pH值及土壤交换性H+、Al3+的影响 |
2.2 休耕轮作对土壤阳离子交换性能的影响 |
2.3 休耕轮作的土壤pH值与各相关理化性状的相关性 |
2.4 休耕轮作对土壤缓冲性能的影响 |
2.5 休耕轮作对土壤酸化速率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8)耕作方式对黑土酸度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前言 |
1.1 立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实验区概况 |
2.3 实验设计 |
2.4 测定方法 |
2.5 数据计算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耕作方式对黑土pH、交换性酸的影响 |
3.2 不同耕作方式方式对黑土有机质、交换性能影响 |
3.3 不同耕作方式对黑土缓冲性能的影响 |
3.4 不同耕作方式对黑土酸化速率的影响 |
4 讨论与展望 |
4.1 讨论 |
4.2 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吉林玉米带土壤腐殖质组成及其与土壤酸度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前言 |
1.1 立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本文研究意义与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土壤 |
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 计算公式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吉林玉米带黑土土壤腐殖质组成 |
3.2 吉林玉米带黑土腐殖质组成与土壤酸度的关系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不同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土壤酸化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田间试验设计 |
1.3 土壤样品采集 |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5 结果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土壤活性酸 |
2.2 土壤交换性酸 |
2.3 土壤交换性盐基组成及盐基饱和度 |
2.4 土壤硝态氮及有机质含量 |
3 讨论 |
3.1 影响土壤酸化因素分析 |
3.1.1 土壤pH与交换性酸 |
3.1.2 土壤pH与盐基饱和度 |
3.1.3 土壤pH与硝态氮含量 |
3.1.4 土壤交换性H+、Al3+与有机质含量 |
3.2 灌溉方式影响土壤酸化的机理探讨 |
4 结论 |
四、西藏酸性土壤交换性盐基状况及其变化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施用高量堆肥污泥提高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下酸性水稻土pH和碳组分活性[J]. 王启震,常会庆,吴杰,徐晓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1(02)
- [2]电渗析法研究紫色土的酸化特征[D]. 王朋顺. 西南大学, 2020
- [3]福清市耕地土壤pH及主要养分的变化特点研究[D]. 黄明沂.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4]土壤酸化及其生态效应[J]. 张玲玉,赵学强,沈仁芳. 生态学杂志, 2019(06)
- [5]西藏色季拉山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有效氮和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变化[J]. 马和平,李江荣,卢杰,周晨霓. 高原农业, 2017(01)
- [6]关中农田土壤化学质量退化特征及效应研究[D]. 汪娟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7]休耕轮作对黑土酸化的影响[J]. 邓琳璐,王继红,刘景双,石峰,孔凡建. 水土保持学报, 2013(03)
- [8]耕作方式对黑土酸度变化的影响[D]. 邓琳璐. 吉林农业大学, 2013(S2)
- [9]吉林玉米带土壤腐殖质组成及其与土壤酸度的关系[D]. 姜海. 吉林农业大学, 2013(S2)
- [10]不同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土壤酸化特征的影响[J]. 李爽,张玉龙,范庆锋,虞娜,刘畅. 土壤学报, 2012(05)
标签:酸性土壤论文; 土壤酸化论文; 土壤改良论文;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论文; 土壤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