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鼠缺氧习服后骨骼肌葡萄糖摄取的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李蒙蒙[1](2021)在《低氧低温对大鼠葡萄糖耐量及胰岛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低氧、低温环境下大鼠葡萄糖耐量及胰岛功能的变化,探讨特殊环境因素对机体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将1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氧(低压氧舱、10%O2)1天、3天、7天、14天、28天组,低温(环境温度4-8℃)1天、3天、7天、14天、28天组,低氧+低温(10%O2+4-8℃)1天、3天、7天、14天、28天组,每组各10只。饲养到一定时间,行腹腔葡萄糖耐量实验,腹主动脉采血,分离血清,ELISA法检测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计算胰岛素分泌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统计分析。结果:1.单纯低氧条件下,随着低氧时间的延长,大鼠空腹血糖及IPGTT 0.5h、1h、2h血糖水平先升高后降低(P<0.05),其中低氧第3天血糖水平最高;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水平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胰高血糖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先升高后降低(P<0.05),而胰岛素分泌指数及敏感指数先降低后升高(P<0.05)。2.单纯低温条件下,随着低温时间的延长,大鼠空腹血糖先降低后升高,其中低温第1天血糖最低,而IPGTT 0.5h、1h、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随着低温时间的延长,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先降低后升高(P<0.05),胰高血糖素、胰岛素敏感指数先升高后逐渐降低(P<0.05)。3.低氧+低温复合条件下,随着时间延长,大鼠空腹血糖及IPGTT 0.5h、1h、2h血糖呈先升高后逐渐降低的趋势(P<0.05);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水平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胰高血糖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先升高后降低(P<0.05);胰岛素分泌指数及胰岛素敏感指数呈现先降低后逐渐升高的趋势(P<0.05)。4.各时间点不同处理条件的组间比较发现:(1)第1、3、7天低氧、低温、低氧+低温组间比较:低氧组空腹及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程度较重;低温组空腹血糖降低,餐后血糖基本不变,胰岛素水平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而低氧+低温组糖代谢及胰岛功能的变化与低氧组相似,但较低氧组减弱。(2)第14、28天低氧、低温、低氧+低温组间比较:低氧组空腹及餐后血糖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低温组空腹、餐后血糖及胰岛素敏感性与对照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低氧+低温组糖耐量及胰岛功能变化与低氧组相似,但较低氧组更明显。结论:低氧、低温及低氧+低温环境均可影响葡萄糖代谢:1.较短时间(1-7天)的低氧可导致空腹及餐后血糖升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较长时间(14-28天)的低氧可导致空腹及餐后血糖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增强;2.较短时间(1-7天)的低温可导致空腹血糖降低,餐后血糖基本不变,胰岛素水平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随着低温时间延长,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敏感性可逐渐恢复至对照组水平;3.低氧+低温复合因素对空腹、餐后血糖及胰岛功能的影响与低氧相似:较短时间(1-7天)低氧低温较低氧稍弱,介于低氧组和低温组之间,而较长时间(14-28天)低氧低温较低氧组更明显。
杨雅媛[2](2020)在《低氧适应下AMPK对宰后牦牛肉能量代谢影响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牦牛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长期处于低氧的环境,不仅牦牛机体能够很好地保持正常的有机体表皮细胞的生长发育和正常的生理氧化和代谢的活动,而且由于牦牛自身的机体中存在着一种为了适应低氧生长环境而特有的生理氧化代谢功能调节和平衡机制,以达到低氧生长环境条件下的机体能量供求平衡。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激酶被认为是重要的"能量调节器"之一,活化的腺苷酸蛋白对于牦牛通过关闭活化蛋白腺苷酸能量代谢的重要途径,同时通过活化蛋白开启腺苷酸激酶是分解腺苷酸合成和代谢的途径,从而有效地调节牦牛畜禽宰后机体的活力和能量平衡。目前关于对牦牛AMPK的活力和能量调节的研究主要重点集中在活体动物中,对于牦牛适应畜禽宰后对牦牛AMPK的肌肉活力和能量代谢调节的研究大多仅仅是局限于对AMPK活力的分析和测定,对于牦牛适应宰后AMPK活力和能量调节的重要信号通路及其对牦牛肌肉能量的产生和代谢及其宰后牦牛肉品质的代谢和变化可能产生影响的相关研究未见报道。因此,有必要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在高海拔低氧的环境及其适应下,牦牛肉品激酶作为适应低氧环境下牦牛肌肉能量形成过程中牦牛AMPK活力和能量调节的重要信号通路,揭示了在宰后成熟过程中牦牛AMPK的活力对于牦牛能量的产生和代谢以及宰后牦牛肉质的变化可能影响以及其调控肌肉作用的机制。本研究通过AMPK对AMPK磷酸化的调控以及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信号通道,对AMPK调控过程中的磷酸后翻译进行修饰,用于研究不同海拔高度牦牛背最长肌肉。通过蛋白质组iTRAQ研究AMPK磷酸化修饰,证实了牦牛肉在能量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信号和途径;同时运用了免疫共沉淀、RT-PCR(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等方法,确定了AMPK对糖酵解过程中的关键物质限速聚合酶活性的影响和调控,并通过结合糖酵解过程发生的速度和复杂程度分析屠宰后肉质的性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不同海拔高度牛肉宰后AMPK活性、糖酵解代谢以及能量代谢调节的变化。通过测定结果得出,12~168 h成熟时间内,AMPK活性均为甘南牦牛显着低于玉树牦牛;72~168 h,乳酸含量和游离葡萄糖含量为甘南牦牛显着低于玉树牦牛(P<0.05);72~168 h,p H、肌糖原含量为甘南牦牛显着高于玉树牦牛(P<0.05);成熟前期ATP、ADP、AMP含量均为甘南牦牛显着高于玉树牦牛(P<0.05)。在成熟过程中,甘南牦牛硬度显着低于玉树牦牛,咀嚼性玉树牦牛显着高于甘南牦牛,弹性甘南牦牛显着高于玉树牦牛。综上所述,AMPK被乳酸肌糖原所激活从而活性显着的增加ATP的肌肉乳酸浓度和肌糖原水平较低,AMP生成量的显着增加,加速了乳酸在肌肉组织内的糖酵解,增加了肌肉的乳酸肌糖原含量,降低了肌肉的p H值,进而直接影响牦牛的营养和品质。2.研究低氧适应下AMPK活性调节途径及其对肌肉宰后能量代谢的影响。通过添加AMPKK的激活剂AICAR、AMPKK的抑制剂STO-609,对比研究AMPKK对AMPK通路调节的机制。AICAR显着提高了牛肉在宰后成熟过程中AMPK活性和糖酵解程度,增加了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能量代谢速率,并使AMPK基因表达量显着增高(P<0.05),说明AICAR通过诱导AMPK活性增加产生显着提高了宰后肌肉能量代谢水平。STO-609处理可抑制宰后牦牛背最长肌AMPK的激活。此外,STO-609处理抑制了糖酵解,增加了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肌肉的p H值(P<0.05)。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p-AMPK水平持续增加,这表明高海拔低氧条件下AMPK磷酸化水平就显着增加。3.研究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信号通路对宰后能量代谢的调节。通过添加SIRT1的去乙酰化辅助因子NAD+、NADH,对比研究AMPK/SIRT1信号通路对AMPK通路的去乙酰化调节和糖酵解机制。结果表明NAD+显着提高了肌肉宰后成熟过程中AMPK活性和糖酵解程度,增加了肌肉宰后能量代谢的速率,并使AMPK蛋白表达量增高,说明了NAD+通过诱导AMPK活性增加产生显着提高了宰后肌肉能量代谢水平。NADH处理可抑制糖酵解对宰后牦牛背最长肌AMPK的激活,同时抑制了糖酵解,增加了宰后肌肉的p H值。研究结果表明SIRT1的活化会使AMPK的活性增加,AMPK被激活后直接磷酸化糖酵解通路,从而促进糖酵解进程。因此,低氧适应性下牛肉AMPK的活性增加,从而大大地加快了糖酵解代谢,更有效地抑制和调节了肌肉能量的新陈代谢消耗和脂肪生成,并对屠宰后的肉品质量和嫩度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改善的作用。4.iTRAQ蛋白质组对宰后0 h,12 h,72 h甘南牦牛和玉树牦牛背最长肌样品的差异蛋白质进行鉴定,六组样品共鉴定到的肽段数量为2880,鉴定到的蛋白质数量为2333个。牦牛背最长肌冷藏期间0 h有475个差异蛋白中有36个上调蛋白和439个下调蛋白;12 h有290个差异蛋白中有45个上调蛋白和245个下调蛋白,72 h有436个差异蛋白中有380个上调蛋白和56个下调蛋白,主要都集中在,糖酵解、线粒体、氧化还原反应、血液循环等。这些蛋白在能量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且可能与低氧有关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差异蛋白涉及的代谢通路主要是肌肉收缩、糖酵解、心脏发育和HIF1信号通路;这些代谢途径都影响肌肉宰后能量代谢及与低氧适应性有关。5.筛选了影响不同海拔高度牦牛背最长肌能量代谢及低氧适应性的关键蛋白。iTRAQ分析筛选出了与牦牛背最长肌宰后成熟过程中0 h,12 h及72 h时,能量代谢及低氧适应性相关的蛋白,这些蛋白主要是糖代谢酶、肌肉结构蛋白、能量代谢、线粒体和低氧有关蛋白。综合分析得到0 h,33个(ALDOA、PDHA1、LDHA、PGM1等),12h 27个(MDH1、PYGM、PHKB、SPAST等)及72 h 24个(PFKM、LDHA、PKM2、MDH1等)与牦牛能量代谢与低氧适应相关差异表达蛋白。综上所述,宰后牦牛肉成熟过程中,AMPK被激活后直接磷酸化糖酵解的磷酸化通路,使糖酵解活性显着地增加,从而间接促进糖酵解进程,产生大量乳酸,进而直接导致宰后动物肌肉的能量代谢降低。随着牦牛海拔高度的增加,p-AMPK水平就会持续增加,这一结果表明牦牛肉在高海拔低氧条件下AMPK磷酸化糖酵解水平就显着增加。不同海拔高度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细胞内ATP耗竭的缺氧环境中,会触发特定的系统适应性反应。iTRAQ蛋白质组对宰后0 h,12 h,72 h甘南牦牛和玉树牦牛背最长肌样品的差异蛋白质进行鉴定。不同海拔高度背最长肌冷藏期间差异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差异蛋白涉及的代谢通路主要是肌肉收缩、糖酵解、心脏发育和HIF1信号通路;这些代谢途径都影响肌肉宰后能量代谢及与低氧适应性有关。高海拔牛肉AMPK活性较高,糖酵解速率增强,增加肌肉乳酸含量,降低p H值,进而影响肉品质。
段向兰[3](2020)在《模拟低氧对高原鼠兔和SD大鼠血清中相关激素及呼吸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青藏高原上的一种土着动物,在高寒低氧的环境中进化出了独特高效的能量代谢系统和氧利用机制,目前研究认为高原鼠兔是完全适应高原缺氧的代表性动物,是研究低氧适应的动物模型之一。我们通过对高原鼠兔和SD大鼠在模拟低氧环境下的比较研究,探讨高原鼠兔和SD大鼠在低氧条件下红细胞数目、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呼吸代谢和血清中相关激素的变化规律。(1)与对照组相比,在5%和10%的低氧条件下,高原鼠兔和SD大鼠的耗氧量、二氧化碳的产生量和能量消耗均极显着减少(P(27)0.01),动物机体的代谢变慢,高原鼠兔和SD大鼠摄食量减少,体重增长降低(P(27)0.01),且随氧含量的减少亦极显着降低(P(27)0.01)。(2)在低氧条件下,高原鼠兔和SD大鼠血液中的红细胞数目、红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的含量均极显着升高(P(27)0.01),与环境中的氧含量呈负相关性。与SD大鼠相比,高原鼠兔的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数目和血红蛋白含量升高降低。(3)在低氧条件下,高原鼠兔和SD大鼠血清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均极显着升高(P(27)0.01),且SD大鼠血清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变化比高原鼠兔更显着(P(27)0.01)。特别是在5%的低氧环境中,14d时SD大鼠血清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含量极显着增高(P(27)0.01)。由上述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对低氧的适应能力强于SD大鼠。(4)在低氧环境中,高原鼠兔和SD大鼠血清中的三碘甲状腺素、抗利尿激素和睾酮含量极显着减少(P(27)0.01);高原鼠兔血清中雌二醇含量升高,在14d时无统计学意义(P(29)0.05),SD大鼠血清中雌二醇的含量到14d时极显着的减少(P(27)0.01)。(5)在10%的低氧环境中1d时,SD大鼠肝脏组织中的糖原出现积累,在14d时极显着性降低(P(27)0.01),但在5%的低氧环境中肝糖原积累不显着(P(29)0.05);高原鼠兔肝脏组织中的糖原在模拟低氧条件下未出现积累,随着时间的延长在14d时极显着降低(P(27)0.01)。在5%和10%的低氧环境中,14d时高原鼠兔和SD大鼠心肌糖原含量均极显着性减少(P(27)0.01)。(6)与对照组相比,在模拟海拔5 000m和6 000m的低氧环境中,SD大鼠血液中的红细胞数目、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含量均极显着升高(P(27)0.01),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关系;血清中的雌二醇、三碘甲状腺素和抗利尿激素含量极显着减少(P(27)0.01),而睾酮含量在5 000m的低氧环境中出现升高(P(27)0.05),至低氧第14d时可极显着减少(P(27)0.01);肝脏组织中的肝糖原积累无统计学意义(P(29)0.05),在低氧14d时肝糖原和心肌糖原均表现为极显着性降低(P(27)0.01)。以上结果与SD大鼠在常压低氧环境中的变化趋势一致。(7)在模拟海拔5 000m的低氧环境中,SD大鼠的平均动脉压在2d时升至最高(P(27)0.01),在14d时为显着性升高(P(27)0.05);心率在2d后开始出现降低,14d时无统计学意义(P(29)0.05);在模拟海拔6 000m的低氧环境中,SD大鼠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在2d内均表现为极显着增加(P(27)0.01);低氧环境下的肺组织颜色加深、弹性变差、肺泡腔逐渐狭窄、肺泡壁增厚且结构紊乱、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并伴有充血现象。由此表明:(1)无论是高山动物还是平原动物,在进入高山环境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量增加,促进动物血红蛋白的合成。高原鼠兔红细胞比容低,单位体积血浆中红细胞数目多,说明高原鼠兔能较好的适应低氧环境。(2)高原低氧环境下,会使动物机体能量代谢降低,同时,在相同低氧条件下,高原鼠兔的摄食、体重和呼吸的变化均小于SD大鼠,表明高原鼠兔在低氧条件下的氧摄取和氧利用能力强于SD大鼠。(3)低氧会抑制高原鼠兔和SD大鼠下丘脑-垂体系统对激素的分泌,这可能与缺氧时间和缺氧程度有关。(4)通过对雌雄动物的比较研究发现,雄性SD大鼠对低氧的敏感度强于雌性SD大鼠,而雌雄高原鼠兔在模拟低氧环境中的差异较小。
柯贤锋[4](2019)在《热习服对大鼠高原脑水肿的预防效应及其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高原地区进行工作、生活、旅游等,但他们的健康面临着高原低压性缺氧的严重威胁。高原脑水肿(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HACE)是一种由高原大气压降低而引起的急性重型高原病。其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严重减退、共济失调、头痛、恶习呕吐等,严重者发生昏迷或死亡。高原脑水肿虽然发病率低,但其进展速度快且致死率高,因此,预防高原脑水肿的发生,对维护急进高原地区的部队人员、高原建设者和游客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热习服(heat acclimation,HA)是指机体在长期的中等强度热刺激作用下产生的有利于机体适应热环境、提高耐热能力的一系列适应性反应,表现为机体的体温调节能力逐步提高,各种生理功能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如出汗量升高而汗液中的盐离子浓度降低,静息时心率下降而心功能增强,核心体温相对下降,基础代谢率降低等。机体热习服后不仅对损伤性热应激具有保护作用,而且对其它多种应激如创伤、缺血/再灌注、缺氧等也起保护作用,称之为热习服诱导的交叉耐受(heat acclimation cross-tolerance)。有研究显示,热习服预处理后可减轻由创伤性脑外伤造成的大脑损伤程度,但其对低压性缺氧导致的高原脑水肿是否具有保护作用,目前还缺乏相关研究。因此,探讨热习服对高原缺氧导致的高原脑水肿的保护机制,对高原脑水肿的预防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通过建立高原脑水肿和热习服模型,探索热习服是否对低压性缺氧导致的高原脑水肿具有预防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HA对高原脑水肿的预防保护机制,为今后HACE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1.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在(34±1)℃条件下持续暴露30天建立HA大鼠模型;在缺氧(7600m)条件下暴露24h建立HACE大鼠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缺氧组(H组)、热习服组(HA组)和热习服+缺氧组(HHA组)。2.采用旷场实验,检测H组大鼠和HHA组大鼠在缺氧前后的行为学改变。观察各组大鼠的脑组织湿干重比,脑组织病理改变和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情况与神经元变性情况。3.检测各组大鼠动脉血血常规、血气和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4.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的丙二醛(MDA)、乳酸含量和水通道蛋白(AQP4)、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情况。结果1.在温度(34±1)℃条件下连续暴露30d和缺氧(7600m)条件下暴露24h分别成功建立了HA大鼠模型和HACE大鼠模型,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2.热习服对低压性缺氧导致的高原脑水肿具有预防保护作用,主要表现在:大鼠HA预处理后,在接受极端缺氧刺激时,自发活动无明显抑制,其脑组织含水量显着低于H组大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脑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以及神经元的变性程度均明显减弱,HA组大鼠的脑组织含水量与C组大鼠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HA不会导致大鼠发生脑水肿。3.与C组比较,H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和红细胞压积显着升高;但与H组相比,HHA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和红细胞压积进一步升高(P<0.05),提示热习服加缺氧组大鼠的血液携氧能力增强。与C组比较,H组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与H组比较,HHA组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着降低。与C组相比,H组的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显着下降;与H组比较,HHA组的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显着升高。提示热习服增强了高原缺氧暴露大鼠的供氧能力。与C组比较,H组的P50(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50%时对应的血氧分压)显着升高;与H组相比,HHA组的P50明显升高,提示血红蛋白释放氧的能力进一步增强。4.与C组比较,H组大鼠脑组织MDA、乳酸含量和AQP4表达量显着升高;与H组比较,HHA组MDA、乳酸含量和AQP4表达量显着降低,但其HSP70表达量显着升高。全文结论1.在温度(34±1)℃条件下连续暴露30天可成功建立热习服大鼠模型;在低压性缺氧(7600m)条件下暴露24h可成功建立高原脑水肿大鼠模型;2.采用温度为34℃、连续暴露30天的热习服方式能预防低压性缺氧(7600m)24h导致的大鼠高原脑水肿;3.大鼠热习服后可能通过提高血液的携氧和供氧能力,从而预防高原脑水肿的发生;4.大鼠热习服后还可能通过上调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下调低压性缺氧条件下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从而减轻低压性缺氧导致的脑损伤。
刘洁[5](2019)在《高原低氧适应DNA甲基化谱及相关基因MICU1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高原低氧适应藏、汉DNA甲基化谱研究研究背景:青藏高原环境缺氧,气温低,降水量少和紫外线辐射强,生存条件恶劣。藏族人与当地其他民族和移居高海拔的居民相比能很好地适应高原环境,表现在夜间睡眠时具有较高的通气形状参数值和低通气反应,他们不仅动脉血氧饱和度较低,而且血红蛋白浓度较低、睡眠质量较好。据相关报道,藏族人体内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的含量高于当地其他人,这就可以解释藏族人肺部较强的氧气扩散能力和明显增多的血流量。此外,藏族人对缺氧环境的适应性具有可遗传特征,如婴儿出生体重,运动后儿童和成人的血氧饱和度和血红蛋白水平。所有这些因素都使藏族能够适应并生活在高海拔地区。Simonson,TS等人研究发现,EGLN1和PPARA的单倍型与藏族人所特有的血红蛋白B表型呈现显着正相关。Beall CM和Yi X等报道EPAS1是经历了高阳性选择的高原适应的候选基因。Simonson TS,Wang GD和Yang L等人的研究证明EDNRA和YES1参与高海拔适应。然而,DNA甲基化作为重要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很少有研究人员报道DNA甲基化水平的基因表达与缺氧适应之间的关联。Bernard Thienpont等人报道,肿瘤组织发生缺氧可引起氧依赖性TET酶的活性降低,TET酶通过5-甲基胞嘧啶氧化进而催化DNA去甲基化。这种生物学现象可以说明DNA甲基化与缺氧是相关的。Chiranjib Dasgupta等也提供引起启动子甲基化可增加缺氧的证据。研究方法:本研究,我们招募了 10名世居高海拔藏族(5名男性和5名女性;平均年龄:27.5岁),10名居民低海拔藏族(5名男性和5名女性;平均年龄:29.9岁),10名移居高海拔汉族(5名男性和5名女性;平均年龄:36.8岁)和10名普通汉族人(5名男性和5名女性;平均年龄:30.2岁)。使用基于微阵列的方法,找出世居藏族和移居汉族的差异性甲基化区域(DMR),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对差异甲基化基因进行分析,对差异基因进行生物通路富集分析(IPA),并对其功能采用基因功能富集分析(Go)。结果:差异甲基化位点的KEGG分析提示,高海拔藏族与低海拔藏族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信号通路富集。移居高海拔汉族与低海拔汉族居民独特富集在:胰岛素信号通路和mTOR信号通路。启动子水平的KEGG分析提示,糖酵解/糖原异生通路是高海拔藏族居民与低海拔藏族居民比对后独有的。结论:揭示了世居高海拔藏族与移居低海拔藏族和移居高海拔汉族与低海拔汉族的全基因组DNA甲基化谱。此外,对差异甲基化位点和启动子水平的相应差异甲基化基因进行典型的功能注释分析。为探讨高原藏族居民与居民低海拔藏族和迁徙高原汉族与居民低海拔汉族人群DNA甲基化的表观遗传调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了解高原适应的机制提供新的见解和思路。第二部分:健康成人急性高原暴露后脑血管反应性的变化研究研究目的:研究健康成人不同海拔地区脑血管反应性(CVR)的变化及可能相关机制。研究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联合CO2吸入CVR,采用近红外光谱(NIR)检测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采集血液标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血管活性物质。本研究将59名健康成人分为低海拔组、中海拔组和高海拔组3组,低空组的所有指标均在出发前24小时和到达后测试。北京(海拔44.4米)到西宁(中等海拔2200米)。然后,休息48h后,所有指标在到达西宁后(24h和48h)(在2200米的中海拔高度)与玉树结古镇(海拔3700米)和中海拔高度进行了检测。对三个海拔高度的受试者进行组间比较。北京(海拔44.4米)到西宁(中等海拔2200米)。然后,在休息48小时后,所有指标在西宁(中等海拔2200米)到达玉树结古镇(海拔3700米)的24小时和48小时以及中等高度的所有指标进行测试。对三个高度的受试者进行了组间比较。结果:急性暴露于高原,低海拔组CVR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VR:1.94re为0.91±0.53,P<0.001);CVRI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血管储备指数(CVRI):3.65 HVCVR 与 1.37 E CVR,P<0.001);rSc02 水平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差异是(66.78±4.61)%vs(70.29±4.52)%,P<0.001。急性高原暴露后低海拔组血管活性物质与暴露前相比下降:NO:(79.14±9.54)μmol/L vs(58.01±9.93)μ mol/L,P<0.001;血清eNOS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7.23±6.20)pg/mL v(65.07±9.82)pg/ml,P<0.001;EPO:(84.68±13.16)PG/ml 与(65.01±5.92)pg/ml,P<0.001;VEGF:(71.91±11.62)pg/ml vs(54.92±11.86)pg/ml,P<0.001;SFLT:(384.18±42.73)pg/ml vs.(320.62±78.96)pg/ml,p<78.96。急性高原暴露后中海拔组CVR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VR:2±0.79 vs 0.91±0.66,P<0.001);CVRI 差异显着(3.83±0.67 vs 1.67±0.87);P<0.001;RSC02随海拔升高而略有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7.53±4.61)%vs.(69.63±5.59)%,P<0.001]。在暴露于高海拔地区之前,NO、NOS低、中海拔组的EPO、VEGF和sFLT均高于高原组。不同海拔高度的CVR水平与SC02呈负相关(r=0.91),与NO和NOS水平呈正相关(RS=0.89,r=0.75);CVR 与 VEGF 和 EP0 中度相关(RS=0.45,r=0.42)。RSC02 与 RBC、Hb 和 VEGF 水平呈正相关(r=0.89,r=0.75,RS=0.86),但与 NO 和 NOS水平呈中度负相关(rs=-0.52,r=-0.57)。结论:低海拔受试者快速高原低氧暴露后,CVR升高,血清中的NO、eNOS、EPO等红细胞和血管活性物质显着升高,VEGF升高,随后逐渐降低,sFlt-1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升高,rSc02水平逐渐降低,表明高海拔地区的局部脑缺氧。第三部分:高原适应性基因MICU1在造血分化过程中的功能研究研究目的:根据前期研究结果藏、汉全基因组DNA甲基化谱,分析差异甲基化基因富集到的通路,我们选择钙信号通路,低氧适应相关线粒体钙离子摄入蛋白1进行相关实验研究。低氧可诱发低氧诱导因子HIF活化降低线粒体膜电位,活化的HIF进一步激活一系列因子引起线粒体自噬。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后被自噬体清除,诱导线粒体自噬发生。线粒体功能紊乱导致钙稳态失衡,将引起细胞自噬、死亡。线粒体钙离子单向转运复合体(MCU、MICU1、MICU1)中线粒体钙离子摄入蛋白1(MICU1)是维持细胞线粒体钙稳态的重要分子,它是线粒体依赖性死亡途径的负调控因子。有研究发现,人在进入高原后,MCUR1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提示MCUR1可能在适应高原环境过程中发挥作用。那么复合体中MICU1的功能如何?为此我们构建了稳定敲低MICU1的K562细胞系,并鉴定了载体的表达效果,探索MICU1在低氧时对红系分化的功能及其可能机制。探讨在低氧环境中MICU1对红系分化过程中调节作用及其对K562增殖、分化及凋亡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K562细胞系MICU1蛋白的表达情况。用慢病毒技术包装K562细胞,稳定敲低MICU1的表达,常氧、低氧培养,用qRT-PCR检测MICU1敲低效果,以及红系分化标志物cd235a、γ-globin表达情况,达标后采用westemblot检测MICU1、P53、BAX、Bcl-2的表达情况;用CCK8法检测了敲低MICU1后K562细胞的增殖;用ANNEXINV-APC/7-ADD检测了敲低MICU1后K562细胞系的周期和凋亡。结果:低氧可以抑制K562细胞的CD35a、y-globin的表达,抑制红系分化;CCK-8结果表明敲低MICU1可显着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实验结果表明敲低MCUR1可促进K562细胞凋亡;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表明敲低MICU1促进凋亡相关蛋白p53、BAX的表达,抑制BCL-2的表达。说明MICU1可促进K562增殖,抑制K562凋亡,促进了红系分化。结论:我们结果说明在K562细胞模型中,MICU1可以调控K562向红系分化,调控增殖、分化及凋亡过程,其调控K562分化、凋亡的过程可能通过调控MICU1的表达实现的。这进一步确定了 MICU1低氧诱导细胞红系分化的可能新机制。
张荷[6](2016)在《低氧运动对肥胖大鼠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及小窝蛋白的作用》文中提出目的:通过8周高脂膳食建立肥胖大鼠的胰岛素抵抗模型,进行为期4周的低氧和运动干预,观察低氧和运动对大鼠骨骼肌胰岛素抵抗以及血脂代谢的影响,并探究小窝蛋白在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方法:选用5周龄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4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脂组,进行8周高脂膳食喂养,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程度(HOMA-IR)及敏感性(ISI),并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判断建模是否成功;将建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常氧安静组(NC)、常氧运动组(NE)、低氧安静组(HC)和低氧运动组(HE),进行4周的低氧运动干预,之后腹主动脉取血,测定大鼠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游离脂肪酸(FFA)含量,免疫荧光观察GLUT4在大鼠比目鱼肌细胞内的分布情况,Western Blot测定比目鱼肌GLUT4、Caveolin-1、Caveolin-3的蛋白含量。结果:(1)大鼠在8周高脂膳食后出现胰岛素抵抗,表现为:体重显着性增加(P<0.01);FPG虽未见显着性变化,但FINS和HOMA-IR有明显升高(P<0.01),ISI显着性减小(P<0.01);葡萄糖耐量出现严重受损。(2)4周低氧运动后,NE(P<0.01)、HC(P<0.05)、HE(P<0.01)三组大鼠体重与NC组比均明显下降;NE组大鼠的FINS、FPG和HOMA-IR显着性降低(P<0.01),ISI显着性升高(P<0.01);HC组大鼠的FPG无明显变化(P>0.05),但FINS和HOMA-IR显着性降低(P<0.01),ISI显着性升高(P<0.05);HE组大鼠的FINS(P<0.01)、FPG(P<0.05)和HOMA-IR(P<0.01)均出现显着性下降,ISI有显着性升高(P<0.05)。NE、HC、HE三组大鼠糖耐量受损程度减轻。(3)NC组大鼠血清TG(P<0.05)、TC(P<0.01)、LDL-C(P<0.05)与C组比有明显升高;与NC组比,NE(P<0.01)、HC(P<0.05)、HE(P<0.01)三组大鼠TG、HDL-C和FFA有明显下降;NE组大鼠TC显着性降低(P<0.05);三组大鼠LDL-C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4)NC组荧光强度与C组比有明显降低(P<0.05);NE和HE组的GLUT4在比目鱼肌细胞膜上的分布较NC组明显增加;而HC组的GLUT4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有少量增加,荧光强度略高。(5)NC组大鼠比目鱼肌GLUT4、Caveolin-1和Caveolin-3的蛋白含量与C组比有降低趋势(P>0.05);相比,NE(P<0.05)、HE(P<0.01)的GLUT4总蛋白和膜蛋白含量较NC组均有升高;NE、HC和HE组的Caveolin-1和Caveolin-3蛋白含量都有升高趋势,其中HE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在本实验模型中低氧运动可有效改善肥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及血脂代谢,单纯运动的效果优于单纯低氧;低氧对GLUT4的生成及其在骨骼肌细胞内转位的影响并不显着,而运动可显着提高GLUT4的生成及其在骨骼肌细胞内转位;低氧运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可能与Caveolin-3含量增加有关,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祝一飞[7](2016)在《大鼠组织中HIF1和RPS3在低氧习服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平原人群快速进入高原后易受高原低氧影响,引发高原反应甚至高原疾病。高原低氧明显影响氧化应激系统的功能,对脑组织和骨骼肌等耗氧量大的组织产生损伤。在人体中,脑组织对氧气的变化最为敏感,低氧时脑功能损伤发生最早,引发机体出现睡眠障碍和头痛等症状。骨骼肌是机体运动的主要器官,低氧会降低肌肉组织的能量储存,低氧对骨骼肌的损伤使平原人群进入高原后出现疲惫、乏力等症状,降低了进入高原人群的活动能力和进驻高原部队的战斗力。因此,高原低氧会对机体的生理和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造成损伤。HIF1是低氧调控中的一个中心调节器,Rps3p具有抗氧化应激的作用,本课题将对不同低氧刺激后的大鼠进行生理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从基因调控水平探究HIF1信号通路基因和RPS3基因在低氧习服中对脑组织和骨骼肌的作用。本课题通过低压低氧模拟舱模拟不同低氧刺激,实验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间歇性低氧组(IH组)、急进5500m组(AH组)和间歇性低氧后急进5500m组(IH-AH组)。本课题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研究:(1)考察不同低氧刺激对大鼠生理病理的影响。分析常氧和不同低氧刺激后大鼠动脉血气指标、静脉血生化和血常规指标;摘取大鼠脑组织和骨骼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改变;(2)探究HIF1信号通路基因和RPS3基因在低氧习服过程中对大鼠脑组织的影响。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不同低氧刺激后,大鼠脑组织HIF1相关基因和RPS3基因mRNA水平表达变化差异;(3)探究HIF1和RPS3基因在低氧习服中对大鼠骨骼肌的保护机制。检测不同低氧刺激后,大鼠骨骼肌HIF1相关基因、RPS3基因水平的表达差异;检测大鼠L6骨骼肌细胞低氧刺激后RPS3基因水平和Rps3p蛋白水平的表达差异,初步探讨低氧习服对骨骼肌的保护机制。第一部分研究表明:不同低氧刺激后大鼠ALP、ALT、AST、尿酸未发生显着性变化,肌酐值在生理范围内变动,不同低氧刺激未对大鼠的肝、肾造成损伤。间歇性低氧、急进5500m低氧和间歇性低氧后急进5500m低氧均引起大鼠脑组织水肿、核固缩,损伤程度依次加重。骨骼肌经不同低氧刺激后未发生明显的病理改变。血液生理指标分析得,急进5500m低氧环境后,大鼠pO2、SO2%、pCO2、HCO3-、BB、BE显着性降低,提示大鼠出现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未经间歇性低氧预处理急进低氧的大鼠表现为轻度的低氧血症,经间歇性低氧预处理再急进的大鼠,pO2和SO2%值较急进5500m组有所提高,且酸碱平衡指标变化较小。间歇性低氧和急进5500m低氧后大鼠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较空白组相比显着性增加,提示机体在低氧刺激后通过增加血红蛋白浓度,代偿性地提高了组织的氧气供应;间歇性低氧处理后再急进5500m组大鼠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更接近常氧水平。第二部分研究表明:从基因表达水平看,在大鼠脑组织中,间歇性低氧诱导VEGFA、VEGFB、NOS3基因上调,EPO基因下调;急进低氧后大鼠脑组织HSPA1B、NOS1、VEGFB明显下调;间歇性低氧后急进低氧HSPA1B、NOS3、VEGFB基因下调,EPO和HSPA1A上调。不同低氧刺激促进HIF1信号通路上游基因EGLN1和VHL的表达,HIF1A表达减少;但RPS3基因未发生显着性变化。第三部分研究表明:在骨骼肌中,EPO、HSPA1A和HSPA1B基因经急性低氧刺激后表达量显着上升,间歇性低氧和急进低氧均促进大鼠骨骼肌NOS1、NOS2和NOS3基因的大量表达。间歇低氧预处理后再急进低氧的大鼠骨骼肌组织、低氧刺激后的大鼠L6骨骼肌细胞中,大鼠RPS3基因表达显着升高。本研究通过考察不同低氧刺激对大鼠生理病理的影响,探究大鼠脑组织和骨骼肌HIF1信号通路基因和RPS3基因在低氧习服中的作用,可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低氧刺激会对大鼠的生理产生不同的影响,间歇性低氧预处理后再急进低氧环境可促进大鼠低氧习服,相对提高大鼠pO2和SO2%,较小地改变大鼠机体生理变化,使大鼠的生理指标更接近常氧水平,改善了急性低氧环境下机体氧气的供应;间歇性低氧预处理同时促进大鼠骨骼肌组织对高原低氧习服,但会引起脑组织损伤;2、间歇性低氧预处理未促进大鼠脑组织对高原低氧习服,不同低氧刺激均造成大鼠脑损伤,与不同低氧刺激引起VEGF、NOS、EGLN1、VHL、HIF1A等HIF1相关基因表达变化有关,间歇性低氧对脑组织的损伤程度最小;3、间歇性低氧预处理后急进低氧促进大鼠骨骼肌对高原低氧习服,保护大鼠骨骼肌免受低氧损伤。不同低氧刺激均诱导HIF1目的基因NOS1、NOS2、NOS3基因上调,急进低氧诱导EPO、HSPA1A、HSPA1B基因上调,间歇性低氧预处理后再急进低氧骨骼肌组织中、低氧刺激后大鼠L6骨骼肌细胞中RPS3基因上调,是间歇性低氧预处理促进大鼠骨骼肌高原低氧习服的可能机制。
毛孙忠[8](2008)在《高原习服过程中骨骼肌脂肪氧化利用特点、机制及意义》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高原习服的本质亟需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维持能量平衡是细胞代谢在高原习服过程中主要的适应性改变,其中骨骼肌组织对能量代谢的调整,如代谢底物的选择,则是组织、细胞能量平衡维持的根本。储备量极其丰富的脂肪对于静息和收缩的肌肉组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氧化底物,但高原习服对骨骼肌脂肪酸氧化利用的影响目前仍有分歧。由于脂肪的“耗氧效应”,传统上认为在高原习服过程中骨骼肌对脂肪的依赖性减小,但并不能很好地解释高原习服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间接反映脂肪氧化利用增强的现象,如血液中脂肪酸含量升高,肌肉中糖原储备增加等。我们先前的研究发现,高原习服过程中大鼠腓肠肌对葡萄糖的摄取率增加,同时葡萄糖转运体在细胞膜上功能活性的贮备以及在细胞内数量的储备增加,此时糖原含量较急性高原暴露时亦显着升高,提示高原习服引起的骨骼肌葡萄糖摄取率和葡萄糖转运体储备的增强主要用于糖原储备,此时腓肠肌能量的维持可能主要有赖于脂肪的氧化,由于没有测定脂肪和葡萄糖氧化利用情况,尚不能完全解释高原习服过程中骨骼肌组织脂肪氧化利用的本质。此外,研究表明耐力训练会引起机体对脂肪氧化的依赖性增强,以节省肌糖原和血葡萄糖,减少肌肉和血乳酸的堆积,所有这些代谢性适应反应在中等强度运动状态下耐力的提高中起重要的作用,但在高原习服过程中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研究高原习服过程中骨骼肌组织对脂肪氧化利用的变化规律、机制及意义对阐明高原习服和/或适应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本课题拟通过观察高原习服过程中(5,000 m,1天,15天和30天)大鼠腓肠肌脂肪氧化率和摄取率以及脂肪氧化代谢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等的变化,探讨高原习服过程中骨骼肌组织脂肪氧化利用的特点、机制及意义。方法雄性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平原对照组、高原暴露1天组、高原暴露15天组和高原暴露30天组。高原暴露组在模拟海拔5,000 m低压舱内饲养,每天23h。平原对照组在平原动物房内饲养。饲养到规定时间后,平原组在平原、高原暴露组在模拟海拔5,000 m低压舱内股动脉放血处死全部实验动物(10%氨基甲酸乙酯麻醉,1ml/100g体重,ip),收集血浆测定血浆非酯化脂肪酸(NEFA)含量,取大鼠两侧腓肠肌组织薄片用于葡萄糖氧化率、脂肪酸氧化率和摄取率的测定,取部分腓肠肌组织置液氮冻存。同位素法测定离体腓肠肌组织葡萄糖氧化率、脂肪酸氧化率和脂肪酸摄取率,比色法测定骨骼肌NEFA含量,HLPC法测定ATP、磷酸肌酸(PCr)含量,酶法测定葡萄糖、糖原和乳酸含量,RT-PCR法测定与脂肪氧化相关的基因如脂肪酸易位酶(fatty acid translocase,FAT/CD36)、肉毒碱软脂酰基转移酶I(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 I,CPT-Ⅰ)、丙酮酸脱氢酶激酶4(pyruvate dehydrogenase kinase isoenzyme 4 ,PDK4)、乙酰辅酶A羧化酶β(acetyl-CoA carboxylase 2,ACC-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活化受体δ(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δ,PPAR-δ)mRNA表达水平,免疫印迹法测定ACC-2和CPT-Ⅰ蛋白表达水平,同位素法测定CPT-Ⅰ活性。此外,PAS反应显示肌糖原,电镜观察肌肉组织中糖原颗粒的变化。另取雄性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平原对照组、急性高原暴露组和慢性高原暴露组。平原对照组、急性高原暴露组和慢性高原暴露组与前述平原对照组、高原暴露1天组和高原暴露30天组的饲养条件相同。饲养到规定时间后每组又均分为两组,即静息组和力竭运动组。平原组在平原、高原暴露组在模拟海拔5,000 m低压舱内,静息组于安静状态、力竭运动组在跑台上行一次性力竭运动后(跑台速度20 m/min,坡度+10)即刻股动脉放血处死全部实验动物(10%氨基甲酸乙酯麻醉,1ml/100g体重,ip)。用前述方法分别测定相应的指标。结果与结论1、急性高原暴露(1天)骨骼肌PCr含量显着降低,随暴露时间延长逐渐回升,高原暴露30天恢复到平原水平;ATP含量在各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表明高原习服过程中骨骼肌组织ATP水平可维持稳定。2、高原习服过程中骨骼肌组织脂肪氧化利用的变化(1)高原习服过程中血浆和骨骼肌组织NEFA含量显着升高;(2)高原暴露15天和30天骨骼肌组织脂肪酸氧化率和摄取率较平原和急性高原暴露时显着升高,而平原和急性高原暴露间无显着性差异。(3)急性高原暴露骨骼肌组织PPAR-δmRNA表达水平显着下调,高原暴露30天骨骼肌PPAR-δmRNA表达水平较急性高原暴露时显着上调,高原暴露30天与平原组无显着性差异。(4)高原暴露15天和30天骨骼肌组织CD36 mRNA表达水平较急性高原暴露时显着上调,而平原和急性高原暴露间无显着性差异。(5)高原暴露30天骨骼肌组织CPT-ⅠmRNA表达水平显着上调,CPT-Ⅰ蛋白表达水平较急性高原暴露时显着下调,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逐渐上调。(6)高原暴露使骨骼肌组织CPT-Ⅰ活性显着下降,但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活性逐渐恢复,高原暴露30天骨骼肌组织CPT-Ⅰ活性较急性高原暴露时显着升高。(7)高原暴露15天和30天骨骼肌组织ACC-2 mRNA表达水平显着下调,ACC-2蛋白表达水平较急性高原暴露时显着下调,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逐渐上调。以上结果提示,高原习服过程中骨骼肌组织对脂肪氧化利用能力增强。3、高原习服过程中骨骼肌组织葡萄糖氧化利用的变化(1)高原习服过程中骨骼肌组织乳酸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急性高原暴露时显着升高,随着暴露时间延长逐渐降低,高原暴露30天后接近平原水平。(2)急性高原暴露骨骼肌组织葡萄糖含量显着降低,随着暴露时间延长显着升高,甚至超过平原水平。(3)高原暴露后骨骼肌葡萄糖氧化率显着降低,高原暴露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4)高原暴露时骨骼肌糖原含量呈先降后升趋势。急性高原暴露骨骼肌组织糖原含量显着降低,随着暴露时间延长逐渐升高,高原暴露30天后接近平原水平。(5)高原暴露1天骨骼肌PAS反应明显减弱,细胞质内糖原颗粒明显减少;高原暴露15天和30天骨骼肌PAS反应比高原暴露1天明显增强,细胞质内糖原颗粒显着增多,染色较深,接近正常水平。(6)电镜显示:高原暴露5天骨骼肌组织细胞基质中糖原颗粒减少;高原暴露15天、30天骨骼肌组织细胞基质中糖原颗粒明显增多。(7)高原暴露30天组骨骼肌PDK4 mRNA表达较平原组和急性高原暴露组显着升高,而急性高原暴露组与平原组间无显着性差异。以上结果提示,高原习服过程中骨骼肌组织对葡萄糖的依赖性减低,利用减少,而骨骼肌糖原储备增加。4、高原暴露对运动能力的影响(1)急性高原暴露大鼠力竭运动时间较平原时显着降低,同时骨骼肌PCr、ATP、葡萄糖和糖原含量以及脂肪酸氧化率亦显着降低,而乳酸含量显着升高,提示急性高原暴露后大鼠运动能力下降,这与机体能量供应下降有关,此时机体有氧氧化能力显着降低,能量的维持主要依赖糖酵解提供能量。(2)慢性高原暴露大鼠力竭运动时间较急性高原暴露时显着延长,接近平原水平,同时骨骼肌中PCr、ATP和乳酸含量显着升高,葡萄糖氧化率较静息时亦显着升高,而糖原含量显着降低,提示慢性高原暴露后大鼠运动能力提高,慢性高原暴露后运动能力的提高与能量供应平衡恢复以及葡萄糖氧化供能增加有关。(3)慢性高原暴露力竭运动后,骨骼肌组织脂肪酸摄取率和CPT-Ⅰ活性升高,力竭运动时间和骨骼肌组织CPT-Ⅰ活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Y=28.056X+63.399 (r=0.897,p<0.05),提示慢性高原暴露后运动能力的提高与高原习服诱导的骨骼肌组织对脂肪酸氧化利用增强有关。(4)高原暴露力竭运动后,力竭运动组间骨骼肌组织PPARδmRNA、ACC-2 mRNA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CPT-ⅠmRNA表达水平、ACC-2蛋白表达水平和CPT-Ⅰ蛋白表达水平慢性高原暴露组较急性高原暴露组显着上调。总之,高原习服过程中:①骨骼肌组织ATP维持恒定与高原习服诱导的骨骼肌脂肪氧化利用增强有关;②骨骼肌对脂肪酸氧化利用增强与高原习服诱导的PPAR-δ基因表达水平上调、ACC-2蛋白表达下调以及CPT-Ⅰ活性升高有关;③骨骼肌对脂肪氧化利用增强,使大量的CHO以肌糖原的形式储存,做为应激状态(如力竭运动)时能源物资动员的储备;④慢性高原暴露后运动能力的提高与高原习服诱导的脂肪酸氧化利用的增强有关。
赵鹏,路瑛丽,冯连世,徐建方,朱珂[9](2008)在《低氧训练对葡萄糖转运与利用能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不同低氧训练模式对机体中葡萄糖转运与利用能力产生影响的机制。方法:选用6周龄雄性SD骨骼肌能源物质代谢,探讨大鼠120只,经3周适应性训练和力竭实验筛选出90只,随机分为9组:常氧安静对照组、持续低氧安静组、间歇低氧安静组、低住低练耐力组、高住高练耐力组、高住低练耐力组、低住高练耐力组、高住高练后复氧训练组和高住低练后复氧训练组。采用常压低氧舱以13.6%的氧浓度(相当于海拔3 500 m的氧浓度)进行低氧训练,根据血乳酸一速度曲线确定大鼠常氧训练的强度为35 m/min,低氧训练的强度为30 m/min。低氧训练持续时间为6周,每周训练5天。其中,在第4周末进行运动能力测试,第5周末进行力竭测试,在第6周末的最后一次运动后休息48h后处死、取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Western blot等技术测试大鼠骨骼肌GLUTI、GLUT4等基因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变化,以进一步探讨低氧训练对骨骼肌葡萄糖转运与利用能力的适应机制。结果:高住高练组骨骼肌GLUT1(1.71倍)和GLUT4(1.54倍)mRNA水平表达与低住低练组(GLUT1:0.54倍;GLUT4:0.61倍)都明显增强(P<0.01),高住低练组GLUT1(1.33倍)mRNA表达与低住低练组显着增强(P<0.05),而高住低练组GLUT4 (0.92倍)和低住高练组(GLUT1:0.92倍;GLUT4:0.52倍)变化不明显。高住高练后复氧训练GLUT1(0.54倍)和GLUT4(0.65倍)mRNA表达水平非常显着性降低(P<0.01),高住低练后复氧训练GLUT1(0.66倍)mRNA表达水平非常显着性降低(P<0.05)。结论:高住高练比高住低练和低住高练更有利于提高葡萄糖转运能力。
周燚,李良鸣,方彩华[10](2008)在《低氧适应对糖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文中研究说明学术背景:低氧应激状态下糖作为首当其充的能源物质优先被动用,长期低氧应激机体糖代谢过程发生深刻影响,包括糖的摄取、利用、氧化等。因此研究低氧适应对糖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尤为必要。目的:探讨低氧适应对糖代谢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为低氧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0-01/2007-07的有关文献,检索词为"低氧(缺氧),代谢酶,胰岛素,GLUT,HIF-1,AMPK",限定文章语言分别为英语和中文。共检索到338篇相关文献,其中中文文献215篇,英文文献123篇,对文献进行筛选,纳入标准:①选取针对性强,相关度高的文献。②对同一领域的文献选择近期发表或权威杂志的文献;排除重复研究和Meta分析类文章。最后40篇被选用。文献评价:选用40篇文献,其中8篇为综述、其余均为临床与实验研究。资料综合:伴随着低氧适应,机体糖磷酸化酶与糖原合成酶含量升高、活性增强,葡萄糖转运能力增强,可能是低氧诱导因子1上调了糖代谢有关的低氧基因表达;AMPK的激活通过一条未知的途径调节糖代谢过程。结论:糖代谢能力增强是低氧适应的重要标志之一;低氧适应糖代谢能力增强,在高原训练、预防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大鼠缺氧习服后骨骼肌葡萄糖摄取的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鼠缺氧习服后骨骼肌葡萄糖摄取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低氧低温对大鼠葡萄糖耐量及胰岛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实验材料及动物 |
2.1.2 实验动物的分组及饲养 |
2.2 试验方法-标本取材及处理 |
2.2.1 腹腔葡萄糖耐量实验 |
2.2.2 血清样本采集 |
2.2.3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
2.2.4 检测方法及关键技术 |
2.2.5 运用公式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抵抗指数等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不同低氧时间各组大鼠糖耐量及胰岛功能指标分析 |
3.2 不同低温时间各组大鼠糖耐量及胰岛功能指标分析 |
3.3 不同低氧+低温时间各组大鼠糖耐量及胰岛功能指标分析 |
3.4 相同时间不同因素大鼠糖耐量及胰岛功能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探讨低氧环境下大鼠血糖、糖耐量及胰岛功能的变化 |
4.2 探讨低温环境下大鼠血糖、糖耐量及胰岛功能的变化 |
4.3 探讨低氧+低温环境下大鼠血糖、糖耐量及胰岛功能的变化 |
4.4 探讨同一时间不同因素大鼠血糖、糖耐量及胰岛功能的变化 |
4.5 本研究局限性 |
4.6 进一步展望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综述 低温对机体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最新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低氧适应下AMPK对宰后牦牛肉能量代谢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立题依据 |
1.研究背景及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低氧适应性下牦牛研究进展 |
2.2 低氧适应性的研究进展 |
2.2.1 低氧适应的生理表型研究 |
2.2.2 低氧下的能量代谢 |
2.3 宰后能量代谢研究现状 |
2.3.1 肌肉能量代谢 |
2.3.2 肌肉糖代谢 |
2.4 AMP活化蛋白激酶研究现状 |
2.4.1 AMPK的结构 |
2.4.2 AMPK中各亚基分布特点 |
2.4.3 糖代谢中的AMPK |
2.4.4 糖原代谢 |
2.4.5 STO-609 对肌细胞p-AMPK的影响 |
2.4.6 AMPK/SIRTl信号通路 |
2.5 蛋白质组学概述及在肉品研究中的应用 |
2.5.1 蛋白质组学概述 |
2.5.2 蛋白质磷酸化反应的概念 |
2.5.3 磷酸化蛋白质的分析技术 |
2.5.4 蛋白质磷酸化反应与肉品质的关系 |
3.研究内容 |
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低氧适应下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AMPK活性及肉质的变化规律研究 |
2.1.试验材料 |
2.1.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2.1.2 仪器设备与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pH值测定 |
2.2.2 糖酵解指标的测定 |
2.2.3 能量代谢的变化 |
2.2.4 AMPK活性的测定 |
2.2.5 肉色测定 |
2.2.6 剪切力测定 |
2.2.7 质构(TPA)测定 |
2.2.8 肌原纤维超微结构 |
2.2.9 蒸煮损失测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宰后不同海拔高度牛肉中糖酵解指标的变化 |
2.3.2 宰后不同海拔高度牛肉中能量代谢指标的变化 |
2.3.3 宰后不同海拔高度牛肉中AMPK活性的变化 |
2.3.4 宰后不同海拔高度牛肉中肉色的变化 |
2.3.5 宰后不同海拔高度牛肉中剪切力的变化 |
2.3.6 宰后不同海拔高度牛肉中质构的变化 |
2.3.7 宰后不同海拔高度牛肉中肌肉微观结构的变化 |
2.3.8 宰后不同海拔高度牛肉中蒸煮损失的变化 |
2.4 讨论 |
2.4.1 不同海拔高度牛肉中糖酵解的变化 |
2.4.2 不同海拔高度牛肉中食用品质的变化 |
2.4.3 不同海拔高度牛肉中加工品质的变化 |
2.4.4 不同海拔高度牛肉中微观结构的变化 |
2.5 小结 |
第三章 低氧适应性下AMPK活性调节途径及其对肌肉宰后能量代谢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与试剂设备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仪器设备与试剂 |
3.2 试验材料与测定方法 |
3.2.1 试验样品处理 |
3.2.2 pH值 |
3.2.3 糖酵解指标的测定 |
3.2.4 线粒体提取 |
3.2.5 能量代谢的变化 |
3.2.6 AMPK活性测定 |
3.2.7 蛋白表达量测定 |
3.2.7.1 免疫印迹样品制备 |
3.2.7.2 制备SDS-PAGE凝胶 |
3.2.7.3 样品变性及电泳 |
3.2.7.4 凝胶转膜及其检测 |
3.2.8 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
3.2.9 MFI测定 |
3.2.10 剪切力测定 |
3.2.11 数据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宰后牦牛肉成熟过程中肌肉糖酵解的变化 |
3.3.2 宰后牛肉成熟过程中腺苷酸含量变化的研究 |
3.3.3 宰后牦牛肉成熟过程中AMPK变化研究 |
3.3.4 AICAR、STO-609 处理对宰后牦牛肉成熟过程中肌肉嫩度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宰后低氧适应性下牛肉成熟过程中AMPK变化的影响 |
3.4.2 宰后AMPK活性调节途径对低氧适应性下牛肉宰后肉质性状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四章 AMPK/SIRT1 信号通路对宰后能量代谢的调节 |
4.1 试验材料与试剂设备 |
4.1.1 试验材料 |
4.1.2 仪器设备与试剂 |
4.2 试验设计与指标测定方法 |
4.2.1 试验样品处理 |
4.2.2 p H值 |
4.2.3 糖酵解指标的测定 |
4.2.4 线粒体提取 |
4.2.5 能量代谢的变化 |
4.2.6 AMPK活性 |
4.2.7 AMPK及 PGC1α的蛋白表达量测定 |
4.2.8 激光共聚焦检测线粒体,细胞核,PGC1α的形态、分布变化 |
4.2.9 线粒体ROS水平测定 |
4.2.10 MFI测定 |
4.2.11 剪切力测定 |
4.2.12 数据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NAD~+处理及NADH处理对宰后牦牛肉成熟过程中肌肉内环境的影响 |
4.3.2 宰后牦牛肉成熟过程中腺苷酸含量变化的研究 |
4.3.3 宰后牦牛肉成熟过程中AMPK活性的变化 |
4.3.4 宰后牦牛肉成熟过程中线粒体及PGC1α数量及形态变化的研究 |
4.3.5 NAD~+、NADH处理对宰后牦牛肉成熟过程中PGC1α蛋白表达的影响 |
4.3.6 NAD~+、NADH处理对宰后牦牛肉成熟过程中线粒体ROS水平的影响 |
4.3.7 NAD~+、NADH处理对宰后牦牛肉成熟过程中肌肉嫩度的影响 |
4.4 讨论 |
4.4.1 宰后低氧适应性下牛肉成熟过程中AMPK/SIRT1 通路能量代谢变化的影响 |
4.4.2 宰后低氧适应性下牛肉成熟过程中AMPK/SIRT1 通路对AMPK及线粒体相关性变化的影响 |
4.4.3 宰后低氧适应性下牛肉成熟过程中NAD~+、NADH处理对肌肉嫩度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五章 低氧适应性下牦牛背最长肌蛋白质组i TRAQ研究 |
5.1 试验材料 |
5.1.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5.1.2 主要设备和试剂 |
5.1.3 蛋白质提取 |
5.1.4 蛋白质浓度测定及SDS电泳检测 |
5.1.5 Mascot搜索 |
5.1.6 定量分析 |
5.1.7 Phospho RS Note |
5.1.8 差异蛋白的注释富集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总蛋白浓度定量 |
5.2.2 磷酸化肽段鉴定结果统计 |
5.2.3 鉴定磷酸化肽段长度分布 |
5.2.4 蛋白质定量 |
5.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5.2.6 差异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5.3 讨论 |
5.3.1 差异蛋白对牦牛背最长肌能量代谢的影响 |
5.3.2 差异蛋白对牦牛背最长肌低氧适应性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特色与创新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3)模拟低氧对高原鼠兔和SD大鼠血清中相关激素及呼吸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低氧的研究现状 |
1.1.1 机体对低氧的应激响应 |
1.1.2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低氧中的作用 |
1.1.3 低氧适应分子机制的研究 |
1.1.4 血液对低氧的适应 |
1.1.5 低氧对生长激素分泌的影响 |
1.2 低氧设备现状 |
1.3 高原鼠兔的研究现状 |
1.3.1 高原鼠兔的生境特征 |
1.3.2 高原鼠兔的生理学特征 |
1.3.3 高原鼠兔的血液学特征 |
1.3.4 高原鼠兔的氧利用特征 |
1.3.5 高原鼠兔的低氧适应机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模拟不同低氧浓度对高原鼠兔和SD大鼠血清中相关激素及呼吸的影响 |
2.1 仪器与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试剂 |
2.2 实验测定指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动物模拟低氧的方法 |
2.3.2 样本采集方法 |
2.3.3 实验指标测定方法 |
2.3.4 数据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模拟不同浓度低氧对高原鼠兔和SD大鼠摄食量和影响 |
2.4.2 模拟不同浓度低氧对高原鼠兔和SD大鼠体重的影响 |
2.4.3 模拟不同浓度低氧对高原鼠兔和SD大鼠糖原的影响 |
2.4.4 模拟不同浓度低氧对高原鼠兔和SD大鼠血象的影响 |
2.4.5 模拟不同浓度低氧对高原鼠兔和SD大鼠呼吸代谢的影响 |
2.4.6 模拟不同浓度低氧对高原鼠兔和SD大鼠血清中相关激素的影响 |
2.5 讨论 |
第三章 模拟不同海拔低氧对 SD 大鼠血清中相关激素的影响 |
3.1 实验仪器及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实验主要试剂 |
3.1.3 主要实验仪器 |
3.2 实验测定指标 |
3.3 实验方法 |
3.3.1 SD大鼠模拟低氧的方法 |
3.3.2 样本采集方法 |
3.3.3 指标测定方法 |
3.3.4 HE染色 |
3.3.5 数据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模拟不同海拔低氧对SD大鼠平均动脉压(MAP)的影响 |
3.4.2 模拟不同海拔低氧对SD大鼠心率(HR)的影响 |
3.4.3 模拟不同海拔低氧对SD大鼠组织中糖原的影响 |
3.4.4 模拟不同海拔低氧对SD大鼠血象的影响 |
3.4.5 模拟不同海拔低氧对SD大鼠血清中相关激素的影响 |
3.4.6 模拟不同海拔低氧对SD大鼠肺组织形态的影响 |
3.5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热习服对大鼠高原脑水肿的预防效应及其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热习服和高原脑水肿大鼠模型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热习服对大鼠高原脑水肿的预防保护效应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热习服预防大鼠高原脑水肿机制的初步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热习服对缺氧损伤的保护效应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5)高原低氧适应DNA甲基化谱及相关基因MICU1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章 青藏高原藏、汉族全基因组DNA甲基化谱的研究 |
1.1 研究背景 |
1.2 实验材料 |
1.2.1 研究对象 |
1.2.2 样本采集 |
1.2.3 主要试剂 |
1.2.4 主要仪器设备和软件 |
1.3 实验方法 |
1.3.1 提取收取样本血液DNA |
1.3.2 甲基化芯片850K检测 |
1.3.3 实验过程 |
1.3.4 实验质控 |
1.3.5 数据分析流程 |
1.3.6 数据分析 |
1.3.7 统计学分析 |
1.4 结果 |
1.4.1 甲基化微阵列芯片分析结果 |
1.4.2 高海拔世居藏族居民与移居低海拔藏族差异甲基化位点的鉴定 |
1.4.3 高海拔藏族与低海拔藏族居民差异甲基化位点的基因组特征 |
1.4.4 高海拔藏族与低海拔藏族启动子水平差异甲基化基因的筛选及功能注释分析 |
1.4.5 鉴定移居高海拔汉族与低海拔汉族居民之间的差异甲基化位点 |
1.4.6 移居高海拔汉族与低海拔汉族居民差异甲基化位点的基因组特征 |
1.4.7 移居高海拔汉族与低海拔汉族居民启动子水平差异甲基化基因的筛选及功能注释分析 |
1.4.8 高海拔藏族居民和移居高海拔汉族的独特信号通路分析 |
1.5 研究结论 |
1.6 讨论 |
第二章 急进高原不同海拔健康成年人脑血管反应性研究 |
2.1 研究背景 |
2.2 实验材料 |
2.2.1 研究对象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研究内容 |
2.3.2 试验方法 |
2.3.3 统计学分析 |
2.3.4 数据分析流程 |
2.4 结果 |
2.4.1 低海拔组急进高原前后RBC、RBC聚集指数、HB、MCH和MCHC,切变率、卡松粘度变化 |
2.4.2 中度海拔组急进高原前后RBC、RBC聚集指数、HB、MCH和MCHC,切变率、卡松粘度变化 |
2.4.3 脑氧饱和度(rScO_2)变化 |
2.4.4 CVR、CVRI变化 |
2.4.5 血清中血管活性物质变化 |
2.4.6 各指标与脑血管反应性及脑氧饱和度的相关性 |
2.5 研究结论 |
2.6 讨论 |
第三章 MICU1在高原适应中的功能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主要实验材料 |
3.2.2 细胞培养 |
3.2.3 稳定敲低 MICU1 K562 细胞系的建立 |
3.2.4 RNA的提取 |
3.2.5 逆转录反应-cDNA获取 |
3.2.6 实时定量PCR引物的设计 |
3.2.7 实时定量PCR |
3.2.8 蛋白提取 |
3.2.9 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 |
3.2.10 细胞分化实验 |
3.2.11 细胞增殖实验 |
3.2.12 细胞周期实验 |
3.2.13 细胞凋亡实验 |
3.2.14 统计学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敲低MICU1稳定细胞系的构建及表达检测 |
3.3.2 敲低MICU1显着抑制红细胞分化能力 |
3.3.3 敲低MICU1显着抑制红细胞的增殖的能力 |
3.3.4 敲低MICU1显着促进K562细胞凋亡 |
3.3.5 敲低MICU1显着促进凋亡相关分子p53、BAX的表达 |
3.4 结论 |
3.5 讨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论文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低氧运动对肥胖大鼠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及小窝蛋白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内容 |
1.3 技术路线图 |
2 文献综述 |
2.1 胰岛素抵抗概述 |
2.1.1 形成胰岛素抵抗的原因 |
2.1.2 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 |
2.2 CAP/Cb1/TC10信号通路 |
2.2.1 脂质筏/Caveolae促进GLUT4的转位调节 |
2.2.2 Caveolin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
2.3 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 |
2.4 低氧运动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
3 实验方法 |
3.1 实验对象及取材 |
3.1.1 实验对象与饲养条件 |
3.1.2 动物分组与干预方案 |
3.1.3 测试样本的采集与保存 |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1 主要实验仪器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主要试剂配方 |
3.3 测试指标与测试方法 |
3.3.1 免疫荧光法观察GLUT4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 |
3.3.2 Western Blot测定骨骼肌GLUT4、Caveolin-1、Caveolin-3 的含量 |
3.3.3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 |
3.3.4 血脂指标的检测 |
3.4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肥胖大鼠胰岛素抵抗模型的验证 |
4.1.1 高脂膳食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
4.2 低氧运动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
4.2.1 低氧运动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
4.2.2 低氧运动对大鼠葡萄糖耐量的影响 |
4.2.3 低氧运动对大鼠FINS、FPG、HOMA-IR、ISI的影响 |
4.3 低氧运动对大鼠血脂指标的影响 |
4.4 低氧运动对GLUT4在IR大鼠骨骼肌细胞分布的影响 |
4.5 低氧运动对大鼠比目鱼肌中GLUT4蛋白含量的影响 |
4.5.1 大鼠比目鱼肌中GLUT4总蛋白表达情况 |
4.5.2 大鼠比目鱼肌中GLUT4膜蛋白表达情况 |
4.6 大鼠比目鱼肌中Caveolin-1、Caveolin-3 蛋白含量的变化 |
5 分析与讨论 |
5.1 高脂膳食复制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的评估 |
5.2 低氧运动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
5.3 低氧运动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
5.4 低氧运动对GLUT4分布及小窝蛋白的影响 |
5.4.1 高脂膳食对GLUT4的影响 |
5.4.2 运动干预对比目鱼肌GLUT4及小窝蛋白的影响 |
5.4.3 低氧干预对比目鱼肌GLUT4及小窝蛋白的影响 |
5.4.4 低氧和运动的交互作用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大鼠组织中HIF1和RPS3在低氧习服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原低氧低气压对机体的影响 |
1.1.2 间歇性低氧预处理及促高原习服的常用措施 |
1.1.3 低氧习服相关基因及其在低氧习服中的作用 |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不同低氧刺激对大鼠生理病理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试剂及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动物分组及低氧处理 |
2.2.2 大鼠血气指标测定 |
2.2.3 大鼠生化指标测定 |
2.2.4 大鼠血常规指标测定 |
2.2.5 大鼠组织固定及病理切片制备 |
2.2.6 统计学处理 |
2.3 实验结果 |
2.3.1 不同低氧刺激对大鼠血气指标的影响 |
2.3.2 不同低氧刺激对大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
2.3.3 不同低氧刺激对大鼠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
2.3.4 不同低氧刺激对大鼠脑组织和骨骼肌病理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HIF1和RPS3 在低氧习服中对脑组织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试剂及仪器 |
3.1.3 实验引物设计与合成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动物分组及低氧处理 |
3.2.2 样品取材及处理 |
3.2.3 实验前用品处理 |
3.2.4 总RNA提取 |
3.2.5 RNA纯度和浓度测定 |
3.2.6 反转录反应 |
3.2.7 Real-Time PCR反应测定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 |
3.2.8 统计学处理 |
3.3 实验结果 |
3.3.1 各组大鼠脑组织总RNA提取结果 |
3.3.2 低氧对大鼠脑组织各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HIF1和RPS3 在低氧习服中对骨骼肌的保护机制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动物及细胞 |
4.1.2 试剂及仪器 |
4.1.3 实验引物设计与合成 |
4.2 实验方法 |
4.2.1 实验动物分组及低氧处理 |
4.2.2 样品取材及处理 |
4.2.3 实验细胞培养 |
4.2.4 细胞低氧处理 |
4.2.5 Real-TimePCR测定大鼠骨骼肌组织和L6 骨骼肌细胞RPS3 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 |
4.2.6 Western Blot测定L6 骨骼肌细胞Rps3p蛋白相对表达量 |
4.2.7 统计学处理 |
4.3 实验结果 |
4.3.1 各组大鼠骨骼肌组织和L6 骨骼肌细胞总RNA提取结果 |
4.3.2 低氧对大鼠骨骼肌各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4.3.3 低氧对大鼠L6 骨骼肌细胞RPS3 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4.3.4 低氧对大鼠L6 骨骼肌细胞Rps3p蛋白表达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8)高原习服过程中骨骼肌脂肪氧化利用特点、机制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高原习服过程中骨骼肌脂肪氧化利用特点、机制及意义 |
前言 |
第一部分 高原习服过程中骨骼肌脂肪氧化利用能力的变化特点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高原习服过程中骨骼肌脂肪利用增强的机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高原习服过程中骨骼肌脂肪利用增强的意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照片 |
文献综述 骨骼肌脂肪分解代谢及PPARδ在其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英文论着 |
(10)低氧适应对糖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0学术背景 |
1 目的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资料检索 |
2.2 检索方法 |
3 综合评价 |
3.1 低氧适应对糖代谢的影响 |
3.1.1对GLUT的影响 |
3.1.2 对胰岛素-胰岛素受体信号的影响 |
3.1.3低氧适应对糖代谢酶的影响 |
3.2低氧适应对糖代谢的影响机制 |
3.2.1 HIF-1通路 |
3.2.2 AMP-activated protein |
4 展望 |
四、大鼠缺氧习服后骨骼肌葡萄糖摄取的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低氧低温对大鼠葡萄糖耐量及胰岛功能的影响[D]. 李蒙蒙. 青海大学, 2021(01)
- [2]低氧适应下AMPK对宰后牦牛肉能量代谢影响机理研究[D]. 杨雅媛.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3]模拟低氧对高原鼠兔和SD大鼠血清中相关激素及呼吸的影响[D]. 段向兰.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4)
- [4]热习服对大鼠高原脑水肿的预防效应及其机制探讨[D]. 柯贤锋.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5]高原低氧适应DNA甲基化谱及相关基因MICU1功能研究[D]. 刘洁. 青海大学, 2019(04)
- [6]低氧运动对肥胖大鼠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及小窝蛋白的作用[D]. 张荷.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1)
- [7]大鼠组织中HIF1和RPS3在低氧习服中的作用研究[D]. 祝一飞. 兰州大学, 2016(03)
- [8]高原习服过程中骨骼肌脂肪氧化利用特点、机制及意义[D]. 毛孙忠. 第三军医大学, 2008(05)
- [9]低氧训练对葡萄糖转运与利用能力的影响[J]. 赵鹏,路瑛丽,冯连世,徐建方,朱珂. 体育科学, 2008(07)
- [10]低氧适应对糖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J]. 周燚,李良鸣,方彩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