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县人民医院消毒效果现状分析

某市县人民医院消毒效果现状分析

一、某市县人民医院消毒效果现状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乔松慧[1](2021)在《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是生命之源,自2015年我国正式迈入农村饮水安全阶段以来,农民的满足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由于显着的城乡差距,虽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的情况尚不清晰。本文通过文献收集整理、理论与实际结合、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等方式,收集了我国关于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方面的相关论文、学术报告、统计数据、各地统计年鉴及相关文件,将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汇总了不同阶段全国范围内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的污染程度、水质时空特点以及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并对农村地区水质改善提出建议。研究内容和得出结论包括:(1)以公开发表的水质数据为依据,总大肠菌群数、细菌总数、浑浊度和氟化物为调研对象,对影响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典型污染指标分析,自2005年至2018年间,总大肠菌群数超标率在东部典型农村地区由33.8%降到21.3%,中部地区由40.3%下降到22.3%,西部地区由54.4%下降到22.4%,东北地区由36.7%下降到23.7%;细菌总数的超标率在东部典型农村地区超标率由31.2%降到16.4%,中部地区由37.2%下降到17.7%,西部地区由39.2%下降到18.9%,东北地区由31.7%下降到19.6%。东部地区浑浊度的超标率由14.6%下降到9.3%,中部地区由19.7%下降到14.9%,西部地区由23.1%下降到16.7%,东北地区由18.3%下降到16.9%。大部分地区氟化物超标率在10%以下。(2)全国范围内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从时间的角度,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随时间合格率逐年提高,整体合格率由40%提升到65%,我国东部地区水质合格率由2005至2008年的48.1%提高到了2015至2018年的61.1%,中部地区由40.1%提高到57.5%,西部地区由44.4%提高到59.2%。东北地区水质合格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水质合格率由2005-2008年的68.1%降低到2015-2018年的60.1%。从空间的角度,东部地区水质合格率较高,东北地区水质出现一定波动,此外同一水质指标在不同典型农村地区存在差异,以总大肠菌群数、细菌总数、浑浊度、氟、铁、锰、硝酸盐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四个地区的典型农村进行对比分析,全国范围内总大肠菌群数超标率的平均水平在38%,东部以及中部地区的典型省份超标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水质指标的超标率也呈现一定地域特点。(3)结合我国农村饮用水典型水质指标污染现状和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表明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逐年提高,饮水不安全人口数减少。但就目前了解到的公开数据来看,存在部分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数据报道偏少;水质合格率整体还有待提高,到2018年,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平均水平为65%。可以通过饮用水在水源地保护、输配水管网基础设施铺设、消毒问题的落实、居民用水习惯以及用水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与质量提升等方面对农村饮用水水质进行改善。同时也可以通过加强各方联动、鼓励农村地区饮水工程和管理模式的创新等方式来改善农村饮用水水质。

肖雄[2](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吴涌[3](2020)在《医院制剂管理研究 ——以某市医院制剂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为例》文中指出目的:医院制剂是药品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补充,它具有普通药品无法替代的特点,首先,大多医院制剂都是临床医疗需要但市场上没有供应的品种。品种较多,剂型较全。第二,因为医院制剂室同是医院的一部分,所以和临床联系密切。能及时解决临床需求。针对一些临床不多见的病症,医院制剂往往能在小微处见实效。第三,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医院制剂在保障临床用药,提高药学科研水平和降低患者医疗经济负担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医药工业技术的快速革新,近年来医院制剂存在着生产规模逐渐缩小和制剂室逐渐减少的现象,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医院制剂,延续活力,研究医院制剂的现状和监督管理对策非常有必要。方法:本文通过对文献查找和政策研究,以医院制剂为研究对象,对相关医疗机构制剂室生存状况、监督管理部门对制剂室的监管、法律法规政策等内容的分析,以及抽取一定数量医疗机构进行调查和访谈,研究医院制剂发展的历史和当前所处的状况。结果:通过对我国医疗机构制剂的诞生、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客观分析,从中分析获得医疗机构制剂由来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信息。其次,通过进行数据分析,获取了医疗机构制剂许可情况、医院制剂品种、医院制剂室工作人员配置、医院制剂室设备设施配置、以及医院制剂室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情况;最后,在此基础上从加强医院制剂配置的质量管理、开展医院制剂不良反应监测以及建立医院制剂再评价制度三个角度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结论:未来医院制剂的良好发展,一要依靠医院自身在质量管理上的自我加强和新制剂品类研发和竞争力的提升,第二,需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和法规等多种形式的指导。才能保证医院制剂的持续、健康、稳步向前发展。只有两者相结合,相辅相成,才能使医院制剂健康发展,从而使医院制剂的监督管理也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卢耀勤[4](2020)在《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业卫生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新疆地区企业的现状调查,乌鲁木齐企业职工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获得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的分布与职业卫生现状,研究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建立职业病预测模型,开发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及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最终提出乌鲁木齐职业卫生工作对策,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参考。方法:(1)采用普查方法,对新疆地区企业现状进行调查,重点调查乌鲁木齐地区的企业分布与职业卫生现状;(2)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涉及重点职业病职业人群,进行职业健康体检,使用付出回报失衡问卷、中文版工作倦怠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对目标人群进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3)利用倾向性评分、多因素分析及关联规则大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及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4)利用大数据挖掘算法,建立、筛选、验证职业病预测模型;(5)结合GIS地理信息技术,开发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利用大数据挖掘算法,开发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6)通过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卫生现状了解,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健康检查及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分析,结合乌鲁木齐重点职业病报告、职业病人工伤保险情况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数据分析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提出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防控工作对策。结果:(1)对全疆12902个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覆盖全疆14地级行政区与1个直辖县级市;(2)对乌鲁木齐的3619家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覆盖乌鲁木齐七区一县;(3)对乌鲁木齐厂矿企业的34457人进行了职业健康体检,高血压检出率15.32%;血常规中异常率最高的为血红蛋白,异常率为25.99%;尿常规中异常率最高的为尿蛋白,异常率为8.93%;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异常率为17.04%;接触矽尘作业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33.82%;接触煤(矽尘)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13.06%;接触石棉尘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6.30%;接触化学性有害因素苯工人中性粒细胞异常率为2.85%;接触噪声的工人听力异常率为4.86%;接触布鲁菌属工人布鲁氏菌阳性率为20.30%;(4)共计发放问卷7500份,回收问卷7315份,回收率为97.5%,对问卷有效性进行排查后,最终确认有效问卷7118份,有效率为97.3%;(5)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发生率为44.21%,不同职业紧张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石棉尘、苯、噪声、性别、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工龄、每周工作天、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倦怠发生率为86.53%,不同职业倦怠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噪声、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职称、工作班、月收入、每周工作天、职业紧张、精神心理健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为37.08%。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的精神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不同精神心理健康问题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石棉尘、苯、婚姻、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工作班、年龄、工龄、月收入、每周工作天、每天工作小时、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有统计学意义(P<0.05);(8)在对职业紧张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16,最小置信度0.65,挖掘出14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每天工作>7小时、有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容易产生职业紧张,有1388条,置信度为65.3%,提升度为1.477;在对职业倦怠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29,最小置信度0.95挖掘出10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签订了劳动合同的、职业紧张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有2749条,置信度为90.7%,提升度为1.049;在对精神心理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2,最小置信度0.43挖掘出10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未婚,签订了劳动合同、有职业倦怠的容易产生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有1957条,置信度为43.1%,提升度为1.162。(9)结合灰色模型与机器学习模型算法,建立了五个混合算法模型进行职业病预测,混合模型的结果为:GM-KNN(MAPE:26.89%,RMSE:9155.53),GM-SVM(kernel=linear,MAPE:29.16%,RMSE:8587.02),GM-SVM(kernel=polynomial,MAPE:4.45%,RMSE:1573.30),GM-SVM(kernel=radial,MAPE:14.10%,RMSE:4693.51),GM-SVM(kernel=sigmoid,MAPE:10.79%,RMSE:3422.28),GM-RF(MAPE:6.99%,RMSE:2090.13),GM-GBM(MAPE:8.45%,RMSE:2661.27),GM-ANN(MAPE:3.49%,RMSE:1076.60)。通过对模型的预测效果与精度进行验证后得出,GM-ANN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实现了模型MAPE和RMSE最低。(10)2019年报告确诊职业病病人26例,主要以为接触粉尘、噪声和布鲁氏菌为主。患者以男性居多,占76.92%;(11)成功开发了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与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并获得了国家计算机软件着作权。结论:(1)新疆企业行业类型主要以B采矿业、C制造业为主,劳动者总人数的2.5%患有职业病,劳动者总人数的32.9%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接触职业病危害总人数的7.7%人群患有职业病;乌鲁木齐是新疆企业数、劳动者总人数、职业病累计人数、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总人数最多的地区;(2)乌鲁木齐企业主要以B采矿业、C制造业、D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E建筑业、F批发和零售业、T国际组织为主,劳动者总人数的2.8%患有职业病,劳动者总人数的26.1%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接触职业病危害总人数的10.6%人群患有职业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与米东区是乌鲁木齐企业数、劳动者总人数、职业病累计人数、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总人数最多的区域;(3)对乌鲁木齐地区企业34457人进行了健康体检,一般健康检查中发现,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高血压、血常规及尿常规异常检出者多集中在6069岁年龄段男性;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主要涉及的职业危害因素为煤(矽)尘、矽尘、石棉尘、苯、噪声;行业不同易感人群和职业危害因素也不同,制造业、采矿业等应加强对煤(矽)尘、矽尘、石棉尘、苯职业危害因素防护,建筑业与农、林、牧、副、渔业应分别加强对噪声与布鲁氏菌病的防护;(4)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石棉尘、苯、噪声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的风险,男性、文化程度越高、昼夜轮班、劳动时间长、强度大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与职业紧张成正相关;(5)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和噪声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倦怠的风险,文化程度低、未签订劳动合同、低职称、轮班工作、低收入、高劳动强度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职业倦怠,职业紧张、精神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成正相关;(6)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的精神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石棉尘、苯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高学历、低职称、轮班、高工龄、低收入、高强度工作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精神心理健康问题。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成正相关;(7)倾向性评分与关联规则可以作为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研究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通过对比验证,倾向性评分可用于消除问卷调查类研究中存在的偏倚,关联规则可以有效挖掘出研究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8)GM-ANN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可用于职业病的预测研究;(9)乌鲁木齐职业病患病率高于新疆平均水平,职业病主要以职业性尘肺和传染病为主;乌鲁木齐职业病网络直报情况良好,但还有改进的空间,但职业病人工伤保险待遇落实及时率较低,还有待进一步提高。(10)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实现了职业卫生调查数据实时、动态、可交互式可视化功能,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实现了在线职业病建模预测功能,平台可以辅助职业卫生管理与决策工作。(11)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工作对策建议有第一,统筹整合管理机构,架设顶层设计框架;第二,建立联防联控网络,落实管理体系建设;第三,完善规章制度标准,健全工作法制体系;第四,创新工作思路思维,尝试学科交叉融合;第五,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优化专业技能队伍;第六,引入前沿科学技术,助力职业卫生防控。

魏景明[5](2020)在《浙江省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建设试点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浙江省于2017年10月在11个地区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的试点改革,通过把握―三统一、三统筹、三强化‖的要点,以县级医院为龙头,构建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旨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进而提高基层就诊率和县域内就诊率。本研究运用结构-过程-结果研究方法,了解县域医共体关于―三统一、三统筹、三强化‖总体架构实施情况,从公平、效率、质量和满意度四个角度阐述县域医共体试点建设运行一年产生的效果,研究政府、县级医院、基层医院和患者等不同利益者在发生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交互作用,发现医共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原因,为进一步深化医共体改革提供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运用―结构-过程-结果‖的研究方法,通过专家咨询法从管理部门、医方和病方三个角度构建评估框架和指标,从结构、过程、结果三个方面全面地了解浙江省各医共体建设试点的建设情况,以及实施一年取得成效,通过统计描述、数据包络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寻找医共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为浙江省医共体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政策建议。研究结果(结构过程结果)11个试点县各组建了1-4个数量不等的医共体或医疗集团,但各试点都尚未全部完成医共体建设要求,其中东阳市医共体建设相对比较完善。医共体实施一年以来,大部分试点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所有试点的基层就诊率虽均未达到65%。在医共体建设过程中,11个试点加大资源投入,改善医保支付方式,提高卫生服务利用,优化县乡两级资源配置结构,基层技术效率增加,均实施临床路径,控制医疗费,加强医共体宣传,使医患双方满意度不断上升。但医共体内部仍存在权责划分不一致,医共体架构脆弱,医疗服务缺乏同质化管理,下沉形式大于内容,医共体效率整体偏低,县乡医疗机构效率均存在问题,双向转诊机制仍然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研究结论医共体试点改革初期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医共体实施一年,各试点尚未按照―三统一、三统筹、三强化‖要求全面完成医共体建设工作,部分试点存在―形式大于内容‖,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尚未形成紧密的医疗共同体;专家下沉存在―行政下沉‖嫌疑,卫生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有待进一步建设;部分医共体规模过大,县级医院技术效率过低,在一定程上造成医共体运行效率低下;县乡两级医疗服务质量差距太大,基层就诊率较低,患者随专家走的现象仍然存在;医务人员对医共体满意度比患者高,医疗费用、住院天数和医疗环境等仍是影响患者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罗菲[6](2019)在《除旧布新:新中国新法接生普及的历史经验及基本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与建国之初同样被列为卫生工作重点的烈性传染病防治等工作不同,新法接生直至1985年才基本得到普及,时间跨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若干历史时期,其中原因也远非普遍接种疫苗那样简单。因此,研究新法接生从开始推行到基本普及的历史过程,勾勒新法接生推行的社会图景,探究影响新法接生尽早普及的各种因素,剖析影响新法接生率起伏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即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方法:在掌握大量第一手史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运用历史文献学方法,对新中国推行新法接生直至基本普及的全过程加以系统考察,从而再现新法接生推行的基本历史面貌。与此同时,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推行新法接生的36年间政治、文化与社会背景的变迁,采用医疗社会史与医疗经济学研究的分析工具,在综合考察各方面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政治运动、经济水平、人力资源和传统生育观念是影响新法接生尽早普及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到新法接生率的起伏变化的命题。成果:通过分析推行新法接生的各个构成要素,诸如宣传动员、人力资源、推广方式、组织管理等,全面梳理新法接生推广的基本历史经验,客观再现新中国新法接生由推广到基本普及的历史。通过查阅、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史料,发现“大跃进”时期新法接生率存在虚高的成分,而“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时期农村产妇受到的医疗照顾也并不像前此论者所估计的那样少。“文革”时期许多中、高级妇幼保健人员或参加巡回医疗队,或被下放到农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地区新法接生的推广,他们培训的“在地化”初级医疗人员也为“文革”后期新法接生迅速推广并普及储备了人力资源。在构建新法接生推行历史图景的过程中,通过深入挖掘史料,对旧产婆改造、妇幼保健员培训、助产教育等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结合社会制度变迁,对基层妇幼保健机构的演变轨迹进行了梳理,并剖析了其中隐含的内在逻辑。在乡村医疗卫生人员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传统中医业者以其技术水平、庞大数量和广泛分布,受到政府关注,并被组织到新法接生推行工作之中。文中还对民族地区新法接生推行特色作了分析,并结合政策环境,提出医疗资源配置在其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在收集与分析各地不同历史时期新法接生率数据的基础上,生动再现新法接生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波浪式走向,借助医疗社会学、人口学等多种分析方法,综合考察影响新法接生推行的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推动力量与影响因素,提出导致这种起伏变化及新法接生推广历时36年才宣告基本普及的原因,主要在于政策环境多变、人力资源严重匮乏、经济条件落后、传统生育观念影响等几个方面。结论:本文力求在再现新法接生普及历史面貌的基础上,全面总结新中国新法接生从开始推行到基本普及的主要成就及基本历史经验,并由此揭示出新法接生普及耗时长久的主要原因及新法接生率起伏变化背后隐藏的内外制约因素。自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行以来,保护妇婴健康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结合中心工作,采取了团结改造己有人员,培训新生力量,大力宣传新法接生,并在城乡和厂矿广泛建立新法接生组织和机构的一系列措以施,运用点面结合、点带面、逐步推进的方法,在全国展开消灭新生儿破伤风和产妇产褥热的工作。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体妇幼保健人员的艰苦努力,新法接生于1959年在城市基本普及,此后,推行新法接生工作的重点转向农村。新法接生推行的过程,伴随着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构成新中国新法接生推行的独特面貌。在新法接生宣传中,除了教育民众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外,重点在通过新旧对比,激发民众对新的人民政权的认同感。在接生员培训方面,既有接生技能内容的培训,也带有土地改革、合作化、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的鲜明时代特色,其中也能看到传统中医或隐或显的影响。在执业资格管理上,1949-1957年间较严格地实施专业化与证照制度;限于农村地区的各方面条件,1958年提出卫生人员都要做新法接生工作的要求,1963年正式提出只要采用了消毒接生与消毒断脐的方法,即使是家属或亲邻等实施的接生操作一样算作新法接生,事实上弱化了对接生员执业资格的管理,并使新法接生的技术要求降到了最低。1978年后,在边远和经济落后地区着重推广了1963年以后的做法,从而提高了这种低技术含量的新法接生推行的速度,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新法接生推行的质量及新法接生率的稳定性。“文革”时期虽然妇幼保健机构大量撤销,影响到新法接生推行,但由于前此“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心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以及“文革”时期包括妇产科专家在内的大批中、高级医疗卫生人员的下放,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优质资源下沉的效果,部分地区农村母婴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改革开放以后,由于采取了多样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新法接生推行办法,加之农村经济逐步好转,医疗装备与专业人员基本到位,妇幼保健网基本形成,新法接生很快在全国基本普及。

孟超,刘芳盈,杜俊,谭琳琳,刘晓利,李平[7](2018)在《2013-2016年某市医疗机构污水消毒效果监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某市医疗机构污水消毒处理情况,为污水消毒处理和卫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GB18466-2005《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对2013-2016年监督抽检和委托监测的处理后污水样品进行粪大肠菌群和肠道致病菌监测。结果 4年共采样571份,合格514份,总体合格率为90.02%,2013-2016年合格率依次为91.53%、87.97%、93.24%和87.79%;不合格项目主要为粪大肠菌群,沙门菌和志贺菌合格率均为100.00%;市县区直和市县管理医疗机构的污水消毒合格率分别为91.28%和87.75%,三级、二级、二级以下医疗机构的污水消毒合格率分别为91.25%、91.89%和85.53%;次氯酸钠、二氧化氯、单过硫酸氢钾和臭氧污水消毒处理方式的合格率分别为92.31%、90.36%、91.35%和50.00%。结论某市医疗机构污水消毒合格率较高,但消毒设备运行中存在卫生管理盲区或死角,亟需改善。

王瑞雯[8](2018)在《基层中医馆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医馆凭借中医药在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优势,逐渐成为基层卫生服务中坚力量,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中医药服务的核心策略和重要途径。但也可见,中医馆作为基层中医药服务的新模式,在统筹布局、服务模式、人才梯队、内涵建设、评价机制等方面仍显现出诸多问题,不少已经成为阻碍基层中医药发展的瓶颈。本研究通过抽取部分具有代表性基层中医馆开展多角度、深层次的调研,借以对我国中医馆发展现状进行初步客观评价,着重分析影响中医馆发挥效用的主要因素,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政策建议,从而对基层中医药发展的建策制定提供借鉴和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山东省某市为例,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进行分层,在每层中随机抽取15家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采集30家基层中医馆建设数据进行统计,包括中医药服务区域面积、资金投入、中医药人员学历和职称、中医适宜技术使用、中医处方、中医药健康管理和健康宣教、中医床位开放及使用率等内容。分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设中医馆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并对部分专家访谈,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发现问题,找出原因。结果:1.中医馆建设投入逐渐加大近三年来,国家和山东省先后明确了中医馆的建设标准和激励机制,中医馆建设已经成为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新着力点。30家基层中医馆共投入扶持资金343万元,覆盖率达到93%,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乡镇卫生院补助资金比值约为1:1.5、平均资金投入分别为9.3万元和13.53万元。存在主要问题一是投入不平衡,乡镇卫生院仅3成高于投入平均数;二是投入主要用于装修和基本设备购置,内涵建设亟待加强。2.基层中医人才结构亟待改善随着中医馆建设的逐步深入,采取多点执业、对口支援等方式,有效缓解了基层中医人才匮乏的局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中医师占医师总数达30.61%,乡镇卫生院执业中医师数占医师总数也达19.23%,从数量上基本达标。但普遍缺乏高学历、高职称人才,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是三级甲等医院托管,硕士占比也仅为14.12%,乡镇卫生院硕士占比仅为0.82%。中医药人才质量成为影响中医馆长远发展的决定性因素。3.中医药服务能力显着不足中医药在基层的服务优势还没有很好的彰显,从服务数量上看,中医师日人均门诊数仅为9人次,日人均中医处方数仅为19张,增加趋势并不明显。从服务内容上看,服务形式相对单一,还没有从中医药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多方面提供全方位健康服务,还没有形成各具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内容体系。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成为中医馆增强活力的生命线。4.中医药管理机制体制不健全中医馆还处在粗放式管理阶段,还缺少具有示范意义的发展模式和机制体制。还没有充分体现医保起付线、报销比例向基层中医倾斜;基层人员福利待遇、职称晋升、继续教育等政策实施不到位;基层中医药财政补偿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还未建立等等。建机制成为中医馆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5.中医药文化传播作用发挥不够中医馆因为其位置和作用的独特性,理应成为直接面向大众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主阵地。调查显示,多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还是在用办门诊的方式运营中医馆,直接导致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学的认知程度还不够全面、范围不广泛,不了解用中医药理论去保健、诊治、调理疾病或亚健康状态。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传播速度决定了中医馆发展的速度,也决定了人人享有基本中医药服务的进度。结论: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对策建议如下:1.建立基层中医药服务发展政策制度体系中医馆是用中国办法解决基层卫生健康问题的模式创新,应把中医药融入到所有的基层卫生服务政策中,发挥中医药在基层卫生服务中的独到优势,建立健全以中医馆建设为核心的基层中医药发展政策制度体系,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争取资金,协调财政、物价相关部门完善医保政策,扶持中医馆自身建设。2.改革和完善基层中医药人才发展机制建立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一体,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面对全体医学生开展中医全科医学教育,为基层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中医全科人才。采取免费医学生、县管乡用、对口帮扶等多种方式,加快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体现包括全科医生在内的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3.丰富创新服务模式探索建立治未病-康复一体化、“互联网+中医药”、将中医药融入健康养老和妇幼保健领域、开展中医健康体检服务等新模式。4.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通过媒体宣传、专家义诊、科普讲座等形式,加强舆论导向,提高居民中医药健康素养,发展弘扬中医药文化。

黄思成[9](2018)在《传染病暴发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双盲应急演练模式构建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结合国内外卫生应急演练研究成果,探索构建一套适用于各类传染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双盲应急演练体系,其中包括演练方案、评估体系的构建,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构建完成后,将在日后的演练中更好地检验预案和锻炼队伍。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在确定演练目标、设计疫情情节后,对演练方案进行编写;通过改进的德尔菲法对演练评估体系中的三级指标进行构建。经过两轮咨询后,通过SPSS对专家协调程度(三级指标的变异系数)进行统计分析,将一二级指标的重要性赋值均数转化为判断矩阵后,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一二级指标权重;将三级指标的重要性赋值通过百分赋值法算出对应的分数后,通过比例分配法计算出各三级指标的权重。构建完成后,通过传染病双盲演练的实践及评估结果的分析,对演练中演练队伍存在的问题、演练方案构建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探讨,并提出改进意见。结果:本次演练方案构建的以霍乱疫情和急性汞中毒为主要模拟疫情事件的双盲演练考核方案,并通过了我省多位专家的论证,具有可行性。最终演练过程开展顺利,演练效果良好,说明这种演练模式是可行的。通过对评估组的评分、评估报告以及各有关单位在研讨会上的总结,我们分析演练队伍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存在的问题。从一级指标得分情况可见,本次参演队伍在应急响应与物质准备、风险沟通与健康教育、应急终止与总结报告环节的得分率较高,均超过80%;同时本次演练暴露省级应急队伍在现场调查、疫情控制等环节存在较多的问题(得分率均低于70%)。最后,我们还发现演练方案在实践过程中存在演练调控和预料外响应考虑不周全等问题,并对设计的方案进行改进。在演练完成后,通过改进的德尔菲法对评估体系进行构建,最终得到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86个。经过两轮专家咨询,三级指标综合得分均值从4.29(3.994.74)上升到4.56(4.254.80),变异系数由0.19下降至0.10,说明专家的意见逐渐趋于一致。三级指标重要性得分均值为4.65(4.185.00)分,平均CV为0.12(00.21),平均满分比例为71.27%(41.18100.00%),提示内容效度良好。指标体系信度:总指标体系α信度系数为0.989>0.8,四大环节内部各指标α信度系数分别为0.939、0.952、0.988和0.902,提示双盲演练各指标的一致性良好。结论:1、传染病双盲演练在本次的实践中达到了演练的目的,演练队伍较为完满地完成了演练,但在疫情控制方面等方面还有待提高。2、本次传染病双盲演练的开展为国内首例,演练开展的总体过程较为顺利,演练队伍在双盲的考核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说明这种演练模式是可行的。当前的演练对疫情研判考核比较欠缺,而双盲演练更能够考核卫生应急队伍对疫情的研判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王旭光[10](2017)在《某市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程方案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目前某市医疗废物及危险废物处理现状存在的问题,找到一套便于管理,处理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可有效防治二次污染的处理工艺是本论文的关键问题也是主要设计内容之一。本文针对现有的医疗废物处置中心不能满足处理要求和区域内尚无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问题,对某市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程进行方案设计,使区域内建立统一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对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运输、处置等实施全过程监控,防止废物流失,确保集中处置。该方案设计对我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工程的建设和实际运行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某市医疗废物及危险废物来源、类别和产生量及处置现状,综述了国内外医疗废物及危险废物处理的工艺技术与存在的问题及目前行业医疗废物及危险废物处理常见工艺,经过多方案分析比较,根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要求的不同,处理量和来源的差异,有针对性的选择了利用焚烧方式处理危险废物、利用高温蒸汽灭菌方式处理医疗废物,即新建一套高温蒸汽处理设施处理医疗废物,同时新建一套焚烧设施处理危险废物,并对其整体工艺方案和二次污染控制措施进行设计。利用焚烧方式处理危险废物,具有处理彻底,废物减量明显等优点,本工程处理对象为有机树脂、废焦油等,具有可燃性,采用焚烧方法处理可充分回收燃烧热量,焚烧烟气配套成熟的“旋风除尘器+半干式急冷塔+石灰喷射装置+活性炭喷射装置+袋式除尘器+湿式喷淋塔组合工艺”处理,能够确保达标排放。利用高温蒸汽灭菌方式处理感染性和损伤性医疗废物,后续处理非常便捷,同时具有运行费用低,二次污染少,不产生二恶英,易于操作管理,运行稳定等优点。该方式产生的废水采用沉淀池+脱氯工艺、废气采用膜过滤+活性炭吸附工艺处理,均能达标排放。

二、某市县人民医院消毒效果现状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某市县人民医院消毒效果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农村饮用水水质方面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农村饮用水水质方面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调研资料与分析方法
    2.1 数据调研概述
    2.2 分析方法
3 影响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典型水质指标调研分析
    3.1 农村饮用水中微生物学指标的调研分析
        3.1.1 微生物学指标数据调研及超标情况分析
        3.1.2 微生物指标超标的原因分析
        3.1.3 典型农村地区微生物指标的污染现状
    3.2 农村饮用水中浑浊度指标的调研分析
    3.3 农村饮用水中氟化物指标的调研分析
        3.3.1 氟化物指标的数据调研及超标情况分析
        3.3.2 氟化物超标的原因分析
        3.3.3 典型农村地区氟化物指标的污染现状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分析
    4.1 农村饮用水水质随时间变化特性
    4.2 农村饮用水水质随空间变化特性
        4.2.1 各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的空间分布特性
        4.2.2 不同地区典型水质指标超标率变化特性
    4.3 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时空变化特点
    4.4 本章小结
5 农村饮用水水质现状及改善建议
    5.1 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工作发展现状
    5.2 我国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
    5.3 城乡水质差异现状
    5.4 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改善面临的问题
    5.5 优化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建议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与不足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3)医院制剂管理研究 ——以某市医院制剂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法
        1.4.2 调查法
        1.4.3 统计法
        1.4.4 swot分析法
    1.5 相关概念
        1.5.1 医院制剂
        1.5.2 医院制剂开发
        1.5.3 药物不良反应
第二章 医院制剂发展进程与监管发展的研究
    2.1 医院制剂的发展研究
        2.1.1 医院制剂历史追溯
        2.1.2 医院制剂技术发展
    2.2 医院制剂管理发展的研究
        2.2.1 医院制剂管理相关问题
        2.2.2 我国医院制剂管理发展阶段
    2.3 医院制剂管理法律法规的研究
        2.3.1 医院制剂相关法律法规
        2.3.2 相关政策法规对于医院制剂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医院制剂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3.1 医院制剂管理现状调查
        3.1.1 调查内容及方法
    3.2 调查结果
        3.2.1 医院制剂室许可情况
        3.2.2 医院制剂品种
        3.2.3 医院制剂室人员配置
        3.2.4 医院制剂室设备配置
        3.2.5 医院制剂室质量控制
第四章 医院制剂管理现状SWOT分析
    4.1 SWOT分析框架
    4.2 医院制剂管理的优势分析
        4.2.1 医院制剂品种丰富
        4.2.2 制剂人员素质基础较好
        4.2.3 医院发展过程中医院制剂带来的积极影响
    4.3 医院制剂管理的劣势分析
        4.3.1 医院制剂硬件设施不足,研发水平不高
        4.3.2 医院制剂质量控制有待进一步提高
        4.3.3 医院制剂经济效益不高
    4.4 医院制剂管理的机遇分析
        4.4.1 国家对中医药行业的倡导
        4.4.2 现代科学的发展
    4.5 医院制剂管理的威胁分析
        4.5.1 中药材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4.5.2 医患关系对医院制剂的影响
    4.6 应对策略
第五章 完善医院制剂管理的建议
    5.1 加强医院自身管理的建议
        5.1.1 实行量化管理制度
        5.1.2 建立区域制剂配制中心
        5.1.3 建立医院制剂再评价制度
    5.2 加强监管部门管理的建议
        5.2.1 严控医院制剂过程
        5.2.2 严控医院制剂人员素质管理
        5.2.3 开展医院制剂不良反应监测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表
致谢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业卫生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疆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卫生现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健康状况调查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职业病预测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工作对策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5)浙江省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建设试点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研究假设和理论基础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4 技术路线
第4章 结果
    4.1 结构评价
        4.1.1 医共体构建
        4.1.2 医共体现代管理制度
    4.2 过程评价
        4.2.1 “三统一”
        4.2.2 “三统筹”
        4.2.3 “三强化”
    4.3 结果评价
        4.3.1 公平
        4.3.2 效率
        4.3.3 质量
        4.3.4 满意度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县域医共体研究
    参考文献
附件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除旧布新:新中国新法接生普及的历史经验及基本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缘起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3 核心概念:新法接生及其演变
    2. 前人研究述评
        2.1 涉及“新中国新法接生”的史学着述
        2.2 有关新中国新法接生队伍及其管理机构的研究
        2.3 接生制度化与社会动员
        2.4 新中国新法接生研究的多个面向
        2.5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3. 研究的范围、分期及意义
        3.1 研究对象的范围
        3.2 研究对象的分期
        3.3 研究目的
        3.4 研究意义
    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中的重点与难点
        4.3 创新之处
    5. 文献资料
        5.1 文献来源
        5.2 文献资料的甄选原则
第一章 新法接生推行的三种传统
    1. 民国时期推行新法接生的遗产
        1.1 新法接生推行被纳入国家卫生行政
        1.2 卫生试验区的工作与新法接生推行试点
        1.3 助产教育与接生婆培训开启生育医疗化进程
        1.4 建立妇婴卫生公共服务网络的尝试
        1.5 免费接生实践及其经验
    2. 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推行新法接生的遗产
        2.1 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新法接生推广的理论基础
        2.2 陕甘宁边区建立和完善妇幼卫生制度
        2.3 开展群众性新法接生宣传
        2.4 多样化的新法接生队伍培训
        2.5 加强新法接生的组织管理
        2.6 积极团结各方面力量推行新法接生工作
    3. 学习苏联先进经验
        3.1 学习苏联医学的历史选择
        3.2 学习苏联先进的妇幼卫生组织管理经验
        3.3 学习苏联经验改革助产教育制度
        3.4 引进新技术,为新法接生注入时代内容
        3.5 学习苏联经验中存在的问题
    4. 小结
第二章 新中国新法接生宣传
    1. 进行新法接生宣传的必要性
        1.1 新生儿破伤风与产妇产褥热高发严重影响母婴健康
        1.2 歧视妇女歧视助产的旧生育思想普遍存在
        1.3 新法接生宣传是打破旧思想束缚的有力措施
        1.4 新法接生宣传是构建“人财两旺”新社会的思想武器
    2. 不同历史时期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与宣传主体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及其实施主体
        2.2 1960年代新法接生宣传政策与实施主体
        2.3 1970-1985年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及其实施主体
    3. 结合政治运动宣传新法接生理念
        3.1 土改时期新法接生宣传
        3.2 结合“大跃进”宣传新法接生
        3.3 结合革命话语宣传新法接生
        3.4 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新法接生
    4. 综合利用多种宣传形式,使新法接生家喻户晓
        4.1 利用妇幼卫生展览会等受众面广的宣传形式扩大影响面
        4.2 利用个别谈话或小型会谈的方式专注点上深入
    5. 宣传工作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5.1 宣传工作的成效
        5.2 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6. 小结
第三章 新法接生队伍培养与提高
    1. 初级新法接生人员培养
        1.1 旧产婆改造与新法接生员培训
        1.2 妇幼保健员训练与女赤脚医生培训
    2. 学校教育
        2.1 新中国早期的助产士培训
        2.2 助产教育的发展及人才培养
        2.3 助产士在新法接生推广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3. 高级妇幼保健人员的培养
        3.1 由学校培养的高级妇幼保健人员
        3.2 由中级晋升而来的高级妇幼保健人员
        3.3 高级妇幼保健人员在新法接生推广中的作用
    4. 在职人员的培训与提高
        4.1 行政干部的培训与提高
        4.2 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提高
    5. 小结
第四章 点面结合的新法接生推行模式
    1. 点面结合的新法接生推行模式
        1.1 国家政策与各省市举措
        1.2 各地试点区域选择与重点培养
        1.3 由点带面的工作方法
    2. 个案分析:广东兴宁县新法接生工作的全面推广
        2.1 兴宁县开启新法接生试点工作
        2.2 新法接生工作全面推广
    3. 民族地区的新法接生推广
        3.1 党和国家有关民族地区新法接生推广的方针政策
        3.2 新法接生在民族地区的推广实践
    4. 小结
第五章 新法接生的管理措施
    1. 新法接生队伍的组织形式
        1.1 群众性妇幼保健组织
        1.2 国家举办的妇幼保健专业机构
    2. 新法接生队伍的管理措施
        2.1 加强党政领导,实行第一书记挂帅
        2.2 实行劳动报酬与免费接生的双向经济驱动机制
        2.3 建章立制,严格制度管理
        2.4 建立妇幼保健网,实施一体化管理
        2.5 启动评模奖优的荣誉激励机制
    3. 小结
第六章 新法接生与中医
    1. 传统中医学产科理论与实践
        1.1 产科专着中与新法接生有关的分娩方法论述
        1.2 产科专书以外的医书中与新法接生相关的论述
        1.3 与产前检查及产后疾病防治有关的中医理论与实践
    2. 产婆(接生员)接产中体现的中医理论
        2.1 优秀产婆接生技术源于中医理论
        2.2 接生员运用中医理论处理难产
    3. 中医积极参与新中国新法接生推广
        3.1 中医积极参与新法接生宣传
        3.2 中医参与培训与辅导管理接生员队伍
        3.3 中医理论与实践对新法接生的促进
    4. 中医被纳入新法接生制度之中
第七章 推行新法接生的成就及历史经验
    1. 新法接生推行工作的成就
        1.1 在全国基本普及新法接生,保障母婴生命健康
        1.2 建立起一支数量庞大的妇幼保健队伍,促进妇幼卫生工作全面开展
        1.3 革除旧生育习俗,初步形成科学生育观
        1.4 加强新法接生科学研究,推动助产学与产科学学术进步
        1.5 保障国家建设的劳动力供给,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工业建设的发展
        1.6 新法接生强化了民众的国家认同感
    2. 普及新法接生的基本历史经验
        2.1 党和政府的领导是新法接生普及的根本保障
        2.2 持续有效的宣传工作是新法接生普及的思想基础
        2.3 接生队伍建设是普及新法接生的人力保障
        2.4 创建制度化接生模式是新法接生普及的组织基础
        2.5 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新法接生顺利推进的重要力量
        2.6 合理解决接生报酬是调动新法接生队伍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2.7 善用传统中医力量丰富了新法接生理论并促进其推广
    3. 小结
第八章 新法接生推行中的阻滞因素分析
    1. 不同历史时期新法接生率的起伏
        1.1 作为评价标准的新法接生率
        1.2 全国历年新法接生率呈现阶段性变化
    2. 1958-1959年新法接生率修正
        2.1 “大跃进”时期新法接生统计方法直接导致新法接生率过高
        2.2 通过《人口志》等资料修正新法接生率
        2.3 通过回顾性调查修正新法接生率
    3. 新法接生推行中的阻滞因素分析
        3.1 变动较大的政策环境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3.2 人力资源匮乏迟滞新法接生普及进程
        3.3 长期经济水平低下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3.4 传统生育观念长期存在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4. 除旧布新非易事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新法接生大事记
    附录2 《医士、药剂士、助产士、护士、牙科技士暂行条例》摘录
    附录3 广东省农村接生员之组织领导
    附录4 关于普及新法接生工作的报告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7)2013-2016年某市医疗机构污水消毒效果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不同年度污水消毒质量监测结果
    2.3 不同类别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结果
    2.4 不同消毒方式的消毒质量监测结果
3 讨论

(8)基层中医馆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 中医药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突显
    (二) 基层中医馆建设模式丰富多元
二、某市中医馆发展现状研究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
三、研究结果分析讨论
    (一) 中医馆建设投入逐渐加大
    (二) 基层中医药人才结构亟待改善
    (三) 中医药服务能力显着不足
    (四) 中医药管理机制体制不健全
    (五) 中医药文化传播作用发挥不够
四、提高基层中医馆服务能力的对策参考
    (一) 建立基层中医药服务发展政策制度体系
    (二) 改革和完善基层中医药人才发展机制
    (三) 丰富创新服务模式
    (四) 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传染病暴发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双盲应急演练模式构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的相关概述
    1.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2.设计思路
    2.1 制定演练目标
    2.2 设计演练疫情情节
    2.3 制定评估标准
    2.4 制定组织架构
    2.5 制定演练方案
3.研究内容
    3.1 演练方案设计
    3.2 制定评估方案
    3.3 演练的过程
4.研究方法
    4.1 方案设计
    4.2 评估指标的制定
    4.3 演练方案和评估标准的定稿
5.研究与演练结果
    5.1 演练模拟疫情事件设计
    5.2 演练方案中细节事件的设计
    5.3 编写各病例案例及相关人员情况介绍表
    5.4 建立评估体系
    5.5 演练的实施
    5.6 演练效果
    5.7 演练后总结与反思
6.讨论
    6.1 传染病暴发类双盲演练开展的意义
    6.2 疫情设计情况
    6.3 场景中各类相关人员背景材料的编写情况
    6.4 评估体系构建情况
    6.5 演练流程设计情况
    6.6 演练评估结果分析
    6.7 演练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7.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10)某市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程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的内容及目的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本文解决的关键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我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情况
        2.1.1 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的定义
        2.1.2 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的产生情况
        2.1.3 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的管理与处置情况
        2.1.4 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的危害
    2.2 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处理技术概述
        2.2.1 危险废物处理技术
        2.2.2 医疗废物处理技术
第三章 工程概述
    3.1 工程概况
        3.1.1 某市医疗废物及危险废物产生量
        3.1.2 某市医疗废物及危险废物处置现状
    3.2 设计范围
    3.3 设计原则
第四章 医疗废物处理工程
    4.1 某市医疗废物的特点和成分分析
    4.2 处理工艺方案比选
    4.3 工艺流程
        4.3.1 进料系统
        4.3.2 灭菌系统
        4.3.3 破碎系统
        4.3.4 蒸汽供应系统
        4.3.5 清洗消毒
    4.4 接收与贮存
        4.4.1 医疗废物接收
        4.4.2 医疗废物贮存库
第五章 危险废物焚烧处理工程
    5.1 某市危险废物的特点和成分分析
    5.2 处理工艺方案比选
    5.3 工艺流程
        5.3.1 进料系统
        5.3.2 焚烧系统
        5.3.3 灰渣收集、运输、储存系统
    5.4 接收与贮存
        5.4.1 危险废物接收
        5.4.2 危险废物贮存库
第六章 废物收运系统
    6.1 医疗废物收集系统
        6.1.1 收运原则
        6.1.2 医疗废物收集容器
        6.1.3 医疗废物临时暂存
        6.1.4 运输车辆
        6.1.5 车辆和人员防护剂消毒
    6.2 危险废物收集系统
        6.2.1 危险废物收运原则
        6.2.2 危险废物的收集方式及车辆配置
    6.3 人员防护
    6.4 运输通讯方式
    6.5 紧急应变措施
        6.5.1 医疗废物运输紧急应变措施
        6.5.2 危险废物运输紧急应变措施
        6.5.3 运输车应配备的紧急应变设施
第七章 二次污染及防治
    7.1 废气处理
        7.1.1 医疗废物处理系统废气
        7.1.2 危险废物处理系统废气
    7.2 废水处理
        7.2.1 医疗废物处理系统废水
        7.2.2 危险废物处理系统废水
    7.3 飞灰处理系统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某市县人民医院消毒效果现状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D]. 乔松慧.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医院制剂管理研究 ——以某市医院制剂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为例[D]. 吴涌.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4]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业卫生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 卢耀勤.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5]浙江省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建设试点评估[D]. 魏景明. 浙江大学, 2020(02)
  • [6]除旧布新:新中国新法接生普及的历史经验及基本问题研究[D]. 罗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2013-2016年某市医疗机构污水消毒效果监测分析[J]. 孟超,刘芳盈,杜俊,谭琳琳,刘晓利,李平.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8(08)
  • [8]基层中医馆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王瑞雯.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传染病暴发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双盲应急演练模式构建与实践[D]. 黄思成. 广东药科大学, 2018(01)
  • [10]某市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程方案设计[D]. 王旭光. 山东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某市县人民医院消毒效果现状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