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州电厂二期工程碎煤机隔振基础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夏志新[1](2019)在《汽轮发电机组弹簧隔振基础隔振性能分析》文中认为发电场中最重要的设备就是汽轮发电机组,该设备的承载系统汽轮发电机组基础的振动特性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汽轮发电机的振动,工程中常用弹簧隔振装置减少汽轮发电机组的振动响应,有效的保证相邻建筑物的安全和设备的安全运行。但是在汽轮发电机组弹簧隔振基础中,弹簧隔振装置的选取和布置方式不同,会影响到整各结构的振动响应。因此,本文通过选择多种弹簧隔振器装置的选取和布置方式,分析最优的弹簧隔振器的选取及布置,为今后工程师设计汽轮发电机组弹簧隔振基础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依据。文章首先介绍了分析汽轮发电机组弹簧隔振基础振动特性的重要性,同时对汽轮发电机组弹簧隔振基础在国内和国外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和述评。然后,利用MIDAS/GEN有限元软件,对汽轮发电机组常规基础和隔振基础分别建立三维实体模型,分析两种基础的振动特性,包括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对比两种基础的汽轮发电机组的振动响应,结果表明,弹簧隔振基础能有效的减小汽轮发电机组弹簧隔振基础的振动幅值,减少了设备工作时发生共振的可能性。分析了基础柱顶弹簧隔振装置的布置方式、基础柱顶弹簧隔振装置的布置组数和与设备直接相接触的基础运转层厚度对汽轮发电机组弹簧隔振基础的振动特性的影响。通过计算结果分析表明:汽轮发电机组采用弹簧隔振基础后,能够减小汽轮发电机组的振动幅值,为设备稳定的运行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也减小了对主厂房和周围建筑物的破坏;通过改变弹簧隔振器的布置方式、弹簧隔振器数量和基础顶板的厚度,可以改变基础的同有频率,由于避免了在设备正常工作时与激振力荷载的频率发生共振,弹簧隔振基础的振动位移得到了降低。
刘玉龙[2](2017)在《弹簧隔振基础振动特性和动力响应的现场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社会用电量日益增加,大功率汽轮发电机组越来越多地投入到电厂生产中。汽轮发电机组属于动力机器,机组在运转时,不可避免地会对下部基础产生动力荷载,因此汽机基础相对于民用建筑的基础在设计上存在自己一定的特点。弹簧隔振基础可以有效地减少动力机器的振动传递至下部结构,越来越多地受到电厂建设的青睐。在以往的研究中,我国对隔振基础做了部分的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但对于隔振基础的现场试验较少。隔振基础模型试验受实验室空间和加载能力等条件限制,在模型设计上难以精确满足相似条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数值模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主观因素带来的误差。为了研究弹簧隔振基础在实际应用中的振动特性和动力响应,本文以某大型火电厂汽轮发电机组弹簧隔振基础为例,对其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全文内容如下:(1)基础结构全部施工完毕,机组及相关设备布置完成后,现场对汽机基础进行了自振特性试验,运用锤击试验,得到了基础结构的自振频率、振型和阻尼比。(2)在机组满负荷运行的状态下,在台板上布置传感器,使用信号采集仪得到台板测点振动速度值、振动位移值和速度频谱图,参照国内外的评价标准,对基础的动力响应进行评价。(3)在机组稳定运行的工作状态下,以机组运行的工作环境作为激励条件,得到基础结构的振型、模态阻尼等工作模态参数。(4)在机组运行不同工况下,分工况采集轴承座的位移变化,研究机组带不同负荷时,对轴承座位移的影响。研究发现:基础的大部分固有频率远离汽机机组正常工作时的频率,减少了共振;通过分析汽机基础的速度频谱图,发现低频段频率富集现象明显;在基础工作模态的测试中,机组工作频率对应的振型中低压缸位置振动突出,建议对此引起重视;比较轴承座在机组运行的各个工况下的竖向位移,发现在真空破坏状态下,机组对基础轴承座的位移影响很大,建议设计人员对这一工况密切关注。
江赛雄,唐丽娜,潘毅,贾成斌[3](2015)在《弹簧隔振技术在火力发电厂中的应用现状》文中研究说明弹簧隔振能减轻火力发电厂中动力设备的振动、噪音等问题,是一种有发展潜力的绿色节能隔振技术。首先总结了弹簧隔振的主要力学性能及其特点,并以汽轮发电机、汽动给水泵组、碎煤机等动力设备为例,其次介绍了其在火力发电厂实际工程应用,最后指出了其在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亟需解决的问题,以期为以后弹簧隔振技术在火力发电厂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康灵果[4](2009)在《大型火力发电厂少墙型钢混凝土框架主厂房抗震性能试验与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设施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在抗震救灾中具有突出作用。火电厂主厂房是电力设施中重要的建筑结构。自从1875年世界上第一个火力发电厂诞生以来,主厂房结构体系经历了130多年的变革。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火电机组容量增大,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型火力发电厂。主厂房作为重要的电力设施和生命线工程,由于工艺布置要求导致整体性较差,荷载巨大,质量和刚度不均匀,地震作用效应明显,而我国是地震多发区,为了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保证电力生产安全进行,对火电厂主厂房抗震性能和设计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长远的实际意义。传统的主厂房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仅适用于低烈度区,端部增加剪力墙后,结构刚度更加不均匀,存在先天不足;钢结构体系虽抗震性能优于混凝土结构体系,但造价昂贵且后期维护费用大。本文在对传统火力发电厂结构形式调研和计算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既符合抗震要求又满足工艺布置要求的少墙型钢混凝土框架新型主厂房结构体系,通过缩尺模型试验和非线性有限元计算分析对该新型结构体系进行抗震性能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少墙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主厂房的抗震设计方法,并基于中医理论提出了主厂房全寿命设计方法。首先,选取3跨3榀少墙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主厂房设计和制作缩尺比为1/7的模型,进行动力特性试验、拟动力试验和拟静力试验,通过试验研究,得到模型结构的动力特性,包括自振周期,振型和阻尼比以及模型结构在不同加速度峰值地震波作用下的荷载和位移反应。其次,对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掌握了少墙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动力特性、刚度退化规律、整体变形能力、耗能能力、延性、承载力等抗震性能,确定了薄弱层位置,讨论了横向剪力墙、煤斗大梁、除氧器大梁、超短柱等典型构件的受力性能。第三,采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少墙型钢混凝土框架主厂房有限元结构模型,输入ELCENTRO地震波,对该新型结构主厂房进行了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研究了其在8度基本烈度和罕遇烈度地震作用下受力性能,变形能力,承载能力。根据模型试验研究和非线性有限元计算分析,得知少墙型钢混凝土框架主厂房满足“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8度设防要求,具有较好的变形、耗能能力,薄弱部位发生在运转层处,横向剪力墙作为第一道抗震防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四,从考虑结构安全和工艺设备正常运行出发,作者提出了抗震综合性能设防目标,给出了少墙型钢混凝土框架主厂房抗震设计流程,并阐述了地震作用计算和变形控制方法;为保证结构在大震作用下抗倒塌性能,研究了如何建立多道抗震防线:剪力墙是少墙型钢混凝土框架主厂房的第一道抗震防线,应该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研究了其设置原则和边缘约束构件设计方法;本文还给出了型钢混凝土柱轴压比限值和含钢率的要求,结合试验研究和计算分析结果,提出了合理的设计建议和抗震措施。第五,利用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思想,基于保证主厂房结构性能和设备功能正常,探讨了中医理论在火电厂主厂房设计中的应用。提出采用全寿命设计方法进行主厂房设计,把主厂房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并给出了各个阶段的设计流程。综合考虑主厂房结构在整个寿命期内的性能变化规律,为使最小的总体投资达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作者总结出了主厂房全寿命周期总费用优化设计公式。最后根据全文研究内容,总结了少墙型钢混凝土框架主厂房整体抗震性能、典型构件受力性能、抗震设计方法、全寿命设计流程等研究成果。关于少墙型钢混凝土框架主厂房抗震性能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本文可以为该新型主厂房体系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资料。
杨英武[5](2005)在《基于随机激励的动力机器隔振研究》文中认为运用积极隔振的方法进行动力机器的隔振设计和隔振效率计算是目前比较成熟的振动消除手段,在实际工程设计当中有比较广泛的应用。 在破碎机隔振设计中,一般采用理论力学原理建立破碎机机构运转模型计算机器扰力并取三倍扰力值作为动荷载的静力当量;然后设计隔振台座、计算隔振效率。 本文首先提出了运用基于随机激励的隔振效率评价来评价破碎机振动隔离效果,并针对以前基于传统的隔振效率计算的工程实例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 计算结果表明,基于随机激励的破碎机隔振效率计算比传统的隔振效率计算更接近实测结果,因此也更精确。 最后,笔者设计了实验模型对数值计算的隔振效率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数值计算是比较准确的。
秦建堂,陈龙珠,叶惠飞,童建国[6](2000)在《温州电厂二期工程碎煤机隔振基础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温州电厂二期工程碎煤机隔振基础的设计方案、动力学计算模型及其计算结果 .对初步设计方案在室内进行了几何比尺为 1∶8的模型试验 ,验证了计算模型及其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从而说明碎煤机隔振基础在扰力作用下的振动位移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此外 ,模型试验结果还说明隔振基础具有高的主动隔振效率 ,这样下部结构基本上可以按静力问题来设计
康进锁[7](2000)在《隔振技术在发电厂动力基础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发电厂机组容量的不断增大 ,基础振动问题愈加突出 ,隔振技术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重点介绍了这一技术的由来、概念、以及在近二十几年来在发电厂动力基础中的发展状况。由于我国对此技术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 ,本文还指出了今后应重点研究的方向及注意事项
二、温州电厂二期工程碎煤机隔振基础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温州电厂二期工程碎煤机隔振基础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汽轮发电机组弹簧隔振基础隔振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汽轮发电机组的工作机制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1.4.1 本论文主要研究目的 |
1.4.2 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2 弹簧隔振原理及有限元振动分析方法 |
2.1 弹簧隔振基础的介绍 |
2.2 弹簧的隔振原理 |
2.3 有限元动力分析方法 |
2.3.1 有限元的仿真分析介绍 |
2.3.2 有限单元法求解过程 |
2.4 有限单元法在结构动力学中的应用 |
2.4.1 有限元动力方程 |
2.4.2 体系固有性质 |
2.4.3 结构体系谐响应分析结果 |
2.5 MIDAS GEN软件介绍 |
2.5.1 关于MIDAS GEN软件 |
2.5.2 自由振动分析 |
2.5.3 谐响应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汽轮发电机组基础的有限元模型及振动分析 |
3.1 工程数据 |
3.1.1 材料 |
3.1.2 设备参数 |
3.1.3 计算机程序 |
3.1.4 电厂参考资料 |
3.2 建立有限元模型 |
3.2.1 单元的选择及连接方式 |
3.2.2 荷载的确定 |
3.2.3 弹簧隔振基础的隔振系统 |
3.3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3.3.1 试验概况 |
3.3.2 有限元结果和试验结果比较 |
3.4 模态分析 |
3.4.1 刚性基础模态分析 |
3.4.2 弹簧隔振基础模态分析 |
3.4.3 分析比较结果 |
3.5 谐响应分析 |
3.5.1 刚性基础谐响应分析 |
3.5.2 弹簧隔振基础谐响应分析 |
3.5.3 分析比较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4 影响汽轮发电机组弹簧隔振基础振动响应的因素分析 |
4.1 顶板厚度对汽轮发电机组弹簧隔振基础的振动影响 |
4.1.1 模态分析 |
4.1.2 分析比较结果 |
4.1.3 谐响应分析 |
4.1.4 分析结果比较 |
4.2 隔振器布置方式对汽轮发电机基础的振动影响 |
4.2.1 模态分析 |
4.2.2 分析比较结果 |
4.2.3 谐响应分析 |
4.2.4 分析比较结果 |
4.3 隔振器布置数量对汽轮发电机基础的振动影响 |
4.3.1 结果分析比较 |
4.3.2 分析比较结果 |
4.3.3 谐响应分析 |
4.3.4 分析比较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弹簧隔振基础振动特性和动力响应的现场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二章 弹簧隔振基础 |
2.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2.2 隔振基础的介绍 |
2.3 汽机基础概况 |
第三章 汽机弹簧隔振基础的自振特性试验 |
3.1 不同试验方法的对比 |
3.2 动力特性试验的研究方法 |
3.2.1 测点布置方案 |
3.2.2 力锤的选择 |
3.2.3 锤击点的选择 |
3.2.4 试验设备 |
3.3 隔振基础自振特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
3.3.1 自振特性测试结果 |
3.3.2 自振特性结果及分析 |
3.4 振动响应预测 |
3.4.1 基础动力分析标准 |
3.4.2 扰力荷载大小 |
3.4.3 基础的强迫振动响应 |
3.4.4 响应预测结果分析 |
第四章 机组满负荷状态下基础的动力响应 |
4.1 测点布置 |
4.1.1 基础台板振动控制区 |
4.1.2 基础工作区 |
4.2 测试仪器的选取 |
4.3 振动控制标准 |
4.3.1 两种判断依据 |
4.3.2 基础振动控制标准 |
4.4 测试方法 |
4.5 振动响应测试结果 |
4.5.1 基础台板控制区的振动响应结果 |
4.5.2 基础工作区的振动响应结果 |
4.6 振动响应频谱分析 |
4.7 测试结果分析 |
第五章 机组运行环境下基础的振动模态 |
5.1 测试方法及其原理 |
5.2 测试仪器 |
5.3 测试结果 |
5.3.1 一些测点的加速度Fourier幅值谱图 |
5.3.2 工作模态参数 |
5.3.3 工作模态图 |
5.4 结果分析 |
第六章 不同工况下轴承座的静变位 |
6.1 实测的目的及内容 |
6.2 测试方法及试验所用仪器 |
6.3 测点布置 |
6.3.1 测点的安装 |
6.3.2 测点的布置 |
6.4 测试结果 |
6.5 结果分析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弹簧隔振技术在火力发电厂中的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弹簧隔振器的构造特点及主要力学性能 |
1.1 弹簧隔振器的构造特点 |
1.2 弹簧隔振器的力学性能 |
2 弹簧隔振在火力发电厂中的应用 |
2.1 汽轮发电机 |
2.2 汽动给水泵组 |
2.3 碎煤机 |
3 存在的问题及一些建议 |
4 结语 |
(4)大型火力发电厂少墙型钢混凝土框架主厂房抗震性能试验与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火力发电历史、原理和主厂房结构形式沿革 |
1.2.1 火力发电和发电厂建设简史 |
1.2.2 火力发电系统 |
1.2.3 主厂房主要设备 |
1.2.4 国外火电厂主厂房结构形式沿革 |
1.2.5 中国火电厂主厂房结构形式沿革 |
1.3 传统三列式火电厂主厂房结构形式、特点及存在问题 |
1.3.1 钢筋混凝土结构主厂房 |
1.3.2 钢筋混凝土框架-集中布置剪力墙结构主厂房 |
1.3.3 钢结构主厂房 |
1.3.4 火电厂主厂房结构体系特点及存在问题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1 钢筋混凝土工业厂房震害分析 |
1.4.2 主厂房结构抗震性能 |
1.4.3 型钢混凝土结构 |
1.4.4 混合结构体系 |
1.4.5 结构抗震试验方法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1.6 研究路线 |
参考文献 |
2 主厂房新型结构体系的提出与试验模型设计及制作 |
2.1 少墙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的提出 |
2.2 试验模型设计 |
2.2.1 相似关系 |
2.2.2 试件设计 |
2.2.3 配重计算 |
2.2.4 应变片布置 |
2.3 模型制作及材料性能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3 主厂房模型试验研究 |
3.1 动力特性测试 |
3.1.1 测试原理和方法 |
3.1.2 测点布置 |
3.1.3 测试结果 |
3.2 拟动力试验研究 |
3.2.1 试验原理和方法 |
3.2.2 加载装置 |
3.2.3 试验参数设置 |
3.2.4 加载制度和测试内容 |
3.2.5 试验结果 |
3.3 拟静力试验研究 |
3.3.1 拟静力试验原理和方法 |
3.3.2 试验测试内容 |
3.3.3 试验步骤和测试结果 |
3.4 小结 |
参考文献 |
4 少墙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主厂房抗震性能分析 |
4.1 结构动力特性 |
4.1.1 周期和振型 |
4.1.2 与其他结构体系动力特性的比较 |
4.1.3 结构的阻尼 |
4.2 结构的刚度退化规律 |
4.3 结构滞回特性及耗能能力 |
4.4 结构的变形性能 |
4.5 结构的承载力 |
4.6 典型节点和构件受力性能分析 |
4.7 小结 |
参考文献 |
5 少墙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主厂房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 |
5.1 有限元软件介绍 |
5.1.1 软件介绍 |
5.1.2 显式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原理 |
5.1.3 显式和隐式时间积分的比较 |
5.2 模型建立与参数设置 |
5.2.1 单元选择 |
5.2.2 本构关系 |
5.2.3 地震波 |
5.2.4 步长参数设置 |
5.2.5 分析工况与计算内容 |
5.3 地震反应分析 |
5.3.1 结构位移时程曲线 |
5.3.2 整体变形 |
5.3.3 层间位移角及薄弱部位确定 |
5.3.4 剪力墙受力分析 |
5.4 小结 |
参考文献 |
6 少墙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
6.1 钢筋混凝土(钢)框排架主厂房抗震设计方法 |
6.1.1 抗震设防目标 |
6.1.2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
6.2 剪力墙设计 |
6.2.1 剪力墙设置原则 |
6.2.2 边缘约束构件设计 |
6.3 型钢混凝土柱设计 |
6.3.1 轴压比限值 |
6.3.2 含钢率 |
6.4 少墙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主厂房抗震设计方法 |
6.4.1 综合性能水准 |
6.4.2 抗震设计方法 |
6.4.3 地震反应分析 |
6.4.4 变形控制 |
6.4.5 多道抗震防线的建立 |
6.5 设计建议和构造措施 |
6.6 小结 |
参考文献 |
7 基于中医理论的火电厂主厂房结构体系全寿命设计研究 |
7.1 中医理论在主厂房结构体系设计中的应用 |
7.1.1 "整体观念" |
7.1.2 "辨证论治" |
7.1.3 "阴阳学说" |
7.2 主厂房结构的全寿命设计方法 |
7.2.1 主厂房结构全寿命设计内容和流程 |
7.2.2 全寿命周期总费用优化设计 |
7.3 小结 |
参考文献 |
8 结论和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设计建议 |
8.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后记 |
附录 |
附录一:公开发表论文 |
附录二:科研情况 |
附录三:科研报告 |
附录四:获奖情况 |
(5)基于随机激励的动力机器隔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动力基础隔振的一般分类 |
§1.3 国内外隔振研究的现状 |
§1.4 破碎机隔振研究现状 |
§1.5 传统的破碎机隔振设计方法 |
§1.6 传统的破碎机隔振效果评价 |
§1.7 基于随机激励的隔振效果评价的可能性 |
§1.8 本文的工作 |
第二章 工程实例介绍 |
§2.1 概述 |
§2.2 振动测试情况 |
§2.3 隔振设计 |
§2.4 隔振效果评价 |
§2.5 小结 |
第三章 积极隔振体系的随机理论分析 |
§3.1 随机隔振的基本原理 |
§3.2 单自由度积极隔振 |
§3.2 多自由度积极隔振 |
§3.4 隔振效果评价 |
第四章 数值模拟分析 |
§4.1 建立数值模型 |
§4.2 正弦激励下的动力响应 |
§4.3 在实测机器底座加速度激励下的动力响应 |
§4.3 小结 |
第五章 模型试验 |
§5.1 试验目的 |
§5.2 建立试验模型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5.4 数值模型准确性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7)隔振技术在发电厂动力基础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隔振技术在发电厂工程中的应用 |
2.1 叠层橡胶支座 |
2.2 螺旋弹簧支座 |
2.3 Belleville垫圈弹簧基础及其它支座 |
2.4 阻尼器 |
3 隔振技术研究的意义及方向 |
四、温州电厂二期工程碎煤机隔振基础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汽轮发电机组弹簧隔振基础隔振性能分析[D]. 夏志新.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2]弹簧隔振基础振动特性和动力响应的现场试验研究[D]. 刘玉龙. 北方工业大学, 2017(07)
- [3]弹簧隔振技术在火力发电厂中的应用现状[J]. 江赛雄,唐丽娜,潘毅,贾成斌.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15(S1)
- [4]大型火力发电厂少墙型钢混凝土框架主厂房抗震性能试验与设计方法研究[D]. 康灵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01)
- [5]基于随机激励的动力机器隔振研究[D]. 杨英武. 浙江大学, 2005(02)
- [6]温州电厂二期工程碎煤机隔振基础试验研究[J]. 秦建堂,陈龙珠,叶惠飞,童建国. 杭州应用工程技术学院学报, 2000(S1)
- [7]隔振技术在发电厂动力基础中的应用[J]. 康进锁. 陕西水力发电,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