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人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老年人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

一、中国高龄老人居住方式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龚瞩[1](2021)在《南京市百岁老人生活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社会治理参与主体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高浩[2](2021)在《基于行为空间交互关系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比13.50%)1,从2000到2017年,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提高约3个百分点,而同期我国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了约7个百分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同时,随着高龄老人及失智失能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加,介护型养老设施在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公共空间作为除居室空间以外的老年人使用频率最高的空间,是维系老年人在设施内精神文化生活最重要的空间,但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养老设施的居住功能、无障碍配置以及是否满足现行规范等的客观层面,以老年人心理及情感等精神需求为导向的更高层面的公共空间的相关研究相对薄弱。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从物质空间与老年人日常行为两个方面出发,以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以环境心理学中交互关系理论作为理论支持,选取西安具有代表性的3家介护型养老设施,分别对其老年人公共活动行为与公共活动空间现状调查,总结交互客体对象公共空间及主体对象老年人及其行为的类型与特征,通过“行为-场景”法建立行为场景模型,探讨公共活动空间与老人公共活动行为之间的交互关系;围绕交互过程引发与反馈两阶段对3家设施内老年人公共活动行为与行为领域形成特征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在引发阶段内老年人有多样化行为活动需求但公共活动空间缺少引导性设计,反馈阶段老人具有产生多元化领域需求但公共活动空间缺少承载多元化领域空间等问题。最后,提出在引发阶段内增强集中式公共活动空间的衔接与过渡,采取灵活的空间划分,以及增强分散式公共活动空间功能的多样性、增加引导性设计等设计策略,在交互关系的反馈阶段内提出明确集中式公共活动空间层级关系,避免各种行为领域之间相互干扰,以及简化分散式公共活动空间流线关系,强化行为领域空间边界等设计策略。以期未来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的设计营造在满足基本的功能条件下,可以站在更高层面上来使老年人内心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得以满足。

赵艳[3](2021)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模式研究》文中提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健康老龄化”逐步成为全球性发展战略目标:将健康的概念延伸到老龄化过程中,将重点放在提高大多数老年人生活质量。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养老”的涵义进入了强调养老服务的可获得性、满意度及老年尊严阶段。中国老龄化存在着城乡倒置问题,农村地区面临更严重的健康养老困境。本文首先界定了养老服务供给等相关概念。运用需要理论、社会公平理论、福利经济学、福利多元主义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发展做了四个发展阶段的划分,归纳了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变迁逻辑和规律。接着,本文构建了影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因素的二分类logistic模型,使用CHARLS数据,通过对农村老年人能否获得及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回归分析,将城乡老年人获得家庭养老服务供给和社会养老服务供给进行对比,从健康、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特征具体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社会变迁、非正式照料、“家庭道德风险”导致家庭供给养老服务的困境;政府责任不到位造成城乡养老服务待遇悬殊、缺乏独立统一的农村养老服务管理机构、法制权威性不足、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进缓慢;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乏动力驱动、专业人才缺乏使得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需不平衡;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数量有限且发展缓慢、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欠缺是社会组织供给养老服务严重不足。为此,本研究从福利多元主义四个维度入手,从社会治理的责任边界划分出发,基于多元主体合作意愿和利益博弈,倡导政府与其它主体在养老服务生产中的合作伙伴关系,构建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合作供给模式:政府“一核”主导养老服务供给,核心任务是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和政策供给,培育其他供给主体力量,主导市场化的方式合作供给养老服务;与家庭、市场、社会组织进行合作,为家庭养老服务供给提供支持,为家庭赋权增能,家庭从责任取向转为权利取向的养老服务供给;引导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满足农村老年人差异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引导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推动社会组织互助志愿供给养老服务。依据上述模式,本文提出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建立农村养老服务多支柱筹资机制,包括国家、社会和家庭(个人)筹资支柱的建立。以流动式养老服务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对乡村养老价值予以再认识,支持农村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推动城乡合作供给养老服务,以科技创新应对老龄化,培养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有:(1)对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进行了探索式推进。现代社会下,福利多元主义面临内生性和外源性困境。本文尝试对政府、市场化养老服务企业、非营利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家庭主体进行功能定位和边界厘清,不只强调责任分配和分散化,而是注重各供给主体供给方式和合作关系,探索构建政府“一核”主导,多方合作的目标模式。研究为福利多元主义本身困境的克服提供了新机制。(2)为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供给实践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着重探究在健康老龄化的背景下,中国农村到底该走一条怎样的养老服务供给之路,创新乡村养老模式,使得农民健康养老,农村成为理想的生活之地,从而稳定农村、繁荣农业。研究为农村养老服务发展贡献了新方案。

张雪妮[4](2021)在《城市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到13.50%,较十年前第六次人口普查上升了4.63%,年均增长约700万人,其中高龄、失能及认知症老年人的人口也在大量攀升,解决全社会高龄、失能和认知症老年人的护理照护与生活支援问题是目前的重要课题。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倡的“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政策下,融合于社区的城市介护型养老设施可以为不同程度失能和患有认知障碍的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支持与专业的护理服务。目前我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该类型养老设施对于收住人群条件和居住空间设计标准的制定均不统一,难以为该类设施中的老年人群提供满足其生活品质的居室空间环境。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以依托城市社区的介护型养老设施中居室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模式进行研究,梳理了介护型养老设施中居室空间的主要使用人群类型和特点,并归纳国内外老年人不同护理程度的分类标准。重点研究养老体系已经发展较为完善的日本、欧洲及美国,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详细的梳理与分析,同时选取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城市介护型养老设施,分别进行实态调研和案例分析,结合各个国家不同设施类型和入住老年人类型,对不同案例中照料组团与居室组的关系、居室组与居室的关系、居室与居室卫生间的关系、居室平面布局和居室细部设计展开详细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出国内外居室空间模式的特征和设计要点。最后,根据已归纳的国内外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特点,提出影响居室空间模式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我国国情,尝试性提出适合我国的三种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及相应的设计要点,以期为我国今后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刘珊珊[5](2021)在《合肥市养老地产需求分析与开发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国社会体制朝着市场经济方向转型,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带动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水平逐渐改善,人均寿命更加延长,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加,老龄化问题愈发凸显,养老矛盾日益尖锐成为一大难题。养老问题对于老年人至关重要,更加关乎国家发展与社会福祉,发展养老地产是顺应社会的必然趋势。合肥市于1999年迈入老龄化行列,近20年来老年人口数量更是递增不断。截至2019年,合肥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33万,占比16.3%,处于深度老龄社会边缘,养老需求庞大。合肥市养老地产发展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不确定因素众多,养老市场混乱、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提供的功能与服务笼统单一,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老年群体的细分可以帮助养老地产针对性研究开发,本文选取合肥市养老地产需求为研究出发点,首先以理念层面介绍养老地产相关概念,概括合肥市养老地产的实际发展概况与存在的问题;其次结合市场细分理论,以年龄作为划分标准深入研究老年人的特征,通过问卷实地调研收集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与差异性F分析,研究不同年龄层次老人对于养老地产的需求差异性;并借鉴国外养老地产的成功经验,层层深入提出实质性的开发对策,包括三个层面:政府完善政策法规给予养老地产发展空间、根据需求差异性分级建设养老地产完善供给体系、以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及服务培训角度出发保证养老地产质量,将合肥市存在的养老需求转变为有效实施,推动养老地产健康发展。

石茜娜[6](2021)在《不同居住模式农村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研究农村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身心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探讨了不同居住模式农村老年人群的身心健康差异,为相关部门制定老年人群健康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基于社区的现况调查研究,利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地区4595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面对面现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社会支持、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心理健康状况等。利用欧洲五维健康中文版量表(EQ-5D-3L)、心理症状健康量表(SCL-90)及社会支持量表(SSRS)评价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及社会支持水平。利用Epidata3.1软件包建立数据库,采用IMB SPSS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应用t检验、方差分析进行了组间比较,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了身心健康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定义为α=0.05。结果本次共调查4595名农村老年人,问卷有效率为97.2%,其中男性2170人(47.23%),女性2425人(52.77%);年龄结构为60~69岁1967人(42.8%)、70~79岁1612人(35.1%)、80岁以上1016人(22.1%);家庭收入<5000元、家庭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老年人分别为3671人(79.9%)、925人(20.1%);教育程度为文盲1749人(38.1%)、小学文化2205人(47.9%)、初中及以上641人(14.0%);有配偶者1228人(26.7%),无配偶人数3367人(73.3%);患慢性病及共患慢病情况:无慢性病人数2347人(51.1%)、患1种慢性病为1645人(35.8%)、患2种慢性病的人数为494人(10.8%)、患3种及以上慢性病的人数为109人(2.4%);不同居住模式下,独居为510人(11.1%)、仅与配偶居住为2283人(49.7%)、与子女居住为1802人(39.2%)。本次调查中农村地区老年人群自评健康生命质量总分(EQ-VAS)为70.76±11.72,健康描述系统中5个维度的问题自我报告由高到低依次为:疼痛/不适组(34.56%),行动能力组(18.2%),焦虑/抑郁组(18.0%),日常活动能力组(13.7%)和自我照顾组(7.2%)。不同居住模式中健康生命质量得分最高是仅与配偶居住组为72.87±11.48分、其次是与子女居住得分为70.12±11.6分、最低得分独居组为68.62±11.50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β=-2.30,95%CI:-2.29-0.94)、婚姻状况(β=-2.65,95%CI:-3.55-1.75)、年龄组70-79岁(β=-2.30,95%CI:-2.21-0.76)或80岁以上(β=-3.23,95%CI:-4.13-2.33)、家庭收入情况为1000~3000元(β=-2.97,95%CI:1.86-4.08)或3000~5000元(β=-3.90,95%CI:2.73-5.06)或5000元以上(β=-4.45,95%CI:3.16-5.73)、教育程度为小学(β=1.28,95%CI:0.53-2.03)或初中及以上(β=2.24,95%CI:1.15-3.32)、最近一年有无住院(β=-3.49,95%CI:-4.27-2.71)、患慢性病个数为1种组(β=-2.17,95%CI:-2.86-1.49)、2种慢病(β=-2.08,95%CI:-3.14-1.02)、3种及以上慢性病(β=-7.63,95%CI:-9.72-5.55)、最近一年是否住院过(β=-3.49,95%CI:-4.27-2.71)、居住模式组中仅与配偶居住(β=1.94,95%CI:1.30-3.17)或与子女居住(β=2.73,95%CI:1.59-3.87)是农村老年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老年人群心理健康总分为111.56±18.89,老年人在各因子得分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躯体因子(1.50±0.42分)、抑郁因子(1.43±0.37分)、强迫症因子(1.33±0.31分)、敌对(1.19±0.32分)、恐怖(1.17±0.29)、精神因子(1.15±0.21分)、人际关系因子(1.12±0.23分)、偏执因子(1.11±0.22分)、焦虑因子(1.01±0.24分)均比全国常模得分低。不同居住模式下心理健康得分:独居老人得分为113.27±18.31分、与子女居住老人组得分为112.46±20.28分、仅与配偶居住老人为109.69±17.67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β=4.83,95%CI:3.73-5.92)、年龄组(年龄组70-79岁(β=0.51,95%CI:-0.67-1.68)或80岁以上(β=3.97,95%CI:2.52-5.43)、家庭收入1000~3000元(β=-2.31,95%CI:-4.11-0.5)或3000~5000元(β=-4.97,95%CI:-6.86-3.09)或5000元以上(β=-2.21,95%CI:-4.29-0.12)、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教育(β=2.26,95%CI:1.05-3.47)、初中及以上(β=0.57,95%CI:-1.19-2.34)、最近一年有无住院(β=7.66,95%CI:6.40-8.93)、患慢性病个数为1种组(β=3.10,95%CI:1.99-4.20)或2种(β=4.74,95%CI:3.02-6.46)或3种及以上(β=11.77,95%CI:8.39-15.15)、最近一年是否住院过(β=-3.49,95%CI:-4.27-2.71)、居住模式组中仅与配偶居住(β=-2.30,95%CI:-4.30-1.3)或与子女居住(β=-2.61,95%CI:-4.46-1.75)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结论1、广西农村地区老年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水平相对较低,疼痛与不适是老年人主要健康问题。2、与配偶居住老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最高,独居者最差。3、高龄、女性、低文化教育水平、慢性病及共患病、独居是老年人群身心健康的影响因素。

文中豪[7](2021)在《空巢老人精神慰藉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空巢率高。空巢使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在精神慰藉方面尤为突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养老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空巢老人的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更好的保障,但精神慰藉供需矛盾却日益突显。一方面,空巢老人渴望得到来自子女、亲友、社会的关注和慰藉;另一方面,迫于生活压力和空间距离,子女难以给予留在家中的空巢老人足够的关注。而社区在老年人福利服务方面的工作也未能很好满足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伴随着孝文化式微,因衰老和身体状况而逐渐脱离原来工作和社会环境的空巢老人,失去了与社会的链接,又得不到子女、家庭、社会的精神慰藉,于是陷入迷茫、孤独、焦虑、抑郁的负面状态,严重影响到自身的身心健康。在老龄化和空巢化的日渐普遍的当下,如何更好满足空巢老人精神慰藉,使他们安度晚年?这值得我们研究。本研究主要利用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分析我国空巢老人基本情况和精神慰藉现状,探究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的影响因素并基于此提出政策建议。研究发现:(1)空巢老人文体活动和人际交往不足,半数以上空巢老人人格尊重没有得到很好保障。(2)不同空巢老人群体间精神慰藉差异较大,独居空巢老人群体精神慰藉状况整体低于与配偶同住空巢老人。(3)个体特征方面,自评身体健康状况与受教育程度与空巢老人精神慰藉显着正相关;年龄与文体活动、人际交往和人格尊重显着负相关。(4)家庭结构因素方面,多子女、有儿子、与配偶同住空巢老人情感依赖状况更好,多子女、与配偶同住空巢老人亲情关怀状况更好;独居空巢老人有更多人格尊重。(5)社会经济地位因素方面,家庭年收入高、享有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的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状况相对较好;地区方面,东部地区空巢老人较西部有更多的亲情关怀,较中部有更多的人格尊重;中部地区空巢老人较东部有更多人际交往;西部地区空巢老人较东部有更丰富的文体活动。现居地方面,城镇空巢老人在文体活动方面显着高于乡村空巢老人,在人际交往和人格尊重方面显着低于乡村空巢老人。主要生活来源方面,有退休金的空巢老人较之于其他收入来源的空巢老人,有更多的人格尊重,更少的人际交往。

畅雅楠[8](2021)在《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口老龄化态势加剧,我国正逐步迈向中度老龄化社会或重度老龄化社会。纵观各地,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率在全国名列前茅,相比其他省份,重庆市老年人口呈现出规模大、增速快、高龄特征明显、健康问题突出、“未富先老”情况严峻的现象。为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重庆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打造“一刻钟”社区养老服务圈。社区养老作为近年来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养老模式,它充分依托社区资源,将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相结合,减少了养老相关的卫生服务费用支出,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颐养天年,具有一定的社会优势和经济优势。本文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安德森行为模型理论为基础,利用2018年CLHLS数据库与笔者的实地访谈案例,着重从需求侧的视角出发,一方面探究了全国与重庆市老年人在社会人口学体特征与健康状况两方面存在的共性与差异,另一方面从社会人口学体特征与健康状况两方面分析不同类别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差异。其次运用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把性别、户籍、年龄、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居住方式、自评经济、参加社会活动的频率、自评健康、难过或压抑感、孤独感及慢病状况与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意愿进行分析,从中挑选具有显着相关性的变量进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深入剖析这些因素与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意愿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最后分析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意愿是以逐渐完善目前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为目的,因此本文还分析了日本综合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瑞典高福利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上海公建民营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与香港多元参与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先进经验,为不断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本研究得出三个结论,一是重庆老年人与我国老年人的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存在差异,二是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的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意愿不同,三是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意愿不同。此外本研究还从健全社区养老服务法规政策、加强社区养老服务政策宣传、建立多元筹资渠道、创新社区养老服务形式及完善社区医养结合体系几个方面建言献策,进一步优化重庆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路径,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质量。

曹莎[9](2020)在《四川省山丘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与农村老年健康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的老年人口总量更是高居世界第一,2015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44亿。与此同时,中国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和水平都超过城镇地区,老龄化表现出严峻的“城乡倒置”形势。但是,由于养老体制不健全,家庭养老仍是中国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主要的养老模式,即通过家庭成员的代际支持来满足老人的养老保障。比如四川省山丘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当地政府对农村养老的支付能力更有限,造成老人对家庭成员的代际支持有更强的依赖性。因此,家庭结构对老人获得代际支持,提高福利水平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核心化、空巢化、隔代化等变迁都在改变传统的代际支持模式,给农村地区老人的家庭养老方式带来挑战,影响老人的健康状况。老年健康是老年福利的重要组成,对农村地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老年健康的关系研究,可以在中国农村地区仍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模式的社会现状下,为完善家庭养老模式,提高老年健康水平提出可参考的建议。这对提高农村地区老年福利水平,促进社会公平,解决中国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健康地理学为理论基础,从多学科交叉角度出发,利用四川省山丘区农户调研数据,从居住安排、子女情况和劳动力迁移结构三个角度刻画农村老人的家庭结构,以经济支持、情感支持和日常生活照料来测算老人所获得代际支持,并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综合自评健康三个维度来度量老人的健康水平。在对四川省山丘区农村老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健康水平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多重中介模型探究代际支持在老人家庭结构及其健康水平之间的中介作用;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尝试性地构建老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健康水平的耦合框架;最后对农户家庭微观层面调整代际支持和政府宏观层面补充社会支持,以提高农村老人健康和福利水平提供对策和建议。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四川省山丘区农村老人的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健康状况的特征明显。(1)就家庭结构而言,隔代化和空巢化已经成为四川省山丘区农村家庭的主要趋势,占比分别为37.78%和37.04%;老人的多子化和儿子偏好特征突出;劳动力迁移已经成为农村家庭的常态。(2)就代际支持而言,老人获得情感支持状况好于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3)就老年健康状况而言,样本老人总体健康状况良好,大部分样本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功能正常,心理健康和自评健康均较好。(2)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老年健康之间相互关系显着。(1)就家庭结构和代际支持而言,居住安排,尤其是是否与子女同住对老人获得代际支持的影响显着;子女数量与老人获得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显着相关,但与生活照料无显着相关关系;子女的性别结构与老人获得经济支持无显着相关关系,但与情感支持和生活照料显着相关;劳动力迁移与老人获得代际支持显着相关。(2)就代际支持和老年健康而言,代际支持与老人健康水平显着相关。(3)就家庭结构和老年健康而言,居住安排与老人健康水平显着相关;子女数量与老人生理健康和自评健康显着相关,但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不显着;有儿子与老人健康水平无显着相关性,但有女儿和老人健康水平显着相关;劳动力迁移与老人健康状况显着相关。(3)代际支持在家庭结构和老年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显着。(1)代际支持在居住安排和老年健康间的总体中介效应均显着。在老人居住安排及其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37.23%和24.33%),而在老人居住安排及其自评健康之间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52.78%)。(2)代际支持在老人的子女数量与其生理、心理和自评健康水平间的总体中介效应均显着,且均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分别为-11.16%、27.14%和13.97%,而在老人的子女性别结构与其健康水平间的总体中介效应均不显着。(3)代际支持在家庭劳动力迁移和老人健康水平间的总体中介效应均显着。具体来讲,代际支持在家庭劳动力迁移和老人生理健康、自评健康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11.33%和-34.85%),而在家庭劳动力迁移和老人心理健康之间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53.59%)。此外,居住安排和老年健康间最显着的是生活照料路径,子女数量和老年健康间最显着的是经济支持路径,劳动力迁移和老年生理健康间最显着的是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路径,和心理健康和自评健康间最显着的则是情感支持路径。(4)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老年健康的耦合机制明确。当三者放在同一结构关系中时,家庭结构对老年健康并没有显着的影响,但对代际支持有显着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134。同时,代际支持则对老年健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369。此外,在三个要素的内部,影响老人家庭结构的主要载荷因子是老人的子女情况;影响代际支持水平的主要载荷因子是情感支持,其次是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的载荷系数最小;影响老人健康状况的主要载荷因子是自评健康,其次是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的载荷系数最小。

陈宁,石人炳[10](2020)在《中国高龄老人照料资源分布的变动趋势及照料满足度研究——基于CLHLS2008-2018年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系统分析了不同照料资源在高龄老人照料中的作用及其变动趋势,并探讨了影响高龄老人照料满足度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第一,子代是高龄老人的主要照料资源,在"多代老人联合式家庭"结构下,"老人照料老人"将成为我国的养老常态;第二,高龄老人照料资源分布经历了"由一元集中向多元分散"的转变,社会化照料的作用不断增强,但是无人照料的风险也在不断提升;第三,高龄老人整体照料满足度不高,不同照料资源的照料效果存在差异;第四,家庭收入、子女数量等家庭禀赋因素,对子代的经济援助、照料强度、照料支出及照料表现等代际支持因素和社会养老保险、社区照料服务等正式社会支持因素是影响高龄老人照料满足度的关键因素。

二、中国高龄老人居住方式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高龄老人居住方式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行为空间交互关系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
        1.1.2 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政策与措施
        1.1.3 介护型养设老施公共空间现状与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关于交互关系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介护型养老设施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交互关系中的相关概念
        1.4.2 养老设施相关概念
        1.4.3 公共空间相关概念
    1.5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1.5.1 交互关系研究对象及范围
        1.5.2 介护型养老设施研究对象及范围
        1.5.3 公共空间研究范围
    1.6 研究内容
        1.6.1 针对交互关系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1.6.2 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实地调查并获得基础数据
        1.6.3 基于行为、空间数据信息构建行为场景模型
        1.6.4 基于交互关系理论分析方法及实地调查提出设计策略
    1.7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7.1 研究方法与统计分析方法
        1.7.2 论文框架
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生态心理学中的交互关系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1.1 交互关系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2 交互关系相关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2 介护型养老设施内老年人特征及行为类型
        2.2.1 介护型养老设施内老年人身体特征
        2.2.2 介护型养老设施内老年人行为类型划分
        2.2.3 介护型养老设施内老年人行为领域划分
    2.3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的空间营造
        2.3.1 公共活动空间的“家庭化”营造模式
        2.3.2 公共活动空间分散式的“组团化”营造模式
        2.3.3 公共活动空间功能的“复合性”营造模式
    2.4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交互关系相关案例研究
        2.4.1 案例一:荷兰Humanitas Bergweg(生命公寓)养老设施
        2.4.2 案例二:美国Maria Montessori认知症照护社区Sundance养老设施
        2.4.3 案例三:北京朝阳区康语轩孙河养老设施
    2.5 本章小结
3 介护型养老设施内交互对象的类型及特征调查
    3.1 实地调研内容与计划
        3.1.1 调查对象一:养老设施基本状况、交互客体对象(公共活动空间)现状
        3.1.2 调查对象二:交互主体对象(老年人)行为活动规律
        3.1.3 调研计划
    3.2 案例一:康隆西城长者屋(简称长者屋)介护型养老设施
        3.2.1 养老设施的基本状况
        3.2.2 客体对象(公共活动空间)的现状
        3.2.3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行为实态
        3.2.4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行为类型
        3.2.5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行为领域类型
        3.2.6 公共活动空间与老年人典型行为关系的场景构建
        3.2.7 使用者走访调查总结
    3.3 案例二:康源和意(简称和意)介护型养老设施
        3.3.1 养老设施基本状况
        3.3.2 客体对象(公共活动空间)的现状
        3.3.3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行为实态
        3.3.4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行为类型
        3.3.5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空间行为领域类型
        3.3.6 公共活动空间与老年人典型行为关系的场景构建
        3.3.7 使用者走访调查总结
    3.4 案例三:九九照护之家(简称九九照护)介护型养老设施
        3.4.1 养老设施基本状况
        3.4.2 客体对象(公共活动空间)的现状
        3.4.3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行为实态
        3.4.4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行为类型
        3.4.5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空间行为领域类型
        3.4.6 公共活动空间与老年人典型行为活动的场景构建
        3.4.7 使用者走访调查总结
    3.5 本章小结
4 介护型养老设施内典型活动行为与公共活动空间的交互关系研究
    4.1 长者屋、和意、九九介护型养老设施及其公共活动空间对比
        4.1.1 调研案例介护型养老设施基本现状对比
        4.1.2 公共活动空间现状对比与分析
    4.2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特征总结
        4.2.1 介护型养老设施集中式公共活动空间特征
        4.2.2 介护型养老设施分散式公共活动空间特征
    4.3 客体对象(公共活动空间)对主体对象(老年人行为活动)的引发影响对比分析
        4.3.1 引发阶段中交互客体对交互主体的引发机制
        4.3.2 公共活动空间对老年人典型主体目的性行为活动的引发影响对比分析
        4.3.3 公共活动空间对老人空间定位型行为活动的引发影响对比分析
    4.4 主体对象(老年人行为领域)对客体对象(公共活动空间)的反馈影响对比分析
        4.4.1 反馈阶段中交互主体对交互客体的反馈机制
        4.4.2 老年人个体型行为领域对公共活动空间的反馈影响对比分析
        4.4.3 老年人群体型行为领域对公共活动空间的反馈影响对比分析
    4.5 以老年人为主体的交互关系类型
        4.5.1 老年人与公共活动空间的交互关系类型
        4.5.2 老年人与老年人之间的交互关系类型
        4.5.3 老年人与护工及工作人员之间的交互关系类型
        4.5.4 老年人与家属之间的交互关系类型
    4.6 引发阶段内老年人的需求及公共活动空间的现状问题
        4.6.1 老年人存在多样化的活动需求
        4.6.2 集中式公共活动空间过于开敞缺少合理的划分
        4.6.3 集中式公共活动空间各层级之间缺少衔接与过渡
        4.6.4 分散式公共活动空间布局、功能构成单一且缺少灵活性设计
        4.6.5 分散式公共活动空间各空间过于独立、缺少引导性设计
    4.7 反馈阶段内老年人的需求及公共活动空间的现状问题
        4.7.1 老年人存在产生多元化行为领域的需求
        4.7.2 集中式公共活动空间各行为领域之间相互干扰
        4.7.3 集中式公共活动空间缺少个体型行为领域形成的承载空间
        4.7.4 分散式公共活动空间缺少承载群体型行为领域形成的空间
        4.7.5 分散式公共活动空间行为领域形成位置与承载空间位置不匹配
    4.8 本章小结
5 基于行为与空间交互关系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策略
    5.1 影响介护型养老设施内老年人行为空间交互关系的相关因素
        5.1.1 非物质空间要素(软质要素)
        5.1.2 物质空间要素(硬质要素)
    5.2 通用性设计原则
        5.2.1 保持公共活动空间内良好的行为空间交互关系
        5.2.2 注重引发与反馈的双向设计模式
        5.2.3 以营造公共活动空间领域多元化
        5.2.4 老人积极自主活动作为设计
    5.3 引发阶段内的集中式公共空间交互设计策略与建议
        5.3.1 划分不同开放程度的活动空间
        5.3.2 设置过渡空间增强各层级的衔接过渡
        5.3.3 局部布置具有趣味性的装置引发老人共鸣
        5.3.4 分时段按需灵活布置家具
    5.4 引发阶段内的分散式公共空间交互设计策略与建议
        5.4.1 整合零散空间、按时分配空间功能
        5.4.2 增加知觉路径引导老年人主动参与活动
        5.4.3 提高公共活动空间的可见性与可达性
        5.4.4 设置标识、标语等鼓励老人自主参与
    5.5 反馈阶段内的集中式公共空间交互设计策略与建议
        5.5.1 明确划分行为领域承载空间促使多元化行为领域共存
        5.5.2 转角、边界等增加小尺度空间
        5.5.3 设置记忆角等空间鼓励老人自主改造空间
        5.5.4 多种行为领域空间并列营造
    5.6 反馈阶段内的分散式公共空间交互设计策略与建议
        5.6.1 空间布局简洁与清晰化、多样性空间串联设计
        5.6.2 运用色彩设计增强不同行为领域之间的边界感
        5.6.3 功能复合化设计、营造多样化领域空间
        5.6.4 边缘空间激活设计、促进形成新的行为领域
    5.7 本章小结
6.结语
    6.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6.1.1 介护型养老设施与公共活动空间的基本特征、入住老人类型及行为规律
        6.1.2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对老年人行为活动的引发影响特征
        6.1.3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内老年人行为领域的形成对公共活动空间的反馈影响特征
        6.1.4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内的内交互关系类型总结
        6.1.5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内的现存问题总结
        6.1.6 基于交互关系引发阶段内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策略
        6.1.7 基于交互关系反馈阶段内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策略
    6.2 论文局限性与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表目录
图目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一:长者屋养老设施UWB实时定位图
    附录二:和意养老设施 UWB 实时定位图
    附录三:九九照护养老设施UWB实时定位图
    附件四:长者屋养老设施行为规律实态
    附件五:和意养老设施行为规律实态
    附件六:九九照护养老设施行为规律实态
    附录七:基于行为空间交互关系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调查问卷
致谢

(3)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老龄化城乡倒置问题
        1.1.2 我国农村地区面临更严重的健康养老困境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养老
        2.1.2 养老服务
        2.1.3 养老服务供给
        2.1.4 养老服务供给模式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需要理论
        2.2.2 社会公平理论
        2.2.3 福利经济学理论
        2.2.4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对养老服务理念和政策方面的研究
        2.3.2 对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及其关系的研究
        2.3.3 对养老服务照护模式的研究
        2.3.4 对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发展历程
    3.1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四个发展阶段
        3.1.1 第一阶段:1949--1979年,集体和家庭承担主要责任阶段
        3.1.2 第二阶段,1980--2000 年前,家庭和个人独担养老服务阶段
        3.1.3 第三阶段,2000 年--2012 年,养老服务体系构建阶段
        3.1.4 第四阶段,2013 年至今,多方力量创新提质阶段
    3.2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变迁逻辑
        3.2.1 养老服务的对象在逐步扩大
        3.2.2 养老服务项目逐步丰富
        3.2.3 运用市场化政策管理工具增多
        3.2.4 注重养老服务质量意识增强
    3.3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变迁规律
        3.3.1 家庭是提供农村养老服务的主要力量
        3.3.2 政府是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力量
        3.3.3 市场化是不断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品质的有效手段
        3.3.4 社会组织是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补充方式
4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
        4.1.1 数据来源说明
        4.1.2 样本选择描述
    4.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4.2.1 模型构建
        4.2.2 变量选取
    4.3 农村老年人能否获得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
        4.3.1 农村样本描述性统计
        4.3.2 回归结果与分析
        4.3.3 主要结论
    4.4 农村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影响因素
        4.4.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4.4.2 农村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回归结果分析
        4.4.3 主要结论
    4.5 养老服务多元供给城乡对比分析
        4.5.1 能否获得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城乡对比研究
        4.5.2 城乡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对比研究
        4.5.3 主要结论
5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5.1 农村家庭(非正式部门)供给养老服务的困境
        5.1.1 社会变迁导致农村家庭养老服务供给数量减少
        5.1.2 非正式照料导致农村家庭养老服务水平不高
        5.1.3“家庭道德风险”导致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窘迫
    5.2 政府部门供给农村养老服务责任不到位
        5.2.1 公平理念欠缺造成城乡养老服务待遇悬殊
        5.2.2 缺乏独立统一的农村养老服务管理机构
        5.2.3 养老服务政策的法制权威性不足
        5.2.4 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进缓慢
    5.3 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需不平衡
        5.3.1 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支付能力不足
        5.3.2 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乏动力驱动
        5.3.3 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缺乏,阻碍养老服务市场供给
    5.4 社会组织(社区)供给养老服务严重不足
        5.4.1 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数量有限且发展缓慢
        5.4.2 我国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欠缺
        5.4.3 我国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6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合作供给模式的构建
    6.1 多元主体存在合作供给农村养老服务的意愿
        6.1.1 政府的合作意愿
        6.1.2 家庭的合作意愿
        6.1.3 市场的合作意愿
        6.1.4 社会组织的合作意愿
    6.2 多元主体存在合作供给农村养老服务的利益博弈
        6.2.1 政府和家庭(农民)之间的博弈
        6.2.2 政府与市场的博弈
        6.2.3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博弈
    6.3 多元主体合作供给农村养老服务的责任边界
        6.3.1 政府:一核主导养老服务供给
        6.3.2 家庭:权利取向的养老服务供给
        6.3.3 市场:产业化供给差异性养老服务
        6.3.4 社会:社会化互助志愿供给养老服务
7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建立农村养老服务多支柱合作筹资机制
        7.1.1 国家筹资支柱的建立
        7.1.2 社会筹资支柱的建立
        7.1.3 家庭(个人)筹资支柱的建立
    7.2 以共享合作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的可及性
        7.2.1 增加医疗服务的流动性,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7.2.2 通过流动的方式更好地满足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
    7.3 提升乡村养老价值,推动城乡合作供给养老服务
        7.3.1 乡村养老价值的再认识
        7.3.2 支持农村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
        7.3.3 推动城乡合作供给养老服务
    7.4 融合科技力量,促进乡村养老的现代化
        7.4.1 科技创新会提高养老服务能力
        7.4.2 加强信息化建设,实施“互联网+养老”行动
    7.5 合作培养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
        7.5.1 政策上要对养老服务人才建设进行规范
        7.5.2 发挥城市到乡村的人才辐射效应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城市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全球老龄化趋势下中国老龄化大国新局面
        1.1.2 我国养老设施需求量不断攀升
        1.1.3 我国养老设施介护型床位紧缺
        1.1.4 我国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设计较单一
        1.1.5 我国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使用和管理标准尚不成熟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相关研究
        1.3.2 国内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研究现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老年人
        1.4.2 城市介护型养老设施
        1.4.3 照料组团
        1.4.4 居室空间
        1.4.5 长期护理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使用人群
    2.1 居室空间的主要使用人群
        2.1.1 老年人
        2.1.2 护理人员
    2.2 居室内老年人行为特征及需求
        2.2.1 老年人护理程度分类
        2.2.2 轻度失能老人居室内行为特征及需求
        2.2.3 中度失能老人居室内行为特征及需求
        2.2.4 重度失能老人居室内行为特征及需求
        2.2.5 认知症老人居室内行为特征及需求
        2.2.6 老年人活动尺度
    2.3 居室内护理人员行为特征及需求
        2.3.1 老年人的饮食护理
        2.3.2 老年人的居卧护理
        2.3.3 老年人的着衣护理
        2.3.4 老年人的个人卫生护理
        2.3.5 对老年人的日常移动
    2.4 本章小结
3 国外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
    3.1 日本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
        3.1.1 养老设施分类与入住老年人类型
        3.1.2 相关案例概况
        3.1.3 交通廊串联的线型模式
        3.1.4 围绕公共空间的环绕模式
        3.1.5 围绕居室共享空间的簇状模式
    3.2 欧洲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
        3.2.1 养老设施分类与入住老年人类型
        3.2.2 相关案例概况
        3.2.3 交通廊串联的线型模式
        3.2.4 围绕公共空间的环绕模式
    3.3 美国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
        3.3.1 养老设施分类与入住老年人类型
        3.3.2 相关案例概况
        3.3.3 交通廊串联的线型模式
        3.3.4 围绕公共空间的环绕模式
        3.3.5 围绕居室共享空间的簇状模式
    3.4 国外居室空间模式特点
        3.4.1 交通廊串联的线型模式
        3.4.2 围绕公共空间布局的环绕模式
        3.4.3 围绕居室共享空间布局的簇状模式
    3.5 本章小结
4 国内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
    4.1 国内介护型养老设施基本概况
        4.1.1 基本情况
        4.1.2 相关案例概况
    4.2 交通廊串联的线型模式
        4.2.1 照料组团与居室组的关系:由交通廊串联若干居室组形成照料组团
        4.2.2 居室组与居室的关系:居室组内居室沿交通廊线型布局
        4.2.3 居室与卫生间的关系
        4.2.4 居室空间平面布局
        4.2.5 居室细部设计
    4.3 围绕公共空间的环绕模式
        4.3.1 照料组团与居室组的关系:围绕大型公共空间联系若干居室组形成照料组团
        4.3.2 居室组与居室的关系:居室组内居室围绕大型公共空间环绕式布局
        4.3.3 居室与卫生间的关系
        4.3.4 居室空间平面布局
        4.3.5 居室细部设计
    4.4 围绕居室共享空间的簇状模式
        4.4.1 照料组团与居室组的关系:由交通廊或公共空间组织若干居室组形成照料组团
        4.4.2 居室组与居室的关系:居室组内居室围绕小型居室共享空间簇状布局
        4.4.3 居室与卫生间的关系
        4.4.4 居室共享空间
        4.4.5 居室空间平面布局
        4.4.6 居室细部设计
    4.5 国内居室空间模式特点
        4.5.1 交通廊串联的线型模式
        4.5.2 围绕公共空间布局的环绕模式
        4.5.3 围绕居室共享空间布局的簇状模式
    4.6 本章小结
5 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设计要点
    5.1 影响居室空间模式的因素
        5.1.1 照护理念更迭
        5.1.2 入住人群类型
        5.1.3 建设用地条件
        5.1.4 经济文化差异
    5.2 交通廊串联的线型模式
        5.2.1 模式适宜人群类型
        5.2.2 照料组团与居室组的关系:由交通廊串联若干居室组形成照料组团
        5.2.3 居室组与居室的关系:居室组内居室沿交通廊线型布局
        5.2.4 居室与居室卫生间的关系:居室内含独立卫生间
        5.2.5 居室平面布局
        5.2.6 居室细部设计
    5.3 围绕小型居室共享空间的簇状模式
        5.3.1 模式适宜人群类型
        5.3.2 照料组团与居室组的关系:由交通廊或公共空间组织若干居室组形成照料组团
        5.3.3 居室组与居室的关系:居室组内居室围绕小型居室共享空间簇状布局
        5.3.4 居室共享空间
        5.3.5 居室与居室卫生间的关系:居室外和居室内共用卫生间
        5.3.6 居室平面布局
        5.3.7 居室细部设计
    5.4 围绕大型公共空间的环绕模式
        5.4.1 模式适宜人群类型
        5.4.2 照料组团与居室组的关系:围绕大型公共空间联系若干居室组形成照料组团
        5.4.3 居室组与居室的关系:居室组内居室围绕大型公共空间环绕式布局
        5.4.4 居室与居室卫生间的关系:居室外共用卫生间
        5.4.5 居室平面布局
        5.4.6 居室细部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1.1 梳理国内外老年人分类标准并研究居室内使用人群行为特征
        6.1.2 国外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经验借鉴
        6.1.3 国内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特征
        6.1.4 适宜我国的三类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
    6.2 论文局限与不足
    6.3 愿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合肥市养老地产需求分析与开发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文章框架
        1.3.3 研究创新点
        1.3.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人口老龄化
        2.1.2 老年人年龄分层
        2.1.3 老年人特征
        2.1.4 养老地产
    2.2 理论基础
        2.2.1 年龄层次理论
        2.2.2 市场细分理论
        2.2.3 需要层次理论
第三章 合肥市养老地产现状分析
    3.1 背景资料
        3.1.1 城市概况
        3.1.2 老龄化特征
        3.1.3 相关养老政策
    3.2 开发概况
    3.3 存在的问题
        3.3.1 整体供给数量不足
        3.3.2 开发研究不深入
        3.3.3 服务设施不完善
        3.3.4 供需体系不平衡
第四章 国外养老地产发展概况及经验总结
    4.1 日本
        4.1.1 开发概况
        4.1.2 案例分析
    4.2 美国
        4.2.1 开发概况
        4.2.2 案例分析
    4.3 新加坡
        4.3.1 开发概况
        4.3.2 案例分析
    4.4 经验总结
第五章 合肥市养老地产需求分析
    5.1 因素识别
    5.2 问卷分析
        5.2.1 问卷设计
        5.2.2 调查对象分析
        5.2.3 数据分析
    5.3 因子分析
        5.3.1 方法介绍
        5.3.2 分析过程
        5.3.3 分析结论
    5.4 差异性分析
        5.4.1 方法介绍
        5.4.2 分析过程
        5.4.3 分析结论
第六章 合肥市养老地产开发对策
    6.1 加强政府主导统筹发展
        6.1.1 政府提倡共同养老
        6.1.2 发展相关养老产业
        6.1.3 完善社会支持政策
        6.1.4 制定专项发展计划
    6.2 完善养老地产供给体系
        6.2.1 建设年龄层次体系
        6.2.2 联合三方信息交圈
        6.2.3 创新养老地产模式
        6.2.4 引入智慧养老产品
    6.3 保证养老地产供给质量
        6.3.1 前期合理规划设计
        6.3.2 保证后期运营管理
        6.3.3 培训养老专业人才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不同居住模式农村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农村老年人健康现状研究进展
    1.3 国内外老年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研究进展
    1.4 国内外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
    1.5 不同居住模式老年人健康研究
    1.6 研究意义
    1.7 研究目的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抽样方法
    2.3 样本含量
    2.4 调查内容及工具
    2.5 质量控制
    2.6 资料整理
    2.7 统计分析
    2.8 伦理学问题
    2.9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
    3.1 人口学特征
    3.2 老年人健康生命质量结果
        3.2.1 广西农村地区老年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分析
        3.2.2 不同居住模式中老年人在各维度的问题率
        3.2.3 老年人在不同维度中慢性病自我报告问题比例
        3.2.4 不同居住模式下广西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情况
        3.2.5 不同居住模式的老年人社会支持来源情况
        3.2.6 老年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3.3 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结果
        3.3.1 广西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描述
        3.3.2 农村老年人 SCL-90 得分单因素分析
        3.3.3 不同居住模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分析
        3.3.4 不同居住模式老年人心理症状阳性检出率
        3.3.6 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老年人生命质量的现状
    4.2 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现状
    4.3 不同居住模式下老年人健康的变化情况
    4.4 老年人生命质量状况影响因素
    4.5 不同居住模式的广西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4.6 广西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
    4.7 建议
    4.8 不足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老年人群健康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空巢老人精神慰藉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空巢老人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精神慰藉的相关研究
        1.3.3 关于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的相关研究
        1.3.4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框架和研究目标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4.3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描述性分析法
        1.5.3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
        1.5.4 对比分析法
        1.5.5 因子分析法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1.6.1 研究创新
        1.6.2 研究不足
第2 章 研究设计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空巢老人
        2.1.2 精神慰藉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支持理论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3 数据来源
    2.4 研究假设
    2.5 变量选取与赋值
        2.5.1 因变量
        2.5.2 自变量
第3 章 空巢老年人精神慰藉现状分析
    3.1 空巢老年人基本情况分析
        3.1.1 空巢老年人个人特征分析
        3.1.2 空巢老年人家庭结构分析
        3.1.3 空巢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分析
    3.2 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现状分析
        3.2.1 空巢老年人情感依赖现状分析
        3.2.2 空巢老年人亲情关怀现状分析
        3.2.3 空巢老年人文体活动现状分析
        3.2.4 空巢老年人人际交往现状分析
        3.2.5 空巢老年人人格尊重现状分析
第4 章 空巢老年人精神慰藉对比分析
    4.1 基于年龄的空巢老年人精神慰藉对比分析
    4.2 基于性别的空巢老年人精神慰藉对比分析
    4.3 基于教育程度的空巢老年人精神慰藉对比分析
    4.4 基于自评健康状况的空巢老年人精神慰藉对比分析
    4.5 基于子女数的空巢老年人精神慰藉对比分析
    4.6 基于地区的空巢老年人精神慰藉对比分析
    4.7 基于居住方式的空巢老年人精神慰藉对比分析
    4.8 基于家庭年收入的空巢老年人精神慰藉对比分析
    4.9 小结
第5 章 空巢老年人精神慰藉影响因素分析
    5.1 模型构建
    5.2 空巢老人情感依赖的影响因素分析
    5.3 空巢老人亲情关怀的影响因素分析
    5.4 空巢老人文体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5.5 空巢老人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分析
    5.6 空巢老人人格尊重的影响因素分析
    5.7 小结
第6 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政府应积极作为,着力满足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需求
        6.2.2 挖掘社区在空巢老年人精神慰藉中的潜能
        6.2.3 发挥家庭在空巢老年人精神慰藉中的积极作用
        6.2.4 空巢老人应主动提高精神自养能力,丰富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人口老龄化态势下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1.1.2 重庆市人口老龄化态势下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文献述评
第2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2.1 研究方法
        2.1.1 文献研究法
        2.1.2 基于CLHLS数据库分析
        2.1.3 访谈法
        2.1.4 参与观察
    2.2 技术路线图
第3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老年人
        3.1.2 社区
        3.1.3 社区养老服务
    3.2 相关理论基础
        3.2.1 需求层次理论
        3.2.2 安德森行为理论
第4章 重庆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4.1 社区养老服务政策发展历程
    4.2 社区养老服务实施现状
第5章 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意愿差异分析
    5.1 老年人基本特征分析
        5.1.1 老年人社会人口学特征分析
        5.1.2 老年人健康状况分析
    5.2 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差异分析
        5.2.1 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总体需求意愿差异分析
        5.2.2 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项目需求意愿差异分析
    5.3 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5.4 不同健康状况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分析
        5.4.1 不同自评健康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分析
        5.4.2 不同心理健康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分析
        5.4.3 不同慢病状况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分析
第6章 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6.1 相关分析
    6.2 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6.3 个案访谈分析
第7章 发达国家或地区先进的社区养老服务经验借鉴
    7.1 国外先进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7.1.1 日本综合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7.1.2 瑞典高福利型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7.2 国内先进社区养老服务
        7.2.1 上海公建民营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7.2.2 香港多元参与社区养老模式
    7.3 国内外典型社区养老模式的优势与启示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重庆老人与我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存在差异
        8.1.2 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的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意愿不同
        8.1.3 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意愿不同
    8.2 对策建议
        8.2.1 健全社区养老服务相关法规政策
        8.2.2 加强社区养老服务政策宣传
        8.2.3 建立多元筹资渠道
        8.2.4 创新社区养老服务形式
        8.2.5 完善社区养老医养结合体系
    8.3 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9)四川省山丘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与农村老年健康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基础概念
        1.3.1 家庭和家庭结构
        1.3.2 代际关系和代际支持
        1.3.3 老年人和健康
    1.4 相关理论及发展
        1.4.1 家庭结构相关理论及发展
        1.4.2 代际支持相关理论及发展
        1.4.3 老年健康相关理论及发展
    1.5 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
        1.5.1 家庭结构国内外研究进展
        1.5.2 代际关系与代际支持国内外研究进展
        1.5.3 老年健康国内外研究进展
    1.6 文献评述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框架的提出
    2.2 预期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2.1 预期目标
        2.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2.5 研究方法
第3章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3.1 四川省农村老龄化宏观背景
        3.1.1 四川省农村老龄化水平空间格局
        3.1.2 四川省农村老年健康景观格局
    3.2 研究区域确定
    3.3 数据来源
        3.3.1 问卷设计
        3.3.2 实地调研
第4章 家庭结构、代际支持的划分及老年健康的测算
    4.1 家庭结构的划分和现状分析
        4.1.1 家庭结构划分标准
        4.1.2 样本区家庭结构现状
    4.2 代际支持的划分和现状分析
        4.2.1 代际支持划分标准
        4.2.2 样本区老人获得代际支持现状
    4.3 老年健康的测算和现状分析
        4.3.1 老年健康测算
        4.3.2 样本区老年健康水平现状
    4.4 研究小结
第5章 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及老年健康的相互关系
    5.1 家庭结构对代际支持的影响
        5.1.1 家庭结构对老人所获经济支持的影响
        5.1.2 家庭结构对老人所获情感支持的影响
        5.1.3 家庭结构对老人所获生活照料的影响
    5.2 代际支持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5.2.1 代际支持对老年生理健康的影响
        5.2.2 代际支持对老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5.2.3 代际支持对老年自评健康的影响
    5.3 家庭结构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5.3.1 居住安排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5.3.2 子女数量和性别结构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5.3.3 劳动力迁移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5.4 研究小结
第6章 代际支持的中介作用及三者耦合机制分析
    6.1 代际支持在家庭结构与老年健康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6.1.1 代际支持在居住安排和老年健康间的中介效应
        6.1.2 代际支持在子女数量与性别结构和老年健康间的中介效应
        6.1.3 代际支持在劳动力迁移和老年健康间的中介效应
    6.2 家庭结构、代际支持与老年健康的耦合机制分析
        6.2.1 研究方法和模型设定
        6.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6.2.3 结构方程模型耦合结果分析
    6.3 研究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讨论
        7.2.1 家庭结构、代际支持和老年健康的相互关系
        7.2.2 中介效应和耦合机制
    7.3 关于提高农村养老水平的思考
    7.4 研究的创新点和未来研究展望
        7.4.1 研究创新点
        7.4.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中国高龄老人照料资源分布的变动趋势及照料满足度研究——基于CLHLS2008-2018年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分析
    (二)数据与方法
三、高龄老人的基本特征及照料资源变动趋势
    (一)高龄老人的基本特征状况
    (二)高龄老人的照料资源分布及其变动趋势
四、高龄老人照料满足度及其影响因素
    (一)高龄老人的照料满足度状况
    (二)影响高龄老人照料满足度的多因素分析
        1. 控制变量对高龄老人照料满足度的影响
        2. 家庭资源禀赋对高龄老人照料满足度的影响
        3. 非正式代际支持对高龄老人照料满足度的影响
        4. 正式社会支持因素对高龄老人照料满足度的影响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一)结论
    (二)本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

四、中国高龄老人居住方式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南京市百岁老人生活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社会治理参与主体的视角[D]. 龚瞩.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行为空间交互关系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高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模式研究[D]. 赵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4]城市介护型养老设施居室空间模式研究[D]. 张雪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合肥市养老地产需求分析与开发对策研究[D]. 刘珊珊.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6]不同居住模式农村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石茜娜. 大理大学, 2021(09)
  • [7]空巢老人精神慰藉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文中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D]. 畅雅楠.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9]四川省山丘区家庭结构、代际支持与农村老年健康的关系研究[D]. 曹莎.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020(01)
  • [10]中国高龄老人照料资源分布的变动趋势及照料满足度研究——基于CLHLS2008-2018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 陈宁,石人炳. 学习与实践, 2020(07)

标签:;  ;  ;  ;  ;  

中国老年人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