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与乙型肝炎DNA含量的关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宋林,张锦伟,韩亚男[1](2021)在《乙型肝炎病毒低病毒载量与血清标志物表达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乙型肝炎病毒低病毒载量(HBV-DNA定量检测)与血清标志物表达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我院的临床乙型肝炎血清标本共180例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其中低浓度血清标本110例,高浓度血清标本70例。通过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进行定量检测,另通过荧光定量检测技术对HBV-DNA进行定量检测,以Pearson相关性分析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V-DNA三者间的相关性。结果在低浓度与高浓度载量标本中,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浓度差异显着(P <0.05)。低浓度载量下,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浓度成正相关(rs=0.398,P <0.001);HBV-DNA定量检测与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检测不存在相关性。乙型肝炎e抗原浓度介于0-1S/CO占比最多(64.54%),浓度在100S/CO以上占比最少(2.73%),不同浓度下HBV-DNA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低浓度载量下,HBsAg、HBeAg、抗-HBc的阳性模式最为常见,且其HBV-DNA含量的中位数最高,不同血清模式下(阳性)HBV-DNA含量存在显着差异,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低病毒载量与血清标志物表达存在相关关系,联合检测可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早期进行诊断并及时治疗,另外在疗效观察、掌握病毒复制情况以及预后判断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刘伶俐[2](2021)在《血清标志物、ALT、AST、PT及HBV-DNA联合检测对乙型肝炎患者的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血清标志物、ALT、AST、PT及HBV-DNA联合检测乙型肝炎患者的价值。方法选取随州市中医医院微生物室收治的120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检测血清标志物: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体抗(HBc)、表面抗体(HBsAb)、e抗体(HBeAb)、e抗原(HBeAg)、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凝血酶原时间(PT),分析各项指标联合检测对乙型肝炎患者的价值。结果所有患者检测HBV-DNA阳性率为70.0%,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的患者HBV-DNA检测阳性率为80.85%,比其他三组检测均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HBV-DNA水平低于最低水平患者ALT异常率、ST异常率、PT异常率最低;检测HBV-DNA水平在高水平中ALT异常率、ST异常率、PT异常率最高;检测HBV-DNA水平低于最低值、低水平、中水平、高水平患者ALT异常率、ST异常率、PT异常率呈逐渐升高状态;高水平患者中ALT异常率、ST异常率、PT异常率比HBV-DNA水平低于最低水平患者更高(P<0.05)。结论血清标志物、ALT、AST、PT及HBVDNA联合检测对乙型肝炎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可帮助诊断、了解肝损伤情况及HBV感染程度,具有较高的应运价值。
贾成业,贾小会[3](2021)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与HBV–DNA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并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的HBV–DNA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160例乙型肝炎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患者的血清标志物水平进行检测,采用实施荧光定量PCR对患者的HBV–DNA水平进行检测,观察并分析HBV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含量的关系,乙型肝炎肝硬化与HBV–DNA之间的关系。结果: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组患者HBV–DNA阳性率(73.33 %)高于乙型肝炎e抗体(HBeAb)阳性组(63.16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阳性组(67.8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60例乙型肝炎患者中,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别为132例和28例,132例乙型肝炎患者中检出HBV–DNA阳性111例(84.09 %),2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检出HBV–DNA阳性18例(64.29 %),乙型肝炎患者中检出HBV–DNA阳性率较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检出HBV–DNA阳性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DNA是HBV感染的特异性标志物,在行常规血清标志物检测的过程中,如其检测效果欠佳,则可配合实施HBV–DNA检测,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师玉卓[4](2020)在《血清miR-375在乙肝相关疾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在乙肝肝癌TACE术后患者中的预后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检测健康对照、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乙肝相关性肝癌各组研究对象血清miR-375的表达量,分析其与各组研究对象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并探讨miR-375与HBV-HCC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1.相关性研究部分:于2018年8月-2019年10月在甘肃武威医学科学院肝胆中心收集住院治疗的HBsAg阳性HCC患者以及门诊体检的HBV相关疾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并收集同期门诊体检者(HBsAg阴性)为健康对照组。对4组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及辅助检查并收集血清标本。利用miRNeasy Serum/Plasma Kit试剂盒提取血清RNA,通过qRT-PCR检测血清中miR-375的表达量。2.预后研究部分:从第一部分纳入的HBV相关性患者中挑选HBV-DNA高复制,即复制量>105IU/ML,以及肝功ALT、AST异常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Bio-Plex-Pro-Human试剂盒,按照试剂盒说明书在Bio-Plex液相芯片细胞因子检测系统上进行检测,通过绘制标准曲线,对人血清中24类细胞因子含量进行定量检测。此外,对第一部分纳入的HBV-HCC患者进行满1年随访,分析评估患者预后情况。3.统计学分析:采用www.equry.cn平台设计调查问卷并收集数据,使用SPSS 19.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别差异分析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描述,组别差异分析采用c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和Spearman等级相关;多因素分析采用线性回归;预后分析使用kaplan-Meier和COX回归;运用ROC曲线评估血清miR-375、Fibroscan值、AFP单独及联合评估HBV-HCC患者预后不良的能力。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相关性研究部分:(1)本研究纳入研究对象348例,其中健康对照8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100例、HBV-HCC患者55例。四组中性别、年龄、接种史、饮酒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生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miR-375在HBV相关疾病中的表达情况:随着HBV相关性疾病恶化的进程,血清miR-375表达水平依次降低,即:健康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乙肝肝硬化组>HBV-HCC组。(3)血清miR-375水平与HBV相关疾病临床特征相关性结果显示:慢性乙型肝炎组中miR-375表达水平与腹部B超、HBV-DNA、HBeAg、HBeAb呈负相关关系;乙肝肝硬化组中miR-375表达水平与腹部B超、HBV-DNA、性别呈负相关关系,而与接种史呈正相关;在HBV-HCC组中miR-375表达水平与腹部B超、HBV-DNA、HBcAb、ALT、AST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4)血清miR-375的表达水平与HBV-HCC患者各参数之间的关系:miR-375表达水平与癌栓、肿瘤数目、Fibroscan以及肿瘤标志物CEA、AFP呈负相关(P<0.05)。(5)线性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腹部B超、ALT、HBeAg、AFP、Fibroscan值与血清miR-375的表达水平存在回归关系。即腹部B超、ALT、HBeAg、AFP、Fibroscan值阴性的患者血清miR-375表达水平高于阳性患者。2.预后研究部分:(1)细胞因子在不同组别中的表达情况:细胞因子APRIL/TNFSF13、IFN-g、IL-6Ra、IL-8、IL-12(p40)、IL-27(p28)、IL-32、MMP-1、MMP-2、MMP-3、Osteocalcin、TNF-R1、TNF-R2以及TWEAK/TNFSF12的表达水平在健康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乙肝肝硬化组以及HBV-HCC组中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细胞因子与血清miR-375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IFN-g、IL-6Ra、IL-8、IL-32、MMP-1、MMP-2、MMP-3、Osteocalcin的含量与miR-375表达水平呈正相关,APRIL/TNFSF13、TNF-R2和TWEAK/TNFSF12的含量与miR-375表达水平呈负相关。(3)HBV-HCC患者的短期预后情况:预后良好组15例,预后不良好组21例,HBV-HCC1年生存率为72.22%,无预后不良生存率为41.66%,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患者无预后不良生存时间为5-1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4)预后两组患者不同指标比较结果:预后不良组血清miR-375表达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此外,Fibroscan、AFP和ALT的含量在预后良好组显着高于预后不良组。(5)ROC曲线结果:血清miR-375从36例HBV-HCC患者中检测出21例预后不良患者的AUC为0.813,其灵敏度为84.0%,特异度为73.7%;AFP、Fibroscan的AUC分别为0.753,0.692,而采用血清miR-375、Fibroscan和AFP联合检测评估HBV-HCC预后的效能,发现使用三个指标联合预测AUC为0.848,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单个指标预测时有提高,分别为92.1%和77.2%。【结论】(1)随着HBV相关性疾病恶化的进程,血清miR-375表达水平依次降低,提示:miR-375的高表达可能在HCC中起保护性作用。(2)血清miR-375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及病理参数均有密切关系,表明miR-375可联合患者其他指标作为诊断HBV相关疾病进展的标志物,为疾病进展的预测及预后提供了重要线索。(3)miR-375和细胞因子之间存在一个互相调控的网络,提示miR-375联合多种细胞因子检测在HBV感染疾病进程的早期诊断和预后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4)miR-375是影响HBV-HCC患者预后的重要血清标志物,可作为判断肝癌患者预后的指标。(5)miR-375、AFP和Fibroscan联合检测有助于HBV-HCC预后评估。
袁勇,夏鑫杭[5](2020)在《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和HBV-DNA检测在诊断乙型肝炎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和乙型肝炎病毒基因(HBV-DNA)检测在诊断乙型肝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期间在奉城医院进行检验的200份疑似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这200份血液标本均进行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和HBV-DNA检测,然后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对这200份血液标本进行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的结果是:其中有107份血液标本的检测结果为"大三阳"(HBsAg、HBeAg、HbcAb检测的结果均呈阳性),有74份血液标本的检测结果为"小三阳"(HBsAg、HBeAb、HbcAb检测的结果均呈阳性),有19份血液标本的检测结果为其他异常结果(除大三阳和小三阳以外的异常检测结果)。与检测结果为小三阳、其他异常结果的检测标本相比,进行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的结果为大三阳的血液标本中HBV-DNA的阳性检出率较高,P<0.05。在HBV-DNA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检测标本中,HBeAg的阳性检出率高于HBsAg的阳性检出率,P<0.05。结论: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和HBV-DNA检测在诊断乙型肝炎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王蕾,李世宝,金玉[6](2018)在《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及前S1抗原与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epatitis B virus serum markers,HBV-M)及前S1抗原(preS1Ag)与HBV-DNA含量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556例乙型病毒肝炎患者的外周血。分别采用电化学发光法、磁微粒化学发光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和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HBV pre-S1Ag);运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qRT-PCR)测定血清HBV-DNA含量。结果:HBV不同血清模式下,HBV-DNA与Pre-S1Ag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组(1,3,5模式)HBV-DNA检出率92.70%,pre-S1Ag检出率97.08%;HBs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抗-HBc阳性组(1,4,5模式)HBV-DNA检出率54.62%,pre-S1Ag检出率86.92%;HBsAg,HBeAg,HBeAb,抗-HBc阳性组(1,3,4,5模式)HBV-DNA检出率95.83%,pre-S1Ag检出率100%;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HBeAb,抗-HBc阳性组(1,2,4,5模式)HBV-DNA检出率41.67%,pre-S1Ag检出率79.17%。HBsAb,HBeAb,抗-HBc阳性组(2,4,5模式)均未检出HBV-DNA与pre-S1Ag。HBeAg阳性患者外周血中HBV-DNA和HBV pre-S1Ag检出率依次为92.74%和94.97%。结论:HBV血清标志物检测可辅助诊断是否感染HBV。Pre-S1Ag可作为一个较好的指标来判断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复制以及活动性状况,但尚不能取代HBV-DNA定量。HBV-DNA定量与HBV血清标志物的联合应用可提高乙型肝炎的诊断效率。
杨清梅,叶健翔,贾伟建[7](2018)在《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关系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与乙肝病毒核酸(HBV-DNA)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3月本院285例临床诊断为乙型肝炎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标志物,血清标志物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 Ab)、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 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 Ab)、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 Ab),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DNA含量,并比较血清标志物与HBV-DNA之间的关系。结果 285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s Ag(+)Hbe Ag(+)Hbc Ab(+)组的HBV-DNA阳性检出率和含量最高;Hbe Ag(-)组的HBV-DNA阳性大多出现在Hbs Ag(+)Hbe Ab(+)Hbc Ab(+)和Hbs Ag(+)Hbc Ab(+)患者血清内。结论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与HBV-DNA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乙肝病毒的感染情况,可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与治疗依据。
张卫云[8](2018)在《献血者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分子与细胞免疫特征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发生及发展机制与乙肝病毒变异、宿主的免疫状态、宿主性别、年龄、遗传基因和肝脏内炎症活动密切相关。然而,隐匿性HBV感染(OBI)在病毒学特征、合并感染、宿主免疫应答以及表观遗传学等方面尚未阐述清楚,特别是感染宿主的分子与细胞免疫功能少有报道。本研究目的为探讨献血人群的隐匿性HBV感染状态,揭示OBI携带者HBV特异性分子细胞免疫反应特征与OBI发生的作用机制。研究对象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广州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人群。建立的研究队列包括:OBI 组 37 例,CHB 组 53 例(含 CHB-HBeAg-组 42 例,CHB-HBeAg+组 11例),HBV感染康复组47例,HBV非感染组56例(含疫苗免疫组33例,正常对照组23例),合计193例。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对研究队列血浆样品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检测,核酸检测法(NAT)检测HBVDNA,qPCR定量检测病毒载量,巢式PCR进行病毒基因扩增并测定其核苷酸序列。采用HBV Core和HBV Pol多肽库特异性刺激物,体外刺激研究人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采用T细胞增殖试验(CFSE)检测T细胞增殖情况,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检测HBV特异性T细胞分泌IFN-γ的频数,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ICS)检测 IFN-γ、TNF-α、IL-2、IL-10、IL-17A、IL-21 和TGF-β的CD4+和CD8+T细胞频数及细胞来源,流式微球试验(CBA)检测PBMCs分泌细胞因子的总体水平。采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分析;非正态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s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OBI献血者人群特征。研究发现HBcAb阳性的献血者人群OBI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在单独HBcAb 阳性者更高;OBI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男性高于女性;OBI毒株基因型以B型为主。2.T细胞增殖特征。采用CFSE方法,在非特异性刺激物PHA刺激下,以CD8+T淋巴细胞增殖为主,总体比较六组研究对象T淋巴细胞增殖结果差异不显着(P=0.403),但OBI组和CHB组的增殖率低于正常对照组(74.0%,78.1%vs.82.1%);在特异性刺激物HBV Core和Pol多肽库刺激下,以CD4+T淋巴细胞增殖为主,总体比较六组研究对象T淋巴细胞增殖结果差异显着(P<0.001),其中OBI组和CHB组的增殖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3.0%,3.3%vs.1.7%),差异显着(3.0%vs.1.7%,P=0.016;3.3%vs.1.7%,P<0.001)。3.特异性IFN-γ分泌T细胞频数测定。采用ELISPOT检测方法,在PHA刺激下,OBI组和CHB组特异性T细胞的免疫应答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显着(P=0.004)。在三种重组蛋白(HBcAg,HBsAg-ayw,HBsAg-adw)和多肽库的刺激下,总体比较六组研究对象特异性T细胞应答强度,结果差异显着(P<0.05)。OBI组(160 SFC/106 PBMCs)对HBcAg重组蛋白刺激的应答强度高于正常对照组(95 SFC/106 PBMCs),低于CHB-HBeAg-组(208 SFC/106 PBMCs)。在HBV Core和Pol多肽库刺激下,OBI组(25 SFC/106 PBMCs)和CHB-HBeAg-组(25 SFC/106 PBMCs)的应答强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5 SFC/106 PBMCs)。比较两种多肽刺激下的总体阳性反应率,HBV Core多肽库显着高于HBV Pol多肽库(44.6%vs.16.1%),HBV Core多肽库刺激下的T细胞ELISPOT阳性反应率以OBI组(64.0%)最高,其次是HBV感染康复组(53.2%),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21.7%)。4.胞内细胞因子T细胞频数及胞外分泌型细胞因子水平测定。ICS检测结果显示,在PMA刺激下,分泌IFN-γ、TNF-α、IL-2、IL-10和TGF-β的CD4+和CD8+T细胞频数在OBI组和CHB组中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分泌IL-17A和IL-21的T细胞频数在OBI组均低于CHB组(P<0.05)。在HBV Core多肽库刺激下,分泌IFN-γ、TNF-α、IL-17A、IL-21 和TGF-β的CD4+和CD8+T细胞频数在HBV感染康复组中高于OBI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而分泌IL-2和IL-10的T细胞频数在OBI组和CHB组中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HBV Pol多肽库刺激下,分泌IFN-γ、TNF-α、IL-17A和IL-21的CD4+和CD8+T细胞频数在CHB组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而分泌IL-10和TGF-β的CD4+T细胞频数在OBI组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胞外分泌型细胞因子水平CBA检测结果显示,在HBV Core多肽刺激下,IFN-γ、IL-2、IL-10和IL-17A在OBI组和CHB组中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HBVPol多肽刺激下,IFN-γ、IL-2和IL-17A在OBI组和CHB组中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CS与CBA实验检测细胞内、外因子结果基本一致。5.MDSCs水平测定。根据细胞亚群计数显示,OBI携带者外周血中M-MDSCs水平显着低于CHB患者(P<0.001),而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860);G-MDSCs水平在五组人群中无差别(P=0.914)。OBI携带者和CHB患者外周血中 M-MDSCs 和 G-MDSCs 水平与 ALT、AST、TBIL、DBIL、TBA、ALB、ADA、CHE、γ-GT和TP等肝功能指标无相关性(P>0.05)。结论OBI携带者和CHB患者均呈现显着高于HBV感染康复者及非感染者的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OBI携带者与HBV感染康复者及CHB患者均呈现显着的特异性分泌IFN-γ的T细胞频数增高,以OBI组阳性反应率最高,HBV感染康复组和CHB-HBeAg-组次之,CHB-HBeAg+组最低;HBV感染康复组特异性分泌IFN-γ、TNF-α、IL-17A和IL-21细胞因子的CD4+和CD8+效应T细胞频数显着增高,而OBI组和CHB组分泌IL-10细胞因子的抑制T细胞频数增高,CHB组效应T细胞频数较低而OBI组分泌IL-2和IL-17A的T细胞频数相对升高;CHB组分泌IL-10细胞因子水平增高,而OBI组分泌IL-17A细胞因子水平相对较高。因此,OBI携带者的HBV特异性T效应细胞反应水平居于HBV感染康复者与CHB患者之间,而CHB患者T抑制细胞反应水平较高,从而导致了三组HBV感染者的不同转归状态。创新之处1.献血者人群通常为未经抗病毒等治疗的健康人群。本论文以HBV感染不同转归状态的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排除了抗病毒治疗等干扰;采用新鲜分离的PBMCs进行实验,避免了淋巴细胞由于冻存和复融发生死亡和免疫功能的改变对结果的影响。2.与以往研究选用HBV重叠多肽不同,本研究合成的HBV Core和HBV Pol多肽是经研究证实能刺HBV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的HLA-Ⅰ型和HLA-Ⅱ型限制性多肽,结果更能反应HBV感染后不同转归人群对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状态。3.本研究根据HBV感染献血者不同转归状态,分析了 T细胞亚群分泌的七种特异性细胞因子的频数及分泌型细胞因子的水平,阐明了 OBI携带者、CHB患者及HBV感染康复者的三种转归状态的分子细胞免疫基础。
武杰[9](2018)在《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检测对诊治乙型肝炎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检测对诊治乙型肝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将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作为依据,将其分为A、B、C三组,其中C组患者60例,B组患者70例,A组患者70例,对以上三组患者进行HBV-DNA定量检测,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抗-HBe、HBsAg阳性组的阳性率为50%;HBsAg、抗-HBe、抗-HBc阳性组的阳性率为77.14%,HBsAg、HBeAg、抗-HBc阳性组的阳性率为100%。结论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检测对诊治乙型肝炎的临床价值显着,值得广泛推广。
凌利芬,吴正林,李振华,何涛君,陆学东[10](2016)在《乙肝病毒感染模式与病毒复制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不同感染模式病毒复制情况以及各模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minotransferase,ALT)含量差异分析。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定量PCR以及自动化生化分析仪速率法对1 021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进行HBV血清标志物:HBV表面抗原(HBs Ag)、抗HBV表面抗原-抗体(HBs Ab)、HBV e抗原(HBe Ag)、抗HBV e抗原-抗体(HBe Ab)、HBV核心抗体(HBc Ab),HBV-DNA含量以及ALT检测,并对常见三种模式HBV-DNA含量以及ALT进行差异分析,同时依据血清学免疫指标HBe Ag以及病毒复制情况将资料分为四组:HBe Ag(+)HBV-DNA(+)、HBe Ag(+)HBV-DNA(-)、HBe Ag(-)HBV-DNA(+)、HBe Ag(-)HBV-DNA(-),并对该四组资料肝功能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此研究发现HBV感染有7种模式,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阳性百分比为45.25%,ALT>40 U/L的人群百分比为20.27%,ALT>120 U/L人群百分比为3.13%;HBe Ag(+)组与HBe Ag(-)两组HBV-DNA阳性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 Ag(-)HBV-DNA(-)组ALT>40 U/L的人群百分比以及ALT含量均低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复制情况存在相关性,且与ALT水平密切相关,HBV血清标志物与HBV-DNA能准确地判断HBV复制情况以及其传染性,ALT水平能较好地判断感染人群肝功能情况,三者相结合能给临床的诊断以及疗效观察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与乙型肝炎DNA含量的关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与乙型肝炎DNA含量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乙型肝炎病毒低病毒载量与血清标志物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浓度下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浓度对比 |
2.2 低浓度乙型肝炎病毒载量组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V-DNA三者间的相关性分析 |
2.3 不同乙型肝炎e抗原浓度下乙型肝炎病毒载量对比 |
2.4 血清标志物与乙型肝炎病毒载量定量检测结果对比 |
3 讨论 |
(2)血清标志物、ALT、AST、PT及HBV-DNA联合检测对乙型肝炎患者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标本采集 |
1.2.2 设备与仪器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分析HBV-DNA与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s Ag、HBc、HBs Ab、HBe Ab、HBe Ag的关系 |
2.2 分析检测HBV-DNA结果与ALT、AST、PT之间的关系 |
3 讨论 |
(3)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与HBV–DNA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血清标志物检测 |
1.2.2 HBV–DNA检测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HBeAg阳性组、HBeAb阳性组、HBcAb阳性组中检出的HBV–DNA阳性率比较 |
2.2 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中检出的HBV–DNA阳性率比较 |
3 讨 论 |
(4)血清miR-375在乙肝相关疾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在乙肝肝癌TACE术后患者中的预后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血清miR-375 在乙肝相关疾病患者中的表达及与相关临床特征的关系 |
引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血清miR-375 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以及在乙肝肝癌TACE术后患者的预后评估研究 |
引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一.肝细胞肝癌 |
二.miR-375 |
三.细胞因子 |
四.miR-375与HCC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和HBV-DNA检测在诊断乙型肝炎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对这200份血液标本进行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的结果 |
2.2 不同检测结果的血液标本中HBV-DNA阳性检出率的比较 |
2.3 HBV-DNA检测结果与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的比较 |
3 讨论 |
(6)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及前S1抗原与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HBV血清标志物检测 |
1.2.2 Pre-S1Ag检测 |
1.2.3 HBV-DNA定量检测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HBV-M模式和HBV-DNA定量检测结果 |
2.2 HBeAg与pre-S1Ag, HBV-DNA的关系 |
2.3 Pre-S1Ag与HBV-DNA载量之间的关系 |
3 讨论 |
(7)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HBV-DNA阳性率比较 |
2.2 HBV-DNA阳性含量比较 |
3 讨论 |
(8)献血者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分子与细胞免疫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一章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鉴定和分析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2.3 主要试剂 |
1.2.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1.2.5 血清肝功能和HBV血清标志物检测 |
1.2.6 血浆HBV DNA提取 |
1.2.7 乙肝病毒载量的测定 |
1.2.8 BCP/PC、Whole genome、PreS/S片段的扩增 |
1.2.9 HBV野毒株全基因参照序列的获取 |
1.2.10 OBI样品基因分型 |
1.2.11 统计学分析 |
1.3 结果 |
1.3.1 HBsAg-/DNA+人群的基本特征 |
1.3.2 HBsAg-/DNA+样品qPCR的检测 |
1.3.3 HBsAg-/DNA+样品Nested-PCR的检测 |
1.3.4 HBsAg-/DNA+样品的分类 |
1.4 讨论 |
第二章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T淋巴细胞增殖特征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2.3 主要试剂 |
2.2.4 主要试剂配制 |
2.2.5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提取 |
2.2.6 血清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和病毒核酸检测 |
2.2.7 CFSE染色、细胞培养及流式细胞术检测 |
2.2.8 统计学分析 |
2.3 结果 |
2.3.1 研究队列基本资料 |
2.3.2 PHA刺激下的T淋巴细胞增殖特征 |
2.3.3 HBV Core多肽库刺激下的T淋巴细胞增殖特征 |
2.3.4 HBV Pol多肽库刺激下的T淋巴细胞增殖特征 |
2.4 讨论 |
2.4.1 PHA刺激下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
2.4.2 HBV Core多肽库刺激下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
2.4.3 HBV Pol多肽库刺激下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
第三章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特异性分子与细胞免疫反应特征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3.2.3 主要试剂 |
3.2.4 主要试剂配制 |
3.2.5 ELISPOT检测IFN-γ试验 |
3.2.6 ICS检测胞内细胞因子试验 |
3.2.7 CB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细胞因子试验 |
3.3 结果 |
3.3.1 ELISPOT检测HBV特异性T细胞分泌IFN-γ |
3.3.2 ICS检测T细胞亚群的细胞分泌频数 |
3.3.3 CBA检测PBMCs分泌细胞因子水平 |
3.4 讨论 |
3.4.1 HBV特异性T细胞应答反应 |
3.4.2 HBV特异性T细胞亚群分泌频数 |
3.4.3 HBV特异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 |
第四章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髓源抑制性细胞的关系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4.2.3 主要试剂 |
4.2.4 血清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和病毒核酸检测 |
4.2.5 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s |
4.3 结果 |
4.3.1 研究队列基本资料 |
4.3.2 外周血M-MDSCs和G-MDSCs的频数比例 |
4.3.3 M-MDSCs和G-MDSCs频数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
4.3.4 M-MDSCs和G-MDSCs频数与HBV DNA及HBsAg的相关性 |
4.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9)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检测对诊治乙型肝炎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测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乙肝病毒感染模式与病毒复制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检测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HBV感染模式及各病毒复制情况 |
2.2 HBe Ag(+)组与HBe Ag(-)组不同模式病毒复制情况 |
2.3 HBe Ag、HBV-DNA不同组合ALT含量差异情况 |
3 讨论 |
四、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与乙型肝炎DNA含量的关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乙型肝炎病毒低病毒载量与血清标志物表达研究[J]. 宋林,张锦伟,韩亚男. 中国医药指南, 2021(30)
- [2]血清标志物、ALT、AST、PT及HBV-DNA联合检测对乙型肝炎患者的价值[J]. 刘伶俐.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21)
- [3]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与HBV–DNA的相关性分析[J]. 贾成业,贾小会.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3)
- [4]血清miR-375在乙肝相关疾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在乙肝肝癌TACE术后患者中的预后评估研究[D]. 师玉卓.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1)
- [5]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和HBV-DNA检测在诊断乙型肝炎中的应用价值[J]. 袁勇,夏鑫杭. 当代医药论丛, 2020(02)
- [6]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及前S1抗原与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的关系[J]. 王蕾,李世宝,金玉.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8(10)
- [7]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关系探讨[J]. 杨清梅,叶健翔,贾伟建.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8(11)
- [8]献血者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分子与细胞免疫特征分析[D]. 张卫云. 南方医科大学, 2018
- [9]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检测对诊治乙型肝炎的临床价值研究[J]. 武杰. 中国医药指南, 2018(06)
- [10]乙肝病毒感染模式与病毒复制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关系[J]. 凌利芬,吴正林,李振华,何涛君,陆学东. 中国热带医学, 2016(07)
标签:hbv-dna论文; 乙肝病毒论文; 健康论文; 乙肝论文; hbv-dna定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