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钢:“入世”10年——武钢总经理刘本仁接受本刊专访

武钢:“入世”10年——武钢总经理刘本仁接受本刊专访

一、武钢:10年前开始“入世”——武钢总经理刘本仁接受本刊采访(论文文献综述)

顾振华,沈瑶[1](2016)在《钢铁利益集团影响下的贸易保护与产能过剩——基于钢铁进口保障措施与“冷轧板卷”反倾销案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钢铁进口保障措施与"冷轧板卷"反倾销案作为切入点,对两起案件中政府、国内外钢铁利益集团和钢铁下游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展开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当面对利益受损时,国内钢铁企业、国外钢铁企业和政府以及国内钢铁下游企业会迅速组成利益集团;从影响机制上看,国内钢铁利益集团主要通过政治联系影响政府,国外和国内钢铁下游利益集团主要通过政治压力影响政府;从影响结果上看,强有力的国内钢铁利益集团能够获得"双重"贸易保护,这样的保护虽在当时帮助国内钢铁企业扩大了产能,但也为后来的产能过剩埋下了隐患;另外,国外钢铁利益集团和钢铁下游利益集团的存在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贸易保护的力度,缩短贸易保护的时间。

顾振华[2](2015)在《利益集团与贸易政策 ——基于中国现实的贸易政治经济学分析》文中认为随着中国改革迈入深水区,各项政策措施的变动都将牵动各种利益集团的切身利益。在会见采访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中外记者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明确表示:“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也可以说是攻坚期,的确是因为它要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确实,在这个特殊时期,固有利益集团、新兴利益集团、国外利益集团等等各种势力、各种利益集团互相碰撞,互相利用、互相妥协。应该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利益集团形成和发展的大背景,它改变了过去公有制经济作为唯一利益主体的局面,赋予了多种利益主体追求自身合法利益的权力。而中国党和政府间权责上既垂直又交叉的特点,增加了中国利益集团问题的复杂性。这种在政府与利益集团以及利益集团相互间博弈之下进行政策决策的现实,也是中国需要面临的另一种“新常态”。对于中国贸易政策而言,重大政策的决策机构是中共中央,日常政策的决策和执行机构为国务院行政机构,如果政策要上升为法律则要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各种利益集团想要影响政策决策就必须在这样的政治体制结构中找到切入点,使得自己的诉求能够通过某种渠道得到各个决策机构的重视。这样才有可能获得对自身有利的政策。在西方国家中,利益集团参与政治活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例如,游说政治家、向政治候选人献金等方式来影响政治过程,以使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那么,面对中国所独有的政策决策过程,中国会存在什么样的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是否真的会对政府的决策产生影响?他们所采取的影响方式又会和西方国家中的利益集团有何区别?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旨在应用贸易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和分析方法,结合各种数据和案例,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较为完整地刻画国内外利益集团的性质、组成和影响机制,为了解和把握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关系,以及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关系提供依据和线索。同时也为分析利益集团在其它领域的活动提供参考。在理论上,本文通过许多国内外政府部门、企业财团和评测机构的数据和案例详细阐释了中国经贸政策制定的过程,以及利益集团的组成和影响机制。在实证上,一方面以钢铁行业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另一方面以理论分析为逻辑基础,以关税和反倾销税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构建了一个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两阶段非合作博弈模型并对模型所提出的命题和推论进行了经验验证。本文共分为7章。第1章为导论,阐明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以及篇章结构,并且对文中的重要概念和创新之处进行了总结和概括。第2章为文献综述,从贸易政治经济学的思想起源出发,对贸易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发展过程和需要完善之处进行了梳理。该章对不同分支研究的基本观点、研究模型、技术方法和主要结论进行了比较和评述,明确了本文是建立在哪些基础研究之上,又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第3章阐述了中国利益集团的形成、发展、类型和影响机制。该章首先描述了中国经贸领域中的利益集团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之下形成和发展的。接着,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案例,力图从一个较为具体和深刻的视角刻画出中国贸易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影响主体、影响方式和影响结果,为下文的定量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撑。第4章重点对钢铁行业中两个典型案件——钢铁进口保障措施与“冷轧板卷”反倾销案进行了剖析。钢铁进口保障措施与“冷轧板卷”反倾销案中的利益集团问题,仅是各种利益集团通过各种方式影响中国政府的冰山一角。但通过这两个案件中不同利益集团的不同影响机制,还是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中国现有利益集团的形式、性质和影响机制。第5、6章则是针对导论部分所提到的中国所处的贸易背景以及所需要面对的贸易环境,以第3章的理论分析为依据分别建立了理论模型和经验模型,应用定量分析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这两章经验验证的过程和结论可以再一次检验第3章关于利益集团的各种分析。最后,第7章总结了各章的主要结论,根据这些结论为中国贸易保护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政策意见和建议,并且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通过对中国贸易领域利益集团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第一,在贸易领域,中国各个行业中确实存在着能够影响政府决策的国内外利益集团,国内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决策的主要方式并非是政治献金而是政治联系。其中,代表委员类政治联系更是得到了经验数据的支持。国外利益集团影响中国政府决策的主要方式是政治压力,即通过外国利益集团的母国政府施压。在经验验证中,这种通过母国政府施压的影响方式也得到了数据支持。另外,与总的社会人口相比,各个利益集团的成员都是少数阶层。第二,如果某行业中存在可以影响政府的国内利益集团,则该行业将会获得较高的贸易保护。如果某行业中存在可以影响政府的国外利益集团,则该行业将会更偏向于自由贸易。如果某行业的下游行业中存在可以影响政府的利益集团,则该行业原先获得的贸易保护会被削弱。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代表委员类政治联系,还是来自外国利益集团母国的政治压力,当这些政治影响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政府决策会更为明显地受到利益集团左右。第三,相对社会福利而言,政府在制定贸易政策时相当关注来自利益集团的利益,这反映了日益凸显的收入分配问题。另外,虽然国内利益集团对于中国政府的影响较大,但是国外利益集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第四,相对于关税保护而言,利益集团在反倾销保护中与政府之间的博弈更为激烈。这可能是由于反倾销保护的范围更为集中,保护强度相对较大。总而言之,利益集团的确是影响中国贸易政策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贸易领域中的利益集团问题,又只是政治因素影响中国政策的一个缩影。中国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尽管如何克服利益集团对改革产生的阻碍是如今推行改革的一个难题,但是,利益集团的存在并非只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关系有时可能也会促进改革的进行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改革过程中,不仅要化解利益集团对于改革产生的消极作用,同时也要利用好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关系。这样一来,改革可能不再是阻力重重,而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唐斌[3](2010)在《《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文中研究表明农民工是指具有农业户口身份却在城镇从事非农生产活动的群体,农民工既是我国传统户籍制度安排下的一种身份标识,也是中国社会变迁时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已经逐渐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分子,然而,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户籍制度却使得这一特殊群体遭遇到了许多尴尬和麻烦,问题日渐凸现。近年来,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学者们也分别从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政治、法律、管理、新闻、大众传媒、教育等各个不同角度对农民工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刘芳,2005;周大鸣、秦红增,2004),尽管有许多有关农民工问题的跨学科的研究,但却极少从语言学角度来对他们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尝试结合(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二十年中(1987-2007)农民工在中国主流媒体《人民日报》中的话语再现及潜在的意识形态。具体地说,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研究问题:(1)《人民日报》中(1987-2007)有关农民工报道的哪方面主题是最频繁的?报道主题是否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2)《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是如何通过话语进行构建和再现的?是否随着社会变迁而有所不同?(3)探讨《人民日报》中(1987-2007)这些报道表现的潜在意识形态是什么?本研究方法是基于与话语、社会认知和社会三方面相关的多学科理论框架。由于目前尚未有现成的可用于探讨上述研究问题的系统的和适用的分析框架,本研究目的之一便是尝试建立一个适用于分析中国话语中的社会主体的话语再现和潜在意识形态的理论框架,该框架结合了(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具体地说,该研究框架是基于van Dijk的社会认知话语分析模式(1988a,1988b,1991,2001a,2001b,2001c,2006a,2006c),Johnson和Lakoff的认知隐喻理论(1980,1999),Fauconnier和Turner的概念合成理论(1998,2002)以及van Leeuwen的社会主体和社会行为的话语再现方式的分析工具(1993b,1995,1996)。本研究是基于自建的语料库,通过关键词在《人民日报》网上数据库和图文数据库中搜索1987年1月1日到2007年12月31日之间历时二十年、与农民工主题相关的报道共2076篇,本研究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语料进行了跨时期(1987-2002;2003-2007)的分析和比较,旨在较全面地描述农民工在中国主流媒体中的话语再现,并为政府和媒体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研究结果表明,新闻报道体裁和主题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和政治的变化,尤其是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化。一方面,2003-2007年期间的新闻报道的体裁比1987-2002年期间的更加多样;另一方面,虽然绝大部分报道都是有关农民工生活和工作状态的,但是前一时期有更多有关农民工犯罪、生产安全问题的负面报道,而后一时期这类报道大大减少,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障、保险、医疗、子女生活和教育等方面的报道增多。新闻报道的体裁和主题折射了中国社会和社会认知在二十年中所经历的历史变革过程。语料中的指称和索引分析结果显示,在二十年中,农民工从“盲流”、“乡下人”、“乡巴佬”、“包袱”变为“朋友”和“兄弟”,从城市的“麻烦”转变为了城市“不可或缺的主力军”,社会的变化为农民工带来了许多变化,对语料进行的历时分析结果表明了新闻工作者、政府部门和社会对待农民工的态度从负面态度向积极态度的转变。然而,尽管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他们的身份依旧,他们仍然被标记和再现为不同于当地城市居民的“外来人”、“异乡人”,他们仍然属于地位卑微的“他们”而不能完全融入“我们”之中,“欠薪”是过去二十年来一直困扰农民工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他们被构建和再现为无名的、无声的、边缘化的、无根的、飘忽不定的、需要帮助、关爱和保护的弱势群体。分析显示了语料库中五组较突出的概念隐喻,即(1)水的隐喻;(2)商业的隐喻;(3)容器的隐喻;(4)房屋的隐喻;(5)战场的隐喻。这些隐喻反映了农民工的生存状态以及作者对待农民工的态度。人们对待农民工的态度和立场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生改变,在他们眼中,农民工从过去给社会和城市带来许多麻烦的“无序的盲流”转变为现在推动城市和社会发展的“有用的水力资源”或“不可或缺的主力军”。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户籍体制的阻碍,他们只能是手握暂住证的城市“过客”,农民的身份一时还无法改变,还不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完全同等的待遇,还无法在身体和心理上完全融入城市生活。对新闻标题的抽样对比分析和抽样新闻报道分析结果显示,尽管这二十年中农民工受到很多关注,然而他们通常被再现为归类的群组而非独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则大都再现为被动和不对他者产生影响的非及物性行为。由此可见,农民工被再现为没有权力、社会地位较低、急需政府和社会关爱和帮助的社会主体。本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可以为政府和媒体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政府和社会应该齐心合力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遇到的问题,同时媒体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话语权。本研究只是抛砖引玉,尝试建立一个融(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为一体的互补型研究方法,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方面需要改进,期待今后会有更多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探讨,今后还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开展对其他社会弱势群体的研究。

王阿芹[4](2005)在《《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评论》中文版商业计划书》文中认为本文的核心论点是: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出版社三方合作出版《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的中文版,这将是可行的和有望取得很大成功的一次合作。围绕上述论点,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了论述:1.行业分析。中国的期刊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尤其在财经管理期刊市场。通过分析哈佛《商业评论》及《北大商业评论》两个具有可比性的成功案例,得到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2.市场分析。通过市场细分、目标读者分析以及杂志定位,并对《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评论》中文版的目标读者进行市场调查,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差异化的市场战略将会推动杂志的销售。3.运营分析。在编辑方面,有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雄厚的资源支持,杂志的内容及权威性将不容置疑。清华大学出版社现有的成熟分销网络可以帮助杂志进行全国销售。4.财务分析。预计最大投资需求是288,500美元,2007年可实现盈利,32个月后便可全部收回投资。因此,此次合作将是一个三赢的合作,不仅会增强三方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而且也会给三方带来经济上的收益。

骆建彬,张晓霞[5](2003)在《并非柔情的纪事——宝钢总裁谢企华的大家方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以一种名字找到你中国的钢铁业是以一位女性为标志的,她是谁?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选定上海宝钢CEO谢企华恰好是这位"铁娘子"精彩2002的一个亮丽收尾,因为在此之前,美国最新《财富》杂志评选出全球50位杰出女强人,谢企华名列第18位。谢企华获奖的理由是"打赢了反倾销官司,并立誓未来10年内让宝钢成为世界500强"。"女强人"、"铁娘子",我们以这种名字找到了谢企华。

辛保平[6](2003)在《羊年新百万富翁计划》文中认为 大势:水光潋滟晴方好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经济学家中最大的赢家当属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的宋国青。宋在2002年4月提出当年GDP“坐八望九”的判断。据知情人士透露,宋为了表成为了获胜者。这是宋作为一个理论研究者的光荣与骄傲。与此同时,作为一个投资者,有人臆测,正确的判断,理应为宋在过去的一年带来不错的收益。

李树林,毛明轩[7](2002)在《武钢通向钢铁强国的成功案例——访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董事长刘本仁》文中研究说明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党和政府把加强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加强科学管理是企业固本治标的大计”。朱基总理多次强调“管理科学兴国之道”。为了落实这些新时期管理思想,推动我国管理的现代化,国家科技部主管的《管理科学文摘》杂志首次推出全国10位管理精英人物重点访谈。武钢集团董事长刘本仁成为10位管理访谈精英人物之一。

黄燎原,白方[8](2002)在《武钢:10年前开始“入世”——武钢总经理刘本仁接受本刊采访》文中研究说明 武钢吼一吼,武汉抖三抖。作为武汉市规模最大,吸引就业人口最多,对武汉市多项经济指标影响最大的企业,武钢对武汉市和武汉市民举足轻重,武钢的现状和未来也牵动着武汉人的心。入世后,面对国际巨头,武钢有几分胜算?武钢总经理刘本仁满怀信心,他说,武钢在10年前开始迎

马金山[9](2001)在《增强信心 迎接挑战》文中研究表明11月13日,本报记者走访了武汉钢铁公司总经理刘本仁,就中国加入WTO后,武钢面临的形势、入世的准备以及今后的打算等一系列问题,请他谈谈看法。刘本仁愉快地接受了采访。 记:刘总,中国已经入世。此举对包括武钢在内的冶

高路,夏秋霞,白方[10](2001)在《“大而强”有道——刘本仁与武钢的故事》文中指出 不久前,“哈里”基金入驻“武钢股份”,成为资本市场上的一大新闻。 钢铁行业本是一个传统行业、“夕阳行业”,国外战略投资者为什么会看好武钢?国外的“哈里”绝不是我们的哈里哈达。 于是,公元2001年7月1日,本刊记者一行四人趁热奔赴武汉,走近武钢,走近武钢的当家人刘本仁,去探询武钢由大变强的奥秘,领略刘本仁的胸中韬略。

二、武钢:10年前开始“入世”——武钢总经理刘本仁接受本刊采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钢:10年前开始“入世”——武钢总经理刘本仁接受本刊采访(论文提纲范文)

(1)钢铁利益集团影响下的贸易保护与产能过剩——基于钢铁进口保障措施与“冷轧板卷”反倾销案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钢铁进口保障措施与“冷轧板卷”反倾销案始末
    (一)1999~2005年中国钢铁行业的概况
    (二)案件的起因
    (三)案件的申请和调查
    (四)案件的裁定
    (五)案件的反复和终止
四、案件对各行业的影响
    (一)对国内钢铁行业的影响
    (二)对钢铁下游行业的影响
五、案件中的利益集团及其影响机制
    (一)国内外利益集团
    (二)利益集团的影响机制
        1. 政治联系
        2. 政治压力
六、结论与启示

(2)利益集团与贸易政策 ——基于中国现实的贸易政治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
    1.3 概念界定
        1.3.1 贸易政策的相关概念
        1.3.2 利益集团的相关概念
    1.4 创新之处
    1.5 结构安排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思想来源:新政治经济学
    2.2 理论基础:贸易政策的收入分配效应
    2.3 贸易政治经济学
        2.3.1 贸易政策的理论分析
        2.3.2 贸易政策的经验验证
    2.4 小结
第3章 利益集团影响下的中国经贸政策
    3.1 中国经贸领域利益集团的形成和发展
        3.1.1 所有制改革
        3.1.2 政企分开
        3.1.3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3.1.4 外国企业的进入
        3.1.5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2 利益集团的分类
        3.2.1 国内利益集团
        3.2.2 国外利益集团
    3.3 利益集团的影响机制
        3.3.1 中国政策决策的过程
        3.3.2 利益集团的影响方式——政治联系
        3.3.3 利益集团的影响方式——政治献金
        3.3.4 利益集团的影响方式——政治压力
    3.4 小结
第4章 案例研究——钢铁进口保障措施与“冷轧板卷”反倾销案中的钢铁利益集团
    4.1 1999-2005年中国钢铁行业的概况
    4.2 钢铁进口保障措施与“冷轧板卷”反倾销案始末
        4.2.1 案件的起因
        4.2.2 案件的申请和调查
        4.2.3 案件的裁定
        4.2.4 案件的反复和终止
    4.3 案件对各行业的影响
        4.3.1 对国内钢铁行业的影响
        4.3.2 对钢铁下游行业的影响
    4.4 案件中的利益集团
        4.4.1 国内外利益集团
        4.4.2 利益集团的影响机制
    4.5 小结
第5章 中国贸易保护的理论与经验分析
    5.1 中国贸易保护水平和结构
        5.1.1 关税水平与结构
        5.1.2 反倾销水平与结构
    5.2 理论模型
    5.3 经验验证I:关税保护
        5.3.1 模型设定和变量定义
        5.3.2 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
        5.3.3 描述性统计特征
        5.3.4 结果与分析
    5.4 经验验证II:反倾销保护
        5.4.1 模型设定和变量定义
        5.4.2 样本选择与统计方法
        5.4.3. 描述性统计
        5.4.4 结果与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利益集团相互竞争的理论与经验分析
    6.1 理论模型
    6.2 经验验证
        6.2.1 模型设定和统计方法
        6.2.2 样本选择与变量构建
        6.2.3 结果与分析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含义
    7.3 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I 进口需求弹性的估算
附录II 民营企业访谈摘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3)《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onten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The Migrant Worker
    1.2.1 The Definition and Features of Migrant Worker
    1.2.2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igrant Workers
1.3 Research Purpose and Research Question
1.4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1.5 Summary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Introduction
2.2 The Studies on Migrant Workers
2.3 Critical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Analysis
    2.3.1 Discourse,Society,Critical and Ideology
    2.3.2 Analyzing News as Discourse
    2.3.3 The Methodological Profile of(Critical)Discourse Analysis
    2.3.4 (Critical)Discourse Analysis in China
2.4 Corpus-based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Analysis
2.5 Cognitive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Analysis
    2.5.1 Missing Links in Mainstream(Critical)Discourse Analysis
    2.5.2 Regained Missing Links
2.6 Summary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3.1 Introduction
3.2 The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3.2.1 Van Dijk's Socio-cognitive Approach
    3.2.2 Lakoffian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
    3.2.3 Fauconnier's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3.2.4 Van Leeuwen's Analytical Tools:The Representation of Social Actors and Social Action in Discourse
3.3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Method for the Diachronic Discursive Represent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People's Daily
3.4 Data
    3.4.1 The People's Daily
    3.4.2 Data Sel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3.5 Summary Chapter Four Diachronic Analysis of News about Migrant Workers in the People'sDaily
4.1 Introduction
4.2 Textual Macro Level Analysis
    4.2.1 Genres
    4.2.2 Topics
4.3 Textual Micro Level Analysis
    4.3.1 Referential Strategies for Migrant Worker
    4.3.2 US-group and THEM-group
    4.3.3 Concordance Analysis and Collocation Analysis
4.4 Summary Chapter Five The Analysis of Cognitive Metaphors in the People's Daily(1987-2007)
5.1 Introduction
5.2 Metaphor,Thought and Ideology
5.3 Charteris-Black's Critical Metaphor Approach
5.4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5.5 Summary Chapter Six Actor Description
6.1 Introduction
6.2 The Represent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Headlines(1987-2007)
    6.2.1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6.2.2 Nomination and Categorization
    6.2.3 Activation and Passivation
6.3 The Represent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heir Social Action in the Sample Texts
    6.3.1 The Represent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Sample Texts
    6.3.2 The Representation of Social Ac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Sample Texts
6.4 Summary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
7.1 Introduction
7.2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7.3 Contributions of the Study
7.4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7.5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7.6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Notes Bibliography Appendices

(4)《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评论》中文版商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第1篇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评论》中文版商业计划书
    1.1 执行摘要
    1.2 背景
        1.2.1 合作方介绍
        1.2.2 目标
        1.2.3 使命
        1.2.4 关键成功要素
    1.3 市场调查与分析
        1.3.1 行业分析
        1.3.2 市场容量
        1.3.3 销售增长率
        1.3.4 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及市场定位
        1.3.5 目标读者市场调查
        1.3.6 成功案例----- 哈佛《商业评论》
        1.3.7 成功案例----- 《北大商业评论》
        1.3.8 竞争
    1.4 市场营销计划
        1.4.1 营销战略
        1.4.2 产品
        1.4.3 定价
        1.4.4 销售促进
        1.4.5 渠道
    1.5 运营
        1.5.1 组织结构图
        1.5.2 关键管理人员及编辑委员会
        1.5.3 设立新办事处
    1.6 财务分析
        1.6.1 收入预测
        1.6.2 成本预测
        1.6.3 投资预测
    附录A:预测收益表
    附录B:预测资产负债表
    附录C:预测现金流量表
    附录D:调查问卷(高级管理人员及清华MBA 学生)
第2 篇 北京市房地产市场(商品住宅)价格分析及预测
    2.1 北京市房地产市场(商品住宅)分析
        2.1.1 市场概况
        2.1.2 消费市场分析
        2.1.3 政策情况
    2.2 价格现状分析
        2.2.1 地产价格的组成
        2.2.2 影响价格的因素
        2.2.3 定价方法及策略
        2.2.4 价格现状
    2.3 未来五年北京房地产市场发展预测
        2.3.1 北京2008 奥运会对房市的拉动作用
        2.3.2 消费者收入及消费取向分析
        2.3.3 房地产商开发地段及户型的分析
        2.3.4 房地产政策之分析
        2.3.5 开发商竞争策略及营销策划技术之发展
    2.4 未来五年北京房地产价格走向预测
        2.4.1 1998-2003 年的房地产价格的变化
        2.4.2 今后五年的房价变动
    2.5 结语:微观经济学原理在分析中的应用
第3 篇 美菱电器2000 年营销纪实
    3.1 引言
    3.2 电冰箱市场分析
        3.2.1 宏观环境分析
        3.2.2 冰箱行业发展历程和产业特征
        3.2.3 家用电冰箱市场现状
    3.3 美菱的优劣势分析
        3.3.1 美菱的背景
        3.3.2 美菱的主要竞争对手
        3.3.3 美菱营销工作自身的优劣势分析
    3.4 美菱2000 年市场营销工作实战
        3.4.1 组织结构调整、人员任免和任务分配
        3.4.2 新春第一仗
        3.4.3 美菱换新颜
        3.4.4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3.4.5 网点扫盲与渠道优化
        3.4.6 美菱纳米材料冰箱闪亮登场
    3.5 结束语
第4 篇 钢铁行业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
    4.1 概况
    4.2 公司治理结构分析
    4.3 各公司基本财务状况分析
    4.4 风险分析
    4.5 投资回报分析
        4.5.1 投资策略分析
        4.5.2 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ROE)、资产收益率(ROA)分析
        4.5.3 各公司EVA(经济增加值)
        4.5.4 对未来投资的预测
    4.6 资本结构分析
    4.7 股利政策分析
    4.8 股票价格分析
        4.8.1 类比估价法
        4.8.2 市盈率估价法
        4.8.3 自由现金流折现法
        4.8.4 股权价值计算
    4.9 成长方式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武钢:10年前开始“入世”——武钢总经理刘本仁接受本刊采访(论文参考文献)

  • [1]钢铁利益集团影响下的贸易保护与产能过剩——基于钢铁进口保障措施与“冷轧板卷”反倾销案的案例研究[J]. 顾振华,沈瑶. 国际商务研究, 2016(06)
  • [2]利益集团与贸易政策 ——基于中国现实的贸易政治经济学分析[D]. 顾振华. 上海大学, 2015(06)
  • [3]《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 唐斌.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07)
  • [4]《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评论》中文版商业计划书[D]. 王阿芹. 清华大学, 2005(10)
  • [5]并非柔情的纪事——宝钢总裁谢企华的大家方略[J]. 骆建彬,张晓霞. 科技与企业, 2003(07)
  • [6]羊年新百万富翁计划[J]. 辛保平. 科学投资, 2003(Z1)
  • [7]武钢通向钢铁强国的成功案例——访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董事长刘本仁[J]. 李树林,毛明轩. 管理科学文摘, 2002(11)
  • [8]武钢:10年前开始“入世”——武钢总经理刘本仁接受本刊采访[J]. 黄燎原,白方. 企业导报, 2002(01)
  • [9]增强信心 迎接挑战[N]. 马金山. 中国冶金报, 2001
  • [10]“大而强”有道——刘本仁与武钢的故事[J]. 高路,夏秋霞,白方. 经济月刊, 2001(09)

标签:;  ;  ;  ;  

武钢:“入世”10年——武钢总经理刘本仁接受本刊专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