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动力药联合小剂量多塞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论文文献综述)
李娟[1](2020)在《不同药物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对比》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健身消导颗粒和多潘立酮混悬液对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比较。旨在探索一种能有效缓解或解除FD儿童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精神心理状态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方法:搜集自2016年12月至2018年11月天津儿童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患儿,共收集符合罗马IV标准的FD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健身消导颗粒治疗组(观察组)和多潘立酮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健身消导颗粒+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颗粒+正确的饮食指导。健身消导颗粒具体服药方法:<1岁,每次2.5g,每日2次;16岁,每次5g,每日2次;>6岁,每次5g,每日3次。在餐间或餐后开水冲服。疗程14 d。对照组:多潘立酮混悬液+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颗粒+正确的饮食指导。多潘立酮混悬液具体服药方法:按照0.3mg/kg标准给药,3次/d。就餐前30 min予以冲服。疗程14 d。受试者于基线期(治疗前)、治疗2周和停药后随访8周时接受3次访视,评价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的主要临床症状(上腹饱胀、腹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饮食减少、大便不畅)积分、各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血清胃肠激素水平、餐前、餐后胃电图参数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基线期症状、病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患儿治疗前的临床症状积分、血清胃肠激素水平、胃动过缓及胃电节律不齐发生情况,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可比性。经过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上,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中的各胃肠激素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治疗组用药后的血清胃肠激素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对照组中除5-羟色胺外其他五种胃肠激素(胃动素、胃泌素、生长抑素、神经肽Y、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变化治疗前后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及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餐前、餐后对比,其胃动过缓及胃电节律不齐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健身消导颗粒治疗组用药后胃动过缓及胃电节律不齐率均明显低于多潘立酮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评价的结果显示健身消导颗粒治疗组患儿的治愈显效率为80%,总有效率为95%,多潘立酮对照组治愈显效率为61.67%,总有效率为90%。两组治愈显效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停药随访8周后,健身消导颗粒治疗组患儿的治愈显效率为78.33%,总有效率为90%,多潘立酮对照组治愈显效率为60%,总有效率75%。组间比较,治愈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多潘立酮混悬液相比,健身消导颗粒可明显改善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增强胃动力,提高治疗有效率。提高患儿生活质量,且疗效持续至停药8周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韩世琳[2](2020)在《围绝经期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发生在围绝经期间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应用阿戈美拉汀片、针灸结合常规西药对围绝经期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积分、焦虑抑郁情绪评分、睡眠质量评分、血清雌激素、血浆胃动素水平、胃电频率、胃排空等多项指标的改善情况,同时评价其安全性,希望能为临床治疗此类病人提供一些参考。方法用随机方法将入组的180例MPFD病人进行分组,共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治疗组1、2、3,每组45例。对照组用常规西药治疗,包括口服莫沙必利片、泮托拉唑和复方消化酶胶囊;在上述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1加阿戈美拉汀片口服治疗,治疗组2加足三里、三阴交、中脘、太冲和内关穴针灸治疗,治疗组3加口服阿戈美拉汀片剂、加针灸治疗,观察4周。然后用不同方法分别评价4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述各项指标的该变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治疗期间对照组发生5例脱落,治疗1组4例,治疗3组2例,治疗2组5例、1例剔除。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组的各项被评价指标除血清雌激素外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2组和3组被治疗后的血清雌激素水平升高显着升高(P<0.01),而对照组和治疗1组治疗前后的血清雌激素水平改变不明显(P>0.05)。治疗组3的总效率这一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各组均无严重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阿戈美拉汀片剂、针灸结合常规西药明显降低了围绝经期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改善了睡眠质量,升高了血浆胃动素指标、血清雌激素指标、改善了胃电频率,增速了胃排空,缓解了临床症状,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邢一[3](2017)在《胃安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胃安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状态的患者80例,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给予胃安胶囊和黛力新治疗,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和黛力新治疗。两组患者服药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血中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胃电图数值的变化情况,做出疗效性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的临床总疗效和中医症候总疗效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中医各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以胃脘胀满、善太息、恶心呕吐明显,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的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的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胃泌素含量有所升高、血管活性肠肽含量有所下降。3.两组患者的精神障碍总疗效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变化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的胃电图数值测定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胃窦部的餐前频率、餐后频率、餐后振幅、餐前/餐后功率比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结论:1.胃安胶囊联合黛力新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2.胃安胶囊联合黛力新能提高患者胃泌素含量、降低血管活性肠肽含量。3.胃安胶囊联合黛力新能提高胃肠电节律,促进胃肠动力。
柳丽敏[4](2017)在《针药结合对肝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脑肠相互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肝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为实验对象,通过观察电针、西药、针药结合对FD大鼠体重和行为学、胃肠动力、下丘脑及血清5-HT含量、海马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的影响,从脑肠轴途径探讨针药结合治疗肝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所有Wister健康SPF级大鼠经旷场试验后选择得分相近大鼠5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西药组、电针+西药组,每组10只。正常组10只大鼠正常饲养并远离造模环境,避免造模环境干扰,余40只大鼠采用改良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法建立肝郁型FD模型,共21天。治疗阶段,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每日接受捆绑束缚刺激,不进行任何其它处理,持续14天;电针组大鼠予捆绑束缚电针“四关穴”(双侧合谷穴和太冲穴),日一次,每次15min,持续14天;西药组大鼠予盐酸氟西汀胶囊稀释的盐酸氟西汀溶液灌胃治疗,日一次,持续14天;电针+西药组大鼠予捆绑束缚电针“四关穴”联合盐酸氟西汀溶液灌胃治疗,日一次,持续14天。分别于实验前1天和实验第21天、35天测定各组大鼠体重、糖水消耗率、旷场实验得分并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实验结束后,解剖各组大鼠并测定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率相关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下丘脑5-HT、血清5-HT、血清NSE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海马NSE表达量。结果:1.实验前1天各组大鼠体重及行为学指标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造模结束后,正常组大鼠一般状态与造模前基本一致,而其它各组造模大鼠表现为毛发枯乱发黄,活动减少,扎堆甚至倦卧,情绪低落,大便稀塘等;体重增长缓慢;旷场实验中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得分明显减少;糖水偏爱率明显降低。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2.治疗结束后,各干预组大鼠皮肤毛发逐渐变顺亮,情绪反应逐渐平和,大便逐渐成型,活动渐多等,进食进水逐渐增多;体重、旷场实验各项得分都较模型组有明显提升(P<0.05),针药组在旷场实验中的水平得分及垂直得分较电针组和西物组提升较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针药组的蔗糖偏好率较模型组得到了明显提升,与模型组、电针组和药物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胃内残留率明显升高,小肠推进率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干预后,各干预组大鼠与模型组相比胃内残留率减少、小肠推进率增加均较为明显(P<0.05);各干预组组间比较,胃内残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小肠推进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见:针药结合组小肠推进率较电针组和西药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4.CUMS改良法造模对大鼠的下丘脑5-HT总含量出现明显的下调(P<0.05),经电针、西药、针药结合干预后,下丘脑5-HT总含量均上升(P<0.05),且西药优于电针组(P<0.05),针药结合效果最好(P<0.05);而血清中5-HT总含量,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电针、西药、针药结合均能降低血清中5-HT含量(P<0.05),电针与西药组效果相当(P>0.05),针药组疗效则明显优于电针组和西药组(P<0.05)。5.CUMS改良法造模致大鼠海马组织NSE表达减少,血清中NSE含量增加(P<0.05);电针、西药、针药结合干预均能提高海马NSE表达,其中针药结合效果最好,而电针与西药组效果相当(P>0.05);同时各干预组均能降低血清NSE总水平,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建立肝郁型FD大鼠模型,通过体重、行为学实验及胃肠动力观察,发现电针“四关穴”及电针“四关穴”联合氟西汀能明显改善肝郁型FD的精神及躯体症状,且针药结合在某些方面疗效更优,证明了电针“四关穴”能改善肝郁型FD的不适症状,且可以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提高疗效。2.经CUMS建立的肝郁型FD大鼠模型下丘脑及血清5-HT含量、海马NSE及血清NSE均发生了改变,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下丘脑5-HT含量减少,血清5-HT含量增加,且海马中NSE表达减少,血清NSE总含量增加。电针及针药结合干预对5-HT、NSE均有良性调节作用,证明电针和针药结合改善肝郁型FD症状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其能改善5-HT能神经系统的活跃程度及恢复神经元损伤。
王蓓[5](2016)在《胃康宁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胃康宁方对于寒热错杂型FD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对于胃排空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取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方法,共收集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2015年1月-2016年3月间脾胃病科门诊及内镜中心符合纳入标准的FD患者105例,其中男41例,女64例,男女比例1:1.56。纳入标准:西医参照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标准制定,中医参照SFDA2002年公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痞满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以及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规范》(草案)中的寒热错杂证制定。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予胃康宁方颗粒(姜半夏9g、黄连5g、砂仁6g、黄芩9g、干姜9g、党参15g、郁金9g、厚朴9g、白芍15g、醋元胡10g、柴胡9g、川军6g、炒杏仁9g、炙甘草9g、大枣4枚),对照组予安慰剂颗粒,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均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饮食指导和心理疏导。(1)症状积分评价: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分别对患者的中医症状、西医症状总积分及各项单项评分进行评价;(2)安全性评价:治疗前、治疗后4周分别对患者血、尿、便常规+潜血、肝肾功、血沉、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进行评价;(3)胃排空评价:治疗前、治疗后4周应用X线钡条排空法对患者的胃排空进行评价。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剔除脱落病例3例,共完成观察病例102例,其中治疗组70例,对照组32例。1、症状积分评价(1)基线资料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排空正常组与异常组患者的年龄、身高、性别、体重等人口学资料,收缩压、舒张压、脉搏等基本生命体征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中医症状总积分及西医症状总积分以及各项单项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总体有效率评价:治疗组与对照组总体中医症状有效率分别为治疗2周(57.1%VS34.3%),治疗4周(94.3%VS62.5%),总体西医症状有效率分别为治疗2周(70%VS21.8%),治疗4周(94.3%VS6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症状评价: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的中医症状总积分均显着下降(P<0.05),但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各项单项症状评分在治疗2周和4周时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治疗2周时,治疗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差值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时,治疗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胃脘或脘腹胀满、口干口苦、疲乏无力、大便难单个中医症状积分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4)西医症状评价: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西医症状总积分及单个症状评分均显着降低,(P<0.05)。治疗2周时,治疗组西医症状总积分差值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时,治疗组西医症状总积分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早饱的西医症状积分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2、安全性评价两组病人在整个干预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完成临床观察的102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的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加潜血、血沉、肝功能(ALT、AST)、肾功能(BUN、CRE)及心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3、胃排空评价本研究共完成观察102例,胃排空异常患者53例,其中治疗组40例,占39.2%,对照组13例,占12.7%,胃排空正常者49例,其中治疗组30例,占29.4%,对照组19例,占18.6%。(1)基线资料比较:胃排空正常组与异常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一般资料以及收缩压、舒张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中医症状总分、单个中医症状积分、西医症状总分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异常组餐后饱胀、嗳气症状积分大于正常组(P<0.05),其他西医症状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2)胃排空评价: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胃排空率均显着提高(P<0.05),但二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再按胃排空率50%为标准,划分为排空正常组与排空异常组进行比较,胃排空正常组与异常组在治疗后的胃排空率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胃排空正常的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胃排空改善度无显着差异(P>0.05),胃排空异常的患者治疗组的胃排空的改善度优于对照组(P<0.05)。(3)相关性分析:胃排空率与中医胃脘或脘腹胀满症状积分正相关,(r=0.209,P=0.03),与反酸症状积分正相关(r=0.192,P=0.05),胃排空与西医症状总分正相关(r=0.176,P=0.03),与餐后饱胀症状积分正相关(r=0.237,P=0.02),胃排空改善程度与胃脘或脘腹胀满、胃脘痛、胸闷、便秘、大便难、善太息、反酸的单个中医症状改善程度正相关,与餐后饱胀、恶心、呕吐的单个西医症状改善程度正相关。结论:1、胃康宁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安全、疗效确切。2、胃康宁方可以有效改善寒热错杂型FD患者的中医及西医症状,尤其是胃脘或脘腹胀满、口干口苦、疲乏无力、大便难、早饱等症状。3、安慰剂对于寒热错杂型FD也有一定的疗效及促进胃排空的作用。4、FD患者存在胃排空延迟现象,胃排空延迟与西医症状总分以及胃脘或脘腹胀满、反酸、餐后饱胀的单项症状评分相关。5、胃康宁方能够提高胃排空异常的FD患者胃排空率。胃排空改善程度与胃脘或脘腹胀满、胃脘痛、胸闷、便秘、大便难、善太息、反酸、餐后饱胀、恶心、呕吐的症状改善程度相关。
宋熠林[6](2016)在《辛开苦降法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观察和评估药物干预前后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症状、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及变化程度,观察并研究辛开苦降法治疗F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采用病例自身治疗前后对照的方法进行临床研究,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间,就诊于望京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及住院的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脾胃病科自拟方“胃康宁”口服治疗,每日1剂,水煎,于早餐前30min、睡前30min各温服150ml;服药7天为一疗程,共治疗4疗程,观察周期为28天。对治疗前、治疗中期(第2周)、治疗后(第4周)的中医证候学指标评分,治疗前、治疗后的西医症状学指标评分、焦虑、抑郁评分、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DDQL)评分,以及安全性指标等进行观察与评价。比较PDS和EPS的疗效差异,比较伴有与不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的疗效差异。所有数据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剔除因失访而致脱落的病例10例,共完成临床观察病例数90例,其中PDS49例,EPS41例。临床观察评价比较:1.中医证候学疗效评价:治疗2周时,治愈0人,显效5人,有效49人,无效36人,总有效率为60%,显效率为5.5%;治疗4周时,治愈5人,显效30人,有效40人,无效15人,总有效率为83.3%,显效率为38.9%(P<0.05)。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证候学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西医症状学疗效评价:治疗4周时,治愈11人,显效31人,有效39人,无效9人,总有效率为90.0%,显效率为46.7%。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症状学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焦虑抑郁疗效评价:入组患者中处于焦虑状态共34例,其中,31例为轻度焦虑,3例为中度焦虑。处于抑郁状态共24例,其中21例为轻度抑郁,3例为中度抑郁,此外,焦虑、抑郁重叠状态者共18例。治疗4周时,在原有焦虑抑郁患者中,共有8例为轻度焦虑状态,4例轻度抑郁状态,1例中度抑郁状态,无焦虑抑郁重叠者(P>0.05)。SAS评分的有效率为76.4%,SDS评分的有效率为79.1%。4.生存质量评价:入组患者治疗后在睡眠、饮食、健康感觉、忧虑、疾病控制能力、压力影响等方面较前均有一定的改善(P<0.05),总体生活质量较前明显提高,基本日常生活变化不明显(P>0.05)。5.安全性评价:9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安全性检查,一般体检项目包括血压、脉搏、呼吸、体温无异常,血、尿常规、便常规+潜血、肝功能(AST、ALT)、肾功能(BUN、CRE)检查及心电图等安全性检查均未出现异常变化,治疗全程未出现对基础疾病的负面影响,整个治疗过程安全有效。6.治疗过程中,FD两个亚型PDS和EPS疗效未见显着差别。伴有心理障碍(焦虑、抑郁、焦虑伴抑郁)和正常心理状态的患者,疗效未见显着差别。研究结论:辛开苦降法代表方胃康宁能改善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并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情绪,缓解焦虑、抑郁心理障碍,提高生活质量,且起效快,无不良事件和毒副作用发生,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和进一步研究应用。
蒋晨[7](2016)在《中药联合抗抑郁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目的:对中药联合抗抑郁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并评价中药联合抗抑郁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不良反应、复发率等指标。材料与方法:通过检索网上电子数据库及手工检索相关会议文献,筛选合格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中药联合抗抑郁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率、不良反应、复发率、中医症状积分、汉密尔焦虑评分(HAMA)、汉密尔抑郁评分(HAMD)进行META分析,有潜在异质性风险时进行亚组分析,并分别进行发表偏倚分析,敏感性分析。结果:1.本次META分析共纳入文献41篇,纳入文献样本总量3871例,其中包括试验组1981例,对照组1890例,纳入文献质量一般。2.META分析结果:(1)有效率:中药联合抗抑郁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对单纯中药、常规西药、单纯抗抑郁药治疗均有效,统计学有意义(P<0.01),OR值分别为3.45(95%CI:2.50,4.77)、4.25(95%CI:3.16,5.71)、4.15(95%CI:2.97,5.81)。(2)不良反应:中药联合抗抑郁药对比单纯应用中药、单纯应用抗抑郁药在安全性上无明显优势,P>0.05,OR值分别为:1.16(95%CI:0.47,2.85)、0.45(95%CI:0.13,1.57),对比常规西药治疗因纳入文献异质性较高未进行META分析,仅进行定性分析。(3)复发率:中药联合抗抑郁药对比单纯应用中药复发率较低,P<0.05,OR:0.25(95%CI:0.09,0.67),对比单纯应用抗抑郁药物在复发率方面无明显优势,P>0.05,OR:0.32(95%CI:0.0.9,1.09)。(4)中医症状积分:中药联合抗抑郁药对比单纯应用中药组中医症状积分改善P<0.05,统计学有意义MD:-1.97(95%CI-2.44,-1.50),对比单纯应用抗抑郁药因纳入文献异质性较高,不予进行合并分析,定性分析发现联合治疗可以降低中医症状积分。(5)汉密尔焦虑评分(HAMA)、汉密尔抑郁评分(HAMD):仅中药联合坑抑郁药对比单纯中药组描述了HAMA、HAMD评分,纳入文献异质性检验分别为P<0.01 I2:90%、P<0.01 I2:95%,因其异质性较高,仅进行定性分析,分析发现联合应用抗抑郁药可以降低HAMA、HAMD评分。结论:1.中药联合抗抑郁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优于单纯应用中药、抗抑郁药及传统西药,在诊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但不良反应、复发率等方面应进行更明确的临床试验。2.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明确,应用广泛,治法符合中医学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3.在抗抑郁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面,文献研究显示应用黛力新疗效好,可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不良反应较少。
蒋晨,李禹廷,刘杨,高文艳,王长洪,林一帆[8](2016)在《中药联合抗抑郁药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目的:评价中药联合抗抑郁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随机对照试验疗效。方法:通过检索网上电子数据库及手工检索相关会议文献,筛选合格研究,提取有效率、不良反应等信息,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有潜在异质性风险时进行亚组分析,并分别进行发表偏倚分析、敏感性分析。结果:有效率:共纳入文献13篇,经异质性检验,P=0.81,I2=0,统计学认为各项研究同质,OR:4.25,95%CI(3.16,5.71),P<0.01,中药联合抗抑郁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对常规西药治疗疗效有优势。不良反应方面提及文献较少,异质性较高,应进行更明确的临床试验。结论:中药联合抗抑郁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优于传统西药治疗,但不良反应仍需可靠的临床试验证明。
朴志勇[9](2015)在《联合小剂量多塞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多塞平与胃动力药吗丁啉(或奥美拉唑)联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 7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采用多塞平与吗丁啉联合治疗,对照组则单用吗丁啉(或奥美拉唑)治疗。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9.47%显着优于对照组6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多塞平联合吗丁啉(或奥美拉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近期及维持治疗均有良好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徐玉梅,金桂兰,任习芳[10](2014)在《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盐酸多塞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盐酸多塞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伴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60例FD伴抑郁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餐前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100 mg,每日3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盐酸多塞平片12.5 mg,每日3次。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症状、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例数显着优于同组治疗前,观察组患者餐后饱胀、上腹胀满、早饱、嗳气改善例数均显着优于对照组,SDS评分显着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盐酸多塞平治疗FD伴抑郁症较单用马来酸曲美布汀疗效更好,安全性较好。
二、胃动力药联合小剂量多塞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动力药联合小剂量多塞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药物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一、儿童 FD 的特点 |
二、儿童 FD 的临床检查 |
三、儿童 FD 的治疗 |
一、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临床用药 |
1.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1.3 主要试剂 |
1.1.4 试剂的配置 |
1.2 研究方法 |
1.2.1 临床资料 |
1.2.2 诊断标准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2.5 复发定义 |
1.2.6 研究设计方法 |
1.2.7 临床治疗方法 |
1.2.8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
1.2.9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
1.2.10 不良反应 |
1.2.11 随访 |
1.2.12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方法 |
二、结果 |
2.1 两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基线情况 |
2.2 两组临床观察指标对比 |
2.3 两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对比 |
2.4 不良反应评价和随访 |
三、讨论 |
3.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 |
3.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用药 |
3.3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不同胃肠激素之间的关系 |
3.4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电节律之间的关系 |
3.5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用药后的安全性评价和随访观察 |
3.6 总结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2)围绝经期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患者入组标准 |
1.1.2 患者排除标准 |
1.2 药物 |
1.3 仪器与设备 |
1.4 试剂 |
1.5 临床分组及实验方法 |
1.6 数据搜集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和量表评分的比较 |
2.3 治疗前后各组血清E2水平、血浆胃动素水平检测结果比较 |
2.4 治疗前后各组EGG及B超检测结果比较 |
2.5 治疗后各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
2.6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围绝经期治疗方法分析 |
1 常用的治疗药物 |
1.1 抑酸药物 |
1.2 促动力药物 |
1.3 抗抑郁焦虑类药物 |
1.4 消化酶类制剂 |
2 其它类药物和治疗方法 |
2.1 雌激素类药物 |
2.2 幽门螺杆菌的治疗 |
2.3 人文关怀心理干预 |
2.4 中医中药 |
2.5 针灸治疗 |
2.6 益生菌制剂 |
2.7 干细胞治疗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胃安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基础治疗 |
2.2 试验药物 |
2.3 服用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安全性观察 |
3.2 疗效性观察 |
3.3 疗效判定标准 |
4 统计方法 |
5 研究结果 |
5.1 一般资料及基线比较 |
5.2 试验疗效性指标比较 |
讨论 |
1 中西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状态发病机制的认识 |
2 胃安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状态的立法依据 |
3 组方分析 |
4 现代药理学分析 |
5 临床疗效分析 |
6 不足与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二 患者资料登记表 |
附录三 HAMD评分量表 |
附录四 中医症候积分表 |
附录五 胃电图评价标准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4)针药结合对肝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脑肠相互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胃康宁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西医研究进展 |
1 临床流行病学 |
2 发病机制 |
2.1 HP感染 |
2.2 其他细菌感染 |
2.3 饮食因素 |
2.4 胃酸的异常分泌 |
2.5 心理因素 |
2.6 胃动力障碍 |
2.7 内脏敏感性增强 |
2.8 遗传因素 |
2.9 神经-内分泌调节 |
3 诊断 |
4 治疗 |
4.1 一般治疗 |
4.2 促进胃动力药物 |
4.3 根除HP治疗 |
4.4 抑酸剂 |
4.5 精神药物 |
4.6 音乐疗法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药研究进展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分型论治 |
4 常用治法及汤药 |
4.1 辛开苦降 |
4.2 疏肝健脾 |
4.3 健脾和胃 |
4.4 健脾燥湿 |
5 其他疗法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胃康宁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试验设计类型 |
3.2 治疗方案 |
4 观察指标 |
4.1 中医症状指标 |
4.2 西医症状指标 |
4.3 胃排空指标 |
4.4 安全性指标 |
5 安全性评价 |
6 不良事件评价 |
7 观测时点 |
8 疗效评价 |
8.1 总体疗效标准 |
8.2 单项症状疗效评价 |
8.3 胃排空评价 |
9 统计分析 |
10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基线资料比较 |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比较 |
2.2 胃排空正常组与异常组基线比较 |
3 疗效评价 |
3.1 中医症状有效率比较 |
3.2 西医症状有效率比较 |
3.3 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
3.4 西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
3.5 中医单个症状评分比较 |
3.6 西医单个症状评分比较 |
3.7 胃排空率的比较 |
3.8 胃排空率相关性分析 |
3.9 胃排空率差值的相关性分析 |
4 安全性评价 |
5 脱落情况 |
讨论 |
1 理法分析 |
2 方药分析 |
3 疗效分析 |
3.1 基线资料分析 |
3.2 总体有效率分析 |
3.3 安慰剂分析 |
3.4 症状积分分析 |
3.5 胃排空分析 |
3.6 安全性分析 |
小结 |
创新性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1 中医症状量表 |
附件2 西医症状评分量表 |
附件3 跟师笔记:魏玮教授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经验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6)辛开苦降法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发病机制 |
2 诊断标准及分型 |
3 相关检查 |
4 西医治疗 |
5 其他治疗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药研究进展 |
1 病名溯源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临床治疗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基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治疗方案 |
1.4 临床观察 |
1.5 统计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情况比较 |
2.2 临床指标评分比较 |
2.3 临床疗效比较 |
3 讨论 |
3.1 理论分析 |
3.2 方药分析 |
3.3 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中药联合抗抑郁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 1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8)中药联合抗抑郁药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来源 |
1.2 文献筛选 |
1.2.1 入选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2.3 文献质量评价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整理结果 |
2.2 META分析结果 |
2.2.1 有效率 |
2.2.2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9)联合小剂量多塞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治疗方法 |
1.3疗效判断标准[5]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盐酸多塞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判定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DS评分比较 |
2.4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四、胃动力药联合小剂量多塞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药物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对比[D]. 李娟.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2]围绝经期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的临床研究[D]. 韩世琳. 郑州大学, 2020(02)
- [3]胃安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D]. 邢一.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7(08)
- [4]针药结合对肝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脑肠相互作用的研究[D]. 柳丽敏.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7(02)
- [5]胃康宁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D]. 王蓓.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1)
- [6]辛开苦降法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D]. 宋熠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7]中药联合抗抑郁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系统评价[D]. 蒋晨.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2)
- [8]中药联合抗抑郁药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系统评价[J]. 蒋晨,李禹廷,刘杨,高文艳,王长洪,林一帆.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3)
- [9]联合小剂量多塞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J]. 朴志勇. 中国实用医药, 2015(07)
- [10]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盐酸多塞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 徐玉梅,金桂兰,任习芳. 中国药房, 20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