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叶面积简易测定方法研究

果叶面积简易测定方法研究

一、果树叶面积简易测定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绍民[1](2021)在《水肥一体化水氮用量对苹果园氮素利用的影响及其供应决策》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苹果种植面积居世界首位,黄土高原是世界公认的苹果优势产区之一。目前该区域苹果种植过程中化肥过量使用、养分投入时间与树体需求不匹配,提高水氮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提高苹果品质和优果率、降低环境污染风险等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矮砧密植(株行距2 m×4 m)苹果树为研究对象,采用具有显着节水、节肥、增效特征的水肥一体化方式供应水氮,于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陕西洛川开展了苹果树水氮用量的田间试验。试验设置2个灌水上限(W1:80%θf、W2:100%θf)和4个施氮量水平(N1:0 kg?hm-2;N2:120 kg?hm-2;N3:240 kg?hm-2;N4:360 kg?hm-2)的完全组合处理,共8个处理。动态监测苹果树各生育期冠层尺度高光谱反射率、叶片氮含量、冠层生长特征(春梢长度、叶面积指数)及产量、品质(外观品质、内在品质)和土壤硝态氮分布与残留状况等指标,研究了水肥一体化水氮用量对苹果树氮素营养、冠层生长特征及产量品质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水氮用量下苹果园土壤硝态氮分布及残留特征,并采用组合评价方法进行了基于苹果树生长-氮素营养动态-产量品质-土壤硝态氮残留的苹果园水肥一体化水氮用量优选;探索了基于高光谱遥感估测苹果树叶片氮含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高光谱遥感的苹果树冠层叶片氮含量反演模型和水氮供应决策模型。取得了如下主要结论:(1)探明了水肥一体化水氮用量对苹果树叶片氮含量及冠层生长动态的影响规律。相同施氮量条件下,提高灌水上限可以提高苹果树叶片氮含量,但差异不显着(P>0.05)。相对于不施氮肥处理,施氮可以显着增加苹果树冠层叶片氮含量(P<0.05);N4对叶片氮含量的增加具有显着作用,N2和N3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二者显着高于不施氮处理。受苹果树体储藏氮素的影响,苹果园改化肥土施为水肥一体化方式,实施第1年(2018年)N2对新梢生长有利,第2年(2019年)N3有益于新梢的延长。春梢生长规律符合Logistic曲线特性,模型模拟表明,更高的灌水上限或施氮处理均能够延迟最大春梢生长速率的出现,同时延长春梢生长时间。提高灌水上限有利于叶面积指数的增加,但增加不显着(P>0.05)。试验年苹果树生育前期叶面积指数相对大小关系与春梢生长相关,2018年N2、2019年N3更有利于叶面积指数的形成;N4更有利于果实采摘后苹果树叶片脱落时间的延迟。(2)揭示了水肥一体化水氮用量对苹果树产量、品质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规律。苹果产量受灌水上限、施氮量单因素影响极显着(P<0.01)。施氮处理能够显着优化产量构成要素(单果重、单株果数)(P<0.05),显着提高苹果产量(P<0.05),最高产量(34277 kg·hm-2)在N3水平获得,N4造成苹果小幅度减产。苹果产量与施氮量成二次抛物线关系(P<0.05),理论最佳施氮量在230~240 kg?hm-2范围。合理的氮肥用量能够显着提高苹果的纵径和横径(P<0.05),苹果的果形指数受水氮用量的影响不显着(P>0.05)。提高灌水上限会降低苹果果肉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以及糖酸比和固酸比,增加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但这些影响未达0.05显着水平。施用氮肥会显着降低苹果果肉硬度和可滴定酸含量(P<0.05),显着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维生素C、糖酸比和固酸比(P<0.05)。苹果内在品质指标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任一施氮水平下,与W1灌水上限相比,W2能够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增施氮肥则显着降低氮肥农学利用率(P<0.05),灌水上限W2、施氮量N2处理获得了最高的氮肥农学利用率(75.49 kg?kg-1)。灌水上限W2、施氮量N3处理对于维持苹果产量、提高品质、获得更高的水分利用效率有显着作用。(3)明确了水肥一体化水氮用量对采收后苹果园土壤硝态氮分布、残留量及其年际变化的影响。N2、N3、N4处理,0-8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80-16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出现聚集现象;16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逐渐降低,硝态氮在主要根系分布层(0-80 cm)以外出现了聚集现象;水平方向最大土壤硝态氮含量出现在距树行0 cm处(滴灌管下方)。不施氮处理(N1)土壤硝态氮随水分向下层土壤运移,较高土壤硝态氮含量(108 mg?kg-1)处于180 cm深度土层附近;水平方向0-8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最大值(52 mg?kg-1)在距树行100 cm处,土壤硝态氮含量与距树行距离成正比。土壤硝态氮含量的时间(逐年)分布特征主要受施氮量水平的影响。2017~2020年,N1和N2处理根层(0-20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逐年下降,最大下降比例达78.56%;N3土壤硝态氮含量无显着变化;N4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最大可达197.30%。果实采收后苹果园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受施氮量影响极显着(P<0.01)。水肥一体化实施后,2018年各处理土壤硝态氮残留量无显着差异(P>0.05);2019年表现为,施氮处理显着高于不施氮处理;2020年,4个施氮水平间差异显着(P<0.05)。施氮量0、120 kg?hm-2处理土壤硝态氮残留量逐年降低,N1降低幅度显着高于N2(P<0.05);N3土壤硝态氮残留量3年变化幅度在10%左右,差异不显着(P>0.05);N4土壤硝态氮残留量显着增加,最大增幅为81.05%(P<0.05)。(4)提出了黄土高原矮砧密植苹果园综合效应最佳的水肥一体化水氮用量。基于无气象灾害年份(2019年)试验数据,以冠层生长、氮素营养、产量品质、土壤硝态氮、水/氮利用效率等为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近似理想解法(TOPSIS)、灰色关联法和隶属函数分析法对苹果园水肥一体化水氮用量的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具有非一致性特征。进而建立基于4种单一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的模糊Borda组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W2N3是黄土高原矮砧密植苹果园最适水氮用量。(5)探索了基于苹果树冠层尺度高光谱反射率的叶片氮含量估测方法。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对于光谱曲线的去噪能力表现不同,整体而言,一阶导数(FD)处理能够提高光谱信噪比,而二阶导数光谱造成信噪比出现下降的现象。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连续投影算法(SPA)、随机蛙跳算法(Rfrog)、偏最小二乘法(PLS)等特征变量提取方法均大幅减少了用于建模的因子数量,提取的波长变量广泛分布于可见光/近红外区域。相同数据集所建立的非线性模型估测精度明显优于线性模型。采用标准正态变换(SNV)结合FD光谱预处理、Rfrog提取波长变量和极限学习机(ELM)建模的系统方法(SNV-FD-Rfrog-ELM)或Savitzky-Golay卷积平滑(SG)结合FD光谱预处理、PLS提取主成分(LVs)和ELM建模的系统方法(SG-FD-PLS(LVs)-ELM)估测黄土高原苹果树(富士)冠层尺度氮含量具有较好的精度。(6)建立了基于高光谱遥感的苹果树水肥一体化水氮供应决策模型。采用叠加集成(SE)模型,以苹果树冠层尺度高光谱反射率为模型输入,分别基于极限学习机(ELM)、差分进化算法优化的ELM(DE_ELM)和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优化的ELM(Sa DE_ELM)作为子模型的建模方法,在子模型融合过程中分别采用基于子模型RMSE的权重策略和偏最小二乘法(PLS)权重策略。PLS加权策略能够在集成若干子模型的过程中提供最佳的权重,改善基于RMSE策略权重预测结果偏低的问题。模型总体精度表现为:SE-Sa DE_ELM>SE-DE_ELM>SE-ELM。SE-Sa DE_ELM模型和PLS策略的叠加集成模型能够实现对异常值影响的抵抗,且估测精度极好,RP2,RMSEP和RRMSE分别为0.843,1.747 mg?g-1和8.019%。推荐使用Sa DE_ELM作为子模型和PLS策略的叠加集成模型进行苹果树叶片氮含量状况的监测。幼果期和果实膨大初期是苹果树供氮关键期。构建幼果期和果实膨大初期追施氮量-灌水上限-叶片氮含量回归模型和追施氮量-灌水上限-单果重的回归模型,并根据这些模型,通过目标单果重得到目标施氮量和灌水上限,以光谱诊断苹果树叶片氮含量为参考,估算苹果树已施氮量,最终求得最佳水、氮供应量。模型验证表明: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水、氮供应决策理论值与实际值差异较小,氮肥追施量相对误差介于1.67~9.92%(除幼果期一样本树为44.92%以外),模型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吴秀明[2](2020)在《噻虫嗪和烯酰吗啉在番茄、黄瓜和菠菜上的安全施药阈值模型构建与验证》文中指出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会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从而引发食品安全问题,而减少农药残留超标的有效措施是控制施药量。安全施药阈值模型是以食品安全为前提,研究农药在不同场景下作物上的最大允许施药量,从而实现农产品在该施药剂量下不会出现残留量超标现象,在施药阶段解决农药残留超标问题。本文建立了安全施药阈值模型的参数测定方法和模型验证方法,并通过常用农药噻虫嗪、烯酰吗啉在番茄、黄瓜和菠菜中实际田间测定验证了该安全施药阈值模型的合理性,研究了噻虫嗪、烯酰吗啉在多次施药过程中的可食部分农药残留量降解特征,为实际生产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番茄(果、茎、叶)、黄瓜(果、茎、叶)和菠菜中的噻虫嗪、烯酰吗啉的高效快捷的残留分析方法,样品采用优化后的QuEChERS方法进行前处理,均质后的样品经乙腈提取,净化采用PSA和GCB作为净化剂,噻虫嗪和烯酰吗啉在各基质中的回收率分别为83.2%-99.8%和83.1%-103.2%,相对标准偏差在分别为1.8%-9.0%和2.4%-8.7%,满足残留分析方法要求。首次构建了安全施药阈值模型,基于农药残留消解一级动力学的条件下,明确了地上部分与可食部分的表面积比、地上部分与可食部分的生物量比、拦截系数、飘移因子、每公顷地上部分生物量、农药半衰期等参数与可食部分残留量的关系,并建立了模型参数系列测定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对安全施药阈值模型进行了验证,在设施条件下的模型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施药后安全间隔期(PHI)时,噻虫嗪在番茄、黄瓜和菠菜中的浓度实测值Ct分别为0.95 mg/kg、0.49 mg/kg和4.51 mg/kg;烯酰吗啉在番茄、黄瓜和菠菜中的Ct分别为0.99 mg/kg、3.18 mg/kg和7.69 mg/kg;在露天条件下的模型验证实验中,安全间隔期时,噻虫嗪在番茄(PHI为3d)、黄瓜(PHI为5d)和菠菜(PHI为5d)中的Ct分别为0.54 mg/kg、0.41 mg/kg和3.44 mg/kg;烯酰吗啉在番茄(PHI为3d)、黄瓜(PHI为3d)和菠菜(PHI为7d)中的Ct分别为0.88 mg/kg、4.42 mg/kg和24.81 mg/kg。结果表明,在设施和露天两种场景下,噻虫嗪和烯酰吗啉在番茄、黄瓜和菠菜中的实测值Ct与MRL值,偏差均在一个对数单位内,满足模型预测参数标准要求。证实了创建的安全施药阈值模型参数设置合适,预测的施药剂量合理安全,可以为蔬菜在设施和露天条件下农药安全施用提供指导。

许庆鹏[3](2020)在《神秘果叶多糖提取、分离纯化与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神秘果(Synsepalum dulcificum)为山榄科神秘果属植物,原产于西非热带地区,目前在我国海南、云南等地区都有种植且一直生长良好。神秘果作为一种国宝级水果植物,自引进我国种植后,因其神秘的味道修饰功能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神秘果不仅具有变味功能,而且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改善胰岛素抵抗降血糖、降尿酸、降血脂等。神秘果同时亦是一种珍贵的药食同源植物,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开发价值。本课题以神秘果叶为原材料,进行神秘果叶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分离纯化和相关的理化性质分析,获得纯化的多糖进一步完成结构的初步分析和抗氧化活性的研究,为神秘果多糖在食品、生物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参考资料,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神秘果叶多糖提取工艺研究以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液料比3个因素为对象进行单因素实验,考察不同条件对神秘果叶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了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试验和分析,通过回归方程分析,验证了实验模型的可靠性,并得到了神秘果叶多糖最优的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111℃、提取时间2.6 h以及液料比39 m L/g,根据这个条件神秘果多糖的提取得率为7.28±0.16%。验证性实验结果表明了实验值与预测值之间有良好的一致性。2、神秘果叶多糖分离纯化和理化性质神秘果叶经过热水提取、乙醇沉淀、脱蛋白、脱色素、分离纯化等步骤得到神秘果叶粗多糖、SDLP-1、SDLP-2、SDLP-3和SDLP-4的得率分别为2.40%、8.15%、4.50%、43.55%和4.25%。神秘果叶粗多糖(crude SDLP)经DEAE-52纤维素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后得到4个组分为SDLP-1、SDLP-2、SDLP-3和SDLP-4,SDLP-3再经Sephacryl-S200丙烯葡聚糖凝胶色谱层析再分离纯化出两个组分为SDLP-3a和SDLP-3b。SDLP-1、SDLP-3a和SDLP-3b的分子量分别为1481.0 k Da、1286.3 k Da和44.3 k Da。SDLP-1、SDLP-3a和SDLP-3b的总糖含量分别为57.17±2.77%、90.24±0.88%、80.06±2.26%和65.76±1.55%;SDLP-1和SDLP-3a未测出蛋白质,表明蛋白质基本都除去,粗多糖和SDLP-3b的蛋白质含量较低,可能有部分蛋白未除尽或存在结合蛋白;粗多糖、SDLP-3a和SDLP-3b的糖醛酸含量较高,分别为14.26±4.06%、9.31±1.90%和16.59±2.35%,SDLP-1未检出含有糖醛酸,可以判断SDLP-1为中性多糖,SDLP-3a和SDLP-3b为酸性多糖。3、神秘果叶多糖初步结构解析SDLP-1的单糖组成和摩尔比为: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0.29:26.95:2.01:1.60,综合红外光谱、甲基化分析和核磁共振分析,SDLP-1中的单糖残基类型主要为:(1→5)-α-Araf,(1→4)-β-Galp,(1→6)-α-Glcp,(1→4)-α-Glcp,T-β-Glcp,(1→3)-α-Manp和(1→4,6)-α-Galp,多糖结构以(1→4)-α-Glcp为主链。SDLP-3a的单糖组成和摩尔比为: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1.54:1.28:2.00:7.16:4.73:5.47,综合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分析,SDLP-3a中的单糖残基类型主要为:(1→5)-α-Araf,(1→3)-β-Galp,(1→4)-β-Galp,(1→4,6)-α-Galp,(1→2,4)-α-Galp,(1→3)-α-Rhap,(1→4)-α-Rhap,(1→4)-β-Glcp A,T-Glcp,(1→6)-α-Glcp,(1→4)-α-Glcp,(1→3)-β-Glcp,(1→3,6)-Glcp和(1→3,4)-α-Glcp。SDLP-3b的单糖组成和摩尔比为: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1.82:1.84:5.14:2.01:7.16:5.29,SDLP-3b中的单糖残基类型主要为:(1→3)-α-Araf,(1→5)-α-Araf,(1→4)-β-Glcp A,(1→4)-α-Glcp,(1→3)-α-Rhap,(1→4)-α-Rhap,(1→4)-β-Galp,(1→3)-Galp和(1→4)-α-Galp A。刚果红实验表明SDLP-1和SDLP-3b不具有三股螺旋的空间结构,SDLP-3a具有三股螺旋结构。4、神秘果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通过体外抗氧化实验,研究了神秘果叶粗多糖(crude SDLP)和纯化多糖组分(SDLP-1、SDLP-3a、SDLP-3b)这4种多糖组分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4种多糖中神秘果叶粗多糖(crude SDLP)具有良好的清除ABTS+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和金属离子螯合能力且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神秘果叶纯化多糖组分(SDLP-1、SDLP-3a、SDLP-3b)中SDLP-1相比SDLP-3a和SDLP-3b具有较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和金属离子螯合能力。

杜文先[4](2018)在《长白山杨桦林物候多样性及叶面积指数季节动态》文中提出阔叶红松林是我国东北东部地区顶极群落,其中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et Zucc)的更新过程一直受到学术界关注。阔叶红松林受干扰后的次生林是以白桦和山杨为优势种的阔叶林。研究表明杨桦林及各种阔叶林是红松更新的理想场所。探索红松的更新环境,将为揭示红松种群的生存策略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长白山杨桦林为对象,以数码信息技术与光合有效辐射仪为依托,深入分析林内光的季节动态。研究杨桦林25种木本植物的展叶过程和林冠季节动态,记录枝条到单株叶片数量,单叶面积,总叶面积等变化过程,针对杨桦林的叶面积的动态以及分布变化进行了对比,并将尝试了从单叶水平上测得的结果向单株以及整个林分尺度上进行转换。通过建立展叶及叶面积指数与温度关系的回归模型,预测群落叶面积指数的季节动态。利用全角镜头连续采集的冠层照片,分析群落尺度的叶面积指数变化过程,不同尺度之间相互转换和相互验证,为监测冠层叶面积动态建立可靠的预测工具。目的在于揭示长白山落叶阔叶林中主要植物的林冠动态与物候镶嵌规律,为解释不同树种利用光照的策略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别以叶主脉长、叶宽及叶长宽的几何平均数为自变量,建立了 25个树种的单叶面积模型,且叶片长和宽的几何平均数与叶片面积拟合的数学模型最有效,是野外快速测定叶片面积的最佳有效参数。枝条与其着生的叶片数量存在明显的异速生长关系,R2高达0.956-0.995;异速生长方程能够很好的描述胸径或基径与叶面积之间的关系,以胸径或基径可作为唯一的变量,建立了 16个树种的单木叶面积模型。(2)杨桦林的出叶开始时间主要集中在5月初,出叶模式有3种,即爆发式出叶(19种)、持续式出叶(4种)和间断式出叶(1种);出叶开始越早,结束也较早,出叶开始时间与出叶持续时间无关;出叶的开始受气温的影响,出叶前温度越高,出叶树种越多,出叶速率越快;林冠下层灌木出叶时间早,且出叶持续时间长;复叶植物比单叶植物出叶时间晚,且持续时间短。叶片的扩展持续时间与叶片开始扩展时间无关,与叶片扩展结束时间呈正相关;阔叶树种扩展持续时间短,相对生长率大,针叶树种红松叶片的伸展时间长,且相对生长速率小;乔木树种比灌木树种的叶片扩展持续时间短,且相对生长速率高,单叶面积大;叶片的生长趋势主要呈“S”型增长模式;叶片的扩展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温度越高,叶片扩展速率越快。总体上来看,阔叶树种展叶主要集中在5月初,平均生长度日(Growing degree days,GDD)为 174.4℃,基于小时的平均生长度日(Growing degree hours,GDH)在4019℃;平均展叶持续为33.9d,所需是热量GDD值315.4℃,所需是热量GDH值6603.3℃。通过对树种的展叶过程模型的拟合,我们发现基于GDH拟合的模型最佳,其次是基于GDD;从展叶的过程模型来看,92%的树种展叶过程符合“S”型逻辑增长曲线,而8%的树种符合双“S”型的BiDoseResp增长曲线。(3)建立展叶及叶面积指数与温度关系的回归模型,不仅能够直接测定阔叶混交林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的季节变化,而且还对叶面积的变化具有预测的效果。同时,通过光学仪器法进行测的叶面积指数与本文应直接测的叶面积指数之间得到了一致结果,因此,展叶调查与胸径-叶面积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成为一种估测林分叶面积指数及其动态变化的有效手段。群落叶面积指数与冠层透光率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k=-8.4094,R2=0.98176,p<0.001),即随着展叶的进行,群落的叶面积越来越大,而群落层的透光率越来低,林内的光合有效辐射越来越小。同时,叶面积指数与林冠阔度之间也呈极显着负相关(k=-0.01478,R2=0.98145,p<0.001)。

贾宝军[5](2016)在《基于LiDAR的辽东山区长白落叶松叶面积模拟》文中认为叶面积是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一个重要参数,它强烈影响着林分生产力和林分结构。本研究以辽东山区典型林分落叶松林(Larix olgensis)为研究对象,基于实测落叶松特征因子,通过枝条解析法获得了254组枝条的叶面积、枝条基径、枝条长度等属性数据,在枝条水平上采用一元非线性方程和二元及多元非线性方程建立以枝条属性因子为自变量的枝条叶面积模型。同时利用激光雷达技术获取枝条点云数据,从中提取枝条属性数据并利用实测数据进行验证。最后利用激光雷达提取枝条属性数据并借助枝条叶面积模型估算树冠叶面积,再与传统估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筛选出最优估算方法。同时还系统分析了落叶松叶片特征随冠层变化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落叶松枝条叶面积与6个枝条属性之间均呈极显着相关性,与基部断面积(d2)之间的相关性最高,落叶松枝条叶面积与枝条解析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大小依次为d2 (0.827)>d2l (0.794)>d(0.785)>l(0.713)>DINC (0.497)>RDINC (0.419)。(2)在以枝条属性因子构建枝条叶面积模型研究中发现,最优一元枝条叶面积模型为:y=8.967/(1+50.901e-0.084d),其R2达到0.719,检验精度为86.34%(a=0.05)。引入相对着枝深度(RDINC),使得二元及多元模型的决定系数显着提高,最优二元枝条叶面积模型为:y=0.002(d2)2.260e-1.701RDINC,其R2达到0.796,检验精度为88.57%(a=0.05)。(3)利用实测枝条基径数据检验激光雷达点云提取基径数据,经检验其测算精度为98.01%(a=0.05)和97.16%(a=0.01)。利用点云数据获取基部断面积反向精度检验,实际量取基径推算的基部断面积的测算精度分别为95.15%(a=0.05)和93.06%(a=0.01)。(4)通过与实测树冠叶面积进行对比分析,将激光雷达点云数据提取基径值带入最优枝条模型中,累加枝条叶面积估算树冠叶面积法的估测效果优于传统估算树冠叶面积方法,其平均相对误差为14.61%;基于胸径、树高模拟树冠叶面积法的平均相对误差为43.46%;利用胸径模拟样木干重再乘以样木平均比叶面积估算树冠叶面积法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97.88%。(5)冠层位置对叶面积有显着影响,树冠中层叶面积与上层、下层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上层和下层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叶面积随着冠层的升高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

宋伟[6](2016)在《葡萄园简化防寒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变暖,极端恶劣天气频发,葡萄遭受极端环境侵袭的几率也越来越大。在众多气象灾害中,低温冻害对藤本葡萄造成的为害最为严重,在本实验开展期间分别遭遇了2015年的春霜冻和2016年的‘世纪寒潮’。生产成本的上升和人工短缺,使传统的栽培管理模式不再适应现代集约化葡萄生产的管理需求,简化防寒技术,提前预防灾害,快速应对灾害是本试验开展的主要目标,为此,采取了不同防寒材料、不同防霜药剂应对实际发生的低温灾害,通过实时监控和植株表现状况评价防御效果。结果如下:(1)试验所在葡萄园(泰安,36°10′20.76″N,117°10′11.05″E)2014/2015年冬季最低温为-15.04℃,与不覆盖对照相比,三种覆盖均显着提高了土壤微域的最低温度值,埋土、覆毡和覆淋膜三种覆盖的地表最低温度分别为0.81℃、-7.56℃和-7.37℃,地下20 cm土层温度均稳定在05℃之间,确保了根系的安全过冬;两种简易防寒材料中淋膜的保温效果好于毡布,温度波动小,极端温度出现时间延迟,适于在埋土防寒临界区推广。(2)2016年1月21日至27日全国大范围遭遇‘世纪寒潮’,本试验葡萄园监测数据表明,裸露对照的地表最低温度为-19.1℃,并连续五天出现了-15.0℃及以下的低温,地下10 cm至20 cm土层内最低温度为-6.1℃,超出了根系的忍受程度;而埋土和淋膜覆盖能够起到有效的保温效果,均能维持地表温度不低于-10.0℃,地下10 cm和20 cm土温均在-2.4℃以上,淋膜覆盖对地下10 cm和20 cm土层的保温效果好于埋土,但埋土对地表的保温效果好于淋膜。(3)当2016年1月下旬寒潮来临时,采取覆盖、喷水等应急措施对葡萄进行防寒,1月28日2月2日调查表明,本实验葡萄园的冻害相对较轻,其中,美乐、霞多丽、赤霞珠和早巨峰超过30%的冬芽发生了2级冻害,摩尔多瓦有10%枝条发生了2级冻害;泰安祝阳镇葡萄园(36°17′36.90″N,117°22′15.51″E)的巨玫瑰,东方之星,金手指及夏黑70%以上的冬芽发生了2级冻害,巨玫瑰、夏黑及摩尔多瓦100%的枝条发生了2级冻害。发芽后再调查表明,本试验园仅未进行任何防寒处理的美乐冻死主蔓率和异常新梢率均超过10%,其他品种因萌芽率和新梢座果率较高而未影响产量;祝阳基地巨玫瑰死株率达47%,东方之星和金手指的新梢呈丛生状,坐果极少;而种间杂交种香百川、威代尔、摩尔多瓦等发芽、新梢生长以及坐果等完全没有受到影响,欧美杂交种的喜乐无核亦受影响不大,其他品种对座果率只有轻度影响。对比两次调查发现,冬芽和枝干1级冻害与结果母蔓死亡率、萌芽率和异常新梢率并无显着相关性,只有2级冻害特别是冬芽的2级冻害与春季生长的评价指标显着相关。(4)喷施防霜剂能够明显减轻叶片的霜冻伤害程度,主要是增强了叶片抗氧化酶的活性,增加了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减轻了膜质过氧化程度,减轻了光合机构的损伤程度,几种防霜剂防霜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天达2116?、?防霜1号?、?防霜3号?和?防霜2号?,其中,?天达2116?和?防霜1号?两种防霜剂在防御葡萄幼叶霜害上作用明显,展示了良好的防霜应用前景。

仝国栋[7](2016)在《北京平原区非充分灌溉下樱桃和桃树耗水规律及蒸散量估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北京地区水资源紧缺已严重影响该地区果树种植业的田间管理。因此,掌握不同水分亏缺条件下的果树耗水规律,根据果树生理需求适时供应适量水分,建立合理的果树节水灌溉制度,以促进果树的优产与节水,已成为农业水土工程管理的当务之急。本文以北京地区常见经济树种樱桃和桃树为研究对象,利用排水式蒸渗仪、热扩散液流测量系统、水分自动监测系统等设备于2011~2013年在北京市通州灌溉试验中心站果园内进行了大田小区观测试验,研究了非充分灌溉条件下不同水分亏缺程度对果树蒸腾耗水、生长发育、产量品质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效应,并根据当地气象资料和田间试验数据,对北京地区果树蒸散量的估算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 Penman-Monteith (PM)、Hargreaves-Samani (HS)、Blaney-Criddle (BC)、Makkink、 和 FAO-Radiation (FAO-rad)法的计算结果显示,年均参考作物蒸散量(ET0)57年来总体呈减小趋势,月均ET0年内呈先增大后减小之趋势。FAO-rad法估算结果最接近于PM计算结果,BC法估算结果差异最大。FAO-rad法和HS法可作为华北平原北部地区气象资料缺乏条件下估算ET0的简易方法。(2)ET0对气象因子的敏感程度按照平均相对湿度、气温、平均风速、日照时数的顺序依次递减。相对湿度对ET0为负贡献,气温对ET0为正贡献,负贡献大于正贡献,使ET0呈减少趋势。(3)0~20 cm土层内土壤水分变化剧烈,20~80 cm变化相对较平缓,80 cm以下变化不大。在整个果树生育期内土壤蒸发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平均为1.32 mm·d-1。土壤蒸发强度与太阳辐射或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并随着表层土壤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0~20 cm表层土壤温度变化最为剧烈,60 cm以下变化不大,土壤温度变幅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覆膜可提高土壤温度0.6~1.2℃,且对深层的影响程度大于表层,可减小土壤表层温差1.6~4.2℃。(4)果树液流速率的日变化规律基本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单峰曲线。液流速率与太阳辐射或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果树液流量与土壤含水率呈线性正相关。果树日均液流量在整个生育期内先增大后减小,水分亏缺和覆膜均会影响果树液流量。樱桃和桃树蒸散量在全生育期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均为对照处理最大,分别为567mm和556mm,而T1(1/3对照处理)最小,分别为368mm和382mm。(5)果树叶面积指数在整个生育期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高水分处理和覆膜可增大叶面积指数。果树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在日间呈先增大后减小之趋势,适度水分亏缺(2/3对照处理)有利于光合作用;适度水分亏缺(2/3对照处理)或覆膜均可获得较高的果实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且对果实品质指标无显着影响。(6)双作物系数法计算的樱桃和桃树蒸散量与液流—微型蒸渗仪法或水量平衡法测定值的差异均小于4.5%。通过对均方根-实测值标准偏差比(RSR)和纳什效率系数(NSE)的分析,认为双作物系数法是计算充分灌溉条件下北京地区樱桃和桃树蒸散量和作物系数的有效方法。

刘伟伟[8](2016)在《‘温185’核桃疏散分层形树形坚果产量和品质格局与冠内光分布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温185’核桃是新疆南疆盆地特色林果业的主要种植品种之一,其主枝开张为45°的疏散分层形树形居多,随着其栽种面积的增大,田间管理的问题日益凸显,比如日常管理不及时,树冠整形修剪不到位,导致树冠郁蔽,最终造成坚果产量下降或果实品质降低,而光照分布对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其他果树田间管理中早已定论。为此本文采用树冠等体积立体分割法并使用LAI-2000型冠层分析仪对主枝开张角度为45°的‘温185’核桃疏散分层形树形冠内的叶面积指数、透光率进行相应的研究,目的为阐述坚果产量和品质格局与冠内光分布的关系,为‘温185’核桃坚果的提质增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中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树冠内叶面积指数均随时节(物候期)的变化而增大,果实速生生长期和脂化期出现最大值,进入成熟期(近成熟期)后呈稳定态势。叶面积指数的变化总趋势为树冠中层>上层>下层,树冠内膛>中部>外部,叶面积指数最大值在树冠高度2.504.50 m处和距中央领导干垂直距离为向东2.503.50 m、向西0.501.50 m的相交区域。冠内透光率随时节变化的垂直分布是中层的最大,上层居于中间,下层的变化最小。在展叶期和速生生长期冠内中部和内膛的透光率出现交错,随着树冠叶幕的增大,冠内中部的透光率依旧大于内膛,但两者相差不大。冠内不同层次部位所累积的叶面积指数与之相应位置的透光率呈负幂指数关系,符合Beer-Lambert模型定律。树冠内消光系数随时节先增大、在脂化期(后期)和近成熟期趋于稳定;冠内消光系数从上至下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树冠自外部到内膛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大后减小。坚果产量的变化趋势从上到下逐渐减小,而树冠内膛到外部的变化趋势是外部>中部>内膛。冠内光分布的叶面积指数最小,透光率最大区域坚果产量最大。坚果平均单果重、坚果出仁率、坚果粗脂肪含量、坚果粗蛋白含量和坚果总糖含量,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均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并且差异达到了极显着水平。物理品质和化学品质的格局变化与冠内光分布特征具有正相关性。

章伟[9](2016)在《渭北旱塬苹果及葡萄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研究,人们普遍采用水肥一体化根际注射施肥和滴灌施肥这两种养分管理模式来缓解渭北旱塬地区春季水分和养分对优质高产水果的限制。然而,果农仍然以大量肥料投入生产维持高产或传统大水大肥的思想理念和管理模式为主导,不仅浪费了资源,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而且导致这两种模式在生产实践中果实增产提质效果不佳,甚至果园出现减产、品质下降的问题,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不显着。当前迫切地需要对果树水肥一体化这两种模式进行系统研究以指导实际生产。因此,本研究通过室内设计渭北旱塬苹果与葡萄的配方灌溉施肥方案与田间试验效果验证,并探究成熟期果园不同位置(果实、叶片、土壤)元素与品质、产量之间的具体关系,探索高产优质苹果根际注射配方施肥技术体系、葡萄滴灌配方施肥技术体系,为苹果与葡萄高效水肥耦合生产提供技术与理论依据。根际注射施肥试验于2015年苹果生长季在渭北旱塬彬县红富士苹果园设置不同施肥模式,分别为优化枪注(IF)和当地典型施肥(FT)模式。滴灌施肥试验于2015年葡萄生长季在渭北黄土台塬红提葡萄苹果园设置不同灌溉施肥模式,分别为:膜下配方施肥滴灌(DGF)、非膜下配方施肥滴灌(DGNF)、覆膜传统灌溉施肥(CTF)、不覆膜传统灌溉施肥(CTNF)4个处理。通过以上试验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在苹果根际注射施肥试验中,IF与FT处理均达高产水平,差异不显着,但IF处理果实品质显着优于FT处理,主要表现在果形指数、着色指数、硬度、大果率、可溶性糖、糖酸比、Vc含量、微量元素Zn、Fe和Se含量方面。IF处理肥料偏生产力PFP为96.44 kg/kg,为FT处理的2倍多。IF处理肥料成本下降30%,净产值30.5万元/hm2,提升14%;(2)彬县根际注射施肥试验苹果园中果实内N、K、Se、Zn、Fe与内在品质密切相关,果实内对总糖和Vc影响较大因子都为N、Fe、Zn和K;叶片中K、Cu和Mn与果实内在品质相关性高,叶片营养元素中对总糖影响较大因子为Zn、Mn、K、N和Fe,对Vc影响较大因子为Zn、N、Cu和Mn;土壤中对总糖影响较大的有效态元素为Fe、Ca和N,对Vc影响较大的有效态元素为N、Cu和Mn。因此,果实品质的形成受各种营养元素的协同调控作用,其中N、K、Ca、Cu、Zn、Fe、Mn是影响果实品质的重要元素。(3)在红提葡萄滴灌试验中,DGF与DGNF处理果实产量显着高于CTF与CTNF处理,其中DGF处理产量最高,达23.29 t/hm2。同时,DGF处理果实品质在四处理中也是最优,主要表现在果形指数、穗重、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可溶性糖、Vc含量、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方面。DGF处理NPK肥料偏生产力PFP为16.5 kg/kg,是DGNF处理的1.2倍,是CTF处理的1.4倍,是CTNF的1.42倍;水分利用效率WUE为6.8 kg/m3,是DGNF处理的1.2倍,CTF的2.4倍,CTNF的2.5倍;DGF处理经济效益显着提高,肥料成本下降17.4%,净产值7万元/hm2,相对于CTNF处理上升75.8%。(4)渭北黄土台塬红提葡萄果园中果实N、P、Se直接对产量作用影响极显着,果实内对产量具有重要影响的元素为P、Se、K、N。叶片各营养元素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作用最大的是元素K,叶片中对产量具有重要影响的元素是K、Zn、Fe。综上,本试验研究中,渭北彬县红富士苹果根际注射优化施肥方案、黄土台塬红提葡萄配方滴灌施肥方案能够提高水肥耦合效应,增产提质增效效果显着,可为当地苹果根际注射施肥体系和葡萄滴灌施肥体系提供一定技术与理论参考。另外,减少氮肥,合理增施钾肥,配合施用微量Zn、Fe微肥是渭北旱塬根际注射施肥生产优质高产红富士苹果的重要保障;高产红提葡萄滴灌生产中应关注N、P、K、Zn、Se元素。

李任辉,赵仲辉,李家湘[10](2016)在《基于Photoshop软件测量植物叶面积的白纸背景法》文中研究指明运用叶面积和背景白纸面积的比等于叶面积和背景白纸所占的像素比的原理,将待测叶片平铺在白纸背景上,利用手机相机拍摄图像,在Photoshop CS5软件上处理后分别得出叶片和白纸的总像素,最后计算出叶片面积。通过和winRHIZO系统测量得出的叶面积相比较,测量误差为-0.889%0.632%,变异系数在0.51%以内。与其他测量叶面积的方法、或相同原理不同参照物的测量叶面积方法比较,白纸背景法具有使用器材便携易得、操作简单、可大批量测量、精确度高等优点,在林业、农业、园艺等领域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二、果树叶面积简易测定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果树叶面积简易测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水肥一体化水氮用量对苹果园氮素利用的影响及其供应决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水氮相互作用
        1.3.2 水氮供应对苹果生产的影响
        1.3.3 苹果园土壤硝态氮残留研究进展
        1.3.4 高光谱氮素诊断
        1.3.5 氮肥供应决策研究进展
    1.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方法
    2.1 试验果园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4.1 指标计算方法
        2.4.2 综合评价方法
        2.4.3 光谱数据分析方法
        2.4.4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水氮用量对苹果树叶片氮素状况及冠层生长的影响
    3.1 水氮用量对苹果树叶片氮含量的影响
    3.2 水氮用量对苹果树生长状况的影响
        3.2.1 苹果树春梢生长
        3.2.2 苹果树叶面积指数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水氮用量对苹果产量品质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4.1 水氮用量对苹果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4.2 水氮用量对苹果品质的影响
        4.2.1 外观品质
        4.2.2 内在品质
        4.2.3 苹果内在品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4.3 水氮用量对苹果园水氮利用的影响
        4.3.1 水分利用效率
        4.3.2 氮肥农学利用率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水氮用量对苹果园土壤硝态氮分布及残留的影响
    5.1 水氮用量对土壤硝态氮分布的影响
        5.1.1 土壤硝态氮的空间分布特征
        5.1.2 土壤硝态氮的时间分布特征
    5.2 水氮用量对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组合评价的苹果园水氮用量优选
    6.1 基于单一评价模型的综合评价
        6.1.1 主成分分析法
        6.1.2 TOPSIS法
        6.1.3 灰色关联法
        6.1.4 隶属函数分析法
    6.2 基于模糊Borda方法的组合评价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基于高光谱遥感的苹果树冠层叶片氮含量估测初探
    7.1 冠层叶片氮含量与冠层反射光谱相关性分析
    7.2 基于高光谱反射率估测苹果树叶片氮含量的多元校正方法比较
        7.2.1 蒙特卡洛方法剔除异常值
        7.2.2 光谱数据预处理
        7.2.3 特征变量筛选
        7.2.4 基于特征变量的模型建立与评价
    7.3 基于高光谱反射率和偏最小二乘辅助极限学习机的苹果树叶片氮含量估测
        7.3.1 蒙特卡洛二次检测法剔除异常值
        7.3.2 样本集划分
        7.3.3 光谱数据预处理
        7.3.4 变量提取
        7.3.5 模型建立及评价
    7.4 讨论
        7.4.1 光谱数据预处理
        7.4.2 变量筛选
        7.4.3 模型建立与选择
    7.5 小结
第八章 基于叠加集成模型的苹果树叶片氮素诊断与供应决策
    8.1 样本集划分
    8.2 叠加集成模型建立与评价
        8.2.1 叠加集成模型
        8.2.2 极限学习机及其优化
        8.2.3 子模型的融合
        8.2.4 叠加集成模型关键参数选择
        8.2.5 叠加集成模型预测结果
    8.3 苹果树叶片氮素诊断关键时期
    8.4 苹果树水氮供应模型的建立
        8.4.1 模型结构
        8.4.2 模型验证
    8.5 讨论
        8.5.1 基于叠加集成模型估测苹果树冠层叶片氮含量
        8.5.2 苹果树水氮供应决策
    8.6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噻虫嗪和烯酰吗啉在番茄、黄瓜和菠菜上的安全施药阈值模型构建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农药应用的优势
    1.2 农药应用的危害
    1.3 农药安全应用研究进展
        1.3.1 国外农药安全应用研究进展
        1.3.2 国内农药安全应用研究进展
    1.4 农药残留相关模型的研究进展
        1.4.1 国外模型研究现状
        1.4.2 国内模型研究现状
    1.5 噻虫嗪、烯酰吗啉的研究进展
        1.5.1 噻虫嗪研究概况
        1.5.2 烯酰吗啉研究概况
    1.6 本研究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安全施药阈值模型构建
    2.1 农药施用限量标准的研究概况
        2.1.1 农药施用限量标准概念和分类
        2.1.2 农药施用限量标准创建的背景和意义
    2.2 安全施药阈值模型研究概况
        2.2.1 安全施药阈值模型概述
        2.2.2 安全施药阈值模型理论基础
        2.2.3 安全施药阈值模型优点及局限性
        2.2.4 展望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噻虫嗪、烯酰吗啉在不同基质中残留分析方法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剂与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仪器检测条件
        3.1.4 标准溶液的配制
        3.1.5 样品前处理
        3.1.6 方法验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UPLC-MS/MS条件优化
        3.2.2 前处理方法优化
        3.2.3 方法学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设施条件下噻虫嗪和烯酰吗啉安全施药阈值模型验证
    4.1 材料及方法
        4.1.1 试剂与材料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参数选择
        4.1.4 参数测定方法
        4.1.5 样品采集与处理
        4.1.6 模型验证方法
    4.2 实验结果
        4.2.1 实验测定模型参数值
        4.2.2 实验验证模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露天条件下噻虫嗪和烯酰吗啉安全施药阈值模型验证
    5.1 材料及方法
        5.1.1 试剂与材料
        5.1.2 仪器与设备
        5.1.3 参数选择
        5.1.4 参数测定方法
        5.1.5 样品采集与处理
        5.1.6 模型验证方法
    5.2 实验结果
        5.2.1 实验测定模型参数值
        5.2.2 实验验证模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神秘果叶多糖提取、分离纯化与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神秘果的研究进展
        1.1.1 神秘果化学成分的研究
        1.1.2 药理作用
        1.1.3 神秘果素的研究
    1.2 多糖的研究进展
        1.2.1 多糖的提取
        1.2.2 多糖的分离
        1.2.3 多糖的纯化
        1.2.4 多糖的结构解析
        1.2.5 多糖的生物活性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神秘果叶多糖提取条件的优化研究
    2.1 材料、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原料预处理
        2.2.2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2.2.3 神秘果叶多糖的提取工艺
        2.2.4 单因素试验设计
        2.2.5 响应面试验设计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3.2 单因素试验结果
        2.3.3 响应面试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神秘果叶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
    3.1 材料、试剂和仪器
        3.1.1 实验原料
        3.1.2 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神秘果叶多糖的提取
        3.2.2 神秘果叶多糖的分离纯化
        3.2.3 神秘果叶多糖理化性质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神秘果叶多糖的提取
        3.3.2 神秘果叶多糖的分离与纯化
        3.3.3 神秘果叶多糖化学成分分析
        3.3.4 神秘果叶多糖的紫外光谱分析
        3.3.5 神秘果叶多糖的纯度鉴定和分子量测定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神秘果叶多糖的初步结构解析
    4.1 材料、试剂和仪器
        4.1.1 实验原料
        4.1.2 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单糖组成测定
        4.2.2 红外光谱测定
        4.2.3 甲基化分析
        4.2.4 核磁共振分析
        4.2.5 刚果红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单糖组成分析
        4.3.2 红外光谱分析
        4.3.3 甲基化分析
        4.3.4 核磁共振分析
        4.3.5 三股螺旋结构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神秘果叶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
    5.1 材料、试剂和仪器
        5.1.1 实验原料
        5.1.2 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测定
        5.2.2 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测定
        5.2.3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测定
        5.2.4 金属离子螯合能力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清除DPPH自由基
        5.3.2 清除ABTS自由基
        5.3.3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5.3.4 金属离子螯合能力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4)长白山杨桦林物候多样性及叶面积指数季节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林冠层研究
        1.2.2. 叶片物候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获取
        2.2.2. 数据处理
        2.2.3. 模型建立与模型检验
        2.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单木叶面积模型建立
        3.1.1. 单叶面积模型
        3.1.2. 枝条叶片数量预测模型
        3.1.3. 胸径-叶面积模型
    3.2. 展叶动态
        3.2.1. 叶片数量动态
        3.2.2. 出叶模式
        3.2.3. 单叶面积动态
        3.2.4. 展叶过程模型
    3.3. 群落叶面积动态及林内环境特征
        3.3.1. 群落叶面积动态
        3.3.2. 展叶期间叶面积指数(LAI)
        3.3.3. 展叶期间林内光环境变化
4. 讨论与结论
    4.1. 单木叶面积模型
        4.1.1. 单叶叶面积
        4.1.2. 枝条叶片数量预测模型
        4.1.3. 胸径-叶面积模型
    4.2. 展叶动态
        4.2.1. 叶片数量动态
        4.2.2. 单叶面积动态
        4.2.3. 展叶过程
    4.3. 群落叶面积动态与林内光环境变化
        4.3.1. 群落叶面积动态
        4.3.2. 展叶期间林内光环境变化
    4.4. 结论
    4.5.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长白山杨桦林中部分植物出叶图片
附录2: 本文所涉及的植物名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5)基于LiDAR的辽东山区长白落叶松叶面积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叶面积模拟研究进展
        1.2.2 叶面积测定研究进展
        1.2.3 激光雷达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收集与整理
        2.2.1 样地设置
        2.2.2 样地调查与标准木选取
        2.2.3 标准木解析
        2.2.4 枝条解析
        2.2.5 叶面积测定
        2.2.6 枝条点云数据获取
        2.2.7 数据整理
    2.3 枝条叶面积模型构建
        2.3.1 模型的拟合
        2.3.2 模型的评价与检验
    2.4 基于点云数据提取枝条属性因子
    2.5 不同树冠叶面积模型比较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枝条叶面积模型构建
        3.1.1 自变量筛选
        3.1.2 一元枝条叶面积模型
        3.1.3 二元及多元枝条叶面积模型
    3.2 基于点云数据提取枝条属性因子
        3.2.1 基径的提取
        3.2.2 基于基部断面积的反向精度检验
    3.3 冠层叶面积分析
    3.4 不同树冠叶面积模型对比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6)葡萄园简化防寒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现象
        1.1.1 气候变暖的近况
        1.1.2 厄尔尼诺现象与暖冬
        1.1.3 气候变暖与冬季寒潮
    1.2 气候变暖与霜冻频发
    1.3 低温霜冻害对果树生理生化的影响
        1.3.1 低温霜冻害与果树的表观反应
        1.3.2 低温霜冻害造成膜质相变
        1.3.3 低温霜冻害造成膜质过氧化
        1.3.4 低温霜冻害与果树细胞中渗透调节物质
        1.3.5 果树内源激素对低温霜冻害的响应
        1.3.6 冰核菌活性与低温霜冻害
        1.3.7 低温霜冻害对叶片光合荧光的影响
    1.4 提高葡萄抗寒力的措施
        1.4.1 生物学措施提高葡萄抗寒力
        1.4.2 科学建园提高葡萄抗寒力
        1.4.3 栽培管理技术提高葡萄抗寒力
        1.4.4 预防性措施提高葡萄抗寒力
        1.4.5 应急性措施避免葡萄冻害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葡萄园概况
    2.2 简化冬季防寒技术
        2.2.1 防寒材料
        2.2.2 简易覆盖处理
        2.2.3‘世纪寒潮’时期应急防寒措施
    2.3 简化春季防霜试验
        2.3.1 实验材料
        2.3.2 霜冻天气实时监测
        2.3.3 试验处理
        2.3.4 生理指标的测定
        2.3.5 光合荧光指标的测定
        2.3.6 隶属函数法评价防霜效果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冬季不同覆盖方式的保温效果评价
        3.1.1 不同覆盖材料冬季温控动态变化特征
        3.1.2 严寒天气条件下各覆盖材料的保温效果
    3.2 ‘世纪寒潮’期间不同处理的温控效果的评价
        3.2.1 不同覆盖方式的温度变化及保温效果评价
        3.2.2 不同树冠高度低温分布特征
    3.3?世纪寒潮?后葡萄的冻害调查
        3.3.1 济宁、枣庄两地的冻害调查
        3.3.2 泰安地区的冻害调查
        3.3.3 泰安地区冻害后续调查
    3.4 不同防霜剂对赤霞珠幼叶抵御霜冻的效果
        3.4.1 霜冻天气实时监测
        3.4.2 不同防霜剂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3.4.3 不同防霜剂对丙二醛的影响
        3.4.4 不同防霜剂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4.5 不同防霜剂对叶片光合荧光系统的影响
        3.4.6 不同防霜剂防霜效果的综合评价
4 讨论
    4.1 简易覆盖替代埋土防寒的可行性
    4.2 突发降温可采用的应急防冻措施
    4.3 树冠高度选择与抗低温胁迫
    4.4 休眠期冻害评价指标的意义
    4.5 霜冻机理与化学防霜措施效果探讨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北京平原区非充分灌溉下樱桃和桃树耗水规律及蒸散量估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观测指标及测定方法
    2.4 蒸散量计算方法
    2.5 数据处理
第三章 华北平原参考作物蒸散特征及计估算方法评价
    3.1 ET_o计算
    3.2 ET_o变化特征
    3.3 四种简易估算方法与PM法结果比较
    3.4 敏感系数分析
    3.5 气象因子贡献率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水分亏缺对樱桃和桃树耗水规律的影响
    4.1 水分亏缺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
    4.2 水分亏缺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4.3 水分亏缺对果树液流变化的影响
    4.4 果树耗水规律
    4.5 小结
第五章 水分亏缺对果树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5.1 水分亏缺对土壤温度时空变化的影响
    5.2 水分亏缺对果树冠层发育特征的影响
    5.3 水分亏缺对果树光合作用的影响
    5.4 水分亏缺对果树产量的影响
    5.5 水分亏缺对果树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6 水分亏缺对果树果实品质的影响
    5.7 小结
第六章 双作物系数法计算果树蒸散量的适宜性
    6.1 双作物系数法估算樱桃蒸散量
    6.2 双作物系数法计算桃树蒸散量
    6.3 简易双作物系数法适用性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论文不足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温185’核桃疏散分层形树形坚果产量和品质格局与冠内光分布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材料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材料与方法
    2.3 数据分析
第3章 疏散分层形树形冠内叶面积指数分布特征
    3.1 结果与分析
    3.2 讨论
    3.3 小结
第4章 疏散分层形树形冠内透光率分布特征
    4.1 结果与分析
    4.2 讨论
    4.3 小结
第5章 疏散分层形树形冠内叶面积指数与透光率的关系
    5.1 结果与分析
    5.2 讨论
    5.3 小结
第6章 疏散分层形树形坚果产量和品质格局与冠内光分布的关系
    6.1 结果与分析
    6.2 讨论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渭北旱塬苹果及葡萄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与研究现状
        1.2.2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模式
        1.2.3 果园水肥一体化技术
        1.2.4 旱地果园水肥耦合效应
        1.2.5 氮磷钾元素与果树生长发育及与产量、品质的关系
    1.3 本研究切入点
        1.3.1 渭北旱塬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存在问题
        1.3.2 研究目标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4 研究内容与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苹果与葡萄园水肥一体化施肥方案室内优化设计
    2.1 初步确定灌溉施肥方案
        2.1.1 氮磷钾养分灌溉施肥方案
        2.1.2 氮磷钾水溶性肥料选择
        2.1.3 初步拟定施肥方案
    2.2 可行性与适用性评析
        2.2.1 肥料可溶性分析
        2.2.2 养分设计与参选肥料适用性
    2.3 小结
第三章 红富士苹果根际优化枪注施肥产量与品质效应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样品采集
        3.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处理土壤、果实养分与叶片养分及叶绿素含量基本状况
        3.2.2 不同处理产量与品质
        3.2.3 品质效应分析
    3.3 讨论
        3.3.1 肥料效率
        3.3.2 矿质元素与果实品质的关系
        3.3.3 经济效益
    3.4 小结
第四章 配方滴灌施肥红地球葡萄产量与品质效应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样品采集
        4.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处理土壤、叶片、果实养分状况
        4.2.2 不同处理产量与品质
        4.2.3 产量效应分析
    4.3 讨论
        4.3.1 不同处理肥水效率
        4.3.2 果实、叶片养分与产量关系
        4.3.3 经济效益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未来工作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Photoshop软件测量植物叶面积的白纸背景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实验测量对象
    1. 2 实验设备和材料
    1. 3 图像和数据处理分析软件
    1. 4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 1 winRHIZO系统测量叶面积的准确性分析
    2. 2 白纸背景法、标尺参照法和winRHIZO系统测量值的对比
    2. 3 白纸背景法和其他方法精确度的对比
    2. 4 不同拍摄角度的比较
3 讨论与结论

四、果树叶面积简易测定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水肥一体化水氮用量对苹果园氮素利用的影响及其供应决策[D]. 陈绍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噻虫嗪和烯酰吗啉在番茄、黄瓜和菠菜上的安全施药阈值模型构建与验证[D]. 吴秀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3]神秘果叶多糖提取、分离纯化与抗氧化活性研究[D]. 许庆鹏.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01)
  • [4]长白山杨桦林物候多样性及叶面积指数季节动态[D]. 杜文先.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5]基于LiDAR的辽东山区长白落叶松叶面积模拟[D]. 贾宝军.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2)
  • [6]葡萄园简化防寒技术研究[D]. 宋伟.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3)
  • [7]北京平原区非充分灌溉下樱桃和桃树耗水规律及蒸散量估算研究[D]. 仝国栋.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 [8]‘温185’核桃疏散分层形树形坚果产量和品质格局与冠内光分布的关系[D]. 刘伟伟.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3)
  • [9]渭北旱塬苹果及葡萄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D]. 章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10]基于Photoshop软件测量植物叶面积的白纸背景法[J]. 李任辉,赵仲辉,李家湘. 湖南林业科技, 2016(01)

标签:;  ;  ;  ;  ;  

果叶面积简易测定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