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南安化大溶溪白钨矿床成矿特征及富集条件(论文文献综述)
陈宇鹏[1](2020)在《分析湖南大溶溪白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大溶溪白钨矿床为研究案例,首先阐述了该矿区(床)地质特点,接着详细阐述大溶溪白钨矿床三大形成因素,分别包括热、构造事件、碱(钠)交代作用以及矿床形成因素。希望对于相关从业人员研究地质方面,提供参考与见解的作用。
张龙升,彭建堂,林芳梅[2](2020)在《湘西大溶溪钨矿床矽卡岩矿物的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文中研究说明大溶溪钨矿床为湘西地区一层控型白钨矿矿床,白钨矿主要分布于矽卡岩和石英网脉中。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镜下观察的基础上,利用EPMA和高精度LA-ICP-MS测试技术,对该矿主要矽卡岩矿物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初步揭示了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大溶溪矿区含钨矽卡岩为还原型类矽卡岩,矽卡岩矿物主要为辉石和石榴子石;辉石为透辉石—钙铁辉石—锰钙辉石系列;石榴子石以钙铝榴石为主,但锰铝榴石+铁铝榴石含量也较高。该区辉石REE具有总量较低、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正Ce和正Eu异常的特征;而石榴子石REE具有较高的稀土总量,呈现明显的重稀土元素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负Ce异常、强烈正Eu异常的特点。辉石Ce和Eu异常可能与其形成时的水/岩反应及氧化还原条件有关。REE进入石榴子石的方式以REE3+等价置换Al3+的形式为主,正Eu异常主要为Eu2+等价置换钙铝榴石Ca2+所致,而负Ce异常则反映出热液沉淀正Ce异常辉石之后热液体系中贫Ce元素。该区含钨矽卡岩主要为热液与含锰灰岩在平衡机制下发生扩散交代作用所形成;而含钨石英网脉内发育的辉石、石榴子石等钙硅酸盐矿物,则是热液沿裂隙、孔隙对富钙变质砂岩进行交代的产物。矽卡岩形成过程中,相对贫Mn的辉石和石榴子石主要受交代流体作用控制,形成于一种相对高温、中等水/岩比的条件下;而相对富Mn的辉石和石榴子石,则可能是形成于靠近围岩一侧的相对低温、低水/岩比的环境中,部分锰质来自被交代的围岩。
李伟[3](2019)在《湘中地区古台山和玉横塘Au-Sb矿床成矿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湘中地区是我国华南低温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育大量Au–Sb矿床,同时出露大面积三叠纪花岗岩。虽然前人对湘中地区Au–Sb矿床已开展大量研究,但其矿床成因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焦点主要集中于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本次研究选取白马山复式花岗质岩体周缘的古台山Au–Sb矿床和玉横塘Au矿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详细的野外地质、矿物学、成矿年代学、成矿物质和流体来源等系统研究,探讨矿床形成与岩浆作用的关系,建立其矿床成因模型,深化矿集区Au–Sb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认识。古台山矿床成矿阶段划分为:成矿前层状沉积黄铁矿-石英阶段(第I阶段);成矿早期无明金矿化的热液石英-毒砂-黄铁矿-铁白云石阶段(第II阶段);主成矿期石英-毒砂-黄铁矿-辉锑矿-硫盐矿物-铁白云石-自然金阶段(第III阶段),该阶段以发育含大量明金的高品位矿体为特征,辉锑矿分布在浅部;成矿后石英阶段(第IV阶段),此阶段无金矿化。玉横塘矿床成矿阶段分为:I)成矿前层状沉积黄铁矿阶段;II)成矿期石英-毒砂-黄铁矿-铁白云石-自然金阶段;III)成矿后石英-黄铁矿-铁白云石阶段。第II阶段包括含可见金石英脉和不含可见金的浸染状毒砂-黄铁矿两种类型矿石。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LA–ICP–MS)分析显示,古台山和玉横塘矿床分别发育10和4种、5和3种不同结构的黄铁矿和毒砂。其中与自然金共生的热液成因黄铁矿和毒砂均有最高的不可见Au含量,且毒砂相对黄铁矿优先富集Au和Sb、黄铁矿相对毒砂优先富集Co和Ni。LA–ICP–MS元素mapping结果显示两个矿床中的热液成因黄铁矿单颗粒尺度呈现Au–As解耦变化,不同于以往提出的Au–As耦合关系,可能与黄铁矿中Au的赋存形式、Au和As是否平衡吸收、其他元素可促进Au吸收(如Cu)及长期流体活动有关。古台山矿床中受到后期流体强烈交代的毒砂Au–Sb元素呈现解耦,相对均一毒砂Au–Sb元素呈耦合关系,反映出元素Sb置换As将有利于Au进入毒砂晶体,且Sb元素易发生活化迁移。毒砂中的Sb元素行为,及矿床从中深部含Sb硫盐矿物到浅部辉锑矿的矿物组成变化,记录了古台山矿床“上Sb下Au”的连续矿化过程。古台山矿床中识别出9种含Sb硫盐矿物(如车轮矿、脆硫锑铅矿)和5种含Bi矿物(如针辉铋铅矿)。LA–ICP–MS分析结果显示含Sb硫盐矿物具有低Au(往往<1 ppm)高Ag(如黝铜矿平均含量为2,666 ppm)的特点。可见金具有4种不同结构和成因类型:成矿流体中直接沉淀的大颗粒自然金、自然金与流体相互作用的显微多孔自然金、硫化物中不可见金活化迁移形成的微小颗粒自然金和从富Sb流体中沉淀的与辉锑矿共生的自然金。可见金的成色高于900。本次研究提出成矿流体具有高的Au/Ag比值、含Sb的硫盐矿物对Ag的优先富集、可见金中Ag的活化迁移和矿流体温度相对恒定,是形成此类型矿床高成色自然金的重要机制。不同类型可见金的高效富集,及伴随的强烈的围岩硫化作用是形成古台山高品位矿体的有利因素。玉横塘矿床石英脉型矿石中黄铁矿和毒砂的不可见金平均含量分别为0.7 ppm和10 ppm,低于浸染状矿石中的对应不可见金含量(21 ppm和72 ppm)。上述差异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可见金的沉淀导致成矿流体中Au含量降低;2)黄铁矿和毒砂普遍发育孔洞及溶解-再沉淀结构,上述结构导致了硫化物中的不可见金发生了活化迁移。石英脉型矿石中黄铁矿和毒砂的δ34S值变化很大,分别为-2.714.7‰和-10.312.1‰;与之相反,浸染状矿石中黄铁矿和毒砂的δ34S值变化较小,分别为05.3‰和0.42.1‰。玉横塘矿床不同类型矿石中硫化物的结构、成分及硫同位素组成差异,反映出流体氧逸度、水岩反应强度对成矿过程的控制。古台山矿床不同阶段石英中的包裹体类型主要为水溶液两相和含CO2三相包裹体,第III阶段含CO2三相包裹体的相对含量最高,且流体发生了不混溶作用。第III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68328°C,盐度为2.714.0 wt%NaClequiv。激光拉曼分析结果显示包裹体气液相主要为H2O、CO2、CH4和N2。第III阶段石英的δ18OH2O值为6.98.1‰,δDV-SMOW值为-78-49‰,主要分布于岩浆水范围。毒砂3He/4He(R/Ra)值为0.010.04,40Ar/36Ar值为4321,501,表明成矿流体为壳源流体。古台山和玉横塘矿床围岩板溪群板岩中的沉积成因黄铁矿δ34S值为7.025.8‰,明显不同于热液成因毒砂和黄铁矿(主要分布在0±5%之间)。以上分析结果均暗示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主要为岩浆热液来源。古台山矿床主成矿阶段含金石英脉中白云母40Ar/39Ar年龄为224±5 Ma,与白马山岩体成岩时代(223204 Ma)相一致。本次研究提出古台山和玉横塘矿床的形成与三叠纪岩浆活动有关,矿床成因类型为广义上的与侵入岩相关的矿床,二者矿化类型差异与其成矿深度有关。三叠纪是湘中地区重要的Au–Sb成矿期,岩体周缘具有寻找此类型Au–Sb矿床的潜力,今后找矿勘探工作中应加强关注。
张勇[4](2018)在《湘中-赣西北成矿流体演化与Sb-Au-W成矿》文中指出湘中-赣西北研究区位于江南造山带中段。区内产有锡矿山锑矿、沃溪锑-金-钨矿和大湖塘钨矿三个超大型矿床。它们呈三足鼎立之势,在江南造山带中段形成世界罕见的Sb、Au、W矿集区和区域性矿床分带。为了认识这三大矿床的成因关系,探讨与之相关的大规模流体运移和Sb-Au-W元素成矿组合与分离的机制。本论文以锡矿山锑矿、沃溪锑-金-钨矿和大湖塘钨矿三个典型矿床为重点,辅以对石巷里石墨矿、龙山锑金矿、龙王江锑金矿、西安金钨矿等矿床的对比研究和资料综合,通过对有关热液蚀变岩石主微量元素及其热液矿物的原位微区元素测定,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硫化物Re-Os同位素定年和锆石U-Pb定年等手段,对该区Sb-Au-W矿床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和对比,并在有关区域花岗岩及成矿岩体年龄,矿床及热液活动时代,成矿物质来源和流体蚀变作用地球化学,以及制约矿物沉淀和Sb、Au、W分异成矿的主导因素等方面,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创新性认识:研究确定,涟源盆地下石炭统石巷里石墨矿叠加热液石英脉中富Au黄铁矿的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27.8±3.8Ma。由此精确限定了盆地内广泛分布的下石炭统测水组煤系受到区域性热液蚀变(叠加有大量热液石英脉,普遍发育硅化、硫化物化等)的叠加时代,从而为湘中地区燕山期大规模流体运移及其与区域花岗岩活动、Sb-Au等成矿作用和煤系热变质作用之间的成因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厘定了赣西北地区W矿化的时代。其中赣西北大湖塘钨矿辉钼矿等时线年龄为137.9±2.0Ma,与湘中地区的Sb矿和Sb-Au矿皆为燕山期成矿。综合研究显示燕山期是湘中-赣西北地区Sb、Au、W的主要成矿时期,集中在150~130Ma。该研究区涟源盆地内只有燕山期成矿,而基底(湘西+湘东北+赣西北)则为晋宁、加里东、印支和燕山期的多时代成矿。造成基底和盖层成矿时代差别的可能原因有:岩浆作用强度和相对抬升程度差异。研究确定了望云山岩体晚期岩脉至少有三期。第一期和第二期为印支期,其中第一期为中细粒的黑云母花岗岩,成岩年龄为221.3±1.7Ma,第二期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的年龄为216.5±1.8Ma。第三期岩脉为燕山期,形成时间为162.2±2.1~163.7±6.4Ma。燕山期岩脉的发现,进一步证实湘中存在燕山期的岩浆作用,并且与锡矿山锑矿早期成矿时代155.5±1.1Ma接近。涟源盆地燕山期中酸性岩浆作用与区域中基性岩脉和大规模Sb成矿作用时代相对应。研究揭示,涟源盆地泥盆系中的锡矿山锑矿成矿流体以低温(192℃~177.8℃)和低盐度(平均6.2 NaCl wt%)为特征。基底地层内矿床:龙山金锑矿的形成温度平均为185℃,盐度平均5.6 NaCl.wt%;龙王江锑金矿成矿温度与龙山金锑矿相近,平均182.7℃,盐度平均2.9NaCl.wt%;西安钨金矿形成温较高(215.3℃~195.9℃),盐度平均6.0NaCl.wt%。结合已知的Sb、Au和W热液实验地球化学行为,矿物流体包裹体和成矿特征等综合分析显示,钨、金和锑的分别富集成矿在成因上可能与成矿热液演化中的三个温度临界点有关。即钨沉淀基本结束从而与金、锑分离的温度大约为250℃;金从热液中基本完全沉淀而与流体中的锑发生分离的温度大约为200℃;而锑则在流体温度降低到大约190℃时开始发生大量沉淀。因此,成矿流体温度降低可能是导致Sb、Au和W沉淀分异成矿的主要因素。研究显示,湘中地区基底内成矿流体演化相对复杂,碳酸盐化和绢英岩化阶段是W和Au成矿阶段,硅化阶段是Au和Sb成矿阶段。成矿流体在基底内演化过程中从围岩中萃取了 Si、Fe、Au、Pb和Zn等成矿元素,这为盖层Au-Sb和Pb-Zn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成矿流体在基底内交代围岩并形成碳酸盐化(富集As、W和Sb)和绢英岩化(富集Si、W、Sb和Au)蚀变过程,虽然都有Sb元素沉淀,但沉淀富集的程度较低(△Ci=123.06~490.08ppm/g),远低于硅化蚀变的Sb富集程度(△Ci=10697ppm/g)。显示成矿流体在基底内演化形成硅化蚀变时高度富集Sb和Si,是沃溪锑金钨矿Sb-Au的主成矿阶段,与盖层内成矿流体富Sb和Si特征相似。富K的流体在基底内碳酸盐化围岩过程中,从围岩中交代出大量元素,可能是基底流体萃取围岩中成矿元素的机制之一,也可能是湘西地区形成区域性Au和Pb-Zn等元素亏损的原因之一。研究揭示,涟源盆地泥盆系灰岩中方解石脉的稀土元素总量(17.69ppm~41.64ppm)远小于未蚀变灰岩(121.2ppm~235.1ppm),且锡矿山的方解石脉也具有相同的低稀土特征(5.97ppm~15.27ppm)。可能指示在晚古生代盖层中,无论是矿区还是区域地层中的方解石脉,都形成于以低稀土含量大气降水为主的盆地流体。这显示了盆地流体迁移并交代蚀变了途径围岩,使蚀变灰岩的稀土含量(1.50~4.73ppm)降低,同时沉淀析出低稀土含量的方解石脉,表明涟源盆地蚀变灰岩、锡矿山和区域方解石脉的形成可能是古大气降水深循环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大湖塘钨矿早期(核)白钨矿具有高Nb、Ta和Mo,和低Sr(44.10~95.08ppm)的岩浆热液特征;西安白钨矿则具有明显的低Nb、Ta和Mo,和高Sr(581.68~861.03ppm)的深循环流体特征;而大湖塘钨矿晚期白钨矿则介于两者之间;指示了大湖塘钨矿岩浆热液流体→蚀变流体→深循环流体演化的过程。大湖塘钨矿形成热液黑云母时氧逸度为-13.6~-14.1,而后形成交代黑云母时氧逸度为-17.6~-17.8,此过程流体氧逸度出现明显下降,利于大量黑钨矿的形成;而随后形成的白钨矿的δEu负异常值(0.17~0.85)记录了形成早期白钨矿流体为氧化环境,氧逸度相对黑钨矿阶段升高,抑制了黑钨矿的形成,并开启了白钨矿大量生成阶段;至晚期白钨矿δEu正异常值(1.16~9.51)显示流体为低氧逸度的还原环境,氧逸度再次降低,致使硫化物大量生成。成矿流体氧逸度先降后升再降可能是控制大湖塘钨矿大量黑钨矿和大量白钨矿共同沉淀成矿的关键。黄铁矿Os同位素研究表明,涟源盆地内矿床的Au、Sb等成矿元素来自基底元古界,经历了长距离的迁移演化。赣西北辉钼矿Os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壳-幔混合特征。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并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论文提出了有关湘中-赣西北地区大范围深尺度成矿流体演化与Sb-Au-W成矿的初步模型:(1)由三个超大型矿床组成的湘中-赣西北Sb-Au-W矿集区在成因上与大体积流体(热液和岩浆)在大范围和深尺度地壳中运移和分异演化有关。由部分熔融形成的多期岩浆热驱动所产生的深循环流体运移,是导致大规模Sb、Au和W分异成矿的主要因素。(2)在这一过程中,尤其在燕山期,被基底部分熔融和水/岩反应(热液蚀变)萃取的成矿元素Sb、Au、W、Pb、Zn和Si等,曾经历过大通量的流体搬运,并在基底或盖层隆升部位就位成矿。(3)成矿流体的温度降低可能是导致成矿元素Sb、Au和W先后依次沉淀,自下而上形成不同元素组合的矿床以及Sb、Au和W成矿分馏及分带的主要因素。因此,湘中-赣西北元古代基底中的大湖塘钨矿和沃溪锑-金-钨矿,以及古生代盖层中的锡矿山锑矿等中-低温热液矿床和矿化,均属于和大规模流体运移有关的区域性流体深循环热液系统。(4)湘中-赣西北地区热液矿床成矿流体可能源于岩浆期后热液和盆地流体。岩浆期后热液是赣西北大湖塘钨矿(360~200℃)形成的关键;而盆地流体则是湘中地区锡矿山锑矿(192℃~177.8℃)和沃溪锑金钨矿(280~200℃)形成的关键。
陈明辉,尹灏,潘君庆,郭素雄,杨长明[5](2017)在《新思路、新方法与找矿效果》文中认为本文通过湖南西部地区钨锑金多金属矿床的找矿实践和地质理论分析表明:在新思路、新方法指导下,运用地质找矿信息、地球化学信息、就矿找矿等信息的综合分析,以及成矿控制因素和成矿规律的研究,是实现老矿山边深部找矿突破、探矿增储、综合评价发现深部矿床或找到新矿床等方面的重要途径。随着"攻深扫盲"成为今后地质找矿工作的主攻方向,找矿信息的综合分析和成矿规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也有很强的应用性。
崔立峰,陈明辉,鲍振襄,包觉敏[6](2015)在《渣滓溪大型脉状锑矿中钨矿化产出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文中认为渣滓溪大型脉状锑矿中异体共生有白钨矿化,受同一层位(岩性)、不同构造期次(类型)控制。矿区位于2条NE向区域性逆冲断层所挟持的抬升断块内,岀露地层为新元古界板溪群五强溪组浅变质的碎屑-火山碎屑沉积岩;已发现含钨矿化(体)层28层,层控(岩控)特征明显;白钨矿化主要呈细脉状产于岩石节理裂隙中。锑矿化富集段亦为钨矿脉富集段,钨与锑为同源不同期的产物。构造应力是完成元素活化、迁移和沉淀富集的主要成矿机制,矿床属于动力变质热液成因。区内含钨(体)层众多,成矿空间较大,具有侧伏延深、分段富集的特点,其找矿前景较好。
张龙升,彭建堂,胡阿香,林芳梅,张婷[7](2014)在《湘西大溶溪钨矿床中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及其地质意义》文中认为湘西大溶溪钨矿床,为雪峰隆起区内的一个中型白钨矿矿床。文章对该矿床中穿插钨矿体的含辉钼矿石英脉进行了Re-Os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该矿中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217.0221.1 Ma,平均为(219.0±1.2)Ma,其对应的等时线年龄为(223.3±3.9)Ma,揭示其形成于晚三叠世。这些年龄数据与矿区内大神山花岗岩的侵位时间〔(224.3±1.0)Ma〕基本吻合,表明该区含辉钼矿石英脉的形成与花岗岩的侵位具有密切的时、空联系。考虑到该区钨矿体的形成时间介于花岗岩和含辉钼矿石英脉之间,因此,推断大溶溪钨矿床形成于223 Ma左右。该研究成果,不仅为湘西雪峰隆起区存在多期次的钨成矿事件提供了可靠证据,同时又进一步证实了华南地区确实存在一次区域性的与印支期花岗岩有关的成矿作用。
张龙升[8](2013)在《湘西大溶溪钨矿床矽卡岩及矿床成因》文中研究表明湘西雪峰隆起区是我国华南重要的金、锑、钨矿分布区。该区钨矿床包括层控石英脉型和矽卡岩型两类,前者以沃溪、渣滓溪钨矿床为代表,研究程度较高;而后者的典型矿床为大溶溪钨矿床,其研究程度极低。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本论文以大溶溪白钨矿矿床为研究对象,运用矿物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的方法手段,对矿床地质特征、矽卡岩矿物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成矿年代学等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分析并讨论了该矿矽卡岩的形成机制、成矿机制及其矿床成因,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大溶溪矿区的白钨矿矿体,分为矽卡岩型和石英网脉型,其层控特征明显,主要受岩性界线附近的层间间隙、层内裂隙和孔隙控制。本次研究在矿区中首次发现大量含辉钼矿的石英脉;(2)共生矿物组合特征显示,矿区成矿作用分为两期五个阶段:矽卡岩期有进变质阶段、退变质阶段和氧化物阶段,石英-硫化物期分早期硫化物阶段和晚期硫化物阶段。其中,白钨矿主要形成于氧化物阶段;(3)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大溶溪矿区发育的矽卡岩为类矽卡岩,属还原型含钨矽卡岩,其成因上应为热液扩散交代作用形成的层控交代型矽卡岩。矿区发育的矽卡岩矿物主要为单斜辉石和石榴子石,二者同为富Mn的钙硅酸盐矿物,且单斜辉石多数为石榴子石交代。主量和稀土元素组成,反演了矽卡岩形成过程中不同类型单斜辉石和石榴子石的演化顺序。同时,不同矿脉单斜辉石、石榴子石相似的REE特征,以及不同地质体中白钨矿矿化程度与5Eu值的正相关性,暗示矿区形成矽卡岩型白钨矿矿体、网脉型白钨矿矿体和含辉钼矿石英脉体的热液流体可能为同一来源的流体;(4)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大溶溪钨矿床的成矿流体,为一低盐度的中高温热液流体。其中,石榴子石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325~400℃,盐度介于2.24wt%~10.98wt%NaCl,密度平均为0.65g/cm3;白钨矿与石英共生,其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介于182~356℃,盐度为0.88wt%~6.16wt%NaCl,密度平均为0.80g/cm3。自矽卡岩期至石英-硫化物期,成矿流体的温度趋于降低,而盐度的差异性变化可能与流体所处的封闭环境有关。此外,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显示,矽卡岩期矿物流体包裹体中富含CH4,而石英-硫化物中同时含有CH4与CO2。CH4的大量出现可能为热液流体与围岩中石墨发生化学反应作用的结果,而C02则主要来源于原始成矿流体;(5)利用同位素定年的方法,测得大溶溪钨矿床中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223.3±3.9Ma,与矿区大神山花岗岩体的侵位时间(224.3±1.0Ma)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表明该矿区的成岩和钨成矿作用均发生于印支晚期(T3);(6)大溶溪白钨矿矿床应为一与印支晚期花岗岩侵入有关的层控交代矽卡岩型钨矿床,其可能是由大神山花岗岩体在侵入过程中不断分异、演化形成的中高温、低盐度、富W-Mo-Cu的热液流体沿层间滑脱构造与钙质围岩在平衡机制下发生扩散交代作用的产物;(7)研究成果指示,湘西雪峰隆起区存在多期的钨成矿事件;同时,印支期花岗岩成矿在华南地区分布广泛,应为一次区域性的成矿作用。图54幅,表16个,参考文献183篇
孙际茂,娄亚利,黄杰,尹华峰,崔立峰,吴俊,鲍振襄,包觉敏[9](2013)在《辰山岩体周边白钨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前景》文中提出近年在辰山岩体内外接触带相继发现多处层控夕卡岩型、接触交代型和石英脉型的大中型白钨矿床(点)。矿床多层位、多部位赋存并与一定的岩性、构造密切相关,为夕卡岩型白钨矿床。岩体和特定层位是主要的控矿条件。矿床形成于印支晚期同造山阶段后碰撞构造环境。沿岩体接触带形成的宽达数百米至数千米的角岩化带及夕卡岩化角岩带、夕卡岩带等蚀变带,以及W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和白钨矿重砂异常带(区)都是成矿的有利地带(段)。区域成矿潜力大,找矿前景良好。在勘查工作中,除对地表出露的夕卡岩化带开展直接找矿外,应加强隐伏矿床的找矿研究工作。辰山岩体外接触带层控夕卡岩型白钨矿床是岩体周边找矿勘查的主要矿床类型。
张龙升,彭建堂,张东亮,胡阿香,阳杰华[10](2012)在《湘西大神山印支期花岗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文中研究表明湘西大溶溪钨矿床在空间、成因上与大神山花岗岩关系密切,但目前大神山花岗岩的研究程度较低,这严重制约了对其成岩机理、形成地质背景、以及对大溶溪钨矿矿床成因与成矿机理的认识。本文对大神山花岗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并揭示了该花岗岩的成因及其成岩的构造背景。研究表明,大神山花岗岩呈岩株产出,主要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其锆石LA-ICP-MSU-Pb年龄为(224.3±1.0)Ma。相比于华南地区其它印支期花岗岩,大神山花岗岩具有酸度、碱度偏低,而富含MgO、CaO的特点,属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系。该花岗岩稀土总量较低,表现出富轻稀土、弱负铕异常、轻重稀土分馏明显的特征;成矿元素W含量极高,Ba/Rb、Ni/Co、Rb/Sr值普遍较低,显示其岩浆结晶分异不充分。从成因上看,大神山花岗岩为I型花岗岩,形成于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强烈会聚之后的后碰撞晚造山阶段,可能是幔源岩浆底侵与下地壳局部熔融所形成的幔、壳混熔岩浆不断演化的结果。
二、湖南安化大溶溪白钨矿床成矿特征及富集条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安化大溶溪白钨矿床成矿特征及富集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1)分析湖南大溶溪白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区(床)地质特点 |
(1)矿床地质特征。 |
(2)含矿岩系特点。 |
(3)矿石特点。 |
2 大溶溪白钨矿床形成因素 |
(1)成矿环境——热、构造事件。 |
(2)碱(钠)交代作用。 |
(3)矿床形成因素。 |
3 结语 |
(2)湘西大溶溪钨矿床矽卡岩矿物的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3 矽卡岩矿物的矿物学特征 |
3.1 辉石 |
3.2 石榴子石 |
4 矽卡岩矿物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 |
4.1 主量元素特征 |
4.1.1 辉石 |
4.1.2 石榴子石 |
4.2 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 |
4.2.1 辉石 |
4.2.2 石榴子石 |
5 讨论 |
5.1 含钨矽卡岩的成因 |
5.2 矽卡岩矿物的形成机制 |
5.2.1 形成的氧化还原条件 |
5.2.2 石榴子石REE分配行为及对矽卡岩形成机制的制约 |
5.2.2.1 石榴子石形成过程中的REE分配机制 |
5.2.2.2 石榴子石REE配分对矽卡岩形成环境的制约 |
5.2.3 辉石微量、稀土元素分配对其形成环境的指示 |
5.2.4 辉石、石榴子石的形成演化过程 |
6 结论 |
附:本文图表及文中矿物代号说明/Appendix:Explanation of the mineral codes in the figures and tables of this paper: |
(3)湘中地区古台山和玉横塘Au-Sb矿床成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金和锑元素性质及其主要矿床成因类型 |
1.2.2 石英脉型Au–Sb矿床研究现状 |
1.2.3 湘中地区Au–Sb矿床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案 |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上元古界 |
2.1.2 古生界 |
2.1.3 中–新生界 |
2.2 区域构造 |
2.2.1 构造演化 |
2.2.2 基底构造 |
2.2.3 盖层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加里东期岩浆岩 |
2.3.2 印支期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古台山Au–Sb矿床 |
3.1.1 矿区地质 |
3.1.2 矿体及矿石特征 |
3.1.3 围岩蚀变特征 |
3.1.4 成矿阶段 |
3.2 玉横塘Au矿床 |
3.2.1 矿区地质 |
3.2.2 矿体及矿石特征 |
3.2.3 围岩蚀变特征 |
3.2.4 成矿阶段 |
第四章 样品描述及实验分析方法 |
4.1 样品描述 |
4.1.1 板溪群板岩 |
4.1.2 流体包裹体、C-H-O-He-Ar及白云母Ar-Ar同位素测试样品特征 |
4.1.3 硫化物和硫盐矿物测试样品特征 |
4.2 实验分析方法 |
4.2.1 全岩微量元素组成分析 |
4.2.2 矿物显微结构和主、微量元素分析 |
4.2.3 流体包裹体和同位素组成分析 |
4.2.4 成矿年代分析 |
第五章 地球化学特征 |
5.1 板溪群板岩微量元素组成 |
5.2 矿物显微结构特征 |
5.2.1 古台山Au–Sb矿床 |
5.2.2 玉横塘Au矿床 |
5.3 矿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3.1 可见金 |
5.3.2 黄铁矿和毒砂微量元素组成 |
5.3.3 黄铁矿和毒砂单颗粒尺度元素分布特征 |
5.3.4 (Cu)-Pb-Sb和 Pb-Bi硫盐矿物及贱金属硫化物 |
5.4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
5.4.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5.4.2 显微测温结果 |
5.4.3 包裹体气液相组成 |
5.5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5.5.1 石英氢-氧同位素组成 |
5.5.2 铁白云石碳-氧同位素 |
5.5.3 毒砂和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组成 |
5.5.4 毒砂氦-氩同位素 |
5.6 成矿时代 |
第六章 成矿作用过程与矿床成因 |
6.1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 |
6.2 成矿物质来源 |
6.3 矿物结构和成分对成矿过程约束 |
6.4 成矿动力学背景 |
6.5 成矿模式及其找矿意义 |
第七章 古台山高品位矿床、高成色自然金及“上Sb下Au”矿化分带形成机制 |
7.1 高品位矿床形成机制 |
7.2 高成色自然金形成机制 |
7.3 “上Sb下 Au”矿化分带形成机制 |
第八章 结束语 |
8.1 主要认识和结论 |
8.2 存在问题和进一步工作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湘中-赣西北成矿流体演化与Sb-Au-W成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湘中-赣西北 |
1.1.2 大规模成矿流体运移和分异成矿 |
1.1.3 Re-Os同位素体系 |
1.2 科学问题和技术难点 |
1.3 研究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主要工作量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湘中-赣西北区域地质与Sb-Au-W成矿分带 |
2.1 湘中-赣西北构造概况 |
2.1.1 大地构造位置 |
2.1.2 构造演化特征 |
2.2 湘中-赣西北地层概况 |
2.2.1 新元古界 |
2.2.2 下古生界 |
2.2.3 上古生界 |
2.2.4 中生界 |
2.2.5 新生界 |
2.2.6 涟源盆地“基底-盖层”结构 |
2.3 湘中-赣西北岩浆岩概况 |
2.3.1 晋宁期 |
2.3.2 加里东期 |
2.3.3 印支期 |
2.3.4 燕山期 |
2.4 湘中-赣西北Sb-An-W成矿分带 |
2.4.1 岩浆热液有关的矿床 |
2.4.2 深循环热液有关矿床 |
2.4.3 Sb-Au-W成矿分带 |
2.5 小结 |
第三章 湘中-赣西北Sb-Au-W矿床地质 |
3.1 沃溪锑金钨矿 |
3.1.1 矿区地质概况 |
3.1.2 矿床地质特征 |
3.1.3 围岩蚀变 |
3.2 大湖塘钨矿 |
3.2.1 矿区地质概况 |
3.2.2 矿床地质特征 |
3.2.3 围岩蚀变 |
3.3 锡矿山锑矿 |
3.3.1 矿区地质概况 |
3.3.2 矿床地质特征 |
3.3.3 围岩蚀变 |
3.4 小结 |
第四章 湘中-赣西北岩浆作用与Sb-Au-W成矿的关系 |
4.1 Re-Os同位素年代学 |
4.1.1 湘中热液石英脉中黄铁矿的Re-Os同位素 |
4.1.2 赣西北大湖塘W矿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 |
4.2 锆石U-Pb年代学 |
4.2.1 湘中天龙山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2.2 湘中天龙山岩体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特征 |
4.2.3 湘中望云山岩脉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特征 |
4.3 成岩与Sb-Au-W成矿的关系 |
4.3.1 湘中热液黄铁矿形成时代的意义 |
4.3.2 湘中燕山期岩脉的地质意义 |
4.3.3 基底内多时代成矿和盖层内燕山期成矿 |
4.3.4 湘中-赣西北Sb-Au-W成矿与岩浆成岩作用的关系 |
4.4 小结 |
第五章 湘中-赣西北Sb-Au-W矿流体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
5.1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
5.1.1 锡矿山Sb矿 |
5.1.2 大湖塘W矿 |
5.1.3 沃溪Sb-Au-W矿等 |
5.2 蚀变岩的元素地球化学 |
5.2.1 △Ci计算模型 |
5.2.2 锡矿山Sb矿 |
5.2.3 大湖塘W矿 |
5.2.4 沃溪Sb-Au-W矿 |
5.2.5 热液蚀变与贫化与富集 |
5.3 热液矿物的地球化学 |
5.3.1 方解石 |
5.3.2 白钨矿 |
5.4 岩浆流体与深循环流体成矿 |
5.4.1 矿物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和盐度对成矿流体演化的指示 |
5.4.2 蚀变岩元素地球化学对热液成矿元素组成的指示 |
5.4.3 矿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对成矿流体演化过程的指示 |
5.5 小结 |
第六章 湘中-赣西北大规模流体运移与Sb-Au-W成矿过程 |
6.1 Re和Os同位素对成矿物质来源的制约 |
6.2 Sb-Au-W迁移和分异的过程 |
6.2.1 Sb、Au和W在热液中的迁移形式 |
6.2.2 热液中Sb、Au和W的共生和分异过程 |
6.3 基底对成矿的控制 |
6.3.1 元古代Sb-Au-W含矿建造——成矿元素初步富集阶段 |
6.3.2 晋宁期W-Sn成矿——成矿元素的多期岩浆富集阶段800-150Ma |
6.3.3 加里东期深循环流体W-Au和Au矿—大规模流体运移成矿阶段 |
6.3.4 印支期隆起带石英脉型Au-Sb矿和矽卡岩型W矿 |
6.3.5 燕山期成矿大爆发 |
6.4 湘中-赣西北成矿流体迁移演化过程 |
第七章 主要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 |
(5)新思路、新方法与找矿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遵照“冶金地质工作主要在老矿山周边进行找矿保矿”的宗旨,开展老矿山探矿增储 |
2运用“层控矿床”理念,取得找矿重要突破 |
3根据矿床成矿规律开展老矿山边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
4应用新的找矿思路,选准成矿有利靶区,达到快速评价和找矿的重大突破 |
5在已知矿区应用新的理念评价共生矿产 |
6实行地质-化探综合找矿方法,发现新类型金矿床 |
7运用沉积相构造与成矿研究,指导深部找矿,发现隐伏矿体 |
8结语 |
(6)渣滓溪大型脉状锑矿中钨矿化产出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成矿地质背景 |
2 矿区地质特征 |
2.1 地层特征 |
(1)五强溪组第一段(Ptbnw1) |
(2)五强溪组第二段(Ptbnw2) |
2.2 构造特征 |
2.2.1 褶皱 |
2.2.2 断层 |
2.2.3 节理 |
3 矿体特征 |
3.1 矿体形态与产状特征 |
3.2 矿石特征 |
3.3 围岩蚀变 |
3.4 成矿阶段的划分 |
3.5 白钨矿与辉锑矿的时空关系 |
3.6 矿化富集规律 |
3.7 矿床成因雏议 |
4 找矿远景 |
(7)湘西大溶溪钨矿床中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床地质概况 |
2 样品采集及测试 |
3 测试结果 |
4 讨论 |
4.1 钨成矿时代确定 |
4.2 成矿地质意义 |
4.2.1对湘西钨成矿的指示意义 |
4.2.2华南印支期花岗岩的成矿意义 |
5 结论 |
(8)湘西大溶溪钨矿床矽卡岩及矿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拟解决的问题 |
1.2.1 矽卡岩及其成因类型划分 |
1.2.2 矽卡岩型白钨矿矿床的研究现状 |
1.2.3 大溶溪钨矿床研究现状及拟解决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1.5 主要成果与认识 |
2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3 矿区地质 |
3.1 地层 |
3.1.1 新元古界板溪群五强溪组 |
3.1.2 震旦系 |
3.1.3 第四系 |
3.2 构造 |
3.2.1 褶皱 |
3.2.2 断裂 |
3.3 岩浆岩 |
3.3.1 大神山花岗岩岩株 |
3.3.2 霏细斑岩脉 |
4 矿体地质特征 |
4.1 矿体特征 |
4.2 矿石特征 |
4.2.1 金属矿物 |
4.2.2 非金属矿物 |
4.3 围岩蚀变 |
4.4 成矿期次划分 |
5 矽卡岩矿物地球化学 |
5.1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
5.2 围岩地球化学特征 |
5.3 矽卡岩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
5.4 矽卡岩矿物的成因及其形成机制 |
5.4.1 矽卡岩的成因类型 |
5.4.2 矽卡岩矿物的形成机制 |
5.4.3 与含辉钼矿石英脉的关系 |
6 流体包裹体 |
6.1 岩相学特征 |
6.2 显微测温及盐度测定 |
6.3 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
6.4 成矿流体的密度及压力估算 |
7 同位素年代学 |
7.1 锆石U-Pb同位素定年 |
7.2 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 |
7.3 钨成矿时代的确定 |
8 矿床成因初探 |
8.1 控矿因素 |
8.2 成矿机制 |
8.3 成矿流体及钨、钼的来源 |
8.4 成矿地质意义 |
8.4.1 对湘西钨成矿的指示意义 |
8.4.2 印支期成矿作用的意义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湘西大神山印支期花岗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花岗岩的基本地质特征 |
2 锆石LA-ICP-MS U-Pb年龄测定 |
3 地球化学特征 |
3.1 主量元素 |
3.2 微量元素 |
3.3 稀土元素 |
4 讨论 |
4.1 成因类型判别 |
4.2 形成的构造背景 |
4.3 物质来源及其成岩过程 |
5 结论 |
四、湖南安化大溶溪白钨矿床成矿特征及富集条件(论文参考文献)
- [1]分析湖南大溶溪白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J]. 陈宇鹏. 世界有色金属, 2020(05)
- [2]湘西大溶溪钨矿床矽卡岩矿物的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 张龙升,彭建堂,林芳梅. 地质论评, 2020(01)
- [3]湘中地区古台山和玉横塘Au-Sb矿床成矿机制研究[D]. 李伟.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4]湘中-赣西北成矿流体演化与Sb-Au-W成矿[D]. 张勇. 南京大学, 2018
- [5]新思路、新方法与找矿效果[J]. 陈明辉,尹灏,潘君庆,郭素雄,杨长明. 矿产与地质, 2017(01)
- [6]渣滓溪大型脉状锑矿中钨矿化产出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J]. 崔立峰,陈明辉,鲍振襄,包觉敏. 地质找矿论丛, 2015(04)
- [7]湘西大溶溪钨矿床中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及其地质意义[J]. 张龙升,彭建堂,胡阿香,林芳梅,张婷. 矿床地质, 2014(01)
- [8]湘西大溶溪钨矿床矽卡岩及矿床成因[D]. 张龙升. 中南大学, 2013(06)
- [9]辰山岩体周边白钨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前景[J]. 孙际茂,娄亚利,黄杰,尹华峰,崔立峰,吴俊,鲍振襄,包觉敏. 地质找矿论丛, 2013(01)
- [10]湘西大神山印支期花岗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J]. 张龙升,彭建堂,张东亮,胡阿香,阳杰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