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饱胀的母性主题——我看内黄农民画(论文文献综述)
苏兰芳[1](2018)在《内黄农民画在安阳县第二高级中学美术课堂中的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国家课程是由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编制的统一课程,它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教育标准。然而,它不能完全适应每个地区的社会生活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不能完全考虑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不能照顾到学习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需求。国家鼓励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效的结合了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充分考虑到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课程选择,它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国家课程进行补充。笔者籍贯为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内黄农民画是内黄县的地方文化艺术代表之一。笔者作为安阳县第二高级中学的一名美术教师,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中的第16课《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为蓝本,将内黄农民画在安阳县第二高级中学美术课程中开发与应用。内黄农民画在安阳县第二高级中学美术课程中的开发与应用包括内黄农民画与户县、金山农民画的比较和内黄农民画绘画实践两个方面。通过研究农民画的概念、起源、争议、困境、创新与发展等,选取户县、金山与内黄农民画进行对比赏析。通过对内黄农民画的文化背景、艺术特色、创作手法和发展创新的深入研究,进行内黄农民画的绘画实践应用。通过教学实践实现对学生的美育与德育的教学目标,树立学生传承民间美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研究方法上:结合高中人美版教材,兼顾学生发展的需求和美术学科的特点,汲取美术史和课程论的相关知识,查阅期刊、硕博论文、报纸等相关文献,借鉴教育学、艺术学、心理学等理论,采取归纳法、比较法、实践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求得到新的研究收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这个群体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农民画的发展也遇到了危机。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有必要尽自己的微薄力量去保护我们的民间艺术。作为一名学生更加有义务和责任去传承与发扬民间文化艺术。不久的将来,他们会像蒲公英,随风飞向祖国的东南西北。那个时候当别人问起他家乡有哪些传统民间艺术时,至少他会想起农民画,会想起内黄农民画。因为他们曾全身心的感受过它的魅力,他们会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王雪鹤[2](2017)在《麦盖提农民画与内黄农民画造型特点比较》文中指出农民画是中国民间绘画与政治宣传结合的产物,它保持了民间绘画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淳朴的画风。内黄农民画和麦盖提农民画代表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民画,本文对它们之间的艺术形式和特色进行概括,并就它们的题材内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麦盖提农民画和内黄农民画从造型特点、构图特点和色彩特点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彰显出两地农民画不同的艺术特点。
孔紫君[3](2013)在《内黄农民画与户县农民画造型艺术之比较》文中研究指明农民画是中国民间绘画与政治宣传结合的产物,它保持了民间绘画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淳朴的画风。内黄农民画和户县农民画代表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民画,本文对它们之间的艺术形式和特色进行概括,并就它们的题材内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内黄农民画与户县农民画的造型艺术进行比较,彰显出它们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
李文芳[4](2009)在《内黄农民画艺术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间美术犹如一条渊远流淌的河,伴随着人类的历史从远古洪荒走到现代文明,从未间断。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各种需要不断有新的形式出现。农民画是中国“大跃进”时期,为配合当时的政治宣传而出现的绘画形式。随着政治运动的结束,农民画发生了移植和变异,演变成劳动者以自娱自乐为目的,自由创作的绘画形式。农民画的历史很短,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这也制约了农民画快速而正确地发展。内黄农民画是中原地区民间绘画的优秀代表,它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合借鉴了当地的民间剪纸、民间年画、刺绣等形式,表现出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它以描绘农村题材为主要内容,再现了一幅幅传统的风俗画卷,对于研究农民的生存状况、社会心理、审美文化等具有较强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内黄县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着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具有厚重的民间美术氛围。农民画创作者大都生活在农村,从小受农村文化的熏陶,民间美术的浸染,使农民画表现出典型的民间美术特征。内黄农民画受当地自然条件和民风民俗的影响,带着枣乡人民的淳朴气息。它吸收传统绘画的精华,又摆脱传统绘画的束缚,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它的内容积极乐观、昂扬向上,富有戏剧美,充满对人的个性的张扬。由于内黄农民画创作者文化水平低,受文人画论影响较小。他们以“唯我”的认识态度去看待世界,缺乏理性的思维,而是受混沌思维的影响,使画面表现得浪漫而神秘。农民画创作采用传统的“单线平涂”的方法,大多采用全景式构图,它沿袭中国画的散点透视又超越散点透视,使画面呈现出“满”、“密”、“全”的特点。在造型上追求圆满、热烈动感、稚拙而简朴,充分体现出农民画的生命精神和独特个性。它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使画面富有装饰性。在色彩运用上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喜用高纯度的色彩,显得艳丽而强烈。内黄农民画在构图和表现内容上体现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思想。内黄农民画又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稚俗共赏。它取材广泛,突破文人画的窠臼,大大拓宽了中国绘画的审美领域。本论文从民间美术的角度去分析内黄农民画的艺术特征,把内黄农民画放在民间美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进行考察。提出内黄农民画是民间美术发展新形式下的再延续,是民间美术和现代美术连接和沟通的桥梁。它根植于最广大的劳动人民中间,具有最深厚的群众基础、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是适应时代所需,符合阶级代言的新形式。以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内黄农民画的发展前景和走向,明确提出了内黄农民画对当今艺术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启示,对当今社会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内黄农民画溯源。论文从中国农民画发展的大背景下,分析内黄农民画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根源,及其在发展过程中发生的移植和变异。通过对内黄农民画发展轨迹的梳理,揭示了内黄农民画的独特意蕴。第二章:绘画题材与造型观念、思维模式及创作方法。总结归纳了内黄农民画的四种绘画题材,分析了绘画的造型观念。阐释了内黄农民画受混沌思维模式的影响,运用“单线平涂”的方法,以“唯我”的认识态度绘画。第三章:内黄农民画的艺术特征。从造型特征、色彩特征、哲学思想、审美特征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内黄农民画所呈现出的典型的民间美术特征。揭示了内黄农民画是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与延续,是现代美术汲取营养的源泉。第四章:内黄农民画对当今艺术发展的启示及现实意义。论述了内黄农民画的发展前景和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现实意义,旨在倡导应大力加强对内黄农民画的扶植和保护。
孟宪明[5](2004)在《饱胀的母性主题——我看内黄农民画》文中研究表明画以地名,该画必有其地方特色。画以职业名,该画必有其职业特点。内黄农民画兼及地方和职业两大属性,其特色之突出也就顺理成章了。内黄地处黄河故道,民风淳厚,民性朴茂,土中取食,别无他道,所以千百年来对于养育万物的土地和同样孕育生命的母性有着近乎潜意识的感恩和赞美之情。艺术是情感的凝结,艺术是潜意识的萌生和唤醒。可以说,少有理论支撑的内黄农民所画出的这一幅幅图画,更可视为他们心灵深处的真挚歌声。
二、饱胀的母性主题——我看内黄农民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饱胀的母性主题——我看内黄农民画(论文提纲范文)
(1)内黄农民画在安阳县第二高级中学美术课堂中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美术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关系 |
一、农民画的相关研究 |
(一) 农民画文化资源的研究 |
1、农民画的概念和特点 |
2、农民画的起源与历程 |
3、关于农民画的争议 |
4、农民画的现存困境 |
5、农民画的创新与发展 |
(二) 内黄农民画研究 |
1、文化背景 |
2、艺术特色 |
3、创作手法 |
4、发展创新 |
二、内黄农民画在高中美术课程中开发的现状与途径 |
(一) 安阳县第二高级中学美术教学基本情况 |
(二) 内黄农民画课程开发的方法途径 |
三、内黄农民画在高中美术课程中开发的过程 |
(一) 内黄农民画在高中美术课程中开发的基本思路 |
1、高中人美版教材与校本课程相结合 |
2、兼顾学生发展的需求和美术学科的特点 |
3、培养家乡荣誉感与发扬民族文化艺术的使命感 |
(二) 内黄农民画在高中美术课程中开发的方式方法 |
1、问卷调查分析了解基本学情 |
2、结合学情实施有效教学 |
3、重视课堂情景化教学 |
4、多维评价提升教学实效性 |
(三) 内黄农民画在高中美术课程中开发的教学案例 |
1、内黄农民画与户县、金山农民画的比较 |
2、内黄农民画的绘画实践 |
(四) 内黄农民画在高中美术课程中开发的总结与反思 |
1、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创作创新性 |
2、有效提升教师课程研究的学习能力 |
3、农民画资源开发欠缺深层次探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内黄农民画与户县农民画造型艺术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内黄农民画的主题内容 |
2 构图的艺术特色 |
3 线条的表现力 |
4 色彩的感染力 |
(4)内黄农民画艺术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内黄农民画溯源 |
1.1 相关概念辨析 |
1.1.1 农民画 |
1.1.2 内黄农民画 |
1.2 内黄农民画发展背景 |
1.2.1 内黄农民画的发展轨迹 |
1.2.2 内黄农民画发展过程中的移植与变异 |
第二章 绘画题材与造型观念、思维模式及创作方法 |
2.1 绘画题材与造型观念 |
2.1.1 劳动丰收 |
2.1.2 民风民俗 |
2.1.3 生殖崇拜 |
2.1.4 求吉避害 |
2.2 内黄农民画创作表现出混沌思维的思维模式 |
2.3 内黄农民画的创作方法 |
第三章 内黄农民画的艺术特征 |
3.1 造型特征 |
3.1.1 主观性、全景式构图 |
3.1.2 内容富有浓郁的生活化、乡土情 |
3.1.3 从构图到内容都追求圆满 |
3.1.4 在热烈动感中表现内黄农民画的生命精神 |
3.1.5 以夸张变形制造内黄农民画的浪漫神秘 |
3.1.6 以稚拙简朴体现内黄农民画的自然朴实 |
3.1.7 以独特的美感表现出较强的装饰性 |
3.2 色彩特征 |
3.2.1 内黄农民画用色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
3.2.2 画面色彩表现效果艳丽而强烈 |
3.3 内黄农民画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 |
3.3.1 天人合一 |
3.3.2 阴阳五行 |
3.4 审美特征 |
3.4.1 内黄农民画体现了雅俗交融 |
3.4.2 内黄农民画的创作内容富有戏剧美 |
3.4.3 内黄农民画取材范围拓展了审美领域 |
第四章 内黄农民画对当今艺术发展的启示及现实意义 |
4.1 对研究理念的启示:关注生命,回归生活 |
4.2 对研究对象的启示:尊重民间艺术,尊重农民创造 |
4.3 对其它艺术形式的启示:追求原生态,尊重生活,坚守艺术精神 |
4.4 对农民画的前景展望:阶级代言,时代需求,前景广阔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饱胀的母性主题——我看内黄农民画(论文参考文献)
- [1]内黄农民画在安阳县第二高级中学美术课堂中的开发与应用[D]. 苏兰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2]麦盖提农民画与内黄农民画造型特点比较[J]. 王雪鹤. 艺术品鉴, 2017(07)
- [3]内黄农民画与户县农民画造型艺术之比较[J]. 孔紫君. 作家, 2013(22)
- [4]内黄农民画艺术特征研究[D]. 李文芳. 河南大学, 2009(11)
- [5]饱胀的母性主题——我看内黄农民画[J]. 孟宪明. 东方艺术, 2004(S1)
标签:农民画论文; 内黄论文; 艺术论文; 安阳县第二高级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