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验穴“便秘点”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程小真[1](2021)在《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防治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便秘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防治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便秘的临床效果。资料与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式,查阅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湿热下注型混合痔住院患者病志资料,将接受单纯穴位贴敷治疗的患者纳入贴敷组;将接受单纯耳穴压豆治疗的患者纳入耳穴组;将接受穴位贴敷及耳穴压豆联合治疗的患者纳入联合组。通过查阅电子病志填写观察表,统计患者的基本信息以及在院期间病情信息。观察比较三组患者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首次排便及术后第3、5、7天粪便性状Bristol分级评分、排便疼痛程度VRS-4评分,术后第1、7天便秘相关症状评分,术后第3、5、7天创面水肿程度评分,便秘发生率,灌肠发生率,创面愈合时间,并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纳入患者94例,贴敷组33例,耳穴组26例,联合组35例。三组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痔核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2.三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与其余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明显。3.三组术后第3、5、7天Bristol分级评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3天联合组与耳穴组比较P<0.05,术后第5、7天联合组与其余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明显。4.贴敷组便秘发生率为39.4%,耳穴组便秘发生率为57.7%,联合组便秘发生率为25.7%。联合组与耳穴组便秘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贴敷组灌肠发生率为27.3%,耳穴组灌肠发生率为34.6%,联合组灌肠发生率为8.6%。联合组与其余两组灌肠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术后第1天便秘相关症状评分比较包括便意次数减少、有便意而难以排出、肛门阻塞坠胀、腹部胀满、腹部痉挛性疼痛、腹部下坠感及总分均P>0.05,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7天联合组与耳穴组各项积分比较均P<0.05;联合组与贴敷组除肛门阻塞坠胀、腹部痉挛性疼痛P>0.05无明显差异,其余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7天各项积分各组前后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三组术后第5、7天VRS-4评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与其余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明显。8.三组术后第7天水肿评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与耳穴组比较P<0.05,差异明显。9.三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与其余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明显。10.联合组治疗便秘相关症状有效率为97.14%,贴敷组治疗便秘相关症状有效率为90.91%,耳穴组治疗便秘相关症状有效率为84.62%。三组便秘相关症状疗效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与其余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明显。结论:1.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预防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便秘效果优于单纯穴位贴敷及单纯耳穴压豆。2.联合治疗、单纯穴位贴敷、单纯耳穴压豆均能改善便意次数减少、有便意而难以排出、肛门阻塞坠胀、腹部胀满、腹部痉挛性疼痛、腹部下坠感。3.联合治疗改善便意次数减少、有便意而难以排出、肛门阻塞坠胀、腹部胀满、腹部痉挛性疼痛、腹部下坠感效果优于单纯耳穴压豆。4.联合治疗改善便意次数减少、有便意而难以排出、腹部胀满、腹部下坠感效果优于单纯穴位贴敷。5.联合治疗促进创面愈合效果优于单纯穴位贴敷及单纯耳穴压豆,三种治疗方法皆无不良反应。
李明慧[2](2021)在《脐针疗法治疗气滞型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比观察脐针疗法与常规针刺疗法治疗气滞型便秘的临床疗效,分析脐针疗法与常规针刺疗法的临床疗效差异,从而为针灸治疗气滞型便秘提供新的方法和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气滞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脐针疗法治疗组(脐针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疗法治疗组(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0例。本研究对象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6版本中的罗马标准Ⅳ中关于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内有关便秘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拟定。具体治疗方法:脐针疗法治疗组患者采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脐部皮肤采用75%酒精进行消毒,依次选取艮位、兑位(山泽通气)、震位、巽位(雷风相薄)四个方位,采用华佗牌1寸的毫针,沿着脐壁的上三分之一平刺进针,留针30min。常规针刺疗法治疗组患者先取仰卧位,用75%的酒精消毒双侧对穴区进行消毒后,选用华佗牌1.5寸的毫针,针刺双侧的天枢、上巨虚、支沟、足三里、中脘、太冲等腧穴,针刺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留针30min,出针后再选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双侧的大肠俞穴后针刺,针刺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留针30min。以上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6次后休息1天,治疗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以便秘症状评分和便秘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量表(PAC-QOL)分值作为观察指标,记录并收集治疗前后的治疗数据。并在治疗结束后的第四周对患者进行随访,并记录数据。数据处理和分析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病程、便秘症状总积分、主症积分、次要症状积分和PAC-QOL积分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研究对象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便秘症状总积分、主要症状积分、次要症状积分和PAC-QOL积分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P<0.01),说明脐针疗法与常规针刺疗法均可改善患者便秘症状和生活质量。3、两组治疗后便秘症状总积分、主要症状积分、次要症状积分、PAC-QOL积分比较,脐针疗法治疗组的便秘症状总积分、主要症状积分、PAC-QOL积分及次要症状中的食纳减少、胸胁胀闷或不舒、烦躁易怒或焦虑抑郁积分与常规针刺疗法治疗组对比具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在改善患者的排便次数、大便性状等主要症状,食纳减少、胸胁胀闷或不舒等次要症状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脐针疗法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针刺疗法;但在改善次要症状嗳气方面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脐针治疗组愈显率达60.1%,明显高于体针治疗组的36.6%,说明脐针疗法治疗在改善总体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常规针刺疗法(P<0.05)。5.远期疗效观察:经统计学分析,脐针疗法治疗组治疗后4周的便秘症状总积分、PAC-QOL积分与治疗结束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脐针疗法治疗组治疗效果稳定;体针治疗组治疗后4周的便秘症状积分、PAC-QOL积分和治疗结束时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说明常规针刺疗法组的疗效逐步减退。两组治疗后4周的便秘症状总积分、PAC-QOL积分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说明脐针疗法治疗组的远期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疗法治疗组。结论:本研究表明,脐针疗法在改善患者便秘症状、生活质量以及提高临床疗效等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疗法,本研究为针灸临床治疗气滞型便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科学的理论依据。
刘媛[3](2020)在《耳穴压豆治疗妊娠期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将耳穴压豆用于妊娠期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19年4月我院50例妊娠期便秘患者应用耳穴压豆治疗的效果。结果 50例患者中治愈41例,好转7例,未愈2例。结论应用耳穴压豆法治疗妊娠期便秘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柏爱华[4](2019)在《辨证取穴耳穴贴压干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便秘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辨证取穴与常规取穴耳穴贴压干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病)患者便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4月住院治疗的58例心衰病合并便秘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2组患者均给予心衰病的基础治疗和常规护理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法耳穴贴压。观察组实施辨证取穴耳穴贴压。比较干预前后2组便秘症状及疗效评估表评分。结果干预后,2组便秘症状及疗效评估表各条目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除排便困难条目外各条目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辩证取穴实施耳穴贴压对心衰病患者便秘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取穴。
徐尉[5](2019)在《耳穴埋豆结合生物反馈治疗脾肺气虚型功能性排便障碍型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对比,客观评价耳穴埋豆结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脾肺气虚型FDD的可行性、有效性及临床优势,探寻FDD的辨证治疗新途径。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安徽省中医院肛肠科门诊及住院符合标准的脾肺气虚型FDD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生物反馈组及综合治疗组各30例。综合治疗组30例予耳穴埋豆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生物反馈组30例予单纯生物反馈治疗,两组患者以5天为一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便秘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盆底Glazer评估、肛门直肠测压及球囊逼出情况,并评估两组疗法的治愈率和疗效。结果(1)治疗后,两组病例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治疗后综合治疗组各项评分均较生物反馈组有所改善(P<0.05),综合治疗组便秘症状总评分明显优于生物反馈组(P<0.01)。两组病例治疗后PAC-QOL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综合治疗组PAC-QOL各项评分明显优于生物反馈组(P<0.01)。(2)治疗后两组病例盆底肌电评估及肛门直肠压力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综合治疗组盆底各项肌电评估及肛门直肠压力改善情况均较生物反馈组明显(P<0.05)。(3)两组病例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分析显示综合治疗组治愈率为30.00%,有效率为93.33%;生物反馈组治愈率为16.67%,有效率为76.67%。综合治疗组球囊逼出实验阴性率明显高于生物反馈组(P<0.05)。结论穴位埋豆与生物反馈疗法相结合,具有良好的临床协同作用,对脾肺气虚型FDD的临床疗效令人满意,该法对改善患者便秘、盆底肌功能及生活质量上效果肯定,弥补了单独使用生物反馈疗法诊治FDD的不足,临床值得推广。
王亚茹[6](2018)在《护理常用中医技术耳穴贴压对便秘患者效果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护理常用中医技术耳穴贴压在器质性便秘和功能性便秘中应用效果的评价,进一步规范耳穴贴压技术,为护理常用中医技术耳穴贴压的推广与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根据循证医学的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万方、重庆维普、Cochrane图书馆、JBI循证卫生保健数据库、Medline、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纳入耳穴贴压治疗便秘的随机对照研究,并采用Cochrane手册5.1.0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类变量采用相对危险度(RR)、连续变量采用加权均数差(WMD),二者均以95%可信区间为指标分析统计量。采用?2检验对纳入文献的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对同质性较好的多个研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研究间异质性较大,经判断无临床异质性和方法学异质性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无法判断异质性来源,则放弃Meta分析,采用描述性研究。结果:最终纳入94个随机对照研究,器质性便秘研究有67个,功能性便秘研究27个。器质性便秘Meta结果显示:在临床有效率及不良反应方面,单纯耳穴贴压或耳穴贴压联合其它措施(中药敷脐、腹部按摩、常规口服通便药)的疗效优于常规护理或常规口服通便药;对便秘症状评分及生活质量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耳穴贴压组可以改善便秘患者便秘症状评分和提高便秘患者生活质量。功能性便秘Meta结果显示:单纯耳穴贴压或耳穴贴压联合其它措施(常规口服通便药、穴位埋线)治疗便秘临床有效率优于常规护理或常规口服通便药;对便秘症状评分、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耳穴贴压组可以改善便秘患者便秘症状评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便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研究发现,耳穴贴压治疗便秘常选取的穴位是:大肠穴、直肠穴、脾、三焦、肺、胃、皮质下。结论:耳穴贴压可以治疗便秘,同时可提高便秘患者生活质量,不良反应较小,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但由于纳入文献质量较低,希望今后有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一步规范耳穴贴压技术,同时为耳穴贴压治疗便秘提供循证证据。
冀春丽,杨亚飞,贾彦超,宋红旗[7](2018)在《辨证应用耳穴压豆对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探讨辨证应用耳穴压豆对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的影响,将50例盆底痉挛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根据辨证取穴予以耳穴压豆。对比2组患者总体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临床主要症状积分、肛门直肠测压和排粪造影检查结果。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2.0%,23/25)明显高于对照组(80.0%,20/25),P<0.05。2组治疗后排便不尽感、排便困难、肛门疼痛、直肠潴留评分,以及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感觉阈值、初始便意感容量、最大耐受容量均明显降低,排便时间明显缩短,P<0.05;且2组治疗后各指标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排粪造影检查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辨证应用耳穴压豆可提高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的疗效。
高晓娟,徐亚莉,王士源,孙鹏云[8](2016)在《穴位埋线结合耳穴贴压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33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结合耳穴贴压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3例采用穴位埋线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对照组33例采用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胶囊治疗。2组均治疗4周,治疗后1月进行随访,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便秘评分量表(CCS)总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为6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CCS总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且治疗组CCS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1月后随访时,2组CCS总分均较治疗4周后有所升高,治疗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仍有统计意义(P<0.05),对照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结合耳穴贴压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晓宇[9](2015)在《针灸治疗痤疮的古今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痤疮,中医早期归类为“疙”,《黄帝内经》时期命名为“痤”、“痱”等,晋隋唐时期,提出了诸如“面疱”、“嗣面”、“风疱”、“粉刺”等病名,到了宋金元时期,“粉刺”这一病名的应用更为普遍,很多医家都接受了这一名称。至近现代,痤疮的命名与明清时大致相同。痤疮(acne)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是青春期男女发病率最高。常表现为黑头粉刺、炎性丘疹、继发脓疱或结节、囊肿等,个别患者甚至形成瘢痕。由于痤疮严重影响美观甚至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因而探索对痤疮的有效治疗方案是非常有意义的。针灸治疗痤疮的古今文献资料相当丰富,尤其近年来针灸治疗痤疮的临床报道大量涌现,疗效肯定,但对于其针灸治疗方案和规律研究较少进行论述。本文主要运用历史学方法、文献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通过对针灸治疗痤疮的古代文献搜集整理,总结历代针灸治疗本病的一般规律和大体趋势,并结合近十年的现代文献,从针灸治疗方法、针灸处方、选穴等角度分析古今应用针灸治疗痤疮的差异,总结出针灸治疗本病的高频腧穴、经脉及针灸治疗方法,为针灸治疗痤疮提供临床指导。其具体结论如下:1.针灸治疗痤疮在治疗方法上呈现出由单一到全面、由简单到综合的发展趋势:先秦治疗痤疮,主要使用砭石或单用针或灸,不涉及具体穴位、具体经络;两汉魏晋从单一的腧穴治病发展到几个穴位相配合应用,以及其后针灸方法的发展,针药、灸药、刺络并用到腧穴、针刺手法的细化及针、灸、药物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至到最后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并将它广泛应用于临床中。2.近10年针灸治疗痤疮处方多是以基本方为主辨证加减。辨证分型治疗多为湿热蕴结加内庭、支沟、阴陵泉,肺经风热加肺俞、大椎、尺泽,冲任不调加三阴交、血海,肺经血热加尺泽、合谷,痰凝血瘀加行间、太冲、尺泽,肝郁气滞加肝俞、肾俞、三阴交,心脾两虚加神门、三阴交。3.在治疗方法上刺络拔罐、针灸配合刺络拔罐、针灸配合耳穴等方法是治疗痤疮的优势措施,可多加选用。其他如自血、光疗、电磁疗法等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也值得借鉴。再如蜂疗、整脊等方法由于文献较少,尚不能明确其疗效可在以后的科研、临床实验中加以研究、检验。4.治疗痤疮选穴以膀胱经腧穴最多,其次是胃经、任脉,脾经,背部腧穴在穴位选取中意义重大。治疗时选用高频腧穴为合谷、曲池、肺俞、大椎、委中、三阴交等穴:古代文献中常用合谷、曲池、委中及头面部腧穴,使用最多的为督脉的穴位,其次归属于小肠经、膀胱经、胆经和大肠经的也比较多,而现代文献中肺俞、大椎、足三里、曲池、阿是穴、膈俞、三阴交、血海、肝俞、丰隆、关元、胃俞、内庭、耳尖、气海、肾俞、大肠俞、面颊、内分泌、阴陵泉、心俞、肺、颧髎、中脘、大肠应用较多。
马飞翔,甘君学[10](2014)在《针灸治疗便秘的文献分析及参考治疗方案》文中认为对1985年到2013年针灸治疗便秘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文献涉及的治疗方法有针刺、艾灸、针灸并用、电针、穴位注射等,用穴达57个之多,涉及十二条经脉的穴位及经外奇穴,但主要以膀胱经和胃经经穴为主。在综合文献疗效基础上,提出针灸治疗便秘的参考治疗方案。
二、经验穴“便秘点”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验穴“便秘点”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防治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便秘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中医药防治混合痔术后便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脐针疗法治疗气滞型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外文简略表 |
引言 |
文献综述 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1 临床资料 |
1.1 诊断标准 |
1.2 研究对象来源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1.6 剔除与脱落标准的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方法 |
2.2 器械 |
2.3 腧穴的定位及具体操作方法 |
2.4 治疗过程的要求 |
2.5 观察指标 |
2.6 疗效评定标准 |
3.统计方法 |
4.不良事件的预防和处理 |
5.研究结果 |
5.1 基线资料 |
5.2 两组治疗前主症积分比较 |
5.3 两组治疗前次症积分比较 |
5.4 两组治疗前总积分比较 |
5.5 两组治疗前PAC-QOL评分比较 |
5.6 两组治疗前后主症的组内及组间比较 |
5.7 两组治疗前后的组间及组内次症比较 |
5.8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的组内及组间比较 |
5.9 两组治疗前后PAC-QOL评分的组内及组间比较 |
5.10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5.11 远期疗效观察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便秘的研究情况 |
1.1 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
1.2 功能性便秘的病因 |
1.3 功能性便秘的发病机制 |
1.4 治疗方法 |
2 中医关于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
2.1 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辩证分型 |
2.4 中医对便秘的治疗 |
3.脐针治疗气滞型便秘的理论依据 |
3.1 脐针的理论基础 |
3.2 脐针选取方位依据 |
3.3 常规针刺选穴依据 |
4.统计结果差异分析 |
5.不足及展望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3)耳穴压豆治疗妊娠期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评价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4)辨证取穴耳穴贴压干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便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辨证取穴耳穴贴压: |
1.2.2 常规取穴法耳穴贴压: |
1.3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3 讨论 |
(5)耳穴埋豆结合生物反馈治疗脾肺气虚型功能性排便障碍型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统计学处理方法 |
5 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护理常用中医技术耳穴贴压对便秘患者效果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1 便秘 |
2 耳穴贴压 |
2.1 耳穴贴压的概念 |
2.2 中医对于耳穴贴压的认识 |
2.3 现代医学对于耳穴贴压的认识 |
2.4 耳穴贴压治疗便秘的研究现状 |
3 系统评价 |
第二部分 资料和方法 |
1 检索策略 |
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3 评价方法 |
3.1 资料的选择 |
3.2 文献质量的评价 |
3.3 资料的提取 |
3.4 资料的分析 |
第三部分 耳穴贴压对器质性便秘疗效的系统评价 |
1 纳入文献的一般情况 |
1.1 文献检索结果 |
1.2 纳入文献统计结果 |
1.3 干预内容及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2 文献质量评价 |
3 耳穴贴压治疗器质性便秘疗效的Meta分析 |
3.1 临床有效率比较 |
3.2 便秘症状评分 |
3.3 生活质量评分 |
3.4 不良反应 |
第四部分 耳穴贴压对功能性便秘疗效的系统评价 |
1 纳入文献的一般情况 |
1.1 文献检索结果 |
1.2 纳入文献统计结果 |
1.3 干预内容及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2 文献质量评价 |
3 耳穴贴压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的Meta分析 |
3.1 临床有效率比较 |
3.2 便秘症状评分 |
3.3 生活质量评分 |
3.4 不良反应 |
第五部分 讨论 |
1 纳入文献统计 |
1.1 纳入文献年份 |
1.2 纳入文献研究对象 |
1.3 纳入文献质量 |
2 耳穴贴压治疗便秘的机理 |
3 耳穴贴压治疗便秘干预方法分析 |
3.1 耳穴贴压治疗便秘选取穴位 |
3.2 耳穴贴压治疗便秘中普通耳穴与辨证取穴的比较 |
3.3 耳穴贴压治疗便秘的干预时间 |
3.4 耳穴贴压治疗便秘的临床操作规范 |
4 耳穴贴压等干预措施在便秘患者中的应用 |
5 耳穴贴压对便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6 耳穴贴压引起的不良反应 |
7 耳穴贴压的优势及存在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辨证应用耳穴压豆对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总体疗效: |
1.3.2 临床主要症状: |
1.3.3 排便时间: |
1.3.4 肛管直肠测压: |
1.3.5 排粪造影情况: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总体疗效 |
2.2 临床主要症状 |
2.3 排便时间 |
2.4 肛门直肠测压情况 |
2.5 排粪造影情况 |
3 讨论 |
(8)穴位埋线结合耳穴贴压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33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IBS的诊断标准 |
1.2.2 IBS-C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治疗组 |
2.1.1 穴位埋线 |
2.1.2 耳穴贴压 |
2.2 对照组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4.1 疗效标准 |
4.1.1 CCS评分[3] |
4.1.2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4.2 2组CCS总分比较 |
4.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
4.4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5 讨论 |
(9)针灸治疗痤疮的古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痤疮的病名及病因病机 |
1.1 痤疮名义溯源 |
1.1.1 秦汉时期 |
1.1.2 晋唐时期 |
1.1.3 宋金元时期 |
1.1.4 明清时期 |
1.1.5 近现代 |
1.1.6 小结 |
1.2 中医对痤疮病因和发病机理的认识 |
1.2.1 先秦两汉时期 |
1.2.2 晋唐时期 |
1.2.3 宋金元时期 |
1.2.4 明清时期 |
1.2.5 近现代 |
1.2.6 小结 |
2 针灸治疗痤疮的古代文献研究 |
2.1 先秦两汉时期对针灸治疗痤疮的认识 |
2.2 晋唐时期对针灸治疗痤疮的认识 |
2.3 宋金元时期对针灸治疗痤疮的认识 |
2.4 明清时期对针灸治疗痤疮的认识 |
2.5 小结 |
3 针灸治疗痤疮现代文献概述及规律研究 |
3.1 针灸治疗方法 |
3.1.1 单一疗法 |
3.1.2 综合疗法 |
3.1.3 其他 |
3.2 针灸处方分类 |
3.2.1 以基本方为主加减配穴 |
3.2.2 固定处方 |
3.2.3 辨证选穴治疗 |
3.3 现代文献规律研究 |
3.3.1 针灸治疗方法 |
3.3.2 针灸处方 |
3.3.3 选穴及归经 |
3.3.4 补泻手法 |
3.3.5 小结 |
4 古今文献比较与讨论 |
4.1 病机 |
4.2 处方 |
4.2.1 古今选穴之异 |
4.2.2 古今分型之异 |
4.3 穴位 |
4.3.1 古今高频穴位之差 |
4.3.2 古今经脉归属之差 |
4.4 治疗方法 |
4.5 小结 |
结论与讨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
(10)针灸治疗便秘的文献分析及参考治疗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针灸治疗便秘的文献分析 |
1.1 治疗方法以针刺为主 |
1.2 选穴以阳经穴为主 |
1.3 膀胱经穴、胃经穴应用频率较高 |
1.4 用穴多位于腹、下肢、腰背、上肢部 |
1.5 其他针灸相关方法 |
1.5.1 电针 |
1.5.2 芒针 |
1.5.3 针灸并用 |
1.5.4 穴位埋线 |
1.5.5 穴位注射 |
1.5.6 穴位贴敷 |
1.5.7 皮内针 |
1.5.8 耳穴贴压 |
1.5.9 针药结合 |
2 参考治疗方案 |
2.1 针刺 |
2.2 其他 |
3 结语 |
四、经验穴“便秘点”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防治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便秘的回顾性分析[D]. 程小真.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脐针疗法治疗气滞型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明慧.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耳穴压豆治疗妊娠期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J]. 刘媛. 基层医学论坛, 2020(05)
- [4]辨证取穴耳穴贴压干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便秘的临床观察[J]. 柏爱华.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9(10)
- [5]耳穴埋豆结合生物反馈治疗脾肺气虚型功能性排便障碍型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D]. 徐尉.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护理常用中医技术耳穴贴压对便秘患者效果的系统评价[D]. 王亚茹.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辨证应用耳穴压豆对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的影响[J]. 冀春丽,杨亚飞,贾彦超,宋红旗.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18(03)
- [8]穴位埋线结合耳穴贴压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33例临床观察[J]. 高晓娟,徐亚莉,王士源,孙鹏云.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6)
- [9]针灸治疗痤疮的古今文献研究[D]. 李晓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2)
- [10]针灸治疗便秘的文献分析及参考治疗方案[J]. 马飞翔,甘君学. 江苏中医药,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