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瑞金医院心脏中心又创佳绩(论文文献综述)
周浒[1](2021)在《社会关系网络视阈下的新闻人范长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潘玉[2](2019)在《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0年以来,转基因议题逐渐转变为全球性的社会公共议题,引发广泛关注。转基因技术与应用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各方对转基因的争论从未终止,科学的“不确定性”特征突显。相对于其他公共议题的知识构建,科学议题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由于科学议题造成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媒介场域中的各利益相关者都可能会传达有效信息之外的信息,造成科学认知的混乱;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由于知识结构与个人经历的局限,很难直接对某一科学知识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因而,公众对于转基因议题的科学认知与理解往往更容易受到媒介场域的影响,媒体在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中承担重要作用。由此,本研究通过对转基因这一科学争议中的“不确定性”进行综合而深入的考察,帮助社会各方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内涵,参与科学决策,从而缓解当前日趋矛盾的科学争议。媒体通过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用,为科学的“不确定性”沟通提供知识对话空间与传播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与规避转基因所引发的科学风险,从而减缓社会公共危机。同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反映出科学议题的知识表征特征、实践规律与协商机制的转向,研究试图从理论层面完善与扩展科学知识传播内涵与理论框架。本研究较全面地论述了媒介与科学知识建构的关联性研究,搭建了媒介建构科学知识、引导科学理性的阐释框架,体现了科学传播领域的现实关切与理论关照,赋予该研究领域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围绕科学的“不确定性”这一核心话题,就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语境及其要素研究、“不确定性”呈现内容研究、“不确定性”沟通意义研究、“不确定性”管理研究逻辑,探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知识实践、知识争论与知识共享。研究分为四大部分:第一,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考察。“不确定”语境有哪些要素?呈现出怎样的语境特征?第二,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变迁与知识实践研究。基于“不确定性”语境特征,从历时性维度,研究选择中美媒体关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为研究文本进行梳理与总结,进而探讨不同社会语境下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注意周期”与空间互动特征;从共时性维度,研究就议题内容、消息来源、话语立场与知识属性四个方面考察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过程。第三,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研究。依据反思冲突、化解冲突、超越冲突的研究逻辑,探讨不同相关利益主体如何围绕科学争议的“不确定性”展开知识的协商与对话?媒体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采用哪些话语修辞策略?科学与社会之间如何达成知识对话与共识?第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探究。如何反思风险社会的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怎样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对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对我们反思科学知识传播的理念与模式有何启示?研究试图通过对上述研究问题的探讨,考察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实践,并基于更宏观地社会语境,思考科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影响。研究以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为研究对象,选择2000-2018年期间的媒体报道本文进行话语分析、对比分析与个案探究。通过阐释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建构特征反映科学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社会各相关利益主体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在科学话语的互动协商中将专业的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日常化的、已被社会接受的“公共知识”,进而参与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与“不确定性”管理过程中。因此,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社会中,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争议与冲突的释放与调试需要科学的对话与理解,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以加强科学知识理解,搭建基于科学议题的“知识联盟”可实现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传播的知识共享与理解,探索和推动多样化社会讨论与科学对话方式的形成,以消除知识间的差异与不对等,管理争议性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科学“不确定性”,进而助力科学决策的制定与完善。
覃思[3](2019)在《从封面设计看《大众医学》40年健康传播议题演变》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在全球气候及生存环境趋于恶化的情况下,各种心理疾病、亚健康屡见不鲜,慢性和恶性疾病频发。当下,人们对健康理念、健康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等健康信息的渴望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在我国,党和国家—向重视人民健康问题,近年来更是将人民健康放在国家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上。由此可见,“健康”和“健康传播”不仅是我国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基于这样的背景,研究聚焦于健康传播领域。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和数据分析法,以封面设计为切入点,选取1978年至2018年这40年间《大众医学》杂志封面作为研究对象,在爬梳所选的238期样本数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大众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和编辑出版学封面设计理论,探讨并阐述了这40年来健康传播议题的阶段性特征——1978年至1990年:医护救助,群众卫生;1991年至2015年:慢病防治,两性健康;2016年至2018年:健康饮食,运动健身。在此基础上,总结了 40年来《大众医学》杂志在健康传播议题上发生的三个转向,即从群众卫生转向个人健康素养、从医护救助转向慢性病防治、从两性健康转向全民健康。究其原因,研究认为国家政策的引导、经济社会的发展、大众健康需求的变化和媒介生态的改变是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议程设置功能的三种作用机制——知觉模式、优先顺序模式和显着性模式,提出了优化《大众医学》杂志健康传播议题的建议:发展心理健康议题、重视营养膳食议题、强化运动健身议题。研究以扩大《大众医学》杂志的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为更多的读者提供及时有效的身心健康知识、倡导科学生活方式为目的;同时,为学界今后的健康传播研究和大众健康发展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健康传播议题的发展历程,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我国广大民众对健康需求的变化过程,有助于加强传统媒体对封面设计的重视。
周晓瑾[4](2018)在《《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是党的政治宣传的具体方式之一,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贡献了巨大力量。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宣传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思想宝库。但是,时代的发展却暴露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局限性,民众主体意识的高涨、价值观的多元化、新媒体的勃兴、使《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巨大挑战,于此,非改进其报道无以阻止《人民日报》“英模报道”之颓势。本文在绪论部分梳理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研究的历史和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第一章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苏联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并介绍了《人民日报》创刊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其“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与报道栏目变化。第二章分析了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情况。通过结合不同时期《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数量和类型的变化统计表,分析了变化的整体趋势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在第三章中,论文分时期呈现了英模报道数量变化和英模报道类型变化、分析了报道英模的形象变化和形象变化的原因,最后阐述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形象变化造成的社会效应。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构成的挑战和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具体而言,《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宣传理论更新的挑战、社会价值多元和英模精神单一的挑战以及政治宣传效应衰退的挑战。应对挑战,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其次,要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再次,要改进报道方式、技巧和风格,最后,要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英模报道的实效性。
王鹿[5](2017)在《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带教培训研究 ——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为例》文中指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医学生毕业后继续教育中的必要环节,在临床医师培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于2014年起全面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由于开展时间不久,带教工作尚存在不少问题,相关管理体系也正逐步完善中。本论文通过分析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带教培训的现状,研究其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及原因,探索如何更好地提高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带教培训水平,提出具有适应性和可推广性的建议,以改善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带教培训效果。本论文运用公共管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从宏观层面分析住院医师规范化带教培训情况,并选择具有一定典型性的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带教医师和学员进行访谈,对带教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发现由于岗位胜任力理念未充分融入培训,导致住院医师带教偏重临床,缺乏综合能力培养。医师资源紧缺,带教师资没有遴选和激励机制,也没有专职教学人员,导致对住院医师的培养重使用轻培养且带教师资积极性低。地区医疗水平、人事划归差异以及政策制定者缺乏医疗经历等问题也从一定程度影响着住院医师规范化带教培训。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带教培训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个案分析出的问题和原因,根据笔者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方面多年的工作经验及体会,提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带教能力培养、探索医师专职化临床教学负责人模式、强化住院医师临床思维及医患沟通能力的培训、严控住院医师临床诊疗及操作的权限、加强对科室、带教老师、住院医师的管理的探索性建议,以期进一步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带教培训工作,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规章提供借鉴和参考。
马信芳[6](2011)在《培养创新型人才重在“人格养成”》文中研究表明寄语大运会 世界大运会既是一次体育盛会,也是全球青年的嘉年华。“从这里开始,不一样的精彩”,表达了各国青年的个性化发展和多样性选择。多彩的青春,丰富的世界,年轻的深圳牵手青春的赛事,城市品格与青春梦想将相互激荡。 其实,在完整的人格培养中,体?
侯昌硕[7](2008)在《衍生与借用—新时期旧词新义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言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巨大变化反映在汉语词汇上,便是近三十年来汉语里一下子涌现了成千上万的新词语。在这些新词语中,有一类是旧词新义词语,即固有词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用法。旧词增添新义的方式有多种,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类——衍生和借用。衍生是在汉语原有词义的基础上引申发展出来新的意义,而借用则是直接借用外语、港台社区和方言相应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并不是在普通话原有词义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专用词语泛化衍生新义在新时期尤其显得引人注目,其在词义衍生中占绝大多数。词义借用是伴随新时期我国对内对外频繁接触交流而进行的,尤其是外来词义、港台社区词义的借用显得非常突出,但这些词义进入汉语普通话中,并不另造新的词形,而是在对应的汉语固有词语上增加新的意义和用法,因此显得比较隐蔽,以往对这类现象关注得不够。本文主要以专用词语泛化衍生新义和词义借用这两类旧词新义现象为研究对象,考察它们在新时期汉语普通话中的状况,并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社会语言学相关理论对这些词义发展变化现象作出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从而对新时期以来汉语词义的发展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全文共分6章。第一章为绪论,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及材料来源。第二章对中外词义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和总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义研究理论和方法的进步。从传统零散的、孤立的词义考释发展到系统、深入的词义描述,再到目前的注重对词义现象的认知阐释,词义研究是逐步深入的。从中外词义研究的发展中,我们得到启发,词义研究中在对词义现象进行充分描写的同时,应该注重探索这些词义现象背后的认知规律,要对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这也是本文努力的方向。第三章分析了新时期以来专用词语大面积泛化而产生新的词义的情况。本文考察了收录在最近几年出版的新词语词典中由于泛化而衍生新义的323个专用词语。对这些专用词语在词性分布、音节分布和意义分布上进行统计分析,并指出新时期专用词语泛化所呈现的特点。词义泛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泛化体现出程度的差异。专用词语泛化在程度上可分为完全泛化、正在泛化中和临时泛化三种情况,这能在泛化义使用的频率变化上体现出来。专用词语出现泛化现象的内在机制在于人类的隐喻思维。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人类的认知现象。在专用词语的泛化过程中,人们的隐喻思维起着关键作用。当然,新时期专用词语大规模地泛化也有外部的社会动因以及隐喻表达特殊的语用效果等因素。第四章分析了新时期以来汉语借用外来词义、港台社区及方言词义的情况。外来词义主要通过对译与汉语对应的外来词语,从而把外语词有而汉语词没有的相关意义用法移植过来。主要是借用外来的词汇意义,但也借用外来的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新时期以来,大陆普通话借用了大量的港台社区词义,由于同属汉语,普通话吸收港台词义比较便捷,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都大量地进入到普通话相应的词语中。新时期汉语方言词义借用到普通话的相对外来词义和港台社区词义的大量进入来说比较少,且多为粤语、吴语和北京话的一些词义。新时期大陆普通话借用外来词义和港台社区及方言词义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的社会动因,也有人类共同的认知思维因素,还有语言(方言)之间自身的差异等因素。第五章分析了新时期以来固有词语在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外来色彩、地域色彩和时代色彩等色彩义的产生及变化。这些色彩义大多在原有基础上产生、变化的,但有的也受到外来词义、港台社区及方言词义的色彩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第六章为结语,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不足之处,明确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张译之[8](2005)在《打造生命康复的乐园》文中提出放眼河西,茫茫戈壁慢慢延伸,直指天边。古长城犹如长龙时隐时现,见证着这里的沧桑巨变,巍巍祁连雄壮峭拔,诉说着这里的悠久历史。但不感凄凉,戈壁上宛若颗颗明珠的一片片绿洲,也在展示着这里如今的辉煌。张掖市就是这些明珠中耀眼的一颗。而在张掖市举目远眺,可以看到?
二、瑞金医院心脏中心又创佳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瑞金医院心脏中心又创佳绩(论文提纲范文)
(2)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转基因议题的发展与影响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作为社会公共议题的科学知识传播 |
一、科学知识传播的演变与实践 |
二、“科学媒体化”:转基因议题的媒体呈现 |
三、转基因议题带来的“不确定性”沟通与知识争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转基因议题、沟通“不确定性”与知识传播 |
一、科学知识传播中的转基因议题研究 |
二、媒体与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沟通研究 |
三、媒体与科学家、社会公众的关系探讨 |
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 |
第三节 理论工具:理解科学的知识社会学取向 |
一、作为知识的转基因议题 |
二、科学知识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
三、语境成为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变量 |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文本选择与说明 |
第二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与“不确定性”语境 |
第一节 转基因议题的演变逻辑与知识特征 |
一、转基因议题的演变逻辑 |
二、转基因议题的知识构成要素及特征 |
第二节 转基因议题的多元知识争论 |
一、转基因技术与产品的安全性问题 |
二、转基因的引进与商业化推广问题 |
三、转基因技术与产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问题 |
第三节 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特征 |
一、科学技术自身的“不确定性” |
二、被媒体建构的科学“不确定性” |
三、被各相关利益主体认知的科学“不确定性” |
第三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与“不确定性”呈现 |
第一节 中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趋势变化 |
一、我国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周期” |
二、美国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周期” |
三、中美转基因议题的空间互动 |
第二节 我国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 |
一、议题内容与分布:经济与全球化议题占据主导 |
二、消息来源:科学专家成为重要信源 |
三、话语立场:先“挺”后“反”的话语实践 |
四、知识属性: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生产呈现不对等特征 |
第三节 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不确定性”呈现 |
第四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与“不确定性”沟通 |
第一节 反思冲突:转基因议题的知识生产困境 |
一、“挺转”、“反转”之争背后的冲突性科学话语 |
二、转基因议题的理性冲突与多元对话 |
三、冲突性科学话语开启“不确定性”沟通的可能性 |
第二节 化解冲突:转基因议题传播的修辞策略 |
一、修辞资源:运用科学理论与论证依据 |
二、修辞工具:引入专业身份与知识背景 |
三、修辞技巧:使用数据/实例 |
四、修辞手段:诉诸于权威声誉 |
第三节 超越冲突:科学与媒体的冲突与合作 |
一、媒体在转基因议题传播中的角色功能 |
二、科学家与媒体的互动关系 |
三、科学家与媒体的知识对话与沟通 |
第四节 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不确定性”沟通 |
第五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 |
第一节 由“专业知识”到“公共知识”: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 |
一、新的科学概念与转基因议题的勾连关系 |
二、由“科学问题”向“社会公共议题”的构建 |
三、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协商与共享 |
第二节 由“知晓”到“理解”:公众科学素养的完善与提升 |
一、跨越公众与科学之间的知识鸿沟 |
二、打破公众与专家之间的专业壁垒 |
三、建立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对话关系 |
第三节 “知识联盟”: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管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3)从封面设计看《大众医学》40年健康传播议题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方法 |
五、研究理论 |
(一) 议程设置理论 |
(二) 封面设计理论 |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健康传播 |
二、健康传播议题 |
三、封面 |
第二节 《大众医学》杂志简介 |
第二章 《大众医学》封面样本分析研究设计 |
第一节 《大众医学》封面样本选择 |
第二节 《大众医学》封面样本分期 |
一、1978年至1990年:无文字、纯图像式封面 |
二、1991年至2015年:人物+文字组合式封面 |
三、2016年至2018年:图示+文字组合式封面 |
第三节 《大众医学》封面样本分析的类目构建 |
第四节 《大众医学》封面样本分析的编码与信度检验 |
第三章 《大众医学》封面健康传播议题特征及其演变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大众医学》封面图像对健康传播议题的呈现 |
一、封面人物 |
二、封面风景 |
三、封面图示 |
第二节 《大众医学》封面文字对健康传播议题的呈现 |
一、文字内容 |
二、文字色彩 |
第三节 《大众医学》封面健康传播议题分阶段特征及其演变原因分析 |
一、《大众医学》封面健康传播议题的分阶段特征 |
二、《大众医学》封面健康传播议题演变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大众医学》健康传播议题的优化建议 |
第一节 发展心理健康议题 |
第二节 重视营养膳食议题 |
第三节 强化运动健身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
(一)研究方法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政治宣传与《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概述 |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在苏联的实践 |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
第二节《人民日报》的创刊 |
一、创刊及发展 |
二、功能地位 |
第三节《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 |
二、“英模报道”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栏目变化 |
第二章 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 |
第一节 历年英模报道总量统计 |
一、报道统计概述 |
二、报道数量与分布 |
第二节 英模构成的类型分布 |
一、英模行业结构分布 |
二、英模性别结构分析 |
三、英模的政治面貌结构统计 |
第三节 英模报道的品质结构分析 |
一、政治品质 |
二、劳动品质 |
三、道德品质 |
第三章 《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演变 |
第一节 建国头十七年《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数量变化 |
二、英模形象 |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
四、社会效应 |
第二节 极“左”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数量变化 |
二、英模形象 |
三、变化原因分析 |
四、社会效应 |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报道数量变化 |
二、形象分析 |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
四、社会效应 |
第四章 《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挑战及其应对 |
第一节 英模报道的挑战 |
一、新时代需要新宣传理论 |
二、社会价值观多元,英模精神单一 |
三、政治宣传的效应衰退 |
第二节 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方法 |
二、群众路线理论的实践与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 |
三、改进报道方式、技巧、风格 |
四、新媒体技术运用与提升英模报道实效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1950 年—1965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附录二:1966 年—1976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附录三:1977 年—2002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带教培训研究 ——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相关理论基础与模型 |
第三章 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和带教培训 |
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体系及实施 |
二、住院医师规范化带教培训 |
三、住院医师规范化带教培训中的普遍问题 |
第四章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住院医师规范化带教培训个案 |
一、儿童医学中心及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二、儿童医学中心住院医师规范化带教培训现状 |
三、儿童医学中心住院医师规范化带教培训存在的问题 |
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带教培训的对策 |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带教能力培养 |
二、探索医师专职化临床教学负责人模式 |
三、强化住院医师临床思维及医患沟通能力的培训 |
四、严控住院医师临床诊疗及操作的权限 |
五、加强对科室、带教老师、住院医师的管理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衍生与借用—新时期旧词新义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课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材料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材料 |
第三节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词义研究的回顾 |
第一节 国外的词义研究 |
一、传统语义学的词义研究 |
二、结构语义学的词义研究 |
三、认知语义学的词义研究 |
第二节 国内的词义研究 |
一、传统训诂学对词义的研究 |
二、现代汉语词汇学对词义的研究 |
三、对西方现代语义学理论的借鉴和应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专用词语词义泛化及新义的衍生 |
第一节 词义泛化的界定 |
一、什么是词义泛化 |
二、词义的泛化与词义的扩大 |
三、词义的泛化与词义的虚化 |
第二节 新时期专用词语词义泛化的考察 |
一、泛化的专用词语词性分布 |
二、泛化的专用词语的音节分布 |
三、泛化的专用词语的意义分布 |
四、新时期专用词语词义泛化的特点 |
第三节 新时期专用词语词义泛化的程度 |
一、完全泛化 |
二、正处于泛化中 |
三、临时泛化 |
第四节 专用词语词义泛化的隐喻机制 |
一、关于隐喻 |
二、专用词语泛化的隐喻机制 |
三、专用词语泛化的阶段 |
第五节 专用词语词义泛化的其他动因及影响 |
一、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 |
二、特殊的表达效果 |
三、使专用词语变为多义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词义的借用与词义的增加 |
第一节 汉语对外来词义的借用 |
一、外来词义借用概述 |
二、新时期汉语对外来词义的借用 |
第二节 对港台及方言词义的借用 |
一、大陆与港台词语的差异及融合 |
二、对港台社区词义的借用 |
三、对方言词义的借用 |
第三节 词义借用的原因分析 |
一、词义借用的社会原因 |
二、词义借用的认知原因 |
三、语言本身的原因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词的色彩义的产生与变化 |
第一节 词的色彩义概述 |
第二节 新时期词的色彩义的产生与变化 |
一、感情色彩的变化 |
二、形象色彩的产生与变化 |
三、语体色彩的产生与变化 |
四、外来色彩的产生与变化 |
五、地域色彩的产生与变化 |
六、时代色彩的产生与变化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瑞金医院心脏中心又创佳绩(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关系网络视阈下的新闻人范长江研究[D]. 周浒.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D]. 潘玉.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3]从封面设计看《大众医学》40年健康传播议题演变[D]. 覃思.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4]《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D]. 周晓瑾.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5]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带教培训研究 ——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为例[D]. 王鹿.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6]培养创新型人才重在“人格养成”[N]. 马信芳. 深圳特区报, 2011
- [7]衍生与借用—新时期旧词新义现象研究[D]. 侯昌硕. 复旦大学, 2008(03)
- [8]打造生命康复的乐园[N]. 张译之. 甘肃经济日报,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