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粒料半刚性基层上浇洒透层沥青的工艺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芦川[1](2021)在《粒料基层沥青路面层间剪切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的问题严重突出,采用粒料基层沥青路面来控制反射裂缝的发生是现在国内外主流的处理方式。它可以吸收并减弱沥青路面中的应力集中,达到保护路面结构,延长道路寿命的作用。但是,由于粒料基层具有松散的特性,故在粒料基层沥青路面的层间结构中呈现出“点—线—面”的复杂接触形式,从而导致路面结构出现脱粘,滑移和损坏等破坏形式。并且凸出粒料基层表面的碎石也会影响层间的接触状态。所以必须对粒料基层沥青路面的层间稳定性进行系统的研究,以确保其路面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本文提出了描述粒料基层沥青路面复合结构的新模型,并考虑了骨料嵌入率对其层间结构的影响。同时,利用新模型分析了三个主要因素对粒料基层沥青路面层间稳定性的影响。最后,采用新的试件及其试验方法对新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主要的成果和结论如下:(1)提出了一种“粘弹性模型-内聚力模型-随机骨料模型”的复合结构模型来模拟由“沥青混凝土层—透层—粒料基层”所组成的粒料基层沥青路面结构。通过有限元的方法描述了该路面层间的复杂接触方式。同时,为了确保模拟结果的准确性,考虑了层间被碎石骨料嵌入时对粒料基层沥青路面层间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层间骨料嵌入率的定义,分析了不同骨料嵌入率下的层间剪切强度,介绍了骨料嵌入层间的三种工况及层间在不同工况下的破坏状态。(2)使用考虑了层间骨料嵌入率下的复合结构模型,研究了竖向荷载,水平剪切速度和沥青洒布量对层间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选择最佳层间骨料嵌入率(5%)的复合结构模型下,随着竖向荷载的增加层间剪切强度也随之增大,水平剪切速度也与层间剪切强度也呈正相关。此外,随着沥青洒布量的增加层间剪切强度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沥青洒布量为0.8L/m2时,可达到最大的剪切强度。(3)设计了“不脱模”双层复合车辙板试件及其剪切试验方法对粒料基层沥青路面复合结构模型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竖向荷载,水平剪切速度和沥青洒布量对粒料基层沥青路面的影响规律与模拟结果基本吻合,大多数相对误差不超过10%。可以证明,新的试件和试验方法可以很好地验证复合结构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4)根据粒料基层沥青路面的数值模拟数据和剪切试验数据,通过数据拟合,分别提出了竖向荷载、水平剪切速度、沥青洒布量、骨料嵌入率与层间剪切强度之间的预估公式。发现能够很好地评价粒料基层沥青路面的剪切强度,可为其层间稳定性的研究提供依据。图[51]表[10]参[78]
宋华[2](2017)在《沥青路面透层施工方案的探讨》文中认为基层表面质量及功效层(即下封层)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路面的质量和应用寿命。谈谈沥青路面透层施工方案。
赵巧明[3](2015)在《浅谈热带地区乳化沥青透层施工质量控制技术》文中认为本文以援柬埔寨王国7号公路桔井至柬老边境段水泥稳定碎石的半刚性基层上的乳化沥青透层施工为内容,重点介绍了质量影响因素、工艺要求、质量保证措施等内容,对于该地区的透层施工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朱瑞才,刘志兵[4](2013)在《岩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及质量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岩沥青改性沥青具有较强的抗低温能力,耐高温,抗车辙能力,能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提高路面的使用性能,降低施工成本等特点。因此,在高等级公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甚至在一些停车场、坡道、桥面铺装、车站等都被运用。以下主要是结合工程实际,对岩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做了探讨。
胡玉涛[5](2013)在《沥青路面透层施工技术》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是对公路的沥青路面透层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能为类似的工程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徐真真[6](2012)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层间处治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路工程中各路面结构层存在材料及施工质量等方面的差异性,层间联接状态不是理想的完全连续状态,大大削弱了路面各结构层间的粘结力,尤其基层与面层之间成为路面结构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加强层间处治技术的研究,完善基面层间的过渡,增加基面层间的粘结,保证沥青路面的结构承载能力和抗疲劳性能,对于提高高速公路的服务水平和使用寿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公路工程层间处治技术的研究现状,调查了全国及陕西省公路层间处治情况,通过有限元力学计算软件计算分析了不同条件下的沥青路面层间力学响应,提出了路面层间工作状态分级,进行了大量层间室内外试验,结合依托工程试验段效果,确定了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透层和下封层适用材料、设计标准及施工验收标准。主要研究内容:(1)对全国52条公路和陕西省24条高速公路层间处治技术应用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收集了不同类型的透层和下封层应用情况及使用效果。(2)全面研究了纵坡度、纵向水平力系数、转弯半径、超高、超载、车速和温度等工况对沥青路面层间力学响应的影响,确定了高速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层间工作状态,提出基于层间工作状态的单项因素工况分级及综合工况分级。(3)进行了常规透层油和高渗透乳化沥青渗透试验和层间剪切试验,确定了煤油稀释沥青稀释率、透层材料类型、半刚性基层养生龄期、半刚性基层种类对透层渗透性能的影响,得到不同透层材料的最佳洒布量和性能排序,推荐了适合于不同半刚性基层的透层材料类型,提出了透层材料分级。(4)通过层间剪切试验确定了SBS改性剂掺量、温度、沥青性质、集料性能及基面层间处治等因素对下封层抗剪强度的影响,得到了下封层材料的最佳洒布量和抗剪性能排序;综合考虑抗剪性能和防水性能,推荐了适合于不同地区、不同路段的下封层材料类型,提出了下封层材料分级。(5)确定施工验收检测方法、检测频率及检测指标,在设计标准并考虑现场折减的基础下建立透层和下封层施工验收检测标准。在十天高速现场钻取芯样,进行了透层渗透深度测量和下封层室内层间剪切拉拔试验,说明十天高速层间处治技术性能良好,同时也间接证明了本文提出的施工检测标准的合理性。
谷建玲[7](2012)在《透层油、粘层油在沥青混凝土路面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透层油和粘层油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其在路面结构中的作用,详细介绍了透层粘层的施工工艺,并提出了在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潘鑫[8](2012)在《西铜高速全寿命周期沥青路面层间处治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陕西公路的高速发展,客货运量迅速增加、道路交通流量增大,原西铜公路通行能力严重不足。同时伴随着重载车辆增多,原西铜公路出现了很多开裂、车辙等病害,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沥青面层之间抗剪强度不足,或者基、面层间整体性不好而引起的。在我国现行沥青路面的施工规范中,对沥青路面层间、基层顶面的处治工艺规定比较简单,仅仅对粘层、透层、下封层的施工做了一般性描述,导致层间材料不能提供足够的抗剪强度,也无法达到有效防水的目的。因此,针对西铜公路沿线交通、环境特点,开展全寿命周期沥青路面层间处治技术研究对于提高路面的服务质量、使用寿命和节省养护费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充分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应用BISAR3.0计算分析了水平荷载对西铜高速沥青路面层间应力的影响,探索了不同轴重与层间接触状态对层间剪应力的影响规律。通过大量的室内试验,对层间材料的种类、用量、温度、施工工艺等影响层间路用性能的因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室内试验中采用“多功能层间材料剪切试验仪”对多种常用的粘层、透层及封层等层间材料进行层间剪切试验,最后推荐了西铜高速公路层间处治材料类型及最佳用量,提出了各类层间材料的路用性能评价指标。为了验证室内研究成果,依托西铜高速公路实体工程,设计了多种层间处治技术方案,并铺筑了试验路。结合目前国内的施工机械及施工水平,提出了西铜高速全寿命周期沥青路面层间处治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
张艺霞[9](2011)在《沈阳市市政道路结构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来,沈阳市的市政道路建设发展迅速,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破坏日益严重,为有效的解决沈阳市市政道路半刚性路面存在的反射裂缝问题,从路面结构出发,对沈阳市市政道路路面结构进行研究,采用组合式(如密级配沥青碎石或级配碎石与水泥稳定碎石)作基层来推迟或延缓反射裂缝发生,以期对沈阳市政的现有路面状况有所改善,从长远利益看,延长了路面寿命,减少养护维修费用。论文从沈阳市自然区划与沥青路面使用性能出发,对沈阳市市政道路材料进行研究选择,并主干路进行路面结构方面研究,以设计弯沉、层底拉应力与剪应力为控制指标,拟定不同的沥青路面结构形式。并采用弹性层状体系理论方法对路面结构进行应力应变分析,分析结构层厚度的变化对计算弯沉值与层底拉应力的影响,并结合路面结构的经济效益评价以及材料的抗剪切性能,进行柔性基层沥青路面与组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方案比选,最终推荐了适合沈阳市主干路的路面结构方案。论文得出不同深度下剪应力的变化规律,确定剪应力的最不利位置,并比较了组合式结构与柔性基层结构的层厚对应力、弯沉的变化规律,均起到了缓解反射裂缝的效果,同时要求面层材料的抗剪切性能良好;同时对路面结构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得出组合式路面结构与柔性基层路面结构相比经济性好。综合考虑力学与经济效益评估,推荐了组合式沥青路面结构作为最后的路面结构方案。
麻丽妹[10](2009)在《乳化沥青透层、粘层和封层在路面工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文章主要介绍了乳化沥青透层、粘层和封层概念、原理及应用范围,从这些材料的技术、经济、环保的角度论述了目前使用乳化沥青用于透层、粘层和封层的必要性,最后从材料技术要求和施工工艺方面说明了这些材料在路面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二、在粒料半刚性基层上浇洒透层沥青的工艺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粒料半刚性基层上浇洒透层沥青的工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粒料基层沥青路面层间剪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粒料基层的研究现状 |
1.2.2 层间稳定性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粒料基层沥青路面材料模型的选用 |
2.1 材料模型的选用思路 |
2.2 沥青混凝土面层粘弹性模型 |
2.2.1 沥青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 |
2.2.2 粘弹性材料的本构模型 |
2.2.3 粘弹性模型参数选择 |
2.3 层间内聚力模型 |
2.3.1 层间沥青材料的力学性能 |
2.3.2 内聚力准则 |
2.3.3 内聚力模型的参数选择 |
2.4 粒料基层随机骨料模型 |
2.4.1 粒料基层的力学性能 |
2.4.2 随机骨料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的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复合结构模型建立及层间骨料嵌入率影响分析 |
3.1 Abaqus软件介绍 |
3.2 复合结构模型建立 |
3.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3.2.2 材料参数 |
3.2.3 边界条件的设置和网格的划分 |
3.3 骨料嵌入率的定义 |
3.4 引入层间骨料嵌入率的必要性 |
3.5 层间骨料嵌入的破坏状态 |
3.6 平均嵌入深度的影响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粒料基层沥青路面层间剪切性能的数值模拟分析 |
4.1 影响因素选择 |
4.2 竖向荷载对层间剪切性能的影响分析 |
4.3 水平剪切速度对层间剪切性能的影响分析 |
4.4 沥青洒布量对层间剪切性能的影响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粒料基层沥青路面“不脱模”层间剪切试验研究 |
5.1 “不脱模”层间剪切试验设计 |
5.1.1 试件材料选择 |
5.1.2 “不脱模”试件模具的设计 |
5.1.3 “不脱模”试件的制作 |
5.2 “不脱模”层间剪切试验过程 |
5.3 基于试验的层间结构失效行为分析 |
5.4 试验结果分析 |
5.5 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粒料基层沥青路面层间剪切性能预估 |
6.1 基于理论的剪切性能预估 |
6.2 基于试验的剪切性能预估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2)沥青路面透层施工方案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透层施工技术 |
1.1 作用与适用条件 |
1.2 一般要求 |
1.3 透层质量控制要素 |
2 封层的施工技术 |
2.1 作用与适用条件 |
2.2 一般要求 |
3 结论 |
(4)岩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及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工程概况 |
准备工作 |
熟悉设计图纸、招标文件及合同规定 |
人员 |
材料 |
岩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
岩沥青改性沥青的加工 |
岩沥青改性沥青的现场施工质量控制 |
做好摊铺前病害的处理及清理工作 |
透层施工工艺 |
粘层施工 |
沥青混合料的摊铺方式 |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碾压 |
总结 |
(5)沥青路面透层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透层的定义与作用 |
1、基层保护作用, 沥青薄层能帮助基层涵养所需的水份, 由于车辆 |
二、透层施工工艺 |
1、透层宜紧接在基层施工结束后表面稍干后浇洒, 采用电脑控制沥青洒布机进行洒布。 |
2、喷洒完透层沥青后, 应立即撒布石屑或粗砂, 用量为2-3m3/1000m2。 |
3、透层沥青洒布后应尽早铺筑沥青面层。 |
4、如遇大风或即将降雨时, 不得浇洒透层沥青。气温低于10度时也不宜浇洒透层沥青。 |
三、粘层施工 |
1、粘层沥青应均匀洒布或涂刷, 浇洒过量处应予刮除; |
四、普通沥青砼的施工 |
1、施工工艺流程:施工准备—施工放样—清扫基层表面杂物—浇洒透层油—运送沥青混凝土—摊铺—初压—复压—终压—测密实度。 |
2、沥青混凝土原料采购及运输: |
3、沥青混凝土摊铺 |
4、施工注意事项: |
五、总结 |
(6)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层间处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存在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层间处治技术调查分析 |
2.1 全国沥青路面基面层间处治技术调查 |
2.1.1 沥青路面透层处治技术应用调查 |
2.1.2 沥青路面下封层处治技术应用调查 |
2.2 陕西省高速公路层间处治技术调查 |
2.3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基面层间处治技术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层间工作状态研究 |
3.1 路面结构有限元计算模型及参数确定 |
3.1.1 路面有限元计算模型的确定 |
3.1.2 路面有限元计算模型参数的确定 |
3.2 沥青路面层间工作状态研究 |
3.2.1 纵坡坡度对半刚性路面层间剪应力的影响 |
3.2.2 水平力系数对半刚性路面层间剪应力的影响 |
3.2.3 车速对半刚性路面层间剪应力的影响 |
3.2.4 转弯半径对半刚性路面层间剪应力的影响 |
3.2.5 超高对半刚性路面层间剪应力的影响 |
3.2.6 超载对半刚性路面层间剪应力的影响 |
3.2.7 温度对半刚性路面层间剪应力的影响 |
3.3 沥青路面层间工作状态分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透层处治技术研究 |
4.1 试验试验方法 |
4.1.1 试验材料性质及组成 |
4.1.2 透层试验方法 |
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2.1 透层材料渗透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4.2.2 透层材料最佳洒布量的确定 |
4.2.3 透层材料对于基面层间抗剪强度影响对比分析 |
4.3 透层材料评价标准及分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下封层处治技术研究 |
5.1 试验方案及试验方法 |
5.1.1 试验材料性质及组成 |
5.1.2 下封层试验方法 |
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2.1 下封层抗剪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
5.2.2 下封层材料最佳洒布量的确定 |
5.2.3 防水性能分析 |
5.3 下封层材料评价标准及分级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沥青路面层间处治施工技术及验收标准研究 |
6.1 透层施工技术及验收标准 |
6.1.1 透层施工技术 |
6.1.2 透层验收检测方法及标准 |
6.2 下封层施工技术及验收标准 |
6.2.1 下封层施工技术 |
6.2.2 下封层验收检测方法及标准 |
6.3 十天高速现场检测试验结果与分析 |
6.3.1 十天高速现场透层检测试验结果与分析 |
6.3.2 十天高速现场下封层检测试验结果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
主要研究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透层油、粘层油在沥青混凝土路面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透层油和粘层油的作用机理浅析 |
2 基层与面层破坏分析 |
(1) 基层破坏分析 |
(2) 油面层破坏分析 |
3 在下列情况下必须浇洒透层油或粘层油 |
4 透层油、粘层油的施工工艺 |
4.1 透层的施工工艺 |
4.1.1 一般要求 |
4.1.2 注意事项 |
4.2 粘层的施工工艺 |
4.2.1 一般要求 |
4.2.2 注意事项 |
5 结语 |
(8)西铜高速全寿命周期沥青路面层间处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考虑层间接触的沥青路面力学研究 |
1.2.2 沥青路面层间材料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沥青路面层间病害分析及接触状态的影响因素 |
2.1 沥青路面层间病害调查分析 |
2.1.1 粘层常见病害 |
2.1.2 同步碎石封层病害 |
2.1.3 透层病害 |
2.2 层间接触状态影响因素分析 |
2.2.1 交通量及轴载 |
2.2.2 结构与材料的影响 |
2.2.3 温度影响 |
2.2.4 渗入路面中水的影响 |
2.2.5 施工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层间接触状态下沥青路面层间力学响应分析 |
3.1 层间接触状态的界定 |
3.2 水平荷载对沥青路面层间力学响应的影响 |
3.3 不同层间接触状态下沥青路面粘层剪应力 |
3.3.1 完全连续时粘层剪应力 |
3.3.2 部分连续时粘层剪应力 |
3.4 不同层间接触状态时下封层剪应力 |
3.4.1 层间连续时下封层剪应力 |
3.4.2 部分连续时下封层剪应力 |
3.5 超载时层间接触状态对路面层间应力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西铜高速全寿命沥青路面层间处治材料研究 |
4.1 粘层材料性能及影响因素研究 |
4.1.1 原材料优选及试验方案设计 |
4.1.2 不同粘层材料抗剪强度试验 |
4.1.3 温度及渗水对抗剪强度的影响 |
4.1.4 粘层材料及最佳用量确定 |
4.2 透层材料性能及影响因素研究 |
4.2.1 原材料性能测试及试验方案设计 |
4.2.2 基层养生龄期对渗透深度的影响 |
4.2.3 材料种类及温度对抗剪强度的影响 |
4.2.4 透层材料及最佳用量确定 |
4.3 封层材料性能及影响因素研究 |
4.3.1 下封层材料技术性质及试验方案设计 |
4.3.2 不同沥青封层材料的抗剪强度试验 |
4.3.3 温度及碎石粒径对下封层抗剪强度的影响 |
4.3.4 封层材料渗水性试验 |
4.3.5 封层材料种类及最佳用量确定 |
4.4 沥青路面层间材料作用机理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寿命沥青路面层间材料评价指标与技术要求 |
5.1 粘层材料评价指标与技术要求 |
5.1.1 粘层材料应具备的功能 |
5.1.2 国内外粘层材料评价现状 |
5.1.3 评价指标与技术要求确定 |
5.2 透层材料评价指标与技术要求 |
5.2.1 透层材料选择与评价研究应用现状 |
5.2.2 评价指标与技术要求确定 |
5.3 下封层材料评价指标与技术要求 |
5.3.1 国内外封层材料选用与评价 |
5.3.2 下封层材料应具备的技术性能 |
5.3.3 下封层评价指标与技术要求确定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寿命周期沥青路面层间处治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
6.1 试验路概况 |
6.2 原材料技术性质 |
6.2.1 粘层、封层材料技术性质 |
6.2.2 基层及面层材料配合比 |
6.3 层间处治施工关键技术 |
6.3.1 粘层施工及控制 |
6.3.2 封层施工及控制 |
6.4 试验路观测与芯样实验分析 |
6.4.1 试验路观测 |
6.4.2 芯样抗剪强度检测 |
6.5 西铜高速层间处治材料经济效益分析 |
6.5.1 经济分析模型 |
6.5.2 直接经济效益 |
6.5.3 社会效益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研究结论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沈阳市市政道路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沈阳市市政道路材料应用分析 |
2.1 沈阳市气候特征和自然区划划分 |
2.2 沈阳市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气候分区 |
2.3 路面材料选择 |
2.3.1 面层材料与混合料的选择 |
2.3.2 基层材料的选择 |
2.4 小结 |
第三章 沈阳市主干路沥青路面结构组合设计研究 |
3.1 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 |
3.2 计算模块的建立 |
3.3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
3.3.1 沥青路面结构类型 |
3.3.2 初拟路面结构组合方案 |
3.4 小结 |
第四章 沈阳市沥青路面结构力学分析 |
4.1 沈阳市路面结构力学分析概述 |
4.2 沈阳市现有市政道路主干路路面结构力学分析 |
4.2.1 结构层厚度对弯沉的影响分析 |
4.2.2 基层厚度对层底拉应力的的影响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沈阳市沥青路面结构经济效益评价 |
5.1 沈阳市市政道路建设费用分析 |
5.1.1 主干路建设费用 |
5.1.2 各结构方案道路路面结构材料费用汇总 |
5.2 沈阳市市政道路养护维修费用分析 |
5.3 沈阳市市政道路经济效益分析 |
5.4 沈阳市市政道路社会效益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沈阳市沥青路面结构的确定 |
6.1 方案比选 |
6.2 沈阳市主干路沥青路面结构确定 |
6.3 小结 |
主要结论与进一步研究设想 |
主要结论 |
进一步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乳化沥青透层、粘层和封层在路面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乳化沥青用作透层、粘层和封层的技术经济性 |
2 透层、粘层和封层的技术要求 |
2.1 材料要求 |
2.2 施工要求 |
3 结语 |
四、在粒料半刚性基层上浇洒透层沥青的工艺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粒料基层沥青路面层间剪切性能研究[D]. 芦川.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2]沥青路面透层施工方案的探讨[J]. 宋华. 民营科技, 2017(06)
- [3]浅谈热带地区乳化沥青透层施工质量控制技术[J]. 赵巧明. 四川水泥, 2015(10)
- [4]岩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及质量控制[J]. 朱瑞才,刘志兵. 交通世界(建养.机械), 2013(09)
- [5]沥青路面透层施工技术[J]. 胡玉涛. 科技与企业, 2013(10)
- [6]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层间处治技术研究[D]. 徐真真. 长安大学, 2012(S2)
- [7]透层油、粘层油在沥青混凝土路面中的作用[J]. 谷建玲. 粉煤灰综合利用, 2012(02)
- [8]西铜高速全寿命周期沥青路面层间处治技术研究[D]. 潘鑫. 长安大学, 2012(08)
- [9]沈阳市市政道路结构研究[D]. 张艺霞. 长安大学, 2011(04)
- [10]乳化沥青透层、粘层和封层在路面工程中的应用[J]. 麻丽妹.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