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Origin6.1在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芈月安[1](2021)在《基于新型特种少模光纤光栅的矢量模式转换的研究》文中提出在现如今高速发展的现代化通信时代,模分复用通信系统的出现大大缓解了通信容量供不应求的压力。以光纤中的模式作为传输信道的模分复用通信系统可以成倍地提高光纤通信的传输容量。它为我们跨入超高速、超大容量的新的信息化通信时代提供了可能。模式激励和模式转换技术是模分复用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也是近些年人们研究的热点课题。作为模分复用系统中核心器件的模式转换器近年来的报道种类繁多,其中基于光纤光栅的模式转换器由于具有高效率、低损耗、操作灵活等众多优点而备受研究者们的青睐。当前光纤光栅模式转换器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于线偏振模式转换,关于矢量模式转换的报道很少。而光纤中的矢量模式在新型光纤激光器、光纤中OAM模式的生成与复用传输、矢量模式模分复用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矢量模式广阔的应用前景使得人们对于光纤中矢量模式获取技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此研究背景下,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基于新型特种少模光纤光栅的矢量模式转换方法。利用具有矢量模式分离特性的特种光纤的光栅器件可以作为一种高效的矢量模式转换器。它在模分复用通信系统以及与光纤中矢量模式相关的众多领域都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的创新点和研究成果总结如下:1.提出了一种在空芯光纤中写入倾斜布拉格光栅的矢量模式转换的方法。分析了空芯光纤中的矢量模式传输特性,结果表明此光纤能够支持前四个矢量模式的传输,并且具有能够使矢量模式简并分离的特性。研究了倾斜空芯光纤布拉格光栅的矢量模式转换特性。结果显示当=2°时具有最高的转换效率。2.对比研究了非对称阶跃型和非对称涡旋光纤布拉格光栅的矢量模式耦合特性。分析了相位匹配条件、衰减系数和光栅调制深度对反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衰减系数α=0.5μm-1,0.3μm-1时,在非对称阶跃型和非对称涡旋型光纤布拉格光栅中的矢量模式分别获得了最高的转换效率。研究了自制非对称涡旋光纤布拉格光栅的模式转换特性,验证了理论与实验结果的一致性。3.提出了一种在环芯光纤中写入倾斜非对称布拉格光栅的矢量模式转换方法。重点分析了倾斜角度与非对称衰减系数共同作用下反射特性的演化规律。研究表明当衰减系数=0μm-1,=2°时,即对应于倾斜布拉格光纤光栅的情况下,高阶矢量模式具有最高的反射峰值。4.研究了在不同激励矢量模式下,倾斜环芯光纤布拉格光栅的矢量模式耦合特性。重点研究了在不同激励矢量模式下的相位匹配特性,研究显示激励与输出模式间的反射率与谐振波长均呈现出可逆性关系。另外,单偏振的激励模式只能转换为同类单偏振的矢量模式,并且在一些特定的倾斜角度处,可以获得高转换效率或高纯度的矢量模式。5.提出了采用涡旋光纤的倾斜长周期光栅,以及在反抛物型渐变折射率光纤中写入机械微弯长周期光栅的两种矢量模式转换器。主要分析了光栅周期的选取方法、相位匹配特性、倾斜角度、光栅调制深度、微弯振幅对透射谱及耦合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83.5°,84°,88°时,倾斜长周期光栅的TM01、HE21和TE01的透射峰值分别达到最大值。当微弯振幅mmax=1.5μm时,机械微弯长周期光栅的高阶矢量模式具有最高的转换效率。
吕彬[2](2021)在《高中植物与微生物主题科技创新实验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中生物学必修内容中植物与微生物所占比重较高。因此对该内容进行相应的开发与利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以及科学探究能力。在国内有很多关于高中生物学实验的改进和创新的研究,这些改进和创新让生物学实验变得更为多样化,更加能够多角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探究能力。科技创新大赛中,对于生物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也非常的重视,部分学校也成为了参赛的主力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国外科技创新实验也同样被很多仁人志士予以重视,并推出了相应的科创实验的网站,在网站上有部分大赛成果展示,以及相应的指导方案。因此本研究致力于开发出,与现有必修教材相切合的实验指导手册,运用国内外先进的实验教学理论和方法,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编写,期望能够帮助学生在科学探究道路上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悟。能够更加有利于学生形成生物科学核心素养。本次研究为开发应用性研究,研究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首先,对高中生物学实践探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论的应用进行了相应的文献梳理。其次,对高中生物学中常见的一些实验探究方法和实验探究技巧,进行了总结和梳理。最后对于国外的科学探究实验的相应的理论和指导性资料进行了整合和翻译。第二部分为调查分析,对我所在的实习学校以及相应的我能联系到的学校进行了生物学创新实验的开展过程的研究分析。包括学生和老师在内,对于他们如何开展生物学实验,怎样进行生物学实验,以及生物学实验中哪些因素对于他们学习生物学的成长最为重要,进行问卷的调查和分析,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实验指导手册进行相应的修改与调整。第三部分是将编制好的实验指导手册的部分章节提供给相应的授课老师使用,同时通过访谈的方法收集相应的老师的使用指导意见。进一步对手册进行完善。通过本次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本手册中的科学实验探究过程及方法,能够对学生生物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二、本手册中的科学实验探究的问题引导假设等科学实验流程,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三、本手册运用于实践教学以及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都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科学探究实验的多维度思考,多角度分析以及实验设计分析能力等。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为将来有致力于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理性思维的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胡振飞[3](2021)在《健身气功锻炼对大学生脾胃病症状的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制定一套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合理性的健身气功干预方案,对患有脾胃病的大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以寻求一条预防和辅助治疗大学生脾胃系统疾病的非医疗健康干预方案。方法: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九套健身气功功法可调理人体脾胃脏腑的动作进行提炼、筛选、重组,制定出一套以健身气功为运动形式的运动干预方案。运用实验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从曲阜师范大学招募并筛选出42名患有脾胃病的在校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根据症状得分随机分成人数相等且症状无显着性差异的实验一组、实验二组和对照组,将健身气功干预方案引入到实验一组与实验二组大学生脾胃病的治疗中,并持续十二周的功法干预。其中,实验一组与实验二组每周的锻炼频率分别为3次与5次;对照组不接受功法干预,维持正常的课程学习与生活。在实验前、第四周、第八周及第十二周后,采用中医脾胃病症状量化标准量表进行4次测量,对实验一组、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脾胃病胃系症状、肠系症状以及全身症状的数目和症状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脾胃病症状程度的测量结果显示,实验一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测量的胃系症状、肠系症状、全身症状以及脾胃病总体症状得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第4周和第8周末均未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第12周末两组胃系症状、全身症状和脾胃病总体症状得分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肠系症状得分未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测量的结果与实验一组相同,均不具备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第4周和第8周末同样未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第12周末两组胃系症状、全身症状和脾胃病总体症状得分产生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肠系症状得分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2、脾胃病症状数的测量结果显示,实验一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测量的胃系症状、肠系症状、全身症状以及脾胃病总体症状数目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第4周和第8周末两组症状数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12周末两组之间仅有胃系症状数目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症状数目未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和实验第4、8周末测量的结果与实验一组无异,均不具备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第12周末两组全身症状数目和脾胃病总体症状数目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胃系症状数目产生非常显着性的差异(P<0.01),肠系症状数目未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3、脾胃病证候疗效的评价结果显示,实验一组、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脾胃病证候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92.9%和14.3%,实验一组、二组与对照组的证候疗效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本实验制定的健身气功干预方案不仅可有效缓解大学生脾胃病胃系、肠系和全身的症状程度,还可有效减少大学生脾胃病胃系和全身的症状,可作为大学生预防和治疗脾胃病的一种新手段。
刘华松[4](2021)在《包晶钢连铸坯表面裂纹与组织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亚包晶或包晶点附近成分钢种的连铸坯表面横裂纹控制长期以来是低合金高强钢生产中的瓶颈问题。鉴于通过表面温度调控改善裂纹的传统途径具有较大局限性,由组织角度提升连铸坯表层热塑性已成为解决此类钢种在连铸、送装以及加热环节裂纹敏感性的重要思路。影响铸坯热塑性的组织因素主要包括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奥氏体晶界处先共析铁素体与碳氮化物的析出状态。考虑到常规连铸冷却过程中铁素体相变与碳氮化物析出行为难以有效控制,本研究提出抑制凝固初生奥氏体晶粒粗化、降低连铸过程碳氮化物析出程度以及避免再加热时膜状铁素体形成的研究路线。初生奥氏体晶粒粗化与冷却强度有关,其多发生在连铸坯表面凹陷或振痕处。在凝固与冷却过程中,通过解析坯壳不同位置所发生收缩对表面凹陷的作用,建立了坯壳表面凹陷程度的预测模型,并利用结晶器热流密度等实测数据对此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坯壳凹陷程度与碳含量关系密切,最大凹陷分别出现于超低碳与亚包晶区域,与实测数据吻合良好。进而,通过线性回归方法提出了多项式形式的最大凹陷位置碳含量预测模型。以上模型为表面凹陷敏感性较大的亚包晶钢成分优化提供了可靠依据。连铸坯表层粗大奥氏体晶粒的形成机制至今仍存在争议。基于动力学模型分析与凝固实验,对包晶钢凝固初生奥氏体晶粒的粗化机制进行了研究。依据1300~1450℃高温下的等温晶粒长大实验结果,由溶质拖曳理论分析了初生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动力学特征,认为其在高温时为理想晶粒长大。理想晶粒长大可很好地描述缓慢冷却凝固时的奥氏体晶粒长大行为;但对于连铸初凝坯壳对应的快速冷却凝固条件,其晶粒长大速度应当更快。通过设计0.15~10℃/s不同冷却速率下的凝固实验,证实了初生奥氏体晶粒存在的两种长大机制。其中,快速冷却凝固时奥氏体晶粒粗化速度远大于缓慢冷却凝固时。两种晶粒长大机制间的临界冷却速率为0.309~0.483℃/s。依据其与块状转变发生临界条件间的对比,两种晶粒长大机制分别对应于奥氏体通过扩散控制包晶相变或块状转变方式形成。其中,块状转变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应变应当是快速冷却凝固时奥氏体晶粒迅速粗化的原因。依据初生奥氏体晶粒长大机制,通过在晶界迁移驱动力模型中引入应变能项,建立了适用于块状转变的初生奥氏体晶粒长大模型,并结合多相场模拟及凝固实验数据确定了模型参数。该模型可在晶粒尺寸与形貌上较好地描述连铸坯表层奥氏体晶粒特征,反映出晶粒在奥氏体完全形成温度附近的快速粗化与柱状晶粒形貌等实验观察现象。基于此模型对铸坯表层晶粒的粗化时机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若通过强化冷却抑制初生奥氏体晶粒粗化,应当在铸坯表层温度降至奥氏体完全形成温度之前进行,对应于连铸结晶器上部区域,其关键措施为减轻表面振痕与凹陷。此外,进一步探讨了通过扩散控制包晶相变形成奥氏体以显着降低其晶粒粗化倾向的可能性。针对包晶点成分的含铝齿轮钢连铸坯角裂敏感性问题,通过研究其钢材产品渗碳处理对铝、氮元素含量的要求,为基于析出程度控制降低连铸裂纹倾向提供了成分优化依据。以20Cr钢为对象,采用模拟渗碳(伪渗碳实验)研究了铝、氮含量对渗碳时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影响。根据晶粒结构特征与动力学理论,揭示了异常晶粒长大是渗碳时晶粒粗化的发生方式。进而,基于多相场模拟得到了异常晶粒长大发生的临界条件,并结合实验数据分别提出了由AlN质量分数及其钉扎强度所决定的渗碳晶粒尺寸控制预测模型。验证实验表明,模型正确率分别达到92%与75%。以上模型确定了该类齿轮钢中铝、氮含量的最低需求。通过模拟热装实验,分析了连铸坯装炉温度与表面裂纹敏感性间的联系。发现在两相区温度热装时,钢中未转变奥氏体的反向生长是奥氏体形成的主要方式,而奥氏体在珠光体与铁素体晶界处的形核与长大则受到抑制。在此相变行为下,两相区温度热装时膜状铁素体的形成倾向较高,并随着装炉温度的降低而下降。基于微观组织尺度的应变分配模拟,评估了再加热时的组织特征对裂纹敏感性的影响,揭示了装炉温度与表面裂纹敏感性之间的组织关联。结果表明,应避免在两相区温度热装,并建议装炉时铸坯表层组织中的珠光体含量应大于未转变奥氏体含量。
李忠哲[5](2021)在《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声景的生理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健康的城市生活环境是个人与社会的共同追求,同时也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研究中的重点。城市声环境与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都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随着声景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单纯考虑声音的吵闹程度已不足以描述声音中的所有特征。正因如此,声景研究不仅关注负面声源的影响,更多的是研究人在声环境中的感知,进而考虑正面的声音对人体的积极作用。探求声景对人的生理影响是连接声景与健康之间的桥梁,也是实现健康声环境的根本途径。本文以生理指标作为观察手段,探究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典型声景对人体生理指标的影响,并结合主观问卷的调查,分析客观生理参数和主观评价因子之间的关系与差异,进而总结生理指标在声景中的变化规律,并对城市声景设计及声环境控制提供建议。通过对现有的声景理论和电生理学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讨论声景的常见分类方法以及特征;确定以生物声、地质自然声、人为声和机械声作为类别的声景分类标准。通过访谈和对前人文献的分析,筛选出20种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的典型声景,同时筛选出实验中涉及到的心电、脑电、呼吸波、体温和皮肤电阻等生理信号。对实验室中进行声景生理反应实验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和设计,讨论不同的声景录制和还原的方法;声景刺激片段的处理方式;以及实验需要的仪器和实验场地,为今后在实验室中进行声景的生理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范式。从人在声景中暴露时间的角度,分析声景中生理指标的敏感程度。对4个时间段内的生理指标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研究时间因素和声景类型对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通过对主观恢复性量表的降维处理,得到6个主观恢复性因子。通过典型相关分析,研究了4个时间段内生理指标与主观恢复性之间的典型相关性,并得出了在声景中记录人体生理指标的最佳时间。对声景中的视听交互作用进行研究,通过控制视觉和听觉,设计了四种声景的视听呈现模式:声音+视频、声音+图片、纯视频和纯声音。通过比较声音+视频组和声音+图片组之间的差异,研究了动态视觉和静态视觉对生理指标和主观评价的影响。通过比较纯视频组和纯声音组与声音+视频组之间的差异,研究了声景中视觉因素对听觉因素的影响,以及听觉因素对视觉因素的影响。通过比较在不同呈现方式下生理指标的差异,对今后声景的视听还原方式以及恢复性空间的营造方法提出建议。对声景中声音频谱的变化进行研究,通过同时录制近距离和远距离的声音,得到了声源距离有差异的声景刺激样本。通过对近距离声音进行等效声压级压缩,得到了衰减方式有差异的声景样本。通过比较实际近距离的声景和实际远距离声景之间的差异,研究了声源距离对各项生理指标和主观因子的影响。通过比较人工远距离和实际远距离声景之间的差异,研究了衰减方式对各个生理指标和主观因子的影响。进而研究了声景中的频谱成分对生理指标的影响,并对噪声声源的控制提出建议。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的典型声景片段的生理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声景类型对生理指标和主观因子的影响。通过分类变量主成分分析方法,将生理指标和主观因子降维,得到了二维的生理指标模型和主观因子模型,并分析不同种类的声景在两个模型中的分布,为声景的感知维度提供新的方向。对声景片段中声学参数进行计算,研究了声景的声学参数和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通过构建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生理指标受实际声学参数影响的具体趋势。为进一步通过声学参数预测人在声景中的生理反应提供可能。本文的创新性包括:探究了声景中时间因素对人体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了视听交互作用的生理感知差异;研究了声源距离和衰减方式对生理指标的影响;并探求了生理指标与主观评价和客观声学参数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对声景质量与健康的关系进行探索,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的声景评价提供新的方法和指标,并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的恢复性声景设计提供基础的理论依据和实际建议。
王阳[6](2021)在《拓扑材料的物理性质和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研究》文中指出拓扑材料因其独特的电子结构、奇异的物理性质以及潜在的应用前景,自发现以来一直是凝聚态物理研究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近年来,寻找新的拓扑材料、发现新的拓扑相和探索新的拓扑物理性质成为拓扑材料研究的主要课题。本论文利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技术,结合物性测量,对LaSbTe和EuCd2As2等拓扑材料的物理性质和电子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从拓扑材料的发现开始分别对拓扑绝缘体、拓扑半金属、拓扑超导体、及磁性拓扑材料的研究历程和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简要综述,重点介绍了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实验在拓扑材料研究中获得的重要结果。2.对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的基本原理和实验仪器的构造进行了详细介绍。3.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生长了拓扑绝缘体Bi2Se3纳米片,并对其进行了物性表征。4.利用物性测量系统结合锁相放大器对Weyl半金属TaAs的热电势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首次观察到热电势各向异性的量子振荡,结果表明TaAs具有线性的能带色散关系、高度各项异性的费米面结构和拓扑非平庸的Berry phase。5.通过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实验结合能带计算,发现LaSbTe是一个本征的nodal-line拓扑半金属。当考虑自旋轨道偶合时,能带计算结果表明布里渊区边界的nodal line对自旋轨道偶合稳定且能量值位于费米能级附近。ARPES实验直接观测到了沿X-R方向分布的nodal line,并且形成nodal line的Dirac点的能量值全部位于费米能级附近。这些结果直接表明LaSbTe是一个真正的nodal-line半金属,为研究与nodal-line半金属相关的新现象和可能的应用提供了平台。6.通过对EuCd2As2进行磁测量、电输运和热电输运测量,首次发现其磁化率在低温下存在长时间的磁弛豫现象,在5K时(001)面内的磁化率经过14小时变化量可达~10%。这种磁弛豫现象呈现出各向异性,(001)面内弛豫大于面外弛豫。这种磁弛豫效应发生在磁有序状态,温度越低弛豫效应越强。而且这种效应和外加磁场的大小有关。这些结果将激发进一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以了解弛豫过程的起源及其对磁拓扑材料的电子结构和物理性能的影响。7.利用激光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对EuCd2As2的电子结构进行了系统的测量,首次发现其电子结构在低温下超长时间的强烈弛豫现象,弛豫时间可以长达2-3天。其费米面随时间演变从起始的一个点发展成为多个大的费米面结构,能带则相应的表现出明显的位置移动和劈裂。对已经弛豫的EuCd2As2样品进行变温测量,发现其电子结构表现出强烈的温度依赖关系,其温度演变可以划分为四个温度区间。发现的电子结构弛豫现象不能用EuCd2As2的表面重构和晶体结构的变化进行解释,可能和磁结构的变化相关。
林裕富[7](2021)在《RHIC能量下重离子碰撞实验中手征磁效应的研究》文中指出实验研究显示,在高能重离子碰撞中产生了高温高密强耦合的新物质形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uak-Gluon Plasma,QGP)。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建造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是主要用来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性质及量子色动力学相图的实验装置。在非对心碰撞中,夸克胶子团在旁观质子的运动而产生的极强磁场的作用下,在磁场方向上会出现电荷分离的效应,这就是所谓的手征磁效应(Chiral Magnetic Effect,CME)。实验上致力于寻找重离子碰撞中的手征磁效应已经十多年,但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结论证实它的存在。其中最主要的难点在于手征磁效应研究中很难有效的扣除背景,特别是与共振态的椭圆流相关的背景,它们也会在垂直于磁场的方向上产生类似的分离效应。最近电荷平衡函数法(Signed Balance Function)被认为可以作为寻找CME的探针,它是基于检验由磁场作用而导致的粒子对横动量差的净取向在垂直、平行反应平面两个方向上起伏的区别而提出来的新方法。在这个方法中提出了一对观测量:rrest和RB,这两者对信号、背景的反应不一样。即rrest在包含共振态的椭圆流等背景等情况下会增大,而此时RB会被压低。如果这两个观测量都大于1,那么这种情况就很有可能存在CME。本文利用Toy模型、多相输运模型模型(AMPT)和异常粘滞流体动力学模型(EBE-AVFD)对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进一步的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通过对rrest和RB的结果对比,可以很好的鉴别信号与背景。接下来本文对实验上用于寻找CME的三个基本的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比较它们的核心组成部分发现是相互关联的,它们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模型中的结果也表明它们对信号和背景的反应是相似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这三种方法并没有明显的区别。本文还利用电荷平衡函数法对STAR实验中所采集的Au+Au200GeV的数据进行研究,rrest,rlab和RB在所有中心度中都大于1,且大于EBE-AVFD模型中没有手征磁效应信号时的结果。这一结果很难被解释为只有背景存在的情况下导致的。为了能够更好的扣除背景的贡献,在RHIC的螺线管径迹探测器(The Solenoidal Tracker At RHIC,STAR)实验组进行了同质异荷数对撞实验(Isobar collision),目前正在进行数据分析。这两个Isobar系统分别是:钌(44 96 Ru+44 96Ru)和锆(40 96Zr+40 96Zr),因为它们具有相同数量的核子数但具有不同的质子数,这就使得两对撞系统会有相同的背景(椭圆流)而具有不同的磁场大小,即两个碰撞系统的CME信号的大小不同。两个Isobar系统通过控制背景不变而改变信号的大小这样就得到了一个研究CME理想的环境。STAR合作组采用了盲分析法以消除由于人为因素而导致的偏差,目前所有用于分析实验数据的程序都已经冻结。因为Isobar的实验数据将会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因而迫切的需要对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不同方法对信号的灵敏度进行研究。由于不同方法之间的优劣一直争论补休,本文利用盲分析中冻结的分析7关联方法和R关联方法的程序,以及电荷平衡函数法在Quark Matter 2019会议报告中所用的相同的方法对EBE-AVFD模型产生的Isobar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方法的观测量对于两个系统都会随着CME信号的增大而增大。然而当比较两个系统的比值时,Δγ和Rlab表现出很好的、彼此相当的灵敏度,而Rψ2 and rB随着信号的增大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关于观测量灵敏度的研究将对STAR实验Isobar数据结果的分析提供很好的参考。
沈志强[8](2021)在《基于微波光子学的引导式微波宽带接收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日益增长的高速通信需求促使着无线通信接收机技术逐渐向高频段、大带宽的方向迈进。传统的电子学接收机已经无法满足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对多频段、大带宽信号的接收。近年来兴起的微波光子学利用光学方法突破了电子学上的限制,具有带宽大、损耗低、体积小、质量轻、抗电磁干扰等优点。随着光电子器件越来越成熟,逐渐在无线通信系统和微波雷达系统中得到实际应用,并在多频段、大带宽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本文将围绕基于微波光子学的频率引导式微波宽带接收及其中瞬时频率测量和微波信号产生两个关键部分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瞬时频率测量方面,我们首先研究分析了在可调谐单频光信号和光学频率梳作为光波本振的情况下,待测微波信号与其下变频后的中频信号之间的频率映射关系,并根据这两种情况中存在着需要先验条件、频率模糊等不足,提出了基于幅变光学频率梳的瞬时频率测量方案。在该方案中,根据下变频后中频信号的频率和功率信息可以反演出待测微波信号的频率。然后,我们对单频微波信号和多频微波信号的瞬时频率测量及频率测量误差进行了仿真分析,同时也对激光器RIN噪声对中频信号功率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最后,我们设计并搭建了原理验证性实验系统,采用工作在DC-2 GHz频率范围内的信号分析仪,实现了2-12 GHz频率范围内的瞬时频率测量,测量误差小于1.5 MHz,可以实现在复杂电磁环境中对微波信号的频率监测。在微波信号产生方面,我们首先阐述了单环路和双环路光电振荡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对其振荡模式和单边带相位噪声进行了研究分析。然后,我们针对这两种结构中均需要采用光学滤波器或者微波滤波器在众多振荡模式中进行选模的问题,提出了基于Vernier反馈环路的光电振荡器。在该结构的光电振荡器中不需要光学滤波器或微波滤波器便可以实现单模振荡,并且通过对多路径间延迟时间差的调节可以实现微波信号的频率调谐,使其不再受滤波器的限制。我们研究分析了光纤长度、路径个数、延迟时间差等因素对产生微波信号的频率、相位噪声和杂散抑制比的影响。最后,我们设计并搭建了原理验证性实验系统,实现了3.07-4.72 GHz的频率调谐范围。在光纤长度为100 m时,产生的微波信号在距载波10 k Hz频偏处的单边带相位噪声为-99.60 d Bc/Hz。在微波宽带接收方面,我们首先提出了基于微波光子学的频率引导式下变频接收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流程,研究分析了在基于载波抑制双边带调制的微波下变频过程中,光电探测器的有限频率响应对带外信号的抑制作用。然后,我们仿真分析了该接收系统对线性啁啾脉冲信号和二元相位编码信号的下变频接收以及对多个信号的选择性接收。最后,我们设计并搭建了下变频接收系统的原理验证性实验系统,将频率在25 GHz附近的单频连续波信号、线性啁啾脉冲信号和二元相位编码脉冲信号三种不同形式的高频微波信号下变频至频率在100 MHz以内的中频信号进行接收。
全威[9](2021)在《马铃薯制品中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的形成及其对健康的影响》文中提出热加工食品中美拉德反应危害物(Maillard reaction harmful products,MRHPs)是食品安全领域的热点问题。马铃薯制品是一类消费量大、消费受众广的典型MRHPs高暴露食品。近年来,马铃薯制品对健康的影响受到诸多关注,但仅从反式脂肪酸、血糖指数和血糖负荷值等因素无法充分解释不同加工方式的马铃薯制品之间对健康影响的差异。考虑到不同方式加工的马铃薯制品中MRHPs含量有显着差异,因此有理由怀疑其也是马铃薯制品影响健康的关键因素。但现有研究聚焦于马铃薯制品中的丙烯酰胺,而忽视了其中还可能存在的其它MRHPs。多种MRHPs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同时被机体摄入后对健康产生怎样的影响。因此,明确马铃薯制品中多种MRHPs的生成影响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对于马铃薯制品健康性问题至关重要。基于此,本论文以马铃薯制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主要MRHPs的组成和含量,在此基础上通过循证医学和动物实验的手段探究马铃薯制品及其MRHPs对生物体健康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对83种商品化马铃薯制品中主要MRHPs的种类及含量水平进行了调查,并以油炸、焙烤、挤压膨化和蒸煮四类加工方式进行了分类统计。在此基础上,以MRHPs含量较高的油炸和焙烤两种加工形式为重点,对中国主要马铃薯产区的九种马铃薯中可能影响上述三类MRHPs生成的主要组成成分进行了测定,并测定了三类MRHPs的生成情况,最后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典型相关性分析相结合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所得到的数据集进行综合分析初步探讨了热加工过程中马铃薯组分对多种MRHPs生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商品化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为0.06μg/g~2.60μg/g;两种晚期糖基化产物(CML和CEL)的含量水平分别为1.05μg/g~11.24μg/g和1.78μg/g~14.4μg/g,要略低于热加工肉制品中CML和CEL的含量;而杂环胺主要是两种β-咔啉类杂环胺:Harmane和Norharmane,其含量略低于咖啡制品中β-咔啉类杂环胺的水平(10μg/kg~40μg/kg)。马铃薯原料组分对于三类MRHPs生成有显着影响,赖氨酸、谷氨酸、3-CQA和5-CQA与丙烯酰胺和Harmane的形成呈典型负相关性;天冬氨酸、α-卡茄碱和α-茄碱则分别与丙烯酰胺和Harmane的形成呈典型正相关性。为明确马铃薯制品特别是其中MRHPs与人类慢性疾病风险的关联,论文采用meta分析方法,将目前不同热加工方式马铃薯制品与慢性疾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的风险比结果通过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并结合亚组分析和剂量效应分析探究长期摄入不同热加工方式马铃薯制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热加工方式马铃薯制品与慢性疾病风险的关联呈现显着差异。与蒸煮马铃薯相比,长期摄入油炸和焙烤马铃薯与糖尿病、高血压和结肠癌的患病风险显着相关。剂量效应分析结果具体指出,每天增加100 g马铃薯的摄入会将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提升5%,每天增加100 g油炸马铃薯的摄入会将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提升10%。而蒸煮马铃薯制品则与慢性疾病风险不存在显着的关联。基于马铃薯制品中三类MRHPs含量数据和动物实验剂量数据,详细研究了丙烯酰胺(2 mg/kg体重/天)、CML(2 mg/kg体重/天)和Harmane(1 mg/kg体重/天)单独和混合摄入对Sprague-Dawley(SD)大鼠健康的影响。血清生化、组织病理学以及代谢组学结果发现,Harmane没有对SD大鼠的健康造成显着不良影响。丙烯酰胺和CML分别造成了SD大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和胰腺损伤并导致空腹血糖上升,还会通过氧化应激导致肝脏、腓肠肌和神经纤维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和功能异常。由于Harmane具有抗氧化和抗糖尿病活性,三类MRHPs混合摄入时对氧化应激、血糖代谢以及胰腺和神经损伤的影响有所减弱。但MRHPs混合摄入时又会引发肾脏损伤和功能异常以及肿瘤风险增加等新的健康问题产生。这主要与Harmane的辅助致癌性,以及三类MRHPs均对精氨酸生物合成通路造成影响,导致MRHPs混合摄入时富马酸代谢和关联的TCA循环异常有关。上述结果表明多种MRHPs混合摄入时对机体健康的影响和机制并不能简单的根据MRHPs单独作用时的结果进行预测。考虑到上一部分研究发现马铃薯制品中三类MRHPs对SD大鼠血糖水平和脏器组织造成不良影响,本文进一步探究了三类MRHPs单独和混合摄入对糖尿病GotoKakizaki(GK)大鼠健康的影响。从血清生化、氧化炎症应激、胰岛细胞凋亡及代谢通路等角度初步探究了MRHPs对GK大鼠糖尿病进展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显示,丙烯酰胺以及CML介导GK大鼠氧化炎症应激、造成胰腺病理损伤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受损、糖代谢及能量代谢通路紊乱,最终导致GK大鼠糖尿病进展恶化。Harmane则没有对GK大鼠糖尿病进展造成显着影响,并且Harmane具有抗氧化和抗糖尿病作用,上调了糖代谢通路相关代谢物的表达。因此,MRHPs混合摄入对GK大鼠氧化应激水平、胰腺功能以及糖代谢通路的影响有所降低,但考虑MRHPs混合摄入造成了胰腺病理损伤,最终还是会对GK鼠糖尿病进展造成不良影响。其次,从血清生化和代谢组学分析了MRHPs对GK大鼠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发现,MRHPs与GK大鼠脑和神经系统、肝肾等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MRHPs混合摄入还与肿瘤风险增加有关。最后,基于上一部分研究发现三类MRHPs影响GK大鼠脑部并发症的结果,本文以认知和记忆功能障碍这一重要的糖尿病脑部并发症为例,从氧化炎症应激关联的神经胶质细胞激活、神经元损伤和神经细胞凋亡以及Aβ沉积、糖代谢和胰岛素信号传导等多个途径具体分析和比较了三类MRHPs单独和混合摄入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及其相关机制的影响。研究发现丙烯酰胺和CML会介导GK大鼠体内氧化应激,激活脑部神经胶质细胞并引起炎症应激,造成Aβ在脑部积累增加和脑部正常的葡萄糖转运功能受损,从而导致GK大鼠的认知和记忆功能受损。此外,丙烯酰胺还会造成脑部神经突触功能蛋白下调、细胞凋亡蛋白上调,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产生严重不良影响。Harmane没有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造成显着不良影响,并且三类MRHPs混合摄入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的影响较单独摄入时显着减弱,这主要与Harmane发挥抗氧化活性降低了其它MRHPs混合摄入时对氧化和炎症应激水平和神经突触功能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有关。因此,马铃薯制品中多种MRHPs对GK大鼠脑部认知和记忆功能的不良影响的机制主要与脑部血糖代谢异常和Aβ沉积有关。
魏立新[10](2021)在《形声字偏旁的类型和位置在副中央凹信息提取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可对中央凹处当前注视位置的信息进行提取加工,也可以对右侧副中央凹处的部分信息进行预视。在中文阅读领域,已有大量研究发现了形旁和声旁的预视效益,但是对于两者在副中央凹加工中的相对作用大小还未有一个一致结论。在现代汉语中,超过80%的汉字都是形声字,通常由一个提供语义线索的形旁和一个提供语音线索的声旁组合而成。这一特点使得形声字成为研究亚词汇水平上语义和语音信息加工的绝佳材料。而以往的实验并未对形声字的结构进行控制,得到的结果可能混淆了位置和功能的作用。因此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选择形声字为材料,采用眼动追踪技术对自然阅读过程中亚词汇水平上语义和语音的预视效益同时进行考察。实验一选择相同数量的左形右声和左声右形结构字为材料,对词频和笔画数进行了匹配,并分别设置一致条件、形旁掩蔽、声旁掩蔽和完全掩蔽四种预视条件,考察形旁和声旁的作用大小,以及偏旁位置对两者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是对形旁还是声旁进行掩蔽,都会显着增加读者的注视时间,而且声旁的作用比形旁更大。当考虑偏旁位置时,在凝视时间上出现了交互作用,表现为在左形右声字中,声旁掩蔽条件下的凝视时间显着长于形旁掩蔽条件;而两者的差异在左声右形字中并不显着。实验二仅选择左右结构中更为常见的左形右声字为材料,在控制偏旁规则性、一致性和独立存在性的前提下,分别设置一致条件、形旁同位、形旁异位、声旁同位、声旁异位和完全掩蔽六种预视条件,考察当形旁和声旁出现在不同位置时对其亚词汇信息提取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声旁的位置发生调换时,对其加工过程造成了较大破坏,但声旁包含的信息仍被激活;而形旁的效应本就微弱,因此对位置的调换并不敏感。通过本实验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中文读者在副中央凹加工中可以获得亚词汇水平上的语音和语义信息。(2)在中文阅读过程中,声旁的作用比形旁更大,但这一优势仅在更为常见的左形右声结构字中出现。(3)当声旁出现在与整字相同的位置时能够显着促进加工,而当声旁出现在不同位置时,其预视效益会显着减小。
二、Origin6.1在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Origin6.1在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新型特种少模光纤光栅的矢量模式转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空分复用技术中的模分复用技术 |
1.2.1 空分复用技术的分类与特点 |
1.2.2 模分复用通信系统的分类与发展现状 |
1.2.3 基于模分复用通信系统的光纤型模式转换器的分类与应用 |
1.3 基于少模光纤光栅的模式转换的研究现状 |
1.3.1 少模光纤光栅的特点与分类 |
1.3.2 基于布拉格光纤光栅的模式转换的研究现状 |
1.3.3 基于长周期光纤光栅的模式转换的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基于光纤光栅模式耦合的理论基础 |
2.1 光波导的基础理论知识 |
2.1.1 光波导中的基本方程 |
2.1.2 光波导中模式的性质 |
2.2 全矢量复耦合模理论 |
2.3 基于全矢量复耦合模理论的系列特种结构光栅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空芯光纤的倾斜布拉格光纤光栅的矢量模式转换的研究 |
3.1 在空芯光纤中写入倾斜布拉格光栅的矢量模式耦合特性的研究 |
3.1.1 空芯光纤的矢量模式传输特性 |
3.1.2 基于空芯光纤的倾斜布拉格光栅的相位匹配条件 |
3.1.3 相关光栅参数对矢量模式耦合特性的影响 |
3.2 本章小结 |
4 基于涡旋光纤的非对称布拉格光纤光栅的矢量模式转换的研究 |
4.1 阶跃型少模光纤中写入非对称布拉格光栅的矢量模式耦合特性分析 |
4.1.1 阶跃型光纤的矢量模式传输特性 |
4.1.2 基于阶跃型光纤的非对称布拉格光栅的相位匹配条件 |
4.1.3 相关光栅参数对矢量模式耦合特性的影响 |
4.2 涡旋少模光纤中写入非对称布拉格光栅的矢量模式耦合特性分析 |
4.2.1 环形结构涡旋光纤的矢量模式传输特性 |
4.2.2 基于涡旋光纤的非对称布拉格光栅的相位匹配条件 |
4.2.3 相关光栅参数对矢量模式耦合特性的影响 |
4.3 基于自制光纤的非对称布拉格光栅的模式耦合特性研究 |
4.3.1 自制光纤的模式传输特性 |
4.3.2 基于自制光纤非对称布拉格光栅的模式耦合特性分析 |
4.3.3 基于自制光纤非对称布拉格光栅的实验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涡旋光纤的倾斜非对称布拉格光纤光栅的矢量模式转换的研究 |
5.1 在阶跃型和涡旋光纤中写入倾斜非对称布拉格光栅的对比性研究 |
5.1.1 阶跃型与涡旋光纤的矢量模式传输特性的对比性分析 |
5.1.2 基于阶跃型和涡旋光纤的倾斜非对称布拉格光栅的相位匹配条件的分析 |
5.2 基于环芯结构涡旋光纤的倾斜非对称布拉格光栅的矢量模式耦合特性的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在不同激励矢量模式下,基于环芯光纤的倾斜布拉格光纤光栅的矢量模式转换的研究 |
6.1 在不同激励矢量模式下,基于环芯光纤的倾斜布拉格光栅的相位匹配条件 |
6.2 不同激励矢量模式下,光栅参数对矢量模式耦合特性的影响 |
6.3 本章小结 |
7 基于新型特种结构长周期光纤光栅的矢量模式转换的研究 |
7.1 在涡旋光纤中写入倾斜长周期光栅的矢量模式转换的研究 |
7.1.1 涡旋光纤的矢量模式传输特性 |
7.1.2 基于涡旋光纤的倾斜长周期光栅的相位匹配条件 |
7.1.3 相关光栅参数对矢量模式耦合特性的影响 |
7.2 在反抛物型渐变折射率光纤中写入机械微弯长周期光栅的矢量模式转换的研究 |
7.2.1 反抛物型渐变折射率光纤的矢量模式传输特性 |
7.2.2 基于反抛物型渐变折射率光纤的机械微弯长周期光栅的相位匹配条件 |
7.2.3 相关光栅参数对矢量模式耦合特性的影响 |
7.3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 |
8.2 下一步拟开展的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高中植物与微生物主题科技创新实验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
1.1.1 新课程改革对于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新要求 |
1.1.2 生物学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性 |
1.1.3 生物学实验创新改进在生物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设计 |
2 核心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高中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生物学实验探究的文献综述 |
2.2.1 “生物学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
2.2.2 “开放式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
2.2.3 “研究性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
2.2.4 “创新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
2.3 理论综述 |
2.3.1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文献研究 |
2.3.2 建构主义理论的文献研究 |
2.3.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文献研究 |
2.3.4 多元智能理论的文献研究 |
2.3.5 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文献研究 |
3 研究方法与过程 |
3.1 研究方法 |
3.1.1 文献研究法 |
3.1.2 行动研究法 |
3.1.3 问卷调查法 |
3.1.4 访谈法 |
3.1.5 统计分析法 |
3.2 研究过程 |
4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指导手册的编写步骤 |
4.1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实验的设计理念 |
4.2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实验的原则和方法 |
4.2.1 提问的原则和方法 |
4.2.2 背景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
4.2.3 作出假设的原则 |
4.2.4 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 |
4.2.5 实验笔记记录的原则和方法 |
4.2.6 科技创新实验论文撰写的一般步骤 |
5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指导手册的实践研究与案例分析 |
5.1 高中生物学创新实验应用现状调查 |
5.1.1 调查的目的 |
5.1.2 调查的对象 |
5.1.3 调查的结果分析 |
5.2 前期测评 |
5.2.1 测评的目的 |
5.2.2 测评的对象 |
5.2.3 测评的结果分析 |
5.3 高中生物学创新实验指导手册的实践研究与案例分析 |
5.3.1 实践研究的目的 |
5.3.2 实践研究的对象 |
5.3.3 实践研究的过程 |
5.3.4 实践研究的结果分析 |
5.4 后期测评 |
5.4.1 测评的目的 |
5.4.2 测评的对象 |
5.4.3 测评的结果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反思 |
7 实施建议 |
8 参考文献 |
9 附录 |
附录1: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学生科研探究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2: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高中生物学创新实验设计思维测评 |
附录4:科研能力小问卷: |
附录5:高中生物植物与微生物科技创新指导手册 |
10 致谢 |
(3)健身气功锻炼对大学生脾胃病症状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4 文献综述 |
1.4.1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研究 |
1.4.1.1 脾胃病的病因 |
1.4.1.2 治疗脾胃病的原则 |
1.4.1.3 治疗脾胃病的方法 |
1.4.1.4 脾胃病诊断与疗效评价的方法 |
1.4.2 大学生脾胃病的研究 |
1.4.2.1 大学生脾胃病的调查现状 |
1.4.2.2 大学生脾胃病的致病因素 |
1.4.3 健身气功在脾胃病领域中的研究 |
1.4.3.1 健身气功在脾胃病治疗中的研究 |
1.4.3.2 健身气功对人体脾胃脏腑的影响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大学生脾胃病健身气功干预方案的制定 |
3.1.1 大学生脾胃病健身气功干预方案制定的原则 |
3.1.2 大学生脾胃病健身气功干预方案动作的筛选 |
3.1.3 动作编排顺序、音乐选择和数量设置的理论依据 |
3.1.4 健身气功干预方案的运动频率、强度、时间与内容 |
3.2 实验结果 |
3.2.1 脾胃病症状得分结果的比较 |
3.2.2 脾胃病症状测试数目的比较 |
3.2.3 实验组和对照组脾胃病证候疗效评价的比较 |
3.2.4 实验组不同性别大学生脾胃病症状干预效果的比较 |
3.3 讨论 |
3.3.1 实验结果分析 |
3.3.1.1 大学生脾胃病症状数目改变的分析 |
3.3.1.2 大学生脾胃病症状程度改变的分析 |
3.3.2 健身气功干预方案的分析 |
3.3.2.1 健身气功干预方案各式动作对脾胃脏腑影响的分析 |
3.3.2.2 健身气功干预方案的整体作用 |
3.3.2.3 健身气功干预方案可用作大学生防治脾胃病的干预手段 |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以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4)包晶钢连铸坯表面裂纹与组织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表面横裂纹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 |
2.1.1 表面横裂纹形成机理 |
2.1.2 表面横裂纹影响因素 |
2.2 表面横裂纹控制措施 |
2.2.1 合金成分调整 |
2.2.2 连铸坯温度场控制 |
2.2.3 奥氏体晶粒尺寸控制 |
2.2.4 表层组织控制 |
2.2.5 倒角结晶器技术 |
2.2.6 热装裂纹控制 |
2.3 合金成分对凝固与相变收缩的影响 |
2.4 奥氏体晶粒长大行为研究 |
2.5 块状转变研究 |
2.6 本论文研究意义与内容 |
2.6.1 研究意义 |
2.6.2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2.6.3 主要研究手段 |
3 合金成分对奥氏体晶粒粗化倾向影响研究 |
3.1 合金成分对坯壳表面凹陷倾向的影响 |
3.1.1 模型建立 |
3.1.2 参数确定 |
3.1.3 模型验证 |
3.1.4 模型应用-亚包晶钢成分调整 |
3.1.5 表面凹陷倾向最大位置碳含量计算模型 |
3.2 合金成分对奥氏体完全形成温度的影响 |
3.2.1 不考虑合金元素偏析时成分的影响 |
3.2.2 考虑合金元素偏析时成分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4 连铸坯表层奥氏体晶粒长大机制研究 |
4.1 初生奥氏体晶粒长大动力学 |
4.1.1 高温奥氏体晶粒长大实验 |
4.1.2 初生奥氏体晶粒长大动力学 |
4.2 理想晶粒长大对初生奥氏体晶粒的适用性 |
4.2.1 缓慢冷却凝固 |
4.2.2 快速冷却凝固 |
4.2.3 快速冷却凝固时晶粒粗化的可能机制 |
4.3 冷却速率对初生奥氏体晶粒尺寸影响实验研究 |
4.3.1 研究方法 |
4.3.2 基于传热分析的实验冷却强度 |
4.3.3 组织特征与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 |
4.3.4 冷却速率对初生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考虑块状转变影响的连铸坯表层奥氏体晶粒长大模型研究 |
5.1 考虑块状转变影响的初生奥氏体晶粒长大模型 |
5.1.1 模型建立 |
5.1.2 模型参数确定 |
5.2 模型验证与讨论 |
5.2.1 模型验证 |
5.2.2 模型讨论 |
5.3 模型应用—抑制连铸坯表层奥氏体晶粒粗化 |
5.3.1 奥氏体晶粒粗化时机 |
5.3.2 冷却强度的影响 |
5.3.3 奥氏体完全形成温度的影响 |
5.3.4 初生奥氏体形成机制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包晶成分齿轮钢中铝、氮含量与裂纹控制研究 |
6.1 研究方法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实验方法 |
6.1.3 析出模型 |
6.1.4 多相场模型 |
6.2 研究结果 |
6.2.1 初始奥氏体晶粒结构 |
6.2.2 伪渗碳后奥氏体晶粒结构 |
6.2.3 氮化铝析出状态 |
6.2.4 析出与奥氏体晶粒结构间关系 |
6.3 分析与讨论 |
6.3.1 渗碳过程中晶粒粗化模式 |
6.3.2 异常晶粒长大发生条件 |
6.3.3 渗碳过程中晶粒粗化预测 |
6.3.4 模型验证与应用 |
6.4 本章小结 |
7 连铸坯装炉温度对裂纹敏感性影响研究 |
7.1 材料与研究方法 |
7.2 研究结果 |
7.2.1 初始组织 |
7.2.2 膨胀曲线与相变曲线 |
7.2.3 相变动力学分析 |
7.2.4 微观组织特征 |
7.2.5 裂纹敏感性模拟 |
7.3 分析与讨论 |
7.3.1 热装加热时的逆相变特征 |
7.3.2 装炉温度对逆相变行为的影响 |
7.3.3 装炉温度对奥氏体晶粒结构的影响 |
7.3.4 装炉温度与裂纹敏感性间关系 |
7.4 本章小结 |
8 本研究对连铸坯表面裂纹控制的意义 |
8.1 成分调控以减轻连铸坯壳表面凹陷 |
8.2 抑制连铸坯表层初生奥氏体晶粒粗化 |
8.3 包晶点成分齿轮钢铝、氮含量优化 |
8.4 热装生产中装炉温度的合理制定 |
9 结论与创新点 |
9.1 结论 |
9.2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声景的生理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来源 |
1.1.1 城市的高密度化趋势 |
1.1.2 健康人居环境的需求 |
1.1.3 声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
1.1.4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声景评价研究 |
1.3.2 噪声对生理的影响研究 |
1.3.3 声景对生理及健康的影响研究 |
1.3.4 声景与神经科学相关的研究 |
1.3.5 声景恢复效应研究 |
1.3.6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概念界定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研究框架 |
第2章 声景生理效应的理论研究 |
2.1 声景理论及典型声景的选取 |
2.1.1 声景基础理论及研究范围界定 |
2.1.2 声景的分类方法 |
2.1.3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声景样本的选择 |
2.2 生理效应及其研究方法 |
2.2.1 电生理学基础理论 |
2.2.2 人的生理反应调节机制 |
2.2.3 生理信号的选择 |
2.3 声景生理效应实验研究方法 |
2.3.1 声景录制方法 |
2.3.2 生理测量及计算方法 |
2.3.3 声景设计和呈现方法 |
2.3.4 实验被试的选择和招募方法 |
2.3.5 实验控制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声景中的时间因素对生理效应的影响 |
3.1 研究背景及实验细节 |
3.1.1 研究背景 |
3.1.2 实验刺激 |
3.1.3 实验细节 |
3.2 时间与声景类型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1 生理指标受时间和声景类型的影响 |
3.2.2 时间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3 声景类型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
3.3 生理指标与主观恢复性之间的关系 |
3.3.1 主观恢复性因子的提取 |
3.3.2 生理指标与恢复性因子之间的相关性 |
3.4 基于时间对生理指标影响的声景设计建议 |
3.4.1 生理反应随时间变化的实际意义 |
3.4.2 主观与生理之间的关系的实际意义 |
3.4.3 对城市声景设计及声环境规划的建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声景中的视听交互对生理效应的影响 |
4.1 实验的背景及细节 |
4.1.1 实验背景 |
4.1.2 实验刺激 |
4.1.3 实验细节 |
4.2 动态视频与静态图片在声景呈现上的差异 |
4.2.1 视频呈现下的主观恢复性均值 |
4.2.2 动态视频与静态图片对生理数据的影响 |
4.2.3 动态视频与静态图片对主观评价的影响 |
4.3 视听交互下生理指标的差异 |
4.3.1 生理指标受视觉和听觉因素影响的模型构建 |
4.3.2 声景中视觉因素对声音感知的影响 |
4.3.3 声景中听觉因素对视觉感知的影响 |
4.4 视听交互对生理指标影响的实际意义及声景设计建议 |
4.4.1 主观评价和生理反应在视听交互上的差异 |
4.4.2 视觉和听觉在景观设计中的生理效应 |
4.4.3 对城市声景设计及声环境规划的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声景中的声音频谱对生理效应的影响 |
5.1 实验的背景及细节 |
5.1.1 实验背景 |
5.1.2 实验刺激 |
5.1.3 实验细节 |
5.2 声音频谱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
5.2.1 生理指标受声源距离和衰减方式影响的模型构建 |
5.2.2 声源距离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
5.2.3 声音衰减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
5.3 声音频谱对主观评价的影响 |
5.3.1 主观评价受声源距离和衰减方式影响的模型构建 |
5.3.2 声源距离对主观评价的影响 |
5.3.3 声音衰减对主观评价的影响 |
5.4 生理指标与主观评价在声音衰减上的差异 |
5.4.1 海浪声与交通声之间的差异 |
5.4.2 生理指标与主观评价的敏感性差异 |
5.4.3 生理指标与主观因子间的相关性 |
5.5 声音频谱对生理指标影响的实际意义及声景设计建议 |
5.5.1 声音中低频与高频的生理反应差异 |
5.5.2 主观评价与生理反应在频谱上差异的实际意义 |
5.5.3 对城市声景设计及声环境规划的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声景的生理效应趋势研究 |
6.1 实验的背景及细节 |
6.1.1 实验背景 |
6.1.2 实验刺激 |
6.1.3 实验细节 |
6.2 不同声景种类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
6.2.1 不同声景中生理指标的变化 |
6.2.2 经验分类下声景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
6.2.3 生理指标的主成分分类 |
6.3 声景的主观评价与生理指标的关系 |
6.3.1 不同声音环境中主观评价的变化 |
6.3.2 经验分类下声景对主观评价的影响 |
6.3.3 主观数据的主成分分类 |
6.3.4 主观因子与生理指标之间关系 |
6.4 声景的声学参数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
6.4.1 不同声音种类的声学参数 |
6.4.2 声学参数与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
6.4.3 声学参数和生理指标之间的线性关系 |
6.5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声景的生理变化趋势及声景设计建议 |
6.5.1 典型声景对生理指标的影响趋势 |
6.5.2 声学参数对生理指标的影响趋势 |
6.5.3 声景的生理效应影响趋势总结以及在声景设计上的建议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城市典型声景的现场图 |
附录2 声景的感知恢复性量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创新性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拓扑材料的物理性质和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物理学中拓扑的引入 |
1.2 从霍尔效应到量子自旋霍尔效应 |
1.2.1 霍尔效应 |
1.2.2 反常霍尔效应 |
1.2.3 自旋霍尔效应 |
1.2.4 量子霍尔效应 |
1.3 拓扑绝缘体 |
1.3.1 二维拓扑绝缘体 |
1.3.2 三维拓扑绝缘体 |
1.4 拓扑晶体绝缘体 |
1.5 拓扑半金属 |
1.5.1 拓扑Dirac半金属 |
1.5.2 拓扑Weyl半金属 |
1.5.3 拓扑nodal line半金属 |
1.5.4 拓扑nodal surface半金属 |
1.6 拓扑超导体 |
1.7 磁性拓扑材料 |
1.7.1 磁性拓扑绝缘体 |
1.7.2 磁性拓扑半金属 |
1.8 本章小结 |
第2章 角分辨光电子能谱 |
2.1 引言 |
2.2 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基本原理 |
2.2.1 光电效应 |
2.2.2 光电发射的量子力学描述 |
2.2.3 光电发射的动量和能量 |
2.2.4 光电子谱函数的数据分析 |
2.3 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技术 |
2.3.1 光源系统 |
2.3.2 能量分析器 |
2.3.3 超高真空系统 |
2.3.4 低温样品台系统和传样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拓扑绝缘体Bi_2Se_3系列纳米片生长 |
3.1 引言 |
3.2 气相沉积法生长Bi_2Se_3纳米片 |
3.2.1 气相沉积法 |
3.2.2 气相沉积法生长Bi_2Se_3纳米片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拓扑Weyl半金属TaAs的热电输运性质研究 |
4.1 引言 |
4.2 TaAs的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 |
4.3 TaAs中手性反常诱发的负磁阻信号 |
4.4 TaAs热电势的研究 |
4.4.1 高质量TaAs单晶样品 |
4.4.2 热电势实验装置和测试设备及方法 |
4.4.3 TaAs热电势研究结果 |
4.4.4 TaAs热电势总结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拓扑nodal-line半金属LaSbTe电子结构研究 |
5.1 引言 |
5.2 LaSbTe高质量单晶样品的生长和物性表征 |
5.3 LaSbTe电子结构的DFT计算 |
5.3.1 四方晶格LaSbTe的对称性与能带简并点 |
5.3.2 t-LaSbTe三维布里渊区中的体态能带结构和能带节点曲线的DFT计算 |
5.3.3 t-LaSbTe体态费米面结构的DFT计算 |
5.3.4 t-LaSbTe表面7个元胞层的slab计算 |
5.4 LaSbTe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研究 |
5.4.1 不同k_z面上的费米面结构及电子能带结构的测量 |
5.4.2 Diamond状能带节点曲线研究 |
5.4.3 X-R路径的Dirac能带节点曲线研究 |
5.4.4 四方晶格LaSbTe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研究总结 |
5.4.5 LaSbTe的光电子能谱实验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磁性拓扑材料EuCd_2As_2的物性测量 |
6.1 引言 |
6.2 实验方法 |
6.3 EuCd_2As_2的晶体结构和磁结构 |
6.4 EuCd_2As_2的磁化率和电阻率测量 |
6.5 EuCd_2As_2的比热和热电输运测量 |
6.6 EuCd_2As_2的弛豫实验测量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EuCd_2As_2电子结构超长时间弛豫现象的发现 |
7.1 引言 |
7.2 实验方法 |
7.3 EuCd_2As_2电子结构在低温下的弛豫现象 |
7.4 EuCd_2As_2电子结构在高温下的弛豫现象 |
7.5 EuCd_2As_2电子结构随温度的变化 |
7.6 讨论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RHIC能量下重离子碰撞实验中手征磁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简介 |
1.1 基本粒子的标准模型 |
1.2 量子色动力学 |
1.2.1 渐近自由和禁闭 |
1.2.2 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和QCD相图 |
1.3 高能重离子碰撞 |
1.3.1 时空演化 |
1.3.2 横向方位角的各向异性 |
1.4 手征磁效应 |
1.5 模型介绍 |
1.5.1 Toy模型 |
1.5.2 AMPT模型 |
1.5.3 EBE-AVFD模型 |
第二章 RHIC-STAR实验装置 |
2.1 STAR探测器 |
2.1.1 时间投影室 |
2.1.2 飞行时间探测器 |
2.1.3 重味探测器(Heavy Flavor Tracker) |
第三章 实验上寻找CME信号的方法 |
3.1 寻找CME的观测方法及现状 |
3.1.1 γ关联方法的简介及研究现状 |
3.1.2 R关联方法的简介及研究现状 |
3.2 寻找CME的新方法:电荷平衡函数法 |
3.2.1 电荷平衡函数法 |
3.2.2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更新与总结 |
3.3 实验观测方法之间的相关性 |
3.3.1 γ关联法 |
3.3.2 R关联法 |
3.3.3 电荷平衡函数方法 |
3.3.4 三种方法核心部分的比较 |
3.3.5 Toy模型 |
3.3.6 EBE-AVFD模型 |
3.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电荷平衡函数法在Au+Au 200 GeV的分析结果与讨论 |
4.1 分析数据的记录与筛选 |
4.1.1 事件筛选 |
4.1.2 带电粒子径迹的筛选 |
4.1.3 带电粒子径迹的筛选 |
4.2 事件平面法 |
4.3 统计误差和系统误差 |
4.3.1 统计误差 |
4.3.2 系统误差 |
4.4 结果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同质异位素对撞实验 |
5.1 Isobar实验的理论预测 |
5.2 STAR实验组的盲分析方法 |
5.3 基于EBE-AVFD模型对不同方法灵敏度的研究 |
5.3.1 γ关联方法 |
5.3.2 R关联方法 |
5.3.3 电荷平衡函数法 |
5.3.4 三种方法显着性比较 |
5.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会议报告 |
致谢 |
附录: 电荷平衡函数法中σ(ΔB_y)和σ(ΔB_x)的推导 |
(8)基于微波光子学的引导式微波宽带接收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子学接收机的研究现状 |
1.2.2 基于微波光子学的瞬时频率测量 |
1.2.3 基于微波光子学的微波信号产生 |
1.3 现有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2章 基于幅变光学频率梳的瞬时频率测量 |
2.1 引言 |
2.2 基于微波光子学的微波下变频 |
2.2.1 载波抑制双边带调制 |
2.2.2 基于可调谐单频光信号的微波下变频 |
2.2.3 基于光学频率梳的微波下变频 |
2.3 基于幅变光学频率梳的瞬时频率测量的理论研究 |
2.3.1 待测微波信号与其下变频信号之间的映射关系 |
2.3.2 频率测量的仿真验证及其测量误差分析 |
2.4 基于幅变光学频率梳的瞬时频率测量的实验验证 |
2.4.1 光学频率梳的产生 |
2.4.2 实验系统的设计和搭建及相邻梳齿间功率比的测定 |
2.4.3 单频微波信号的瞬时频率测量实验验证 |
2.4.4 多频微波信号的瞬时频率测量实验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Vernier反馈环路光电振荡器的微波信号产生 |
3.1 引言 |
3.2 光电振荡器的基本原理 |
3.2.1 光电反馈 |
3.2.2 单环路光电振荡器 |
3.2.3 双环路光电振荡器 |
3.3 Vernier反馈环路光电振荡器的理论研究 |
3.3.1 基本结构及其振荡模式 |
3.3.2 单边带相位噪声 |
3.3.3 路径个数对旁瓣抑制比的影响 |
3.4 Vernier反馈环路光电振荡器的实验验证 |
3.4.1 实验系统的设计与搭建 |
3.4.2 微波信号的频率调谐 |
3.4.3 单边带相位噪声的测量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微波光子学的频率引导式下变频微波接收 |
4.1 引言 |
4.2 基于微波光子学的微波带宽接收系统结构及其工作流程 |
4.3 宽带微波光子下变频 |
4.3.1 基于载波抑制双边带调制的微波光子下变频 |
4.3.2 单频微波信号的微波光子下变频 |
4.3.3 双频微波信号的微波光子下变频 |
4.4 频率引导式接收系统对宽带微波信号的下变频接收 |
4.4.1 线性啁啾脉冲信号的下变频接收 |
4.4.2 二元相位编码脉冲信号的下变频接收 |
4.4.3 多个信号的选择性接收 |
4.5 下变频接收系统的实验验证 |
4.5.1 实验系统的设计与搭建 |
4.5.2 高频微波信号的下变频接收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马铃薯制品中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的形成及其对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马铃薯制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1.1.1 马铃薯制品与肥胖 |
1.1.2 马铃薯制品与高血压 |
1.1.3 马铃薯制品与心脑血管疾病 |
1.1.4 马铃薯制品与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
1.1.5 马铃薯制品与癌症 |
1.2 马铃薯制品与美拉德反应危害物 |
1.2.1 丙烯酰胺 |
1.2.2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
1.2.3 杂环胺 |
1.2.4 其它美拉德反应危害物 |
1.3 美拉德反应危害物的吸收、代谢及对健康的影响 |
1.3.1 丙烯酰胺的吸收、代谢及对健康的影响 |
1.3.2 晚期糖基化产物的吸收、代谢及对健康的影响 |
1.3.3 β-咔啉类杂环胺的吸收、代谢及对健康的影响 |
1.3.4 多种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共存情况下对健康的影响 |
1.4 立题背景与意义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马铃薯制品中主要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含量调查及生成影响因素分析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主要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马铃薯样品的制备 |
2.3.2 马铃薯原料中糖类的组成及含量测定 |
2.3.3 马铃薯原料中水分含量的测定 |
2.3.4 马铃薯原料中总酚、总黄酮和总花青素的测定 |
2.3.5 马铃薯原料中酚类化合物的UPLC-TOF-MS分析 |
2.3.6 马铃薯原料中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测定 |
2.3.7 马铃薯原料中糖苷生物碱提取及含量测定 |
2.3.8 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含量测定 |
2.3.9 马铃薯制品中CML和 CEL含量测定 |
2.3.10 马铃薯制品中杂环胺含量测定 |
2.3.11 美拉德反应危害物检测方法学考察 |
2.3.12 主成分分析 |
2.3.13 典型相关性分析 |
2.3.14 数据分析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商品化马铃薯制品中主要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分析 |
2.4.2 热加工过程中马铃薯组分与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同步生成的关联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马铃薯制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基于前瞻性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研究材料 |
3.2.2 检索策略 |
3.2.3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
3.2.4 文献质量评价 |
3.2.5 文献数据提取 |
3.2.6 统计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文献检索结果 |
3.3.2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全死因死亡率的Meta分析 |
3.3.3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Meta分析 |
3.3.4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结肠癌风险的Meta分析 |
3.3.5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风险的Meta分析 |
3.3.6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高血压风险的Meta分析 |
3.3.7 发表偏倚分析及敏感性分析 |
3.3.8 讨论 |
3.4 主要结论 |
第四章 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β-咔啉类杂环胺和晚期糖基化产物对大鼠健康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和主要仪器设备 |
4.2.1 实验动物 |
4.2.2 实验材料 |
4.2.3 主要仪器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实验动物饲养与给药 |
4.3.2 口服糖耐量测试(OGTT) |
4.3.3 实验样本收集 |
4.3.4 空腹血清胰岛素含量(FINS) |
4.3.5 胰岛稳态模型评价 |
4.3.6 血清生化分析 |
4.3.7 氧化应激水平测定 |
4.3.8 主要脏器组织病理分析 |
4.3.9 血清代谢组学样本前处理 |
4.3.10 GC-TOF-MS分析血清代谢物 |
4.3.11 血清代谢物鉴定 |
4.3.12 血清代谢物数据统计处理 |
4.3.13 数据统计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实验动物常规指标监测 |
4.4.2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血糖代谢的影响 |
4.4.3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脏器组织的影响 |
4.4.4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
4.4.5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 |
4.4.6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代谢通路的影响 |
4.4.7 讨论 |
4.5 主要结论 |
第五章 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β-咔啉类杂环胺和晚期糖基化产物对糖尿病大鼠健康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和主要仪器设备 |
5.2.1 实验动物 |
5.2.2 实验材料 |
5.2.3 主要仪器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实验动物饲养与给药 |
5.3.2 口服糖耐量测试(OGTT) |
5.3.3 实验样本收集和血清生化分析 |
5.3.4 空腹血清胰岛素含量 |
5.3.5 胰岛稳态模型评价 |
5.3.6 氧化应激与炎症因子水平测定 |
5.3.7 胰岛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
5.3.8 血液和尿液代谢组学样本前处理 |
5.3.9 GC-TOF-MS分析及鉴定血液和尿液代谢物 |
5.3.10 代谢组学和其它数据统计处理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GK大鼠糖尿病进展的影响 |
5.4.2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影响GK大鼠糖尿病进展的潜在机制 |
5.4.3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GK大鼠健康的影响 |
5.5 主要结论 |
第六章 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β-咔啉类杂环胺和晚期糖基化产物对糖尿病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的影响 |
6.1 前言 |
6.2 实验材料和主要仪器设备 |
6.2.1 实验动物 |
6.2.2 实验材料 |
6.2.3 主要仪器设备 |
6.3 实验方法 |
6.3.1 实验动物饲养与给药 |
6.3.2 新物体识别实验 |
6.3.3 Y迷宫实验 |
6.3.4 实验样本收集 |
6.3.5 氧化应激与炎症因子水平测定 |
6.3.6 脑组织中关键蛋白含量的测定 |
6.3.7 脑组织病理分析以及H&E染色和尼氏染色 |
6.3.8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6.3.9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三类美拉德危害物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的影响 |
6.4.2 三类美拉德危害物影响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的机制 |
6.5 主要结论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HPLC-MS图谱 |
附录B:免疫组化染色图 |
附录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10)形声字偏旁的类型和位置在副中央凹信息提取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
1.1 预视效益与边界范式 |
1.2 中文特点 |
1.3 偏旁在汉字加工中的作用 |
1.4 形旁和声旁作用的相对大小 |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2.1 问题提出 |
2.2 研究意义 |
3 实验一位置左右对不同偏旁副中央凹预视的影响 |
3.1 实验目的与假设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讨论 |
4 实验二位置异同对不同偏旁副中央凹预视的影响 |
4.1 实验目的与假设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讨论 |
5 总讨论 |
5.1 形旁和声旁在副中央凹加工中的作用 |
5.2 偏旁的位置-功能联结效应 |
5.3 声旁出现加工优势的原因 |
5.4 理论启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Origin6.1在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新型特种少模光纤光栅的矢量模式转换的研究[D]. 芈月安.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高中植物与微生物主题科技创新实验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 吕彬.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健身气功锻炼对大学生脾胃病症状的干预研究[D]. 胡振飞.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包晶钢连铸坯表面裂纹与组织控制研究[D]. 刘华松.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5]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声景的生理效应研究[D]. 李忠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6]拓扑材料的物理性质和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研究[D]. 王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21(02)
- [7]RHIC能量下重离子碰撞实验中手征磁效应的研究[D]. 林裕富.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8]基于微波光子学的引导式微波宽带接收性能的研究[D]. 沈志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9]马铃薯制品中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的形成及其对健康的影响[D]. 全威. 江南大学, 2021(01)
- [10]形声字偏旁的类型和位置在副中央凹信息提取中的作用[D]. 魏立新.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