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索引 中国医学杂志 2000 年 15 月

学科索引 中国医学杂志 2000 年 15 月

一、SUBJECT INDEX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Volume15,2000(论文文献综述)

李迪花[1](2021)在《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田径科研论文可视化研究》文中指出

周娇娇[2](2020)在《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目的与意义1.1梳理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史,揭示中医外科肛肠领域在中医药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方面作出的贡献。1.2挖掘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研究热点与前沿,为临床与科研工作者提供新的研究方向。1.3系统梳理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文献,找出核心研究机构与研究者,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供一定的方向。2研究方法2.1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发文年代、作者、研究机构与期刊杂志等分布情况进行分析。2.2应用共现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作者、机构与关键词进行分析,找出该领域的核心研究者与研究机构,以及该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前沿。2.3应用聚类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找出该研究领域中的基本知识结构,并依据其时间线视图,直观展示出该领域的演化过程。2.4应用突现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挖掘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3研究结果3.1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李华山教授是该领域最高产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是该领域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中国肛肠病杂志是该领域的核心期刊。3.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共现分析结果3.2.1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作者共现分析结果发现该领域已形成多个研究团队,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团队分别是:李华山团队、韩宝团队、叶玲团队与范学顺团队。3.2.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机构共现分析结果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联合北京马应龙长青肛肠医院与国内十多个研究机构间开展了相对密切的合作,而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则相对独立,与其他研究机构合作较少;另外机构共现结合作者共现分析发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李华山团队对近几年该领域产生的影响最大,即该团队研究的内容是目前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研究的热点。3.2.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消痔灵注射液是该研究领域最常用的药物;该领域最常研究的直肠脱垂类型是直肠黏膜内脱垂;注射疗法联合PPH或者肛门紧缩术是最常研究的联合术式;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是临床观察性研究。3.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关键词聚类后,共得到9个聚类,进一步分析得出6个基本知识结构:Cluster0的研究主题为祖国医学在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传承与发展;Cluster1、Cluster3和Cluster8的研究主题均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时联合其他术式的研究;Cluster2、Cluster4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类型研究;Cluster5的研究主题为利用有限元模型客观证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有效的理论研究;Cluster6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时注射方式的研究;Cluster7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患者的人群研究。3.4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1977年~2007年属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初期,经过长达30年不间断研究,丰富了国内关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临床经验。自2007年开始至今属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期:术式方面的研究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研究的注射药物以消痔灵注射液和芍倍注射液为主;注射疗法中的消痔灵注射术是研究的焦点;研究方法仍以临床观察性研究为主。4研究结论4.1对我国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研究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过程,揭示了中医外科肛肠领域在中医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方面作出的贡献。4.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中研究热点与前沿:关于注射药物,消痔灵注射液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研究的前沿,芍倍注射液是研究的前沿;关于注射疗法,消痔灵注射术是研究的前沿;关于联合术式,注射疗法联合PPH、TST或者RPH等联合术式属于该领域研究的前沿;关于该领域研究的直肠脱垂类型,完全性直肠脱垂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研究的前沿,直肠粘膜内脱垂是研究的前沿;关于研究的方法,临床观察是研究的前沿。4.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中的核心研究机构与研究者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与该院的李华山教授,可以成为该领域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首先考虑对象。

梁胜翔[3](2020)在《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2009年3月,我国启动实施覆盖全民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过去的10年多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取得了显着的进展和成效,为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共卫生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缺乏合格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却成为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瓶颈问题。因此,自2010年开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在全国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开展,然而,一系列研究表明,当前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效果不佳,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解决,其主要原因是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不明确,导致培训项目设计缺乏核心能力理论支撑。国际上,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已相继建立了各自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模型,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能力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以能力为导向的核心能力模型所驱动。目前,国内尚未见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系统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对重庆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系统评估,并在建立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基础上,开发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培训项目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及依据,并为人员能力建设提出对策建议。研究方法1.研究地点选择:本研究根据地理位置和2016年的GDP情况,选择重庆市8个主城区和18个区/县作为研究地点,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9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4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8个乡镇卫生院)作为研究现场。2.定量研究:采用连续性抽样方法选取了1275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包括服务机构领导和一线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自制调查问卷,分别对研究地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执业资格类别、工作岗位、工作经历、培训次数、培训需求(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沟通能力、流行病调查、需求评估、干预措施制定、满意度调查或评价项目开展效果、授课技能9个维度)。采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一般情况、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城市与农村、主城区与区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筛选培训需求的相关因素,再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对筛选出来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定性研究:采用有目的抽样方法,在所选研究地点基层卫生机构中抽取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领导以及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兼顾各个项目)进行个人深入访谈(In-depth interview,IDI),用信息饱和原则决定最终样本量。个人深入访谈根据事先制定的半结构化访谈题纲来进行,领导的访谈题纲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状况相关信息(即本单位工作人员数量、质量以及稳定性)、对当前人员培训的现状、当前培训项目存在的问题以及培训需求。一线工作人员的访谈题纲内容包括他们对自身服务能力的自我评估,他们对培训的参与情况,对当前培训的看法以及培训需求。所有访谈均在访谈对象所在卫生机构选择安静的办公室或会议室进行,每次访谈大约持续40-60分钟,在受访者的知情同意下,所有访谈均用录音笔进行了录音。最后,采主体框架分析法对所有访谈资料进行分析。4.德尔菲法:本研究共选择了17名来自中国东部、西部、北部和南部不同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专家参加两轮Delphi咨询。在Delphi咨询之前,通过文献研究、专家会议、岗位分析、专家会议等研究方法初步构建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初稿和咨询问卷。然后,经过2轮Delphi咨询构建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研究结果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问卷调查中,一共调查1275人,其中有效问卷1244份,有效率为97.6%。调查对象中,57.9%来自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34年龄段占38.7%,大部分(82.6%)为女性。学历以大专为主(62.3%),93.1%的调查者接受过医学院校教育,40.8%为护理专业,超过一半(54.6%)的调查对象职称为初级。工作5年以上的占36.7%,72.6%的人员具有执业资格,执业护士占56.9%,大多数(83.7%)之前没有公共卫生相关工作经历,40.4%的人具有护理工作经历。一共纳入10个基层卫生机构的的10名领导和35名一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在10名领导中,超过一半(6位)是女性;超过一半的领导(6/10)年龄在30至40岁之间;大多数领导(8/10)工作年限在三年以上。在一线工作人员当中,超过一半(21/35)来自社区卫生中心,超过四分之三(27/35)是女性,绝大多数一线工作人员(32/35)的年龄≤40岁,大多数(21/35)的工作年限不到3年。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在卫生人力资源数量方面,所有基层卫生机构领导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编制及现有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特别缺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在人力资源能力素质方面,一线工作人员和领导都均认为,现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学历低(学历以大专以下为主)、职称低(以初级职称为主)。总体而言,在学历构成上,78.5%为大专及以下学历;在专业构成,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背景的人员占比低,41%以上的工作人员为护理专业出身,尤其是城市和主城区的基层卫生机构,护士占比将近50%。只有5.9%的工作人员具有公共卫生专业背景;在职称构成上,初级职称或无职称工作人员占比达80%,而副高职称仅占3%。多数一线工作人员认为自身能力不足,难以胜任本职工作,尤其在一些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高的服务项目(如健康教育、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完全胜任的工作人员不到一半,而且大多数人员不胜任的原因是因为知识和技能都缺乏。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85%以上的工作人员在半年内最少接受过1次以上的培训。但是,绝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领导认为,目前的培训效果欠佳,培训并没有使人员能力得到根本提高。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人员短缺,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安排人员参加培训;二是目前的培训没有很好地组织,层层培训导致培训内容重复。此外,专业性强的培训(如重性精神病和慢病管理)没有由专业机构承担;三是当前的培训通常集中在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的政策和服务规范上,培训缺乏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培训。同时,由于培训缺乏需求评估,导致部分培训项目与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不匹配;四是目前的培训形式单一,通常只通过讲座进行,或者以会代训,主要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实践操作层面的培训;五是大多数培训时间太短,培训时间碎片化,不能系统提高知识和能力;六是培训师资不固定、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培训教材不统一,难以保证培训同质化。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需求评估: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的9个维度中,专业知识占91.3%,专业技能占84.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78.8%,沟通能力64.3%,干预措施制定41.6%。需求评估占33.2%,流行病学调查32.5%,满意度调查或项目开展效果评价27.9%,授课技能占26.7%。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上述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受专业背景、学历、职称、执业资格类别以及工作岗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尤其工作岗位是9个维度培训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建立:经过2轮Delphi咨询,建立了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该框架由1个总功能(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维护公众健康),8个子功能(“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居民健康信息管理”、“社区健康监测与需求评估”、“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疾病预防与控制”、“社区卫生应急管理”、“多部门协作”、“政策、规划制定与评价”)构成。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构建:通过两轮Delphi咨询,构建了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该核心能力模型由3个一级指标(包括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理念与价值观)、19个二级指标(包括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知识、社区健康监测能力、社区健康需求评估能力、政策和干预措施制定及实施和评价能力、健康管理能力、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应急处置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管理和领导能力、基本科学研究能力及职业精神等)、60个三级指标(包括流行病与医学统计学、中医药健康管理知识、居民健康状况及疾病危险因素监测能力、参与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价的能力、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技能、慢病患者健康管理能力、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能力、社会动员技能、工作伙伴关系建立、项目管理能力、基本研究设计和实施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及奉献精神等)和129项具体能力界定组成。研究结论重庆市基层卫生机构仍然存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短缺、人员能力素质不高以及人员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同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需求呈现多元化,不同人员的培训需求各有侧重。本研究所建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于核心能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奠定了基础,为卫生行政部门进一步改进培训项目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增强培训项目的针对性、提高培训的效果、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根据目前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要进一步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2.国家要在政策层面上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3.以核心能力为导向,调整改革医学院校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学历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4.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开发能力培训项目,开展基于核心能力模型的培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能力建设效果。

翟孝天[4](2020)在《G公司抗抑郁药品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的医药市场一直被各大跨国医药公司视为战略要地,然而巨大的市场潜力也促使行业竞争更加激烈。随着城市化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健康比以往更加受到公众的重视。目前中国患有抑郁以及相关亚型疾病的人数已经超过5500万,绝大多数患者需要药物维持。抗抑郁药品在中国市场的推广不仅可以为企业实现经济价值,同时也可以使公众更加客观地认识疾病,减少因为病耻感或者意识不足而导致悲剧发生,中国每年有超过100万患者因抑郁症自杀。本文以G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数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首先使用PEST以及波特五力等分析工具,对G公司抗抑郁药品的外部营销环境进行分析。然后使用STP理论以及7P营销理论结合当前最新的医疗改革政策“医药分家”“带量采购”等,对G公司现阶段抗抑郁药品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问题存在的原因。之后根据问题使用STP理论以及7P理论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并对前后方案做了对比,对新方案可能产生的效果做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方案执行的原则目标以及一系列保障措施。通过对G公司抗抑郁药营销策略优化这一课题的研究,为医药企业中枢神经药品营销策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参考。

王伟[5](2019)在《《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研究 ——基于1915-1949年发刊的文本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科学》杂志的创刊发行在近代中国的科学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1915年1月到1949年5月,35年间《科学》杂志共出版31卷,合计350期,留下了约3000万字的宝贵思想财富。从20世纪90年代起,对《科学》杂志的相关研究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时至今日,关于它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均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从传播学的视角剖析其科学传播理念形成、内容变迁和特色效果的研究还比较少见。本研究基于1915-1949年的《科学》杂志的传播活动和发刊内容,将其置于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与时代变动及社会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之下,运用科学传播最新理论,从传播主体自身行为和社会行为的角度,在梳理杂志自身科学传播活动的基础上,分析多元化的传播主体社会角色的形成和变迁,科学传播理念的形成和演化路径,科学传播内容与实践的互动变迁关系,以及科学传播采用的方式和策略,最后对科学传播的效果进行考察。本研究主旨是通过对《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过程、传播主体、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策略以及传播效果的全方位考察,力图展示中国近代科学传播活动从知识价值传播到科学文化建构演变的一个缩影,为当代科学传播活动提供思想指导和历史借鉴,既具一定的历史意义,又具一定的现实意义。具体研究共分为7章: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本课题研究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理论概念、思路方法和观点内容,进而指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第2章,《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实践历程。以《科学》杂志基于中国社会现实的传播目标入手,通过对杂志不同时期传播发展过程背后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因素分析,指出《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实践活动与中国社会现实之间,经历了一个传播观念表达、传播范式形成、传播优先解谜、传播危机反应和传播理念转型的发展过程。第3章,《科学》杂志的多元化传播主体的社会角色变迁。通过选取《科学》杂志的组织管理者群体、编辑部长群体和撰稿科学家群体中的代表人物,对其在科学传播实践过程中的教育背景、发刊情况、发刊内容和传播特点进行量化分析,指出《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是一场由留美学生为主体的自然科学家群体发起,由政治家、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共同参与并推动的一场致力于科学启蒙的传播实践活动。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在推进中国近代科学传播发展的同时,在共同具有的“精神特质”的指引下,自身科学家的社会角色得以确立,并普遍经历了一个从科学传播、科学研究、科学教育到科学管理的多重社会角色变迁历程。第4章,《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理念的形成与演进。通过对《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理念的提出及发展过程分析,指出“求真致用”的科学传播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特征与科学文化价值特征的融合统一。《科学》杂志在推进科学传播理念的实现过程中,通过栏目体裁和内容编排等外在的表现形式,客观展示了科学名词本质观念和科学社会兴趣的变迁过程;通过传播思想和传播内容等具体的实践,“求真”理念推进了科学本质观念在社会的变迁,“致用”理念推进了中国科学化和科学中国化的具体实践。第5章,《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内容变迁。以1915-1949年《科学》杂志的发刊内容为基础,按照科学传播实践与社会互动的不同阶段,将其分为传播观念表达到范式形成、范式形成到优先解谜、优先解谜到危机反应、危机反应到理念转换四个不同的时期,在对发刊概况、出刊内容等进行详细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在发刊内容变迁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全面的科学普及思想、中国科学化和科学中国化的传播思想、“抗战救国”下的传播思想和“科学建国”下的传播思想等不同特征。第6章,《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方式和策略选择。通过对“中国有无科学”问题的多维度探讨、“整个科学”本质观念的传播和科学的“科学”的思想传播,推进科学传播社会行为的合法性建构;通过积极回应社会热点、推进科学信息交流、创设科学传播机构,推进科学传播社会地位的权威性确立;通过推进科学在共同体内部传播、科学向共同体外部传播和科学与国际传播交流的实践,实现科学传播在社会实践的渐进性拓展。第7章,《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效果评析。从当代科学与传播实践中面临的“危机”入手,通过对《科学》杂志在传播实践中产生的“科学主义”特征进行分析,指出“科学主义”忽视了传播作为人的社会活动现实,从而使科学自身与传播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冲突的必然。这种内在的冲突启示当代科学传播既要遵循科学原则,更要遵循传播原则,应该走一条科学与人文发展的实践道路。最后,在对第2-7章研究结论进行概括的基础上,对本研究做出整体的评价,并提出下一步的研究设想。

刘翔翔[6](2019)在《基于两阶段灰色聚类模型的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健康管理是以预防和控制疾病发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活动,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结合形成的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为社区居民健康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管理与服务平台,在促进社区医疗、预防疾病、保障健康方面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是在武汉市黄陂区健康管理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横断面调查,探讨健康管理背景下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水平。目的:本研究拟提出并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揭示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前沿热点,找到社区卫生服务研究的集中领域及空白领域,找出具有标志性和创新性的文献,以期为相关学者开展研究提供方向。(2)通过对武汉市黄陂区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水平进行评估,揭示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水平、优劣及存在的问题,为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及政府决策提供依据。(3)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及居民满意度调查,探讨影响居民接受社区卫生服务的因素和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1)通过检索1998-2018年的国内发表的社区卫生服务主题的科研文献,研究国内社区卫生服务领域研究热点和应用领域,了解社区卫生服务领域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使用Cite Space软件,对社区卫生服务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及知识图谱绘制。(2)采用普查的方式对黄陂区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综合评估,选择6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来构建社区卫生服务指标体系,根据全区19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专家评估数据,运用基于改进的中心点混合三角白化权函数把黄陂区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划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采用综合测度决策模型计算19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灰度聚类系数,从而确定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整体服务水平。(3)通过多阶段分层抽样和PPS的方法抽取10个社区的2475名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其人口学、健康行为、健康素养、健康指数、社区卫生服务和居民满意度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探讨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同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居民满意度进行评估,探索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及居民满意度的方法和策略。结果:(1)本研究共筛选出2871篇研究性文献。自2006年起,社区卫生服务研究的文章呈波浪式增长趋势。主要发文地区从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较少。社区卫生服务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而临床医学学科相关高质量文献数量较少。(2)在第一阶段灰色聚类分析中,武汉市黄陂区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2个处于弱(差)类,3个处于中等灰(中)类,4个处于较强类(良)、10个处于强灰(优)类,说明在聚类分析的第一阶段,仅依据灰色聚类系数向量的各分量最大值对社区卫生服务水平进行分类,武汉市黄陂区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整体处于上等水平。在经过第二阶段的综合测度决策后,武汉市黄陂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1个处于弱(差)类、3个处于中等灰(中)类、6个处于较强灰(良)类、9个处于强灰(优)类。由此可以看出武汉市黄陂区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教育水平、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收入来源及医疗保险形式是影响居民接受社区卫生服务的影响因素。构建社区居民满意度的结构方程模型“健康素养—健康行为—健康状态—社区卫生服务—居民满意度”,其中KMO值为0.875,说明模型拟合较好。模型结果显示,健康素养、健康行为、社区卫生服务水平都与居民满意度有直接效应关系。健康素养、健康状况与满意度有间接效应关系。与健康状况和健康行为相比,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素养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更大。结论:(1)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发展趋势研究、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分析、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健康管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院双向转诊制度、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这些研究是当前社区卫生服务研究领域的热点,也是今后社区卫生服务研究领域的主要方向。(2)武汉市黄陂区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有个别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水平偏低,要加大对弱类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使更多的弱类机构上升到强灰类或较强灰类机构。(3)政府要加强基层卫生机构的投资和监管力度,加大对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才配置,提高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将来的干预可通过提高健康素养、改变健康行为、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及改善健康状况的方式来提高居民满意度。

郭士柱[7](2019)在《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外羽毛球研究态势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有效把握国内外羽毛球研究态势,为羽毛球科研发展提供定量依据,为我国羽毛球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基于数据的定量分析和主题的定性判断,从中外对比的角度,运用文献计量法和可视化软件科学知识图谱,对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近25年国内外羽毛球研究的期刊论文数据,从发文特征、期刊分布、作者及合作、机构及合作、国家分布及合作、研究热点及前沿这六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对国内外羽毛球研究的发文特征、期刊分布、作者及合作、机构及合作对比分析表明,国内外在年发文量、高产期刊、高产作者、高产机构存在显着差异。中国羽毛球年发文量和总发文量都高于国外,为了还将继续保持上升状态;国内外高载文期刊较为集中,多为体育专业期刊;相比于国内国外的高产作者发文较为平均,国内作者单位以专业体育院校为主,国外的高产机构多为综合类院校;机构之间和作者之间的合作都有待加强。2.通过国家分布及合作分析,发现我国在国际羽毛球研究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者主要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羽毛球研究者在东南亚、欧洲地区分布较为集中。另外,美国和英国在羽毛球科研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3.国内的研究热点主体有普通高校、羽毛球教学、运动损伤、训练方法、技战术等。国外的研究热点主体为羽毛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生理特点、运动心理学研究等。国内研究热点的演变总体遵循着由竞技体育到学校体育再到社会体育、体育产业的主题变迁过程,国外的研究主题则是从运动损伤到技术再到运动心理、运动生理。国内研究前沿是高校羽毛球教学、李宗伟、女子单打,国外的还是围绕生理学、心理学、生物力学等多个学科对羽毛球进行解读。针对研究结论对羽毛球学者提出以下建议:在羽毛球科研领域应重点关注高发文频次的学者、期刊和机构,积极加强合作,加强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在科研上充分利用体育类高校和综合类院校的科研资源和科研环境,提升综合院校和师范院校的科研能力;应加强国际视野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并积极加强对外合作,投稿到国际平台,提升我国在羽毛球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应重点关注高校羽毛球教学中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及应用,对李宗伟、女子单打的研究,同时借鉴国外加强从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角度对羽毛球的研究。

宁鹏飞[8](2019)在《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文中指出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繁荣发展,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等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技术在医学的多个领域渗透与应用,助力现代医学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就。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社会历史条件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属于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范畴,本文研究属于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1977-1990年期间,由于我国政府相关政策的积极推动、医学研究者与计算机专家的有力合作以及国外技术的引入,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领域的应用开始起步发展,并逐渐与本地实际相结合,衍生出了新的本地特征。在现有研究中,对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领域的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应用及影响少有涉及,本文工作是对现有研究的有益补充。本文研究中采用的资料包含了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档案馆的档案资料、来自于内蒙古计算机领域和医学领域在1977-1990年这一时期亲历者的口述资料,这些一手史料在以往研究中少有涉及。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多个方面的对比研究,给出了1977-1990年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领域的引入历程、应用发展水平及特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历史线索。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范围、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社会背景及专家访谈资料,通过对国内外计算机技术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辨析对于医学领域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的计算机技术的起源及普及应用影响,为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状况提供技术背景及社会背景依据;第三章,对1977-1990年在内蒙古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社会背景、发展脉络进行较为深入的梳理分析,通过与国内有代表性的省市、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内蒙古其他领域的发展水平对比,明晰了1977-1990年的发展特征,并对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第四章,以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例,以尽量翔实的具体事件作为支撑,具体的展示技术应用后的影响。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计算机前沿技术应用到医学领域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相比国外,我国起步稍晚,政府出台了多个相关政策措施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传播应用,1977-1990年这一阶段,很多专门的机构组织刚刚成立,我国医学领域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得以实施,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正经历从无到有的起步阶段,之后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国内外的应用范围及热点基本同步,我国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中医专家系统的开发应用、数字化数据在计算机内的中文信息表达问题等。相比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医学领域在应用计算机技术方面并不具有优势。从具体需求出发的应用较多,对技术应用可能引发社会问题的思考深度有所不足。很多以应用为目的的项目通过主管部门下达命令的形式开展,但是由于缺乏专门软件服务企业的主动参与,工业化水平不足。这种状况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逐渐改善。2.通过研究发现,从1977年开始,在有限的条件下,内蒙古医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在新技术探索与引入方面积极与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合作,在计算机技术辅助医学研究、辅助临床诊断、医院管理、医学情报检索方面均有与应用相关的科技成果产出,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内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方面的应用虽然与我国有代表性省市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但是应用范围相同,与新疆等少数民族自治区保持同步。尤其在蒙医专家系统的应用探索等方面独具特色,并开展相关的国际间交流合作,也形成了本地各类医学相关领域的数字化数据库的原始积累,这对于现今的内蒙古医疗大数据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3.通过对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实例研究发现,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开始对传统医院管理的工作流程产生影响,1990年之前是计算机技术改变人们工作方式的发端。软件开发方式从自主开发探索逐渐过渡到引进成熟的工业化软件产品。存在重硬件投入、轻软件投入的现象。出现了人才外流现象,如何留住人才至今仍然值得深刻反思。CT等新技术引入之后,极大的提高了诊断水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但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经验知识仍然起到重要主导作用。

石康乐[9](2019)在《基于大数据的中医药科学计量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明确中医药学科的研究主体、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学科重要问题,绘制学科发展的历史图景和当下风貌,建构基于科学文献的中医药学科知识体系。·研究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作为数据来源,以“求全”策略制定检索流程,收集自建库以来至2018年全部中医药研究相关文献,综合科学合作网络分析、全球期刊科学地图-文献引证关系网络双图叠加分析、文献共被引网络分析、主题词共现网络分析、概念树全文本挖掘等多种分析方法,构建二维空间的复杂网络,并结合时间轴推演变化,分析和绘制网络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化历程。·研究结果:1.WOS数据库中以主题检索方式可得中医药直接相关文献22196篇,文献数量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且在2011以后出现了爆发式激增,不仅数量大幅增长,且此后历年的增长速度也在加快;2.共计143个国家/地区、635个研究机构的2270位学者开展或参与了中医药相关的科研工作,且科学合作较为普遍、集中,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合作特点,就发文数量而言,以我国学者文献发表量为最,达55477篇,且与其他国家拉开较大差距,但就科学合作网络中的结构重要性和演化影响力而言则显不足,以综合指标判断,日本以18个数量级的差异与其他国家拉开极大距离,表明了其不可替代的综合重要性;3.中医药学科的领域应用主要集中于“医药学、分子生物及免疫学、物理化学及材料学、兽医学与动物学”四个主要方面,研究基础主要包括“医药卫生护理学、分子学生物学与基因学、环境科学毒理学与营养学、物理化学与材料学”四个领域,从引证路径来看,中医药学科的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均有朝向微观层次的趋向,在研究基础上均有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等学科的引入;4.中医药文献共被引网络包含840个节点、2343条连线和190个共被引聚类,其中9个主要聚类为#0伦理困境/替代医学、#1伦理困境/系统评价、#2质量控制、#4中药抗炎作用、#5蛋白结合多糖/柴胡、#7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8胃肠功能失调(消化系统疾病)/民族药学研究、#13靶向化疗、#22分子动力学,代表了中医药学科的九个主要研究领域;5.中医药文献共被引网络9个主要聚类所表征的研究领域时间变迁特征为:#4汉方中药研究领域(1976-1991)→#5中药药理学(1983-2000)、#8民族药学(1986-1993)、#13青蒿素研究领域(1988-1995)→#0中医药临床应用及其评价领域(1994-2010)、#7中药激酶抑制剂研究领域(1994-2005年)、#2中药化学(1999-2009)→#1中药新药发现领域(2000-2018)、#22计算机辅助的中药新药设计领域(2009-2011)。·研究结论:1.科学合作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国际上半数以上的国家/地区开展或参与了中医药科学研究,且学者、机构、国家/地区间不同层次的科学合作日益增强,我国在文献发表数量上以较大优势领先,但在中医药国际科学合作中的影响力略显不足;2.全球科学期刊双图叠加分析结果表明:中医药学科的研究基础及成果广布众多医学与非医学学科期刊,研究主题涉及医学药学生物学文史学等众多学科,而微观化的朝向尤为显着;3.文献共被引网络分析结果表明:中医药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医药临床应用及其评价、中药新药发现、中药化学、汉方中药、中药药理学、中药激酶抑制剂研究、民族药学、青蒿素研究、计算机辅助的中药新药设计九个方面,学科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中医药作为补充与替代疗法重要组成部分的使用情况与循证评价、基于中药既有功效的新药研发,以及,中医药有效治疗方案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且重心逐渐转向新药研发。

夏梅君[10](2019)在《新医改前后湖北省公立综合医院的单抗药物的可及性水平比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为了解我国新医改对单抗药物在湖北省公立综合医院(简称综合医院)可及性的影响程度与阻碍医院单抗类药物可及性提高的主要因素,提出促进我国单抗药物患者可及性的可行性政策建议。方法:基于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运用WHO/HAI药品可及性标准调查法,分析比较了新医改前后中国上市的单抗药物在湖北省综合医院的可获得性和居民的可负担性差异和可及性障碍因素。结果:在药品的可获得性方面,2016年我国上市的13种单抗药物在湖北省28家综合医院中平均可获得率为10.16%;2018年我国上市的22种单抗药物在50家综合医院的平均可获得率为10.33%,增长0.17%。但是,新医改前后单抗类药物的可获得性仍处于极低水平。在药品价格方面,2016年可获得的11种单抗药物的医院平均零售价格为6975.66元,2018年可获得的15种单抗药物的医院平均零售价格为4274.33元,平均降价幅度达到38.72%。在药品可负担性方面,2016年11种单抗药物的平均花费相当于一般居民日均可支配收入的744.45天,所有的单抗药物均表现为不可负担(>1);2018年15种单抗药物的平均花费相当于一般居民日均可支配收入的297.20天,所有的单抗药物仍表现为不可负担(>1),但是相较2016年,单抗药物的居民负担天数减少了447.25天。专家咨询的结果表明,2018年影响湖北省综合医院单抗药物可及性的主要障碍因素包括:价格太高、临床用药需求小、医院没有药品采购目录、患者收入低、医疗科室的用药限制,单抗药物供应商少和医保报销单抗药物范围局限与报销比例低。结论:新医改政策实施后,中国上市的单抗药物的可获得性和可负担性水平均有提高,可见,新医改政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湖北省目前单抗药物的可获得性水平仍然很低且总体表现为不可负担。为缓解患者单抗类药物“用药难,用药贵”问题,政府应在现有政策基础上提出改善措施。

二、SUBJECT INDEX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Volume15,2000(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UBJECT INDEX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Volume15,2000(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一 西医对直肠脱垂的认识
    1 直肠脱垂的定义与症状
    2 直肠脱垂的病因病机
    3 直肠脱垂的诊断与分型
    4 直肠脱垂的治疗
        4.1 经腹手术
        4.2 经会阴手术
        4.3 手术选择的大概标准
        4.4 注射疗法
    5 小结
文献综述二 中医对直肠脱垂的认识
    1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定义与症状
    2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脉象
    3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病因病机与治则
    4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治疗
        4.1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中药治疗
        4.2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针灸治疗
    5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预后
    6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防护
    7 小结
文献综述三 消痔灵注射液主要成分的研究进展与相关古籍荟萃
    1 明矾的概述
        1.1 明矾的现代研究
        1.2 中医古籍中有关明矾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
    2 五倍子的概述
        2.1 五倍子的现代研究部分
        2.2 古籍中有关五倍子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
前言
1 研究数据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检索
        1.2.1 CNKI检索
        1.2.2 维普检索
        1.2.3 万方检索
    1.3 数据去重
        1.3.1 数据去重方法
        1.3.2 数据去重结果
    1.4 数据校验
2 CiteSpace分析
    2.1 CiteSpace应用现状
    2.2 Citespace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与分析
        3.1.1 发文年份统计分析结果
        3.1.2 发文作者与研究机构统计分析结果
        3.1.3 发文关键词统计分析结果
        3.1.4 发文期刊杂志统计分析结果
    3.2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共现分析结果
        3.2.1 作者及研究机构共现分析结果
        3.2.2 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
    3.3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
    3.4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起源
    4.2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发展
        4.2.1 新型注射药物——消痔灵注射液的诞生
        4.2.2 注射疗法——消痔灵注射术的优化
    4.3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主要贡献者
    4.4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5 结论
创新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A: 古籍中有关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
附录B: 古籍中有关明矾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表
附录C: 古籍中有关五倍子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表
附录D: 同义关键词合并表
附录E: 关键词频次(≥10)统计表
附件

(3)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相关理论探讨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需求评估
    3.1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构建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构建研究
    5.1 研究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全文总结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附件五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4)G公司抗抑郁药品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处方药品的定义和特点
        2.1.2 药品营销的流程和特殊性
        2.1.3 国内外药品营销模式
    2.2 STP理论
        2.2.1 市场细分
        2.2.2 目标市场选择
        2.2.3 市场定位
    2.3 7P理论
        2.3.1 产品策略
        2.3.2 价格策略
        2.3.3 促销策略
        2.3.4 渠道策略
        2.3.5 人员策略
        2.3.6 过程管理策略
        2.3.7 有形展示策略
    2.4 STP理论与7P理论在本文的实用性分析
        2.4.1 STP理论在本文的实用性分析
        2.4.2 7P理论在本文的实用性分析
第3章 G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抗抑郁药品微观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3.2.1 潜在进入者
        3.2.2 行业内现有的竞争
        3.2.3 替代品的威胁
        3.2.4 买方议价能力
        3.2.5 供应方的议价能力
第4章 G公司抗抑郁药品营销现状与问题分析
    4.1 G公司概况
        4.1.1 G公司背景简介
        4.1.2 G公司组织架构
        4.1.3 G公司抗抑郁药品简介
    4.2 G公司抗抑郁药品营销现状
        4.2.1 定位现状
        4.2.2 市场营销情况
        4.2.3 营销策略
    4.3 G公司抗抑郁药品定位与营销存在的问题
        4.3.1 抗抑郁药品定位过窄
        4.3.2 产品组合单一
        4.3.3 销售渠道结构单一
        4.3.4 产品促销模式陈旧
        4.3.5 人员架构变动频繁
        4.3.6 重点客户支持率降低
    4.4 问题原因分析
        4.4.1 市场定位与市场发展未同步更新
        4.4.2 带量采购冲击原销售渠道
        4.4.3 市场潜力预估失误导致产品单一
        4.4.4 合规尺度难以拿捏影响促销手段
        4.4.5 激励措施缺乏公平性
        4.4.6 缺乏完善的过程管理
第5章 G公司抗抑郁药品营销策略优化方案设计
    5.1 定位的优化方案设计
        5.1.1 拓展目标市场
        5.1.2 定位之后的产品延申与服务
    5.2 渠道策略优化
        5.2.1 借力零售渠道
        5.2.2 拓展互联网医疗市场
    5.3 产品策略优化
        5.3.1 推进剂型改进
        5.3.2 代理收购产品线
    5.4 促销策略优化
        5.4.1 促销合规政策的修改
        5.4.2 基于大数据的精准促销
    5.5 人员策略优化
        5.5.1 增加销售人员与经销商的沟通
        5.5.2 激励机制优化
    5.6 过程管理优化
        5.6.1 优化反馈跟进机制
        5.6.2 协助客户管理患者
    5.7 优化前后对比分析和预期效果分析
        5.7.1 优化前后对比分析
        5.7.2 预期效果分析
第6章 G公司抗抑郁药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6.1 实施计划
        6.1.1 实施的目标与原则
        6.1.2 实施的程序与方法
    6.2 保障措施
        6.2.1 组织架构保障
        6.2.2 人力资源保障
        6.2.3 公关保障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局限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索引

(5)《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研究 ——基于1915-1949年发刊的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1.3 研究评述与意义
    1.2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思路和方法
        1.2.1 理论概念
        1.2.2 基本思路
        1.2.3 研究方法
    1.3 本课题研究主要观点及内容
        1.3.1 主要观点
        1.3.2 主要内容
    1.4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1.4.1 重点难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实践历程
    2.1 以“科学救国”为价值信念的缘起
    2.2 以“中国科学化和科学中国化”为解谜的实践
        2.2.1 传播观念表达阶段(1915-1918):首倡“科学”和“民权”
        2.2.2 传播范式形成阶段(1919-1927):“科学家”与“革命家”联姻
        2.2.3 传播优先解谜阶段(1928-1937):中国科学化运动的实践
        2.2.4 传播危机反应阶段(1938-1945):为“抗战救国”服务
        2.2.5 传播理念转型阶段(1946-1949):“科学建国”的观念表达
    2.3 小结:有目的的社会行动,未预料到的结果
第3章 《科学》杂志的多元化传播主体的社会角色变迁
    3.1 《科学》杂志的组织管理者群体评析
        3.1.1 理事会会长(社长)群体社会角色评析
        3.1.2 董事会会长群体代表评析
    3.2 《科学》杂志的编辑部长(主编)群体社会角色评析
        3.2.1 首任编辑部长杨铨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2.2 任职最长编辑部长王琎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2.3 首个专职编辑部长刘咸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2.4 代理编辑部长卢于道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2.5 “最后一任”编辑部长张孟闻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3 《科学》杂志的撰稿科学家(编辑)群体代表评析
        3.3.1 胡明复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3.2 秉志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3.3 李俨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4 小结:多元化传播主体的形成与“精神特质”
        3.4.1 作为职业的自然科学家群体的社会角色的形成
        3.4.2 多元化传播主体的“精神特征”
第4章 《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理念的形成与演进
    4.1 理念与科学传播理念
        4.1.1 理念
        4.1.2 科学传播理念
    4.2 “求真致用”科学传播理念的提出和演进
        4.2.1 “求真致用”科学传播理念的传统价值源泉
        4.2.2 “求真致用”科学传播理念科学价值源泉
    4.3 “求真致用”科学传播理念的表现形式
        4.3.1 内容的编排:科学名词本质观念的变迁
        4.3.2 栏目的体裁:科学名词社会兴趣的变迁
    4.4 “求真致用”科学传播理念的演变与实现路径
        4.4.1 “求真”理念下推进科学本质观念的演变
        4.4.2 “致用”理念下推进中国科学化和科学中国化的演变
    4.5 小结:科学传播理念与科学主义
第5章 《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内容变迁
    5.1 《科学》杂志的传播内容概述
    5.2 传播观念表达到范式形成转变的《科学》杂志(1-6 卷)
        5.2.1 出刊概况
        5.2.2 出刊内容
        5.2.3 传播特点:全面的科学普及思想
    5.3 传播范式形成到优先解谜转变的《科学》杂志(7-18 卷)
        5.3.1 出刊概况
        5.3.2 出刊内容
        5.3.3 传播特点:中国科学化和科学中国化的传播实践思想
    5.4 传播优先解谜到危机反应转变的《科学》杂志(19-25 卷)
        5.4.1 出刊概况
        5.4.2 出刊内容
        5.4.3 传播特点:“抗战救国”下的传播实践思想
    5.5 传播危机反应到理念转换的《科学》杂志(26-31卷)
        5.5.1 出刊概况
        5.5.2 出刊内容
        5.5.3 传播特点:“科学建国”思想的全面表达
    5.6 小结:“全方位”的科学普及与启蒙
第6章 《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方式与策略选择
    6.1 科学传播社会行为的合法性建构
        6.1.1 对“中国有无科学”问题的多维度解答
        6.1.2 对“整个科学”本质观念的全面传播
        6.1.3 对科学的“科学”思想的传播
    6.2 科学传播社会地位的权威性确立
        6.2.1 积极回应社会热点,建构话语权威
        6.2.2 推进科学信息交流,建构知识权威
        6.2.3 创设科学传播机构,建构体制权威
    6.3 科学传播社会实践的渐进性拓展
        6.3.1 推进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传播交流
        6.3.2 推进科学向共同体外部传播交流
        6.3.3 推进科学向国际社会的传播交流
    6.4 小结:科学传播的方法学派特征评介
第7章 《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效果评析
    7.1 当代科学传播实践的双重危机
        7.1.1 “科学”的危机
        7.1.2 “传播”的危机
    7.2 科学传播实践中对科学的重构
        7.2.1 从传统传播理论视角审视《科学》杂志传播下的“科学”
        7.2.2 从现代传播媒介视角审视《科学》杂志传播下的“科学”
    7.3 科学理念与传播理念的冲突与融合
        7.3.1 科学理念与传播理念的冲突
        7.3.2 科学理念与传播理念的融合
    7.4 小结:科学传播实践,回归“科学”与“人文”
结语及下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科学》杂志第1卷索引详目(示例)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两阶段灰色聚类模型的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概念
        1.1.2 社区卫生服务兴起与发展
        1.1.3 国外发展现状
        1.1.4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
        1.1.5 健康管理背景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1.2 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2.1 研究的必要性
        1.2.2 研究的可行性
    1.3 研究目的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社区卫生服务研究的知识图谱---基于Cite Space文献计量学分析
    2.1 Cite Space方法简介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数据来源
        2.2.2 文献计量学分析
        2.2.3 构建社区卫生服务研究的知识图谱
    2.3 结果
        2.3.1 社区卫生服务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
        2.3.2 社区卫生服务研究的文献可视化分析---基于Cite Space Ⅲ软件
    2.4 讨论
第三章 基于两阶段灰色聚类模型的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评价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3.1 抽样方法
        3.3.2 资料来源
        3.3.3 评估指标体系
        3.3.4 数据处理及分析
    3.4 结论与建议
第四章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及结构方程模型在居民满意度评估中的应用
    4.1 研究背景
    4.2 研究目的
    4.3 研究对象和方法
        4.3.1 抽样方法
        4.3.2 调查对象
        4.3.3 样本量计算
        4.3.4 调查内容
        4.3.5 主要测量指标及定义
        4.3.6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4.3.7 质量控制
    4.4 结果
        4.4.1 抽样人群基本人口学特征
        4.4.2 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
        4.4.3 居民满意度的结构方程模型
    4.5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研究总结
    5.1 社区卫生服务研究的知识图谱
    5.2 基于两阶段灰色决策模型的社区卫生服务评价
    5.3 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及社区居民满意度
第六章 局限性
第七章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

(7)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外羽毛球研究态势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羽毛球科学研究事业的需要
        1.1.2 羽毛球科学研究的国际视野需要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2.3 选题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2 文献综述
    2.1 羽毛球研究态势探究的现状
    2.2 科学知识图谱在体育领域的应用
    2.3 文献综述评述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内容、方法和工具
        3.1.1 研究内容
        3.1.2 研究方法
        3.1.3 主要研究工具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3.2.1 研究重点
        3.2.2 研究难点
        3.2.3 研究创新点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4.1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1.1 国内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1.2 国外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2 国内外羽毛球研究发文量特征分析
        4.2.1 国内羽毛球研究发文量特征分析
        4.2.2 国外羽毛球研究发文量特征分析
        4.2.3 国内外羽毛球研究发文量特征对比分析
    4.3 国内外羽毛球研究期刊分布分析
        4.3.1 国内羽毛球研究的期刊分布
        4.3.2 国外羽毛球研究的期刊分布
        4.3.3 国内外羽毛球研究的期刊分布对比分析
    4.4 国内外羽毛球研究的作者及合作分析
        4.4.1 国内羽毛球研究的作者及合作分析
        4.4.2 国外羽毛球研究的作者及合作分析
        4.4.3 国内外羽毛球研究的作者及合作对比分析
    4.5 国内外羽毛球研究的机构及合作分析
        4.5.1 国内羽毛球研究的机构及合作分析
        4.5.2 国外羽毛球研究的机构及合作分析
        4.5.3 国内外机构及合作对比分析
    4.6 羽毛球研究的国家分布及合作分析
        4.6.1 国家分布及合作的知识图谱分析
        4.6.2 国家合作的作者地理分布图
    4.7 国内外羽毛球研究研究热点及前沿分析
        4.7.1 国内羽毛球研究的关键词分析
        4.7.2 国内羽毛球研究主题的演进
        4.7.3 国内羽毛球研究的前沿分析
        4.7.4 国外羽毛球研究的关键词分析
        4.7.5 国外羽毛球研究主题的演进
        4.7.6 国外羽毛球研究的研究前沿分析
        4.7.7 国内外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对比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附录
    附录A 专家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1 “计算机技术”的概念界定
        1.2.2 计算机技术相关术语的辨析
        1.2.3 研究分期的方法
        1.2.4 本文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国内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1977-1990年)
    2.1 国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
        2.1.1 国外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
        2.1.2 国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情况
    2.2 国内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特征
        2.2.1 国内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
        2.2.2 国内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情况
        2.2.3 国内相关机构、学术团体与开展的交流活动
        2.2.4 人才培养
    2.3 技术应用水平的综合评价分析
第3章 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历史研究
    3.1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方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
        3.1.1 国家政策引导及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支持推动
        3.1.2 成立计算机技术研究应用的机构与开展交流活动..
        3.1.3 内蒙古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人才构成及培养途径
    3.2 计算机相关技术的逐步引进与本地化应用
        3.2.1 技术的自主探索与国家支援
        3.2.2 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引进
        3.2.3 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应用的起步
    3.3 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3.3.1 辅助医学研究
        3.3.2 辅助临床诊断
        3.3.3 医院管理
        3.3.4 医学情报检索
    3.4 综合评价分析
        3.4.1 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在各领域应用的特征
        3.4.2 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总体特征
第4章 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院的应用影响实例研究
    4.1 关于内蒙古医学院的代表性
    4.2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医学研究领域的萌芽时期(1977-1985)
        4.2.1 辅助临床诊断——早期的探索与准备
        4.2.2 辅助医学研究——自主编程探索
    4.3 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院应用的起步时期(1986-1990)
        4.3.1 辅助医学研究——软件包的引进与代表性成果的产出
        4.3.2 辅助临床诊断——促进临床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
        4.3.3 医院管理——效率的提高与工作流程的初步改变..
    4.4 内蒙古医学院在促进计算机技术应用采取的措施
    4.5 综合评价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基于大数据的中医药科学计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大数据研究进展
        1.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2.大数据研究与精准医学
        3.中医药大数据研究进展分析
        4.中医药文献大数据研究现状
    综述二 科学计量学方法研究与应用进展
        1.科学计量学的产生与发展
        2.科学计量学领域当前研究进展与时代意义
        3.科学计量学常用工具比较分析
        4.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国际中医药研究主体及合作的科学计量学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科学合作网络分析
    2.研究结果
        2.1 中医药国际科学合作历程与现状
        2.2 中医药机构间科学合作历程与现状
        2.3 中医药学者科学合作历程与现状
    3.研究结论与讨论
        3.1 中医药领域文献发表情况方面
        3.2 世界各国在中医药领域的科研产出与科学合作方面:
        3.3 世界范围内各科研机构在中医药领域的科研产出与科学合作方面:
        3.4 世界范围内中医药研究学者的科研产出与科学合作方面:
    4.小结
第二章 中医药学科发展的科学计量学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 双图叠加:学科领域分析结果
        2.2 文献共被引分析结果:中医药学科发展历程与现状
    3.研究结论与讨论
    4.小结
第三章 中医药临床应用及其评价领域发展与现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 中医药临床应用及其评价领域研究主题分析:聚类
        2.2 中医药临床应用及其评价领域发展演化分析:聚类
    3.研究结论与讨论
    4.小结
第四章 中药新药发现领域发展与现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 中药新药发现领域主题分析:#1共词分析结果
        2.2中药新药发现领域发展演化分析:聚类#1文献共被引网络鱼眼时间线视图结果
    3.研究结论与讨论
    4.小结
第五章 中药化学发展与现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 中药化学研究主题分析:聚类#2共词分析结果
        2.2 中药化学领域发展演化分析:聚类#2文献共被引网络鱼眼时间线视图结果
    3.研究结论与讨论
    4.小结
第六章 汉方中药研究领域发展与现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汉方中药研究主题分析:M概念树分析结果
        2.2汉方中药研究发展演化分析:聚类#4文献共被引网络鱼眼时间线视图结果
    3.研究结论与讨论
    4.小结
第七章 中药药理学发展与现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中药药理学研宂主题分析:#5共词分析结果
        2.2中药药理学发展演化分析:聚类#5文献共被引网络鱼眼时间线视图结果
    3.研究结论与讨论
    4.小结
第八章 中药激酶抑制剂研究领域发展与现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 中药激酶抑制剂主题分析:#7共词分析结果
        2.2 中药激酶抑制剂研究领域发展演化分析:聚类#7文献共被引网络鱼眼时间线视图结果
    3.研究结论与讨论
    4.小结
第九章 民族药学发展与现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 民族药学研究主题分析:#8概念树分析结果
        2.2 民族药学发展演化分析:聚类#8文献共被引网络鱼眼时间线视图结果
    3.研究结论与讨论
    4.小结
第十章 青蒿素研究领域发展与现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 青蒿素研究领域研究主题分析:#13概念树分析结果
        2.2 青蒿素研宂领域发展演化分析:聚类#13文献共被引网络鱼眼时间线视图结果
    3.研究结论与讨论
    4.小结
第十一章 计算机辅助的中药新药设计领域发展与现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 计算机辅助的中药新药设计领域研究主题分析:聚类
        2.2 2.2计算机辅助的中药新药设计领域发展演化分析:聚类#22文献共被引网络鱼眼时间线视图结果
    3.研究结论与讨论
    4.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新医改前后湖北省公立综合医院的单抗药物的可及性水平比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单抗药物的含义和发展
    1.2 单抗药物的分类
    1.3 单抗药物的优势
    1.4 单抗类药物的临床价值
        1.4.1 抗肿瘤作用
        1.4.2 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作用
        1.4.3 血液病和心血管病领域
    1.5 我国新医改背景下与单抗药物相关的保障政策
        1.5.1 药品“零加成”政策
        1.5.2 医疗保险特殊用药谈判制度
        1.5.3 “两票制”
        1.5.4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1.5.5 加快新药评审审批政策
        1.5.6 降低药占比政策
2.新医改前后单抗药物可获得性和可负担性水平的变化情况
    2.1 方法学
        2.1.1 机构选择
        2.1.2 药物选择
        2.1.3 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
        2.1.4 可获得性标准和评估
        2.1.5 价格标准和评估
        2.1.6 患者的负担能力评估
    2.2 调查数据结果
        2.2.1 新医改前后单抗药物的可获得性水平和差异比较
        2.2.2 新医改前后的单抗药物的价格水平和差异比较
        2.2.3 新医改前后单抗药物的可负担性水平和差异比较
3.医改后我国单抗药物的可获得性和可负担性影响因素分析
    3.1 单抗药物的可获得性障碍因素分析
        3.1.1 价格太高
        3.1.2 临床用药需求小
        3.1.3 没有纳入医院药品采购目录
        3.1.4 患者收入低
        3.1.5 医疗科室的用药限制
        3.1.6 单抗药物的供应商少
    3.2 单抗药物的可负担性障碍因素分析
4.讨论与建议
    4.1 加强我国单抗药物谈判力度
        4.1.1 根据临床需求扩大单抗药物纳入范围
        4.1.2 应用药物经济学评价辅助药品遴选
        4.1.3 运用市场机制为医保机构谈判增加优势
    4.2 提高单抗药物的医疗补偿水平
    4.3 确保医保基金的可持续发展
        4.3.1 对医保基金进行风险控制
        4.3.2 地方药品谈判管理
    4.4 激励我国单抗仿制药的研发生产
    4.5 提高医生和患者对单抗药物的认知水平
5.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单抗类药品的市场价值及其国外保障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湖北省各个州市的经济水平
附录二 发表的论文
附录三 调查问卷

四、SUBJECT INDEX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Volume15,2000(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田径科研论文可视化研究[D]. 李迪花.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2]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D]. 周娇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3]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D]. 梁胜翔.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4]G公司抗抑郁药品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翟孝天.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5]《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研究 ——基于1915-1949年发刊的文本分析[D]. 王伟.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2)
  • [6]基于两阶段灰色聚类模型的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评价研究[D]. 刘翔翔. 武汉大学, 2019(03)
  • [7]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外羽毛球研究态势比较分析[D]. 郭士柱.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1)
  • [8]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D]. 宁鹏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7)
  • [9]基于大数据的中医药科学计量学研究[D]. 石康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10]新医改前后湖北省公立综合医院的单抗药物的可及性水平比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夏梅君.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学科索引 中国医学杂志 2000 年 15 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