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论文文献综述)
董金阳,刘铁忠,董平,鲁云蒙[1](2021)在《我国基础研究管理及科研合作模式的多层次对比研究》文中提出根据我国现行旨在发展基础研究的科技计划,提出自由探索型和需求攻关型两种基础研究管理模式。基于CNKI数据库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发文数据构建科研合作网络,从宏观网络整体、中观网络成分和微观基元模体3个尺度,总结我国基础研究的4种科研合作模式,并对比分析两种管理模式的优缺点。结果表明,需求攻关型管理模式具有更多平衡型和流线型科研合作模式,自由探索型具有更多单点型、流线型和核心型科研合作模式,两种管理模式均需要大幅提升科研合作广度与深度;需求攻关型可以补短板但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不足,自由探索型可以应对不确定性但无法快速修补短板,两者分别作为长短期方案结合使用才能解决我国基础研究的"卡脖子"问题。
刘欣[2](2019)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文中提出有关科技精英的研究是科学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学交叉研究的议题之一,随着中国近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科技精英的规模逐渐扩大,有关中国科技精英的研究也随之增多,但从学科角度进行科技精英的研究相对偏少;物理学是推动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整个自然科学学科体系中占有较高地位,同时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密切关联,是20世纪以来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学科之一;中国物理学院士是物理学精英的代表,探讨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路径的问题,不仅有助于丰富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结构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为中国科技精英的成长和培养提供相关借鉴;基于此,本文围绕“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这一问题,按照“变量——特征——要素——路径”的研究思路,引入计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物理学院士这一群体进行了多角度的计量研究,文章主体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以“院士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史为线索,通过对1948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1955年和1957年遴选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两届物理学学部委员、1980年和1991年增补的物理学学部委员、1993年后推选产生的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1994年后的中国科学院外籍物理学院士和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及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的搜集整理,筛选出319位中国物理学院士,构成本次计量研究的样本来源。第二部分(第二至九章)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进行计量研究。首先,以基本情况、教育经历、归国工作,学科分布、获得国内外重大科技奖励等情况为变量,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总体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其次,按照物理学的分支交叉学科分类,主要对中国理论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光学、高能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这五个分支学科的院士群体特征分别进行了深入的计量分析,对其他一些分支交叉学科,诸如天体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工程热物理、地球物理学、电子物理学、声学、物理力学和量子信息科技等领域的院士群体的典型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性别比例,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发展趋势和师承关系等;再次,在对各分支交叉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和研究领域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科间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进行趋势分析。第三部分(第十章)在第二部分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呈现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近些年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整体学历水平较高,同时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他们科技贡献突出,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这种“集聚性”逐渐被打破等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领域呈现出,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等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代际演化呈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物理学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政策支持相得益彰,21世纪以来物理学院士个体对从事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等趋势特征。第四部分(第十一章)通过分析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特征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宏观层面,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观层面,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微观层面,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可见中国物理学院士受社会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存在,受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导向影响有所减弱,而受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和物理学家个人研究兴趣的导向逐渐增强,进而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社会分层总体符合科学“普遍主义”原则的结论。最后,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发展展望中,提出须优化中国物理学院士年龄结构和培养跨学科物理科技人才,辩证看待中国物理学院士空间结构的“集聚性”和师承效应,发挥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优势弥补研究领域的不足,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和完善科技奖励机制,不断加强国家对物理学的支持力度等建议,以促进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良性发展和推动我国从物理学大国发展为物理学强国。
饶子和[3](2017)在《从“973计划”到国家新型基础研究支持体系》文中认为我主要谈973计划和国家新型基础研究支持体系。1997年3月2日在全国政协八届五次会议上,朱光亚先生回顾了1956年制定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过程,总结了在规划指导下"两弹一星"等科技领域的历史性突破。与会科技界的政协委员一致强烈呼吁加强基础研究,遵循科学规律,制定独立指导我国基础科研发展的规划。同年6月4日,原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决定制定《国家重点基础研究
范旭,黄业展,林燕[4](2017)在《广东省基础研究水平的评价研究——基于2009—2014年的统计数据》文中认为构建包括基础研究投入、基础研究产出、基础研究活动三个子系统的基础研究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广东省为例,采用2009—2014年的统计数据,运用熵值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对广东省基础研究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6年来,广东省基础研究的水平是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的,但是仍未达到基础研究的高水平状态;广东省基础研究的发展存在波动,某些方面(指标)有下降的趋势。因此,需要通过转变观念、完善研发结构、培育基础研究主体,加快广东基础研究的发展。
陈薇琼[5](2016)在《专项投资对转基因技术成果产出的影响》文中指出转基因农业生物技术迅速发展,对全球农产品价格及食物安全性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转基因生物技术是在现有资源条件下,解决人类粮食短缺,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为发展转基因农业生物技术,2008年我国启动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转基因专项),该专项计划投入资金240亿元。本文的目标是通过对比“863计划”,“973”计划和转基因专项对转基因技术研发成果产出的影响,分析目前我国的转基因专项改革是否有更高的产出效率,为政府制定我国转基因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战略提供科学的依据。为达到上述研究目标,本文以转基因专项承担单位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年对转基因专项承担单位的调研数据(包含研发投入和论文产出)及德温特专利数据库中的专利产出数量,通过负二项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对比“863计划”、“973计划”,研究转基因专项改革对转基因生物技术成果产出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专项投资显着提高了我国转基因技术研发成果产出效率。(2)科技项目的考核评价标准对科技成果产出具有重要导向性作用。(3)人力资本特别是人员质量对科技成果产出为显着的正影响。(4)科研单位的知识积累是影响专利产出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几点主要政策建议:(1)坚持以专项投资为导向的科技投资模式,为科研人员提供稳定的经费来源。(2)根据不同重大专项的性质设立政策导向,转基因重大专项应以产业为导向。(3)国家应注重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研发人才团队建设。(4)完善制度建设,建立转基因专项知识产权事务部为转基因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知识和技术政策保障。
张端端[6](2014)在《国家基础研究政策的执行研究 ——以“973计划”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充分认识到基础研究是实现自主创新的源泉。对于基础研究的地位和作用,各发达国家的科技政策呈现出高度的一致,不少发达国家在刚起步阶段,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大都占到了整个R&D经费的20%-25%。但是从中国来看,基础研究一直处于被忽视地位,基础研究政策薄弱,起步晚。八十年代科技体制改革,科技政策作为经济发展依托的重点开始重建,基础研究政策作为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也开始取得了应有的重视,国家因此出台了一系列的基础研究计划来推动基础研究的发展。我国基础研究政策并未实现理想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政策执行过程存在问题,因此,对基础研究的执行问题进行研究非常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必要性,而目前关于基础研究政策执行过程的研究还比较缺乏。“973计划”是我国实施了十多年的基础研究重大政策,对其进行案例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从政策执行角度来分析基础研究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从而梳理出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有助于完善基础研究政策,促进基础研究政策的有效实施,推动基础研究发展。首先是理论研究部分,对论文中提到的各个理论名词进行解释,梳理内涵特征,最重要是介绍论文中所用的政策执行理论模型。接着是实证研究部分,对973计划进行案例研究,运用理论模型找出影响973计划执行的影响因素,用这些因素来对执行现状和效果进行分析,找到问题及原因。同时,对美国的基础研究政策执行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美国基础研究世界领先的经验,对我国的基础研究工作起到借鉴作用。最终,要根据973计划执行分析和美国基础研究政策执行分析,总结得出对整个基础研究政策执行的建议,以更好得实现政策目标,推动基础研究的发展。主要研究目标是:以史密斯模型和三圈理论为分析工具,通过对“973计划”进行案例研究,找出影响我国基础研究政策执行的因素,揭示基础研究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为提高我国基础研究政策的执行效果、促进基础研究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从政策执行这个角度进行基础研究政策研究的文献比较缺乏,这将为科技政策、基础研究问题的研究开辟一个新的理论视角,丰富和深化关于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政策和政策执行理论的研究。
杨鹏,孙学会,王浩,孙桂芳[7](2014)在《高校承担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情况分析及管理思考》文中认为自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启动以来,科技部按照"顶层设计、统筹安排、优势集成、动态调整"的原则组织实施,部署一批重大项目,对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持续创新能力提高、在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和实现重点跨越产生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高校作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主要力量,承担了大量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研究任务。本文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等为代表分析高校在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的承担情况分析,讨论未来高校在基础研究中如何应对国家需求,制定发展方向及管理思考
罗存[8](2014)在《常见多发病防治中医药科技投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到2011年为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实施时间已6年,时间即将过半,2014年,有关部门开始组织开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评估。评估的重点是各个领域科技支撑优先主题的落实情况。其中,在各个优先领域中,科技投入分析是一项基础工作。在人口与健康领域《规划纲要》提出的科技支撑优先领域之一是“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对国家、地方科技部门、中医药行业及相关部门制定的科技规划、行动的安排及投入的方向进行分析,可以反映该优先主题落实的情况。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在许多的常见多发病的防治中具有简便廉验的优势,如何利用科技的手段更好地发挥这些优势,在常见多发病防治这一优先领域中,各项中医药科技投入的方向、强度、结构及变化趋势如何,对于进一步的相关计划安排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了解国家、地方科技部门、中医药行业及相关部门在落实常见多发病优先领域的政策响应,分析相应的科技规划、行动在常见多发病防治方面的安排及投入的方向,特别是在该优先领域中医药科技投入情况,探索常见多发病中医药科技投入存在的问题。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进行相关政策分析,梳理界定常见病、多发病病种;利用政府及科技计划网站,收集、调查相关科技规划、计划信息,采用数据分析法对常见多发病的科技投入进行投入力度、方向、结构的分析。研究内容:界定常见多发病的内涵;梳理国家、地方科技部门、中医药行业及相关部门在落实常见多发病优先领域的政策响应;分析2006-2011年期间常见多发病中医药科技投入总体情况、投入结构、投入方向。研究结果:文献研究所得的154种常见多发病中有96种包括在本研究定义的常见多发病范围内,占比62.34%;2006-2011年期间,国家、行业各类科技计划在“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优先主题领域投入资金总计59.49亿元,其中中医药科技的投入为5.44亿元,占总投入的9.15%;仅有四个科技计划有中医投入,分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占46.13%、中医行业科研专项占23.0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占比18.31%、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占比12.53%。各项计划资金投入超过500万、100-500万、0-100万、无资金投入的疾病数分别为18、18、11、28;总计科技项目37项,课题788项,其中,低于500万元投入的疾病29种;平均资助40万元。研究结论及建议:常见多发疾病研究中医药科技投入远远小于西医科技投入;缺少863计划、973计划等重大科技计划的投入;投入的力度较为分散;由于各项计划针对的重点疾病不同,因此很少能针对特定疾病,形成基础理论探索-重要基础理论突破-高新技术支撑-关键技术攻关-实用、适用技术、产品开发、推广、应用的创新链条。建议官方出台文件界定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病的主要疾病范围,为各计划、行动确定一致的方向。进一步管理好有限的科技资金,避免资金投入过于分散。在863、973等重大计划中应加大对解决“城乡基层常见多发疾病”防治的投入,让中医在城乡社区基层发挥作用。在各投入方向上综合考虑进行投入,针对疾病形成基础理论探索-重要基础理论突破-高新技术支撑-关键技术攻关-实用、适用技术、产品开发、推广、应用的创新链条。
王丽芳[9](2014)在《北京地方单位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能力及产出效果研究》文中提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是国家科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科技发展规划、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北京地方单位承担国家科技计划的能力和产出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地方单位在地方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促进作用。本文基于科技部组织的国家计划项目年度常规统计数据,从总量和构成、产出效果等方面全面剖析了地方单位的科技实力,并与在京中央单位做了对比分析。
郭磊,蔡虹,孙卫[10](2013)在《以重大科技项目为主体的我国科技计划管理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是世界各国提升科技创新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对已有重大科技项目研究的基础上,将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归结为我国重大国家科技计划,并对这些计划的不同定位进行了介绍。分析了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组织管理体系,进而比较了4种管理体系的区别和联系。
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基础研究管理及科研合作模式的多层次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基础、研究思路与数据来源 |
1.1 概念界定 |
1.1.1 基础研究管理模式 |
1.1.2 基础研究科研合作网络 |
1.2 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
1.3 数据来源 |
2 分析与讨论 |
2.1 宏观网络整体分析 |
2.1.1 度分布分析 |
2.1.2 最短路径分析 |
2.1.3 集聚系数分析 |
2.1.4 重要节点分析 |
2.2 中观网络成分分析 |
2.3 微观基元模体分析 |
2.4 科研合作模式 |
(1)单点型: |
(2)流线型: |
(3)平衡型: |
(4)核心型: |
3 结论与启示 |
3.1 研究结论 |
3.2 理论贡献 |
3.3 管理启示 |
(2)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文献综述 |
二、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 |
三、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与本土化 |
1.1 民国时期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 |
1.1.1 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 |
1.1.2 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出与“院士”资格相当的物理学会员 |
1.2 当代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本土化 |
1.2.1 中国科学院推选产生物理学学部委员 |
1.2.2 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与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的发展 |
1.3 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 |
1.4 中国物理学院士名单与增选趋势分析 |
1.4.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名单汇总 |
1.4.2 中国本土物理学院士总体增选趋势 |
第二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总体特征的计量分析 |
2.1 中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2.1.1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 |
2.1.2 院士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 |
2.1.3 出生地域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 |
2.2 中国物理学院士教育经历的计量分析 |
2.2.1 学士学位结构 |
2.2.2 硕士学位结构 |
2.2.3 博士学位结构 |
2.3 中国物理学院士归国工作情况的计量分析 |
2.3.1 留学物理学院士的归国年代趋势 |
2.3.2 国内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
2.3.3 物理学院士的国外工作单位 |
2.4 中国物理学院士从事物理学分支交叉学科的计量分析 |
2.4.1 物理学院士从事分支交叉学科的归类统计 |
2.4.2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
2.4.3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
第三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3.1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3.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
3.1.2 博士占比52.83%,地方高校理论物理教育水平有所提高 |
3.2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
3.2.1 主要分布于凝聚态理论和纯理论物理等领域 |
3.2.2 20 世纪后半叶当选的理论物理学院士内师承关系显着 |
3.3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
3.3.1 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
3.3.2 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4.1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4.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
4.1.2 博士占比57.83%,国外博士学位占比将近80% |
4.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崭露头角 |
4.2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
4.2.1 主要分布于半导体物理学、晶体学和超导物理学等领域 |
4.2.2 凝聚态物理学的一些传统研究领域内师承关系显着 |
4.2.3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集聚于若干研究中心 |
4.3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
4.3.1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
4.3.2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4.4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光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5.1 中国光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5.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61—70 岁” |
5.1.2 博士占比54.84%,本土培养的光学博士逐渐增多 |
5.2 中国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
5.2.1 研究领域集中分布于应用物理学和激光物理学 |
5.2.2 光学院士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
5.3 光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
5.3.1 光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
5.3.2 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6.1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6.1.1 老龄化问题严重,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
6.1.2 博士占比53.85%,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85% |
6.2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
6.2.1 高能物理实验与基本粒子物理学分布较均衡 |
6.2.2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工作单位集聚性与分散性并存 |
6.3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
6.3.1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趋势 |
6.3.2 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6.4 小结 |
第七章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7.1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7.1.1 老龄化问题严重,80 岁以下院士仅有3 人 |
7.1.2 博士占比48.84%,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95% |
7.1.3 女性院士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
7.2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
7.2.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 |
7.2.2 参与“两弹”研制的院士内部师承关系显着 |
7.3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
7.3.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下降趋势 |
7.3.2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7.4 小结 |
第八章 其他物理学分支和部分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1 中国天体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1.1 天体物理学院士本土培养特征明显 |
8.1.2 天体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 |
8.1.3 天体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8.2 中国生物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2.1 群体年龄较小,当选年龄集中于“41—50 岁” |
8.2.2 生物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8.3 中国工程热物理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3.1 工程热物理院士内部师承关系十分显着 |
8.3.2 工程热物理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8.4 中国地球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4.1 主要分布于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研究领域 |
8.4.2 地球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8.5 部分分支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5.1 电子物理学和声学院士的增选呈下降趋势 |
8.5.2 中国物理力学由应用走向理论 |
8.5.3 中国量子信息科技呈迅速崛起之势 |
第九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计量分析的比较研究和趋势分析 |
9.1 各分支交叉学科间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比较研究 |
9.1.1 一些新兴研究领域物理学院士年轻化趋势明显 |
9.1.2 21世纪以来本土培养的物理学院士占比一半以上 |
9.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实验物理领域分布较多 |
9.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 |
9.2.1 各分支交叉学科内的横向发展趋势分析 |
9.2.2 各分支交叉学科的纵向年代发展趋势分析 |
9.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分析 |
9.3.1 第一代物理学院士初步完成了中国物理学的建制 |
9.3.2 第二代物理学院士完成了中国物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奠基 |
9.3.3 第三代物理学院士在国防科技和物理学科拓展中有着突出贡献 |
9.3.4 第四代物理学院士在推进物理学深入发展方面贡献较大 |
9.3.5 新一代物理学院士科技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显着增强 |
第十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特征 |
10.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 |
10.1.1 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 |
10.1.2 整体学历水平较高,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 |
10.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科技贡献突出 |
10.1.4 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集聚性”逐渐被打破 |
10.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发展的趋势特征 |
10.2.1 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
10.2.2 物理学科中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 |
10.2.3 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 |
10.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 |
10.3.1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 |
10.3.2 20世纪80 年代以来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支持政策相得益彰 |
10.3.3 21世纪以来院士个体对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 |
第十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成长路径 |
11.1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宏观要素 |
11.1.1 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 |
11.1.2 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 |
11.1.3 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 |
11.1.4 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潜移默化的影响 |
11.2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中观要素 |
11.2.1 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 |
11.2.2 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 |
11.2.3 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 |
11.3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微观要素 |
11.3.1 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 |
11.3.2 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
11.3.3 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 |
11.4 结语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广东省基础研究水平的评价研究——基于2009—2014年的统计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
2 基础研究评价的研究综述 |
3 熵值法的介绍 |
4 实证分析 |
4.1 广东省基础研究各项指标的基本描述4.1.1…………基础研究经费内部支出总量 |
5 结论与建议 |
(5)专项投资对转基因技术成果产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概况 |
2.1 农业生物技术研发体制概况 |
2.2 农业生物技术研发投入对研发产出的影响 |
2.2.1 国外研发投入对研发产出的影响 |
2.2.2 国内研发投入对研发产出的影响 |
第三章 数据来源与计量模型 |
3.1 理论框架 |
3.2 数据来源 |
3.3 计量模型 |
第四章 转基因专项承担单位研发投入 |
4.1 研究单位特征及人员描述性分析 |
4.2 研究单位农业生物技术研发投资描述性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转基因专项承担单位成果产出 |
5.1 中国农业生物技术专利产出 |
5.2 研究单位农业生物技术研发专利产出 |
5.3 研究单位农业生物技术研发论文产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专项投资对转基因成果产出影响的实证分析 |
6.1 基本模型选取 |
6.2 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 |
6.3 研发投资对专利申请产出影响的实证分析 |
6.4 研发投资对专利授权产出影响的实证分析 |
6.5 研发投资对论文产出影响的实证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1、研究结论 |
2、政策建议 |
3、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6)国家基础研究政策的执行研究 ——以“973计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基本理论问题概述 |
2.1 基础研究概述 |
2.1.1 内涵及特征 |
2.1.2 分类及作用 |
2.2 基础研究政策概述 |
2.2.1 基础研究政策与科技政策 |
2.2.2 基础研究政策理论基础 |
2.3 基础研究政策执行概述 |
2.3.1 政策执行与基础研究政策执行 |
2.3.2 政策执行过程分析模型 |
2.3.3 影响因素 |
第三章 “973 计划”的执行分析 |
3.1 973 计划出台的背景和内容 |
3.1.1 973 计划背景 |
3.1.2 973 计划内容 |
3.2 973 计划执行分析 |
3.2.1 执行状况分析 |
3.2.2 执行效果分析 |
3.3 问题 |
3.3.1 政策问题 |
3.3.2 执行机构问题 |
3.3.3 科研主体问题 |
3.3.4 环境问题 |
第四章 美国基础研究政策执行的经验借鉴 |
4.1 美国基础研究政策执行 |
4.1.1 政策因素:优先选择美国国家需求领域,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政策 |
4.1.2 执行机构:管理组织多元化,严格资助预算管理 |
4.1.3 目标群体:研究型大学是美国基础研究的核心 |
4.1.4 环境因素:竞争性的制度环境和自由合作的科研环境 |
4.2 经验启示 |
4.2.1 政策因素 |
4.2.2 执行机构 |
4.2.3 目标群体 |
4.2.4 环境因素 |
第五章 完善基础研究政策执行的对策建议 |
5.1 政策因素 |
5.1.1 科技投入政策 |
5.1.2 人力投入政策 |
5.1.3 基础平台支持政策 |
5.2 执行机构 |
5.2.1 管理体制完善 |
5.2.2 管理队伍建设 |
5.3 目标群体 |
5.4 环境因素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7)高校承担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情况分析及管理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承担国家973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情况 |
2“十二五”计划以来,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发展呈现如下新趋势 |
3高校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方向及管理思考 |
(8)常见多发病防治中医药科技投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相关概念 |
1.1 常见多发病的内涵 |
1.2 科技计划的范围 |
1.3 资金投入的方向 |
2 国内研究的现状 |
3 国外研究的现状 |
4 文献综述小结 |
前言 |
1 研究的背景 |
2 研究的目的 |
3 研究的意义 |
3.1 为常见多发病内涵研究提供参考 |
3.2 为常见多发病中医药科技立项提供参考依据 |
3.3 为中医药科技管理提供参考 |
4 研究的内容 |
4.1 界定常见多发病的内涵 |
4.2 政策响应分析 |
4.3 科技投入分析 |
5 研究的方法 |
5.1 文献研究法 |
5.2 数据分析法 |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处理方法 |
结果与讨论 |
1 结果 |
1.1 常见多发病内涵 |
1.2 各部门、各省市政策响应 |
1.3 常见多发病中医药科技投入 |
2 讨论 |
2.1 常见多发病内涵 |
2.2 各部门、各省市政策响应 |
2.3 常见多发病中医药科技投入 |
2.4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北京地方单位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能力及产出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地方单位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情况 |
1.1 规模及技术领域分布 |
1.2 按执行部门分布 |
1.3 产学研合作情况 |
2 北京地方单位承担项目产出效果分析 |
3 存在问题 |
3.1 地方政府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地方单位基础研究人均产出低于中央 |
3.2 中央与地方合作不足10%、地方依托中央占三成 |
3.3 地方单位承担项目技术领域研究不均衡 |
4 建议 |
4.1 加强地方基础研究投入、推动地方基础研究发展 |
4.2 促进央地单位合作、助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
4.3 扩展技术领域, 增强区域科技支撑能力 |
4.4 依托中央优势资源、提升北京地方科技发展 |
(10)以重大科技项目为主体的我国科技计划管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重大科技项目与国家科技计划 |
1.1 重大科技项目概念及特征 |
1.2 重大科技项目载体——国家科技计划 |
2 国家科技主体计划概述 |
3 我国科技主体计划组织管理体系比较 |
3.1 863计划、973计划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组织管理体系比较 |
3.2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组织管理体系及与863计划、973计划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比较 |
4 结语 |
四、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基础研究管理及科研合作模式的多层次对比研究[J]. 董金阳,刘铁忠,董平,鲁云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08)
- [2]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D]. 刘欣. 山西大学, 2019(01)
- [3]从“973计划”到国家新型基础研究支持体系[J]. 饶子和. 中国基础科学, 2017(04)
- [4]广东省基础研究水平的评价研究——基于2009—2014年的统计数据[J]. 范旭,黄业展,林燕. 科技管理研究, 2017(10)
- [5]专项投资对转基因技术成果产出的影响[D]. 陈薇琼.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3)
- [6]国家基础研究政策的执行研究 ——以“973计划”为例[D]. 张端端.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2)
- [7]高校承担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情况分析及管理思考[A]. 杨鹏,孙学会,王浩,孙桂芳. 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学术会议暨2014第五届全国医学科研管理论坛论文集, 2014
- [8]常见多发病防治中医药科技投入分析[D]. 罗存.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5)
- [9]北京地方单位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能力及产出效果研究[J]. 王丽芳. 科技视界, 2014(08)
- [10]以重大科技项目为主体的我国科技计划管理比较研究[J]. 郭磊,蔡虹,孙卫.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