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无雕,平淡深邃——读田家古诗词

自然无雕,平淡深邃——读田家古诗词

一、天然无雕饰 平淡见深厚──读古代田家诗(论文文献综述)

赵东芳[1](2021)在《元代农事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元代诗歌中,农事诗是一种重要的题材,数量可观。笔者把元代农事诗作为一个整体,结合元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从农业、农民、农村三个方面,对元代农事诗进行分类研究,并且分析元代农事诗在艺术上的特色。论文共有四章,试图在整体上展示元代农事诗的发展面貌。第一章叙述元代农事诗中的农业生产。元代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农业科技较前代有了很多进步。元代农事诗详细描写了元代的耕作方式、土地利用方式和农具。元代农事诗还描写了多种农作物。元代农事诗在表现范围上较前代有所扩大,渔业、采集业、纺织业等农事相关产业在诗歌中均有所描述。第二章叙述元代农事诗中的农民生存状态。租税和赋税、战争和徭役、自然灾害等造成的疾苦,在元代农事诗中多有反映。同时农民也会有快乐的时候,丰收之乐、喜雨以及其他欢乐也是元代农民的一种状态。另外,在农业科技不够发达的古代,农民要进行辛苦的劳作,元代农事诗为我们详细记录了农民的劳作过程、农民劳作的辛苦,而且与前代相比,更加关注女性在农事中的作用。第三章叙述了元代农事诗中的农村民俗,其中主要包括社日以及其他农事民俗、祈雨祷雨民俗。第四章分析元代农事诗的艺术特色。元代农事诗在物象的选取上继续发展前代农事诗以俗为美的特点,并且在元代,出现了大量专门题咏农具的诗作。元代农事诗具有酣畅自由的艺术风格,毫无掩饰,无拘无束地抒发情感,并且与前代农事诗相比,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杂言诗。元代农事诗受当时时代风尚的影响,其语言具有通俗自然的特点。

陈晨[2](2020)在《北宋田家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田家诗是指描写农村田家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北宋田家诗创作非常兴盛,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北宋的大诗人几乎都参与了田家诗的创作,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推动了诗歌发展。本文以北宋田家诗为研究对象,探讨北宋田家诗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价值和影响。论文的主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北宋田家诗的创作情况,是本文展开的基础。北宋以前尤其是唐代田家诗创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北宋田家诗创作达到了繁盛状态,据统计,北宋有田家诗1400多首,其中北宋前期有田家诗300余首,北宋中后期有田家诗1100余首,同前代相比,数量与质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就具体的作者来看,北宋有二百余位诗人参与过田家诗的创作,王禹偁、梅尧臣、王安石、欧阳修、苏轼、苏辙、张耒等人均是田家诗创作的主力,他们创作的田家诗的数量不同,各具特色。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北宋田家诗的内容。农民的生产活动包括种植、收获的各个环节是田家诗要重点表现的内容,农民从事生产劳作对象的不同决定了田家诗中所描写的生产活动也不同;北宋的各种农村习俗包括春秋祭祀、祭天祈雨、踏青祈福、节日活动等,这些习俗都在田家诗中也得到了精彩展示。还有一些田家诗书写了自然灾害对田家造成的危害。最后,还有少量记录各种农具使用的农具诗,对北宋当时的农具类型、用途、外观和农民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记录,也隶属于田家诗内容范畴。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北宋田家诗的艺术特色。北宋田家诗刻画了各色人物形象包括农民、村童、妇女甚至贪官污吏的形象,同时大量营造农村意象,构成独具特色的田家意象群。北宋田家诗的叙事色彩浓郁,既有完整的叙事结构,又有活动场面的铺写。由于田家内容的独特性造成北宋田家诗的语言平淡朴实,大量运用口语、俚语入诗,较少修饰,北宋田家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第四部分阐述了北宋田家诗的思想内涵。北宋田家诗丰富的内容、多样的题材,生动形象地反映北宋农民的生活状况,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北宋赋税制度的变化发展的情况。同时,通过这些田家诗也可以看到诗人对田家的态度,北宋田家诗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第五部分主要论述北宋田家诗的价值与影响。北宋田家诗在题材、内容、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对前代多有继承,同时更有独特的创新意义,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北宋田家诗真实地反映了北宋的赋税制度以及北宋的专业化市场形成状态,甚至还反映了党争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北宋田家诗对南宋及元明清的田家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雪[3](2016)在《唐代农事诗研究》文中指出"农事诗"是指那些描写农业生产、农人活动以及与之有关的政治、宗教、文化活动的诗歌。唐代农事诗是唐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唐代社会经济文化大背景下的直接产物,这些作品较为全面地映射出了唐人的经济状况、思想状态和物质生活,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学界历来对这一题材的关注多限于田园诗的领域,但农事诗并非是以往意义上的田园诗,二者虽有交叉,但不能够重合和混淆。鉴于以上认识,本文将唐代农事诗置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下,在充分占有原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诗歌为本位,运用文本分析与历史参照相结合的方法以及个体研究与整体观照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论述唐代农事诗的创作及相关问题。据此,本论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为总论,第三部分为专论,第四部分为附录。论文主体部分共八章,具体情况如下:绪论:主要总结了学术界对唐代农事诗研究的现状,并阐述该领域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总论:第一章《唐代农耕文明与诗歌》:对"农事诗"这一概念进行梳理解读,并从宏观角度对唐代农事诗的面貌作了整体观照,全面考察唐代农事诗内容以及创作分期,最终确立出唐代农事诗的两大主题。专论:第二章到第八章:以唐代农事诗的类别为单位,分别论述每一类农事诗的源流、内容、艺术表现手法等问题。其中,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农事诗属于唐代农业生产生活题材,第四章到第八章的农事诗属于农业文化情感题材。第二章《唐代农耕诗》:通过农事诗中表现出的具体农耕事宜,探讨唐代对土地的选择与利用、介绍农业生产中的耕垦工具、灌溉工具和加工工具、列举出唐代的粮食作物、瓜菜作物、药材及茶业,力求展现出唐代农事活动的各方面内容;第三章《唐代采集诗》:采集文化由来已久,最初的目的是采集植物根茎与果实以维持基本生存需要,发展到唐代演变为农业活动的辅助,是农业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章梳理唐前的采集活动与采集诗歌,并对采桑和采莲活动作重点研究,凸显出唐代采集活动的普遍性,最后分析其他植物的采集与诗歌创作;第四章《唐代悯农诗》:阐释唐前悯农诗的创作源流和唐代悯农诗的创作新变,探讨中晚唐时期悯农诗繁荣之因,总结出唐代悯农诗的主题内容;第五章《唐代乐农诗》:乐农诗与悯农诗一样,都属于农业情感诗。在内容上,乐农诗与田园诗有相同之处,但二者又有本质区别。本章先区分乐农诗与田园诗的不同,再梳理乐农诗之源流,最后逐一探讨乐农诗的二种乐,即灾后恢复之乐、安享太平之乐和劳动收获之乐;第六章《唐代喜雨诗》:这是在祈雨活动大背景下产生的喜雨情结,靠天吃饭的古代农耕社会,收成的丰歉与自然条件息息相关,久旱不雨会使庄稼干枯而死,因此从先秦时代起产生了祈雨祭祀活动,本章阐述喜雨的文化内涵,梳理唐前喜雨诗的起源与发展,并探讨唐代喜雨诗的创作背景,将应制奉和类的喜雨诗和杜甫的喜雨诗作为重点分析对象,展现出唐代官方和民间不同的喜雨情感;第七章《唐代归田诗》:梳理先秦、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归田诗创作源流,分析唐代文人写作归田诗的思想渊源和社会原因,论述唐代归田诗的具体内容;第八章《唐代社日诗》:社日是农业生产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是农业民俗和祭祀文化的重要体现,这一章探讨社日民俗的起源与流变、文人写作社日诗之因,发掘唐代社日诗的民俗内涵,论述社日诗的作用和价值。附录:唐代农事诗歌。

孟祥光[4](2010)在《试析唐代田家诗研究范畴的“独立”》文中研究说明唐诗研究者在使用田家诗来说明一种诗歌题材类别时,仁智之见各异,尚未就田家诗的内涵和外延达成共识;受此影响,关于唐代田家诗的研究也因而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本文认为,凡是涉及"田家"这一群体的题材内容,包括生产劳作、日常生活、赋税徭役、战乱灾荒、农村风物,甚至士人模仿田家的村居劳作生活等,不论写苦写乐,都应纳入"田家诗"研究范畴。

孟祥光[5](2010)在《唐代赋役制度与田家诗》文中认为本文以唐代田家诗为研究对象,以赋役制度为切入点,主要关注作品中反映的相关制度内容及诗人的制度感受,进而形成各时期不同的创作风貌。全文共六章,在第一章确定田家诗内涵和研究范畴的基础上,分阶段对唐代田家诗及其制度反映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归纳,考察唐代赋役制度沿革在田家诗创作中所留下的变化轨迹。第二、三、四章主要是分三段考察田家诗创作的流变过程,分别是以田家“安”、田家“苦”、田家“劫”作为探讨主题。第二章主要探讨初盛唐田家诗中制度映像的共同特点——田家“安”。该时期田家诗创作主旨含蓄、杂糅,很多诗人在以隐逸、游览等生活内容为吟咏对象时,一并抒发其有关田家的见闻、感受。多数作品是在间接反映制度背景,所以主要从诗中田家的劳动生产、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去体悟租庸调制对均田时代农民阶层的种种影响。第三章着眼于两税法推行前期的中唐田家诗。考察田家“苦”这一中唐诗歌创作的主要倾向,兼及田家“乐”的诗歌表现和制度根源。此时田家诗逐渐发展成熟,有了明确的创作主旨,与文人田园诗的界限更为明晰,“悯农”诗大量出现,为田家诗创作第一个高峰。田家诗中对制度本身的合理性、税役负担、征税方式等方面均有涉及,诗人的立场也愈加鲜明,不再如初盛唐那样含蓄。诗人在表现田家生产、生活时,以“苦”为主,传达出中唐诗人特有的制度感受和评价。诗歌的艺术表现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第四章以晚唐田家“劫”为主要论题。此时赋税制度虽仍以两税法为主体,但藩镇战乱、吏治腐败等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已经变为一种随意性大、体系混乱的赋役制度。田家诗对税役内容的抨击比中唐更为强烈。在田家与官家的赋役矛盾关系中,诗人多选择与朝廷相对的立场。涉及田家生产、生活时多数作品比中唐的“田家苦”更进一步。在国衰税重的时代背景下,晚唐田家诗并非一味表现“苦难”,两税制度催生的乡村富户开始在田家诗中得到更多关注。田家诗的艺术面貌出现“两极”局面:“苦”“乐”并存。第五章为横向专题研究,作为此前三章的补充,对制度执行中的特例及诗歌表现予以阐释说明,如灾荒、战乱、枉法乱征等。第六章论述田家诗中制度映像的失真与信实,将可能导致诗中制度内容脱离现实的主要因素进行归纳,并对如何评价田家诗与赋役制度之间的关系提出笔者的看法。最后的结语是对此前各章的总结与归纳,再次明确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观点。

余颖[6](2007)在《中唐诗人的悯农情怀》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文学史上悯农诗歌出现甚早,但直至中唐时才发展到高峰。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几乎所有诗人都参与了悯农诗歌的写作,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一文学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安史乱后中唐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所造就,也是长久以来文学传统滋养之结果。就文学传统而言,悯农诗渊源久远,早在《诗经》、汉乐府民歌、陶渊明的诗歌中悯农精神就多有体现。就文学思潮而言,时至中唐,诗人们不再高扬理想,而是落笔于疮痍满目的现实,刻画生民之艰辛的悯农诗,就不但迎合了这一潮流而且也推动了这一潮流。安史乱后,唐王朝陷入空前困境,也将广大农民带入巨大的灾难之中。中唐诗人面对此情此景写下的悯农诗歌,其思想内容无疑特为丰富而深刻。他们描摹农民们劳作艰辛却无所收获、生活贫困的生存状态,刻画独特时代下农民由坚忍到期盼最终愤怒的心理变化流程,更揭露了致使农民生活艰辛的种种原因,表达对于广大农民的悯爱之情。中唐诗人悯农情怀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中唐多数诗人兼具政治家的身份,悯农诗歌既表达了诗人为民请命的愿望和自责自愧的崇高情感,也是他们所接受的“仁政”、“民本”、“兼济”、“诗教”等儒学传统根深蒂固使然。同时,外来的佛教渗透于中唐诗人的心田,其大乘教义、悲天悯人情怀给了诗人们深深的触动。大多中唐诗人出身寒门,他们亲身体验过农民的苦难,贬官时与农民的相处更使他们体会到宦海的污浊与农人的纯朴可亲,因而悯农诗歌的写作也就成为诗人满足自我情感需求的一种手段。中唐诗人对于下层农民苦难生活的大量书写,对当时及后世都有巨大影响。就当时而言,诗人们通过对民生的怜悯,刻画出中唐社会的种种弊端,引起执政者的注意从而对现实社会作出改良。在文学方面,中唐正是新乐府运动积极开展的时期,大量悯农题材新乐府的写作,必然推动整个新乐府运动的发展。对于悯农诗歌而言,也是一个极大的发展,给唐末及两宋诗人许多启发,使悯农诗逐渐完善。此外,悯农诗歌立足现实,为中唐历史保留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其历史价值尤不容低估。

薛碧珠[7](2000)在《天然无雕饰 平淡见深厚──读古代田家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古代田家诗以平易流畅的语言,相当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农家生活。在看似浅俗的描绘中,蕴涵着深厚的社会内容。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刻划,寄托了作者的深挚情感,形成了拙直自然的艺术风格。

二、天然无雕饰 平淡见深厚──读古代田家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然无雕饰 平淡见深厚──读古代田家诗(论文提纲范文)

(1)元代农事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农事诗”概念界定
    (二)元代农事诗研究综述
    (三)研究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一、元代农事诗中的农业生产状况
    (一)耕作方式和农具
    (二)农作物
    (三)渔业、采集、纺织等农事相关产业
二、元代农事诗中的农民生存状态
    (一)民生疾苦的反映
    (二)农家之乐的表现
    (三)农民劳作的写照
三、元代农事诗中的民俗
    (一)社日及其他农事民俗
    (二)祈雨、祷雨习俗
四、元代农事诗的艺术特色
    (一)物象选取上的特色
    (二)酣畅自由的艺术风格
    (三)通俗自然的语言风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元代农事诗发展情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北宋田家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田家诗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田家诗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北宋田家诗概述
    第一节 北宋田家诗的创作分期及其特点
    第二节 北宋田家诗创作名家举隅
第二章 北宋田家诗的内容
    第一节 农民生产活动的描写
    第二节 农村民俗的展示
    第三节 自然灾害的书写
    第四节 各类农具的描述
第三章 北宋田家诗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田家人物形象的刻画与田家意象的营造
        一、田家人物形象的刻画
        二、田家意象的营造
    第二节 强烈的叙事色彩
        一、完整的叙事结构
        二、农民劳作场面铺写
    第三节 平淡本色的语言
        一、使用俚语、口语入诗
        二、擅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语言
        三、大量应用散句
        四、叙事为主,卒章显志
第四章 北宋田家诗的思想内涵
    第一节 反映了北宋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第二节 展示了北宋农业赋税制度的发展与变迁
    第三节 表现了北宋诗人恤民爱民的情感
第五章 北宋田家诗的价值与影响
    第一节 北宋田家诗的文学价值
    第二节 北宋田家诗的史学价值
    第三节 北宋田家诗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唐代农事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论题研究的源起
        二、论题的目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回顾与展望
        一、研究的回顾
        二、研究的展望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代农耕文明与诗歌研究
    第一节 "农事诗"释名及界定
    第二节 唐代农业发展的总体面貌
        一、农业制度
        二、农业技术
        三、农业工具
    第三节 唐代农事诗的内容
        一、农业生产生活诗
        二、农业文化情感诗
    第四节 唐代农事诗的创作分期
        一、初唐农事诗的创作概况
        二、盛唐农事诗的创作概况
        三、中唐农事诗的创作概况
        四、晚唐农事诗的创作概况
第二章 唐代农耕诗
    第一节 唐代对土地的利用
        一、畲田
        二、屯田
        三、南方水田
    第二节 农业生产工具的使用
        一、耕垦工具
        二、灌溉工具
        三、加工工具
    第三节 农业耕作植物
        一、历代作物的演变
        二、粮食作物
        三、瓜菜作物
        四、药材
        五、茶叶
第三章 唐代采集诗
    第一节 采集活动与采集诗歌
        一、采集活动与采集文化
        二、唐前采集诗的发展基本概况
    第二节 采桑主题和采桑女形象
        一、采桑主题的新变
        二、采桑女形象特征
    第三节 唐与南朝采莲诗比较研究
        一、《采莲曲》在唐代向艳舞曲的演变
        二、创作及艺术表现手法在唐代的演变
    第四节 其他植物采集与诗歌创作
        一、采菱诗
        二、采葛诗
        三、采苍耳诗
        四、采茶诗
第四章 唐代悯农诗
    第一节 悯农诗的创作源流
        一、唐前悯农诗创作源流
        二、唐代悯农诗在创作手法上的拓展
    第二节 中晚唐悯农诗繁荣之因
        一、农民负的担日益加重
        二、诗人思想与经历的锐变
    第三节 唐代悯农诗的主题内容
        一、农民的生活贫困痛苦
        二、赋税的繁重
        三、战乱和天灾对农民的伤害打击
第五章 唐代乐农诗
    第一节 乐农诗与田园诗的关系及源流
        一、乐农诗与田园诗的关系
        二、乐农诗的源流
    第二节 灾后恢复之乐
    第三节 安享太平之乐
    第四节 劳动收获之乐
第六章 唐代喜雨诗
    第一节 喜雨诗及其演变
        一、"喜雨"及其文化内涵
        二、唐前喜雨诗的起源与发展
        三、唐代喜雨诗的创作背景
    第二节 应制奉和喜雨诗
        一、文宗和玄宗的喜雨诗
        二、张九龄的应制喜雨诗
    第三节 杜甫的喜雨情结
    第四节 其他诗人的喜雨诗
第七章 唐代归田诗
    第一节 唐前归田诗源流
        一、先秦时期
        二、两汉时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二节 唐代归田诗的文化基因
        一、思想渊源
        二、社会背景
    第三节 唐代归田诗的内容
        一、对农民命运的密切关注
        二、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写
        三、对农业生产的全面反映
        四、叙写自己的村居感受
第八章 唐代社日诗
    第一节 社日的民俗起源及流变问题
        一、社日民俗起源之因
        二、社日在唐以前的发展
        三、唐及唐以后的社日
    第二节 唐代社日诗的文化基因
        一、文人对自身的关注
        二、文人对社日活动易产生情感共鸣
    第三节 唐代社日诗的民俗内涵
        一、祭神敬地的信仰
        二、娱乐身心的游戏
    第四节 社日诗的作用和价值
        一、劝农祈丰,组织和指导农业生产
        二、规范社会,强化人民的村落意识
        三、民间社日具有劳民伤财的副作用
附录:唐代农事诗辑录
    一、农耕诗
    二、采集诗
    三、悯农诗
    四、乐农诗
    五、喜雨诗
    六、归田诗
    七、社日诗
参考文献
    一、古代典籍
    二、研究专着
    三、研究论文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试析唐代田家诗研究范畴的“独立”(论文提纲范文)

一、田家诗概念的特殊性
二、田家诗内涵与范畴的界定
    1. 主人公地位、处境的独特性
    2. 创作意旨指向的独特性
    3. 理想化与现实性的差异
三、馀论

(5)唐代赋役制度与田家诗(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序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二、本文的研究角度与方法
第一章 田家诗的内涵与研究范畴的确立
    第一节 田家诗概念的特殊性
    第二节 田家诗内涵与范畴的界定
第二章 初盛唐田家诗的萌发——均田时代的租庸调与"田家安"
    第一节 均田制与田家赋役的制度
    第二节 田家生产诗中的制度映像
        一、"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均田农民积极生产的制度反映
        二、"禾黍积场圃,楂梨垂户扉"——租庸调与田家生产的多样化
        三、"三时农不夺,午夜犬无侵"——诗中田家安于生产的制度保障
    第三节 诗中田家安乐生活的制度解读
        一、"四时常晏如,百口无饥年"——诗中田家生活的丰足
        二、"尽室相随从,所贵无忧患"——表现田家安适生活的作品大量涌现
        三、"岁晏输井税,山村人夜归"——纳税已毕的田家生活
    第四节 诗人的制度评价与立场选择
        一、田家诗涉及制度评价时表现出的共同倾向
        二、意象类型的选取
第三章 中唐田家诗的成熟——两税法前期的"田家苦"
    第一节 诗人的制度评价与立场表达
        一、"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肯定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和初衷
        二、"贫儿多租输不足,夫死未葬儿在狱"——关于税役负担的评价
        三、"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关于征税方式的评价
    第二节 诗中田家生产题材的制度映像
        一、"旧郭多新室,闲坡尽辟田"——两税法对生产积极影响的诗歌表现
        二、"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两税催逼下田家辛劳的诗歌反映
        三、"岂知剧地种苗家,官税频催勿人织"——赋税征钱对诗中田家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
    第三节 税负沉重与诗中田家的日常生活
        一、"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盘剥日重与田家生活的困顿
        二、"村中四时祭,杀尽鸡与豚"——制度执行缺失与田家生活中的重祭现象
        三、"有吏夜叩门,高声催纳粟"——赋税催逼下的田家生活
        四、"父渔子猎日归暮,月明处处舂黄粱"——诗中田家生活之乐
    第四节 诗人制度感受对诗歌艺术表现的影响
        一、典型田家人物塑造所传达出的制度功用评价
        二、诗人对乡村景物的选取与描绘
第四章 晚唐田家诗的兴盛——国蹙赋重时代的"田家劫"
    第一节 诗人的制度评价与立场选择
        一、"去岁王师东下急,输兵粟尽民相泣"——对战乱时期税役频征的抨击
        二、"国蹙赋更重,人稀役弥繁"——关于税役负担批评
        三、"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枉法害民与赋税征收方式的诗歌反映
        四、"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对赋税征收急迫的反映
    第二节 田家诗中生产题材的制度解读
        一、"又作丰年望,田夫笑向人"——富户阶层与诗中的积极生产内容
        二、"夜半呼儿趁晓耕,赢牛无力渐艰行"——税负沉重与田家生产艰辛
        三、"有村皆绩纺,无地不耕犁"——田家多种生产经营方式的继续发展
    第三节 赋重役繁背景下的田家生活诗
        一、"官苗若不平平纳,任是丰年也受饥"——制度执行混乱与田家生活危机
        二、"民膏日已瘠,民力日愈弊"——诗中农民家庭经济濒临崩溃
        三、"今之为政异当时,一任流离恣征索"——田家生活劫难频现
    第四节 诗人的制度感受与艺术表现的末世特征
        一、典型田家人物塑造所传达出的制度功用评价
        二、诗中对乡村景物的选取与描绘
第五章 制度执行中的特例及其文学表现
    第一节 战乱中的制度与田家——以"安史之乱"为中心
        一、诗中反映了战乱对各项制度执行标准的破坏
        二、赋役负担沉重使农家经济濒临崩溃
        三、战争对妇女们生存境况的影响
    第二节 田家诗中的灾荒与制度执行中的蠲免复除
    第三节 枉法坏制与田家诗中的官民关系
        一、吏治清明与初盛唐诗中官民关系的和谐
        二、枉法乱征与中晚唐官民关系的严重对立
第六章 田家诗中制度映像的失真与信实
    第一节 诗人的制度处境与制度映像的主观倾向
        一、初盛唐诗人自我写照的"制度外"田家生活
        二、中晚唐诗人的"我为田家"意识
    第二节 文学风尚的影响
        一、初盛唐时期蓬勃向上的文学风尚
        二、新乐府运动与中晚唐田家诗的骂世、骂官倾向
        三、儒家政教的"悯农"传统对田家诗的影响
    第三节 时代共性与诗中制度映像的信实
结语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6)中唐诗人的悯农情怀(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中唐悯农诗歌出现的背景
    第一节 独特的时代
    第二节 传统与时风
第二章 中唐悯农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农民的生存状态
    第二节 农民的心理状态
    第三节 农民生活艰辛的原因
第三章 中唐诗人悯农情怀的成因与特点
    第一节 诗人的政治身份
    第二节 深远的儒学传统
    第三节 外来的佛学思想
    第四节 曲折的生活经历
第四章 中唐悯农诗歌的历史价值
    第一节 推动“新乐府运动”
    第二节 发展悯农诗书写
    第三节 宝贵的历史资料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天然无雕饰 平淡见深厚──读古代田家诗(论文参考文献)

  • [1]元代农事诗研究[D]. 赵东芳.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北宋田家诗研究[D]. 陈晨.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3]唐代农事诗研究[D]. 王雪.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6)
  • [4]试析唐代田家诗研究范畴的“独立”[J]. 孟祥光. 江苏社会科学, 2010(02)
  • [5]唐代赋役制度与田家诗[D]. 孟祥光.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1)
  • [6]中唐诗人的悯农情怀[D]. 余颖. 华侨大学, 2007(05)
  • [7]天然无雕饰 平淡见深厚──读古代田家诗[J]. 薛碧珠.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2000(04)

标签:;  ;  ;  

自然无雕,平淡深邃——读田家古诗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