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高等级公路桥头跳车的成因及其修复(论文文献综述)
洪凯[1](2018)在《空心板简支梁桥检测与加固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大多数桥梁工程都已步入了正常使用寿命的中后期,有些甚至还出现了各种的病害和缺陷,加上现在交通量和车辆荷载的日益增加,好多桥梁已经很难满足当代交通的要求了。而若是将这些缺陷和病害的桥梁全部拆除重建,那么可能需要花费巨大的资金,这样就既不经济也不合理。因此,对桥梁的检测与加固技术理论进行相应的研究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分析了混凝土简支梁桥的病害和缺陷,分别介绍了混凝土和钢筋产生的病害的一些类型和原因,对产生这些病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2)对混凝土简支梁桥梁检测的内容进行了阐述,以及桥梁检测过程中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包括桥面系、上部结构、支座以及混凝土性能的检测内容和方法。详细分析了桥梁的荷载(静、动载)试验的具体过程,以及后评价等内容;3)分析了桥梁加固的目的、意义和常用的几种加固理论方法,着重介绍了桥梁上、下部结构加固处理的一些方法,对相应的加固技术方法的优缺点、适用的范围以及加固后的评价进行了分析;4)以一个实际的混凝土空心板简支梁桥工程为对象,进行了桥梁的动静载试验,详细的分析试验过程的具体方法,试验结果的处理与评价,根据理论计算和静、动载试验等综合判定该桥荷载设计和运营要求等。并进行了最不利截面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验算,结果表明该桥均满足规范要求。
刘同宾[2](2017)在《软土路基过渡式沥青路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过渡式沥青路面是基于软土地基沉降稳定速率较慢、施工工期紧张等原因而将路面分期修建的一种方式。研究过渡式路面相关技术,旨在节约项目早期投资成本,并保证路面在设计使用年限内,不因路基沉降而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保证使用寿命,减少不良的社会影响,提高路面使用期内的服务质量。本文在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软土路基过渡式路面的应用条件及选用原则、影响过渡式路面施工的主要因素、过渡路面的使用寿命、结构和材料设计方法、项目建设的关键技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并以南方某一级公路为例,探讨软土路基过渡式沥青路面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分析提出了过渡式路面的一般性使用原则,既要确保过渡期交通量较小情况下的路面的使用性能,又能为恢复永久性路面创造有利条件,确保在设计使用期限内路面更加经济,可靠。针对软土路基过渡式路面运营前期,路基工后沉降较大对路面结构受力的影响,通过验算路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附加应力,提出了基于多指标控制的过渡式路面结构方法。考虑路面结构的寿命、路面的使用性能、交通量变化与地基沉降等因素,还需要考虑经济效益,提出了过渡路面恢复为永久路面的控制时间。提出了过渡式路面恢复为永久式路面实施过程中,面层层间粘结的重要性及预防措施。分析并提出了在运营期间,由于软土路基工后原因引起的严重的早期病害及相应的处置方法。通过实例研究表明,当软土路基路基沉降稳定需要时间较长时,采取过渡式路面的方法行之有效,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陈爽[3](2016)在《公路基础设施快速养护的对象识别及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公路基础设施的快速养护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公路基础设施快速养护的概念进行了明确定义,对快速养护对象识别的方法进行了具体阐述,对当前国内主要应用的快速养护材料与快速养护工艺进行了总结,并且通过快速养护效果评价及现场试验对快速养护在公路基础设施养护中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论文首先从公路资产养护管理优化的角度对公路基础设施快速养护课题的产生背景进行了描述,考虑到快速养护的时间短、成本高,并不是所有公路基础设施都适合应用快速养护,因此对其养护对象的范围进行了明确界定,并提出了公路基础设施快速养护的定义:通过应用快速养护材料及快速养护工艺,在两小时内对重要公路资产中出现的可能影响常规交通运输的空间离散型破损进行养护并开放交通。在实际应用中,论文将快速养护对象确定为公路基础设施的具体病害,基于对病害产生机理、严重程度的考虑分析是否适合应用快速养护方法,即公路基础设施的快速养护对象识别。根据快速养护对象识别的结果,论文对目前国内主流的快速养护材料与快速养护工艺进行了分类汇总,并根据汇总内容对快速养护方法的技术路径进行了提炼。随后根据快速养护对养护质量、养护时间的要求设置了材料及工艺的基本性能要求,并基于安全性、结构性及功能性的考虑提出了快速养护的路用性能评价方法。最后,论文结合湖北省恩施市路面结构整体修复试验以及浙江省台州市公路裂缝快速养护试验对快速养护对象识别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快速养护方法在公路基础设施养护工程中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本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1)首次从公路资产养护管理优化的角度定量化地提出公路基础设施快速养护的概念;(2)提出了基于病害损坏机理和严重程度进行快速养护对象的识别方法。
李自力[4](2015)在《公路桥梁缺陷成因及加固修复技术探讨》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公路交通运输量不断增加,公路桥梁负荷日趋加重,己不能适应现代交通运输的要求,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尤其是采用加固补强等方法来恢复、提高其承载力。为此,本文主要就公路桥梁缺陷成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就其加固修复技术作了相关的探讨,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贾悦[5](2013)在《石拱桥病害分析及加固研究》文中认为石拱桥是中国历史发展史的一个产物,其历史价值颇为重大,但由于早年修建的石拱桥设计荷载等级普遍较低,截面的尺寸普遍偏小,强度也较低,使得现今石拱桥结构损坏严重,各种病害陈出不穷。本文在对西南某区桥梁的实际调研基础上,开展石拱桥病害及加固研究,并给出安全对策,并详细介绍了加固法加固既有拱桥的设计原则及加固厚度的确定方法。以某石拱桥为依托工程,对其现有病害成因、结构加固改造方案、设计计算方法及施工方案开展研究,分析拱桥主拱加固前后的受力性能,并对拱桥主拱加固前后的受力性能进行阐述和承载力验算。本文研究内容主要有:(1)总结了国内外桥梁现状及石拱桥的发展和总类,归纳总结目前常用的石拱桥加固方法。(2)在对西南某区桥梁开展实际调研研究基础上,总结桥梁现有的评定方法,对石拱桥现有病害进行归类分析,总结其出现病害的原因。给出桥梁安全对策及石拱桥检测技术要点及石拱桥常用加固方法。(3)总结拱桥加固的基本原理及其设计思想设计原则、技术准则及增大截面法加固拱桥的设计计算方法和加固厚度的确定方法。(4)基于某石拱桥,分析其病害现状及其出现病害的原因,运用通用有限元设计软件建立实体有限元模型分析主拱内力,并验算原结构拱圈承载能力。针对拱桥出现的病害,提出合理的加固方法,并对不同加固厚度方案开展加固分析,选择最适合既有拱桥的加固方案,并对加固后的拱桥开展有限元分析,进行承载力验算。(5)介绍了该桥采用增大截面法加固的施工步骤,增大截面法工序简单、占地面积小、机动灵活,能够很快速的完成加固工作。
张桃[6](2013)在《体外预应力在小半径弯桥中的结构行为研究》文中提出道路和桥梁是国家交通的基础设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大量的公路桥梁与市政道路桥梁相继建成,并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促进作用。随着大量桥梁服役年限的增加,在荷载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各种病害相继产生,对桥梁的安全运营留下了隐患。带有缺陷或病害的桥梁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广大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新建桥梁不仅周期长,而且投资巨大,和我国现价段的基本国情极为不符。重视已建结构的健康状况,对其服役状态进行及时评价,并采取有效的维修加固措施,提高桥梁的使用寿命,是我国桥梁工作者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必须做的事情。怎样利用好现有桥梁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将是我国面临的紧迫任务。讨论桥梁加固技术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工程指导意义。本文主要工作如下:(l)分析了桥梁加固技术的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桥梁加固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桥梁加固设计原则,并对桥梁结构产生的病害及成因作了分析,归纳了常用的桥梁结构加固技术,进一步针对小半径弯桥进行分析,探讨一般的加固技术对小半径弯桥是否适用,总结出小半径弯桥的加固技术及加固工艺。(2)结合工程实例,通过荷载试验,分析该桥加固前的主要病害及病害对结构功能的影响,设计出四种加固改造方案,并对加固方案进行比较。根据各方案的优缺点采用了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同时配合适当增加横隔板和更换桥面铺装层等措施,不仅增加了桥梁的整体刚度,同时也解决了体外预应力的传力及锚固。(3)以有限元理论为基础,采用整体空间单梁模型和剪力柔性梁格法建立模型,分别分析小半径弯桥在加固前后结构的承载力、挠度、内力、应力以及抗裂性能,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加固方案是否合理,探讨体外预应力在小半径弯桥加固中效果是否明显。最后对小半径弯桥施工关键工艺和组织流程进行了总结,对具体加固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占陈文[7](2013)在《桥面连续简支梁桥的静、动力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当今我国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交通流量不断增大,人们对桥梁的安全性、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简支梁桥两端由于存在伸缩缝,其行车舒适性较差,伸缩缝也容易受到冲击破坏。为此,桥面连续构造应运而生,并且逐渐在工程上大量应用。虽然现今国内已有了相当一部分简支梁桥采用桥面连续构造这种形式,但是关于这种构造桥梁的理论分析方面,却远远落后于实践。因而进行桥面连续简支梁桥静、动力特性方面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为了计算桥面连续简支梁桥的静、动力响应,首先文中提出了扭转弹簧这一概念,推导并验证了计算扭转弹簧刚度的理论公式,然后根据梁的挠曲线方程,对桥面连续简支梁桥在静力作用下的挠度公式作了推导,结果表明:在静力荷载作用下,由于桥面连续段负弯矩的存在,从而减小了桥梁跨中正弯矩的值,桥面连续简支梁桥产生的挠度和应变相比于简支梁桥要小,通过自行推导的挠度公式计算所得理论值更接近静载实验数值。在动力响应方面,对于桥面连续简支梁桥,推导了振型函数和其在移动力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解,并对该响应解中的参数作了分析;将频率的理论结果与实验结果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桥面连续简支梁桥在移动力作用下的桥梁动力响应比一般简支梁桥小;在移动力荷载作用下,桥面连续简支梁桥的一阶振动频率比简支梁桥高,且更接近桥梁的自振频率。
次旦卓玛[8](2012)在《桥梁补强加固技术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量大幅度增长,行车密度及车辆载重的增大,特别是推行拖挂运输和集装箱运输后,重型车辆日益增多,现在有很大一部分公路桥梁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要求,这是世界各国普遍所面临的问题。过去20年里,我国的公路和桥梁系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在国家大力的支持下逐步趋于完善,而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显露的养护难题开始成为了我们关注的重点。在本论文中,作者对碳纤维加固、锚喷混凝土、体外预应力加固、粘贴钢板加固、增大截面加固五种常用的加固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比较,通过对比较结果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在加固方案比选时应当遵循的原则。在加固实例中,通过分析比较,确定了最为合理的加固方案,对所采用的桥梁加固方案在实例中的应用进行剖析说明。希望本文的工作对桥梁加固工程的设计、施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能为以后桥梁的加固设计提供有参考意义的建议。
罗恒[9](2010)在《注浆理论研究及其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注浆在公路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用来补强加固、堵水、边坡处治、路基路面的病害处治以及特殊地段的处理等问题。现有的注浆理论不能解决注浆压力设计计算、注浆控制及注浆质量的检测。另外,路基填筑过程中,现有的方法还不能有效解决无法用常规碾压技术进行填筑碾压的地段的压实、路基快速抢修等技术难题。本文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注浆设计计算及工程应用问题。创新性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现有的劈裂注浆压力设计都是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估计和现场试验,导致理论研究严重滞后工程应用。本文根据土体在平而应变状态下的的应力——应变关系、大变形理论,建立了平面应变条件下土体劈裂灌浆压力的设计计算理论,推导出设计计算公式。与实测结果对比表明:该理论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并成功地应用于柔性管加筋注浆的试验设计及工程处治中,经济、社会效益显着。(2)借助水力致裂理论和非线性Hoek-Brown强度准则,对破碎岩体劈裂灌浆压力的设计计算问题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破碎岩体劈裂注浆压力设计与计算的理论公式。现场实测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的对比表明,该理论结果与工程实践较为吻合(3)为了从理论上分析路面板脱空注浆加固的布孔方式,注浆压力设计计算,假设浆液在土体裂缝中的流动符合达西定律,劈裂注浆形成的裂缝宽度为均匀裂缝宽度,推导出路面板脱空注浆时二孔、三孔、四孔和五孔注浆加固的布孔方式、注浆压力设计计算方法,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较为接近,证明了上述结论的合理性。指出现有规范规定的五孔注浆布孔方案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建议多采用二孔及三孔布置方案进行路面板脱空的注浆补强加固。上述理论为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4)以圆孔扩张理论为基础,结合注浆实验和机理分析的研究成果,系统提出了柔性管加筋注浆施工新技术及其设计与施工规程。该成果成功应用于湖南省常吉高速公路沅陵大桥台背的回填土处理及贵州省都匀公路路基塌方沉陷快速处治中。工程应用表明,使用该新技术处理如桥台台背、路基塌方沉陷的应急抢修等无法用常规碾压技术进行处理的地段非常有效。该成果已经获得鉴定,鉴定意见为国际领先水平。
王振贵[10](2009)在《公路路面沉降处治平顺度问题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根据横向贯通裂缝所产生伴随沉陷的程度不同,分两种情况研究分析了修复处治段纵向槽宽的理论确定方法和提出将变坡代数差的量化值列入相关公路工程规范中的建议,对科学指导施工和确保行车的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论高等级公路桥头跳车的成因及其修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高等级公路桥头跳车的成因及其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1)空心板简支梁桥检测与加固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桥梁检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概述 |
1.2.1 检测的目的和意义 |
1.2.2 检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检测的发展概述 |
1.3 桥梁加固技术的发展概述 |
1.3.1 加固的意义 |
1.3.2 加固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3 加固技术的发展概述 |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混凝土简支梁桥的病害 |
2.1 引言 |
2.2 混凝土的病害 |
2.2.1 混凝土的病害现象 |
2.2.2 混凝土病害原因分析 |
2.3 钢筋的病害 |
2.3.1 钢筋的腐蚀 |
2.3.2 钢筋病害影响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混凝土桥梁的检测技术 |
3.1 引言 |
3.2 检测的内容 |
3.3 检测的技术和方法 |
3.3.1 桥面系外观检查 |
3.3.2 上部结构检查 |
3.3.3 支座检查 |
3.3.4 混凝土性能的检查 |
3.3.5 荷载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混凝土桥梁的加固理论 |
4.1 引言 |
4.2 桥梁加固的意义和目的 |
4.3 桥梁的上部结构加固 |
4.3.1 桥面板的加固 |
4.3.2 主梁的加固方法 |
4.4 桥梁的下部结构加固 |
4.4.1 扩大基础 |
4.4.2 增补桩基 |
4.5 加固要求及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例分析与承载力验算 |
5.1 工程概况 |
5.2 检测依据及内容 |
5.3 静载试验 |
5.4 动载试验 |
5.5 承载力验算 |
5.5.1 承载力能力极限状态下验算 |
5.5.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验算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软土路基过渡式沥青路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软土路基过渡式路面的适宜性分析 |
2.1 过渡式路面的修筑条件 |
2.1.1 交通量分析 |
2.1.2 地质条件及路基沉降分析 |
2.1.3 经济因素分析 |
2.2 过渡式路面的修筑原则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过渡式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设计研究 |
3.1 过渡式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
3.1.1 设计要求 |
3.1.2 设计步骤 |
3.1.3 设计指标 |
3.1.4 路面结构组合设计与厚度计算 |
3.1.5 过渡式路面的结构验算 |
3.2 过渡式沥青路面材料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土路基过渡式路面修筑关键技术研究 |
4.1 软土路基的工后沉降分析 |
4.1.1 软土地基沉降预测方法介绍 |
4.1.2 软土地基沉降预测方法分析 |
4.2 永久式路面铺筑时间的确定 |
4.3 过渡期路面的养护和病害处理 |
4.3.1 过渡期沥青路面的常见病害沥 |
4.3.2 过渡期沥青路面的日常养护 |
4.3.3 过渡期沥青路面病害的处理 |
4.4 恢复永久式路面时面层层间结合技术研究 |
4.4.1 沥青面层层间结合状态对路面性能的影响 |
4.4.2 沥青路面面层结合处理措施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土路基过渡式沥青路面技术的应用研究 |
5.1 工程概况 |
5.2 过渡式路面选用依据分析 |
5.2.1 软基沉降观测及工后沉降预测 |
5.2.2 过渡式路面使用期分析 |
5.3 过渡式路面设计方案 |
5.3.1 设计参数分析 |
5.3.2 过渡式路面荷载作用下的力学验算 |
5.3.3 差异沉降附加应力验算 |
5.4 过渡期沥青路面养护及病害处理方案 |
5.4.1 病害调查 |
5.4.2 病害成因分析 |
5.4.3 沥青路面病害养护措施 |
5.4.4 沥青路面病害处治效果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公路基础设施快速养护的对象识别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2章 快速养护对象识别 |
2.1 快速养护概念 |
2.2 快速养护与其他养护方式的区别 |
2.3 快速养护对象的范畴和识别方法 |
2.3.1 快速养护对象范畴 |
2.3.2 快速养护对象识别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快速养护材料与工艺 |
3.1 沥青路面快速养护材料与工艺 |
3.1.1 公路基础设施综合养护车 |
3.1.2 快速修补沥青混合料 |
3.1.3 其他快速养护方法 |
3.2 水泥混凝土路面快速养护材料与工艺 |
3.2.1 裂缝修补 |
3.2.2 接缝修补 |
3.2.3 板块修补 |
3.2.4 板下封堵灌浆 |
3.2.5 其他快速养护方法 |
3.3 路基快速养护材料与工艺 |
3.4 桥头跳车快速养护材料与工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快速养护材料与工艺评价 |
4.1 快速养护材料性能 |
4.2 快速养护工艺性能 |
4.3 公路快速养护的路用性能评价 |
4.4 公路快速养护的综合效益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公路基础设施快速养护案例 |
5.1 恩施市路面整体结构快速养护试验 |
5.1.1 恩施市自然环境及公路基础设施情况 |
5.1.2 快速养护试验 |
5.1.3 快速养护效果评价 |
5.2 台州市公路裂缝病害快速养护试验 |
5.2.1 台州市自然环境及公路基础设施情况 |
5.2.2 快速养护对象及方法选择 |
5.2.3 现场试验 |
5.2.4 快速养护效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总结 |
6.2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石拱桥病害分析及加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国内外桥梁现状 |
1.2 石拱桥发展概述 |
1.2.1 石板拱桥 |
1.2.2 石肋双曲拱桥 |
1.2.3 全空式石肋拱桥 |
1.2.4 石砌板肋拱桥 |
1.3 石拱桥加固方法 |
1.3.1 增大截面加固法 |
1.3.2 调整拱上恒载加固法 |
1.3.3 锚喷混凝土加固法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拱桥结构病害分析 |
2.1 西南某地区桥梁实际调研研究 |
2.2 石拱桥常见病害分析 |
2.2.1 石拱桥常见病害类型 |
2.2.2 桥梁病害原因 |
2.2.3 桥梁安全对策 |
2.3 桥梁状态评定方法 |
2.4 石拱桥病害检测技术 |
2.4.1 桥梁永久性变形实用测定技术 |
2.4.2 公路桥梁(石拱桥)实用裂缝检测技术 |
2.4.3 石拱桥主拱圈缺损检测方法 |
2.4.4 其它病害检测技术 |
2.5 桥梁结构缺陷与裂缝修复 |
2.6 本章小结 |
3 石拱桥改造加固设计 |
3.1 加固基本原理 |
3.2 旧拱桥加固技术准则 |
3.3 拱桥改造加固方案设计原则 |
3.4 拱桥加固设计方法 |
3.5 增大截面法加固拱桥 |
3.6 本章小结 |
4 石拱桥加固设计实例分析 |
4.1 工程介绍 |
4.1.1 工程概况 |
4.1.2 材料参数 |
4.2 该桥病害分析 |
4.3 有限元模型 |
4.4 原桥承载力评定 |
4.4.1 原桥内力计算 |
4.4.2 原桥拱圈截面强度验算 |
4.5 加固计算 |
4.5.1 加固方法 |
4.5.2 加固计算分析 |
4.6 施工方法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体外预应力在小半径弯桥中的结构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桥梁结构加固研究意义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桥梁加固的目的及要求 |
1.4 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
1.5 课题的目的和工程意义 |
1.6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桥梁常见病害及其成因和加固设计 |
2.1 桥梁可能出现的缺陷和病害 |
2.2 桥梁常见病害成因分析 |
2.3 小半径弯桥的定义、受力特性、病害以及防治 |
2.3.1 小半径弯桥的定义 |
2.3.2 小半径弯桥的受力特性 |
2.3.3 直线预应力混凝土梁桥与小半径弯梁桥的对比 |
2.3.4 小半径弯桥的病害 |
2.3.5 小半径弯桥的病害防治 |
2.4 桥梁加固设计的工作内容 |
2.5 桥梁加固的设计方法 |
2.5.1 桥梁上部结构加固方法及选择 |
2.5.2 桥梁下部结构加固设计方法 |
2.6 旧桥加固设计的基本原则 |
2.7 板凳角道口桥试验检测 |
2.7.1 板凳角道口桥的概况 |
2.7.2 常规检查 |
2.7.3 静载试验 |
2.7.4 荷载试验的结论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板凳角道口桥加固方案研究 |
3.1 锚喷纤维混凝土法 |
3.1.1 加固设计 |
3.1.2 加固步骤 |
3.1.3 方案的缺点 |
3.2 粘贴钢板法 |
3.2.1 加固设计 |
3.2.2 加固步骤 |
3.2.3 方案的缺点 |
3.3 改变结构体系法 |
3.3.1 加固设计 |
3.3.2 加固步骤 |
3.3.3 方案的缺点 |
3.4 体外无粘结预应力法 |
3.4.1 加固设计 |
3.4.2 加固步骤 |
3.4.3 方案的缺点 |
3.5 加固方案比选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体外预应力加固方案的计算分析 |
4.1 加固桥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1.1 弯桥的计算理论 |
4.1.2 计算所需参数 |
4.1.3 几何模型的建立 |
4.1.4 建模过程中的关键点 |
4.2 加固前后效果的对比分析 |
4.2.1 多支座的反力比较 |
4.2.2 加固前后位移的比较 |
4.2.3 加固前后弯矩的比较 |
4.2.4 加固前后扭矩的比较 |
4.2.5 荷载组合 |
4.2.6 加固前后使用阶段正截面的抗弯验算 |
4.2.7 加固前后使用阶段斜截面的抗剪验算 |
4.2.8 加固后使用阶段裂缝宽度验算 |
4.2.9 加固前后刚度的计算及挠度验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体外预应力加固旧桥施工工序和工艺的研究 |
5.1 体外预应力加固施工工序 |
5.2 加固施工中关键工艺 |
5.2.1 体外预应力的施工工艺 |
5.2.2 混凝土结构缺陷修复施工工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7)桥面连续简支梁桥的静、动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桥面连续简支梁桥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国外桥面连续简支梁桥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桥面连续简支梁桥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静力荷载作用下桥面连续简支梁桥的响应分析 |
2.1 引言 |
2.2 静力荷载作用下桥面连续简支梁桥的力学响应 |
2.2.1 桥面连续简支梁桥的理论模型 |
2.2.2 桥面连续简支梁桥边界扭转弹簧模型 |
2.2.3 结构静力响应计算 |
2.2.4 静力荷载作用下简支梁桥和桥面连续简支梁桥跨中挠度比较 |
2.3 工程实例分析 |
2.3.1 引言 |
2.3.2 工程概况 |
2.3.3 桥梁静载实验 |
2.4 本章主要结论 |
3 移动荷载作用下桥面连续简支梁桥的动力响应分析 |
3.1 引言 |
3.2 移动荷载作用下简支梁桥的动力响应理论解 |
3.2.1 移动荷载作用下简支梁的振动方程及求解 |
3.2.2 简支梁桥理论解的验证 |
3.2.3 桥梁动力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4 小结 |
3.3 移动荷载作用下桥面连续简支梁桥的动力响应解 |
3.3.1 桥面连续简支梁桥振型函数的推导 |
3.3.2 桥面连续简支梁桥振动位移表达式的推导 |
3.4 工程实例分析 |
3.4.1 振型函数和动力响应解 |
3.4.2 动力试验工况 |
3.5 本章主要结论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8)桥梁补强加固技术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我国桥梁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桥梁加固方法 |
2.1 锚喷混凝土加固法 |
2.1.1 基本概念 |
2.1.2 喷射混凝土的性能特点 |
2.1.3 加固原理及原则 |
2.1.4 锚喷混凝土加固法的优点 |
2.2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
2.2.1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的类型与特点 |
2.2.2 加固机理 |
2.3 粘贴钢板加固法 |
2.3.1 粘贴钢板加固法的机理 |
2.3.2 粘贴钢板法的力学特点 |
2.3.3 粘贴钢板加固设计计算 |
2.4 粘贴碳纤维加固法 |
2.4.1 碳纤维材料 |
2.4.2 粘贴碳纤维加固法加固机理 |
2.4.3 加固受力特点分析 |
2.4.4 质量控制 |
2.5 增大截面加固法 |
2.5.1 增大截面加固法的加固机理 |
2.5.2 增大截面加固法的计算方法 |
2.6 小结 |
第三章 桥梁加固的理论分析 |
3.1 旧桥承载力的评定 |
3.1.1 旧桥承载力的评定方法 |
3.1.2 旧桥承载力评定的基本步骤 |
3.1.3 旧桥承载力评定方法 |
3.2 材料的本构关系 |
3.2.1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3.2.2 钢筋的本构关系 |
3.3 结构分析过程 |
3.4 小结 |
第四章 工程背景介绍 |
4.1 工程项目简介 |
4.1.1 依托工程项目背景 |
4.1.2 检测结果 |
4.2 基于全桥病害现状的加固方案设计 |
4.2.1 病害总结 |
4.2.2 主梁加固方案的选择 |
4.3 总体加固方案的确定 |
4.4 总体加固方案的设计 |
4.5 施工工艺和步骤 |
4.5.1 “必可法”修补裂缝 |
4.5.2 截面转换加固技术对主梁加固 |
4.5.3 粘贴钢板加固技术 |
4.5.4 桥面增强技术 |
4.6 小结 |
第五章 补强加固设计方案的验算 |
5.1 加固设计的依据 |
5.1.1 设计规范 |
5.1.2 加固原则 |
5.2 施工第一阶段内力分析 |
5.2.1 新增加加固层的集度 |
5.2.2 跨中截面抗弯承载力验算 |
5.2.3 支座处剪力验算 |
5.3 施工第二阶段内力分析 |
5.3.1 恒载计算 |
5.3.2 恒载内力计算 |
5.3.3 活载内力计算 |
5.3.4 内力组合 |
5.3.5 跨中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 |
5.3.6 支座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 |
5.4 加固计算结果汇总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1.1 桥梁加固的意义 |
6.1.2 桥梁加固的经济效益 |
6.1.3 桥梁加固施工的专业化 |
6.2 展望 |
6.2.1 桥梁加固理论的发展 |
6.2.2 桥梁的加固的发展趋势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9)注浆理论研究及其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概述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注浆在路面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分析 |
1.2.2 注浆在路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1.2.3 注浆效果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4 注浆机理的研究现状 |
1.2.5 注浆在其他方面的工程应用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土体劈裂灌浆压力计算方法研究 |
2.1 前言 |
2.2 基本假设 |
2.3 广义SMP强度准则 |
2.4 浆液压缩土体的弹塑性解析解 |
2.4.1 扩孔压力计算 |
2.4.2 塑性区半径和最终灌浆压力 |
2.5 参数分析与工程实例 |
2.5.1 参数分析 |
2.5.2 工程实例对比分析 |
2.6 劈裂灌浆试验研究 |
2.6.1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
2.6.2 预期目标 |
2.6.3 注浆机理模型试验研究 |
2.6.4 物理力学实验 |
2.6.5 注浆效果检测 |
2.6.7 试验成果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破碎岩体劈裂注浆力学机理分析 |
3.1 引言 |
3.2 Hoek-Brown强度准则 |
3.3 土体水力劈裂作用的断裂力学分析 |
3.3.1 岩土体水力劈裂作用的断裂力学分析 |
3.3.2 劈裂注浆启劈压力的确定 |
3.4 浆液裂缝发展方向的确定 |
3.5 参数分析 |
3.6 对比分析与工程应用 |
3.6.1 对比分析 |
3.6.2 工程应用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柔性管加筋注浆施工新技术及其试验研究 |
4.1 柔性管加筋注浆压力研究 |
4.1.1 基本假设 |
4.1.2 排水条件下的劈裂注浆压力 |
4.2 现场注浆试验研究 |
4.2.1 注浆材料及设备 |
4.2.2 试验模型的修筑 |
4.2.3 试验参数的确定 |
4.2.4 试验实施流程 |
4.2.5 注浆压力及注浆量记录 |
4.2.6 理论计算结果验证 |
4.2.7 注浆试验现场开挖 |
4.3 柔性加筋注浆施工新技术设计与施工规程 |
4.3.1 技术适用范围 |
4.3.2 注浆材料配比 |
4.3.3 注浆压力选择 |
4.3.4 注浆范围及注浆量 |
4.3.5 结束标准 |
4.3.6 柔性管及其孔位布置 |
4.3.7 注浆方法 |
4.3.8 填材料要求 |
4.3.9 施工工艺流程图 |
4.3.10 质量保证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柔性管加筋注浆施工新技术工程应用研究 |
5.1 处理桥台台背回填土的应用研究 |
5.1.1 填料及工程概况 |
5.1.2 处理台背回填施工工序 |
5.1.3 注浆处理台背回填土的压力变化及其分析 |
5.1.4 现场的局部开挖验证 |
5.1.5 工程应用的时效性 |
5.2 处理路基塌方沉陷中的应用研究 |
5.2.1 工程概况 |
5.2.2 路基塌方成因分析 |
5.2.3 处置原则 |
5.2.4 处置措施 |
5.2.5 施工方法 |
5.2.6 处置效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注浆质量检测方法研究 |
6.1 注浆质量检测概述 |
6.1.1 注浆体完整性检测 |
6.1.2 注浆体连续性检测 |
6.1.3 注浆体坚固性检测 |
6.2 注浆质量检测方法研究 |
6.2.1 浆液充填的直观观测 |
6.2.2 地质雷达检测方法研究 |
6.2.3 超声波检测 |
6.3 地质雷达检测结果分析 |
6.3.1 检测方案 |
6.3.2 检测结果分析 |
6.4 注浆质量检测方法 |
6.4.1 注浆质量检测方法建议 |
6.4.2 地表注浆质量检测标准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路面板脱空处治中的注浆孔布置方法研究 |
7.1 路面板注浆理论的分析 |
7.1.1 问题的分析与假设 |
7.1.2 理论推导 |
7.2 最优注浆孔位的布置 |
7.3 路面板注浆布孔方案研究 |
7.3.1 矩形方案布孔 |
7.3.2 三角形布孔方案 |
7.3.3 两孔注浆布孔方案 |
7.4 规范规定的路面板布孔方式讨论 |
7.5 多孔注浆时的相互影响分析 |
7.5.1 矩形布孔方案 |
7.5.2 三角形布孔方案 |
7.6 路面板注浆施工工艺研究 |
7.6.1 钻孔位置及数量的确定 |
7.6.2 注浆的基本要求 |
7.6.3 板底压浆的效果检验方法 |
7.7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8.1 本文的主要成果 |
8.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以来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10)公路路面沉降处治平顺度问题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
2 公路路面产生横向贯通开裂并伴随沉陷的成因 |
3 公路路面平顺度问题处治技术研究 |
3.1 贯通裂缝处沉陷程度不大的处治 |
3.2 贯通裂缝处沉陷程度大的处治 |
4 结束语 |
四、论高等级公路桥头跳车的成因及其修复(论文参考文献)
- [1]空心板简支梁桥检测与加固理论研究[D]. 洪凯. 南华大学, 2018(01)
- [2]软土路基过渡式沥青路面研究[D]. 刘同宾. 华东交通大学, 2017(06)
- [3]公路基础设施快速养护的对象识别及方法研究[D]. 陈爽. 清华大学, 2016(04)
- [4]公路桥梁缺陷成因及加固修复技术探讨[J]. 李自力. 门窗, 2015(09)
- [5]石拱桥病害分析及加固研究[D]. 贾悦. 郑州大学, 2013(04)
- [6]体外预应力在小半径弯桥中的结构行为研究[D]. 张桃. 重庆交通大学, 2013(03)
- [7]桥面连续简支梁桥的静、动力特性研究[D]. 占陈文. 宁波大学, 2013(08)
- [8]桥梁补强加固技术与应用研究[D]. 次旦卓玛. 重庆交通大学, 2012(07)
- [9]注浆理论研究及其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D]. 罗恒. 中南大学, 2010(01)
- [10]公路路面沉降处治平顺度问题技术研究[J]. 王振贵.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