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杜仲研究文献分析与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李耿,李振坤,李慧,肖军平,徐瑶青,陈洁,武伟,杨洪军[1](2021)在《我国杜仲中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杜仲药用历史悠久、健康价值独特、文化底蕴深厚、国际认可度较高,具有全产业链开发的潜力和独特的战略价值。当前我国杜仲产业既面临多重发展历史机遇,也存在潜在风险因素。由于产业缺少龙头大品种、大企业的牵引,相关产品的生产组织化和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科技研究基础薄弱等现实问题制约了我国杜仲产业的发展。通过系统总结我国杜仲产业基本状况,综合含杜仲中成药大品种科技竞争力分析、杜仲医药健康领域相关专利数据分析、杜仲医药科技文献数据分析及实证分析,透视我国杜仲中药产品、技术、人才、资本、企业分布等产业现状,开展杜仲产业优势、劣势、机会、威胁(SWOT)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我国杜仲产业发展的思路、策略及政策建议。
刘佳烨[2](2021)在《自拟生血汤治疗脾肾亏虚型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自拟生血汤联合常规补铁治疗脾肾亏虚型CRA,与单纯补铁治疗比较,观察两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探讨导师立法依据及用药特点,讨论自拟生血汤联合补铁治疗CRA在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提高生活质量及用药安全性方面具备哪些优势,为改善CRA治疗现状探索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方法:本研究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门诊及病房,符合脾肾亏虚型CRA的诊断标准,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临床筛选,共纳入60例CRA患者,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30例。两组均予日常调护及相应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常规补铁治疗(多糖铁复合物胶囊150mg,Qd;叶酸片10mg,Tid;维生素12,50ug/次,Tid);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自拟生血汤(党参15g、茯苓10g、炒白术10g、黄芪30g、山药30g、山茱萸10g、熟地黄15g、枸杞子15g、当归10g、黄精30g、白扁豆10g、杜仲10g、炙甘草10g),煎取300ml,分2次早晚温服,每次150ml,连续治疗4周,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中医证候数据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采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实验室数据比较,治疗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改善情况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西医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67%,优于对照组63.33%,二者具有显着差异(P<0.01)。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在乏力、气短、纳差、面色方面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心悸、头晕症状改善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疗效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3.30%,优于对照组76.70%,具有显着差异(P<0.01);两组治疗前后KPS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指标中肝功能(ASL、ALT)、肾功能(Scr、GFR)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自拟生血汤联合补铁治疗脾肾亏虚型肿瘤相关性贫血相较于单纯补铁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具有一定的安全性。2中药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在减轻中医证候、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整体性优势。
戴锋[3](2021)在《益气活血方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及基于细胞自噬影响重吸收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下腰痛(LBP)是一种慢性、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超过80%的人在他们的一生中会经历下腰痛的困扰。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和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IDD)是导致LBP的主要原因。IDD和LDH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IDD的进一步发展,可逐步演变为LDH。大多数LDH患者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达到症状缓解或临床治愈。千百年来,中医药作为非手术治疗的中坚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课题组前期通过500余例病例随访,证实了益气活血方保守治疗LDH有效(包括轻度腰椎间盘突出症和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通过MRI影像发现了 LDH的重吸收现象,同时发现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RLDH)更容易发生重吸收。我们前期还通过透射电镜发现了突出椎间盘组织中自噬小体的存在,证实了细胞自噬与LDH关系密切。研究目的我们对中药复方治疗LDH的相关临床文献进行系统性评价,为益气活血方治疗LDH提供文献支持。并且,针对LDH中临床症状较重的RLDH,我们进行了 5年的前瞻性病例观察研究,旨在观察益气活血方治疗RLDH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转归。最后,再结合临床上RLDH的重吸收现象,进行相关实验研究,阐明益气活血方调控细胞自噬促进RLDH(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重吸收的机制,同时进行益气活血方调控细胞自噬对IDD(轻度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响的实验研究,明确益气活血方对不同程度椎间盘突出的影响,并阐明益气活血方调控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检索2000年01月至2020年01月CNKI、VIP、Wan Fang Data等数据库关于中药复方治疗LDH的临床文献进行Meta分析,评价中药复方的总有效率、发表偏倚、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实验室检查指标等情况,同时统计纳入文献中药用药频次及分类频数,并与益气活血方组方进行比较。第二部分:选取201 1年02月~2014年02月苏州市中医院门诊的75例单节段RLDH患者,口服益气活血方治疗,进行长达5年临床随访,根据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年、治疗后2年、治疗后5年六个时间节点测量JOA评分,直腿抬高角度和指地距;计算末次随访的JOA改善率和突出物体积吸收率。第三部分:通过建立大鼠RLDH模型(实验1和实验2)和大鼠IDD模型(实验3和实验4),进行益气活血方调控细胞自噬对大鼠RLDH和IDD影响的实验研究。实验1益气活血方调节细胞自噬对大鼠破裂型突出椎间盘影响的实验研究;实验2益气活血方调节细胞自噬促进大鼠破裂型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的机制研究;实验3益气活血方调节细胞自噬对大鼠退变椎间盘影响的实验研究;实验4益气活血方调节细胞自噬抑制大鼠椎间盘退变的机制研究。通过MRI、ELISA检测、组织学、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 Blot和qPCR等评价益气活血方调控细胞自噬的机制及其对不同程度突出椎间盘的影响。研究结果第一部分:最终纳入23篇文献,共计2675例LDH患者,治疗组1385例,对照组1290例。(1)总有效率: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Z=10.70,P<0.00001);(2)VAS评分:治疗组的疼痛症状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Z=9.60,P<0.00001);(3)JOA评分:治疗组的下腰痛症状明显改善(Z=3.72,P=0.0002);(4)ODI评分: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001);(5)共纳入84味中药,总频次为272次;(6)与益气活血方组方比较:9味中药共占纳入文献中药总频率18.01%。第二部分:共71例RLDH患者完成随访。(1)临床结果(JOA评分,直腿抬高角度和指地距):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年、治疗后2年、治疗后5年均有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影像结果:71例RLDH患者首末次随访的MRI影像比较,突出物体积由1981.73±588.72mm3降为1011.82±395.47 mm3,有统计学差异(t=13.151,P<0.001)。末次随访突出物重吸收现象为:明显吸收24例,部分吸收26例,无吸收19例,增大2例,RR值为45.65±2.83%。第三部分:实验1:用药4周后益气活血方治疗组中RLDH大鼠椎间盘重吸收显着增加;Western Blot、qPCR检测结果显示,益气活血方治疗组的AMPK、LC3、VPS34、Beclin1、USP13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1);免疫荧光检测结果示,益气活血方治疗后大鼠USP13表达明显增加,(P<0.01);免疫沉淀结果表明,益气活血方可以诱导VPS34/Beclinl复合物的形成(P<0.01)。实验2:自噬抑制剂3-MA处理后,部分抑制了益气活血方的促重吸收作用(P<0.05或P<0.01);3-MA抑制了益气活血方诱导AMPK、VPS34、LC3的表达(P<0.01);自噬抑制剂Spautin-1处理后的实验结果与3-MA一致。实验3:益气活血方治疗后,IDD大鼠的炎性因子IL-1β、TNF-α、IL-6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益气活血方治疗组中大鼠尾椎椎间盘MRI信号显着升高,Pfirrmann评分显着降低(P<0.05或P<0.01);HE染色结果显示,益气活血方治疗组的NP、AF排列更序、均匀;Western Blot、qPCR检测结果显示,益气活血方治疗组的AMPK、VPS34、PI3K、USP13、Beclin1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或P<0.01);免疫沉淀结果表明,益气活血方可以诱导VPS34/Beclin1复合物的形成(P<0.01)。实验4:加入自噬抑制剂3-MA后,抑制了益气活血方诱导LC3、VPS34、Beclin1蛋白的表达;免疫沉淀检测也表明3-MA抑制了VPS34/Beclin1复合物的形成。加入自噬抑制剂Spautin-1后的实验结果与3-MA一致。研究结论第一部分:(1)中药复方治疗LDH有效。(2)益气活血方的组方具有科学性和代表性。第二部分:(1)益气活血方治疗RLDH有效,在其干预下RLDH可以发生重吸收现象。(2)为今后中医药保守治疗RLDH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三部分:(1)益气活血方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诱导USP13形成,抑制Beclin1泛素化,促进VPS34/Beclin1复合物的形成,激发细胞自噬,产生双向调节作用。(2)对于腰椎间盘突出早期的患者,我们可以根据治未病理念,提前干预,延缓椎间盘退变;而对于临床症状较重,MRI影像突出明显的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我们亦可以通过益气活血方的干预,促进突出物的重吸收,从根源上治疗疾病。
陶帅[4](2021)在《基于天癸理论的补肾活血方治疗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疗效与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针对绝经后女性这一膝骨关节炎高发人群,寻找其与天癸理论的内在联系;基于天癸理论观察补肾活血方治疗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优势,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丰富天癸理论的临床应用及科学内涵。方法:(1)通过Cochrance系统评价对中药汤剂内服对比西药口服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研究,分别从不良反应、总有效率、WOMAC评分等方面进行论证。同时将筛选结果文献中的中药汤剂进行用药规律挖掘,并对补肾活血方进行组方解析。(2)纳入绝经后膝骨关节炎患者67例,治疗组33例给予补肾活血方,对照组34例给予西乐葆,经治疗后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WOMAC评分、骨关节炎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和改良Kupperman指数评分,并进行中医临床疗效评定。(3)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学E2、MMP-13、CTX-Ⅱ、IL-1β、TNF-α各指标的变化,并通过WORMS评分系统评价治疗前后膝关节MRI中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髓水肿、关节面下囊肿、半月板及关节腔积液的影像学变化,并分析其关联性。(4)采用卵巢切除术+右膝关节腔注射MIA建立绝经后膝骨关节炎模型,分为Control组、Model组、BSHXR-L组、BSHXR-M组、BSHXR-H组。分别运用大鼠最大跑步速度、肉眼观察评分、番红O-固绿染色、ELISA法、免疫组化等方法明确补肾活血方对大鼠关节软骨损伤的保护作用。同时运用Western-Blot检测凋亡、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qPCR检测Akt、mTOR及下游自噬基因的相对表达,并对miR-107与Akt、mTOR进行相关性分析。(5)建立体外软骨损伤模型,分为Control组、IL-1β组、BSHXR组、BSHXR+miR-107 inhibitor 组和 BSHXR+miR-107 inhibitor NC 组。ELISA 法检测各组软骨细胞上清液COL-Ⅱ、MMP-13、Aggrecan、TNF-α、IL-6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自噬小体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Akt、mTOR及下游自噬蛋白的表达,同时利用Targetscan 7.2软件预测miR-107的可能靶基因并采用双荧光素报告基因检测系统进行验证。结果:(1)文献系统评价揭示中药组与西药组相比总有效率高、不良反应率低,在WOMAC评分、Lequesne-Mery关节炎指数改善明显,而在步行能力、KSS评分、VAS评分和Lysholms膝关节功能评分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中药组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最为常见,以归肝肾经、药性温平、药味甘苦辛为主,共发现54组常用药物组合,33条关联规则和16味核心药物,而补肾活血方主要组成药物均囊括其中,且各药物使用频次均≥10次。(2)治疗组补肾活血方治疗后VAS评分、WOMAC评分和中医证候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尤其对肝肾亏虚型患者的关节酸软乏力、关节冷痛喜暖恶寒、头晕耳鸣症状方面优势明显。同时补肾活血方可降低改良Kupperman指数评分并对女性绝经后出现的诸多不适有明显改善,其中医疗效评定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补肾活血方可提高血清中E2表达,抑制MMP-13、CTX-Ⅱ、IL-1β及TNF-α的表达。MRI观察发现早中期绝经后膝骨关节炎以关节软骨损伤最为常见,其首先病变区域以髌股关节和内侧胫股关节为主,同时内侧半月板变性损伤发生率较外侧半月板高且病变程度重。软骨损伤评分与E2呈强负相关,与MMP-13、CTX-Ⅱ、IL-1β呈良好正相关,与TNF-α呈弱正相关;与K-L分级、半月板变性损伤呈良好正相关,与软骨下骨髓水肿呈弱正相关。补肾活血方可明显降低软骨下骨髓水肿和关节腔积液评分,而对关节软骨损伤、关节面下囊肿、半月板变性损伤评分几乎无影响。(4)造模后BSHXR(L、M、H)各组均可提高大鼠最大跑步速度,减轻软骨损伤程度,抑制关节液中IL-1β、IL-6、TNF-α的表达,免疫组化示其COL-Ⅱ、Aggrecan表达逐渐升高,MMP-13表达逐渐降低,呈剂量效应,与Mode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结果示BSHXR(L、M、H)各组凋亡蛋白Bcl-2逐渐升高,而Bax、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 逐渐降低;自噬通路蛋白 p-Akt/Akt、p-mTOR/mTOR 受到抑制,下游蛋白Beclin-1、LC3Ⅱ表达逐渐升高,而p62逐渐降低,呈剂量效应,与Mode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PCR结果示BSHXR(L、M、H)各组均可促进Beclin-1、LC3Ⅱ mRNA的相对表达,抑制p62、Akt、mTOR mRNA的相对表达,呈剂量效应;同时miR-107与Akt、mTOR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呈极强负相关。(5)诱导OA后软骨细胞上清液中COL-Ⅱ、Aggrecan降低,MMP-13、TNF-α、IL-6升高。透射电镜观察示BSHXR组软骨细胞的自噬小体数量较IL-1β组明显提升,且形态大自噬能力强;当转染miR-107 inhibitor时,软骨细胞的自噬小体受到抑制;当转染miR-107 inhibitor NC时,抑制现象则不明显。Western-Blot结果示BSHXR组自噬通路蛋白p-Akt/Akt、p-mTOR/mTOR受到抑制,下游蛋白Beclin-1、LC3Ⅱ表达升高,而p62降低。qPCR结果示BSHXR组可促进软骨细胞中miR-107 mRNA的相对表达,抑制Akt、mTOR mRNA的相对表达。Targetscan7.2预测miR-107的靶基因可能是TRAF3。Western-Blot和qPCR结果示BSHXR组可抑制TRAF3蛋白和mRNA的相对表达,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证实miR-107靶向作用软骨细胞的TRAF3基因。结论:(1)文献研究证明中药汤剂内服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好,临床治疗主要以补益肝肾为本,配合活血化瘀、祛风湿等治标药物以标本同治,证实了补肾活血方组方的科学性、有效性。(2)基于天癸理论的补肾活血方治疗肝肾亏虚型绝经后膝骨关节炎有临床优势,尤其对绝经后女性伴有全身不适症状者疗效更佳。(3)早中期绝经后膝骨关节炎MRI影像以髌股关节和内侧胫股关节损伤最为常见;补肾活血方可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软骨下骨髓水肿和关节腔积液,发挥一定程度的类雌激素样作用,且炎性指标的降低程度并不能预测MRI影像的改善情况。(4)补肾活血方通过上调miR-107靶向TRAF3抑制Akt/mTOR信号通路表达,进而增强软骨细胞自噬反应起到保护软骨的作用。
赵建强[5](2021)在《腰痹康颗粒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肝肾亏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1目的通过观察比较腰痹康颗粒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肝肾亏虚证)的临床效果,分析和评价腰痹康颗粒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意义,为腰痹康颗粒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运用及进一步推广提供现代实验依据。2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份就诊于芜湖市中医医院门诊诊断为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60名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被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腰痹康颗粒冲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和功能障碍评分(ODI)作为临床疗效观察指标。运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的差异,有效率根据JOA改善率情况评定。评估临床疗效。3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椎间盘突出节段、治疗前的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数据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经过4周治疗后分析比较VAS评分发现疼痛分值比治疗前明显降低,说明两种方法在疼痛的缓解上疗效均不错。4周后的VAS分值两组患者相比,治疗组分值比对照组分值更低,说明在缓解疼痛方面,治疗组的效果更加理想,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经过4周治疗后分析比较JOA分值发现分值比治疗前明显上升,说明两种方法在功能改善上均有效果。4周后的JOA分值两组患者相比,治疗组分值比对照组分值更高,说明在功能改善方面,治疗后4周两组不仅均有疗效,且治疗组改善效果更加明显,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经过4周治疗后分析比较ODI指数结果显示比治疗前均明显降低,说明两种方法在功能障碍改善上均有效果。4周后的ODI指数两组患者相比,治疗组分值比对照组分值更低,说明在功能障碍改善方面,治疗后4周两组不仅均有疗效,且治疗组比对照组障碍改善效果更明显,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经过4个周的规范治疗,结果发现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可以达到93.33%,治疗组的总有效人数为28人,无效人数为2人;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对照组的总有效人数为22人,无效人数为8人。比较两组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疗效更好(P<0.05)。4结论在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单独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和在其基础上联用腰痹康颗粒对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有明显效果,且联用腰痹康颗粒在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彭世良[6](2020)在《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及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以湖南湄江国家地质公园为例》文中指出地质公园是以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为主,并包含生物景观、人文景观等其他景观资源的自然区域或国土空间。经过多年的开发与建设,我国大部分地质公园内景观资源与环境或景观生态系统均已遭受一定程度的退化或破损,必须进行生态修复,才能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目前,学术界已开展过较多有关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评价与保护开发的研究,而关于地质公园内其他景观资源的研究内容较少,特别是把各类景观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综合研究及其生态修复方面的研究在国内近乎为一片空白,这与我国当前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形势是不相吻合的。事实上,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景观、生物景观和人文景观等各类景观资源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地质公园的建设、管理和保护开发等均应当把各类景观资源紧密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即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来考虑,并对受损的景观资源与环境或景观生态系统在科学评价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因此,本文以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围绕该系统进行理论分析、综合评价及生态修复策略研究。首先,基于系统视角,提出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概念,并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系统分析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要素组成、相互关系、演化规律及驱动机制。然后,根据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筛选的原则与依据,并运用问卷调查、层次分析、熵值和模糊数学等方法,构建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接着,在构建地质公园景观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修复理论基础,以及分析当前生态修复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地质公园景观多层次系统生态修复理论模式,并从要素、系统、管理、文化4个层面提出景观生态修复策略和技术方法。最后,以湖南湄江国家地质公园为例,在介绍公园景观资源类型、景观单元评价等级等情况的基础上开展上述研究理论的实证研究:(1)系统分析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2)进行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3)根据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分析公园景观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针对性地提出公园景观生态修复的策略与措施。通过上述研究,本文主要获得以下成果和认识:(1)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是由特定地质公园内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各类景观资源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组成要素分为5个大类(地质遗迹景观、生物景观、其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硬质景观)、12个中类、55个小类和数百个子类。系统整体与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以及系统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和外部环境可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即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环境系统。(2)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的稳定性是由其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稳定性所决定的。在没有大的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演化过程或地质公园生命周期基本上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即原始探索阶段、初步形成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平稳发展阶段和渐趋衰落阶段。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的演化是各种驱动力相互作用和协同驱动的结果。驱动力分为自然驱动力和人为驱动力,其中,前者分为自然渐变作用力和自然突变干扰力,后者分为人为基本驱动力、政府宏观调控力和人为突变干扰力。应当对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演化的驱动机制进行适当调控,从而保证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健康、和谐和相对稳定。(3)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对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质量状况及其发展演化趋势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和预测。综合评价指标选择的依据,一是体现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功能或价值,二是体现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及其环境保护状况,三是体现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发展演化的主要调控因素。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4个层次,包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21个三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综合赋权法获取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模糊数学法求得各层次指标(要素层、准则层、目标层)综合评价得分并确定综合评价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和差5个等级。应当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和过程进行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问题诊断和原因分析,从而为地质公园景观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4)地质公园景观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一定格局、功能及动态变化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可认为由3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要素(子系统)组成,即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环境系统、游客和当地居民。(5)地质公园景观生态修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态修复,而是属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生态修复对象是地质公园景观生态系统;从要素层面来说,则重点是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及其各类景观资源。根据修复对象受损程度的不同,地质公园景观生态修复分为生态恢复、生态整治和生态重建等三类。(6)基于地质公园景观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以及现有生态修复理论模式的分析,提出了地质公园景观多层次系统生态修复理论模式。该模式具有4个特征,一是生态修复内容的完整性,二是生态修复措施的综合性,三是生态修复过程的多层次化,四是生态修复状态的动态性。该模式包括要素、系统、管理和文化等4个层层递进,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阶段或层面。要素层面生态修复属单纯技术层面上的生态修复,按要素分为地质遗迹景观修复、生物景观修复、人文景观修复、河流地貌修复及景观水体修复等。系统层面生态修复属综合技术层面上的生态修复,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协同运用多种修复技术,是基于全要素、全因素、全过程、全范围、统筹布局的生态修复。管理层面生态修复是指利用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等多方面的措施共同促进地质公园景观生态修复。文化层面生态修复是对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的修复,其目标是通过改变全社会民众的思想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等有利于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文化观念或意识。(7)本文最后以湖南湄江国家地质公园为例,开展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及生态修复策略实证研究。湖南湄江国家地质公园是以岩溶地貌景观为主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分为2个中类、5个小类和23个子类,省级以上景观单元23个;生物景观资源分为2个中类、8个小类和18个子类,二级以上景观单元2个;人文景观资源分为2个中类、11个小类和19个子类,二级以上景观单元5个;其他自然景观资源分为3个中类、6个小类,二级以上景观单元1个;硬质景观资源分为2个中类、9个小类,二级以上景观单元2个。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演化(生命周期)已历经原始探索、初步形成、快速发展和平稳发展等4个阶段,人为驱动力是其主要驱动因素。利用构建的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对公园景观资源系统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得分为70.9分,评价等级为“一般”。分析得出公园现状条件下突出的景观生态系统问题主要有:(1)生物景观资源价值偏低;(2)景观资源保护状况不良;(3)公共环境卫生状况不佳;(4)常住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强度较大。其中,常住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强度较大是公园景观生态系统问题的重要根源。最后,针对公园景观生态系统受损状况及主要问题,提出了各个层面(要素层面、系统层面、管理层面和文化层面)拟采用的生态修复策略和措施。本文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基于系统视角,提出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概念,系统分析其要素组成、相互关系、演化规律及驱动机制;(2)从系统价值、系统保护、系统调控3个一级指标出发,构建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针对地质公园各类景观资源群体价值和多样性指标(8个三级指标)的单项评价,提出8个数学模型,提高定量化研究水平;(3)构建地质公园景观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修复基本理论,提出地质公园景观多层次系统生态修复理论模式,从要素、系统、管理、文化等4个层层递进,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层面制定地质公园景观生态修复的策略和措施。
张婷婷[7](2020)在《基于本体数据挖掘方法的妊娠腹痛“病-症-证-治法-方药”的源流及关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中医古籍文献,以“病-症-证-治法-方药”为主线,挖掘秦汉至明清对妊娠腹痛的理论认识、辨治要点以及方药运用规律,以期为现代中医临床诊疗妊娠腹痛及相关疾病提供文献参考资料。方法:将文献研究的方法与本体数据挖掘方法相结合,主要分为五步。第一步,获取数据。首先以“妊”、“娠”、“孕”、“胎”为关键词检索《中华医典》中妊娠病的全部内容,再通过人工阅读纳入论及妊娠腹痛的书目。然后,通过阅读“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和“中医女科十大名着”的电子版书籍,筛选出《中华医典》未收录的论有妊娠腹痛的书籍。通过以上两步确定书目后,利用现有电子文档,摘录古籍中与妊娠腹痛相关的内容。最后,将所有妊娠腹痛的文献数据以书为单元命名,建立“妊娠腹痛古籍文献数据库”。第二步,语义类型的确定和数据预处理。阅读并分析古籍文献的内容和特点,确定待标注的语义类型。同时将古代文献划分为数据单元,以避免因计算机排版错乱而导致上下文不完整和不衔接。第三步,构建结构化知识库。将预处理后的数据导入标注系统,标注者对50%的数据进行实体和事件的标注,给实体和事件赋予语义类型的标签,构建用于机器学习的数据集,然后基于该数据集训练和测试条件随机场模型,让计算机完成剩余50%文献数据的标注,最后通过人工校对定稿,构建出“妊娠腹痛古籍结构化知识库”。第四步,数据标准化处理。“中药”数据量最大,由机器学习模型辅助人工完成标准化处理,采用全连接前馈神经网络训练音形码模型的机器学习方法。剩余的部分实体和事件由人工完成标准化处理。第五步,数据分析和挖掘。根据成书年代将研究内容划分为四个时期:秦汉时期、魏晋至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以这四个时期为背景,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频数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利用Python软件绘制实体和事件的年代分布散点图,对古籍中妊娠腹痛的病名、症状、证素、治法、方药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和挖掘。结果:本研究在1200余本中医古籍中筛选出179本与妊娠腹痛相关的古籍,涉及156位着家,共计124900文字,由人工拆分为1330条数据单元。本研究共完成19个语义类型的标注,分别是“病名”、“症状”、“病因病机”、“病位证素”、“病性证素”、“治则”、“治法”、“方剂”、“中药”、“中药炮制”、“煎药溶媒”、“服药辅剂”、“药物剂量”、“服药剂量”、“妊娠时月”、“中医文献”、“医学人物”、“慎治或禁忌”、“脉象”,并对其中7个语义类型的标注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分别为“症状”、“病性证素”、“病位证素”、“治法”、“方剂”、“中药”、“妊娠时月”。结果显示,机器标注的准确率均值为87%,“中药”的机器标准化的准确率为33.6%,提示用条件随机场的机器学习模型抽取中医古籍的实体或事件效果良好,相比之下,利用全连接前馈神经网络训练音形码模型的机器学习方法对“中药”进行标准化处理的结果欠佳,有待未来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构建出妊娠腹痛古籍结构化知识库并进行部分数据的标准化,基于此进行文献分析和数据挖掘,结果如下。1.妊娠腹痛“病-症-证-治法-方药”的文献分析(1)病名:妊娠腹痛由症状逐渐发展为独立病名,古籍文献中共有47种与妊娠腹痛相关的病名,最常用的有“胎动不安”、“胎动”、“胎痛”、“妊娠腹痛”等,此外还包括“妊娠腹痛”的变写以及与妊娠腹痛关系密切的其他病名。“胞阻”在古籍中的含义包括妊娠腹痛、妊娠下血、妊娠腹痛并下血三种,其中“胞阻”意指妊娠腹痛是清代部分医家的观点。(2)症状:腹痛主症描述涉及912条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后,共包含16种疼痛性质,37种疼痛部位,3类疼痛频率,2类疼痛程度,以及2种痛势。其中疼痛性质以“胀痛”、“冷痛”最多见;疼痛的部位除了见于小腹、脐腹或少腹,还波及到整个躯干部的腹侧面和腰部,包括胁、胸、腰、心、胯、脘、腰等位置;疼痛的频率“不时作痛”、“时时作痛”、“痛不止”三种;疼痛的程度主要分为轻重两类;痛势主要涉及缓急两类。掌握疼痛症状五个方面的临证意义有助于辨治和判断疾病走势。(3)证素:妊娠腹痛的病性证素有22种,共2437频次,包括“虚”、“风”、“寒”、“毒”、“瘀”、“气”、“火”、“湿”八个方面;病位证素有20种,共504频次,涉及到脏腑、经络、水血分、胞胎四类,其中脏腑以肝、脾、肾三脏与妊娠腹痛关系最密切,经络则以冲任、胞络、肝经、肾经在妊娠腹痛的文献中出现最多,胞胎是妊娠病特有的病位,水分和血分的病位概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4)治法:古籍中妊娠腹痛的治法共14种。秦汉时期以温补冲任、调和肝脾为主;魏晋至隋唐时期以补血清热为主,初现补肾之法;宋朝重视理气养血的治法,金元时期主从肝脾肾论治,重视健脾除湿、养血清热的安胎之法;明清时期百家争鸣,善用活血法,重视补肾以安胎。概言之,历代医家对妊娠腹痛的治疗尤重扶补正气,以补益阴血和调补后天脾胃为主,其次是理气、温里、清热等治法。不同治法相配可以适应妊娠腹痛的各种病机。(5)方药:治疗妊娠腹痛的方剂共1095频次,其中有方名的有857频次,包含方剂名共293种;中药共有7258频次,包含217种药物,其中现代临床常用中药有165种。古代医家治疗妊娠腹痛以补虚和理气的方药为主,补虚主以补气、补血、补阳。妊娠腹痛用药的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以辛、甘、苦味最多,归经以脾、肝、肾、胃经为主。妊娠禁忌药被用于下胎和去病安胎,使用时应权衡力度,注重配伍,有故无殒。2.妊娠腹痛的方药与证素、治法的关联分析(1)方药与15种病性证素和7种病位证素产生了关联,其中当归、人参、白术、甘草与多个病性证素有较强关联,可见补益气血是治疗妊娠腹痛的重要思路;白术、人参、当归、甘草和病位证素“肝脾”、“脾”和“肝”都有较强关联,可见肝脾同病或单脏主病均重视补益脾胃;若病位在肾,以补肾阳最常见;若病位在胞宫或胞胎则应以扶补正气为主。(2)方药与8种治法产生了关联,其中,补益法主以补气和补血,兼以理气行血;理气法以行气血与补气血并用;活血法主以理气活血,常用当归、川芎;和解之法以当归芍药散的组方为核心;解表法以扶正与解表药共用;祛痰法以健脾燥湿化痰为治,与四君子汤和二陈汤的主药关联度较高。结论1.基于本体数据挖掘方法进行疾病的源流和关联分析高效可行。本研究采用“人工+机器”的半自动化方法构建本体化的结构化知识库并进行部分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减少了人力的投入,提高了知识库构建的效率。基于此知识库进行疾病的理法方药的源流和关联分析是可行的、便捷的。2.古籍中妊娠腹痛的辨治内容丰富,对现代中医的理论和临证有参考意义。妊娠腹痛历经秦汉的理论起源、魏晋至隋唐的经验积累、宋金元的总结发展、明清的百家争鸣四个时期。研究发现,妊娠腹痛由症状逐渐发展为独立病名;古籍中妊娠腹痛的症状描述以疼痛症状为主,掌握疼痛的性质、部位、频率、程度和痛势的临证意义有助于辨证论治和判断疾病走势;辨证着眼于气血是否充盛而调畅、脾胃是否健运、肝脾是否调达、肾阴阳是否充足而和调;治疗以调补肝脾肾三脏为主,攻补兼施,理气与补益相配,使不耗伤气血,补而不滞,所用方药多平和、少峻猛,特殊情况下可去病安胎,有故无殒,甚至下胎益母。概言之,中医古籍中有丰富的关于妊娠腹痛的理论认识和诊疗知识,对现代中医临床辨治妊娠腹痛及相关疾病有一定参考价值。
魏仁贤[8](2020)在《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拟对李家庚教授发表的论文、着作、临床病案研究,重点对慢性胃炎病案数据挖掘,探讨李家庚教授的学术思想及治疗脾胃病等疾病的经验,总结临床辨治思路、用药规律及特色,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促进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方法搜集李家庚教授2011年至2018年的门诊医案(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等);研读李家庚教授公开发表的论文、着作;整理有关调摄、药物、方法宜忌、病症等方面的经验;举例分析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胃癌、胃食管反流、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便秘等脾胃病验案,以及内、外、妇、儿、五官科15种疑难杂病临床验案。重点对慢性胃炎病案进行数据挖掘研究与分析:标准化后的病案数据录入Excel表格,数据清洗整理;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Weka3.6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再通过Pajek2.0复杂网络软件对核心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并绘制复杂网络图,展示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的临证用药规律等。结果李家庚教授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及治未病思想贯穿于伤寒学术研究及临床实践中,具体如下。1.李家庚教授的学术思想及贡献(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编着大量仲景相关的着作,从整体出发,以六经辨治为思想核心,融合寒温,师事百家,从理法方药等方面,宏观上阐发仲景思想;微观上考辨《伤寒论》中“复”、“消息”、“除中”内涵,考证王叔和生平,析辨小柴胡汤证非半表半里证(病位、定性、临床实践),探讨仲景所用虫类药、温燥药(附子、半夏)药物毒效及宜忌,体现学重伤寒,用药平稳,顾护脾胃及阴津,衷中参西等学术思想。(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指出三百九十七法是张仲景辨治精髓,亦是临证辨治的重要思想来源,推崇精研三百九十七法的奥旨,病脉证治为重点进行思考,该法划分标准乃凭仲景原条文。(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从易经角度阐述仲景学说,倡导医学时空数理观的独特思想,阐述生理、病理、症候、辨治、传变及预后等,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思想及恒动观点,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六经辨治为根本,法随证立、药随症变、方因机变、辨病治疗等有机结合。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思想核心。(5)伤寒杂病,贵圆机活法:随证论治主,将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三焦辨证、八纲辨证等有机融合,多法联用。融寒温为一体,师事百家,灵活辨治。(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思想:总结仲景试探法用于疾病诊断、试探性治疗、判断预后;因势利导法分随病情利导、随病位利导、随病性利导;运用救逆法逆转病因、优化治疗及预防传变的治未病思想。并利用这些方法指导临床实践,治疗鼻咽部恶性肿瘤溃烂、血肿等。2.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1)重六经辨治,广经方应用(1)小柴胡汤加减辨治急性热病:六经辨证为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与辨病治疗,方以小柴胡汤加减辨治。根据风热犯卫、少阳阳明合并气分热盛、三焦邪热壅盛随证加减;结合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肺炎、肿瘤、中耳炎、鼻炎、淋巴结炎等辨病治疗。(2)经方为主配合葛根、钩藤六经辨治眩晕:风寒湿等邪气侵袭,或痰、水、瘀等停聚,或经络脏腑气血津液及阴阳失调为主要病机;提倡六经辨证为主,经、时方配合葛根、钩藤,随证加减。葛根20g、钩藤15g作为对药配合使用,通治诸多眩晕,安全有效。(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1)从精气血津液辨治耳聋:内外因素交攻致精气血津液变化影响耳部;以气滞血瘀、精气不足为主要病机,病涉五脏;填精、调气、和血、和津液为主要治法;治疗以经验方随证加减,并根据随年龄、性别等适宜用药。(2)调理脏腑精气治疗肾病综合征:发病与脏腑精气血津液密切相关,尤以脾肾肺三脏为甚。治以调理脾肾肺为本。方选六味地黄汤、右归丸加减填补肾精;八珍汤加减补益脾胃气血、健运中州;银翘散、麻黄汤等解表以散邪;配合疏肝理脾、补血养心、通利三焦和膀胱等法。(3)调和气血阴阳治疗三叉神经痛:外邪侵袭、肝郁气滞、瘀血阻络或阴虚阳亢络脉失养为主要病因病机;祛邪通络、调和气血阴阳为基本治法;柴胡疏肝散、四物汤合牵正散为常用方剂。(4)麻黄升麻汤加减发越阳气法治疗重症肌无力:病机与邪气外袭、脾胃虚弱、肾阳亏虚等脏腑气血不足关系密切;温补脾肾、升阳清热为主要治法;麻黄升麻汤配合六味地黄汤、八珍汤加减为主方。(5)当归芍药散加减理气养血治疗痛经:肝郁气滞、气血瘀阻,或寒凝血瘀,或因虚致瘀为主要病机;疏肝健脾,养血调经为主要治法;当归芍药散、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主方。(3)内外合邪理论辨治内外多种因素致热、湿、痰、瘀、郁互结为主要病机。发病以湿热、气郁为先;日久可致气虚、阴虚、血瘀、痰阻。清热袪湿,化瘀除痰为主要治法。肺结节以清肺热为重,常以银翘散或五味消毒饮加减;乳房肿块以清中焦湿热为要,常以半夏泻心汤加减。随证配合化痰、温阳、散结、解郁、化瘀等法治疗。(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1)和调五脏法治疗基因缺陷等所致不孕不育:五脏六腑皆可致不孕不育,非独肾也;中药可以治愈部分基因缺陷、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所致的不孕不育。治疗上常根据患者体质灵活变通,各有侧重。或以治肾为主,或疏肝为要,或健运脾胃为核心,或肺肾同治、脾肾同治等。如解表散邪治肺;清热除湿、益气健脾、理气和胃以治脾;疏肝解郁、养血调经以治肝;补益阴阳治肾;补血、清火以治心等。(2)消补温为主辨治冠心病:冠心病以气血阴阳亏虚本,湿、热、寒、痰、郁瘀阻心脉为标;消补温三法为主要治法,分温心阳、补气阴、消痰瘀和郁气;随证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生脉饮、二陈汤、五苓散、血府逐瘀汤等加减。(3)升阳健脾法辨治婴儿疝气:中气下陷、肝郁气滞或寒凝肝脉为主要病机;益气升阳,健脾养血为主要治法;补中益气丸合保和丸为主要方剂。(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1)验方清补消辨治鼻咽部恶性溃烂:热毒瘀阻鼻咽为鼻咽部肿瘤等恶性病变的主要病机;清、补、消三法为主要治法;灵活运用试探法、救逆法、因势利导法;“解毒化瘀汤”、“杀虫祛疮方”乃自创验方,治疗鼻咽部恶性溃烂疗效较好。(2)李氏退黄汤加减五法三辨治疗黄疸:热、毒、湿、瘀、滞为主要病理因素;热毒湿瘀互结,气滞血瘀,肝失疏泄,胆汁分泌与排泄异常而发黄疸为主要病机;泄热、解毒、利湿、化瘀、行气为主要治法;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辨病治疗联合辨治;李氏退黄汤为有效经验方。(3)解毒化瘀汤从热毒瘀阻论治痛风:热毒瘀阻肢体关节为根本病机;解毒化瘀,清热祛湿为主要治法;经验方“解毒化瘀汤”加减为主要处方,疗效明显。(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1)精选方剂,经时方合用,提高疗效。(2)用药当轻灵平稳,忌滥用温补,过补即毒,如人参等;也不要因噎废食,某些性烈或带毒性药物适量使用也能为补,如附子、细辛适量可以补阳。斟酌使用,增效减毒。(3)病症经验:小方专药适宜运用,增效减毒。(4)调摄适宜,减少疾病产生及复发。3.脾胃病辨治经验(1)脾胃病辨治特点:(1)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2)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3)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4)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5)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2)经验举隅:(1)虚热毒湿瘀论治胃癌转移并发黄疸:气痰瘀毒互结为主要病机。早期肝经气郁、脾胃阳虚多见;中期湿浊内生、血瘀痰凝为多;晚期胃热津伤、气血双亏、瘀毒内阻为主。治疗扶正与袪邪同用,清热祛湿,解毒化瘀为主要治法,方选李氏退黄汤加减。(2)辛开苦降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辛开苦降为主要治法,方以半夏泻心汤合藿香正气散、丹参饮等加减。(3)本虚标实论治胃食管反流:正虚为本,气滞、痰凝、血瘀、火郁为标;扶正祛邪为主要治法,随证(症)加减。(4)清补消结合辨治老年习惯性便秘:阴虚液涸,气虚血亏,阳虚阴凝,胃肠燥热,气郁食滞通降受阻为主要病机;清补消三法为主要治法;治分清虚热、清湿热、补阴、补阳、补气、补血、消瘀血、消食积、消郁气。(5)湿热瘀滞肠道论治克罗恩病:湿热壅滞肠道,脾胃虚弱,瘀血内生形成虚实夹杂为主要病机;清热祛湿、益气健脾、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方法;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加减为主要方剂。(6)经时方合用辨治溃疡性结肠炎:本虚标实为基本病机;初起热毒瘀滞肠道,日久正气亏虚,气血阴阳不足。清热解毒、化瘀祛湿为主要治法;配合调理脏腑气血津液阴阳等。常用方剂有乌梅丸、白头翁汤、十灰散等经时方结合。(7)乌梅丸加减辨治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可由情志、饮食、劳倦、寒湿、湿热等导致肠道气机紊乱,传导失司;治疗以疏肝理脾、益气养血、除湿清热为常用治法;乌梅丸、藿香正气散、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等为常用方剂。(3)慢性胃炎数据挖掘结果(1)719例患者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2)脘胀、胃脘痛、反酸、嗳气等症为常见主诉;(3)舌红、苔黄、脉弦为主要舌脉;(4)气滞、血瘀、湿热、血虚、气虚等为主要病因证素;(5)核心证型分为六型,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证最多见。(6)常用方剂:半夏泻心汤,藿香正气散;二陈汤,黄连温胆汤;丹参饮;柴胡疏肝散,旋覆代赭汤;当归芍药散等。(7)常用中药:生甘草、茯苓、茯神、黄连、黄芩、藿香、佩兰、法半夏、丹参、赤芍、白芨、川芎、延胡索、海螵蛸等。(8)核心药对:佩兰→藿香、白芨→海螵蛸、炒麦芽→炒谷芽、香橼→佛手、白芍→赤芍、茯神→茯苓、黄连→法半夏、黄芩→黄连等。(9)核心药物聚类成6个新处方:如藿香-佩兰-法半夏-炒白术-茯苓-茯神;藿香-法半夏-黄连-黄芩-海螵蛸-白芨;葛根-钩藤-藿香-法半夏-黄连-黄芩;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藿香-法半夏等。(10)证-症关系,证-方关系,证-药关系:如脾胃湿热为例,以胃脘痛、脘胀、嗳气、胃脘灼热等为主症;常以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佩兰等治疗;主要使用藿香、佩兰、法半夏、黄连、黄芩等。(4)慢性胃炎辨治经验(1)慢性胃炎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2)病位在胃,涉及诸脏;(3)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法;(4)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与生活、饮食因素、生理规律影响、心理因素、疾病传变因素等有关。(5)以和助通,以消为补;(6)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7)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8)总结了脾胃病验方:藿香、佩兰、法半夏、黄连、黄芩、赤芍、白芍、丹参、川芎、白芨、海螵蛸、陈皮、佛手等。结论1.伤寒学术思想(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5)伤寒杂病,圆机活法;(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思想。2.临证辨治思想(1)重六经辨治,广经方应用;(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3)内外合邪理论辨治;(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3.脾胃病辨治经验(1)脾胃病辨治特点:(1)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2)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3)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4)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5)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2)慢性胃炎辨治经验:(1)慢性胃炎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2)病位在胃,涉及诸脏;(3)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要治法;(4)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5)以和助通,以消为补;(6)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7)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8)验方加减,药随证变。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总结了李家庚教授将伤寒、易经结合的时空数理观;试探救逆,因势利导等伤寒学术思想。(2)多角度总结了临证辨治思想,及秘验方等临证经验。如“解毒化瘀汤”、“杀虫祛疮方”、“李氏退黄汤”等,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李家庚教授辨治特色及用药特点。(3)总结了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注重粘膜修复等脾胃病辨治特点;(4)数据挖掘出慢性胃炎用药规律,如核心药物聚类的6个新处方;总结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以和助通,以消为补等辨治特点。
孙岩[9](2020)在《老年期痴呆历代相关中医医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收集、整理关于老年期痴呆病的古代文献,并将医案类文献和医案类以外文献(以下简称医理类文献)分列研究,总结古代医家对老年期痴呆病的认识,补充病因病机理论,探寻辨证治疗规律,为临床提供文献学参考。2.收集、整理关于老年期痴呆病的现代中医临床报道,总结现代中医临床用药规律,比较古今中医治疗老年期痴呆病在用药上的异同,提出今后中医临床用药建议。方法1.第五版《中华医典》为主,网络APP“翰堂典藏数据库”和“超星图书”为参照和补充,检索“健忘、善忘、好忘、喜忘、痴呆、呆病、神呆、神痴、不慧”等关键词,收集与上述关键词相关的文献。2.在CNKI数据库1999.1.1-2019.9.30时间范围内,分别检索主题词为“老年期痴呆+临床”和“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临床”和“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和“中医+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和“中医+治疗”、“AD+临床”和“中医+治疗”以及“VD+临床”和“中医+治疗”,检索过程中不限制更新时间。以同样条件,检索万方数据库,作为参照和补充。收集上述现代中医临床文献。3.整理、过滤古代老年期痴呆相关文献和现代老年期痴呆中医临床报道或研究,提取相关资料并予以标准化、数据化,建立古代医案类、古代医理类和现代临床类三个数据库。对舌象、脉象、面色、药量、诊次、预后等一般资料进行定性分析,中药的选用范围、被选用中药的功能归类、归经分类等进行频数、离散度、相似度、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和挖掘。最终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和讨论,探索老年期痴呆的用药规律和趋势。结果1.古代医案中脉象整理结果提示老年期痴呆病多与痰饮、气血不足、气滞、血瘀、阳气衰败等因素有关。舌诊整理结果提示该病与痰饮、瘀血及气血不足等因素有关。面色整理结果提示血虚、脾虚、痰湿及阴虚阳亢等因素与该病关系密切。2.古代医案中老年期痴呆病位首要在心,与肾、肝、脾、肺等脏腑关系密切,病性以“阴虚”为最多。另外,“痰”在老年期痴呆病中也是颇为关键的一环。病机前10位的分别为心血不足、心肾不交、痰火蒙心、肾阴亏虚、痰火上扰、精髓不足、水不涵木、痰饮阻滞、心气不足和虚火扰神。3.古代医案中共出现192味中药。按功能主治分类,中药分为20大类和47小类,总频次位于前5位的依次为补虚药、安神药、清热药、理气药、化痰药。补益药中补气药出现总频次最多,以下顺次为补血药、补阴药和补阳药。中药归经涉及肝、心、脾、肺、肾、小肠、大肠、膀胱、胃、胆、心包和三焦,尤以归肺经的中药最多。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补益类、化痰类组合出现的较多,辅以收涩类、开窍类、安神类、理气类等组合。4.古代医理类文献研究表明,通过舌、脉和面汇总结果发现,老年期痴呆病与忧思、心气不足、心血不足、积热在胃、瘀血、痰饮等关系密切。在治疗上,主治中药按功能分别属于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安神药、利水药、清热药等14大类,中药归经涉及肝、心、脾、肺、肾、小肠、大肠、膀胱、胃、胆和心包。5.现代中医临床报道中共出现214味中药。按功能主治分类,中药分为17大类和39小类,总频次位于前5位的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安神药、开窍药、清热药。补益药中补气药出现总频次最多,以下顺次为补血药、补阳药和补阴药。中药归经涉及肝、心、脾、肺、肾、小肠、大肠、膀胱、胃、胆、心包和三焦,尤以归脾经的中药最多。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补益类、活血化瘀类组合出现较多,温里类、安神类、开窍类、清热类等组合也有出现。6.古代医案类和医理类文献比较。两者记录的脉象、舌象和面色提示的临床意义一致,但医理类文献收集到的记录较医案类文献记录的内容更为丰富。在方剂使用上,具名的方剂重合度不高,医理类文献记载的方剂多于医案类文献实际使用的方剂。在中药选取范围上,有柏子仁、半夏、柴胡等38味中药重合。与医案类文献相比,医理类文献中缺少归三焦经的中药,缺少化湿类、驱虫类、祛风湿类、收涩类、温里类、消食类、涌吐类和止血类8类中药,多出拔毒化腐生肌类中药。7.古代医案与现代中医临床比较。在用药范围上,古代医案所用中药有石菖蒲、川芎、远志等118味到现在中医临床还在使用。古今用药的相似度达到40.48%,也就是说现代中医临床用药将近一半的中药在古代也是治疗老年期痴呆的常用药。从药物归经上看,古代医案中药归经最多的归为肺经,其次是肝经,第三为脾经;而现代中医临床用药归经最多的脏腑是脾,其次是肝经,第三归肾经。从中药功效分类方面比较。古代医案所用中药分属20类,现代中医临床所用中药分属17类。除攻毒杀虫止痒药、驱虫药、涌吐药3类药物外,现代中医临床中药功效分类完全与古代一致,保持了较高的延续性。古代用药功能选用范围大于现代。攻毒杀虫止痒药、驱虫药、涌吐药3类药物在现代中医临床上不再作为治疗老年期痴呆的药物使用。用药偏好方面,古今中医临床补益类中药均居首位,安神药、开窍药、清热药和解表药都能保持相对稳定的较高的总频次。但现代中医临床用药偏好性更强,明显侧重于补益药和活血化瘀药的应用。而古代中医临床用药较为分散,除了着重使用补益药外,还较高频率应用了安神药、化痰药和理气药。药物组合方面,古今中医均注重补益类药物组合的使用,但是在组合搭配侧重上有所不同。古代医案,大量出现补益类中药间的配合组对,少量与安神类、清热类、化痰药等中药配合使用。而现代中医临床,补益类中药两两配合使用情况没有古代多也没有古代普遍,反而是更多选择与活血化瘀类中药搭配。此外,现代中医临床还有活血化瘀类的其他组合,并出现了温里类药物组合的应用;而古代医案更注重化痰类药物组合的使用。8.在古代医案类文献、古代医理类文献以及现代中医临床报道中共有人参、远志、石菖蒲等30味中药重合。结论1.古代中医文献对老年期痴呆病的认识。病位首要在心,与肝、肾、脾、肺等脏腑关系密切。病因主要包括年高体虚、平素思虑劳心过度、大病后虚弱、它病误治迁延日久、大怒、情志不遂日久、平素气虚痰湿体质或向有肝阳再遇外邪等。病机按照虚实辨证,虚证最多、虚实夹杂证次之、实证居末,虚证中尤以“阴虚”为最多。另外,“痰”作为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在该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古代医案治疗老年期痴呆在方证对应上有两个显着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病位首要在心,而药物归经上以归肺经的中药居多;第二个特点是病机以“阴虚”、“血虚”最为多见,而药物分类上以补气类、补阳类中药居多。3.古今临床用药异同。古代医案中所用中药共192味(AY集合),现代临床报道中所用中药共214味(CY集合),现代医家使用中药种类上比古代多22味。中药使用范围方面,相同点在于古今中医临床补益类中药的使用都居首位,安神类中药、开窍类中药、清热类中药和解表类中药也均得到重视;不同点在于,古代临床更为注重化痰类中药和理气类中药的使用,而现代临床偏重于活血化瘀类中药的应用。药物组合方面相同,相同点在于古今中医临床均偏重于补益类药物的组合使用,并均有开窍类、安神类药物组合的辅助;不同点在于现代中医临床注重活血化瘀类和温里类药物组合的应用,而古代中医临床则注重化痰类药物组合的使用。4.今后中医临床建议。今后中医临床可以尝试多辨证使用化痰药和理气药,以及化痰类组合。单味药推荐:人参、远志、石菖蒲、熟地黄、酸枣仁、茯苓、半夏、柴胡、川芎、丹参、当归、地骨皮、茯神、枸杞子、龟甲、黄连、煅龙骨、龙眼肉、麦冬、牛黄、山药、生地黄、桃仁、天南星、菟丝子、五味子、益智仁、柏子仁、炙甘草、鳖甲这30味中药,在古代医理类文献、古代医案以及现代中医临床中均有出现,可以作为治疗老年期痴呆优选中药。
徐铭[10](2019)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中药治疗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文献进行系统检索,评价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中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中药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血压临床疗效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系统检索5大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重庆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中有关中药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有关文献,按制定的纳排标准筛选文献后对入组文献进行质量评分、提取处理数据结果、检查异质性后进行Meta-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得1381篇文献,经筛选后最后共纳入28篇文献,所有文献均为低质量文献。一共3616例患者参与研究。其中试验组1809例,对照组1807例。Meta-analysis示: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OR=3.54,95%可信区间为[2.60,4.84],Z=7.96,P值<0.00001,有统计学意义;在心电图有效率方面,OR=3.26,95%可信区间为[2.56,4.14],Z=9.60,P值<0.00001,有统计学意义;在血压疗效方面,OR=3.53,95%可信区间为[2.73,4.55],Z=9.67,P值<0.00001,有统计学意义;在低密度脂蛋白方面,标准均数差=-1.21,95%可信区间为[-1.62,-0.79],Z=5.68,P值<0.00001,有统计学意义;在总胆固醇方面,标准均数差=-1.68,95%可信区间为[-2.41,-0.95],Z值=4.51,P值<0.00001,有统计学意义;28篇文献中仅2篇文献提及不良反应。结论:1.以纳入的28文献分析,针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汤剂运用中,活血化瘀药的运用位于首位;单味中药使用频次中,丹参以及葛根位于前两位。2.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中药联合西医治疗有一定优势,其在改善血压水平、血脂水平方面疗效较好。3.以纳入的文献分析,中药汤剂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均未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由于记录不良反应的文献数量有限,在不良反应的发生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
二、我国杜仲研究文献分析与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杜仲研究文献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杜仲中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杜仲产业发展现状 |
1.1 杜仲种植产业 |
1.1.1 杜仲资源分布 |
1.1.2 杜仲种植技术 |
1.1.3 杜仲种植业相关政策及趋势 |
1.2 杜仲中成药产业 |
1.2.1 杜仲中成药治疗领域分布 |
1.2.2 杜仲中成药剂型及给药方式 |
1.2.3 杜仲中成药产品及企业分布 |
1.2.4 含杜仲中成药组方分析 |
1.2.5 政策目录准入情况 |
1.3 杜仲保健食品 |
1.4 世界其他国家杜仲产业概况 |
2 杜仲大品种科技竞争力分析 |
2.1 含杜仲的入围中成药大品种 |
2.2 杜仲中药大品种科技竞争力情况 |
2.3 杜仲中成药大品种对杜仲产业的贡献 |
3 杜仲产业专利分析 |
3.1 杜仲专利申请情况 |
3.2 我国杜仲产业专利申请趋势 |
3.3 我国杜仲专利应用领域分析 |
3.4 我国杜仲有效专利情况 |
3.5 杜仲专利资产分布 |
3.6 杜仲全球专利市场布局 |
3.7 杜仲产业竞合网络态势分析 |
4 杜仲相关科技文献分析 |
4.1 杜仲中文科技期刊文献分析 |
4.1.1 杜仲全领域文献分析 |
4.1.2 杜仲医药领域研究文献分析 |
4.2 杜仲主题SCI期刊文献分析 |
5 杜仲中药产业优势、劣势、机会、威胁(SWOT)分析 |
5.1 杜仲中药产业发展的内部优势 |
5.1.1 健康价值独特 |
5.1.2 文化价值高 |
5.1.3 产业综合开发潜力巨大 |
5.1.4 战略价值独特 |
5.1.5 国际认可度高,具备产业国际化前景 |
5.2 杜仲中药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
5.2.1 杜仲健康价值研究基础仍较薄弱 |
5.2.2 杜仲缺少高活性成分或高效应部位 |
5.2.3 缺少重磅大产品与龙头企业的牵引带动 |
5.2.4 杜仲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
5.2.5 杜仲产业标准化程度低 |
5.3 杜仲中药产业的发展机会 |
5.3.1 杜仲产业引起高度关注 |
5.3.2 杜仲产业多重潜在社会效益逐步显现 |
5.3.3 杜仲中药新产品开发或迎来新契机 |
5.3.4 杜仲叶获批“药食同源”试点,杜仲保健食品迎来新机遇 |
5.4 潜在威胁或风险 |
5.4.1 竞争格局分散,个体或局部风险可能演化为总体风险 |
5.4.2 产业发展与技术支撑不匹配,导致药用价值下降 |
5.4.3 低品质杜仲大量进入药用领域,影响市场价格和品质 |
6 杜仲中药产业发展策略与建议 |
6.1 总体发展思路 |
6.2 杜仲中药产业发展策略 |
6.2.1 提升发展杜仲种植产业,保障源头优质供给 |
6.2.2 培育杜仲中成药大品种,促进龙头带动 |
6.2.3 以标准化、国际化、品牌化推动杜仲中药产业跨越式发展 |
6.2.4 整合技术平台,强化杜仲研究组织化与系统性,深入阐释杜仲健康价值科学内涵 |
6.2.5 实施品牌战略,加大杜仲宣传力度 |
6.2.6 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杜仲中药产业的组织保障 |
6.3 杜仲中药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
6.3.1 做好杜仲叶“药食同源”试点工作,推动合理应用获批 |
6.3.2 去除限制性壁垒,扩大杜仲出口 |
(2)自拟生血汤治疗脾肾亏虚型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自拟生血汤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观察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病例筛选 |
2 治疗方案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指标 |
3.2 疗效观察指标 |
3.3 安全性指标 |
4 疗效评定标准 |
4.1 西医疗效评价标准 |
4.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
4.3 KPS评分评价标准 |
5 不良反应、不良事件观测 |
6 统计学方法 |
7 结果与分析 |
7.1 一般资料分析 |
7.2 治疗前贫血程度 |
7.3 两组临床疗效评价 |
7.4 安全性结果 |
第二部分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CRA的认识及治疗方法 |
1.1 定义及分级 |
1.2 流行病学研究 |
1.3 致病因素 |
1.4 CRA的临床表现与影响 |
2 中医对CRA的认识 |
2.1 中医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3 核心方药治法分析 |
3.1 辨证论治 |
3.2 组方分析与用药经验 |
3.3 单味中药药效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4 疗效总结与分析 |
4.1 整体疗效分析 |
4.2 贫血状态分析 |
4.3 中医临床症状分析 |
4.4 生活质量分析 |
4.5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观测评价 |
5 不足与展望 |
第三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临床观察表 |
附录2:KPS评分量表 |
附录:3 中医证候积分表 |
综述 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现代医学对肿瘤相关性贫血的认识 |
1.1 CRA定义 |
1.2 CRA的流行病学研究 |
1.3 CRA的表现及危害 |
1.4 CRA的分级 |
1.5 CRA的病因与分类 |
1.5.1 非治疗相关性CRA |
1.5.2 治疗相关性CRA |
1.5.3 CRA的形态学分类 |
1.6 CRA的西医治疗 |
1.6.1 输血治疗 |
1.6.2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 |
1.6.3 铁剂治疗 |
2 中医对CRA的认识 |
2.1 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治法治则 |
2.4 中医治疗 |
2.4.1 经典方剂治疗 |
2.4.2 现代自拟方治疗 |
2.4.3 中成药及注射剂治疗 |
2.4.4 日常调护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一、教育经历 |
二、学术成绩或成就 |
(3)益气活血方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及基于细胞自噬影响重吸收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综述一 中医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及诊疗现状 |
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历史沿革 |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
3 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论治 |
4 中药选方、用药规律总结 |
5 中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运用 |
6 展望 |
综述二 细胞自噬分子机制及其对椎间盘细胞影响的研究 |
1 细胞自噬的概述 |
2 细胞自噬的发生过程及分子机制 |
3 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概述 |
4 细胞自噬对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
5 小结与展望 |
第二章 文献研究 中药复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系统性评价、用药规律分析及其与益气活血方的组方比较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技术路线图 |
1.2 文献检索 |
1.3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
1.4 文献质量评价 |
1.5 资料提取 |
1.6 统计分析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特征 |
2.3 纳入文献质量 |
2.4 Meta分析结果 |
2.5 中药复方用药频次及分类频数表 |
2.6 基于纳入文献分析益气活血方 |
3 讨论 |
3.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药治疗概况 |
3.2 方法学质量评价 |
3.3 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
3.4 纳入文献药物分析 |
3.5 益气活血方处方及药物分析 |
4 总结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益气活血方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年随访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临床结果 |
2.3 影像结果 |
2.4 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重吸收现象的机制探讨 |
3.2 益气活血方中药保守治疗的可行性分析 |
3.3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预后及影像学转归 |
4 总结 |
5 展望 |
第四章 实验研究 基于细胞自噬研究益气活血方对破裂型椎间盘突出/椎间盘退变大鼠模型的作用机理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益气活血方的成分及含量分析 |
2.2 模型一 基于细胞自噬研究益气活血方促进大鼠破裂型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的作用机理 |
2.3 模型二 基于细胞自噬研究益气活血方抑制大鼠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理 |
3 讨论 |
3.1 益气活血方抑制腰椎间盘退变 |
3.2 益气活血方促进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重吸收 |
4 总结 |
5 展望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基于天癸理论的补肾活血方治疗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疗效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一节 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病理机制探索 |
1 炎症反应 |
2 关节软骨退变 |
2.1 自噬简介 |
2.2 自噬参与软骨退变 |
2.3 软骨细胞自噬与凋亡的关系 |
2.4 软骨细胞自噬的调控 |
2.5 中药汤剂对miRNAs表达的影响 |
3 小结 |
第二节 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
1 西药口服 |
1.1 非甾体类抗炎药 |
1.2 对症慢作用药物 |
1.3 雌激素类 |
2 关节腔药物注射 |
2.1 透明质酸 |
2.2 糖皮质激素 |
2.3 富血小板血浆 |
3 手术治疗 |
3.1 膝关节镜下关节腔清理术 |
3.2 膝关节周围截骨术 |
3.3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 |
3.4 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
4 当前绝经后膝骨关节炎治疗面临的困境 |
第三节 基于“天癸理论”论治绝经后膝骨关节炎 |
1 天癸的基本内涵 |
1.1 渊源 |
1.2 天癸的物质性 |
1.3 天癸的功能性 |
2 天癸与五脏 |
2.1 天癸的产生依赖五脏 |
2.2 天癸受五脏功能调控 |
2.3 天癸的病因病机及治则规律 |
3 天癸的现代研究 |
3.1 天癸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相关 |
3.2 天癸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相关 |
3.3 天癸与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相关 |
3.4 天癸与人体生长壮老已的关系 |
4 天癸与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 |
4.1 肝肾亏虚天癸竭是绝经后膝OA的发病之本 |
4.2 补益肝肾调天癸治疗绝经后膝骨关节炎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药汤剂内服治疗膝骨关节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系统评价 |
1 资料和方法 |
1.1 检索数据库及时限 |
1.2 检索策略 |
1.3 纳入与排除 |
1.4 结局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文献入选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3 偏倚风险评估 |
3 Meta分析结果 |
3.1 总有效率 |
3.2 不良反应 |
3.3 步行能力 |
3.4 VAS评分 |
3.5 WOMAC评分 |
3.6 Lequesne-Mery关节炎指数 |
3.7 KSS评分 |
3.8 Lysholms膝关节功能评分 |
4 讨论 |
4.1 中药汤剂内服在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治疗地位 |
4.2 结果分析及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4.3 本系统评价的意义 |
第二节 膝骨关节炎用药规律挖掘及补肾活血方组方解析 |
1 研究方法 |
2 数据挖掘结果 |
2.1 单味中药频次分析 |
2.2 中药类别频次分析 |
2.3 归经 |
2.4 四气五味 |
2.5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3 讨论 |
3.1 药物分析 |
3.2 方剂分析 |
3.3 膝骨关节炎核心药物及补肾活血方组方解析 |
3.4 小结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补肾活血方治疗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病例选择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样本量计算及治疗分组 |
2.2 治疗措施 |
2.3 患者依从性管理与评价 |
3 观察指标 |
3.1 视觉模拟评分 |
3.2 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 |
3.3 骨关节炎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 |
3.4 改良Kupperman指数评分 |
4 中医临床疗效评定 |
5 不良事件 |
6 统计分析 |
7 项目支持与伦理 |
8 结果 |
8.1 病例纳入情况及不良事件 |
8.2 依从性指标 |
8.3 一般资料 |
8.4 发病季节分布及各季节发病患者初诊WOMAC评分情况 |
8.5 VAS评分结果 |
8.6 WOMAC评分结果 |
8.7 骨关节炎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结果 |
8.8 改良Kupperman指数评分结果 |
8.9 中医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
9 讨论 |
9.1 绝经后膝骨关节炎药物治疗现状及难点 |
9.2 中医药治疗膝骨关节炎现状及作用机制 |
9.3 基于天癸理论的补肾活血方论治绝经后膝骨关节炎 |
9.4 小结 |
第二节 补肾活血方对绝经后膝骨关节炎血清学炎性指标及MRI半定量评分的影响 |
1 病例选择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纳入、排除标准 |
1.3 中止、剔除、脱落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治疗分组 |
2.2 治疗措施 |
3 临床血清学指标检测 |
4 膝关节核磁共振(MRI)半定量评分 |
4.1 设备及扫描序列 |
4.2 WORMS评分方法 |
5 统计分析 |
6 结果 |
6.1 两组治疗前后E2、MMP-13、CTX-Ⅱ、IL-1β、TNF-α血清学指标变化 |
6.2 两组患者膝关节MRI半定量评分结果分析 |
6.3 两组治疗前后MRI影像评分变化与血清学炎性指标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
7 讨论 |
7.1 补肾活血方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延缓软骨退变 |
7.2 补肾活血方发挥类雌激素样作用保护关节软骨 |
7.3 补肾活血方对绝经后膝关节炎MRI半定量评分的影响 |
7.4 补肾活血方干预下的MRI影像学变化与血清学炎性指标关联性探讨 |
7.5 小结 |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补肾活血方对去卵巢大鼠软骨组织病理形态学及软骨细胞自噬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及分组 |
2.2 疼痛行为学评估 |
2.3 处死大鼠及取材 |
2.4 肉眼观察膝关节软骨外观 |
2.5 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软骨组织病理形态改变 |
2.6 ELISA检测关节滑液中IL-1β、IL-6、TNF-α的表达 |
2.7 免疫组化检测软骨组织COL-Ⅱ、Aggrecan、MMP-13的表达 |
2.8 Western-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leaved caspase-3、caspase-3、CleavedPARP、PARP的表达 |
2.9 Western-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 Ⅱ、p62、Akt、P-Akt、mTOR、P-mTOR的表达 |
2.10 qPCR检测Beclin-1、LC3 Ⅱ、p62、Akt、mTOR mRNA的相对表达 |
2.11 qPCR检测miR-20、miR-27a、miR-107、miR-206的相对表达 |
2.12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跑步机最大跑步速度 |
3.2 肉眼观察下膝关节软骨损伤情况 |
3.3 番红O-固绿染色结果 |
3.4 关节滑液中IL-1β、IL-6、TNF-α炎症因子表达结果 |
3.5 免疫组化结果 |
3.6 各组大鼠关节软骨内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leaved caspase-3、caspase-3、Cleaved PARP、PARP的表达结果 |
3.7 各组大鼠关节软骨内自噬下游蛋白Beclin-1、LC3Ⅱ、p62和通路蛋白Akt、P-Akt、mTOR、P-mTOR的表达结果 |
3.8 各组大鼠关节软骨内Beclin-1、LC3Ⅱ、p62和Akt、mTOR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
3.9 各组大鼠关节软骨内miR-20、miR-27a、miR-107、miR-206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
3.10 miR-107与Akt、mTOR mRNA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OVX+MIA诱导绝经后膝骨关节炎模型的科学性 |
4.2 补肾活血方对软骨组织形态学的保护作用 |
4.3 补肾活血方对细胞外基质代谢和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组方药理的文献分析 |
4.4 补肾活血方对软骨细胞自噬与凋亡的影响 |
4.5 补肾活血方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软骨细胞自噬 |
4.6 补肾活血方调控关节软骨内miRNAs的表达 |
4.7 小结 |
第二节 补肾活血方上调miR-107靶向TRAF3抑制Akt/mTOR促进软骨细胞自噬反应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细胞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仪器 |
1.4 实验试剂及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CCK-8 (Cell Counting Kit-8)检测软骨细胞增殖率 |
2.2 建模及处理 |
2.3 细胞转染及分组 |
2.4 ELISA法检测COL-Ⅱ、MMP-13、Aggrecan、TNF-α、IL-6的表达 |
2.5 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检测 |
2.6 WB检测各组自噬下游蛋白Beclin-1、LC3Ⅱ、p62的表达 |
2.7 WB检测各组自噬通路蛋白Akt、p-Akt、mTOR、p-mTOR的表达 |
2.8 qPCR检测miR-107、Akt、mTOR mRNA的相对表达 |
2.9 miR-107靶基因的预测与验证 |
2.10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补肾活血方对软骨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
3.2 补肾活血方对COL-Ⅱ、MMP-13、Aggrecan、TNF-α、IL-6的影响 |
3.3 补肾活血方对软骨细胞自噬的影响 |
3.4 miR-107靶向TRAF3影响软骨细胞自噬 |
4 讨论 |
4.1 IL-1β诱导软骨损伤模型的科学性 |
4.2 炎症反应和细胞外基质代谢参与软骨细胞自噬的调节 |
4.3 补肾活血方促进内源性miR-107高表达来抑制Akt/mTOR通路 |
4.4 补肾活血方调节下的miR-107靶向TRAF3促进软骨细胞自噬 |
4.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腰痹康颗粒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肝肾亏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1 历史文献 |
1.2 病因病机 |
1.3 辩证分型 |
1.4 治疗原则 |
1.5 中医学治疗腰痛病的方法 |
2 现代医学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及治疗 |
2.1 流行病学研究 |
2.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理 |
2.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 |
2.4 治疗方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实验药品 |
2.3 临床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
3.3 安全性评价分析 |
4 讨论 |
4.1 腰痹康颗粒治疗肝肾亏虚型LDH的中医机理分析 |
4.2 腰痹康颗粒治疗肝肾亏虚型LDH的现代药理学机理分析 |
4.3 腰痹康颗粒治疗肝肾亏虚型LDH优势分析 |
5 研究结果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第三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药内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及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以湖南湄江国家地质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1.2.1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
1.3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
2.1 地质遗迹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地质遗迹概念 |
2.1.2 地质遗迹类型 |
2.1.3 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 |
2.2 地质公园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地质公园概念 |
2.2.2 地质公园与其他类型保护区或自然保护地的对比 |
2.2.3 地质公园突出属性分析 |
2.2.4 地质公园保护与开发 |
2.3 景观资源系统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3.1 景观和景观生态系统 |
2.3.2 景观资源和景观资源系统 |
2.3.3 系统理论 |
2.4 生态修复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4.1 生态修复概念 |
2.4.2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及其理论基础 |
第三章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及其理论分析 |
3.1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概念及其组成 |
3.1.1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概念 |
3.1.2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的要素组成 |
3.2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相互关系 |
3.2.1 系统整体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
3.2.2 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
3.2.3 系统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
3.3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的演化 |
3.3.1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的变动与稳定性 |
3.3.2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的演化 |
3.4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演化的驱动机制及调控 |
3.4.1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演化的驱动机制 |
3.4.2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演化驱动机制的调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研究 |
4.1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综合评价指标筛选的基本原则 |
4.1.2 综合评价指标选择的依据 |
4.1.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4.1.4 综合评价指标内涵解析及度量 |
4.2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评述 |
4.2.2 层次分析法获取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 |
4.2.3 熵权法计算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 |
4.2.4 层次分析-熵权法计算评价指标的复合权重 |
4.3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 |
4.3.1 各层次指标综合评价得分 |
4.3.2 综合评价等级划定 |
4.4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结果分析及问题诊断 |
4.4.1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4.4.2 问题诊断及原因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质公园景观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
5.1 地质公园景观生态系统的内涵和特征 |
5.1.1 地质公园景观生态系统的内涵 |
5.1.2 格局与功能及依存性特征 |
5.1.3 变化及脆弱性特征 |
5.2 地质公园景观生态修复的内涵和原则 |
5.2.1 地质公园景观生态修复的内涵 |
5.2.2 地质公园景观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 |
5.3 地质公园景观生态修复的理论模式 |
5.3.1 现有生态修复模式分析 |
5.3.2 地质公园景观多层次系统生态修复模式的构建 |
5.4 地质公园景观多层次系统生态修复策略 |
5.4.1 要素层面的生态修复策略(技术和方法) |
5.4.2 系统层面的生态修复策略(技术和方法) |
5.4.3 管理层面的生态修复策略(技术和方法) |
5.4.4 文化层面的生态修复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湖南湄江国家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及生态修复策略实证研究 |
6.1 公园概况 |
6.1.1 自然地理概况 |
6.1.2 区域地质背景 |
6.1.3 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
6.1.4 公园建设发展概况 |
6.2 公园景观资源概况 |
6.2.1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 |
6.2.2 生物景观资源 |
6.2.3 人文景观资源 |
6.2.4 其他景观资源 |
6.3 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演化与驱动机制 |
6.3.1 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的组成 |
6.3.2 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的形成与演化 |
6.3.3 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演化的驱动因素 |
6.4 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及问题诊断 |
6.4.1 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 |
6.4.2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及问题诊断 |
6.5 公园景观生态修复策略 |
6.5.1 要素层面的生态修复策略 |
6.5.2 系统层面的生态修复策略 |
6.5.3 管理层面的生态修复策略 |
6.5.4 文化层面的生态修复策略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咨询问卷 |
(7)基于本体数据挖掘方法的妊娠腹痛“病-症-证-治法-方药”的源流及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文献研究 |
1 研究背景 |
1.1 中医古籍数据量浩大,是中医宝贵的知识库 |
1.2 传统中医古籍数据挖掘的方法和局限 |
1.3 智能化的数据处理技术是未来中医古籍研究的重要工具 |
1.4 基于本体构建数据集是智能化古籍数据挖掘的必要途径 |
1.4.1 本体的概念 |
1.4.2 基于中医领域本体构建结构化知识库的重要作用 |
1.5 对妊娠腹痛的古籍文献进行数据挖掘的意义 |
1.5.1 临床实际意义 |
1.5.2 文献研究意义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1 确定书目 |
2.2 研究内容筛选标准 |
2.3 构建妊娠腹痛古籍文献数据库 |
2.4 数据预处理 |
2.5 语义类型的确定及定义 |
2.6 标注流程 |
2.6.1 选择标注系统 |
2.6.2 数据导入 |
2.6.3 标注方法 |
2.6.4 机器标注结果评价参数及计算方法 |
2.6.5 质量控制 |
2.7 数据处理和标准化 |
2.7.1 计算机去重 |
2.7.2 人工标准化 |
2.7.3 机器标准化 |
2.7.4 人工校正核对定稿 |
2.8 技术路线 |
3 机器标注及标准化结果与分析 |
3.1 评价机器标注结果的参数值 |
3.2 原始数据及标准化数据计量结果 |
3.3 评价机器标准化处理结果的参数 |
4 数据挖掘结果与分析 |
4.1 妊娠腹痛病名的沿革 |
4.1.1 妊娠腹痛病名的朝代分布 |
4.1.2 妊娠腹痛病名的演变 |
4.1.2.1 妊娠腹痛的定义 |
4.1.2.2 妊娠腹痛的病名源流 |
4.1.2.3 “妊娠腹痛”的变写 |
4.1.2.4 与妊娠腹痛关系密切的其他病名 |
4.1.2.5 妊娠腹痛病名与妊娠月份的关系 |
4.1.3 “胞阻”的源流 |
4.2 妊娠腹痛的主症分析 |
4.2.1 疼痛的性质 |
4.2.2 疼痛的部位 |
4.2.3 疼痛的频率 |
4.2.4 疼痛的程度 |
4.2.5 痛势 |
4.3 证素分析 |
4.3.1 证素选择依据 |
4.3.2 病性证素的历史演化 |
4.3.3 病位证素的历史演化 |
4.3.3.1 脾胃与妊娠腹痛的相关性探讨 |
4.3.3.2 肝与妊娠腹痛的相关性探讨 |
4.3.3.3 肾与妊娠腹痛的相关性探讨 |
4.3.3.4 经脉病机以奇经最关键 |
4.3.3.5 水血分病位之说有待后世进一步研究 |
4.3.3.6 病在胞胎是妊娠病的特有病机 |
4.4 治法分析 |
4.5 方药分析 |
4.5.1 妊娠腹痛代表方剂的考证和源流分析 |
4.5.1.1 附子汤 |
4.5.1.2 当归芍药散 |
4.5.1.3 胶艾汤 |
4.5.2 妊娠腹痛方药历史演化分析 |
4.5.2.1 先秦两汉时期 |
4.5.2.2 魏晋至隋唐时期 |
4.5.2.3 宋金元时期 |
4.5.2.4 明清时期 |
4.5.3 妊娠腹痛用药历史演化分析 |
4.5.3.1 妊娠腹痛用药概况 |
4.5.3.2 药物之性 |
4.5.3.3 药物的五味 |
4.5.3.4 药物的归经 |
4.5.3.5 药物的功效分类 |
4.5.3.6 妊娠禁忌药 |
4.6 方药与证素、治法的相关性分析 |
4.6.1 关联规则分析的概念和方法 |
4.6.2 方药与病性证素的关联结果 |
4.6.3 方药与病位证素的关联结果 |
4.6.4 方药与治法的关联规则 |
讨论 |
1 中医对妊娠生理的认识 |
1.1 妊娠的生理基础 |
1.2 妊娠生理性失衡 |
2 中医对妊娠病的认识 |
3 中医对妊娠腹痛的认识 |
4 对妊娠腹痛的弦脉的探讨 |
5 妊娠腹痛的安胎法则 |
5.1 预防以安胎的思想 |
5.2 祛邪和扶正的安胎原则 |
5.3 重视养胎调护 |
6 对“抑阳助阴”安胎思想的探讨 |
6.1 “抑阳助阴”的含义 |
6.2 “抑阳助阴”的方剂配伍思路 |
6.3 古代医家对理气安胎的认识和用药特点 |
7 对“白术黄芩是安胎之圣药”的探讨 |
7.1 源于仲景方,始由丹溪提出 |
7.2 白术黄芩的安胎机理和临证配伍特点 |
7.3 “白术黄芩乃安胎圣药”之说不可拘泥 |
8 对治妊娠腹痛方中用酒的探讨 |
8.1 行药势,助药力 |
8.2 畅通血脉 |
8.3 减少寒凉或滋腻药物的不良反应 |
9 古代和现代中医治疗妊娠腹痛的异同 |
9.1 现代中医对妊娠腹痛的诊疗概况 |
9.2 古代与现代中医辨治妊娠腹痛的异同 |
10 妊娠腹痛与内科腹痛的诊疗差异 |
11 本研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
12 将本体的方法用于古籍数据挖掘的机遇和挑战 |
12.1 本体数据挖掘方法的运用是中医古籍知识发现的机遇 |
12.2 中医古籍本体语言的完善和标准化是古籍知识发现的挑战 |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综述 中医古籍的数据挖掘方法与应用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李家庚教授伤寒学术思想及贡献 |
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 |
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 |
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 |
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 |
5.伤寒杂病,贵圆机活法 |
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 |
第二章 李家庚教授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 |
1.重六经及脏腑,广经方应用 |
1.1 小柴胡汤加减六经辨治为主治疗急性热病 |
1.2 经方为主配合葛根、钩藤六经辨治眩晕 |
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 |
2.1 从精气血津液辨治耳聋 |
2.2 调理脏腑精气治疗肾病综合征 |
2.3 调和气血阴阳治疗三叉神经痛 |
2.4 麻黄升麻汤加减发越阳气法治疗重症肌无力 |
2.5 当归芍药散加减理气养血治疗痛经 |
3.内外合邪理论经时方复用辨治肺结节、乳腺肿块 |
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 |
4.1 和调五脏法辨治基因缺陷等不孕不育 |
4.2 消补温为主辨治冠心病 |
4.3 升阳健脾法辨治婴儿疝气 |
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 |
5.1 验方清补消辨治鼻咽部恶性溃烂 |
5.2 李氏退黄汤加减五法三辨治疗黄疸 |
5.3 解毒化瘀汤从热毒瘀阻论治痛风 |
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 |
6.1 方法宜忌 |
6.2 药物运用 |
6.3 病症治验 |
6.4 关于调摄 |
第三章 李家庚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 |
1.李家庚教授辨治脾胃病的理论渊源 |
1.1 宗《内经》以脾胃为本,保护脾胃是治未病关键 |
1.2 遵仲景六经辨治,重视脾胃调理 |
1.3 从《金匮要略》杂病辨治,顾护脾胃 |
1.4 融后世百家学说,多维辨治脾胃病 |
1.5 参考现代诸论,衷中参西 |
2.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传承中的运用 |
2.1 频数分析 |
2.2 聚类分析 |
2.3 关联规则 |
2.4 贝叶斯网络 |
3.李家庚教授脾胃病辨治思路及特点 |
3.1 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 |
3.2 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 |
3.3 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 |
3.4 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 |
3.5 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 |
4.脾胃病经验举隅 |
4.1 虚热毒湿瘀论治胃癌转移并发黄疸 |
4.2 辛开苦降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 |
4.3 本虚标实论治胃食管反流 |
4.4 清补消结合辨治老年习惯性便秘 |
4.5 湿热瘀滞肠道论治克罗恩病 |
4.6 经时方合用辨治溃疡性结肠炎 |
4.7 乌梅丸加减辨治肠易激综合征 |
第四章 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经验的数据挖掘 |
1.资料来源 |
2.资料筛选 |
3.诊断标准 |
4.纳入标准 |
5.排除标准 |
6.疗效评价标准 |
7.研究方法 |
7.1 病案资料筛选和整理 |
7.2 病案术语的标准化 |
7.3 数据录入 |
7.4 数据清洗 |
7.5 数据挖掘和分析 |
8.研究结果 |
8.1 慢性胃炎分类及伴发疾病频数分析 |
8.2 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
8.3 主症频数分析 |
8.4 刻下症状频数分析 |
8.5 舌诊、脉诊频数分析 |
8.6 中医病因证素频数分析 |
8.7 患者证型分布 |
8.8 方剂使用频数统计 |
8.9 药物频数分析 |
8.10 慢性胃炎病案核心药对关联规则分析 |
8.11 基于聚类分析的证-症关系分析 |
8.12 基于聚类分析的证-药关系分析 |
8.13 基于聚类分析的慢性胃炎新处方分析 |
8.14 慢性胃炎高频药物复杂网络分析 |
8.15 李家庚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临证规律 |
9.讨论 |
9.1 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 |
9.2 病位在胃,涉及诸脏 |
9.3 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法 |
9.4 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 |
9.5 以和助通,以消为补 |
9.6 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 |
9.7 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 |
9.8 验方加减,药随证变 |
10.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验案举隅 |
结语 |
1.伤寒学术思想 |
2.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 |
3.脾胃病辨治经验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脾胃病的中医辨治及数据挖掘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
附录三 李家庚教授撰写着作大要 |
致谢 |
(9)老年期痴呆历代相关中医医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病名沿革 |
1.1 西医病名沿革 |
1.2 中医病名沿革 |
2 西医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现状 |
2.1 发病机理研究 |
2.2 临床治疗现状 |
3 中医脏腑与老年期痴呆的关系 |
4 老年期痴呆的中医文献研究现状 |
第一部分 古代医案类文献研究 |
1. 研究范围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对象 |
3.1 诊断标准 |
3.2 古代“老年”的界定 |
3.3 检索范围 |
3.4 收录标准 |
3.5 剔除标准 |
3.6 医案出处 |
4. 研究方法 |
4.1 文献分析法 |
4.2 数理分析法 |
4.3 因子分析法 |
4.4 聚类分析法 |
4.5 医案数据化 |
4.6 中药名称规范化 |
4.7 脉象规范化 |
4.8 舌象规范化 |
4.9 面色规范化 |
5. 结果 |
5.1 诊断记录总体评价 |
5.2 病症分类与病因、病机、病性概况 |
5.3 医案书写形式和疗程记录情况 |
5.4 医案处方情况 |
5.5 医案中的中药使用情况 |
6. 小结 |
第二部分 古代医理类文献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检索范围 |
2.2 筛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分析法 |
3.2 文献数据化 |
3.3 中药名称规范化 |
3.4 脉象、舌象、面色规范化 |
4. 结果 |
4.1 国别和年代 |
4.2 脉象整理结果 |
4.3 舌象整理结果 |
4.4 面色整理结果 |
4.5 方剂整理结果 |
4.6 中药收录情况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现代临床报道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入选原则 |
2.2 筛除原则 |
3. 研究方法 |
4. 结果 |
4.1 总体评价 |
4.2 中药频数分析 |
4.3 中药功效分类 |
4.4 中药归经分类 |
4.5 因子分析 |
4.6 聚类分析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医案类文献与医理类文献比较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3.1 比较研究法 |
3.2 JACCARD法 |
4. 结果 |
4.1 所用中药集对比 |
4.2 药物功能归类对比 |
4.3 药物归经对比 |
4.4 方剂对比 |
4.5 脉象、舌象和面色比较 |
5. 小结 |
第五部分 古代文献与现代临床报道比较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3.1 比较研究方法 |
3.2 Jaccard法 |
4. 结果 |
4.1 中药集对比 |
4.2 药物功效归类比较 |
4.3 药物归经比较 |
4.4 离散度对比 |
4.5 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对比 |
5. 小结 |
第六部分 讨论 |
1. 古代医案用药“悖论”解 |
1.1 悖一:病位在心与归经为肺 |
1.2 悖二:证多阴虚、血虚与药重补气、补阳 |
1.3 “痰”在前两个问题中起到的作用 |
2. 古今用药的回归、延续和革新 |
2.1 用药的回归 |
2.2 用药范围的延续与革新 |
2.3 药物组合的继承与发展 |
3. 文献研究中的几点认识 |
3.1 理论与实践的“时差” |
3.2 医案隐性知识浅议 |
3.3 文献数据化的选与弃 |
4. 老年期痴呆相关医案少的原因 |
4.1 讳病失治 |
4.2 未老已亡 |
4.3 归入其他病症之中 |
4.4 记录目的和记录习惯 |
第七部分 总结 |
1. 古代文献对老年期痴呆病的认识 |
1.1 病位 |
1.2 病因 |
1.3 病机 |
1.4 病性 |
1.5 “痰” |
2. 古代医案方证对应特点 |
3. 古今中医临床用药异同 |
3.1 用药偏好 |
3.2 药物组合 |
3.3 用药建议 |
4. 创新点 |
5. 不足 |
6. 中医医案研究方向刍谈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入选医案出处、分类及原文 |
2. 古代医理类文献目录 |
3. 现代中医临床报道或研究目录 |
4. 古代医案出现、现代临床报道中未出现的中药目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冠心病合并高血压中药治疗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与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四、我国杜仲研究文献分析与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杜仲中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 李耿,李振坤,李慧,肖军平,徐瑶青,陈洁,武伟,杨洪军. 中国现代中药, 2021(04)
- [2]自拟生血汤治疗脾肾亏虚型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观察[D]. 刘佳烨.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益气活血方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及基于细胞自噬影响重吸收的机制研究[D]. 戴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天癸理论的补肾活血方治疗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疗效与机制[D]. 陶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腰痹康颗粒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肝肾亏虚证)的临床观察[D]. 赵建强.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及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以湖南湄江国家地质公园为例[D]. 彭世良.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7]基于本体数据挖掘方法的妊娠腹痛“病-症-证-治法-方药”的源流及关联研究[D]. 张婷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D]. 魏仁贤.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老年期痴呆历代相关中医医案研究[D]. 孙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冠心病合并高血压中药治疗的Meta-分析[D]. 徐铭.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