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缺血性心脏病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1](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张霜梅[2](2020)在《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睡眠障碍对心脑血管疾病后的生活质量有着持续的负面影响。脑卒中相关的睡眠失调常见失眠、睡眠呼吸暂停、嗜睡、不安腿综合征等多种形式。近年来不同形式的睡眠障碍与卒中之间的关系得到学者们的关注,卒中后失眠作为公认的脑血管病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严重影响卒中幸存者的康复治疗,还会降低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虽然现代医家对卒中后失眠的治疗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临床经验,但对于其病因病机的总结,体质、症候、常见中医临床症状与卒中后失眠的关系等方面尚未有系统总结。本课题基于国内外学者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行前瞻性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临床观察性研究、横断面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临床观察性研究和卒中后失眠的中西医治疗网状Meta分析,以期完成对卒中后失眠发病因素的初步探索并明确其与常见脑血管危险因素、中医体质症候方面的关系,系统地总结中医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特色和经验,丰富对卒中后失眠研究的中医内容并以此作为中医开展相关研究开端,争取为今后中医研究卒中后并发疾病方面提供方法学经验。方法:本课题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全面梳理国内外对卒中与各种形式睡眠障碍的研究报道完成文献综述,初步从中西医两方面整理卒中与多种睡眠障碍间关系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别通过前瞻性和横断面临床研究收集不同时期卒中患者的中西医相关临床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或常见合并症状的总结;第四部分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纳入中医疗法对比单纯西药治疗卒中后失眠的随机对照试验,通过Meta分析的方式进行单纯针灸、针药联合、单纯耳穴与单纯西药在有效率、痊愈率、PSQI评分等方面的比较,总结当代医家在治疗卒中后失眠时的主方中药与穴位选择,为推广使用针灸等疗法治疗卒中后失眠提供疗效依据。结果:1.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国内外学者对睡眠障碍与卒中发病、卒中后出现睡眠障碍对于患者预后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发现各种形式的睡眠障碍可能与卒中之间通过多种病理机制相联系,甚至可形成恶性循环而产生不利影响。2.中医经典中无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病名和专门论述,但其作为理论来源指导着我国医家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治疗。目前对于卒中后合并睡眠障碍尤其是睡眠呼吸暂停、嗜睡、不安腿综合征的中医治疗主要以个案和临床经验总结为主,且尚未形成对卒中后多种形式睡眠障碍病因病机的系统认识。我国医家对卒中后失眠的治疗进行了大量探索,尤其是多种治疗方法合用,疗效较为显着,值得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推广。3.通过前瞻性收集275例急性期卒中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对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进行了探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西医方面,糖化血红蛋白、年轻老年、失眠、NIHSS评分>10分、抗生素应用、颈动脉硬化、焦虑、脑卒中、抑郁是卒中后3个月失眠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5.92、0.3、4.4、5.33、6.81、2.73、2.92、3.53、2.94。在中医方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40分、不欲饮食、善太息、情绪低落、多愁善感、失眠多梦、血瘀质、肌肤甲错、心悸、痰湿质、湿热质、多痰、脘腹胀满是卒中后3个月失眠的常见要素,其OR值分别为4.29、4.3、5.15、2.6、4.56、17.04、9.99、2.86、3.09、5.55、11.7、13.36、3.5、7.83。4.使用Logistic回归探索恢复期卒中后出现失眠的患者在卒中证型与性别、年龄、临床类型、发病部位、发病数目、发病季节、卒中位置、体质的关系,发现病位在左侧、右侧,年龄大于75岁与卒中后失眠风痰阻络证常同时出现。血瘀质、后循环、男性不常与风痰阻络证同时出现。发病季节在春季,发病时体质为阳虚质常与卒中后失眠的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而男性不常与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5.通过横断面研究收集后遗症期卒中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对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进行了探索。综合两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西医方面,男性、BMI>24kg/m2、脑干、心脏病史、失眠史、糖尿病、运动习惯、焦虑史皆为卒中后失眠的危险因素。在中医方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胸闷、气虚质、失眠多梦、头痛、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20分、情绪低落、善太息、神疲乏力、头昏、风痰阻络、气短懒言、恶风是卒中后遗症期失眠的常见合并要素。6.使用Logistic回归探索后遗症期卒中后出现失眠的患者在卒中证型与性别、年龄、临床类型、发病部位、发病数目、发病季节、卒中位置、体质的关系,发现卒中后失眠的病人中年龄小于44岁、年龄大于75岁在后遗症期风痰阻络证的卒中后失眠中更常见,而出血性卒中少与后遗症期风痰阻络证卒中后失眠同时出现。发病季节在春季,发病时体质为阳虚质、平和质常与阴虚风动证卒中后失眠同时出现,而出血性卒中不常与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7.通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纯针灸、针药联合、单纯耳穴对比单纯西药治疗卒中后失眠在有效率、痊愈率、PSQI评分上,有着良好的改善作用值得进行推广。结论:1.结合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血糖异常、既往有失眠史都是卒中后失眠发病的危险因素。在恢复期,与卒中相关的急性期使用过抗生素治疗、NIHSS评分>10分是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危险因素。2.在中医方面,通过临床研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平素有善太息、情绪低落、失眠多梦都是卒中后不寐易发的常见合并症;恢复期卒中后不寐的发生更易受体质如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的影响。3.对于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的风痰阻络证卒中患者,年龄大于75岁都是其常见因素;对于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的阴虚风动证卒中患者,常与阳虚质、卒中发病季节在春季都是同时出现在卒中后失眠的患者中。4.通过Meta分析显示,中医疗法尤其是针灸疗法对比单纯西药治疗有着不俗的临床疗效,结合本课题组既往的直接Meta部分,针灸可能在改善肢体功能、减少不良反应上更有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但鉴于随机对照试验质量不一以及研究间异质性的存在,鼓励未来进一步开展更高质量、规模的临床研究为中医药治疗卒中后失眠的国际推广提供试验依据。
顾淑玮[3](2020)在《基于Meta-分析的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脑卒中作为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和高死亡均处于较高水平,再加之治疗成本高且难以完全治愈,已成为危害全球健康的重要疾病,而建立脑卒中的风险预测模型能够对脑卒中进行有效防治。当前,脑卒中风险预测模型较多,但国外模型适用性较差,国内模型存在针对性差、灵活性低、无法进行概率预测等情况,因而我国脑卒中风险预测模型仍存在一定缺失。本研究主要以我国人群为样本,针对性地构建脑卒中风险预测模型,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群脑卒中的风险预测精度,加深群众对于脑卒中的认识,加强危险因素综合干预的思想,以期最大程度降低由此带来的损失。方法:本研究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识基础设施、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7个国内外数据库,通过Endnote X9软件进行文献管理,并提取Meta-分析所需资料。Meta-分析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得到OR/RR/HR的综合效应值及其95%CI。在此基础上结合Logistic回归构建脑卒中的风险预测模型;以J地区数据为验证数据库,在使用Stata12.0软件对验证数据库进行清理、整合的基础上,运用SPSS20.0软件的ROC曲线检验模型预测效果。同时,为便捷风险预测模型的应用,以验证数据库为例,对脑卒中概率预测模型进行拓展应用,构建危险分层模型并采用?2检验进行验证,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文献26篇,通过提取所需资料,最终纳入Meta-分析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疾病、吸烟、饮酒、缺乏体育锻炼、BMI、年龄、性别和脑卒中家族史等12个危险因素,其综合危险度分别为4.82,2.51,2.69,4.52,2.26,2.93,2.64,8.28,2.51,2.47,1.81和4.01;计算得到常数α为-2.35。最终构建的脑卒中风险预测模型为Logit(p)=-2.35+1.57X1+0.92X2+0.99X3+1.51X4+0.82X5+1.08X6+0.97X7+2.11X8+0.92X9+0.90X10+0.59X11+1.39X12。(以上12个危险因素分别对应X1,X2,……,X12);对构建模型的效果进行验证,获得AUC及95%CI为0.657(0.643,0.671),脑卒中概率预测模型预测效果一般。危险分层模型中高血压3分,动脉粥样硬化、吸烟、脑卒中家族史均为2分,缺乏体育锻炼5分,高血糖、血脂异常、心脏疾病、饮酒、BMI、年龄和性别均为1分,共计21分;低危组为01分,中危组为26分,高危组为721分,危险分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危险因素较多且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需结合脑卒中模型制定综合防治策略。通过健康教育,提高群众对脑卒中及其危险因素的认知度,需充分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理念,加强可控危险因素的防治,强化自我管理;以社区为核心,加强脑卒中防治网络建设,构建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防治网络,充分运用脑卒中风险预测模型和危险分层模型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完善信息化建设,整合多个条线的信息系统,为不同层级医疗机构间的转诊提供便捷。
傅丽媛[4](2020)在《老年人自主神经功能与身体活动能力的相关性》文中认为背景:老年人的高龄化通常伴随着许多疾病的发生,为社会增加医疗、经济等负担。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function,ANS)功能在老年人中随年龄增加呈现逐渐衰退的状态,且与许多老年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相关。以肌肉力量,步行速度,平衡功能为主的身体活动能力下降在老年人中同样普遍存在,与多种疾病相关,以进行性衰退为特点。在老年人中,尤其是在老年人不同状态下,两者的相关性目前还尚无定论,因此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为临床相关预防、康复治疗提供参考。目的:本研究目的是研究老年人ANS功能与身体活动能力(包括肌肉力量,步行速度,平衡功能等)在老年人健康状态、以及重症疾病状态下的相关性。1.探究中国社区居住的健康老年人ANS功能可能的危险因素,尤其是与身体活动能力的相关性;2.通过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探索ANS功能与身体活动能力的关系;3.我们观察老年人重症疾病状态下(心血管疾病手术这一体力消耗大,体能快速变化状态下的低身体功能水平状态),观察ANS功能与身体活动能力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人群包括中国天津社区居住的老年人,入组年龄均在60岁及以上。我们使用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和睡眠这两个公认的较好反应ANS功能的指标进行研究。其中HRV以LF/HF(低频/高频)指标为主(其他包括SDNN,RMSSD,LF,HF等),将其按照人群数值的三等分划分为低中高三组。睡眠以睡眠时长为主要研究指标,按照<7h(短时间),7-8h(中等),>8-9,>9h(长时间)进行分组。总计收集老年人1722人,平均年龄为65.4±5.8岁,其中男性占48.3%。我们将握力,4米步行速度,TUGT作为测量指标分别评估肌肉力量,步行速度和平衡功能。在基线数据中,我们全面的观察了老年人生活习惯、营养、运动情况、心理状况、健康状态等对HRV和睡眠时长的影响,以及HRV、睡眠时长和身体活动能力的相关性,并回顾了3年数据,发现可能影响HRV及睡眠时长的危险因素,随后进行3年跟踪随访,观察睡眠时长对于疾病、身体活动能力的影响。为补充HRV的纵向跟踪数据结果,我们又测量了HRV和身体活动能力在老年人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中的情况,观察了术前HRV对术后身体活动能力变化的影响。结果:1.在本研究观察中,LF/HF作为反映ANS平衡的主要指标,与许多危险因素,如老年人群年龄,丧偶,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肾病,握力等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与中等ANS功能相比,高LF/HF组呈现较高的握力24.8(23.4-26.1)kg和较长的TUGT时长9.1(8.7-9.6)s,低LF/HF组呈现较低的握力22.7(21.3-24.0)kg,睡眠时长方面,普遍存在睡眠时长与身体活动能力的相关性。2.HRV与身体活动能力的回顾性研究发现,与中等ANS功能相比,低LF/HF组和高LF/HF组与握力下降呈现倒U型相关,-11.15(-12.68,-4.29)%,-5.52(-10.68,3.31)%,-10.91(-12.87,-3.38)%。进一步校正发现,低LF/HF组握力显着性下降-13.62(-17.42,-3.69)%。而睡眠与身体活动能力的回顾性研究未发现相关性。在睡眠与身体活动能力的前瞻性研究中,与中等睡眠时间组相比,短时间睡眠组肌肉质量有显着性下降-9.96(-13.63,-5.86)%,短时间和长时间睡眠与新发跌倒风险呈U型相关(OR;95%CI),3.67(2.59,5.42),1.24(0.73,2.01),2.35(1.29,3.52)。且长时间睡眠增加死亡风险3.46(1.37,6.23)。3.我们在老年人冠心病外科手术患者中观察握力变化率的预测价值,使用AUC分析发现握力恢复值(0.837,P<0.001)与心外科术后并发症有显着性差异,分界点为83.92%,随后根据该切点值分组,在较差握力恢复组中,HRV整体比正常握力组低,以SDNN(31.70±18.57 vs.47.72±29.37,P=0.027),HF(98.81±57.71 vs.212.82±82.12,P=0.024),LF(101.55±45.04 vs.210.57±145.05,P=0.015)尤为显着。在握力恢复较差组中,LF/HF比值较正常组高(4.23±3.63vs.2.07±1.63,P=0.004)。结论:我们发现老年人ANS功能有很多危险因素,尤其与多种老年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相关,与中等ANS功能相比,过低或过高的ANS功能与握力,平衡功能等身体活动能力相关。此外,ANS功能异常还会引起老年人骨骼肌质量的显着性下降,跌倒的风险增加,老年人的死亡率增加。建议临床工作中可将睡眠这一生活方式作为潜在途径,可能会改善ANS与体能关系,有利于早期筛查老年人疾病,预防病情恶化或出现并发症。在心外科手术的前瞻性研究表明,握力恢复差的老年患者出院后30天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较差的ANS功能与围术期较差的握力恢复相关,继而影响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这一发现为临床早期发现和预防体能下降提供参考。
杨蓉蓉[5](2020)在《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 ——瑞典全国双生子人群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近年来,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痴呆症逐渐成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及社会问题。深入探讨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的关系并且积极寻求经济有效的防控措施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本研究是基于瑞典全国双生子人群的随访资料,(1)描述1998-2002年至2016年期间脑血管疾病、痴呆症累积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并且按照联合国公布的瑞典标准人口分别计算脑血管疾病和痴呆症的标化发病率及发病密度;(2)探讨2型糖尿病与不同分型脑血管疾病的关系以及生活方式在2型糖尿病与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关系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探索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关系中的作用;(3)研究2型糖尿病、不同类型脑血管疾病对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影响以及2型糖尿病和脑血管疾病的交互作用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并探讨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痴呆症、脑血管疾病-痴呆症关系中的作用;最后进一步估计脑血管疾病在2型糖尿病与痴呆症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瑞典全国双生子登记系统,基线调查期间(1998年3月至2002年9月),44919例≥40岁的双生子受邀参与双生子的全生命过程研究项目,以此作为研究人群的基线调查。在排除基线时患有脑血管疾病或痴呆症患者后,以43238例未发生脑血管疾病或44275例未发生痴呆症的双生子作为研究对象,随访直至2016年12月。研究对象的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和痴呆症的发病信息是通过瑞典全国的病人住院登记系统获得。统计分析方法:(1)根据随访期间新发病例计算脑血管疾病、痴呆症的累积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并按照联合国公布的瑞典标准人口分别计算脑血管疾病和痴呆症的标化发病率及发病密度;2)非匹配病例-对照分析:以随访期间新发脑血管疾病或痴呆症患者作为病例组,以未发生脑血管疾病或痴呆症的研究对象作为对照组,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GEE)分析:a.2型糖尿病与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关系以及生活方式和2型糖尿病的交互作用对脑梗死发病风险的影响;b.2型糖尿病与痴呆症、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以及2型糖尿病与脑梗死的交互作用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3)双生子配对病例-对照设计:以双生子对子当中发生脑血管疾病或痴呆症者为病例,而另一位未发生脑血管疾病或痴呆症者为对照,控制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对结果的影响,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2型糖尿病与脑梗死发病风险的关系;b.2型糖尿病、脑梗死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非匹配病例-对照分析(GEE模型)结果与双生子配对病例-对照分析(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之间的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来分析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脑梗死、2型糖尿病-痴呆症、脑血管疾病-痴呆症关系中的作用。4)利用结构方程分析脑梗死在2型糖尿病致痴呆症发病风险中的中介效应。结果:(1)1998-2002年至2016年期间,研究人群脑血管疾病的累积发病率为11.43%,发病密度为7.1/1000人年,男性均高于女性,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均呈逐渐递增的趋势。按照2000年瑞典标准人口计算的脑血管疾病标化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分别为0.77%和7.9/1000人年。随访期间,研究人群痴呆症的累积发病率为7.50%,发病密度为4.6/1000人年,女性痴呆症的累积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均高于男性,并且随着年龄增长呈递增的趋势。按照2000年瑞典标准人口计算的痴呆症标化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分别为0.30%和2.8/1000人年。(2)2型糖尿病与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系:调整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吸烟、过量饮酒、规律体育锻炼、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心脏病后,非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其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为1.48(1.35-1.61),主要是增加脑梗死(OR=1.61,95%CI:1.46-1.79)以及动脉阻塞(OR=1.98,95%CI:1.30-3.01)的发病风险,但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关(OR=1.13,95%CI:0.96-1.32);2型糖尿病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发病风险没有关系,其OR(95%CI)为1.13(0.91-1.41)。未发现不健康生活方式(过量饮酒及不规律的体育锻炼)与2型糖尿病对脑梗死的发病风险有相加或相乘交互作用。双生子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与脑梗死发病风险的关联强度下降(OR=1.49,95%CI:1.19-1.86)。经检验,上述非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与双生子配对病例-对照分析结果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与脑梗死关系中起一定的作用。(3)2型糖尿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调整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吸烟、过量饮酒、规律体育锻炼、BMI、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后,非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增加痴呆症的发病风险(OR=1.14,95%CI:1.03-1.27)。双生子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强度有所上升(OR=1.42,95%CI:1.13-1.79)。经检验,上述非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与双生子配对病例-对照分析结果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与痴呆症关系中起重要作用。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OR=1.42,95%CI:1.21-1.67)、脑梗死(OR=1.43,95%CI:1.28-1.61)、脑出血(OR=1.42,95%CI:1.10-1.82)增加痴呆症的发病风险,但未发现动脉阻塞(OR=1.11,95%CI:0.82-1.51)、蛛网下腔出血(OR=1.08,95%CI:0.67-1.75)与痴呆症之间有关。双生子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与痴呆症发病风险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关联(OR=1.23,95%CI:0.96-1.56)。经检验,上述非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与双生子配对病例-对照分析结果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在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关系中起重要作用。2型糖尿病和脑梗死对痴呆症的发病风险不存在相加或相乘交互作用。脑梗死在2型糖尿病和痴呆症发病风险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2型糖尿病增加痴呆症发病风险总效应的18.1%。结论:1998-2002年至2016年期间,瑞典双生子人群脑血管疾病的标化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分别为0.77%和7.9/1000人年;痴呆症的标化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分别为0.30%和2.8/1000人年。2型糖尿病可能增加脑梗死、动脉阻塞以及痴呆症的发病风险;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可能增加痴呆症的发病风险。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脑梗死、2型糖尿病-痴呆症、脑梗死-痴呆症关系中起一定的作用。脑梗死在2型糖尿病和痴呆症发病风险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李潇[6](2020)在《云南农村老年人主要慢性病患病、疾病经济风险和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云南省农村地区老年人五种常见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患病现状、生活行为方式及卫生服务利用情况;测算云南农村地区老年人五种常见慢性病的疾病经济风险;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云南农村地区老年人五种常见慢性病患病数量及疾病经济风险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识别出慢性病预防及干预的重点人群和脆弱人群,提出改善与控制慢性病的管理对策。[方法]研究是横断面研究设计,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4833名≥60岁的农村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老年人的人口学特征、家庭经济状况、五种常见慢性病的患病情况、生活行为方式、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和医疗卫生支出(住院费、门诊费、药费、住宿费、交通费和营养费)。并通过体格检查测量当地农村老年人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空腹血糖和血压。采用χ2检验比较老年人五种常见慢性病的患病率、相关行为方式、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及因病致贫发生率;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比较慢性病患者的疾病经济风险和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用主成分分析构建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position,SEP);采用Amos22.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五种常见慢性病患病数量及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结果]1.云南省农村调查地区老年人五种常见慢性病的患病率分别为高血压50.6%、糖尿病10.2%、冠心病5.5%、脑卒中6.4%、COPD5.4%和共病的16.1%。其中女性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高于男性,而男性COPD的患病率高于女性(P<0.05);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COPD和共病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P<0.05);家庭财产差的老年人其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COPD和共病的患病率高于家庭财产好的老年人(P<0.01)。医疗服务可及性差的老年人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COPD和共病的患病率高于医疗服务可及性好的老年人(P<0.01)。随SEP的升高,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COPD和共病的患病率降低(P<0.01)。2.在云南省农村调查地区的老年人中,吸烟、饮酒、肥胖、中心性肥胖、缺乏体力活动、睡眠质量差、有慢性病家族史和SEP好的比例分别为21.2%、15.2%、6.6%、52.8%、51.1%、46.7%、20.3%和40%。吸烟、饮酒、肥胖、中心性肥胖、缺乏体力活动、睡眠质量差和有家族史的老年人,其患1种、2种和3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患病率高于没有吸烟、饮酒、肥胖、中心性肥胖、缺乏体力活动和睡眠质量差及没有家族史的老年人(P<0.05)。3.云南省农村调查地区老年人五种常见慢性病的两周就诊率在22.5%-33.6%之间,以COPD患者最高;应就诊而未就诊率在34.1%-44.7%之间,以糖尿病患者最高;年住院率在30.8%-48.7%之间,以脑卒中患者最高;应住院而未住院率在3.9%-11.3%之间,以冠心病患者最高。4.云南省农村调查地区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和COPD的老年人的年人均直接疾病经济负担分别为2210.3元、3232.0元、4125.4元、3783.4元和3483.8元;冠心病、脑卒中和COPD的疾病经济风险:相对风险度和校正相对风险度高于整体调查老年人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和COPD的医保报销前的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分别为32.7%、38.5%、39.3%、41.4%和39.7%,医保报销后的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分别为26.3%、30.8%、37.1%、37.3%和35.1%;因病致贫发生率在医保报销前分别为28.1%、27.7%、35.1%、32.8%和39.3%,在医保报销后分别为 11.3%、15.4%、17.9%、18.0%和 13.7%。5.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慢性病家族史、生活行为因素、SEP和性别对慢性病患病数量的影响除起到直接作用外,还有间接作用,其总路径系数分别为:0.25、0.22、-0.08和0.03。其中慢性病家族史通过影响体型,生活行为因素通过影响体型和缺乏体力活动,性别通过影响体型、生活行为因素和SEP导致慢性病患病数量增加;SEP通过影响睡眠质量可减少慢性病患病数量。体型、缺乏体力活动和睡眠质量对慢性病患病数量的影响起到直接作用,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24、0.08和-0.09,其中体型和缺乏体力活动可增加慢性病患病数量,睡眠质量好可减少慢性病患病数量。年龄对慢性病患病数量的影响只有间接作用,通过影响缺乏体力活动和SEP导致慢性病患病数量增加,其总路径系数为0.06。6.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住院情况、年门诊就诊次数和是否患慢性病共病,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60、0.16和0.14。糖尿病患者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住院情况和年门诊就诊次数,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61和0.11。冠心病患者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住院情况、人口学特征和门诊就诊次数,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58、0.17和0.17。脑卒中患者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住院情况、慢性病共病和年门诊就诊次数,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65、-0.21和0.23。COPD患者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为患者住院情况,其路径系数为0.41。[结论]1.云南省农村调查地区老年人的高血压和脑卒中患病率高于国内其它地区;糖尿病、冠心病和COPD的患病率低于国内其他研究。慢性病患病率在不同人口学特征人群的分布中存在差异。2.五种常见慢性病患病数量的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慢性病家族史、生活行为因素、SEP和性别对慢性病患病数量的影响除起到直接作用外,还有间接作用;体型、缺乏体力活动和睡眠质量对慢性病患病数量的影响起到直接作用;年龄对慢性病患病数量的影响只有间接作用。各因素构建出复杂的路径网络对慢性病患病数量产生综合影响。其中慢性病家族史、生活行为因素、体型、缺乏体力活动、女性和年龄增长可导致慢性病患病数量增加;SEP好和睡眠质量好可减少慢性病患病数量。3.云南省农村调查地区患五种常见慢性病的农村老年人,两周门诊就诊率均低于国内其他研究;应就诊未就诊比例高于国内研究,特别是患糖尿病老年人;1年内住院率高于国内研究,特别是患脑卒中老年人;应住院未住院率低于国内研究。4.云南省农村调查地区患冠心病的老年人直接疾病经济负担最重,其次为脑卒中和COPD的老年人;患冠心病、脑卒中和COPD的老年人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因病致贫发生率和相对风险度最高。5.不同疾病的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在各个模型中存在差异,但是五种疾病的住院情况都是导致直接疾病经济负担增加的不利因素,其中影响较大的为住院天数和住院医院级别。
刘亚嵩[7](2020)在《天津市某区干部职业群体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利用天津市某区干部职业群体2016年的体检资料,了解天津市某区健康体检中心在职及离退休干部冠心病患病影响因素,旨在对公职人员的健康水平进行更全面,更系统的了解,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心血管疾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在天津市某区健康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5254名在职及离退休干部为研究对象,根据心绞痛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及冠脉造影检测结果、既往心肌梗死或支架置入史,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415例)和冠心病组(839例),并通过系统培训的医师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问卷的填写,收集研究对象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状况、饮食、运动情况、疾病既往史、用药史、手术史与家族疾病遗传史等资料,测定空腹血糖、血脂,测量血压,计算体质指数(BMI)。运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17)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分析方法研究冠心病危险因素。结果:对照组和冠心病组的吸烟史、饮酒史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女性255人,对照组女性1235人,?(17)=2.03,P=0.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为避免混杂因素的影响,将性别重新纳入方程进行多因素分析。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年龄、高脂血症检出率、脂肪肝检出率、BMI分级、2型糖尿病患病情况和高血压患病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45~59、60~74、75~89、90~岁人群OR值分别为1.86、3.19、4.94和6.55)、女性(OR=1.71)、高脂血症(OR=1.21)、脂肪肝(OR=1.20)、超重或肥胖(OR值分别为1.27、1.71)、高血压分级(高血压1级、2级和3级的OR值分别为1.39、1.66和2.42)及糖尿病控制不达标(OR=1.91)是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应对干部职业人群中高龄、女性、超重或肥胖、患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压及糖尿病控制不达标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控冠心病的发生。
刘帝[8](2020)在《贵阳市部分少数民族与汉族围绝经期体检女性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对比贵阳市部分少数民族(土家族、布依族、侗族、苗族)与汉族40~60岁围绝经期体检女性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CVHI)及其影响因素,明确其发生脑卒中的风险程度及危险因素,以期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围绝经期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既往病史、月经周期等基本情况;检测身高、体重、血糖、血脂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CVHI检测,比较少数民族与汉族人群的基本情况分布特征及CVHI的异常情况,并分析CVHI的影响因素。结果:1.少数民族围绝经期女性脑卒中家族史占比(13.71%)与汉族(5.49%)存在差异。2.围绝经期体检女性的CVHI异常率,少数民族为20.03%(130/649),汉族为20.03%(281/1403);CVHI异常率随年龄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3.BMI、腰围、SBP、DBP、FPG、Hcy、TC、TG、LDL-C的均值水平随卒中风险程度的加重而升高,HDL-C均值水平随卒中风险程度的增加而降低。轻度卒中风险人群中,少数民族围绝经期女性的BMI、TG和汉族的BMI、均值水平均达到了超重、血脂异常的标准;中度卒中风险人群中,少数民族围绝经期女性的腰围、SBP、FPG和汉族的FPG、TG均值水平均达到了中心性肥胖、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及血脂异常的标准;重度卒中风险人群中,汉族围绝经期女性的腰围、SBP、DBP均值水平均达到了中心性肥胖、高血压的标准。4.年龄、高血压、高血脂病史、初中及以下学历、绝经、肥胖(中心性肥胖)、FPG升高、血脂异常同为围绝经期女性发生脑卒中风险的危险因素。糖尿病病史、偏咸饮食、IFG为少数民族围绝经期女性特有的危险因素,从不食用腌熏食品为保护因素。5.少数民族的SBP(r=-0.238,P<0.001)、体重(r=-0.259,P<0.001)、腰围(r=-0.236,P<0.001)、TG(r=-0.214,P<0.001)与CVHI积分值存在负相关,HDL-C(r=0.174,P<0.001)与CVHI积分值存在正相关。结论:1.针对具有脑卒中家族史的围绝经期女性,应注意监测血压和血脂水平,禁烟限酒,并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有利于降低其发生脑卒中的风险。2.贵州省常驻居民中,少数民族与汉族围绝经期体检女性的卒中风险暴露率均高达20.03%,少数民族与汉族无本质差别。卒中风险暴露率均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且50岁~组是卒中风险暴露率增加的拐点,在步入中年时应加强卒中的预防,尤其在55岁后,应加大卒中的预防力度,采取有效的预防手段。3.患有超重、血脂异常、中心性肥胖、高血压或空腹血糖受损等任一情况的围绝经期女性均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脑血管功能受损即脑卒中风险。4.在控制围绝经期女性的血压、血脂及体重水平的同时,应特别注意少数民族围绝经期女性的血糖水平监测及饮食习惯的调整。5.少数民族的血压、体重、腰围、血脂水平越高,发生脑卒中的风险越高。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的围绝经期女性,进行血压、血糖及体质量的监测与管理刻不容缓,控制或改善饮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进行必要且有规律的药物治疗,以期降低此类人群发生脑卒中的风险。
吴宗旺[9](2020)在《天津市中老年人身体活动经济收益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日常身体活动的时间减少,疾病模式变成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医疗保健开支上也大大增加。近年来,有关身体活动的研究越来越得到国家和学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身体活动对身心健康与疾病预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对身体活动经济收益性,在国内尚未得到很多关注。根据最近两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天津市成年人尤其是45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总人数及人口比例呈上升趋势。截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天津市中老年人达到470万人,占天津市总人口的36.3%,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了200万人,增长幅度为74.1%[1]。2017年天津市居民人均卫生总费用为5554.36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783.83元,居民的疾病负担巨大[2]。随着中老年人人口数量和比例的增加这一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随着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百姓的健身需求和高质量生活需求日益增强,进一步树立“治未病”的健康生活价值观念,促进百姓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尤为关键。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在系统梳理身体活动和慢性疾病之间的关联,以及身体活动的经济收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理论对天津市中老年人的身体活动水平状况、身体活动与慢性病之间的关联进行调查与分析,对天津市中老年人身体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保护作用以及身体活动经济收益性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希望能够通过相关研究促进天津市中老年人不断提升健康生活方式行为意识,提升健康自我管理的能力,成为身体活动健康生活方式的践行者和受益者,全面提高健康水平,并进一步鼓励资源有限的政策制定者优先考虑身体活动战略并对其进行投资,为制定身体活动政策和公共健康政策提供有力依据。
卜军,陈章炜,崔晓通,范凡,高平进,高鑫,高秀芳,葛均波,何奔,胡凯,姜林娣,李小英,李燕,李毅刚,李勇,梁春,刘学波,刘宗军,彭永德,钱菊英,沈成兴,盛长生,孙爱军,王大英,王继光,谢坤,徐磊,闫小响,张瑞岩,赵仙先,周京敏,邹云增[10](2020)在《中国成人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防治》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居民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含糖饮料消费额明显增加,加工肉类、红肉摄入量增多,以车代步的交通方式使体力活动明显减少。与此对应,居民平均BMI和收缩压(SBP)水平明显升高[1]。近20年,中国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人数增加1.5 ~ 5倍[1-3]。肥胖人数也在40年间增加45倍,现已接近9 000万人,高居全球首位[4]。研究表明,"三高"(即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
二、老年缺血性心脏病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缺血性心脏病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1 吸烟 |
1.1.1 吸烟现状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1.2 饮酒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1.3 不健康膳食 |
1.3.1 膳食现状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1.3.2.2 高盐(钠)摄入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1.5 超重、肥胖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1.5.2.1 高血压 |
1.5.2.2 冠心病 |
1.5.2.3 脑卒中 |
1.5.2.4 其他疾病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1.6.2.1 应激 |
1.6.2.2 抑郁 |
1.6.2.3 焦虑 |
1.6.2.4 A型行为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1.7 血脂异常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1.8 糖尿病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1.8.2 糖尿病现况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1.9 高血压 |
1.9.1 高血压现况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2.1.1 血压 |
2.1.2 静息心率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2.2.1 病史信息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2.3.2 临床合并症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3 危险因素干预 |
3.1 行为干预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3.1.4.1 阶段目标 |
3.1.4.2 优先原则 |
3.1.5 随访管理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3.2 吸烟干预 |
3.2.1 戒烟的益处 |
3.2.2 戒烟的原则 |
3.2.3 戒烟流程 |
3.2.4 戒烟的措施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3.2.4.2 医学咨询 |
3.2.4.3 5A技能 |
3.2.4.4 5R干预技术 |
3.2.4.5 戒烟药物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3.3 饮酒干预 |
3.3.1 戒酒的益处 |
3.3.2 戒酒的原则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3.3.4.2 干预内容 |
3.3.5 持续监测 |
3.4 膳食干预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3.4.4.1 膳食评估 |
3.4.4.2 干预方案 |
(1)一般人群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3.4.5随访管理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3.6 体重管理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3.6.4.1 咨询沟通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3.7.4.1 评估 |
3.7.4.2 筛查 |
3.7.4.3 干预 |
3.8 血脂控制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3.9 糖尿病管理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3.9.4.1 筛查对象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3.9.4.3 降糖目标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3.9.4.5 降压治疗 |
3.9.4.6 调脂治疗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3.9.4.8 体重管理 |
3.9.4.9 血糖管理 |
3.10 高血压管理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3.10.4.1 治疗目标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3.10.4.3 风险评估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3.10.4.5 药物治疗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4 疾病干预 |
4.1 冠心病 |
4.1.1 概述 |
4.1.2 诊断与分类 |
4.1.2.1 诊断 |
4.1.2.2 分类 |
4.1.3 治疗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4.1.3.2 CCS的治疗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4.1.3.2.2 药物治疗 |
4.1.3.2.3 血运重建 |
4.1.3.3 共病的治疗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4.1.3.3.2 心外疾病 |
4.1.4 心脏康复 |
4.1.4.1 药物处方 |
4.1.4.2 患者教育 |
4.1.5 随访管理 |
4.1.6 预防 |
4.2 脑卒中 |
4.2.1 概述 |
4.2.2 诊断与分类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4.2.2.2 诊断 |
4.2.2.3 分类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4.2.4.1 高血压 |
4.2.4.2 糖尿病 |
4.2.4.3 血脂异常 |
4.2.4.4 房颤 |
4.2.4.5 心脏疾病 |
4.2.5 预防 |
4.3 慢性心衰 |
4.3.1 概述 |
4.3.2 诊断与分类 |
4.3.2.1 筛查与识别 |
4.3.2.2 诊断 |
4.3.2.3 分类 |
4.3.3 治疗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4.3.3.4 转诊治疗 |
4.3.4 随访管理 |
4.3.5 预防 |
4.4 房颤 |
4.4.1 概述 |
4.4.2 诊断与分类 |
4.4.2.1 诊断 |
4.4.2.2 分类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4.4.3.1 节律控制 |
4.4.3.2 心室率控制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4.5.1概述 |
4.5.2 诊断与分类 |
4.5.2.1 危险因素 |
4.5.2.2 病因 |
4.5.2.3 筛查对象 |
4.5.2.4 诊断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4.5.3 治疗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4.5.5 预防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4.6.1 概述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6.2.1 危险因素 |
4.6.2.2 临床表现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4.6.3 治疗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4.7.1 概述 |
4.7.2 诊断与分类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4.7.2.2 危险因素 |
4.7.2.3 病史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4.7.2.5 辅助检查 |
4.7.2.6 简易诊断 |
4.7.2.7 分类、分度 |
4.7.3 治疗 |
4.7.3.1 治疗目标 |
4.7.3.2 治疗方案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4.7.4 预防 |
4.7.4.1 一级预防 |
4.7.4.2 二级预防 |
4.7.4.3 三级预防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5 其他关注问题 |
5.1 抗栓治疗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5.1.2.1 STEMI |
5.1.2.2 NSTE-ACS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5.1.4.2 出血处理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5.3 治疗依从性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6 投入产出分析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2)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卒中与睡眠的中西医认识 |
一、中医对中风与不得卧的认识 |
二、西医对卒中与睡眠的认识 |
第二节 不同睡眠障碍类型与中风 |
一、中医对中风与不寐的研究概况 |
二、西医对中风与失眠的研究概况 |
三、中风与鼾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
四、西医对卒中与睡眠呼吸暂停的研究进展 |
五、中风与不安腿综合征中医研究概况 |
六、中风与不安腿综合征西医研究概况 |
七、其他形式睡眠障碍与卒中的西医研究进展 |
八、小结 |
第二章 卒中后失眠发病因素的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 |
第一节 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节 恢复期卒中后失眠前瞻性观察统计结果分析 |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二、脑卒中3月时失眠影响因素分析 |
三、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四、卒中后3个月失眠患者中医症候要素资料分布 |
五、失眠与非失眠患者中医要素临床相关资料分布 |
六、脑卒中后失眠中医要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七、失眠患者证型与性别、年龄、体质、卒中位置和季节的结果分析 |
第三章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相关因素的横断面观察研究 |
第一节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横断面观察研究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节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横断面观察统计结果分析 |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二、后遗症期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分析 |
三、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四、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患者中医症候要素资料分布 |
五、失眠与非失眠患者中医要素临床相关资料分布 |
六、脑卒中后失眠中医要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七、失眠患者证型与性别、年龄、体质、卒中位置和季节的结果分析 |
第四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网状Meta分析 |
一、Meta分析研究设计 |
二、纳入文献一般情况 |
三、网状Meta分析一致性检验 |
四、网状Meta证据图 |
五、网状Meta结果图 |
六、网状Meta分析森林图 |
七、网状Meta分析贡献图 |
八、网状Meta分析发表偏倚检验及SUCRA排序 |
九、不良反应和远期随访 |
十、纳入研究中穴位及中药使用小结 |
第五章 讨论 |
第一节 恢复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危险因素探讨 |
一、脑卒中急性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情况 |
二、常见因素对卒中后失眠的影响 |
第二节 恢复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症候、体质探讨 |
一、体质与卒中后失眠发病的探讨 |
二、常见症状与卒中后失眠发病的探讨 |
第三节 中西医治疗卒中后失眠的Meta分析结果探讨 |
一、普通Meta分析结果探讨 |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网状Meta分析探讨 |
三、局限性 |
四、现代医家常用针灸穴位、中药总结 |
结语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致谢 |
详细摘要 |
(3)基于Meta-分析的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脑卒中疾病特征 |
1.1.2 脑卒中疾病负担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资料来源与方法 |
2.1 文献检索 |
2.1.1 文献检索策略 |
2.1.2 文献纳入与排除 |
2.1.3 文献质量评价 |
2.2 META-分析 |
2.2.1 数据处理 |
2.2.2 异质性检验 |
2.2.3 亚组分析 |
2.2.4 敏感性分析 |
2.2.5 发表偏倚分析 |
2.3 模型构建与验证 |
2.3.1 模型构建 |
2.3.2 模型验证 |
2.4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META-分析结果 |
3.2.1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
3.2.2 主要危险因素的选择 |
3.2.3 Meta-分析结果 |
3.3 模型的构建 |
3.4 模型的验证 |
3.4.1 验证数据库基本情况 |
3.4.2 模型验证结果 |
3.5 模型拓展应用 |
4 讨论与分析 |
4.1 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 |
4.1.1 各危险因素分析 |
4.1.2 危险因素间的协同作用 |
4.2 脑卒中风险预测模型分析 |
5 脑卒中综合防治策略 |
5.1 通过健康教育,加强可控危险因素的防治 |
5.1.1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防治意识 |
5.1.2 识别可控危险因素,强化自我管理 |
5.2 以社区为核心,构建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防治网络 |
5.2.1 完善防治网络建设,实现医院-社区协同管理 |
5.2.2 对接社区-家庭管理模式,实现专业指导下的自我管理 |
5.3 完善信息化建设,推进脑卒中防治工作平稳运行 |
6 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4)老年人自主神经功能与身体活动能力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我国社区居住老年人ANS功能的特点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评估及测量方法 |
1.1.3 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基线特征 |
1.2.2 相关因素分析 |
1.3 讨论 |
1.3.1 ANS功能与老年人基本情况 |
1.3.2 ANS功能与老年疾病 |
1.3.3 ANS功能与身体活动能力 |
1.3.4 优势与局限性 |
1.4 小结 |
二、我国社区居住老年人ANS功能与身体活动能力纵向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回顾性研究结果 |
2.2.2 前瞻性研究结果 |
2.3 讨论 |
2.3.1 ANS功能与肌肉质量下降的关系 |
2.3.2 ANS功能与身体活动能力的关系 |
2.3.3 ANS功能与跌倒风险之间的关系 |
2.3.4 ANS功能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
2.3.5 其他因素与ANS功能之间的关系 |
2.3.6 优势和限制性 |
2.4 小结 |
三、心外科手术患者ANS功能与身体活动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评估及测量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3.1 握力恢复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 |
3.3.2 这种关系中的潜在因素 |
3.3.3 ANS功能与握力恢复之间的关系 |
3.3.4 有效临床指标的切点值 |
3.3.5 优势和限制性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老年人疾病与身体活动能力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 ——瑞典全国双生子人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研究人群脑血管疾病和痴呆症的发病情况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数据收集 |
1.1.3 疾病的诊断 |
1.1.4 统计分析方法 |
1.2 结果 |
1.2.1 研究人群的基线特征 |
1.2.2 脑血管疾病和痴呆症的发病情况 |
1.3 讨论 |
1.3.1 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状况 |
1.3.2 痴呆症的流行状况 |
1.4 小结 |
二、2型糖尿病与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系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数据收集 |
2.1.3 疾病的诊断 |
2.1.4 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 |
2.2 结果 |
2.2.1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及新发脑血管疾病的类型 |
2.2.2 2型糖尿病与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系 |
2.3 讨论 |
2.3.1 2型糖尿病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系 |
2.3.2 2型糖尿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系 |
2.3.3 生活方式相关因素与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系 |
2.3.4 生活方式与2型糖尿病的交互作用与脑梗死发病风险的关系 |
2.3.5 2型糖尿病与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关系的可能作用机制 |
2.3.6 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在2型糖尿病与脑梗死关系中的作用 |
2.4 小结 |
三、2型糖尿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及脑血管疾病在此关系中的作用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数据收集 |
3.1.3 疾病的诊断 |
3.1.4 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 |
3.2 结果 |
3.2.1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 |
3.2.2 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 |
3.2.3 脑梗死在2型糖尿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
3.3 讨论 |
3.3.1 2型糖尿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
3.3.2 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
3.3.3 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对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关系的作用 |
3.3.4 脑梗死在2型糖尿病与痴呆症关系中的作用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2型糖尿病与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关系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云南农村老年人主要慢性病患病、疾病经济风险和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2 立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3 研究目标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1 调查人群的一般情况 |
2 老年人五种常见慢性病患病的流行现状、生活行为方式及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
3 老年人五种常见慢性病的疾病经济风险分析 |
4 老年人五种常见慢性病患病数量和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1 结论 |
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疾病经济风险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及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7)天津市某区干部职业群体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
1.2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
1.2.1 年龄 |
1.2.2 性别 |
1.2.3 吸烟 |
1.2.4 饮酒 |
1.2.5 体质指数 |
1.2.6 血糖 |
1.2.7 高血压 |
1.2.8 非酒精性脂肪肝 |
1.2.9 血脂异常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诊断标准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体格检查 |
2.2.2 血液样品检测 |
2.2.3 问卷调查表 |
2.3 疾病诊断标准 |
2.3.1 糖尿病诊断标准 |
2.3.2 高血压分级标准 |
2.3.3 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 |
2.3.4 血脂异常诊断标准 |
2.3.5 冠心病诊断标准 |
2.4 数据整理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情况和生化指标水平 |
3.1.1 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特征 |
3.1.2 研究对象的一般生活习惯 |
3.1.3 研究对象的体质指数情况 |
3.1.4 研究对象的血糖情况 |
3.1.5 研究对象的高血压病患病情况 |
3.1.6 研究对象的脂肪肝患病情况 |
3.1.7 研究对象的血脂情况 |
3.1.8 研究对象的冠心病患病及既往患病情况 |
3.2 冠心病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
3.2.1 年龄 |
3.2.2 性别 |
3.2.3 吸烟与饮酒 |
3.2.4 BMI |
3.2.5 血糖 |
3.2.6 高血压 |
3.2.7 脂肪肝 |
3.2.8 血脂情况 |
3.3 共线性诊断 |
3.4 冠心病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4.1 年龄 |
3.4.2 性别 |
3.4.3 BMI |
3.4.4 血糖 |
3.4.5 高血压 |
3.4.6 脂肪肝及高脂血症 |
第四章 讨论 |
4.1 年龄与冠心病 |
4.2 性别与冠心病 |
4.3 体质指数与冠心病 |
4.4 吸烟、饮酒与冠心病 |
4.5 高脂血症、脂肪肝与冠心病 |
4.6 糖尿病与冠心病 |
4.7 高血压与冠心病 |
4.8 职业与冠心病 |
4.9 D型性格与冠心病 |
4.10 高盐饮食与冠心病 |
4.11 地域与冠心病 |
4.12 冠心病的预防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体检问卷调查表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概况研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贵阳市部分少数民族与汉族围绝经期体检女性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0 引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诊断标准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少数民族与汉族围绝经期体检女性的基本情况比较 |
2.2 不同年龄组少数民族与汉族围绝经期体检女性的CVHI积分值比较 |
2.3 不同脑血管受损程度少数民族与汉族围绝经期体检女性生理生化指标比较 |
2.4 少数民族与汉族围绝经期体检女性CVHI积分值的单因素分析 |
2.5 少数民族与汉族围绝经期体检女性CVHI异常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2.6 少数民族与汉族围绝经期女性生理生化指标与 CVHI积分值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少数民族与汉族围绝经期体检女性的一般资料比较结果 |
3.2 少数民族与汉族围绝经期体检女性的CVHI检测结果比较 |
3.3 不同卒中风险程度围绝经期体检女性各生理生化指标比较结果 |
3.4 少数民族与汉族围绝经期体检女性CVHI异常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
3.5 少数民族与汉族围绝经期体检女性CVHI异常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
4 结论 |
5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围绝经期女性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危险因素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天津市中老年人身体活动经济收益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全球身体活动不足的现象蔓延 |
1.1.2 身体活动不足带来慢性病流行和巨大医疗开支 |
1.1.3 全球积极探索身体活动经济收益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2.身体活动经济收益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身体活动内涵及研究现状 |
2.2 身体活动与慢性病关系研究现状 |
2.3 疾病经济负担内涵及研究现状 |
2.4 身体活动经济收益性内涵及研究现状 |
2.5 文献小结 |
3.天津市中老年人身体活动现状与经济收益性研究 |
3.1 天津市中老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 |
3.2 天津市中老年人身体活动状况 |
3.3 天津市中老年人影响身体活动水平因素分析 |
3.4 天津市中老年人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及经济负担情况 |
3.4.1 天津市中老年人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 |
3.4.2 天津市中老年人身体活动水平与主要慢性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3 天津市中老年人身体活动不足归因危险度分析 |
3.4.4 天津市中老年人慢性病经济负担情况 |
3.4.5 天津市中老年人身体活动经济收益性分析 |
4.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天津市中老年人身体活动不足流行率偏高 |
4.1.2 天津市中老年人余暇时间身体活动比例偏低 |
4.1.3 天津市中老年人身体活动不足是某些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
4.1.4 天津市中老年人身体活动具有显着经济收益性 |
4.2 建议 |
4.2.1 鼓励天津市中老年人参加余暇时间身体活动 |
4.2.2 开展身体活动健康观念主题教育 |
4.2.3 提供安全、舒适、可持续的身体活动空间 |
5.研究不足 |
6.参考文献 |
7.附件 |
8.致谢 |
9.研究生个人简历 |
(10)中国成人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 |
1.1 概述 |
1.2 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
1.2.1 高血压与心力衰竭 |
1.2.2 高血压与缺血性心脏病 |
1.2.3 高血压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 |
1.3 高血压分类 |
1.3.1 原发性高血压 |
1.3.2 继发性高血压 |
1.4 高血压的诊断与评估 |
1.4.1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与风险评估 |
1.4.2 高血压的鉴别诊断 |
1.4.2.1 肾实质性高血压 |
1.4.2.2 肾血管性高血压 |
1.4.2.3 主动脉狭窄 |
1.4.2.4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
1.4.2.5 嗜铬细胞瘤 |
1.4.2.6 库欣综合征 |
1.4.2.7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
1.5 高血压的治疗 |
1.5.1 治疗目标 |
1.5.2 治疗策略 |
1.5.3 生活方式干预 |
1.5.4 高血压药物治疗 |
1.5.4.1 常用降压药物的种类和作用特点 |
1.5.4.1.1 CCB |
1.5.4.1.2 ACEI |
1.5.4.1.3 ARB |
1.5.4.1.4 利尿剂 |
1.5.4.1.5 β受体阻滞剂 |
1.5.4.1.6 其他药物 |
1.5.4.2 降压药物的联合使用 |
1.5.5 高血压的器械治疗 |
2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疾病 |
2.1 概述 |
2.2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
2.2.1 血脂异常在ASCV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2.2.1.1 高LDL-C血症 |
2.2.1.2 低HDL-C血症 |
2.2.1.3 高TG血症 |
2.2.1.4 高脂蛋白(a)[Lp(a)]血症 |
2.2.2 血脂异常与房颤 |
2.2.3 血脂异常与心力衰竭 |
2.3 血脂异常的病因分类 |
2.3.1 原发性高脂血症 |
2.3.2 继发性高脂血症 |
2.4 血脂异常的诊断 |
2.5 以血脂水平为基础评估总体心血管风险 |
2.6 血脂异常的治疗 |
2.6.1 血脂异常的总体治疗原则 |
2.6.2 血脂异常的治疗药物[33] |
2.6.2.1 主要降低胆固醇的药物 |
2.6.2.1.1 他汀类药物 |
2.6.2.1.2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
2.6.2.1.3 普罗布考 |
2.6.2.1.4 胆酸螯合剂 |
2.6.2.1.5 其他药物 |
2.6.2.2 主要降低TG的药物 |
2.6.2.2.1 贝特类药物 |
2.6.2.2.2 烟酸类药物 |
2.6.2.2.3 高纯度鱼油制剂 |
2.6.2.3 新型调脂药物 |
2.6.2.3.1 PCSK9抑制剂 |
2.6.2.3.2 其他新型药物 |
2.6.2.4 调脂药物的联合应用 |
2.6.3 血脂异常其他治疗措施 |
3 糖代谢与心血管疾病 |
3.1 概述 |
3.2 流行病学 |
3.3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与病因学分型[50] |
3.3.1 1型糖尿病 |
3.3.2 2型糖尿病 |
3.3.3 特殊类型糖尿病 |
3.3.3.1 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 |
3.3.3.2 胰岛素作用的遗传性缺陷 |
3.3.3.3 胰腺外分泌疾病 |
3.3.3.4 内分泌疾病 |
3.3.3.5 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的糖尿病 |
3.3.3.6 感染 |
3.3.3.7 不常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 |
3.3.3.8 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病 |
3.3.4 妊娠期糖尿病 |
3.4 糖尿病的诊断 |
3.4.1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和糖代谢状态分类 |
3.4.2 在无症状患者中筛查糖尿病的指征 |
3.5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 |
3.5.1 糖尿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3.5.2 糖尿病与心肌病 |
3.5.3 糖尿病与心力衰竭 |
3.5.4 糖尿病与房颤 |
3.5.5 糖尿病与ALDH2基因 |
3.6 糖尿病的治疗 |
3.6.1 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 |
3.6.2 控制目标和治疗路径 |
3.6.3 糖尿病治疗药物的选择 |
3.6.4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策略 |
4 乙醇代谢与心血管疾病 |
4.1 概述 |
4.2 流行病学和病因 |
4.3 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
4.4 治疗和预后 |
4.4.1 合理控制乙醇摄入量,干预并改善生活方式 |
4.4.1.1 明确诊断的乙醇代谢相关心血管疾病患者 |
4.4.1.2 明确诊断的非乙醇相关心血管疾病患者 |
4.4.1.3 未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群 |
4.4.2 补充能量代谢相关辅酶等改善心肌代谢,以解决心肌能量供应不足的问题 |
4.4.3 补充维生素维持心肌正常功能 |
4.4.4 改善心功能、控制心律失常等对症治疗 |
4.4.5 防治可能出现的心血管和非心血管疾病 |
4.4.6 根据基因型的个性化治疗 |
4.4.6.1 ALDH2基因型未突变人群 |
4.4.6.2 ALDH2酶活性缺失型人群 |
4.4.6.3 ALDH2酶活性部分缺失人群 |
5 尿酸代谢与心血管疾病 |
5.1 概述 |
5.2 HU与心血管疾病 |
5.2.1 尿酸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病理作用 |
5.2.2 HU与高血压 |
5.2.3 HU与冠心病 |
5.2.4 HU与心力衰竭 |
5.2.5 HU与代谢综合征 |
5.3 HU的治疗 |
5.3.1 治疗目标 |
5.3.2 生活方式的改善 |
5.3.3 避免或减少服用可致血清尿酸水平升高的药物 |
5.3.4 降尿酸药物选择 |
5.3.4.1 XO抑制剂 |
5.3.4.1.1 别嘌醇 |
5.3.4.1.2 非布司他 |
5.3.4.2 促尿酸排泄药物 |
5.3.4.2.1 苯溴马隆 |
5.3.4.2.2 雷西纳德 |
5.3.4.3 重组尿酸酶制剂 |
5.3.5 抗炎性反应药物 |
5.3.6 基于遗传学的个体化治疗 |
6 甲状腺激素代谢与心血管疾病 |
6.1 概述 |
6.2 甲状腺激素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6.3 甲状腺激素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 |
6.4 甲状腺激素相关心血管疾病的诊断 |
6.4.1 甲亢性心脏病 |
6.4.1.1 症状与体征 |
6.4.1.1.1 心律失常 |
6.4.1.1.2 心脏扩大 |
6.4.1.1.3 心力衰竭 |
6.4.1.2 实验室检查 |
6.4.1.3 甲亢性心脏病的诊断依据[129] |
6.4.2 甲减性心脏病 |
6.4.2.1 症状与体征 |
6.4.2.1.1 心律失常 |
6.4.2.1.2 心力衰竭 |
6.4.2.1.3 心包积液 |
6.4.2.1.4 动脉粥样硬化 |
6.4.2.2 实验室检查 |
6.4.2.3 甲减性心脏病的诊断依据[129] |
6.5 治疗 |
6.5.1 甲亢性心脏病 |
6.5.1.1 控制甲亢 |
6.5.1.2 抗心律失常 |
6.5.1.3 改善心功能 |
6.5.1.4 抗心肌缺血、心绞痛 |
6.5.2 甲减性心脏病 |
6.5.2.1 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 |
6.5.2.2 心包积液的治疗 |
6.5.2.3 其他 |
6.6 甲状腺疾病相关心血管风险的预防 |
6.6.1 补碘 |
6.6.2 戒烟 |
6.6.3 亚临床甲状腺疾病的识别与防治 |
7 儿茶酚胺与心血管疾病 |
7.1 儿茶酚胺相关心血管疾病病因 |
7.2 儿茶酚胺与心血管疾病 |
7.2.1 原发性儿茶酚胺水平升高相关心血管疾病 |
7.2.1.1 嗜铬细胞瘤 |
7.2.1.2 Takotsubo心肌病 |
7.2.2 继发性儿茶酚胺水平升高相关心血管疾病 |
7.3 诊断标准 |
7.4 治疗原则 |
7.4.1 去除诱因 |
7.4.2 药物治疗 |
7.4.2.1 α受体阻滞剂[159] |
7.4.2.2 β受体阻滞剂 |
7.4.2.3 儿茶酚胺合成抑制剂 |
7.4.2.4 儿茶酚胺代谢增强剂 |
7.4.2.5 ACEI和ARB |
7.4.2.6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 |
7.4.2.7 CCB |
7.4.2.8 抗心律失常电风暴的治疗 |
7.4.2.9 维生素E |
7.4.3 手术治疗 |
7.4.4 心理治疗 |
8 线粒体代谢与心血管疾病 |
8.1 概述 |
8.2 流行病学 |
8.3 临床表现 |
8.3.1 高血压 |
8.3.2 心律失常 |
8.3.3 心力衰竭 |
8.4 诊断与评估 |
8.5 治疗 |
8.5.1 线粒体代谢的调控 |
8.5.1.1 稳定线粒体电子传递 |
8.5.1.2 改善线粒体糖代谢 |
8.5.1.3 缓解线粒体脂代谢紊乱 |
8.5.1.4 促进ALDH2酶的活性 |
8.5.2 针对过量ROS的治疗 |
8.5.3 针对心磷脂的治疗 |
8.6 离子稳态的调节 |
9 肥胖与心血管疾病 |
9.1 概述 |
9.2 肥胖与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的联系和表现 |
9.2.1 冠心病 |
9.2.2 代谢综合征 |
9.2.3 心力衰竭 |
9.2.4 房颤 |
9.2.5 心源性猝死 |
9.3 肥胖的诊断 |
9.3.1 BMI |
9.3.2 向心性肥胖的测量指标 |
9.3.3 身体成分测量指标 |
9.4 肥胖的治疗 |
9.4.1 全面的生活方式干预 |
9.4.2 药物和其他干预 |
四、老年缺血性心脏病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2]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D]. 张霜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3]基于Meta-分析的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D]. 顾淑玮.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老年人自主神经功能与身体活动能力的相关性[D]. 傅丽媛.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 ——瑞典全国双生子人群的研究[D]. 杨蓉蓉.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云南农村老年人主要慢性病患病、疾病经济风险和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影响因素研究[D]. 李潇.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7]天津市某区干部职业群体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D]. 刘亚嵩.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贵阳市部分少数民族与汉族围绝经期体检女性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研究[D]. 刘帝. 贵州医科大学, 2020(04)
- [9]天津市中老年人身体活动经济收益性研究[D]. 吴宗旺.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10]中国成人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防治[J]. 卜军,陈章炜,崔晓通,范凡,高平进,高鑫,高秀芳,葛均波,何奔,胡凯,姜林娣,李小英,李燕,李毅刚,李勇,梁春,刘学波,刘宗军,彭永德,钱菊英,沈成兴,盛长生,孙爱军,王大英,王继光,谢坤,徐磊,闫小响,张瑞岩,赵仙先,周京敏,邹云增. 上海医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