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鲜食甜糯玉米泸玉糯一号(论文文献综述)
范晓华,倪江,宋嘉琪,严雨洁,陈珏[1](2022)在《上海市嘉定区鲜食糯玉米新品种引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筛选出一批口感佳、品质优、生长势好、抗性强、适合上海市嘉定区栽培的鲜食糯玉米新品种,上海市嘉定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于2020年春季进行了16个鲜食糯玉米新品种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综合考虑植株性状、果穗性状、产量性状、蒸煮后籽粒品质评价、病虫害发生情况等,可引进"沪红糯1号""荆恒一号""申科甜糯99"作为嘉定区鲜食糯玉米生产中的主要栽培品种,也可适当引进"申科紫甜糯699""浙糯玉18"作为特色玉米品种在嘉定区进行栽培。
何玉,杨坤,张领,钱奕道,马辉,殷腾芳,王骥,杨磊,张从合[2](2022)在《鲜食甜糯玉米新品种徽甜糯810的选育》文中认为徽甜糯810是以1018为母本,1003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鲜食甜糯玉米新品种。在国家玉米品种审定东南鲜食玉米区域试验中,2018—2019年徽甜糯810区试平均支链淀粉占粗淀粉比率为95.7%,平均皮渣率为10.1%。徽甜糯810从感官品质、气味、风味、糯性和柔嫩性2年区试平均评分均高于对照。并且区试专家品尝鉴定评分均优于对照,平均专家品尝鉴定评分86.0。徽甜糯810平均鲜果穗产量14 292.0 kg/hm2,比对照增产21.3%。徽甜糯810具有品质优、产量高、适应性广等特点,2020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玉20200506)。
冯素芬,刘元剑,许蕊淇,张薇[3](2022)在《云南省近年审定鲜食玉米品种的主要性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对云南省2016-2020年审定的18个鲜食玉米品种进行生育期、产量、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和抗病性分析,为云南省鲜食玉米优良品种筛选、新品种选育和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性状表现存在一定差异,云甜玉10号产量最高,但是抗病性较差,需尽早预防病害。广良甜27号、金穗甜11号和双甜318产量较高,农艺性状适中,口感风味较佳,抗病性方面优势明显。2个甜玉米品种(云甜玉9号、美玉甜007)和2个糯玉米品种(大玉糯1号、甜糯302)的产量较高,其他性状适中,但是抗病性稍欠缺,需要选择合适的季节和地区种植,并预防病害。
严中琪,张琪晓,朱家骝[4](2021)在《23个鲜食糯玉米品种在舟山海岛地区的种植比较试验》文中指出为筛选出适合浙江省舟山市海岛地区推广种植的优质、高产、稳产鲜食糯玉米新品种,2020年在舟山市马岙科研基地,对23个鲜食糯玉米品种的产量和适应性进行了综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华耘黑糯501""浙科糯8号""科甜糯8号""先甜糯868""美玉糯16号"5个品种的适应性强、产量高、综合性状表现突出,适合在舟山市海岛地区进行推广种植。
徐丽,赵久然,卢柏山,史亚兴,樊艳丽[5](2020)在《我国鲜食玉米种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提出我国鲜食玉米年种植面积达134万hm2以上,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鲜食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我国对鲜食玉米的需求将不断加大,并且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从鲜食玉米分类和起源入手,介绍了我国鲜食玉米育种概况,剖析了产业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我国鲜食玉米产业更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蒋霄阳[6](2018)在《浙江省近十年鲜食玉来发展状况研究》文中指出玉米是全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鲜食玉米,即糯玉米和甜玉米在玉米消费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本研究对浙江省近十年各地区的普通玉米、糯玉米和甜玉米的播种面积进行统计和分析,旨在通过了解浙江省鲜食玉米的发展状况,为今后农业供给侧链改革指导下的玉米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得到以下结果:(1)浙江省特有的生态环境、市场需求变动引导了浙江省的鲜食玉米种植现状。无论是春播玉米还是夏秋播玉米,浙江省近十年鲜食玉米播种面积增加迅速,近年来来逐渐稳定。糯玉米播种面积逐渐增加至与普通玉米持平,而甜玉米的比重相对较低但增加速度较快。(2)从近十年浙江省不同玉米类型各地区播种面积平均占比来看,春播鲜食玉米的主要产地有杭州、绍兴、金华、宁波等地区,夏秋播鲜食玉米的主要产地则是杭州、金华、绍兴、衢州等地区。而从近十年浙江省各地区不同玉米类型的播种面积趋势来看,不同地区对鲜食玉米的发展侧重不同。如宁波、嘉兴、温州地区主要发展糯玉米,丽水、温州地区近年来甜玉米发展迅速。(3)浙江省近十年鲜食玉米生产中,糯玉米代表性品种主要有苏玉糯1号、苏玉糯2号、浙凤糯2号和美玉8号;甜玉米代表性品种华珍、超甜3号和浙凤甜2号。
林尤珍,符书贤,熊怀阳,侯本军[7](2017)在《甜、糯鲜食玉米品种在海南的冬种表现及评价》文中指出为筛选出适合海南地区冬季种植的甜、糯鲜食玉米品种,于2016年进行了50个鲜食玉米品种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参试的50个鲜食玉米品种中,有46个品种的产量超过对照,其中,"夏宝""TN98""TN100""天贵932""一口三香""天贵919""夏丰228""华健一号""华甜优7号"等9个品种的产量比对照增产60%以上。大多数参试的鲜食玉米品种适合在海南地区冬季种植,但必须要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早、中、晚熟品种进行搭配种植。
李文静[8](2017)在《鲜食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鲜食玉米因其营养丰富、易于被人体吸收、用途广泛、市场潜力大、种植效益高等优点而备受人们关注。随着人们对鲜食玉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鲜食玉米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同时对栽培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我国对鲜食玉米栽培技术和无公害生产技术的研究相比原产地国家滞后。鲜食玉米品种选择不佳,发芽率低,虫害严重,产量和品质较差等因素都极大地制约着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这些难题还有待克服。因此,鲜食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对于提高鲜食玉米产量水平,增加经济效益和激发生产积极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课题从鲜食甜糯玉米的品种选择、种植密度实验、施肥量等方面探讨不同农艺措施对鲜食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借以完善鲜食玉米实际生产中的关键栽培技术,并且初步探明了锦绣超甜A76等鲜食玉米在江苏地区栽培种植的一般规律。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如下:选用晶甜糯等10个品种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在江苏地区气候条件下各种鲜食玉米生长发育特征及籽粒品质。结果表明:除了苏科糯二号,其它9个品种长势均较好,果穗饱满,产量较高,品质较好,营养丰富。其中,产量最高的是苏科糯3号,亩产量达605.22千克;产量和品质兼顾的是晶甜糯和苏科糯3号,适合大面积推广。以锦绣超甜A76为材料,研究不同栽培密度下其生长发育特性。结果表明:栽培密度较低时,锦绣超甜A76植株能从土壤吸收充足的养分,植株高大且果穗粗壮,秃尖较短,穗重较高,但亩产量较低;种植密度较高时,锦绣超甜A76植株紧凑而高度和整齐度上升,穗型较差且秃尖长,产生的经济效益不高;在密度为3000株/亩的时候品质和产量俱佳,经济效益最大。以锦绣超甜A76为材料,研究有机肥施肥量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增施有机肥能够显着增加锦绣超甜A76植株的叶面积,同时使株高增加,穗位上升,穗行数和行粒数增多,秃尖变短。另一方面,施用有机肥100千克/亩时其产量最优,经济效益最高。综上所述,本研究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将为推广应用适合江苏地区种植的鲜食玉米优良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基础。
顾正虎[9](2014)在《鲜食糯玉米种性品质及其综合评判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糯玉米种植是近年农民和企业增产增收的新途径之一,鲜食糯玉米选育和品质评价是糯玉米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西北地区31个糯玉米杂交新组合(含对照)为试验材料,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通径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并对品质进行品尝鉴定;利用灰色关联系统理论,对2011年国家黄淮海糯玉米区域试验13个试点的12个糯玉米参试品系(含对照)进行综合评判,比较研究鲜食糯玉米评判方法。通过对糯玉米种性品质和综合评判方法进行探究,得出以下结论:(1)灰色系统理论对糯玉米选育和品质评价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比较研究鲜食糯玉米评判方法,灰色系统理论的综合评价可以更好地用于鲜食糯玉米品种的评价,其计算方法简单,不受样本量的限制,评价分析涉及更多的分析指标,可以作为联合方差,高稳系数分析方法的直观补充。同时比较多个品系,为品种的综合评价提供更直接的量化指标,可以科学指导良种的引进和推广,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2)参试31个糯玉米杂交新品系中,筛选出了两个较优品系综合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分析的结果,“30315(290杂×西星紫红糯)”综合主成分值为1.07,排名第4,品质鉴定总评分为87.9,排名第3;“30330(中二母×秦糯父)”综合主成分值为1.75,排名第1,品质鉴定总评分为85.3,排名第4,为本次试验所选的较优品系。
吴悦平[10](2013)在《广东省鲜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主要性状的评价与分析》文中指出广东省甜、糯玉米发展迅猛,特别是甜玉米已成为其重要的高效农作物和特色产业之一。农作物区域试验是鉴定作物新品种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性、品质及其利用价值的重要手段,是品种审定的基础,也是品种能否进入大田生产的关键环节。本研究通过对2010年-2012年广东省甜糯玉米参试品种区域试验相关数据进行比较,以期对鲜食玉米品种选育水平的提高及促进生产水平和产业化进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研究主要有如下结论:1.2010-2012三年区域试验共有26个糯玉米参试组合,38个甜玉米参试组合,目前为止,其中14个糯玉米和12个甜玉米组合已经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选育单位分别来自广东、海南、湖北、四川、河北、北京等省份,包括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种子企业等。2.通过对2010年-2012年糯玉米区域试验共26个参试组合产量稳定性分析表明,比对照种增产达显着差异的占参试组合85%(22个),达极显着差异的占参试组合69%(18个),对照种产量在参试组合中表现偏低。参试组合比对照种增产的范围为1.01%-32.22%,产量在不同区域试验点的变异系数在1.66%-11.82%之间。38个甜玉米参试组合中比对照种增产达显着差异的占参试组合68%(26个),达极显着差异的占参试组合45%(17个),对照种产量在参试组合中表现较高,起到产量对照筛选的作用。参试组合比对照种增产的范围为0.77%-20.66%,产量在不同区域试验点的变异系数在0.49%-19.55%之间。3.根据纹枯病,各试验点以及广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对各组合进行纹枯病、茎腐病和大、小斑病田间调查和纹枯病、小斑病接种鉴定。表明,广东省区域试验糯玉米参试组合的84.62%组合对茎腐病表现高抗,61.5%组合对纹枯病表现中抗以上,其中大、小斑病的发病情况最严重;接种鉴定情况下,纹枯病发病较严重。甜玉米参试组合的有65.8%对茎腐病表现中抗以上,有15.8%对纹枯病表现中抗以上,有55.3%对大、小斑表现中抗以上,其中纹枯病的发病情况最严重;接种鉴定下,纹枯病和小斑病大都表现抗性以上,纹枯病发病和小斑病发病表现程度接近,广东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可能是造成甜玉米纹枯病比较严重的原因。4.对鲜食甜、糯玉米品质分析表明:参试甜、糯玉米的商品品质一级果穗率都偏低,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尤其是用于加工或包装的鲜果穗。甜玉米的可溶性糖含量都达到高甜要求,表明甜度较好;果皮厚度大部分都在较薄以下。糯玉米的直链淀粉都达到二级要求以上,表明粘糯性较好;果皮厚度绝大部分都在中等以下。甜、糯玉米适口性品尝专家评分90分以上的都较少。糯玉米今后应主要注意皮渣度、软滑度和香味等品质性状;甜玉米今后应主要注意皮渣度、脆嫩度和香味等品质性状。5.对参试组合的主要性状综合分析表明:糯玉米参照组合中有70%以上组合在生育期和穗长、穗粗、穗粒数等穗部性状方面高于对照种;80%以上组合在单苞鲜重、单穗净重、单穗鲜粒重性状方面高于对照种。甜玉米对照种粤甜16号在生育期、农艺性状、穗部性状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优势高于大多数参试组合。表明,甜玉米区试对照种选择比较恰当且生产性能较稳定,起到了对照种作用,但糯玉米区试对照种产量较低且在抗病性方面出现逐年退化,对照作用不明显,急需更换。6.对2010-2012三年鲜食甜、糯玉米抗病性与产量及品质的相关性进行了相关分析表明,纹枯病对鲜食甜、糯玉米产量的影响比小斑病的较大。小斑病病和纹枯病对甜玉米的一级果穗率影响要比对糯玉米的影响大,纹枯病病情指数和甜玉米的一级果穗率呈显着负相关(-0.3137*)。小斑病病和纹枯病对甜、糯玉米果皮厚度的相关性均不显着。小斑病病情指数与糯玉米的品尝评分呈极显着负相关(-0.4222**),与甜玉米呈显着负相关(-0.2777*);纹枯病病情指数与糯玉米的品尝评分呈显着负相关(-0.3577*),与甜玉米呈不显着负相关。7.对2010-2012三年鲜食甜玉米参试组合产量相关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进行相关分析表明,其中生育期、株高、穗位高、茎粗、穗长、穗粗、穗粒数、单苞鲜重、单穗净重、单穗鲜粒重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穗长、穗行数、穗粒数和单苞鲜重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11、-0.26、0.16和0.81。鲜食糯玉米参试组合产量相关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相关分析表明,株高、穗位高、茎粗、穗长、穗粗、单苞鲜重、单穗净重、单穗鲜粒重、千粒重呈极显着正相关。与株高、穗长、穗粗、秃顶长、单苞鲜重、出籽率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238、0.205、0.275、0.147、1.192和0.115;其中穗长和单苞鲜重对甜、糯玉米鲜穗产量都有显着影响,直接通径系数较大,起决定作用。
二、鲜食甜糯玉米泸玉糯一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鲜食甜糯玉米泸玉糯一号(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市嘉定区鲜食糯玉米新品种引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和田间管理 |
1.3 调查项目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百粒重、出苗情况及推荐用种量 |
2.2 生育期及主要农艺性状 |
2.3 植株性状 |
2.4 病虫害发生情况 |
2.5 果穗性状 |
2.6 产量性状 |
2.7 籽粒品质评价 |
3 小结 |
(2)鲜食甜糯玉米新品种徽甜糯810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 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 |
1.1 亲本来源 |
1.2 徽甜糯810的选育 |
2 品种特征特性 |
2.1 植物学性状 |
2.2 品质性状 |
2.3 产量表现 |
2.4 抗病性 |
3 栽培技术要点 |
3.1 适宜栽培区域 |
3.2 播期播量 |
3.3 田间管理 |
3.4 病虫防治 |
4 结语 |
(3)云南省近年审定鲜食玉米品种的主要性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抗病性鉴定方案 |
1.4 品质检测 |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鲜食玉米品种生育期、农艺性状和产量分析 |
2.1.1 生育期 |
2.1.2 农艺性状 |
2.1.3 产量及其相关性状 |
2.2 不同鲜食玉米品种品质性状分析 |
2.2.1 糯玉米的品质性状 |
2.2.2 甜玉米的品质性状 |
2.3 不同鲜食玉米品种抗病性评价 |
2.3.1 大斑病、小斑病抗性 |
2.3.2 纹枯病抗性 |
2.3.3 锈病抗性 |
2.3.4 茎腐病抗性 |
2.3.5 灰斑病抗性 |
3 讨论 |
4 结论 |
(4)23个鲜食糯玉米品种在舟山海岛地区的种植比较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供试品种 |
1.3 试验设计 |
1.4 田间管理 |
1.5 调查项目 |
2 结果与分析 |
3结论 |
(5)我国鲜食玉米种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鲜食玉米基本情况 |
1.1 鲜食玉米的分类 |
1.2 鲜食玉米的起源及相关基因的研究 |
2 国外鲜食玉米育种简要情况 |
3 我国鲜食玉米育种概况 |
4 我国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特点 |
4.1 我国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一 |
4.2 将糯玉米作为鲜食玉米具有显着中国特色 |
4.3 品种类型多样化,并各具特色 |
4.3.1 白色糯玉米 |
4.3.2 金黄色糯玉米 |
4.3.3 彩色糯玉米 |
4.3.4 甜玉米 |
4.3.5 甜加糯类型玉米 |
4.4 形成区域特色化、四季周年供给的产业格局 |
5 我国鲜食玉米未来发展趋势 |
5.1 政策持续加力,带动高质量发展 |
5.2 品种高端特色、营养强化 |
5.3 产品形式多样化,品牌化 |
5.4 销售模式创新,产品周年供给 |
(6)浙江省近十年鲜食玉来发展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基础数据 |
第二章 国内外鲜食玉米的生产现状与发展策略 |
2.1 鲜食玉米的生产现状 |
2.1.1 鲜食玉米的定义 |
2.1.2 国内外鲜食玉米消费结构现状 |
2.1.3 国内外鲜食玉米种植现状 |
2.1.4 国内外鲜食玉米育种现状 |
2.2 鲜食玉米发展策略 |
2.2.1 鲜食玉米的栽培要点 |
2.2.2 鲜食玉米的育种目标 |
2.2.3 鲜食玉米的结构调整 |
第三章 浙江省鲜食玉米种植状况 |
3.1 近十年浙江省鲜食玉米种植状况研究 |
3.1.1 春播玉米播种面积研究 |
3.1.2 夏秋播玉米播种面积研究 |
3.1.3 当年不同季节玉米合计播种面积研究 |
3.2 浙江省近十年不同地区鲜食玉米发展情况研究 |
3.2.1 浙江省春播玉米不同地区占比情况 |
3.2.2 浙江省夏秋播玉米不同地区占比情况 |
3.2.3 浙江省当年播种玉米不同地区占比情况 |
3.3 浙江省各地区近十年鲜食玉米发展情况研究 |
3.3.1 杭州市近十年鲜食玉米发展情况研究 |
3.3.2 宁波市近十年鲜食玉米发展情况研究 |
3.3.3 温州市近十年鲜食玉米发展情况研究 |
3.3.4 湖州市近十年鲜食玉米发展情况研究 |
3.3.5 嘉兴市近十年鲜食玉米发展情况研究 |
3.3.6 绍兴市近十年鲜食玉米发展情况研究 |
3.3.7 金华市近十年鲜食玉米发展情况研究 |
3.3.8 衢州市近十年鲜食玉米发展情况研究 |
3.3.9 丽水市近十年鲜食玉米发展情况研究 |
3.3.10 台州市近十年鲜食玉米发展情况研究 |
3.3.11 舟山市近十年鲜食玉米发展情况研究 |
3.4 浙江省各地区甜、糯玉米播种面积十年前后变化 |
3.5 浙江省鲜食玉米历史价格研究 |
3.6 讨论与小结 |
3.6.1 浙江省玉米供求关系与播种面积 |
3.6.2 浙江省各地区区域农业生态与玉米种植状况 |
3.6.3 浙江省各地区玉米发展特色 |
第四章 浙江省鲜食玉米种质状况 |
4.1 浙江省近十年鲜食玉米品种发展状况 |
4.1.1 浙江省近十年春播糯玉米主要品种 |
4.1.2 浙江省近十年春播甜玉米主要品种 |
4.1.3 浙江省近十年夏秋播糯玉米主要品种 |
4.1.4 浙江省近十年夏秋播甜玉米主要品种 |
4.2 浙江省代表性鲜食玉米介绍 |
4.2.1 浙江省代表性糯玉米 |
4.2.2 浙江省代表性甜玉米 |
4.3 鲜食玉米品种发展策略 |
4.3.1 加强种质挖掘与创新 |
4.3.2 加强杂种优势模式研究 |
4.3.3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 |
4.3.4 玉米单倍体选育技术 |
4.3.5 建立科学的品质鉴定体系 |
4.3.6 完善杂交种综合评价技术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与对策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7)甜、糯鲜食玉米品种在海南的冬种表现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调查项目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产量 |
2.2 穗粒性状 |
2.3 农艺性状 |
2.4 抗性 |
3 结论与讨论 |
(8)鲜食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鲜食玉米概述 |
1.1 鲜食玉米的起源与发展 |
1.2 鲜食玉米的价值 |
1.3 我国鲜食玉米的生产概况 |
1.4 江苏省鲜食玉米生产概况 |
2 鲜食玉米栽培技术 |
2.1 鲜食玉米种植条件 |
2.2 鲜食玉米播种及苗期管理 |
2.3 鲜食玉米的穗期管理 |
2.4 鲜食玉米的病虫害防治 |
2.5 鲜食玉米的采收 |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鲜食甜糯玉米品种性状差异比较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地的选择 |
2.3 实验设计 |
2.4 实验方法 |
2.5 调查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
2.6 数据处理和作图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的单株叶面积比较 |
3.2 不同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的叶面积指数比较 |
3.3 不同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的物候期 |
3.4 不同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比较 |
3.5 不同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的果穗性状比较 |
3.6 不同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的产量比较 |
3.7 不同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的氨基酸含量及营养价值评价 |
4 小结 |
第三章 种植密度对锦绣超甜A76性状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地的选择 |
2.3 实验设计 |
2.4 实验方法 |
2.5 调查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
2.6 数据处理和作图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种植密度对锦绣超甜A76叶面积的影响 |
3.2 种植密度对锦绣超甜A76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3.3 种植密度对锦绣超甜A76农艺性状的影响 |
3.4 种植密度对锦绣超甜A76果穗性状的影响 |
3.5 种植密度对锦绣超甜A76果穗产量的影响 |
4 小结 |
第四章 施肥量对锦绣超甜A76性状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地的选择 |
2.3 实验设计 |
2.4 实验方法 |
2.5 调查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
2.6 数据处理和作图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施肥量对锦绣超甜A76单株叶面积的影响 |
3.2 施肥量对锦绣超甜A76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3.3 施肥量对锦绣超甜A76农艺性状的影响 |
3.4 施肥量对锦绣超甜A76果穗性状的影响 |
3.5 施肥量对锦绣超甜A76果穗产量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1 全文小结 |
1.1 高产高效品种 |
1.2 最佳种植密度 |
1.3 最佳的施肥量 |
2 可能存在的问题: |
3 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鲜食糯玉米种性品质及其综合评判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鲜食糯玉米概况 |
1.2 糯玉米的营养价值 |
1.3 糯玉米的经济价值 |
1.4 国内外鲜食糯玉米的研究 |
1.4.1 国外糯玉米研究 |
1.4.2 我国鲜食糯玉米的育种现状 |
1.5 糯玉米新组合评判方法的研究 |
1.5.1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
1.5.2 优序图法 |
1.5.3 多因素综合评判 |
1.5.4 灰色关联度分析 |
1.5.5 灰色关联分析的应用 |
1.6 本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
1.7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7.1 研究内容 |
1.7.2 主要思路 |
第二章 鲜食糯玉米种性品质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与地点 |
2.1.2 试验基本情况 |
2.1.3 调查项目 |
2.1.4 数据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鲜果穗主要性状及鲜穗产量因素的变异 |
2.2.2 鲜食糯玉米新组合主要穗部性状和产量的比较分析 |
2.2.3 鲜食糯玉米穗部性状的相关分析 |
2.2.4 鲜食糯玉米穗部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
2.2.5 穗部性状与产量的主成分分析 |
2.2.6 参试组合品尝鉴定结果 |
2.3 小结 |
第三章 黄淮海鲜食糯玉米综合评判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基本情况 |
3.1.3 参试组合性状调查标准 |
3.1.4 数据转化 |
3.1.5 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各性状调查结果的平均值 |
3.2.2 数据转化值 |
3.2.3 各性状权重确定 |
3.2.4 确定最优性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
3.2.5 计算灰色关联度系数 |
3.2.6 计算各组合关联度,排出各组合位次 |
3.2.7 组合筛选结论 |
3.3 小结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种性品质分析讨论 |
4.1.2 糯玉米综合评判方法讨论 |
4.2 结论与展望 |
4.2.1 参试 31 个糯玉米组合中,有两个较优组合 |
4.2.2 “京彩甜糯”符合糯玉米品种审定的要求,已通过国家审定 |
4.2.3 灰色综合评判方法可作为联合方差,高稳系数分析方法的补充 |
4.2.4 权重系数的判定和相关性状的选定比较关键 |
4.2.5 鲜食糯玉米产业发展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图 |
(10)广东省鲜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主要性状的评价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 甜、糯玉米概述 |
2. 甜、糯玉米的生产状况及加工现状 |
3. 甜、糯玉米市场需求及产业发展 |
4. 甜、糯玉米选育情况 |
5. 甜、糯玉米育种及生产存在问题 |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3. 品种区域试验调查项目记载标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1. 2010-2012 年区域试验的育种单位和组合来源统计分析 |
2. 2010-2012 年区域试验参试组合产量及稳定性分析 |
3. 2010-2012 年区域试验参试组合抗病性结果分析 |
4. 2010-2012 年区域试验参试组合品质分析 |
5. 2010-2012 年区域试验参试组合主要性状综合分析 |
6. 2010-2012 年区域试验参试组合抗病性与产量及品质的相关分析 |
7. 2010-2012 年区域试验参试组合产量相关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1. 广东省区域试验对照种及育种目标分析 |
2. 倡导选育高产、稳产、多抗、低风险品种 |
3. 加强品质评价,选育优质鲜食玉米 |
4. 推行商业化育种体系,促进鲜食玉米产业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鲜食甜糯玉米泸玉糯一号(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市嘉定区鲜食糯玉米新品种引筛研究[J]. 范晓华,倪江,宋嘉琪,严雨洁,陈珏. 上海农业科技, 2022(01)
- [2]鲜食甜糯玉米新品种徽甜糯810的选育[J]. 何玉,杨坤,张领,钱奕道,马辉,殷腾芳,王骥,杨磊,张从合. 安徽农业科学, 2022(02)
- [3]云南省近年审定鲜食玉米品种的主要性状分析[J]. 冯素芬,刘元剑,许蕊淇,张薇. 作物杂志, 2022(01)
- [4]23个鲜食糯玉米品种在舟山海岛地区的种植比较试验[J]. 严中琪,张琪晓,朱家骝. 上海农业科技, 2021(05)
- [5]我国鲜食玉米种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 徐丽,赵久然,卢柏山,史亚兴,樊艳丽. 中国种业, 2020(10)
- [6]浙江省近十年鲜食玉来发展状况研究[D]. 蒋霄阳. 浙江大学, 2018(01)
- [7]甜、糯鲜食玉米品种在海南的冬种表现及评价[J]. 林尤珍,符书贤,熊怀阳,侯本军. 上海农业科技, 2017(05)
- [8]鲜食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D]. 李文静.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9]鲜食糯玉米种性品质及其综合评判方法的研究[D]. 顾正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10]广东省鲜食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主要性状的评价与分析[D]. 吴悦平.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