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肠道类癌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崔润河,刘慧,赵磊[1](2015)在《胃肠道类癌的动态增强CT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胃肠道类癌动态增强CT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胃肠道类癌患者的CT平扫及动态增强资料,对病变部位的肠壁厚度、边界、形态、周围毗邻结构情况、密度及动态增强特点进行评价;绘制ROC曲线评价远处转移的预测因素。结果:病变质地平扫CT值为2648 HU,平均为(33.54±6.96)HU;动脉期CT值为3387 HU,平均为(62.72±19.35)HU;门静脉期CT值为56100 HU平均(71.18±12.54)HU;延迟期CT值为4378 HU,平均为(60.09±12.69)HU。病变强化特点以渐进式强化为主,于门静脉期达到峰值,延迟期下降不明显,形成一个平台;病变管壁厚度对预测类癌远处转移有一定价值(AUC=0.917,P<0.05)。结论:动态增强CT扫描诊断胃肠道类癌具有应用价值。
孙稳莲[2](2014)在《56例胃肠道类癌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胃肠道类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以及预后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2005年1月2013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56例胃肠道类癌患者的病历,对肿瘤直径大于和小于2cm患者的5年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肿瘤直径大于和小于2cm患者的5年生存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伴有淋巴癌的患者和无淋巴癌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胃肠道类癌临床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病灶肿瘤及淋巴结性质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非常关键。
李艳梅,步军,陈松[3](2013)在《胃肠道类癌六例CT误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胃肠道类癌的CT影像特征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但CT检查误诊的胃肠道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胃类癌CT影像表现为边界锐利的类圆形均质肿块,1例位于腔内,直径约1.0 cm,CT检查漏诊后经胃镜确诊。1例位于腔外,直径约6 cm,见明显均匀强化。术前CT检查误诊为胃间质瘤,1例小肠类癌表现为回肠末段偏心明显强化肿物,局部肠系膜淋巴结转移并不完全小肠梗阻,术前诊断为恶性肿瘤,3例阑尾类癌,2例误诊为急性阑尾炎,1例漏诊。均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确诊类癌。结论消化道不同部位类癌有不同的CT表现,了解这些特征性表现对于术前正确诊断类癌有一定价值。
闫冰,封怡多,张莹,崔培林,徐有青[4](2013)在《胃肠道类癌诊疗新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类癌(Carcinoid源自德语的Karzinoide),又称类癌瘤,是一组来源于嗜银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其临床表现、组织化学和生物学特征因其发生部位不同而异。90%以上类癌发生于胃肠道,并能分泌多种肽类和生物胺(如5-HT),引起类癌综合征。人群中消化道类癌发病率约为(14)/10万人[1],但因部分患者无典型临床表现而常常被误诊和忽视,所以其实际发病率应
陈桂权,张志坚,程树红,刘宇虎,陈孟君,黄妙兴[5](2013)在《Notch1在胃肠道类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Notch1在胃肠道类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东莞市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诊治的胃肠道恶性肿瘤75例,其中类癌45例,腺癌30例,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查Notch1在肿瘤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类癌患者预后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Notch1在胃肠道类癌中低表达,阳性率为33.33%,而在腺癌组织中高表达,阳性率(62.22%,28/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otch1在不同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患者中存在差异性表达(P<0.05),其阳性率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物大小、肿物部位及淋巴结转移等无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Notch1表达阳性患者具有更长的生存期(P<0.05)。结论 Notch1在胃肠道类癌中低表达,与肿物分化程度、患者临床分期和预后相关,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刘兰香[6](2012)在《胃肠道类癌的内镜诊断及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胃肠道类癌发生于胃肠腺内的Kulchitsky细胞,又称嗜银细胞瘤,是一种生长相对缓慢、具有潜在恶性的内分泌肿瘤;由于其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故确诊较难。近年来我科经内镜检出胃肠道类癌28例,其中24例经内镜成功摘除了病灶,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我科经内镜
朱国民[7](2012)在《胃肠道类癌(附12例)的诊治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胃肠道类癌的临床特点与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胃肠道类癌12例的临床资料,病变位于胃3例(25.O%),小肠1例(8.3%),阑尾4例(33.3%),结肠1例(8.3%),直肠3例(25.0%);12例均行手术治疗,远端胃根治性切除术2例,胃楔形切除术1例,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1例,阑尾切除术4例,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经肛门局部切除术2例,直肠前切除术1例。结果均获随访,平均18个月(3个月~5年)。除1例小肠类癌死于术后2年复发转移外,余病例均无瘤存活3个月~5年。结论胃肠道类癌术前确诊率不高,治疗目前仍以外科手术为主,切除率较高,预后较好。
聂燕,杨竞,温静,梁浩[8](2012)在《79例经内镜检出的胃肠道类癌的回顾性分析及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胃肠道类癌的临床表现,内镜、病理特点及治疗选择,以提高胃肠道类癌的诊疗水平。方法解放军总医院2007年1月-2011年3月经内镜检出并经病理证实的类癌患者79例,对其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病理诊断、治疗方法、有无转移及治疗效果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组79例胃肠道类癌患者中,胃类癌占12.7%(10/79),十二指肠类癌占11.4%(9/79),乙状结肠类癌占1.3%(1/79),直肠类癌占74.6%(59/79),均无典型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为息肉样或黏膜下隆起性肿物。本组31例经活组织检查确诊,48例经术后病理确诊。41例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嗜铬粒蛋白A(CgA)、突触素(Syn)、CD56阳性率较高,分别为34.1%、100.0%和80.5%。本组患者62例行内镜下治疗且治愈。本组患者类癌转移率较低,为7.6%(6/79)。结论类癌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胃肠镜检查及病理是发现、诊断类癌的重要手段。治疗方式的选择可依据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而定。符合内镜下治疗标准的病例,应首选内镜下治疗。
刘明宗[9](2011)在《98例胃肠道类癌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胃肠道类癌的临床治疗方法并对预后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8月~2010年3月期间消化科收治的胃肠道类癌98例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结果:肿瘤直径≤2cm,无淋巴转移、未侵入肌层的患者1、3、5年累积生存率(100.00%,97.50%,97.50%),显着高于肿瘤直径>2cm,淋巴转移或侵入肌层患者1、3、5年累积生存率(100.00%,79.31%,53.45%),胃类癌3年以上累积生存率低于其他各组,结肠类癌与肿瘤直径>2cm,淋巴转移或侵入肌层的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约为50%左右,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肠道类癌的临床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同时应加强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提高生存率和预后效果。
薛秋,蒋松琪,黄建,王小林[10](2011)在《胃肠道类癌36例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胃肠道类癌的诊治方法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6年3月-2010年3月的36例胃肠道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胃类癌8例、十二指肠类癌1例、小肠类癌2例、阑尾类癌15例、结肠类癌4例、直肠类癌6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腹部肿块、消化道出血和梗阻。术前15例(42%)经活检确诊。根治性切除35例,剖腹探查1例。根治性切除35例中16例(45.7%)肿瘤浸润深度超过肌层,余19例(54.2%)局限在黏膜及黏膜下层,其中7例(19%)有区域淋巴结转移。随防6个月10年,22例生存5年以上,8例生存10年以上。结论:胃肠道类癌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合理的外科治疗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二、胃肠道类癌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肠道类癌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56例胃肠道类癌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3)胃肠道类癌六例CT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2 结果 |
3 讨论 |
(4)胃肠道类癌诊疗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及分类 |
二、临床表现 |
三、诊断 |
(一) 实验室检查 |
2. Cg A: |
3. 免疫组化染色法: |
(二) 影像学检查 |
1. CT: |
2. PET: |
3. SRS: |
4. SRS: |
5. 其他: |
(三) 内镜检查 |
1. 内镜检查: |
2. 超声内镜 (EUS) : |
(四) 组织病理学检查 |
四、治疗 |
五、展望 |
六、总结 |
(5)Notch1在胃肠道类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判断标准 |
四、统计学分析 |
结 果 |
1. 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形态学变化: |
2. Notch1在胃肠道肿瘤中的表达: |
3. Notch1与胃肠道类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
4. Notch1的阳性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
讨 论 |
(8)79例经内镜检出的胃肠道类癌的回顾性分析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上腹不适、腹泻、便秘、便血、体重下降等。 |
2.2 肿瘤部位 |
2.3 内镜表现 |
2.4 内镜诊断及病理检查 |
2.5 治疗方法 |
2.6 有无转移及治疗效果 |
3 讨论 |
(9)98例胃肠道类癌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10)胃肠道类癌36例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肿瘤病理资料 |
1.3 诊断 |
1.4 治疗 |
2 结果 |
2.1 治疗结果 |
2.2 随访结果 |
3 讨论 |
3.1 消化道类癌的分布和临床表现 |
3.2 消化道类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3.3 消化道类癌的治疗和预后 |
四、胃肠道类癌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胃肠道类癌的动态增强CT特征分析[J]. 崔润河,刘慧,赵磊.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15(04)
- [2]56例胃肠道类癌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分析[J]. 孙稳莲. 中国现代医生, 2014(07)
- [3]胃肠道类癌六例CT误诊分析[J]. 李艳梅,步军,陈松.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3(05)
- [4]胃肠道类癌诊疗新进展[J]. 闫冰,封怡多,张莹,崔培林,徐有青.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12)
- [5]Notch1在胃肠道类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研究[J]. 陈桂权,张志坚,程树红,刘宇虎,陈孟君,黄妙兴.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07)
- [6]胃肠道类癌的内镜诊断及治疗[J]. 刘兰香.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2(03)
- [7]胃肠道类癌(附12例)的诊治体会[A]. 朱国民. 江西省第二届胃肠外科学术会议暨江西省第十二次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12
- [8]79例经内镜检出的胃肠道类癌的回顾性分析及文献复习[J]. 聂燕,杨竞,温静,梁浩.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2(04)
- [9]98例胃肠道类癌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分析[J]. 刘明宗. 中国当代医药, 2011(17)
- [10]胃肠道类癌36例诊治分析[J]. 薛秋,蒋松琪,黄建,王小林.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