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钻探工程设计精要(论文文献综述)
朱旭明[1](2021)在《松科2井井底涡轮钻具工况采集与分析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学钻探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观测数据和验证关键假说的机会,是人类目前获取地球内部信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涡轮钻具是进行深孔、超深孔钻探的关键技术装备之一。我国对于涡轮钻具及涡轮钻井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水平较国外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对小口径涡轮钻具的研发使用更是近乎空白。通过对国外小口径涡轮钻井技术的研究与借鉴,不仅可以为我国万米超深科学探孔的设计与实施、深部油气和地热田的勘探与开发、干热岩等非常规能源的研究与勘探(而这是对我国的基础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研究与工程)提供科学决策的信心与依据,而且可以很好地推动我国对涡轮钻具的自主研发及应用。为探索涡轮钻取心钻进的科学操作规律,并为进一步实现各类钻具的井内工况采集及其信号的远程传输研究做技术储备,在“地质勘查高温井底动力取心钻进系统研究应用”中,研究试制出涡轮钻井底工况采集分析系统。该系统的核心技术为对涡轮钻压降、轴压、输出扭矩、输出转速以及温度五项参数进行井下采集、存储与地面回放,以及完成井下强振动、高温、高压条件下检测短节整体的减振、耐温和密封设计,并建立和设计出相应的涡轮钻具工况分析模型及软件。首先,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所施工的多口科钻井的目的意义、发展历程进行了整理,归纳并阐述了科学钻探施工的特点和难点,从而引出了高温井底动力取心钻进系统研究的紧迫性,并对为解决深部钻探过程中的井底破岩效率不足等问题所采用的涡轮钻具钻井技术进行了概述,提出了对松科2井井下涡轮钻具工况参数获取的需求。随后分别就目前国内外随钻测量及井下工程参数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整理,明确了科学钻探井底涡轮钻具工况采集与分析系统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其次,介绍了松科2井的基本信息,包括井位选取、地层情况、井身结构等,以及所用井底涡轮钻具的技术性能参数、结构、工作原理和输出特性。通过分析井下高温高压强震等复杂环境要求及特点,对检测系统原理进行总体框架设计。明确对涡轮钻具工况分析所需检测的工程参数,设计转速、压强、扭矩、轴压和温度参数的检测方式。其中采用加速度计计算离心力间接得到转速参数;钻井液压强通过特制压力传感器进行检测;扭矩和轴压则通过组合式应变片检测;温度通过热电阻检测获取。再次,对井下检测短节进行设计,包括检测短节的安装位置、适用于各检测传感器合理布置的新型机械结构设计。对设计的短节机械结构通过理论计算和软件模拟进行受力分析,以校核所设计短节的机械强度。由于短节随钻具下入井底,将面临高温高压及强振等恶劣环境,需要对短节的密封耐压结构进行着重设计并进行多轮测试。检测短节最终采用新型周向三腔结构、内外筒螺纹连接、锥形密封面配合6道耐高温氟胶O型圈密封,以满足井下复杂条件下的使用需求。第四章主要对检测电路进行了设计,着重在检测电路耐高温元器件方面进行了方案优选,通过试验选择合适的采集板及应变片粘接剂。采用耐高温离心加速度计测转速、耐高温应变传感器与耐高温运算放大器组合、耐高温微处理器与耐高温存储芯片等组合方法,形成了一整套适于深部钻探工程检测井底工况的电子检测系统。第五章对地表分析系统进行了设计,通过对井下短节采集的数据进行地表回放,并根据扭矩轴压耦合分析、大温差循环井浆温度场分布建模及新型摩阻式钻井液压强计算分析,建立涡轮钻工况分析软件的理论计算模型;根据井下采集模块实测数据和理论计算数据的差值,对比、修正理论模型的误差,分析多因素对涡轮钻具输出特性的影响。通过建立井下多测量参数耦合及反演分析理论计算模型,为后续优化地面参数组合以及维护和调整钻井液体系提供依据。第六章介绍了对整体检测系统进行的室内实验和现场应用,室内试验包括扭矩和转速试验、轴压和压强试验、温度和振动试验以及密封性能试验。通过反复试验,确保检测短节能够实现在松科2井井下不低于175℃和80MPa高温高压环境下、连续正常工作36小时以上。通过现场标定及仪器下井应用,得到了一定的试验结果。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深部钻探井下涡轮钻具工况采集与分析系统的研制开展了一系列理论及实践研究工作,综合了多学科的理论及技术,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应用,相关的理论研究及试验结果证明该系统基本满足了预期设计要求,对后续深部钻探的钻具井下工况采集及其信号的远程传输研究,研制涡轮钻具井底驱动的高转速取心钻进系统,及充分发挥涡轮钻具特性的金刚石钻头高转速深井取心钻进工艺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仍有较多的相关研究亟待在后续的工作中进行进一步深入探索。
郑文龙[2](2020)在《松科2井抗高温钻井液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科学钻探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观测数据和验证关键假说的机会,是人类目前获取地球内部信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钻井液的组分具有温度敏感性,增加了高温钻井液配制以及性能调控的难度。研究高温对造浆粘土、各类功能型处理剂等组分的影响规律,对于高温钻井液的配制、钻井液在使用过程中性能变化的原因分析以及钻井液处理方案的制定等均是极为必要的。钻井液的高温流变性直接关系到钻屑悬浮及携带、沿程循环压降、碎岩效率等诸多方面,测定并分析不同温度、不同环境下的钻井液流变特性具有极为重要的工程价值和科研意义。首先,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所施工的多口科钻井所用钻井液体系进行了总结、归纳,明确了不同科钻井钻井液体系选用及性能调控的要点。科钻井对岩心质量、岩心采取率要求高,所施工区域地质资料贫乏,钻遇复杂地层的风险高,钻井液设计及性能调控需要满足长时间稳定井壁、适应于多种取心工艺、有助于井底动力机具效能的发挥等多项要求。就目前国内外室内与现场应用的抗高温钻井液进行了整理,明确了抗高温钻井液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着重对钻井液高温流变性研究进行了探讨。其次,介绍了松科2井的基本信息,包括井位选取、地层情况、井身结构等,明确了松科2井不同开次、不同层段钻井液设计的要点,大致分为上部地层的水敏性问题、三开阶段的抗高温防塌问题以及四开以下的超高温问题。介绍了用于本项研究所需的重要仪器。就最小二乘法的基本原理及用于钻井液高温流变性拟合的可行性进行了阐述。再次,就高温对膨润土、凹凸棒土及海泡石土浆液的影响规律进行了老化和高温高压流变性测试等试验。就粘土种类及加量、无机盐、测试温度等因素对其高温流变性的影响规律进行了阐述。结果表明,在8%加量情况下,膨润土浆液的粘度随温度升高先增加后降低;海泡石浆液表现出类似特征,但不如膨润土浆明显;凹凸棒土浆液则随温度升高粘度持续降低。无机盐存在时,膨润土浆因发生絮凝而粘度增加,凹凸棒土和海泡石浆则由于增强了纤维间的纠缠能力而粘度稳定能力增强。高温老化后的凹凸棒土和海泡石浆液的流变性极为反常,对其高温流变方程拟合造成了困难。第四章首先通过高温老化试验证明了常用的抗高温处理剂如SPNH、SMC等磺化材料以及多种抗高温聚合物材料等均会发生一定的高温减效,尤其是在无机盐存在时该现象更为明显。相比于卤盐,甲酸盐的加入使得各类处理剂的性能衰减程度有所减轻。就大分子聚合物的高温流变特性影响因素进行了试验探究。结果表明,聚合物溶液在高温下粘度基本丧失;盐量越高、剪切速率越高、剪切时间越长、p H值越高,粘度衰减幅度越大;甲酸盐有助于聚合物溶液高温下粘度的稳定。聚合物溶液适于以幂律模型进行表征,升温使得其稠度系数减小,流型指数增加,由假塑性流体向牛顿流体转换的趋势增强。将造浆土与之复配可大幅提高浆液体系的粘度稳定能力。第五章则通过抗高温抗盐处理剂的优选及复配,完成了抗245℃的钻井液配方构建及综合性能评价。结果表明,该配方钻井液的高温稳定性、流变性、失水造壁性、抑制性、润滑性、抗污染能力等综合性能指标良好。就涡轮钻取心时发生的重晶石在高速离心下堵塞岩心管问题,结合前期的配方研究完成了基于饱和氯化钠的抗高温无固相盐水钻井液体系设计。第六章就松科2井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同开次的钻井液使用情况及性能调控思路、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就使用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并反思。总体而言,本项研究工作在明确高温对钻井液各组分影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不同开次的性能要求,以及钻井液体系转换的便利性、性能调整的连续性和整体钻井液使用成本的经济性。认识到只有通过多种测试手段探明高温对钻井液各组分性能影响的规律,才能使得抗高温钻井液的配制与性能调控的精准化成为可能。本文在完成室内探究的基础上,就所获配方钻井液进行了工程验证,丰富了对高温钻井液的认知,也为超深油气井、干热岩等高温钻井液技术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依据。
王达,赵国隆,左汝强,孙建华,周红军,张林霞,李艺[3](2019)在《地质钻探工程的发展历程与展望——回顾探矿工程事业70年》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壮大,我国的探矿工程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70年来,通过几代探矿人的坚持不懈和努力奋斗,目前我国地质钻探技术水平基本与世界同步,在许多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有些钻探技术、装备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从整个地质行业乃至整个国家工业发展的维度上回顾我国探矿工程7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4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探矿工程创建起步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探矿工程技术稳步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70-80年代);探矿工程扩大服务领域阶段(大致为20世纪最后15年);钻探工程技术全面、深入发展,逐步进入世界一流的阶段(21世纪以来)。分别对这4个阶段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取得的主要技术成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阐明了70年来探矿工程为国家经济建设、为我国成为至今世界上唯一制造业体系最完整的国家做出的重要贡献。展望了在深地探测、大洋钻探、极地钻探、水合物及干热岩等新型资源勘查、环境工程等领域以及智能化等方面钻探工程的发展前景。
罗飞,王大洲[4](2019)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历史考察》文中提出全面梳理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历史过程,重点考察了工程的预研究、选址和建设历程,分析了围绕工程开展的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以及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对我国地质学、钻探技术以及地球深部探测的推动作用。最后,从工程预研、团队建设、管理机制、国际合作、自主创新、知识提炼等方面总结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成功经验。
朱永宜,王稳石,张恒春,闫家,曹龙龙,许洁,孟庆鸿,谈晓丽[5](2018)在《我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实施概况及其取心钻进技术体系》文中提出科学钻探是为包括构造运动、气候变迁、火山喷发、地震机理、陨星撞击等基础地学研究领域,提取地球深部信息、建立地下长期观测网络的科学工程。开展科学钻探,不仅将促进我国地学基础理论研究走向国际前沿,实现从地质大国向地质强国的转变,还具有拉动我国钻探工程整体进步,提高其技术、学术水平和国际地位的工程技术意义。在通过科学钻探获取的地下信息中,岩心是直接反映地球演变历史的实物资料,也是最为地质学家所重视的研究资料。我国自2001年启动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以来,素以全过程连续钻取岩心和对岩心的高质量要求着称于世。本文概略介绍了我国已成功实施的4项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着重介绍了在工程中形成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钻探取心钻进技术体系:井底动力取心钻进系统、大口径长回次钻程取心钻进系统、极复杂地层原状取心钻进系统,以及各类岩心的无损出管方法,介绍了各钻进系统在工程应用中取得的主要成果。
张晓西,杨经绥,张惠,胡郁乐,苏德辰[6](2013)在《科学钻探——深化岩石学研究的金钥匙》文中研究表明岩石学的研究对象是岩石,但离开具体的岩石标本是无法进行岩石学研究的,而要开展深入的岩石学研究,仅仅依靠从地表获取的岩石样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获得来自地球深处的岩石标本,这就只能依靠钻探工程了。科学钻探可以为岩石学研究提供来自地球深部的岩石样品,而开展对这些来自地球深处、携带大量信息的连续岩心进行系统研究,必然会促进岩石学的发展。而岩石学研究成果又能够为钻探施工提供设计依据,同时,深入的岩石学研究对钻探工程提出的要求还能够促进钻探技术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只有充分重视钻探工程才是真正重视地学研究、重视岩石学研究。
张金昌,谢文卫[7](2010)在《科学超深井钻探技术国内外现状》文中研究表明文章阐述了实施科学钻探的必要性,简要回顾了科学钻探技术发展历程。以前苏联科拉科学超深井钻探技术,联邦德国大陆深钻计划(KTB),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美国卡洪山口项目钻探技术,美国夏威夷项目钻探技术,湖泊科学钻探技术等为例,介绍了世界各国在实施科学钻探工程过程中形成的特色技术以及取得的技术成就。论述了实施科学钻探工程前,进行人才队伍培养和关键技术准备的必要性。
张林霞,王达,叶建良,张伟,张金昌[8](2008)在《探矿工程学科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一、探矿工程在地质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探矿工程的地位探矿工程是地质工程多工种合成作战的重要方面军,是地质、矿产普查勘探、工程地质勘查、验证地质认识以及地球物理勘探直接取得地下实物资料的唯一技术方法,也是各种工程基础、隧涵洞、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等工程施工的重要技术方法,同时钻孔(井)、坑道为获取地下地质体信息、探测深部地壳、开采矿产资源、建设地下实验室或观测站等提供通道。
王达,张伟,张晓西,杨甘生,贾军,杨凯华,朱永宜,谢文卫,赵尔信,倪家騄,张培丰,朱文鉴,王永平,樊腊生,叶建良[9](2006)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硬岩深井取心钻探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项目属地质勘探和石油钻井技术领域。项目研究以孔底动力冲击回转取心钻具进行硬及坚硬结晶岩地层的取心钻进为重点,形成了一整套先进、实用的取心钻探新技术。采用这套硬岩深井大口径取心钻探新技术满足了科钻一井的取心质量要求,大幅度地提高了取心钻进的机械钻速和回次长度,显着地降低了施工时间和成本。该技术主要由以下的研究成果组成:
黄新燕[10](2006)在《中国第一井探索 地球5000米深处的奥秘》文中研究说明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深入地下5158米公元2001年至2005年,历经1354天的奋战,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胜利竣工,在江苏省东海县毛北村成功深入地下5158米,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这标志着我国"入地"计划获得重大突破。这也是当前正在实施的国际大陆科学钻探
二、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钻探工程设计精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钻探工程设计精要(论文提纲范文)
(1)松科2井井底涡轮钻具工况采集与分析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科学钻探发展概述 |
1.1.2 涡轮井底动力钻具简介 |
1.1.3 科学问题及项目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随钻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
1.2.2 井下工程参数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井下涡轮工况参数检测设计 |
2.1 松科2 井基本信息 |
2.1.1 地理及构造概况 |
2.1.2 地层概况及取心要求 |
2.1.3 地层压力及温度 |
2.2 松科2 井涡轮钻具 |
2.2.1 涡轮钻具技术性能参数 |
2.2.2 涡轮钻具结构与工作原理 |
2.2.3 涡轮钻具输出特性 |
2.3 井下参数检测系统总体设计 |
2.3.1 系统的环境要求和特点 |
2.3.2 检测系统原理总体框架 |
2.4 参数检测方式设计 |
2.4.1 加速度计式转速检测 |
2.4.2 特制压强传感器设计 |
2.4.3 组合应变片式扭矩与轴压检测 |
2.4.4 贴片式热电阻测温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井下检测短节设计 |
3.1 检测短节安装位置设计 |
3.2 短节新型机械结构设计 |
3.3 检测短节受力分析 |
3.4 检测短节强度校核 |
3.4.1 理论计算 |
3.4.2 软件分析 |
3.5 密封耐压设计与测试 |
3.5.1 密封耐压初步设计 |
3.5.2 实验室密封耐压测试 |
3.5.3 密封耐压设计改进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井下检测电路设计 |
4.1 检测电路原理设计 |
4.2 检测电路元器件耐高温优选 |
4.2.1 测井采集板芯片选型方案 |
4.2.2 采集板及应变片粘结剂选择 |
4.2.3 耐高温电池优选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表分析系统设计 |
5.1 数据分析 |
5.1.1 扭矩与轴压耦合分析 |
5.1.2 循环温度场分布分析 |
5.1.3 新型摩阻式压强分析 |
5.2 数据分析软件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室内试验及现场应用 |
6.1 室内试验 |
6.1.1 扭矩、转速试验 |
6.1.2 轴压、压强试验 |
6.1.3 温度、振动试验 |
6.1.4 密封性能试验 |
6.2 现场应用 |
6.2.1 仪器组装与相关标定 |
6.2.2 仪器连接与入井过程 |
6.2.3 仪器取出与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结论与认识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松科2井抗高温钻井液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科学钻探简介 |
1.1.2 科学钻探的目的和意义 |
1.1.3 科学钻探的发展历程 |
1.1.4 科学钻探的特点及难点 |
1.1.5 项目的来源 |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科学钻探钻井液研究及应用现状 |
1.2.2 抗高温水基钻井液研究及应用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预期目标及创新点 |
第二章 松科2井钻井液设计要素及研究方法 |
2.1 松科2井基本信息 |
2.1.1 地理概况 |
2.1.2 构造概况 |
2.1.3 地层概况及取心要求 |
2.2 松科2井钻井液设计要素 |
2.3 研究所用仪器 |
2.3.1 高温高压流变仪 |
2.3.2 滚子加热炉 |
2.3.3 极压润滑仪 |
2.3.4 粘附系数仪 |
2.3.5 高温高压静态滤失仪 |
2.3.6 高温高压膨胀仪 |
2.3.7 钻井液样品配制方法 |
2.4 钻井液流变模型拟合及优选 |
2.4.1 钻井液流变性常用流变模式 |
2.4.2 一元线性回归及最小二乘法原理 |
2.4.3 钻井液流变模式拟合步骤 |
2.4.4 拟合效果对比及最佳钻井液流变模式的确定 |
2.4.5 温度对表观粘度的影响规律 |
第三章 高温对造浆土性能的影响 |
3.1 高温对膨润土流变性能的影响 |
3.1.1 膨润土的基本性质 |
3.1.2 高温老化对膨润土基浆性能的影响 |
3.1.3 膨润土浆高温高压流变性影响因素 |
3.2 高温对凹凸棒土流变性能的影响 |
3.2.1 凹凸棒土基本性质 |
3.2.2 剪切时间对粘度的影响 |
3.2.3 老化温度对粒径的影响 |
3.2.4 凹凸棒土高温流变影响因素 |
3.3 高温对海泡石流变性能的影响 |
3.3.1 海泡石基本性质简介 |
3.3.2 海泡石高温流变特性影响因素探究 |
第四章 高温对钻井液处理剂的影响 |
4.1 高温对处理剂的影响机理 |
4.1.1 处理剂的高温降解 |
4.1.2 处理剂的高温交联 |
4.1.3 处理剂在粘土表面的高温解吸作用 |
4.1.4 抗高温处理剂的作用机理 |
4.2 高温老化对处理剂性能的影响 |
4.2.1 高温老化对磺化类降水剂的影响 |
4.2.2 高温老化对聚合物类降水剂的影响 |
4.3 高温对聚合物处理剂流变性的影响 |
4.3.1 聚合物种类的影响 |
4.3.2 加量对聚合物高温流变性的影响 |
4.3.3 盐对聚合物流变性的影响 |
4.3.4 剪切时间对聚合物流变性的影响 |
4.3.5 土对聚合物流变性的影响 |
第五章 抗高温钻井液配方构建及性能评价 |
5.1 抗高温处理剂优选 |
5.1.1 抗高温增粘剂优选 |
5.1.2 抗高温降滤失剂优选 |
5.1.3 降粘剂优选 |
5.1.4 沥青类防塌剂优选 |
5.1.5 抗温抗盐润滑剂 |
5.1.6 抑制剂优选 |
5.2 抗245℃配方构建及综合性能评价 |
5.2.1 .热稳定性评价 |
5.2.2 抗污染试验 |
5.2.3 抑制性试验 |
5.2.4 润滑性试验 |
5.2.5 高温流变模型优选及AV预测 |
5.3 抗245℃无固相盐水钻井液配方构建 |
5.3.1 盐对聚合物溶液的影响 |
5.3.2 聚合物降失水剂优选 |
5.3.3 沥青粉优选 |
5.3.4 NaCl加量调整 |
第六章 松科2井钻井液现场应用 |
6.1 二开以浅特殊钻井工序下钻井液技术 |
6.1.1 二开以浅地层情况 |
6.1.2 二开钻井液配方设计 |
6.1.3 二开以浅先导孔钻井液性能调控 |
6.1.4 扩孔钻井液性能调控 |
6.2 抗高温防塌钻井液在三开连续取心的应用 |
6.2.1 三开地层情况及岩性特征 |
6.2.2 三开钻井液考虑要素 |
6.2.3 三开钻井液配方构建及综合性能评价 |
6.2.4 三开钻井液维护与处理 |
6.3 抗高温钻井液在四开的应用 |
6.3.1 四开地层情况及岩性特征 |
6.3.2 钻井液工作难点 |
6.3.3 钻井液体系及维护处理 |
6.4 抗高温钻井液在五开的应用 |
6.4.1 五开地层概况及钻井液工作难点 |
6.4.2 五开钻井液的使用及维护 |
第七章 结论 |
7.1 结论与认识 |
7.2 创新点 |
7.3 论文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地质钻探工程的发展历程与展望——回顾探矿工程事业70年(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新中国成立初期探矿工程创建起步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
1.1 创建探矿工程队伍 |
1.2 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
1.3 发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情报工作 |
1.3.1 科学研究工作 |
1.3.2 科技情报工作 |
1.3.2.1 创办专业杂志 |
1.3.2.2 创建学术组织 |
1.3.2.3 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
1.4 在引进的基础上研发国产钻探装备 |
1.5 初步建立管理体系,建章立制 |
1.5.1 操作规程 |
1.5.2 管理办法 |
1.5.3 定额 |
1.5.4 技术标准 |
1.6 小结 |
2 探矿工程技术稳步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
2.1 以绳索取心为主体的多工艺钻探技术逐步完善 |
2.1.1 以金刚石钻探为代表的新技术开始起步 |
2.1.2 以绳索取心钻进为主的小口径金刚石钻进技术成为地质岩心钻探主体 |
2.1.3 液动冲击回转钻进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
2.1.4 受控定向钻进技术研究应用成果斐然 |
2.2 以反循环为主体的多工艺空气钻探技术体系获推广应用 |
2.3 以低密度为主体的护孔、堵漏、保矿技术体系形成 |
2.4 以坑道机械化为主体的新奥法掘进技术体系得到推广应用 |
2.5 水文水井钻探、高温地热钻井技术体系初步形成 |
2.6 地质钻探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
2.7 地质勘查宏观协调和行业管理得到加强 |
2.8 科研能力及国际交流得以加强 |
2.9 小结 |
3 探矿工程扩大服务领域阶段(大致为20世纪最后15年) |
3.1 贯彻地矿部“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取得显着经济效益 |
3.2 工程勘察钻探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
3.3 工程施工钻探技术与设备快速发展 |
3.3.1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 |
3.3.2 基坑支护与地基处理设备 |
3.3.3 非开挖管线铺设技术与设备 |
3.3.4 其他特殊工程 |
3.4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初显神威 |
3.5 坑探工程技术进步,服务领域拓宽 |
3.6 对接井施工技术解决盐岩采矿技术难题 |
3.7 建筑装修薄壁工程钻技术 |
3.8 地质钻探技术稳中求进 |
3.9 小结 |
4 钻探工程技术全面、深入发展,逐步进入世界一流的阶段(21世纪以来) |
4.1 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大变革 |
4.2 全国各地积极开展深部钻探工程 |
4.3 钻探工程在地热、铀矿等新型能源资源勘探开发中一展身手 |
4.4 页岩气勘探开发依托钻井技术进步取得突破 |
4.5 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迈入世界领先水平 |
4.6 大陆科学钻探工程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
4.6.1 前期准备工作 |
4.6.2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 |
4.6.3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 |
4.6.4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 |
4.6.5 松辽盆地科学钻探工程 |
4.6.6 极地钻探工程 |
4.7 积极开展大洋钻探 |
4.8 积极开展绿色勘查钻探技术研究 |
4.9 探矿工程专业标准体系逐步成熟并完善 |
4.10 钻探技术在矿山救援等特种工程中发挥巨大作用 |
5 展望 |
(4)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工程立项 |
1. 立项背景 |
2. 预研工作 |
三、工程施工 |
1. 施工准备 |
2. 施工过程 |
3. 工艺创新 |
四、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科技成就 |
五、结语 |
(5)我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实施概况及其取心钻进技术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实施概况 |
2 我国科学钻探取心钻进技术体系 |
2.1 井底动力复合驱动硬岩钻进系统 |
2.1.1 工作原理 |
2.1.2 工程应用 |
2.1.3 常用钻具组合 |
2.2 大口径同径取心与长回次钻程钻进系统 |
2.2.1 大口径取心钻具 |
2.2.1. 1 技术思路的提出 |
2.2.1. 2 关键技术与技术参数 |
2.2.1. 3 工程应用 |
2.2.2 长回次钻程钻进 |
2.2.2. 1 回次米进尺钻时概念 |
2.2.2. 2 钻具组合与基本要求 |
2.2.2. 3 工程应用 |
2.3 极复杂地层取心钻进系统 |
2.3.1 迷宫式流沙层隔液保真取样钻具 |
2.3.1. 1 钻具结构与工作原理 |
2.3.1. 2 工程应用 |
2.3.2 扇面水槽隔液钻头 |
2.3.2. 1 钻头结构与工作原理 |
2.3.2. 2 工程应用 |
2.3.3 破碎地层超长半合管钻进系统 |
2.3.3. 1 半合管加工工艺的演变 |
2.3.3. 2 加长半合管加工工艺 |
2.3.3. 3 工程应用 |
2.4 粗大岩心原状出管方法 |
2.4.1 问题的提出 |
2.4.2 松软、完整岩心水力出心法 |
2.4.3 坚硬、脆性岩心机械出心法 |
3 科学钻探取心技术成果的意义 |
(6)科学钻探——深化岩石学研究的金钥匙(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科学钻探与岩石学研究的相关性 |
2.1 钻探工程的内涵 |
2.2 科学钻探的内涵 |
2.3 钻探技术人员应该了解岩石学基本知识 |
3 科学钻探如何满足岩石学研究的需要和促进岩石学发展? |
3.1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岩心为变质岩石学研究提供研究依据 |
3.2 科学钻探为陨石撞击地球提供直接证据 |
3.2.1 墨西哥尤卡坦陨石坑科学钻探 (Chicxulub-Scientific Drilling Project) (图4~6) |
3.2.2 埃尔古古伊恩湖科学钻探 (El'gygytgyn Drilling-Project) |
3.3 科学钻探能够深化火山岩与火山机制研究 |
3.3.1 夏威夷科学钻探项目 (Hawai'i Scientific Drilling-Project) |
3.3.2 日本云仙科学钻探 (Unzen Scientific Drilling-Project) |
4 结论 |
(7)科学超深井钻探技术国内外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现状 |
1.1 科拉科学超深井钻探技术 |
1.2 德国KTB |
(1) 先导孔: |
(2) KTB主孔: |
1.3 其他科学钻探 |
(1) 美国卡洪山口项目钻探技术: |
(2) 美国夏威夷项目钻探技术: |
(3) 湖泊科学钻探技术: |
2 我国大陆科学钻探 |
3 小结 |
四、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钻探工程设计精要(论文参考文献)
- [1]松科2井井底涡轮钻具工况采集与分析系统研究[D]. 朱旭明.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2]松科2井抗高温钻井液技术研究与应用[D]. 郑文龙.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3]地质钻探工程的发展历程与展望——回顾探矿工程事业70年[J]. 王达,赵国隆,左汝强,孙建华,周红军,张林霞,李艺.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9(09)
- [4]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历史考察[J]. 罗飞,王大洲.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9(08)
- [5]我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实施概况及其取心钻进技术体系[J]. 朱永宜,王稳石,张恒春,闫家,曹龙龙,许洁,孟庆鸿,谈晓丽. 地质学报, 2018(10)
- [6]科学钻探——深化岩石学研究的金钥匙[J]. 张晓西,杨经绥,张惠,胡郁乐,苏德辰. 中国地质, 2013(03)
- [7]科学超深井钻探技术国内外现状[J]. 张金昌,谢文卫. 地质学报, 2010(06)
- [8]探矿工程学科发展研究[A]. 张林霞,王达,叶建良,张伟,张金昌. 2008—2009地质学学科发展报告, 2008
- [9]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硬岩深井取心钻探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A]. 王达,张伟,张晓西,杨甘生,贾军,杨凯华,朱永宜,谢文卫,赵尔信,倪家騄,张培丰,朱文鉴,王永平,樊腊生,叶建良. “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二——“十五”地质行业获奖成果资料汇编, 2006
- [10]中国第一井探索 地球5000米深处的奥秘[J]. 黄新燕. 地球,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