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癌性腹水

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癌性腹水

一、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癌性腹水(论文文献综述)

彭美华,郭燕,刘晓玲,李江,林福建[1](2021)在《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肿瘤恶病质腹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在恶病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的60例肿瘤恶病质腹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行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研究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30例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100%,对照组30例患者一次穿刺成功22例,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73.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3.3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急性腹膜炎和损伤重要脏器,其中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恶病质腹水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可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与有效性显着,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王洁[2](2021)在《中药塌渍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肝癌相关性腹水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从真实世界提取客观数据,探讨中药塌渍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肝癌相关性腹水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更加安全、稳定、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本课题收集吉林省中医院肝脾胃病科2014年1月-2020年9月的91例肝癌相关性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以中药塌渍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为干预因素,分为治疗组(中药塌渍配合红外线照射+中西医常规治疗)59例和对照组(中西医常规治疗)32例,分析两组患者腹水深度、腹围、体重、中医症状评分以及患者肝肾功能和电解质等情况,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差别。结果:1腹水消退方面:两组患者超声下腹水深度治疗前后的差值以及治疗后的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腹水分度的组间比较,均得P<0.05,有显着性差异,相较之下,在腹水消退方面,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更好。2腹围、体重方面:两组患者腹围和体重治疗后及治疗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P<0.05,差别显着,就腹围、体重的改善变化而言,治疗组的疗效更好。3中医临床症状方面: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的比较以及两者差值的组间对比,结果均显示P<0.05,比较结果差别较大;说明中药塌渍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对中医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4整体疗效方面:经过治疗后,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7%、68.8%,其中治疗组显效11例,有效39例,无效9例,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20例,无效10例,检验得P<0.05,差别明显,说明治疗组取得的整体疗效更好。5实验室指标:5.1肝功能:对比治疗前后两组AST、ALT、ALB、TBIL的数值,均得P<0.05,差异显着,两组治疗后肝功能数值比较发现P>0.05,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方案均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但二者没有明显优劣。5.2肾功能和电解质:治疗前后两组患者SCr、BUN、K+、Na+、Cl-的数值分别进行比较,其中K+数值比较后P<0.05,差异显着,表明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方案均可改善钾离子,而其余项目的比较均为P>0.05,无显着性差异,表明两种治疗均对患者的肾功能和电解质没有影响,证明治疗方法安全有效。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肝癌相关性腹水,在中西医治疗基础上加中药塌渍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其效果更佳。在大量消退腹水的同时,还可缓解改善相应临床症状,提高肝癌腹水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且该疗法安全性良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发与推广。

王一同[3](2021)在《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恶性腹水是晚期结肠癌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西医目前主要采用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全身化疗或联合腹腔灌注化疗等方法,但恶性腹水患者多为肿瘤晚期,经过多程放、化疗治疗,体质较差,再次化疗的敏感性及耐受性降低,且恶性腹水多为血性,无法大量置管引流,使腹胀、喘憋等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需探索更为温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中药腹腔灌注,可避免口服汤药引起的胃肠不适,副反应小,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恶性腹水的临床治疗。本团队致力于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研究多年,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恶性浆膜腔积液有一定的疗效,庄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有效率为66.42%;杨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对于恶性胸水有效率为60.00%;袁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于消化系统肿瘤来源恶性腹水有效率为75.4%,疗效更好,但前期研究对于不同癌种患者分层后病例数较少,未进行具体分层讨论。恶性腹水的生成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本团队前期基础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能够降低恶性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使腹水颜色变浅,推测华蟾素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干预恶性腹水的生成。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近年来提出的全新肿瘤血管新生模式,可能与传统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共同促进恶性腹水的生成。既往多数研究关注在华蟾素对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的影响,鲜有研究探究华蟾素对VM形成的影响。研究目的临床部分:明确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对于结肠癌这一单一病种来源的恶性腹水的疗效及该治疗方法对应的优效人群特征,以期为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提供更为个体化的临床指导。实验部分:由临床现象探索内在机制。以VM为新切入点,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观察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VM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从而更为全面地从肿瘤血管新生角度阐述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临床部分:采用单臂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行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患者临床资料,从腹水量控制率、腹水质改善率、KPS评分改善情况及患者生存期方面进行疗效评价,同时评价安全性。进一步对比不同因素(如肿瘤原发病特点、转移情况、整体及局部中医辨证分型、合并全身治疗等)对疗效的影响,从中筛选优效病例,总结优效人群特征。实验部分:(1)采用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法建立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观察造模前后及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前后裸鼠一般体征、体重、腹围、腹水量、腹水红细胞数量及腹腔转移瘤瘤重等。(2)采用CoCl2化学诱导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缺氧模型;采用CCK-8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3)采用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通过PAS-CD31组织化学与免疫组化双染法显示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VM的形成;显微镜下计数VM形成数目,观察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体外VM形成的影响。(4)采用RT-qPCR、Western-blot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 HCT116 细胞 VM 形成相关靶点 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临床部分:(1)腹水量疗效评价:研究共纳入135例患者。灌注后腹围较灌注前显着减小(P<0.01);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5例,稳定56例,合计有效83例,无效52例,总有效率61.5%。(2)腹水质疗效评价:灌注后腹水红细胞数、腹水肿瘤标记物、腹水乳酸脱氢酶水平较灌注前显着下降(P<0.01);腹水红细胞较治疗前下降≥25%者94例,总有效率74.0%;腹水肿瘤标记物较灌注前下降≥25%者70例,总有效率55.1%,其中CEA、CA199、CA724水平下降显着,铁蛋白水平较灌注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乳酸脱氢酶较治疗前下降≥25%者50例,总有效率39.4%。(3)KPS评分疗效评价:灌注后KPS评分较灌注前显着提高(P<0.01);较治疗前提高者41例,较治疗前稳定者82例,较治疗前减少者12例。(4)生存情况疗效评价:纳入患者截至末次随访,仍存活者2例,腹水生存期为1~31个月,平均腹水生存期5.66±4.59个月,中位腹水生存期4.00个月;腹水1年生存率为9.6%,2年生存率为3.7%,未见大于3年生存者。(5)安全性评价:出现不良反应者27例,占比20.0%,主要不良反应为腹痛(10例)、发热(11例)、恶心呕吐(3例)、腹泻(3例),多可耐受或对症治疗后可较快缓解,为1级轻度不良反应。未见由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肝、肾功能异常及心电图改变,未见腹腔感染、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安全性良好。(6)短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对于男性、有饮酒史、左半结肠、灌注前血液NLR≤2.81、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血性腹水、全身辨证含瘀毒证,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量控制方面疗效更好,其中结肠癌位置、腹水性质、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是影响腹水量控制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有饮酒史、无肝转移、有腹腔淋巴结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颜色改善方面疗效更好,其中肝转移、胆红素升高、腹水性质、局部辨证为影响腹水颜色改善率的独立预后因素。(7)长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有家族史、左半结肠、无肝转移、无脑转移、转移部位≤2个、灌注前无血中乳酸脱氢酶升高、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无不良反应及腹水量得到控制的患者腹水生存期更长,但与外部研究结果对比生存期未见明显延长。实验部分:(1)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可建立较为稳定的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可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2)华蟾素注射液腹腔注射可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生成、降低腹水中红细胞数目,抑制结肠癌腹腔转移瘤的生成。(3)缺氧微环境可促进结肠癌HCT116细胞迁移、侵袭,增强体外VM的形成能力。(4)华蟾素注射液可逆转缺氧对HCT116细胞造成的不良影响,抑制其增殖、迁移、侵袭及体内、体外VM的形成。(5)缺氧微环境可上调HCT116细胞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后可抑制HIF-1α、VEGF、MMP2、VE-cadherinmRNA及蛋白表达,对MMP9 mRNA及蛋白未见显着影响。研究结论临床部分:(1)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可有效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产生,延缓病情进展,降低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提高KPS评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2)左半结肠癌、无肝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的患者是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优效人群,通过人群特征初步筛选后用药可提高临床疗效。实验研究: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可能与其逆转肿瘤缺氧微环境,下调HIF-1α、VEGF、MMP2、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结肠癌细胞体内、体外VM的形成,同时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及腹腔侵袭有关。

王佩佩[4](2020)在《中药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癌性腹水的系统评价和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1研究目的系统评价中药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癌性腹水的疗效性及安全性,并分析多种不同中药注射液腹腔灌注辅助治疗癌性腹水的疗效及安全性,甄别中药注射液腹腔灌注干预治疗癌性腹水的优势品种。2研究方法2.1传统Meta分析以主题词“癌性腹水”、“中药注射液”、“随机”等及其相关自由词制定文献检索表达式,全方位检索2019年12月31日以前的中英文数据库相关文献,且使用灰色文献检索、引文检索等,收集所有中药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癌性腹水的RCT研究。严格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评价最终纳入的RCT文献质量,提取纳入研究的基线资料、文献信息、结局指标等数据资料,运用Stata 16.0软件及RevMan5.3进行卡方检验及汇总效应量,并根据研究特征预先设置亚组进行分析,并对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的相关变量因素进行回归分析。2.2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检索关于中药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癌性腹水的所有研究(含不同中药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的直接比较),纳入符合基本假设的RCT试验。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假设检验,评估其迭代收敛性,基于贝叶斯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效应模型进行网状Meta分析,运用R软件gemtc包、WinBUGS及Stata 16.0软件对各RCT结局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及分析,绘制各治疗措施比较的网状证据图及贡献图,计算不同中药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在各结局指标的排序概率及累计概率,进一步统计曲线下面积,预测不同中药注射液在疗效及安全性指标的排序的可能性。3研究结果3.1中药注射液联合顺铂(DDP)腹腔灌注治疗癌性腹水Meta分析纳入符合标准的研究35项,共计癌性腹水患者2490例,对照组1224例,治疗组1266例,涉及9种中药注射液。低偏倚风险≥3的研究约占20%。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顺铂腹腔灌注相比,中药注射液联合DDP腹腔灌注治疗癌性腹水Meta分析汇总的效应量及其可信区间分别为:临床总有效率OR=3.38(95%CI[2.79,4.09]),Z=12.57(p<0.00001)、KPS 评分改善率 OR=3.58(95%CI[2.73,4.69]),Z=9.22(p<0.00001)、骨髓抑制事件发生率 OR=0.36(95%CI[0.28,0.47]),Z=7.50(p<0.00001)、恶心呕吐事件发生率 OR=0.33(95%CI[0.26,0.42]),Z=8.92(p<0.00001)、肝肾功能受损事件发生率 OR=0.36(95%CI[0.20,0.64]),Z=3.40(p=0.0007)、发热事件发生率 OR=0.42(95%CI[0.26,0.70]),Z=3.40(p=0.0007)、腹痛事件发生率OR=0.52(95%CI[0.21,1.31]),Z=1.39(p=0.16)。除在降低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结局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癌性腹水原发灶不同亚组分析结果提示中药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对胃癌、肝癌、卵巢癌等原发灶引起的相关腹水均具有明显疗效,各个亚组内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肝癌组、卵巢癌组不同亚组之间经卡方检验无明显异质性(p=0.90)。不同中药注射液腹腔灌注临床总有效率的Meta亚组分析提示:与单纯DDP灌注相比,艾迪注射液+DDP灌注组、康艾注射液+DDP灌注组、康莱特注射液+DDP灌注组、榄香烯注射液+DDP灌注组、复方苦参注射液+DDP灌注组、猪苓多糖注射液+DDP灌注组、香菇多糖注射液+DDP灌注组、鸦胆子油乳注射液+DDP灌注组、白花蛇舌草注射液+DDP灌注组9个亚组内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种不同中药注射液的亚组间无明显异质性(p=0.93)。与单纯DDP灌注相比,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腹腔灌注对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及降低肿瘤标志物等方面有一定影响,对该结局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经回归分析显示原发灶的不同、疗程及用药频率、用药剂量、样本量等多因素对本研究结果影响较小。以临床有效率为例Egger法检验提示本研究无明显发表偏倚。3.2不同中药腹腔灌注治疗癌性腹水的疗效性及安全性网状Meta分析最终纳入符合同质性假设的定量分析研究31项,共涉及艾迪注射液、康艾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榄香烯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猪苓多糖注射液、香菇多糖注射液、鸦胆子油乳注射液8种中药注射液分别联合DDP腹腔灌注及单纯DDP腹腔灌注9种干预措施,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DDP+榄香烯(70.8%)>DDP+复方苦参(67.8%)>DDP+康莱特(65.9%)>DDP+鸦胆子油乳(58.6%)>DDP+猪苓多糖(57.1%)>DDP+艾迪(48.4%)>DDP+香菇多糖(41.7%)>DDP+康艾(39.2%)>DDP(0.5%);②在生活质量改善率方面:DDP+猪苓多糖(75.7%)>DDP+艾迪(59.8%)>DDP+康莱特(56%)>DDP+鸦胆子油乳(54.2%)>DDP+复方苦参(53%)>DDP+香菇多糖(50.9%)>DDP(0.5%);③在降低骨髓抑制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DDP+艾迪(89.6%)>DDP+鸦胆子油乳(57.6%)>DDP+复方苦参(57.5%)>DDP+猪苓多糖(57.5%)>DDP+康莱特(55.7%)>DDP+香菇多糖(47%)>DDP+榄香烯(46.9%)>DDP+康艾(28.9%)>DDP(9.4%);③在降低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DDP+艾迪(75.2%)>DDP+榄香烯(66%)>DDP+复方苦参(58.5%)>DDP+康莱特(58.1%)>DDP+猪苓多糖(57.3%)>DDP+鸦胆子油乳(56.7%)>DDP+康艾(48%)>DDP+香菇多糖(24.3%)>DDP(5.9%);④聚类分析结果提示:复方苦参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在同时提高临床疗效及降低骨髓抑制不良反应方面具有相对综合优势;复方苦参注射液、榄香烯注射液在同时提高临床疗效及降低恶心呕吐事件发生数方面具有相对综合优势;康莱特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在同时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及生活质量改善率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艾迪注射液在同时降低骨髓抑制及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占相对优势。且与康艾注射液+DDP相比,艾迪注射液+DDP(OR=0.19,95%CI[0.04,0.78])可明显降低骨髓抑制事件发生率,两两间接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漏斗图提示不同结局指标可能存在小样本发表偏倚。4研究结论与单纯DDP腹腔灌注治疗相比,中药注射液联合DDP腹腔灌注可显着提高癌性腹水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对胃癌、肝癌、卵巢癌等不同原发灶相关腹水的疗效无明显差异,均具有显着疗效。同时可改善恶性肿瘤相关腹水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其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等事件的发生率。其中榄香烯注射液在提高近期疗效方面可能具有相对优势,艾迪注射液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相对优势可能性较大,复方苦参注射液在同时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方面可能具有综合优势。

王楠[5](2020)在《恶性腹水中医证候要素与CT成像特点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影像学检查作为疾病诊断与临床治疗间的桥梁,是否可以纳入到中医的诊断中需要更多的研究,影像学成像特点是否与中医证候相关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报道。该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恶性腹水的CT成像特点和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以作为将恶性腹水影像学结果纳入到中医诊断中的初步尝试。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的收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诊断为恶性肿瘤并伴有腹水且行腹部CT的10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及影像资料、影像报告,并按照病案号检索查阅患者的住院病历及腹水穿刺病理结果,记录患者基本信息,中医四诊资料,将纳入的患者分为气滞湿阻证、寒湿困脾证、湿热内蕴证、肝脾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六种中医证型,并将其分为气滞证、湿证、寒证、热证、血瘀证、阴虚证、阳虚证等7种中医病性要素和肝、脾、肾等3种中医病位要素,比较以上中医证型要素与CT征象特点、腹水量、CT值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本研究所有数据均使用SPA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恶性腹水最常见的中医病性要素为湿证(49,32.45%),最常见的病位要素为脾(84,43.75%)、肝(49.25.52%)、肾(41,21.35%),各疾病组中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各CT征象与各证素间的P值分别为0.986、0.727、0.933、0.714,均大于0.05,即恶性腹水CT征象与中医证候要素间没有相关性,少量腹水与证候要素的相关性比较发现P=0.005<0.05,有统计学意义,即少量腹水与中医证候要素间有相关性,极少量、大量、中量腹水与证型要素的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即没有相关性。中医证候要素与CT均值相关性分析P=0.986>0.05,即恶性腹水的中医证候要素与CT均值间无相关性。研究结论及意义:恶性腹水最常见的中医证候要素为湿证,主要病位在脾、肝、肾,这与文献报道的鼓胀主要是以水湿之邪停滞为主,基本病理变化在肝、脾、肾三脏受损相一致。通过分析各证素在原发肿瘤中的分布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发现各组间证素分布无差异性。恶性腹水CT征象与中医证候要素之间没有相关性。恶性腹水的CT均值与中医证候要素之间没有相关性。少量腹水与中医证候要素之间有相关性,但大量、中量、极少量腹水与中医证候要素之间没有相关性。本研究仅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样本量较小,所以只能提出一个趋势性的研究结果,即恶性腹水中常见的中医证型要素为湿证,主要病位在肝、脾、肾,且仅得出少量腹水与中医证型要素间存在相关性。但总之本研究尝试将影像学结果纳入到中医学中,以促进中西医结合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推动中医学的现代化进程。

唐紫薇[6](2020)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与顺铂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为中药注射液辅助化疗治疗恶性腹腔积液在减轻不良反应、优化治疗效果的评价研究等方面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全面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包括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数据库及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及Pub Med等数据库中有关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严格文献筛选,采用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提取所纳入文献中的有效率、生活质量状况、毒副反应、免疫功能等结局指标数据,利用Stata15.1软件对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及各项结局指标的Meta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17项RCT研究,共1382例患者,其中治疗组690例,对照组692例,对各结局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如下:(1)主要结局指标有效率比较结果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顺铂提高有效率更为明显[OR=3.43,95%CI(2.68,4.39)],较顺铂组更具优势,亚组分析所示药物剂量[OR=3.43,95%CI(2.68,4.39)],疗程[OR=3.43,95%CI(2.68,4.39)],表明该优势未受不同药物剂量及疗程的影响而发生变化;(2)9项研究对生活质量状况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显着改善患者生活质量[OR=3.91,95%CI(2.75,5.54)],提高KPS评分[WMD=10.97,95%CI(9.09,12.85)];(3)毒副反应指标中的所纳入文献,8项对骨髓抑制进行报道的研究,复方苦参注射液组骨髓抑制发生率低于单药顺铂组[OR=0.40,95%CI(0.28,0.57)];10项研究报告恶心呕吐结果,复方苦参注射液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单药顺铂组[OR=0.34,95%CI(0.24,0.48)],亚组分析显示:药物剂量[OR=0.34,95%CI(0.24,0.48)]、疗程[OR=0.33,95%CI(0.22,0.49)];3项研究对腹痛腹泻情况进行报道,复方苦参注射液可减少腹痛腹泻发生[OR=0.25,95%CI(0.11,0.56)];4项研究报告发热乏力情况,复方苦参注射液可减少发热乏力发生[OR=0.41,95%CI(0.22,0.78)];4项研究报道了肝肾功能损伤情况,复方苦参注射液组肝肾功能损伤低于单药顺铂组[OR=0.51,95%CI(0.30,0.86)];(4)5项研究对免疫指标进行报道,免疫细胞计数:CD3+[WMD=6.59,95%CI(2.29,10.89)]、CD4+[WMD=7.03,95%CI(3.39,10.67)],CD4+/CD8+比值[WMD=0.33,95%CI(0.12,0.54)],可见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顺铂在改善恶性腹腔积液患者免疫功能方面,较单纯顺铂更具有优势,且不受药物剂量及疗程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可能提高免疫力。结论:(1)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有效提高恶性腹腔积液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疗效不受药物剂量及疗程影响。(2)复方苦参注射液在有效减少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乏力发生,降低肝肾功能损伤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

胡力[7](2020)在《温阳利水方穴位敷贴治疗恶性腹水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温阳利水方穴位敷贴对于恶性腹水患者临床症状的治疗效果及其生存质量的影响,为临床运用温阳利水方穴位敷贴改善恶性腹水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及临床数据支持。方法:本研究收集2019年3月到2020年1月期间苏州市中医医院肿瘤科住院病人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入组后根据病情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及常规利尿剂(安体舒通40mg+呋噻米片20mg,bid)口服治疗。(治疗过程中患者白蛋白<20g/L,即予人血白蛋白10g静滴qd)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温阳利水方穴位敷贴,1天更换1次贴剂。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两组的一般资料,腹水最大深度、平脐腹围、24h尿量、体重、尿比重、卡式评分、体力状况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及皮肤不良反应、血常规、肝肾功能、血凝指标、血清白蛋白等安全性指标。最后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本研究纳入50例,脱落5例,实际完成病例45例,其中实验组22例,对照组23例。①腹水最大深度:实验组治疗前后腹水最大深度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腹水有效率:实验组有效控制率90.9%,对照组有效控制率7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最大平脐腹围:实验组治疗前后平脐腹围比较,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④24h尿量:两组治疗前后24h尿量比较,P<0.01,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⑤KPS评分及有效率:两组治疗后KPS 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有效改善率41%,对照组有效改善率2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⑥ZPS:实验组治疗前后ZPS 比较,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⑦中医症状单项积分:实验组与对照组在食少纳差方面有明显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腹部胀满、腹痛、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腹部青筋等方面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⑧中医症状总积分及总疗效: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有效控制率55%,对照组有效控制率13%,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⑨安全性指标: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在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清白蛋白等指标上进行检测,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⑩不良反应:实验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与本研究相关的皮肤不良反应。T T T结论:①温阳利水方穴位敷贴法在减少腹水量、缩减腹围、增加尿量、提高生存质量及体力状况、改善中医症状等方面,疗效明显。②该治疗方法简洁方便,可操作性强,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李蓉,阴鹰,黄咏红[8](2020)在《两件式尿路造口袋收集腹腔穿刺置管术后渗液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两件式尿路造口袋收集腹腔穿刺置管术后渗液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本院实施腹腔穿刺后引流管周围有渗液的患者120例,根据患者接受引流管周围渗液的收集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60例,其接受无菌纱布作为换药敷料,观察组60例,其接受两件式尿路造口袋收集腹腔穿刺置管术后渗液,观察2组患者的舒适度和皮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皮炎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着,P<0.05。结论:使用两件式尿路造口袋收集腹腔穿刺置管术后渗液,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并减少皮炎的发生。

尉继伟,王宏业[9](2019)在《恶性腹水源性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研究新进展》文中指出恶性腹水源性腹腔间隔室综合征(MAACS)是癌性腹水大量增加而引起的腹腔间隔室综合征,是在恶性肿瘤继发腹水的基础上引起机体全身继发性改变,并导致心、肺、肾等脏器功能衰竭。其范畴属于肿瘤急症,需要尽快减压治疗,早期减压可挽救生命,并为后续抗肿瘤治疗提供时机。目前MAACS临床研究报道较少,探索MAACS相关改变对于指导临床肿瘤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MAACS的病因、减压方法及安全性、减压前后呼吸循环系统以及甲状腺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变化规律、对中心静脉压的影响和减压后的后续治疗进行述评。

马玉君,李小林,张德雪,陈玮[10](2019)在《橡皮塞与纸胶带十字交叉固定法在腹腔置管拔管后穿刺点渗液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橡皮塞与纸胶带十字交叉固定法在防止腹腔置管放腹水拔管后腹腔积液外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因恶性肿瘤而导致恶性腹腔积液使用腹腔置管拔管后穿刺点有渗液现象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外用透明贴膜固定,治疗组患者用透明贴膜覆盖穿刺点后加橡皮塞加压覆盖,外用锥形叠放纱布块,再用医用纸胶带十字交叉固定防止腹腔拔管后腹腔积液外渗。将两组不同治疗方法对拔管48小时后的穿刺点渗液情况进行对比,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舒适度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预防方法在舒适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预防穿刺点渗液的比较上,对照组中发生重度渗液者有5例,轻度渗液者有10例,渗液率达到了50%,治疗组中重度渗液者为0例,轻度渗液者有2例,渗液率只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橡皮塞与纸胶带十字交叉固定法对于预防腹腔置管放腹水拔管后腹腔积液外渗有良好的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治疗的舒适度,可以更好的缓解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癌性腹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癌性腹水(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肿瘤恶病质腹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选取标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研究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穿刺结果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3 讨论

(2)中药塌渍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肝癌相关性腹水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原发性肝癌腹水(鼓胀)的认识
        1.1 鼓胀历史沿革
        1.2 病因的认识
        1.3 病机的认识
        1.4 中医治法
    2 西医对原发性肝癌腹水的认识
        2.1 利尿剂
        2.2 腹腔穿刺与置管引流
        2.3 腹腔灌注化疗
        2.4 腹水超滤回输术
        2.5 靶向药物
    3 问题与展望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方法
    3 疗效观察
    4 研究结果
讨论
    1 立法思想
    2 组方分析
    3 疗效分析
    4 实验室指标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恶性腹水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恶性腹水的西医研究进展
        1.1 恶性腹水的形成机制
        1.2 恶性腹水的西医诊断
        1.3 恶性腹水的西医治疗
        2. 恶性腹水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恶性腹水的中医病因病机
        2.2 恶性腹水的中医辨证
        2.3 恶性腹水的中医治疗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血管生成拟态(VM)在结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1. 结肠癌VM的发现及生物学特性
        2. VM的形成机制
        2.1 肿瘤缺氧微环境与VM
        2.2 肿瘤干细胞与VM
        2.3 上皮间质转化与VM
        2.4 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与VM
        2.5 VM形成相关信号通路
        3. VM与结肠癌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4. VM与结肠癌的治疗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进展
        1. 肿瘤血管生成的病理机制
        2. 华蟾素注射液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
        3.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
        3.1 VEGF/VEGFR通路抑制作用
        3.2 MMPs/TIMPs通路抑制作用
        3.3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凋亡作用
        3.4 其他潜在靶点
        4.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疗效评价及优效人群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1.2 研究对象
        1.3 病例筛选方法
        1.4 治疗方法
        1.5 提取指标
        1.6 疗效评价
        1.7 安全性评价
        1.8 统计方法
        1.9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结果
        2.1 总体资料分析
        2.2 疗效评价
        2.3 安全性评价
        2.4 优效人群特征筛选
    3. 讨论
        3.1 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治疗现状
        3.2 优效人群研究的必要性
        3.3 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潜在机制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基于血管生成拟态(VM)研究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
    实验一: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生成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华蟾素注射液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华蟾素注射液体内、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VM形成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VM形成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性
    3. 不足与展望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中药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癌性腹水的系统评价和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治疗癌性腹水的进展
        1 概述
        2 病理机制
        3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4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癌性腹水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内治法
        3 外治法
        4 中药注射液腹腔灌注疗法
        5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中药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癌性腹水的系统评价和网状Meta分析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方法
    3 研究方案
        3.1 技术路线图
        3.2 纳入与排除标准
        3.3 文献来源与检索
        3.4 文献筛选
        3.5 资料提取
        3.6 质量评价
        3.7 统计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文献检索策略及结果
        4.2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4.3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4.4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4.5 传统Meta分析结果
        4.6 网状Meta分析结果
    5 讨论
        5.1 总体研究结果概述
        5.2 腹腔灌注疗法
        5.3 中药注射液结果分析
        5.4 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价的具体标准
    附录2 改良Jadad评分量表
    附录3 WHO癌性腹水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附录4 CBM数据库检索策略及步骤
    附录5 贝叶斯MCMC模型有效率代码
    附录6 不同结局指标网状Meta分析发表偏倚图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恶性腹水中医证候要素与CT成像特点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恶性腹水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1. 恶性腹水的中医病名和诊断
        2. 恶性腹水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3. 恶性腹水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
        4. 恶性腹水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5. 恶性腹水中医证型与各类辅助检查相关性研究进展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学对恶性腹水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病因
        3. 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
        4. 临床表现
        5. 诊断与鉴别诊断
        6. 治疗
        7.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临床资料研究和分析
    1. 材料
        1.1 病历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淮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方法
        2.1 病历资料收集
        2.2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纳入课题的恶性腹水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
        3.2 恶性腹水患者影像结果比较
        3.3 恶性腹水的中医证型及中医证候要素比较
        3.4 中医病性要素与恶性腹水CT征象的相关性
        3.5 恶性腹水CT征象与病性要素的相关性
        3.6 恶性腹水病性要素与CT均值的相关性
        3.7 中医病性要素与恶性腹水腹水量的相关性
        3.8 恶性腹水腹水量与病性要素的相关性
    4. 讨论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表1 恶性腹水患者基本资料表
    附表2 临床症状及体征简表
研究成果

(6)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一、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2.5 文献质量评价
        2.6 统计分析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文献筛选
    2 纳入文献特征
    3 文献质量评价
    4 Meta分析结果
        4.1 有效率
        4.2 生活质量状况
        4.3 毒副反应
        4.4 免疫指标
    5 小结
三、讨论
    1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MA的疗效评价
    2 MA的中西医发病机制
    3 复方苦参注射液的中医药切入点及优势
    4 本研究结论的局限性或偏倚性
    5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特色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恶性腹水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温阳利水方穴位敷贴治疗恶性腹水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综述一 中医对恶性腹水的认识及相关研究进展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2.1 古代中医对于鼓胀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现代中医对于鼓胀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医药治疗
        3.1 内治法
        3.2 外治法
        4. 问题与展望
    综述二 西医对恶性腹水的认识及相关研究进展
        1. 概述
        2. 腹膜的解剖特点及生理功能
        3. 发病机制
        3.1 阻塞学说
        3.2 免疫学说
        3.3 血管新生学说
        4. 诊断难点
        4.1 腹水细胞学检查
        4.2 腹水生化指标诊断
        4.3 腹腔镜检查
        5. 治疗进展
        5.1 常规治疗
        5.2 腹腔穿刺及置管引流
        5.3 腹腔内化疗
        5.4 腹腔热灌注化疗
        5.5 其他腹腔内给药
        6. 结语
第二部分 温阳利水方穴位敷贴治疗恶性腹水的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药物制备
        2.2 分组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价标准
        2.6 治疗药物的安全性指标观察
        2.7 不良事件观察
        2.8 统计方法
    3. 临床观察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Karnofsky(卡氏,KPS,百分法)功能状态评分标准
    附表2: 体力状况(Performance Status)评分标准
    附表3: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表
    附表4: 皮肤不良反应分度表
    附表5: 知情同意书
    附表6: 病例报告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两件式尿路造口袋收集腹腔穿刺置管术后渗液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3]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10)橡皮塞与纸胶带十字交叉固定法在腹腔置管拔管后穿刺点渗液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基础治疗
        1.2.2 对照组
        1.2.3 治疗组
    1.3 评价标准
    1.4 患者感觉舒适度调查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种预防方法舒适度比较
    2.2 两组患者渗液情况比较
3 讨论

四、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癌性腹水(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肿瘤恶病质腹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彭美华,郭燕,刘晓玲,李江,林福建. 江西医药, 2021(06)
  • [2]中药塌渍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肝癌相关性腹水的回顾性队列研究[D]. 王洁.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一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中药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癌性腹水的系统评价和网状Meta分析[D]. 王佩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恶性腹水中医证候要素与CT成像特点关系的研究[D]. 王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的Meta分析[D]. 唐紫薇.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温阳利水方穴位敷贴治疗恶性腹水的临床研究[D]. 胡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7)
  • [8]两件式尿路造口袋收集腹腔穿刺置管术后渗液的效果观察[J]. 李蓉,阴鹰,黄咏红.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03)
  • [9]恶性腹水源性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研究新进展[J]. 尉继伟,王宏业. 中华转移性肿瘤杂志, 2019(04)
  • [10]橡皮塞与纸胶带十字交叉固定法在腹腔置管拔管后穿刺点渗液的应用[J]. 马玉君,李小林,张德雪,陈玮.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52)

标签:;  ;  ;  ;  ;  

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癌性腹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