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生殖道结核20例(论文文献综述)
邱凤龄[1](2019)在《羊膜移植在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对预防宫腔再粘连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羊膜移植在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对预防宫腔再粘连的疗效分析。通过回顾性分析96例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IUA)患者经宫腔镜下行宫腔粘连分离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adhesions,TCRA)后分别采取三种不同方法预防宫腔再粘连的临床资料,比较各治疗方案之间的利弊,比较各治疗方案之间对患者预防宫腔粘连的效果,对患者术后月经、腹痛、妊娠及妊娠结局的影响,从而评价羊膜对宫腔粘连经TCRA术后预防再粘连的临床治疗价值。研究资料与方法:按照严格的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取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96例经宫腔镜检查确诊为宫腔粘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预防宫腔粘连的再次发生,根据术后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三组:球囊组:TCRA术后宫腔内留置Foley球囊,球囊内注入3-5ml生理盐水,术后7天拔除Foley球囊,术后2个月返院再次行宫腔镜检查。节育器组:TCRA术后宫内放置“T”型节育器,术后2个月返院行宫腔镜下宫内节育器取出术,同时行宫腔镜检查术。羊膜组:羊膜来源于当日剖宫产手术病人,无传染性疾病,且孕妇表示同意丢弃胎盘或用于其他医学用途。将适当羊膜从胎盘上取下,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放入甲硝唑溶液中保存待用,以上所有操作均于无菌环境中进行。将适当大小羊膜,包裹于Foley球囊后一同置入宫腔,球囊内注入3-5ml生理盐水固定于宫腔内,导管末端接引流袋,术后7天拔出Foley球囊,尽量不将羊膜带出,术后2个月患者返院行宫腔镜检查术,术中取出宫内残留羊膜。三组患者术后均予口服抗生素三日预防感染,于术后第一天开始口服药物进行人工周期治疗修复内膜:补佳乐每次3mg,每日1次,连续服用21天,后10天加用地屈孕酮,每次10mg,每日1次,从而形成撤退性出血。下一月经周期于月经第5日开始重复上述用药,连续用药2个月经周期。三组患者均于治疗后2个月返院行二次宫腔镜检查与治疗,重新评估患者宫腔粘连情况,节育器组取出宫内节育器,羊膜组取出宫内残留羊膜。以上患者如有粘连形成并予再次分离。利用统计学对三种方法产生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比较。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1.从纳入的病例来看,宫腔粘连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与近年来国内宫腔粘连的发病趋势相一致。2.宫腔粘连的年龄分析:本次统计的96例患者中,最小年龄为22岁,最大年龄为45岁,平均年龄为(32.26±4.78)岁。其中球囊组23例患者年龄为22~43岁,平均年龄为(31.4±5.35)岁;节育器组29例患者年龄为27~45岁,平均年龄为(33.14±4.84)岁;羊膜组44例患者年龄为24~43岁,平均年龄为(32.39±5.25)岁。三组患者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8)。3.宫腔粘连的临床表现: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96例宫腔粘连患者中以“月经减少”为主诉入院的为47例,占总人数的49%;以“继发性闭经”为主诉入院的为24例,占总人数的25%;以“不孕”(已排除其他不孕因素)为主诉入院的为10例,占总人数的16%;以“B超检查发现宫腔粘连”为主诉入院的为15例,占总人数的10%。因此,宫腔粘连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改变。4.通过比较分析,三组宫腔粘连患者TCRA术后采取不同的方法预防宫腔粘连再次形成的临床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26)。进一步分析,羊膜组的总有效率最高,球囊组的总有效率较高,节育器组的总有效率最差,且羊膜组的显效率最高,球囊组的显效率较高,节育器组的显效率最差。5.三组患者的宫腔粘连恢复情况有统计学意义(P=0.024)。羊膜组患者宫腔形态改善率最高。进一步经过组间的两两比较后,宫腔粘连恢复的差异主要存在于节育器组与羊膜组(P=0.018),而球囊组与节育器组(P=0.143)和球囊组与羊膜组(P=0.57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在月经恢复上,羊膜组恢复率达到78.79%,球囊组恢复率为60.00%,节育器组恢复率为47.83%。经统计分析,三组月经量的恢复情况有统计学意义(P=0.040)。这种差异体现在节育器组与羊膜组(P=0.041),而球囊组与节育器组(P=0.730)和球囊组与羊膜组(P=0.360)之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7.将三组患者的宫腔粘连改善情况与月经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球囊组宫腔粘连改善例数为19例,改善率为82.61%,而月经改善例数为9例,改善率为60.00%;节育器组宫腔粘连改善例数为20例,改善率为68.97%,而月经改善例数为11例,改善率为47.82%;羊膜组宫腔粘连改善例数为40例,改善率为90.91%,而月经改善例数为26例,改善率为78.79%。8.目前现有的数据可得出,术后一年羊膜组妊娠例数为20例,妊娠率为20.83%,球囊组妊娠例数为8例,妊娠率为8.33%,节育器组妊娠例数为6例,妊娠率为6.25%。结论:TCRA术后采取球囊、节育器、羊膜三种不同方法预防宫腔再粘连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是宫腔内放置羊膜对治疗宫腔粘连患者的临床效果最显着。从宫腔粘连改善程度、月经恢复及术后妊娠率上分析,羊膜组患者均是最高的。
魏小雪[2](2019)在《通液术联合针灸、穴位敷贴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把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予以输卵管通液术后,施以针灸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并观察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针灸联合穴位敷贴的床应用价值,为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提供简便易廉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方法:选择就诊我院门诊且符合条件的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60人,并将她们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人。两组患者在月经干净后的第3天常规予以输卵管通液术后,治疗组予以针灸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只予通液术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三个月经周期。治疗结束后,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局部体征积分及输卵管通畅情况,随访患者半年妊娠情况,并统计分析两组的综合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不孕类型以及治疗前输卵管阻塞程度、中医证候、局部体征积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的中医证侯及局部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下降幅度更明显,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3.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输卵管通畅40条,通畅率为66.67%,对照组的输卵管通畅25条,通畅率为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结束后,随访患者半年妊娠率,两组均未有异位妊娠发生,治疗组宫内妊娠13例,未妊娠17例,妊娠率43.33%;对照组宫内妊娠6例,未妊娠24例,妊娠率20.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经统计分析,治疗组治愈14例,有效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3%;对照组治愈6例,有效7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43.33%,两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结论:1.两组均能改善患者经色紫黯,有血块、经行腹痛、月经不调、腰酸等中医临床症候,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两组均能改善输卵管阻塞患者的输卵管通畅度,提高患者的受孕率,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针灸、穴位敷贴、通液术三者操作简便,用药安全,价格低廉,患者易于接受。
李影[3](2019)在《针药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寒湿瘀滞型输卵管炎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寒湿瘀滞型输卵管炎性不孕症患者施行针药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证候和体征的改善情况,输卵管通畅度有无变化,统计妊娠率,评估该疗法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少腹逐瘀汤内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以针灸和耳穴贴压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每个月经周期中,月经干净后第1天开始治疗,连续治疗10日,总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前后均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指标统计和安全指标检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内的妊娠率、治疗前后输卵管通畅度和证候、体征评分。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病程、不孕类型、流产史、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或沙眼衣原体(Chlam Ydia Trachom Atis,CT)感染史)及治疗前病情(输卵管通畅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局部体征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妊娠率为46.67%,对照组妊娠率为20.00%,两组均无异位妊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0.05),说明治疗组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妊娠率。3.治疗组对输卵管通畅度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67%,与对照组总有效率40.0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5),说明治疗组对输卵管通畅度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4.治疗组中医证候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66.67%的总有效率(P=0.048<0.05);治疗组局部体征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56.67%的总有效率(P=0.047<0.05)。说明治疗组对中医证候和局部体征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5.流产史与UU/CT感染情况有一定关系(P=0.013<0.05),有流产史患者,UU/CT感染率高于无流产史患者;UU/CT感染情况与输卵管通畅度有一定关系(P=0.011<0.05),有UU/CT感染史患者的输卵管通畅度低于无UU/CT感染史患者。结论:1.针药联合耳穴贴压相比较单纯口服中药,能明显提高寒湿瘀滞型输卵管炎性不孕症患者的宫内妊娠率。2.针药联合耳穴贴压能够有效降低输卵管炎性不孕症患者的输卵管阻塞程度,增加输卵管再通率,并且在改善中医证候和体征方面,疗效均比单纯中药治疗明显。3.有流产史患者,UU/CT感染率高于无流产史患者;有UU/CT感染史患者的输卵管通畅度低于无UU/CT感染史患者。4.采用针药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寒湿瘀滞型输卵管炎性不孕症,其疗效显着,且安全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使用。
魏竞男[4](2018)在《宫腔粘连中医证候特征与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宫腔粘连多表现为月经过少、继发性闭经、周期性腹痛、不孕症及流产等。宫腔粘连的发生多与宫腔操作、宫内感染史有关。近年来,随着人工流产术、取环术等宫腔操作的增多,此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二胎政策开放后,很多无症状型宫腔粘连患者因不孕、辅助生殖技术反复失败后行宫腔镜检查发现宫腔粘连。目前宫腔粘连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解术,可以帮助术者在直视下直接解除宫腔粘连,从而达到增加月经量,提升受孕成功率的治疗效果。但是,宫腔粘连经宫腔镜分解后很多患者会再次出现粘连,术后的复粘多见于中、重度粘连患者。本研究目的在于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共同探讨宫腔粘连的发病因素,归纳宫腔粘连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这对于本病的发生、发展与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契合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宫腔粘连的病因、病机、诊疗进展、证候相关因素等。在此基础上,通过收集宫腔粘连患者及行宫腔镜检查无宫腔粘连病例的相关临床数据,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海南地区人群宫腔粘连的危险因素,及证候分布规律。为海南地区宫腔粘连疾病的诊治提供新思路及新方法,并体现祖国医学“治病求本”、“治未病”的思想。1.采用问卷方法,选择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在海口市中医医院妇科住院部及门诊行宫腔镜检查提示为宫腔粘连病例100例作为试验组,按1:1 比例配比调查100例非宫腔粘连的女性为对照组(行宫腔镜检查提示正常宫腔妇女),进行问卷调查、采集信息。2.通过采集患者一般人口社会学特征,归纳其年龄、民族、身高、体重、居住地、婚姻状况、学历、职业、既往病史、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月经史、孕产史、宫腔操作史等与发病的关系。3.通过采集四诊数据,归纳中医证候。分析中医证候分布特点。4.数据处理:应用Epidata进行数据录入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频数分布分析,χ2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对上述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与宫腔粘连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本研究纳入宫腔粘连患者100例。所纳入病例中,高发病率的年龄段为31-40岁,占60%,宫腔粘连高发年龄为32岁。2.宫腔粘连组100例患者中,汉族最多占95%;黎族占3%,壮族占1%,其它民族占1%。3.非宫腔粘连组和宫腔粘连组在体重、身高、BMI上不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4.100例宫腔粘连患者有82%生活在城市及经济发达区域,有18%生活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非宫腔粘连组有72%生活在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有28%生活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5.对100例宫腔粘连患者进行文化程度及职业调查,文化程度结果显示:小学及以下学历占5%,初中学历占29%,高中学历占9%,中专学历占6%,大专学历占20%,大学本科占29%,硕士及以上学历占2%;大专及以上较高学历者占大部分,为51%;职业调查中发现无业者最多,占38%,其次为公司职员占25%,个体经营者占9%,教师8%,医务人员6%,其余职业所占比例均小于5%。6.两组婚姻状况进行卡方检验,P=0.006<0.05,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非宫腔粘连组中未婚有1例占1%,已婚有97例占97%,离婚未再婚有1例占1%,离婚后再婚有1例占1%;100例宫腔粘连患者中,未婚有10例占10%,已婚有85例占85%,离婚未再婚有3例占3%,离婚后再婚有2例占2%。宫腔粘连组未婚人数明显多于非宫腔粘连组,已婚人数明显少于非宫腔粘连组。7.在100例宫腔粘连患者中,既往无其它疾病的有84例(84%);有13例(13%)患有一种其它疾病,其中肝脏疾病6例,大动脉炎1例,甲状腺纤维瘤1例,膀胱炎1例,胃溃疡1例,痔疮1例,阑尾炎2例;有3例(3%)患有2种其它疾病,其中肝脏疾病+糖尿病1例,肝脏疾病+严重外伤1例,甲状腺功能异常(甲亢后甲减)1例。8.100例宫腔粘连患者合并其它妇科疾病,包括盆腔炎、宫颈炎、阴道炎、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瘤、支原体感染、子宫内膜异位、卵巢肿瘤等,其中合并1至7种妇科疾病的患者占64%,合并1种28例(28%),2种23例(23%),3种以上的占13例(13%);其中合并妇科炎症(包括盆腔炎、宫颈炎、阴道炎、衣原体感染、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息肉)的有61例占61%;宫腔粘连组和非宫腔粘连组在曾患有几种妇科疾病上χ2=9.081,P=0.003<0.05,两组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P=0.04<0.05,OR=1.482,患有妇科疾病为宫腔粘连的危险因素。在是否有妇科炎症项目中,两组行卡方检验提示χ2=7.227,P=0.007<0.05,两组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宫腔粘连组的妇科炎症例数明显高于非宫腔粘连组的妇科炎症例数;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0.008<0.05,OR=0.463,单纯的妇科炎症不是宫腔粘连的独立危险因素。9.用几种避孕方式使用卡方检验,χ2=27.530,P=0.000<0.05,两组存在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宫腔粘连组避孕人数明显多于非宫腔粘连组,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使用几种避孕方式为宫腔粘连的危险因素。对于是否使用避孕套、避孕药、宫内节育器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是否使用避孕套、宫内节育器两组P<0.05,存在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宫腔粘连组避孕使用各种避孕方式的人数明显多于非宫腔粘连组。10.对比宫腔粘连组和非宫腔粘连组在饮酒、熬夜、紧张状态、平时体质情况等方面P>0.05,两组不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在吸烟、性情、精神压力上P<0.05,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结果显示吸烟和精神压力为宫腔粘连的危险因素。11.宫腔粘连组和非宫腔粘连组对比平素腹痛情况,行秩和检验Z=-2.248,P=0.025<0.05,两组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非宫腔粘连组有24例(24%)存在平素腹痛,宫腔粘连组有40例(40%)存在平素腹痛,宫腔粘连组平素腹痛人数明显多于非宫腔粘连组。12.用卡方检验对比非宫腔粘连组和宫腔粘连组的过敏史,χ2=12.054,P=0.001<0.05,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用二元Logistc回归分析OR=4.429,过敏史为宫腔粘连的危险因素。13.宫腔粘连组和非宫腔粘连组使用卡方检验对比家族遗传病,χ2=7.254,P=0.014<0.05,两组存在显着差异。宫腔粘连组有家族遗传病的有7例(7%),非宫腔粘连组均无家族遗传病。14.两组将月经初潮年龄、月经是否规则、经期范围、周期范围、血块、痛经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月经量对比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宫腔粘连组月经量少的患者明显多于非宫腔粘连组,月经量较前减少为宫腔粘连的危险因素。15.怀孕总次数(包括流产次数在内)、流产总数、人工流产次数、稽留流产次数、清宫次数、宫外孕次数、曾进行宫腔操作次数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育个数、药物流产次数、自然流产次数、剖宫产次各项P>0.05,两组不存在差异。宫腔操作和在妊娠期行宫腔操作行卡方检验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宫腔操作次数和在妊娠期行宫腔操作的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且这两项为宫腔粘连的危险因素。流产、人工流产、稽留流产、清宫、曾进行宫腔操作、曾在妊娠期行宫腔操作均为宫腔粘连的危险因素,宫外孕不是宫腔粘连的危险因素。16.证候分布:单纯只有1种证的72例(72%),合并2种证的有27例(27%),合并3种证的有1例(1%)。其中肝郁证最多,第二是肾虚证,第三是肾虚血瘀证。结论:经过文献研究及临床研究,本组病例宫腔粘连的危险因素有:既往患有妇科病、避孕、吸烟、精神压力、过敏史、月经量减少,宫腔操作特别是在妊娠期的宫腔操作,如人工流产、稽留流产、清宫。证候分布肝郁证最多,第二是肾虚证,第三是肾虚血瘀证。针对以上危险因素及证候分布特点应当在临床工作中有针对性的指导患者,规范操作,帮助患者减少宫腔粘连的发生。
杨娅青[5](2018)在《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多中心123例再次IVF-ET患者(肾虚肝郁血瘀证)自然受孕的疗效评价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着重评价中医药介入治疗以后,患者在再次IVF-ET前自然受孕的情况,中医肾虚肝郁血瘀证候改善情况,同时对患者行IVF-ET及自然受孕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中医药介入再次IVF-ET前的疗效及防治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的方法,按纳入、排除、剔除标准筛选病例,共纳入符合要求的病例共123例,随机分成用药组和对照组,其中用药组共62例,对照组共61例。用药组:中医药多途径介入治疗全程+西医常规降调、促排、移植;对照组:自然等待3月+西医常规降调、促排、移植。将所收集的数据录入EpiData,确立分析方案后,再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初步显示:1.中医药多途径介入治疗123例再次IVF-ET患者过程中,用药组纳入62例,其中自然受孕8例;对照组纳入61例,其中自然受孕1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药多途径介入治疗后,中医肾虚肝郁血瘀证候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比较,两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123例女性行IVF-ET的病因中,输卵管因素47例,占38.21%;排卵障碍因素20例,占16.26%;内异症7例,占5.69%;免疫因素3例,占2.43%;不明原因2例,占1.63%;两种及以上因素44例,占35.77%。输卵管因素在原发性不孕和继发性不孕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卵障碍因素在原发性不孕和继发性不孕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用药组8例自然妊娠患者助孕因素中,排卵障碍因素占50.00%,两种及以上因素占25.00%,输卵管因素与不明原因比例相近,占12.50%。【结论】1.中医药多途径介入治疗可增加再次IVF-ET患者的自然妊娠率。2.中医药多途径介入治疗可改善再次IVF-ET患者的肾虚肝郁血瘀证候。3.在123例行IVF-ET患者中,输卵管因素为主要因素,其次为两种及以上因素、排卵障碍因素。其中,排卵障碍性因素原发性不孕高于继发性不孕。4.在用药组8例自然妊娠助孕因素中,排卵障碍因素为主要因素,其次为两种及以上因素、输卵管因素及不明原因。
苗飞飞[6](2017)在《补肾活血法联合宫腔镜手术治疗宫腔粘连不孕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口服补肾活血中药联合宫腔镜手术治疗肾虚血瘀型宫腔粘连致不孕症的研究及临床疗效,临床中肾虚血瘀证型患者常见,此研究证实了中西医综合治疗宫腔粘连不孕症的有效性及临床实用性。方法:选出曾有宫腔操作史、中医辨证为肾虚血瘀型不孕症的患者60例,年龄范围为20-40岁,随机分成对照组、治疗组两组,每组各30人,治疗组中轻度IUA19例、中度IUA7例、重度IUA4例,继发性闭经者3人,继发性月经量减少27人。对照组中轻度IUA20例、中度IUA6例、重度IUA4例,继发性闭经者2人,继发性月经量减少28人。对照组给予宫腔镜手术治疗,术后给以常规抗生素。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加口服补肾化瘀中药调理,术后1年内分别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子宫内膜厚度、月经量、妊娠率、宫腔再粘连率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宫腔镜手术术后半年,即服完中药2个疗程时,子宫内膜厚度、月经量的变化比较均有明显差别(P<0.05)、手术后1年两组病人妊娠率、第2次使用宫腔镜探查宫腔再粘连率比较均有明显差别(P<0.05),治疗组宫腔再粘连率为10%,而对照组为36.7%。治疗组受孕率达86.6%,而对照组是53.3%。临床疗效:治疗组有效率达96.7%,对照组是80%。结论:补肾活血中药五子衍宗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联合宫腔镜手术的中西医结合方法对治疗宫腔粘连引起不孕症的效果优于单用宫腔镜组,治疗组对改善子宫内膜厚度的恢复、月经量的增多、妊娠率的提高、防止宫腔再粘连的情况均有明显的优势。体现出中西医综合疗法的新特色及新方法。
陈香[7](2016)在《GnRH-a联合清心消症汤与联合反加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的疗效评估》文中指出目的: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 agonist,GnRH-a)联合清心消症汤与GnRH-a联合激素对比治疗,通过观察病程中性激素、临床症状的变化,评价清心消症汤治疗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T)(卵巢型)保守术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经手术确诊的40例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ovarian endometriosis, OEM)患者,随机分成中药组、激素组,每组各20例,均于术后月经第2天皮下注射诺雷得(3.6mg,28天/次,共6次)。出现明显低雌激素症状后,中药组开始服用清心消症汤(至少3个月);激素组加用替勃龙(利维爱)(1.25mg/d),依据每次注射前检测的雌二醇(estradiol,E2)值调整用量。连续观察6个月以上。分别观察两组改良Kupperman评分;血清E2、血清CA 125变化;痛经程度评分;月经恢复时间。结果:(1)与激素组比较,中药组在第4针注射时KIM评分较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2)第6针时,两组KIM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第6针注射时两组E2的值有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A125水平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3)两组痛经程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两组月经恢复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术后OEM患者,使用清心消症汤联合GnRH-a治疗,可升高E2,在改善低雌激素症状方面可达到与激素相同的效果,但避免了应用激素的弊端。
王伟[8](2014)在《结核分枝杆菌oplA基因功能研究&结核分枝杆菌HBHA蛋白在妇科结核病血清学诊断中的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结核病是世界范围内传染病中的“头号杀手”。研究结核病的发病机制对结核病防控工作尤为重要。经预测,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组中的Rv0266c编码了一个5-oxo-prolinase,被命名为OplA,可催化5-oxo-proline生成L-glutamate,并水解一分子ATP生成ADP和Pi。这一反应在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且为GSH循环中的关键组成。而该酶的功能在原核生物中鲜有研究,本文拟从结核分枝杆OplA基因Rv0266c入手,探究其基因功能,为结核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思路。研究内容:拟通过分子克隆技术和异源表达技术,克隆和表达oplA基因,通过亲和层析和包涵体纯化复性对目的表达产物进行分离纯化,SDS-PAFE检测其纯化效果,以期获得可溶性OplA蛋白,进一步进行体外酶学活性测定。通过同源重组双交换基因敲除技术,敲除OplA,验证其体内功能,通过建立生长曲线,比较野生型、敲除株、回补株的差异,探究其对菌体生长的影响。通过建立细胞感染模型,探究其对细菌毒力的影响。结果:通过尝试优化表达体系的各种参数、未获得纯化的可溶性OplA。通过基因敲除技术成功敲除了OplA在基因组中的整个ORF。建立了生长曲线,发现培养后期,敲除株生长情况优于野生型。通过细胞感染模型的建立,发现敲除株和野生型对细菌毒力影响的差异较小。结论:OplA的复杂结构和大分子量可能是影响其分离纯化的重要因素。有氧条件下,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不依赖于OplA。通过感染模型实验证明OplA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影响不十分显着,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研究背景:中国是一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当前由于妇科结核引发的公共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妇科结核是导致不育症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妇科结核的诊断局限较多。血清学诊断相对其他诊断方法,操作简便,风险低,易推广,以往的研究证明HBHA与肺外结核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目的:探索及研究结核分枝杆菌HBHA在妇科结核病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首先对重组异源表达的HBHA抗原蛋白利用亲和层析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免疫小鼠获得小鼠的抗血清,再经SDS-PAGE、Western blot免疫印迹鉴定纯化产物及其抗原性。收集筛选临床样本,进行分组。通过ELISA方法对所收集的临床样本进行检测,利用SPSS21.0软件及GraphPad Prism5.0软件进行作图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通过异源表达、亲和层析、SDS-PAGE分析得到了纯度较高的重组HBHA蛋白,通过免疫小鼠,验证了重组HBHA蛋白有着较好的抗原性。通过临床采集和严格筛选,一共纳入了178例血清样本,其中纳入了36例临床确诊的妇科结核病人血清样本,健康对照组中,47例PPD阴性血清样本,47例PPD阳性血清样本,48例患有普通妇科疾病(OGD)但排除结核病的血清样本。通过ELISA检测,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ROC曲线,IgG检测方法诊断FGTB的诊断临界值为0.627ng/mL,其特异度为93.62%(95%CI,82.46%:98.66%),敏感度为72.22%(95%CI,54.81%:85.80%),曲线下面积为0.86(95%CI,0.78:0.94),阳性预测值为89.66%(95%CI,73.62%:96.42%),阴性预测值为81.48%(95%CI,69.16%:89.62%),假阴性率(漏诊率)为27.78%,假阳性率(误诊率)为6.38%。IgM检测方法诊断FGTB的诊断临界值为0.585ng/mL,其特异度为93.62%(95%CI,82.46%:98.66%),敏感度为47.22%(95%CI,54.81%:85.80%)。曲线下面积为0.74(95%CI,0.63:0.85),阳性预测值为78.79%(95%CI,62.25%:89.32%),阴性预测值为80.39%(95%CI,67.54%:88.98%),假阴性率(漏诊率)为8.51%,假阳性率(误诊率)为52.78%。结论:通过比较及综合分析两种血清学诊断FGTB的方法,发现通过ELISA检测血清中抗HBHA特异抗体IgG优于IgM,且检测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均较高。
农文芳[9](2014)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症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与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症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84例不孕症患者,参考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比例将84例纳入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和单纯西医治疗组(对照组),同时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时间和复发率等相关情况加以观察与数据的处理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8.10%、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治疗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治疗组患者在输卵管不畅、阻塞方面的复发率为7.14%、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能有效疏通输卵管、调理冲任等,促进精卵结合而达到受孕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
时敬文[10](2012)在《通管汤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别观察通管汤口服、通管汤口服配合子宫输卵管通液及单纯子宫输卵管通液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以研究口服通管汤,运用扶正化瘀通络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输卵管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输卵管性不孕症66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Ⅰ(22例):口服通管汤;治疗组Ⅱ(22例):服用通管汤配合子宫输卵管通液;对照组(22例):子宫输卵管通液。1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统计患者的症状、体征、输卵管通畅度的改善情况及妊娠率,6个疗程结束后,统计患者的症状、体征、输卵管通畅度的改善情况及妊娠率。结果1.治疗组Ⅰ:妊娠率13.64%,痊愈率13.64%,显效45.45%,有效31.82%;2.治疗组Ⅱ:妊娠率18.18%,痊愈率18.18%,显效50.0%,有效27.27%;3.对照组:妊娠率4.55%,痊愈率9.09%,显效31.82%,有效27.27%。治疗组Ⅰ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妊娠率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Ⅱ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妊娠率有明显差异(P<0.01);治疗组Ⅰ与治疗组Ⅱ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妊娠率无明显差异(P>0.05)。分别比较三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治疗组Ⅰ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Ⅱ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Ⅰ与治疗组Ⅱ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管汤口服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疗效确切,且可以显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生殖道结核2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生殖道结核20例(论文提纲范文)
(1)羊膜移植在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对预防宫腔再粘连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概述 |
1.1 宫腔粘连的定义 |
1.2 宫腔粘连的发病率和病因 |
1.3 宫腔粘连的发病机制 |
1.3.1 感染学说 |
1.3.2 创伤学说 |
1.3.3 纤维细胞增生活跃学说 |
1.3.4 神经反射学说 |
1.3.5 雌激素受体表达异常学说 |
1.3.6 子宫内膜干细胞增殖分化异常学说 |
1.4 宫腔粘连的临床表现 |
1.5 官腔粘连的分级 |
1.6 宫腔粘连的诊断 |
1.7 宫腔粘连的治疗 |
1.8 TCRA后预防宫腔再粘连的方法 |
1.8.1 支持屏障 |
1.8.2 药物治疗 |
1.8.3 干细胞 |
1.9 羊膜 |
1.9.1 羊膜的生物学特性 |
1.9.2 羊膜的生理学特性 |
1.9.3 羊膜的临床应用 |
第二章 研究背景 |
第三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资料来源 |
3.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3.2 手术方法 |
3.3 术后处理 |
3.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
3.4.1 宫腔粘连评级 |
3.4.2 疗效评定 |
3.5 研究方法 |
3.6 统计方法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结果 |
4.1.1 宫腔粘连的发病趋势及发病情况 |
4.1.2 宫腔粘连患者的一般情况 |
4.1.3 术中及围手术情况 |
4.1.4 术后疗效分析 |
4.2 讨论 |
4.2.1 宫腔粘连的发病趋势 |
4.2.2 宫腔粘连的临床表现及病因分析 |
4.2.3 TCRA术后三组不同方法预防宫腔再次粘连的分析 |
4.3 结论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通液术联合针灸、穴位敷贴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前言 |
2.文献研究 |
2.1 现代医学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
2.1.1 .现代医学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概述 |
2.1.2 现代医学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病因的研究 |
2.1.3 现代医学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治疗现状 |
2.2 祖国医学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认识 |
2.2.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命名 |
2.2.2 祖国医学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病因病机的分析 |
2.2.3 中医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
3.临床研究 |
3.1 临床资料 |
3.1.1 病例来源 |
3.1.2 诊断标准 |
3.1.3 纳入标准 |
3.1.4 排除标准 |
3.1.5 剔除(退出)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分组 |
3.2.2 操作方法 |
3.2.3 疗程 |
3.2.4 观察指标 |
3.2.5 疗效指标评定标准 |
3.2.6 统计方法 |
3.3 研究结果 |
3.3.1 一般资料观察结果 |
3.3.2 疗效观察结果 |
4.讨论与分析 |
4.1 本研究理论依据 |
4.2 针灸治疗本病的机理 |
4.2.1 针刺的治疗作用 |
4.2.2 艾灸的治疗作用 |
4.3 穴位敷贴治疗本病的机理 |
4.3.1 穴位选择 |
4.3.2 敷贴药物 |
4.4 输卵管通液术的作用机理 |
4.5 临床疗效分析 |
4.5.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4.5.2 局部体征疗效分析 |
4.5.3 输卵管通畅度分析 |
4.5.4 妊娠率分析 |
4.5.5 综合疗效分析 |
4.6 缺陷与不足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针药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寒湿瘀滞型输卵管炎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2 理论研究 |
2.1 中医药在治疗输卵管炎性不孕症中发挥的作用机理研究 |
2.2 中医药治疗输卵管炎性不孕症的治疗进展 |
3 临床研究 |
3.1 病例筛选 |
3.2 研究方法 |
3.3 观察指标 |
3.4 疗效判定 |
3.5 数据处理和分析 |
3.6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4.1 中医对寒湿不孕的认识 |
4.2 少腹逐瘀汤选方依据 |
4.3 针灸取穴依据 |
4.4 耳穴贴压取穴依据 |
4.5 针灸和耳穴的相互作用 |
4.6 结果分析 |
4.7 创新与不足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综述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病因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4)宫腔粘连中医证候特征与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西医学对宫腔粘连研究进展 |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
二、临床诊断 |
三、西医治疗方法 |
第二节 宫腔粘连的中医研究进展 |
一、古代医家对宫腔粘连的认识 |
二、现代中医对宫腔粘连的认识 |
三、中医药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及研究对象 |
二、西医诊断标准 |
三、中医证候分类标准 |
四、纳入标准 |
五、排除标准 |
六、数据管理及统计方法 |
七、质量控制 |
第二节 技术路线 |
第三节 结果分析 |
一、年龄对比 |
二、一般情况对比 |
三、既往病史对比 |
四、避孕方式调查 |
五、生活方式、性情、精神压力及紧张状态对比 |
六、平素腹痛情况 |
七、过敏史调查 |
八、家族遗传病调查 |
九、月经孕产史调查 |
十、本组宫腔粘连患者证候分布趋势 |
第四节 讨论 |
一、宫腔粘连的危险因素探讨 |
二、本组宫腔粘连患者证候分布趋势 |
三、结论 |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五、设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5)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多中心123例再次IVF-ET患者(肾虚肝郁血瘀证)自然受孕的疗效评价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临床研究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指征 |
2.2.3 中医辨证标准 |
2.2.3.1 主症 |
2.2.3.2 次症 |
2.2.3.3 脉象 |
2.2.4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
2.2.5 月经不调的诊断标准 |
2.2.5.1 月经经量异常诊断 |
2.2.5.2 月经经期异常诊断 |
2.2.5.3 月经周期异常诊断 |
2.2.6 妊娠结局判定 |
2.3 病例选择标准 |
2.3.1 纳入标准 |
2.3.2 排除标准 |
2.3.3 终止试验条件 |
2.3.4 剔除标准 |
2.3.5 脱落标准 |
2.3.6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
2.4 研究方法 |
2.4.1 试验设计 |
2.4.2 治疗方案及方法 |
2.4.2.1 治疗方案(分步论治) |
2.4.2.2 治疗方法(中医药多途径介入治疗) |
2.4.3 观察指标 |
2.4.4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2.4.5 安全性评价 |
2.5 统计分析 |
2.5.1 数据录入 |
2.5.2 数据描述、比较 |
2.5.3 统计分析人群 |
2.6 伦理审批 |
2.7 质量控制 |
2.8 研究结果 |
2.8.1 病例分布情况 |
2.8.2 一般资料比较 |
2.8.2.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2.8.2.2 两组患者体重指数比较 |
2.8.2.3 两组患者不孕病程比较 |
2.8.2.4 两组患者既往孕产次情况比较 |
2.8.2.5 两组患者既往妇科手术次数比较 |
2.8.2.6 两组患者初潮年龄比较 |
2.8.2.7 两组患者月经情况比较 |
2.8.2.8 两组患者既往IVF-ET次数比较 |
2.8.2.9 两组患者行IVF-ET的原因比较 |
2.8.3 行IVF-ET相关因素构成 |
2.8.3.1 女方行IVF-ET的年龄分布 |
2.8.3.2 女方行IVF-ET的BMI分布 |
2.8.3.3 女方行IVF-ET的既往妇科手术次数分布 |
2.8.3.4 女方行IVF-ET的初潮年龄分布 |
2.8.3.5 女方行IVF-ET的病因分布 |
2.8.3.7 男方行IVF-ET的病因分布 |
2.8.4 治疗结果 |
2.8.4.1 自然妊娠情况比较 |
2.8.4.2 自然妊娠助孕因素分布 |
2.8.4.3 自然妊娠患者年龄分布 |
2.8.4.4 自然妊娠患者既往孕次分布 |
2.8.4.5 用药组自然妊娠患者助孕用药时间分布 |
2.8.4.6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2.8.4.7 两组中医主症治疗前后分布比较 |
3.讨论 |
3.1 中医药多途径疗法对再次IVF-ET患者自然妊娠率的影响 |
3.1.1 中医药多途径疗法对再次IVF-ET患者排卵障碍的影响 |
3.1.2 中医药多途径疗法对再次IVF-ET患者输卵管功能的影响 |
3.1.3 中医药多途径疗法对再次IVF-ET患者情绪的影响 |
3.2 中医药多途径疗法分析(内外合治) |
3.2.1 内治法(主方分析) |
3.2.1.1 怡情助孕方 |
3.2.1.2 安胎方 |
3.2.2 外治法 |
3.2.2.1 中药导法的应用 |
3.2.2.2 耳穴贴压的作用机理 |
3.3 导师对再次IVF-ET的认识及经验 |
3.3.1 重在补肾 |
3.3.2 贵在疏肝 |
3.3.3 功在疏通 |
3.4 夫妻双方行IVF-ET相关因素分析 |
3.4.1 女性行IVF-ET的相关因素 |
3.4.1.1 年龄因素 |
3.4.1.2 输卵管因素 |
3.4.1.3 排卵障碍 |
3.4.1.4 子宫因素 |
3.4.1.5 免疫因素 |
3.4.2 男性行IVF-ET的相关因素 |
4.结论 |
4.1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治疗可增加再次IVF-ET患者的自然妊娠率 |
4.2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治疗可改善患者肾虚肝郁血瘀证候 |
4.3 行IVF-ET相关因素分布情况 |
5.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输卵管性不孕的中西医病因研究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6)补肾活血法联合宫腔镜手术治疗宫腔粘连不孕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分组方法 |
(二)主要器材及试剂 |
(三)治疗方案 |
(四)观察指标与测定方法 |
(五)疗效判定标准 |
(六)统计学处理 |
三、结果 |
四、术中所见宫腔情况 |
五、经治疗后结果分析 |
六、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一、IUA致不孕症的发病机制及诊断特点 |
二、宫腔镜下诊断IUA的优势及操作过程的注意事项 |
三、宫腔镜术后宫腔再粘连的发生及如何防预 |
四、IUA致不孕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
五、方药分析 |
六、结果分析 |
七、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一、宫腔粘连的发病原因 |
二、IUA的诊断及辅助检查 |
三、IUA的治疗 |
四、IUA的病因病机 |
五、IUA的中医治疗方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7)GnRH-a联合清心消症汤与联合反加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的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于EMT研究 |
1.1 中医学对EMT及EMT加用GnRH-a的文献研究 |
1.2 EMT之病因病机 |
1.3 OEM患者术后加用GnRH-a之病因病机 |
1.4 中医治疗 |
2. 西医学的认识 |
2.1 西医学对EMT的认识 |
2.2 EMT的手术方式的选择 |
2.3 GnRH-a |
2.4 反向添加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筛选标准 |
1.4 治疗方案 |
1.5 观察指标 |
1.6 观测时点 |
1.7 改良Kupperman围绝经期症状评分标准 |
1.8 统计学处理 |
2. 研究结果 |
3. 安全性分析 |
4. 研究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本课题对中药联合GnRH-a对于OEM患者保守性手术后研究的现实意义 |
1.1 立论依据 |
1.2 必要性 |
1.3 可行性 |
1.4 创新性 |
2. 清心消症汤的组方分析 |
2.1 立方特色 |
2.2 方药分析 |
2.3 中药功效 |
2.4 现代药理学研究 |
3. 研究成果分析 |
3.1 KIM评分 |
3.2 E2 |
3.3 血清CA125 |
3.4 痛经程度 |
3.5 月经恢复时间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8)结核分枝杆菌oplA基因功能研究&结核分枝杆菌HBHA蛋白在妇科结核病血清学诊断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结核分枝杆菌 oplA 基因功能研究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二、结果 |
2.1 OplA 原核异源表达 |
2.2 ΔoplA H37Rv 的构建 |
三、讨论 |
3.1 OplA 的异源表达 |
3.2 OplA 对结核分枝杆菌生长的影响 |
3.3 OplA 对结核分枝杆菌细菌毒力的影响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结核分枝杆菌 HBHA 蛋白在妇科结核病血清学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二、结果 |
2.1 研究对象纳入组别分析 |
2.2 重组 HBHA 蛋白抗原的分离纯化 |
2.3 ELISA 结果分析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症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临床治疗效果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见表1。 |
2.2 两组患者平均治疗时间及输卵管不畅、阻塞复发情况对比 |
3 分析 |
(10)通管汤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输卵管性不孕的认识 |
1.1 祖国医学对输卵管性不孕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祖国医学对输卵管性不孕的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输卵管性不孕的认识 |
2.1 输卵管的解剖、组织和功能 |
2.2 输卵管性不孕的病因病机 |
2.3 输卵管性不孕的诊断 |
2.4 输卵管性不孕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观察病例中止标准 |
1.5 症情判定 |
2 治疗方法 |
2.1 药物治疗 |
2.2 输卵管通液治疗 |
2.3 分组与观察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资料 |
3.2 诊断标准 |
3.3 输卵管通畅性观察指标 |
3.4 症状观察指标 |
3.5 不良反应观察 |
4 疗效判定 |
5 观察结果及分析 |
5.1 一般临床资料 |
5.2 临床综合疗效 |
5.3 各组病例治疗前、后各症候评分比较 |
5.4 治疗组Ⅱ与对照组对输卵管疏通率比较 |
6 结论 |
7 讨论 |
7.1 理论依据 |
7.2 扶正化瘀通络法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机理探讨 |
7.3 中医内治法与西医外治法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疗效分析 |
7.4 影响疗效因素的分析 |
7.5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预防 |
8 本课题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生殖道结核2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羊膜移植在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对预防宫腔再粘连的临床分析[D]. 邱凤龄. 厦门大学, 2019(12)
- [2]通液术联合针灸、穴位敷贴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疗效观察[D]. 魏小雪.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针药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寒湿瘀滞型输卵管炎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影.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宫腔粘连中医证候特征与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D]. 魏竞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多中心123例再次IVF-ET患者(肾虚肝郁血瘀证)自然受孕的疗效评价及相关因素分析[D]. 杨娅青.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补肾活血法联合宫腔镜手术治疗宫腔粘连不孕症的临床研究[D]. 苗飞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3)
- [7]GnRH-a联合清心消症汤与联合反加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的疗效评估[D]. 陈香.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 [8]结核分枝杆菌oplA基因功能研究&结核分枝杆菌HBHA蛋白在妇科结核病血清学诊断中的价值研究[D]. 王伟. 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2014(02)
- [9]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症的疗效分析[J]. 农文芳.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04)
- [10]通管汤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症的临床研究[D]. 时敬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标签:不孕不育论文; 宫腔粘连论文;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论文; 输卵管通畅检查论文; 输卵管粘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