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就报道的辩证谈(论文文献综述)
文星[1](2020)在《时评阅读引入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5年任务驱动型作文概念甫一提出,就成为了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大趋势,其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来考查学生真正的作文能力,力求让学生真写作、真抒情,检验学生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传承文化创新。故任务驱动型写作不仅是高考作文的重要考察方向,更是学生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的需求。然而放眼实际教学,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及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高中生在写作中存在忽视任务指令、观点不当,缺乏论证素材、逻辑不明,文字辞藻堆砌,内容空洞等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也存在教学目的模糊、教学内容随意、教学安排无序等问题,写作及教学效果不佳。如今新媒体环境下,时评突破传统媒介走进学生视野。优秀的时评文章紧跟热点,选材精准,逻辑明晰,语言精练,体现出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社会关照意识,深受学生欢迎。将时评和任务驱动型作文对比可知,优秀的时评文章和任务驱动型作文有诸多契合点。教师在课堂中带领学生阅读、分析时评文章,可引导学生具体地思考社会问题,学习时评中析事说理的方式、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又由于高中学习阶段,学生学习科目多、学习压力大、阅读时间少、阅读能力弱、阅读资源有限,不能广泛的获取时评资源。针对这一情况,本人对2018年以来的时评文章进行有目标的删选、精简,形成小而微的时评阅读文章,构建时评阅读体系,并将时评阅读有倾向、有重点地进行分类,从而分步骤、有序列地对任务驱动型作文进行指导,形成有利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校本课程资源。基于以上情况,为提高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将时评阅读引入课堂,带领学生阅读优秀的时评文章,以紧跟热点的时评阅读积累写作素材,以说理严密的时评阅读培养思维能力,以文质兼备的时评阅读提升写作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掌握任务型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领,将时评阅读引入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中,构建读写合一的新型阅读写作课程。本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论题的由来,阐释了现阶段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研究意义、研究背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对“时评”“阅读”“任务驱动型作文”相关内涵进行了阐释,明确界定“时评阅读”概念。第二部分主要以两所高中的实际情况为例通过调查问卷分析探究时评阅读现状,以及任务驱动型作文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写作、教学问题。第三部分通过对时评阅读以及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对比,总结时评阅读与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契合点,归纳两者读写结合的依据。用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具体实践指导。第四部分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对论题进行实践探索,以培养积累写作素材,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写作表达能力为三大关键任务,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教学拆分为摸底写作——方法点拨——时评阅读——提升写作四个步骤,构建读写合一的新型阅读写作课程。第五部分则是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总结。
肖文灿[2](2018)在《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的教法研究》文中指出自2015年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概念横空出世,高考全国卷现已连续三年选取此类作文来考察学生。但是,许多身处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面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风靡却显得茫然无措,学生对此类作文也是望而生畏。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在湖北省省级示范高中的一个普奥班,进行了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能力提升的教学实验,以期为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立意教学寻找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本文是笔者教学实践的总结,结构上按时间顺序安排,逻辑上按从调查分析结果到寻找解决方法的思路行进,内容上是以个案的形式呈现。前期通过对着作、论文等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以及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调研,得出了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的教学现状;然后以此为据,进行教学实验,寻找到一些较具有独创性的解决措施。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首先简要说明笔者选题的缘由;然后概述了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的研究意义;接着展示了国内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现状调查。笔者借助问卷调查的形式,分别对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的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展示调查数据,比对调查结果,得出对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现状的分析结论。第三部分,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能力提升实验。实验的第一个阶段是知识体系形成期。通过讲解及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在两个月之内形成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知识体系。第二个阶段是学生问题暴露期。通过两个月的集中训练让学生充分暴露出在审题立意上的不足,总结学生在三类任务驱动型作文训练中暴露出的缺点和问题,从而给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第三个阶段为审题立意突破期。此时学生在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因此在该类作文的审题立意上有了较显着的进步,难点得以突破。第四个阶段为教学成果展现期。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展示学生在期末统考中的优秀作文及班级作文平均分的数据跟踪分析来体现教学成果。第四部分,对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的建议。即五个结合:理论知识与作文训练相结合、教师评讲与学生互评相结合、课上学习与课下交流相结合、时事热点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陈永平[3](2017)在《试论新闻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将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置于新闻舆论范畴进行考量,认为二者在导向要求、追求真实、目的效果和传播接受上都是一致。要做到二者的实质性统一就要增强把握大局能力,提高舆论引导水平;要把握好度,提高报道质量;要创新形式手法,提高可看性;要深化媒体融合,拓展传播渠道
韩毅[4](2017)在《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制度及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修订是让现代职业教育有法可依,实现依法治教的重要保障,其中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加强在制度层面增强现代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建立制度自信。形成保障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持续增强的制度体系,是为制定我国教育整体战略规划提供参考依据,为直接对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经济价值建立法律依据,为即将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最大化的发挥社会效益并保持新态势发展模式提供保障体系,为现代职业教育在互联网时代实现智能生态体系中的新一轮大发展建立制度体系和政策支撑。本研究以制度变迁理论、社会功能主义理论、终身教育理论为研究基础,综合运用历史法、文献法、比较研究、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教育体系内部和社会环境外部现行的制度和政策进行梳理和分析,查找这些制度政策中不利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部分及影响因素;第二,借鉴国外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和政策,以及结合我国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出台并实施的许多利好政策;最后,提出增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制度和相关政策。本研究主要内容和成果主要包括:第一,根据制度变迁理论,从变迁需求主要来源于外部环境的角度,解释了导致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外部环境因素;从变迁过程中不同时期会出现不同影响因素的角度,梳理自建国以来的制度和政策文本,分析了不同时期吸引力不足的内部因素。从外部和内部论证了制度及政策对吸引力的决定性作用。第二,基于社会功能理论和终身教育理论,从教育供给和需求的均衡状态出发,提出解决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制度路径选择。以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促进实现依法治教、拓宽职教经费多元投入渠道巩固稳定增长机制、共创智能化的现代职业教育精准供需平台的路径加快实现教育供给侧改革;以建构大众化的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网状合作模式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就业和创业制度政策环境的路径满足公众对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扩张。第三,根据终身教育理论,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教育资源供给环境成为必须。运用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模式,建构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智能生态环境及保障机制。从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时代,过渡到与互联网融为一体的教育平台发展新模式时代,形成互联网时代的现代职业教育思维。运用网络协同、效率提升的双螺旋运行模式,达到现代职业教育的精准驱动,无限接近于教育供求的平衡状态。以法制、赋能、监督、共享、预警保障机制,显示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万物互联、人人互通、实时互动的互联网时代特征。
胡婷[5](2017)在《苏格拉底文学形象分析 ——以《会饮》为主》文中研究表明柏拉图的《会饮》谋篇精妙、文体隽永,对后世的影响意义深远。本文以柏拉图的《会饮》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文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文本的细致解读和深入分析,勾勒出《会饮》中苏格拉底文学形象,展示这一文学形象的呈现过程并彰显其内涵。在此基础上,挖掘苏格拉底文学形象的深层寓意,揭示苏格拉底文学形象的文学意义和现实意义,苏格拉底文学形象是永恒的人的理想像,是具象化的人的理想像,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和永久的号召力。
黄碧斋[6](2017)在《作文素材库13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一位家境不好的大三女生的母亲范女士把女儿小徐春节假期收到的上万元红包"没收"了,说是要作为女儿明年的学费。女儿心里很不舒服,向报社新闻热线电话咨询,询问老妈的做法是否合法。如果违法,她该怎么做才能要回来。【写作点睛】这是寓意型新作文材料,可从母亲、女儿、整体等三个角度切入来审题立意。参考立意有,从母亲的角度入手:母亲为培养女儿付出了很多,作为母亲,为家庭和女儿着想,把女儿可
刘圆[7](2015)在《打造真正属于自己的素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的第一条就明确提出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书店里作文素材类的书可谓琳琅满目;杂志摊上,《作文素材》《作文独唱团素材精粹》《〈读者〉高考作文素材》等刊物也备受高中学子欢迎。这些书内容丰富,分类齐全:有资源类、环境类、青春类、奉献类、文化类等;有古代经典类,有时事热点类。素材配套内容也设计得甚为全面:先对原材料加以解析,然后列出素材所能适用的诸多话题,并配以华丽的背诵范
万雪莎[8](2014)在《框架理论视角下我国的成就报道研究 ——以《人民日报》党代会前成就报道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成就报道频繁的出现在媒体上,其往往被赋予揭示规律、振奋人心、引领正确舆论导向的意义。但也正是如此,成就报道在题材、内容等方面会受到一些局限,常常很难创新。因此,如何做好成就报道,让“老油田”开采出“新油”,从其发展过程中进行分析与总结是十分重要的一步。本论文将依据时间发展的脉络,对我国成就报道的发展进行纵向的历时性研究。在样本的选取上,本论文选择了《人民日报》1956—2012年即第八届至第十八届党代会前新华社发布的成就报道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在文本分析中,本论文主要通过运用框架理论的分析方法从高、中、低三个层面在文本的主题、结构和内容修辞等方面透视《人民日报》中自第八届至第十八届党代会前成就报道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在高层结构分析中,本论文将着眼于报道的主题设置,从总体到深层进行探析;在中层结构分析中,本论文将针对样本的体裁和内容进行研究,并将样本内容划分为情景框架和议题框架进行解析;在低层结构分析中,本论文站在语用学视角融合修辞学对词句进行多方面分析。本论文通过多角度的量化分析,提炼出成就报道发展规律,并分析成就报道目前还存在的一些争议以及问题,结合整体的框架研究的结果,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并提出成就报道应运用一些新的理念与方式去更好地弘扬主旋律,发挥“喉舌”作用。
黄巧玲[9](2014)在《教育惩罚的张力与限度 ——小学日常生活中教育惩罚现象的质性研究》文中提出狭义的教育惩罚是指教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给予的否定或批评处分,它是通过有意义的痛苦体验,使学生认识到过错,从而终止其错误行为,它是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关于教育惩罚的意义,可以从中外教育史上找到很多证明。但是,它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高难度的教育技术,如果使用不当,易于异化为一种破坏性的力量,成为奴化学生肉体和心灵的工具。小学场域中并非所有的惩罚都发挥了教育功能,有些教师仅仅把惩罚视为实现课堂控制和维护教学秩序的手段,有时还成为一些教师泄愤的工具,教育惩罚的意义被严重窄化。小学中不当惩罚之所以频频发生,表面上似乎与教师“缺乏爱心”、“素质太差”、“工作繁忙”有很大关系,但事实上,背后有着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教师深陷于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能自拔,教师的身体是受“规训”的身体,这种身体听从于学校程式化的管理,而对教育教学工作却愈加的缺乏思考,原本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教育活动被渐渐地降低至一种日复一日的、机械的重复行为,教师似乎迷失了自我,也不具有了思考能力。本来惩罚学生可以有很多种合理的方式,教育好学生有无限的可能,但是,学校的“规训”具有很大的宰制功能,遮蔽了教师的教育智慧。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如果禁止教师惩罚学生,完全用“赏识”式的教育,不太现实,惩罚在小学教育中不可避免,它除了能保证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对小学生人格的培养也有着重要意义。教育惩罚只有在遵循“尊重原则”、“教育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中才能获得张力,超出这三个原则,也就超出了限度。换句话说,教师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并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良好愿望,对学生所执行的惩罚才可能达成教育性目的。惩罚方式的变革,虽然面临着重重阻力,但教师依然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学校内部进行“静悄悄的革命”,因为改变教育惩罚方式的条件存在于所有的教室,所有的学校中,如果学校领导、教师都积极行动起来,那么“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惩罚是完全有可能的。要使惩罚方式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一种比较直接有效的方法是:让教师成为教育惩罚方式的研究者。如果每个教师都成为教育惩罚的研究者,惩罚方式的评价者,合理惩罚的实施者,那么,学校中的惩罚方式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常泓[10](2013)在《张闻天外交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张闻天是新中国外交领导集体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张闻天外交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有关外交理论方而的一个缩影和反映。20世纪50年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张闻天作为中国共产党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新中国第一代学者型外交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59年庐山会议召开前的十年间,一直奋斗在外交工作战线,对新中国外交工作的改进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纷繁复杂的对外交往中,张闻天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实际情况,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宽阔的世界眼光审视世界和中国,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逐步形成了前后基本一致、相互配套、较为系统的外交思想。本文以张闻天外交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理论渊源和历史条件的梳理和分析,较为全面、系统地考察和研究了张闻天外交战略思想、张闻天外交政策和策略思想、张闻天外交基础工作建设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全面评价张闻天外交思想的历史方位和影响。本文正文部分包括六章:第一章梳理和分析了张闻天外交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和历史条件。本章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外交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外交思想对张闻天外交思想的影响,论述了张闻天外交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外交理论的批判继承和对“崇和尚和”、“和而不同”思想的合理吸收。通过对典型个案的具体分析,阐述了张闻天所具备的开阔世界眼光、领导外交工作的实践经历和敏锐的外交思维,指出了其外交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第二章考察了张闻天外交战略思想。通过阐述张闻天对世界局势,对和平与战争的基本判断,分析了他对“战争与革命”传统时代观的突破,探究了“世界战争可以避免”这一观点提出的理论来源和现实依据。在中国外交工作总目的这一背景下,阐述了张闻天对输出革命的深刻反思;从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和扩展的基本逻辑出发,梳理了张闻天关于外交与内政关系的思考,探讨了他关于外交为内政服务,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进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想。第三章重点分析了张闻天对新中国初期外交、对和平外交和对外援助的政策和策略思想。分析了张闻天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策略的思考,指出了他在加入联合国和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鲜明态度;梳理了张闻天对和平外交理论和政策的丰富、发展以及如何实现和平共处的实践方法和原则;概述了新中国对外援助中的突出问题,分析和探讨了张闻天关于对外援助的思考和观点。第四章研究了张闻天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阵营和对民族独立国家的不同外交政策和策略思想。考察和分析了张闻天根据西方国家外交政策的变化和相互间矛盾的演变提出的“特殊的中间地带”观点及其相应的政策和策略;分析了张闻天首次提出的和平共处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观删点,论述了他对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思考;阐述了他对民族独立国家形势和政策的思考,阐述和分析了其对民族理论观点的突破。第五章考察了张闻天外交基础工作建设思想。从考察张闻天从事驻外使馆工作的实践出发,总结了他对加强和改进驻外使馆工作的理论思考;梳理了张闻天对做好外交业务建设所提出的创新方法和原则;阐述了张闻天关于节俭办外交思想的由来,总结了他积极推动礼宾改革的思想、历程及其贡献;论述了张闻天对国际问题研究工作的开创和拓展,总结了他进行国际问题研究的治学学精神与特点。第六章全面评价了张闻天外交思想的历史方位,分析和研究了相应的影响及启;示。评价了张闻天外交思想在毛泽东体系中的历史地位,横向研究了张闻天外交思想和毛泽东、周恩来外交思想的联系和区别,纵向研究了张闻天外交思想对邓小平外交思想和当今中国外交的影响,指出了相应的启示。
二、成就报道的辩证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就报道的辩证谈(论文提纲范文)
(1)时评阅读引入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意义 |
1.符合新课标的课程要求 |
2.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 |
3.是对教材的有效补充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相关研究 |
2.国内相关研究 |
(四)研究的内容与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一、时评阅读与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理论研究 |
(一)时评的内涵 |
(二)阅读的内涵 |
(三)时评阅读的界定 |
(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内涵 |
二、时评阅读与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教学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
(一)时评阅读与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教学写作现状调查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方式 |
(二)高中生的时评阅读与任务驱动型作文现状调查分析 |
1.阅读取向呈娱乐性、消遣性 |
2.时评阅读兴趣高,获取信息渠道少 |
3.学生认知不足,写作中诸多问题 |
(三)教师时评阅读与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1.教师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性 |
2.作文教学训练呈泛泛化 |
3.作文教学训练呈功利化 |
三、时评阅读与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的读写结合依据 |
(一)优秀时评文章的特色 |
1.导向积极 |
2.时效性强 |
3.论点鲜明 |
4.说理严密 |
5.文质兼备 |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 |
1.材料与时俱进 |
2.明确界定任务 |
3.价值取向多元化 |
4.体现理性思维 |
(三)总结提炼时评与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的关联 |
1.联系当下,紧握时代脉搏 |
2.观点明确、思想深刻 |
3.逻辑缜密,善于思辨 |
四、时评阅读引入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究 |
(一)时评阅读的筛选标准 |
1.紧扣时代旋律,引领正确的价值导向 |
2.文章篇幅适合,便于学生开展微阅读 |
3.注重群体差异,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
4.贴近学习生活,符合学生认知 |
5.特点典型突出,易于学生化用 |
(二)时评阅读课前准备 |
1.广泛收集阅读时评文章 |
2.有序整理、分类指导 |
(三)在时评阅读中积累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素材 |
1.摸底写作 |
2.方法点拨与时评阅读 |
3.提升写作 |
4.学生提升写作示例 |
(四)在时评阅读中培养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思维能力 |
1.摸底写作 |
2.方法点拨、时评阅读与提升写作——因果思维 |
3.方法点拨、时评阅读与提升写作——联想思维 |
4.方法点拨、时评阅读与提升写作——辩证思维 |
5.方法点拨、时评阅读与提升写作——深刻思维 |
(五)在时评阅读中提升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表达能力 |
1.摸底写作 |
2.方法点拨与时评阅读 |
3.提升写作 |
4.学生提升写作示例 |
(六)时评阅读与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训练效果问卷调查与分析 |
五、时评阅读引入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总结 |
(一)实践研究的特色 |
1.探索出读写合一的写作课型 |
2.强调时评微阅读,提高阅读有效性 |
3.提升了阅读写作课堂的趣味性 |
4.有效提升了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水平 |
(二)实践研究存在的不足 |
(三)实践研究未来的改进方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致谢 |
(2)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的教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第一章 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的教学现状调查 |
一、对于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 |
(一) 问卷设计与分析工具 |
(二) 问卷分析 |
二、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 |
(一) 问卷设计与分析工具 |
(二) 问卷分析 |
三、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现状的总结 |
(一) 存在的问题 |
(二) 成功的经验 |
第二章 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能力提升实验 |
第一阶段 知识体系形成期(2017.8—2017.9) |
一、掌握审题立意方法 |
二、进行审题立意训练 |
第二阶段 学生问题暴露期(2017.10—2017.11) |
一、自选角度式作文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 |
二、观点对立式作文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 |
三、平行选择式作文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 |
第三阶段 审题立意突破期(2017.12—2018.1) |
一、自选角度式作文训练实例 |
二、观点对立式作文训练实例 |
三、平行选择式作文训练实例 |
第四阶段 教学成果展现期(2018.2) |
一、学生期末市统考优秀作文 |
二、班级作文数据的跟踪分析 |
第三章 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教学建议 |
一、理论知识与作文训练相结合 |
二、教师讲解与学生互评相结合 |
三、写作训练与语言表达相结合 |
四、时事热点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
五、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3)试论新闻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如何理解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辩证统一 |
(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
(二)把握事实真实可信的本源 |
(三)达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
(四)传播引领入脑入心的实效 |
(五)接受舆论引导受众的普泛性 |
二、如何实现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统一,取得传播实效 |
(一)增强把握大局能力,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
(二)把握好度 |
(三)创新形式手法 |
(四)拓展融合传播 |
三、结语 |
(4)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制度及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制度及政策研究综述 |
二、国外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制度及政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职业教育吸引力 |
二、现代职业教育的制度及政策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理论基础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的外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国家发展新战略环境分析 |
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
二、制造强国战略 |
三、网络强国战略 |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新常态环境分析 |
一、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发展 |
二、直接对接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
三、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制度自信 |
第三节 当代人文社会环境分析 |
一、文化环境 |
二、社会环境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发展逻辑分析 |
第一节 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及政策变迁路径分析 |
一、1949 年-1978 年职业教育制度及政策的建构期 |
二、1978 年-1986 年职业教育制度及政策的转型期 |
三、1986 年至今职业教育制度及政策的科学发展期 |
第二节 影响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的困因分析 |
一、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投入层面的制度及政策困因分析 |
二、现代职业教育运行保障环节的制度及政策困因分析 |
三、现代职业教育输出路径的制度及政策困因分析 |
第三节 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的适应性分析 |
一、国家层面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的更迭 |
二、地方政府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的应答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 |
第一节 德国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定的相关制度及政策分析 |
一、增强“双元制”模式吸引力的制度及政策保障体系 |
二、德国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的借鉴 |
第二节 英国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出台的相关制度及政策分析 |
一、现代学徒制引导英国企业向职业教育人才倾斜 |
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增强职业教育人才的吸引力 |
三、英国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的借鉴 |
第三节 瑞士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颁布的相关制度及政策分析 |
一、企业掌握职业教育决定权 |
二、职业教育代际传递稳步增强吸引力 |
三、瑞士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的借鉴 |
第四节 澳大利亚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制度及政策分析 |
一、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途径:直接对接国家经济发展 |
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引导:认知观念定位 |
三、澳大利亚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的借鉴 |
第五节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国际经验与启示 |
一、重视制度及政策层面对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引领作用 |
二、建构互补互惠的职业教育相关制度及政策体系 |
三、厚植职业教育直接与企业合作的制度体系 |
四、顶层设计的相对稳定性和适度超前性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实现依法治教 |
一、明确《职业教育法》的法律地位 |
二、保障现代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三、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
第二节 加大职教经费多元投入,巩固稳定增长机制 |
一、鼓励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
二、提高生均拨款比例标准 |
三、加大重点项目财政投入 |
第三节 共创智能化现代职业教育精准供需平台 |
一、改革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的招生制度 |
二、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互联网+平台 |
三、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智能生态 |
第四节 建构现代职业教育大众化质量评价体系 |
一、形成现代职业教育质量的多元评价机制 |
二、完善师资队伍质相关制度政策的众评化 |
第五节 网状合作模式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
一、建设校企多点合作的制度及政策保障 |
二、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竞技制度 |
第六节 优化就业和创业的制度政策环境 |
一、优化劳动力市场制度环境 |
二、完善创业及配套制度 |
三、融通“双证书”制度与职场晋升通道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一、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制度及政策分析 |
二、关于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的路径依赖 |
第二节 创新点 |
一、建立互联网+平台发展新模式,保障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 |
二、建构现代职业教育智能生态体系,持续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苏格拉底文学形象分析 ——以《会饮》为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选题来源 |
2.先行研究综述 |
2.1 关于《会饮》的研究 |
2.2 关于苏格拉底形象的研究 |
第一章 苏格拉底文学形象新探 |
1.1 苏格拉底文学形象的提出 |
1.2 苏格拉底文学形象的界定 |
第二章 苏格拉底文学形象的呈现与内涵 |
2.1 苏格拉底文学形象的呈现 |
2.2 苏格拉底文学形象的内涵 |
第三章 苏格拉底文学形象的深层寓意 |
3.1 苏格拉底文学形象的文学意义 |
3.2 苏格拉底文学形象的现实意义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框架理论视角下我国的成就报道研究 ——以《人民日报》党代会前成就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关于成就报道的研究 |
1.2.2. 关于党代会报道的研究 |
1.2.3. 关于本文研究 |
第二章 党代会前成就报道 |
2.1. 成就报道概述 |
2.1.1. 成就报道的定义 |
2.1.2. 成就报道的意义 |
2.1.3. 成就报道面临的现状 |
2.2. 党代会前成就报道特点 |
2.2.1. 配合重大新闻节点 |
2.2.2. 题材重大 |
2.2.3. 定时定量,强势推出 |
第三章 党代会前成就报道研究样本与研究方法 |
3.1. 成就报道的历时性研究 |
3.2. 研究对象与时间界定 |
3.2.1. 研究对象 |
3.2.2. 时间界定 |
3.3. 研究方法 |
3.3.1. 框架理论概述 |
3.3.2. 新闻研究中的框架理论应用 |
3.3.3. 本文中框架理论的应用 |
第四章 党代会前成就报道分析 |
4.1. 框架高层结构分析 |
4.1.1. 报道主题设置 |
4.1.2. 主题的总体设置分析 |
4.1.3. 主题的深层设置分析 |
4.2. 框架中层结构分析 |
4.2.1. 体裁结构分析 |
4.2.2. 内容结构分析 |
4.3. 框架低层结构分析 |
4.3.1. 标题分析 |
4.3.2. 语句分析 |
4.3.3. 修辞分析 |
第五章 党代会前成就报道发展特点 |
5.1. 发展特点 |
5.1.1. 主体意识呈现的转变—由主观介入到思辩分析 |
5.1.2. 大众在报道中的地位的提升 |
5.1.3 文风的转变 |
5.1.4. 内容与时俱进 |
5.2. 关于发展的意见 |
5.2.1. 对于“成就”概念的框定范围较小 |
5.2.2. 缺乏对于成就由来的阐释 |
5.2.3. 农业、工业报道是否应该淡出视线 |
5.3. 关于发展的建议 |
5.3.1. 铺开成就范围 |
5.3.2. 立体化阐释方式 |
5.3.3. 顶“天”立“地”,吃透两头 |
5.3.4. 更“深”和更“浅” |
5.3.5. 新媒体时代下报网互动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教育惩罚的张力与限度 ——小学日常生活中教育惩罚现象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总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目的与意义 |
(四) 主要理论基础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二、 对教育中惩罚的“无立场”思考 |
(一) 教育中惩罚合理性的“无立场”思考 |
(二) 教育中惩罚的相关概念辨析 |
(三) 教育惩罚价值的追问 |
三、 进入小学场域 |
(一) 样本选择 |
(二) 研究过程 |
(三) 研究发现 |
(四) 学校中不当惩罚的深层原因探析 |
1. 规训异化与自我迷失 |
2. 某种被扭曲的教师文化 |
四、 小学场域中教育惩罚的合理性与实施原则 |
(一) 对小学场域中教育惩罚的合理性审视 |
1. 以心理学的视角审视教育中惩罚 |
2. 以现实的角度反思教育中惩罚 |
(二) 教育惩罚的实施原则 |
1. 尊重的原则 |
2. 教育性原则 |
3. 灵活性原则 |
五、 静悄悄的革命 |
(一) “润泽”教师的学校生活 |
1. 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 |
2. 培养关系融洽的教师集体 |
(二) 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
1.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
2. 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 |
3.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
(三) 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教育惩罚”研究 |
1. 对教育家“教育惩罚”智慧的感悟 |
2. 对自身惩罚行为的审视与反思 |
3. 对“教育惩罚”进行专题研究 |
六、 结语 |
参考文献(按姓氏首字母音序排列)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张闻天外交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0.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研究综述 |
0.2.1 关于张闻天外交思想研究的文献、着作和文章出版概况 |
0.2.2 关于张闻天外交思想研究的基本分期 |
0.2.3 关于张闻天外交思想研究主要观点 |
0.3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
0.3.1 基本思路 |
0.3.2 主要内容 |
0.4 相关概念的阐述 |
0.4.1 几个相关的概念 |
0.4.2 中国共产党视野中的“外交”概念及演变 |
0.5 研究方法 |
0.5.1 主要方法 |
0.5.2 分析要素 |
0.6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
0.6.1 研究的重难点 |
0.6.2 研究的创新点 |
1 张闻天外交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和历史条件 |
1.1 张闻天外交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1.1.1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外交思想的批判继承 |
1.1.2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外交思想的合理吸收 |
1.2 张闻天外交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
1.2.1 青年时期的外交经历与思考 |
1.2.2 中共中央总书记岗位上之磨砺 |
1.2.3 “夺取东北”战略中的国际视野 |
2 张闻天外交战略思想 |
2.1 对世界形势的总判断:战争与和平两种可能性都要估计到 |
2.1.1 “国际局势逐渐趋向于缓和” |
2.1.2 和平的可能性大于战争 |
2.1.3 “世界战争不可避免”的观点需要修改 |
2.2 中国外交的总目的:“争取和平环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
2.2.1 “一边倒”与中国革命外交的延续 |
2.2.2 “革命不能输出” |
2.2.3 为经济建设“保证最有利的国际条件” |
3 张闻天外交政策和策略思想(上) |
3.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策略 |
3.1.1 对联合国代表权:“边赶边进” |
3.1.2 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尽早打开国门 |
3.2 和平外交是新中国“唯一正确的外交政策” |
3.2.1 和平共处的“深刻历史根源” |
3.2.2 对和平外交的丰富和发展 |
3.2.3 如何争取和实现和平共处 |
3.3 新中国对外援助政策思想 |
3.3.1 新中国对外援助中的问题 |
3.3.2 对外援助要“量力而为”,不能“打肿脸充胖子” |
4 张闻天外交政策和策略思想(下) |
4.1 对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政策和策略 |
4.1.1 对美国:“狠打而不打绝”,斗争中要谋求缓和 |
4.1.2 对英国:“又打又拉”,“分化英美” |
4.1.3 “特殊的中间地带”概念的提出及政策策略 |
4.2 对社会主义阵营的的政策和策略 |
4.2.1 对苏联:赞同和平外交,反对大国主义 |
4.2.2 对南斯拉夫:承认差别,“冷而不断” |
4.2.3 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平等互利,反对骄傲 |
4.3 对民族独立国家的政策和策略 |
4.3.1 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 |
4.3.2 争取与民族国家长期和平友好 |
4.3.3 “民族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观点需要修改 |
4.3.4 没有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形势 |
5 张闻天关于外交基础性工作建设思想 |
5.1 关于驻外使馆建设工作思想 |
5.1.1 “研究驻在国情况和国际关系是驻外使馆的一项根本任务” |
5.1.2 使馆的交际工作:“联络感情,了解情况” |
5.1.3 使馆的对外宣传:“宣传自己,影响对方” |
5.1.4 加强和改进使馆的内部工作 |
5.2 关于外交业务建设思想 |
5.2.1 创办内部刊物是加强对外交工作政治思想领导的重要方式 |
5.2.2 外交中的政治与技术:“使业务工作和政治工作密切结合” |
5.2.3 下放权力,加强联系:理顺使馆与外交部的关系 |
5.3 关于礼宾改革思想与贡献 |
5.3.1 新中国礼宾工作中的问题 |
5.3.2 积极推动礼宾改革 |
5.3.3 礼宾改革中的实践 |
5.4 关于国际问题研究思想 |
5.4.1 “外交学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
5.4.2 张闻天与新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的起步 |
5.4.3 张闻天关于国际问题研究的治学精神与特点 |
6 张闻天外交思想的历史方位与影响 |
6.1 张闻天外交思想的历史地位 |
6.1.1 张闻天外交思想是张闻天整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6.1.2 张闻天外交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6.2 张闻天外交思想和毛泽东、周恩来外交思想的联系和区别 |
6.2.1 张闻天外交思想和毛泽东外交思想的联系和区别 |
6.2.2 张闻天外交思想和周恩来外交思想的联系和区别 |
6.3 张闻天外交思想的影响 |
6.3.1 张闻天外交思想对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影响 |
6.3.2 张闻天外交思想对当今中国外交的影响 |
6.4 张闻天外交思想的启示 |
6.4.1 充分的调查研究是外交决策科学化的基本前提 |
6.4.2 完善的民主制度是外交决策科学化的可靠保障 |
6.4.3 制定和实施与时俱进的外交政策是掌握外交主动权的重要条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四、成就报道的辩证谈(论文参考文献)
- [1]时评阅读引入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究[D]. 文星. 西南大学, 2020(05)
- [2]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的教法研究[D]. 肖文灿.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3]试论新闻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的关系[J]. 陈永平. 东南传播, 2017(09)
- [4]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制度及政策研究[D]. 韩毅. 天津大学, 2017(10)
- [5]苏格拉底文学形象分析 ——以《会饮》为主[D]. 胡婷. 长春理工大学, 2017(02)
- [6]作文素材库13则[J]. 黄碧斋.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7(03)
- [7]打造真正属于自己的素材[J]. 刘圆.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10)
- [8]框架理论视角下我国的成就报道研究 ——以《人民日报》党代会前成就报道为例[D]. 万雪莎. 广西大学, 2014(02)
- [9]教育惩罚的张力与限度 ——小学日常生活中教育惩罚现象的质性研究[D]. 黄巧玲. 西北师范大学, 2014(06)
- [10]张闻天外交思想研究[D]. 常泓. 武汉大学, 2013(07)
标签:教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