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苦参素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0例(论文文献综述)
郑晓婷[1](2021)在《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乙肝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旨在评估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nterferon alfa-2b,PEG-IFNα-2b)治疗对肝郁脾虚证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生活质量、抗病毒疗效及可逆性骨髓抑制的影响。探讨穴位敷贴在PEG-IFNα-2b治疗CHB的临床应用上能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增加其抗病毒疗效,为抗病毒疗程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方法:本临床研究采取随机对照方法,观察病例来源于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2019年08月至2020年07月期间住院符合入组标准的肝郁脾虚证CHB患者。共纳入病例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0例予PEG-IFNα-2b联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50例予PEG-IFNα-2b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12周和24周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评分、HBV血清学检测、HBV DNA定量、肝功能、血常规的变化情况,评估两组证候疗效、抗病毒疗效及血常规异常率的差异。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组间比较,试验组治疗12周、治疗24周总有效率(分别为93.6%、95.7%)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分别为68.1%、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LDQ表评分:组内比较,试验组治疗24周CLDQ表评分高于治疗12周、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治疗12周、治疗24周CLDQ表评分均显着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HBs Ag定量:组间比较,治疗12周,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试验组在降低HBs Ag定量及增加HBs Ag≤2×104 IU/m L率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4)HBe Ag定量:组间比较,试验组治疗12周、治疗24周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无论是HBe Ag下降的量还是实现HBe Ag血清学转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HBV DNA定量:组间比较,治疗12周、治疗24周,试验组无论是HBV DNA下降的量还是HBV DNA下降≥2log IU/m L的率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6)ALT、AST:组间比较,治疗12周,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试验组ALT、AST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血常规指标:组间比较,治疗12周,试验组在改善NEUT、PLT下降水平和降低NEUT、PLT异常率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改善WBC方面无优势;治疗24周,试验组在改善WBC、NEUT、PLT下降水平及降低WBC、NEUT、PLT异常率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穴位敷贴联合PEG-IFNα-2b治疗CHB疗效显着,在提高中医证候疗效、CLDQ表评分及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比单用PEG-IFNα-2b更具有优势,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穴位敷贴联合PEG-IFNα-2b治疗CHB能降低HBs Ag定量、HBV DNA定量、ALT及AST等指标,减轻肝脏损伤程度,提高抗病毒疗效。(3)穴位敷贴联合PEG-IFNα-2b抗病毒治疗可降低WBC、NEUT、PLT异常率的发生,减少PEG-IFNα-2b可逆性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起到减毒作用。(4)穴位敷贴联合PEG-IFNα-2b抗病毒治疗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良好安全性。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取长补短,具有增效减毒作用,应用前景广阔,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王聪聪,谭奇纹[2](2021)在《火针配合普通针刺治疗唇部水肿案1则》文中认为王×,女,63岁。因"唇部红肿反复发作10 a余,加重2个月余"于2020年03月01日至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就诊。患者唇部及下颌部肿胀麻木且不伴疼痛感,自觉乏力,纳差眠可,小便黄,大便干,1 d~2 d一行,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查体:唇部及下颌部红肿,张口受限,眼睑及两颊部无水肿,血常规、尿常规、甲功无异常,血生化示甘油三酯1.79 mmol/L,总胆固醇7.85 mmol/L。给予口服中药五苓散加减治疗,效果不佳。2020年4月10日至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就诊。刻下症见:唇部及下颌部红肿麻木不适,无疼痛,伴双手十指指尖肿胀。舌淡黯,苔滑,舌体略胖大,有裂痕,脉濡滑。纳一般,眠可,二便调。查体:唇部及下颌部红肿麻木,张口受限,眼睑及两颊部无水肿,双手十指指尖肿胀。诊断:水肿(肺气不利,脾湿不运);
郑晓婷,梁惠卿,刘垚昱,蒋晓倩,吴春城[3](2021)在《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中医外治法如穴位敷贴、耳穴压豆、中药灌肠等具有使用方便、适应证广、经济安全、疗效显着等优势,笔者就近几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中医外治法治疗CHB常见的方法、疗效及优势,为临床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依据。
成茂源[4](2020)在《基于“主客交”学说研究加减三甲散对肝纤维化大鼠WNT/β-catenin通路和lncRNA及mRNA表达谱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加减三甲散干预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的效果以及对WNT/β-catenin通路的影响,并从lnc RNA和m RNA角度揭示其作用机制,丰富“主客交”学说的现代生物学内涵。方法:1.实验一:SPF级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1号方组(加减三甲散1号方组)、2号方组(加减三甲散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秋水仙碱组)。常规喂养7d,模型组、1号方组、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油剂的方法制造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同时各组均灌胃干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予以超纯水灌胃,1号方组予以加减三甲散全方灌胃,2号方组以去穿山甲的加减三甲散2号方灌胃,阳性对照组予以秋水仙碱液灌胃。56d后麻醉大鼠,取心尖血和肝脏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检测血清ALT、AST。Western blot法检测空白对照组、模型组、1号方组、阳性对照组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2.实验二:SPF级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秋水仙碱组)。常规喂养7d,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油的方式剂制造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同时各组均灌胃干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予以超纯水灌胃,加减三甲散组予以加减三甲散全方灌胃,阳性对照组予以秋水仙碱液灌胃。56d后麻醉大鼠,取心尖血和肝脏组织。HE和MASSON染色观察病理形态,ELISA法检测血清HA、LN、PCⅢ、CIV浓度。高通量二代测序法检测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大鼠肝组织lnc RNA和m RNA表达谱。结果:1.病理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实验一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1号方组、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大(P﹤0.01);与模型组比较,1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减轻,差异显着(P﹤0.01),2号方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1号方组比较,2号方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加重(P﹤0.01)。实验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大(P﹤0.01);与模型组相比,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减轻,差异显着(P﹤0.01);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实验二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大(P﹤0.01),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增大(P﹤0.05);与模型组比较,加减三甲散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P﹤0.01);与加减三甲散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肝纤维化程度相当,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肝功能指标:实验一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1号方组、2号方组大鼠血清中ALT、AST水平显着升高(P﹤0.01),阳性对照组大鼠ALT、AST水平相当,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1号方组、2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ALT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1号方组、2号方组大鼠AST水平降低(P﹤0.05),阳性对照组大鼠AST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1号方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大鼠血清中AST水平显着降低(P﹤0.01)。3.信号通路指标:实验一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WNT2、β-catenin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GSK-3β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1号方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肝纤维化指标:实验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HA、LN、PCⅢ、CⅣ浓度均显着增大(P﹤0.01)。与模型组相比,加减三甲散组大鼠血清中HA浓度增大,差异明显(P﹤0.05)。与模型组相比,加减三甲散组大鼠血清中LN、PCⅢ、CⅣ浓度减小(P﹤0.05)。加减三甲散组与阳性对照组大鼠血清中HA、LN、PCⅢ、CⅣ浓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测序结果:实验二中,预测出新的lncRNA1976条。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差异Inc RNA基因共340个(187个上调,153个下调)。空白对照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差异Inc RNA基因251个(上调139个,下调112个)。模型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差异Inc RNA基因93个(上调48个,45下调)。差异lnc RNA靶基因共同功能主要为:自然杀伤细胞介导免疫,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调控等。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差异m RNA基因1635个(上调1451个,下调184个),模型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得到差异m RNA基因80个(上调39个,下调41个),空白对照组与加减三甲散组得到差异m RNA基因80个(上调39个,下调41个)。空白对照组、加减三甲散组和模型组m RNA差异基因共同途径为:PPAR信号通路。结论:1.采用四氯化碳诱导法可成功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2.加减三甲散1号方减轻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程度的效果好于去除穿山甲的加减三甲散2号方。3.加减三甲散(加减三甲散1号方)改善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程度不经过WNT/β-catenin通路作用。4.加减三甲散改变肝纤维化模型大鼠lnc RNA和m RNA的表达谱,这可能是加减三甲散改善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程度的部分作用机制。
覃艳新[5](2020)在《基于Fibroscan技术探讨疏肝解毒方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Fibro Scan技术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探讨疏肝解毒方干预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临床疗效,为该阶段的患者定期随访监测管理及寻求安全且有效的中医药干预治疗,延缓疾病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方法:1、分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疏肝解毒方治疗组与疏肝解毒方安慰剂对照组,每组各30例。2、治疗方案:治疗组予疏肝解毒方免煎颗粒(由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工司生产),药物组成为:柴胡15g、白芍15g、黄芪30g、白术20g、枳壳10g、党参20g、叶下珠10g、茵陈10g、虎杖10g、菟丝子20g、杜仲20g、牛膝15g、桃仁10g、龟板20g、鳖甲20g、炙甘草10g。对照组予疏肝解毒方安慰剂免煎颗粒,药物主要成分为蕾香,配以水溶淀粉、无水葡萄糖、食用巧克力棕色素、食用果绿色素、食用柠檬黄色素)。两组均以开水冲服200ml,分早晚2次服用,每次100ml,疗程共24周。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第12周时、第24周时的中医临床证候评分、肝脏硬度值(LSM)、肝脏纤维化四项: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肽(PⅢNP)、Ⅳ型胶原(Ⅳ-C)、肝功能指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 L)、直接胆红素(DBi L)、白蛋白(ALB);HBV-DNA载量、HBs Ag及HBe Ag变化情况,并根据相应疗效评价标准,作出疗效评价。同时观察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第12周时、第24周时,治疗组中医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70.00%、93.33%,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33.33%、40%,两组患者同期症状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第24周时有效率高于第12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在治疗第24周时与第12周时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单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中医证候积分经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至第12周时、第24周时,治疗组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与同期对照组对比,均显示治疗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第12周时、第24周时组内任意两个时间段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第12周时胁肋胀痛、情志抑郁的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至第24周时,情志抑郁、胁肋胀痛的证候积分较第12周时亦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剩余各项证候积分在各个治疗期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3、肝脏硬度值(LSM)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肝脏硬度值经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至第12周时、第24周时,治疗组的肝脏硬度值与同期对照组对比均显示,治疗组的肝脏硬度值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第12周时、第24周时组内任意两个时间段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第12周时与治疗前的肝脏硬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至第24周时患者肝脏硬度值反而明显高于第12周时及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肝纤维四项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肝纤维四项指标经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至第12周时、第24周时,治疗组的肝纤维四项指标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P<0.05)。治疗组的肝纤维四项指标在治疗第12周时、第24周时与治疗前比较及治疗第12周时与治疗第24周时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在治疗前、第12周时、第24周时的肝纤维四项指标组内任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肝功能指标变化: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第12周时及第24周时组内两两对比,所观察的所有肝脏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同期组间对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6、HBV-DNA病毒载量下降及阴转变化比较:在治疗的第12周与第24周。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实现HBV-DNA对数值下降大于1log、2log方面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在实现HBV-DNA对数值下降大于3log及HBV-DNA阴转方面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7、HBe Ag转阴变化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第12周时、第24周时,两组同期HBe Ag转阴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HBs Ag转阴变化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未有患者出现HBs Ag转阴。9、安全性评价:本研究共纳入了60例患者,在24周的治疗周期内所有患者没有脱落及失访均完成了实验研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对患者安全指标进行检查,治疗前后安全指标均无明显异常变化。仅有1例患者感觉服药后有轻度恶心不适,但均能忍受,其余病例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结论:疏肝解毒方治疗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抑制HBV-DNA的复制,降低肝纤维四项指标及肝脏硬度值,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本研究证实中药复方疏肝解毒方干预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有效且安全,可延缓疾病进一步进展,为临床提供一种较为有益的治疗手段,弥补了现代医学对于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治疗的不足,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陈雅静[6](2020)在《百合乌药汤对CCl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及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文中提出目的评价百合乌药汤(BWD)对CCl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和肝纤维化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8周龄雄性健康昆明种小鼠60只,随机分为六组:正常组(CNTR)、模型组(Model)、阳性对照组(Positive)、百合乌药汤低剂量组(LD)、中剂量组(MD)和高剂量组(HD)。各给药组均采取灌胃给药,1次/天,持续6周。其中,Positive组小鼠给予甘利欣,剂量0.585 g/10 g体重;BWD低、中、高各组剂量分别为0.05 g、0.15 g、0.45 g生药/10 g体重。给药期间,除CNTR外,其余各组每周两次腹腔注射20%CCl4橄榄油溶液,0.1 m L/10 g体重。给药结束后,小鼠禁食12 h,然后腹主动脉取血并采集肝脏样本。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小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含量;通过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病理学变化;天狼猩红染色观察小鼠胶原纤维沉积分布情况;分别利用生化检测试剂盒检测肝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含量以评价肝组织的抗氧化能力;通过Western-blot分别检测小鼠肝脏中胶原纤维Collagen1、Collagen3、平滑肌动蛋白(α-SMA)、转录生长因子(TGF-β1)、p-Smad2/3、Smad2/3、一氧化氮合酶(i NOS)等在蛋白水平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分别检测肝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MMP12)、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1)、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i NOS、白细胞介素(IL-1β、IL-11)、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在m RNA水平的表达。结果1与CNTR组相比,Model组小鼠:1)肝重指数(肝脏/体重)增加;肝脏表面可见明显白色颗粒;HE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显示,肝脏组织结构异常且出现严重纤维化;血清中ALT和AST浓度增加,肝功能严重受损。2)Western-blot结果显示,肝脏中ECMs(如胶原纤维Collagen1、Collagen3)以及HSCs活化标志物α-SMA的表达增加,HSCs被激活;3)肝脏中TGF-β1、p-Smad2/3、Smad2/3的表达上调,TGF-β1→Smad信号转导通路被激活;4)肝脏中MMPs和TIMP1的表达均增加,TIMP1抑制了MMPs对Collagen的降解作用;5)肝脏中MDA和i NOS的表达增加,而Mn SOD和SOD的表达下降,表明小鼠肝脏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减弱;6)肝脏中IL-1β、IL-11和TNF-α的表达增加,提示小鼠肝脏已发生炎症反应。2与Model组相比,BWD各组小鼠表现为:1)肝脏表面几乎看不到白色颗粒,肝脏组织形态结构和纤维化沉积得到改善;血清中ALT和AST的含量降低,肝功能明显改善;2)肝脏的Collagen1、Collagen3和α-SMA的表达减少,HSCs被抑制;3)肝脏的TGF-β1→Smad信号转导通路被抑制;4)肝脏中MMPs的表达上调,同时TIMP1的表达下降,表明MMPs对ECMs的降解能力增强;5)肝脏中MDA和i NOS下调,而Mn SOD和SOD的表达上调,提示肝脏抗氧化能力增强;6)肝脏中的IL-1β、IL-11和TNF-α的表达减少,肝脏抗炎作用也增强。结论百合乌药汤对CCl4所致的慢性肝损伤及肝纤维化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阻断TGF-β1→Smad2/3信号传导、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有关。图11幅;表6个;参144篇。
苟璐[7](2020)在《扶正驱邪方对抗病毒药停药后乙肝复发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扶正驱邪方对抗病毒药停药后乙肝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就诊患者中共筛选出140例抗病毒药治疗停药后复发的乙肝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共60例,按临床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0例,予扶正驱邪方及恩替卡韦片治疗;对照组:30例,予恩替卡韦片治疗。除试验用药外,观察期间禁止加用其他保肝降酶类、抗肝纤维化类及对病毒复制和免疫功能有影响的药物。总疗程为24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第4、8、12、24周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HBV DNA结果,第12、24周HBV M、超声诊断无创肝纤维化检测,以及整个研究过程中的不良事件,评价两组治疗有效率及安全性。结果:1、试验组30例,剔除1例,实际29例;对照组30例,剔除2例,实际28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积分:治疗4、8、12、24周,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24周,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率为75.86%;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率为57.14%,试验组疗效更佳(P<0.05)。3、ALT水平:治疗4、8、12、24周,两组ALT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与基线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试验组ALT复常率始终高于对照组;两组ALT复常率在第4、8、1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4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HBV DNA:治疗4、8、12、24周,试验组的HBV DNA阴转率均高于对照组,但仅在第24周,两组HBV DNA阴转率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HBe Ag:治疗12、24周,HBe Ag血清学转换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6、FS值:治疗12周,两组FS值均下降,但与基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4周,试验组FS值下降水平与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FS值下降水平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24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总体疗效:24周治疗结束时,试验组总有效率89.65%,对照组总有效率60.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治疗前后及整个治疗观察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事件。结论:对抗病毒药停药后乙肝复发的再治疗,扶正驱邪方联合恩替卡韦片比单用恩替卡韦片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中医证候疗效率,提高总体疗效率,加快改善肝功能,显着提高HBV DNA的阴转率和ALT复常率,两者安全性均较高。但扶正驱邪方在HBe Ag血清学转换率、降低肝纤维化程度方面尚未发现明显优势。
肖祖林[8](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当代医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证治规律》文中认为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挖掘当代医家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证治认识,并探讨其临床适用性,为中医诊治慢性乙型肝炎提供客观依据与辨证治疗新思路。方法:收集当代医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效医案,经过数据规范化处理,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功能模块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名—证型—症状—用药”进行数据分析,并通过“人机结合”方式总结当代医家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特点。成果:收集146则有效医案包含多次就诊的中医辨证共157个,涉及251味中药。男女比例为2.9:1,患者最小年龄6岁,最大年龄70岁,年龄中位数38岁,发病以中青年居多。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名—证型—症状—用药”分析,得出本病主要归属于中医“胁痛”、“黄疸”、“肝着”等范畴;临床证型复杂既有单一证型又见复合证型,常见有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肝肾阴虚证等。病性以“湿热毒邪”为主,病位主要在肝,涉及脾、肾、胆、胃、经络、三焦、膜原等脏腑组织。常见临床表现为疲乏、胁痛、食欲不振、小便黄、腹满、口干、不寐、口苦、大便溏、恶心;舌色为红舌、淡红色、暗红舌,舌形为胖大舌,少数见舌下脉络增粗,苔色为苔黄,苔白,苔质为苔腻,苔薄;基本脉象为弦脉、细脉、滑脉。当代医家常用中药为茯苓、白术、丹参、郁金、茵陈、柴胡、白芍、牡丹皮、甘草、当归、党参、黄芩、虎杖、栀子、大黄、赤芍、陈皮、鸡内金、薏苡仁;药性以寒、温、平性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主要归肝经、脾经、胃经。发现本研究主要证型用药与诊疗指南规范用药具有高度相似性,并共挖掘出符合疾病用药潜在新处方11首。结论:本研究客观总结当代医家对慢性乙型肝炎不同辨治认识与临床用药特点。慢性乙型肝炎辨治丰富,病性虚实夹杂多变,病位涉及多个脏腑组织,当代医家重视“湿”与“瘀”病理因素对疾病影响,疾病贯穿健脾活血用药特点。挖掘结果显示病证药一致性,基本吻合临床指南规范,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张明发,沈雅琴[9](2019)在《氧化苦参碱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评价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氧化苦参碱治疗病毒性和非病毒性肝损伤有效,其能增强拉米夫定、干扰素或甘草酸类药物治疗病毒性肝炎和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氧化苦参碱除了直接的抗病毒、抗炎、肝脏保护作用外,还可通过提高患者的免疫调节功能,间接增强机体清除和抑制病毒。这些作用可能是氧化苦参碱治疗肝炎和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赵亚玲[10](2019)在《胸腺肽肠溶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胸腺肽肠溶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92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46,B=46),A组接受恩替卡韦常规抗病毒治疗,B组加服胸腺肽肠溶胶囊。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指标;统计两组患者HBV-DNA转阴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ALT、AST、TBil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B组患者治疗后ALT、AST、TBil水平均低于A组(P <0.05);B组HBVDNA转阴率(95.65%,44/46)高于A组(82.61%,3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17%,2.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腺肽肠溶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后肝硬化临床疗效较好,可有效提高HBV-DNA转阴率,改善患者肝功能,可在临床推广。
二、苦参素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苦参素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0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乙肝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2.6 脱落病例的处理 |
3 试验设计 |
3.1 试验类型 |
3.2 分组方法 |
3.3 药品来源 |
3.4 治疗方法 |
4 观察指标 |
4.1 疗效观察指标 |
4.2 安全性观测 |
5 疗效评定标准 |
5.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
5.2 抗病毒治疗疗效判定 |
5.3 血常规异常发生率判定 |
6 不良反应评价 |
6.1 不良事件与试验药物的相关性评估 |
6.2 不良反应分级 |
6.3 严重不良反应 |
6.4 不良事件的观察及处理 |
7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 |
2.1 两组的一般情况对比 |
2.2 两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对比 |
2.3 两组治疗前实验室指标对比 |
2.4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对比 |
2.5 两组治疗前CLDQ表评分对比 |
3 疗效分析 |
3.1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 12 周、治疗 24 周CLDQ表评分的对比 |
3.2 两组治疗 12 周、治疗 24 周中医证候疗效的对比 |
3.3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 12 周、治疗 24 周抗病毒疗效的对比 |
3.4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 12 周、治疗 24 周转氨酶变化情况的对比 |
3.5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 12 周、治疗 24 周血常规变化情况的对比 |
分析与讨论 |
1 CHB的现代研究 |
1.1 CHB发病机制及影响 |
1.2 CHB西医治疗现状 |
2 中医药联合PEG-IFNα-2b治疗CHB |
2.1 肝郁脾虚是 CHB的核心病机,肝郁脾虚证是 CHB最常见证型 |
2.2 中医内治法 |
2.3 中医外治法 |
2.4 穴位敷贴治疗肝郁脾虚证CHB |
3 疗效分析 |
3.1 对于肝郁脾虚证CHB患者CLDQ表评分的分析 |
3.2 对于肝郁脾虚证CHB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3.3 对于肝郁脾虚证CHB患者抗病毒疗效分析 |
3.4 对于肝郁脾虚证CHB患者肝功能变化情况分析 |
3.5 对于肝郁脾虚证CHB患者血常规变化情况分析 |
4 脱落病例分析 |
5 安全性分析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穴位敷贴 |
2耳穴压豆 |
3 中药灌肠疗法 |
4 刮痧疗法 |
5 针灸疗法 |
6 穴位注射 |
7 小 结 |
(4)基于“主客交”学说研究加减三甲散对肝纤维化大鼠WNT/β-catenin通路和lncRNA及mRNA表达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
1.1 病名探讨 |
1.2 病因病机探究 |
1.3 治法探讨 |
2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
2.1 肝纤维化的病因 |
2.2 肝纤维化的诊断 |
2.3 肝纤维化的治疗 |
3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主客交”学说 |
3.1.1 “主客交”学说的创立 |
3.1.2 “主客交”含义 |
3.1.3 “主客交”学说的发展 |
3.1.4 “主客交”学说的特点 |
3.2 “主客交”与肝纤维化 |
3.3 “主客交”之治疗——三甲散及加减运用 |
3.4 加减三甲散及其运用 |
4 肝纤维化与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 |
4.1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
4.2 Wnt信号转导通路 |
4.3 Wnt/β-catenin与肝纤维化 |
5 LncRNA与肝纤维化 |
5.1 LncRNA概况 |
5.2 LncRNA在肝纤维化中的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一 加减三甲散功效对比及wnt信号通路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主要试剂 |
1.1.3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
1.1.4 实验药物 |
1.1.5 实验场地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动物分组 |
1.2.2 干预用药的用法用量及制备方法 |
1.2.3 造模方法 |
1.2.4 药物干预方法 |
1.2.5 血清标本采集与处理 |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1.3.1 大鼠肉眼下观察 |
1.3.2 大鼠肝脏组织形态 |
1.3.3 血清肝功能指标观察 |
1.4 肝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观测 |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1.6 实验结果 |
1.6.1 大鼠一般情况变化 |
1.6.2 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变化 |
1.6.3 血清肝功能指标观察 |
1.6.4 肝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变化 |
1.7 讨论 |
1.7.1 加减三甲散2号方的由来 |
1.7.2 对肝纤维大鼠模型的评价 |
1.7.3 对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1.7.4 对大鼠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 |
1.7.5 对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
1.7.6 对肝组织wnt2、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2 实验二加减三甲散干预肝纤维化大鼠lnc RNA和 m RNA表达谱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主要试剂 |
2.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1.4 实验药物 |
2.1.5 实验场地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2 造模方法 |
2.2.3 干预用药的制备及用法用量 |
2.2.4 药物干预方法 |
2.2.5 标本采集与处理 |
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3.1 大鼠肉眼下形态观察 |
2.3.2 小鼠肝脏组织形态 |
2.3.3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观察 |
2.4 高通量测序肝脏组织m RMA和 lnc RNA |
2.4.1 RNA抽提和质检 |
2.4.2 文库构建 |
2.4.3 上机测序 |
2.4.3.1 获得reads |
2.4.3.2 数据预处理 |
2.4.3.3 基因组比对(Mapping genome) |
2.4.4.4 基因饱和度分析 |
2.4.4.5 mRNA和lncRNA差异基因筛选 |
2.4.4.6 GO 富集分析和 KEGG pathway 富集分析 |
2.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2.6 实验结果和分析 |
2.6.1 大鼠一般情况变化 |
2.6.2 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变化 |
2.6.3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观察 |
2.6.4 大鼠肝脏组织mRNA表达谱的变化 |
2.6.5 大鼠肝脏组织lnc RNA表达谱的变化 |
2.7 讨论 |
2.7.1 对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2.7.2 对大鼠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 |
2.7.3 对大鼠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
2.7.4 对大鼠肝脏组织lncRNA和mRNA的影响及与“主客交”的联系 |
结论 |
特色与创新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1:附图 部分原始图片 |
附件 2:文献综述 中成药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 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5)基于Fibroscan技术探讨疏肝解毒方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认识 |
1.1 中医对肝脏解剖位置及生理病理的记载 |
1.2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辨证论治 |
2 现代医学对免疫耐受期慢性HBV携带者的认识 |
2.1 乙型肝炎病毒病原学及其复制过程 |
2.2 HBV感染的流行病学和自然史 |
2.3 HBV感染导致机体免疫耐受的过程 |
2.4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肝脏组织病理学表现 |
2.5 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慢性HBV携带者的治疗现状 |
3 Fibro Scan技术在诊断肝病中的应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主要研究内容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及脱离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病例分组 |
3.2 治疗方法 |
3.3 观察指标 |
3.4 疗效评定指标 |
3.5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基本资料比较 |
4.2 治疗后各观察指标结果 |
5 讨论 |
5.1 疏肝解毒方的组方分析 |
5.2 临床疗效效应分析 |
6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研究进展 |
1 关于病名的记载 |
2 病因病机 |
3 慢性HBV携带者的体质分布特征 |
4 慢性HBV携带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5 中医药治疗 |
5.1 单纯中医药治疗 |
5.2 中西医结合治疗 |
5.3 穴位埋线疗法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百合乌药汤对CCl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及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试剂 |
1.1.3 BWD的熬制 |
1.1.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1.1.5 实验仪器 |
1.1.6 引物序列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动物分组和给药 |
1.2.2 取材 |
1.2.3 小鼠血清肝功能指标的检测 |
1.2.4 小鼠肝脏抗氧化指标的检测 |
1.2.5 小鼠肝组织染色 |
1.2.6 Western-blot检测各组小鼠肝纤维化相关因子蛋白的表达 |
1.2.7 RT-PCR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相关基因的表达 |
1.2.8 统计学分析 |
1.3 实验结果 |
1.3.1 BWD对 CCl_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小鼠体重和肝系数无影响 |
1.3.2 BWD可改善CCl_4所致慢性肝损伤小鼠的肝脏表型 |
1.3.3 BWD可改善CCl_4所致慢性肝损伤小鼠的肝脏病理形态 |
1.3.4 BWD减少CCl_4所致慢性肝损伤小鼠肝脏中胶原纤维的沉积 |
1.3.5 BWD对 CCl_4所诱导的慢性肝损伤小鼠的肝功能具有改善的作用 |
1.3.6 BWD减轻CCl_4诱导的小鼠肝脏ECM含量 |
1.3.7 BWD下调CCl_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小鼠肝脏中α-SMA的水平 |
1.3.8 BWD可抑制CCl_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小鼠肝脏中TGF-β1→Smad信号转导通路 |
1.3.9 BWD上调了在CCl_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小鼠肝脏中MMPs并抑制了TIMP1的表达 |
1.3.10 BWD增强了CCl_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的抗氧化能力 |
1.3.11 BWD可减轻CCl_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的炎症反应 |
1.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肝纤维化药物治疗进展 |
2.1 肝纤维化 |
2.2 治疗肝纤维化的西药 |
2.2.1 抗炎药物 |
2.2.2 抗氧化药物 |
2.2.3 抗病毒药物 |
2.2.4 抑制HSCs活化的药物 |
2.3 治疗肝纤维化的中药 |
2.3.1 单味中药 |
2.3.2 中药复方 |
2.4 中西药结合抗纤维化 |
2.5 纳米技术在肝纤维化中的应用 |
2.5.1 无机纳米颗粒在肝纤维化药物中的应用 |
2.5.2 纳米胶束在肝纤维化中的研究 |
2.5.3 其他 |
2.6 脂质体在肝纤维化药物中的研究 |
2.7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7)扶正驱邪方对抗病毒药停药后乙肝复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技术路线图 |
三、研究材料 |
(一)诊断标准 |
1.西医诊断标准 |
2.中医辨证标准 |
(二)病例纳入标准 |
(三)病例排除标准 |
(四)病例剔除标准 |
四、研究方法 |
(一)试验设计 |
(二)随机分组方法 |
(三)药物使用方法 |
(四)疗程 |
(五)主要观察指标 |
1.一般资料指标 |
2.主要疗效性指标 |
2.1 中医证候积分 |
2.2 理化检査指标 |
3.安全性指标 |
4.疗效评价标准 |
4.1 总体疗效评价 |
4.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六)不良反应应对 |
(七)统计学方法 |
五、结果 |
(一)病例入组情况 |
(二)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水平比较 |
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性别方面比较 |
2.治疗前两组患者合并基础病比较 |
3.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抗病毒药物使用种类及疗程方面比较 |
4.治疗前两组患者在ALT、AST、ALB、TBIL、HBV DNA、FS及中医证候积分基线水平比较 |
(三)治疗后的情况比较 |
1.两组ALT比较 |
1.1 两组ALT水平比较 |
1.2 两组ALT复常率比较 |
2.两组HBV DNA阴转率比较 |
3.两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 |
4.两组FS值比较 |
5.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
6.两组中医证候比较 |
6.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6.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四)不良反应记录及安全性比较 |
六、讨论 |
(一)西医对抗病毒药停药复发CHB的研究 |
1.西医对抗病毒药停药复发CHB发病机制的研究 |
2.西医治疗抗病毒药停药复发CHB的现状 |
2.1 抗病毒治疗 |
2.2 免疫治疗 |
2.3 保肝治疗 |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CHB的优势 |
(三)选择ETV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的意义 |
(四)对扶正驱邪方组方的探讨 |
1.扶正驱邪方的组方理论探讨 |
2.扶正驱邪方组方药物现代药理学研究 |
(五)扶正驱邪方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
1.对ALT的影响 |
2.对HBV DNA的影响 |
3.对HBeAg的影响 |
4.对FS值的影响 |
5.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
6.对总体疗效的影响 |
7.安全性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慢乙肝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一、中医对慢乙肝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中医治疗 |
(一)中医内治法 |
1.辨证论治 |
2.定法定方 |
3.单、复方制剂 |
(二)中医外治法 |
三、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基于数据挖掘当代医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证治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慢性乙型肝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1 流行病学特征 |
1.1.2 病因与发病机制 |
1.1.3 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
1.2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研究进展 |
1.2.1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症认识 |
1.2.2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的病因病机 |
1.2.3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1.2.4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1.3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研究的应用 |
1.4 结语 |
第二章 医案研究 |
2.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2.1.1 医案来源 |
2.1.2 医案纳入标准 |
2.1.3 医案排除标准 |
2.1.4 医案数据采集 |
2.1.5 数据规范化处理标准 |
2.1.6 建立数据库 |
2.1.7 数据统计分析 |
2.1.8 质量控制 |
2.2 研究结果 |
2.2.1 患者一般情况 |
2.2.2 中医病名分布 |
2.2.3 中医证型分布 |
2.2.4 临床症状体征 |
2.2.5 舌象分布 |
2.2.6 脉象分布 |
2.2.7 方药分析 |
2.2.8 临床常见证型用药规律 |
第三章 讨论 |
3.1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名探讨 |
3.2 慢性乙型肝炎证型探讨 |
3.3 慢性乙型肝炎四诊探讨 |
3.4 慢性乙型肝炎方药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诊断 |
附录2: 英文缩略语 |
附录3: 统计学审核证明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氧化苦参碱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评价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 |
2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 |
2.1 im单独用药 |
2.2 静滴与口服给药 |
3 联合用药的临床疗效 |
3.1 联合应用拉米夫定 |
3.2 联合应用干扰素 |
3.3 联合应用其他药物 |
4 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 |
5 结语 |
(10)胸腺肽肠溶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
2.2 两组患者HBV-DNA转阴率比较 |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3讨论 |
四、苦参素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乙肝的临床观察[D]. 郑晓婷.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火针配合普通针刺治疗唇部水肿案1则[J]. 王聪聪,谭奇纹. 中医外治杂志, 2021(01)
- [3]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J]. 郑晓婷,梁惠卿,刘垚昱,蒋晓倩,吴春城. 中医外治杂志, 2021(01)
- [4]基于“主客交”学说研究加减三甲散对肝纤维化大鼠WNT/β-catenin通路和lncRNA及mRNA表达谱的影响[D]. 成茂源.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基于Fibroscan技术探讨疏肝解毒方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疗效研究[D]. 覃艳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百合乌药汤对CCl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及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D]. 陈雅静.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7]扶正驱邪方对抗病毒药停药后乙肝复发的影响[D]. 苟璐.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基于数据挖掘当代医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证治规律[D]. 肖祖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氧化苦参碱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评价研究进展[J]. 张明发,沈雅琴. 药物评价研究, 2019(12)
- [10]胸腺肽肠溶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研究[J]. 赵亚玲.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