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开窗术:病例报告

气管开窗术:病例报告

一、气管开窗术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孙广超[1](2021)在《神经内镜联合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囊肿开窗术合并囊肿-腹腔分流术联合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自2014年3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5例蛛网膜囊肿的临床资料,头痛起病6例,体检发现3例,癫痫发作与头晕起病各为2例,1例患者以视物模糊前来就诊,1例患者以走路不稳前来就诊。所有患者术前经CT及MRI确诊。均应用神经内镜囊肿开窗术合并囊肿-腹腔分流术。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均行MRI或CT复查。结果:15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为3~57岁,平均27±17岁。术后随访3-75个月,平均为24.4±17.8个月。本组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影像学显示囊肿消失9例(9/15,60%)、囊肿缩小6例(6/15,40%)。术后1年囊肿消失11例(11/15,73%)、囊肿缩小3例(3/15、20%)。并发症有:颅内感染2例(2/15,13.3%)、切口愈合不良1例(1/15,6.7%)、硬膜下积液2例(2/15,13.3%)、分流管梗阻1例(1/15,6.7%)。结论:神经内镜囊肿开窗联合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能结合两种术式的优势,症状改善率高、囊肿体积缩小明显、术后并发症少,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有效方法。

张林娜[2](2021)在《485例颌骨囊肿临床病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按照最新2017年WHO颌骨囊肿病理分类,统计分析本院近五年来收治485例的颌骨囊肿的病理类型、发病特点、治疗方式以及预后情况,对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借鉴及指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颌骨囊肿病例485例,统计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病变部位、病理类型、治疗方式,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并记录预后情况,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究疾病发生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在本研究的485例病例资料中,最常见者为根尖囊肿(62.06%),其次为含牙囊肿(27.01%),第三为角化囊肿(5.98%)。男女比为1.30:1,患者年龄范围6~84岁,平均年龄(41.14±19.48)岁,高发年龄段为40~49岁,占19.97%,单发性病变占95.62%,病变最常见的部位为上颌前牙区,其次为下颌后牙区,其中根尖囊肿和含牙囊肿最多见于上颌前牙区,角化囊肿最多见于下颌后牙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局部膨隆伴疼痛不适症状,其次表现为无痛性膨隆。颌骨囊肿的手术治疗方式最多采用囊肿刮治,其次为开窗减压术(包括开窗后二期刮治术)及颌骨部分切除术,术后随访时间3~36个月,随访445例,随访率91.75%,复发23例,复发率5.17%,其中包括根尖囊肿复发17例,含牙囊肿复发1例,角化囊肿复发5例,其他类型囊肿术后未见复发。结论:1.颌骨囊肿发生具有性别差异,多发生于男性,发病年龄范围较广泛,中年期为高峰期;2.颌骨囊肿多为单发性病变,具有部位差异,上颌多于下颌,最好发于上颌骨前牙区,其次为下颌骨后牙区,不同类型的囊肿有各自特定的好发部位;3.颌骨囊肿的临床表现多样,炎症性囊肿一般出现明显感染等不适症状,发育性囊肿多隐匿,常表现为局部无症状性膨隆;4.颌骨囊肿手术治疗方法多样,刮治术为最常用的方式,其次为开窗减压术,不同的治疗方式其愈后存在差异,开窗减压术术后复发率低于单纯的刮治术;不同病理类型其愈后也存在差异,角化囊肿术后复发率高于其他类型囊肿。

蒋慧侠[3](2020)在《原位开窗术与单分支支架植入术治疗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比较》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总结病变累及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LSA)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对比原位开窗术(In Situ Fenestration,ISF)与单分支支架植入术(Single-Branched Stent Graft,SBSG)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为临床上该类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方法:统计2017年10月~2019年3月期间,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病变累及LSA的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其中57例接受ISF手术,34例接受SBSG手术。收集这些患者住院资料,包括一般情况、既往史、术中情况、术后至出院情况、随访情况等。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上述资料量化分析,比较ISF与SBSG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研究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原位开窗术(ISF)及单分支支架植入术(SBSG)手术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ISF组57例病例中,失访9人,最终入组48人,SBSG组34例病例中,失访2人,最终入组32人,一般资料各项中ISF组和SBSG组在起病急缓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项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病例中所有手术技术成功率均为100%,ISF较SBSG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更长,造影剂使用量、出血量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随访情况:ISF组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12-24个月),SBSG组17个月(12-26个月),随访过程中,两组病例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随访CTA显示:ISF组胸主动脉假腔内血栓完全吸收38例,部分吸收10例,而在SBSG组中,胸主动脉假腔内血栓完全吸收26例,部分吸收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ISF技术和SBSG技术都是有效、可行的手术方式,均可扩大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适应范围;2、当主动脉夹层患者需急诊手术治疗时,ISF技术在支架选择全面性上更具优势,而在减少手术时间及规范手术流程等方面,SBSG技术更有优势;3、在内漏、支架狭窄等其它围术期、随访期相关并发症比较上,ISF组和SBS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仍需大宗数据及更长随访时间的研究。

柳青[4](2019)在《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解剖学和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解剖健康成年国人尸体,研究L1-S1椎间孔相关应用解剖,为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技术提供解剖学数据;(2)比较研究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与开放椎板间开窗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Posterior ring apophysis separation,PRAS),探讨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治疗腰椎PRAS的可行性、安全性、微创性及有效性。方法:(1)解剖12具健康成年国人尸体,观察椎间孔形态及神经根走行,测量矢状面上椎间孔上、中、下部宽度,椎间孔高度,出口神经根下缘到椎间孔下缘的垂直距离,上关节突尖(肩)部到出口神经根的垂直距离,椎间盘后缘中点水平出口神经根到椎间孔后缘水平距离,椎间孔面积。冠状面上目标间隙上、下椎体椎弓根内缘连线与硬膜囊的最短距离。记录各组数据并统计分析,探讨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技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2)选取腰椎PRAS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40例,分为两组:微创组22例,开放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一般情况(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下地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手术并发症),实验室指标(术前、术后1d和3d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肌酸激酶、醛固酮),手术前后VAS评分、ODI评分,采用改良MacNab标准和术后影像学检查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L1/L2-L5/S1各节段椎间孔测量值左右两侧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故将双侧合并进行均值计算:L1/2-L5/S1椎间孔上部宽度分别为:(8.59±0.67)、(11.23±0.96)、(9.55±0.80)、(8.80±0.62)、(7.67±0.69)mm;椎间孔中部宽度:(5.34±0.29)、(7.09±0.38)、(6.45±0.48)、(5.93±0.48)、(5.19±0.41)mm;椎间孔下部宽度:(4.86±0.62)、(6.37±0.86)、(5.82±0.85)、(5.16±0.62)、(4.55±0.58)mm;椎间孔垂直高度:(14.80±1.11)、(15.22±1.24)、(15.21±1.06)、(14.35±1.26)、(13.51±1.15)mm;出口神经根下缘至椎间孔下缘的垂直距离:(8.17±0.79)、(9.43±0.99)、(9.13±0.87)、(8.63±0.86)、(7.51±0.59)mm;上关节突尖(肩)端到出口神经根的垂直距离:(3.62±0.89)、(4.35±1.18)、(4.13±1.10)、(3.87±1.08)、(3.15±1.00)mm;椎间盘中点水平出口神经根到椎间孔后缘水平距离:(4.92±0.69)、(6.20±0.97)、(5.81±0.84)、(5.55±0.78)、(4.52±0.60)mm;椎间孔面积:(109.17±18.04)、(120.42±20.07)、(117.14±19.08)、(112.24±19.59)、(99.56±17.30)mm2;椎弓根内缘连线与硬膜囊的距离:(3.46±0.54)、(3.77±0.65)、(4.57±0.78)、(5.30±0.98)、(4.13±0.75)mm。(2)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7.3±1.9)个月。微创组手术时间及术中X线透视次数多于开放组,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微创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及住院天数均少于开放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开放组术后出现1例脑脊液漏、1例背伸肌力较术前稍下降和1例患肢麻木感加重,微创组术后出现1例患肢感觉异常。术后影像学检查提示:微创组后缘骨块完全切除19例(86.4%),部分切除3例(14.6%);开放组完全切除16例(88.9%),部分切除2例(11.1%),合并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均完整切除,复查未见复发。两组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改善(P<0.05);微创组术后1d和7d的腰痛VAS评分及术后1d的ODI评分均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个月和6个月的腰痛VAS评分及ODI评分、术后各时间点的腿痛VA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微创组优良率为90.9%,开放组优良率为88.9%。开放组术后1d和3d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肌酸激酶活性以及醛固酮水平明显高于微创组,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结论:(1)正常椎间孔上宽下窄,呈倒梨形状;出口神经根多位于椎间孔的上部;椎间孔高度及面积不限制直径7.5mm椎间孔镜工作通道的置入;椎间孔扩大成形可以增加椎间孔安全操作空间,有利于工作通道置入;椎弓根内缘连线是椎间孔成形的安全线。(2)经椎间孔脊柱内镜与开放椎板间开窗术治疗腰椎PRAS均可获得满意效果,两种手术方式近期疗效相当;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治疗腰椎PRAS术后早期优势明显,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微创性、可行性及有效性;侧方型离断骨块、根性症状明显的腰椎PRAS是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最佳类型。

苏军凯,林也容,周松,刘将,唐庆林,张荔群,王爱民,张鸣青[5](2014)在《经阴道NOTES肝囊肿开窗术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报道1例经阴道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肝囊肿开窗术。术中阴道后壁穿刺容易,污染少,腹腔入路简单;内镜腹腔路径为直线,便于操作;直视下阴道后壁闭孔,操作简单、安全,体表无任何手术疤痕;患者术后恢复迅速,未见出血、腹水等并发症。

丁涛,夏德明,匡勇军[6](2013)在《腹腔镜治疗肝囊肿的临床体会》文中提出肝囊肿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肝脏良性疾病。目前,治疗肝囊肿的方法包括超声引导下的经皮穿刺囊肿抽液术、开腹囊肿开窗术、囊肿引流术或者囊肿切除术等。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被广泛应用与各医院中。腹腔镜开窗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小及恢复快的明显优势,只要肝囊肿患者符合腹腔镜手术的适应征,即可选择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治疗。腹腔镜下肝囊肿开窗术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采用。

朱立桓[7](2013)在《经自然腔道内镜外科技术在胸外科的实验研究及初步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初步探讨分别经食道、阴道和脐实施胸交感神经切断术和心包开窗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在积累动物实验经验的基础上,将经脐胸交感神经切断术初步应用于临床,探讨其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胸部NOTES手术的开展积累经验。方法动物实验部分以猪为实验动物,分别开展经食道、阴道-膈肌、脐-膈肌实施胸交感神经切断术和心包开窗术。每组各进行10例实验,其中急性实验3例,存活实验7例。急性实验术后立即处死尸检,存活实验4周后尸检。临床经脐胸交感神经切断术在全麻双腔气管插管下完成,记录术中情况,并对手术结果进行跟踪随访。结果共进行动物实验30例次,经食道组术中死亡2例,其余28例均成功完成目标手术。急性实验尸检发现经食道组发生胸主动脉损伤1例,左奇静脉损伤1例;经阴道组发生胸壁损伤2例,直肠损伤1例。各组胸交感神经切断准确彻底,心包开窗术完成良好。存活实验尸检发现食管造口愈合良好,食管外膜层和肺组织发生粘连3例;经阴道组阴道和膈肌切口均愈合良好,膈肌切口与肺组织粘连4例;经脐组膈肌切口与肺组织粘连3例。各组未见明显胸、腹腔感染迹象。临床共实施36例经脐胸交感神经切断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54min,均于术后第一天出院。术后随访612个月,手汗和腋汗的治愈率分别为100%和76%。共发生代偿性出汗13例(36.1%),所有患者手汗无复发,无膈疝、脐疝及霍纳氏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1、经食道入路虽然具有操作路径短的优势,但是该入路难度较大,就目前的技术而言在消毒、切口的选择和闭合上仍无法确保安全。2、阴道入路的切开和缝合均可在直视下完成,安全性高,但实施胸腔内手术路径太长,器械的可控性差。3、经脐入路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就胸交感神经切断术治疗手汗症而言可以获得等同于胸腔镜手术的有效率,而且美容效果显着,但手术时间较长,其潜在的风险和优势有待于进一步评估。

吕明,宋文渊,符国珍,张勇,张新燕[8](2011)在《腹腔镜肝囊肿去顶开窗术25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囊肿去顶开窗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5例腹腔镜肝囊肿去顶开窗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手术成功,均痊愈。结论腹腔镜肝囊肿去顶开窗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肝囊肿的有效方法。

李浩[9](2010)在《腹腔镜治疗肝囊性占位病变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腹腔镜开窗术治疗肝囊性占位病变的临床疗效,为肝囊性占位病变手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9年1月住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67例肝囊性占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32~135min,平均(69.5±4.5)min。中转开腹4例,中转开腹率为4.47%。住院时间4~21d,平均(9.5±2.5)d。随访3~6个月,平均4.5个月,定期复查,1例4个月后复发,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腹腔镜治疗肝囊性占位病变有操作简便、恢复快、复发少等优点,可作为肝囊性占位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

费里扎多,丁佑铭,王纯涛,刘颜良,汪斌,陈晓燕,张爱民[10](2009)在《腹腔镜与开腹肝囊肿开窗术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开窗术治疗肝囊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6月~2006年6月71例肝囊肿开窗术的临床资料,其中开腹开窗术34例(开腹组),腹腔镜开窗术37例(腹腔镜组),比较研究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45±15)min vs(75±15)min,t=-7.016,P=0.000]、术中出血量[(24±8)ml vs(50±12)ml,t=-10.823,P=0.000]和术后住院时间[(7.6±1.3)dvs(12.2±2.1)d,t=-11.196,P=0.000]均明显少于开腹组,但2组住院费用[(1.021±0.109)万元vs(1.018±0.113)万元]无显着性差异(t=0.114,P=0.910)。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无胆漏、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2例(腹腔镜组32例,开腹组30例),随访率87.3%(62/71),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5个月,1例(开腹组)经B超检查证实为囊肿复发,复发率为1.6%(1/62),余61例未见复发。结论腹腔镜开窗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完全可以取代开腹开窗术,值得临床推广。

二、气管开窗术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管开窗术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神经内镜联合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蛛网膜囊肿的定义
    2.2 流行病学特点
    2.3 病因与增大机制
    2.4 组织学特点
        2.4.1 大体观察
        2.4.2 组织学病理
        2.4.3 细胞病理学
    2.5 分类方法
        2.5.1 依据病因学分型
        2.5.2 依据发生部位分型
        2.5.3 依据病理学分型
        2.5.4 依据组织学分型
        2.5.5 依据CT脑池造影分型
        2.5.6 Galassi分类法(中颅窝囊肿的分类方法)
        2.5.7 依据临床表现分型
    2.6 影像学检查
    2.7 鉴别诊断
    2.8 临床表现
        2.8.1 中颅窝、颞窝及大脑凸面IAC
        2.8.2 鞍上池IAC常可表现出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的症状
        2.8.3 后颅窝中线IAC
        2.8.4 桥小脑角区IAC
        2.8.5 小脑IAC
        2.8.6 四脑室IAC
        2.8.7 颅底IAC
        2.8.8 IAC破裂
    2.9 蛛网膜囊肿的治疗
        2.9.1 治疗目的
        2.9.2 手术适应症
        2.9.3 手术方法
第3章 临床资料和方法
    3.1 病例资料
    3.2 一般资料
    3.3 术前影像学检查
    3.4 手术方式及术后情况
第4章 结果
    4.1 术后疗效
    4.2 影像学改变
    4.3 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
    4.4 并发症
第5章 讨论
    5.1 临床特点
    5.2 影像学特点
    5.3 手术治疗
        5.3.1 目前临床主要手术方式
        5.3.2 联合入路的优势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485例颌骨囊肿临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数据收集与整理
    2.4 数据的统计分析
3.结果
    3.1 颌骨囊肿病理类型及性别构成
    3.2 颌骨囊肿的年龄分布
    3.3 颌骨囊肿的部位分布
    3.4 临床症状
    3.5 治疗方法及术后随访
        3.5.1 手术方式
        3.5.2 术后随访
        3.5.3 典型病例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颌骨囊肿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原位开窗术与单分支支架植入术治疗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及分组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围手术期处理
        2.4.1 术前检查
        2.4.2 术前准备
        2.4.3 术中操作
        2.4.4 术后情况
    2.5 随访及不良事件
        2.5.1 随访情况
        2.5.2 不良事件
    2.6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围手术期资料
        3.2.1 术前数据
        3.2.2 术中数据
        3.2.3 术后至出院
    3.3 随访资料
    附图
第4章 讨论
    4.1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与TEVAR手术
    4.2 ISF组与SBSG组结果对比分析
    4.3 原位开窗技术和单分支支架技术重点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4)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解剖学和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腰椎间孔手术入路相关解剖学研究
    材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经椎间孔脊柱内镜与开放椎板间开窗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应用研究
    临床资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腹腔镜治疗肝囊肿的临床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0.05) , 见表1。'>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08年3月—2011年2月收治的肝囊肿患者51例, 分为腹腔镜组28例和开腹组23例。其中腹腔镜组男12例, 女16例。年龄31~65岁, 平均 (45.7±3.6) 岁。单发型肝囊肿者1 3 例, 多发型1 3 例, 巨大型2例。开腹组中男9例, 女14例。年龄33~71岁, 平均 (49.5±4.7) 岁。单发型肝囊肿者2例, 多发型16例, 巨大型5例。两组从年龄、性别、囊肿大小及位置等方面比较差异不大 (P>0.05) , 见表1。
    1.2 手术方法腹腔镜组手术方法: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头高30°, 术中根据需要调节手术台倾斜方向和角度。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患者腹壁情况选择各套管穿刺点, 一般采用3孔法。脐下缘做10 mm切口, 针穿刺成功建立气腹后置入10 mm套管及腹腔镜, 探查腹腔, 然后在剑突下、右肋缘下锁骨中线及右腋前线分别作3个5 mm切口, 分别置入5 mm套管针。穿刺点也可改在左侧肋缘下, 方便位于左肝的囊肿。根据术前CT定位及观察肝脏情况, 大致判断囊肿位置。找到肝囊肿后用电钩烧开囊肿的最薄处, 显露一个小洞, 将吸引器置入囊腔内并吸净囊液。待减压后, 可用腹腔操作组织钳提起囊壁, 用电凝钩切除较薄的囊壁部分, 使囊腔充分敞开, 达到通畅引流的目的。用电凝钩及电凝棒进行止血处理, 如果囊液内含有胆汁, 说明与胆道相通, 应仔细探查囊肿内壁, 找到胆汁漏出点, 予以钛夹钳夹可电凝, 然后用明胶海绵和生物蛋白胶封闭, 放置引流充分引流。囊壁一般不用电凝烧灼, 以免损伤血管或胆管, 较大血管的出血以钛夹钳夹。对多发肝囊肿要将囊肿逐个开窗, 对多房性囊肿将隔膜逐个切开。对巨大的囊肿必要时可将大网膜填塞在囊腔内, 用钛夹固定。冲洗创面并放置引流, 取出套管, 皮下缝合戳口, 若囊肿单发或者较小可不放引流管。切下的囊壁常规送病理学检查。患者无不适, 安返病房。开腹组采用开腹手术方法。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功变化、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情况、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Chi-square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0.05) 。腹腔镜肝囊肿手术适合做单纯性及较小的囊肿, 在本组研究中, 两组患者的囊肿大小及囊肿分型相比, 具有差异 (P<0.05) , 见表1。'>2.1 患者的一般临床病理特征对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特征进行比较发现, 两组从年龄、性别和囊肿位置等方面差异不大 (P>0.05) 。腹腔镜肝囊肿手术适合做单纯性及较小的囊肿, 在本组研究中, 两组患者的囊肿大小及囊肿分型相比, 具有差异 (P<0.05) , 见表1。
    2.3 术后随访及并发症两组患者手术均成功, 对所有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腹腔镜组有5例失访, 2例发生并发症, 包括胆汁漏1例, 引流管口积液1例;开腹组中有3例失访, 5例发生并发症, 包括粘连性肠梗阻1例, 胆汁漏2例, 引流管口感染1例, 腹部切口积液1例。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均经治疗后症状好转。
3 讨论
5 cm或<5 cm逐渐增大;2) 创伤性囊肿;3) 边缘性囊肿浅部囊壁离肝表面1 cm以内;4) 囊肿与胆管不相通;5) 多囊肝病Ⅰ型 (多发性囊肿主要位于肝脏表面Ⅱ~Ⅳ段) , 排除寄生虫性、肿瘤性的肝囊肿及肝内胆管囊性扩张。'>3.1 腹腔镜治疗肝囊肿适应证由于操作视野和器械的限制, 并非所有肝囊肿均适合腹腔镜治疗。结合本组资料, 我们认为最佳适应证为[9]:1) 有症状的先天性单纯性单发或多发肝囊肿, 直径>5 cm或<5 cm逐渐增大;2) 创伤性囊肿;3) 边缘性囊肿浅部囊壁离肝表面1 cm以内;4) 囊肿与胆管不相通;5) 多囊肝病Ⅰ型 (多发性囊肿主要位于肝脏表面Ⅱ~Ⅳ段) , 排除寄生虫性、肿瘤性的肝囊肿及肝内胆管囊性扩张。
    3.2 腹腔镜治疗肝囊肿的注意事项进行囊壁分离和切除时, 超声刀较电刀安全, 不容易损伤旁边的胆管和血管, 尤其是需要肝叶切除时必须使用超声刀离断肝组织。处理囊肿时应注意仔细检查胆管开口, 细小胆管用钛夹夹闭或缝扎;多个囊肿应在B超监测下切除分隔, 一次切除或开窗囊肿不宜过多, 防止术后发生顽固性腹水、肝功衰竭等并发症;对于局限于Ⅱ、Ⅲ、Ⅵ、Ⅶ的肝多发囊肿, 开窗引流不彻底或囊肿间有多个分隔切除困难者, 宜行包括囊肿在内的肝叶或肝段切除, 降低术后复发率;对于肝脏周边的囊肿, 囊壁内无重要管道结构, 可用电凝棒凝固破坏囊壁, 防止术后囊壁分泌液体而复发;位于肝脏中央区域或临近肝门附近的囊肿, 囊后壁与下腔静脉、肝静脉及门静脉、胆管紧密粘连分离困难者, 用无水酒精处理, 使囊壁蛋白变性凝固破坏。祁军安等[10]对术中注意事项及如何预防并发症体会如下:1)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并发症;2) 术中充分游离显露囊壁, 利用超声刀紧切正常肝组织将游离面的囊壁完全切除, 做到充分敞开囊腔, 这可减少术后囊中复发;3) 对于残余囊腔, 应用无水酒精结合电凝破坏其内壁表皮细胞, 防止术后囊液分泌过多形成大量腹水;4) 对于术中囊液不清亮, 但未发现明显胆漏者, 术中应放置双套管, 以保证术后充分引流或灌洗;5) 对术中疑有恶变的者, 应作病理检查, 及时中转开腹。
    3.3 肝囊肿腹腔镜治疗的技术关键为避免肝囊肿切除并发症的出现, 降低术后复发, 术前需认真分析患者影像资料, 充分了解囊肿的数目、部位和大小, 选择合适的病例。囊肿切开前常规穿刺, 必须证实囊肿与胆管不相通, 方可切开囊肿, 深部小囊肿或残余囊壁过多是导致术后复发的常见原因之一。潘思波等[11]分析腹腔穿刺点的选择认为:由脐上缘切口送入腹腔镜对位于左、右侧的肝囊肿均可得到良好的视野, 自剑突下切口送入的操作器械可便于肝脏任何部位的手术操作, 而第三、第四个穿刺点的选择则可根据手术中所观察到的病变的部位, 做相应的调整;一般有2个器械在腹腔内操作, 就可完成手术, 而对于粘连较重或病变部位显露困难者, 则需要第三个操作孔协助完成手术。黄辉等[12]研究回顾分析腹腔镜治疗多发性肝囊肿39例临床资料, 发现有13例患者复发,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各囊肿之间平时处于相互制约、压力平衡的状态, 一旦大囊肿减压或开窗后, 小囊肿受压减少囊液分泌增加, 导致囊肿复发[13]。张小玲[14]等认为, 囊肿内先注入无水酒精再剪除囊壁可防止无水酒精流入腹腔烧灼腹腔内其他组织。穿刺液中含有胆汁说明囊肿与胆道相通, 可行术中囊肿造影明确诊断;如经证实, 需在镜下缝扎胆管囊肿开口处, 或中转开腹;如抽出囊液浑浊, 说明有继发感染, 可仅行囊肿穿刺置管, 吸净囊液后用无水酒精反复冲洗以破坏囊壁;巨大的肝囊肿, 切除囊肿顶部后需将腹腔镜伸入囊腔观察囊壁情况, 如囊壁有结节, 需做快速病理检查。Katkhouda等[15]认为严重的多囊肝腹腔镜下处理较为困难, 复发率可高达60%。Caetano等[16]认为多囊肝囊肿的增大有一定的自限性, 随着囊肿的增大, 腹腔内压力增高, 限制了囊肿的进一步增大, 手术引流后使腹内压降低, 其它小囊肿开始增大, 导致复发。

(7)经自然腔道内镜外科技术在胸外科的实验研究及初步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简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经食道内镜手术在胸外科的探索性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经阴道内镜手术在胸外科的探索性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经脐内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的实验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部分 经脐胸交感神经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的初步临床应用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博士学业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8)腹腔镜肝囊肿去顶开窗术25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办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肝囊肿外科治疗
    3.2 适应证与禁忌证
    3.3 腹腔镜肝囊肿去顶开窗术操作要点

(10)腹腔镜与开腹肝囊肿开窗术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
        1.2.2 开腹肝囊肿开窗术
2 结果
3 讨论

四、气管开窗术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神经内镜联合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D]. 孙广超. 吉林大学, 2021(01)
  • [2]485例颌骨囊肿临床病例分析[D]. 张林娜.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原位开窗术与单分支支架植入术治疗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比较[D]. 蒋慧侠. 南昌大学, 2020(08)
  • [4]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解剖学和临床应用研究[D]. 柳青.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5]经阴道NOTES肝囊肿开窗术1例并文献复习[J]. 苏军凯,林也容,周松,刘将,唐庆林,张荔群,王爱民,张鸣青.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4(08)
  • [6]腹腔镜治疗肝囊肿的临床体会[J]. 丁涛,夏德明,匡勇军.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3(06)
  • [7]经自然腔道内镜外科技术在胸外科的实验研究及初步临床应用[D]. 朱立桓. 福建医科大学, 2013(12)
  • [8]腹腔镜肝囊肿去顶开窗术25例分析[J]. 吕明,宋文渊,符国珍,张勇,张新燕. 海南医学, 2011(11)
  • [9]腹腔镜治疗肝囊性占位病变疗效分析[J]. 李浩. 中国全科医学, 2010(35)
  • [10]腹腔镜与开腹肝囊肿开窗术的对比研究[J]. 费里扎多,丁佑铭,王纯涛,刘颜良,汪斌,陈晓燕,张爱民.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9(11)

标签:;  ;  ;  ;  ;  

气管开窗术:病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