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育大学生科研素质的调查及培养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陈恒[1](2021)在《2010-2019年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三大球运动的选题特征及趋势预测》文中提出篮球运动、排球运动以及足球运动(以下简称三大球)是全球体育界具有高度影响力的团队体育运动,发展态势迅速,这离不开与之相关理论体系的支撑,其中三大球运动研究文献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三大球运动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与万方数据库中2010-2019年收录的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三大球运动方向的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进行问题的研究与分析,首先采用数理统计法从各年度论文数分布、区域分布和不同类型院校分布三方面对2010-2019年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三大球运动研究学位论文的整体特征进行分析,再借助Cite Space5.5等可视化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从可视化分析的角度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三大球运动研究论文选题特征与主题演化趋势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三大球运动研究的规律和特征,以期为我国三大球运动研究方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选题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2010-2019年我国三大球运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的整体数量不同,篮球方面论文最多,其次就是足球,再者是排球。2010-2019年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三大球运动研究生专业的学位论文资料来源仍然存在着区域分布不均衡,均呈现出华东地区、华北地区、中南地区对三大球运动领域的研究积极促进作用;体育类院校呈现出主导作用,其中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主要代表。第二,篮球运动研究集中在篮球运动技战术与比赛评述、篮球教学、现状、对策、篮球训练、人才培养、篮球文化、篮球产业以及运动管理等方面。排球运动研究集中在排球运动技战术、排球教学、排球运动现状与对策、排球训练、人才培养等方面。足球运动研究集中在足球教学、足球运动技战术、足球训练、人才培养、足球产业以及运动管理等方面。第三,研究选题趋势分析发现,从研究对象看,由高校大学生、职业运动员逐渐向中小学、青少年、教练员、裁判员、外籍运动员等运动主体移动。从研究范围上来讲,围绕“现状”“对策”进行研究依然是研究重点。从研究内容上讲,三大球运动技战术研究仍是三大球领域的主流研究走向,但校园三大球的研究正逐渐增加。第四,研究选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现象研究过多而对其根源关注较少;选题研究对象太集中,重复性研究过多;交叉学科选题研究能力有待提高。第五,对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三大球运动的研究选题预测有以下三点:特色领域凝练,核心研究选题稳定增长;重复性研究逐渐减少;交叉学科选题的进一步增强。
任大路[2](2021)在《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匠精神通常是指工匠卓越的专业技能,以及追求终极目标的态度和信念,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核心能力的必要条件。其包括:尊重教师、重视教学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能力;精益求精的创新意识;知行合一的实践行为与精湛技艺的专业品质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教师队伍人才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待学科,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自己所具备的专业素质的集中体现,包括学术能力、体育能力、道德素质、身心行为等方面。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专家访谈法;以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工匠精神与学生能力的本质内涵以及如何提高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对高校体育学生整体素质的现状进行科学研究;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的目标,为建设一支现代化高素质专业化的体育教师队伍注入新的研究视角。本研究回顾了“中国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历史渊源,深入分析“中国工匠精神”的基本内容,整合了体育领域后备师资队伍的培养方法;寻找工匠的精神和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建设的融合点;梳理了工匠精神与体育学科的交叉融合,涉及到工匠精神在体育学科中的应用、学生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从而为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在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选取了匠品、匠识、匠艺、匠知、匠道、匠心、匠德、匠行8个核心要素。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主要在学科能力、体育素养、教育能力、身心品行四个具体方面实施。(2)对山东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研究结果。体育学生能力的内容是指体育课堂教学、训练、锻炼、竞赛、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是课程教学、体育技能、体育知识和道德心理价值观的综合表现。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各项元素的具备程度进行调查,整体比例为:欠缺1/5,一般3/5,良好1/5。(3)此次研究在对于调查指标具体元素的选取上包括:学科能力,体育素养,教育能力,身心品行4个一级指标;规范科学、尚学求新的匠品;博学强闻、追求卓越的匠识等16个二级指标;学科教育认知等64个三级指标;此外根据问卷调查确定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各指标重要程度系数Fi>4.0,并对其融合可行性进行分析。(4)学生能力形成机制主要包括:学习动机、课堂教学、课程设置、教育体系、培养目标等;并依据此内容制作调查问卷发放于体育学生、体育教师等调查具备情况及重要程度。(5)在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所采用的实施措施主要包括:国家层面,追寻工匠精神的历史演进与时代发展;社会层面,从学生个体入手,探究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具体理论实践方法。研究得出下列结论:(1)工匠精神融入体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工匠精神与体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内在联系。在学科能力、体育素质、教育能力和身心行为四个具体方面,工匠精神有机地融入体育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可行性。(2)在学生能力各项指标元素调查中学生整体具备程度总体表现进行良好,培养学生能力都在一般水平之上。(3)在工匠精神有机融入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各项指标的重要系数Fi>4.0,即在选取的64个指标元素中重要性程度较高,对于将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意义较大。(4)工匠精神对于融入当代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中的具体困境主要包括:一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自主意识相对薄弱;二是迫切需要完善体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与整合路径;三是缺乏明确的精神文化标准。(5)对于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元素主要包括了8个主要元素以及三个方面的需要;并且要遵循工匠精神融入综合能力培养的原则,分析工匠精神在体育学生技能发展中的具体措施。(6)具体实践过程为:规范科学、尚学求新的匠品;博学强闻、追求卓越的匠识;体育素养:臻艺求学、野蛮体魄的匠艺;求知问真、文明精神的匠知;教育能力: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匠心;有教无类、尚体重学的匠道;身心品行:明德爱国、忠守敬业的匠德;尊师重教、知行合一的匠行。
帅欢[3](2021)在《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文中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要靠科学技术来支撑,而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归根到底还是教育事业的竞争。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来的。高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实现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上,在一系列会议、讲话中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新论述。培养时代新人的提出,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方向,为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提供了基本遵循。本文以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为主要研究内容,在梳理和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问卷和访谈的结果为依据,总结当前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现状。通过调查结果发现,当前高校对培育时代新人工作较为重视,三全育人工作全面推进、重视综合素质提升、注重实践养成。这些体现了高校培育时代新人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调查过程中仍然发现一问题,主要包括部分学生理想追求呈现功利化趋势、少数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不均衡、责任教育没有形成有效体系等问题。结合本文研究的主题,从内部和外部研究问题的原因,发现当前高校培育时代新人存在的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价值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存在偏差、责任教育机制不健全。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本文在调查结果的支撑下,主要从以伟大梦想统领理想信念教育、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激发奋斗精神涵育责任担当三个方面出发,为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对策建议。
李胜男[4](2021)在《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于2002年8月颁布实施,针对高校体育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有效地指导了高校体育课的实践发展方向,其中要将体育课程的设置适当地调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所占比例,体育课程的设置需要体现民族特色。武术散打作为一项具有中华武术传统特色的项目,其技术成熟、动作丰富且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攻防理论十分全面,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训练方法多样,趣味性强,对大学生在青春期心理宣泄方面也有积极的帮助,其运动特征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次,江西省自2008年开始就在省青少年锦标赛中增加了大学生组比赛,江西省高校组常在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中参赛队伍多、成绩突出,赢得了全国高校的好评和声誉,基于这种良好趋势应该保持武术散打在江西省高校中的优势,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特色课程,不仅推广武术散打,更能够树立民族自信和武术自信,更有利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地发扬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下才能源远流长。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多种方法对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的现存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在11所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高校中随机抽取了372名武术散打公选课学生和13名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师,运用相关研究方法,对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的现状发展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师资匮乏;2.江西省普通高校学生对武术散打的认识度不高;3.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的教学缺乏先进手段,与“互联网+”联系不够;4.江西省普通高校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的设备设施有待提高;5.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缺乏适合的教材。针对目前江西省武术散打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以下对策促进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的不断进步和发展:1.多渠道提升武术散打师资能力;2.多途径多角度做好武术散打宣传,提高学生的认识度;3.根据武术散打的技术特点,合理安排课时学制;4.组织专家撰写武术散打公选课教材;5.全方位参加现有不同类型级别的比赛,赢得荣誉,以赛事促影响;6.提高领导重视,改善武术散打公选课的软环境和硬环境;7.“互联网+”运用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学;8.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抗击新冠疫情,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但也发现目前江西省普通高校在武术散打公选课中存在一些改革的契机:1.撰写一本专门针对散打公共选修课零基础学生的适用教材,将教学经验和训练比赛经验整合成一本教材范本供武术散打公选课学生使用;2.在后疫情时代,学会利用互联网使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填补武术散打专业教师随着年纪的增大,部分教师的动作技术不到位、不规范,避免教学过程中的运动损伤问题;3.将VR技术应用到目前的武术散打教学中,减少或避免武术训练过程中的意外发生,减少在进行高难度动作过程中的运动损伤,弥补在教学过程中器材设备设施不足给学习者带来的感官上缺陷。
雷永杰[5](2021)在《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高等院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作为我国大学生身心将康发展、运动技能学习、终身体育意识提升和良好体育行为习惯建立的重要课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不仅在于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降,更在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现有的大学生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已经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由此,不断提升我国高等院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水平,就成为我国大学体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为此,在新一轮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中,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不仅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还制定了较为细致的发展规划。为适应我国高等院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的改革需求,本研究通过分析贵州省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开展现状,以此发现当前存在的不足和影响教学开展的相关因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为不断改善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开展现状提供参考。本文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从分析遵义市高校公体篮球课教学基本情况与开展现状入手,结合现在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总体改革趋向,对其展开深入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课场地、器材、设备设施存在一定差异,高校的篮球场地与器材不能满足正常的篮球教学需求,大部分的学生因为场地、器材、设施设备的不足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和学习动机下降,课后练习与课余活动也无法有效进行开展。(2)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教师呈现年轻化趋势,教师学历以硕士研究生居多,但高级职称教师数量太少,比重不足,男女教师不平衡,教师的科研成果相对较少,不能持续支撑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而且入职后的公共体育篮球教师得到进修与深造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就会因此而被阻碍。(3)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课程大多还是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没有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和满意。虽然有一些教师进行了教学内容与方法上的创新,但对细节的改善仍然缺乏。(4)考核评价方式公平程度较低,考核偏向于只去注重结果却忽略过程,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成长历程,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5)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课外拓展欠缺,导致学生课后积极参与篮球活动的人数较少,大部分学生主要还是依赖篮球教学课程来学习篮球技术,校内的篮球教学与篮球比赛、篮球娱乐性活动较少,课内外教学衔接不畅。
史壮壮[6](2021)在《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构建》文中指出本研究围绕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进行构建。主要研究内容有:第一,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进行内涵探析,并进行学习样态的呈现和特征分析,为学习样态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提供理论支撑;第二,运用扎根理论法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的影响因素进行初选,通过发放专家问卷对其进行优化;第三,通过编制与分发问卷,将回收数据整理后,运用SPSS21.0与AMOS软件对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第四,建立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的假设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假设模型进行验证并拟合,建立最终的影响因素结构模型;第五,根据实证研究中各个影响因素路径系数的分析结果,提出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优化路径。本研究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扎根理论法、数理统计法,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第一,通过归纳、整理前人研究成果,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进行解读和分析:“入境入神、历历可辨、乐在其中、明心会意”的学习样态与融合性、情景性、趣味性、体验性、创造性五种特征。第二,运用扎根理论法、特尔菲法提取了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预试量表,并形成预试问卷进行发放,在对预试量表进行优化后得到了正式量表,利用正式量表获得的数据在AMOS软件中构建了SEM模型,最终获得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第三,经过影响因素模型的实证表明:学校体育美育保障、体育美育教学安排、教师美育素养、学生体育审美素质四个影响因素均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具有正向影响。其中,体育美育教学安排与学生体育审美素质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的影响程度很大,相比较而言,学校体育美育保障与教师美育素养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的影响程度较小。第四,以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中学习样态与潜变量间的路径系数分析结果为基础,提出优化路径:创新载体,搭建体育与美育协调发展的育人平台;优化教学方法与评价,改善教学效果;提升教师的多模态交际能力与多元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体育美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王纲[7](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中,思想政治教育承担了前所未有的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重要教育领域。大学生第二课堂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登上高校教育舞台,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成为集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传承、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管理载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教育手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学科的发展,大学生第二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作用和意义日益明确,其理论基础、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第二课堂以实践性、灵活性、隐蔽性、多样性等特点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要角色。人的发展是长期的过程,是复杂因素的结果,教育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对其结果的评价是历史性、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如何对人的思想、品格、素质等隐性特质的评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既是面向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的外在测评判断体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主要解决评价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和应用价值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的长期探索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然而在当今信息和数据的时代,社会和学生对评价有了更多的述求和期待,如同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每位科学家以追求和证实因果关系为毕生志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必须回答这一“百年树人”的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实践是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人的本质特征。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要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导致的结果,必须从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入手。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思想内化与外化的方法和途径的科学,行为是思想外化的最直接表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行为的规律和特征,能直接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知、情、意、行”是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领域,认知、情绪、意志最终都会通过行为进行表现,也只有行为才能真正被外界和自我感知和认识。综合以上理论基础和指导,本文在思政教育评价的视角下,进行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研究,掌握新时期背景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形态、规律、影响等特征,探索行为研究用于思政教育评价及学生评价的途径与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重点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转化为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对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必须依靠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最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是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在把握学生第二课堂行为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理论和实践论证行为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纷繁复杂,这是在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中,人们难以涉足的原因之一。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行为这一复杂现象的基础和数据,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和分析方法,符合了当今社会对论证的科学化、数据化、显性化思维方式的要求和期待,进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引入到教育学、社会学研究的常用思路和方法领域。当然在当今数据为王的时代中,人们对教育研究的新制度主义、绩效主义的倾向,使哲学、社会学界对以数据研究和归纳研究为方法的因果关系推导和评价体系多有批判,吸取这些批判研究的精华,注重理论论证和实验的严谨,以行为物理研究方法为基础,建立符合逻辑理论的数学模型和关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本色,从而使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的有益补充和支撑。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研究的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介绍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分析上解决为什么行为研究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章是在理论框架下对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形成适合这一特定教育活动的行为研究理论。第四章介绍建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框架,讨论行为研究的一般范式。第五章以实际案例和数据为基础介绍如何运用以上原理呈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基本情况,并分析行为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第六章阐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政教育评价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工作机制。
王兵兵[8](2021)在《社会需求导向下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以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时代越是向前,教育和教师的作用就越重要。体育教师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拥有健康身体和心理的引路人,体育教育专业是输送体育教师的一个重要途径,首都体育学院是北京市属唯一高等体育院校,2020年被确定为“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本校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先进人才,为发挥体育类专业院校的优势而不断努力。体育教育专业是首都体育学院的母体专业和优势专业,建校60多年来已为北京市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体育教师。本论文在社会需求导向下分析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需求状况,以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为出发点,深入理解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剖析,根据专家访谈、教师反馈及学生对于自身就业能力的评价,对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对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出建议与意见,以完善学生自身素质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推进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发挥首都体育学院作为专业体育类院校的优势,为北京周边区域输送优秀的体育教师来满足社会的需要。结论如下:1、通过整合北京市教师岗位需求,关注当前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现状,发现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社会需求良好。2、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包括两个环节,四个方面,两个环节是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其中课堂教学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实践环节中包括了三个方面: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第二课堂与社会实践。培养模式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能胜任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体育锻炼、课余运动训练和竞赛工作。3、影响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的内在因素有: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和自身就业能力。工作所在地、工资待遇、工作前景是学生择业时主要要考虑的因素;而就业能力是参加工作的关键、核心能力。4、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在教学能力、训练能力、竞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专业技能上表现较好,学生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能够胜任体育教师的工作。5、首都体育学院为北京市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体育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先进,可以为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提供参考,推动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
刘海明[9](2020)在《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论等作为理论指导,对中美两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进行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研究,无论是基于我国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的时代诉求,还是我国青少年力求综合发展的现实客观背景下,都需要加以认真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本研究正是出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迫切需求,对中美两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借鉴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中有关的学科理论,以系统论知识作为基本的分析框架,以大量的问卷数据和访谈材料为实证研究素材,从目标设置情况、训练参赛情况、课程教学情况、场馆设施情况、保障条件情况等多个方面全方位比较中美两国在校园篮球发展模式上的差异,旨在能够更为有效的在分析我国校园篮球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通过借鉴美国校园篮球发展的先进经验,为进一步优化我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提出一定的建议和策略,从而优化我国现阶段校园篮球发展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有效推动我国学校体育综合改革,为我国学校体育内容体系的丰富以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贡献一点微薄之力。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实地观察法,以41所各类学校校园篮球负责人、2507名在校学生、377名校园篮球教师作为问卷调查对象,以20名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分管校园篮球项目的校领导、5名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教练员、30名学校篮球教师、10名美国校园篮球相关人员或研究人员、7名国内专家作为访谈对象,对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目标设置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由于自身办学条件因素,大多数学校未将国家层级目标纳入到校园篮球发展目标体系之中,目标设置更多集中在了学校层级目标设置层面,同时也缺乏省市地区性层级目标的设置。但是中国将思政教育放到了校园篮球之中,立德树人始终渗透在篮球课程及课外活动之中,这是中国校园篮球的优势,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从美国层面来看,提升全体国民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情结、商业价值目标、国家篮球人才培养目标是校园篮球模式的三个主要目标。(2)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组织管理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目前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缺乏全国统一的校园篮球组织管理部门,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活动管理体制存在着管理权限与管理范围不匹配的情况。同时在制度建设方面,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缺乏有效的议事协调机制,“教”、“体”融合机制贯彻力度不够。从美国层面来看,NCAA是典型的会员制管理机构,其主要是由四年制高等学校和学院式教育机构作为其下属会员,以联合会的形式来进行组织运作,同时NCAA在职能划分和员工的培养方面十分成功,职能划分的清晰。(3)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保障体系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国家级政策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校园篮球尚未得到校方足够的保障性支持,尤其是在财务保障、就业保障以及考试政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从具体的资金数额来看,学校为校园篮球拨付的资金大约在每年10万元左右,基本能够满足学校校园篮球的发展需要,但是经费使用程序较为繁琐。科研保障服务上,除去一些数额较小的必要科研设施意外,大多数学校在科研人员配置和技术服务上保障力度不够;在医疗保障方面,运动损伤应急类设施配置较为完善,但是恢复类器材设施以及专业化的医务人员配置不足。从美国层面来看,体育教育政策和社会体育参与政策保障了美国青少年课上课下的篮球参与;在经费保障方面,国家给予扶持力度较小,学校通过商业化运作实现了基本的经费保障。(4)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教学情况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在体育教学目标设置上体现出了多元化的特色,教学目标的构成要素中,运动技能仍然处于一个主导型地位,教学对学生篮球参与习惯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校园篮球教学组织形式以集体授课为主,战术学习和规则学习内容相对较少,教练员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较为单一。从美国层面来看,中小学全由各州教育法自行规定教育目标,在篮球教学内容方面,美国中小学篮球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美国中小学篮球教学方法比较灵活,手段多样,注重动作规范化要求,教学考核相对而言比较规范。大学学生选择专业的自由度较大,在宽进严出的学分制管理下,倘若未在规定年限内完成课业并取得相应学分,可申请延期,在教学管理方面,遵循综合素质与学术水平齐驱并驾的平等原则,鉴于此普遍实施学分制,运动员并不存在特殊照顾。(5)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训练情况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校园篮球教练员的年龄结构相对为理想,但是在科研水平和受教育背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校园篮球运动开展较好的学校,学生对篮球训练的认可度更高。在训练内容方面,体能训练中速度、耐力和力量训练较多,但是柔韧和灵敏训练相对较少。训练方法上,教练员对爆发力训练的认知水平相对较好,训练灵敏协调性的训练办法需要继续学习和提高;从美国层面来看,美国几乎每所大学都设有一个组织完善、管理高效的竞技体育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大学运动队的训练和竞赛的相关事宜。运动队是运动训练管理的最基本的单位。运动员的训练时间每周不得超过20小时,每天不得超过4小时,而且必须保证每周有2天的空暇时间,不参加任何运动训练与竞赛。(6)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场馆设施情况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目前我国校园篮球所配备的篮球场馆设施基本上能够满足不同学校的篮球课程教学和课余篮球训练需要,但是从教学训练优化方面来看仍需进一步提升;在功能性场馆配置方面,大多数学校在康复理疗、数据分析和运动员个人放松方面的功能性场馆有待于改善;在训练设施方面,训练监控分析设施、康复理疗器材的配置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在场馆设施管理上,主要是由后勤部门管理,这对于校园篮球场馆的使用来看在便捷度上可能会受到影响。从美国层面来看,美国高校大型篮球场馆的融资、规划和运营的一体化水平较高,大型篮球场馆和赛事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赛事是大型篮球场馆运营的主要内容。(7)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竞赛体系情况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部分学校将参赛目标完全局限在了获得理想成绩上,在锦标主义的影响下校园篮球赛事的参赛目标发生了异化;大多数球队在校园篮球参赛目标上都设置了成绩要求,同时参赛成绩是运动员个人奖惩机制的主要标准。从CUBA赛事来看,大多数教练员对赛事的满意度不高,赛事运作质量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从美国层面来看,NCAA赛事根据学校篮球队的比赛成绩、项目设置以及社会影响力将不同学校划分在三个不同的赛事联盟之中,NCAA每年11月开始比赛,全国64强球队分别以自动晋级和获邀晋级的方式进入到下一轮的比赛之中,各个比赛联盟的冠军能够直接晋级下一轮赛事。参加NCAA赛事的运动员必须遵守大学生竞技体育行为准则。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美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1)美国校园篮球目标设置对中国的启示加强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别目标之间的衔接性;以体质健康和专项技能作为发展模式的价值目标;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作为目标设置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美国校园篮球组织管理对中国的启示设置全国性的校园篮球领导机构;坚持政府为强力推手,以协会实体化为实务促进体制深化革新;明确国家理事机构的非营利性质,重点发展体育事业;管理部门落实国家政策,通过制度促进校园篮球运动发展。(3)美国校园篮球保障措施对中国的启示构建多元化特征的综合保障体系;构建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校园篮球综合保障体系;构建以教学为主干的校园篮球综合保障体系。(4)美国校园篮球教学对中国的启示优化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突出“技能+习惯”培养的办学特色;加强校园篮球教学方法创新,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综合体;优化校园篮球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提升考核准确性;加强校园篮球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搭建校园篮球自主学习平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效率。(5)美国校园篮球训练对中国的启示保证校园篮球训练理念与方法的动态化更新;以学生运动员为主体构建特色训练方案;优化校园篮球教练员队伍建设;优化训练结构,协同校内外各方共同提升球队训练质量。(6)美国校园篮球场馆设施对中国的启示科学合理规划提升篮球场馆使用效率;依托学校情况和篮球教学训练需求进行场馆设施的优化;加强校园篮球教学训练场馆设施的人性化改造。(7)美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对中国的启示以运动员为主体,构建以运动员培养为核心目标的竞赛体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构建校园篮球竞赛机制;构建校园篮球赛事综合保障体系。
赵德[10](2020)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文中指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社体专业”)作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社会体育人才的本科专业,经过多年发展已为我国体育各领域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为提升居民身体健康水平,推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在“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等理念的感召下,社会对体育领域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居民日益增长的优质体育服务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的体育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但是社体专业作为培养社会体育领域所需人才的本科专业,在办学实践中却显现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所偏离,培养目标未能及时更新,培养模式缺乏特色等问题,使该专业成为社会评价机构“亮黄牌”专业之一。因此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社体专业健康发展,使其成为实现“健康中国”的有力支撑专业,是每一个体育工作者必须勇于面对和深入思考的问题。由此,本研究立足时代背景,以我国具有代表性的8所普通院校社体专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调查、专家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从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向、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就业方向定位等方面剖析了我国普通院校社体专业办学现状。以实现专业办学特色,培养“宽口径、会科研、强能力、善创新、适国际、有品德”的复合型社体专业人才为目标,并借鉴人的全面发展等教育理论,构建了社体专业“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再以山东大学社体专业为案例进行了模式的具象分析与实证研究,以期为我国社体专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新模式和可参考的新案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教学改革的要求、社会需求的变化和专业办学的困境,创新社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养和广泛适应性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成为解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社会体育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体专业人才供给之间矛盾的重要抓手。(2)社体专业的国内研究中最新研究匮乏、研究内容略显陈旧;满足多元化需求的新时代复合型社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鲜有见到;社体专业“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研究缺位。国外研究中“专业与社会紧密结合”、“体育教学强调对学生的全人格教育”的教育思想值得国内社体专业培养单位思考与借鉴。(3)通过对我国普通高校社体专业办学现状的剖析,发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未能紧随时代发展步伐及时更新,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方向上大多数院校没有顺应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多样化的趋势而细分专业方向;课程结构欠科学,通识教育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的学分比重较低,跨学科课程、双创课程、科研课程等较为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现象;就业方向定位与毕业生实际就业去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4)围绕回答好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如何保障、培养效果怎样几个层次的问题,对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培养途径、条件保障、质量评价等多个环节进行研究,构建了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为“一体”,以学科交叉育人、科研育人、校企合作育人、创新创业育人、国际化育人、校园文化育人为“六翼”,“六翼”服务于“一体”,“一体六翼”融合发展的社体专业“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5)社体专业“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在山东大学社体专业的具体实践中表现出较高的社会需求度、较佳的条件支撑度、较优的质量保障度、较好的学生适应度和较高的企业满意度,说明其具有较明显的应用效果和较好应用价值。
二、体育大学生科研素质的调查及培养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大学生科研素质的调查及培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2010-2019年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三大球运动的选题特征及趋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对于篮排足的政策支持 |
1.1.2 体育硕士学位论文的重要性 |
1.1.3 学位论文选题的重要性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科学知识图谱与知识主题 |
2.1.2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 |
2.1.3 硕士学位论文 |
2.2 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相关研究 |
2.2.1 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价值与意义方面的相关研究 |
2.2.2 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影响因素方面的相关研究 |
2.2.3 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问题及策略方面的研究 |
2.3 体育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关于三大球运动的研究 |
2.3.1 关于体育学硕士学位论文三大球运动的研究状况 |
2.3.2 研究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逻辑分析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三大球运动研究的整体统计分析 |
4.1.1 年度数量分布与阶段划分 |
4.1.2 区域分布 |
4.1.3 院校类型分布 |
4.2 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三大球运动研究选题特征分析 |
4.2.1 选题聚类分析 |
4.2.2 不同类型院校选题方向对比分析 |
4.2.3 选题热点分析 |
4.2.4 被引与下载量排名前10 分析 |
4.3 2010-2019 年期间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三大球运动研究选题趋向 |
4.3.1 篮球运动研究选题趋向 |
4.3.2 排球运动研究选题趋向 |
4.3.3 足球运动研究选题趋向 |
4.4 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三大球运动研究选题存在的问题 |
4.4.1 现象研究过多而对其根源关注较少 |
4.4.2 选题研究对象太集中,重复性研究过多 |
4.4.3 交叉学科选题研究能力有待提高 |
4.5 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三大球运动研究选题趋势预测 |
4.5.1 特色领域凝练,核心研究选题均衡发展 |
4.5.2 重复性研究逐渐减少 |
4.5.3 交叉学科选题的进一步增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专家访谈提纲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2)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认知 |
2.1.1 “工匠”的定义 |
2.1.2 工匠精神的概念内涵研究 |
2.1.3 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 |
2.1.4 高校工匠精神融入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 |
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研究综述 |
2.2.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概念研究 |
2.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评价研究 |
2.2.3 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
2.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研究综述 |
2.3.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概念内涵研究 |
2.3.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研究 |
2.3.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评价研究 |
2.4 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工匠精神与能力培养调查分析 |
4.1.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分析 |
4.1.2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现状调查分析 |
4.1.3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元素重要程度调查分析 |
4.1.4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形成机制分析 |
4.1.5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融合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
4.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理论分析 |
4.2.1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
4.2.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价值意蕴 |
4.2.3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分析 |
4.3 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实践分析 |
4.3.1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现实需求 |
4.3.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原则 |
4.3.3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内在联系 |
4.3.4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内容与方法 |
4.4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实践融合策略 |
4.4.1 传于“文”——文化传承 |
4.4.2 立于“气”——社会价值风气引领 |
4.4.3 形于“学”——学校教育实践 |
4.4.4 精于“教”——教学过程渗透 |
4.4.5 成于“人”——学生自我学习结果化 |
4.5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机制保障 |
4.5.1 政策保障,传承有据 |
4.5.2 制度建设,推行有力 |
4.5.3 价值导向,榜样引领 |
4.5.4 完善机制,评价科学 |
4.5.5 教育投入,言传身教 |
4.5.6 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硏究现状 |
1.2.3 文献评价与启示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创新点 |
2 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五育并举 |
2.1.2 时代新人 |
2.2 高校培育时代新人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
2.2.1 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主要内容 |
2.2.2 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意义 |
2.3 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理论基础 |
2.3.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3.2 习近平关于“时代新人”的重要论述 |
2.3.3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 |
3 现阶段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调查分析 |
3.1 调查设计与分析 |
3.1.1 访谈对象与内容 |
3.1.2 问卷设计发放与数据整理 |
3.2 现阶段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成效分析 |
3.2.1 三全育人工作全面推进 |
3.2.2 重视综合素质提升 |
3.2.3 注重实践养成 |
3.3 现阶段高校培育时代新人存在的问题 |
3.3.1 部分学生理想追求呈现功利化趋势 |
3.3.2 少数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不均衡 |
3.3.3 责任教育没有形成有效体系 |
3.4 现阶段高校培育时代新人存在问题的原因 |
3.4.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价值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 |
3.4.2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存在偏差 |
3.4.3 责任教育机制不健全 |
4 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与建议 |
4.1 以伟大梦想统领理想信念教育 |
4.1.1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 |
4.1.2 打造精品思政课 |
4.1.3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
4.2 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 |
4.2.1 推进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
4.2.2 发挥体育文化活动的育人作用 |
4.2.3 美育提升人文素养 |
4.2.4 劳动教育塑造自强人格 |
4.3 激发奋斗精神涵育责任担当 |
4.3.1 建立责任评价体系 |
4.3.2 强化艰苦奋斗精神 |
4.3.3 营造责任环境氛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高校培育时代新人工作访谈提纲 |
附录 B 高校培育时代新人问卷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我国传统武术项目发展的必要性 |
1.1.2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发展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核心理论及概念 |
2.1.1 武术散打 |
2.1.2 散打选修课的概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普通高校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的可行性 |
2.2.2 高校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的教学状况研究 |
2.2.3 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运动课程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
2.2.4 影响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学质量因素的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4 评述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对象 |
3.1.2 调查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结果与分析 |
4.1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师资情况分析 |
4.1.1 武术散打教师性别与年龄结构调查分析 |
4.1.2 武术散打打教师的学历与职称结构调查分析 |
4.1.3 武术散打教师的专业与运动等级调查分析 |
4.1.4 武术散打教师的科研及培训情况调查分析 |
4.2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学生现状分析 |
4.2.1 学生对武术散打的认知 |
4.2.2 学生对武术散打运动的兴趣 |
4.2.3 学生学习武术散打的目的 |
4.2.4 学生学习武术散打的基础水平 |
4.2.5 武术散打对大学生的影响 |
4.3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现状 |
4.3.1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选项课的教学目标 |
4.3.2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选项课的教学内容侧重点分析 |
4.3.3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选项课的教学方法 |
4.3.4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选项课课时分配情况 |
4.3.5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选修课开设学期安排情况 |
4.4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教材使用情况分析 |
4.5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的教学设施情况分析 |
4.5.1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场地条件情况分析 |
4.5.2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场地师生满意度分析 |
4.5.3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课教学器材设施的使用情况分析 |
4.6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比赛频率的情况分析 |
4.7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现存问题分析 |
5.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的发展对策 |
5.1 加大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教师的师资投入力度 |
5.2 加强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学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
5.3 改善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的场地设施 |
5.4 加大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的课时量,由学期制转为学年制 |
5.5 优化教学评价内容,以赛促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
5.6 后疫情时代鼓励武术散打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
5.7 将VR技术应用到江西省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学活动中 |
5.8 多渠道开展散打活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
6.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师资匮乏 |
6.1.2 江西省普通高校学生对武术散打的认识度不高 |
6.1.3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的教学缺乏先进手段,与“互联网+”联系不够 |
6.1.4 江西省普通高校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的设备设施有待提高 |
6.1.5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缺乏适合的教材 |
6.2 建议 |
6.2.1 多渠道提升武术散打师资能力 |
6.2.2 多途径多角度做好武术散打宣传,提高学生认识度 |
6.2.3 根据武术散打技术特点,合理安排课时学制 |
6.2.4 组织专家撰写武术散打公选课教材 |
6.2.5 全方位参加现有不同类型级别的比赛,赢得荣誉,以赛事促影响 |
6.2.6 提高领导的重视,改善武术散打公选课的软环境和硬环境 |
6.2.7 “互联网+”运用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学 |
6.2.8 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抗击新冠疫情,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
7.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三 访谈提纲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5)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高校公共体育 |
1.4.2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 |
1.4.3 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 |
1.5 研究任务 |
1.5.1 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开展现状的基本情况 |
1.5.2 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开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
1.5.3 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发展对策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文献综述 |
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调研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专家访谈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开展现状的基本情况 |
4.1.1 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指导思想 |
4.1.2 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程地位 |
4.1.3 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氛围 |
4.1.4 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内容 |
4.1.5 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采纳 |
4.2 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开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
4.2.1 教学设施与教学环境存在的问题 |
4.2.2 教学师资力量与教学师资水平存在的问题 |
4.2.3 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
4.2.4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
4.2.5 教学拓展与篮球赛事活动存在的问题 |
4.3 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发展对策 |
4.3.1 加大篮球环境设施的建设与投资 |
4.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全面综合素质 |
4.3.3 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目标科学化,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
4.3.4 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方法优良化 |
4.3.5 拓展篮球活动,营造篮球氛围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完善教学设施,优化教学环境 |
5.2.2 拓宽教师学习进修深造渠道,促进师资队伍发展建设 |
5.2.3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教学成效 |
5.2.4 注重综合整体性考核,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
5.2.5 丰富篮球教学内容,拓展篮球课内外活动形式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创新之处与技术路线 |
1.3.1 创新之处 |
1.3.2 技术路线 |
1.4 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 |
1.4.1 国内文献综述 |
1.4.2 国外文献综述 |
1.4.3 相关概念界定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扎根理论法 |
2.2.4 特尔菲法 |
2.2.5 问卷调查法 |
2.2.6 数理统计法 |
3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理论解读 |
3.1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内涵探析 |
3.1.1 理论基础 |
3.1.2 实施依据 |
3.1.3 实施原则 |
3.2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呈现及特性分析 |
3.2.1 学习样态呈现 |
3.2.2 特性分析 |
4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提取 |
4.1 提取方法及设计 |
4.1.1 提取方法 |
4.1.2 设计步骤 |
4.2 影响因素初选 |
4.2.1 初选过程 |
4.2.2 初选结果与分析 |
4.3 影响因素优化 |
4.3.1 优化过程 |
4.3.2 优化结果与分析 |
5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量表的编制 |
5.1 预试量表设计与制定 |
5.1.1 预试量表的内容设计 |
5.1.2 预试测量题项的确定 |
5.2 预试量表测量优化 |
5.2.1 预试量表的测量优化 |
5.2.2 预试量表优化后的检验 |
5.3 正式量表的确定 |
5.3.1 正式量表的发放 |
5.3.2 信度分析 |
5.3.3 探索性因子分析 |
6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
6.1 模型假设 |
6.2 模型拟合 |
6.2.1 模型违反估计检验 |
6.2.2 模型拟合度检验 |
6.2.3 模型路径分析 |
6.3 结果分析与优化路径 |
6.3.1 结果分析 |
6.3.2 优化路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半结构式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 B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第一轮) |
附录 C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第二轮) |
附录 D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第三轮) |
附录 E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量表题项调查问卷 |
附录 F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预试调查问卷 |
附录 G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正式调查问卷 |
附录 H 样本各题目的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结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缘起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研究成果概览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1.2.5 国内外研究发展态势 |
1.3 概念的厘清 |
1.3.1 高校第二课堂 |
1.3.2 高校第二课堂学生行为 |
1.3.3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建构 |
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点 |
2.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下的行为本质 |
2.1.2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行为意义 |
2.1.3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下行为与思想关系 |
2.1.4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行为理论 |
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支点 |
2.2.1 心理学关于行为研究的理论支撑 |
2.2.2 教育学关于第二课堂的核心理论 |
2.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切入点 |
2.3.1 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理论 |
2.3.2 新时代第二课堂建设的政策及其思想 |
2.3.3 网络与信息数字技术的相关理论 |
2.3.4 定性定量的教育研究相关理论 |
第三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 |
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
3.1.1 行为产生发展机制 |
3.1.2 影响行为的因素 |
3.1.3 行为影响的因素 |
3.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形态 |
3.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发展 |
3.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现实形态的原因 |
3.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评价 |
3.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评价的现状 |
3.3.2 第二课堂评价现状的原因 |
第四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方法论 |
4.1 研究的理论框架 |
4.1.1 量化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
4.1.2 行为的统计物理研究 |
4.1.3 因果关系的误区 |
4.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描述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
4.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过程描述数据 |
4.2.2 学生成长发展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
4.3 行为研究设计 |
4.3.1 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 |
4.3.2 学生行为的数据记录采集 |
4.3.3 学生行为数据的求证与评价 |
4.4 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借鉴与对比 |
第五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实践案例 |
5.1 案例数据概况 |
5.1.1 行为数据的基本情况 |
5.1.2 学业成绩基本情况 |
5.1.3 毕业去向 |
5.1.4 职业发展状态 |
5.1.5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 |
5.2 案例数据的数据挖掘分析 |
5.2.1 行为状况统计学分析 |
5.2.2 行为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分析 |
5.2.3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数据研究 |
第六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用 |
6.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 |
6.1.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观测价值 |
6.1.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判断价值 |
6.1.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预测价值 |
6.2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导思想 |
6.2.1 树立“大思政”格局的理念 |
6.2.2 巩固增强获得感的内容创新理念 |
6.2.3 强化信息技术同步的形式创新理念 |
6.3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原则 |
6.3.1 精准教育原则 |
6.3.2 数据研究原则 |
6.3.3 评价反馈原则 |
6.3.4 行为评价思想的反思 |
6.4 基于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
6.4.1 第二课堂组织工作机制 |
6.4.2 第二课堂过程管理机制 |
6.4.3 第二课堂评价导向机制 |
6.4.4 第二课堂支持保障机制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8)社会需求导向下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以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是我国的战略任务 |
1.1.2 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足开齐体育课是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举措 |
1.1.3 稳就业、保就业是我国政府工作之本,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任务 |
1.5 文献综述 |
1.5.1 相关概念的表述 |
1.5.2 国外有关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
1.5.3 国内有关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
1.5.4 有关体育教育专业的研究 |
1.5.5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发展的研究 |
1.5.6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与社会需求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实地考察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社会需求导向下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
3.1.1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数量需求分析 |
3.1.2 体育教育专业在校生就业方向分析 |
3.2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择业现状分析 |
3.2.1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招生人数 |
3.2.2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择业影响因素 |
3.2.3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寻找就业机会的途径 |
3.3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
3.3.1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计划 |
3.3.2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任务分析 |
3.3.3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实践环节 |
3.4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
3.4.1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就业能力评价指标的确立 |
3.4.2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能力自评结果分析 |
3.4.3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训练能力自评结果分析 |
3.4.4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竞赛组织能力自评结果分析 |
3.4.5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习能力自评结果分析 |
3.4.6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技能自评结果分析 |
3.5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优势分析 |
3.5.1 教学能力优势分析 |
3.5.2 训练能力优势分析 |
3.5.3 竞赛组织能力优势分析 |
3.5.4 学习能力优势分析 |
3.5.5 专业技能优势分析 |
3.6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影响因素及问题分析 |
3.6.1 影响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的因素 |
3.6.2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
3.7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提高就业能力的对策 |
3.7.1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科知识学习 |
3.7.2 完善教学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 |
3.7.3 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培养学习动机 |
3.7.4 增加学生教学实践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附件1 社会需求导向下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学生调查问卷—以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为例 |
附件2 社会需求导向下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专家效度检验表—以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为例 |
附件3 社会需求导向下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专家访谈提纲—以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为例 |
附件4 社会需求导向下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调查问卷—以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为例 |
(9)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
1.1.2 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
1.1.3 我国学校体育整体水平提升的现实需要 |
1.1.4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成效显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相关研究的局限 |
1.2.4 研究趋势分析 |
1.3 相关概念的研究现状及本研究的界定 |
1.3.1 青少年 |
1.3.2 校园篮球 |
1.3.3 发展模式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思路、方法、假设与创新之处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思路 |
2.2.1 以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所有组成环节为参考的全面分析 |
2.2.2 宏观背景与微观环节思路下的综合对比 |
2.2.3 理论思辨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
2.2.4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
2.3 研究步骤与分析路径 |
2.4 研究方法 |
2.4.1 文献资料法 |
2.4.2 个案研究法 |
2.4.3 访谈法 |
2.4.4 问卷调查法 |
2.4.5 实地观察法 |
2.5 研究假设与创新之处 |
2.5.1 研究假设 |
2.5.2 创新之处 |
3 研究理论基础 |
3.1 系统科学理论 |
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4 中美当代校园篮球发展历史回顾 |
4.1 中国当代校园篮球发展历史回顾 |
4.1.1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的启蒙期(1895-1949) |
4.1.2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的发展期(1949-1995) |
4.1.3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的改革创新期(1996-至今) |
4.2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历史的解读 |
4.2.1 发展导向规模扩大为主 |
4.2.2 现阶段对发展速度的体现 |
4.2.3 符合初级阶段的发展导向 |
4.2.4 校园篮球发展是国家改革思想的缩影 |
4.3 美国当代校园篮球发展历史回顾 |
5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目标对比分析 |
5.1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目标定位情况 |
5.1.1 国家层面目标 |
5.1.2 学校层级目标设定 |
5.1.3 学生层级目标设定 |
5.2 美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目标定位情况 |
5.2.1 提升全体国民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情结 |
5.2.2 商业价值目标 |
5.2.3 国家篮球人才培养目标 |
5.3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目标设置的经验与启示 |
5.3.1 加强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别目标之间的衔接性 |
5.3.2 以体质健康和专项技能作为发展模式的价值目标 |
5.3.3 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作为目标设置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
6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组织管理对比分析 |
6.1 中国校园篮球组织管理结构现状 |
6.1.1 组织结构现状 |
6.1.2 制度构建现状 |
6.2 美国校园篮球组织管理结构现状—以NCAA为例 |
6.2.1 组织机构情况 |
6.2.2 运行机制情况 |
6.3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组织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
6.3.1 设置全国性的校园篮球领导机构 |
6.3.2 坚持政府为强力推手,以协会实体化为实务促进体制深化革新 |
6.3.3 明确国家理事机构的非营利性质,重点发展体育事业 |
6.3.4 管理部门落实国家政策,通过制度促进校园篮球运动发展 |
7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保障体系对比分析 |
7.1 中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保障体系 |
7.1.1 政策保障情况 |
7.1.2 资金保障情况 |
7.1.3 科研保障情况 |
7.1.4 安全保障情况 |
7.1.5 医疗保障情况 |
7.2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保障体系 |
7.2.1 政策保障情况 |
7.2.2 经费保障情况 |
7.3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保障体系的经验与启示 |
7.3.1 构建多元化特征的综合保障体系 |
7.3.2 构建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校园篮球综合保障体系 |
7.3.3 构建以教学为主干的校园篮球综合保障体系 |
8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教学情况对比分析 |
8.1 中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教学情况分析 |
8.1.1 教学目标分析 |
8.1.2 教学组织形式 |
8.1.3 教学内容 |
8.1.4 教学方法 |
8.1.5 教学考核评价 |
8.1.6 教师情况 |
8.2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教学情况分析 |
8.2.1 中小学篮球教学现状分析 |
8.2.2 大学篮球教学现状分析 |
8.3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在教学方面对我国的启示 |
8.3.1 优化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突出“技能+习惯”培养的办学特色 |
8.3.2 加强校园篮球教学方法创新,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综合体 |
8.3.3 优化校园篮球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提升考核准确性 |
8.3.4 加强校园篮球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
8.3.5 搭建校园篮球自主学习平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效率 |
9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训练情况对比分析 |
9.1 中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训练情况分析 |
9.1.1 训练动机情况 |
9.1.2 训练内容情况 |
9.1.3 训练方法情况 |
9.1.4 训练课频率与时长 |
9.1.5 训练激励机制 |
9.2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训练情况分析—以犹他大学为例 |
9.2.1 训练组织管理机构设置 |
9.2.2 训练时间 |
9.2.3 训练课实地观察情况 |
9.2.4 训练特点 |
9.3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训练情况对我国的启示 |
9.3.1 保证校园篮球训练理念与方法的动态化更新 |
9.3.2 以校园篮球运动员的训练特点安排训练计划 |
9.3.3 优化教练员队伍配置,形成教练梯队之间的持久衔接 |
9.3.4 突出训练重点,协同校内外各方共同提升球队训练质量 |
10 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场馆设施建设情况 |
10.1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场馆设施建设情况 |
10.1.1 篮球场馆类型与数量配置情况 |
10.1.2 篮球训练功能性场馆配置情况 |
10.1.3 篮球训练设施配置情况 |
10.1.4 场馆管理主体 |
10.2 美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场馆设施建设情况—以高校篮球场馆为例 |
10.2.1 美国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历史 |
10.2.2 美国高校篮球场馆的位置规划 |
10.2.3 美国高校篮球场馆的功能规划 |
10.2.4 美国高校篮球场馆资金来源 |
10.3 美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场馆设施建设给我国的启示 |
10.3.1 科学合理规划提升篮球场馆使用效率 |
10.3.2 依托学校情况和篮球教学训练需求进行场馆设施的优化 |
10.3.3 加强校园篮球教学训练场馆设施的人性化改造 |
11 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竞赛体系对比分析—以CUBA和 NCAA为例 |
11.1 中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分析—以CUBA为例 |
11.1.1 CUBA赛事参赛目的 |
11.1.2 CUBA赛事成绩要求 |
11.1.3 CUBA赛事奖励机制 |
11.1.4 CUBA赛事满意度 |
11.2 美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分析—以NCAA为例 |
11.3 美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
11.3.1 以运动员为主体,构建以运动员培养为核心目标的竞赛体系 |
11.3.2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构建校园篮球竞赛机制 |
11.3.3 构建校园篮球赛事综合保障体系 |
12 研究结论与建议 |
12.1 研究结论 |
12.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比较研究》(篮球教师/教练员问卷) |
附录Ⅱ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学生问卷) |
附录Ⅲ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比较研究》(校园篮球负责人问卷) |
附录Ⅳ 《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10)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学改革的要求 |
1.1.2 社会需求的变化 |
1.1.3 专业办学的困境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研究不足 |
2 理论分析与文献述评 |
2.1 核心概念厘定 |
2.1.1 专业与社体专业 |
2.1.2 人才培养模式 |
2.1.3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
2.1.4 “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 |
2.2 相关理论分析 |
2.2.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2.2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 |
2.2.3 素质教育理论 |
2.3 文献述评 |
2.3.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2.3.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2.3.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3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社体专业办学现状分析 |
3.1 培养目标定位的比较分析 |
3.2 培养方向的比较分析 |
3.3 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 |
3.4 实践教学环节的比较分析 |
3.5 就业方向定位的比较分析 |
3.6 社体专业办学现状的总结思考 |
4 社体专业“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
4.1 “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理念 |
4.2 “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 |
4.3 “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规格 |
4.3.1 素质规格 |
4.3.2 知识规格 |
4.3.3 能力规格 |
4.4 “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过程 |
4.4.1 学科交叉育人 |
4.4.2 科研育人 |
4.4.3 校企合作育人 |
4.4.4 创新创业育人 |
4.4.5 国际化育人 |
4.4.6 校园文化育人 |
4.5 “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途径 |
4.5.1 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再思考 |
4.5.2 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教学手段的再升级 |
4.5.3 从以资源供给为中心到以发展需求为中心:供需关系的再转型 |
4.5.4 从应用型人才到复合型人才跨越:培养目标的再审视 |
4.5.5 从单学科教育向多学科教育延伸:学科交叉育人机制的构建 |
4.5.6 从灌输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变革:科研育人机制的打造 |
4.5.7 从注重理论向理论实践并重转变:校企合作育人平台的搭建 |
4.5.8 从传统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提升:创新创业育人环节的凝练 |
4.5.9 从国内教育向国际化教育拓展:国际化育人平台的开拓 |
4.5.10 从知识塑造向文化熏陶深入:校园文化育人平台的建筑 |
4.6 “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条件保障 |
4.6.1 制度保障 |
4.6.2 资源保障 |
4.6.3 质量保障 |
4.7 “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质量评价 |
4.7.1 评价原则 |
4.7.2 评价对象 |
4.7.3 评价步骤 |
4.7.4 评价标准 |
4.7.5 评价内容 |
5 案例:山东大学社体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体六翼”具象分析 |
5.1 “一体六翼”在山东大学社体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现象 |
5.1.1 学科交叉育人的应用 |
5.1.2 科研育人的应用 |
5.1.3 校企合作育人的应用 |
5.1.4 创新创业育人的应用 |
5.1.5 国际化育人的应用 |
5.1.6 校园文化育人的应用 |
5.2 “一体六翼”在山东大学社体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评价 |
5.2.1 背景评价(C)——社会需求度 |
5.2.2 输入评价(I)——条件支撑度 |
5.2.3 过程评价(P)——质量保障度 |
5.2.4 结果评价(P)——学生适应度和单位满意度 |
5.3 “一体六翼”在山东大学社体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不足 |
5.4 “一体六翼”在山东大学社体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思考 |
6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实地调查座谈提纲 |
附录2 专家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体育大学生科研素质的调查及培养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2010-2019年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三大球运动的选题特征及趋势预测[D]. 陈恒.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D]. 任大路.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D]. 帅欢.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4]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D]. 李胜男.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雷永杰.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6]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构建[D]. 史壮壮.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D]. 王纲.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8]社会需求导向下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以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为例[D]. 王兵兵.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9]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D]. 刘海明. 山西大学, 2020(03)
- [10]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D]. 赵德. 山东大学,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