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67例临床观察

肠易激综合征67例临床观察

一、67例肠激惹综合征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毛慧敏[1](2021)在《肝脾同调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为了研究导师自拟的肝脾同调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通过对68例肝郁脾虚证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症状观察,客观地评价了该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本方的临床进一步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本课题选取来自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的68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编号,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34例;治疗组采用基础治疗+肝脾同调方治疗,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四周;主要疗效观察:(1)腹痛的改善情况,排便次数,及大便性状的改善情况;(2)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证候评分);安全指标:生命体征、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检测和心电图以及不良反应评价药物的安全性。(3)焦虑、抑郁症状改善情况。安全指标:生命体征、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检测和心电图以及不良反应评价药物的安全性。结果:本课题共纳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68例,其中4例患者因不能按照要求定期复查导致脱落,3例患者在治疗期间服用了其他药物被剔除,纳入疗效分析病例共61例,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1例。(1)疾病疗效的比较:(1)综合疗效: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6.7%,高于对照组的58.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27)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腹痛、大便次数、大便性状、粘液便、排便不尽感等症状无显着差异(P值均>0.05);治疗后,组内比较时,两组的以上症状均有所改善(P<0.01)。两组比较,治疗组在改善腹痛、大便次数、大便性状、排便不尽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在改善粘液便上疗效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1)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4.1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27)0.05)。(2)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证候总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29)0.05)。治疗后两组的证候总积分均有显着减少(P(27)0.01)。两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27)0.01)。(3)单项中医症状疗效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急躁易怒、两胁胀满、纳呆、身倦乏力症状无显着差异(P值均(29)0.05);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的以上症状均有改善(P(27)0.01)。两组比较,治疗组在腹痛即泻,泻后痛减症状、纳呆症状、身倦乏力症状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27)0.05)。而在急躁易怒症状和两胁胀满症状方面,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27)0.01)。(4)改善焦虑、抑郁症状方面: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AMA、HAMD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29)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A、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均有降低(P(27)0.01)。两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HAMA、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值小于0.01,有显着性差异。(5)安全性评价:在本课题研究治疗期间,两组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表明两组药品安全可靠。结论:肝脾同调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疗效显着,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且可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在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药物安全可靠,治疗后随访复发率低,可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应用。

富司洋[2](2021)在《葛芩易激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葛芩易激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型)的临床效果有效性进行观察,从而对该方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随机性的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临床患者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对照组分别纳入30例,治疗组用自拟方中药葛芩易激宁,对照组用西药马来酸曲美布汀片(舒丽启能)。两组给予治疗4周后,比较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型)患者腹泻、腹痛、便秘、腹胀、肠鸣、情志异常等单项症状积分改变、总积分的变化以及整体疗效,以综合评价葛芩易激宁对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型)的临床疗效。与该临床观察相关的全部数据,都借助于SPSS22.0版本的统计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学的分析处理。结果:经过4周的整体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观察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数据,发现治疗组数据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所有单项积分、总积分,两组实验中与患者接受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减小,且该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论单项积分还是总积分,用治疗组治疗后的积分与对照组经过治疗后的积分相比较,存在显着差异的基础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60例受试者在院接受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任何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葛芩易激宁对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型)的临床疗效显着,且明显高于马来酸曲美布汀片(舒丽启能),特别是在改善患者腹泻、腹胀、肠鸣、情志异常方面效果更突出。

胡琪[3](2021)在《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及作用机制探索》文中提出本研究包括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和网络药理学研究两个部分。目的1.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初步评价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阴虚燥热证的临床疗效。2.网络药理学研究:初步探索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pSS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同期对照的方法,纳入60例pSS阴虚燥热证患者,按照1:1 比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补肾清热润燥汤和硫酸羟氯喹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2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以口干VAS评分作为主要疗效指标,以眼干、乏力和关节痛3种主观症状的VAS评分,患者自我报告指数(ESSPRI评分)、病情活动指数(ESSDAI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3种疾病评估指标以及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C3和补体C4等免疫炎症指标为次要疗效指标,评估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pSS阴虚燥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进行用药安全性评估。2.网络药理学研究从多个数据库获得补肾清热润燥汤的化学成分、活性成分、活性成分对应的预测靶点及pSS对应的疾病预测靶点,通过绘制交集韦恩图获得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pSS的作用靶点,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模型。利用作用靶点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筛选出核心网络,从而获得核心靶点和核心成分。依据核心靶点进行功能富集分析获得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pSS的主要通路,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模型,从而探索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pSS的可能作用机制,最后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1.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纳入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就诊年龄、发病年龄、病程及首发症状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的首发症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口干(50 例,83.33%)、眼干(41 例,68.33%)、乏力(25 例,41.67%)。1)主要疗效指标: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4周、12周时两组患者的口干VAS评分均低于基线期(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4周较基线期的口干VAS评分减少值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在基线期、治疗4周、治疗12周各时点的口干VAS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2)次要疗效指标①主观症状: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4周时,试验组各主观症状的VAS评分均低于基线期(P<0.05),对照组关节痛的VAS评分低于基线期(P<0.05),但眼干、乏力的VAS评分较基线期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12周时,试验组各主观症状的VAS评分均低于基线期(P<0.05),对照组乏力、关节痛的VAS评分均低于基线期(P<0.05),而眼干的VAS评分较基线期无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4周时试验组乏力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在基线期、治疗4周、治疗12周各时点的其余各主观症状的VAS评分均无显着差异(P>0.05)。②疾病评估指标: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4周、12周时两组的疾病评估指标均低于基线期(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基线期、治疗4周、治疗12周各时点的各疾病评估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③免疫炎症指标:组内治疗前后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12周时补体C3减低的比例低于基线期(P<0.05),两组患者治疗12周时的其余免疫炎症指标较基线期均无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期和治疗12周各时点的各免疫炎症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3)总有效率:治疗4周时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70.00%,组间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12周时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76.67%,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4)安全性和脱落率: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试验组患者出现2例轻度不良反应(占6.67%),对照组患者出现5例轻度不良反应(占16.67%),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所有患者中,试验组脱落率为0.00%(0/30),对照组脱落率为3.33%(1/30),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组间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在血常规、肝肾功能方面均无显着差异(P>0.05)。2.网络药理学研究共获得1337个补肾清热润燥汤的化学成分,其中活性成分593个。经靶点预测,获得220个活性成分的预测靶点和1062个pSS的疾病预测靶点,两者取交集获得41个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pSS的作用靶点。1)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采用作用靶点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从而筛选出核心网络,进一步得到其包含的8个核心靶点(MMP9、PTGS2、EGFR、MPO、AKT1、STAT3、PPARG、HSP90AA1)和22种核心成分(咖啡酸、山奈酚、槲皮素、2,4,2’,4’-四羟基查耳酮、桑色素、桑辛素、norartocarpetin、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白藜芦醇、鸢尾黄素、伞形酮、棕榈油酸、木犀草素、地黄素A、异鼠李素、N-反式-对香豆酰酪胺、芹菜素、吴茱萸次碱、棕榈油酸甲酯、汉黄芩素、黄豆苷元和金雀异黄素)。2)功能富集分析:通过对核心靶点进行功能富集分析,获得46个生物过程、9个分子功能、5个细胞组分和13条KEGG通路,包括对氧化应激的反应、蛋白质磷酸化的正调控、凋亡过程的负调控、细胞生长的正调控、信号转导、老化等生物过程,蛋白磷酸酶结合、酶结合、染色质结合、RNA聚合酶Ⅱ转录因子活性、糖蛋白结合、蛋白质结合等分子功能,涉及细胞核的核周区、细胞外空间、RNA聚合酶Ⅱ转录因子复合物、蛋白质复合物、细胞核等细胞组分,并得到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pSS的作用机制可能与TNF、HIF-1、FoxO和雌激素等信号通路有关。3)分子对接:将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对应的晶体蛋白进行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成分均能与晶体蛋白稳定结合。结论1.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1)治疗4周,补肾清热润燥汤能改善pSS阴虚燥热证患者的口干、眼干、乏力和关节痛,硫酸羟氯喹能改善口干和关节痛,且补肾清热润燥汤改善口干、乏力的疗效优于硫酸羟氯喹。2)治疗12周,补肾清热润燥汤能改善pSS阴虚燥热证患者的口干、眼干、乏力和关节痛,硫酸羟氯喹能改善口干、乏力和关节痛,且两者改善口干、乏力和关节痛的疗效相当。3)治疗12周,补肾清热润燥汤能降低pSS阴虚燥热证患者补体C3减少的比例,硫酸羟氯喹对免疫炎症指标改善不明显。4)治疗12周,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pSS阴虚燥热证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似较硫酸羟氯喹高,有待大样本研究验证。2.网络药理学研究1)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pSS的过程体现了该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2)补肾清热润燥汤可能通过作用于TNF、HIF-1、FoxO和雌激素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pSS的作用。

张媛媛[4](2021)在《逍遥散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运用逍遥散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观察其对中医症状积分,患者生活质量及不良精神心理状态的治疗情况,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来源于甘肃省中医院住院及门诊的患者,根据纳入标准筛选出符合研究的80例IBS-C肝郁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病例数相等。对照组给予乳果糖口服液,治疗组予逍遥散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4周后,客观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生活质量积分、焦虑抑郁积分,进而比较两组的临床实际疗效,停药6周后对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进行记录,评价其远期治疗效果。结果:1.中医症状积分方面:(1)两组经不同方案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89.74%,对照组为76.32%,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后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下降(P<0.05),但治疗组的总积分下降程度远大于对照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3)在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方面,两组治疗后的单项症状积分,经组内比较,相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在腹痛腹胀、纳差、乏力、嗳气、胸胁胀痛、烦躁、口苦这些方面,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粪便性状、排便次数及排便状况方面,两组疗效相当(P>0.05)。2.在生活质量方面,两组均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P<0.05),但治疗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总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治疗组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拥有更好的疗效。3.精神心理方面:两组经过治疗后,HAMA、HAMD积分都呈下降趋势(P<0.05),但治疗组在调整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精神状态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4.随访:停药6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05%,对照组65.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相较对照组远期疗效更佳。5.安全性分析:两组在服药期间都没有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未见不良反应。结论:逍遥散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肝郁脾虚证IBS-C患者,在改善中医积分、精神心理状况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治疗效果优于乳果糖组,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可在临床中辨证推广使用,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王淼蕾[5](2021)在《平胃胶囊对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平胃胶囊对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闭合蛋白(Occludin)、骨架蛋白(Claudin-4)、带状闭合蛋白-1(ZO-1)的影响及肠道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变化的影响,挖掘其可能作用机制及治疗靶点,为临床应用平胃胶囊治疗该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48只健康Wistar雄性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之后进行随机分组,分为正常组10只、造模组38只,模型建立21天后,随机抽取造模组与正常组大鼠各3只,进行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并观察记录的大鼠相关行为学检测来验证模型是否建立成功。再将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model)、匹维溴铵组(PWBJ)、中药低剂量组(PWⅠ)、中药中剂量组(PWⅡ)、中药高剂量组(PWⅢ),每组7只,进行治疗给药,给药14天,每日2次,两次至少间隔8h。治疗给药结束后进行行为学实验并采集大鼠血浆、结肠组织及粪便标本,实验期间观察记录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增长情况;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的病理学形态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中D-乳酸水平;实时荧光定量(RT-q PCR)技术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ZO-1、Occludin、Claudin-4m 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ZO-1、Occludin、Claudin-4的蛋白含量。采用16s RNA基因测序分析大鼠粪便中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变化。结果:(1)一般情况:与contrl相比,model大鼠形体消瘦,懒动喜扎堆,毛发干枯黄燥,情绪暴躁易怒,大便溏稀、肛周及尾巴被稀便包裹呈黑灰色且污浊臭秽;与model相比,治疗后各组大鼠精神、活动度明显好转,大便成形,腹泻明显改善。(2)体重变化:与contrl相比,model大鼠体重明显下降(P<0.001);与model相比,各组内大鼠体重未见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PWBJ、PWⅠ、PWⅡ组体重明显上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PWBJ、PWⅡ、PWⅢ三组间体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大鼠粪便含水量:与contrl相比,model大鼠粪便含水量均显着上升(P<0.05,P<0.01);与model相比,治疗后各组大鼠粪便含水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旷场实验:与contrl相比,model大鼠行为轨迹总路程、直立次数、穿越中央场次数明显减少(P<0.001,P<0.01);与model相比,治疗后各组大鼠行为轨迹总路程、直立次数、穿越中央场次数均显着增加(P<0.001,P<0.0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糖水偏嗜率:与contrl相比,model大鼠对糖水的偏嗜率明显下降(P<0.001,P<0.05),与model相比,治疗后各组大鼠对糖水的偏嗜率显着上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血浆D-LA含量检测:与contrl相比,model大鼠血浆中D-LA含量有所升高(P<0.05),与model相比,治疗后各组大鼠血浆中D-LA含量表达降低(P<0.0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结肠组织病理学形态改变: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结肠黏膜组织,黏膜各层上皮结构及细胞排列完整,未见明显的充血、水肿,各组表现相似;model大鼠结肠组织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8)RT-q PCR法检测结果:与contrl相比,model大鼠结肠组织中Occludin m RNA、ZO-1m RNA水平显着下降(P<0.001),Claudin-4m RNA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model相比,治疗后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Occludin m RNA、ZO-1m RNA水平显着上升(P<0.001,P<0.05),Claudin-4m RNA水平明显下降(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果:结肠组织中Occludin、ZO-1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P<0.001),Claudin-4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01);治疗后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ZO-1、Occludin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Claudin-4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变化:与contrl相比,model中OTUs明显增多,并且在治疗后各组OTUs均显着下降。6组大鼠肠道菌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在门水平上主要由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组成,其中model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增加,治疗后其相对丰度均有所下降;PWBJ组大鼠肠道菌群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高于model;在属水平上主要由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多形杆状菌属(Bacteroides)组成,其中益生菌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在model明显降低,平胃胶囊不同剂量组乳酸杆菌属相对丰度均明显高于model。结论:(1)4%乙酸灌肠+束缚应激+夹尾刺激可成功建立肝郁脾虚型IBS-D大鼠模型。(2)平胃胶囊可有效地恢复模型大鼠的体重,缓解大鼠的腹泻程度,改善大鼠焦虑、抑郁样行为改变,起到调节情绪障碍的作用。(3)平胃胶囊可降低大鼠血浆中D-LA的含量,上调ZO-1、Occludin的水平,下调Claudin-4的水平,说明IBS-D的发病机制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改变即ZO-1、Occludin、Claudin-4的水平变化有关。平胃胶囊可能通过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变化起到治疗IBS-D的作用。

董朝强[6](2020)在《温脾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与人参健脾片(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研究观察温脾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验证温脾贴与人参健脾片合用的疗效,并评估温脾贴的安全性,为温脾贴的临床应用及推广提供临床证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GCP原则为指导,对纳入的IBS-D脾胃虚弱证患者,遵循随机对照原则,按入组顺序纳入为温脾贴组(治疗组)、人参健脾片组(对照组)、温脾贴合人参健脾片组(联合组)。分别以治疗前,治疗后2周为疗效评价点,比较中医主要症状积分(见评分细则表)、IBS-SSS评分,客观评价温脾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采用IBM SPSS 23.0软件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90例患者,温脾贴组(治疗组)30人,人参健脾片组(对照组)30人,联合组30人,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工作性质、IBS严重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临床疗效对比结果如下:(2)一般资料: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患者在性别上,男性46例(51.11%),女性44例(48.89%),男女性别比为1.05:1;在年龄上,本次纳入患者平均年龄在49.08±10.44岁;在职业差异上,IBS-D患者群体中从事脑力劳动者44例,体力劳动者46例;在病程上:IBS-D患者的病程从6月到30年不等,所纳入病例平均病程50.62±65.32月。(3)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单项症状评分,大便泄泻、腹胀腹痛、脘腹痞满、神疲懒言、肠鸣评分均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温脾贴组、对照组、联合组均能改善泄泻、腹胀腹痛、脘腹痞满、神疲懒言、肠鸣症状;但温脾贴不能改善食欲及乏力症状(P>0.05),人参健脾片组改善乏力症状效果不佳(P>0.05)。(4)治疗前后对比,三组证候总积分、IBS-SSS评分均有下降(P<0.05),提示人参健脾片组、温脾贴组、联合组均能改善病情。(5)治疗后进行疗效对比,治疗组总有效率7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联合组总有效率90.0%;从整体分析,痊愈6例,显效23例,总有效率为80.00%。经检验,联合组疗效比对照组更好(P<0.05);联合组与温脾贴组、温脾贴与人参健脾片组疗效齐同(P>0.05)。(6)研究中暂未发现明确与本试验相关的不良事件。研究结论:温脾贴可有效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症状,两法联合应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的增效作用优于人参健脾片或温脾贴单用的独效作用,且安全无明显副作用。

张若宣[7](2020)在《姚乃礼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总结及健脾和肝汤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研究目的:研究总结姚乃礼教授诊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同时将理论与临证相结合,评价健脾和肝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挖掘中医药治疗IBS-D的特色优势,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收集姚乃礼教授治疗IBS-D的临床病历,通过临床跟诊学习及姚乃礼教授亲自指导等方式,整理总结姚乃礼教授论治IBS-D的临床经验。采用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3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脾胃科姚乃礼教授门诊的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基本方健脾和肝汤加减治疗,每2周调方1次,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和随访1个月后记录患者中医证候各项积分;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记录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和安全性指标。运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评价疗效。研究结果:首次对姚乃礼教授治疗IBS-D进行经验总结。病因方面,姚乃礼教授认为IBS-D之外因责于外邪侵袭,内因责于素体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过度等;在病机方面,以“脾胃虚弱,肝脾不和,湿浊内蕴,传导失宜”为IBS-D的基本病机;在诊治中,强调健脾和胃以固其本,调和肝脾,调畅气机,兼顾饮食及情志因素,并确立基本治则“健脾化湿,调气和肝”。姚乃礼教授强调临床诊治要把握疾病的基本病机,病证结合,全局治疗。处方精准力专,兼顾多证,灵活化裁。本临床研究以健脾和肝汤加减治疗IBS-D患者60例,其中因未按要求服药或失访致4人脱落,共有56例患者完成本临床观察;其中男性35例,女性21例,男女比例为5:3;年龄分布以30-39岁最多,计有20例(35.71%),其次为18-29岁,计有13例(23.22%),再者为40-49岁,计有9例(16.07%):病程以1-5年患者最多,计有35例(62.5%),其次为病程6-10年,计有11例(19.64%),再者病程<1年,计有8例(14.28%)。在治疗4周后,根据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评价疗效指数,其中显效37例(66.07%),有效14例(25.00%),无效5例(8.93%),总有效例数为51例,总有效率为91.07%;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健脾和肝汤加减可以明显改善IBS-D患者的总体症状及体征。以IBS-QOL量表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价,治疗后各维度积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健脾和肝汤加减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4周后,停药1个月随访,严重复发1例(1.79%),一般复发2例(3.57%),轻度复发2例(3.57%),未复发51例(91.07%),共有5例复发,总复发率为8.93%。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的安全性指标未出现异常。研究结论:姚乃礼教授对IBS-D的病名、病因病机、辨治用药等方面有其独到的研究及见解,运用健脾和肝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疗效肯定,安全性好,值得临床运用及推广。

王一凡[8](2020)在《电针“印堂”与“大肠俞”穴对IBS-D模型大鼠VPL、ACC神经元放电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实验从脑-肠轴的两端入手,观察电针“印堂”和“大肠俞”穴对IBS-D模型大鼠肠道症状与情绪的影响,结合其对多巴胺D2受体表达的影响以及对VPL、ACC神经元放电影响,探讨不同主治的穴位对IBS的效应差异及作用机制,促进对穴位效应特异性机制的认知。方法随机将64只新生wistar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印堂组和大肠俞组,联合方法造模,大鼠9周龄时予对应穴位电针干预,隔日1次,共5次。使用Bristol大便分类法观察IBS模型大鼠干预前后的便型评估腹泻程度;腹部回撤反射(AWR)评估大鼠肠道敏感性及动力;旷场实验(OFT)评估大鼠情绪状况;免疫组化法检测DMV以及结肠中D2受体(D2R)表达,使用多通道在体同步记录技术记录VPL与ACC的神经元放电,观察分析其放电特点。结果1 电针“印堂”、“大肠俞”穴对便型的影响电针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3个造模组大鼠粪便含水量升高,质地偏软,Bristol评分显着升高(P<0.01),说明造模成功。电针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印堂组评分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印堂组和大肠俞组评分下降(P<0.05,P<0.01)。大肠俞组评分较电针前降低(P<0.05)。2电针“印堂”、“大肠俞”穴对AWR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潜伏期与首波压力值降低,收缩波个数与峰峰值上升均明显(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大肠俞组的潜伏期与首波压力值明显升高、收缩波个数与峰峰值明显降低(P<0.01)。与印堂组相比,大肠俞组的潜伏期明显上升(P<0.01),收缩波个数与峰峰值降低(P<0.05)。3电针“印堂”、“大肠俞”穴对OFT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5分钟内水平及垂直移动的距离均更短(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印堂组水平与垂直移动距离均更长(P<0.05)。大肠俞组水平及垂直移动距离与空白、模型两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别(P>0.05)。4电针“印堂”、“大肠俞”穴对D2R表达的影响。1)在DMV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DMV中D2R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两电针组组DMV中D2R阳性表达明显升高(P<0.01)。2)在结肠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和印堂组D2R 阳性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印堂组与大肠俞组结肠肌层D2R 阳性表达升高(P<0.05,P<0.01)。5电针“印堂”和“大肠俞”穴对VPL、ACC神经元放电的影响1)电针“印堂”和“大肠俞”穴对VPL神经元放电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VPL内Ⅰ类神经元放电频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大肠俞组VPL内Ⅰ类神经元放电频率明显降低(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VPL内Ⅱ神经元放电频率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印堂组VPL内Ⅱ神经元放电频率升高(P<0.05)。2)电针“印堂”和“大肠俞”穴对ACC神经元放电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与大肠俞组ACC内Ⅰ类神经元放电频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印堂组ACC内Ⅰ类神经元放电频率升高(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ACC内Ⅱ类神经元放电频率明显降低(P<0.01),印堂组、大肠俞组ACC内Ⅱ类神经元放电频率降低(P<0.05)。结论1 电针“印堂”和“大肠俞”穴均可改善IBS大鼠肠道敏感性与动力,缓解IBS症状,“大肠俞”穴更长于改善IBS大鼠肠动力与敏感性从而减轻腹部症状,“印堂穴”更擅长改善IBS大鼠伴随的抑郁状态:两穴对IBS-D模型大鼠身心症状的效果存在差异,证实了经穴效应特异性存在。2 IBS-D模型大鼠结肠肌层与DMV中D2R阳性表达升高,电针“印堂”和“大肠俞”穴均可改善结肠肌层与DMV中D2R的阳性表达,大肠俞改善结肠肌层D2R阳性表达的效果更明显,提示两穴对IBS大鼠肠动力改善的机制可能与调节脑-肠轴两端D2受体含量有关。3 电针“印堂”和“大肠俞”穴对VPL、ACC神经元放电有不同的影响,电针“大肠俞”穴能降低VPL内Ⅰ类神经元放电频率,电针“印堂”穴能提高VPL内Ⅱ类神经元和ACC中Ⅰ类神经元的放电频率,这种效应差异体现了经穴效应特异性,也对穴位作用的中枢机制做了部分说明。

顾燕华[9](2020)在《健脾缓急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观察健脾缓急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疗效,为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供有益参考。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于常州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诊断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辨证属脾虚湿盛证的患者,共60例,年龄在18~60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均30例。治疗组予基础治疗+健脾缓急方治疗,对照组予基础治疗+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口服治疗,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和停药1个月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变和治疗前后肠电图数据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健脾缓急方的治疗效果及远期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检测和心电图表现以及不良反应评价健脾缓急方的安全性。结果:1.本次试验共纳入60例患者,实际完成整个治疗与观察过程的有57例,其中治疗组有29例完成全部治疗与观察过程,脱落1例,对照组有28例完成全部治疗与观察过程,脱落2例,总脱落率为5%。2.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两组治疗后总积分的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对中医证候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单项中医症状方面: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各项中医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在改善大便溏泻和腹痛方面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而在改善劳累后发作或加重、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倦怠及纳呆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4.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连续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肠电图方面:连续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肠电图各导联的波形平均频率和肠电节律紊乱百分比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波形平均频率反映肠电节律的快慢,而肠电节律紊乱百分比反映肠电节律的紊乱情况,说明两组治疗均可调节患者的肠电节律,改善肠电节律紊乱情况。其中治疗组在调节降结肠和直肠的肠电节律以及改善降结肠的肠电节律紊乱情况方面较对照组效果更明显(P<0.05),而在调节升结肠肠电节律和改善升结肠、直肠的肠电节律紊乱情况方面和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6.复发情况方面:停药1月后,治疗组复发率为12%,对照组复发率为41%,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7.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安全性指标检查均未发生异常改变,研究期间均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表明两组药物均安全。结论:健脾缓急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临床疗效显着,可明显改善患者多种不适症状,可调节肠电节律,改善肠电节律紊乱情况,具有一定的远期疗效,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纪学敏[10](2019)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美国诊疗现状及岭南火针疗法对其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拟利用公开的NAMCS调查数据库,分析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在美国的疾病情况,了解IBS-D患者在美国的治疗现状及趋势。通过NAMCS调查数据库发现,IBS-D病例在美国普通人群中并不少见,而在治疗方面,中草药、针灸等中医传统疗法较少被美国患者使用。笔者导师林国华教授应用岭南火针疗法治疗临床各种疾病已达数十载,颇具疗效。此疗法用于治疗IBS-D可避免药物的副作用,其临床应用广泛,而IBS-D是其典型的优势病种之一。为提高IBS-D的治愈率,降低其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充实美国对IBS-D的治疗方法,以及推广岭南火针疗法在美国的运用与发展,笔者遂开展以岭南火针疗法治疗IBS-D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利用2006至2014年间,NAMCS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纳入相关病例,从基本人口学特征、基本健康情况、消化道相关合并症、消化道外合并症、就诊基本情况、相关检验及检查情况、非药物疗法、药物疗法、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专科情况、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类型等方面进行研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了解IBS-D在美国的疾病情况,以及该疾病美国的治疗现状及趋势。第二部分:本研究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01月至2019年01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和针推康复中心就诊的病人,严格遵照纳入标准筛选出96例合格受试者,采取随机对照试验的方式,将患者随机分配至A、B、C三组治疗过程中共脱落6例,因疗程不满总疗程的1/2,故予以剔除,且不进入最后的数据统计研究,最后符合标准的A组(岭南火针组)、B组(常规针刺组)和C组(西药组),每组各30例,疗程为4周。采用中医泄泻症候积分量表以及IBS-QOL生存质量评价量表,对三种治疗方案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评价、统计、对比及分析。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比较复发率。本研究以三个研究组做自身及组间治疗前、后以及随访对照。本研究未运用盲法,为开放式研究。取穴:神阙、天枢、上巨虚、大肠俞、阴陵泉、肾俞、命门、关元、脾俞、足三里,神阙穴统一采用回旋灸法。操作:A组(岭南火针疗法组):先以安尔碘将腧穴局部消毒,然后涂抹少量万花油于点刺部位,将针尖及针身烧红透亮,采用迅速高频浅点刺法,浅点刺不留针,深度不超过0.1mm,以100次/分的点刺速度,每穴点刺5次,在火针点刺前后涂抹万花油可缓解患者灼痛感并促进火针伤口愈合,每周治疗2次,共4周。B组(常规针刺组):采取仰卧、俯卧位交替针刺的方法。①采取仰卧位:以快速进针手法针刺天枢、上巨虚、阴陵泉、关元、足三里,神阙穴采用回旋灸法,进针完成后,嘱受试者不可轻易自主改变体位,以免发生针刺不良事件。每3~5分钟行针一次,行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②患者后取俯卧位,针刺大肠俞、肾俞、命门、脾俞,进针完毕后,嘱志愿者不可轻易改变体位,以免发生针刺意外。每3~5分钟行针一次,行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前后各针1次为完成1次治疗。每周治疗2次,共4周。C组(西药组):匹维溴铵片(得舒特)(法国,批号:H2011022生产厂家:法国苏威制药)每次50mg,tid,口服,进餐时用水吞服,不可咀嚼或掰碎药片,不要在卧位时或临睡前服用。疗程:3组患者均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随访,患者治疗期间均停用其它疗法,嘱咐患者清淡饮食,忌食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避免劳累、受凉,情绪放松、心情舒畅。结果:第一部分:1、美国IBS-D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各项基本健康资料与患病的相关性。我们纳入2006-2014年间NAMCS的数据。经分析,美国每年患病例数新增趋势稳定。其中,年龄、性别、人种与支付方式皆为有显着相关性的人口学特征因素(P<0.05),其中女性患病人数比男性更多,且具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IBS-D的分布与地域无显着相关性(P>0.05)。在纳入病例中安排全血分析、乙状结肠-直肠镜检查等两个因素与是否患有IBS-D也存在显着相关,且IBS-D病例中安排乙状结肠-直肠镜检查的例数更多(0R>1且P<0.05)。在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专科情况方面,接诊的健康服务提供者的专科情况与患IBS-D间的相关性显着;在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类型方面,医师接诊与是否为IBS-D病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其中IBS-D病例者中由医师接诊的人数更多(OR>1且P<0.05);而接诊者为医学助手、护师/助产士、注册/执照护士以及其他健康服务提供者则未发现与IBS-D间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2、美国IBS-D患者的合并的疾病或症状与患病的相关性。在IBS-D患者的基本健康情况因素方面,烟草使用情况、BMI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是显着的相关因素,且合并糖尿病的IBS-D病例更少(0R<1且P<0.05);但是否合并高血压、高血脂以及哮喘与IBS-D间均未发现显着相关性(P>0.05)。在消化道相关合并症方面,消化不良、胃轻瘫、腹胀、腹痛、腹泻、便秘以及胃食管反流等症状或疾病都与IBS-D患病存在显着相关性,且上述症状或疾病在IBS-D病例中更为多见(OR>1且P<0.05)。在消化道以外的合并症方面,背痛、抑郁与IBS-D患病之间存在显着相关,而且从病例计数中发现,IBS-D患者合并抑郁的病例较多(OR>1且P<0.05);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疲劳综合症、过敏性鼻炎、骨关节疾病、头痛、多尿/夜尿等则与IBS-D间则未发现显着的相关性(P>0.05)。3、美国IBS-D患者的治疗与患病的相关性。在非药物疗法方面,饮食/营养调节、替代疗法、心理疗法等与IBS-D间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其中IBS-D病例者更多采用饮食/营养调节以及替代疗法作为非药物治疗的手段(OR>1且P<0.05);而运动锻炼和针刺治疗都未发现与IBS-D间存在相关性(P>0.05)。在药物疗法方面,是否使用益生元、止泻药、轻泻药、抗生素、解痉剂、抗抑郁药等与IBS-D患病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IBS-D病例者更多采用益生元、止泻药、轻泻药、解痉剂、抗抑郁药等方案作为药物治疗的手段(OR>1且P<0.05),其中2006-2014年间IBS-D患者的处方用药抗抑郁药物、解痉剂的使用量较其他药物更多。草药产品的使用与IBS-D患病间无显着相关性(P>0.05)。第二部分:1、基线资料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中医泄泻症候积分量表评分以及IBS-QOL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病例资料具有可比性。2、总体疗效:在三组总体临床疗效评价中,三组患者总体疗效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患者总体疗效的组间多重比较中,A组与C组比较,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总体疗效优于C组;A组与B组比较,P=0.033<0.05,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总体疗效优于B组;B组与C组比较,P=0.027<0.05,具有统计学差异,B组总体疗效优于C组。表明岭南火针疗法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及西药治疗,且常规针刺法的总体疗效优于西药治疗。3、总证候积分:治疗后对三组症状治疗后症状积分总分间比较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在进一步的三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总分检验后检验的多重比较中,A组积分总分均小于B组(P<0.05),同时小于C组(P<0.001),而B组与C组之间治疗后症状积分总分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岭南火针疗法较常规针刺、西药治疗更能改善总体症状。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自症状积分总分间的比较中,三组患者的各项症状积分总分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显着下降(P<0.05),提示岭南火针疗法、常规针刺与西药此三种治疗措施对改善症状均有一定的作用。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总积分差值比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进一步的三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总分检验后检验的多重比较中,A组患者治疗前后积分总分下降的幅度较B组(P<0.05)、C组(P<0.001)更为显着,而B组与C组之间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总分的差值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提示岭南火针疗法对比常规针刺、西药在改善症状的作用更为明显。4、各临床症状改善。三组患者治疗后积分比较中,可见治疗后“畏寒肢冷”、“腰膝酸痛”、“食欲不振”、“肠鸣”等四个症状的三组间的积分均存在差异(P<0.001),对上述症状积分分别比较提示:三组间大便泄泻、腹胀腹痛、晨起腹痛症状治疗后积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三种方案对以上症状的疗效无明显差异。对畏寒肢冷、腰膝酸痛症状治疗后积分进行两两组间比较,其中A与B组及A与C组比较均存在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岭南火针疗法治疗方案对畏寒肢冷、腰膝酸痛症状疗效最突出,常规针刺与西药疗效无差异。对食欲不振、肠鸣症状治疗后积分进行两两组间比较,其中A与B组及B与C组比较均存在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岭南火针疗法与常规针刺方法对食欲不振、肠鸣症状疗效无明显差异,但优于西药的疗效。5、患者IBS-QOL生存质量评价。三组患者IBS-QOL生存质量治疗前后各维度得分以及总得分,经统计分析可见,均有显着下降(P<0.05);由此提示岭南火针疗法、常规针刺以及西药三种手段下,均可显着改善IBS-D患者的生存质量。治疗后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识、社会功能、性行为、人际关系等4个维度的三组间得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多重比较后提示,岭南火针疗法治疗(A组)在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识、社会功能、性行为、人际关系等维度的得分上均较其他组别(常规针刺以及西药治疗)更具优势,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得分上,三组间的IBS-QOL量表评分总得分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多重比较可见,岭南火针疗法治疗后的总得分较其他治疗手段显着下降(P<0.05)。由此,说明岭南火针疗法在改善IBS-D患者生存质量方面较常规针刺及西药治疗更具有优势。三组患者治疗前后IBS-QOL生存质量得分的下降幅度比较,其中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识、人际关系等4个维度的三组间得分的下降幅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多重比较,岭南火针疗法治疗(A组)在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识、人际关系得分的下降幅度上较其他组别(常规针刺以及西药治疗)更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得分上,三组间的IBS-QOL量表评分总得分的下降幅度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多重比较提示,岭南火针疗法治疗后的总得分下降幅度较其他治疗手段更大;提示岭南火针疗法在改善IBS-D患者生存质量方面较常规针刺及西药治疗手段效果更佳。6、远期疗效:停止治疗1个月后,患者症状的复发率A组(7.14%)VS B组(34.61%)VS C组(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A与B组及A与C组比较,复发率均存在差异(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岭南火针疗法的复发少,远期疗效更稳定持久,常规针刺与西药的远期疗效较差,二者复发率高且相当。这对于提升IBS-D患者的生存质量意义较大。结论:1、在美国,随着其医学模式的发展,对中医药、针灸等疗法十分重视;但在治疗IBS-D方面,中医药、针灸仍不甚普及。2、岭南火针疗法治疗脾肾阳虚证IBS-D具有独特创新意义及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远期疗效持久稳定,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优势明显。3、岭南火针疗法理论指导下对IBS-D的治疗是行之有效的,值得进行更大范围的临床观察,深入机制研究和理论探讨;同时,该疗法在国内外均有较高的普及推广的价值及宣传空间。

二、67例肠激惹综合征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7例肠激惹综合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肝脾同调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1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
        1.1 肠易激综合征的定义
        1.2 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
        1.3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1.4 病理生理学对未来疗法发展的意义
        1.5 现代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2 中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知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治疗进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4 分组方法
    1.5 治疗方案
    1.6 疗效评定指标
    1.7 观察指标
    1.8 随访情况评价
    1.9 统计学分析方法
    1.10 研究质量控制、伦理审查说明
2 研究结果
    2.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2.2 一般情况比较
    2.3 IBS-D疗效分析
    2.4 两组患者随访情况比较
    2.5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疗效总结与分析
    2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3 组方分析
    4 单味药研究
结论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布里斯托大便分型表
    附表2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附表3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个人简介

(2)葛芩易激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
    一、祖国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二、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治疗方法
    3.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4、疗效标准
    5.统计方法
    6、统计分析
讨论
    1、 关于脾胃湿热的证型分析
    2、葛芩易激宁立方组方依据
    3、药物组成的功效与现代药理研究
    4、对照组药物选择意义
    5、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3)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及作用机制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西医治疗进展
        1 概述
        2 目前临床使用的药物
        3 尚处于试验中的药物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中医治疗进展
        1 概述
        2 中医辨证
        3 临床论治
        4 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阴虚燥热证的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
    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
        4 研究方案
        5 统计学方法
        6 质量控制
        7 伦理学
        8 技术路线图
    二 研究结果
        1 一般情况
        2 首发症状
        3 疗效指标
        4 安全性和脱落率
    三 讨论
        1 处方立法依据
        2 组方分析
        3 研究结果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一 资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4)逍遥散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含量估计
        2.2 样本分组方法
    3 治疗方案
        3.1 基础治疗
        3.2 分组治疗
    4 观察指标及临床疗效判定
        4.1 一般资料
        4.2 安全性指标
        4.3 治疗效果观察指标
        4.4 中医症状积分判定标准
        4.5 生活质量评定标准
        4.6 精神心理状况评定标准
        4.7 临床研究的安全性评估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完成情况
        1.2 性别比较
        1.3 年龄比较
        1.4 病程比较
    2 临床疗效结果
        2.1 中医症状总积分结果比较
        2.2 单项中医症状积分结果比较
        2.3 中医症状总有效率比较
        2.4 生活质量评定
        2.5 HAMA量表积分结果比较
        2.6 HAMD量表积分结果比较
        2.7 随访期两组中医症状总有效率比较
    3 安全性评估
讨论
    1 舒劲主任医师对IBS-C病机的认识
        1.1 IBS-C与肝的关系
        1.2 IBS-C与脾的关系
    2 舒劲主任医师对于IBS-C的治疗经验
        2.1 肝脾同调
        2.2 慎用下法
        2.3 调摄生活
    3 辨证选方及用药分析
    4 现代药理学分析
        4.1 逍遥散、小柴胡汤的现代药理学分析
        4.2 单味药物的药理学分析
    5 对照组药物选择
    6 结果分析
        6.1 基线资料分析
        6.2 疗效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平胃胶囊对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研究
    1.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1.3 实验仪器
    2.实验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2.3 动物模型评价标准
        2.4 给药途径和方法
        2.5 标本采集及处理
    3.指标观察检测
        3.1 一般情况观察
        3.2 焦虑、抑郁样行为检测
        3.3 腹泻指标检测
        3.4 肠道通透性检测
        3.5 肠黏膜组织病理学观察
        3.6 免疫组化SP法检测Occludin、Claudin-4、ZO-1 蛋白表达
        3.7 qPCR检测Occludin、Claudin-4、ZO-1 mRNA表达
        3.8 16S rRNA菌群测序分析
        3.9 统计学处理
    4.实验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体重变化
        4.3 模型评价结果
        4.4 肠道通透性检测
        4.5 肠黏膜组织病理学观察
        4.6 免疫组化SP法测Occludin、Claudin-4、ZO-1 蛋白表达水平
        4.7 qPCR检测Occludin、claudin4、ZO-1mRNA表达水平
        4.8 肠道微生态多样性分析
讨论
    1.肝郁脾虚型IBS-D大鼠模型的建立
    2.肝郁脾虚型IBS-D大鼠模型的评价
    3.肠道微生态与肠黏膜屏障的相关性探讨
    4.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 IBS-D 的理论基础
    5.平胃胶囊对IBS-D大鼠的作用机制探讨
    6.平胃胶囊的方药分析及药理机制探讨
结语
    1.结论
    2.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动物实验伦理审查表
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1.现代医学对IBS-D的认识
    2.中医对IBS-D的认识
    3.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

(6)温脾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序言
1.临床研究
    1.1 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1.4 质量控制和保证
    1.5 伦理要求
2.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布规律
    2.2 临床疗效分析
    2.3 安全性分析
    2.4 不良反应及事件
3.讨论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临床疗效分析
    3.3 温脾贴的疗效分析
    3.4 小结
结论
    1 结论
    2 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腹泻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随机编号及分组
    附录2 样本量计算
    附录3 :伦理审查批件
    附录4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姚乃礼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总结及健脾和肝汤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综述一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名及沿革
    2 病因病机
        2.1 古代医家认识
        2.2 现代医家认识
    3 治疗
        3.1 辨证论治
        3.2 传统方化裁
        3.3 医家经验治疗
        3.4 其他治疗方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西医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发病机制
        2.1 胃肠动力障碍
        2.2 内脏高敏感性
        2.3 精神心理因素
        2.4 饮食因素
        2.5 遗传因素
        2.6 肠道感染
        2.7 脑-肠轴
        2.8 其他因素
    3 临床诊断
    4 治疗进展
        4.1 药物治疗
        4.2 饮食疗法
        4.3 心理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姚乃礼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经验总结
    1 基本认识
        1.1 病名研究
        1.2 病位认识
        1.3 病因认识
        1.4 病机研究
    2 诊疗思路
        2.1 健脾和胃,以固其本
        2.2 调和肝脾,调畅气机
        2.3 疏达情志,兼顾饮食
    3 辨治体会
        3.1 贯穿全局,紧扣病机
        3.2 病证结合,整体治疗
        3.3 审证选方,用方灵活
        3.4 用药严谨,善用对药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基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及计算依据
        2.2 治疗方法
        2.3 药物来源及煎服方法
        2.4 疗程
        2.5 观察指标
        2.6 疗效评价标准
        2.7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临床疗效评价
        3.3 安全性评价
    4 典型医案
    5 讨论
        5.1 肝郁脾虚是IBS-D的基本病机
        5.2 健脾和肝汤方解
        5.3 一般情况分析
        5.4 健脾和肝汤的疗效评价
    6 存在问题及展望
    7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8)电针“印堂”与“大肠俞”穴对IBS-D模型大鼠VPL、ACC神经元放电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方法概况
        1 针灸推拿
        2 其他外治法
        3 中药
        4 联合法
        5 本实验选穴依据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IBS发病因素研究概况
        1 肠道因素
        2 心理因素
        3 脑-轴失调
        4 其他因素
        5 本研究选择核团的依据
        6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前言
    一、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二、实验结果
        1 电针“印堂”、“大肠俞”穴对IBS大鼠便型的影响
        2 电针“印堂”、“大肠俞”穴对IBS大鼠AWR的影响
        3 电针“印堂”、“大肠俞”穴对IBS大鼠OFT的影响
        4 电针“印堂”、“大肠俞”穴对IBS大鼠多巴胺D2受体表达的影响
        5 电针“印堂”、“大肠俞”穴对IBS大鼠VPL、ACC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三、讨论
        1 IBS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2 电针“印堂”、“大肠俞”穴对IBS大鼠便型及行为学的效应分析
        3 电针“印堂”、“大肠俞”穴对IBS大鼠D2R表达的效应分析
        4 电针“印堂”、“大肠俞”穴对IBS大鼠不同核团神经元放电的效应分析
        5 小结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健脾缓急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对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
        1.1 流行病学
        1.2 发病机制
        1.3 现代医学治疗
    2.中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
        2.1 中医病名
        2.2 中医病因病机
        2.3 中医治疗进展
    3.肠电图的临床应用
        3.1 电极放置位置
        3.2 相关波形参数的意义
        3.3 肠电图在临床上的应用
        3.4 小结
    4.总结和展望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肠电图检测方法
    3.观察指标
        3.1 一般观察指标
        3.2 疗效性观测
        3.3 安全性观察
        3.4 观察时点
        3.5 疗效评价标准
    4.统计学方法
    5.结果
        5.1 病例完成情况
        5.2 基线资料比较
        5.3 治疗结果分析
        5.4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费建平教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2.健脾缓急方的立方依据与方药配伍分析
    3.健脾缓急方组方药物分析
        3.1 单一药物功效分析
        3.2 单一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4.健脾缓急方的疗效分析
        4.1 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
        4.2 单项中医症状积分方面
        4.3 中医证候疗效方面
        4.4 肠电图波形平均频率方面
        4.5 肠电图肠电节律紊乱百分比方面
        4.6 复发情况方面
        4.7 安全性方面
    5.对照组用药分析
    6.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1.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附2.随机数字表
    附3.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附4.中医证候积分记录表
    附5.肠电图观察指标记录表
    附6.安全性观察指标记录表
    附7.不良反应记录表
    附8.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美国诊疗现状及岭南火针疗法对其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IBS-D的基本认识
        一、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定义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IBS-D的认识
        一、祖国医学对IBS-D的定义与病名源流
        二、祖国医学对泄泻的病因病机分析
        三、辨证分型的演变
    第三节 中西方IBS-D的疗法简述
        一、现代医学治疗IBS-D
        二、中医内治法
        三、中医外治法
第二章 IBS-D于美国的治疗现状及趋势:基于NAMCS公共数据库的分析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
        二、研究设计
    第三节 NAMCS数据库及其研究设计
        三、研究内容
        四、统计学方法
    第四节 研究结果
        一、基本人口学特征
        二、基本健康情况
        三、消化道相关合并症
        四、消化道外合并症
        五、就诊基本情况
        六、相关检验及检查
        七、非药物疗法
        八、药物疗法
        九、接诊健康服务提供者专科情况以及类型
第三章 岭南火针疗法治疗脾肾阳虚型IBS-D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随机分组
        二、对照方法
        三、盲法设计
        四、技术路线图
        五、治疗方案
        六、不良事件观察
        七、统计学方法
    第四节 研究结果
        一、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二、三组患者治疗后积分比较
        三、三组患者治疗后IBS-QOL生存质量比较
        四、三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五、疗效检验的效能分析
        六、年龄、性别与总体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七、三组远期复发率比较
        八、安全性评价
讨论
    第一节 岭南火针疗法的源流、核心思想与作用机制
        一、岭南火针疗法的源流
        二、岭南火针疗法的核心思想
        三、火针的作用机制
    第二节 岭南火针疗法治疗脾肾阳虚型IBS-D临床研究选穴及其依据
        一、立方依据
        二、选穴
    第三节 岭南火针疗法治疗IBS-D的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一、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二、总体疗效分析
        三、患者IBS-QOL生存质量评价
        四、远期复发率分析
        五、研究结果对临床应用岭南火针疗法治疗IBS-D脾肾阳虚证实践的指导作用
    第四节 基于NAMCS公共数据库对美国IBS-D中医诊疗现状的思考
        一、流行病学现状研究结果分析
        二、流行病学现状与临床研究对在美国推广和发展岭南火针疗法治疗IBS-D的指导作用
    第五节 创新点与展望
        一、创新点
        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67例肠激惹综合征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肝脾同调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D]. 毛慧敏.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葛芩易激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型)的临床观察[D]. 富司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补肾清热润燥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及作用机制探索[D]. 胡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逍遥散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临床观察[D]. 张媛媛.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平胃胶囊对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D]. 王淼蕾.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温脾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疗效评价[D]. 董朝强.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姚乃礼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总结及健脾和肝汤临床观察[D]. 张若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电针“印堂”与“大肠俞”穴对IBS-D模型大鼠VPL、ACC神经元放电影响的研究[D]. 王一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健脾缓急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顾燕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7)
  • [10]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美国诊疗现状及岭南火针疗法对其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D]. 纪学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肠易激综合征67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