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血管病的早期康复(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神经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1](2021)在《缺血性卒中基层诊疗指南(2021年)》文中认为一、概述(一)定义与分类1. 定义:脑血管病及其不同亚型的概念及分类比较复杂,因此在阐述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又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的定义时,先对相关概念作一简介[1, 2, 3]。(1)脑血管病:是由各种脑血循环障碍病因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广义上讲,病损累及脑、脊髓、视网膜及周围神经;狭义上讲,病损主要累及脑。根据病理可以分为缺血性、出血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神经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2](2021)在《缺血性卒中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21)》文中认为一、概述(一)定义[1, 2, 3]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又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指脑血循环障碍病因导致脑血管堵塞或严重狭窄,使脑血流灌注不足,进而缺血、缺氧导致脑血管供血区脑组织死亡,临床上表现为突发局灶或弥散性的神经功能缺损,头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上形成新的局灶性脑梗死病灶,24 h之后往往留有后遗症(包括症状、
李珅[3](2021)在《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MEP变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以血管堵塞所导致的脑组织供血障碍并引起组织损伤的疾病,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原因。研究证明,早期康复治疗更有利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然而,即便使用最先进的医疗和康复护理,通常也无法使所有患者实现理想的恢复水平。其原因可能在于,脑卒中早期运动诱发电位(Modified Barthel Index,MEP)缺失患者恢复期的日常活动能力和预后较差。临床研究发现,针刺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患者的康复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本研究通过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MEP是否缺失进行检测,并以此分组,探讨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MEP变化的影响,探究影响患者康复水平的因素,为更好地了解与诊疗疾病提供思路。研究方法: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门诊、病房招募首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进行TMS初筛,根据TMS初筛结果将病人分为MEP(+)组和MEP(-)组,两组各招募16例受试者。将MEP(+)组和MEP(-)组分别随机分配至针刺组和假针组,每组各8例受试者。两针刺组接受2周的住院针刺治疗和常规治疗,以及之后10周的门诊针刺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两假针组接受同等时长相同频率的假针治疗和常规治疗、常规康复治疗。在基线期、治疗期(2周)和10周康复治疗后的随访期进行3次测评,以受试者上肢活动研究测试、FM上肢运动评分、修订Barthel指数评分、NIHSS量表评分、静息状态MEP阈值、MEP振幅作为临床评价指标,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数据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对4组数据分析显示:①MEP(+)针刺组和假针组、MEP(-)针刺组和假针组4组受试者性别、年龄无显着差异。②对MEP(-)受试者,针刺治疗较假针治疗具有更高的转阳率。③除MEP(+)组受试者在修订Barthel指数评分、NIHSS量表评分两项数据外,全部的4组受试者组内比较中,上肢活动研究测试评分、FM上肢运动评分、修订Barthel指数评分、NIHSS量表评分、静息状态MEP阈值、MEP振幅在治疗期与随访期数据均较基线期具有统计学差异。各组治疗期与随访期各组上肢活动研究测试评分、FM上肢运动评分、修订Barthel指数评分、MEP振幅高于基线期水平,NIHSS量表评分、静息状态MEP阈值低于基线期水平。④在基线期,MEP(+)针刺组和假针组两组间、MEP(-)针刺组和假针组两组间在上肢活动研究测试评分、FM上肢运动评分、修订Barthel指数评分、NIHSS量表评分、静息状态MEP阈值、MEP振幅均无显着差异。MEP(+)两组组内比较和MEP(-)两组组内比较除NIHSS量表评分外其余各项数值均具有显着性差异,MEP(+)两组在上肢活动研究测试评分、FM上肢运动评分、修订Barthel指数评分、MEP振幅高于MEP(-)两组,静息状态MEP阈值低于MEP(-)两组。⑤在治疗期,MEP(+)针刺组和假针组两组间、MEP(-)针刺组和假针组两组间在上肢活动研究测试、FM上肢运动评分、静息状态MEP阈值、MEP振幅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在修订Barthel指数评分、NIHSS量表评分无显着差异。无论MEP(+)还是MEP(-),其针刺组上肢活动研究测试、FM上肢运动评分和MEP振幅高于假针组,静息状态MEP阈值低于假针组。与基线期数据比较,MEP(+)针刺组和假针组两组间静息状态MEP阈值治疗期改变值、MEP振幅治疗期改变值均具有统计学差异,MEP(-)针刺组治疗期改变值大于MEP(+)针刺组治疗期改变值。⑥在随访期,MEP(+)针刺组和假针组两组间、MEP(-)针刺组和假针组两组间在上肢活动研究测试评分、FM上肢运动评分、静息状态MEP阈值、MEP振幅均具有显着差异,在修订Barthel指数评分、NIHSS量表评分无显着差异。无论MEP(+)还是MEP(-),其针刺组上肢活动研究测试、FM上肢运动评分和MEP振幅高于假针组,静息状态MEP阈值低于假针组。与基线期数据比较,MEP(+)针刺组和假针组两组间静息状态MEP阈值随访期改变值、MEP振幅随访期改变值均具有统计学差异,MEP(-)针刺组治疗期改变值大于MEP(+)针刺组治疗期改变值。⑦对于接受针刺治疗的受试者,MEP(+)针刺组无论在治疗期还是随访期,静息状态MEP阈值和MEP振幅较MEP(-)针刺组均有统计学差异,MEP(+)针刺组在治疗期和随访期静息状态MEP阈值低于MEP(-)针刺组,MEP振幅高于MEP(-)针刺组。结论:在基线期,MEP(+)组受试者各项数据评分优于MEP(-)组受试者。无论使用针刺治疗还是假针治疗,4组受试者均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针刺治疗无论对MEP(+)受试者还是MEP(-)受试者较假针有着更好的疗效。针刺治疗对MEP(-)受试者治疗后的变化比MEP(+)受试者治疗后的变化更显着。即使经过针刺治疗,MEP(-)受试者的康复情况也无法达到MEP(+)受试者针刺治疗后的康复情况。
董攀[4](2021)在《重型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实施早期综合肺康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重型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SAP)患者实施早期综合肺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天、治疗后14天、治疗后21天时,收集患者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URB-65评分、肺炎严重指数(pneumonia severity index,PSI)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的相关数据,与历史病例形成对照,评价并探讨早期综合肺康复对重型出血性SAP的治疗效果及对脑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对照组:选择2018年06月至2019年09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重型出血性SAP患者60例。实验组: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重型出血性SAP患者57例,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形成历史对照。对照组进行的是传统的基本肺康复及临床对症(抗感染、雾化祛痰)治疗,实验组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早期综合肺康复治疗,包括膈肌电刺激、吞咽功能训练、咳嗽训练、呼吸功能训练。实验组患者共入组57例,其中因再出血剔除1例,因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剔除1例,因并发房颤剔除2例,中途自行退组2例。对照组在进行传统肺康复治疗过程中,剔除再出血2例,剔除因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1例,剔除并发房颤2例。最终收集完整病例共106例,其中实验组51例,对照组5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CURB-65评分、PSI评分评价SAP的治疗效果,NIHSS评分评价脑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是否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出血部位)分析无显着性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P>0.05)。2、治疗前实验组CURB-65评分为3.730±0.75分,PSI评分为142.670±12.346分,对照组CURB-65评分为3.980±0.733分,PSI评分为143.380±12.146分;治疗后7天时,实验组CURB-65评分为2.450±0.642分,PSI评分为118.180±12.031分,对照组CURB-65评分为3.870±0.668分,PSI评分为130.290±11.888分;治疗后14天时,实验组CURB-65评分为1.370±0.488分,PSI评分为92.470±10.385分,对照组CURB-65评分为2.780±0.599分,PSI评分为114.110±9.951分;治疗后21天时,实验组CURB-65评分为1.370±0.488分,PSI评分为87.960±10.17分,对照组CURB-65评分为1.350±0.48分,PSI评分为86.650±10.184分。组内比较显示两组的CURB-65评分、PSI评分均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治疗,两组的肺炎均较前好转。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前两组肺炎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可比;治疗后7天及14天肺炎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CURB-65评分、PSI评分均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实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1天肺炎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治疗,最终肺炎趋于治愈水平。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CURB-65评分、PSI评分交互效应P<0.05,提示2种康复方法随时间变化的治疗效果不同,由Fig.3、Fig.4可知,实验组治疗效果经相同时间变化的更明显,提示实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3、治疗前实验组NIHSS评分为27.650±5.396分,对照组NIHSS评分为29.360±4.432分;治疗后7天实验组NIHSS评分为25.820±5.451分,对照组NIHSS评分为27.490±4.438分;治疗后14天实验组NIHSS评分为22.370±4.882分,对照组NIHSS评分为25.850±4.218分;治疗后21天时,实验组NIHSS评分为17.390±4.02分,对照组NIHSS评分为22.440±4.059分。组内比较显示两组的NIHSS评分均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治疗,两组的脑功能恢复均较前好转。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前两组脑功能缺损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可比;治疗后7天脑功能恢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脑功能的恢复进程缓慢,短时间内变化并不明显;治疗后14天及21天脑功能恢复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NIHSS评分均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实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NIHSS评分交互效应P<0.05,提示2种康复方法随时间变化的治疗效果不同,由Fig.5可知,实验组治疗效果经相同时间变化的更明显,提示实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重型出血性SAP患者实施早期综合肺康复治疗能够促进肺炎的快速康复,并能促进脑功能的早期恢复,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肺康复治疗,是一种更有效、更合理、更有意义的治疗手段。
崔雪岩[5](2021)在《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脑血管病患者日益增多。脑梗死作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经济负担重的特点,脑梗死后遗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自理能力、运动功能和心理状况,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5E康复模式包括鼓励(Encourage)、教育(Education)、运动(Exercise)、工作(Employment)和评价(Evaluation)5个部分,广泛应用于糖尿病、透析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患者。因此,本研究以5E康复模式为框架,构建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以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目的构建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并评价该方案的应用效果,以期改善患者肌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焦虑、抑郁状况,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1.护理方案的构建以5E康复模式为框架进行文献研究,初步拟定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通过研究小组讨论和2轮专家函询,对方案进行修订,最终从鼓励、教育、运动、工作和评价5个方面构建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2.护理方案的应用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脑梗死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构建的护理方案在患者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症状稳定后开始对其进行干预。在干预前、干预4周和8周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肌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焦虑、抑郁状况进行评价比较。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χ2检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构建的方案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包括鼓励、教育、运动、工作和评价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内容涵盖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运动指导、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及效果评价等。2.两组患者肌力分级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上肢肌力(t4周=4.283,t8周=6.447)和下肢肌力(t4周=2.762,t8周=4.018)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上肢肌力(F时间=107.855,F处理=21.667,F交互=14.777)和下肢肌力(F时间=186.339,F处理=8.930,F交互=6.956)分级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分级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t4周=3.257,t8周=3.814)、手运动功能(t4周=2.139,t8周=3.061)和下肢运动功能(t4周=2.606,t8周=4.950)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F时间=73.224,F处理=7.986,F交互=5.688)、手运动功能(F时间=119.894,F处理=4.280,F交互=4.348)和下肢运动功能(F时间=172.729,F处理=8.629,F交互=8.425)分级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t4周=3.402,t8周=5.38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35.239,F处理=11.667,F交互=9.910(P<0.05)。5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得分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焦虑(t4周=-3.116,t8周=-4.724)和抑郁(t4周=-3.359,t8周=-5.302)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焦虑(F时间=56.315,F处理=5.958,F交互=9.529)和抑郁(F时间=66.299,F处理=4.559,F交互=16.965)得分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构建的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能够有效增强患者肌力、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焦虑、抑郁状况。
方俊[6](2021)在《急性脑血管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的价值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的价值分析与研究。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治疗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78例,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生活质量评分等数据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急性脑血管病的患者,采取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是目前临床效果较好的治疗方法。
赵慧[7](2020)在《免疫与炎症反应在脑卒中动物模型中的影响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脑卒中后脑内炎症反应参与损伤级联扩大及神经功能恶化,但其特点与直接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注射百日咳毒素(pertussis toxin,PTx)增强脑缺血或出血后脑内炎症反应,观察脑内炎症特点、病理变化及临床结局,明确脑卒中后脑内炎症的直接作用。在细胞调节水平,具有获得性免疫功能的固有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ILC)亚群对脑卒中的免疫调节作用与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我们研究以2型为代表的ILC及其调节因子白介素(interleukin,IL)-33对脑卒中的影响,以明确脑卒中后免疫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特征与机制,为免疫调节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第一部分:野生型C57BL/6小鼠100只,雄性,予以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组(MCAO组)、PTx处理脑缺血组(20μg/kg PTx+MCAO组)、脑出血组(ICH组)、PTx处理脑出血组(20μg/kg PTx+ICH组)(随机数字法),每组20只。采用线栓法对野生型C57BL/6小鼠建立60分钟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胶原酶微量泵注射法制备野生型C57BL/6小鼠脑出血模型。应用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转棒疲劳实验检测第1-3天各组小鼠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用流式细胞术对第3天各组小鼠的病灶侧脑组织免疫细胞浸润情况进行分析,包括小胶质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B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对第3天各组小鼠中枢活性氧进行标记示踪;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对内皮细胞与紧密连接蛋白ZO-1、内皮细胞与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共染,观察第3天各组小鼠的血脑屏障通透性。第二部分:野生型C57BL/6小鼠40只,雄性,予以分为2组,假手术组(Sham组)与脑缺血组(MCAO组)(随机数字法),每组20只。流式细胞分析比较各组小鼠MCAO模型制备后第3天脑、脾、外周血的ILC2计数;免疫荧光染色法分析少突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中IL-33表达水平。应用药理学干预和转基因动物,研究删除、转输或活化ILC2细胞对神经功能评分和梗死体积的影响:分组1)野生型C57BL/6小鼠制备MCAO模型后20只,雄性,予以分为2组,PBS处理组(Vehicle组)与删除ILC2组(anti-CD90.2组)(随机数字法),每组10只。2)应用免疫缺陷的Rag2-/-γc-/-小鼠制备MCAO模型后20只,雄性,予以分为2组,PBS处理组(Vehicle组)与ILC2转输组(ILC2组)(随机数字法),每组10只。3)野生型C57BL/6小鼠制备MCAO模型后20只,雄性,予以分为2组,PBS处理组(Vehicle组)与IL-33处理组(IL-33组)(随机数字法),每组10只。应用小动物磁共振成像仪T2成像比较各组小鼠MCAO模型制备后第1、3、7天脑梗死病灶体积;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转角实验比较各组小鼠MCAO模型制备后第1、3、7天神经功能损伤情况。结果:第一部分:(1)各组小鼠神经功能损伤情况:与MCAO组相比,第1-3天20μg/kg PTx+MCAO组小鼠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增高(*P<0.05),转棒疲劳实验小鼠停留的时间明显减少(*P<0.05)。与ICH组相比,20μg/kg PTx+ICH组小鼠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增高(*P<0.05),转棒疲劳实验的时间明显减少(*P<0.05)。(2)各组小鼠中枢免疫细胞浸润分布:与Sham组相比,MCAO组与ICH组小鼠脑内小胶质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B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显着增多(*P<0.05)。分别与MCAO组、ICH组相比,20μg/kg PTx+MCAO组、20μg/kg PTx+ICH组小鼠中枢内B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明显增多(*P<0.05)。此外,分别与MCAO、20μg/kg PTx+MCAO组相比,ICH、20μg/kg PTx+ICH组小鼠中枢内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B细胞、CD8+T细胞明显减少(*P<0.05)。(3)各组小鼠脑氧化应激对比:与Sham组相比,MCAO组、ICH组第3天的活性氧产生显着增多,氧化应激水平显着增高(*P<0.05)。20μg/kg PTx+MCAO组、20μg/kg PTx+ICH组的氧化应激水平较未处理组明显增高(*P<0.05)。(4)各组小鼠血脑屏障染色:与Sham组相比,MCAO组、ICH组第3天的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5表达显着减少。分别与MCAO组、ICH组相比,20μg/kgPTx+MCAO组、20μg/kg PTx+ICH组的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5表达进一步减少。第二部分:(1)与Sham组相比,MCAO组野生型C57BL/6小鼠脑内ILC2计数明显增多(**P<0.01),脾与外周血中ILC2计数明显减少(*P<0.05),提示脑缺血后ILC2向中枢浸润增多。(2)为研究ILC2是否影响脑卒中病理进程,我们利用抗CD90.2单抗删除ILC2及将ILC2转输至Rag2-/-γc-/-小鼠(无T、B、NK细胞)体内,经核磁影像与神经功能评分阐述ILC2对脑卒中预后的影响。实验发现,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第1-3天,抗CD90.2抗体删除ILC2显着增加小鼠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失(*P<0.05)。而通过将ILC2转输至Rag2-/-γc-/-小鼠可有效降低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失(*P<0.05)。上述结果表明ILC2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保护作用。(3)继而,我们利用病理切片染色发现,少突胶质细胞是表达IL-33的主要细胞,且在脑缺血再灌注后表达显着上调(*P<0.05)。推测胶质细胞来源的IL-33可能是维持脑部ILC2细胞存活与活化的主要细胞。缺血性脑卒中小鼠体内给予IL-33能够扩增ILC2数量,减小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失(*P<0.05)。结论:第一部分:PTx引起的系统炎症反应可进一步加重小鼠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体现为:中枢内小胶质细胞活化,髓系与淋巴细胞的浸润增多;PTx引起的免疫炎症过程可能与B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在中枢内浸润增高有关,而与小胶质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中枢浸润关系不密切。相比ICH模型,MCAO模型以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B细胞、CD8+T细胞的中枢浸润为主,提示天然免疫可能主要参与了脑缺血急性期损伤加重。PTx对小鼠脑内活性氧的产生及其氧化应激水平有进一步放大作用。PTx诱发的炎症反应下调脑卒中后第3天血脑屏障的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5的表达,使其破坏加重,进一步扩大脑内免疫炎症反应水平。第二部分:MCAO小鼠脑内有大量的ILC2浸润,而外周ILC2显着减少,提示外周ILC2可能在脑缺血后迁移至脑损伤部位。通过删除或转输ILC2的相关实验提示ILC2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小鼠神经功能损伤和病灶体积,证明ILC2对缺血性脑卒中发挥保护作用。IL-33可在体内扩增ILC2,表明脑内胶质细胞来源的IL-33可能是维持ILC2细胞活化的关键分子。ILC2减小梗死体积、帮助神经功能的修复可能是通过其上游的IL-33调节作用完成,其中少突胶质细胞可能是IL-33的主要来源。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8](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表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吴茜[9](2013)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的重要意义。方法收集整理本院于2005-01—2012-06收治的78例急性脑血管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患者分为早期康复组和传统康复治疗组各39例。传统康复治疗组采用中医穴位按摩康复法,早期康复组是病人发病48h后开始有目的的训练。然后对2组对象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机体恢复状况进行评定。结果 2组患者的病患状况均得到明显改善,采用早期康复治疗的患者改善情况要优于采用传统康复治疗的患者。结论早期康复治疗既可以防止并发症的出现,又可以通过肢体协调训练来重塑肢体的联合反应,加速肢体功能的恢复,降低患者的瘫痪几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饶明俐[10](2006)在《《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摘要(六)》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一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为进一步规范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以控制其流行趋势,提高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现已在全国推广应用。本刊从2005年第5期起,连载指南的主要内容,供广大读者使用本期所载者为最后二章。
二、脑血管病的早期康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血管病的早期康复(论文提纲范文)
(3)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MEP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一 缺血性脑卒中与TMS的历史及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缺血性脑卒中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2. 1缺血性脑卒中病理机制 |
2.2 缺血性脑卒中西医治疗进展 |
3 TMS技术与缺血性脑卒中 |
3.1 TMS技术在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
3.2 TMS-MEP在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康复预测的相关研究 |
3.3 MEP波幅可作为脑卒中患者治疗的评价指标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历史及研究进展 |
1 缺血性脑卒中的祖国医学研究进展 |
1.1 缺血性脑卒中在中医文献中的记载 |
1.2 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药物治疗方案 |
2 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研究 |
3 手足十二针治疗中风 |
参考文献 |
前言 |
试验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1.1 主要目的 |
1.2 次要目的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2.1 总体设计类型、原则与实施方法 |
2.2 受试者选择与退出 |
2.3 试验和对照措施及干预方案 |
2.4 观测指标和检测时点 |
2.5 研究步骤 |
2.6 临床评价 |
2.7 不良事件的观察及处理 |
2.8 质量控制 |
2.9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计划 |
2.10 伦理考虑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3.1 基本信息 |
3.2 临床数据分析 |
3.3 不良事件情况 |
3.4 小结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受试者日记卡 |
附录2 上肢活动研究测试量表 |
附录3 FM上肢运动评分量表 |
附录4 修订的Barthel指数(BI)量表 |
附录5 NIHSS评分量表 |
附录6 不良事件记录表 |
个人简历 |
(4)重型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实施早期综合肺康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综合肺康复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与概念框架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理论基础 |
3 操作性定义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5 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的构建 |
1 初步构建护理方案 |
2 专家函询 |
3 确立护理方案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的应用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急性脑血管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的价值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
2.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 |
2.3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 |
3 讨论 |
(7)免疫与炎症反应在脑卒中动物模型中的影响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PTx引发的炎性反应对脑卒中动物模型的影响与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小鼠神经功能损伤情况 |
2.2 各组小鼠中枢免疫细胞浸润分布 |
2.3 各组小鼠脑氧化应激对比 |
2.4 各组小鼠血脑屏障染色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2型固有淋巴细胞对缺血性脑卒中动物模型的影响与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缺血性脑卒中后小鼠脑与外周ILC2数量变化 |
2.2 ILC2对缺血性脑卒中小鼠神经功能与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
2.3 缺血性脑卒中后第3天小鼠少突胶质细胞是IL-33的主要来源 |
2.4 IL-33能够扩增ILC2细胞数量,减少缺血性脑卒中小鼠神经功能缺损与脑梗死体积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1 吸烟 |
1.1.1 吸烟现状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1.2 饮酒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1.3 不健康膳食 |
1.3.1 膳食现状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1.3.2.2 高盐(钠)摄入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1.5 超重、肥胖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1.5.2.1 高血压 |
1.5.2.2 冠心病 |
1.5.2.3 脑卒中 |
1.5.2.4 其他疾病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1.6.2.1 应激 |
1.6.2.2 抑郁 |
1.6.2.3 焦虑 |
1.6.2.4 A型行为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1.7 血脂异常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1.8 糖尿病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1.8.2 糖尿病现况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1.9 高血压 |
1.9.1 高血压现况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2.1.1 血压 |
2.1.2 静息心率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2.2.1 病史信息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2.3.2 临床合并症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3 危险因素干预 |
3.1 行为干预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3.1.4.1 阶段目标 |
3.1.4.2 优先原则 |
3.1.5 随访管理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3.2 吸烟干预 |
3.2.1 戒烟的益处 |
3.2.2 戒烟的原则 |
3.2.3 戒烟流程 |
3.2.4 戒烟的措施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3.2.4.2 医学咨询 |
3.2.4.3 5A技能 |
3.2.4.4 5R干预技术 |
3.2.4.5 戒烟药物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3.3 饮酒干预 |
3.3.1 戒酒的益处 |
3.3.2 戒酒的原则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3.3.4.2 干预内容 |
3.3.5 持续监测 |
3.4 膳食干预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3.4.4.1 膳食评估 |
3.4.4.2 干预方案 |
(1)一般人群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3.4.5随访管理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3.6 体重管理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3.6.4.1 咨询沟通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3.7.4.1 评估 |
3.7.4.2 筛查 |
3.7.4.3 干预 |
3.8 血脂控制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3.9 糖尿病管理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3.9.4.1 筛查对象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3.9.4.3 降糖目标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3.9.4.5 降压治疗 |
3.9.4.6 调脂治疗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3.9.4.8 体重管理 |
3.9.4.9 血糖管理 |
3.10 高血压管理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3.10.4.1 治疗目标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3.10.4.3 风险评估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3.10.4.5 药物治疗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4 疾病干预 |
4.1 冠心病 |
4.1.1 概述 |
4.1.2 诊断与分类 |
4.1.2.1 诊断 |
4.1.2.2 分类 |
4.1.3 治疗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4.1.3.2 CCS的治疗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4.1.3.2.2 药物治疗 |
4.1.3.2.3 血运重建 |
4.1.3.3 共病的治疗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4.1.3.3.2 心外疾病 |
4.1.4 心脏康复 |
4.1.4.1 药物处方 |
4.1.4.2 患者教育 |
4.1.5 随访管理 |
4.1.6 预防 |
4.2 脑卒中 |
4.2.1 概述 |
4.2.2 诊断与分类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4.2.2.2 诊断 |
4.2.2.3 分类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4.2.4.1 高血压 |
4.2.4.2 糖尿病 |
4.2.4.3 血脂异常 |
4.2.4.4 房颤 |
4.2.4.5 心脏疾病 |
4.2.5 预防 |
4.3 慢性心衰 |
4.3.1 概述 |
4.3.2 诊断与分类 |
4.3.2.1 筛查与识别 |
4.3.2.2 诊断 |
4.3.2.3 分类 |
4.3.3 治疗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4.3.3.4 转诊治疗 |
4.3.4 随访管理 |
4.3.5 预防 |
4.4 房颤 |
4.4.1 概述 |
4.4.2 诊断与分类 |
4.4.2.1 诊断 |
4.4.2.2 分类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4.4.3.1 节律控制 |
4.4.3.2 心室率控制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4.5.1概述 |
4.5.2 诊断与分类 |
4.5.2.1 危险因素 |
4.5.2.2 病因 |
4.5.2.3 筛查对象 |
4.5.2.4 诊断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4.5.3 治疗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4.5.5 预防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4.6.1 概述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6.2.1 危险因素 |
4.6.2.2 临床表现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4.6.3 治疗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4.7.1 概述 |
4.7.2 诊断与分类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4.7.2.2 危险因素 |
4.7.2.3 病史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4.7.2.5 辅助检查 |
4.7.2.6 简易诊断 |
4.7.2.7 分类、分度 |
4.7.3 治疗 |
4.7.3.1 治疗目标 |
4.7.3.2 治疗方案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4.7.4 预防 |
4.7.4.1 一级预防 |
4.7.4.2 二级预防 |
4.7.4.3 三级预防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5 其他关注问题 |
5.1 抗栓治疗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5.1.2.1 STEMI |
5.1.2.2 NSTE-ACS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5.1.4.2 出血处理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5.3 治疗依从性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6 投入产出分析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9)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康复方法 |
2 结果 |
3 结论 |
四、脑血管病的早期康复(论文参考文献)
- [1]缺血性卒中基层诊疗指南(2021年)[J].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神经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1(09)
- [2]缺血性卒中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21)[J].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神经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1(09)
- [3]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MEP变化的影响[D]. 李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重型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实施早期综合肺康复的临床观察[D]. 董攀.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5]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应用[D]. 崔雪岩.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6]急性脑血管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的价值分析与研究[J]. 方俊.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03)
- [7]免疫与炎症反应在脑卒中动物模型中的影响与机制研究[D]. 赵慧. 山西医科大学, 2020(01)
- [8]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9]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研究[J]. 吴茜.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10)
- [10]《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摘要(六)[J]. 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04)
标签:脑卒中论文; mep论文; 脑梗死的治疗方法论文; 老年性高血压论文; 糖尿病和高血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