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宫内膜息肉213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沈偲[1](2020)在《子宫内膜病变宫腔镜检查必要性评分系统的建立与验证》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初步建立并验证宫腔镜检查必要性预测模型,筛选低危患者,减少不必要的宫腔镜检查。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至2019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行宫腔镜检查且同时进行过TVS检查的5114例病例资料作为宫腔镜检查必要性预测模型评分体系的建立数据和验证数据。观察我院应用宫腔镜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疾病发病趋势及分布,了解宫腔镜检查和TVS两种检查方法诊断效能,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atypical endometrial hyperplasia,AEH)患者临床信息进行评估,确定宫腔镜检查必要性的预测因子。根据Logisticβ回归系数分别对这些预测因子进行赋分,以建立宫腔镜检查必要性评分系统。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对评分系统的预测能力进行评估,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其校准能力。结果:我院从2007年开展宫腔镜检查和手术以来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尤其是2014年以后增长幅度较大,占比最高的病种为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的诊断效能显着高于TVS(P<0.001)。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年龄、ET增厚、有绝经后出血、分娩次数少、BMI高是EC和AEH患者共同危险因素,ET值异常(即绝经前病例ET≥8mm或绝经后出血病例ET≥4mm或绝经后无出血病例ET≥11mm,1分)、年龄≥45岁(1分)、分娩次数≤1人(1分)、BMI≥24kg/m2(2分)、TVS提示有血流信号(2分)和血流信号丰富(7分)、宫腔低回声或混合回声占位(5分)、有绝经后出血或有异常子宫出血(17分)是宫腔镜检查必要性的预测因素。按照评分计算小于10分的患者为低危患者,在建模组中的AUC为0.918(P<0.001,95%CI:0.908-0.928),预测灵敏度为0.928,特异度为0.908;在验证组中的AUC为0.931(P<0.001,95%CI:0.914-0.948),预测灵敏度为0.952,特异度为0.910;所有患者的AUC为0.921(P<0.001,95%CI:0.912-0.930),预测灵敏度为0.933,特异度为0.909。结论:本研究基于患者临床特征所建立的宫腔镜检查必要性评分系统具有很高的预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当方法二评分<10分可进行随访,评分≥10需进行宫腔镜检查,可筛查低危患者,减少不必要的有创操作。
戴红妮[2](2020)在《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术后辅助性激素药物疗效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患者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后分别口服优思明屈螺酮炔雌醇片、达芙通地屈孕酮片对月经的改善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在荣成市妇幼保健院通过宫腔镜检查或阴道B超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120例纳入研究,对其子宫内膜息肉大小、病程及年龄进行了详细了解,并将其平均分为3组,3组均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TCRP),A组,40例,术后口服优思明屈螺酮炔雌醇片,月经第1天开始口服,每天固定时间服药,每次1片,每日1次,连续21天为一个周期,停药后月经来潮第1天开始下一周期服药,服用6个周期;B组,40例,术后口服达芙通地屈孕酮片,月经第11天开始口服,每天固定时间服药,每次1片,每日2次,连续15天为一个周期,停药后待下个月经周期第11天开始下一周期服药,服用6个周期;C组,40例,单纯行TCRP,术前术后不辅助使用任何性激素药物。3组分别于术后第6个月和第12个月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的月经改善情况,子宫内膜厚度、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B、C三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1.43±1.96min,21.40±2.05min,21.65±2.10min,据统计分析,三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A、B、C三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 10.85±1.72mL,10.65±1.64mL,10.98±1.73mL,统计分析,三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A、B、C三组术后第6个月患者月经改善率分别为95.0%(38/40),92.5%(37/40),75.0%(30/40);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 5.4±0.74mm,5.5±1.10mm,6.2±1.37mm;复发率分别为 0,2.5%(1/40),15.0%(6/40)。A、B组术后第6个月的月经改善率、子宫内膜厚度及复发率与C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A组与B组术后第6个月的月经改善率、子宫内膜厚度及复发率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A、B、C三组术后第12个月患者月经改善率分别为 92.5%(37/40),75.0%(30/40),52.5%(21/40);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 6.6±1.37mm,6.8±1.42mm,9.3±1.73mm;复发率分别为2.5%(1/40),10%(4/40),35.0%(14/40)。A、B组术后第12个月的月经改善率、子宫内膜厚度及复发率与C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A组的月经改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与B组的子宫内膜厚度、复发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种药物组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A组2.5%(1/40),B组12.5%(5/40),其中,A组与B组的阴道点滴出血、乳房胀痛、恶心呕吐不良反应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电切术后口服屈螺酮炔雌醇片及地屈孕酮片均有效改善月经状况,降低子宫内膜厚度和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的效果。其中,屈螺酮炔雌醇片改善月经效果优于地屈孕酮,而患者口服屈螺酮炔雌醇片与地屈孕酮片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
李雅静[3](2018)在《活血化瘀方治疗血瘀型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治疗60例患有子宫内膜息肉(EP)的病人,比较宫腔镜诊刮术后口服中药联合地屈孕酮与单纯宫腔镜诊刮术后口服地屈孕酮的临床疗效以及复发情况。期望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展现出对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更好更全面的方法,为以后的治疗提供更多的思路与方法。方法:将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并于江苏省中医院住院的患者列为研究对象,分组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对照组及实验组按照1:1比例分开。宫腔镜手术治疗两组患者后,实验组于术后第14天及术后2次月经第14天始服中药及地屈孕酮(达芙通)1片bid,连服10天,共3个月经周期。对照组仅于术后第14天及术后2次月经第14天始服地屈孕酮(达芙通)1片bid,连服10天,共3个月经周期。两组患者服药期间均避孕。对比两组病人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安全性和疗效性指标。将两组病例的子宫内膜厚度、中医证候情况评分、月经期量色质情况、妊娠患者的情况及子宫内膜息肉的复发率进行比较后再做出统计学分析。结果:在两组各30个病例,无失访及脱落的情况下。将各组的年龄、症状、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等一般情况进行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有可比性;术中比较增殖期同一病人息肉组织及其旁正常内膜组织腺体及间质中的雌孕激素受体的关系,发现增殖期雌激素受体表达无差异,孕激素受体在息肉组织中较正常内膜组织呈现低表达状态。对术后6个月2组的疗效情况进行比较:(1)2组月经期量色质等情况改善情况比较,实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着(P<0.05)。可观察到2组在月经期量色质等情况改善方面均具有良好的疗效,其中实验组疗效更加显着,而在治疗阴道不规则流血及经行腹痛等其他月经异常的症状方面,实验组具有更好的疗效,差异显着(P<0.05);(2)将2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情况进行比较:实验组9.07±3.29分,对照组11.70±5.07分,实验组及对照组组内前后比较,差异显着(P<0.05),实验组对证候积分的降低通过治疗后显示更明显,有可比性(P<0.05)。虽然对照组及实验组对中医证候评分均有良好的改善作用,但是在有效率比较方面,实验组可达到96.67%,对照组仅有83.33%,说明实验组的效果更好,且(P<0.05);(3)对宫腔内环境方面,其中子宫内膜的厚度:实验组9.43±2.51mm,对照组10.90±2.76mm;说明实验组对子宫内膜厚度的控制及降低疗效更好,有可比性(P<0.05);(4)对2组治疗后的妊娠情况比较:实验组60%,对照组为33.33%,可见术后实验组的妊娠率更高,但无统计学意义;(5)对2组子宫内膜息肉复发情况比较:实验组6.67%,对照组33.3%,可见中药联合地屈孕酮(达芙通)对于控制子宫内膜息肉的复发具有显着疗效(P<0.05)。结论:1.中药联合孕激素在宫腔镜术后对子宫内膜息肉的防治,不仅可以改善月经情况的异常,显着降低中医证候的积分,明显增加中医证候疗效,减少子宫内膜厚度及复发率,整体的疗效优于单纯术后口服孕激素治疗。因此临床上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进行治疗时,在宫腔镜诊刮术后,中药联合孕激素治疗可明显改善并提高患者的疗效,术后中药联合孕激素使用具有重要意义。2.增殖期EP的发生与子宫内膜孕激素受体关系密切,与雌激素受体关系可能不大,孕激素受体在息肉组织中较正常内膜组织呈现低表达状态。
田超[4](2016)在《子宫内膜息肉中医证素特征及其ER、PR、TLR4/MyD88/NF-κB的表达》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子宫内膜息肉病例临床资料的回顾性调查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因子κB (NF-κB)在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表达的研究,对子宫内膜息肉发病特点、中医证素特征及二者关系等进行探索性分析,发掘二者的内在关系,为中医药防治子宫内膜息肉提供理论依据;对ER、PR、TLR4、MyD88及NF-κB在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意义及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机制进行进一步探索分析。方法:临床研究:采用病历回顾研究的方法,收集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既往住院病历,进行信息采集。根据所收集的病历信息,分析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特点。根据所收集的中医证候进行证素辨证。实验研究: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内膜息肉组织及正常内膜组织标本。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实验组及对照组标本中ER、PR、LR4、MyD88、NF-κB的表达。结果:临床研究:1.一般情况:477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中,最年龄18岁,最大76岁,26-35岁人群发病率最高。2.症状特点:主诉频率出现最高的是“仅超声发现内膜异常回声”,主诉持续时间最长为40年,最短1天。相关的主要不适症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前三个依次是“经期延长”、“月经过多”及“不孕”,44例患者有月经过少的症状。3.经带胎产史:383例患者平均初潮年龄为13.85±1.54岁,39例已绝经患者平均绝经年龄为50.82±2.84岁,与正常女性初潮及绝经年龄无明显差异(P>0.05);月经周期最短者16天,最长者90天,经期最短者3天,最长者20天;23名患者放置了宫内节育器;353例患者有过妊娠史,其中306例有过生产史,56例患者曾有过不良孕产史。4.妇科手术史及子宫内膜息肉病史:46例患者既往患过子宫内膜息肉,既往接受过妇科相关手术的患者共有231例,173例患者曾有过宫腔手术史,67例患者接受过两次及以上的宫腔手术。5.超声诊断:超声阳性诊断率为70.9%,部分患者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回声不均匀增厚,宫腔有积液,宫颈异常回声等不典型声像。6.手术情况:行宫腔镜检查+诊刮术患者最多,共241例,184例(38.8%)息肉为单发,见2个及以上息肉者为216例(45.6%),另有74例(15.6%)患者镜下未见明显息肉样赘生物,30例患者镜下见宫内膜苍白、菲薄。息肉好发位置依次为宫腔后壁、前壁、侧壁、宫底及宫角,直径最小为1mm,最大为70mm。39例见宫颈赘生物,其中31例病理诊断为宫颈息肉。子宫内膜厚度、息肉大小、息肉个数及生长位置与月经量增多、月经期延长的临床症状在统计学上无明显相关性(P>0.05)。7.最后诊断:病理诊断结果显示,80例患者合并子宫内膜单纯增生过长,1例合并子宫内膜轻度不典型增生,2例为子宫内膜息肉癌变。297例患者合并妇科或身体其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中,子宫肌瘤占首位,共13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及子宫腺肌症病人共97例,不孕患者92例,其中原发不孕患者43例,继发不孕患者49例,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其他系统疾病中,高血压最多,共25例,2型糖尿病患者15例,乳腺癌术后的患者5例。8.中医证素研究:477例患者证候分布排在前10的证候依次是腰膝酸软、缓起久病、月经夹块、痛经、月经深红、乳房胀、经期延长、月经量多、不孕、阴道流血。排在前3的舌象依次为舌淡、舌暗红、舌苔薄白;脉象依次为脉细、脉弦、脉沉。按权值>70对病例的病位病性证素进行整理,病位证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胞宫,其次为胞宫+肝,病性证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血瘀+气滞,其次为血瘀。9.中医证素与发病特点间关系:各病位及病性证素在各年龄段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次数、生产次数、顺产次数与血瘀证素呈负相关,且生产次数在0.01水平(双侧)有统计学意义;引产次数与血瘀呈正相关;妊娠次数、生产次数、剖宫产次数及引产次数与血虚呈正相关,且生产次数、剖宫产次数在0.01水平(双侧)有统计学意义;妊娠次数、生产次数、顺产次数及引产次数气虚呈正相关,且均在0.01水平(双侧)有统计学意义;生产次数及顺产次数与胞宫呈负相关;妊娠次数、生产次数、人工流产次数与肝呈负相关;引产次数与肝呈正相关;主诉持续时间长短与血瘀、气滞、气虚、胞宫呈正相关,且在0.01水平(双侧)有统计学意义;妇科手术次数与血虚呈正相关;腹腔镜手术次数与肝呈正相关。实验研究:1.在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息肉旁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中,ER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R的表达在子宫内膜息肉中最弱,正常内膜中最强,且在三种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TLR4,MyD88及NF-κB在子宫内膜息肉组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息肉旁内膜组及正常子宫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正常子宫内膜组TLR4、MyD88及NF-κB的阳性表达最弱。TLR4与MyD88、NF-κB阳性表达呈正相关;MyD88与NF-κB阳性表达也呈正相关。PR与TLR4、MyD88、NF-κB阳性表达呈负相关。结论:临床研究:1.子宫内膜息肉的一般发病特点:子宫内膜息肉可发生于青春期后任何一个年龄阶段的女性,26-35岁发病率最高。其发病多较隐匿,临床表现以异常子宫出血为主,以月经期的延长及月经量的增多为常见,亦不除外月经量少的患者。息肉引起子宫异常出血主要取决于其功能型或非功能型息肉的病理类型。在所合并的妇科疾病中,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症、不孕的出现频率最高,但妊娠次数的增多并不能避免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而人工流产等反复的宫腔手术操作可能促进了子宫内膜息肉的形成。诊断方面,运用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进行初筛诊断会有一定的漏诊率,其最终诊断仍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方面,对有妊娠要求患者,可在尽量不影响患者生育功能的同时行电切术,手术过程中严格把握手术切除范围及深度,而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子宫内膜息肉术后复发仍是目前临床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2.子宫内膜息肉的中医证素特征:子宫内膜息肉病位多在胞宫、肝、肾,亦见两脏腑或多脏腑同病者,病性以气滞、血瘀等实症为主,亦可见虚实夹杂者。因其并无非常特异性的中医证候,多数病人起病缓、病程长,多伴随月经情况的改变,故一部分患者临床无特殊症状而无法有效判断其病位及病性证素。3.子宫内膜息肉的中医证素特征与发病特点间的关系:不同年龄段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其病性病位证素亦有所差异。胞宫、肝等病位证素及血瘀、血虚、气虚、气滞等病性证素与主诉时间长短、妊娠次数、生产次数、顺产次数、剖宫产次数、人工流产次数、引产次数、腹腔镜手术次数及息肉个数在不同程度上呈相关性。而既往子宫内膜息肉史与妇科手术、宫腔手术及宫腔镜手术呈正相关。实验研究:ER在子宫内膜息肉、息肉旁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中表达无明显差异;PR在子宫内膜息肉中表达最弱,正常内膜中最强。TLR4、MyD88及NF-κB在子宫内膜息肉中表达最强,在正常子宫内膜中最弱。TLR4与MyD88、NF-κB阳性表达呈正相关;MyD88与NF-κB阳性表达也呈正相关。PR与TLR4、MyD88、NF-κB阳性表达呈负相关,推断TLR4/MyD88/NF-κB的活化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过低的PR可能与TLR4/MyD88/NF-κB过度活化相关,还需进一步实验加以证实。可见,子宫内膜息肉可能是子宫内膜局部免疫炎症反应、内分泌异常及细胞调亡失衡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杨帆[5](2016)在《宫腔镜联合阴道超声对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 in perimenopausal)是指女性在卵巢功能逐渐衰退过程中开始出现的异常子宫出血。作为一个正常的生理变化期,围绝经期是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导致生物学、内分泌及临床症状发生改变的时期。一般是指女性从45岁左右开始至停经后12个月内的时期。而异常子宫出血则是这一时期中常见的临床症状,临床表现有月经量过多、月经量过少、月经周期缩短、月经周期延长、经期延长、不规则出血等症状。导致围绝经期出血的原因比较复杂,大多数出现围绝经期出血的原因是无排卵性出血,其次子宫内膜病变,如: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子宫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萎缩等多种原因,也有部分患者因为凝血功能异常、医源性原因等造成的相关疾病。发病原因复杂,故诊断有一定的难度,只有针对病因才能为临床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法,因此明确病因显得尤为重要。在传统妇科医学理论中,诊断性刮宫(diagnostic dilatation and curettage,D&C)是诊断异常子宫出血的常用方法,其目的既可以止血,又能获取子宫内膜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诊断性刮宫后行病理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金标准”。但是,D&C一般遗漏了较多的宫腔内局部区域的病灶。国外学者研究显示,D&C的漏刮比例可达到3/10左右,而且还具有一定比例的假阴性率。超声诊断仪的普及应用,超声图像的清晰度得到不断的提高,经阴道超声检查方法也不断的得到应用及开发,大幅度的提升了子宫病变的检出率。在经阴道超声检查方法中,探头和宫颈、阴道穹窿的距离非常接近,且经阴道超声检查方法不会受一些不明原因的干扰,因此图像清晰。能比较清晰的检查子宫内膜与肌层病变,还能够较好的判断子宫及邻近各个层面的关系。经阴道超声操作方法简便,不会对患者造成创伤,可反复使用。因此,经阴道超声的检查方法具有经济、方便、可操作性高等特点,当前在妇科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但是,该检查方法的特异性不高。宫腔镜技术能够直观的发现子宫腔内部形态及子宫内膜的病变,阳性检出率及预测值提高。宫腔镜直视下取内膜组织活检,能够较好的反映病理组织的形态、部位、大小及血管供应等情况,并可以防止盲目诊刮,导致不良后果如误诊率和漏诊率升高,可以使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符合率得到极为可观的提升。基于此,有观点显示宫腔镜直视检查下,取疑似病变的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作为诊断AUB的金标准。但是,宫腔镜检查无法判断子宫肌壁间的状况,比如内膜癌的肌壁浸润的深度。另外宫腔镜技术只是一种形态学检查,不可能完全替代病理学检查。因而,从理论上讲,单纯的宫腔镜检查也存在一定的漏诊率。综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对于子宫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息肉、胚胎组织残留、节育环嵌顿等宫内占位病变,宫腔镜技术能够发挥极大的作用。但是在子宫内膜的性质发生变化时,特别是非占位性病变以及占位不显着时,例如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时,宫腔镜则不能够确诊。只有在宫腔镜直视下,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取材,经病理组织学检查后,才可以确诊。需注意的是,宫腔镜检查可能会对患者造成创伤,且检查的费用相对较高。目前,围绝经期AUB病因诊断首选方法应是超声检查,阴道超声可作为初筛检查方法,成为宫腔镜检查前的必要项目。目前,国内外关于经阴道超声、宫腔镜检查以及两者联合应用在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诊断中的临床意义研究相对较少,且样本量总体偏小,缺乏随机对照试验,对临床诊治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指导意义较小。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宫腔镜联合阴道超声对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为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0月2015年10月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从所收集病历中,筛查出接受了阴道超声检查、宫腔镜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者的病历资料,共纳入356例。以病理诊断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对照分析经阴道超声、宫腔镜两种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临床研究数据结果进行处理与分析,总结宫腔镜联合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病因的临床价值。结果1.阴道超声检查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中有宫腔内病变的252例,106例正常子宫内膜,经病理证实有248例有宫腔内异常。经超声诊断为102例子宫内膜息肉中,病理证实73例,符合率为71.57%。超声提示13例子宫粘膜下肌瘤中,9例与病理诊断相同,符合率为69.23%。阴道超声诊断为宫腔占位的有17例,其中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内膜癌8例,所占比例最大,符合率47.06%。阴道超声提示子宫内膜萎缩19例,经病理证实为16例,符合率84.21%。阴道超声提示106例正常子宫内膜中,有78例为增殖/分泌期子宫内膜,符合率73.58%。2.89例经宫腔镜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经病理证实为82例,符合率为92.13%。19例宫腔镜诊断为子宫内膜癌中病理证实了18例。23例宫腔镜诊断为粘膜下子宫肌瘤的患者,经病理证实了23例,符合率为100%。宫腔镜诊断为正常内膜的57例,其中病理证实了57例,符合率为100%。96例宫腔镜诊断为子宫内膜炎的,病理证实38例,符合率39.58%。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增生的49例中有38例经病理证实,符合率为77.55%。3.宫腔镜检查对子宫内膜息肉(EP)敏感性98.79%、特异性97.44%、阳性预测值92.13%、阴性预测值99.63%。经阴道超声检查宫腔内病变的敏感性87.24%、特异性89.38%、阳性预测值71.57%、阴性预测值96.06%。宫腔镜检查和经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比较中,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宫腔镜检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的89例患者,经病理诊断有82例。超声与宫腔镜同时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的87有例,经病理证实有83例。单纯宫腔镜检查诊断子宫内膜息肉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92.13%(82/89),宫腔镜联合阴道超声诊断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95.41%(83/87),两组符合率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增生的符合率为77.55%,阴道超声检查诊断子宫内膜增生的符合率为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镜检查对粘膜下子宫肌瘤的符合率100%,而阴道超声检查诊断粘膜下子宫肌瘤的符合率69.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息肉、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的敏感性分别是87.95%、37.5%、71.7%、72.22%,而宫腔镜检查子宫内膜息肉、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的敏感性分别是98.8%、100%、57.58%、98.93%。将这些数据比较分析后,得出在宫腔镜和阴道超声检查出宫内腔内病变的比较中,对子宫内膜息肉、子宫粘膜下肌瘤和正常子宫内膜的敏感性差异均有显着差异(P<0.05)。6.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息肉、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的特异性分别是89.38%、98.8%、79.54%、89.92%,而宫腔镜检测子宫内膜息肉、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的特异性分别是97.4%、100%、96.33%、100%。将这些数据比较分析后,得出在宫腔镜和阴道超声检查出宫腔内病变的比较中,对子宫内膜息肉、子宫粘膜下肌瘤和正常子宫内膜的特异性差异均有显着差异(P<0.05)。7.单纯宫腔镜检查诊断EP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92.13%,宫腔镜联合阴道超声诊断EP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95.41%。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增生的76例中有36例经病理证实,符合率为47.37%,宫腔镜联合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增生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58.06%。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炎的96例中有经病理证实的41例,符合率为74.19%,宫腔镜联合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炎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58.06%。以上符合率相比较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宫腔镜检查在诊断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病因中,与经阴道超声检查相比,其敏感性、特异性均相对较高。2.宫腔镜和阴道超声检查各有其优点,又存在互补关系。宫腔镜和阴道超声检查联用对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宋宝萍[6](2014)在《宫腔镜诊断绝经后宫腔占位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分析绝经后宫腔占位的疾病分布及其与年龄、绝经年限及出血的关系。2.探讨宫腔镜在诊断绝经后宫腔占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9年09月-2013年08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就诊的320例绝经后超声诊断为宫腔占位的患者行宫腔镜检查,镜下定位取材,并行病理检查。以年龄是否大于60岁、绝经年限是否超过10年、是否有出血症状,分别分为两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类型。分析宫腔镜操作情况、诊断结果、比较宫腔镜与超声的诊断结果,探讨宫腔镜在诊断绝经后宫腔占位的优势。结果1.绝经后宫腔占位的疾病分布:本研究中320例绝经后宫腔占位,其中子宫内膜息肉占60.0%(192/320),子宫黏膜下肌瘤18.4%(59/320),子宫内膜增生10.3%(33/320),子宫内膜炎5.6%(18/320),子宫内膜癌占5.6%(18/320)。2.≤60岁组年龄组恶性病变患者占3.29%(7/213),>60组占10.28%(11/107),(P<0.05);绝经年限≤10年组恶性病变患者占3.37%(7/208),〉10年组占9.82%(11/112),(P<0.05);出血组子宫内膜息肉占55.4%(117/211),非出血组子宫内膜息肉68.8%(75/109),(P<0.05);出血组子宫内膜癌占8.1%(17/211),非出血组子宫内膜癌1.0%(1/109),(P<0.05)。3.宫腔镜观察子宫良性病变,可见血管例数为222例,占73.51%(222/302),子宫内膜癌可见血管例数为17例,占94.44%(17/18),其中16例子宫内膜癌在宫腔镜下观察到异型血管,占子宫内膜癌总数的88.89%。4.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93.75%、89.89%、93.26%、90.55%、92.19%,宫腔镜诊断子宫粘膜下肌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91.53%、98.47%、93.10%、98.09%、97.19%,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炎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94.44%、99.01%、85.00%、99.67%、98.75%,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增生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51.52%、96.52%、62.96%、94.54%、91.88%,宫腔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89.89%、98.01%、72.73%、99.33%、97.50%。5.宫腔镜与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镜与超声诊断子宫粘膜下肌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镜与超声诊断子宫内膜增生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镜与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本研究中行宫腔镜检查的320例患者,给予宫腔镜治疗的占47.50%(152/320)。结论1.绝经后宫腔占位性疾病以良性病变为主,子宫内膜息肉多见。2.绝经后宫腔占位患者,年龄越大、绝经后时间越长,越需警惕恶性病变。3.绝经后宫腔占位,合并出血者高度警惕子宫内膜癌可能,无出血的患者不能完全排除恶性病变。4.宫腔镜检查绝经后宫腔占位具有直观性、全面性及准确性。并在诊断的同时治疗,是诊断绝经后宫腔占位的最佳方法。
张志红[7](2013)在《子宫内膜息肉临床分析及术后口服屈螺酮炔雌醇片预防复发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子宫内膜息肉临床分析目的:收集235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回顾性分析,并探讨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表现,不同时期子宫内膜息肉数目分布情况,以及子宫内膜息肉与伴随疾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到2011年9月期间在我院通过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并经过病理确诊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235例,并对患者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进一步分析不同时期子宫内膜息肉的数目分布情况,并且讨论不同时期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子宫内膜息肉数目分布及与伴随疾病的关系。结果:1.在绝经前组(无合并症)患者中,有症状患者所占比例较高,占83.09%(113/136);绝经后组无症状患者所占比例较高,占59.09%(1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15,P<0.05)。2.在绝经前(无合并症)子宫内膜息肉临床表现中,阴道不规律出血患者24例(21.24%);经量增多患者12例(10.62%);经期延长患者13例(11.50%);经量增多伴经期延长患者22例(19.48%);围排卵期出血21例(18.58%);痛经5例(4.42%);痛经伴经量增多患者6例(5.31%);接触性出血10例(8.85%)。3.研究显示,生育期女性多发性息肉48例(50.0%),单发性息肉15例(24.2%);围绝经期女性多发性息肉40例(41.7%),单发性息肉33例(53.2%);绝经期女性多发性息肉8例(8.3%),单发性息肉14例(22.6%)。不同时期子宫内膜息肉发生数目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本研究中有合并症患者77例(绝经前患者73例,绝经后患者4例),子宫内膜息肉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41例,子宫内膜息肉合并子宫肌瘤患者14例,子宫内膜息肉合并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4例,纵隔子宫患者20例中合并子宫内膜息肉患者18例。结论:1.绝经前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多有临床症状,容易诊断,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多无临床症状,不易被诊断。2.除月经改变外,子宫内膜息肉也是接触性出血、围排卵期出血及痛经的原因。3.子宫内膜息肉发病高峰在生育期及围绝经期,并以多发性息肉多见,而绝经期以单发性息肉多见。4.在临床中除了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等合并子宫内膜息肉外,纵隔子宫也可合并子宫内膜息肉。第二部分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后口服屈螺酮炔雌醇片预防复发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宫腔镜检查与经阴道超声检查联合应用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价值,以及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TCRP)后口服屈螺酮炔雌醇片与对照组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的差别有无统计学意义,是否可以有效预防其复发。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通过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并病理确诊的绝经前患者156例(年龄24-45岁,平均年龄39.5岁),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80例,术后未追加任何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76例,术后第5天给予口服屈螺酮炔雌醇片,每日1片,连服21天,停药7天,第8天开始服下一周期。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后3,6,12,18个月行经阴道超声检查及宫腔镜检查,分析经阴道超声检查及宫腔镜检查对子宫内膜息肉诊断价值,并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宫腔镜检查和经阴道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对比,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息肉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8%,81.3%;宫腔镜检查对子宫内膜息肉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2%,95.8%。2.随访观察组患者服药1个月平均体重61.18±5.04Kg,服药2个月平均体重60.93±5.00Kg,服药3个月平均体重60.51±5.55K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服药第1个月阴道淋漓出血68例,第2个月阴道淋漓出血8例,第3个月阴道淋漓出血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术后3个月随访,观察组复发1例(1.3%),对照组复发2例(2.5%)。观察组与对照组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观察组复发2例(2.7%),对照组复发10例(13.0%);术后12个月随访,观察组复发4例(5.6%),对照组复发12例(17.9%);术后18个月随访,观察组复发5例(7.7%),对照组复发12例(22.2%);术后6、12、18个月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经阴道超声检查、宫腔镜检查,二者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子宫内膜息肉的确诊率。2.观察组患者服药期间体重无增加,服药后阴道淋漓出血时间集中在第一个月。3.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后服用屈螺酮炔雌醇片可以有效预防复发。
吴俊改,韩红敬,黄秀兰,李彦军,刘宝芝,李红华[8](2011)在《宫腔镜联合B超诊断异常子宫出血124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宫腔镜联合B超在诊治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4例异常子宫出血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作B超及宫腔镜检查,宫腔内切除物或刮出物均送病理检查。结果:124例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84例(67.7%),合并宫颈息肉10例;子宫内膜增生症16例(12.9%),其中单纯性增生12例,复杂性增生4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1例(0.8%);子宫粘膜下肌瘤12例(9.7%);子宫内膜样腺癌6例(4.8%);子宫内膜炎3例(2.4%);胚物残留2例(1.6%)。结论: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是诊断异常子宫出血最好的方法。
郭慧明,徐琳[9](2011)在《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治进展》文中提出子宫内膜息肉(EP)是一种子宫内膜基底层过度增生性病变,是妇女最常见的子宫内膜病变之一,可引起子宫异常出血[1]、不孕甚至癌变,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EP治疗方法多选择宫腔
赵蔚[10](2009)在《三维超声在绝经前子宫内膜息肉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文中指出医学超声成像具有安全、方便、无损、无辐射、廉价等优点,因此一直在临床医学检查与诊断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二维超声的图像分辨率还难以与CT、MRI等成像模式相媲美,而且超声诊断主要依赖于超声医师对图像的识别、对病变回声等级的判定、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这些都导致了超声医学图像在临床中的应用仍然处于定性和半定量的阶段,限制了超声成像在临床诊断中的进一步应用。为了使超声诊断结果能尽可能地接近临床诊断的“金标准”——组织病理学诊断,许多新的超声技术被应用于临床,比如三维超声和能量多普勒。传统的二维超声检查能发现许多子宫疾病,但诊断宫腔内病变的敏感性较低。三维超声能准确的测量感兴趣区的体积,并具有可重复性。能量多普勒的应用,较彩色多普勒更易检出小血管和低速血流。运用三维能量多普勒分析了解内膜的血流情况,可间接地评估内膜生理和病理的变化。通过三维扫描、软件分析,可做到定量测量感兴趣区域体积、病变灰阶值及内部的血管及血流情况,为提高超声检查的诊断率增加更多信息。作为妇产科临床实践中主要的辅助诊断方法,超声诊断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提高宫腔内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率的问题。子宫内膜息肉作为发生率较高的宫腔内病变;在绝经前妇女中,它最易与子宫内膜增生相混。因此,本课题拟研究三维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绝经前子宫内膜息肉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通过比较三维超声和宫腔镜对绝经前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价值,判断三维超声在子宫内膜息肉诊断中的作用;(2)通过比较绝经前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增生在三维测量方面的统计学差异,评价三维超声对两者的鉴别诊断作用。第一部分三维超声在绝经前子宫内膜息肉诊断中的作用目的:比较三维超声和宫腔镜对绝经前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4月至2009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二维超声拟诊宫腔占位或内膜不均增厚并行宫腔镜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增生期、宫腔镜手术前24小时内进行二维超声复查和三维超声检查,收集图像并记录检查结果。检查完毕后所有患者行宫腔镜手术,并取材送病理检查。三维超声和宫腔镜诊断的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分析前超声医师和宫腔镜医师均不知道患者的病理结果,在判断是否为子宫内膜息肉时,答案分为五个等级:1、肯定是,2、可能是,3、不清楚,4、可能不是,5、肯定不是。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绘制ROC曲线。结果:三维超声诊断ROC曲线下面积为0.889,宫腔镜诊断ROC曲线下面积为0.924。两种诊断方法的ROC曲线下面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维超声诊断简单、准确、无创,结合二维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第二部分三维超声在绝经前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增生鉴别诊断中的作用目的:研究绝经前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增生在三维超声内膜体积测量、灰阶值和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的血流定量参数之间有无差异。方法:选择2008年4月至2009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二维超声拟诊宫腔占位或内膜不均增厚并行宫腔镜或诊断性刮宫治疗的绝经前患者,进行病史采集,记录其基本情况,包括:症状体征、一般情况、婚育史、月经史、身高体重和既往史及治疗情况。超声检查:于增生期,手术前24小时内行三维超声检查。先用二维模式检查子宫、双侧卵巢及盆腔情况;在二维模式下清晰显示子宫矢状面轮廓及内膜形态后,以宫腔及内膜为取样重点,将容积框包绕子宫,选取最大角度,进行自动单扫三维成像;同时对每例患者行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子宫内膜血管分布。采集数据并存储,进行三维重建;进人VOCAL(Virtual Organ Computer-aidedAnalysis)程序,测量内膜的体积和MG(非彩色体素内平均灰度值)、宫腔占位和子宫肌层灰阶值、内膜的Ⅵ(血管指数)、Fl(血流指数)和VFI(血管-血流指数)六个参数值。所有病例经病理证实后,综合病史、超声图像资料和病理结果,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基本情况、内膜体积、灰阶和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指标与病理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评价三维超声对绝经前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增生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1.子宫内膜增生组的体重指数(25.28±3.98)与子宫内膜息肉组(22.29±2.42)相比明显增高(p<0.01)。2.子宫内膜增生组的内膜体积(6.82±1.49)cm3大于子宫内膜息肉组(4.95±1.83)cm3,两者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3.MG、灰阶值在子宫内膜息肉组和子宫内膜增生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血流定量参数(Ⅵ、FI和VFI)均为子宫内膜息肉组高于子宫内膜增生组,且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5.内膜体积、Ⅵ、FI和VFI的ROC曲线下面积中,以Ⅵ和VFI的曲线下面积最大。当Ⅵ为2.746、VFI为0.665,三维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增生鉴别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结论:1.内膜体积和3D—PDI的血流定量参数对鉴别诊断绝经前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增生有重要参考价值。2.Ⅵ、VFI对绝经前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增生的鉴别诊断价值最高。
二、子宫内膜息肉213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子宫内膜息肉213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子宫内膜病变宫腔镜检查必要性评分系统的建立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常见子宫内膜病变 |
1.2.1 子宫内膜癌 |
1.2.2 子宫内膜增生 |
1.2.3 子宫内膜息肉 |
1.3 检查方法 |
1.3.1 经阴道超声 |
1.3.2 宫腔镜 |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子宫内膜病变分布趋势及两种检查比较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方法 |
2.2.3 病史资料整理 |
2.2.4 统计学分析及图表绘制 |
2.3 结果 |
2.3.1 基本情况 |
2.3.2 病种分布 |
2.3.3 时间分布及趋势 |
2.3.4 TVS检查与宫腔镜检查比较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子宫内膜病变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研究方法 |
3.3 结果一:子宫内膜癌危险因素分析 |
3.3.1 年龄 |
3.3.2 身体质量指数(BMI) |
3.3.3 血红蛋白(Hb) |
3.3.4 月经婚育史 |
3.3.5 临床表现 |
3.3.6 TVS表现 |
3.3.7 合并症 |
3.3.8 子宫内膜癌临床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 |
3.4 结果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危险因素分析 |
3.4.1 年龄 |
3.4.2 身体质量指数(BMI) |
3.4.3 血红蛋白(Hb) |
3.4.4 月经婚育史 |
3.4.5 临床表现 |
3.4.6 TVS表现 |
3.4.7 合并症 |
3.4.8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临床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宫腔镜检查必要性预测模型建立及验证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研究方法 |
4.3 结果一:各计量资料临界值 |
4.3.1 年龄 |
4.3.2 BMI |
4.3.3 绝经后出血持续时间 |
4.3.4 ET |
4.3.5 宫腔分离宽度 |
4.4 结果二:风险模型建立及验证 |
4.4.1 宫腔镜检查必要性的多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方法一) |
4.4.2 宫腔镜检查必要性的多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方法二) |
4.4.3 宫腔镜检查必要性评分系统验证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临床医学专业(4+4)学位论文要求 |
(2)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术后辅助性激素药物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1 前言 |
2 资料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方法 |
2.3 研究方法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术中指标比较 |
3.3 各组疗效及复发情况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展望 |
7 参考文献 |
综述 子宫内膜息肉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9 致谢 |
(3)活血化瘀方治疗血瘀型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子宫内膜息肉的研究现状 |
1.1 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机制及高危因素 |
1.2 子宫内膜息肉形成与雌孕激素受体关系 |
1.3 子宫内膜息肉与内膜容受性的相关性研究 |
1.4 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治进展 |
1.5 子宫内膜息肉的复发性及其预防 |
2. 传统医学对子宫内膜息肉的研究现状 |
2.1 子宫内膜息肉的中医病因病机 |
2.2 中医药对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 |
2.3 中医药对雌孕激素受体的调节作用 |
2.4 中医药对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 |
2.5 中医药对子宫内膜息肉预防复发用药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脱落及终止病例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采用随机对照的原则 |
2.2 方药 |
2.3 试验方法 |
2.4 常规治疗(两组) |
2.5 观察项目 |
2.6 统计学方法 |
3. ER、PR在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疗效判定标准 |
4.1 月经疗效判定标准 |
4.2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
5. 研究结果 |
5.1 一般资料比较 |
5.2 术后6个月统计结果分析 |
6. 安全性评价与不良反应 |
6.1 安全性评价 |
6.2 不良反应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立论依据 |
1.1 宫腔镜治疗EP的必要性及手术方式的选择 |
1.2 EP与雌激素及子宫内膜容受性 |
1.3 方药特点分析 |
1.4 中药治疗EP的作用机制探讨 |
2. 临床疗效分析 |
3. 研究结果分析 |
4. 本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子宫内膜息肉中医证素特征及其ER、PR、TLR4/MyD88/NF-κB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子宫内膜息肉定义 |
2 西医对子宫内膜息肉的研究进展 |
2.1 子宫内膜息肉的流行病学研究 |
2.2 子宫内膜息肉相关发病因素 |
2.3 子宫内膜息肉发病机制研究 |
2.4 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方法 |
2.5 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 |
2.6 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的预防 |
3 中医对子宫内膜息肉的研究进展 |
3.1 中医病名 |
3.2 病因病机 |
3.3 中医治疗与预防 |
4 证素辨证概述 |
4.1 产生背景 |
4.2 证素辨证的方法 |
4.3 证素辨证的特点 |
第二章 子宫内膜息肉中医证素辨证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历来源 |
2.2 病历纳入标准 |
2.3 病历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信息采集 |
3.2 数据录入 |
3.3 中医证素辨证 |
3.4 质量控制 |
3.5 统计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发病情况 |
4.3 经带胎产史 |
4.4 既往史 |
4.5 超声检查 |
4.6 手术情况 |
4.7 病理诊断 |
4.8 最后诊断 |
4.9 中医证素特征 |
4.10 证素与发病特点关系 |
5 讨论 |
5.1 子宫内膜息肉一般发病特点 |
5.2 子宫内膜息肉中医证素特征 |
5.3 子宫内膜息肉中医证素特征与发病特点的关系 |
6 小结 |
第三章 ER、PR、TLR4\MyD88\NF-κB在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ER、PR的表达 |
2.2 TLR4、MyD88、NF-κB的表达 |
2.3 ER、PR、TLR4、MyD88、NF-κB表达的相关性 |
3 讨论 |
3.1 ER、PR在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及意义 |
3.2 TLR4/MyD88/NF-κB的作用机制及在女性生殖系统中的意义 |
3.3 TLR4/MyD88/NF-κB在子宫内膜息肉中的意义 |
4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5)宫腔镜联合阴道超声对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词汇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6)宫腔镜诊断绝经后宫腔占位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方法 |
3.诊断标准 |
4.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320 例绝经后宫腔占位的疾病分布 |
2. 宫腔镜检查术中、术后情况 |
3. 宫腔镜操作中观察到绝经后妇女生殖道特征 |
4. 宫腔镜及超声观察绝经后宫腔占位病变的血管分布 |
5. 绝经后宫腔占位超声诊断及宫腔镜诊断结果 |
6. 宫腔镜诊断与超声诊断比较 |
7. 宫腔镜治疗 |
讨论 |
1.绝经后宫腔占位的疾病分布 |
2.宫腔镜诊断绝经后宫腔占位的优势 |
3.宫腔镜治疗作用 |
4.宫腔镜检查是否可引起癌细胞向腹腔播散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介 |
(7)子宫内膜息肉临床分析及术后口服屈螺酮炔雌醇片预防复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子宫内膜息肉临床分析 |
材料和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绝经状况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
2. 绝经前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常见症状构成比 |
3. 不同时期子宫内膜息肉的数目分布情况 |
4.子宫内膜息肉伴随疾病 |
讨论 |
1. 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绝经状况与临床症状关系 |
2. 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表现 |
3. 不同时期子宫内膜息肉的数目分布情况 |
4. 子宫内膜息肉与伴随疾病的关系 |
4.1 子宫内膜息肉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 |
4.2 纵隔子宫合并子宫内膜息肉 |
4.3 子宫内膜息肉合并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 |
4.4 子宫内膜息肉合并子宫肌瘤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后口服屈螺酮炔雌醇片预防复发的临床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1. 材料 |
1.1. 观察组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
1.2 对照组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
2. 方法 |
2.1 手术器械 |
2.2 术前准备 |
2.3 操作步骤 |
2.4 服药方法 |
3. 随访情况 |
4. 诊断复发标准 |
5.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经阴道超声与宫腔镜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2. 服药组患者体重变化及阴道出血情况 |
3. 随访结果 |
3.1 术后 3 个月随访结果 |
3.2 术后 6 个月随访结果 |
3.3 术后 12 个月随访结果 |
3.4 术后 18 个月随访结果 |
讨论 |
1. 子宫内膜息肉 |
2. 经阴道超声及宫腔镜检查对 EP 诊断价值 |
3. 子宫内膜息肉术后预防复发的方法 |
4. 屈螺酮炔雌醇片的药理作用 |
5. TCRP 术后口服屈螺酮炔雌醇片预防 EP 复发 |
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宫腔镜联合B超诊断异常子宫出血124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B超检查 |
1.3 宫腔镜检查 |
1.4 药物治疗 |
2 结果 |
2.1 B超检查结果 |
2.2 宫腔镜检查结果 |
2.3 病理结果 |
2.4 手术并发症 |
2.5 随访 |
3 讨论 |
3.1 异常子宫出血的病因 |
3.2 宫腔镜是发现子宫内膜病变的理想工具 |
3.3 宫腔镜检查联合B超检查 |
3.4 宫腔镜检查与病理诊断 |
3.5 宫腔镜检查与子宫内膜癌 |
(9)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EP的发病率 |
二、EP的病因 |
三、EP的病理 |
四、EP的临床表现 |
(一) 异常子宫出血: |
(二) 不孕: |
(三) 恶变: |
五、EP的诊断 |
六、EP的治疗 |
七、EP的复发及预防 |
(一) 手术方式。 |
(二) 药物治疗。 |
(三)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 (LNG-US) 。 |
(10)三维超声在绝经前子宫内膜息肉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三维超声在绝经前子宫内膜息肉诊断中的作用 |
材料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仪器和方法 |
三、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三维超声在绝经前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增生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
材料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仪器和方法 |
三、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一般情况 |
二、三维超声测量的可重复性分析 |
三、两组对象三维内膜体积的比较 |
四、两组对象MG和灰阶值的比较 |
五、两组对象3D-PDI血流定量参数的比较 |
六、超声参数诊断价值的比较 |
讨论 |
小结 |
全文参考文献 |
综述 |
研究生期间撰写和发表的文章 |
英文缩写 |
致谢 |
四、子宫内膜息肉213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子宫内膜病变宫腔镜检查必要性评分系统的建立与验证[D]. 沈偲.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2]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术后辅助性激素药物疗效对比分析[D]. 戴红妮. 滨州医学院, 2020
- [3]活血化瘀方治疗血瘀型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研究[D]. 李雅静.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1)
- [4]子宫内膜息肉中医证素特征及其ER、PR、TLR4/MyD88/NF-κB的表达[D]. 田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5]宫腔镜联合阴道超声对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D]. 杨帆. 郑州大学, 2016(03)
- [6]宫腔镜诊断绝经后宫腔占位的临床分析[D]. 宋宝萍. 宁夏医科大学, 2014(03)
- [7]子宫内膜息肉临床分析及术后口服屈螺酮炔雌醇片预防复发的临床研究[D]. 张志红. 大连医科大学, 2013(05)
- [8]宫腔镜联合B超诊断异常子宫出血124例临床分析[J]. 吴俊改,韩红敬,黄秀兰,李彦军,刘宝芝,李红华.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1(18)
- [9]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治进展[J]. 郭慧明,徐琳. 云南医药, 2011(01)
- [10]三维超声在绝经前子宫内膜息肉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D]. 赵蔚. 复旦大学, 2009(S1)
标签:子宫内膜息肉论文; 子宫内膜论文; 宫腔镜论文; 宫腔镜手术论文; 子宫内膜增厚的原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