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草地越冬管理与保护技术

人工草地越冬管理与保护技术

一、人工草地的越冬管护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芳菲[1](2021)在《基于雪豹生境保护的青海祁连山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祁连山是中国境内主要的山系之一,山区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草地、冰川和湿地资源,被划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又是黄河水域关键的源头,因此是中国西部地区保证生态安全的命脉。近年来,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了青海祁连山山区局部土地荒漠化、沙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雪豹种群也因此受到了严重威胁。立足于关键物种的生境保护探究山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为山区景观格局的改善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开辟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新思路,也为已建成保护区的更新规划提供一份意义重大的案例指导。本研究基于2018年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综合分析区域内优势斑块要素与存在的景观问题,并基于野外实地调查获得的136个雪豹分布点和筛选得到的8个环境变量数据进行雪豹生境适宜性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雪豹生境类型划分保护优先区,进一步分析区域内8个雪豹栖息地间的景观连通性,综合雪豹生境适宜性等级、优先区排序以及连通性状况识别出研究区重要保护区域及优化区域,具体根据5个优化分区的不同生态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基于布局优化和数量结构优化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方案,结果如下:1、景观指数法分析得出,草地为研究区的优势斑块要素,优势度明显、破碎化严重;荒漠景观数量大、范围广,反映出研究区土地荒漠化、土地沙化和草地退化等生态恶化趋势;森林、湿地和冰川等资源分布不均衡,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系统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2、基于MAXENT模型得到降雨、海拔和坡度是影响雪豹生境选择的关键因子,尚且有1.34×104 km2的适宜生境分布在保护区外。MAXENT模型认为现有功能区下雪豹保护的优先区域为位于保护区中部及西北部区域的祁连山中段疏勒南山—托勒南山区域,另有部分最适宜区位于保护区管辖范围之外的祁连县北部的沙龙滩管护站、托勒河源管护站及瓦乎斯管护站所在区域。在雪豹生境适宜性评价基础之上,基于ZONATION模型划分保护优先区,对比现有保护区识别保护空缺区域。3、运用电路理论分析各栖息地间景观连通性可知,研究区西部地区G1、G2和G3栖息地之间以及东部G5、G6、G7和G8栖息地之间连通性较好,连通线路清晰且密集;中部地区是起着衔接作用的重要地理位置,连通性却极差,G3和G4栖息地之间存在大量的农牧地和公路,几乎与西部和东部的雪豹栖息地呈现“断联”状态。4、综合分析雪豹生境适宜性区划和景观连通性分析得出两个重点保护区分别位于研究区西北部尕河管护站及其周边区域和研究区中部边麻管护站至南部大拉洞管护站中间区域;优化区位于祁连山地区天峻县、祁连县和门源县。5、以1.9×104 km2的雪豹最小重要栖息地为数量结构优化目标,合理安排用地结构和数量,以实现研究区土地利用布局优化。区域A和区域B以土地荒漠化的修复和草地退化为优化方向;区域C和区域D分布着大量珍贵的森林和灌木资源,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要加大保护力度和农牧地的修复,该区的数量供给以荒漠修复的形式提供;区域E及其周边密集分布着居民点,存在很大程度的人为干扰,因此该区域的数量调整以过牧导致的草地修复为主、耕地和居民点布局为辅。6、经过对比分析优化前后研究区及优势斑块要素草地的破碎度指数变化,证明土地荒漠化、沙化为研究区主要的生态恶化问题,因此荒漠斑块要素的布局和数量调整是缓解整体景观格局破碎化趋势的有效方式之一。

木洁[2](2021)在《玉龙县推进生态补偿转移支付面临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有着丰富的地质种类和多样的水域特征,形成了流域、湿地、草原、海洋等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及生物构成。198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将生态补偿做了初步规定。2008年,我国开始实行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在全国划定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面积达386万平方米千米。截止2019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区名单已从首批的436个增至817个。国际上对生态环境服务付费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国际上对市场配置生态环境资源观点的认可;二是生态环境服务付费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同时改善了地区贫困状况。1我国政府在生态环境服务付费中发挥主导作用,制定了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并开展相关工作:一是中央财政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投入,跨区域开展横向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试点工作。二是建立森林、流域、基本农田等生态类型补偿机制,积极开展政府与市场合作机制。本文通过实地走访、比较分析及文献收集的方法整理了国内外近年来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将相关概念及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价值、生态资本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支撑。本文通过探究玉龙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的政策实施情况,介绍了玉龙县生态资源类型及状况、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工作开展情况,发现玉龙县在推进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政策中存在补偿模式单一;补偿标准设置不合理;生态补偿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成效不明显;生态补偿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四个方面的问题。针对景区、森林、水源地、基本农田、草甸湿地各生态类型提出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建议。最后,通过对比玉龙县与贡山县的生态补偿模式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推进玉龙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的对策建议:一是要建立科学的县域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二是建立县域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三是结合县域实际情况,创新生态补偿模式,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尹悦[3](2020)在《西安地区低维护花境营造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后,西安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发展生态节约型园林。花境作为一种较新颖的植物造景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逐渐在西安地区推广应用。但由于西安花境在选材和设计上对当地气候特点考虑不够周全,营建时也倾向于投入高成本、高维护来获得好的装饰和景观效果。因此该研究基于西安花境应用现状问题及城市发展需求,探讨低维护花境的营造方法,其对于改善西安城市生态环境、构建节约型城市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在原有花境概念基础上提出了低维护花境的概念,通过比较研究和相关设计理论分析对低维护花境基础理论进行梳理。通过实地调查,分析总结花境在西安的应用现状问题。在剖析西安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建立筛选体系对调查中的花境植物进行筛选,并针对西安气候特点,遵循低维护的设计理念从选材、设计、维护等方面探讨如何营造低维护花境,同时结合城市绿地不同生境类型提出不同的配置模式,最后将理论结合实践,用设计实践检验上述理论。该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建立了低维护花境植物筛选体系,从159种植物中筛选出21种作为主推低维护花境植物,从观赏期、生态习性、高度等设计角度对其分类总结。第二,结合西安地区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在原有花境设计基础上提出花境群落分层设计的种植方法,形成以“结构层—季相主题层—镶嵌层—地被覆盖层”为主的西安地区低维护花境群落结构模式,并从群落结构、平面、立面、季相、色彩等方面阐述其具体设计方法。第三,将西安城市绿地按生境类型分为五类,总结出不同生境下的低维护花境推荐植物及配置模式。第四,在原有管理基础上提出低维护花境的管理措施,即减少人为干预,顺应植物自然生长,结合气温变化控制浇水频率、铺设有机覆盖物,提高植物群落稳定性。

雷红娟[4](2020)在《煤层气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研究》文中指出煤层气是一种储存在煤层表面或裂缝中的清洁、优质、高效的能源。中国作为能源大国,已探测煤层气储量约36.8×1012m3,是继俄罗斯和加拿大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煤层气储藏国。2017年山西省推进煤层气勘查开采体制改革,成为“减煤增气”供给侧改革的试验点,使大量的煤层气开发项目投入建设,力争2020年全省煤层气产量达到200亿m3,但是,这也对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本文采用现场调研法和文献分析法,并结合《山西省沁水盆地马必东区块煤层气开发项目》,对煤层气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展开研究,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1)对国内外煤层气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借鉴国外煤层气开发已实现商业化国家的环保标准体系及管理政策,参考国内已有的相关行业颁布实施的规范、标准以及一些研究成果,提出煤层气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研究的思路和内容。(2)结合煤层气开发工程组成以及建设期、运营期和退役期的不同生产工艺,分析煤层气开发三个时期对生态环境影响:其中,以建设期的生态环境影响最为显着,主要表现在破坏地表植被、占用土地、破坏地下水文环境、污染地表水体和土壤为主;同时,提出了“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在开发中预防”、“在利用中保护”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对策。(3)煤层气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概念出发,分析煤层气开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和生态恢复治理问题,构建指标体系,确定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恢复治理目标。(4)煤层气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措施研究:首先提出了煤层气开发过程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大原则;再从技术层面给出了建设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运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退役期生态环境恢复措施。(5)最后以山西沁水盆地马必东区块煤层气开发项目为例,全面分析了煤层气开发项目建设期、运营期和退役期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所采取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措施。最后得出,该项目建设期生态环境保护主要为井场、集气站、采出水处理站、集输管线等的生态保护和恢复;退役期生态环境恢复主要为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

张漫君[5](2020)在《湿地中的水鸟生境岛设计 ——以苍鹭、黑水鸡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对湿地价值的认识和生态意识的普及,我国正在积极开展划定自然保护区或建立湿地公园等湿地恢复、保护工作。建设湿地公园是湿地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良好途径,建成的湿地公园应当具备自然湿地的生态功能,而水鸟栖息地功能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水鸟作为典型的湿地生物,对湿地环境的依赖程度比较大,因此湿地面积减少、水污染、人为活动干扰等问题极易影响到水鸟的种群稳定和物种数量。通过对提升湿地水鸟栖息地功能相关研究的总结,可以发现:水鸟生境岛建设形式灵活、可塑性强,能够很好的隔绝天敌和人为干扰并有针对性的提供适宜栖息环境,是非常适合城市湿地公园的水鸟保护途径。本研究首先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追溯了水鸟生境岛的起源并总结了与水鸟栖息地恢复、生境岛建设有关的理论。然后分析了北京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湿地资源,并重点总结和分析了研究地北京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水鸟资源和生境现状,选定苍鹭与黑水鸡作为本次研究的目标物种。基于水鸟的生态习性和生境适应特征,从水鸟食源地及觅食场所、筑巢及繁殖行为、逃避行为等方面分析了水鸟栖息与植被、地形、水位、干扰等因素的关联,总结出生境岛设计过程中位置选择、面积确定、地形设计、植物配置、驳岸设计等要素的设计原则与方法。并结合苍鹭、黑水鸡的觅食行为、干扰敏感度与繁殖习性,在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开放体验区进行了针对这两种水鸟的生境岛设计。在有低强度人为干扰的条件和不影响湿地公园游憩、科普功能的前提下,通过生境岛设计为目标物种提供安全性良好、特定性强的生境。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尤其是在湿地公园中,生境岛能够为水鸟提供低干扰、安全稳定的栖息环境,并同时不影响公园的游乐、科普功能。(2)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环境优越、水鸟资源丰富,目前观测记录到的水鸟多达86种,是北京近郊良好的水鸟栖息地,但存在着植被密度过大、滩涂生境面积不足等问题。(3)建设水鸟生境岛时,针对不同种水鸟各异的觅食、繁殖、逃避行为,应当灵活变化设计参数,例如本次设计的苍鹭与黑水鸡生境岛,从面积、形状、地形到植物配置各方面都有显着差异。(4)针对繁殖期苍鹭设计的生境岛应该选择鱼类资源丰富的水域,并根据当地环境配置高大乔木或芦苇作为其筑巢场所;在北京地区,乔木要选择例如榆树、旱柳、刺槐等株型挺拔、分枝多的树种,并可辅以人工巢设施进行苍鹭招引;生境岛边缘设植物稀疏的浅滩、浅水区,并可设置倒木或在深水区设置停栖架以满足繁殖期苍鹭的觅食需求;苍鹭生境岛坡度需缓,设季节性淹水区应对水位变化。(5)茎叶坚挺、植株密集的的挺水植物是黑水鸡筑巢繁殖必不可少的植物条件,并可以辅助以冬季收割等管理措施,为其提供良好的巢材和觅食场所;黑水鸡在繁殖期占区行为明显,岛中部设计水域或茂密植物能起到良好的分割作用;黑藻、狐尾藻等沉水植物及附生的小型水生动物能为黑水鸡提供良好食源,在生境岛外围要注意沉水植物的配植。

刘海洋[6](2019)在《榆林市草原害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陕西省榆林市位于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之处,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草滩区,南部是黄土高原腹地,属农牧过渡地带。全市草原地域辽阔,草场类型多样,草原植被系统复杂。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近年来榆林市草原虫害频发,又因其发生种类多、分布广,严重影响了本区域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也限制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因此,做好草原虫害防治工作尤为重要。通过连续三年对榆林草原害虫主要种类与发生动态进行调查及防治实验,明确了榆林草原主要害虫种类、发生规律,并提出了以生物防治和无人机防治为特色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发现榆林草原主要害虫有26种,包括直翅目蝗虫14种,鳞翅目蛾类5种,鞘翅目甲虫类4种,半翅目害虫3种。榆林草原害虫以蝗虫类种类为主、发生最为普遍,在榆林多数草地上均有发生。部分鳞翅目和半翅目的种类和也在榆林有广泛分布,如粘虫和赤须盲蝽。针对榆林南部山地地形复杂的特点,利用无人机防治榆林草地害虫,苦参碱可以达到72%的杀虫率,高效氯氰菊酯杀虫率高达100%。同时对两株杀虫真菌绿僵菌QL-107和白僵菌GYS-13对东亚飞蝗的毒力进行了测定,并进一步利用其对榆林草原蝗虫进行了防治实验。通过室内生测发现白僵菌GYS-13和绿僵菌QL-107对东亚飞蝗均具有较强的毒力。进一步的田间防治实验证明,两株杀虫真菌在山地草原对不同龄期的蝗虫综合防治效果达到75%以上,特别是白僵菌GYS-13对坡地草原不同种类、不同龄期的蝗虫总防效高达81.8%,为榆林市草地害虫的综合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钟滨[7](2019)在《基于多源数据的庐山国家级自然保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庐山是长江中下游大平原上的“生态交汇岛”,保存了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庐山同时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长期受到人为活动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程度较大,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沉重的压力。在自然保护区中,植被是保护区的主要覆盖类型,植被的覆盖情况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掌握保护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情况,科学分析植被与气候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对保护区制定可持续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庐山竹林向周边邻近常绿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边界扩张蔓延趋势日益明显,毛竹扩张严重干扰周围原始植被,并引发了森林景观破碎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土壤退化等问题,严重威胁着庐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庐山森林景观格局。如何对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监测,科学认知森林植被时空演变及其机理,构建森林生态保护示范模式已迫在眉睫。本论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江西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将1988-2017近30年的遥感数据与地理国情普查、林业资源调查等多源数据进行有效融合,建立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土地利用变化、社会经济发展、林业调查数据相融合的庐山自然保护区基础数据要素空间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对保护区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机理进行分析。宏观上针对保护区主要覆盖类型植被的覆盖情况(NDVI)进行动态监测,对庐山保护区1988-2017年18期的Landsat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获取保护区近30年NDVI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情况,探究区域NDVI时空变化规律。微观上,结合高分二号和Landsat卫星数据,构建典型植被竹林的遥感定量反演模型,获取竹林演变和质心迁移趋势,分析竹林扩张对森林植被的影响。基于宏观与微观分析,结合气候、地形、人为活动等驱动因子进行相关分析,揭示保护区植被时空演变规律和机理。基于以上分析研究,建立NDVI变异性和重点野生植物保护预警机制,并对保护区的边界和功能区划界线进行了优化分析,为保护区制定管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经营管理,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分布格局基于长时间序列的Landsat遥感影像和样地数据,通过遥感的技术手段提取多层次的土地利用/覆被信息,掌握保护区的土地利用分类、NDVI特征、竹林信息的时空分布格局。基于高分二号的竹林信息定量提取,辅以纹理特征的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取得的效果最好,竹林分类生产精度和用户精度均达到90%以上。庐山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格局中,林地、竹林、草地三种地类占保护区面积的80%以上,其中林地面积1988-2013年间持续上升,2013-2017年小幅下降。从NDVI分布上看,近30年保护区NDVI均值为0.663,整体上看庐山自然保护区NDVI值中间高,四周低,保护区边缘地区由于靠近建筑区及道路,NDVI均值较低。整体上竹林面积呈现下降趋势,以0.92/a的速度减少,从空间分布上看,总体上竹林面积核心区>实验区>缓冲区;竹林在1200-1446m高程范围内分布最少,主要分布在400-600m和600-800m高程范围内;竹林在黄棕壤分布最少,主要分布红壤和黄壤中,其中在红壤中分布的面积比例最大;竹林在坡度类型上分布面积大小排序为斜坡>陡坡>缓坡>急坡>平坡;竹林在坡向类型上分布面积大小排序为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2)土地利用/覆被时空演变特征通过计算土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动态度和转移矩阵来分析各类土地类型间的转化情况,结果表明:林地变化程度较为稳定,变化程度较为激烈的均为建设用地及裸地、竹林和耕地。林地在1988-2017年间,不发生转变的比率均在90%以上,主要转变类型为竹林和耕地;建设用地及裸地主要转变成林地和耕地;耕地主要转变为林地和竹林;竹林主要转变成林地和耕地。从保护区不同分区来看:区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综合动态度中,核心区和缓冲区的程度比较接近,变化程度较小,实验区的综合动态度较为激烈。从不同研究时期来看:1988-2013年间综合动态均呈现降低趋势,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放缓;2013-2017年间区综合动态均呈现剧烈上升趋势。通过对NDVI变化情况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近30年来庐山NDVI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以0.017/10a的趋势减少,NDVI值从1988到1993年一直下降,1993至1996年NDVI值持续上升;1996-2002年间NDVI变化幅度较少;2002-2017年呈现先降后升趋势,于2013年降入谷底后开始快速上升趋势。为了进一步分析保护区NDVI长时间序列变化趋势,通过耦合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显着性检验结果分析,将NDVI变化趋势分为轻微减少、显着减小、显着增加、轻微增加、基本不变五个类型,五个类型占保护区总面积比例顺序为:轻微减小>轻微增加>基本不变>显着增加>显着减少。庐山自然保护区1988-2017年间NDVI的变异系数的结果,总体上为较低变异>中等变异>高变异>较高变异>微小变异,其所占保护区面积分别为52.54%、31.02%、7.78%、7.16%和1.51%。(3)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机理通过综合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空间叠加耦合分析等方法,对森林植被NDVI时空演变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中,影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子主要是人为活动,整体上核心区和缓冲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动态度要低于实验区。NDVI时空演变特征中,主要影响因子为高程和人为活动,保护区NDVI均值随着高程的增加而提高,NDVI均值大小在各功能分区的分布情况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NDVI变异性剧烈程度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NDVI趋势变化显着变化区域主要分布于缓坡中,显着减少区域主要分布于游客聚集密度较大区域和功能分区的核心区中;温度与保护区历年NDVI均值变化呈不显着正相关,降雨与保护区历年NDVI均值变化呈不显着负相关。通过加权质心模型分析竹林质心变化情况,庐山保护区近30年竹林质心演变的趋势和机理是往高海拔、坡度较低、阳坡的区域迁移,整体上往东北方向扩张。(4)保护区可持续经营管理对策基于保护区森林植被时空演变的机理,对保护区植被时空演变进行了 NDVI变异性和重点野生植物保护预警分析,从森林植被时空演变动态监管、完善森林植被保护预警机制、优化保护区边界和功能分区三个方面提出提升保护区森林植被质量对策,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深入推动庐山国家公园建设,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经营管理。

王佳琳[8](2019)在《景观格局对新疆克拉玛依林场杨细蛾及其天敌的影响》文中认为新疆克拉玛依林场病虫害种类繁多但危害程度轻,为了探究该地区害虫不易爆发成灾机制,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分别从群落水平和景观水平探究景观特征对新疆克拉玛依林场杨细蛾及其两种捕食性天敌(中华草蛉、大胡蜂)数量的影响,为运用景观配置手段防治林业害虫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AVOVA)、多重比较(Duncan法)和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群落水平和景观水平上杨树人工林虫害发生与林分特征的关系以及景观组成和景观多样性对害虫天敌及其长期抑制害虫种群增长的能力,并建立杨细蛾虫口密度预测模型。得到以下结果:(1)群落水平上,杨树叶片受害率在不同不同林龄(3-12a)和不同混交模式下存在显着差异(P<0.05)。叶片受害率与林分密度、俄罗斯杨比例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第一活枝高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郁闭度的相关性不显着(P≥0.05)。中华草蛉数量与林下草本高度和草本盖度呈显着正相关(P<0.01)。(2)景观水平上,林地周围大面积的休耕地和农田生境会降低两种捕食性天敌的数量,较高的景观多样性也会降低天敌数量,这种效应在半径为0.25 km和1.0 km范围内的景观特征中最为明显,在此空间尺度上,杨细蛾种群增长率与景观中农田比例呈显着负相关(P<0.05)。早期,中华草蛉和大胡蜂对杨细蛾种群增长率没有明显的影响,后期,杨细蛾种群增长率与天敌数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3)建立了克拉玛依林场俄罗斯杨样地内杨细蛾虫口密度预测模型,预测准确率为76.11%。

伍祥文[9](2019)在《云南昭通高寒山区大山包草地建植及管理利用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总结了昭通市大山包30余年来人工草地的建植和管理利用技术,从地面处理、草种选择、播种方式、混播组合、种子处理、施肥、播种方法、播种时间、放牧时间、载畜量、草地利用率、划区轮牧、草地生产力水平等进行了全方位阐述,旨在为云南高寒山区发展草地畜牧业、加快山区脱贫致富提供参考。

张亚男[10](2019)在《越冬栖息地生境结构如何影响黑颈鹤的数量与分布:以寻甸山区为例》文中认为栖息地作为生物生存的地理空间,为黑颈鹤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资源,在其生存、繁殖及种群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讨栖息地生境结构与黑颈鹤的关系,对有效保护黑颈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黑颈鹤最南端的越冬地寻甸为例,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结合野外实地调查,研究栖息地生境结构与黑颈鹤数量和分布的关系,并分析栖息地生境结构影响黑颈鹤数量和分布的机制。结果如下。(1)1994年以来,寻甸越冬黑颈鹤种群数量呈现先剧烈下降再缓慢上升的趋势,近期维持在50只左右,趋于稳定,但分布范围呈现出向以残存沼泽草甸为中心的山地收缩。黑颈鹤现有分布区、曾有分布区、寻甸保护区和综合管护区4个空间层次上的生境结构对比发现,黑颈鹤现有分布区的沼泽草甸和水域占比增加,林地占比大幅减少,耕地成为优势景观;景观异质性有所增加,各类景观间的连接度较高,呈现出多种生境相互连接、镶嵌的景观结构。时间上,与1990年相比,2018年的生境结构特点是沼泽草甸和耕地占比下降,林地占比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连通性降低。因而,越冬黑颈鹤数量剧烈下降。(2)越冬黑颈鹤偏好的生境结构为森林和建筑用地占比较低而沼泽草甸和耕地占比较高的,各生境要素之间相互连通的景观复合体。黑颈鹤数量与沼泽草甸占比、景观复杂度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沼泽草甸占比越大,斑块形状越不规则,越利于黑颈鹤生存。林地占比与黑颈鹤数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林地占比越大,越不利于黑颈鹤生存。水域、耕地占比对黑颈鹤数量的影响不显着。(3)食物可利用性是影响黑颈鹤数量和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寻甸保护区黑颈鹤越冬食物主要以马铃薯、蔓菁和萝卜等植物性食物为主,昆虫、鱼类等动物性食物为辅。耕地储存大量植物性食物,5.2个/m2或303.7g/m2,灌木草地储存的多为动物性食物,18.6个/m2或33.8g/m2,灌木林地和林地中食物量较少。用土壤紧实度表征的食物可利用性表明,不同生境类型的食物可利用性分别为耕地>沼泽草甸>灌木林地>灌木草地>林地。耕地土壤最为松软,与沼泽草甸、灌木草地、灌木林地和林地的差异极显着(P<0.01),其次是沼泽草甸,与其他类型差异极显着(P<0.01)。食物可利用性在耕地最高,在森林最低,解释了黑颈鹤多分布在耕地而不进入林地的现象。(4)生境便利性是影响黑颈鹤栖息地选择的另一重要原因。黑颈鹤越冬期间的日间行为以觅食和休整为主,占全天的比例分别为(60.9±7.2)%和(19.5士3.7)%。黑颈鹤在耕地生境中的觅食行为是最多的,占比是(36.8±7.4)%,休整行为多发生在耕地和沼泽草甸中,占比分别为(8.4±3.0)%和(7.1±2.7)%。耕地食物储存量丰富,地势平坦开阔,便于黑颈鹤觅食过程中警戒、移动以躲避不良干扰。沼泽草甸的隐蔽性和水源,为黑颈鹤提供了理想的午间休整场所。因此,耕地与沼泽草甸较高的便利性,促使黑颈鹤偏好这两类生境。(5)保护区各生境主要面临着多种干扰,耕地的农民劳作是主要干扰。耕地食物储存丰富,是黑颈鹤利用率最高的生境类型。因而,黑颈鹤为获取必要的越冬食物,对干扰具有相当的耐受度。所以,越冬黑颈鹤偏好的生境结构为森林和建筑用地占比较低而沼泽草甸和耕地占比较高的,各生境要素之间相互连通的景观复合体。生境食物可利用性、便利性和受干扰程度综合影响越冬黑颈鹤栖息地选择,其中食物影响最为强烈。黑颈鹤为获得食物而对干扰具有相当的耐受能力。

二、人工草地的越冬管护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草地的越冬管护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雪豹生境保护的青海祁连山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一、景观格局研究现状
        二、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研究进展
        三、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四、保护优先区规划研究进展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区域概况
        一、地质与地貌
        二、气候条件
        三、水资源状况
        四、动植物资源状况
        五、社会经济概况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处理
        一、指示物种选取
        二、数据来源
        三、数据处理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景观格局指数
        二、雪豹生境适宜性评价
        三、保护优先区规划
        四、景观连通性分析
第三章 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第一节 景观指数
        一、斑块类型水平
        二、景观水平
    第二节 研究区景观格局分析
        一、景观构成分析
        二、景观形状分析
        三、景观多样性分析
        四、景观破碎度分析
    第三节 研究区景观评价
第四章 生境适宜性景观评价及保护优先区划分
    第一节 适宜性模型评价及各变量重要性分析
        一、模型预测精度检验
        二、雪豹潜在生境与环境特征变量关系
    第二节 雪豹生境适宜性分布
    第三节 生境适宜性景观评价
        一、雪豹生境土地覆被类型的认定
        二、雪豹生境景观格局评价
    第四节 雪豹保护优先区规划
        一、模型运行
        二、优先区分级
        三、保护空缺分析
第五章 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
    第一节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原则及目标
        一、优化原则
        二、优化目标
    第二节 雪豹生境景观连通性分析
        一、信息提取与处理
        二、景观连通性分析
    第三节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方案
        一、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空间优化
        二、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总量控制
    第四节 优化前后景观指数对比分析
        一、优化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
        二、优化前后景观破碎度对比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2)玉龙县推进生态补偿转移支付面临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进展
        二、国内研究进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生态补偿
        二、生态补偿转移支付
        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第二节 基础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外部性理论
        三、生态环境价值理论
        四、生态资本理论
第二章 玉龙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推进情况
    第一节 玉龙县生态资源现状分析
        一、玉龙县景区概况
        二、玉龙县水源地概况
        三、玉龙县森林概况
        四、玉龙县基本农田概况
        五、玉龙县草甸湿地概况
    第二节 玉龙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原则
        一、坚持公正公平,公开透明原则
        二、坚持科学规划,技术创新原则
        三、坚持高效合理的资源配置原则
        四、坚持绿色发展,生态惠民原则
    第三节 玉龙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政策实施情况
        一、纵向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政策支持
        二、建立县级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办法
        三、探索横向生态补偿转移支付
        四、依托生态补偿助力乡村振兴
第三章 玉龙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问题成因
    第一节 玉龙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补偿模式单一
        二、补偿标准设置不合理
        三、生态补偿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成效不明显
        四、生态补偿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第二节 玉龙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问题成因分析
        一、县级相关责任主体分工不明确,补偿工作很难落到实处
        二、配套政策缺失,制度搭建不完善
        三、补偿资金获取途径单一,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尚未健全
    第三节 玉龙县与贡山县比较分析
        一、贡山县自然地理概况
        二、玉龙县与贡山县资源对比分析
        三、贡山县生态补偿模式
        四、对比结论分析
第四章 国内外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外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实践情况
        一、易北河横向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协议
        二、FONAFIFO生态服务付费
    第二节 国内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的实践情况
        一、浙江省水源地生态补偿模式探索
        二、白沙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模式
    第三节 国内外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的启示
        一、因地制宜的开展生态补偿工作
        二、完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设计
        三、创新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模式
        四、完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绩效评价体系
第五章 推进玉龙县各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景区
        一、开展景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
        二、完善景区环境保护技术支撑
        三、加强制度建设,创新补偿模式
    第二节 水源地
        一、加强水源地水质监测,合理分配补偿资金
        二、划定水源地保护区,完善饮用水生态补偿机制
        三、探索建立水源地基金项目,引导各方积极参与水资源保护
        四、增大水源地周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节 森林
        一、科学合理规划林区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二、发展特色林区产业经济,拓宽补偿资金来源渠道
        三、明确公益林补偿标准,加大资金使用监管
        四、成立森林管理队伍,开展执法宣传活动
    第四节 基本农田
        一、明确基本农田生态补偿范围,科学完善补偿标准
        二、培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创建绿色农产品品牌
        三、结合地区农业优势探索造血型补偿方式
    第五节 草甸湿地
        一、明确补偿标准,形成合理的补偿机制
        二、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探索多元的补偿方式
        三、完善监督机制,加大宣传力度
第六章 推进玉龙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建立科学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
        一、明确补偿主体和客体,完善补偿标准
        二、科学选择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测算方法
        三、制定有针对性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第二节 建立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绩效评价管理体系
        一、构建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绩效评价体系
        二、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建立绩效评价监督体系
        三、促进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调整专项转移支付项目
    第三节 创新生态补偿模式,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一、结合“绿水青山”,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二、发展生态旅游,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
        三、依托“绿水青山”,打好绿色食品牌
        四、发挥能源优势,打好绿色能源牌
        五、健全“绿水青山”市场交易机制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制度建设是县域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政策实施的重要保证
        二、针对不同生态功能区特点划分,有利于补偿政策的落实
        三、创新补偿模式,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经济发展
    第二节 尚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有待深入
        二、生态补偿绩效评价与管理体系有待建立
        三、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资金运用与县域经济发展结合方式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西安地区低维护花境营造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1.3.1 国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1.3.2 国内研究与发展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框架
2 低维护花境与相关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花境的概念
        2.1.2 低维护花境的概念
    2.2 低维护花境与普通花境对比分析
        2.2.1 应用特点及分类形式对比
        2.2.2 植物选择对比
        2.2.3 设计手法对比
        2.2.4 养护管理对比
    2.3 低维护花境营造相关理论
        2.3.1 新多年生植物造景理论
        2.3.2 CSR植物对策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地区花境应用调查分析
    3.1 西安地区概况
        3.1.1 地理环境概况
        3.1.2 西安花境发展概况
    3.2 调查时间范围及方法内容
        3.2.1 调查时间及范围
        3.2.2 调查方法及内容
    3.3 调查结果分析
        3.3.1 花境植物应用种类分析
        3.3.2 花境植物应用频度分析
        3.3.3 花境应用形式分析
        3.3.4 花境配置方法分析
        3.3.5 花境景观时序变化分析
        3.3.6 花境管理维护分析
    3.4 西安花境应用特点及现存问题
        3.4.1 应用特点
        3.4.2 现存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西安地区低维护花境植物筛选
    4.1 西安地区环境条件分析
        4.1.0 气温条件
        4.1.1 水文条件
        4.1.2 日照条件
        4.1.3 土壤条件
    4.2 初步筛选
        4.2.1 初步筛选标准
        4.2.2 筛选结果
    4.3 低维护花境植物综合筛选体系
        4.3.1 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4.3.2 指标权重的计算
        4.3.3 综合评价分值计算
        4.3.4 筛选结果及分析
        4.3.5 主推植物设计应用分类
    4.4 本章小结
5 西安地区低维护花境的营造方法
    5.1 低维护花境营造思路
    5.2 设计场地立地条件分析
    5.3 设计风格主题确定
    5.4 植物选择
    5.5 低维护花境设计方法
        5.5.1 群落结构设计
        5.5.2 平面设计
        5.5.3 立面设计
        5.5.4 色彩与质感设计
        5.5.5 季相设计
        5.5.6 种植尺度设计
    5.6 养护管理
    5.7 低维护花境不同生境下的配置模式
        5.7.1 阳生旱地型配置模式
        5.7.2 阳生湿地型配置模式
        5.7.3 半阳生旱地型配置模式
        5.7.4 半阳生湿地型配置模式
        5.7.5 阴生湿地型配置模式
    5.8 本章小结
6 西安地区低维护花境设计实践
    6.1 项目设计背景
    6.2 设计场地现状分析
        6.2.1 区位分析
        6.2.2 立地条件及现存问题分析
        6.2.3 场地生境类型划分
    6.3 项目总体方案设计
    6.4 低维护花境方案设计
        6.4.1 阳生旱地型低维护花境设计
        6.4.2 半阳生旱地型低维护花境设计
        6.4.3 阴生湿地型低维护花境设计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Ⅱ 图片索引
附录-Ⅲ 表格索引
附录-Ⅳ 西安地区花境植物调查汇总表
附录-Ⅴ 西安地区低维护花境植物评价指标评分表
附录-Ⅵ 西安地区低维护花境植物综合评分表

(4)煤层气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煤层气开发及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情况
        1.2.1 国外煤层气开发及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情况
        1.2.2 国内煤层气开发及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情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煤层气开发生态环境影响
    2.1 煤层气开发工程组成
        2.1.1 井下抽采
        2.1.2 地面开发
    2.2 煤层气地面开发工艺流程
        2.2.1 建设期工艺流程
        2.2.2 运营期工艺流程
        2.2.3 退役期工艺流程
    2.3 煤层气开发生态环境影响
        2.3.1 建设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3.2 运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3.3 退役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煤层气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研究理论基础
    3.1 煤层气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有关概念
        3.1.1 煤层气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
        3.1.2 煤层气开发生态恢复治理的概念
    3.2 煤层气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要素分析
        3.2.1 煤层气开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分析
        3.2.2 煤层气开发生态恢复治理问题分析
    3.3 煤层气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指标体系的形成
        3.3.1 煤层气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指标体系构建
        3.3.2 煤层气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指标
        3.3.3 煤层气开发生态恢复治理指标
第四章 煤层气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措施研究
    4.1 煤层气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原则
    4.2 建设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4.2.1 选址优化
        4.2.2 工艺先进
        4.2.3 表土保存
        4.2.4 水土保持
    4.3 运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4.3.1 场地绿化
        4.3.2 生态保护
    4.4 退役期生态环境恢复措施
        4.4.1 工程复垦
        4.4.2 土壤修复
        4.4.3 植被恢复
        4.4.4 植被管护
    4.5 其他防治措施
第五章 实例研究
    5.1 马必东区块煤层气开发项目概况
        5.1.1 地理位置
        5.1.2 项目建设概况
    5.2 马必东区块煤层气开发环境背景调查
        5.2.1 自然环境概况
        5.2.2 生态环境概况
        5.2.3 社会环境概况
    5.3 马必东区块煤层气开发生态环境影响
        5.3.1 建设期生态环境影响
        5.3.2 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
        5.3.3 退役期生态环境影响
    5.4 马必东区块煤层气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措施
        5.4.1 建设期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措施
        5.4.2 运营期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措施
        5.4.3 退役期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措施
    5.5 措施效果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湿地中的水鸟生境岛设计 ——以苍鹭、黑水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水鸟栖息地恢复与重建研究现状
        1.3.2 水鸟生境岛设计研究现状
        1.3.3 小结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水鸟资源分析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北京地区自然环境概况
        2.1.2 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自然环境概况
    2.2 水鸟资源分析
        2.2.1 北京地区水鸟资源
        2.2.2 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水鸟资源
        2.2.3 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水鸟生境分析
    2.3 目标物种确定
3 水鸟生境岛设计原则及方法
    3.1 设计原则
    3.2 影响生境岛设计的主要因素
        3.2.1 目标物种习性
        3.2.2 环境因素
    3.3 水鸟生境岛设计方法
        3.3.1 面积确定
        3.3.2 位置选择及形状设计
        3.3.3 地形设计
        3.3.4 驳岸设计
        3.3.5 植物配置
4 目标物种习性及适应生境分析
    4.1 苍鹭
        4.1.1 觅食行为
        4.1.2 干扰敏感度
        4.1.3 筑巢及繁殖习性
    4.2 黑水鸡
        4.2.1 觅食行为
        4.2.2 干扰敏感度
        4.2.3 筑巢及繁殖习性
5 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生境岛设计
    5.1 设计背景及红线范围
    5.2 设计依据
    5.3 设计前提与目标
        5.3.1 设计前提
        5.3.2 设计目标
    5.4 场地分析
    5.5 生境岛设计
        5.5.1 选址
        5.5.2 生境岛设计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6)榆林市草原害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草原害虫种类及其对草原的危害
        1.1.1 草原蝗虫
        1.1.2 草原毛虫
        1.1.3 其它害虫
    1.2 草原虫害防治技术概述
        1.2.1 监测预警技术
        1.2.2 化学药剂防治
        1.2.3 物理防治
        1.2.4 生物防治技术
        1.2.5 综合生态调控
        1.2.6 飞播防治
    1.3 草原害虫防治存在的问题
        1.3.1 草原保护建设工作有待加强
        1.3.2 监测预警薄弱
        1.3.3 财政支持有限,科技支撑不足
        1.3.4 生物制剂品种和剂型较少
    1.4 草原害虫的可持续治理
        1.4.1 以生物防治为主题,制定中长期生态治理规划
        1.4.2 加强虫害规律性研究与资源化利用
        1.4.3 可持续控制区域性生物灾害,调整草地管理措施
        1.4.4 做好宣传工作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榆林草原害虫种类分布与年发生动态
    2.1 调查地区 2015-2017 年降雨量数据
    2.2 调查与防治对象
    2.3 研究方法
        2.3.1 样点选择
        2.3.2 害虫种类与年发生动态调查
    2.4 数据统计分析
    2.5 害虫种类与分布
    2.6 主要害虫的年发生动态
        2.6.1 蝗虫类
        2.6.2 蛾类
        2.6.3 甲虫类
        2.6.4 半翅类
    2.7 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章 榆林草原害虫无人机防治与生物防治研究
    3.1 防治研究材料
        3.1.1 无人机防治药剂与器械
        3.1.2 生物防治实验材料
    3.2 防治实验方法
        3.2.1 无人机防治方法
        3.2.2 生物防治实验方法
        3.2.3 数据统计分析
    3.3 防治效果分析
        3.3.1 无人机施药防治试验效果分析
        3.3.2 生物防治实验效果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多源数据的庐山国家级自然保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1.2.2 植被遥感提取研究
        1.2.3 植被覆盖信息遥感定量估算
        1.2.4 植被时空演变及其机理分析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的基础理论
        2.1.1 植被演变理论
        2.1.2 遥感技术与理论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4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 研究的技术方法
        2.2.1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2.2.2 NDVI特征分析方法
        2.2.3 竹林遥感分类方法
        2.2.4 竹林时空演变分析方法
    2.3 研究区概况
        2.3.1 位置与范围
        2.3.2 自然资源情况
        2.3.3 社会经济情况
    2.4 数据源及其处理
        2.4.1 数据源介绍
        2.4.2 数据处理
3. 土地利用/覆被多层次信息遥感提取
    3.1 土地利用分类
        3.1.1 数据准备
        3.1.2 土地利用分类图
        3.1.3 分类结果验证
    3.2 植被覆盖NDVI特征分析提取方案
        3.2.1 数据准备
        3.2.2 植被覆盖NDVI特征分析
    3.3 典型植被——竹林信息遥感提取
        3.3.1 数据准备
        3.3.2 竹林定量提取流程
        3.3.3 提取结果与精度
        3.3.4 提取结果分析
4. 庐山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4.1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
        4.1.1 近30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4.1.2 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分析
        4.1.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动态程度分析
        4.1.4 不同功能分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综合动态程度分析
    4.2 植被覆盖NDVI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4.2.1 庐山自然保护区NDVI时间变化特征
        4.2.2 近30年NDVI均值空间分布特征
        4.2.3 近30年NDVI变化趋势分布特征
        4.2.4 近30年NDVI变化趋势显着性耦合分析
        4.2.5 近30年NDVI变异性合分析
    4.3 典型植被一一竹林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4.3.1 庐山保护区近30年竹林时间变化特征
        4.3.2 庐山保护区近30年竹林空间变化特征
    4.4 小结与讨论
5. 庐山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时空演变驱动机理分析
    5.1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5.1.1 立地因子
        5.1.2 气象因子
        5.1.3 人为活动因子
    5.2 植被覆盖NDVI时空演变驱动力分析
        5.2.1 立地因子
        5.2.2 气象因子
        5.2.3 人为活动因子
    5.3 典型植被——竹林时空演变驱动力分析
        5.3.1 竹林质心迁移距离和方向
        5.3.2 竹林质心迁移驱动力分析
    5.4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机理分析
    5.5 小结与讨论
6. 庐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时空演变预警分析
    6.1 基于NDVI时空演变森林植被变异性预警分析
        6.1.1 庐山自然保护区NDVI变异特征
        6.1.2 庐山自然保护区NDVI变异性预警分析
    6.2 基于竹林时空演变趋势的保护区重点野生植物保护预警机制
        6.2.1 庐山自然保护区重点野生植物时空分布特征
        6.2.2 庐山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与周围竹林最小距离分析
        6.2.3 庐山自然保护区重点野生植物保护预警机制
    6.3 小结与讨论
7. 庐山自然保护区优化方案分析
    7.1 庐山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经营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7.2 庐山自然保护区优化方案分析
        7.2.1 庐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质量优化分析
        7.2.2 庐山自然保护区边界优化分析
        7.2.3 庐山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优化分析
    7.3 小结与讨论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
    8.3 研究展望
9.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景观格局对新疆克拉玛依林场杨细蛾及其天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杨细蛾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1.3 草蛉和胡蜂的捕食特性
        1.3.1 草蛉的捕食特性
        1.3.2 胡蜂的捕食特性
    1.4 景观生态学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1.4.1 景观生态学和景观病理学概述
        1.4.2 景观生态学中尺度效应与病虫害的关系
        1.4.3 林分特征对病虫害及害虫天敌的影响
        1.4.4 景观特征对病虫害及害虫天敌的影响
        1.4.5 景观特征对害虫及其天敌影响的尺度效应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内容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植被情况
        2.1.4 土壤情况
        2.1.5 林木害虫调查区域
        2.1.6 调查区域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3 林分特征对杨细蛾、草蛉和胡蜂的影响
    3.1 样地设置
    3.2 杨细蛾、草蛉和胡蜂的调查
    3.3 数据分析
    3.4 结果
        3.4.1 杨细蛾虫口密度、草蛉和胡蜂数量
        3.4.2 俄罗斯杨叶片受害率整体分布情况
        3.4.3 不同林分类型俄罗斯杨叶片受害率情况
        3.4.4 林分结构对俄罗斯杨叶片受害率的影响
        3.4.5 林分草本特征对草蛉和胡蜂数量的影响
    3.5 小结
4 景观组成和景观多样性对杨细蛾、草蛉和胡蜂的影响
    4.1 样地设置
    4.2 杨细蛾、草蛉和胡蜂的调查
    4.3 斑块类型调查
    4.4 景观调查
    4.5 数据分析
    4.6 结果
        4.6.1 不同斑块类型间杨俄罗斯杨叶片受害率情况
        4.6.2 不同时期杨细蛾种群增长率整体分布情况
        4.6.3 草蛉和胡蜂数量
        4.6.4 景观特征
        4.6.5 草蛉、胡蜂数量与景观变量之间的关系
        4.6.6 杨细蛾种群增长率与景观变量之间的关系
        4.6.7 杨细蛾种群增长率与草蛉、胡蜂数量之间的关系
        4.6.8 俄罗斯杨人工林杨细蛾虫口密度预测模型
    4.7 小结
5 结论
6 讨论
    6.1 林分特征对杨细蛾的影响
    6.2 斑块类型对杨细蛾的影响
    6.3 景观组成和景观多样性对天敌的影响
    6.4 景观空间尺度对天敌的影响
    6.5 天敌对害虫的抑制作用
附录
    附录A 研究区固定样地信息表1
    附录B 研究区固定样地信息表2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校外导师简介
致谢

(9)云南昭通高寒山区大山包草地建植及管理利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条件
2 人工草地建植
    2.1 人工草地建设历程
    2.2 人工草地建植模式
    2.3 人工草地建植技术
        2.3.1 地面处理
        2.3.2 草种选择
        2.3.3 播种方式
        2.3.4 草种组合
        2.3.5 种子处理
        2.3.6 施肥
        2.3.7 播种方法
        2.3.8 播种期
3 草地管理利用
    3.1 正确的放牧时间
    3.2 适宜的载畜量
    3.3 适宜的利用率
    3.4 利用率的确定
    3.5 划区轮牧
4 草地生产力水平
    4.1 天然草地生产力水平
    4.2 人工草地生产力水平
5 草牧业发展的构想

(10)越冬栖息地生境结构如何影响黑颈鹤的数量与分布:以寻甸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黑颈鹤遭受栖息地减少的严重威胁
        1.1.2 寻甸黑颈鹤及其研究现状
    1.2 相关研究进展
        1.2.1 栖息地生境结构对鸟类产生多重影响
        1.2.2 黑颈鹤数量和分布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及目的意义
    1.4 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和目标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特征
    2.4 水文情况
    2.5 土壤情况
    2.6 生物资源
        2.6.1 植物资源
        2.6.2 动物资源
    2.7 社会经济
3 研究方法
    3.1 确定调查点和研究层次
        3.1.1 研究年份和层次的选取和设置
        3.1.2 调查点的选择和设置
    3.2 黑颈鹤越冬种群数量和分布的调查
        3.2.1 查阅历史资料和相关文献
        3.2.2 野外调查
        3.2.3 访问调查
        3.2.4 分析对比
    3.3 生境类型的遥感解译
        3.3.1 遥感影像处理流程
        3.3.2 遥感影像获取
        3.3.3 遥感影像预处理
        3.3.4 土地类型分类系统的建立
        3.3.5 遥感影像解译及分类后处理
    3.4 黑颈鹤越冬栖息地生境结构特征研究方法
        3.4.1 生境类型面积特征研究方法
        3.4.2 景观格局特征研究方法
    3.5 栖息地生境结构与黑颈鹤数量相关性分析研究方法
        3.5.1 生境类型面积占比与黑颈鹤数量相关性分析
        3.5.2 景观格局与黑颈鹤数量相关性分析
    3.6 栖息地生境结构影响黑颈鹤数量和分布的机制的研究方法
        3.6.1 不同生境类型食物可利用差异调查
        3.6.2 不同生境类型便利性差异调查
        3.6.3 不同生境类型受干扰程度差异调查
4 结果与分析
    4.1 黑颈鹤的数量和分布
    4.2 黑颈鹤越冬栖息地的生境结构特征
        4.2.1 生境类型面积特征
        4.2.2 景观格局特征
    4.3 栖息地生境结构与黑颈鹤数量相关性分析
        4.3.1 生境类型面积占比与黑颈鹤数量相关性分析
        4.3.2 景观格局与黑颈鹤数量相关性分析
    4.4 栖息地生境结构影响黑颈鹤数量和分布的机制
        4.4.1 不同生境类型食物可利用差异影响黑颈鹤数量和分布
        4.4.1.1 不同生境类型的食物储存差异
        4.4.1.2 不同生境类型的土壤紧实度差异
        4.4.2 不同生境类型的便利性影响黑颈鹤的数量和分布
        4.4.3 不同生境类型受干扰程度影响黑颈鹤的数量和分布
5 讨论
    5.1 耕地和沼泽草甸生境特征与黑颈鹤数量和分布有关
    5.2 栖息地生境食物可利用性、便利性和受干扰差异决定黑颈鹤数量和分布
    5.3 黑颈鹤的越冬栖息地最佳景观结构构建
6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工作
致谢

四、人工草地的越冬管护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雪豹生境保护的青海祁连山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研究[D]. 李芳菲.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玉龙县推进生态补偿转移支付面临问题及对策研究[D]. 木洁.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西安地区低维护花境营造方法研究[D]. 尹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7)
  • [4]煤层气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研究[D]. 雷红娟.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5]湿地中的水鸟生境岛设计 ——以苍鹭、黑水鸡为例[D]. 张漫君.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1)
  • [6]榆林市草原害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D]. 刘海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7]基于多源数据的庐山国家级自然保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机理研究[D]. 钟滨. 江西农业大学, 2019
  • [8]景观格局对新疆克拉玛依林场杨细蛾及其天敌的影响[D]. 王佳琳.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9]云南昭通高寒山区大山包草地建植及管理利用技术[J]. 伍祥文. 农村实用技术, 2019(05)
  • [10]越冬栖息地生境结构如何影响黑颈鹤的数量与分布:以寻甸山区为例[D]. 张亚男. 云南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人工草地越冬管理与保护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