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助推山东海化发展

循环经济助推山东海化发展

一、循环经济推动山东海化大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马菁[1](2020)在《内蒙古远兴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天然碱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有着“化工之母”美誉的纯碱在快速发展,引领着中国工业发展水平不断突破,然而生产能力的大幅扩张使我国纯碱行业步入产能过剩的困境,竞争态势日趋激烈。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环保政策的严格要求,纯碱行业很可能面临重新洗牌。当前中国纯碱工艺是由天然碱法、氨碱法和联碱法三种方法并存。其中天然碱法独特的低成本、质量优、环境利好的优势,更加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未来天然碱企业将会粉墨登场,为进一步优化纯碱产业结构做出巨大贡献。内蒙古远兴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家天然碱生产企业,责任重大,其发展战略和竞争战略的探究分析对纯碱行业来说意义深远。本文以内蒙古远兴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为对象,在描述公司现状的基础上,剖析提炼出该公司天然碱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助PEST模型、五种竞争力分析工具,对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进行分析,得出其所面临的机遇与威胁,并运用比较分析法对公司内部的资源、能力条件给予充分分析,比较其竞争优势与劣势;综合运用SWOT分析工具,研究得出内蒙古远兴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天然碱业务的竞争战略,即以成本领先为主、差异化为辅的组合竞争战略;最后,从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文化品牌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战略实施保障举措。通过本文研究,以期为内蒙古远兴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天然碱业务的竞争战略决策提供参考,使企业进一步提升行业竞争地位。同时对纯碱市场结构优化、实现可持续绿色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王成韦[2](2019)在《基于超网络的城市化发展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没有任何一个经济社会进程能够像城市化一样创造出如此多的机会,不论是对产业的发展还是就业的促进,城市化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城市化已经成为我国继工业化之后新的经济发展引擎,国家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双引擎驱动的新成长阶段。随着区域性贸易自由化、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以及新一轮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资金、信息、人员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内、产业间不断流动、集中和分配。城市的发展已经超越自身界限,涉及地理空间、经济空间和行为主体等多个层面。不同属性和层次的主体(产业、企业和城市等)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迥异,并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使得不同属性主体在层内和层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在此背景下,厘清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要素主体关系以及识别影响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主体及其关联组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城市群为基础发展城市化既是提升我国城市化整体水平的内在要求,又是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选择。城市经济发展问题涵盖产业、企业和城市等不同属性和层次的经济主体及其关系结构,可视为以产业关联为基础的企业和城市等多属性、多层次主体间的关系整合问题。其中,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是企业业务交流和城市经贸往来的内在基础;企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是产业组织网络的高级细分形态,依赖产业空间集聚的同时也对城市经济产生动态影响,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实现;城市承载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具体反映着贸易与合作的效率与效能,是产业关联和企业发展的最终体现。城市内、外要素主体的关联强度和结构表征着资源要素整合和劳动地域分工程度,关键要素主体的辐射带动能力与功能支撑作用影响着城市化发展的效率和效益。因此,在推进城市化发展,制定城市化战略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群内产业、企业和城市等主体及其层内和层间关联结构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基于城市群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化发展的研究中必须要开启新的视角,关注城市发展的宏观背景、影响因素、内在机制以及结构演进趋势。本文对城市群经济系统内的各层次要素主体归纳在一个框架下进行整合,在综合考虑城市间的产业投入产出关系和企业业务往来关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采用超网络思想研究城市化发展问题。超网络存在于由很多单一网络相交织形成的现实系统之中,其可更全面描述复杂系统,逐步成为研究现实问题的新方法。因此,本文引入超网络分析方法,基于城市群经济系统构建城市化发展超网络模型,并从关联结构视角刻画和描述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各层次主体的层内、层间交互关系,这对制定科学有效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讲,本文主要完成以下研究内容:(1)分析多属性要素主体关联对城市化发展影响的内涵和机理,构建城市化发展超网络模型。城市群作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群内的产业、企业和城市及其关联结构是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关键要素,城市群内要素主体关联的本质是在产业和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合作网络,核心是跨区域的资源整合与协同,基础是地区产业存在的投入产出关系。因此,本文第3章在分析城市群内要素主体及其关系对城市化发展影响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产业、企业和城市关联网络,并根据其内在的属性和逻辑关系,基于超网络理论耦合三层要素主体关联构建城市化发展超网络模型。(2)设计城市化发展超网络的层内和层间结构度量指标。经济含义清晰且可操作的城市化发展超网络模型的构建,不仅需要明确的应用目标和合理的描述工具,也包括指标设计和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从多个维度分析揭示产业、企业和城市等主体内部及其间的关联结构,测度城市群内单层次和多层次要素关联结构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如基于子网络局部关联结构指标(节点度、点介中心性和边介中心性)可以从层内关联的视角识别层内关键节点和连边,基于子网络整体关联结构指标(基础关联结构、核关联结构和循环关联结构)可以识别单层网络中的关键支撑结构,基于超网络局部关联结构指标(节点超度和强度中心性)可以从层间关联的视角,识别层间交互的关键节点,基于超网络整体关联结构指标(超边度、超边相似度和超边距离)可以识别系统中影响力最强的产业、企业和城市组合。这些主体关联的结构特征可以为制定城市化发展战略以及促进城市经济协同发展提供定量依据。(3)对影响山东省城市化发展的省内、外要素及其关联结构进行应用研究。山东省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实现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山东省城市化的发展不仅需要省内要素主体的协同,也离不开省外要素主体支撑,因此,通过构建山东省自身以及分别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要素关联的城市化发展超网络,分析要素主体间的关系及结构,找出支撑山东省城市化发展的省内、外关键产业、企业和城市及其组合。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山东城市化发展中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验证了城市化发展超网络模型构建方法和指标计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文具有如下创新点:(1)从产业、企业和城市关联视角分析城市化发展问题。文中研究了城市群内的产业、企业和城市等不同属性主体的层内和层间关联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首先,明确了产业、企业和城市等主体的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影响城市化发展的要素主体关联从单属性、单层次主体关联扩展到多属性、多层次主体间的关联。进而,基于要素关联关系定义城市化发展的内涵为:通过城市群经济系统内多属性、多层次要素主体的有序关联运动促使其在子系统层内和层间形成有序的关联和集聚,并找出子系统层内和层间的关键节点和结构,发挥其核心辐射带动作用,从而实现城市群经济的多层次、多方面的互惠共赢和经济结构优化,最终推进城市化的发展。(2)将超网络的思想融入城市化发展模型构建中。超网络为研究社会经济生活中包含多属性、多目标、跨层级等特征的主体关联结构提供了有效工具。本文基于超网络理论抽象城市群经济系统,将产业、企业和城市等不同属性的要素主体纳入到统一的框架中进行分析,构建了包含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主体、反映城市化过程中的单层次内和跨层次间的要素主体关联超网络模型。并以山东省城市化发展超网络为例进行应用研究,进而为识别山东城市化发展中的关键产业、核心企业和重要城市,并确定辐射力广、支撑性强的产业、企业和城市组合提供了模型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城市化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3)设计了经济含义清晰且可操作的层内和层间结构度量指标。文中从多个维度分析揭示产业、企业和城市等主体内部及其间的关联特征,找出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关键要素主体及其关联结构。具体指标包括基于子网络局部关联结构指标(节点度、点介中心性和边介中心性)、基于子网络整体关联结构指标(基础关联结构、核关联结构和循环关联结构)、基于超网络局部关联结构指标(节点超度和强度中心性)以及基于超网络整体关联结构指标(超边度、超边相似度和超边距离),文中并对山东省城市化发展超网络结构进行实例计算,找出了影响山东城市化发展的省内、省外关键要素主体及其关联组合。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城市化发展指标设计体系。

翟晓东[3](2019)在《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融合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经济新常态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目前面临的要务之一,产业结构调整是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山东省是经济大省,也是传统产业大省,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都偏重,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偏大,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凸显,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深度融合,是实现“到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步走在全国前列”目标的关键。论文在全面梳理国内外文献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和新时代融合发展理论为支撑,首先基于2002年、2012年及2017年截面数据,对山东17个城市和四个区域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总体状况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发现尽管不同城市多个指标存在一定差距,但从区域城市群角度来看,各指标差距不大;纵向比较发现各城市和各区域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均呈现稳步提升态势,这表明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融合发展的基本条件已经形成。在定性归纳基础上,论文分别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为各指标客观赋权,整理山东省17个城市2000-2017年相关指标数据并标准化,聚合得到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层和各系统层指数,为定量分析奠定数据基础。基于评价结果,论文分别对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层指数和系统层指数样本期内变动态势进行考察。在目标层指数考察过程中,从不同维度对省域、区域和市域三个层面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以时间维度考察的目标层指数在样本期内均呈现出波动上升态势,以两目标层指数联立形成的二维坐标则呈现出更多样化的变动态势,根据变动态势特征可归纳为倾斜爬升型、垂直爬升型、水平爬升型及中部盘旋型四种类型。在系统层指数考察过程中,分别对四种类型代表性城市两目标层指数受各系统层指数变动的影响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经济和谐、产业就业人员变动等系统层指标分别是导致生态文明建设指数与产业结构调整指数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基于对两指数目标层和系统层变动态势的考察,可初步判断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已呈现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融合发展态势。为进一步判断山东省17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融合发展程度,论文对两指数相关性、耦合度、交互影响及双向因果关系进行分析。首先对17城市两指数散点图和相关系数进行考察,发现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数与产业结构调整指数存在强正相关性;其次,采用耦合度模型对各城市两指数的耦合特征进行测算,结果发现尽管不同城市两指数协调度与发展度存在一定差别,但两指数耦合度均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良性发展态势;再次,通过构建不变系数和变系数固定效应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结果发现山东省整体两指数间存在显着的正向促进交互影响,不同类型城市两指数尽管也存在正向促进交互影响,但显着水平上差别较大;最后,采用Bootstrap模型选取四种类型典型城市进行双向因果关系检验,发现部分倾斜爬升型城市两指数已呈现出双向因果关系特征,其他类型城市两指数为单向因果关系或不具有因果关系特征。基于相关性、耦合度、交互影响及双向因果关系研究结果,可推断出倾斜爬升型城市两指数已达到较高融合发展度,其他三种类型城市两指数则处于从中等向较高融合度过度阶段。综合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融合发展基本条件、基本态势和基本程度的评价结果,论文依据评价体系各指标,从省域、区域和市域三个层面对促进两者深度融合提出对策建议:省域层面应重在统筹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点;区域层面则重在发挥集群效应,培育生态型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市域层面则根据所属类型,垂直爬升型重在“先破”,继续打破传统产业,水平爬升型重在“先立”,继续建设生态基础设施,倾斜爬升型重在“保持”,而中部盘旋型则重在“培育”新型生态类产业。

张蓁[4](2018)在《S集团战略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八大之后的五年,随着国家国企改革政策的出台和后经济危机时代市场持续好转,国家要求省属国企开展董事会职权试点、提质增效、瘦身强体等变革工作。S集团作为河北省骨干企业,在河北省首当其中担负起董事会职权试点这一任务。鉴于以上情况,一方面,S集团有着外部良好的政策因素,另一方面,S集团对变革发展有着强烈的愿望和动机,希望通过实施战略变革提升内部动力,实现经济效益持续发展的目标。本论文以S集团战略变革为研究对象,利用PEST及迈克尔.波特五力模型等战略管理理论的分析方法,结合当前我国纯碱化纤行业形势对S集团外部环境进行全面研究和分析;还通过对企业管控模式、基础管理以及核心竞争力等几个方面对S集团的内部环境要素进行分析;在此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方法制定出符合S集团领导层发展理念、切合企业实际的防御型发展战略;最后对S集团新战略的实现路径、具体措施、计划取得的初步目标及保障策略进行阐述。本文通过对S集团在国企转型背景下的战略变革目标和策略进行分析,提出了国有企业在战略变革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对法人治理结构、管控模式和融资渠道的建设和完善,通过本文也希望为其他国有企业战略变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衣庆焘[5](2017)在《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模式研究 ——兼论新疆地区产业生态化治理模式选择》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破坏,具有依赖资源发展产业特征的地区,诸如新疆、内蒙、山西等省份,亟待找到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对现有的资源型产业园区进行生态化改造。然而,国内外的生态工业园(区)的理论研究都少有针对资源型产业园区,形成系统深入的生态化治理模式的研究成果,国内在实践中也出现了简单照搬国内外生态工业园运作模式的状况。为了探寻上述问题的理论答案,本研究依据工业生态理论,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群组案例分析等方法,试图从错综复杂的资源型产业生态网络中识别出具有规律性的生态化治理模式。研究内容包括:典型案例的基础内容分析;典型案例生态化治理模式的归纳;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特征及规则;以及新疆地区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模式选择等。首先,对卡伦堡、山东九发等28个案例的物质流交换关系,并参照国内对工业产业园区的研究结论,归纳出单产主导型、多产混合型、资源再生型、农产品加工与生活混合社区等四种产业园(区)类型;其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绘制出28个资源型生态工业园(区)的案例的生态化网络图,并采用UCINET软件,计算出所有案例的整体网络密度、网络平均距离、网络凝聚力指数、网络向外/向内中心度、节点企业的中心度等指标数据;第三,通过分析案例的社会网络特征,归纳出五种彼此具有显着差异的资源型产业生态化治理模式:分别是副产品链拓展治理模式、废弃物集中分解治理模式、产品加工自循环治理模式、固废再利用主导型治理模式和主产品链延伸治理模式。研究结果发现,五种资源型产业生态治理模式所适用的产业类型和园区类型各不相同,并且在产业网络中的分解者所处的地位、物质流向内向外趋势、主体之间的物质流交换关系数量、产业链延伸方式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能够据此提出不同治理模式的适用条件和治理规则。最后,在分析新疆地区的自然禀赋、资源型产业(包括园区)生态化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运用上述理论研究结果,提出了新疆地区的生态化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新疆地区可以将石油天然气化工、煤化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棉纺/纺织/轻纺、光伏和风电产业作为开展生态化治理的主要资源型产业,多数情况下首选副产品链拓展模式作为治理手段。本研究从生态化治理的视角分析资源型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结果是对现有资源型产业和生态工业园理论的补充,对我国典型的资源依赖地区的产业升级改造具有借鉴价值。

孙振磊[6](2014)在《山东海化集团热电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优先发展大中城市、工业园区热电联产机组的战略方针。节能、环保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热电联产以其显着的节能效应和环保效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得到了较快发展。在发展清洁能源,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推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改善供热状况和冬季环境质量,更好地为改善民生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山东海化集团热电公司机组容量偏低,自动化程度不够先进,机组的经济性低于电力系统同类电厂,存在着人员经验不够丰富,人员的新老更新能力差。山东海化集团主导产业发展遭遇其发展史最萧条的市场环境,山东海化集团热电公司更是在面临外部市场竞争环境的和内部资源的竞争能力较低的双重压力,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提高热电厂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综合竞争能力,这是山东海化集团热电公司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在上述背景下,对山东海化集团热电公司热电联产发展战略问题进行分析阐述,通过制定切实有效的发展战略并且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必将推动山东海化集团热电公司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在明确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的基础上,分析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阐述了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理论。然后对山东海化集团热电公司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并运用SWOT分析法,就企业的优劣势及面临的机遇威胁进行了分析,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最后根据战略目标制定山东海化集团热电公司战略实施方案,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营管理、安全管理、设备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给出企业战略制定了具体措施,保证了山东海化集团热电公司制定出的发展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陈耀辉[7](2014)在《福建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海洋循环经济作为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逐渐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首次在专门章节提出要在海洋领域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涉海企业加大海洋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研发和应用等方面的投入,引导园区及企业开展海洋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福建省已将海洋经济作为未来经济社会的战略力量,努力建设海峡西岸蓝色经济试验区。如何在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研究和推广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注重对海洋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对海洋环境的有效保护,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互动关系,是福建省实施“海洋强省”战略的关键。文章首先论述了研究福建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探讨循环经济理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对构建福建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指导意义;其次,对福建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包括总结福建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已取得的的初步成效,探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再次,对国内外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对福建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启示;第四,从产业发展的视角出发,提出建立福建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总体框架、产业重点、区域布局及模式创新,围绕海洋渔业(包含海水养殖业、海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综合利用业、船舶拆解与再制造业、滨海旅游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提出福建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依据上述各产业资源环境优势和发展状况,构建其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最后,从建立并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支撑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和宣传教育体系等方面入手,提出加快福建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杨慧[8](2013)在《黄河三角洲品牌生态系统建设研究》文中指出现代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品牌经济”,所谓品牌经济,就是以品牌为核心力量,整合各种经济资源,带动整个经济高效运行的一种经济形态。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代表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形象。随着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开发和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政策的支持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积极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对于黄河三角洲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和产品质量水平,增强黄河三角洲企业和品牌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技术路线以及创新点。本章是全文的纲领。第二章是对品牌生态系统的基础理论进行分析。阐述品牌生态系统的概念、各类利益相关者及构成,对品牌生态因子及其品牌生态位进行详细解释,借鉴复杂适应系统原理,分析品牌生态系统的特征。本章为后面的实证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是实证分析,介绍黄河三角洲地区品牌建设情况。通过对该地区品牌现状分析,发现在构建品牌生态系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为接下来的实证分析做好铺垫。重点分析黄河三角洲地区3个典型品牌群落——纺织服装、重化工、农产品品牌群落的建设情况,说明品牌群落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谐共生的关系,促进整个品牌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本章是全文的重点。第四章是提出黄河三角洲品牌生态系统的构建策略。通过对该地区典型品牌群落的分析,论述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在构建品牌生态系统中应采取的措施,以促进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第五章是结论与展望。

宋建斌[9](2011)在《黄河三角洲海洋化工产业集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盐被称为化工之母,是海洋化工业制造纯碱、氯碱等产品的基本原料。黄河三角洲地区拥有我国沿海最丰富的盐业资源,海盐、卤水等化工资源居全国第一。黄河三角洲发展海洋化工产业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雄厚的产业基础。目前,黄河

刘长灏[10](2011)在《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循环经济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和可操作模式,是我国实践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目前,我国循环经济正步入全面、深入发展的重要阶段。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使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以及《循环经济促进法》中科学编制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是当前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任务。这意味着,循环经济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实施,或者说循环经济需要向更大范围扩展。在这种背景下,迫切需要结合我国循环经济实践经验和当前任务,立足我国实际,深化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提炼具有共性的理论问题。输入输出是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代表了循环经济系统的开放性以及循环经济超越系统边界、向更大的系统范围扩展的过程。国内外的循环经济实践表明,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不断超越系统边界的过程。循环经济的发展并非仅局限于系统内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更多的还体现于系统边界的输入输出,这是循环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是循环经济实质的直观反映,并与当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密切相关。研究循环经济的输入输出问题,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论文在全面系统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基于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从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现象中提炼出具有共性的问题——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从多学科的角度,在理论基础、理论内涵、驱动机制、边界与输入输出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构建了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的理论框架,并将其应用于循环经济系统改善这一该领域中的重要问题。结合案例分析,对构建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论文研究,以期为我国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的借鉴。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系统分析和归纳发现,循环经济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理论体系,目前在理论研究方面仍大多处于探讨阶段,尚未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开展循环经济的理论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未见有文献提出循环经济输入输出这一研究问题并对其内涵进行系统分析和论述,更未将其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展开研究。归纳总结了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哲学理论、生态学理论、经济学理论、系统学理论和热力学理论的相关内容。这些内容为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在对相关研究文献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循环经济的系统特征;对循环经济系统、区域循环经济以及区域循环经济系统分别进行了定义;从一般性和具体性两个方面对循环经济系统类型进行了划分;通过分析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提出了循环经济系统的基本结构,进而系统分析了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的内涵;对循环经济输入输出的主要要素进行了分类。研究了循环经济输入输出的驱动机制。揭示了循环经济输入输出的三大驱动机制,即自然驱动、市场驱动和政府驱动。从生态功能的角度,分析了循环经济输入输出的自然驱动机制;基于经济全球化和规模经济理论,分析了市场对循环经济输入输出的驱动作用;运用组织社会学的制度同构理论,研究了体现政府驱动的强制同构机制。并分别结合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现实中循环经济的输入输出,是在这三种驱动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同时,建立了与三种驱动机制相对应的循环经济输入输出的驱动目标函数,用于对循环经济输入输出的驱动目标进行优化。从系统边界的视角,研究了循环经济系统边界与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对系统边界和组织边界研究文献的分析归纳,从系统外部者和系统参与者两个角度分别对循环经济系统边界进行了定义。分析了循环经济系统边界与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重点从制度、技术、心理三个方面,分析归纳了影响循环经济系统边界及输入输出的因素。运用新兴的系统工程理论——界壳论,研究并建立了表征循环经济系统开放的模型——循环经济系统的开放度。将通过对上述问题研究所构建的理论框架应用于解决当前循环经济及国际工业生态学研究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循环经济系统的改善问题。这一问题,虽然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但尚缺少相应的思路和方法。基于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提出了改善循环经济系统的三层面方法,包括企业层面、企业间层面(工业生态系统层面)和区域层面。分析归纳了三层面方法实施的三个阶段:区域培训和调研(阶段一)、实施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阶段二)和编制区域生态工业及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阶段三)。对三层面方法实施的条件、效果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最后,运用以上研究构建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以我国海化循环经济系统为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基于循环经济输入输出的驱动机制和边界与输入输出的研究,对海化循环经济系统发展中的超越行业边界进行了实证分析;运用基于输入输出问题建立的改善循环经济系统的三层面方法,对海化循环经济系统的水循环改善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循环经济推动山东海化大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循环经济推动山东海化大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远兴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天然碱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础理论与分析工具
        1.2.1 竞争战略理论
        1.2.2 主要分析工具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内蒙古远兴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天然碱业务发展现状评述
    2.1 内蒙古远兴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2.2 内蒙古远兴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天然碱业务发展现状
        2.2.1 组织结构
        2.2.2 经营情况
        2.2.3 产品情况
        2.2.4 市场情况
    2.3 内蒙古远兴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天然碱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内蒙古远兴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天然碱业务竞争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策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技术环境分析
        3.1.4 社会环境分析
        3.1.5 资源生态环境分析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行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3.2.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3.2.3 行业发展趋势
    3.3 机遇与威胁分析
        3.3.1 机遇分析
        3.3.2 威胁分析
第四章 内蒙古远兴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天然碱业务竞争条件分析
    4.1 资源条件分析
        4.1.1 原料资源
        4.1.2 资本资源
        4.1.3 技术资源
        4.1.4 人才资源
        4.1.5 品牌资源
    4.2 能力条件分析
        4.2.1 生产能力
        4.2.2 盈利能力
        4.2.3 研发能力
        4.2.4 营销能力
    4.3 优势与劣势分析
        4.3.1 优势分析
        4.3.2 劣势分析
第五章 内蒙古远兴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天然碱业务竞争战略选择
    5.1 SWOT分析
    5.2 内蒙古远兴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天然碱业务竞争战略
    5.3 内蒙古远兴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天然碱业务竞争战略重点
        5.3.1 成本领先实现重点
        5.3.2 差异化重点
第六章 内蒙古远兴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天然碱业务竞争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6.1 科技创新保障
    6.2 人力资源保障
    6.3 企业文化和品牌保障
    6.4 战略合作保障
    6.5 环境保护保障
    6.6 信息化建设保障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超网络的城市化发展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系统论与协同论
        2.1.2 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
        2.1.3 超网络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城市化的内涵
        2.2.2 城市化的动力研究
        2.2.3 城市化战略的选择
        2.2.4 超网络建模研究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基于超网络的城市化发展模型构建
    3.1 基于超网络的城市化发展内涵和特征
        3.1.1 基于超网络的城市化发展内涵
        3.1.2 基于超网络的城市化发展特征
    3.2 基于超网络的城市化发展关键要素和机理
        3.2.1 基于超网络的城市化发展要素
        3.2.2 基于超网络的城市化发展机理
    3.3 城市化发展超网络建模原理
        3.3.1 产业关联网络建模原理
        3.3.2 企业关联网络建模原理
        3.3.3 城市关联网络建模原理
        3.3.4 城市化发展超网络耦合原理
    3.4 城市化发展超网络模型构建
        3.4.1 产业关联网络模型构建
        3.4.2 企业关联网络模型构建
        3.4.3 城市关联网络模型构建
        3.4.4 城市化发展超网络模型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网络结构的城市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4.1 城市化发展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4.2 基于子网络局部关联结构的发展指标
        4.2.1 节点度计算与内涵
        4.2.2 点介中心性计算与内涵
        4.2.3 边介中心性计算与内涵
    4.3 基于子网络整体关联结构的发展指标
        4.3.1 核关联结构计算与内涵
        4.3.2 基础关联结构计算与内涵
        4.3.3 循环关联结构计算与内涵
    4.4 基于超网络局部关联结构的发展指标
        4.4.1 节点超度计算与内涵
        4.4.2 节点强度中心性计算与内涵
    4.5 基于超网络整体关联结构的发展指标
        4.5.1 超边度计算与内涵
        4.5.2 超边相似度计算与内涵
        4.5.3 超边距离计算与内涵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山东省城市化发展超网络模型构建
    5.1 问题描述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2.1 数据处理思路
        5.2.2 产业数据来源与处理
        5.2.3 企业数据来源与处理
        5.2.4 城市数据来源与处理
    5.3 山东省城市化发展超网络子网络构建
        5.3.1 产业关联网络构建
        5.3.2 企业关联网络构建
        5.3.3 城市关联网络构建
    5.4 山东省城市化发展超网络中子网络耦合
        5.4.1 子网络层间逻辑关系
        5.4.2 山东省城市化发展超网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山东省城市化发展超网络结构研究
    6.1 基于子网络局部关联结构的计算与分析
        6.1.1 节点度计算与分析
        6.1.2 点介中心性计算与分析
        6.1.3 边介中心性计算与分析
    6.2 基于子网络整体关联结构的计算与分析
        6.2.1 核关联结构计算与分析
        6.2.2 基础关联结构计算与分析
        6.2.3 循环关联结构计算与分析
    6.3 基于超网络局部关联结构的计算与分析
        6.3.1 节点超度计算与分析
        6.3.2 节点强度中心性计算与分析
    6.4 基于超网络整体关联结构的计算与分析
        6.4.1 超边度计算与分析
        6.4.2 超边相似度计算与分析
        6.4.3 超边平均距离计算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超网络的山东省城市化发展分析和对策
    7.1 基于超网络的山东省城市化发展分析
        7.1.1 山东省城市化要素重要性排序
        7.1.2 山东省城市化发展现状分析
    7.2 基于超网络的山东省城市化发展对策
        7.2.1 延伸拓展产业链,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7.2.2 重视跨层级联动,培育发展内生动力
        7.2.3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协同网络体系
        7.2.4 完善要素流动机制,健全创新发展措施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工作和结论
        8.1.1 主要工作
        8.1.2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8.2.1 研究局限
        8.2.2 研究展望
附录1 上市公司对应的产业及其代码和名称
附录2 上市企业代码及其对应的产业和城市
附录3 上市公司分布的城市及其代码和名称
图目录
表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二、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三、融合发展研究
        四、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研究
        五、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理论
        二、产业结构理论
        三、融合发展理论
        四、各理论内在逻辑关系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生态文明建设指数
        二、产业结构调整指数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总体状况分析
    第一节 山东省市域与区域样本界定
    第二节 市域与区域横向分析
        一、生态文明建设横向比较
        二、产业结构调整横向比较
    第三节 市域与区域纵向分析
        一、生态文明建设纵向比较
        二、产业结构调整纵向比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评价体系构建及赋权
    第一节 构建思路与指标选取步骤
        一、构建思路
        二、指标选取步骤
    第二节 评价体系指标解释与数据说明
        一、生态文明建设各层指标解释
        二、产业结构调整各层指标解释
        三、数据说明
    第三节 评价体系各指标赋权
        一、主成分分析法赋权步骤
        二、各指标赋权结果汇总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基本态势评价
    第一节 生态文明建设指数与产业结构调整指数测算
    第二节 测算结果分析
        一、目标层指数分析
        二、系统层指数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性与耦合度研究
    第一节 两指数相关性分析
        一、散点图特征分析
        二、相关系数分析
    第二节 两指数耦合度分析
        一、耦合模型及其耦合机制
        二、不同层面两指数耦合度测度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交互影响与双向因果研究
    第一节 交互影响回归分析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二、面板回归模型选择
        三、回归结果分析
    第二节 双向因果检验
        一、模型基本原理
        二、数据相依性与异质性检验
        三、双向因果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S集团战略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战略变革概念的文献综述
    2.2 战略变革分类与路径的文献综述
        2.2.1 战略变革的分类
        2.2.2 战略变革的路径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内研究现状
        2.3.2 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章 S集团战略变革的历程及面临的困境
    3.1 S集团变革前战略介绍
    3.2 S集团历次变革分析
        3.2.1 由产品“一元化”战略转变为产品“多元化”战略
        3.2.2 由“无机化工”战略转变为“无机+有机化工”战略
        3.2.3 由“本地化”战略转变为“内强外扩”战略
    3.3 S集团面临的困境分析
        3.3.1 S集团自主决策能力较弱
        3.3.2 S集团管理费用增加、管理机制不灵活
        3.3.3 S集团建设资金压力大
第四章 S集团战略变革的环境分析
    4.1 S集团战略变革的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社会环境
        4.1.4 技术环境
    4.2 S集团产业竞争环境分析
        4.2.1 行业现有竞争者的分析
        4.2.2 行业潜在的进入者的分析
        4.2.3 来自替代品的压力
        4.2.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4.2.5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4.3 S集团战略变革的内部环境分析
        4.3.1 管控模式
        4.3.2 经营情况
        4.3.3 基础管理
        4.3.4 核心竞争力分析
    4.4 S集团综合环境SWOT分析
        4.4.1 优势分析
        4.4.2 劣势分析
        4.4.3 机遇分析
        4.4.4 威胁分析
    4.5 利用SWOT矩阵分析对S集团的战略选择
        4.5.1 S集团的备选战略
        4.5.2 备选战略的评价和选择
第五章 S集团新战略的制定、具体实施路径及保障策略
    5.1 S集团新战略与总体目标
    5.2 S集团新战略实现路径
    5.3 新战略具体实施
        5.3.1 实施集团董事会职权试点
        5.3.2 建立“三级管控”模式
        5.3.3 强化专业人员业务培训
        5.3.4 发展混合所有制
        5.3.5 提升文化软实力
    5.4 S集团战略变革的初步目标
        5.4.1 董事会依法行权
        5.4.2 实现自主发展
        5.4.3 增强企业文化凝聚力
    5.5 S集团战略变革的保障策略
        5.5.1 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5.5.2 提升企业财务风险防范能力
        5.5.3 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5.5.4 做好产业与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5.5.5 加强政策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模式研究 ——兼论新疆地区产业生态化治理模式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指导理论与方法
        1.4.1 工业生态理论
        1.4.2 治理的理论
        1.4.3 社会网络分析法
    1.5 研究设计与技术路线
    1.6 主要研究贡献
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2.1 资源型产业发展相关研究述评
        2.1.1 资源型产业、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界定
        2.1.2 资源型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研究
        2.1.3 资源型产业发展研究运用的相关分析方法
    2.2 产业生态化发展相关研究述评
        2.2.1 产业生态化的概念
        2.2.2 产业生态化发展目标与评价方法
        2.2.3 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
    2.3 新疆地区产业发展相关研究述评
        2.3.1 新疆产业竞争力评价
        2.3.2 新疆产业结构研究
        2.3.3 新疆产业与经济和环境效益等发展关系研究
        2.3.4 新疆产业生态化研究
3 案例研究设计
    3.1 案例总体思路与方案
        3.1.1 拟解决的问题
        3.1.2 总体研究思路
        3.1.3 采用的研究方法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原则
    3.3 信息收集及其编码方案
        3.3.1 信息收集方案
        3.3.2 数据编码方案
    3.4 案例研究假设
    3.5 案例的选择
        3.5.1 案例选择的国别与时间
        3.5.2 案例的具体产业和编码
        3.5.3 案例产业园区的分类
        3.5.4 典型案例的遴选原则
        3.5.5 典型案例的遴选结果
    3.6 典型案例的社会网络计算方法
        3.6.1 变量计算方法
        3.6.2 原始数据表示方法
4 典型案例基础性分析及园区分类
    4.1 工业产业园(区)的分类准则
    4.2 单产主导型产业园(区)案例分析
    4.3 多产混合型产业园(区)案例分析
    4.4 资源再生型产业园(区)案例分析
    4.5 农产品加工与生活混合社区型产业园(区)案例分析
    4.6 本章研究结果总结
5 典型案例社会网络测算及生态化治理模式
    5.1 副产品链拓展治理典型案例
        5.1.1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
        5.1.2 芬兰kymi生态工业园区
        5.1.3 副产品链拓展治理模式归纳
    5.2 废弃物集中分解治理典型案例
        5.2.1 日内瓦产业生态园
        5.2.2 奥地利施蒂利亚生态工业园
        5.2.3 重庆市建桥工业园区
        5.2.4 废弃物集中分解治理模式归纳
    5.3 产品加工自循环治理典型案例
        5.3.1 山东九发农业生态工业园
        5.3.2 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
        5.3.3 斐济苏瓦生态工业园区
        5.3.4 菲律宾玛雅农业生态园
        5.3.5 北京留民营村生态农业项目
        5.3.6 产品加工自循环治理模式归纳
    5.4 固废再利用主导型治理典型案例
        5.4.1 美国乔克托生态工业园
        5.4.2 固废再利用主导型治理模式归纳
    5.5 主产品链延伸治理典型案例
        5.5.1 潍坊滨海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
        5.5.2 新疆天业生态工业园
        5.5.3 主产品链延伸治理模式归纳
    5.6 辅助案例描述
        5.6.1 辅助案例的社会化网络分析结果
        5.6.2 辅助案例的生态化治理特征
        5.6.3 辅助案例的生态化治理模式
    5.7 本章研究结果总结
6 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模式特征及规则
    6.1 资源型产业生园区态化治理模式的特征分析
        6.1.1 生态化治理模式案例结果的统计分析
        6.1.2 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模式的社会网络特征
        6.1.3 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模式特征总结
    6.2 不同治理模式的匹配分析
        6.2.1 单个产业与治理模式的总体匹配
        6.2.2 不同类型园区与治理模式的匹配分析
    6.3 不同治理模式下的生态化治理规则
        6.3.1 副产品链拓展模式治理规则
        6.3.2 废弃物集中分解模式治理规则
        6.3.3 产品加工自循环模式治理规则
        6.3.4 固废再利用主导型模式治理规则
        6.3.5 主产品链延伸模式治理规则
    6.4 不同治理模式的适用条件分析
    6.5 本章研究结果总结
7 新疆地区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模式选择
    7.1 新疆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分析
        7.1.1 石油天然气资源
        7.1.2 煤炭等矿产资源
        7.1.3 农作物与果品资源
        7.1.4 畜牧业资源
        7.1.5 土地资源与光热资源
    7.2 新疆地区环境污染与治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7.2.1 能源的高消耗与低效率
        7.2.2 资源型产业“三废”的高排放
        7.2.3 生态环境建设与治理现状
    7.3 新疆地区代表性产业园区与资源型产业选择
        7.3.1 新疆地区产业园区的基本状况分析
        7.3.2 资源型产业分析及其研究对象选择
        7.3.3 代表性资源型产业园区选择
    7.4 新疆地区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模式匹配分析
        7.4.1 典型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治理概述
        7.4.2 典型资源型产业园区的生态化治理模式匹配
    7.5 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的对策建议
    7.6 本章研究结果总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存在的研究局限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山东海化集团热电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2.1 基本概念
        2.1.1 战略内涵
        2.1.2 战略管理
    2.2 企业战略管理过程
    2.3 企业战略规划的工具
        2.3.1 SWOT 分析方法
        2.3.2 PEST 分析法
        2.3.3 行业竞争力分析模型(五力模型)
第三章 山东海化集团热电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技术环境分析
        3.1.4 社会文化介绍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现有企业间的竞争
        3.2.2 潜在进入者的竞争
        3.2.3 替代品的竞争
        3.2.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2.5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3 山东海化集团发展现状分析
        3.3.1 山东海化集团简介
        3.3.2 山东海化集团经营现状
第四章 山东海化集团热电公司现状与存在问题
    4.1 山东海化集团热电公司简介
    4.2 山东海化集团热电公司发展现状
        4.2.1 人力资源概况
        4.2.2 企业设备装配水平
        4.2.3 生产技术经济指标
        4.2.4 企业文化分析
    4.3 山东海化集团热电公司发展存在问题
    4.4 SWOT 分析
        4.4.1 优势分析
        4.4.2 劣势分析
        4.4.3 机会分析
        4.4.4 威胁分析
第五章 山东海化集团热电公司的发展战略与实施
    5.1 山东海化集团热电公司战略目标
        5.1.1 热电公司战略背景
        5.1.2 热电公司战略选择
        5.1.3 热电公司战略目标
    5.2 山东海化集团热电公司发展战略
        5.2.1 竞争型战略
        5.2.2 资源型战略
        5.2.3 成长型战略
    5.3 山东海化集团热电公司战略实施与保障措施
        5.3.1 优化公司组织机构
        5.3.2 增强公司人力资源保障
        5.3.3 提高公司生产技术水平
        5.3.4 加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福建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海洋循环经济相关理论探究
    2.1 海洋经济理论
        2.1.1 海洋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2.1.2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循环经济理论
        2.2.1 循环经济概述
        2.2.2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3 海洋循环经济理论
        2.3.1 海洋循环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2.3.2 海洋循环经济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3.3 加快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紧迫性
        2.3.4 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
        2.3.5 海洋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府管理行为
第三章 福建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福建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3.1.1 海洋资源状况
        3.1.2 海洋环境状况
        3.1.3 海洋经济状况
    3.2 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初步成效
        3.2.1 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完善
        3.2.2 海洋循环产业链初步形成
    3.3 海洋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海洋循环经济产业链较短
        3.3.2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3.3.3 海洋循环产业集聚程度不高
    3.4 海洋循环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企业和公众意识淡薄
        3.4.2 政策支撑力度不够
        3.4.3 可供借鉴经验较为欠缺
        3.4.4 技术驱动力有限
第四章 国内外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4.1 国外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4.1.1 美国
        4.1.2 日本
        4.1.3 澳大利亚
    4.2 国内海洋循环经济的主要做法
        4.2.1 山东
        4.2.2 天津
        4.2.3 台湾
    4.3 国内外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4.3.1 政府重视海洋循环经济发展
        4.3.2 形成循环型海洋产业发展模式
        4.3.3 注重提升产业集聚水平
        4.3.4 强化技术的支撑作用
第五章 福建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5.1 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的总体框架
        5.1.1 基本原则
        5.1.2 发展目标
        5.1.3 总体框架
        5.1.4 产业重点
        5.1.5 区域布局
        5.1.6 模式创新
    5.2 循环型海洋渔业发展模式构建
        5.2.1 产业发展现状
        5.2.2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5.3 循环型海水综合利用业发展模式
        5.3.1 产业发展现状
        5.3.2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5.4 循环型船舶拆解与再制造业发展模式构建
        5.4.1 产业发展现状
        5.4.2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5.5 循环型滨海旅游业发展模式构建
        5.5.1 产业发展现状
        5.5.2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5.6 循环型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模式构建
        5.6.1 产业发展现状
        5.6.2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5.7 循环型海洋工程建筑业发展模式构建
        5.7.1 产业发展现状
        5.7.2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第六章 促进福建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探究
    6.1 福建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施与完善的保障体系
        6.1.1 法律法规体系
        6.1.2 政策支持体系
        6.1.3 技术支撑体系
        6.1.4 评价指标体系
        6.1.5 宣传教育体系
    6.2 加快福建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6.2.1 重视海洋循环经济发展,规范政府行为
        6.2.2 推进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发挥典型带动作用
        6.2.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服务体系
        6.2.4 推进海洋循环技术成果产业化,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6.2.5 强化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增强政策的有效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黄河三角洲品牌生态系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3.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品牌生态系统相关理论分析
    2.1 品牌生态系统的概念及构成
        2.1.1 品牌生态系统的概念
        2.1.2 品牌生态系统的利益层次
        2.1.3 品牌生态系统的构成
    2.2 品牌生态因子
        2.2.1 生态因子的概念与特性
        2.2.2 品牌生态因子
    2.3 品牌生态位与品牌竞争
        2.3.1 品牌生态位的概念
        2.3.2 品牌竞争的生态学解释
    2.4 品牌生态系统的复杂适应性
        2.4.1 复杂适应系统的概念及特征
        2.4.2 品牌生态系统的复杂适应性
    2.5 小结
第3章 黄河三角洲品牌生态系统的建设分析
    3.1 黄河三角洲品牌建设概况
        3.1.1 黄河三角洲区域范围与品牌建设现状
        3.1.2 黄河三角洲品牌建设存在的题
    3.2 黄河三角洲纺织服装品牌群落建设分析
        3.2.1 黄河三角洲纺织服装品牌发展现状
        3.2.2 黄河三角洲纺织服装重点品牌个体分析
        3.2.3 黄河三角洲纺织服装品牌群落分析
    3.3 黄河三角洲重化工品牌群落建设分析
        3.3.1 黄河三角洲重化工品牌发展现状
        3.3.2 黄河三角洲重化工重点品牌个体分析
        3.3.3 黄河三角洲重化工品牌群落分析
    3.4 黄河三角洲农产品品牌群落建设分析
        3.4.1 黄河三角洲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
        3.4.2 黄河三角洲农产品重点集群品牌分析
        3.4.3 黄河三角洲农产品品牌群落分析
    3.5 黄河三角洲品牌生态系统初步形成
    3.6 小结
第4章 黄河三角洲品牌生态系统构建策略
    4.1 增强品牌竞争力有利于构建品牌生态系统
    4.2 社会利益相关者在构建品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2.1 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构建品牌生态系统的保障
        4.2.2 企业的带动作用是品牌生态系统发展的动力
        4.2.3 品牌服务与支持策略
    4.3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黄河三角洲海洋化工产业集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源优势
    1.环境资源特点
    2.滩涂
    3.海水
    4.地下卤水
    5.盐矿
产业现状
    1.海洋化工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2.行业骨干企业迅速崛起
    3.循环经济发展成效显着
    4.产业集聚特点鲜明
存在问题
    1.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
    2.投资热导致产能过剩
    3.卤水资源利用水平不高
    4.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5.卤水品质下降并有面临枯竭危险
    6.产业集聚水平有待提高
    7.资源依赖性强
措施建议
    1.发展政策
    2.发展趋势
    3.措施建议

(10)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循环经济与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的研究现状
        1.2.1 循环经济研究现状
        1.2.2 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的相关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的理论基础
    2.1 哲学基础
    2.2 生态学基础
    2.3 经济学基础
    2.4 系统学基础
    2.5 热力学基础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分析
    3.1 循环经济系统
        3.1.1 循环经济的系统特征
        3.1.2 循环经济系统的定义
    3.2 循环经济系统类型划分
        3.2.1 一般性循环经济系统划分
        3.2.2 具体性循环经济系统划分
    3.3 区域循环经济与区域循环经济系统
        3.3.1 区域循环经济
        3.3.2 区域循环经济系统
    3.4 循环经济系统的输入输出问题
        3.4.1 循环经济系统的基本结构
        3.4.2 循环经济系统的输入输出问题
        3.4.3 循环经济系统输入输出案例
    3.5 循环经济输入输出的要素分类
        3.5.1 资源
        3.5.2 劳动力
        3.5.3 资本
        3.5.4 科技
        3.5.5 信息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循环经济系统输入输出的驱动机制
    4.1 自然驱动
        4.1.1 生态系统功能与生态系统服务
        4.1.2 重要生态功能区
        4.1.3 自然驱动机制
        4.1.4 青海省循环经济系统生态功能的自然驱动案例
    4.2 市场驱动
        4.2.1 经济全球化
        4.2.2 规模经济
    4.3 政府驱动
        4.3.1 制度同构理论的基本理论
        4.3.2 循环经济输入输出的强制同构机制
        4.3.3 政府驱动的循环经济输入输出案例
    4.4 循环经济输入输出的驱动目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循环经济系统的边界与输入输出
    5.1 系统边界与循环经济系统的边界
        5.1.1 系统边界
        5.1.2 循环经济系统的边界
    5.2 循环经济系统边界与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
    5.3 循环经济系统边界及输入输出的影响因素
        5.3.1 制度因素
        5.3.2 技术因素
        5.3.3 心理因素
    5.4 基于界壳论的循环经济系统边界开放度
        5.4.1 界壳论的基本理论
        5.4.2 循环经济系统边界开放度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输入输出问题的循环经济系统改善
    6.1 循环经济系统运行中的"锁定"问题
    6.2 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与循环经济系统改善
    6.3 改善循环经济系统的三层面方法
        6.3.1 阶段一:开展区域培训和调研
        6.3.2 阶段二:实施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单个企业层面)
        6.3.3 阶段三:编制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企业间层面,区域层面)
    6.4 三层面方法的实施条件
        6.4.1 发挥政府的作用
        6.4.2 多方共同开展工作
        6.4.3 建立协调机构
    6.5 三层面方法的实施效果和面临的挑战
        6.5.1 实施效果
        6.5.2 面临的挑战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海化循环经济系统案例分析
    7.1 海化循环经济系统概况
    7.2 海化循环经济系统超越行业边界案例分析
        7.2.1 海化循环经济系统的行业边界
        7.2.2 超越行业边界
        7.2.3 超越行业边界后建立的共生关系及效益
        7.2.4 讨论
    7.3 海化循环经济系统水循环改善案例分析
        7.3.1 海化循环经济系统水循环概况
        7.3.2 三层面水循环方法的构建
        7.3.3 讨论
        7.3.4 效果和经验
        7.3.5 展望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展望及创新点
    8.1 结论
    8.2 展望
    8.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ENGLISH DISSERTATION
Paper Ⅰ:Going beyond the sectoral boundary:a key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regional industrial ecosystem
Paper Ⅱ: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experiences from the Hai Hua Ecological Industry Pilot Zone(HHEIPZ)project in China

四、循环经济推动山东海化大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远兴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天然碱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马菁.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2]基于超网络的城市化发展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王成韦. 山东大学, 2019(02)
  • [3]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融合发展研究[D]. 翟晓东. 青岛大学, 2019(07)
  • [4]S集团战略变革研究[D]. 张蓁.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5]资源型产业园区生态化治理模式研究 ——兼论新疆地区产业生态化治理模式选择[D]. 衣庆焘.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9)
  • [6]山东海化集团热电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孙振磊.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7)
  • [7]福建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陈耀辉. 福州大学, 2014(12)
  • [8]黄河三角洲品牌生态系统建设研究[D]. 杨慧. 山东财经大学, 2013(09)
  • [9]黄河三角洲海洋化工产业集聚研究[J]. 宋建斌. 环渤海经济了望, 2011(12)
  • [10]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研究[D]. 刘长灏. 山东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循环经济助推山东海化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