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路面结构与材料技术研究

公路隧道路面结构与材料技术研究

一、公路隧道路面结构与材料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士真[1](2020)在《寒区隧道复合式路面结构动力响应与寿命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长大公路隧道建设需求与日俱增,而隧道复合式路面的设计方法研究领域仍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之处。隧道路面由于在公路建设中体量小,比重低,一直未有专门的规范出台。而隧道复合式路面与普通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在结构组合、荷载形式、路基模量、服役环境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故对隧道复合式路面结构设计方法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是必要的。本文基于东天山隧道埋设温度传感器获取的监测数据,对隧道复合式路面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归纳总结隧道复合式路面温度场特征。利用PYTHON协助建模,通过数值模拟和回归分析得到了适用于隧道复合式路面结构的轴载响应公式,并进行轴载谱换算与典型结构疲劳轴次计算分析。基于基层减薄的典型隧道复合式路面结构进行考虑脱空和横向接缝传荷的数值模拟分析,探究其特殊情况下的结构耐久性。首先,在东天山隧道埋设温度传感器,监测并分析东天山隧道内气温变化。根据典型隧道路面结构组合确定有限元模型结构;分析隧道特殊环境,确定相关边界条件。基于ABAQUS平台进行数值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分析疲劳损伤分析中累积损伤法和水泥混凝土板温度应力计算在隧道复合式路面结构设计中的适用性。其次,编写PYTHON脚本,建立动力响应有限元模型。设计正交实验建立多工况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利用SPSS分别对沥青层层底最大拉应变、沥青层最大剪应力、水泥混凝土板板底最大拉应力进行回归公式拟合。提出隧道复合式路面结构的轴载谱换算公式,并进行疲劳轴次分析计算。考虑经济性,在典型结构基础上探究各结构层厚度变化及不同模量沥青层选用对路面结构寿命的影响。最后,确定脱空、横向接缝的有限元模型及参数,针对典型结构分别考虑板角、板边脱空两种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分别探究最不利荷位条件下结构响应随脱空尺寸、位置的变化规律,计算疲劳寿命。考虑横向接缝传荷的条件下,探究钢筋的直径、间距参数变化对两种脱空情况的影响。对典型结构在脱空条件下的疲劳寿命状况作出评价,并得出两种脱空工况下的横向接缝传力杆设置适用性。本文成果丰富了隧道复合式路面结构轴载谱换算、疲劳计算分析、脱空模拟等领域的研究,为隧道复合式路面结构设计方法研究提供借鉴。

宁兵[2](2020)在《基于足尺试验的隧道路面结构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隧道内路面结构有其特殊的工作环境,隧道内路面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内,受阳光、雨水等因素直接影响较少,而且隧道内温度场变化、下承层强度也与一般路段不同,且渠化交通严格、加减速频繁,隧道路面的使用性能及荷载作用下的力学响应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在调研隧道路面结构组成、病害类型、环境特征等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对隧道复合式路面、柔性路面、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等三种形式的路面结构的应力应变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全环境路面加速加载试验系统,对现场铺筑的隧道内复合式路面、柔性路面分别进行100万次的加速加载试验,根据加速加载试验采集的应变响应、温度场等对隧道复合式路面、柔性路面结构的应变响应进行了分析。(1)隧道路面调研结果表明:我国目前隧道路面结构形式以复合式沥青路面为主;隧道复合式路面的病害以沥青路面横向裂缝为主;以往隧道路面的结构分析,以理论分析为主,相关试验研究则较少。足尺路面虽可以良好的模拟现场情况,但用于隧道内路面结构设计的研究较少。(2)隧道复合式路面模拟结果表明:沥青层厚度是影响隧道复合式沥青路面裂缝疲劳扩展寿命的关键因素,沥青厚度越厚,疲劳扩展寿命越大。混凝土层厚度、水泥混凝土基层中加钢筋网、基层厚度与沥青面层模量、连续配筋混凝土对隧道复合式沥青路面裂缝疲劳扩展寿命影响不大。结合调研结果以及模拟分析结果,考虑技术、经济两个方面,对隧道内复合式路面,建议采用素混凝土,沥青面层建议采用SMA。(3)隧道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模拟结果表明:隧道内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面层疲劳开裂寿命远大于设计寿命,对隧道内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沥青面层而言,疲劳寿命不是关键指标。隧道内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永久变形与结构组成关系较大,且结构组合不当时,永久变形不能满足设计要求。(4)隧道内柔性基层模拟结果表明,相较于ATB模量、ATB厚度和沥青面层模量,沥青面层厚度对沥青面层顶面永久变形影响最大。(5)隧道路面结构内温度场:隧道内路面结构夏季温度为26~32℃,可见隧道内路面结构温度远低于隧道外路面结构内的温度;秋冬季节隧道路面结构内温度为20~25℃;路面结构层内温度变化范围为3~6℃。(6)隧道复合式路面沥青面层厚度加厚、混凝土层设加筋网时,沥青上面层层底应变的累积应变、应变的波峰值、波谷值、振幅等均未出现显着差异,可见,隧道内复合式路面,沥青面层的总厚度对沥青上面层层底应变的影响不显着。(7)隧道复合式路面中混凝土层中无钢筋网时,非切缝位置混凝土内存在一个显着的应变始终为零的位置,即混凝土内深20cm处,存在一个拉应变与压应变的过渡区,该区域的应变接近零。导致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混凝土浇筑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温缩、干缩的影响使得混凝土内部存在因温缩、干缩导致的拉应力,而混凝土底部因为与下承层之间的约束作用则产生了压应力。

胡立杲[3](2020)在《基于足尺实验的公路隧道沥青路面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最近二十年以来,我们国家的基建发展尤为迅猛,已然成为了交通强国,隧道大国。目前国内外关于隧道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隧道洞体的结构设计、施工技术、隧道通风、照明等方面,关于隧道路面系统研究则展开的较少,导致对于隧道内路面设计只能套用经验或者照搬洞外一般公路设计规范,造成隧道路面使用状况不佳的现象。考虑到隧道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针对隧道路面结构设计进行针对性研究。隧道内的水泥路面已经使用多年,并且技术相对成熟,在“白改黑”的大趋势下,在隧道内使用沥青路面逐渐被人们提出。目前我们国家很多正在建设或者准备建设中的高速公路隧道路面结构也是以复合式沥青路面为主,充分发挥不同路面材料的特性,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而洞外路面我国以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为主,为使洞内外更好的衔接,考虑在隧道内也使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另外,考虑到隧道内整体强度较高,而柔性路面对于裂缝又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因此隧道内采用柔性基层的沥青路面也值得探索。本文在浙江省交通科技项目“长春至深圳高速公路(G25)浙江建德至金华段工程基于足尺试验的隧道路面结构优化研究”的背景下,首先对隧道内不同基层沥青路面进行数值计算,提出了隧道沥青路面的关键影响因素。在这基础上对路面进行优化设计,用于隧道内足尺加速加载实验路段的铺筑,探究加载过程中的不同沥青路面的力学行为。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数值计算,指出隧道内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其水泥混凝土基层加筋带来的效果不佳,可采用不设底基层的低标号(C30足以)素混凝土作为基层,沥青面层厚度为其关键影响因素。(2)对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因为基层底受压,可不考虑基层疲劳开裂问题;沥青面层厚度与基层厚度是控制性因素,剪应力随基层增厚有个先减小后增大的过程;永久变形与沥青面层厚度成线性递增关系。(3)在隧道内使用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围岩强度不宜过高;关键因素为沥青层厚度,由于柔性路面其永久变形量相对较大,因此要合理控制沥青层厚度,不宜过厚。(4)通过在隧道内进行足尺加速加载实验,分析不同沥青路面在隧道内使用其服役状态,结果表明:对于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其整体强度不是问题,为节约成本可以进行减薄沥青面层处理,基层降低标号,采用素混凝土材料。其在加载过程中的应变响应相差不大,从技术经济角度出发可大力推广。(5)由于隧道内基岩强度较高,采用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并不影响其路面整体强度,相反,对于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其受力状态一直保持平稳状态,可以很好的恢复变形;从长远角度看,柔性沥青路面在隧道内后期服役状态会更优。

张乐[4](2020)在《明色化铺装材料在隧道中的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隧道路面结构主要采用以沥青混合料为上面层的复合式路面,与水泥混凝土相比,黑色的沥青混合料用于隧道路面铺装存在不利于行车安全性与增加能耗的问题,而明色化铺装材料可以有效弥补这一不足之处。本文从隧道铺面材料与隧道照明交叉领域入手,遴选废钢化玻璃砂、浅色石料两种明色集料,系统开展隧道明色化铺装材料组成设计及路用性能与节能效果评价,提出了混合式明色化铺装材料应用于隧道路面铺装的优选方案。首先,以AC-13型SBS改性沥青混合料为载体,选择不同掺量和不同粒径的废钢化玻璃砂及浅色石料等质量替换对应粒径部分集料,以水泥作为掺加玻璃集料沥青混合料的抗剥落剂,设计多种掺配方案的明色化铺装材料,并通过试验研究其路用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浅色石料明色化铺装材料的整体性能优于玻璃集料明色化铺装材料,玻璃集料明色化铺装材料的路用性能总体上有一定程度降低,尤其是水稳定性能和高温性能显着降低;综合路用性能试验结果,得出废钢化玻璃砂的掺量可达到15%。然后,利用隧道照明模型对不同铺面材料在相同照明条件下的照度、亮度进行测量并计算路面平均照度、路面平均亮度、反射系数和照度亮度换算系数,研究明色化铺装材料的节能效果。研究得出:在相同照明条件下,明色化铺装材料对路面平均亮度和路面反射系数的提升效果显着,对路面平均照度提升幅度较小;玻璃集料明色化铺装材料的节能效果较好,且优于浅色石料明色化铺装材料。本文的依托工程为太凤高速公路工程。综合各掺配方案明色化铺装材料路用性能试验和照明试验结果,采用15%掺量、2.36mm~9.5mm废钢化玻璃砂替代对应粒径部分集料的明色化铺装材料,其各项路用性能良好、节能效果显着、经济性较好,可作为混合式明色化铺装材料应用于隧道路面铺装的优选方案。

应项羽[5](2019)在《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与噪声特性分析》文中提出公路隧道混凝土路面受气候环境和施工条件的影响多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形式。隧道内部环境相对较为密闭,车辆行驶过程中轮胎与路面之间产生的泵吸噪声和空气动力学噪声,以振动波的形式在隧道内部传播,经过多次反射、共振及叠加后,噪声在长大隧道内部的传播形式接近于喇叭效应,导致隧道内部噪声水平远高于一般路段。心理声学研究表明,驾驶者长期处于噪声水平较高的环境中,很容易产生疲劳,会对驾驶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对常见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抗滑与降噪功能进行了系统调查与分析,通过隧道混凝土路面抗滑和路面噪声的特性分析,主要基于隧道混凝土路面的抗滑和降噪功能展开论述。通过摩擦力测试和抗滑特性测试并结合相关的方法,对抗滑施工水平进行研究。通过建立Abaqus有限元抗滑性能有限元模型,分析当采用不同刻槽形式及刻槽间距时,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表现出的抗滑性;分析轮胎与路面之间接触条件的变化对抗滑性能的影响,为隧道刻槽水泥混凝土试验路段的纹理优选提供理论参考。并对不同抗滑纹理的公路隧道混凝土路面噪声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采用随车声强法定量分析公路隧道混凝土路面的A计权声压级和1/3倍频谱等噪声特征,对路面的噪声特性进行测试,分析了隧道混凝土路表纹理与噪声的关系,对工程实践操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实现中国公路隧道混凝土路面“安全、抗滑、低噪声”的目标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

李志刚[6](2019)在《公路隧道温拌阻燃沥青路面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公路隧道建设项目逐年增加,传统的混合料拌合方式会产生较多污染气体,危害环境;且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公路隧道火灾事故频发,一旦发生火灾,将严重影响公路隧道路面结构。因此开展公路隧道温拌阻燃沥青路面相关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从机械故障、车辆碰撞、可燃物燃烧三方面分析了公路隧道火灾发生的原因,总结了火灾的燃烧过程;通过分析常用公路隧道路面结构及外掺剂的性能优缺点,得到性能优异的路面结构和外掺剂材料。其次,通过马歇尔试验、肯塔堡飞散试验和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进行了普通SMA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对阻燃SMA混合料和温拌阻燃SMA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进行分析,然后通过氧指数试验、降温效果试验对阻燃剂和温拌剂的性能进行研究;通过车辙试验、小梁弯曲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对混合料路用性能进行分析,确定了合适的温拌剂和阻燃剂掺量。再次,采用有限元的方法构建了轮胎-路面模型,模拟了公路隧道路面结构的位移、压应力-应变、剪应力-应变和沥青层永久变形四个指标,得到了轮胎与路面接触的不同点位受力变化规律,建立了应力应变与路面深度之间的关系模型。再次,通过模拟火灾试验得到了不同火灾规模下路面温度场分布规律、最大温度与火灾规模之间关系和灾后修补需要的沥青混合料数量;通过氧指数试验验证了掺加温拌剂和阻燃剂后的阻燃效果,然后燃烧试验,构建了沥青混合料质量损失率、残留路用性能与燃烧时间之间关系模型。最后,通过总结施工阶段的关键技术,提出了公路隧道温拌阻燃沥青路面施工工艺,并采用全寿命分析法对建设、施工、运营阶段的节能减排及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得到经济社会效益显着。成果的应用不仅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并降低公路隧道火灾的损失,还能改善公路隧道路面的路用性能,体现了节约环保与安全的道路设计理念。

黄方[7](2019)在《浙江高速隧道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控制指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隧道拥有量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依然没有专门的规范或指南来指导人们进行隧道路面的设计,只能套用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或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人们对一般路基段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研究较多,但对隧道内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研究较少。对此,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路面半刚性基层在无横向裂缝和有横向贯通裂缝下以及路面结构在对称荷载和偏荷载作用下的力学响应和疲劳寿命,应用ABAQUS软件建立基层有横向贯通裂缝的隧道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三维有限元模型;施加偏荷载条件下,分析了仅垂直荷载作用下及水平荷载和垂直荷载共同作用下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比隧道内与一般路基段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力学响应,结合《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提出了隧道内半刚性基层(预设横向贯通裂缝)沥青路面设计控制指标。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提出沥青层最大拉应变为疲劳破坏控制指标,其力学响应为沿行车方向拉应变;保持规范建议的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量指标,其力学响应为竖向压应力;提出沥青层最大剪应力为剪切破坏控制指标,其力学响应为剪应力;基层层底拉应力非控制性指标。(2)沿行车方向拉应变的最不利横向位置应取轮胎正下方(A点),在竖向位置上不应取沥青层底,而应根据具体结构组合进行具体确定。沿行车方向拉应变最大值及其出现深度位置的影响因素敏感性排序:沥青层厚度>沥青层模量>基层模量≈基层厚度。(3)仅垂直荷载作用下,剪应力(S12及S23)最大值的竖向位置位于面层内而非层底,横向位置位于轮胎边缘处。水平荷载和垂直荷载共同作用下剪应力(S23)最大值位于面层顶部,剪应力(S12)最大值位于面层内,其值影响因素敏感性排序:沥青层厚度>基层模量≈沥青层模量>基层厚度。(4)仅垂直荷载作用下各结构的剪切型应力强度因子(KⅡ)均大于张开型应力强度因子(KⅠ);而在水平荷载和垂直荷载共同作用下各结构的张开型应力强度因子(KⅠ)均大于剪切型应力强度因子(KⅡ)。(5)由于沥青层内最大拉应变显着大于沥青层底拉应变,从而导致沥青层内的疲劳寿命远小于沥青层底的疲劳寿命。沥青层疲劳开裂寿命影响因素敏感性排序:基层模量>面层模量≈面层厚度>基层厚度。基层模量越大、基层厚度越厚、沥青面层模量越小对沥青面层疲劳开裂寿命越有利。(6)应用MATLAB软件基于BP神经网络原理,建立了控制指标与结构参数及材料参数的关系模型。

姜同虎,于海龙[8](2018)在《公路隧道路面结构设计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公路隧道是一个相对封闭、空间狭小的长筒形结构,处于无日晒雨淋、湿度大、空气流通效果差、能见度低等特殊的环境中。国内外隧道路面经过长期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水泥混凝土路面为主,同时沥青路面和复合式路面不断发展的格局。通过对隧道路面环境特点及各种路面结构特点的分析,及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需要,公路隧道路面结构设计中应首选复合式路面。在复合式路面的施工工艺、运营照明、安全等限制因素得到不断改进后,复合式路面将在公路隧道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采用。

黄钧钰[9](2018)在《九连山隧道路面结构设计技术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由于隧道路面处于较为封闭的环境中,不能按照一般路段路面结构设计理念进行路面结构设计。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强度高,承载能力强,水稳定性好,颜色浅亮对照明有利,阻燃且空气污染小,隧道尤其长大隧道路面广泛采用,但路面抗滑性能衰减快、交通安全隐患大。沥青混凝土路面,具有平整度好,保障抗滑性能,噪声低和损坏维修的方便的特点,但易产生水损坏,耐久性不如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对两种隧道路面,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隧道路面的类型,使之在耐久性、水稳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平衡统一,是摆在设计工作者面前无法回避的问题。为此,本文以九连山隧道为依托,对路面结构设计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对国内外隧道路面进行调查,剖析了国内隧道路面现状和规范相关内容。(2)依据专家评分方法,分析了九连山隧道路面结构设计方案的合理性,探究了隧道路面铺装类型与规模及火灾工况下逃生途径,统计提出了横通道设置的合理间距。(3)研究影响隧道路面抗滑性能主要因素,分析了隧道规模与隧道路面类型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抗滑性能衰减的原因,进而提出了抗滑衰减的的合理措施,对比了各种措施对隧道路面抗滑性能改善效果。(4)将研究成果在九连山隧道路面结构进行了应用研究和路面结构类型的选型,优化了路面结构。产生了良好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张秋美[10](2017)在《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及降噪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路隧道由于特殊的工作环境,当隧道内部采用沥青路面结构时,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烟雾和有毒气体,增加了施工技术难度和环境污染;并且,长大隧道内部混凝土路面表面通常有水膜存在,沥青路面长期在水膜作用下容易发生水损坏,影响沥青路面在后期使用过程中的耐久性。因此,我国公路隧道多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形式,其抗滑构造近乎全部采用刻槽形式。然而,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同样存在许多的技术难题,突出表现在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交通噪声两个方面。已建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参照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没有充分考虑隧道内部环境的影响以及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对结构、材料等方面的特殊要求,不论采用三辊轴施工或是滑模施工方式,均会在路面结构表层形成较厚的缺少骨料的浮浆层,加之长大隧道内部较为潮湿,路面抗滑构造迅速衰减、行驶车辆溜滑、交通事故频发已然成为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此外,隧道内部环境相对较为密闭,车辆行驶过程中轮胎与路面之间产生的泵吸噪声和空气动力学噪声,以振动波的形式在隧道内部传播,经过多次反射、共振及叠加后,噪声在长大隧道内部的传播形式接近于喇叭效应,导致隧道内部噪声水平远高于一般路段。心理声学研究表明,驾驶者长期处于噪声水平较高的环境中,很容易产生疲劳,会对驾驶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对常见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抗滑与降噪功能进行了系统调查与分析,结合依托项目工程试验路段对隧道刻槽混凝土路面、露石混凝土路面及聚合物改性纤维混凝土路面的抗滑性能、噪声特征和施工技术展开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对多条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纹理类型、构造深度、横向力系数、抗滑摆值和噪声水平进行同步测试,统计分析隧道内部、外部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和噪声特征的变化规律。调查表明,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普遍存在抗滑力不足的现象,隧道入口、出口路段抗滑性能最低,局部水泥混凝土路段横向力系数<40;空气湿度对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系数影响显着;隧道内部混凝土路面的噪声水平远高于一般路段,当采用以dB(A)为度量单位的A计权噪声计时,在隧道不同位置处测试隧道噪声水平,不论是沥青路面还是水泥混凝土路面,其轮胎/路面噪声水平较隧道外部路段高出1020 dB(A),且噪声在隧道内部传播过程中衰减速率十分缓慢。2)基于依托工程项目建立Abaqus抗滑力模型与Comsol Multiphysics噪声模型,研究干燥、潮湿、积水、结冰条件下隧道混凝土的抗滑性能;找出隧道横截面声场分布特征及纵向声场衰减规律。研究表明:路面潮湿或积水时,纵向刻槽的抗滑性能更加优越;隧道内横截面上噪声主要分布在隧道下方及隧道内壁周围,距离声源位置相等时,噪声高低顺序为:横向刻槽>纵向刻槽>纵横组合刻槽;隧道纵向声场衰减十分缓慢,距离声场100m时噪声水平保持在70dB(A)以上。3)系统研究了刻槽间距、刻槽宽度、刻槽走向及组合方式对刻槽混凝土路面的抗滑性能和噪声特征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隧道内采用纵向刻槽更有利于防止车辆侧滑,适当增加刻槽宽度、减小刻槽间距,有助于提高路面的横向力系数;纵向刻槽比横向刻槽在峰值区域附近声压级降低约46dB(A),噪声水平随着行驶速度的增加近似线性增加,随刻槽间距的增大呈减小趋势。4)深入探讨了集料粒径、级配类型、露石深度、露石面积,表面水膜对露石混凝土的露石效果、抗滑性能和噪声特征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最大公称粒径为16mm的间断级配噪声水平较其他粒径低,具有良好的露石效果;露石度、露石面积与抗滑摆值、摩擦系数之间均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露石混凝土的抗滑性能受表面水膜的影响较小;随着集料粒径、构造深度的增加,露石混凝土的声压水平呈降低趋势;露石度与声压水平存在反向抛物线关系,即露石混凝土存在一个最佳露石度,这对于控制露石混凝土表面的露石效果和噪声水平提供了重要依据。5)探究粗聚合物乳液、有机纤维及粗集料含量对聚合物改性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弯曲韧性、抗滑性能和噪声特征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添加聚合物乳液和有机纤维能够有效提升水泥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弯曲韧性,其抗弯拉极限强度比普通混凝土提高40%,弯曲韧提高约200%,具有优越的抵抗开裂和变形能力;适当增加粗集料数量有利于形成“骨架密实结构”和粗糙的宏观构造,其构造深度大于横向、纵向刻槽混凝土;粗集料含量为45%时(与43%、40%相比),使用轮胎落下法测得其噪声水平最小。6)引入TOPSIS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综合考虑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舒适度、抗滑性能、噪声水平及工程造价,优选出“安全、舒适、安静、经济”的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纹理构造。分析表明:露石混凝土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纹理构造的最佳方案;刻槽间距对其抗滑性能和噪声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刻槽间距较大的纵向刻槽(深度×宽度×槽间距)(5mm×5mm@25mm)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较为合理的抗滑构造参数;刻槽间距较大的横向组合刻槽兼顾了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抗滑性能和噪声水平,5mm×5mm@20/40mm的横向组合刻槽亦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纹理构造方案。

二、公路隧道路面结构与材料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路隧道路面结构与材料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寒区隧道复合式路面结构动力响应与寿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隧道复合式路面结构温度场数值模拟
    2.1 路面温度场热传导基本理论
    2.2 东天山隧道东天山隧道温度监测及数据分析
    2.3 隧道复合式路面温度场数值模拟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隧道复合式路面结构动力响应分析及疲劳计算
    3.1 隧道复合式路面结构模型建立
    3.2 隧道复合式路面动力响应分析数值模拟
    3.3 隧道复合式路面典型结构组合疲劳损伤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脱空的典型隧道复合式路面结构响应、寿命分析
    4.1 考虑脱空与横向接缝传荷的路面结构有限元模型分析与建立
    4.2 考虑脱空的隧道复合式路面结构响应及寿命分析
    4.3 考虑脱空及横缝传荷的结构响应分析及寿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附录 弹簧批量添加脚本AUTO_SPRING.py

(2)基于足尺试验的隧道路面结构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数值模拟的隧道路面结构响应
    2.1 路面结构应力应变响应数值模拟
        2.1.1 好路网计算程序
        2.1.2 BISAR程序
        2.1.3 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
    2.2 数值模拟计算
        2.2.1 道内外路面结构应力应变响应差异分析
        2.2.2 复合式路面
        2.2.3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
        2.2.4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
        2.2.5 其他面结构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加速加载足尺试验路铺筑
    3.1 足尺试验路研究意义
    3.2 足尺试验路方案及原材料确定
        3.2.1 隧道试验段路面结构方案确定
        3.2.2 隧道试验段原材料
    3.3 加载车及传感器的介绍
        3.3.1 全环境路面加速加载车
        3.3.2 混凝土应变计
        3.3.3 动态沥青应变计
        3.3.4 温度传感器
        3.3.5 土压力计
    3.4 试验段铺筑及传感器埋设
        3.4.1 方案一试验段铺筑及传感器埋设
        3.4.2 方案二试验段铺筑及传感器埋设
        3.4.3 方案三试验段铺筑及传感器埋设
    3.5 数据采集系统安装
        3.5.1 方案一应变采集系统安装
        3.5.2 方案二应变采集系统安装
        3.5.3 方案三应变采集系统安装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加速加载试验的隧道路面结构响应
    4.1 加速加载试验条件
    4.2 隧道路面结构内温度场
        4.2.1 方案一结构层温度分布
        4.2.2 方案二结构层温度分布
        4.2.3 方案三结构层温度分布
    4.3 沥青层层底应变温度修正
    4.4 隧道各试验段初始应变响应
        4.4.1 方案一各结构层初始应变响应
        4.4.2 方案二各结构层初始应变响应
        4.4.3 方案三各结构层初始应变响应
    4.5 隧道复合式路面应变响应
        4.5.1 沥青层厚度、钢筋网对SMA-13 层底应变响应的影响
        4.5.2 沥青层厚度、钢筋网对混凝土结构层内应变响应的影响
    4.6 C40 内应变响应随深度分布规律的影响
        4.6.1 非切缝处
        4.6.2 切缝处
    4.7 切缝对混凝土层内应变响应的影响
    4.8 影响复合式路面结构内应变响应因素综合分析
        4.8.1 沥青层厚度、钢筋网的影响
        4.8.2 切缝的影响
    4.9 隧道柔性路面结构响应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3)基于足尺实验的公路隧道沥青路面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2.1 隧道沥青路面常用结构形式及特点
        1.2.2 隧道沥青路面结构研究现状
        1.2.3 足尺加速加载实验应用现状
    1.3 依托工程概况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足尺实验路段隧道沥青路面结构优化研究
    2.1 隧道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优化
        2.1.1 刚性基层种类的选择
        2.1.2 素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研究
        2.1.3 底基层优化
        2.1.4 路面结构优化结果
    2.2 隧道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优化
        2.2.1 基层疲劳开裂研究
        2.2.2 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量研究
        2.2.3 沥青层剪应力研究
        2.2.4 路面结构优化结果
    2.3 隧道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优化
        2.3.1 沥青层疲劳开裂研究
        2.3.2 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量研究
        2.3.3 路基顶竖向压应变研究
        2.3.4 路面结构优化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隧道沥青路面足尺加速加载实验设计
    3.1 隧道足尺实验路段的布设
        3.1.1 足尺实验路段方案确定
        3.1.2 足尺实验路段划分
    3.2 加载设备及传感器的介绍
        3.2.1 ALF全环境路面加速加载设备
        3.2.2 混凝土应变计
        3.2.3 动态沥青应变计
        3.2.4 温度传感器
        3.2.5 土压力计
    3.3 实验路的铺筑及传感器埋设
        3.3.1 方案一隧道常用沥青路面
        3.3.2 方案二隧道刚性基层沥青路面
        3.3.3 方案三隧道柔性基层沥青路面
    3.4 数据采集系统
        3.4.1 采集器的安装
        3.4.2 数据的采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足尺实验路段力学响应研究
    4.1 路面结构温度分析
        4.1.1 方案一温度分析
        4.1.2 方案二温度分析
        4.1.3 方案三温度分析
    4.2 路面各项指标分析
        4.2.1 弯沉及动态变形模量
        4.2.2 摩擦系数
        4.2.3 构造深度
        4.2.4 车辙
    4.3 路面应变响应分析
        4.3.1 方案一应变响应波形分析
        4.3.2 方案二应变响应波形分析
        4.3.3 方案三应变响应波形分析
        4.3.4 方案一、方案二应变对比分析
        4.3.5 方案一、方案三应变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4)明色化铺装材料在隧道中的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明色化铺装材料发展概述
        1.2.2 明色化铺装材料组成研究
        1.2.3 明色化铺装材料路用性能研究
        1.2.4 明色化铺装材料明色性能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隧道环境调研
    2.1 隧道环境调研范围
        2.1.1 隧道调研对象
        2.1.2 隧道调研内容
    2.2 隧道环境调研分析
        2.2.1 隧道断面几何尺寸调研分析
        2.2.2 隧道内表面材料调研分析
        2.2.3 隧道照明光源及灯具布置调研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明色化铺装材料组成设计与路用性能评价
    3.1 原材料选择与性质分析
        3.1.1 明色集料
        3.1.2 矿料
        3.1.3 沥青
        3.1.4 抗剥落剂
    3.2 明色化铺装材料组成设计
        3.2.1 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
        3.2.2 明色集料的掺配方案
        3.2.3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3.3 明色化铺装材料路用性能测试与评价
        3.3.1 水稳性能
        3.3.2 高温性能
        3.3.3 抗滑性能
        3.3.4 抗渗性能
        3.3.5 粘结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明色化铺装材料节能效果评价
    4.1 公路隧道照明评价方法
        4.1.1 公路隧道照明评价指标
        4.1.2 公路隧道照明评价指标分析
    4.2 明色化铺装材料隧道照明试验系统设计
        4.2.1 隧道照明模型
        4.2.2 试验原理
        4.2.3 试验方法、步骤及测量仪器
        4.2.4 试验测量区域及测点布置
    4.3 明色化铺装材料节能效果分析
        4.3.1 明色化铺装材料照明指标的测定
        4.3.2 明色化铺装材料反射系数计算结果分析
        4.3.3 明色化铺装材料节能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明色化铺装材料施工工艺与经济性分析
    5.1 施工工艺分析
        5.1.1 原材料选用
        5.1.2 施工工艺
    5.2 经济性分析
        5.2.1 成本变化
        5.2.2 经济效益
        5.2.3 经济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习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5)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与噪声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的难点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特性
    2.1 路面抗滑性能分析
        2.1.1 路面的构造
        2.1.2 路面抗滑的影响因素
        2.1.3 路面抗滑设计
    2.2 路面噪声特性分析
        2.2.1 轮胎噪声
        2.2.2 路面噪声的影响因素
        2.2.3 路面噪声的测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路隧道抗滑降噪路面施工工艺研究
    3.1 材料的性能
        3.1.1 水泥
        3.1.2 粗集料
        3.1.3 细集料
    3.2 抗滑低噪声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
    3.3 露石剂喷洒时间要求
    3.4 抗滑降噪混凝土冲洗时间设计
    3.5 混凝土养生工艺
    3.6 冲洗强度控制
    3.7 机械化施工研究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路隧道抗滑低噪声试验研究
    4.1 构造深度衰减试验
    4.2 耐磨损性能试验
        4.2.1 抗冲刷磨蚀混凝土配比设计
        4.2.2 抗冲刷试验
        4.2.3 耐冲击磨损试验
    4.3 摩擦系数衰减试验
        4.3.1 试验方案及原材料
        4.3.2 刻槽路面抗滑功能的衰减
        4.3.3 拉毛路面抗滑功能的衰减
        4.3.4 拉槽路面抗滑功能的衰减
    4.4 建立抗滑力模型
    4.5 抗滑性能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
        4.5.1 刻槽参数对抗滑性能影响的分析
        4.5.2 接触条件对抗滑性能影响的分析
    4.6 实际工程的调查研究
        4.6.1 试验路段概况
        4.6.2 随车声强法噪声测试
        4.6.3 混凝土路面噪声A计权声压级统计分析
        4.6.4 A计权声压级密度分析
        4.6.5 频谱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公路隧道温拌阻燃沥青路面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公路隧道火灾原因及路面结构材料分析
    2.1 公路隧道火灾原因分析
        2.1.1 火灾原因分析
        2.1.2 火灾燃烧过程
    2.2 公路隧道路面结构类型分析
        2.2.1 水泥混凝土路面
        2.2.2 沥青混凝土路面
        2.2.3 公路隧道路面结构分析
    2.3 公路隧道沥青路面掺加材料分析
        2.3.1 阻燃剂
        2.3.2 温拌剂
        2.3.3 阻燃剂与温拌剂相互作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路隧道温拌阻燃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路用性能研究
    3.1 试验设计
        3.1.1 温拌阻燃沥青混合料制备
        3.1.2 混合料密度试验设计
        3.1.3 马歇尔稳定度试验设计
        3.1.4 肯塔堡飞散试验设计
        3.1.5 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设计
        3.1.6 高温性能试验设计
        3.1.7 低温性能试验设计
        3.1.8 水稳定性试验设计
        3.1.9 极限氧指数试验设计
    3.2 原材料性能分析
        3.2.1 沥青
        3.2.2 矿料
        3.2.3 木质纤维
        3.2.4 阻燃剂
        3.2.5 温拌剂
    3.3 普通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3.1 级配设计
        3.3.2 油石比确定
        3.3.3 最佳油石比检验
    3.4 阻燃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路用性能研究
        3.4.1 阻燃剂阻燃性能研究
        3.4.2 阻燃沥青混合料油石比分析
        3.4.3 阻燃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3.5 温拌阻燃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路用性能研究
        3.5.1 温拌剂降温效果研究
        3.5.2 温拌阻燃沥青混合料油石比分析
        3.5.3 温拌阻燃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3.5.4 路用性能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路隧道温拌阻燃沥青路面力学性能分析
    4.1 有限元分析理论基础
    4.2 公路隧道路面有限元模型参数设定
        4.2.1 公路隧道路面结构参数的设定
        4.2.2 荷载的确定
        4.2.3 轮胎—路面模型的建立
    4.3 公路隧道路面结构力学特性分析
        4.3.1 位移分析
        4.3.2 压应力-应变分析
        4.3.3 剪应力-应变分析
        4.3.4 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路隧道温拌阻燃沥青路面阻燃效果评价
    5.1 沥青混合料燃烧理论
    5.2 公路隧道火灾模拟仿真试验
        5.2.1 求解参数的确定
        5.2.2 火灾模型的建立
        5.2.3 模拟结果分析
    5.3 沥青氧指数试验
        5.3.1 试验介绍
        5.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沥青混合料质量损失率试验
        5.4.1 试验介绍
        5.4.2 试验步骤
        5.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5 燃烧后路用性能分析
        5.5.1 残留高温性能
        5.5.2 残留低温性能
        5.5.3 残留水稳定性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施工工艺及节能减排效益分析
    6.1 试验路工程概况
    6.2 施工工艺分析
        6.2.1 施工准备
        6.2.2 施工关键技术
    6.3 节能减排效益分析
        6.3.1 节能效益分析
        6.3.2 减排效益分析
        6.3.3 社会效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致谢

(7)浙江高速隧道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控制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路面结构型式发展
        1.2.2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与力学响应模拟研究
        1.2.3 隧道路面结构设计研究
        1.2.4 沥青路面疲劳特性研究
    1.3 浙江高速公路隧道路面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浙江高速公路隧道运行特征分析
    2.1 调研概况
    2.2 温度环境特征
    2.3 湿度环境特征
    2.4 路面破坏特征
    2.5 交通量特征及轴载计算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隧道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计算模型及控制指标选取
    3.1 基本理论
        3.1.1 线弹性断裂力学
        3.1.2 疲劳裂纹扩展理论
        3.1.3 有限单元法
    3.2 隧道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1 模拟工况
        3.2.2 几何参数
        3.2.3 计算点位的选取
        3.2.4 基本假设
    3.3 模型有效性验证
        3.3.1 路面模型验证
        3.3.2 路面有裂缝和无裂缝有限元模型对比
        3.3.3 对称荷载和偏载对比
    3.4 隧道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控制指标选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交通荷载作用下隧道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分析
    4.1 水平荷载与垂直荷载分析
    4.2 隧道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沥青层沿行车方向应变响应
        4.2.1 垂直荷载作用下沥青层应变响应
        4.2.2 水平荷载与垂直荷载共同作用下沥青层应变响应
        4.2.3 沥青层应变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4.3 隧道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基层沿行车方向应力响应
    4.4 隧道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沥青层竖向压应力响应
    4.5 隧道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沥青层剪应力响应
        4.5.1 垂直荷载作用下沥青层剪应力响应
        4.5.2 水平荷载和垂直荷载共同作用下沥青层剪应力响应
        4.5.3 沥青层剪应力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4.6 隧道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
        4.6.1 应力强度因子算例分析
        4.6.2 垂直荷载作用下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
        4.6.3 水平荷载和垂直荷载共同作用下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
        4.6.4 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影响因素分析
    4.7 一般路基段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力学响应
    4.8 隧道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控制指标确定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路面疲劳特性分析与控制指标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5.1 隧道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沥青层疲劳开裂影响因素分析
    5.2 隧道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沥青层永久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5.3 隧道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裂缝疲劳扩展寿命影响因素分析
    5.4 控制指标BP神经网络模型
        5.4.1 BP神经网络概念
        5.4.2 控制指标BP神经网络模型
        5.4.3 控制指标BP神经网络模型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目录
附录B 表目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8)公路隧道路面结构设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公路隧道路面的环境特征
2 公路隧道各类型路面结构特点
    2.1 水泥混凝土路面
        (1)安全性差。
        (2)行驶噪声大。
        (3)舒适性差。
        (4)灰尘大。
        (5)标线效果差。
    2.2 沥青路面
        (1)施工污染。
        (2)耐久性差。
        (3)影响隧道照明。
        (4)火灾危害大。
    2.3 复合式路面
3 公路隧道路面结构设计探讨
    3.1 施工技术
    3.2 运营照明
    3.3 路面阻燃
4 结束语

(9)九连山隧道路面结构设计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隧道路面发展概况
        1.2.1 国外隧道路面概况
        1.2.2 国内隧道路面结构
    1.3 隧道内的环境特点及分析
    1.4 隧道路面铺装的类型及优缺点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九连山隧道路面结构设计
    2.1 工程项目概述
    2.2 九连山隧道地质水文状况
    2.3 九连山隧道路面结构设计备选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九连山隧道路面结构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分析
    3.1 国内隧道路面铺装有关规范要求
        3.1.1 有关规范要求
        3.1.2 分析结论
    3.2 隧道路面铺装类型与规模专家评分
        3.2.1 专家评分法原理
        3.2.2 专家评分标准及构成
        3.2.3 专家的资格和分工
        3.2.4 专家评分结果分析
    3.3 隧道路面铺装类型与规模的关系之火灾工况下逃生分析
        3.3.1 火灾工况下的人员、交通及通风控制
        3.3.2 火灾工况下的逃生方式分析
        3.3.3 横通道设置间距统计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隧道路面抗滑性能分析
    4.1 影响抗滑性能主要因素
        4.1.1 路面特性
        4.1.2 环境因素
        4.1.3 车辆因素
    4.2 抗滑性能衰减的原因分析
    4.3 隧道路面抗滑性能改善措施
    4.4 隧道路面处治工程实践及效果
        4.4.1 铣刨措施效果
        4.4.2 薄层罩面或沥青混凝土加铺措施
        4.4.3 隧道路面水洗措施
        4.4.4 各种措施对隧道路面抗滑性能改善效果的对比
    4.5 保障隧道路面抗滑性能措施选型
    4.6 九连山隧道路面铺装推荐方案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10)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及降噪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防滑、降噪技术研究
        1.2.2 刻槽混凝土路面抗滑性、噪声特性研究
        1.2.3 露石混凝土路面及其抗滑性研究
        1.2.4 聚合物改性纤维混凝土及其抗滑性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已建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降噪功能分析
    2.1 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能性能与噪声水平调查
        2.1.1 调查方案
        2.1.2 测试方法
    2.2 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能力现状分析
        2.2.1 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调查
        2.2.2 隧道内、外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的变化
        2.2.3 表面构造对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的影响
    2.3 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噪声特征分析
        2.3.1 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噪声水平调查
        2.3.2 隧道内、外混凝土路面的噪声水平
        2.3.3 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轮胎/路面噪声的衰减
        2.3.4 交通量对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噪声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隧道刻槽混凝土路面抗滑、降噪性能计算分析及试验研究
    3.1 研究方案
    3.2 隧道刻槽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研究
        3.2.1 轮胎/路面接触力学与摩擦理论
        3.2.2 建立抗滑力模型
        3.2.3 抗滑性能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
        3.2.4 隧道刻槽试验路段抗滑性能研究
    3.3 隧道刻槽混凝土路面降噪性能研究
        3.3.1 隧道刻槽混凝土路面噪声机理与特点
        3.3.2 瞬态压力声学理论
        3.3.3 建立瞬态压力声学模型
        3.3.4 瞬态压力声学分析
        3.3.5 隧道刻槽混凝土路面试验路段降噪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隧道露石混凝土路面抗滑、降噪性能研究
    4.1 隧道露石混凝土路面抗滑、降噪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4.2 露石混凝土抗滑与降噪性能试验研究
        4.2.1 原材料的选择
        4.2.2 配合比的确定
        4.2.3 抗滑性能试验研究
        4.2.4 降噪性能试验研究
        4.2.5 露石深度和构造深度选择
    4.3 隧道露石混凝土路面抗滑与降噪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隧道聚合物改性纤维混凝土路面抗滑、降噪性能研究
    5.1 聚合物改性纤维混凝土组成设计
        5.1.1 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
        5.1.2 原材料选择
        5.1.3 配合比设计方法
    5.2 聚合物改性纤维混凝土性能研究
        5.2.1 力学性能研究
        5.2.2 弯曲韧性研究
        5.2.3 抗滑性能研究
        5.2.4 降噪性能研究
    5.3 隧道聚合物改性纤维混凝土路面抗滑、降噪性能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抗滑、降噪的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研究
    6.1 隧道刻槽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
        6.1.1 刻槽施工流程
        6.1.2 刻槽施工方式
        6.1.3 影响刻槽质量关键因素分析
        6.1.4 刻槽试验路段施工变异性分析
    6.2 隧道露石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
        6.2.1“湿接湿”双层铺筑技术
        6.2.2 混凝土表面“露石”技术
        6.2.3 露石工艺中的常见问题处置
    6.3 隧道聚合物改性纤维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
        6.3.1 拌合与运输要求
        6.3.2 界面粘结层施工
        6.3.3 混凝土摊铺施工
        6.3.4 摊铺后养生
        6.3.5 试验路段质量检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抗滑、降噪性能的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类型优选
    7.1 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降噪性能评价指标
    7.2 基于TOPSIS方法的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降噪技术评价
        7.2.1 TOPSIS理论
        7.2.2 TOPSIS理论模型的建立
    7.3 基于TOPSIS理论的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降噪性能综合评价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探讨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四、公路隧道路面结构与材料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寒区隧道复合式路面结构动力响应与寿命分析[D]. 杨士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2]基于足尺试验的隧道路面结构响应研究[D]. 宁兵.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3]基于足尺实验的公路隧道沥青路面结构研究[D]. 胡立杲.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4]明色化铺装材料在隧道中的应用技术研究[D]. 张乐.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与噪声特性分析[D]. 应项羽.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 [6]公路隧道温拌阻燃沥青路面应用技术研究[D]. 李志刚.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7]浙江高速隧道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控制指标研究[D]. 黄方.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8]公路隧道路面结构设计探讨[J]. 姜同虎,于海龙. 工程与建设, 2018(06)
  • [9]九连山隧道路面结构设计技术分析[D]. 黄钧钰.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10]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及降噪技术研究[D]. 张秋美. 长安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公路隧道路面结构与材料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