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婴儿心理行为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孙一婕[1](2021)在《不同喂养方式下3月龄婴儿母婴互动差异及母婴互动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描述我国3月龄婴儿及其母亲在纯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过程中母婴互动行为表现,比较两组喂养过程中母婴互动行为的差异及影响母婴互动的因素,为发现影响儿童早期母婴互动的高危因素提供循证依据,也为有针对性的开展高危儿喂养、亲子互动指导以及家庭养育照护实践提供客观依据。方法以我国3月龄纯母乳喂养及人工喂养的婴儿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在青岛市、重庆市、柳州市及马鞍山市四地的妇幼保健院收集273对母婴对,其中纯母乳喂养150对,人工喂养123对。通过自拟调查问卷获得母婴对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孕产史、婴儿日常喂养情况;采用量表评估婴儿气质以及母亲的抑郁情绪和育儿信心;在喂养过程视频采集的基础上,以互动评估量表(Interaction Rating Scale,IRS)的喂养评估子量表评价喂养过程中的母婴互动。单因素分析比较纯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IRS量表得分及各互动指标的差异。采用最优尺度回归法分析社会人口学资料、婴儿日常喂养情况及母婴心理因素对母婴互动的影响。以二元Logistic回归法控制其他因素,分析喂养方式对母婴互动指标的影响。结果1.在日常喂养方面,本研究发现不同喂养方式的婴儿喂奶间隔及吃奶次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喂奶间隔平均在2.73±0.73小时,低于人工喂养婴儿(2.98±0.59小时);吃奶次数为7.52±1.03次,多于人工喂养婴儿(7.20±0.92次)。2.使用IRS量表对喂养过程视频进行评价,纯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母亲的IRS得分分别为2.55±0.25分和2.54±0.22分,婴儿的IRS得分分别为2.35±0.38分和2.28±0.3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针对母婴互动的具体指标,研究发现两种喂养方式的母亲喂养姿势、母亲喂养状态、母亲肢体活动、母亲对喂养的坚持性、婴儿注视行为和婴儿喂养表情6个指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母乳喂养组母亲同时环抱婴儿的头部和下肢的比例及肢体频繁活动的比例均高于人工喂养组(44.0%v.s.17.1%;6.7%v.s.2.4%),在婴儿拒绝乳头后坚持喂的比例低于人工喂养组(31.3%v.s.46.3%);纯母乳喂养组婴儿频繁注视母亲的比例高于人工喂养组婴儿(27.3%v.s.18.7%),偶尔微笑或“满足”表情的比例高于人工喂养组(22.0%v.s.8.9%)。3.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索喂养过程中母婴互动的影响因素。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父母受教育程度、婴儿是否有兄弟/姐妹在母亲IRS得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婴儿IRS得分与婴儿的节律性气质维度及坚持性气质维度的得分均存在负相关(r=-0.167,P<0.01;r=-0.127,P=0.036),与母亲情绪得分存在正相关(r=0.127,P=0.036),即婴儿节律性及坚持性越好,母亲抑郁情绪得分越高,婴儿互动越好。最优尺度回归结果显示,母亲IRS得分与家庭人均月收入和婴儿气质有关联(标准化β=-0.141,P=0.017;标准化β=0.108,P=0.035),家庭人均月收入低、婴儿气质偏向易养型,则母亲互动得分高;婴儿IRS得分与婴儿出生体重和母亲情绪有关联(标准化β=-0.141,P=0.023;标准化β=0.137,P=0.045),即婴儿出生体重低、母亲情绪得分高,则婴儿互动得分高。二元Logistic结果显示纯母乳喂养的母亲喂养时环抱婴儿头部和下肢的可能性是人工喂养母亲的4.708倍(95%CI=2.104-10.536),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在喂养过程中频繁看妈妈和偶尔微笑或“满足”表情的可能性分别是人工喂养婴儿的 2.124 倍和 3.014 倍(95%CI=1,028-4.389;95%CI=1.124-8.078)。结论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日常喂奶次数、喂养过程中的母亲和婴儿互动行为有重要影响,医务人员有必要关注人工喂养、剖宫产以及母亲情绪等不良家庭养育环境等风险因素对母婴互动的影响,为高危儿提供有针对性的监测和干预服务。
赵淑冉[2](2021)在《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了解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患者产后早期母乳喂养期间的心理感受和切实需求,为制定适用于GDM患者的母乳喂养干预方案提供参考依据。2.以自我效能理论为指导,结合半结构式访谈、专家讨论等方式构建母乳喂养干预方案,探讨该方案在GDM患者产后母乳喂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9年5~7月于青岛市某三甲医院产科病房的17名G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现象学研究方法,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收集GDM患者产后早期母乳喂养体验和需求的资料,采用主题分析法分析访谈资料。2.量性研究:根据文献查阅和质性研究结果,结合专家讨论和预试验,确定了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GDM患者母乳喂养干预方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青岛市某三甲医院产科门诊孕24~28周的GDM患者140例,2019年8~9月招募的研究对象为对照组,2020年5~6月招募的研究对象为干预组,每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母乳喂养护理,干预组接受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包括在孕晚期、住院期和出院后提供的增强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感的护理措施。应用母乳喂养知识问卷、产后泌乳Ⅱ期启动时间和喂养方式调查表、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简式量表进行调查,产后第3天、产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为调查时间点,比较两组的产后泌乳Ⅱ期启动时间、母乳喂养知识得分、纯母乳喂养率和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情况。选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评价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方案的实施效果。结果1.GDM患者产后早期母乳喂养体验及需求的研究结果访谈17名GDM患者后资料达到饱和,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最终形成5个主题和14个副主题,即(1)知识和技能不足(产前学习意识淡薄、母乳喂养知识匮乏、欠缺正确哺乳技能);(2)消极的心理感受(泌乳状况增加哺乳压力、巨大儿吸吮行为引发喂养顾虑、疑虑和担忧乳汁质量);(3)积极的情感体验(克服困难后的获得感、纯母乳喂养的幸福感);(4)母乳喂养的阻碍(强烈的身体疲惫感、家属传统喂养认知的干扰、新生儿疾病改变喂养态度、医护人员的不同喂养指导);(5)社会支持的需求(期望专业人员的针对性指导、希望配偶的积极参与和支持)。2.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方案在GDM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两组GDM患者在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基线均衡可比,干预前的母乳喂养知识和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后的结果显示:(1)干预组的泌乳Ⅱ期在产后24~48h启动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72h启动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产后3天、1个月、3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组在产后第3天的母乳喂养知识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GDM患者产后第3天的母乳喂养知识总分高于干预前测评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4)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GDM患者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总分及两个维度得分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产后1个月、产后3个月时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总分和技能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和产后3天的得分(P<0.05),产后3个月时的内心维度得分高于干预前和产后3天的得分(P<0.05)。干预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总分和技能维度得分为产后3个月>产后1个月>产后3天>干预前(P<0.05),产后3天、产后1个月和产后3个月时的内心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得分(P<0.05)。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产后3天、产后1个月和产后3个月时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总分及两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GDM患者产后早期会面临多方面的母乳喂养压力,其主要来源于产后泌乳相关问题、自身知识和能力、个体心理、新生儿健康问题、家属以及医护人员支持不足,医护人员应重视GDM患者的情感和信息需求,提供针对性的资源和支持,提高家属的母乳喂养支持能力,促使GDM患者成功母乳喂养。2.本研究构建的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方案是有效可行的,该方案有利于增加GDM患者的母乳喂养知识,提高对科学母乳喂养的了解;有利于降低产后泌乳Ⅱ期启动延迟发生率,促进纯母乳喂养;有利于提高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改善产后母乳喂养状况。
姚晔[3](2021)在《西安居住小区老幼共享活动空间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和国家生育政策改革的背景下,出现越来越多老幼伴随的现象。加之中国家庭里年轻父母忙于工作,将儿童交给老年人帮忙照看,使得老幼互相伴随的时间更长,关系更密切。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看护陪伴儿童的范围缩小到家里、小区楼下、社区周边等环境中。这为研究居住小区老幼共享活动空间提供了契机。居住小区景观不仅应满足老幼的生理行为需求,还应关注到老幼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为老幼群体营造出人性化的景观环境和适合老幼共享的活动空间。然而,目前的居住小区活动空间偏重于从运动健身、儿童游乐等功能去考虑,对于老幼共享、老幼结合这一角度的考虑较少。因此,为老幼群体设计共享的活动空间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老幼共享活动空间的视角出发,梳理了老幼行为心理等特征,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幼群体进行分类。以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为依据,针对老幼共享活动需求进行居住小区的活动空间景观设计研究。通过功能,互动方式两个维度对老幼共享活动空间进行分类,来设计满足老幼共享的活动空间景观环境,并引导老幼共享的积极的生活方式、营造融合的小区氛围。首先,论文通过对研究背景、相关理论和综述的梳理总结,提出了对居住小区老幼共享活动空间两个维度的分类,依据使用功能具体分为运动型老幼共享空间、休闲型老幼共享空间、合作型老幼共享空间;依据老幼互动方式分为看护型、参与型老幼共享空间。其次,选取西安市居住小区进行调研,总结关于老幼共享空间景观设计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居住小区老幼共享活动空间景观设计原则和方法。最后,以西安市大唐府邸小区为例进行实地调研,并对其活动空间景观进行优化设计。通过论文研究,旨在提出居住小区老幼共享活动空间的景观设计策略,为老幼群体提供有趣、共享、丰富的活动空间,为以后同类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王晓[4](2021)在《肥胖儿童运动态度、运动行为及生活质量的研究 ——以泰安市城市肥胖儿童为例》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儿童青少年营养过剩、运动不足现象广泛存在,超重肥胖率进而表现出快速上升形式,已成为危害我国儿童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肥胖儿童运动态度消极,没有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日常生活中运动过少,已成为导致肥胖的危险因素,严重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致使肥胖儿童生活质量不高。为了给肥胖儿童的减肥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促使其运动态度发生良性转变,提高生活质量满意度。本论文使用先分层再分组的方法,抽取泰安市城区200名正常体重的儿童、600名肥胖儿童为调查对象并发放问卷,最后得到182份正常体重儿童的问卷,553份肥胖儿童的问卷。参考毛荣建编制的《态度锻炼量表》、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QLSCA)以及自制问卷为测量工具,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泰安市肥胖儿童的运动态度、运动行为和生活质量的现状与对策进行探讨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泰安市正常体重的儿童与超重、肥胖儿童的运动态度呈现出非常显着性的差异,(P<0.01)。三组儿童运动认知得分最高,运动情感得分居于中间,运动意向得分则最低。2超重、肥胖儿童的运动时间主要是每天30分钟以下,运动频率集中在每周1-2次,运动强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3泰安市正常体重儿童生活质量主要集中在中上、中和中下,而超重和肥胖组的儿童,生活质量主要集中在中、中下和下。超重、肥胖的儿童与正常体重的儿童在生活质量总分以及4个因子方面有着非常显着性的差异(P<0.01)。4超重、肥胖的男生,其生活质量水平比女生高,随着年龄不断增大,生活质量逐渐降低。本文研究结论表明:1泰安市超重、肥胖儿童的运动态度不积极,男生的运动态度好于女生,随着年龄的增大,运动态度逐渐降低。2泰安市超重、肥胖儿童的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强度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3与正常体重的儿童相比,超重、肥胖儿童的生活质量水平较为低下。4泰安市超重、肥胖儿童运动态度与运动行为存在正相关关系,运动态度与生活质量也存在正相关关系。
武昭凡[5](2021)在《儿童友好视角下西安曲江新区城市街道空间评估与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生,再次突显了儿童的脆弱性与城市环境的紧密联系,同时街道空间作为儿童活动使用频繁的公共空间也面临进一步提升品质和重塑活力的需求。因此对如何发挥城市街道空间“交通通行—公共生活”的双重空间属性,将“儿童友好视角”抽象理论上升到可评估和可操作层面,从而建设一个适宜儿童成长的城市街道环境提出迫切要求和挑战。本研究以西安曲江新区城市街道作为实证研究对象,以7-14岁儿童为研究主体对象,以切实提升儿童友好性,建立可以破解现代儿童面临的驯养化、结构化、孤岛化问题,满足儿童心理行为特性的街道空间为目标。基于儿童的心理行为特性与街道空间特性之间交互作用关系,挖掘本土化的儿童友好视角,并试图将儿童友好抽象理论科学转译为城市街道空间要素,从而对以儿童友好空间为基点,步行距离400m为半径范围内的城市街道空间展开评估分析,以此为基提出包含规划布局、景观设计、管理运营等方面的城市街道空间优化策略。基于上述的研究分析框架与研究步骤,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有以下三个方面:1)对“儿童友好视角”与“儿童友好街道空间”概念的重新界定和基于此的“儿童心理-儿童行为-街道环境”三者互动关系作用的机理分析;2)构建儿童友好视角下多层次的城市街道空间评估框架,并将具身视角下的儿童对于城市街道的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趣味性的空间需求,转译为21项涵盖街道空间各维度的指标清单,创建城市街道空间儿童友好性评估工具;3)基于评估结果所归纳的五方面儿童友好现状问题,提出以现状问题和未来价值双重导向下“串联·游戏·成长·参与”的4维12点优化策略框架,以此作为儿童友好相关理论的深化,也为西安曲江新区开展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刘旭静[6](2021)在《患儿父母发热知识认知、焦虑与就医行为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患儿父母发热知识认知、焦虑与就医行为的现状及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明确发热知识认知、焦虑、就医行为的相关性;探讨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提高父母发热知识认知、减轻焦虑、改善就医行为提供实证依据。方法:本研究属于非实验性中的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威海地区2家三甲医院353名患儿父母进行调查。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工具、发热知识认知测评工具、焦虑测评工具、就医行为测评工具。所收集的资料,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t检验或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本研究中共有353名发热患儿父母参与调查,男孩占多数,年龄分期以幼儿期居多,付费方式以保险支付为主,参与调查的母亲居多,父母年龄集中在30~39岁,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居多,农村户籍、农民及个体稍多。(2)患儿父母发热知识认知总分为(106.13±19.21)。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热知识认知总分在儿童年龄分期、热性惊厥、父亲或母亲及父母年龄、户籍类型、文化程度、职业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患儿父母焦虑总得分为(44.67±8.72)。单因素分析显示:焦虑总分在儿童年龄分期、疾病诊断、热性惊厥、本次发热持续的时间及父母户籍类型、文化程度、职业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患儿父母就医行为总得分为(33.78±6.76)。单因素分析显示:就医行为总分在患儿年龄分期、疾病诊断、热性惊厥、发热程度及父母户籍类型、文化程度、职业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发热知识认知总分与焦虑总分呈负相关(r=-0.430,P<0.01)、与就医行为总分呈正相关(r=0.488,P<0.01),焦虑总分与就医行为总分呈负相关(r=-0.450,P<0.01)。(6)患儿父母就医行为多元逐步回归结果:发热知识认知总分、热性惊厥(无)、年龄分期(婴儿期)、发热程度(中等热、低热)、焦虑总分可以共同解释因变量就医行为得分40.0%的变异量。结论:(1)患儿父母发热知识认知总体水平处于及格水平;有焦虑症状者占25.5%;就医行为总体水平为良好。(2)患儿父母发热知识认知水平越高,焦虑水平越低,就医行为越好;反之亦然。(3)患儿父母发热知识认知得分、患儿有无热性惊厥、患儿年龄分期、患儿发热程度、患儿父母焦虑得分可以预测就医行为,是就医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患儿父母发热知识认知得分、患儿有无热性惊厥、患儿发热程度对就医行为有正向预测能力;患儿年龄分期、患儿父母焦虑得分对就医行为有负向预测能力。
黄福娟[7](2021)在《初产妇母婴健康素养、角色适应及育儿效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初产妇母婴健康素养、角色适应、育儿效能现状及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明确母婴健康素养、角色适应、育儿效能的关系,探讨育儿效能的影响因素,为良好的育儿管理提供更多参考和帮助。方法:本研究属于非实验性的描述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威海地区某三甲医院产科住院的346名初产妇进行调查。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测评工具、母婴健康素养测评工具、母亲角色适应测评工具、育儿效能测评工具。采用统计软件SPSS 26.0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本研究中共有346名初产妇参与调查,在年龄方面以3035岁人数最多;从文化程度来看,以大专人数最多;在调查对象中,孩子出生时健康状况正常者所占比例最高;从配偶支持度方面看,配偶全力支持的占大多数;参加产前培训的研究对象比未参加产前培训的研究对象占比高。(2)初产妇母婴健康素养(177.99±28.97)分,母婴健康素养在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配偶支持度、公/婆媳关系、孩子出生时健康状况方面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初产妇角色适应(55.95±11.25)分,角色适应在年龄、家庭月收入、文化程度、孩子出生时健康状况、公/婆媳关系、配偶支持度方面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初产妇育儿效能(29.06±8.71)分,育儿效能在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参加产前培训、配偶支持度、孩子出生时健康状况方面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初产妇母婴健康素养、角色适应及育儿效能之间相关性:母婴健康素养与角色适应呈正相关(r=0.760,P<0.01),与育儿效能呈正相关(r=0.645,P<0.01);角色适应与育儿效能之间呈正相关(r=0.613,P<0.01)。(6)初产妇育儿效能线性回归:母婴健康素养总分、角色适应总分可以共同解释因变量育儿效能总分44.8%的变异量。结论:(1)初产妇母婴健康素养整体处于中等水平,角色适应基本属于中等水平,育儿效能总体情况不理想。(2)初产妇母婴健康素养、角色适应、育儿效能之间存在正相关,即母婴健康素养越高,角色适应越好,育儿效能越高。(3)母婴健康素养、角色适应是育儿效能的影响因素。因此,提高初产妇母婴健康素养水平、角色适应水平,有助于提升育儿效能,改善育儿行为。
雷莉[8](2021)在《基于依恋理论的住院早产儿母亲敏感性干预内容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构建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可靠性的基于依恋理论的住院早产儿母亲敏感性干预内容体系并合理设置权重,为开展临床实践提供科学指导。方法:(1)调查住院早产儿母亲的母婴依恋关系现况及影响因素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重庆市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新生儿诊治中心住院的早产儿及其母亲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中文版母婴依恋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进行调查,并采用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住院早产儿母亲的母婴依恋水平和影响因素。(2)初步拟定母亲敏感性干预内容体系框架采用文献回顾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 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查阅有关母婴依恋和母亲敏感性的文献并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总结影响母婴依恋建立和发展的核心要素,筛选指标条目池,初步构建干预内容体系框架。(3)最终确立母亲敏感性干预内容体系采用德尔菲法,选取22名专家开展2轮函询,每轮函询通过纸质问卷或电子邮件发放并回收问卷。采用Excel2019、SPSS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计算专家积极程度、权威程度,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协调系数。指标筛选标准:重要性均分>3.5,重要性赋值满分率(5分)>50%,变异系数<0.25。(4)设置母亲敏感性干预内容体系各级指标的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一级指标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平均分配法确定二、三级指标权重并结合乘积法计算二、三级指标的组合权重。结果:(1)共发放问卷294份,回收有效问卷285份,有效回收率为96.94%。早产儿住院期间母亲的母婴依恋关系得分为[71.00(36.00,92.00)]分,母亲焦虑(30.79±7.06)分,其中25人(8.77%)出现了焦虑情绪,母亲产后抑郁得分(8.32±5.90)分,104人(36.49%)出现了产后抑郁情绪。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年龄、家庭经济状况、产后抑郁是母婴依恋关系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2)初步拟定的基于依恋理论的住院早产儿母亲敏感性干预内容体系,包括母亲敏感性、母婴早期接触、母亲情绪、依恋的代际传递性、婴儿气质、母婴依恋相关概念6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49项三级指标。(3)2轮专家函询的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5.65%、95.45%,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4、0.85,专家变异系数均值分别为0.15、0.11,Kendall’s W分别为0.198和0.144(均P<0.001),第2轮函询专家重要性评分均值大于第1轮(x>3.5,CV<0.25)。最终确定由4项一级指标、13项二级指标、47项三级指标构成的母亲敏感性干预内容体系。4项一级指标的权重设置结果如下:母婴依恋相关概念0.1390,母亲敏感性与依恋0.3934,母婴早期接触与依恋0.2338,早产儿气质与依恋0.2338,指标一致性比率CR<0.10。结论:(1)住院早产儿母亲的母婴依恋关系现况及影响因素住院早产儿母亲的母婴依恋关系处于中低水平,影响因素包括家庭经济状况、母亲年龄、母亲产后抑郁。应注意关注早产儿母亲的负性情绪,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以促进早期良好母婴依恋关系的形成。(2)基于依恋理论的住院早产儿母亲敏感性干预内容体系的构建基于依恋理论构建的住院早产儿母亲敏感性干预内容体系,内容设置科学合理,专家权威性、积极性,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协调程度均较高,内容体系的可靠性及可信度较高;权重设置科学、合理,可提示医务人员母亲敏感性干预的侧重点,为开展下一步临床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蹇秀桂[9](2021)在《农村婴儿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暴露对其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农村婴儿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暴露水平及影响因素;探讨婴儿期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暴露对其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依托于云南宣威农村地区建立的出生队列,自婴儿出生时纳入研究追踪随访至满1岁,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婴儿及家庭一般人口学特征、婴儿喂养及养育情况、婴儿生活和居住环境等;采集婴儿半岁和1岁时的尿样,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检测尿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代谢产物3-PBA、4-F-3-PBA和DBCA浓度,采用尿肌酐校正尿样浓度;采用BSID-Ⅲ评估1岁婴儿神经心理发育水平。应用t检验、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婴儿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暴露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婴儿该类农药暴露对其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结果](1)共230名婴儿纳入研究,女婴占53.91%,男婴占46.09%,汉族占83.48%,母亲平均年龄为25.45±5.29岁,受教育程度为初中者占47.83%,职业为务农者占76.52%,父亲平均年龄为28.83±5.23,受教育程度为初中者占57.39%,职业为务农者占60.00%。23.48%的家庭年收入低于1万元,婴儿出生时平均体重、身长、胎龄分别为:3251.56±398.47g、50.09±1.22cm、39.34±1.30周,出生时有异常者占21.74%,婴儿由母亲照顾者占92.61%,喂营养剂的婴儿占 71.74%。(2)半岁和1岁时婴儿3-PBA、4-F-3-PBA和DBCA浓度中位数分别为0.099ng/ml、0.153ng/ml、<LOD 和 0.374ng/ml、0.207ng/ml、<LOD,经肌酐校正后的浓度中位数分别为:0.301ug/g、0.626ug/g、<LOD 和 0.850ug/g、0.668ug/g、<LOD。(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职业为务农与婴儿总PYRs暴露浓度呈正相关(β=0.20,P=0.014,95%CI=0.04~0.36),家庭年收入高于25000元与婴儿总PYRs暴露浓度呈正相关(β=0.20,P=0.025,95%CI=0.02~0.37),经常/每次携婴儿下地干活与婴儿总PYRs暴露浓度呈正相关(β=0.17,P=0.016,95%CI=0.03~0.31)。(4)婴儿认知、语言、运动、社会情绪和适应性行为平均得分分别为:98.98±17.20、97.76±15.25、93.33±15.49、109.72±23.07 和 89.66±16.81,发育迟缓率分别为:2.61%、5.65%、3.48%、1.30%、11.3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岁时婴儿DBCA水平与社会情绪、适应性行为得分呈正相关(β=3.56,95%CI=0.73~6.39,P=0.014;β=3.16,95%CI=0.85~5.47,P=0.00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岁时婴儿4-F-3-PBA高暴露组语言发育落后是低暴露组的 0.31 倍(OR=0.31,95%CI=0.13~0.77,P=0.011),DBCA暴露组语言和适应性行为发育落后分别是未暴露组的0.38倍和0.36倍(OR=0.38,95%CI=0.15~0.96,P=0.041;OR=0.39,95%CI=0.16-0.96,P=0.040)。[结论]农村婴儿普遍低水平暴露于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母亲职业、家庭年收入、携婴儿下地干活是婴儿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暴露的重要影响因素;尚未发现农村婴儿日常生活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低水平暴露对其神经心理发育存在负面影响,但考虑到样本量小,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提示照顾者使用农药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和清洁卫生,延长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以减少婴儿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暴露,应继续监测有农药暴露史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观察婴儿期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暴露对其神经心理发育影响的远期效应。
李竹青[10](2021)在《《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的编制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近年来,随着中医体质学的发展,《中医体质量表》和相应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已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成为“治未病”健康辨识的主要手段。婴幼儿体质虽与成人不同,但也存在由于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共同形成的体质差异,因此也“有类可分、有体可辨”,只是婴幼儿体质更加秉承于先天因素。目前,无论是儿童中医保健领域,还是儿科临床,都缺乏对婴幼儿进行中医健康测评的规范化、实用性的方法和工具。本研究依据王琦院士创立的中医体质理论,对婴幼儿版中医体质量表进行研发,服务于临床和公共卫生应用。方法:1.以课题组前期编制的《2-6岁儿童中医体质辨识问卷》为基础,以2009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为基本框架,借鉴古籍和近现代文献中关于婴幼儿体质的表述,通过访谈和专家论证,编制《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2.基于流行病调查数据,对量表条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决断值检验法、题-总相关系数法、Cronbach’s α系数法、因素负荷量法4种方法对条目进行统计学筛选,根据统计结果对条目进行删减。3.对删减条目后的《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进行信、效度检验。内部一致性信度采用Cronbach’s α系数,分半信度采用Spearman-Brown系数、再测信度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结构效度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统计分析均在SPSS23.0中进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条目修订后生成的初测版《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由45个条目、9个亚量表组成。其中,平和质亚量表由5个条目组成;气虚质亚量表由6个条目组成;阳虚质亚量表由4个条目组成;阴虚质亚量表由7个条目组成;痰湿质亚量表由4个条目组成;湿热质亚量表由5个条目组成;血瘀质亚量表由4个条目组成;气郁质亚量表由5个条目组成;特禀质亚量表由5个条目组成。2.通过1503例横断面调查,初测版《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项目分析结果为:条目Q1、Q2、Q3、Q45满足三种分析要求,Q44满足两种分析要求;条目Q34仅满足一种分析要求,其他条目均满足四种分析要求。经核心小组讨论后,决定删除平和质条目Q44和气郁质条目Q34,其他条目保留。3.二测版《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由43个条目、9个亚量表组成。其中,平和质亚量表由4个条目组成;气虚质亚量表由6个条目组成;阳虚质亚量表由4个条目组成;阴虚质亚量表由7个条目组成;痰湿质亚量表由4个条目组成;湿热质亚量表由5个条目组成;血瘀质亚量表由4个条目组成;气郁质亚量表由4个条目组成;特禀质亚量表由5个条目组成。4.通过565例横断面调查,二测版《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的回收率和完成率均为100%,量表的平均填写时间为5.92士3.27分钟,表明二测版量表具有良好的可接受性。二测版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1,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个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范围在 0.522-0.742 之间,分别是 0.533、0.593、0.575、0.630、0.522、0.690、0.742、0.685、0.732;二测版总量表的再测信度系数为0.898,9个分量表的再测信度系数范围在 0.880-0.967 之间,分别为 0.950、0.960、0.944、0.938、0.964、0.896、0.880、0.967、0.898,均大于0.70,且P≤0.01;二测版总量表的分半信度系数为0.831;9个分量表的分半信度系数范围在 0.427-0.766,分别为 0.494、0.591、0.545、0.658、0.427、0.702、0.751、0.766、0.678之间,除平和、痰湿亚量表外,其余亚量表都>0.50,表明二测版量表的信度较好。结构效度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897,Bartlett球形检验的χ2值为6947.277,P=0.000<0.01,按特征根值>1提取了 10个公因子,10个公因子的方差累计贡献率共计为53.736%,进一步提取9个公因子,结果显示累计贡献率为51.291%,说明二测版《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结构效度良好。结论:1.本研究编制的终版《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由9个亚量表,共43个条目组成,均为正向计分;2.《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在信度分析方面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再测信度均有良好的表现,在效度分析方面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几个方面亦有良好的表现。
二、婴儿心理行为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婴儿心理行为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喂养方式下3月龄婴儿母婴互动差异及母婴互动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 |
1.1 母婴互动促进在高危儿管理中的重要性 |
1.2 母婴互动的概念及对高危儿健康的意义 |
1.3 母婴互动的理论基础 |
1.4 母婴互动可能的生物学基础 |
1.5 母婴互动评价工具 |
1.6 不同喂养方式下母婴互动差异的研究进展 |
1.7 母婴互动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1.8 本研究意义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类型 |
3.2 研究现场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内容 |
3.5 研究方法 |
3.6 质量控制 |
3.7 数据分析 |
3.8 技术路线 |
4. 结果 |
4.1 母婴对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
4.2 母婴的心理学特征描述 |
4.3 婴儿日常喂养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
4.4 不同喂养方式母婴互动行为的差异比较 |
4.5 影响喂养过程中母婴互动行为的单因素分析 |
4.6 影响喂养过程中母婴互动行为的多因素分析 |
5. 讨论 |
5.1 母婴互动评价工具 |
5.2 基于中国人群的喂养过程中母婴互动 |
5.3 不同喂养方式的母婴互动差异 |
5.4 喂养过程中母婴互动的影响因素 |
5.5 婴儿日常喂养的相关因素 |
5.6 对高危儿管理中促进母婴互动的启示 |
6. 结论 |
7. 创新性 |
8.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婴儿早期喂养过程中的母婴互动(综述) |
1. 母婴互动对喂养的重要意义 |
2. 母婴互动相关理论 |
3. 喂养中母婴互动的核心理念 |
3.1 回应性喂养的定义 |
3.2 回应性喂养中的婴儿信号 |
3.3 回应性喂养中母亲的敏感性 |
4. 喂养中母婴互动的评价方法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理论依据 |
3 相关概念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5 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产后早期母乳喂养体验及需求的质性研究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结果 |
1 GDM患者的一般资料 |
2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加强针对GDM患者的母乳喂养知识宣教 |
2 关注和改善GDM患者的母乳喂养心理状况 |
3 完善针对GDM患者的母乳喂养支持系统 |
第二部分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伦理问题 |
3 研究方法 |
4 干预内容及方法 |
5 资料收集 |
6 质量控制 |
7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研究样本脱落情况 |
2 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比较结果 |
3 干预对两组GDM患者母乳喂养知识的影响 |
4 干预对两组GDM患者产后泌乳Ⅱ期启动时间的影响 |
5 干预对两组GDM患者产后喂养方式的影响 |
6 干预对两组GDM患者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 |
讨论 |
1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GDM患者母乳喂养知识的影响 |
2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GDM患者母乳喂养结局指标的影响 |
3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GDM患者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 |
结论 |
研究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
1 研究创新性 |
2 研究局限性 |
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产后母乳喂养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3)西安居住小区老幼共享活动空间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口老龄化和国家生育政策 |
1.1.2 居住小区活动空间现状 |
1.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
1.2.1 研究对象 |
1.2.2 居住小区活动空间 |
1.2.3 老幼共享 |
1.2.4 老幼共享活动空间概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论文框架 |
2 理论阐释与研究综述 |
2.1 环境行为学理论 |
2.1.1 环境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
2.1.2 环境行为学的相关理论 |
2.2 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空间与行为分析 |
2.2.1 空间对人的行为影响 |
2.2.2 居住小区居民的心理需求与行为模式 |
2.3 老幼共享活动空间 |
2.3.1 老幼群体分类 |
2.3.2 老幼共享活动空间类型 |
2.4 老幼行为心理研究 |
2.4.1 老年人生理感知特征 |
2.4.2 儿童生理感知特征 |
2.4.3 老年人行为心理特征 |
2.4.4 儿童行为心理特征 |
2.4.5 老幼生理、心理、行为异同 |
2.5 相关研究综述 |
2.5.1 国外老幼共享活动空间研究综述 |
2.5.2 国内老幼共享活动空间研究综述 |
2.5.3 国内外老幼共享活动空间研究对比 |
2.6 本章小结 |
3 西安市居住小区活动空间现状调研分析 |
3.1 调研对象及调研方法 |
3.1.1 调研对象及内容 |
3.1.2 调研方法 |
3.2 西安市居住小区活动空间景观调研 |
3.2.1 恒大御景小区调研 |
3.2.2 华远海蓝城小区调研 |
3.2.3 浐灞新都汇小区调研 |
3.2.4 海璟印象城小区调研 |
3.2.5 林邑小区调研 |
3.2.6 调研结果总结 |
3.3 活动空间问卷调查 |
3.3.1 问卷调查内容 |
3.3.2 问卷发放情况 |
3.3.3 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
3.3.4 问卷调查总结 |
3.4 活动空间分析总结 |
3.4.1 活动空间分析 |
3.4.2 有利特征 |
3.4.3 现存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4 居住小区老幼共享活动空间景观设计策略 |
4.1 老幼共享活动空间景观设计要素 |
4.1.1 地形空间要素 |
4.1.2 色彩要素 |
4.1.3 水景 |
4.1.4 植物 |
4.1.5 游乐与健身设施 |
4.1.6 道路与铺装 |
4.1.7 导视系统 |
4.2 老幼共享活动空间景观设计原则 |
4.2.1 安全性原则 |
4.2.2 公平共享原则 |
4.2.3 多功能原则 |
4.2.4 趣味性原则 |
4.3 老幼共享活动空间景观设计方法 |
4.3.1 人性化设计 |
4.3.2 突出使用功能 |
4.3.3 提高空间可达性 |
4.3.4 增加场所互动 |
4.3.5 营造情景氛围 |
4.4 本章小结 |
5 设计实践——西安市大唐府邸小区老幼共享活动空间景观设计 |
5.1 研究对象选取 |
5.2 西安大唐府邸小区老幼共享活动空间设计研究 |
5.2.1 场地概况 |
5.2.2 活动空间总体布局 |
5.2.3 活动空间景观要素 |
5.2.4 活动空间使用人群及行为分析 |
5.3 老幼共享活动空间景观设计的应用 |
5.3.1 老幼共享活动空间布局改造建议 |
5.3.2 老幼共享活动空间景观趣味性设计改造建议 |
5.3.3 老幼共享活动空间景观设施改造建议 |
5.3.4 增加参与型共享活动空间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论文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二 图表目录 |
附录三 居住小区老幼群体户外活动调查问卷 |
附录四 居住小区老幼群体户外活动访谈记录 |
(4)肥胖儿童运动态度、运动行为及生活质量的研究 ——以泰安市城市肥胖儿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儿童肥胖率居高不下,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 |
1.1.2 国家对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的重视程度提高 |
1.1.3 运动态度是对儿童肥胖进行积极干预的重要前提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肥胖儿童概念界定 |
2.1.1 肥胖儿童诊断标准 |
2.1.1.1 身高标准体质量法 |
2.1.1.2 体质指数(BMI) |
2.1.1.3 腰围及腰围身高比 |
2.1.1.4 皮褶厚度 |
2.1.2 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 |
2.1.2.1 遗传因素 |
2.1.2.2 久坐因素 |
2.1.2.3 饮食行为 |
2.1.2.4 母亲的孕期增重及产前体重 |
2.1.2.5 出生体重 |
2.1.2.6 喂养因素 |
2.2 运动态度、运动行为概念界定 |
2.2.1 运动态度 |
2.2.2 运动行为 |
2.3 国内文献综述 |
2.3.1 肥胖儿童相关研究现状 |
2.3.1.1 运动与肥胖的实证研究 |
2.3.1.2 肥胖对儿童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 |
2.3.2 运动态度研究现状 |
2.3.2.1 运动态度现状及对策研究 |
2.3.2.2 运动态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
2.3.3 运动行为研究现状 |
2.3.4 运动态度与运动行为关系研究 |
2.3.5 生活质量与运动行为关系研究 |
2.3.6 生活质量研究 |
2.4 国外文献综述 |
2.5 相关文献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3.1 问卷的设计 |
3.2.3.2 儿童生活质量量表 |
3.2.3.3 问卷整体结构 |
3.2.3.4 问卷的效度检验 |
3.2.3.5 问卷的信度检验 |
3.2.3.6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2.4 对比分析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肥胖对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
4.1.1 肥胖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
4.1.1.1 自卑与攻击性 |
4.1.1.2 抑郁症 |
4.1.1.3 孤独感 |
4.1.1.4 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
4.1.2 肥胖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
4.1.2.1 非正常节食行为 |
4.1.2.2 抽烟饮酒行为 |
4.1.2.3 校园欺负行为 |
4.1.2.4 学习成绩 |
4.2 被调查553名肥胖儿童基本情况 |
4.2.1 家庭作业时间 |
4.2.2 使用手机时间 |
4.2.3 父母胖瘦程度 |
4.2.4 饮食情况 |
4.2.5 吃零食情况 |
4.3 超重、肥胖儿童运动态度现状分析 |
4.3.1 运动认知现状分析 |
4.3.2 运动情感现状分析 |
4.3.3 运动意向现状分析 |
4.4 三组儿童运动态度差异性分析 |
4.4.1 运动态度得分分析 |
4.4.1.1 运动认知得分分析 |
4.4.1.2 运动情感得分分析 |
4.4.1.3 运动意向得分分析 |
4.4.2 运动态度组间差异性分析 |
4.4.2.1 运动认知组间差异性分析 |
4.4.2.2 运动情感组间差异性分析 |
4.4.2.3 运动意向组间差异性分析 |
4.5 超重、肥胖儿童运动态度差异性分析 |
4.5.1 性别 |
4.5.2 年龄 |
4.6 运动行为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4.6.1 运动目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4.6.2 运动时间调查结果与分析 |
4.6.3 运动频率调查结果与分析 |
4.6.4 运动强度调查结果与分析 |
4.6.5 运动场所调查结果与分析 |
4.6.6 运动形式调查结果与分析 |
4.6.7 运动消费调查结果与分析 |
4.6.8 运动项目调查结果与分析 |
4.7 三组儿童生活质量比较 |
4.7.1 三组儿童生活质量总分等级评价 |
4.7.2 三组儿童生活质量差异分析 |
4.7.2.1 社会心理功能方面的差异分析 |
4.7.2.2 生理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分析 |
4.7.2.3 生活环境方面的差异分析 |
4.7.2.4 生活质量满意度、其他和总分差异分析 |
4.7.3 超重、肥胖儿童生活质量单因素分析 |
4.7.3.1 性别 |
4.7.3.2 年龄 |
4.8 超重、肥胖儿童运动态度与运动行为、生活质量的关系 |
4.8.1 超重、肥胖儿童运动态度与运动行为的关系 |
4.8.1.1 超重、肥胖儿童运动态度与运动行为的相关关系 |
4.8.1.2 超重、肥胖儿童运动态度与运动行为的回归关系 |
4.8.2 超重、肥胖儿童运动态度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
4.8.2.1 超重、肥胖儿童运动态度与生活质量的相关关系 |
4.8.2.2 超重、肥胖儿童运动态度与生活质量的回归关系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儿童友好视角下西安曲江新区城市街道空间评估与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国际背景与问题——儿童成长与城市环境 |
1.1.2 国内背景与问题——社会转型与国家战略 |
1.1.3 学科背景与问题——空间品质与儿童友好 |
1.1.4 本研究所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 |
1.2 研究范围与对象 |
1.2.1 西安曲江新区城市街道空间 |
1.2.2 西安曲江新区典型样本街道 |
1.2.3 西安曲江新区案例选取依据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现实意义 |
1.4.2 学科意义 |
1.5 研究综述 |
1.5.1 城市街道空间规划 |
1.5.2 儿童友好城市规划 |
1.5.3 儿童友好街道空间 |
1.5.4 相关主题研究评述 |
1.6 研究内容 |
1.7 研究方法 |
1.7.1 儿童友好视角混合研究方法 |
1.7.2 资料与数据收集方法 |
1.7.3 资料与数据分析方法 |
1.8 研究框架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方法研究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儿童”概念及年龄界定 |
2.1.2 “儿童友好视角”概念界定 |
2.1.3 “儿童友好空间”概念界定 |
2.1.4 “城市街道空间”概念界定 |
2.1.5 “儿童友好街道空间”概念界定 |
2.2 儿童心理行为学相关理论 |
2.2.1 儿童生理发展特性 |
2.2.2 儿童心理发展特性 |
2.2.3 儿童行为发展特性 |
2.2.4 相关研究理论在本研究的应用 |
2.3 儿童与环境互动关系相关理论 |
2.3.1 环境心理学 |
2.3.2 生态心理学 |
2.3.3 生态系统论 |
2.3.4 相关研究理论在本研究的应用 |
2.4 儿童友好视角相关研究方法 |
2.4.1 儿童的街道空间需求研究方法 |
2.4.2 街道儿童友好性评估研究方法 |
2.4.3 相关研究方法在本研究的应用 |
2.5 基于上述理论与方法的分析框架 |
2.5.1 本研究的理论假设 |
2.5.2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
2.5.3 基于分析框架的研究步骤 |
2.6 本章小结 |
3 儿童友好视角下城市街道空间评估框架与工具研究 |
3.1 儿童友好视角下评估维度与评估对象研究 |
3.1.1 评估维度分析 |
3.1.2 评估对象分析——城市儿童主体 |
3.1.3 评估对象分析——城市街道空间 |
3.2 城市街道空间儿童友好性评估工具研究 |
3.2.1 评估内容选取与体系性构建原则 |
3.2.2 评估内容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3.3 基于儿童街道空间需求的评估准则研究 |
3.3.1 具身视角下的评估准则框架研究 |
3.3.2 儿童生理特性与街道一米视角 |
3.3.3 儿童心理特性与街道空间认知 |
3.3.4 儿童行为特性与儿童独立活动 |
3.3.5 评估准则层因子以及内部逻辑 |
3.4 城市街道空间儿童友好性评估指标研究 |
3.4.1 评估指标来源与筛选分析方法 |
3.4.2 街道空间安全性影响因子分析 |
3.4.3 街道空间舒适性影响因子分析 |
3.4.4 街道空间便捷性影响因子分析 |
3.4.5 街道空间趣味性影响因子分析 |
3.5 创建城市街道空间儿童友好性评估工具 |
3.5.1 评估指标修正 |
3.5.2 指标测度方法 |
3.5.3 评估权重分析 |
3.6 儿童友好视角下城市街道空间评估框架 |
3.6.1 评估框架 |
3.6.2 评估过程 |
3.7 本章小结 |
4 儿童友好视角下西安曲江新区城市街道空间评估 |
4.1 曲江新区概况与儿童友好空间现状研究 |
4.1.1 曲江新区概况及相关规划解析 |
4.1.2 曲江新区居民及儿童概况解析 |
4.1.3 曲江新区儿童友好空间现状 |
4.1.4 曲江新区城市道路交通现状 |
4.2 曲江新区城市街道空间概况与样本街道选取 |
4.2.1 曲江新区城市街道分类 |
4.2.2 街道空间现状调研分析 |
4.2.3 基于调研的典型样本区域选取 |
4.3 曲江新区儿童城市街道空间需求研究 |
4.3.1 儿童街道概况调研与数据获取 |
4.3.2 曲江新区儿童的街道心理特性 |
4.3.3 曲江新区儿童的街道行为特性 |
4.3.4 儿童街道空间诉求与现状矛盾 |
4.4 曲江新区城市街道空间儿童友好性评估 |
4.4.1 样本街道调研与数据获取 |
4.4.2 样本街道分区评估结果 |
4.4.3 样本街道分项评估结果 |
4.5 儿童友好视角下西安曲江新区城市街道空间现状解析 |
4.5.1 儿童友好空间孤岛化,儿童缺失连续性空间体验 |
4.5.2 儿童街道互动被驱逐,社会困境下空间矛盾突显 |
4.5.3 非正式街道活动消逝,儿童缺失物理性空间交互 |
4.5.4 场所安全感供给不足,缺乏适宜儿童基础性设施 |
4.5.5 空间育智性诉求强烈,儿童缺失社会性学习空间 |
4.6 本章小结 |
5 儿童友好视角下西安曲江新区城市街道空间优化策略 |
5.1 优化策略框架研究 |
5.1.1 问题导向下的优化策略寻解 |
(1)理论寻解 |
(2)案例寻解 |
5.1.2 价值导向下的优化目标寻解 |
(1)国际背景回应·儿童友好价值 |
(2)国内背景回应·立德树人价值 |
(3)学科背景回应·城市精神价值 |
5.1.3 双导向下的优化策略框架 |
(1)双导向下的优化策略“关键”提取 |
(2)基于“关键”的优化策略框架 |
5.2 串联儿童生活空间,形成覆盖全域的童径网络 |
5.2.1 对抗空间孤岛,串联儿童生活空间 |
5.2.2 激发儿童活动,规划设计童径网络 |
5.3 提升街道品质,营造安全健康、舒适高效的街道空间 |
5.3.1 安全健康街道,全面改善学校区域 |
5.3.2 高效便捷街道,自由抵达儿童空间 |
5.3.3 舒适安闲街道,沉浸自然语汇场所 |
5.4 营建在游戏中成长的“儿童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
5.4.1 智育街道:实体空间学习,触摸知识来源 |
5.4.2 美育街道:文化遗产传承,激发艺术邂逅 |
5.4.3 德育街道:社会空间营造,增强全龄互动 |
5.4.4 游戏街道:儿童游戏设施,移动游戏盒子 |
5.5 构建全流程下的儿童友好城市街道空间规划与管理 |
5.5.1 协同机制,多方共建培育儿童友好城市文化 |
5.5.2 儿童参与,建立参与式规划途径与长效机制 |
5.5.3 评估管理,动态生成街道儿童社会生活场所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语 |
6.1 主要结论 |
6.1.1 核心概念再界定和基于此的理论分析框架初建 |
6.1.2 构建儿童友好视角下的城市街道空间评估框架 |
6.1.3 创建多维度城市街道空间儿童友好性评估工具 |
6.1.4 归纳曲江新区城市街道空间儿童友好现状问题 |
6.1.5 优化目标与关键下建立4维12 点优化策略框架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1)研究样本数量受限使评估结果存在误差 |
(2)评估指标权重赋值分析主观性较强 |
6.2.2 研究展望 |
(1)进一步探讨儿童友好与建成环境的相关性分析 |
(2)拓展儿童友好街道研究尺度加强宏观层面分析 |
(3)深化本土化儿童友好理论以指导街道空间研究 |
(4)挖掘全球数字时代之下儿童街道生活方式变迁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后记 |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
(6)患儿父母发热知识认知、焦虑与就医行为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 |
1.5 文献回顾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工具 |
2.4 统计方法 |
2.5 资料收集与质量控制 |
2.6 伦理学考虑 |
2.7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情况 |
3.2 研究对象发热知识认知现状及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
3.3 研究对象焦虑现状及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
3.4 研究对象就医行为现状及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
3.5 研究对象发热知识认知、焦虑与就医行为的相关性 |
3.6 研究对象就医行为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对象整体情况分析 |
4.2 研究对象发热知识认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4.3 研究对象焦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4.4 研究对象就医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4.5 研究对象发热知识认知、焦虑与就医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
4.6 研究对象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本研究的创新性 |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B:调查问卷 |
附录C:综述 患儿父母发热知识认知研究动态 |
参考文献 |
(7)初产妇母婴健康素养、角色适应及育儿效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 |
1.5 文献回顾 |
1.6 理论依据 |
1.7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工具 |
2.4 资料收集 |
2.5 统计分析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学考虑 |
2.8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情况 |
3.2 研究对象母婴健康素养、角色适应、育儿效能数据的正态性分布检验 |
3.3 研究对象母婴健康素养现状 |
3.4 研究对象角色适应现状 |
3.5 研究对象育儿效能现状 |
3.6 研究对象母婴健康素养、角色适应、育儿效能相关性 |
3.7 研究对象育儿效能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对象整体情况 |
4.2 研究对象母婴健康素养分析 |
4.3 研究对象角色适应分析 |
4.4 研究对象育儿效能分析 |
4.5 研究对象母婴健康素养、角色适应、育儿效能的关系分析 |
4.6 研究对象育儿效能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5.2 本研究的创新性 |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 B:调查问卷 |
附录 C:综述 孕产妇母婴健康素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基于依恋理论的住院早产儿母亲敏感性干预内容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住院早产儿母亲的母婴依恋关系现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及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依恋理论的住院早产儿母亲敏感性干预内容体系的构建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基于依恋理论的住院早产儿母亲敏感性干预内容体系的权重设置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早期母婴依恋干预研究进展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农村婴儿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暴露对其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生命早期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暴露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的编制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婴幼儿中医体质的研究进展 |
1 古代医家对于婴幼儿生理特点的研究 |
1.1 “纯阳之体”说 |
1.2 “稚阴稚阳”说 |
1.3 “少阳之体”说 |
1.4 “五脏有余不足”说 |
2 近现代学者对婴幼儿体质分类的研究 |
2.1 对新生儿体质分类的研究 |
2.2 对婴幼儿体质分类的研究 |
3 婴幼儿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4 婴幼儿体质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4.1 先天禀赋 |
4.2 后天获得 |
5 开发婴幼儿中医体质量表的价值和意义 |
综述二 婴幼儿健康状况测评量表研究现状 |
1 发育行为评定量表 |
1.1 发育行为与评定方式 |
1.2 发育行为心理评定量表应用价值 |
1.3 发育行为心理评定量表的分类 |
2 婴幼儿发育能力评定量表 |
2.1 发育筛查类评定量表 |
2.2 发育诊断类评定量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研究部分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内容 |
4 技术路线 |
第一章 《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的初步编制 |
1 《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的编制理念 |
1.1 理论框架 |
1.2 判定思路 |
1.3 条目的表述方式 |
2 《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结构及条目的确定 |
2.1 量表结构的确定 |
2.2 量表条目的确定 |
3 《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初测研究 |
3.1 初测调查研究方案 |
3.2 初测调查的一般结果 |
3.3 初测量表的项目分析 |
3.4 修订条目形成二测量表 |
第二章 《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的性能评价 |
1 方案与方法 |
1.1 研究方案 |
1.2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背景情况 |
2.2 量表的可行性 |
2.3 量表的信度评价 |
2.4 量表的效度评价 |
2.5 形成终版量表 |
第三章 结语 |
1 对于量表所测内容的讨论 |
2 对于《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优势的讨论 |
3 对于《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不足的讨论 |
4 《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编制研究总结 |
4.1 《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的条目评价 |
4.2 《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的性能评价 |
5 《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编制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四、婴儿心理行为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喂养方式下3月龄婴儿母婴互动差异及母婴互动影响因素研究[D]. 孙一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D]. 赵淑冉. 青岛大学, 2021(02)
- [3]西安居住小区老幼共享活动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 姚晔.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肥胖儿童运动态度、运动行为及生活质量的研究 ——以泰安市城市肥胖儿童为例[D]. 王晓.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5]儿童友好视角下西安曲江新区城市街道空间评估与优化策略研究[D]. 武昭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6]患儿父母发热知识认知、焦虑与就医行为的相关性研究[D]. 刘旭静. 延边大学, 2021(02)
- [7]初产妇母婴健康素养、角色适应及育儿效能的相关性研究[D]. 黄福娟. 延边大学, 2021(02)
- [8]基于依恋理论的住院早产儿母亲敏感性干预内容体系的构建[D]. 雷莉.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9]农村婴儿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暴露对其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研究[D]. 蹇秀桂.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10]《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的编制与评价研究[D]. 李竹青.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