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省保山地区首次发现斯氏肺吸虫(论文文献综述)
李燕榕,何春荣,谢汉国,陈宝建,张榕燕[1](2016)在《闽西斯氏并殖吸虫新疫区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龙岩市新罗区并殖吸虫病疫源地的虫种和宿主。方法以患者为线索,于2015年10月收集螺蟹和野外猫、犬粪便标本,利用常规法检查并殖吸虫尾蚴、囊蚴和虫卵。结果新罗区五星村为旅游点,检查放逸短沟蜷98只,拟小豆螺32只,建瓯拟钉螺5只,未查及尾蚴。第2中间宿主福建华溪蟹,感染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达31.43%(22/70),阳性蟹和蟹组织携带囊蚴数分别为1.64个/只和0.21个/g。结论龙岩市新罗区福建华溪蟹斯氏并殖吸虫感染率较高,建议评估对其防控的必要性。
张伟琴[2](2014)在《云南省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为查明云南省境内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的地理分布和种类,补充云南省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的内容,丰富云南省在并殖吸虫或并殖吸虫病方面的流行病学资料,为今后开展本领域的研究和制定并殖吸虫病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云南东部、云南南部、云南西部和云南北部具有代表性的11个地州市作为抽样调查点,从其山涧溪流中采集溪蟹,经分类鉴定后的溪蟹除留下少量样本外,其余的采用组织捣碎过筛水洗沉淀法分离囊蚴,常规统计不同调查点溪蟹的自然感染率和平均感染度。然后根据囊蚴的大小、囊壁的有无和层数、以及囊内蚴体的形态和排泄囊的特征,初步鉴定并殖吸虫的种属,并对不同地州市溪蟹感染并殖吸虫囊蚴的种类进行形态比较,部分通过感染实验动物获取成虫作进一步的分类鉴定。[结果](1)从各调查点的山涧溪流中采集溪蟹共计1584只,经分类检索鉴定,隶属于束腹蟹科和溪蟹科的束腰蟹属、溪蟹属、非拟溪蟹属、近溪蟹属和小石蟹属等2科5属12种,其中束腹蟹科、束腰蟹属、非拟溪蟹属和小石蟹属为云南省首次报道,并采集到5个可能的新种,其中采自宾川拉乌的溪蟹可能为新属新种。(2)在西双版纳州、大理州、红河州和普洱市等4个地州市采集的溪蟹标本中检获阳性溪蟹157只,总共获得并殖吸虫囊蚴1110个,分类隶属2属8种,其中包括1个未确定虫种,2个致病虫种。[结论](1)本调查范围覆盖了云南省的东南西北,结果证实云南省境内的溪蟹不仅种类多,而且地理分布广。抽样调查的1个地州市均能采集到溪蟹,捕获的溪蟹隶属于2科5属12种,而且大多数都能够成为并殖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2)本研究在云南省境内新发现了一些溪蟹的种类和一些新的流行区或疫源地。
杨振兴[3](2010)在《云南省异盘并殖吸虫的形态和分子标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结合DNA序列分析的方法深入研究异盘并殖吸虫的虫种独立性,及其在并殖科吸虫中的分类学地位,建立基因进化树,确定云南省异盘并殖吸虫与其他地区相同或不同虫种间的亲缘关系,逐步澄清并殖科吸虫的虫种争议,探讨更加客观和易于鉴定的分类学方法,并为进一步研究各虫种的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对人体的致病性,以及开展相关的防治工作奠定重要基础,为云南省并殖吸虫的研究和并殖吸虫病的防治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依据。[方法]从异盘并殖吸虫流行区采集溪蟹,经分类鉴定后分离囊蚴,感染实验动物大白鼠获得成虫和虫卵。观察囊蚴、成虫及虫卵形态,并测量其大小;扫描电镜观察成虫的皮棘形态特征。用试剂盒分别提取囊蚴和成虫的DNA,利用ITS2和CO1引物体外扩增获得ITS2和CO1基因序列,通过GenBank的Blast程序和DNASTAR的MagAlign程序进行基因的同源性分析,使用MAGE 4.0软件构建基因进化树。[结果]本次共采集到两类溪蟹,分类地位隶属于溪蟹总科,溪蟹科,溪蟹属,分别为景洪溪蟹和毛足溪蟹;景洪溪蟹头胸甲表面较隆,暗红色,分区明显,前侧缘具有细齿10余个;两螯不对称,以右螯为大;雄性第1腹肢粗壮,倒数第2节长度约为末节的3.6倍,末缘似山峰样起伏,尖锐指向外方;雄性尾节三角形,雌性尾节半圆形。毛足溪蟹头胸甲表面扁平,暗褐色,具有短刚毛,前侧缘具有细齿13-15个;两螯稍不对称;第3颚足外肢有短鞭;雄性第1腹肢扁平,倒数第2节长度约为末节的3.0倍;雄性腹部呈三角形,尾节长三角形;雌性腹部卵圆形,尾节半圆形。异盘并殖吸虫活体成虫肉红色,作蛭样运动。轻压固定后呈椭圆形,虫体宽长比为1:1.56-2.12。口腹吸盘比为1.62-2.09:1,口吸盘明显大于腹吸盘。卵巢多位于腹吸盘左侧,前缘位于腹吸盘水平前后,分支细而多;子宫管状蟠曲成团,与卵巢并列、大于卵巢,其前缘多超过腹吸盘水平,并与腹吸盘部分或完全重叠。睾丸分别位于卵巢和子宫团的下方,中心部较小,分支末端常有显着膨大。异盘并殖吸虫囊蚴多呈椭圆形,具有二层囊壁,外壁薄而均匀,内壁远较外壁厚且两极增厚明显,内外壁之间的间隙明显。异盘并殖吸虫虫卵多呈卵圆形,金黄色,绝大多数两侧对称;卵壳厚薄不均匀,末端增厚明显;卵盖位于较宽一端,肩峰多明显;扫描电镜观察成虫体表被有单生型皮棘,虫体前中部皮棘密集,排列规则;虫体后部皮棘稀疏,排列不规则,形状似尖刀状或三角形;口吸盘内壁为纵向皱襞,腹吸盘内壁为环形皱襞。通过Blast同源性比较,来自中国云南与印度Arunachal和Manipur地区的异盘并殖吸虫ITS2基因同源性为98%,与泰国Saraburi地区的异盘并殖吸虫ITS2同源性99%,与中国云南的丰宫和印度的卫氏并殖吸虫ITS2同源性分别为95%和93%;来自中国云南与泰国、越南、中国广西地区的异盘并殖吸虫CO1基因同源性为98%,与来自印度的异盘并殖吸虫CO1基因同源性为91%。ITS2和CO1基因进化树显示已报道的所有异盘并殖吸虫聚为一支,与其它虫种间差异明显。[结论]云南的景洪溪蟹和毛足溪蟹是异盘并殖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家猫对异盘并殖吸虫的易感性明显优于SD大鼠,家猫是异盘并殖吸虫的理想实验动物模型;而大鼠则不理想。云南省存在的异盘并殖吸虫与其它地区报道的异盘并殖吸虫无明显形态学差异。DNA序列分析显示来自不同地区的异盘并殖吸虫同源性极高,进化树上聚类为一支,独立于其它虫种之外。
董莹,张再兴[4](2009)在《云南省人体寄生虫病流行概况》文中研究说明云南省立体气候特征明显,雨量充沛,四季温差不明显的自然条件和特有的经济社会与人文因素,造成这一地区寄生虫虫种多和寄生虫病流行的广泛性。本文在整理云南省已记载人体寄生虫病病种的基础上,分病种将血吸虫病、带绦虫病、膜壳绦虫病、囊虫病、包虫病、土源性线虫病、旋毛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阿米巴病、疟疾和机会性寄生虫病等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高忠萱[5](2009)在《小睾并殖吸虫的形态学及DNA序列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形态学分类及D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小睾并殖吸虫(Paragonimus microrchis Hsia Zhou & Chang,1978)的虫种独立性,在并殖科吸虫中的分类学地位,以及与其它并殖吸虫虫种的亲缘关系,逐步澄清并殖科吸虫的虫种争议,探讨更加客观和易于鉴定的分类学方法,并为进一步研究各虫种的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对人体的致病性,以及开展相关的防治工作奠定重要基础。[方法]从小睾并殖吸虫流行区采集第二中间宿主,分离囊蚴、脱囊蚴、感染实验动物获得成虫和虫卵。通过生物体视镜、显微镜观察囊蚴、后尾蚴、成虫及虫卵形态,并测量其大小;扫描电镜观察成虫的皮棘形态特征。结合DNA序列分析,Blast软件同源性比较,及MEGA4.0软件构建基因进化树。[结果]小睾并殖吸虫成虫活体呈肉红色,固定后呈砖灰色,封片标本测量:虫体大小为8.5-12.9×3.6-5.0mm,平均10.47±1.94×4.35±0.74mm。宽长之比1:2.1-2.8,平均1:2.41。口吸盘横径为0.511-0.778mm,平均0.657±0.103mm。腹吸盘位于体前1/3与中1/3横线处或稍后缘,大小为0.648-0.821×0.648-0.828mm,平均0.748±0.107×0.745±0.102mm。两吸盘横径之比为1:1.13。卵巢位于腹吸盘的左或右下方,大小为0.720-1.598×0.662-1.397mm,平均1.238±0.475×1.032±0.376mm,自中心体发出6-8叶,每叶又可发出3-4小叶。睾丸位于体中1/3与后1/3横线处或前缘,无分支或具1-5个芽状突起,左睾大小为0.662-1.390×0.504-0.979mm,平均0.974±0.334×0.732±0.250mm;右睾为0.526-1.570×0.504-1.210mm,平均0.989±0.437×0.701±0.344mm。睾丸明显地小于卵巢。扫描电镜观察成虫的皮棘,除口、腹吸盘之外均披有单生皮棘,虫体前中部的皮棘密集,排列规则,体后部的稀疏,排列不规则,形状似尖刀状或三角型。口吸盘内壁为纵向皱襞,腹吸盘内壁为环形皱襞。小睾并殖吸虫后尾蚴呈长椭圆形,排泄囊巨大,位于两肠支间。封片标本测量其大小0.878-1.210×0.432-0.634mm,平均1.034±0.167×0.509±0.108mm。口吸盘横径为0.115-0.180mm,平均为0.140±0.025;腹吸盘大小为0.130-0.202×0.130-0.209mm,平均为0.170±0.027×0.173±0.031mm,口腹吸盘之比平均为1:1.236。小睾并殖吸虫囊蚴呈球形,个体巨大,具有双层囊壁,外壁薄而透明,易破裂,内壁较厚。蚴体常蜷曲充满于内层囊腔内,可见蚴体盘曲而折光的肠支,排泄囊呈袋状位于两肠支间。未加盖玻片测量其大小(有外壁)为0.760-1.406×0.689-1.399mm,平均1.006×0.951mm,外壁厚度为0.003-0.014mm,平均为0.008mm。未加盖玻片测量只有内壁的囊蚴的大小为0.632-0.852×0.596-0.831mm,平均为0.728×0.703mm,内壁厚为0.007-0.031mm,平均为0.011mm。小睾并殖吸虫虫卵一般呈宽椭圆形,金黄色,大多数卵盖明显,卵壳薄厚不均,且末端增厚。加盖玻片测量其大小为73.1-95.9×42.3-55.3μm,平均为81.37±9.90×47.67±5.58μtm。通过Blast同源性比较,小睾并殖吸虫与老挝哈氏并殖吸虫的ITS2和CO1同源性分别为100%和99%,与泰国曼谷并殖吸虫同源性分别为98%和96%,与中国浙江的哈氏并殖吸虫同源性分别为96%和88%。ITS2和CO1基因进化树显示小睾并殖吸虫与老挝的哈氏并殖吸虫聚为一支、此支再与泰国曼谷并殖吸虫聚为一支,此大支再与中国浙江的哈氏并殖吸虫聚为一支。[结论]小睾并殖吸虫成虫、后尾蚴、囊蚴、虫卵的形态与夏代光教授等(1978年)、周本江教授(1988年)描述的各期形态一致,符合小睾并殖吸虫的形态特征。首次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小睾并殖吸虫成虫皮棘,为单生型,形状似尖刀状或三角型,体前中部的皮棘密集,排列规则,体后部稀疏,排列不规则。口吸盘内壁为纵向皱襞,腹吸盘内壁为环形皱襞,其形态结构的特点与并殖吸虫的摄食、附着及运动功能有关。就基因序列而言,小睾并殖吸虫与老挝的哈氏并殖吸虫为同一虫种,老挝的哈氏并殖吸虫的真实性有待进一步澄清。小睾并殖吸虫与泰国曼谷并殖吸虫同源性较高,亲缘关系较近,按照Blair.D的观点小睾并殖吸虫与泰国的曼谷并殖吸虫应为同一虫种的复合型(Complex)。
杨斌斌[6](2008)在《云南省三地并殖吸虫分子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并殖吸虫分布状况,并对保山市、红河州金平县、绿春县采集的并殖吸虫囊蚴、后尾蚴、成虫及虫卵四个发育阶段在DNA水平上进行了比较分析,建立基因进化树,确定三地并殖吸虫的种属关系及与已报道虫种的亲缘关系,为云南省并殖吸虫的研究和并殖吸虫病的防治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从云南省保山市和红河州金平县、绿春县采集溪蟹,分离囊蚴或后尾蚴,建立动物模型获得成虫和虫卵。用饱和酚法提取四个阶段的并殖吸虫基因组,利用ITS2和CO1引物分别体外扩增获得并殖吸虫的ITS2和CO1基因片段,并测出基因序列。通过GenBank的Blast程序和DNASTAR的MagAlign程序进行基因的同源性分析,使用MAGE 4.0软件对基因序列的差异进行比较。通过PAUP 4.0软件构建基因进化树。[结果]从红河州绿春县牛孔乡的溪蟹体内检获并殖吸虫的后尾蚴,未检获囊蚴,溪蟹的感染率为27.59%,经形态学鉴定为丰宫并殖吸虫的后尾蚴。本实验获得保山市的并殖吸虫7个样本的ITS2基因序列,5个样本的CO1基因序列;红河州金平县的并殖吸虫7个样本的ITS2基因序列,5个样本的CO1基因序列;绿春县的并殖吸虫9个样本的ITS2基因序列,5个样本的CO1基因序列。保山市与红河州金平县的并殖吸虫与GenBank中采自西双版纳的斯氏狸殖吸虫ITS2基因序列同源性为100%,CO1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红河州绿春县的并殖吸虫与GenBank中采自越南北部的丰宫并殖吸虫及采自西双版纳的河口并殖吸虫ITS2基因序列同源性为100%,CO1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用DNASTAR软件的MagAlign程序进行同源性比较的结果显示,保山市、红河州金平县的并殖吸虫ITS2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100%,CO1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9%。保山市、红河州金平县与红河州绿春县的并殖吸虫ITS2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8.3%,CO1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2.3%。基因进化树显示,保山市、红河州金平县的并殖吸虫与GenBank中采自西双版纳的斯氏狸殖吸虫共同聚类为一支;绿春县的并殖吸虫同GenBank中采自越南北部的丰宫并殖吸虫、西双版纳的河口并殖吸虫共同聚为一支。[结论]首次发现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是丰宫并殖吸虫的流行区。保山市和金平县流行的并殖吸虫为同一虫种,即陈氏狸殖吸虫。采自西双版纳的斯氏狸殖吸虫就基因序列而言应与保山市、金平县的陈氏狸殖吸虫为同一虫种。绿春县的丰富并殖吸虫无论是形态学还是基因序列均与采自越南北部的丰宫并殖吸虫一致。而采自西双版纳的河口并殖吸虫就基因序列而言与绿春县的丰宫并殖吸虫应为同一虫种。
李娟[7](2007)在《云南省不同地域并殖吸虫病原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云南省红河州与保山市并殖吸虫虫种分布情况,从不同宿主体内获取病原体,观察测量两地并殖吸虫的囊蚴、后尾蚴、虫卵及成虫的形态;比较两种实验终宿主—大鼠和家猫对两地并殖吸虫的易感性,并对两地并殖吸虫的成虫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确定两地并殖吸虫的种属关系、宿主的适应性以及第二中间宿主的感染情况,为云南省并殖吸虫的研究和防治提供有用的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从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和保山市采集溪蟹,分离囊蚴,形态观察测量后,经口饲感染大鼠和家猫,收集虫体和虫卵,将虫体和脱囊后尾蚴制成染色封片标本进行形态观测,并对成虫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金平和保山囊蚴形态相似,为单层囊壁,类圆形,大小分别为0.401 mm×0.395 mm和0.435 mm×0.433 mm。成虫为长椭圆形,大小分别为10.107 mm×4.064mm和9.594 mm×3.577 mm,宽长比例分别为1:2.49和1:2.63,腹吸盘大于口吸盘,卵巢靠近腹吸盘位置,分叶简单,次级分叶少见,睾丸中心体较小,其长度为虫体长度的1/6。成虫皮棘以单生型为主,腹吸盘前的皮棘多呈三角形或尖刀状,腹吸盘后的皮棘末端呈弧形,少数出现分叉。两地并殖吸虫的囊蚴、后尾蚴、虫卵和成虫的形态基本相似,但前三者的大小存在差异,而成虫则无差异。金平溪蟹和保山溪蟹的感染率分别为79.9%和100%,金平溪蟹的每蟹平均囊蚴数和每克蟹重平均囊蚴数分别是1.8个和0.7个,保山溪蟹的海蟹平均囊蚴数和每克蟹重平均囊蚴数分别是13.3个和2个。金平囊蚴感染大鼠和家猫后虫体回收率分别是24%和55%,成虫回收率为17%和51.7%,保山囊蚴感染大鼠和家猫后虫体回收率分别是5%和61.7%,成虫回收率是4%和51.7%。[结论]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和保山市均是并殖吸虫流行区,保山溪蟹感染率和感染度均明显高于金平溪蟹。金平县和保山市流行的并殖吸虫为同一虫种,即陈氏并殖吸虫,但不同地域之间存在形态学差异。大鼠对金平并殖吸虫的易感性高于保山,家猫对两地并殖吸虫的易感性相似。两种实验终宿主比较,家猫的易感性明显高于大鼠,家猫是陈氏并殖吸虫理想的动物模型。
突里[8](2002)在《福建肺吸虫病的病原学、病理学和流行学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一、本文对福建已报道的六种肺吸虫病原生物学作了详细的考察,特别对卫氏和斯氏二种致病病原虫种的成虫,虫卵发育以及生活史各期虫体的鉴别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并有绘图和照片对照。二、通过对福建发现的扁囊肺吸虫和卫氏肺吸虫的成虫形态及其囊蚴结构的详细比较,特别是二者成虫的体型,虫体长度和宽度的比例,睾丸的形态,以及口吸盘大于或等于腹吸盘的大小,具单生的体棘,卵巢的中心体明显且卵巢没有二级分支等主要鉴别特征基本相同,没有显着差别,因此认为二者是同一虫种, (按国际命名法)扁囊肺吸虫应是卫氏肺吸虫的同种异名。三、我们对福建、广东、湖北等地获得的斯氏肺吸虫的成虫标本以及生活史各期虫体和四川报告的四川肺吸虫成虫,生活史各期虫体,以及湖南报告的会同肺吸虫成虫,生活史各期虫体,等作详细的形态学比较,证明斯氏、四川和会同等三种肺吸虫不论在成虫的体型,长宽比例,口腹吸盘大小和位置、体棘基本单生型、卵巢中心体明显和有二级或三级分支、睾丸的形态等主要鉴别特征基本一致,没有明显的差异,而且在生活史各期的虫卵大小母雷蚴、子雷蚴同属短原肠型、尾蚴短尾型、囊蚴大小及其形态结构第一中间宿主同是拟钉螺类,以及不同流行区的人体病例三者均以游走性皮下结节为主要临床症状,痰检和粪检阴性等特征基本相同,因此我们认为斯氏、四川、会同等三种肺吸虫是同一虫种,四川和会同肺吸虫应为斯氏肺吸虫的同种异名。四、三平正肺吸虫生活史至今尚未全面阐明。刘思诚等(1981) 曾在邵武卫氏肺吸虫流行区的放逸短沟蜷体内检到一种类似肺吸虫的尾蚴,但其排泄囊形态特殊,便拟定这是三平正肺吸虫的尾蚴,并据此认为放逸短沟蜷是三平正肺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本文针对三平正肺吸虫历史上遗留的存在问 题,对其生活史作了初步的探讨。通过大量毛拗人工感染新生和幼年的放逸5 短沟蟋实验,同时又在三平正肺吸虫流行区,大量剖检老年的放逸短沟蜡, 结果都证明了放逸短沟姥不是三平正肺吸虫的第一中问宿主,澄清了前人的 错误报道。 五、本项研究在漳平市山羊阁村三平正肺吸虫的高度流行区进行流行学’考察,发现当地有三种淡水蟹自然感染三平正囊蛐,其中一种淡水蟹经专家 鉴定为新种,命名为山羊阁南海溪蟹新种(Nan》a中olamon shanyanyangengenens砧 Sp.nov.),囊拗自然感染率为60%,在1只45克重的蟹体围心腔中检得38 只三平正囊蝴,这是国内最高的记录。此外,在平和县的顶楼村又发现一种’华溪蟹,经专家鉴定为新种,命名为平和华溪蟹(&nOp。—m。npi…洲洲血s Sp.n.)。三平正囊拗自然感染率29.9%。 六、本文对福建肺吸虫病流行学做了简要的结论及讨论。卫氏和斯氏等 二种肺吸虫是本省最重要的病原。卫氏肺吸虫有广泛的分布区,计有34个 县市。斯氏肺吸虫分布区计有15个县市,呈零星的分布。建匝县则是斯氏 肺吸虫严重的流行病区,自 1970至 1975年,该县医院确诊的病例达 249 例,并以游走性皮下结节为主要的临床症状。放逸短沟蜡分布广,数量大, 是本省卫氏肺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福建拟钉螺和建匝伪小豆螺则是斯氏肺 吸虫的中间宿主。福清唐氏钉螺是福建肺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有三种南海o 溪蟹、四种华溪蟹和一种中华束腰蟹作为本省肺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其中 山羊阁南海溪蟹和平和华溪蟹是本项研究新发现的淡水蟹。流行区人民生食 和半生食溪蟹是肺吸虫病的主要感染途径。
李春富,邓永元,李加全,李赵荣[9](2000)在《云南省保山地区首次发现斯氏肺吸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何刚,韦美璧,李树林,朱群友[10](1999)在《广西并殖吸虫病自然疫源地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查清广西主要林区并殖吸虫病自然疫源地分布及虫种。方法 解剖蟹类分离囊蚴并感染动物获取成虫鉴定虫种、玻片压碎法镜检螺类自然感染尾蚴、粪检或解剖动物查找虫卵和成虫了解动物宿主感染、以成虫抗原作ID及ELISA,结合痰液和粪便检查确定人体感染。结果 在37 县(市)检查蟹类4 科8 属20 余种共202084 只,有15县(市)从圆顶华溪蟹等8 种共1275 只蟹中查获并殖吸虫囊蚴,自然感染率在0.1~22.2% 之间;检查淡水螺类44847 只,携带并殖吸虫尾蚴157 只,自然感染率在0.3% ~0.4% 之间;检查6 种动物粪便、内脏408份和16 份,发现果子狸等3 种动物的17 份粪便中有并殖吸虫卵。那坡、资源、兴安和融水4县有人体感染病例25 人。根据囊蚴及成虫的形态特征初步鉴定有斯氏、异盘、巨睾和白水河(或歧囊)4 种并殖吸虫。结论 桂西、北山区广泛存在并殖吸虫病自然疫源地,斯氏并殖吸虫是当地的优势虫种,分布于融水、龙胜等13 个县
二、云南省保山地区首次发现斯氏肺吸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省保山地区首次发现斯氏肺吸虫(论文提纲范文)
(1)闽西斯氏并殖吸虫新疫区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标本收集和检查 |
1.2 终末宿主调查 |
1.2.1 患者 |
1.2.2 动物粪便调查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患者情况 |
2.2螺类检查 |
2.3 溪蟹检查 |
2.3.1 蟹体感染情况 |
2.3.2 雌雄蟹体的感染情况 |
2.3.3 病原体检查 |
2.4 动物粪便携带并殖吸虫虫卵情况 |
3 讨论 |
(2)云南省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3)云南省异盘并殖吸虫的形态和分子标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正文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4)云南省人体寄生虫病流行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虫种概况 |
2 云南省寄生虫病概况 |
2.1 血吸虫病 |
2.2 带绦虫病 |
2.3 膜壳绦虫病 |
2.4 囊虫病 |
2.5 包虫病 |
2.6 土源性线虫病 |
2.7 旋毛虫病 |
2.8 广州管圆线虫病 |
2.9 阿米巴病 |
2.10 疟疾 |
2.11 机会性寄生虫病 |
2.12 吸虫病 |
2.13 其他人体寄生虫病 |
3 存在问题及建议 |
3.1 对全省多数人体寄生虫病的流行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仍是空白 |
3.2 对有争议或悬而未定的探索发现缺乏进一步的科学论证 |
3.3 对全省人体寄生虫病及其防治研究成果的总结、归纳和报道不足 |
(5)小睾并殖吸虫的形态学及DNA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正文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6)云南省三地并殖吸虫分子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正文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已发表文章 |
致谢 |
(7)云南省不同地域并殖吸虫病原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正文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8)福建肺吸虫病的病原学、病理学和流行学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 摘要 |
二、 引言《研究背景及其目的意义》 |
三、 材料和方法 |
四、 研究结果 |
(一) 福建发现的肺吸虫病原生物学 |
1、 卫氏肺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成虫,生活史各期虫体鉴别特征 |
2、 扁囊肺吸虫Paragonimus asymmetricus成虫和囊蚴的鉴别特征及其种的独立性考察 |
3、 斯氏肺吸虫Paragonimus skrjabini成虫,生活史各期虫体鉴别特征 |
4、 三平正肺吸虫Paragonimus cenocopiosis成虫及其囊蚴期虫体鉴别持征 |
5、 福建肺吸虫Paragonimus fukienansis成虫及各期虫体鉴别特征 |
6、 闽清肺吸虫Paragonimus mingingensis成虫及其囊蚴的鉴别特征 |
(二) 斯氏肺吸虫及其近似种、四川肺吸虫、会同肺吸虫的分类与研究,物种有效性的研究 |
1、 斯氏、四川、会同等三种肺吸虫的成虫形态学比较(列表) |
2、 斯氏、四川、会同等肺吸虫的生活史各期比较(列表) |
3、 对斯氏、四川、会同等三种肺吸虫的虫种独立性的看法 |
(三) 三平正肺吸虫的生活史和病理学的考察 |
1、 生活史的考察 |
虫卵的特征和发育 |
毛蚴的结构(纤毛板的排列和数目) |
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的人工感染实验(包括流行区放逸短沟蜷的剖检) |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蟹调查 |
囊蚴人工动物感染实验和病理学考察 |
(四) 漳平市山羊阁三平正肺吸虫病的流行学考察 |
1、 人群抗原皮试和食蟹史调查 |
2、 淡水螺类调查 |
3、 淡水蟹类调查 |
4、 保虫动物宿主调查 |
五、 结论和讨论 |
六、 参考文献 |
七、 致谢 |
八、 外文摘要 |
九、 图版和照片 |
四、云南省保山地区首次发现斯氏肺吸虫(论文参考文献)
- [1]闽西斯氏并殖吸虫新疫区的调查[J]. 李燕榕,何春荣,谢汉国,陈宝建,张榕燕.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05)
- [2]云南省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的调查研究[D]. 张伟琴. 昆明医科大学, 2014(12)
- [3]云南省异盘并殖吸虫的形态和分子标记研究[D]. 杨振兴. 昆明医学院, 2010(08)
- [4]云南省人体寄生虫病流行概况[J]. 董莹,张再兴.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09(08)
- [5]小睾并殖吸虫的形态学及DNA序列分析[D]. 高忠萱. 昆明医学院, 2009(10)
- [6]云南省三地并殖吸虫分子系统研究[D]. 杨斌斌. 昆明医学院, 2008(10)
- [7]云南省不同地域并殖吸虫病原学研究[D]. 李娟. 昆明医学院, 2007(05)
- [8]福建肺吸虫病的病原学、病理学和流行学的考察[D]. 突里. 厦门大学, 2002(02)
- [9]云南省保山地区首次发现斯氏肺吸虫[J]. 李春富,邓永元,李加全,李赵荣.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2000(04)
- [10]广西并殖吸虫病自然疫源地调查[J]. 何刚,韦美璧,李树林,朱群友.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199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