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响应模型的选择

二元响应模型的选择

一、二元响应模型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杨帆[1](2021)在《考虑源荷不确定性的热电联供微电网优化调度》文中研究说明能源危机的日益彰显和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使得推动绿色新发展理念、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成为必然趋势。微电网作为将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与其他发电机组有机结合起来的集成形式,是实现区域能量高效利用、协调互动的有效途径。但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用户用电水平的不断提高,随之出现的电力波动以及负荷需求的不确定性问题会导致系统的运行风险增加。故需要充分考虑系统内不确定因素的特点来保障各机组间的有序互动。需求响应作为微电网调度中的一种重要资源,可以将其引入到微电网调度的前期工作中,结合响应机制能够减轻微电网发电侧的压力,同时提高源-荷双侧的经济效益,在电力市场双侧协调发展过程中可以起到重要作用。根据以上分析,为提高微电网系统应对不确定问题的能力,保障微电网的可靠、稳定、经济运行,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需求响应的考虑源-荷不确定性的微电网优化调度方法。具体工作包括:(1)为实现微电网的经济调度,同时解决用电高峰微电网系统峰谷差大的问题,本文引入需求响应引导用户参与电力响应。首先建立电价激励型需求响应模型通过源荷互动的方式实现电力使用的转移,对负荷曲线进行调整,用以提高经济性并缓解供电压力。其次,在电价激励型需求响应的基础上引入合约型需求响应作为电力备用来保障调度决策的可行性以及供电可靠性。(2)为了尽可能减少风电、光电出力及负荷的不确定性对系统造成的影响,本文提出采用提取典型场景的方法进行微电网调度。首先采用改进轮盘赌算法生成场景,随后为减小计算量并保证数据的代表性,采用同步回代消除算法削减场景,进而得到典型场景。(3)提出了微电网短期与超短期相结合的多时间尺度调度策略。短期调度模型包含最大化微电网年收益的目标函数及相关约束条件,超短期调度以短期机组出力计划为依据结合超短期预测数据,建立机组调整量最小的目标函数及相关约束。最后将典型场景组合叠加负荷响应量作为系统调度输入数据,求解出可以满足各类场景情况的调度计划从而保证微电网实际运行的可靠性。(4)在MATLAB中建立热电联供微电网多尺度调度模型并调用CPLEX求解器对其进行求解。结果表明所提调度方法既保证了微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又兼顾了微电网的经济效益。

谢宇峥[2](2021)在《大范围频率偏移场景下电力系统频率稳定机理及协调控制》文中研究说明维持电力系统频率在允许范围内对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多个大停电事故表明,区域电网由于大规模风电、光伏脱网,或在连锁故障驱动下解列成发电、负荷不平衡的孤立区域,导致孤立电网出现频率大范围偏移甚至电网频率崩溃的情况。互联大电网联络线故障,也可能导致系统出现严重的有功功率扰动。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组和高压直流输电接入电力系统的比例逐渐增加,电网的形态结构正经历一个由量到质的变化过程,低惯量、低可控性和潜在有功功率扰动量大等特点导致系统频率稳定问题突出。在电力电子化电源和高压直流输电发展的驱使下,电网的动态频率响应更加复杂、剧烈,增加了频率大范围偏移、频率失稳和崩溃的风险,给电力系统频率安全稳定分析与控制带来新的挑战。电力系统频率安全稳定的相关研究大都集中在频率响应曲线的获取,常规频率响应模型中通常认为频率偏移不大,忽略频率变化对锅炉热状态和辅机出力的影响。但大幅频率偏移会直接影响给水泵、送风机等辅机出力,进而影响系统频率特性。目前很少有研究涉及频率稳定性量化评估问题,对频率稳定机理分析不清,进而无法获知系统的稳定程度。通常对系统频率安全性和频率稳定性不加严格区分,对频率稳定性的分析大都是基于频率偏移安全评估思路,采用定性的方法或近似用暂态频率偏移评估代替真正的频率稳定评估,缺乏对频率安全性和频率稳定性内涵的剖析以及对其本质的区分和阐述,频率稳定机理及其量化分析研究仍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论文针对在频率大范围偏移场景下的频率响应建模、频率稳定机理及其量化分析和频率协调优化控制问题开展研究,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针对传统模型在频率大范围偏移情况下频率特性模拟不够准确的问题,建立了考虑频率偏移对锅炉热状态以及给水系统出力影响的较为详细的火电机组有功-频率响应扩展模型,改善了常规频率响应模型的适应性;基于扩展模型揭示了频率偏移影响辅机出力进而导致系统频率失稳的过程;为国际广泛应用的电力系统仿真计算软件PSS/E建立了火电机组有功-频率响应扩展模型并通过编程实现,拓展了PSS/E在电力系统发生大范围频率偏移下的频率动态仿真功能,提高了发生大扰动后的计算精度。(2)针对频率安全性和频率稳定性没有严格区分、频率稳定性缺乏有效的量化分析方法等问题,揭示了在更大频率变化范围内机组和负荷静态功频特性曲线存在两个交点,从理论上系统分析了这两个平衡点的稳定特性,定义了电力系统频率静态不稳定平衡点;提出了静态频率稳定裕度指标,给出了电力系统频率稳定性量化评估方法;阐述了电力系统频率安全性和频率稳定性本质和内涵,首次从物理机理上将频率安全性与频率稳定性清晰地区分开来,丰富了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理论体系。(3)针对大扰动情况下送端电网频率稳定协调控制问题,基于频率安全裕度和频率稳定裕度指标,在高频场景下将系统静态频率稳定裕度分析转化为最小切机量控制分析,建立了一种频率协调控制数学模型;为简化模型求解过程,进一步提出了首轮单次切机总量子模型和分轮次切机量优化整定子模型的分解-综合协调优化策略并基于轨迹灵敏度进行求解,提高了决策方案的适应性;利用机组与直流落点电气距离,机组出力和贪婪算法相结合的方法,优化各轮次切机组合方案。论文研究建立了考虑给水系统功频特性的火电机组有功-频率响应扩展模型,改善了常规系统频率响应模型的适应性;提出了静态频率稳定裕度指标和量化评估方法,为频率稳定协调控制提供了量化信息,综合评估了给定大扰动下电网的频率安全稳定水平;基于频率安全和稳定裕度建立了一种高频场景下频率协调控制数学模型并进一步提出了分解-综合协调优化策略,提高了决策控制方案的适应性。从频率响应计算、频率稳定机理和频率稳定协调控制三个层面上丰富了频率分析和控制理论体系,完善了电力系统频率响应模型,提升了电力系统数值仿真的频率响应计算水平,丰富了电力系统稳定分析理论体系,促进频率控制技术的进步,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理论支撑。

郝淑玲[3](2021)在《抽样调查无响应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抽样调查中的无响应问题,是影响调查信度和数据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是入户访问或街头拦截等面访调查,还是基于互联网介质的在线调查,受访者面对调查问卷的无响应行为均受到多源复杂因素影响。抽样调查中,不仅要在设计阶段采用科学的抽样方案和技术以降低抽样误差,而且要在调查执行阶段充分关注受访者无响应带来的深远影响。受访者对调查问卷或者问题的无响应,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随机无响应,二是主观无响应。随机无响应可以通过抽样设计做出积极的改进和规避,而主观无响应可能来自受访者对调查主题的敏感程度、隐私保护意识或者对调查本身的价值判断。同时,样本群体的复杂度、样本单元的流动性、调查环境等外部要素也对无响应问题有较大影响。因此,仅仅采用问卷回收率、响应率等传统指标来评估抽样调查的质量和数据质量显然是不够的。来自流动人口的抽样调查具有典型性。流动人口是在中国固定户籍制度背景下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流动人口的抽样调查受到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无响应问题比较突出,导致调查数据不可避免地出现缺失,影响了数据质量。本文以流动人口抽样调查中出现的项目无响应问题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抽样调查中的无响应问题,对主观无响应的成因进行了剖析,阐述了由此造成的数据缺失的机理和数据插补方法,并以流动人口调查数据为研究对象,对流动人口抽样调查中的代表性响应进行了测度,以达到评估调查质量的目的,同时就如何处理流动人口抽样调查中的项目无响应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第二章是本文的逻辑起点,对抽样调查中的无响应问题造成的数据缺失的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为无响应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是项目无响应的处理方法研究,为项目无响应问题的处理提供方法论支持。第四章阐述了我国流动人口抽样调查的方案设计,是研究流动人口抽样调查中的项目无响应问题的基础,从抽样设计的角度反思出现项目无响应的原因。第五章是流动人口调查中项目无响应插补的实证研究,从实证角度测度流动人口抽样调查中的项目无响应问题,并基于单插值方法、多重插值方法和结构逻辑插值方法对流动人口抽样调查中的缺失数据进行插值;第六章是对流动人口抽样调查中项目无响应问题研究的相关结论、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本文在抽样调查中的无响应问题及数据插补方法等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深入探究了抽样调查中的无响应问题引致的数据缺失的机理。调查中受访者的无响应行为必然引起数据缺失,解决数据缺失问题首先是要识别引起受访者无响应的数据缺失机制。本文详细分析了完全随机缺失(missing-completely-at-random,MCAR)、随机缺失(missing-at-random,MAR)和非随机缺失(not-missing-at-random,NMAR)三种数据缺失机制,这是后文进行无响应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无响应产生的后果是使总体特征估计量有偏,本文将无响应与抽样理论相结合探究了无响应对总体特征估计量的影响。第二,进一步完善了R统计量对抽样调查质量评估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方法,设计了抽样调查质量评价的R算法,构建了抽样调查评估的一类新体系。关于抽样调查质量的探讨,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使用响应率对抽样调查质量进行评估,响应率越高,响应样本的代表性越强。但相关研究表明,响应率和响应样本的代表性之间没有必然关系,而R统计量可以测度响应样本的代表性,可以在更深入和细致的问题层面描述和估计调查质量。本文将R统计量视为响应率的重要补充指标,对测度响应代表性的R统计量和偏R统计量进行了扩展,构造出R统计量的标准误差和置信区间,最后基于2017年的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完善了R统计量的落地与应用。本文同时编写了实现R统计量和偏R统计量的计算机程序。值得说明的是,表示响应代表性的R统计量和偏R统计量是对现有文献的统一整合,R统计量的标准误差和置信区间的计算是本文完成的对R统计量测度的重要补充。第三,对项目无响应的处理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插值方法是处理项目无响应的常用方法,首先详细分析了插值方法的理论机制,然后对现有的单插值、EM插值、多重插值和分数插值方法进行了系统比较,并探讨了现有插值方法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最后提出了结构逻辑插值方法。本文设计的结构逻辑插值方法是包含分类插值、关联插值和多重取优插值的一个综合插值方法;结构逻辑插值方法是问题导向的插值方法;结构逻辑插值方法是抽样学习的一个方法,通过机器学习中的算法学习到分类规则、关联规则、多重取优规则,或更具体地说,通过抽样学习的方法,学习到个体的群特征、统计特征和个体行为特征,并基于这些特征对缺失样本进行插值,本文根据这个理论构建了项目无响应插值的完整体系。第四,从实证角度对流动人口调查中的项目无响应问题进行了测度,从而评估无响应对流动人口抽样调查质量的影响,然后基于单插值方法、多重插值方法和结构逻辑插值方法对影响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中的缺失数据进行了插值,并从不同角度对各种插值方法的效果进行了评估。具体来说,除了使用传统的方差比较的方法及将插值后的数据与原始数据进行对比的方法比较各种插值方法的效果外,本文提出在结构逻辑插值分析中使用Kappa一致性分析用于比较各种插值方法的优劣。抽样调查中的无响应问题直接导致不同程度的数据缺失,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抽样调查的质量。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完善R统计量的理论基础和算法设计,将R统计量作为响应率的补充指标来评估抽样调查中的无响应问题,从而评估抽样调查的质量,进一步改进了多重插值方法,最后提出新的结构逻辑插值方法对抽样调查中的项目无响应问题进行插值和评估。

温露露[4](2021)在《能源互联网环境下基于负荷特征的需求响应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互联网是能源系统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要手段。然而能源互联网环境下电力供需形势更加复杂,供给侧可再生能源比例不断提高,分布式与集中式供能协同发展,冷、热、电、气等多种能源系统相互耦合;需求侧用电终端种类日益增多,用电模式多种多样,用电负荷快速增长,负荷特征复杂多变。因此,能源互联网环境下电力的供需不匹配问题十分突出。需求响应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方法,是促进电力供需平衡和保障能源系统安全的重要手段。然而传统的需求响应策略较为简单,无法满足用户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用能需求。能源互联网环境下,海量、高维、异构的电力消费数据得以采集,这为更加精准有效地挖掘用户的电力负荷模式和更加全面深入地分析用户的电力负荷特征提供了重要支撑,进而有助于设计精准化和多元化的需求响应策略。为此,本文重点研究了能源互联网环境下基于负荷特征的需求响应策略问题,基于对用户负荷特征的有效识别,构建了基于负荷特征的激励型需求响应模型、价格型需求响应模型和综合需求响应模型,并为用户设计了灵活有效的需求响应策略,进而为保障能源系统的安全可靠、经济高效运行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数据驱动的负荷特征识别方法。为了有效识别用户的电力负荷模式及其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K-means的负荷曲线聚类算法和一种基于动态时间规整的负荷曲线聚类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负荷曲线聚类过程和步骤。其次,为了精准掌握用户电力负荷的变化趋势及其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短期负荷预测方法,并给出了具体的步骤,同时还提出了一种负荷预测结果修正方法,进一步提高了负荷预测的精度,为多样化需求响应策略的精准设计奠定了基础。(2)基于负荷特征的激励型需求响应策略。在分析了用户的电力负荷趋势及其特征的基础上,根据用户负荷特征的差异,构建了一种基于负荷特征的激励型需求响应模型。该模型以参与需求响应各主体总收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同时考虑了电力供需两侧的不确定性。利用强化学习方法对需求响应模型进行求解,从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激励型需求响应策略。此外,通过实验,比较分析了两种不同情景下的激励型需求响应策略的实施效果,验证了所提出的激励型需求响应模型的有效性。(3)基于负荷特征的价格型需求响应策略。在对用户电力负荷特征识别并确定用户类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用户构建了差异化的价格型需求响应模型。该模型利用博弈论方法对参与需求响应各主体间的动态交互进行建模,并采用逆向归纳法证明了纳什均衡解的存在,进而求解得到了最优的动态电价策略。进一步考虑了可再生能源的不确定性对价格型需求响应策略的影响,通过真实数据集对所提出的价格型需求响应模型进行了验证。(4)基于负荷特征的综合需求响应策略。能源互联网环境下,冷、热、电、气等多能资源可以相互耦合和转换,为了提高综合能源利用效率,提出了一种多能互补综合需求响应机制。以分时电价为引导信号,构建了一种基于负荷特征的综合需求响应模型,进一步把该模型转换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问题,并求解得到了相应的综合需求响应策略,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分析了不同情景下的综合需求响应策略对能源系统经济性和可靠性的影响。通过以上研究,本文丰富和发展了能源互联网环境下的电力需求侧管理理论体系,同时也为促进电力供需平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随着能源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建设,用户对能源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综合能源服务将成为今后的重要研究方向。

汪建均,屠雅楠,马义中[5](2020)在《结合SUR与因子效应原则的多响应质量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多响应的质量设计问题,本文结合似不相关回归(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SUR)模型与因子效应原则提出了一种新的建模与优化方法.该方法不仅结合SUR模型与因子效应原则筛选出各响应模型的显着性变量,而且运用多变量过程能力指数衡量了过程能力满足规格要求程度的水平.此外,该方法还通过贝叶斯抽样技术考虑了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和预测响应值波动对优化结果的影响.首先,在SUR模型中针对每个变量设置了一个二元变量指示器以考虑因子效应原则,通过所构建的混合二元变量指示器修正了过程响应和试验因子之间的函数关系;其次,通过计算混合二元变量指示器和模型结构的后验概率以识别显着性变量,从而确定最佳的模型结构;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贝叶斯抽样技术构建了一种新的多变量过程能力指数,并通过最大化所构建的多变量过程能力指数获得了最佳的参数设计值;最后,实际案例研究表明:本文所提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筛选出多响应过程的显着性变量,而且能够获得最佳的参数设计值.

刘旋[6](2020)在《双结构网络内容共享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以地址为中心的Internet体系结构与上层内容共享型Web应用存在本质差异,所以导致当前基于C/S模式的Web应用存在以下四个内容共享失配现象:1、依赖于IP分组路由的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内容发现机制与Web应用对提升骨干网内容发现能力的需求失配;2、受限于无线信道容量的URL请求响应机制与Web应用对提升边缘网系统负荷能力的需求失配;3、有中介的内容交易生态与Web应用对提升利益相关者收益能力的需求失配;4、基于被动拉取的URL内容访问机制与Web应用对提升终端用户内容访问能力的需求失配。为此,我们提出了面向内容共享的双结构网络,具有广播推送、播存网元缓存、播存终端缓存、免中介内容交易等基本特性。定性分析表明其能够有效解决当前Web应用的内容共享失配现象,从而提升Internet的内容共享能力。然而,由于定性分析方法存在主观性强、抽象度高、严谨性差等局限性,导致了学界和业界对双结构网络及其Web应用范型的认知不深入,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本论文围绕双结构网络的骨干网内容发现能力、边缘网系统负荷能力、利益相关者收益能力、终端用户内容访问能力等方面进行建模分析和定量研究,具体而言,主要研究内容及贡献包括:1.系统归纳了互联网内容共享相关技术,并提出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多指标的内容共享能力综合评估体系,为综合定量剖析双结构网络的内容共享能力提供了剖析方法;概述了Internet体系结构以地址为中心的特性,并分析了其Web应用内容共享失配现象的原因,概述了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和ICN(Information-centric networking)等其它网络体系结构,并总结了各自存在的弊端,从而阐明了双结构网络提出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系统梳理了双结构网络近二十年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播存体系结构参考模型,梳理了当前业界相关的紧耦合和松耦合两类实际架构方案,从而阐述了双结构网络的核心思想和应用可行性。2.在骨干网内容发现能力方面,根据播存域及其缓存特点设计了基于播存网元缓存的UCL(Uniform Content Label)请求转发策略,并采用二分图理论构建了基于广播推送的内容发布模型;通过向下投影操作将广播收发节点间的广播关联关系映射至播存网元节点间的缓存关联关系,以构建基于播存网元缓存的UCL请求转发模型;采用广义随机图生成方法生成了UCL请求转发图,并通过分析该图的拓扑特性,得到了UCL请求在正常和最坏两种情况下的平均和最大请求转发跳数ARFH和MRFH理论上限,分别与播存网元数量成双对数和对数关系;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ARFH和MRFH理论上限的有效性,对比研究表明了双结构网络在请求转发跳数上的优势。3.在边缘网系统负荷能力方面,分别对内容属性信息、信道协同传输和Web应用信息等三个关键方面进行形式化描述,构建了基于播存终端缓存的请求响应模型;基于此模型,在理想场景下,通过分析基于生灭过程的播存终端缓存动态演化过程以及缓存卸载掉的URL请求分布情况,得到与单一蜂窝网络相比双结构网络的UCL请求响应容量增益;在受限场景下,分析了UCL请求响应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并分别对广播信道容量和播存终端缓存容量受限条件下的UCL请求响应容量进行了最优化分析,同时给出了基于贪心策略的相应最优求解方法;最后设计了一个广播单播协同分发仿真系统,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容量增益和容量最优化分析的有效性。4.在利益相关者收益能力方面,分别对CP(Content Producer)的内容供给、内容计费和内容流量分配等三个关键方面进行形式化描述,构建了免中介内容交易模式,同时选取用户效用和CP经济收益作为内容交易收益的评估指标;基于此模式,定义了用户效用模型,分别对用户收入较低和较高两种情形下整体用户效用进行了最优化分析,并给出了基于线性规划的相应最优求解方案;采用动态重复博弈来刻画免中介内容交易生态中CP间的博弈关系,分别探讨了使双CP和多CP间博弈中个体经济收益最优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并证明了多CP间阶段博弈存在唯一纳什均衡;最后通过具体案例验证了整体用户效用和个体CP经济收益最优化分析的有效性。5.研发了一套面向Web网页访问的双结构应用原型,详细设计了原型系统的协议栈、逻辑架构和物理架构等总体架构,详细实现了网页汇聚处理、网页广播推送和网页请求与响应等主要功能,通过原型研发阐明了双结构网络及其Web应用范型具有系统实现可行性;分析了Web网页访问的主要性能瓶颈,对原型系统中终端用户Web网页访问的往返时延进行了实际测量,结果表明其往返时延仅为Internet的一半左右,且抖动现象不明显,并通过剖析Web网页具体访问过程予以有效性分析。最终,本论文针对双结构网络的骨干网内容发现能力、边缘网系统负荷能力、利益相关者收益能力、终端用户内容访问能力,分别对平均和最大UCL请求转发跳数的理论上限、UCL请求响应容量的增益及容量最优化、用户和CP的内容交易收益最优化、终端用户内容访问的实际往返时延等进行建模分析和定量研究,深入剖析了双结构网络的内容共享能力,突破了现有定性分析方法存在的局限性,为促进学界和业界更加深入地认知双结构网络及其Web应用范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凯[7](2020)在《迷迭香提取物与茶多酚棕榈酸酯协同抗油脂氧化及机理解析》文中研究表明油脂氧化是影响食品质量的关键因素,添加抗氧化剂为目前抑制油脂氧化的有效方式。天然抗氧化剂及其衍生物因其绿色、安全、低毒等特性而备受瞩目。但该类抗氧化剂在利用率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强化现有抗氧化剂的功效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复配抗氧化剂具有协同抑制油脂氧化的潜力,当前关于协同抗氧化剂组合的筛选较为盲目随机,且缺乏其在油脂体系协同机理的研究。因此,本文选用六种天然抗氧化剂及其衍生物为研究对象,借助Prieto模型筛选协同性能最佳的抗氧化剂组合,系统探讨该组合抑制油脂氧化的作用效果,并深入解析其协同抑制油脂氧化的作用机理,为天然抗氧化剂及其衍生物复配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六种天然抗氧化剂及其衍生物为研究对象,通过Priteo模型评价抗氧化剂单独及二元复配清除DPPH及ABTS+自由基的作用效果,筛选获得协同性能高的抗氧化剂组合并优化其复配比例。结果表明:六种抗氧化剂单独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从强到弱顺序为抗坏血酸(AA)>茶多酚棕榈酸酯(TP)>茶多酚(T)>α-生育酚(α-T)>抗坏血酸棕榈酸酯(AP)>迷迭香提取物(RE),单独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从强到弱顺序为AA>T>AP>TP>α-T>RE;在复配清除DPPH自由基中,有6组展现出协同效应,复配清除ABTS+自由基中,有10组展现出协同效应;其中,RE和TP组合在清除DPPH或ABTS+自由基中的协同率均为所有组合中的最高值,分别达到6.03%和5.29%;优化确定RE和TP理论最佳复配比为5:3。2.探究RE和TP在理论最佳复配比下对几种植物油氧化诱导时间的影响,并系统评价该比例与几个随机复配比例对葵花籽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RE和TP组合在不同植物油中的抗氧化效果均显示出协同作用,说明Priteo模型预测的可行性;该组合于5:3复配比处显示出最佳的协同效果,有效延长了葵花籽油的氧化诱导时间,高效抑制了初级氧化产物和次级氧化产物的生成,进而说明了比例挑选的适宜性;分析电子自旋共振(ESR)结果可知,RE更倾向于与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烷基自由基相结合,而TP则倾向于与烷过氧自由基结合,两者复配可有效抑制体系中自由基的产生;两者对加热氧化挥发性产物的影响中,TP抑制醛类物质生成的能力大于RE,而RE抑制酸类物质生成的能力大于TP,RE与TP复配可协同减少加热挥发性产物的生成。3.构建以亚油酸甲酯为代表的油脂氧化研究模型,系统探讨RE和TP中主要活性组分的抗氧化行为,进而解析RE和TP协同抗油脂氧化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RE和TP的主要活性物质分别为鼠尾草酸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而这两种抗氧化活性物质在亚油酸甲酯体系中同样展现出了良好的协同作用;鼠尾草酸在发挥抗氧化过程中会转变为醌类物质,EGCG在发挥抗氧化作用时分解为黄酮和酚酸类物质;当两者同时存在时,鼠尾草酸优先发生降解,随后EGCG进行降解;协同作用的机理为二者共同存在时,可作用于氧化的不同阶段,起到互补作用,延缓整个氧化进程。

李文龙[8](2020)在《基于群落理论的废油乳化液电场—旋流场耦合强化分离过程仿真》文中认为工业废油资源化在生态保护、能源资源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是实现我国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工业废油资源化的关键环节就是对其进行破乳脱水处理。目前单一的破乳脱水方法均无法满足高效性和经济性要求。鉴于此,考虑通过合理集成两种及以上的操作单元或工艺方法实现乳化液的高效脱水净化处理,提出了一种耦合高压电场和旋流离心单元的双场耦合强化分离系统。针对该系统,本文建立了基于群落理论的双场耦合强化分离系统数值模型,研究了耦合系统中的流场分布及其分离性能,为设计和研制一种高效的工业废油破乳脱水装置提供必要支撑。本文首先探讨分析了群体平衡模型基本理论的应用范围和必要性,总结乳化液滴在耦合场中的聚结和破碎机理;推导乳化液滴在电场和旋流场中的聚结和破碎速率方程,并得到双场耦合作用下的聚结核函数。其次,在考虑液滴聚结与破碎的基础上,结合流场控制方程、电场控制方程和群体平衡方程,利用用户自定义函数编译液滴聚结与破碎核函数代码,建立基于群落理论的双场耦合强化分离系统仿真模型,进而研究操作参数(电压幅值、入口流速和分流比)以及结构参数(溢流管插入深度、溢流管直径和旋流腔直径)对耦合系统的流场分布和分离性能的影响。然后,利用响应面法对耦合系统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进行优化。采用Box-Behnken方法设计实验,进行相应的数值模拟实验,并建立不同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下的耦合系统分离效率响应模型,得到最佳分离效率条件下的系统结构参数组合和操作参数组合。最后,借助设计制造的双场耦合强化分离装置样机,开展破乳脱水试验,研究不同操作参数对耦合系统中液滴粒径分布和分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值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本文所建立的双场耦合强化分离系统数值模型可以准确预测和分析耦合系统中的油-水分离过程。

任广山[9](2020)在《火电厂过热汽温系统建模与控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能源发电系统并网比例逐步提高,电网的负荷需求峰谷差逐渐加大,火电机组越来越频繁地参与电网深度调峰,导致机组经常处于大范围变负荷的动态工况运行,对机组的控制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火电机组安全经济运行的关键蒸汽参数之一,过热汽温具有大迟延、大惯性、非线性以及时变等特性,传统控制策略难以保证机组参与电网深度调峰时的控制效果,经常出现温度波动范围大、调节滞后以及稳定性差等问题,既影响机组安全运行,又降低其使用寿命。因此,结合先进控制理论,应用先进的控制算法及技术提高过热汽温控制系统的控制品质是过热汽温控制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基于开环前馈控制和闭环反馈控制相互结合的控制思路,主要围绕过热汽温系统建模、控制系统重构以及控制算法优化等方面展开相关研究,主要内容简要概括如下:1)通过对控制对象动态特性的深入分析,采用机理建模方法分别建立减温器和过热器的动态数学模型,并基于某电厂350MW机组运行规程数据借助Matlab Simulink仿真平台验证过热汽温系统机理模型的准确性。仿真结果表明,在机组各种运行工况下,过热汽温系统机理模型能够全面准确地描述系统的稳态特性和动态特性,模型物理含义明确,适用于全工况建模过程,为接下来对过热汽温系统进行控制策略设计与优化研究以及控制系统仿真验证提供了有力的研究基础。2)根据单元机组参与电网深度调峰的需要,在对过热汽温系统机理模型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机组负荷指令与过热汽温系统输入变量以及各种扰动变量之间的函数映射关系,基于开环前馈控制思想设计基于数据驱动的主调控制。该控制策略通过机组负荷指令变化超前调节减温水流量,从而减弱调节滞后,有效地控制过热汽温。通过借助过热汽温系统机理模型的Matlab仿真模型进行仿真试验可以发现,基于数据驱动的主调控制在机组负荷大范围变化的工况下基本可以有效地消除机组负荷变化以及各种扰动对过热汽温系统调节品质的综合影响,可以作为前馈控制环节引入闭环控制系统中实现超前粗调作用。3)通过线性化处理和Laplace变换将过热汽温系统机理模型转变成传递函数模型,设计基于阶跃响应模型的多模型动态矩阵控制(Dynamic Matrix Control,DMC)切换控制,实现机组在参与电网深度调峰时全工况范围内对过热汽温系统的闭环反馈控制,并且克服了火电机组运行现场不允许或者没有条件实施阶跃扰动实验的问题。该控制策略先在若干典型工况下建立局部传递函数模型,利用过热汽温系统不同典型工况处多个线性模型近似逼近系统的全工况动态特性,然后在多个阶跃响应模型的基础上单独设计每个DMC控制系统,最后通过设计的多模型DMC无扰切换策略将每个DMC控制系统的输出控制量映射成最优控制量并作用于整个系统。借助过热汽温系统机理模型的Matlab仿真模型,在基于数据驱动的主调控制基础上将多模型DMC切换控制引入到过热汽温系统中进行仿真试验,并与常规串级PID控制进行了控制性能比较。仿真结果表明,多模型DMC切换控制在各种工况下均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稳定性,基于不同工况设计的多模型DMC控制系统可以根据运行工况变化进行平稳切换,实现了系统全工况运行下满意的控制品质,其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常规串级PID控制系统,解决了过热汽温系统存在非线性以及参数时变等控制难题,为线性控制理论在非线性时变系统中的控制应用提供一条新思路。4)考虑到亟待实现在线运算量小和在线实施方便的控制策略,设计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预测控制,实现在不依赖于非参数模型的情况下对过热汽温系统的闭环反馈控制,并且避免了多模型DMC切换控制存在矩阵求逆和数值病态问题。该控制策略采用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非线性时变系统进行在线建模和在线预测过热汽温系统在给定输入下未来时刻的输出,同时将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与预测控制相结合,通过梯度寻优过程在线求解非线性优化问题,并结合误差校正环节在线修正预测模型,具有在线计算简单等特点,很适合实际工业过程的控制需要。借助过热汽温系统机理模型的Matlab仿真模型,在基于数据驱动的主调控制基础上将RBF神经网络预测控制引入到过热汽温系统中进行仿真试验,并与常规串级PID控制进行了控制性能比较。仿真结果表明,RBF神网络预测控制能够在机组连续大幅度升降负荷过程中很好地兼顾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能够根据机组运行工况的变化及时地调整控制系统的参数,使整个系统在各种工况下始终处于最优控制状态,其控制品质明显优于常规串级PID控制系统,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为非线性预测控制在非线性时变系统中的控制应用提供一条新思路。

罗启珩[10](2020)在《含风电低惯量电力系统调频控制与稳定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频率是电力系统的重要参数,是电力系统运行中安全稳定监控、分析的重要指标。频率稳定一直是电力系统中倍受关注的问题。频率扰动本质上是由于电力系统发电和用电的有功功率不平衡所导致的。近年来,随着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大规模风电等新能源通过电力电子器件接入电网,降低了系统的惯性,增加了系统在严重不平衡有功扰动下发生频率失稳的风险。因此,研究含风电电力系统的频率响应模型;分析风电参与系统调频对动态频率的影响;研究系统发生扰动后最低频率预测,以制定相应的频率稳定控制措施,提高电力系统频率稳定性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围绕系统的动态频率响应模型,对风电并网对系统动态频率的影响以及扰动后系统最低频率预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比分析了风电参与系统调频控制中惯性控制以及一次调频控制的优缺点,针对双馈感应风电机组,分析其惯性控制对扰动后系统动态频率响应的影响,以及惯性控制回路中下垂环节以及惯性环节增益的设置对双馈感应风电机组调频效果的影响。(2)提出了基于调速器—原动机一阶等值的扰动后系统最低频率预测算法。针对传统平均系统频率响应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调速器—原动机系统一阶等值模型的电力系统扰动后最低频率预测算法。通过对调速器—原动机系统的反馈输入进行不同形式的线性化近似,进而实现对平均系统频率响应闭环模型框架的开环处理,最终通过最低频率出现的边界条件,将描述系统频率的高阶非线性微分方程转化为耦合系统最大频率偏差的非线性代数方程。与传统电力系统频率响应模型相比,该方法能够更加快速、精确地计算出发生扰动后系统的最低频率。通过与PSS/E对新英格兰10机39母线系统的仿真结果以及ASF模型和SFR模型仿真结果进行比较,证明了所提算法在能够保持与ASF模型精度一致的情况下极大的提高预测速度。(3)提出了含风电电力系统频率响应简化模型。针对平均系统频率响应模型,考虑风电加入电力系统后系统惯性的变化及风电参与系统调频后对系统频率动态的影响,提出了含风电电力系统频率响应模型。利用调速器—原动机一阶等值的思想,通过改进模态集结法将含风电电力系统频率响应模型简化为二阶模型,该模型保留了系统频率响应模型中频率偏差、功率增量等重要特征量。该二阶模型能够快速地计算出发生扰动后电力系统动态频率响应。通过与MATLAB/SIMULINK中搭建的含风电电力系统仿真结果和含风电平均系统频率响应模型预测结果对比,证明了所提模型能够在模型简化程度高的情况下保持与含风电平均系统频率响应模型几乎一致的精度。

二、二元响应模型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元响应模型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源荷不确定性的热电联供微电网优化调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电网调度研究现状
        1.2.2 考虑源荷不确定性的微电网调度研究现状
        1.2.3 考虑需求响应的微电网调度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热电联供微电网的系统结构及模型建立
    2.1 微电网的组成结构
    2.2 微电网总体调度框架
    2.3 微电源模型
        2.3.1 风力发电机功率模型
        2.3.2 光伏电池功率模型
        2.3.3 蓄电池功率模型
        2.3.4 微型燃气轮机功率模型
        2.3.5 电锅炉模型
    2.4 负荷需求响应模型
        2.4.1 负荷的分类
        2.4.2 峰平谷时段的划分
        2.4.3 电价激励型需求响应模型
        2.4.4 合约型需求响应模型
        2.4.5 混合型需求响应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源荷不确定性的处理
    3.1 场景生成
        3.1.1 轮盘赌算法原理
        3.1.2 源-荷场景的生成
    3.2 场景缩减
    3.3 典型场景获取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电联供微电网的多时间尺度优化调度
    4.1 热电联供微电网优化调度策略
    4.2 微电网短期调度模型
        4.2.1 短期调度目标函数
        4.2.2 短期调度约束条件
    4.3 微电网超短期调度模型
        4.3.1 超短期调度目标函数
        4.3.2 超短期调度约束条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电网优化调度仿真案例分析
    5.1 微电网系统参数
    5.2 需求响应结果分析
    5.3 热电联供微电网短期优化调度结果分析
    5.4 热电联供微电网超短期优化调度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大范围频率偏移场景下电力系统频率稳定机理及协调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频率响应模型
        1.2.2 频率稳定评估
        1.2.3 频率稳定控制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考虑锅炉辅机功频特性的火电机组有功-频率控制建模
    2.1 引言
    2.2 火电机组有功-频率控制逻辑
        2.2.1 火电厂物理结构
        2.2.2 火电机组频率响应
        2.2.3 控制元件模型
    2.3 火电机组有功-频率响应扩展建模
        2.3.1 有功-频率控制建模
        2.3.2 给水系统功频特性
        2.3.3 给水流量和燃料量数学模型
        2.3.4 考虑变频器的机组有功-频率响应模型
    2.4 PSS/E频率动态仿真和分析功能扩展
        2.4.1 扩展思路
        2.4.2 功能扩展实现
    2.5 算例分析
    2.6 小结
第3章 严重低频场景下的系统频率稳定性分析
    3.1 引言
    3.2 基于平衡点的静态频率稳定
        3.2.1 平衡点邻域状态方程
        3.2.2 平衡点邻域静态频率稳定性
    3.3 静态频率稳定性量化指标
        3.3.1 平衡点数学计算
        3.3.2 稳定性量化指标
    3.4 电力系统频率安全性和稳定性内涵
        3.4.1 电力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定义
        3.4.2 频率安全性与稳定性辨析
        3.4.3 频率安全性与稳定性的内涵及评估
    3.5 算例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高频场景下频率稳定协调控制策略
    4.1 频率稳定量化指标高频应用
    4.2 高频切机背景和问题分析
    4.3 高频切机方案优化整定模型
        4.3.1 方案整定配置原则
        4.3.2 分解-综合协调优化整定模型
    4.4 基于轨迹灵敏度的高频切机整定模型求解
        4.4.1 首轮单次切机总量子模型求解
        4.4.2 分轮次切机量优化整定子模型求解
        4.4.3 各轮次机组分配
    4.5 算例分析
        4.5.1 算例系统介绍
        4.5.2 高频切机整定策略
        4.5.3 整定方法比较
    4.6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附录
    附录1 电厂辅机技术参数
    附录2 IEEEG1模型及典型参数
    附录3 IEEE39节点系统
        潮流数据
        动态数据
    附录4 扩展频率响应模型典型参数
        单机频率响应扩展模型状态方程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3)抽样调查无响应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抽样调查无响应问题的产生
        1.1.2 影响调查无响应的主要因素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调查准备和实施阶段的无响应问题综述
        1.2.2 调查数据整理阶段校正由于无响应而导致的偏差
        1.2.3 国内学者调查无响应问题研究进展
        1.2.4 解决无响应问题的推广应用价值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和目标
        1.3.2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点
        1.4.1 完善R统计量的算法设计与应用,提出了抽样调查质量评估的新方法
        1.4.2 对多种插值方法的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根据不同变量类型分类插值的基本思想
        1.4.3 引进决策树思想,提出结构逻辑的插值方法对项目无响应进行插值
第2章 无响应的机理研究
    2.1 无响应概念的界定
        2.1.1 无响应内涵
        2.1.2 无响应产生的原因
    2.2 与无响应相关的基本概念
        2.2.1 误差的分类
        2.2.2 无响应和欠覆盖
        2.2.3 响应率
    2.3 缺失数据机制
    2.4 不同的响应类型
        2.4.1 固定响应模型
        2.4.2 随机响应模型
    2.5 无响应的影响
        2.5.1 无响应的一般影响
        2.5.2 无响应对置信区间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R统计量相关理论及其研究
    3.1 R统计量的产生
    3.2 代表性响应的概念
        3.2.1 代表性的含义
        3.2.2 响应者子样本的代表性定义
    3.3 R统计量
        3.3.1 总体的R统计量
        3.3.2 样本的R统计量
    3.4 R统计量的特征
        3.4.1 R统计量的一般特征
        3.4.2 R统计量的可解释性
        3.4.3 R统计量的可标准化性质
    3.5 R统计量的标准误和置信区间
    3.6 代表性响应的偏R统计量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项目无响应处理方法研究
    4.1 项目无响应的逻辑成因分析
    4.2 插值方法的数理基础
        4.2.1 插值方法的产生
        4.2.2 插值方法的理论机理
    4.3 常用插值方法比较
        4.3.1 单插值方法
        4.3.2 EM插值
        4.3.3 多重插值
        4.3.4 分数插值
        4.3.5 对常用插值方法的解读和评论
    4.4 结构逻辑插值方法
        4.4.1 结构逻辑插值方法的内涵
        4.4.2 结构逻辑插值方法的性质
        4.4.3 结构逻辑插值图
        4.4.4 结构逻辑插值方法的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无响应问题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目的
        5.1.1 居留意愿
        5.1.2 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理论分析
        5.1.3 研究目标
    5.2 R统计量的计算
        5.2.1 宏观辅助变量的选取
        5.2.2 并行变量数据
        5.2.3 V统计量测度
        5.2.4 R统计量的测度
    5.3 插值变量选择及缺失数据说明
        5.3.1 变量选择及说明
        5.3.2 缺失数据说明
    5.4 项目无响应插补前的估计值及其方差估计值
        5.4.1 项目无响应插补前的估计值
        5.4.2 项目无响应插补前方差估计值
    5.5 基于单插值方法的项目无响应插补研究
        5.5.1 项目无响应插补后的估计值及其方差研究
        5.5.2 项目无响应插补后的实证结果分析
    5.6 基于多重插值方法的项目无响应插补研究
    5.7 基于结构逻辑插值方法的项目无响应插补研究
    5.8 实证结果的总体分析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
        6.2.1 使用R统计量测度无响应问题,可以提高问卷调查的质量
        6.2.2 结构逻辑插值方法对缺失数据进行插值的可靠性更高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4)能源互联网环境下基于负荷特征的需求响应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能源互联网系统管理的相关研究
        1.2.2 负荷特征识别的相关研究
        1.2.3 需求响应策略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数据驱动的负荷特征识别方法
    2.1 引言
    2.2 负荷特征识别基本方法
        2.2.1 聚类分析过程与方法
        2.2.2 神经网络相关方法
    2.3 基于改进K-means算法的负荷曲线聚类
        2.3.1 问题分析
        2.3.2 负荷曲线聚类过程
        2.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 基于动态时间规整的负荷曲线聚类
        2.4.1 问题分析
        2.4.2 负荷曲线聚类过程
        2.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5 基于深度学习的负荷预测
        2.5.1 问题分析
        2.5.2 预测方法与步骤
        2.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负荷特征的激励型需求响应策略
    3.1 引言
    3.2 需求响应模型构建
        3.2.1 售电公司收益模型
        3.2.2 电力用户收益模型
    3.3 模型求解方法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负荷特征的价格型需求响应策略
    4.1 引言
    4.2 需求响应模型构建
        4.2.1 用户收益模型
        4.2.2 售电公司收益模型
    4.3 模型求解方法
        4.3.1 电力用户的纳什均衡
        4.3.2 售电公司的纳什均衡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负荷特征的综合需求响应策略
    5.1 引言
    5.2 综合能源系统物理建模
    5.3 综合需求响应模型构建
        5.3.1 目标函数
        5.3.2 约束条件
    5.4 模型求解方法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结合SUR与因子效应原则的多响应质量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2 似不相关回归模型的贝叶斯分析
3 结合SUR模型与因子效应原则的连续质量改进
    3.1 考虑因子效应原则的SUR模型
    3.2 多变量过程能力指数
    3.3 结合SUR模型和因子效应原则的连续质量改进
4 实例研究
    4.1 实例1
        4.1.1 实例背景
        4.1.2 变量筛选
        4.1.3 响应建模与参数优化
        4.1.4 不同研究方法的比较与分析
    4.2 实例2
        4.2.1 实例背景
        4.2.2 筛选试验
        4.2.3 响应建模和目标优化
5 讨论
    5.1 所提方法的优势
    5.2 所提方法的不足
6 结束语

(6)双结构网络内容共享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双结构网络的提出
        1.1.2 双结构网络的基本特性
        1.1.3 内容共享能力定性分析
    1.2 研究问题、目标与内容
        1.2.1 内容共享能力定量剖析框架
        1.2.2 具体研究问题
        1.2.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 论文创新与贡献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互联网内容共享与体系结构
    2.1 本章引言
    2.2 内容共享技术与能力评估体系
        2.2.1 内容缓存技术
        2.2.2 请求转发技术
        2.2.3 数据传输技术
        2.2.4 共享能力评估体系
    2.3 互联网体系结构及存在问题
        2.3.1 Internet体系结构
        2.3.2 其它网络体系结构
    2.4 双结构网络研究进展及相关架构
        2.4.1 近二十年研究进展
        2.4.2 当前相关实际架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结构网络骨干网的请求转发模型及跳数研究
    3.1 本章引言
    3.2 相关工作
    3.3 基于播存网元缓存的UCL请求转发策略
        3.3.1 播存域及其缓存特点
        3.3.2 UCL请求转发策略
    3.4 基于二分图的UCL请求转发模型
        3.4.1 二分图的概念
        3.4.2 基于广播推送的内容发布模型
        3.4.3 基于向下投影的UCL请求转发图
        3.4.4 请求转发图相关定义
    3.5 基于广义随机图的UCL请求转发跳数理论分析
        3.5.1 三个问题及解决策略
        3.5.2 采用广义随机图生成方法构成请求转发图
        3.5.3 UCL请求转发跳数的理论分析
    3.6 实验验证与对比
        3.6.1 UCL请求转发图生成仿真实验
        3.6.2 单位请求转发跳数作对比研究
        3.6.3 基于Fed4FIRE试验床的内容发现仿真实验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结构网络边缘网的请求响应模型及容量研究
    4.1 本章引言
    4.2 相关工作
    4.3 基于播存终端缓存的UCL请求响应模型
        4.3.1 内容属性信息
        4.3.2 信道协同传输
        4.3.3 Web应用信息
    4.4 理想场景下UCL请求响应容量增益分析
        4.4.1 基于生灭过程的播存终端缓存动态演化
        4.4.2 缓存卸载的URL请求分布情况
        4.4.3 UCL请求响应容量的增益
    4.5 受限场景下UCL请求响应容量最优化分析
        4.5.1 UCL请求响应容量主要制约因素
        4.5.2 广播信道容量受限下最优
        4.5.3 终端缓存容量受限下最优
    4.6 实验验证与分析
        4.6.1 广播单播协同分发仿真系统
        4.6.2 容量增益验证与影响分析
        4.6.3 容量最优化验证与方法评估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结构网络用户和CP内容交易模式及收益研究
    5.1 本章引言
    5.2 相关工作
    5.3 免中介的内容交易模式及收益评估指标
        5.3.1 免中介的内容交易模式
        5.3.2 内容交易收益评估指标
    5.4 基于线性规划的整体用户效用最优化分析
        5.4.1 用户效用模型
        5.4.2 整体用户效用的最优化分析
    5.5 基于博弈论的个体CP经济收益最优化分析
        5.5.1 CP间的非合作动态博弈
        5.5.2 双CP情形下个体经济收益最优
        5.5.3 多CP情形下个体经济收益最优
    5.6 案例验证与分析
        5.6.1 整体用户效用最优化相关验证与分析
        5.6.2 个体CP经济收益最优化相关验证与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双结构应用原型及访问往返时延
    6.1 本章引言
    6.2 原型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6.2.1 系统协议栈
        6.2.2 系统逻辑架构
        6.2.3 系统物理架构
    6.3 原型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6.3.1 网页汇聚处理
        6.3.2 网页广播推送
        6.3.3 网页请求与响应
    6.4 网页访问往返时延实测
        6.4.1 网页访问性能瓶颈
        6.4.2 访问往返时延实测
        6.4.3 结果有效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情况
作者简介

(7)迷迭香提取物与茶多酚棕榈酸酯协同抗油脂氧化及机理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1 绪论
    1.1 油脂氧化
        1.1.1 油脂氧化机理
        1.1.2 油脂氧化评价方法
        1.1.3 抑制油脂氧化方法
    1.2 抗氧化剂概述
        1.2.1 多酚抗氧化剂
        1.2.2 抗氧化剂作用机理
    1.3 抗氧化剂协同作用
        1.3.1 抗氧化剂协同作用研究进展
        1.3.2 抗氧化剂协同作用评价方法
        1.3.3 抗氧化剂协同作用机理
    1.4 立题背景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主要材料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2.2.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2.2.3 Prirto模型应用
        2.2.4 RE与TP对不同植物油氧化诱导时间的测定
        2.2.5 RE与TP对葵花籽油氧化稳定性的测定
        2.2.6 RE与TP主要活性成分检测
        2.2.7 鼠尾草酸与EGCG对亚油酸甲酯氧化稳定性的测定
        2.2.8 加热过程中产物及含量变化检测
        2.2.9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检测
        2.2.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基于Prieto模型的抗氧化剂互作研究
        3.1.1 六种抗氧化剂单独及复配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3.1.2 六种抗氧化剂单独及复配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
        3.1.3 最佳比例预测
    3.2 RE与TP复配对油脂氧化稳定性研究
        3.2.1 RE与TP对不同植物油氧化诱导时间的影响
        3.2.2 RE与TP对葵花籽油氧化诱导时间的影响
        3.2.3 RE与TP对葵花籽油过氧化值的影响
        3.2.4 RE与TP对葵花籽油硫代巴比妥酸值的影响
        3.2.5 RE与TP对葵花籽油自由基的影响
        3.2.6 RE与TP对葵花籽油加热氧化挥发性产物的影响
    3.3 RE与TP协同机理研究
        3.3.1 RE与TP主要活性成分鉴定
        3.3.2 鼠尾草酸与EGCG对亚油酸甲酯自由基产生的影响
        3.3.3 鼠尾草酸与EGCG对亚油酸甲酯体系核磁共振图谱的影响
        3.3.5 鼠尾草酸在抑制氧化过程中的含量及产物变化
        3.3.6 EGCG在抑制氧化过程中的含量及产物变化
        3.3.7 鼠尾草酸与EGCG共同抑制氧化过程研究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基于群落理论的废油乳化液电场—旋流场耦合强化分离过程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双场协同破乳脱水技术
        1.2.1 双场联合破乳脱水装置
        1.2.2 双场耦合破乳脱水装置
    1.3 问题的提出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乳化液双场耦合强化分离系统及仿真分析
    2.1 系统模型
    2.2 控制方程
        2.2.1 流体力学方程
        2.2.2 电场控制方程
        2.2.3 群体平衡方程
        2.2.4 液滴的聚结
        2.2.5 液滴的破碎
    2.3 模型的计算
        2.3.1 多相流模型与群体平衡模型的耦合
        2.3.2 网格划分与独立性分析
        2.3.3 物性参数与边界条件
        2.3.4 控制参数设置
    2.4 双场耦合强化分离系统流场特性及分离特性分析
        2.4.1 电压幅值对耦合强化分离系统流场分布的影响
        2.4.2 电压幅值对耦合强化分离系统分离性能的影响
        2.4.3 入口流速对耦合强化分离系统流场分布的影响
        2.4.4 入口流速对耦合强化分离系统分离性能的影响
        2.4.5 分流比对耦合强化分离系统流场分布的影响
        2.4.6 分流比对耦合强化分离系统分离性能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结构参数对双场耦合强化分离系统的影响
    3.1 溢流管深度
        3.1.1 溢流管深度对耦合强化系统流场分布的影响
        3.1.2 溢流管深度对耦合强化系统分离性能的影响
    3.2 溢流管直径
        3.2.1 溢流管直径对耦合强化系统流场分布的影响
        3.2.2 溢流管直径对耦合强化系统分离性能的影响
    3.3 旋流腔直径
        3.3.1 旋流腔直径对耦合强化系统流场分布的影响
        3.3.2 旋流腔直径对耦合强化系统分离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响应面法的双场耦合强化分离系统参数优化
    4.1 响应面法简介
    4.2 旋流腔段结构参数优化
        4.2.1 试验设计和数值结果
        4.2.2 响应模型与方差分析
        4.2.3 最佳结构参数
    4.3 操作参数优化
        4.3.1 设计变量及其范围的确定
        4.3.2 响应模型与方差分析
        4.3.3 最佳操作参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乳化液双场耦合强化分离过程实验研究
    5.1 实验装置及工作原理
        5.1.1 实验装置
        5.1.2 工作流程
    5.2 实验方法
        5.2.1 样品配置
        5.2.2 实验步骤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1 电压幅值对耦合系统分离性能的影响
        5.3.2 入口流速对耦合系统分离性能的影响
        5.3.3 分流比对耦合系统分离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创新点
    6.2 总结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9)火电厂过热汽温系统建模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过热汽温系统建模研究现状
        1.2.2 过热汽温系统控制研究现状
    1.3 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预备知识
    2.1 间壁式换热器的分布参数动力学模型
    2.2 间壁式换热器的集总参数动力学模型
第三章 过热汽温系统机理建模与主调控制研究
    3.1 过热汽温系统机理模型
        3.1.1 详细建模过程
        3.1.2 模型参数确定
        3.1.3 模型仿真验证
    3.2 基于数据驱动的主调控制在过热汽温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3.2.1 基于数据驱动的主调控制
        3.2.2 基于数据驱动的主调控制在过热汽温系统中的仿真试验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模型DMC切换控制在过热汽温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4.1 多模型DMC切换控制
        4.1.1 过热汽温系统传递函数模型
        4.1.2 多模型DMC控制
        4.1.3 多模型DMC无扰切换策略
        4.1.4 多模型DMC参数选择
    4.2 仿真试验
        4.2.1 过热汽温系统传递函数模型仿真验证
        4.2.2 多模型DMC切换控制在过热汽温系统中的仿真试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RBF神经网络预测控制在过热汽温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5.1 RBF神经网络预测控制
        5.1.1 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5.1.2 在线优化
        5.1.3 误差校正
    5.2 仿真试验
        5.2.1 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仿真验证
        5.2.2 RBF神经网络预测控制在过热汽温系统中的仿真试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含风电低惯量电力系统调频控制与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力系统频率动态分析方法
        1.2.2 风电参与系统调频动态分析方法
    1.3 本文主要内容
第2章 含风电电力系统频率动态分析
    2.1 电力系统频率的基本概念
    2.2 电力系统频率特性
    2.3 风电机组参与系统调频控制工作原理分析
        2.3.1 风电机组惯性控制
        2.3.2 风电机组一次调频控制
        2.3.3 风电机组惯性控制与一次调频控制对比分析
    2.4 双馈感应风电机组惯性控制参与系统调频控制动态频率分析
        2.4.1 仿真系统
        2.4.2 双馈感应风电机组参与系统调频对系统频率动态带来的影响
        2.4.3 双馈感应风电机组调频参数设置对调频效果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力系统发生扰动后最低频率预测
    3.1 引言
    3.2 基于调速器—原动机一阶等值系统频率响应模型
        3.2.1 经典系统频率响应模型
        3.2.2 调速器—原动机一阶等值系统频率响应闭环模型
    3.3 扰动后系统最低频率计算方法
        3.3.1 打开闭环
        3.3.2 频率响应初始斜率的线性输入
        3.3.3 频率响应截线斜率的线性输入
    3.4 算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风电电力系统频率响应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含风电电力系统频率响应模型
        4.2.1 风电参与系统频率控制模型
        4.2.2 含风电电力系统平均系统频率响应模型
    4.3 含风电电力系统频率响应二阶模型
        4.3.1 含风电电力系统频率响应状态空间模型
        4.3.2 二阶模型
    4.4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工作总结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四、二元响应模型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源荷不确定性的热电联供微电网优化调度[D]. 杨帆.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大范围频率偏移场景下电力系统频率稳定机理及协调控制[D]. 谢宇峥. 山东大学, 2021
  • [3]抽样调查无响应问题研究[D]. 郝淑玲.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4]能源互联网环境下基于负荷特征的需求响应策略研究[D]. 温露露.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5]结合SUR与因子效应原则的多响应质量设计[J]. 汪建均,屠雅楠,马义中. 管理科学学报, 2020(12)
  • [6]双结构网络内容共享能力研究[D]. 刘旋. 东南大学, 2020(01)
  • [7]迷迭香提取物与茶多酚棕榈酸酯协同抗油脂氧化及机理解析[D]. 王凯. 江南大学, 2020(01)
  • [8]基于群落理论的废油乳化液电场—旋流场耦合强化分离过程仿真[D]. 李文龙.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2)
  • [9]火电厂过热汽温系统建模与控制研究[D]. 任广山.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10]含风电低惯量电力系统调频控制与稳定性分析[D]. 罗启珩.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二元响应模型的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