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α-乙酯基芳亚甲基膦亚胺中间体的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王炬辉[1](2021)在《吡啶胺类化合物分子内阴离子重排反应的研究》文中指出氨基酸是是维持一切生命形态的重要化合物,种类繁多,已知的天然氨基酸有将近500多种。其结构可以根据氨基官能团所在的位置分为α-,β-,γ-氨基酸三类。其中,α-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最小单元,是生命体不可或缺的一类有机分子。通过蛋白酶水解得到的氨基酸是α-氨基酸,也被称为蛋白氨基酸,此类氨基酸已被充分研究并且广泛应用医疗领域,但其种类较少,仅有20余种。因此,探索出可以合成新型α-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化学合成方法一直以来都是合成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焦点。目前对于氨基酸化学合成的主要方法包括:(1)使用金属催化剂来实现氨基的C-N偶联进而构建出氨基酸分子骨架;(2)通过对氨基氰类化合物的水解得到氨基酸;(3)利用光催化固定CO2的方式实现羧基的引入来构建氨基酸分子骨架结构。本文将利用一种由碳负离子引发的重排反应,开发一种可将酰胺酯类化合物转变为α-氨基酸衍生物的新型化学合成方法。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设计可以通过重排反应实现α-氨基酸的一步合成的重排反应底物,确定其合成方案,最后确定采用2-氨基吡啶,溴化苄,氢化钠,二碳酸二叔丁基酯等原料合成胺基被叔丁基酯保护的吡啶基苄基胺类化合物;(2)通过邻近诱导效应实现定位去质子化,诱发重排反应,实现Boc基团的分子内迁移,以此构建氨基酸分子骨架结构;(3)扩展新型合成方法的底物适用范围,共实现了约25种不同重排底物的合成以及重排反应实验,产率最高可达98%;(4)设计氘代淬灭实验以及邻近诱导效应验证实验并结合反应能垒以及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差的量化计算来详细解释重排反应中的去质子过程和Boc基团迁移过程的具体机理;(5)最终将重排反应制得的非天然氨基酸进行进一步衍生化,为此类化合物的后续转化奠定研究基础。
卢林[2](2019)在《丙炔酰吲哚去芳构化合成多环吲哚啉及多组分环醚开环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吲哚类生物碱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类生物碱之一,是一类重要而丰富的药物资源,为合成化学家开发新的化学转化和合成策略提供了灵感。多环吲哚啉结构广泛存在于此类生物碱中。因此吲哚啉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成为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吲哚去芳构化为构造结构复杂的多环吲哚啉提供了一种直接、经济的方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通过在这一领域的大量努力,已经发展出了大量巧妙的吲哚去芳构化反应。主要包括芳基化,烯丙基化,卤化等去芳构化反应和[2+2],[3+2],[4+2]等环加成反应。但是烯基化去芳构化反应的相关报道较少,去芳构化[2+2+1]环加成反应的相关报道也很少。所以发展新的吲哚烯基化去芳构化反应和吲哚[2+2+1]环加成反应构建结构多样的多环吲哚啉结构是非常有必要的。环醚,如氧杂环丁烷,THF,1,4-二氧六环和四氢吡喃,是一种很容易得到的化合物,并且可以有效地转化为其他有用的分子,因此引起了合成化学家的广泛关注。已报道的α-重氮酯参与的环醚开环反应大部分都是两种分子之间的反应,且大部分都需要贵金属作为催化剂。Oku报道了光促进的环醚的三分子开环反应,但是该反应的底物普适性窄,产率低,这样就导致了它的应用价值不高。因此,发展简单高效的α-重氮酯,环醚和亲核试剂的三分子环醚开环反应是很有必要的。本论文主要围绕多环吲哚啉的合成和多组分环醚开环反应开展了以下四部分工作:首先,我们首次报道了Fe-催化或者是UV促进的丙炔酰吲哚与NaHSO3在水介质中的[2+2+1]环加成反应。我们使用以吲哚双键代替普通双键的特殊1,6-烯炔原料,在温和绿色的反应条件下,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多样的多环吲哚啉环砜类化合物。此外,该反应还可以扩大到克级规模,并且能得到相当好的产率。这是首例二氧化硫作为1原子单元参与的去芳构化[2+2+1]环加成反应。此类[2+2+1]环加成反应将为插二氧化硫的环加成反应提供有益的研究信息。其次,考虑到吲哚C3位的亲核性和炔烃的高度不饱和性和高反应活性,含炔基链的吲哚类化合物经常被用来进行吲哚去芳构化反应。我们使用由Ugi反应一步合成的含酰胺支链和炔键的吲哚衍生物为原料,发展了一种无金属催化的吲哚去芳构化串联环化反应,一步构建结构复杂的多环吲哚啉化合物。首先在碱的催化下吲哚C3位对炔烃进攻得到螺环假吲哚,随后分子内酰胺键对亚胺进攻得到多环吲哚啉结构。该反应在Bronsted碱催化下构建碳碳键是一种非常新颖的碳碳键构建方式。此反应只需催化量的碱在室温下就能以很高的产率得到对应产物,底物各种官能团普适性非常好,原子利用率高达100%。考虑到芳构化的动力,很多吲哚去芳构化后得到的螺环假吲哚类化合物容易重排形成多环吲哚化合物。我们设计了另一种不含甲酰胺支链的丙炔酰吲哚产物,发展了一种碱和Cu-H催化丙炔酰吲哚串联去芳构化环化还原反应,一锅法合成螺环吲哚啉类化合物的方法。不仅避免了假吲哚芳构化的风险而且提高了步骤经济性。首先在碱的作用下形成螺环假吲哚,随后碳氮双键被Cu-H物种还原,得到最终的螺环吲哚啉结构。该方法底物官能团普适性好,为吲哚的去芳构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最后,我们发展了一个简单高效的α-重氮酯,环醚和N,O,S,C亲核试剂的三分子环醚开环反应,构建一系列结构复杂的α-烷氧酯。pKa在2.214.8之间的N,O,S,C亲核试剂基本都可适应该反应。该反应具有选择性好,产率高,底物普适性广等优点。该反应还可以应用到药物的修饰。
于知冉[3](2013)在《含噻吩并[2,3-d]嘧啶的α-氨基膦酸酯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指出噻吩并[2,3-d]嘧啶是同时含硫、氮的一类杂环,其衍生物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菌、抗炎、镇痛、抗疟疾、抗增殖等多种生物活性,在药物分子的研发和筛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α-氨基膦酸酯类衍生物广泛应用于医药和农药领域,因其具有抗病毒、杀虫、抗肿瘤、抗菌等活性为人们所重视。基于活性叠加原理,我们将噻吩并[2,3-d]嘧啶杂环引入到α-氨基膦酸酯化合物中,设计并合成了22个含噻吩并[2,3-d]嘧啶的α-氨基膦酸酯类衍生物(6ma~6mk和6na~6nk)。含中间体4a-4k在内的33个化合物均未见文献报道,所有化合物经31P NMR、1H NMR、13CNMR、IR、MS或HRMS确认结构。同时,初步测定了部分目标化合物和中间体的抗肿瘤活性。合成路线如Scheme1所示。
孔杜林[4](2011)在《含腺嘌呤和芳基脲的α-氨基膦酸酯衍生物的合成》文中认为α-氨基膦酸酯类化合物作为膦酰化氨基酸的类似物具有抗植物病毒、抑制酶活性、抗肿瘤、除草、杀菌等多种重要的生物活性。近年来,人们尝试着合成不同N杂的α-氨基膦酸酯的衍生物。腺嘌呤,芳基脲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其广泛应用在医药,农药等领域。基于此,本论文以腺嘌呤,芳基脲为原料,合成了25个含腺嘌呤和芳基脲的新化合物。1报道了以腺嘌呤,取代的醛,亚膦酸三苯酯为起始原料,在冰醋酸和二甲苯中回流反应合成了7个含腺嘌呤的α-氨基膦酸新化合物,产物结构经IR, 1H NMR, 13C NMR, 31P NMR和元素分析等进行了表征。2以2-羟基-1-萘甲醛,芳基脲,苯基二氯化膦作为起始原料,在无水甲苯中反应合成了7个含芳基脲的α-氨基膦酸酯新化合物。所有产物结构经IR, 1H NMR, 31P NMR和元素分析等进行了表征。3利用腺嘌呤,2-萘酚,取代的醛为起始原料,在无溶剂无水ZnCl2催化剂的条件下合成了11个含腺嘌呤氨基萘酚。产物结构经IR, 1H NMR, 13C NMR和元素分析等进行了表征。4利用腺嘌呤和环碳酸乙酯合成9-(2-羟乙基)腺嘌呤。腺嘌呤与异丙叉酮发生迈克尔加成反应合成9-(1, 1-二甲基-3-丁基酮)腺嘌呤,并用X-衍射确认9-(1, 1-二甲基-3-丁基酮)腺嘌呤单晶结构。5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考察了不同的原料配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孙勇,朱圣平[5](2002)在《新型α-乙酯基芳亚甲基膦亚胺中间体的合成》文中认为研究了应用氯乙酸乙酯1和叠氮化钠的亲核取代反应产物α-叠氮基乙酸乙酯2与芳醛的缩合反应制取α-叠氮基芳亚甲基乙酸乙酯3,再与三苯基膦的Staudinger反应,来合成α-乙酯基芳亚甲基膦亚胺中间体4的方法,探讨了缩合反应和Staudinger反应进行的条件,用元素分析、IR和1HNMR对目标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二、新型α-乙酯基芳亚甲基膦亚胺中间体的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α-乙酯基芳亚甲基膦亚胺中间体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吡啶胺类化合物分子内阴离子重排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α-氨基酸分子合成现状分析 |
1.2.1 经典合成方法 |
1.2.2 引入氨基构建氨基酸分子结构 |
1.2.3 引入羧基构建氨基酸分子结构 |
1.2.4 氨基酸结构的衍生化 |
1.2.5 氨基酸合成方法的展望 |
1.3 重排反应在氨基酸分子合成的应用 |
1.3.1 酰胺类化合物的重排反应 |
1.3.2 邻近诱导效应的应用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药品与仪器及表征方法 |
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
2.2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方法 |
2.2.1 红外吸收光谱 |
2.2.2 质谱测试 |
2.2.3 核磁共振仪 |
第3章 重排反应底物的结构与合成路线设计 |
3.1 重排反应底物的逆合成分析 |
3.2 初步合成方案 |
3.2.1 偶联反应合成吡啶基苄基胺 |
3.2.2 吡啶基苄基胺的氨基保护反应 |
3.2.3 初步合成方案结果分析 |
3.3 合成方案的改进 |
3.3.1 氨基吡啶的氨基保护反应 |
3.3.2 偶联反应实现氨基的烷基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阴离子重排构建氨基酸骨架结构 |
4.1 分子内重排方法的探索 |
4.1.1 二异丙基氨基锂的滴定 |
4.1.2 重排反应条件探索 |
4.2 反应底物适用范围 |
4.2.1 官能团取代位置 |
4.2.2 吡啶一侧取代基的拓展 |
4.2.3 苯环一侧取代基的拓展 |
4.2.4 酯基部分的拓展 |
4.2.5 苄基位置的官能团拓展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机理讨论以及Gaussian计算 |
5.1 氘代试剂淬灭反应 |
5.2 邻近诱导效应的验证 |
5.3 高斯理论计算简介 |
5.4 去质子过程中的DFT计算 |
5.5 重排反应机理的DFT计算 |
5.5.1 反应机理预测 |
5.5.2 计算结果讨论 |
5.5.3 氘代实验的理论分析 |
5.5.4 重排反应机理总图 |
5.6 竞争路径的理论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重排产物的衍生化 |
6.1 克级规模反应 |
6.2 衍生化反应 |
6.2.1 吡啶环氧化反应 |
6.2.2 羰基还原反应 |
6.2.3 酯基水解制备氨基酸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2)丙炔酰吲哚去芳构化合成多环吲哚啉及多组分环醚开环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吲哚芳基化去芳构化反应 |
1.2.1 Pd-催化的吲哚芳基化去芳构化反应 |
1.2.2 Cu-催化的吲哚芳基化去芳构化反应 |
1.2.3 无金属催化的吲哚芳基化去芳构化反应 |
1.4 无金属催化的吲哚卤化去芳构化反应 |
1.5 过渡金属催化不对称烯丙基化去芳构化反应 |
1.5.1 分子内不对称催化烯丙基化去芳构化反应 |
1.5.2 分子间不对称催化烯丙基化去芳构化反应 |
1.6 过渡金属催化的吲哚去芳构化环加成反应 |
1.6.1 [2+2]环加成反应 |
1.6.2 [3+2]环加成反应 |
1.6.3 [4+2]环加成反应 |
1.7 环醚的开环反应 |
1.7.1 重氮化合物活化的环醚开环反应 |
1.7.2 Lewis酸活化的环醚开环反应 |
1.8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
1.8.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8.2 本课题研究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Fe-催化或者紫外光驱动的丙炔酰吲哚和亚硫酸氢钠的[2+2+1]环加成反应 |
2.1 研究背景 |
2.2 研究思路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反应条件的探索 |
2.3.2 底物拓展 |
2.4 反应机理研究 |
2.5 实验部分 |
2.5.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5.2 典型的实验操作 |
2.6 化合物谱图数据解析 |
2.7 化合物2-2a的单晶结构数据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碱催化的多环吲哚啉类化合物的合成 |
3.1 研究背景 |
3.2 研究思路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反应条件的探索 |
3.3.2 底物拓展 |
3.3.3 克级反应 |
3.4 反应机理 |
3.5 实验部分 |
3.5.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3.5.2 典型的实验操作 |
3.6 化合物谱图数据解析 |
3.7 化合物3-2a的单晶结构数据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碱和Cu-H物种催化的螺环吲哚啉类化合物的合成 |
4.1 研究背景 |
4.2 研究思路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反应条件的探索 |
4.3.2 底物拓展 |
4.4 反应机理研究 |
4.5 实验部分 |
4.5.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4.5.2 典型的实验操作 |
4.6 化合物谱图数据解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环醚,α-重氮酯,弱亲核试剂的三分子环醚开环反应 |
5.1 研究背景 |
5.2 研究思路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反应条件的探索 |
5.3.2 底物拓展 |
5.3.3 合成应用 |
5.5 实验部分 |
5.5.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5.5.2 典型的实验操作 |
5.6 化合物谱图数据解析 |
5.7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化合物数据一览表 |
附录二:重要化合物核磁谱图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含噻吩并[2,3-d]嘧啶的α-氨基膦酸酯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噻吩并[2,3-d]嘧啶类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
1.2.1 噻吩并[2,3-d]嘧啶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
1.2.2 噻吩并[2,3-d]嘧啶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研究 |
1.2.3 噻吩并[2,3-d]嘧啶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病毒活性研究 |
1.2.4 噻吩并[2,3-d]嘧啶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真菌活性研究 |
1.2.5 噻吩并[2,3-d]嘧啶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炎活性研究 |
1.3 α-氨基膦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
1.3.1 α-氨基膦酸酯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
1.3.2 α-氨基膦酸酯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病毒活性研究 |
1.3.3 α-氨基膦酸酯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研究 |
1.3.4 α-氨基膦酸酯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真菌活性研究 |
1.3.5 α-氨基膦酸酯化合物的合成及杀虫活性研究 |
1.4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2.2.1 2-氨基-3-乙氧羰基-5-乙基噻吩(1)的合成 |
2.2.2 2-乙酰氨基-3-乙氧羰基-5-乙基噻吩(2)的合成 |
2.2.3 2-甲基-3-氨基-6-乙基噻吩并[2,3-d]嘧啶-4(3H)-酮(3)的合成 |
2.2.4 2-甲基-6-乙基-3-(亚苄基氨基)噻吩并[2,3-d]嘧啶-4(3H)-酮(4a)的合成 |
2.2.5 亚磷酸二乙酯(5m)的合成 |
2.2.6 亚磷酸二异丙酯(5n)的合成 |
2.2.7 (((2-甲基-6-乙基-4-氧代噻吩并[2,3-d]嘧啶-3(4-H)-基)氨基)(苯基)甲基)膦酸二乙酯(6ma)的合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
3.1.1 中间体4a~4k的表征数据 |
3.1.2 目标化合物6ma~6mk和6na~6nk的表征数据 |
3.1.3 化合物6mb的X-ray单晶衍射数据 |
3.1.4 化合物6mk的X-ray单晶衍射数据 |
3.2 讨论 |
3.2.1 合成部分 |
3.2.2 红外光谱 |
3.2.3 核磁共振氢谱 |
3.2.4 核磁共振碳谱 |
3.3 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
3.3.1 生物活性实验 |
3.3.1.1 实验材料 |
3.3.1.2 实验方法 |
3.3.2 对人食管癌细胞EC109的抑制作用 |
3.3.3 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抑制作用 |
3.3.4 对人胃腺癌细胞MGC-803的抑制作用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含腺嘌呤和芳基脲的α-氨基膦酸酯衍生物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合成含腺嘌呤和芳基脲α- 氨基膦酸(酯)的意义 |
1.2 N-杂的α-氨基膦酸及其酯的合成进展 |
1.2.1 含吡唑啉酮基的α-氨基膦酸酯 |
1.2.2 含吡唑基-N-苄基的α-氨基膦酸酯 |
1.2.3 苯并噻唑-2-基的α-氨基膦酸酯 |
1.2.4 含吗啉,哌嗪,六氢吡啶的α-乙酰氨基膦酸二苯酯 |
1.2.5 含吡啶取代基的α-氨基膦酸酯 |
1.2.6 含有1, 3, 2-苯并二氮杂磷烷-2-羧酰胺-2-氧代-α-氨基膦酸酯 |
1.2.7 含吲哚的α-氨基膦酸酯 |
1.2.8 含脲嘧啶的α-氨基膦酸酯 |
1.2.9 含四氮唑基的α-氨基膦酸酯 |
1.2.10 含1, 3, 4-噻二唑的α-氨基膦酸酯 |
1.2.11 含均三唑并噻二唑的α-氨基膦酸酯 |
1.3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
1.3.1 含腺嘌呤的α-氨基膦酸酯合成路线 |
1.3.2 含芳基脲的α-氨基膦酸酯合成路线 |
1.3.3 含腺嘌呤氨基萘酚合成路线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1.1 仪器 |
2.1.2 试剂 |
2.2 含腺嘌呤的α-氨基膦酯合成 |
2.2.1 试剂处理 |
2.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2.3 含芳基脲的α-氨基膦酯合成 |
2.3.1 试剂处理 |
2.3.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2.4 含腺嘌呤的氨基萘酚合成 |
2.5 腺嘌呤中间体的合成 |
2.5.1 9-(2-羟乙基)腺嘌呤的合成 |
2.5.2 9-(1, 1-二甲基-3-丁基酮)腺嘌呤的合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实验结果 |
3.1.1 含腺嘌呤的α-氨基膦酸图谱分析数据 |
3.1.2 含芳基脲的α-氨基膦酸酯图谱分析数据 |
3.1.3 含腺嘌呤的氨基萘酚图谱分析数据 |
3.1.4 腺嘌呤中间体的图谱分析数据 |
3.2 实验讨论 |
3.2.1 含腺嘌呤的α-氨基膦酸实验讨论 |
3.2.1.1 含腺嘌呤的α-氨基膦酸试验过程 |
3.2.1.2 含腺嘌呤的α-氨基膦酸波谱分析 |
3.2.2 含芳基脲的α-氨基膦酸酯实验讨论 |
3.2.2.1 含芳基脲的α-氨基膦酸酯试验过程 |
3.2.2.2 含芳基脲的α-氨基膦酸酯波谱分析 |
3.2.3 含腺嘌呤氨基萘酚实验讨论 |
3.2.3.1 含腺嘌呤氨基萘酚试验过程 |
3.2.3.2 含腺嘌呤氨基萘酚波谱分析 |
3.2.4 腺嘌呤中间体的实验讨论 |
3.2.4.1 腺嘌呤中间体的试验过程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部分化合物的谱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新型α-乙酯基芳亚甲基膦亚胺中间体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仪器及试剂 |
1.2 α-叠氮基乙酸乙酯2的制备 |
1.3 α-叠氮基芳亚甲基乙酸乙酯3的制备 |
1.4 α-乙酯基芳亚甲基膦亚胺中间体4的制备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反应条件 |
2.1.1 缩合反应条件 |
2.1.2 Staudinger反应条件 |
2.2 α-乙酯基芳亚甲基膦亚胺中间体4的波谱特征 |
四、新型α-乙酯基芳亚甲基膦亚胺中间体的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 [1]吡啶胺类化合物分子内阴离子重排反应的研究[D]. 王炬辉. 燕山大学, 2021(01)
- [2]丙炔酰吲哚去芳构化合成多环吲哚啉及多组分环醚开环反应研究[D]. 卢林.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3]含噻吩并[2,3-d]嘧啶的α-氨基膦酸酯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 于知冉. 郑州大学, 2013(11)
- [4]含腺嘌呤和芳基脲的α-氨基膦酸酯衍生物的合成[D]. 孔杜林. 海南师范大学, 2011(11)
- [5]新型α-乙酯基芳亚甲基膦亚胺中间体的合成[J]. 孙勇,朱圣平.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