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车辆制动支管折断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龙啸[1](2021)在《铁路货车列检机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路货运是全国货物运输行业的主力军。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网的不断延伸与完善,铁路货车的保有量不断上升,铁路货运总量也随之不断增加。在与其他货运方式竞争过程中呈现的趋势是:煤、石油、粮食等大宗产品的运输仍然大部分依靠铁路货运,而一些小型商品的运输市场则被大量分流,致使我国铁路货运货运总量的增长速度逐年下降。因此对铁路货运的管理和其运行的效率提出了更严的标准与更高的要求。随着铁路货运的信息化发展,大量的电子机械、智能装备系统投入使用,使得铁路货车检修与运用的作业手段更为丰富,运用管理方式也更为便捷,但也出现了车辆零件质量故障责任划分模糊、纯人工作业与机检两种作业方式混杂不清、各个路局之间在列车运行区段信息不共享等问题,一线个人劳动强度非但没有降低,反而由于智能化设备的投入使用造成了成本与工作量的增加,安全生产的既有人员组织模式与现场作业环境不匹配,分散了精力,重点不突出;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5T)系统作用发挥不明显,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负担。所以铁路货车列检机制的优化势在必行。本文对铁路货车列检机制进行了调研,总结了我国货物列车列检机制所存在的问题,以《铁路货车运用维修规程》为基础,同时结合5T系统等新技术的特点和现场使用情况,提出对现场货车列检机制的改进方案。分别对现场作业以及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5T)系统作业进行了优化设计,对于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5T)系统作业的优化方案以实时预报故障、降低作业过程中人工参与度为目标,优化了设备安装位置并对货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进行完善;对于现场作业的优化方案则从列检作业人员配置、作业范围以及作业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优化;并提出对到达列车与始发列车作业范围、制动系统额定风压转换中转作业的优化方案。理论和实际优化效果表明,对货车列检作业的优化,可以达到提升效率、人员减负、接车量增加的目的。
曾广胜,麦强[2](2020)在《提升TFDS发现故障功能的思考》文中认为本文在分析TFDS动态检查漏检车辆故障原因的基础上,着眼于帮助检修人员提高发现车辆故障能力,提出加强人机及室内外互补、加强安全基础管理、优化TFDS系统性能、竞争上岗、强化培训等建议及改进措施,旨在努力减少类似故障发生,确保车辆运用安全。
唐才栋[3](2018)在《铁路货车制动管系漏泄原因分析及对策》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影响铁路货车制动管系漏泄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提高法兰焊接检修质量、法兰检修质量、单车试风质量的具体措施,以减少制动管系漏泄故障发生,进一步提高货车车辆运行安全质量和维护良好的铁路运输秩序。
潘宁[4](2017)在《铁道货车列检作业质量风险管理及应对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行业推行安全风险管理时间不长,现场技术人员还不能很好地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当前,货车列检作业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急需对货车列检作业质量开展风险管理研究,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找出列检作业质量中各类风险事件,科学分析存在的短板,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本文先是介绍了国内外风险管理理论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分析了我国铁路货车列检作业质量风险管理的现状,明确指出当前货车列检作业中面临的风险。通过应用故障树对这些风险进行定量分析,确定风险事件的概率和关键重要度,为现场找出最佳的预防项点提供了支持。然后,应用风险矩阵法对列检作业质量风险进行定性评价,将风险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结合现场实际情况,从人员、设备、管理、环境四个方面对各风险制订出具体而详细的应对措施。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铁道货车列检作业质量风险的动态管理进行了研究,以某一运用车间为实例,建立风险预警指标,开展风险预警管理。本文通过列检作业质量风险的研究,为实现预定安全生产目标、提高安全生产效率、合理分配和利用有限资源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也为铁路单位开展其他方面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冯一鹏[5](2015)在《209P型客车转向架摇枕安全吊座断裂现象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旅客列车的全面提速,在提速区段运行的25G型(209P转向架)客车的平均运行速度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种转向架的设计结构和检修标准已难以适应持续120km/h速度运行的要求,车辆运行中发生振动、摆动异常现象越来越多,对客车各部件的安装、焊接等质量要求、设计就要求越来越高,针对这种情况,在车辆的日常运用维护及检修作业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旅客列车配件断裂及脱落故障的发生,确保旅客列车运行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13年1月-3月期间,呼和浩特铁路局包头车辆段配属的装用209P型转向架的客车摇枕安全吊座断裂39次,个别旅客列车摇枕安全吊座断裂后,安全吊带丢失、脱落。安全吊座断裂有很大的危险性。209P型转向架是目前国内干线铁路120Km/h速度等级客车用主型转向架之一,主要用于25B、25G型客车及一些特种客车,具备运低营成本、构造简单可靠、运行机能优良稳定,易于维护等优点。我们对呼和浩特铁路局包头车辆段客车摇枕安全吊座断裂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而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在发生断裂的摇枕安全吊座中,长客2005年12月出厂的占72.2%;断裂后重新焊接再次断裂的占55.6%;在摇枕安全吊座的39次断裂中,在焊缝周围断裂的占89.7%。二是摇枕安全吊座在焊缝周围断裂的占断裂总数的半数还多。三是摇枕安全吊座断裂的客车都是编挂在冬季比较寒冷地区的列车上。因此,我们采取了两方面的改进措施,以消除安全吊座断裂现象。一方面是对安全吊座的外形进行改进。首先,我们设计了三种配件结构的改进方案。一是在原“一”字型吊座与吊带的螺纹连接结构间加缓冲垫。使用缓冲垫以缓解“一”字型吊座与吊带之间的纵向冲动。在列车运行过程中,因机车司机制动操作以及路线颠簸等原因引起的纵向冲动是疲劳载荷产生的主要因素,在螺纹连接结构间加缓冲垫,可有效地缓解纵向冲动引起的疲劳载荷,从而延长安全吊座的使用寿命,确保一个厂修期内不会造成断裂。二是将原安全吊座外侧使用槽钢加固。使用槽钢加固,其优点为安全吊座原结构不需要变动,可安排在厂、段修进行,同时,不浪费工时,只需要对转向架分解作业后,将槽钢满焊在构架与安全吊座之间。操作时,可在转向架各零配件分解及送修时,完成焊接工作,也就是说,在构架组装之前,该项工作可以完成,完全不会因为改造而加长工时。槽钢可选用40标准槽钢,可保证焊接件质量同时方便购买。三是将原有的“一”字型安全吊座改为整体锻造的T型安全吊座。T型安全吊座较原来的“一”字型安全吊座具有更可靠的疲劳强度。原板式安全吊座的焊接部位处于板式安全吊座侧壁与构架的接触面,两面呈90°夹角,属于应力集中区域。T型安全吊座可改变这一状况,安装时,以T型的顶端平面与构架接触,并施焊,使焊接部位远离应力集中区域,同时,再应力集中的T型拐点区域,因为吊座的一体式结构,可有效地抵抗交变载荷产生的应力。另一方面是改进客车的检修工艺,安全吊座在检修中要进行焊修和探伤两道工艺,对于安全吊座的焊修要结合我段原有工艺进行,在原有工艺的基础上追加焊修工序,这就要求尽量不影响客车检修并行、串行工序的铺排,力求在尽量不影响现有生产时间的前提下,做好改造工作,以此基础上确定出具体的焊修工艺。探伤工艺分磁粉探伤及超声波探伤两种,超声波探伤目前在客车车辆行业仅用于对车轴探伤,因车轴表面加工精度高,且形状均匀,故适用超声波探伤[30]。但安全吊座表面形状不均匀,超声波操作难度大,与其近似的零配件均使用磁粉探伤,因此,选用磁粉探伤作为焊后探伤的检查手段。同时,磁粉探伤有着成熟的操作步骤,在此基础上,确定出了具体的探伤方法。最后,是实施。明确要完成这项工作,要从客车的厂修、段修进行改造,同时,在客车的日常维护保养方面,应该进行加强,进而对客车日常维护保养得流程进行确定以及介绍,确保这项工作能够在方方面面没有疏漏。首先是现车改造,将包头车辆段K274次(呼和-海拉尔)列车上编挂的30辆2005年12月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新造客车的板式安全吊座全部替换为T型结构的安全吊座。其次是运用日常检查,库停作业时,对所有209P转向架摇枕安全吊座进行细密检查。库检采取两种方式对安全吊进行检查。第一种方式:日常入库细密检查。第二种方式:探伤检查。同时,运用车间乘务员要加强对客车摇枕安全吊座的检查,在作业站,重点检查摇枕安全吊装置是否开裂、折损、丢失,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旅客列车安全运行,在列车入库后及时交“车统-181”。在转向架抛丸除锈前,用护套将安全吊座的各焊接部位防护严实,严禁打砂、抛丸。一人用电动砂布机(或其他除锈方式)将安全吊座的各焊接部位及其安全吊螺栓孔周围的锈垢、防锈漆打磨干净,露出金属本色,另一人用手电照亮,用检点锤轻微敲击安全吊座及其安全吊,同时,细密检查安全吊座的焊接部位及其安全吊螺栓孔周围。检修车间要积极配合工厂完成改造任务,积极提供工装、材料、场地等其他方面的支持。
张鹏飞[6](2014)在《C76型运煤敞车运用中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及建议》文中研究表明对C76型敞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尹喜[7](2014)在《铁路货车制动系统产生漏风的原因及防护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货车制动装置是货车的重要部件之一,其技术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货物列车的运行安全和铁路的运输秩序。保证制动装置检修质量,是保证货车运行安全的重要内容。随着铁路跨越式的发展,以及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的实现,货车运行速度的全面提高,货车制动系统故障也随之增多,尤其是制动系统漏风故障频发。故在货车检修中,如何发现制动系统漏风故障并及时处理,直接关系到货车运输安全。
李硕[8](2014)在《延长C64K型铁路货车检修周期可行性研究》文中认为目前,C64K型铁路货车的检修周期为:段修间隔1.5年,厂修间隔9年。依靠长期从事货车检修工作人员的经验积累、专家判断,确定了C64K型铁路货车现行检修周期。国内外虽然开展了一些车辆及车辆配件的可靠性研究、检修制度研究和检修周期研究,但没有对C64K型铁路货车检修周期开展系统科学研究。本文通过对C64K型铁路货车段修时发现的大量车辆故障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可靠性、安全性理论,对其检修周期设置进行讨论、研究,判断检修周期设置是否合理。分析延长检修周期对车辆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影响,从而论证延长其检修周期的可行性,判断货车安全防范系统的可信性。提出延长检修周期,须强化的质量控制、工艺改进措施,需建立的配套制度。延长C64K型铁路货车检修周期,可以减少货车寿命周期费用、提高运输效率,因此开展此项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借鉴此法开展各类铁路货车的检修周期研究,特别是对开展延长70T、80T级新型铁路货车检修周期具有可参考性,这样可以使铁路货车既有高的可靠性又有好的经济性。
丁莉芬[9](2012)在《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建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展重载运输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铁路货物运输的主攻方向,然而随着列车牵引重量的提升和编组长度的增加,导致其纵向冲动问题十分突出,加重了断钩或挤压脱轨等危险倾向。因此,深入研究列车纵向动力学问题,完善分析模型,对车辆的合理设计、安全操纵和优化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论文研究了列车纵向动力学模型建立方法,提出了一个基于非惯性坐标系的车钩缓冲系统模型,建立了一个基于有限元和多体理论的重载货车空气制动系统数学模型,完善了列车纵向动力学问题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主要完成的研究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了轨道坐标系下的列车纵向动力学模型,其中的车钩力用缓冲器落锤试验动态挠力特性曲线插值产生,不同工况下的制动力通过制动机室内静置试验获得的列车编组中每个制动缸的升压曲线换算得出,不同位置制动缸的延时时间也取自相应曲线的水平段。利用建立的模型研究了典型工况下,缓冲器性能参数、列车牵引吨位以及车钩间隙对列车纵向冲动的影响。2.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基于非惯性坐标系的车钩缓冲系统模型,该模型可以在不影响列车纵向动力学方程的基础上,利用准静态平衡假设,在求解列车纵向运动的同时,获得包括车钩相对车体转动位移在内的车钩缓冲系统各组成部件自身非线性运动特点。3.按照空气流体动力学的连续介质力学理论,建立了一个包括漏泄和管壁摩擦损耗在内的列车管数学模型,获得了列车管随时间和列车管长度坐标变化的压力/速度耦合偏微分方程组,并采用有限元方法来求解该偏微分方程组。建立了基于完全气体状态方程的车辆制动单元数学模型,与列车管模型一起,构成了一个新的基于有限元和多体理论的重载货车空气制动系统数学模型,并以此作为列车纵向动力学分析中制动力的模拟。4.建立了轨道坐标系下的大秦线2万t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模型,其中制动力采用本文提出的基于有限元和多体系统的列车制动系统数学模型来表述,研究了重载列车采用Locotrol技术的必要性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实测大秦线2万t重载列车全程运行的车钩载荷一时间历程,并选择其中一个典型制动过程进行了实测数据与仿真数据的比较,发现两种方法下得到的结果规律一致,表明本文提出的列车纵向动力学模型正确、合理。
宋永顺[10](2012)在《基于故障数据分析的客车转向架运用维修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安全是铁路运输的永恒主题,客车安全又是铁路安全的重中之重。旅客列车作为复杂系统集成,任何细小的故障隐患,都将可能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客车安全工作就是运用科学的维修策略,做到超前处置,预警预控,提前将各种故障源排查出,将风险点消除掉,加强安全控制力,降低事故损失,确保旅客列车安全秩序平稳。本论文以25K型客车CW-2型转向架的故障统计数据作为分析依据,统计梳理了客车走行部的多种故障模式,综合乌鲁木齐车辆段的运营线路、季节气候、运行里程以及维修水平等多方面因素,运用数据统计以及相关性分析,确定出影响客车走行部故障主要的相关因素以及故障模式。针对影响客车走行部的主要故障模式,运用故障树的模型分析,查找出影响故障模式中基本事件,以风险管理的理念,对故障模式中的基本事件进行风险要素分析评估,确定影响岗位质量安全的风险点,通过风险对策措施表,对影响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以及卡控流程进行完善,做到隐性故障的提前消除,预防客车安全事故的发生。结合现场作业实际,本论文选取了客车走行部维修班组作为基于风险管理维修策略的实施对象。根据“管理规范化”的要求,融合岗位安全职责、基本作业过程、规章管理制度以及安全质量控制措施等方面,修订出符合现场风险管理实际的《检车员岗位风险控制说明书》;根据“作业标准化”的要求,客车走行部故障模式、事故基本事件、安全风险点、基本作业过程以及质量标准,修订完善出具有操作性的《25K型客车转向架流程风险辨析指导书》。通过对基于25K型客车CW-2型转向架故障统计以及因素相关性分析,运用故障模式故障树分析,基本事件的风险辨析、评估和层级防控,完善了分级管理、预警预控的客车维修策略,确保了现场安全作业管理的全面、准确、有效,进一步提高了客车维修水平。
二、车辆制动支管折断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车辆制动支管折断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货车列检机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铁路货车列检作业方式及优势 |
1.2.2 我国铁路货车列检作业的发展历程 |
1.2.3 铁路货车列检作业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重点与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2 列检现场作业现状 |
2.1 列检现场作业范围 |
2.1.1 始发列车人工检查范围和质量标准 |
2.1.2 中转列车人工检查范围和质量标准 |
2.1.3 到达列车人工检查范围和质量标准 |
2.2 列检现场作业标准 |
2.3 列检现场作业时间 |
2.4 列检现场作业现状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5T)作业现状 |
3.1 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的检测对象 |
3.2 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
3.3 图像检测系统(TFDS)作业范围 |
3.3.1 到达、中转列车TFDS动态检查范围和质量标准 |
3.3.2 通过列车TFDS动态检查范围和质量标准 |
3.4 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5T)动态作业现状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铁路货车列检机制优化 |
4.1 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5T系统)优化 |
4.1.1 TFDS设备安装位置优化 |
4.1.2 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的完善 |
4.2 列检现场作业优化 |
4.2.1 对运用规程的优化 |
4.2.2 额定风压转换作业优化 |
4.2.3 优化人员架构 |
4.3 本章小结 |
5 编组站列检作业效率仿真分析 |
5.1 离散系统仿真要素与过程 |
5.2 排队论模型 |
5.3 编组站到达解体系统分析 |
5.4 到达列车列检技术作业过程时间分析 |
5.5 铁路编组站列检作业仿真模型 |
5.5.1 模型概率输入量建模 |
5.5.2 模型可控输入量建模 |
5.5.3 模型输出指标 |
5.6 铁路编组站到达列检作业仿真系统逻辑模型 |
5.7 本章小结 |
6 列检机制优化效果分析 |
6.1 人员架构优化方案实施现状 |
6.2 额定风压转换作业优化方案实施现状 |
6.3 TFDS设备安装位置优化方案实施现状 |
6.4 列检机制优化效果分析 |
6.4.1 优化前列检效率 |
6.4.2 优化后列检效率 |
6.4.3 优化效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提升TFDS发现故障功能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TFDS近期漏检故障 |
1.1 漏检隐蔽故障 |
1.2 漏检故障统计 |
2 TFDS漏检及误报原因分析 |
2.1 TFDS设备问题 |
2.1.1 TFDS丢图窜图时有发生 |
2.1.2 阳光干扰仍未彻底解决 |
2.1.3 系统软件功能存在缺陷 |
2.2 安全基础管理存在不足 |
2.2.1 车间安全问题库管理存在漏洞 |
2.2.2 故障鉴定处置不到位 |
2.2.3 干部日常检查力度不足 |
2.3 动态检车员业务素质不高 |
2.3.1 安全意识不强 |
2.3.2 业务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
3 防止TFDS漏检及误报的对策 |
3.1 加强人机及室内外作业人员互补探索 |
3.2 加强系统使用管理 |
3.3 优化TFDS系统性能 |
3.4 提升人员素质 |
3.4.1 完善竞争上岗制度 |
3.4.2 强化业务技能培训 |
3.4.3 全面提高动态检车技术 |
4 结束语 |
(3)铁路货车制动管系漏泄原因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管系漏泄的隐患 |
1.1 组成及作用 |
1.2 漏泄故障隐患 |
2 原因分析 |
2.1 法兰接头焊缝漏风 |
2.2 法兰联接漏风 |
2.3 试风质量不高 |
3 对策及建议 |
3.1 提高法兰焊接检修质量 |
3.2 提高法兰检修质量 |
3.3 提高单车试风质量 |
4 结束语 |
(4)铁道货车列检作业质量风险管理及应对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研究 |
2 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
2.1 事故致因理论 |
2.2 风险相关概念 |
2.3 本章小结 |
3 铁道货车列检作业现状调查分析 |
3.1 列检作业现状 |
3.2 列检作业现状分析 |
3.3 本章小节 |
4 铁道货车列检作业质量风险识别研究 |
4.1 风险识别的原则 |
4.2 风险类别的确认 |
4.3 风险识别的工具 |
4.4 风险识别的步骤 |
4.5 列检作业质量风险识别实例 |
4.6 本章小结 |
5 铁道货车列检作业质量风险分析研究 |
5.1 风险分析的定义 |
5.2 风险分析的技术 |
5.3 故障树分析法 |
5.4 故障树分析法应用实例 |
5.5 本章小结 |
6. 铁道货车列检作业质量风险评价研究 |
6.1 风险评价的定义 |
6.2 风险矩阵法 |
6.3 风险矩阵法应用实例 |
6.4 本章小结 |
7 铁道货车列检作业质量风险应对措施研究 |
7.1 风险控制的技术 |
7.2 风险控制的原则 |
7.3 列检作业质量风险控制措施 |
7.4 本章小结 |
8 铁道货车列检作业质量风险动态管理 |
8.1 风险动态管理的定义 |
8.2 风险预警建立的步骤 |
8.3 风险预警建立实例 |
8.4 本章小结 |
9 结论和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附件 |
(5)209P型客车转向架摇枕安全吊座断裂现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209P型转向架安全吊座断裂问题的由来及基本介绍 |
1.1 209P转向架的发展 |
1.2 209P转向架的构造 |
1.3 209P转向架结构的作用和特点 |
1.4 对209P型转向架安全吊固定模式的分析 |
2.安全吊座裂损原因分析 |
2.1 对裂损摇枕安全吊座的调研 |
2.2 制造缺陷分析 |
2.3 设计和材料缺陷分析 |
2.3.1 材料性能影响 |
2.3.2 振动、刚度对产生疲劳裂纹的影响 |
2.3.3 制造缺陷影响 |
2.3.4 抗断结构中的工艺考虑 |
2.3.5 焊接工艺分析 |
2.4 分析结论 |
2.4.1 安全吊座的构造设计缺陷 |
2.4.2 安全吊座的焊修质量缺陷 |
3.安全吊座设计改进措施 |
3.1 改进措施概述 |
3.1.1 加缓冲垫结构 |
3.1.2 槽钢加固结构 |
3.1.3 整体锻造T型安全吊座结构 |
3.2 209P型转向架安全吊及其安装座疲劳强度评估 |
3.2.1 动应力测点及加速度设置 |
3.2.2 加速度测点的确定 |
3.2.3 数据采集系统与数据处理 |
3.2.4 测试结果与初步分析 |
3.2.5 等效应力幅的确定 |
3.2.6 安全吊及其安装座疲劳可靠性评估 |
3.3 改进措施确定 |
4.安全吊座焊修的改进措施 |
4.1 209P型转向架段修工艺分析 |
4.2 25G型客车段修工艺流程简介及分析结论 |
4.3 构架焊接的基本要求 |
4.4 焊修的关键控制项点 |
4.5 安全吊座焊修工艺 |
4.6 探伤检查 |
4.6.1 探伤检查基本介绍 |
4.6.2 焊后探伤工艺 |
4.6.3 探伤后补焊工艺 |
5.改进措施的实施 |
5.1 安全吊座选材 |
5.2 实施 |
5.2.1 客车安全吊改造 |
5.2.2 运用日常检查 |
5.2.3 客车检修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C76型运煤敞车运用中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 C76型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
1.1 C76A型车弹簧折断数量多 |
⒈2 C76型车侧架导框处磨耗数量多、磨耗量大 |
⒈3 C76A型车闸调器导轮开口销发生剪断、丢失情况严重 |
⒈4 C76A型车配件损坏情况严重。 |
2运用情况分析 |
2.1侧架导框处、承载鞍与导框接触处磨耗数量多、磨耗量大原因分析 |
2.2配件制造工艺不良 |
2.3制动配件安装位置防护不当 |
⒉4闸调器导轮组成结构设计不当 |
3建议采取的对策 |
(8)延长C64K型铁路货车检修周期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机车车辆 RAMS 研究现状 |
1.1.1 国外机车车辆 RAMS 研究现状 |
1.1.2 国内机车车辆 RAMS 研究现状 |
1.2 C_(64K)型货车简介 |
1.2.1 C_(64K)型货车概况 |
1.2.2 C_(64K)型货车基本结构 |
1.2.3 C_(64K) 型货车主要性能与参数 |
1.3 C_(64K)型货车检修周期 |
1.3.1 我国铁路货车检修制度 |
1.3.2 检修制度存在不足 |
1.3.3 C_(64K)型货车检修周期研究现状 |
本章小结 |
2 故障统计与分析 |
2.1 铁路货车故障 |
2.1.1 故障定义 |
2.1.2 故障等级 |
2.2 C_(64K)型货车故障分类 |
2.2.1 车体故障分类 |
2.2.2 车钩缓冲装置故障分类 |
2.2.3 转向架故障分类 |
2.2.4 轮轴故障分类 |
2.2.5 制动装置故障分类 |
2.3 故障统计分析 |
2.3.1 主要故障概率等级 |
2.3.2 部分故障详情 |
2.3.3 典型故障概率等级 |
本章小结 |
3 延长检修周期可行性分析 |
3.1 可靠性试验 |
3.2 安全保障技术 |
3.2.1 TFDS 保障安全能力 |
3.2.2 TPDS 保障安全能力 |
3.2.3 TADS 保障安全能力 |
3.2.4 THDS 保障安全能力 |
3.3 可靠性分析 |
3.3.1 区间估计 |
3.3.2 置信区间计算 |
3.3.3 典型故障率置信区间 |
3.3.4 典型故障可靠性分析 |
本章小结 |
4 结尾 |
4.1 减少故障的对策 |
4.1.1 减少车体故障对策 |
4.1.2 减少车钩故障对策 |
4.1.3 减少转向架故障对策 |
4.1.4 减少轮对故障对策 |
4.1.5 减少制动故障对策 |
4.2 延长检修周期的配套制度 |
4.2.1 建立弹性扣修制度 |
4.2.2 建立按日扣修制度 |
4.2.3 建立软管寿命管理制度 |
4.2.4 建立保证期匹配检查制度 |
4.3 结论 |
4.4 存在不足 |
4.5 展望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页 |
详细摘要 |
(9)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重载货车纵向动力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列车纵向动力学模型概述 |
1.2.2 列车钩缓系统模型概述 |
1.2.3 列车制动系统模型概述 |
1.2.4 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仿真软件开发概述 |
1.2.5 重载列车纵向力试验研究概述 |
1.3 本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2 重载货车纵向冲动仿真计算 |
2.1 坐标系及动力学方程 |
2.1.1 轨道坐标系 |
2.1.2 动力学方程 |
2.2 列车纵向动力学作用力 |
2.2.1 车钩力 |
2.2.2 制动力 |
2.2.3 列车运行阻力 |
2.2.4 机车牵引力 |
2.3 重载列车纵向冲动仿真计算 |
2.3.1 仿真参数 |
2.3.2 仿真流程框图 |
2.3.3 仿真结果验证 |
2.4 纵向冲动影响因素分析 |
2.4.1 缓冲器性能参数对列车纵向冲动的影响 |
2.4.2 列车牵引吨位对列车纵向冲动的影响 |
2.4.3 车钩间隙对列车纵向冲动的影响 |
2.5 小结 |
3 基于非惯性坐标的车钩缓冲器模型 |
3.1 建立新钩缓模型的意义及思路 |
3.2 钩缓系统模型 |
3.2.1 钩缓系统安装点运动描述 |
3.2.2 车钩钩体与缓冲器连接部分运动描述 |
3.2.3 钩身及钩头部分运动描述 |
3.3 准静态平衡假设 |
3.4 广义车钩力 |
3.4.1 缓冲器作用力 |
3.4.2 两钩间作用力 |
3.4.3 钩体与缓冲器间联接力 |
3.4.4 惯性与非惯性广义力 |
3.5 代数力方程 |
3.6 算法 |
3.7 算例 |
3.7.1 有恒定牵引力作用下结果 |
3.7.2 有恒定制动力作用下结果 |
3.8 小结 |
4 基于有限元及多体理论的空气制动系统模型研究 |
4.1 列车管模型 |
4.1.1 气流方程 |
4.1.2 一维模型 |
4.1.3 有限元推导 |
4.2 车辆制动单元模型 |
4.2.1 车辆制动单元组成 |
4.2.2 120阀作用原理 |
4.2.3 车辆制动单元数学模型 |
4.3 求解 |
4.3.1 制动缓解工况 |
4.3.2 制动工况 |
4.4 算例 |
4.5 小结 |
5 大秦线重载货车车钩力仿真及实验研究 |
5.1 大秦线2万t重载列车仿真计算 |
5.1.1 重载列车Locotrol技术的基本原理 |
5.1.2 仿真结果 |
5.2 试验研究 |
5.2.1 实验内容、方案和设备 |
5.2.2 车钩载荷时间历程 |
5.3 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对 |
5.3.1 实验结果 |
5.3.2 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对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6.1.1 重载货车纵向冲动仿真计算 |
6.1.2 基于非惯性坐标的车钩缓冲器模型研究 |
6.1.3 基于有限元及多体理论的空气制动系统模型研究 |
6.1.4 大秦线重载货车车钩力仿真及实验研究 |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6.3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基于故障数据分析的客车转向架运用维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我国机车车辆维修现状与进展 |
1.1.2 课题选择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检修策略的发展 |
1.2.2 铁道机车车辆维修发展现状 |
1.2.3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概述 |
1.3 文献分析及总结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本文技术路线 |
第2章 客车转向架故障模式分析 |
2.1 对 CW-2 型转向架的组成及功能进行分析 |
2.1.1 CW-2 型转向架主要结构 |
2.1.2 CW-2 型转向架的要部件 |
2.1.3 CW-2 型转向架主要特点 |
2.2 基于功能结构故障模式及影响 |
2.2.1 机车车辆故障等级划分 |
2.2.2 转向架故障模式分析 |
2.3 基于数据统计分析故障模式分布情况 |
2.3.1 25K 型客车主要修程 |
2.3.2 故障数据分析 |
2.4 基于故障分布对故障因素进行分析 |
第3章 基于故障分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3.1 相关性分析的描述 |
3.1.1 相关关系 |
3.1.2 相关系数 |
3.1.3 关系强度 |
3.2 故障数据与因素的散点图分析 |
3.2.1 主要故障与走行里程的散点图分析 |
3.2.2 主要故障与季节因素的散点图分析 |
3.2.3 主要故障与运行线路的散点图分析 |
3.2.4 主要故障与作业水平的散点图分析 |
3.3 故障数据与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3.3.1 主要故障与因素的相关系数 |
3.3.2 相关系数分析 |
3.3.3 假设检验 |
3.4 故障数据与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论 |
第4章 基于故障规律风险管理维修策略 |
4.1 风险管理维修策略概述 |
4.2 风险管理维修策略的基本理念 |
4.2.1 有效融合的理念 |
4.2.2 系统分析的理念 |
4.2.3 源头控制的理念 |
4.2.4 综合监管的理念 |
4.2.5 持续改进的理念 |
4.3 风险管理维修体系流程 |
4.3.1 维修管理风险意识 |
4.3.2 客车安全风险识别 |
4.3.3 控制措施制定 |
4.3.4 安全效能评估 |
4.4 风险管理维修体系过程控制 |
4.4.1 安全风险过程控制体系 |
4.4.2 安全风险过程控制水平 |
4.4.3 安全风险过程控制责任 |
4.5 风险管理维修基础体系 |
4.5.1 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
4.5.2 设备设施保障体系 |
4.5.3 职工业务培训体系 |
4.5.4 风险管理文化体系 |
4.6 风险管理维修应急处置 |
4.6.1 建立风险应急机制 |
4.6.2 强化风险预警管理 |
4.6.3 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
第5章 基于风险管理维修策略的实施 |
5.1 安全风险管理在客车维修方面的应用 |
5.1.1 安全风险管理在客车维修方面的现实意义 |
5.1.2 事故树分析在风险因素中的运用 |
5.2 对故障模式的主要风险要素分析 |
5.2.1 风险要素 |
5.2.2 风险要素分析 |
5.3 基于风险管理的客车维修机制 |
5.3.1 岗位风险责任 |
5.3.2 岗位风险辨析 |
5.3.3 材料配件源头质量控制 |
5.3.4 岗位风险点控制措施 |
5.3.5 岗位流程及作业标准 |
5.3.6 岗位安全风险评估 |
5.3.7 安全风险责任追究 |
5.3.8 风险应急管理机制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总结 |
6.2 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CW-2 客车转向架风险流程辨析指导书 |
附录 B 客车检车员岗位风险控制说明书 |
附录 C 客车检车员岗位作业标准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车辆制动支管折断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货车列检机制优化研究[D]. 李龙啸.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2]提升TFDS发现故障功能的思考[J]. 曾广胜,麦强. 铁道运营技术, 2020(01)
- [3]铁路货车制动管系漏泄原因分析及对策[J]. 唐才栋. 铁道运营技术, 2018(02)
- [4]铁道货车列检作业质量风险管理及应对措施研究[D]. 潘宁.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7(03)
- [5]209P型客车转向架摇枕安全吊座断裂现象的研究[D]. 冯一鹏. 兰州交通大学, 2015(04)
- [6]C76型运煤敞车运用中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及建议[J]. 张鹏飞. 哈尔滨铁道科技, 2014(04)
- [7]铁路货车制动系统产生漏风的原因及防护措施[J]. 尹喜. 硅谷, 2014(24)
- [8]延长C64K型铁路货车检修周期可行性研究[D]. 李硕.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4(03)
- [9]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建模研究[D]. 丁莉芬.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1)
- [10]基于故障数据分析的客车转向架运用维修策略研究[D]. 宋永顺. 清华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