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群英会蒋干中计》的对话艺术及课堂教学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韦易廷[1](2021)在《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程红兵老师独创性地提出了语文人格教育思想并不断加以完善。本文希望通过研究他的教育思想能够给一线语文教师带来启发,从而更好地改进语文教学。本文总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程红兵语文教育思想概说,语文人格教育是程红兵教育思想的核心及最大特征。第一部分从具体内容、教育价值功能、师生相互主体渐变关系说、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的思想内涵。第二个部分是从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着手,结合经典课例来研究程红兵老师在这两方面对于语文人格教育的实践应用,从而为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借鉴和示范。第三个部分是研究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给当前语文教育教学带来的启示,从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完善优化语文人格教育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对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把握,本人选择高中第一单元的经典诗歌《红烛》和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回忆性散文《老王》来设计教案,分析教学思路。力求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塑造学生健康积极的高尚人格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希望本研究能够让教师们提高对语文人格教育的重视,为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赵欣欣[2](2021)在《基于对话理论的小说文本解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说对于人审美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小说文本的解读,能实现主体间跨越时空的审美对话。小说文本解读的核心在于对主体间心灵的“撬动”,引导主体发现自然美、生活美、心灵美。在解读中,主体形成自我个性化的体验与感悟,构建自身的审美感知、审美理解与审美体验等认知结构。在主体间对话交流中,实现意义理解的重构。在研究力图对小说文本解读本原问题深入探索,实现对小说文本解读本体论价值的探析。进一步揭示小说文本解读与人的审美素养发展之间的关系,明确人审美素养发展中的小说文本解读之可为。基于解读主体的角色差异,小说文本解读包括生活场域中的一般读者的解读行为,也包括教学场域中,以教师与学生为特定主体的解读行为。本研究观照的是教学场域中小说文本解读的问题。从教学场域中小说文本解读的实然状况来看,小说文本解读主体间因错位、断层等关系的存在无法形成主体间性地对话关系,对话与体验并未真正发生,导致“物”与“我”无法形成合一地审美状态。小说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亟待从“自我”与“他者”的对话关系中探明对话的本质,寻求有效对话的策略,实现小说文本解读的主体间对话的回归。本研究以巴赫金对话理论作为主要的理论基础,构建了小说文本解读对话研究模型。形成了“小说文本解读对话是什么——小说文本解读对话为什么——小说文本解读对话如何实施”的研究理路。采用文献、案例分析、文本细读等研究方法,形成了对对话本质、对话发生机制、对话实施策略相融合的螺旋式研究线索。研究中,力求回应“对话理论何以促进小说文本解读”、“对话理论如何促进小说文本解读”、“小说文本解读有哪些实施策略”等困境问题,以实现对小说文本解读对话本质的回归。探讨巴赫金对话理论与教学场域中小说文本解读的内在联系,成为本篇论文的最大创新之处。前两章内容主要从学理视角切入,寻求巴赫金对话理论与小说文本解读的适切点及必要性,揭示了小说文本解读的对话本质。以此,回应了“小说文本解读对话的应然表征”的问题,即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论文第一章,从巴赫金对话理论的概释入手,完成了主体间的“自我”与“他者”的哲学阐释。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审美都是在“自我”与“他者”的主体间性关系中形成的意义构建。本章着意表达了“自我”与“他者”间不仅是对话关系,也具有对话性关系,对于自我内对话的基本样态也是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话主体关系的把握中,必须回归到求解人的本质、追寻人的奥秘、解码人的特征上来,只有全面理解人,才能更好地展开对话。在体验、唤醒理解、审美经验及教学分析等维度的阐述中,对话理论应用于小说文本解读中的必要性得以澄明。研究中,实现了对小说文本解读“双声”与“复调”意蕴的阐释,“双声与复调”是对话理论的外显形式,也是其内涵的具体表征,无论是“微型对话”还是“大型对话”,都要通过揣摩与统觉这一共通性路径得以阐释。通过对小说文本解读者与小说解读对象审美关系的梳理,为小说文本解读对话本质的澄明奠定基础。第二章,承接对巴赫金对话理论研究成果的迁移,进入到了小说文本解读多重对话互动的应然表征分析。本章内容以“视域融合”理论为逻辑起点,从小说文本解读主体间性的表征描述到文本间性的阐释,再到小说文本解读的对话教学语言的深入分析,形成了对教学场域中小说文本解读的理性探析。研究中,厘清了教师、学生、文本及教科书编者等视域融合要素的关系,为“复调”课程中视域融合的设计、实施、评价提供了理论分析。在小说文本解读对话的文本媒介及教学语言分析中,阐述了对话的生成点,凸显了对话的核心问题。如何发生对话,怎样推进对话,何种教学语言能完成对话,怎样能实现对话的“共情”,都需要在小说文本解读对话研究中进行探究。“对话”是语言的真正生命,是与主体参与者共生的交往关系,小说文本解读的本质就在于其对话的本质。基于对对话理论的分析,小说文本解读教学“双声”对话的体验与“复调”课堂的唤醒理解又呈现怎样的意蕴?都需要深入阐述才能透视出小说文本解读教学的对话本质内涵。小说文本解读教学,应以审美经验的习得为旨归,并不断构建小说文本解读者与小说解读对象的审美链接,形成互文性的共识,最终实现主体间意义理解的视域融合。在主体间对话中形成各自的前理解,并迁移到新的小说文本解读教学对话场域。接下来的两章内容,分别从小说文本解读对话的实然问题呈现,以及对话的原理与运行机制等方面,澄明了对话的外部行为与内部机制表现。通过对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视域下的小说文本解读对话机制的阐述,回应了“小说文本解读与对话理论融合的原因表征”,即回答了“为什么”的问题。第三章,基于以上对小说文本解读的应然描述,主要呈现了在实然状况中,主体间性出现“错位”、文本间性出现“断层”、小说文本解读对话出现“失语”等问题,都亟待小说文本解读寻求对话本质回归来解决。审美鉴赏与审美创造形成割裂状态,使小说文本解读无法真正实现对话。在这样的交往状态下,对话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能促进小说文本解读者审美素养的全面提升。小说文本解读的共时性对历史性的消解,只有通过时空对话才能实现消解的解除。第四章,主要从语言学及认知心理学两个视角,对小说文本解读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从语言学视角来看,小说文本解读对话的运行机制主要表现在“自生自发秩序”语言系统、语言与言语立体网络、体裁与语调体系等方面。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主要关涉到主体间的认知对话机制、先验联想推进对话机制、“身心同体”结构对话机制等。基于不同心理学理论与小说文本解读的关系梳理,能清晰地把握主体内部小说文本解读教学的表征行为,更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场域中对话真正发生。最后两章内容,主要基于对理论的分析,提出了小说文本解读的基本策略。在策略分析基础上,对该理论应用于小说文本解读教学的状况进行了评述,澄明了该理论应用于小说文本解读中的“盲点”问题。以此,回应了“小说文本解读对话如何实施”的问题,即回答了“怎么样做”的问题。第五章,基于前面关于小说文本解读对话“是什么”问题的呈现,以及对“为什么”问题的探析,创新性地提出了“视域融合”、“理解共生”、“‘双声与复调’构建”、“‘文化场域’构建”等实施策略。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小说文本解读教学构建了“自我”与“他者”的教育共同体,开发了小说文本对话单元,形成了对话的课堂文化。四个策略之间也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实现了小说文本解读的对话,构建起小说文本解读教学的立体式网络。第六章,主要对于巴赫金对话理论应用于小说文本解读中的局限性进行了反思,任何理论的使用都存在“盲点”,对话理论本身具有结构消解性,而教学场域中的小说文本解读需要有相对的结构性。二者之间关系如何处理,只有通过小说文本主体间“和而不同”的解读关系才能实现。对于小说文本的阐释要规避“过度阐释”的越位问题,同时关注小说文本解读“最近发展区”的空位问题。对话理论强调“狂欢化”思维,而对于小说文本的现实对话,又要做到“狂欢”有度。总之,小说文本解读对话本质的回归,需在“张弛有度”的理论把握中实现小说文本解读对人审美素养的全面提升。
郭炎孙[3](2021)在《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戏剧精粹——小学“戏曲进校园”音乐校本课程初探》文中提出戏曲是表现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加强对戏曲的传承和保护,就要将"戏曲进校园"落到实处,结合当地实际和校情、学情构建校本课程,为学生了解戏曲知识、感知戏曲魅力、传承戏曲文化拓宽渠道、搭建桥梁。
刘静[4](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黄厚江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随之不断进步,语文学科教学也发生微妙的变化,教学理念百花齐放的同时也呈现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出现了语文异化丛生的现象。当务之急,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语文教学和语文课堂。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研究深度学习的理念和特级教师黄厚江的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案例,有助于解决当前语文教学现状的困境。深度学习理念因其旨在培养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而备受教育研究者的关注。黄厚江老师旨在发展学生思维中培养语文学习品质的独特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已经取得显着成绩。不难发现,无论是深度学习理念还是黄厚江的教学实践都指向对学习者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结合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梳理深度学习理念和黄厚江教学理念,在深度学习理念指导下,从文本解读、学习内容、学生活动三个角度剖析黄厚江的教学案例,有助于理清两者之间内在的联系。同时,为证实研究的有效性,基于黄厚江深度学习理念,对初中经典课文《桃花源记》进行教学设计。研究发现深度学习与黄厚江教学理念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等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的深度结合有利于改善当前逐渐异化的语文教学现状,对增加学生的学习深度大有裨益。
程航[5](2020)在《名家演播版《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文中指出阅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七至九年级学生阅读整本书,并明确规定“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着”,部编语文教材增加了“名着导读”板块并推荐了多部经典名着,部分单篇课文也节选自名着。但当下初中生名着“整本书阅读”教学由于受阅读时间、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耐心、中考压力和教学经验欠缺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对名着“整本书阅读”重视程度并不高,实施效果也不理想。结合语文新课标,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现代传播学理论等为指导,选取岳麓书社出版的名家演播版《三国演义》为教学书目,进行了以下研究:通过对509名师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了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进行了教学设计,提出如下教学指导策略:围绕学生阅读时间不能保证,提出利用网络在寒假进行教学,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围绕学生阅读能力还不高,提出教学中传授科学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方法;围绕学生阅读兴趣不高,绘制120回及14个精彩故事的思维导图,播放VR实景,用于课前激趣导读;围绕学生阅读耐心不足,加强课堂管控,严格执行阅读计划,用于课中深入促读;围绕学生中考压力较大,收集考点分析习题供学生阅读后练习;围绕教学经验欠缺,提出教师明确教学方向,先读深读,探究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围绕温故知新不足,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不定期进行考试测评,用于课后巩固拓展。基于腾讯课堂平台和微信平台构建了包括8个功能模块的网上“口袋课堂”,并进行了教学实践。
陈喆[6](2020)在《《教育家成长丛书》折射的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语教学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课程改革,涌现出大量知名的语文教育家。但在先进教学经验的分享过程中往往囿于教师个体差异、学情等诸多因素而无法实现优秀经验的大范围推广与实践。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与分析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以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订的《教育家成长丛书》为依托,使用内容分析法,得出就方式层面而言的改革开放以来中语教学现状,探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采用教学方法的行为倾向。对《丛书》中涉及的27位语文教学名家开展的频次统计,以频次定量化的手段分析出朗读法和追问法在所有学段中都具有极高的使用频次,而又由于学段的各不相同,各学段教师的语文教育理念与培养价值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就方法而言,情景模拟法、小组讨论法、重点字词分析法等在不同学段体现出不同的使用倾向,需要调动多样能力的、能力层级较高的情景模拟法、小组讨论法在初高中使用频次明显高于小学。通过对《丛书》的研究,不仅仅可以获得方法的使用频次,更可以在对比中发现相同方法在不同学段、不同教师身上并不完全相同的使用形式,通过进一步分析,研究了朗读法大类下多种实现形式的不同倾向、追问教学法运用中的教师引导力平衡问题以及规避小组讨论低效化的路径。从部编本新教材推出及2017高中语文新课标颁布代表的语文教育新时代出发,结合27位语文名师几十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以承前启后的方式,进一步思考在教材变动、课标变动、理论变动的语文教育新时代,教法应当如何在传承语文教育先进经验的同时,适应新时代的语文教学要求,展望未来语文教育的实践路径。语文数字化阅读教学的课程设计、多媒介素养的养成,新教材课后引导部分对于教学方法选择的建议,都成为了基于教学方法统计考量之后的教法选择创新方向。教学方法的统计并不是研究的目的,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些教学方法并将它们放到当代语文教学环境中探讨才是本文的核心。研究旨在分析教学方法选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合新时代中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变革路径,帮助教师在新课改以来的语文教学中吸取经验,选择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要帮助一线语文教师跟紧语文教育变革的潮流,就必须要在师生最直接互动处的教学方法层面下功夫,本课题在探讨新课改后教法层面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顾茵之[7](2020)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小说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叙事类文本中的艺术典型——小说,是我们日常阅读的重要对象,小说阅读在带给读者审美体验的同时,也包含着很多值得思考的契机,优秀经典小说作品,无不渗透着丰富深刻的思辨力量。运用思辨的元素及思辨的阅读方式进行小说作品的阅读,不可或缺,这需要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实践与不断改善。小说的思辨阅读对于学生建构小说的阅读图式,优化知识经验的构成要素以及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也将发挥积极作用。本文以小说作品的思辨性阅读为关注点,立足新课标提出的学习任务群及相关理论和实践加以研究。通过统计分析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状况、探析小说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而有针对性地聚焦语文学习任务群中的小说思辨性阅读教学,深度提炼和总结相关原则策略,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探索和反思。本文认为,学习任务群中的小说思辨性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全局眼光,树立整合意识,创设引发学生深度实践参与的学习情境,设计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任务。同时也要关注小说特点与把握思辨性阅读的本质,精选小说理论知识,围绕学习任务精心安排学习活动,并合理协调不同学习任务群,促进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希望在学习任务群的实践中,将思辨要素融入小说文本的阅读,能为推进当下和未来的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刘珊[8](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作品选编研究 ——以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为例》文中提出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可以更为细致、生动和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兼具强大的教育功能和艺术魅力。以教材中小说作品的筛选、增删以及编排组合方式为切入点,从典型与个案、编选来源、创作方法等角度深入探究高中语文教材中小说作品的遴选标准和尺度,可以更为全面地呈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中语文教材的发展流变,探寻教学大纲指导下的语文教材发展内在机制,从而更为全面地、系统地、多角度地构建高中语文教材小说作品的结构化图谱,推进现代化语文学科教材体系的构建,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套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作品。论文共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论文的选题来源和研究意义,分析国内研究现状并界定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第二章是依据教学大纲的变革梳理高中语文教材中小说作品的选篇流变轨迹,从一纲一本时期、一纲多本、多纲多本时期和一标多本时期这三个时间段来具体的呈现小说选篇增删组合变化。第三章为高中语文教材中小说作品的选编对照分析,从教材选文的增删对比和类别变动两方面探究高中语文教材的选篇规律与特征,深化对现有教材的认识。第四章为高中语文教材中小说作品选编的反思与建议,主张以经典性和多元性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选篇教育定位,篇目遴选讲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并关注阅读群体的层次定位,注重作品选编的适切性和可读性。
涂倍倍[9](2019)在《高中长篇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以《三国演义》为例》文中认为一直以来,教育界人士倡导学生应阅读整本书,以获得整体而深刻的阅读体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一颁布,整本书阅读立即获得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单独的学习任务群出现在课标中,意味着它将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堂上有系统、有计划地开展。笔者参考2017年高中新课标推荐阅读书目,将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作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书目,并协助实习指导老师在高二年级进行了完整的教学实践活动,同时收获了一定成效。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通过对《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活动的研究提供一套合适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案供一线教师参考使用,实现阅读教学的价值。第一章对整本书阅读教学、高中长篇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进行概念界定,并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与单篇短章阅读教学、课外阅读教学的内涵辨析。第二章阐述高中长篇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包括脑科学理论、格式塔理论以及学习金字塔理论;同时,阐述高中长篇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怀。第三章论述高中长篇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切实可行的教师教的策略与学生学的策略。教师教的策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分别是教师先读,教师提供合适的阅读方法供学生借鉴,教师教会学生掌握系统的概念关系图,教师传授学生多角度理解文本的方法。学生学的策略包括学生课下自读、联想思考、交流讨论、拓展延伸四个方面。第四章呈现《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学全过程,包括书目的选择,整本书阅读教学前制定的课时规划,阅读教学中进行的各类阅读活动,阅读教学后教师批改学生的短评作品。基于《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主体内容的呈现,最后对此次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策略与学生学的策略展开分析,从而起到验证作用。
金伟[10](2019)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代小说选文衍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统编本”初中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普及,关于语文教材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什么样的教材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需求,这是所有关心教材的人们一直在思索的问题。社会在不断进步,语文教材也需要不断地调整,适时地加以创新和改变。但创新并不等于颠覆,这也就意味着今天的教材建设在借鉴一些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也应吸取以往本土教材编写的经验和教训。一直以来,古代小说都凭借着其传世经典的地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厘清教材中古代小说选编的状况,总结古代小说选文在教材中衍变的规律,对于丰富语文教材建设的经验,以及更好地发挥古代小说的教育价值都有着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教社出版的20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小说选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材中古代小说的数量、类别、价值取向和解读导向等方面的统计分析,了解其伴随着语文教材的发展而不断衍变的情况,尝试探讨这些变化背后潜在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选编建议。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概述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发展历程以及古代小说概念的辨析,介绍了研究所需教材的版本来源。第二章从数量上对所选教材中古代小说选文的选编状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包括每版教材中的古代小说占所有选文的比重以及占所有古代作品的比重。第三章主要考察了古代小说选文的价值取向、朝代出处和解读导向三个要素,从这几个要素在纵向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来探讨和归纳这些衍变现象的因素。第四章针对前面分析总结出来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几条教材选编古代小说的建议。
二、浅析《群英会蒋干中计》的对话艺术及课堂教学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群英会蒋干中计》的对话艺术及课堂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来源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案例分析法 |
(五)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一、程红兵语文教育思想概说 |
(一)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的内容和实施必要性 |
1.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的内容 |
2.实施语文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
(二)语文人格教育的教育价值功能 |
1.广度:全息兼容的涵摄性 |
2.长度:影响一生的终身性 |
3.深度:浸润身心的纵深性 |
(三)师生相互主体渐变关系说 |
(四)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 |
1.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产生 |
2.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 |
3.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的特性 |
4.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的学习条件 |
5.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的使用策略与分类 |
二、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的实践分析 |
(一)阅读教学中语文人格教育的应用 |
1.以问促思,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
2.立足文本,开展语文人格教育 |
3.精益求精,实施自主探究教学 |
4.动态发展,审视主客体关系说 |
(二)写作教学中语文人格教育的应用 |
1.鼓励学生将生命体验与日常写作相融合 |
2.锻炼写作思维能力,提升写作思维品质 |
三、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的启示 |
(一)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格教育水平 |
1.专业知识 |
2.职业情意 |
3.教师人格 |
4.教学个性 |
5.专业品质 |
(二)完善与优化语文人格教育 |
1.明确语文教育价值取向,回归语文教育初心 |
2.深入挖掘语文人格因素,丰富语文教学过程 |
3.注重激发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学生人性魅力 |
4.关注学生内在学习需求,重视教学方式引领 |
(三)教学设计分析 |
1.《红烛》 |
2.《老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程红兵《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 |
附录二:程红兵《雨霖铃》教学实录 |
附录三:程红兵《多样化思维与作文》教学实录 |
附录四:《红烛》教学设计 |
附录五:《老王》教学设计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2)基于对话理论的小说文本解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对话理论应用于小说文本解读的必要性 |
第一节 对话理论的基本概释 |
一、对话理论的历史脉络梳理 |
二、自我与他者:主体间性阐发 |
三、双声与复调:对话性阐扬 |
四、揣摩与统觉:共通性阐证 |
第二节 基于对话理论解读小说文本的必要性阐释 |
一、体验:小说文本解读的“双声”对话意蕴阐释 |
二、唤醒理解:小说文本解读的“复调对话” |
三、审美经验:小说解读者与小说解读对象间审美对话 |
四、对话理论视域中的小说文本解读教学分析 |
第二章 小说文本解读多重对话互动的应然表征 |
第一节 主体间性表征:小说文本解读对话的视域融合 |
一、视域融合的要素:教师、学生、文本、教科书编者 |
二、小说文本解读对话的视域融合设计 |
三、小说文本解读对话的视域融合实施 |
四、文学阅读教学对话视域融合评价 |
第二节 文本间性表征:小说文本解读对话的文本媒介特征 |
一、小说文本解读中召唤结构的透视 |
二、小说文本解读的互文性共识 |
第三节 小说文本解读对话的教学语言分析 |
一、教学场域中小说文本解读的师生对话点生成 |
二、对话共情:价值主体意义构建的应有之义 |
三、激活对话的教学语言氛围营造 |
第三章 小说文本解读中对话的实然问题呈现 |
第一节 主体间性错位:各主体间对话冲突缺失 |
一、小说文本解读中,对作者原意的追求倾向 |
二、小说文本解读主体性角色的缺位与异化 |
第二节 文本间性断层:文本间的剥离状态 |
一、小说文本的审美鉴赏与审美创造的割裂 |
二、小说文本解读的共时性对历时性的消解 |
三、小说文本解读中的“类文学”现象 |
第三节 教育场域中小说文本解读的对话“失语”描述 |
一、小说文本解读中师生对话生成点的走偏 |
二、小说文本解读中的师生“假对话”现象 |
第四章 小说文本解读的对话机制分析 |
第一节 语言学视域下小说文本解读的对话机制 |
一、体系保障机制:小说文本解读的“自生自发秩序”语言系统 |
二、动力协调机制:小说文本解读的话语立体网络 |
三、载体对话机制:小说文本解读的体裁与语调体系 |
第二节 认知心理学视域下小说文本解读的对话机制 |
一、主体间的认知对话机制:小说文本解读的认知语境系统 |
二、先验联想推进对话机制:小说文本解读的图式“理解推理”系统 |
三、“身心同体”结构对话机制:小说文本解读的具身认知系统 |
第五章 基于对话理论的小说文本解读策略 |
第一节 视域融合策略:构建自我与他者教育共同体 |
一、自我与他者教育共同体的个性化学习系统 |
二、“T-S”理解型共同体构建 |
三、“S-S”质疑型共同体构建 |
第二节 理解共生策略:创设小说文本解读对话情境 |
一、小说文本解读对话情境的特征描述 |
二、小说文本解读对话情境构建策略 |
第三节 “双声与复调”构建策略:开发小说文本主题对话单元 |
一、“四能统整”式小说文本解读对话体系 |
二、“三位一体”式小说文本解读对话系统 |
第四节 “文化场域”构建策略:小说文本解读对话的课堂文化 |
一、小说文本解读对话的文化品格构建 |
二、理解与意义:实现理解共融,生成对话意义 |
三、意象与意境:主体间审美与情感的对话 |
四、倾听与交流:构建小说文本解读的对话场域 |
第六章 对话理论应用于小说文本解读的局限性 |
第一节 对话理论的结构消解与小说文本解读的相对结构性关系处理 |
一、主体间实现“和而不同”的文本解读关系 |
二、实现小说文本的审美鉴赏与审美创造的一体化发展 |
第二节 小说文本解读对话的“共通性”把握 |
一、规避小说文本解读“过度阐释”的越位问题 |
二、回应小说文本解读对话的“最近发展区”空位问题 |
第三节 小说文本解读中理想的“狂欢”与现实的“对话” |
一、理想的狂欢化情境 |
二、小说文本解读中现实的对话样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戏剧精粹——小学“戏曲进校园”音乐校本课程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戏曲音乐校本课程教育教学策略 |
(一)人文化的戏曲史和戏曲故事,让学生亲近戏曲 |
(二)体验式和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戏曲 |
(三)让学生在感受和鉴赏戏曲表演时充分发挥艺术审美想象 |
二、戏曲音乐校本课程教育教学的实施 |
(一)背景知识型教学——以昆曲《桃花扇》赏析为例 |
(二)利用游戏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以京剧《群英会》赏析为例 |
(三)让想象成为“现实”——以昆曲《春江花月夜》赏析为例 |
三、结论 |
(4)基于深度学习的黄厚江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第一章 语文深度学习概述 |
第一节 深度学习概述 |
一、深度学习的概念 |
二、语文深度学习的概念 |
第二节 深度学习的基本特点 |
一、深度学习的基本特点 |
二、语文深度学习的基本特点 |
第二章 黄厚江语文课堂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 |
第一节 黄厚江语文教学主张 |
一、黄厚江语文教育观 |
二、黄厚江语文教学的核心主张 |
第二节 黄厚江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
一、以文本理解为基础,选好阅读教学原点 |
二、以问题探讨为引领,激活课堂教学 |
三、以语言活动为主,推进课堂教学过程 |
四、用非语言活动,辅助课堂生成 |
第三章 黄厚江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学习实践 |
第一节 文本的深度解读 |
一、新视角:对文本内涵的新理解 |
二、新途径:新的切入方式解读文本 |
第二节 学习内容的深度开掘 |
一、指向思维培养的学习内容 |
二、指向迁移应用的学习内容 |
第三节 学生活动的深度设计 |
一、形式多样的“读” |
二、丰富立体的“写” |
三、有质量的“说” |
四、非语言活动 |
第四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黄厚江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
第一节 《桃花源记》教学策略 |
一、目标确定 |
二、文本解读 |
三、学习内容 |
四、学生活动 |
第二节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
一、教学处理 |
二、教学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名家演播版《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2.1 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
1.2.2 立德树人的现实需要 |
1.3 研究意义 |
1.3.1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
1.3.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
1.3.3 提升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
1.3.4 现代阅读教学的经验启示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涉及的主要教育理论 |
1.5.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1.5.2 金字塔理论 |
1.5.3 现代传播学理论 |
1.6 研究目标、思路与方法 |
1.6.1 研究目标 |
1.6.2 研究思路 |
1.6.3 研究方法 |
2.初中整本书阅读开展情况调查及分析 |
2.1 学生调查 |
2.1.1 调查样本 |
2.1.2 调查问卷设计 |
2.1.3 调查问卷分析 |
2.2 教师调查 |
2.2.1 调查样本 |
2.2.2 调查问卷设计 |
2.2.3 调查问卷分析 |
2.3 教师访谈 |
2.4 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2.4.1 相关方重视程度不够 |
2.4.2 内生动力不足 |
2.4.3 阅读时间不能保证 |
2.4.4 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模式尚未形成 |
3.名家演播版《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
3.1 教学版本的确定 |
3.1.1 顺应了新课标要求 |
3.1.2 能有效缓解阅读障碍 |
3.1.3 可减轻学生课内负担 |
3.1.4 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
3.2 教学目标的确定 |
3.2.1 知识积累目标 |
3.2.2 能力提升目标 |
3.2.3 价值目标 |
3.3 教学课时、时机、方式、班级及学程的确定 |
3.3.1 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的确定 |
3.3.2 教学时机的确定 |
3.3.3 教学方式的确定 |
3.3.4 教学班级的确定 |
3.3.5 学程的确定 |
3.4 教学环节设计 |
3.4.1 课前激趣导读 |
3.4.2 课中深入促读 |
3.4.3 课后巩固拓展 |
3.5 指导策略的确定 |
3.5.1 教师先读深读 |
3.5.2 明确教学方向 |
3.5.3 加强阅读过程管控 |
3.5.4 传授科学的阅读方法 |
3.5.5 传授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 |
3.5.6 关注学生精神成长 |
3.5.7 传授学生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 |
3.6 教学评价设计 |
3.6.1 学生阅读成效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确定 |
3.6.2 教师教学活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确定 |
3.6.3 教学书目使用效果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确定 |
3.6.4 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确定 |
4.名家演播版《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网络教学实施 |
4.1 网络教学过程框架构建及课堂体系构建 |
4.1.1 网络教学过程构建 |
4.1.2 网络课堂体系构建 |
4.2 基于腾讯课堂的网络教学交流课堂的构建 |
4.2.1 课堂班级创建 |
4.2.2 导读模块的建立及运行 |
4.2.3 作业模块建立及运行 |
4.2.4 交流答疑模块建立及运行 |
4.2.5 评价模块建立及运行 |
4.3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网络教学演播课堂创建及应用 |
4.3.1 拓展阅读模块的建立及运行 |
4.3.2 微信小程序的设计及运行 |
4.4 评价的实施 |
4.4.1 学生阅读效果的评价 |
4.4.2 教师教学活动评价 |
4.4.3 教学书目使用效果评价 |
4.4.4 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附件5 |
附件6 |
附件7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教育家成长丛书》折射的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现状 |
(一) 从历时角度看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 |
(二) 从共时角度看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 |
(三) 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总结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以《丛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方法选择情况 |
第一节 分析方法的介绍 |
一、抽样:材料的范围与选择 |
二、界定观察类别:划分学段和课型 |
三、界定记录单位和语境单位:频次的统计单位 |
四、界定点算体系:归纳与结论的判定 |
第二节 《丛书》的教学方法选择情况梳理 |
一、选择范围 |
(一) 《丁有宽与读写导练》 |
(二) 《于漪与教育教学探索》 |
(三) 《王崧舟与诗意语文》 |
(四) 《刘金玉与阳光语文》 |
(五) 《孙双金与情智教育》 |
(六) 《杨一青与和谐教育》 |
(七) 《李元昌与乡土教育》 |
(八) 《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 |
(九) 《张桂蕊与语文拓展式教学》 |
(十) 《赵谦翔与绿色语文》 |
(十一) 《钱梦龙与导读艺术》 |
(十二) 《唐江澎与体悟式教学》 |
(十三) 《黄厚江与语文本色教学》 |
(十四) 《韩军与新语文教育》 |
(十五) 《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 |
(十六) 《管建刚与后作文教学》 |
(十七) 《窦桂梅与主题教学》 |
(十八) 《潘新和与表现——存在论语文学》 |
(十九) 《魏书生与民主教育》 |
(二十) 《王开东与深度语文》 |
(二十一) 《王君与青春语文》 |
(二十二) 《洪宗礼与母语教育》 |
(二十三) 《祝禧与文化语文》 |
(二十四) 《于永正与五重教学》 |
(二十五) 《杨屹与情趣教育》 |
(二十六) 《薄俊生与发展性教学》 |
(二十七) 《汪智星与本真教育》 |
二、总结 |
第三节 《丛书》的教学方法选择情况分析 |
一、对教学思维方式的分析 |
二、对教学行为方式的分析 |
(一) 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频次使用情况分析 |
(二) 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频次使用情况分析 |
(三) 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频次使用情况分析 |
三、总结 |
第二章 名师教法选择的分析与创新 |
第一节 名师教学方法选择的原因分析 |
一、分析哪些方法 |
二、朗读法与追问法中的深层理据 |
(一) 朗读法 |
(二) 追问法 |
三、活动类方法中的深层理据 |
(一)小组讨论法 |
(二) 情景模拟法 |
(三) 游戏、比赛法 |
四、特色尝试类方法中的深层理据 |
(一) 绘画法 |
(二) 听写法 |
第二节 名师教学方法使用中的创新性 |
一、学生成为交流中表达的主体 |
(一) 丁有宽、黄厚江等的追问法探索 |
(二) 王君、韩军等的朗读法探索 |
二、课堂成为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
(一) 祝禧、赵谦翔等的情景模拟教学法探索 |
(二) 窦桂梅、钱梦龙等的小组讨论教学法探索 |
三、教材成为发散性探索的支架 |
(一) 于永正的绘画法使用探索 |
(二) 唐江澎的听写教学法探索 |
(三) 李元昌的乡土教育实践探索 |
第三章 新时代中语教学方法选择探讨 |
第一节 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 |
一、以语言和审美为核心的朗读教学法 |
二、以思维发展为重点的对话教学 |
三、从语言到文化的活动设计 |
第二节 名师教学方法选择倾向的启示 |
一、多样化的朗读教学法可以进一步细分 |
二、追问法中教师引导与学生思考的平衡点 |
三、小组讨论高效化离不开教师的支架 |
第三节 新教学思路下的教学方法选择 |
一、承前——在名师教法选择的思路上“守正” |
二、启后——在部编新教材编排体现的教法选择上“出新” |
三、展望——在语文数字化阅读教学的时代开掘“新路” |
(一) 内容上:提供更广域的知识获取面 |
(二) 形式上:基于多样媒介的教学 |
(三) 思维上:辩证思维的有意培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7)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小说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三 核心概念界定 |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一章 小说思辨性阅读教学意义与任务群实践价值 |
第一节 小说阅读价值 |
一 社会认知 |
二 精神成长 |
三 语言学习 |
第二节 小说思辨性阅读教学意义 |
一 理性追求 |
二 建构发展 |
三 品格养成 |
第三节 小说思辨性阅读教学在学习任务群中的价值 |
一 实现综合效应 |
二 探究深度实践 |
三 培育核心素养 |
第二章 小说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状态——以人教版、沪教版和统编版为例 |
第一节 小说文本的选编 |
一 选编的小说数量 |
二 选编的小说类型 |
第二节 小说的单元设置 |
一 小说的单元设置比较 |
二 小说的单元设置评析 |
第三节 小说的课后练习 |
一 理论依据及划分标准 |
二 小说的课后练习比较 |
三 小说的课后练习评析 |
第三章 小说思辨性阅读教学现状探析 |
第一节 小说阅读教学思辨意识缺乏 |
第二节 小说阅读教学思辨能力薄弱 |
一 教学内容僵化 |
二 教学方法单一 |
三 教学过程疏漏 |
四 教学方式片面 |
第四章 小说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
第一节 小说教学思辨意识建立发展 |
一 隐性培养 |
二 学科融合 |
第二节 小说思辨性阅读教学原则 |
一 服务任务群整体目标 |
二 文本细读与逻辑建构 |
三 及时更新文学理论 |
四 建构小说阅读图式 |
第三节 小说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
一 由抽象走向具体 |
二 由碎片形成整体 |
三 由现象深入本质 |
四 由认同转向对话 |
第一节 教学案例介绍 |
一 背景介绍 |
二 设计介绍 |
第二节 教学案例评析 |
一 成功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三节 教学案例反思 |
一 基于任务群顶层设计 |
二 基于文本聚焦与拓展 |
三 基于学情分析与把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红楼梦》思辨读写任务群学习设计 |
致谢 |
(8)改革开放以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作品选编研究 ——以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中语文教材中小说作品的变动轨迹 |
第一节 一纲一本时期:工具性的突显 |
第二节 一纲多本、多纲多本时期:审美诉求回归 |
第三节 一标多本时期:多元化探索 |
第二章 高中语文教材中小说作品的选编对照分析 |
第一节 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的增删对比分析 |
一、热点篇目统计分析:传承文学经典 |
二、独有篇目统计分析:切合时代要求 |
第二节 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的类别统计分析 |
一、教材选文编选来源探寻:以现当代小说选篇为主 |
二、教材选文创作方法研究:以现实主义创作为主 |
三、教材选文价值取向分析: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
第三章 高中语文教材中小说作品选编的反思与建议 |
第一节 高中语文的教育定位:经典性与多元性 |
第二节 小说作品的价值定位:工具性与人文性 |
第三节 阅读群体的层次定位:适切性与可读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项目目录) |
(9)高中长篇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以《三国演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研究现状 |
(二) 问题与展望 |
三、研究目标、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中长篇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内涵 |
第一节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内涵 |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 |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与单篇短章阅读教学、课外阅读教学内涵辨析 |
第二节 高中长篇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内涵 |
第二章 高中长篇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及价值 |
第一节 高中长篇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
一、脑科学理论 |
二、格式塔理论 |
三、学习金字塔理论 |
第二节 高中长篇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 |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
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
三、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怀 |
第三章 高中长篇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
第一节 教师教的策略 |
一、教师先读 |
二、教师提供合适的阅读方法供学生借鉴 |
三、教师教会学生掌握系统的概念关系图 |
四、教师传授学生多角度理解文本的方法 |
第二节 学生学的策略 |
一、学生课下自读 |
二、学生联想思考 |
三、学生交流讨论 |
四、学生拓展延伸 |
第四章 高中长篇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个案研究——以《三国演义》为例 |
第一节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学书目的选取缘由 |
第二节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学呈现 |
一、阅读前:教师制定课时规划 |
二、阅读中:师生共同参与阅读活动 |
三、阅读后:教师批改学生短评作品 |
第三节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学分析 |
一、教师教的策略分析 |
二、学生学的策略分析 |
三、整本书阅读教学成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10)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代小说选文衍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0.1 选题缘起及意义 |
0.2 文献综述 |
0.3 研究方法 |
0.4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古代小说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概述 |
1.1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发展历程 |
1.2 古代小说概念辨析和选文篇目的认定 |
1.2.1 古代小说概念辨析 |
1.2.2 古代小说选文篇目的认定 |
1.3 选文的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二章 古代小说选文比重的衍变 |
2.1 古代小说占所有选文比重的衍变 |
2.2 古代小说占古代作品比重的衍变 |
第三章 古代小说选文要素的衍变 |
3.1 选文价值取向的衍变 |
3.1.1 小说篇目的价值取向概览 |
3.1.2 小说选文价值取向的衍变 |
3.2 选文朝代类别的衍变 |
3.2.1 历版教材中各类小说选文的总体衍变 |
3.2.2 各类小说的具体选编情况及其原因分析 |
3.3 选文解读导向的衍变 |
3.3.1 早期“文以载道”的解读导向 |
3.3.2 大变革时期“文道统一”的解读导向 |
3.3.3 新世纪以学生为中心的解读导向 |
第四章 关于古代小说选文选编的建议 |
4.1 落实“文质兼美”,增加选文数量 |
4.2 考虑学生兴趣,扩大选文来源 |
4.3 重视助读练习系统,导向多元解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浅析《群英会蒋干中计》的对话艺术及课堂教学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研究[D]. 韦易廷.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基于对话理论的小说文本解读研究[D]. 赵欣欣.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戏剧精粹——小学“戏曲进校园”音乐校本课程初探[J]. 郭炎孙. 戏剧之家, 2021(11)
- [4]基于深度学习的黄厚江语文课堂教学研究[D]. 刘静.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5]名家演播版《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D]. 程航.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6]《教育家成长丛书》折射的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D]. 陈喆.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小说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D]. 顾茵之.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改革开放以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作品选编研究 ——以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为例[D]. 刘珊.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9]高中长篇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以《三国演义》为例[D]. 涂倍倍. 扬州大学, 2019(02)
- [10]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代小说选文衍变研究[D]. 金伟.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