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诱误性练习题的设计举例(论文文献综述)
梁美玲[1](2021)在《应用微课辅导乡镇初中生数学学习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智能时代的中小学数学教育正面临着一系列机遇与挑战,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在大、中小学都有较广泛的应用,这也对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使用能力有着更多的要求,教育变革离不开对信息教学的要求,现如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学者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乡镇地区教育资源有限,城市与乡镇之间的教育水平相差甚远,我国基础教育的公平问题亟待解决,改善乡镇地区中小学教育的条件,让乡镇地区学生享受先进的优质资源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目前,微课以其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应用方便等特点,成为线上学习和传播比较广泛的信息资源,虽然微课应用比较普遍,但关键在于能否将微课用好。如何有效发挥微课的优势,从而让微课在中小学数学教育中体现它的价值亟待考究。本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理论研究主要是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微课的线上应用、AR技术与数学微课的融合、移动学习等相关文章进行细致的研读,在对相关研究的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应用微课线上辅导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应用微课线上辅导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模式分为“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三部曲,在个案研究的实践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提出应用微课线上辅导学生数学学习的三点教学策略:线下充分预习,提出问题困惑;线上交流互动,讲解答疑解惑;线下巩固复习,小结反思收获。实证研究是通过个案研究、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方式,通过从一所乡镇初中学校初二年级中选取九名研究对象、让学生填写关于数学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并对研究对象实行应用微课线上辅导他们数学学习的实验干预,将AR化的微课应用到辅导学生数学学习的在线教学中,干预后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数学学习态度、数学认识信念、数学学习成绩等数学学习情况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线上的数学微课辅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后,学生整体的数学学习习惯、数学学习态度、数学认识信念、数学学习成绩均得到一定的改善,对于AR化的数学微课的使用,大部分同学持支持的意见。
李雪立[2](2021)在《高中数学归纳法的教与学》文中提出数学归纳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论证方法,也是高中阶段选修部分的重要内容,在高中阶段,关于它的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设计两方面,采取的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方式来解释其逻辑基础,例如利用多米诺骨牌游戏,但是学生在学习数学归纳法的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基于这样的现状,寻找一个更好的教材编写方式和教学设计势在必行!本研究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和问卷访谈以及对照实验的研究方法,本文首先对学生和老师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问卷访谈,将调查结果和访谈结果整理可得到如下结论.学生的问题:(1)不明白数学归纳法逻辑;(2)对“递推”不能真正理解;(3)不知道怎么正确应用数学归纳法.教师的错误认知:(1)对于数学归纳法逻辑原理等了解不全面;(2)认为高考要求较低,目前的教材编写和教学设计都足够完善;(3)考虑到高考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状况,相关思维培养仅会在奥赛和兴趣小组里面进行加深.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考虑到教材与教师教学设计对课堂活动的展开以及学生学习的效果起着导向作用,本文分别对教材编写和传统教学设计的不足作出分析,并在传统教学设计基础之上,致力于数学归纳法原理理解重新构建了一份教学设计(附录3),再对两份教学设计进行对照教学实验,根据教学成果数据可以知道新教学设计确实有一定的合理之处.基于以上理论及实践研究,总结出如下相关结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达到如下要求:(1)引入部分应该用一个数学问题引出;(2)课堂上必须带领学生自然的使用数学归纳法,在数学问题中体会“递推”;(3)具体实例(例如多米诺骨牌游戏)建议仅仅只是用于辅助理解数学归纳法,而且必须明确二者的区别;(4)可以向学生介绍归纳公理,给出了数学归纳法的理论支撑,论证其作为一个重要证明手段的正确性.
熊和平,方庆圆[3](2020)在《数学应用题的叙事学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应用题是中小学数学考试的基本题型,也是学生的数理生活的重要表征。应用题叙事是社会数理生活方式的镜像。应用题的人物关系及其文学话语特征表征了学生的数理生活语境与价值结构。应用题教学则是培养学生数理应用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微叙事的形式,应用题叙事由叙事人物、叙事情节、叙事空间等基本元素组成。叙事人物作为推动叙事进程的原动力,是现实人物的虚拟形象,包含了一定的职业特征和身份特征。叙事人物除了其身份符号之外,还承载了一定的身份教化功能。通过对应用题中人物身份变迁的分析,可以窥见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期待以及对应用题编撰机制的影响。应用题叙事来自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其空间话语特征体现了数学教育对学生空间认同的塑造。40多年来,应用题叙事空间的转向通过数理语言和空间符号进入数学课堂,成为数学德育的隐性手段。数学应用题需要多方面建立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在叙事层面上为学生建构起社会生活的实景,从而增进学生对社会空间的想象力与对数理生活的全面理解。应用题的编写机制、叙事门类与方式,折射了特定时期的数学教育的目标与数学核心素养的话语体系,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教育学的基本母题。在20世纪数学哲学从基础主义到后基础主义的转向过程中,数学观与数学教育观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数学知识的社会建构主义,为解读应用题叙事的知识社会学性质提供了一种解释学框架。面向生活世界的应用题创作,需要容纳多样的生活价值指向,开放数理生活的阐释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切实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与创新精神。
刘旭[4](2020)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板书使用现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重要的教学手段。但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成熟和普及,许多教师出现舍弃板书仅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等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在多媒体教学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板书,更好地发挥板书的作用是值得生物教育工作者深刻思考的问题。为了解多媒体环境下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板书的使用情况,更好地发挥板书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作用,论文通过文献法、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生物教学中板书使用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为中学教师更好地使用板书进行教学提供参考,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首先对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及意义做出详细的阐释,同时对研究方法及思路做出说明。其次,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和整理,界定了板书的概念,对传统板书和多媒体环境下的板书异同做出分析,对板书的设计类型和作用、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综述;在理论综述的基础上,设计了《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板书的使用现状调查问卷》,对高中生物学课堂中板书使用情况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板书非常重要,但实际课堂使用情况并不乐观;影响教师使用板书的主要因素为自身板书技能的缺乏,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包括教师板书的内容、形式、速度等多方面。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分析及笔者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高中生物学课堂板书设计的优化策略,分别从职前教育、学校管理及教师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即职前教育重视师范生板书技能的培养,学校管理方面加强教师板书技能的训练,教师自身注重板书技能的提高;并将高中生物学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板书设计策略,主要内容包括利用图画式板书呈现生物学符号、利用线条式板书呈现科学史内容、利用提纲式板书呈现知识框架等多个方面。最后,选取高中生物学的相关教学内容依据所提出的策略进行了板书案例设计,并在教学实践中实施。通过以上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如下:一、在当前多媒体教学技术盛行的大环境中,高中生物学课堂板书的使用现状不容乐观。但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思想上都非常重视板书,认为板书对教学和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二、造成当前高中生物学课堂板书使用现状不乐观的最主要原因为教师自身板书技能和素养的不足。三、当前课堂板书的使用现状带来的问题主要是教师的单方面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四、教师使用板书的诸多方面因素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五、通过实践研究表明,论文提出从三个方面提出的优化策略在学生学习方面有明显的效果,一方面改善了多媒体教学的弊端,另一方面改变了学生学习认为枯燥困难的学习态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方健健[5](2020)在《人工智能辅助写作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适用性研究 ——以写作APP“纸条”、“曹操讲作文”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完善,它已逐渐应用到各个领域。而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所培养的人才也应该是适应社会发展、社会需要的人才,基于此,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人们开始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如:在校园开设人工智能技术课程;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中,推动学科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而人工智能辅助写作就是在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语文学科的基础上,再细化到语文写作的方面。众所周知,语文的写作一直是个老大难,学生写不好,教师也不容易教,但写作在整个初中阶段的考试中始终占据相当大的份量,它迫切需要我们对现状进行改变,帮助初中生走出语文写作的困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帮助他们克服对写作的恐慌。笔者研究了相关文献,整合了人工智能辅助写作的相关理念,将其优势与初中语文的写作教学相结合,并且以依托于人工智能辅助写作的辅助写作APP“纸条”、“曹操讲作文”等为实践对象,进行检验式研究,更具体地探索人工智能辅助写作应用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可能性。但由于目前人工智能辅助写作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外部准备条件尚不充足,所以人工智能辅助写作理念还无法在初中语文写作课堂上进行体系化教学,而目前的写作APP已具备一定的课下辅助学生写作的能力:系统的知识点总结及视频课能帮助学生课下进行巩固式学习;个性化的特点为学生课下写作营造了更为开放的写作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去写、去交流;智能化的评价让学生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写作问题的症结所在,为下一次的进步打下基础。但写作APP具有商业性的特点,学生学习起来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并且很多人工智能辅助写作的理念它都还没有完全利用起来,以其为载体的实践研究也就无法充分体现人工智能辅助写作的可行性。这些问题需要等到技术成熟之日再次进行具体的实施研究,但就目前的研究看来,人工智能辅助写作确实能弥补传统写作课堂的一些不足:课上辅助教师,帮助教师进行学情分析,并分担了教师的压力,课下辅助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及时有效的帮助,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肖玉瑶[6](2020)在《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的意见》指出义务教育事关亿万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与民族未来。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正由“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其本质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呈现的行为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本研究致力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教师的成长是由关注生存一关注情境一关注学生三个阶段组成,新手教师只有在成长初始阶段中不断的向经验教师、高级教师学习,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在日后的教师职业生涯中有一个好的发展。因此,本论文针对三类初中数学教师(第一类是新手教师、第二类是经验教师、第三类是高级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了对比研究。本研究共选取12名初中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了4名新手教师、4名经验教师和4名高级教师,通过反复观察课堂录像,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数学教师的课堂呈现、课堂互动、课堂管理、课堂反馈4种主要教学行为进行了分项研究,制订了4种教学行为课堂观察量表,指出了新手、经验与高级教师之间的差异,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录像分析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其基本过程是:首先对12堂课进行文本整理,把课堂中研究需要的教学语言转化为文字;然后选定需要的编码系统,进行编码分析;最后对编码分析的结果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新手一经验一高级数学教师课堂呈现行为、课堂互动行为、课堂管理行为和课堂反馈行为的差异。研究结果发现:1.呈现行为中,新手教师板书主题不突出;经验教师板书较为随意;高级教师板书具有较强逻辑性。2.互动行为中,新手教师更倾向低认知水平问题,提问方式比较单一;经验教师更善于中等认知和高认知水平问题,善于用先点名后提问的方式;高级教师关注全体学生,兼顾各种认知水平问题,提问方式也比较多元化。3.管理行为中,新手教师和经验教师都很关注课堂行为问题,而高级教师则在课堂纪律被严重破坏时,才会采取相应管理措施。4.反馈行为中,新手教师打断学生的回答频次较多,经验教师更加注重通过言语性反馈对学生思维的引导,高级教师十分注重通过非言语性的反馈行为对学生回答进行回应。文末也对新手教师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有助于其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
柴琳[7](2020)在《老挝来华留学学历生汉语标点符号使用偏误调查研究 ——以云南大学老挝来华留学学历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汉语标点符号在书面语的使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语言。标点符号在汉语和其他语言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书面语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不规范使用标点符号可能会引起歧义甚至造成误解。因此,我们要重视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但教学实践表明,老挝来华留学学历生在使用标点符号时出现大量偏误,并且关于老挝来华留学学历生标点符号使用偏误的文献也非常少。本文选取了89篇老挝来华留学学历生的期中、期末考试作文和一些平时的作文作业,形成语料库,并根据2011版《标点符号用法》,采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标注的方式对标点符号的偏误进行了标注(1),总结归纳语料中标点符号的用法偏误和形体偏误。本次研究发现,在用法偏误中,标点符号偏误率由大到小依次为:书名号、引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句号、省略号、叹号、问号。在形体偏误中,标点符号偏误率由大到小依次为:省略号、引号、书名号、分号、问号、冒号、叹号、逗号、句号、顿号。用法偏误率高的标点符号形体偏误率不一定高。对老挝来华留学学历生来说,标点符号的用法比形体书写更容易学会。老挝来华留学学历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但有待提高。笔者也分析了造成这些偏误现象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田欣玉[8](2019)在《人教版与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科书方程部分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地广人多”的特点和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的双重作用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下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纲多本”的指导思想,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号召,出现了许多不同版本的数学教科书,这些教科书都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又各具特色,进而对不同版本教科书的比较研究成为教育研究者争相研究的对象。本文以“人教版”与“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科书方程部分为研究对象,对两版本教科书方程内容的内容编排和教科书难度进行比较。通过文献分析法,总结本文教科书比较的指标体系,并用科学的指标体系对两版教科书的对应内容采用对比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进行比较。比较发现:“人教版”方程部分章节之间的间隔时间较少,更加注重知识点连贯性;“北师大版”方程应用方面被细化成若干小节学习,将知识细化,类别化,更有助与学生理解和记忆;两版本教科书中都是生活类和几何类的插图较多,证明两版本教科书都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同时将“代数”知识与“几何”图形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再者,方程是培养模型思想的重要工具,将抽象的数学因素从题目中抽取出来建立方程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方程部分应该培养的能力之一,所以两版教科书的习题都是以计算题和解答题为主。通过比较发现两版教科书在方程内容深度和广度方面以及习题难度相差不多,两版本教科书的内容广度相同,“人教版”的内容深度比“北师大版”较高。习题难度上,“北师大版”比“人教版”更大一些,但是根据两版教科书的课时安排综合来看,两版教科书的难度相差不大。教师是教科书的使用者,是课程教学的执行人,如何更有效将学习内容呈现给学生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而由于不同版本教科书对体系结构、插图设置以及习题内容都有所差异,所以教师应该了解不同版本的教科书的特点,进而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
何佳娜[9](2019)在《基于竞答游戏的初中物理单元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及应用》文中指出开始于1964年的“Jeopardy”是一个益智类问答电视节目,因其独特的问答形式——以答案形式提供各种线索,受到了追捧。而后Alan Van Heuvelen和David P.Maloney教授采用了“Jeopardy”游戏中的“从答案到问题”的独特思维模式,将其应用到物理复习课教学中,结果显示这种独特的逆向思维模式形式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注重公式的意义和单位的书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有助于构建物理模型。后来这种竞答游戏的形式被广泛应用于美国课堂教学中,比如图书馆教学、成人护理教学、电脑编程课程、化学课程、饲料学课程等。竞答游戏倡导的教育理念与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非常的吻合。在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可以借鉴竞答游戏进行单元复习课的教学,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本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文献检索与文献梳理,了解国内外对竞答游戏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熟悉相关概念,明确研究内容,确定研究方法和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竞答游戏对初中物理单元复习课的意义。第二部分是竞答游戏在初中物理单元复习课中实施的可行性分析,通过教师访谈、学生访谈以及文献调研,了解学生在校开设单元复习课的情况以及学生喜爱的单元复习课的教学模式,对目前初中物理单元复习课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是对基于竞答游戏的物理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进行理论探讨,明确教学设计原则,形成教学设计步骤框架以及如何设计基于竞答游戏的单元复习课。第四部分是教学实践研究部分,依据教学设计步骤,形成具体单元的复习课教学设计案例,并在上海某公办初中进行了教学实践探索。分析竞答游戏应用于初中单元复习课对学生的成绩、学习兴趣、综合素养的影响,以及不同层次的班级在这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根据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教学实践表明,基于竞答游戏的初中物理单元复习课可以提高不同层次班级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基础好的班级学习兴趣提高得更快,但在不同性别上没有区别。竞答游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有利于营造师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但竞答游戏在短时间内不能够显着提高学生学习成绩,需要长久的实践。
段霞[10](2018)在《基于内容与能力分布视域下的高考数学选择题研究 ——以2008-2017年全国Ⅱ卷(理科)高考数学选择题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考数学试题研究一直是试题研究中的一个重点。自从引进选择题以来,虽说选择题饱受争议,但是其作为高考数学试题中一个占总分值52的题型,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因此,笔者以2008-2017年全国Ⅱ卷(理科)高考数学选择题为对象,对选择题的考查内容分布、考查综合难度、考查能力分布、诱答项分析以及答题技巧等进行研究,以期对教师教学、学生复习以及试题命制人员命制选择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通过对选择题的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1)选择题考查内容分布范围较广,几乎每一道选择题均至少涉及一个知识模块。对于考频较高的知识模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就应该重点理解、加深记忆,并且对于一些新出现的题型也应当重点关注。(2)选择题在每一个难度因素下不同水平之间的题量变化不大。近十年来,对于每一个水平维度,较高水平的题目与较低水平的题目均保持相对的稳定,没有出现哪一个层次的题目明显多于另一层次的题目而导致题目偏难或者偏易的情况。(3)选择题考查的能力的分布较为合理、均衡,并且主要集中在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4)对于选择题的编制有10种编制技术,不同的编制技术适用于不同的选择题题型。因此在编制选择题时,要针对每一题型选取不同的编制技术或者几种编制技术混合使用,使编制的选择题达到最优的效果。(5)总体来说选择题有8种常用的答题技巧,对于不同的题目可以有不同的答题技巧,同时对于相同的题目也可以有不同的答题技巧,即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
二、诱误性练习题的设计举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诱误性练习题的设计举例(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微课辅导乡镇初中生数学学习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微课的研究综述 |
(一)微课的概念界定 |
(二)微课的发展及其应用 |
二、国内外AR技术的研究综述 |
(一)AR技术的概念界定及特征 |
(二)AR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
(三)AR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
三、国内外移动学习的研究综述 |
(一)移动学习的概念界定及特征 |
(二)移动学习的研究历程 |
(三)乡镇地区移动学习的应用现状 |
四、已有研究述评 |
第3章 研究设计 |
一、个案选取 |
(一)个案的学校背景 |
(二)个案的基本情况 |
二、研究流程 |
(一)研究过程 |
(二)微课来源 |
(三)网络平台 |
三、研究工具 |
(一)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
(二)学生对数学微课的评价和看法调查问卷 |
第4章 应用微课线上辅导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
一、应用微课线上辅导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模式 |
(一)理论基础 |
(二)线上辅导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模式 |
二、应用微课线上辅导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策略 |
(一)线下充分预习,提出问题困惑 |
(二)线上交流互动,讲解答疑解惑 |
(三)线下巩固复习,小结反思收获 |
第5章 应用微课线上辅导学生数学学习的个案效果及分析 |
一、应用微课线上辅导学生数学学习的案例分析及结果 |
(一)第一次线上辅导:《分式的概念》 |
(二)第二次线上辅导:《分式的加减》 |
(三)第三次线上辅导:《解分式方程》 |
(四)第四次线上辅导:《三角形的内角和》 |
(五)第五次线上辅导:《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
二、线上教学辅导干预前后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况分析 |
(一)数学学习习惯的情况及变化 |
(二)数学学习态度的情况及变化 |
(三)数学认识信念的情况及变化 |
(四)数学学习成绩的情况及变化 |
三、对大学生志愿者及初中生的访谈结果及分析 |
(一)大学生志愿者访谈 |
(二)学生访谈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启示 |
三、研究局限 |
四、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干预前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第一次线上辅导调查问卷 |
附录3 第二次线上辅导调查问卷 |
附录4 第三次线上辅导调查问卷 |
附录5 第四次线上辅导调查问卷 |
附录6 第五次线上辅导调查问卷 |
附录7 干预后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高中数学归纳法的教与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研究背景 |
1.2.研究的问题 |
1.3.研究的意义 |
1.4.研究思路与方法 |
2.文献综述 |
2.1.数学归纳法的发展历史 |
2.2.数学归纳法的原理 |
2.3.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
3.高中阶段数学归纳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1.高中阶段数学归纳法的教学理论研究 |
3.2.高中阶段数学归纳法的教材编写情况 |
3.3.高中阶段数学归纳法的教学设计现状 |
3.4.高中阶段数学归纳法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
4.高中阶段数学归纳法的教学建议 |
4.1.高中阶段数学归纳法的再思考 |
4.2.高中阶段数学归纳法教材编写存在的缺陷 |
4.3.高中阶段数学归纳法的教学建议 |
5.总结 |
5.1.研究的结论 |
5.2.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学生访谈问卷 |
附录2 教师访谈问卷 |
附录3 教学设计案例 |
附录4 教学成果检测题 |
致谢 |
(3)数学应用题的叙事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应用题叙事的人物关系 |
三、受叙者身份的变迁 |
四、应用题的空间叙事 |
五、应用题叙事的教育学之维 |
六、应用题叙事的数学哲学转向 |
七、应用题叙事的知识争夺 |
八、结语 |
(4)多媒体教学环境下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板书使用现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理论概述 |
第一节 板书的概述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板书使用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
第二节 教师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三节 学生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四节 调查结论 |
第四章 高中生物学课堂板书的优化策略 |
第一节 教师板书素养的培养策略 |
第二节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不同知识类型的板书设计策略 |
第三节 多媒体环境下板书使用的注意事项 |
第五章 高中生物学课堂板书的案例设计与分析 |
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教学案例 |
第二节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
第三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案例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传统板书的使用现状调查(教师卷) |
附录二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传统板书的使用现状调查(学生卷) |
致谢 |
(5)人工智能辅助写作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适用性研究 ——以写作APP“纸条”、“曹操讲作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人工智能写作理论与实践 |
1.1.1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 |
1.1.2 人工智能辅助写作 |
1.2 人工智能辅助写作的本质 |
1.2.1 写作教学智能化 |
1.2.2 学习过程个性化 |
1.2.3 评价方式多元化 |
1.2.4 关注学生情感 |
1.3 探索人工智能辅助写作与初中写作教学的结合 |
1.3.1 生动有趣 |
1.3.2 练笔量保证 |
1.3.3 优秀榜单 |
1.3.4 素材丰富 |
1.3.5 系统的知识学习 |
第2章 写作教学的新尝试 |
2.1 传统写作教学的成果法 |
2.1.1 注重写作成果 |
2.1.2 教师批改量大 |
2.2 人工智能辅助写作的过程法 |
第3章 写作过程的教学辅助 |
3.1 写作辅助教学的准备阶段 |
3.1.1 传统教学写作前的问题 |
3.1.2 人工智能辅助写作教学前的准备 |
3.1.3 引入人工智能辅助写作教学的可行性 |
3.2 写作辅助教学的过程监控阶段 |
3.2.1 传统写作教学写作监控存在的问题 |
3.2.2 人工智能在写作过程中的陪伴 |
3.2.3 引入人工智能辅助写作教学的可行性 |
3.3 写作辅助教学的写作成品处理阶段 |
3.3.1 传统写作教学对写作成品的处理 |
3.3.2 人工智能辅助写作教学对写作成品的处理 |
3.3.3 引入人工智能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可行性 |
第4章 基于人工智能辅助写作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
4.1 教学准备阶段 |
4.1.1 学情基础 |
4.1.2 教学思路 |
4.1.3 实施可能性 |
4.2 教学实施阶段 |
4.3 教学回顾与展望 |
4.3.1 成效与总结 |
4.3.2 不足与反思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附录二 :写作教学现状调查 |
附录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问题及思路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内研究概况 |
2.2.2 国外研究概况 |
第3章 研究工具与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及步骤 |
3.3 课堂教学行为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1 一级指标的界定 |
3.3.2 二级指标的界定 |
3.4 课堂教学行为观察量表及编码 |
第4章 观察数据与分析 |
4.1 初中数学教师课堂呈现行为具体比较 |
4.1.1 初中数学教师课堂言语呈现行为差异比较 |
4.1.2 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文本呈现行为差异比较 |
4.2 初中数学教师课堂互动行为具体比较 |
4.2.1 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类型差异比较 |
4.2.2 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方式差异比较 |
4.2.3 初中数学教师课堂理答方式差异比较 |
4.2.4 教师提问类型与理答方式的对比分析 |
4.3 初中数学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具体比较 |
4.3.1 初中数学教师课堂管理频次差异比较 |
4.3.2 初中数学教师课堂管理强度差异比较 |
4.3.3 初中数学教师管理频次与强度的对比分析 |
4.4 初中数学教师课堂反馈行为具体比较 |
4.4.1 初中数学教师课堂反馈频次差异比较 |
4.4.2 初中数学教师课堂反馈类型差异比较 |
4.4.3 初中数学教师反馈频次与类型的对比分析 |
4.5 后续师生访谈分析 |
4.5.1 访谈提纲设计 |
4.5.2 访谈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教学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老挝来华留学学历生汉语标点符号使用偏误调查研究 ——以云南大学老挝来华留学学历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源起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标点符号的本体研究 |
(二)汉外标点符号的对比研究 |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标点符号的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课堂观察 |
(四)访谈法 |
(五)数据统计法 |
五、语料来源及说明 |
第一章 标点符号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标点符号的发展演变、用法及类型 |
一、标点符号的发展演变 |
二、标点符号的用法及类型 |
第二节 偏误分类 |
第三节 本文的分类标准 |
一、标点符号的用法及类型 |
二、偏误分类 |
第二章 老挝来华留学学历生标点符号使用偏误分析 |
第一节 标点符号使用情况考察 |
一、整体使用情况 |
二、偏误总体情况 |
第二节 不同类型标点符号用法偏误分析 |
一、句号 |
二、问号 |
三、叹号 |
四、逗号 |
五、顿号 |
六、分号 |
七、冒号 |
八、引号 |
九、省略号 |
十、书名号 |
第三节 不同类型标点符号形体偏误分析 |
一、句号 |
二、问号 |
三、叹号 |
四、逗号 |
五、顿号 |
六、分号 |
七、冒号 |
八、引号 |
九、省略号 |
十、书名号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老挝来华留学学历生标点符号使用偏误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信效度分析 |
一、信度分析 |
二、效度分析 |
第二节 教师教学因素 |
一、教师主观重视,实际教学不足 |
二、教师示范错误 |
第三节 教材因素 |
一、教材中标点符号内容缺失 |
二、教材中标点符号内容过少 |
三、教材中标点符号练习题过少 |
第四节 学生因素 |
一、学生主观重视,认知度不够 |
二、母语规则负迁移 |
三、目的语规则过度泛化 |
第四章 提高老挝来华留学学历生使用标点符号正确率的建议 |
第一节 对教师的建议 |
一、教学主管应对标点符号教学提出具体要求 |
二、教师应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加强标点符号讲练 |
第二节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
一、标点符号应纳入对外汉语教学大纲 |
二、教材中应增添标点符号的内容 |
第三节 对老挝来华留学学历生的建议 |
结语 |
附录A |
附录B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人教版与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科书方程部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教科书的概念界定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成果综述 |
一、中外教科书内容的比较研究 |
二、国内新旧教科书比较 |
三、国内现行不同版本教科书之间的比较 |
四、文献综述小结 |
第三章 教科书比较的指标体系 |
一、内容编排比较 |
二、内容难度研究工具 |
第四章 内容编排的比较 |
一、体系结构 |
二、插图配置 |
三、习题比较 |
第五章 两版教科书内容难度的比较 |
一、内容广度(G)比较 |
二、内容深度(S)比较 |
三、习题综合难度(X)比较 |
四、教科书难度(N)比较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一、内容编排比较研究结论 |
二、教科书难度比较研究结论 |
三、关于教科书的思考与建议 |
四、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基于竞答游戏的初中物理单元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课改的深入推进 |
1.1.2 传统单元复习课的弊端 |
1.1.3 竞答游戏在国外的有效实践 |
1.2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竞答游戏 |
2.1.2 物理单元复习课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2.2.3 激励理论 |
第3章 竞答游戏在初中物理单元复习课中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
3.1 初中单元复习课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1 教师访谈 |
3.1.2 学生访谈 |
3.2 目前初中物理单元复习课存在的问题 |
3.2.1 初中物理单元复习课存在的问题 |
3.2.2 初中物理单元复习课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
3.2.3 竞答游戏与物理单元复习课之间的契合 |
第4章 基于竞答游戏的初中物理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探讨 |
4.1 竞答游戏单元复习课与一般单元复习课教学比较 |
4.2 基于竞答游戏的初中物理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原则 |
4.2.1 公平性原则 |
4.2.2 引导性原则 |
4.2.3 激励性原则 |
4.2.4 开放性原则 |
4.2.5 重视思维的建构性原则 |
4.2.6 重视过程性评价原则 |
4.3 基于竞答游戏的初中物理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步骤 |
4.3.1 前期分析 |
4.3.2 教学目标的设计 |
4.3.3 教学策略的选择 |
4.3.4 竞答游戏版面的设计 |
4.3.5 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
4.4 基于竞答游戏的初中物理单元复习课游戏题目的设计 |
第5章 基于竞答游戏的初中物理单元复习课教学实践 |
5.1 实践研究方案 |
5.1.1 研究目的 |
5.1.2 研究对象 |
5.1.3 实验研究变量 |
5.1.4 实验研究程序 |
5.2 测量工具的编制 |
5.2.1 兴趣水平调查问卷的编制 |
5.2.2 竞答游戏的应用效果问卷的编制 |
5.3 行动研究过程 |
5.3.1 《电路》单元复习课教学案例及分析 |
5.3.2 《压力与压强》单元复习课教学案例 |
5.4 研究结果分析及结论 |
5.4.1 学习成绩分析 |
5.4.2 学习兴趣统计分析 |
5.4.3 竞答游戏应用问卷分析 |
5.4.4 实验结论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6.2.1 不足之处 |
6.2.2 实施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内容与能力分布视域下的高考数学选择题研究 ——以2008-2017年全国Ⅱ卷(理科)高考数学选择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文献综述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三节 已有研究的启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三节 研究问题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工具 |
第五节 研究对象与思路 |
第六节 研究主体设计 |
第四章 选择题分析 |
第一节 选择题考查内容分析 |
第二节 选择题综合难度分析 |
第三节 选择题考查能力分析 |
第四节 选择题选项(诱答项)分析 |
第五节 选择题答题技巧分析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启示 |
第六章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节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诱误性练习题的设计举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微课辅导乡镇初中生数学学习的个案研究[D]. 梁美玲.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2]高中数学归纳法的教与学[D]. 李雪立. 西南大学, 2021(01)
- [3]数学应用题的叙事学探究[J]. 熊和平,方庆圆.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0(02)
- [4]多媒体教学环境下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板书使用现状的研究[D]. 刘旭.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人工智能辅助写作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适用性研究 ——以写作APP“纸条”、“曹操讲作文”为例[D]. 方健健. 安庆师范大学, 2020(12)
- [6]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比研究[D]. 肖玉瑶. 集美大学, 2020(08)
- [7]老挝来华留学学历生汉语标点符号使用偏误调查研究 ——以云南大学老挝来华留学学历生为例[D]. 柴琳. 云南大学, 2020(12)
- [8]人教版与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科书方程部分比较研究[D]. 田欣玉. 沈阳师范大学, 2019(09)
- [9]基于竞答游戏的初中物理单元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及应用[D]. 何佳娜.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10]基于内容与能力分布视域下的高考数学选择题研究 ——以2008-2017年全国Ⅱ卷(理科)高考数学选择题为例[D]. 段霞.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