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水发电厂机组无厂用电启动浅谈(论文文献综述)
范晨凯[1](2020)在《南方区域跨区跨省中长期电力市场开发策略》文中提出南方区域电力市场作为我国较早开展市场化改革的区域电力市场,以“协议+市场”的交易模式为基础,逐步完善市场体系和交易规则。在此过程中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是现货市场逐步开启后,跨区跨省市场的市场模式如何设计以及各市场间如何协调;二是如何破除“省间壁垒”难题,促进省区间市场化交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三是需要构建逐步完善现有合同路径、交易品种及市场类型的市场建设路径。围绕这些问题,完善区域电力市场的开发策略有利于促进区域电力市场的进一步融合以及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本文对南方区域电力市场的电力供需和市场建设情况进行分析,梳理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市场模式设计问题,提出了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应按照“统一市场、两级运作”的方式,构建“中长期物理交易+部分电量现货竞价”电力市场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省间市场与省内市场、协议计划与市场化交易以及中长期交易与现货交易的衔接方式。针对“省间壁垒”问题,基于福利经济学相关理论设计了一种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省间交易机制,算例结果表明新的交易模型能够促进具有不同电价承受能力省份间的同台竞价,且具有较好的节能减排作用。针对市场开发路径问题,分别从合同路径、交易品种、市场类型等多维度设计了南方区域跨区跨省电力中长期市场开发路径,对南方区域电力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提出了建议。
柴琦[2](2019)在《发变组改造项目进度优化管理研究 ——基于CPM和非线性模型》文中指出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发电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发电工业垄断被打破,发电企业之间竞争更加激烈。在此行业背景下,降低发电成本和电价、提高供电服务质量、促使电力工业健康发展已然成为各大发电企业的发展方向。在火力发电厂中,大型机组的发变组保护装置作为电力系统最重要的二次设备之一,保护装置的整定计算、工作状况、型号配置、可靠运行等与发电厂的安全可靠性息息相关,其责任重大、技术性强、要求极为严格。对其的改造具有投资大、工程量大、工期紧张等特点。本文以G公司4×600MW发电机组,1号发变组改造项目为背景,在保证项目质量和安全施工的前提下,采用关键路径法CPM,对本项目进度进行管理、优化,绘制网络图,确定关键工作及关键路径,得出一种适合本工程的进度网络图;得出关键工作内容和施工工期;建立施工工期与改造成本之间的数学模型,以发变组保护改造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设定约束条件,建立非线性规划数学模型,利用MATLAB编写非线性规划算法,从而求得整个发变组改造最优工期及最优费用;为了保证工期最短,成本最低,结合项目现场实际情况,对CPM法得出施工工期进行优化,给出详细的工期缩短方法,得出最优工期。本论文中1号发变组改造根据关键路径法及非线性规划模型分析优化后结果制定,将总工期设定为27天。项目在具体实施期间,严格按照方案进行工作安排,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具体工作进行了轻微调整。项目于2017年9月5日开始,用时27天,于2017年10月1日顺利结束,该项目将项目管理理论与实际项目充分结合,既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工期,又保证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节约了成本,为以后公司拓展同类型项目提供了借鉴。
李颖[3](2019)在《TY水电站生产管理模式变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历经十余年的高速发展后,国内水电行业放缓了发展步伐,步入了后水电时代,水电企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已建成水电站的运营管理中,如何科学运营、高效管理、提高效益逐步转变为各水电企业的工作重心。与常规生产型企业不同,大水力发电生产运营和管理有着自己的特点,各大水力发电企业在长期的运营中实践了多种不同的生产管理模式。本研究介绍了水电站生产管理的特点、主流模式以及发展趋势,分析了各主流模式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况,同时介绍了国家大(Ⅰ)型工程TY水电站的历史和现状,通过剖析TY水电站现存问题,提出了TY水电站应该采用“远方监控、少人值班、剥离检修、运维合一”的生产管理模式,并提出了开展生产管理模式变革的具体技术保障方案、组织机构调整方案和人员配置方案,论证了开展生产管理模式变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实施方案的效益开展了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研究得出了TY水电站实施生产管理模式变革是必要和可行的结论。实施新的生产管理模式,TY水电站将会大大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竞争力,对TY水电站起到提质、增效、减员的重要作用,还能引领和带动TY水电站所在粤电集团其它水电站甚至水电板块的变革和发展。同时,本研究对国内其它大型水电站的生产运行管理工作能起到宝贵的借鉴、参考作用。
张志华[4](2018)在《韶关地区电网安全稳定性分析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电力系统的日益发展,特高压、直流输电、清洁能源的发电电源引入,电网结构俞趋复杂,这给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性以极大的考验。近些年的国内外大面积停电事故表明,薄弱的电网结构将引发灾难性的损失,所以进行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性分析、发现电网薄弱环节、优化电网结构极为重要。韶关电网是整个韶关社会发展的支柱,随着经济的发展,用电量的剧增,电网的脆弱性也显现出来,本文首先从韶关地区当前电网现状着手,从气候特点、能源结构、电源类型、电网架构、用电负荷需求等各个角度展开研究,分析其电力供需特点、运行特性,对其有个总体上的把握,接着根据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分类、各类电网原件的模型,借助电力系统仿真PSD-BPA、PSASP软件平台,搭建韶关电网网络模型,附以实际运行参数,进行潮流分布计算、短路计算,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韶关地区电网各电压等级、各片区的N-1静态安全分析、模拟线路三相短路、切机、切负荷等大扰动影响下电网的暂态稳定,最后依据仿真结果及时发现电网运行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并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目前韶关电网仍在规划发展中,本文将中心聚焦在韶关电网的安全稳定性上,着力提出解决电网的薄弱环节的意见,为日后韶关电网的合理规划指明方向。
王江[5](2017)在《南水电厂黑启动的方案探讨》文中指出随着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电网的结构也在不断改善,电网内部运行的稳定性也有了显着的提高。尽管有诸多优点,电网在运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稳定因素,例如自然灾害、设备的老化以及人员的误操作等各种原因,可能引起电力系统大面积停电。当水电厂发生失压事故且短时不能恢复送电时,黑启动对于水电厂迅速恢复厂用电及保证设备安全,甚至对整个电网迅速恢复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水电厂自身的特点,对南水电厂的黑启动方案进行初步的探讨。
侯剑雄[6](2015)在《A燃煤电厂新增湿式除尘器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中指出根据国家环保文件《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限值要求及《广东省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规定,燃煤电厂必须按文件要求达标排放,其中珠三角属重点地区,应执行更严格的重点地区标准,否则将吊销排污许可证,电厂必须停产。A燃煤电厂目前#3、#4机组烟气中的烟尘污染物排放无法达到此要求,尤其是汞及其化合物,是新增监测标准,现有设备验证以去除。A电厂必须对此进行研究,进行环保设备进行升级或改造以满足环保政策要求。同时,为保证环保改造具有一定的前瞻性,A燃煤电厂拟提前实现烟气污染物“近零排放”。实现“近零排放”,使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达到或低于燃气轮机组的现行排放限值。为此,对A电厂环保改造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通过理论研究与实际相结合、文件查阅、现场摸底评估等方法,对A燃煤电厂煤种特性,锅炉系统电除尘器和脱硫系统运行现状进行评估,得出应该新增除尘器的结论,并通过对各改造技术的技术可行性分析、经济可行性分析、实施可行性分析等方面进行论证。最终得出通过新增湿式电除尘器是一个最优方案,该方案可以解决电厂以下主要问题:大气污染物烟尘排放问题;去除亚微米级烟尘(PM2.5)排放物;解决脱硫系统GGH堵塞问题;重金属脱除问题。通过项目实施,A电厂烟囱排放能达到更低的排放浓度,实现烟气“近零排放”目标。能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于斌[7](2015)在《JW电厂生产阶段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依法治国”理念逐渐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近年来,国家陆续修订《安全生产法》、《职业健康法》、《环境保护法》,各项法律的颁布与实施,释放出企业必须依法经营、照章办事的重要信号,尤其是绝不能逾越安全的红线!为适应日益严苛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方面的形势需要,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的趋势日渐明朗。大型火力发电企业的生命周期包括基建阶段、生产阶段、扩建阶段,个别机组涉及改造阶段,各阶段均存在不同的安全风险。本文以生产阶段的安全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结合火力发电企业生产阶段实际,系统的提出发电设备设施、劳动安全、作业环境、职业健康等安全风险管理的内容、目标与途径,强调事前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事中落实管控措施、事后总结与改进,最终达到风险超前控制和持续改进的目的。本文第一部分通过对火力发电行业背景和现状的分析,阐述了生产阶段安全风险分析的必要性和意义,并将收集的关于风险管理的发展、风险要素等进行叙述,提出论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JW电厂概况进行了描述,列举了企业在生产阶段存在的安全风险,传统的管控手段已难以有效支撑安稳局面且达到相关方利益诉求,列举进行风险管理的意义重大;第三部分通过了解安全风险识别方法,从生产阶段的模式和特点入手,运用作业风险分析法对生产阶段的全过程全方位进行识别,应用半定量法对识别出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价与排序;第四部分针对已找出的风险关键因素,以及实际工作中需要防范和应对的重点因素,研究出有效的控制措施,确立了支持体系,即整合三标、NOSA、传统行业管理等管理评价体系,确定了以NOSA五星为基础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继而对不同种类、不同等级的风险明确相应的管理职责及实施主体,使风险管控在日常工作得到落实;在结论中,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本文创新点是基于工作安全分析法对火力发电企业生产阶段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识别;基于半定量评价法对识别的风险因素进行分类统计;基于PDCA管理模式为基础,将GB/T28001、NOSA五星管理理念等进行有机结合;最后对评价反映出的关键因素进行防范、监控,建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理论模型。在安全管理方面,火力发电企业的风险处置并非一劳永逸,必须对风险管理进行全过程监控,及时判断风险应对措施是否有效,并不断识别新的风险,制订新的应对措施,最终达到企业可持续发展,员工安全诉求充分满足的和谐局面。
李牧轩[8](2013)在《梅州电网黑启动方案研究》文中认为黑启动是指由于某些意外情况引发的整个电网系统完全停止运转后,无自启动功能的机组通过电网系统内具有自启动功能的机组或外在导入的电力而启动,然后逐步延伸到整个电网系统,最后整个电网体系的运转和对社会的供电在极短的时间内得以恢复。其是整个电力体系中所有恢复流程的一类最极端的案例,牵涉到电网体系运转流程中电力生产和运输的所有环节。梅州电网同样有可能发生地区电网停电事故,因此有必要研究系统大面积停电或瓦解后的区域电网“黑启动”现象。本文主要是对梅州电网结构和各类运转模式展开分析,联系梅州电网的真实状况选择黑启动电力和途径,进而以更快的速率逐步恢复整个电网系统供电。对机组自励磁现象、空载路线在送电途中的过电压现象以及体系稳定性等黑启动流程中的关键技术性问题展开了叙述,并且对“长潭水电厂→220kV蕉岭站→鑫盛电厂”这一目标电网进行黑启动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计算校验。制定了梅州电网黑启动原则和110kV系统黑启动方案。最后对目标黑启动电网试验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对相关内容展开了分析。
申杨硕[9](2013)在《我国发电侧CO2减排途径分析及其优化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是一种优质的清洁能源,但电力的产生伴随着大量的能源消耗和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尤其是CO2的排放,因而也成为我国CO2减排的重点关注对象。在电力产业链中,发电侧是CO2排放的直接环节,因此发电侧CO2的减排成为了电力行业节能减排的重中之重。目前,推进我国电力行业节能减排主要依靠的是行政手段,包括能源规划政策的制定、关停小火电机组、CO2减排监管等方面。但这些措施的实施在力度及干预的范围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CO2减排途径不通畅、电源优化配置不合理等方面。为更好的兑现我国CO2减排承诺,发电侧CO2减排研究需要引入更新的机制途径,提高各利益主体的收益,提高发电侧各主体参与减排的积极性,实现电源结构和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此为背景,本文主要研究火电机组CO2排放联合调度、区域间CO2联合减排机制、风火电之间联合CO2减排机制、分布式清洁能源群组合调度、风火打捆消纳的经济和效益机制,提出了相应的模型和方法。火电机组发电是CO2排放的重要贡献源。论文以成本、能耗、排放为目标分别构建了火电机组调度优化模型以及兼顾三个目标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与传统的计划电量分配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多目标优化模型可以更好的兼顾火电机组的发电成本、燃料能耗和CO2排放量,为发电侧火电机组CO2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准确的定量分析依据。C02排放的控制需要区域间的协调配合,区域间联合CO2减排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论文综合考虑跨区域能源优化配置过程中涉及的发电成本、备用成本、输电费用以及排放成本等要素,构建了区域发电成本优化模型、环境效益优化模型、综合优化模型,研究了清洁能源参与区域能源优化所带来的效益。同时研究了碳排放价格对区域能源优化的引导效果。风火互补机制是发电侧不同电源类型联合CO2减排的重要手段。论文根据风电场弃风原因和管理措施分析,基于风火互补机制构建了计及发电权交易的发电主体利益分析模型,并在不同风功率预测情形下,研究了风电场和各火电机组的收益情况。以减少风电场弃风量为目标,构建了风火打捆外送组合调度优化模型,优化了风火电机组的出力。分布式清洁能源群发电组合是发电侧CO2减排的新型机制。论文基于不同类型电源的成本分析,构建了不同目标下的发电组合调度模型,通过实例分析,弃风量和弃光量最小目标下的各发电机组的发电成本最低,CO2排放量最小。引入峰谷分时电价,基于变化后的电力负荷需求,构建了发电成本与用户补偿成本最小化调度模型,实例验证表明峰谷分时电价的引入后,发电机组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均有明显增加。风火电打捆外送时,各参与主体风电消纳的经济和减排效益是发电侧CO2减排的重要推动力。考虑电力外送收入和大用户直购电收入,论文构建了电网企业购售电利润最大化优化模型和合理弃风下发电成本最小化优化模型,通过实例计算了各参与主体合作博弈的超额利润;建立了风火电打捆外送增加贡献率评价模型,从理论上计算了发电侧各利益分配主体对各类贡献率指标的分值;最后基于DEA Game理论,构建了风火电打捆消纳收益分配模型,实例计算得到了风火电机组、电网企业、大用户等的综合贡献率和利润分配额,二者呈正向关系,很好的鼓励了风电的消纳,有效的降低了CO2的排放量。
春国成[10](2013)在《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煤制烯烃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发电侧受制于煤炭供应价格而亏损严重的严峻形势,为增强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竞争能力,实现公司做大做强的目标,本文根据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面临的机遇和威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发展煤制烯烃产业制定了一个具操作性、适应公司经营发展需要的发展战略。本文首先阐述了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的发展概况和公司煤制烯烃产业情况,运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中的内外部环境分析理论和方法,分别对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实施煤制烯烃产业发展战略的宏观环境、产业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同时通过SW0T模型对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发展煤制烯烃产业的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确立了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目标,并对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发展煤制烯烃产业进行了战略匹配与选择。本文通过对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煤制烯烃产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等情况全面、系统的分析,提出了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煤制烯烃产业应实施多元合作发展、垂直一体化和成本领先等战略,为保障战略的顺利实施,制定了合理的战略实施方案、保障对策和建议。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通过实施煤制烯烃产业发展战略,将会提高公司的盈利水平,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为公司可持续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南水发电厂机组无厂用电启动浅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水发电厂机组无厂用电启动浅谈(论文提纲范文)
(1)南方区域跨区跨省中长期电力市场开发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区域电力市场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区域电力市场研究现状 |
1.2.2 国外区域电力市场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第2章 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发展及关键问题分析 |
2.1 南方区域电力供需情况分析 |
2.1.1 电源结构 |
2.1.2 电力供需 |
2.1.3 电网结构 |
2.2 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建设情况分析 |
2.2.1 跨区跨省市场建设分析 |
2.2.2 省区电力市场建设分析 |
2.3 南方区域电力市场面临的关键问题 |
2.3.1 现货市场逐步开启,市场模式面临转变 |
2.3.2 省间利益难以协调,省间壁垒阻碍市场融合 |
2.3.3 资源配置效率不足,市场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现货市场下的区域中长期电力市场框架设计 |
3.1 市场模式选择 |
3.2 跨区跨省市场与省内市场的衔接 |
3.3 协议计划与市场化交易的衔接 |
3.4 中长期交易与现货交易的衔接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省间交易机制设计 |
4.1 促进省间融合的解决思路 |
4.2 理论基础 |
4.2.1 市场失灵与福利经济学 |
4.2.2 帕累托最优与帕累托改进 |
4.3 促进省间融合的帕累托改进分析 |
4.4 基于报价修正的电力市场出清模型 |
4.4.1 基本假设 |
4.4.2 传统交易出清模型 |
4.4.3 模型修正系数设计 |
4.4.4 改进后的交易出清模型 |
4.5 模型求解与分析 |
4.5.1 模型求解算法 |
4.5.2 数据来源 |
4.5.3 计算结果分析 |
4.6 用户补贴机制 |
4.6.1 补贴系数设计 |
4.6.2 算例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品种协调下的电力中长期市场开发路径 |
5.1 基于合同路径维度的市场开发路径 |
5.2 基于交易品种维度的市场开发路径 |
5.3 基于市场类型维度的市场开发路径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2)发变组改造项目进度优化管理研究 ——基于CPM和非线性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1.4 技术路线 |
2 项目进度管理理论基础 |
2.1 进度及进度管理 |
2.2 关键路径CPM理论 |
2.2.1 关键路径CPM基本原理 |
2.2.2 关键路径CPM研究方法 |
2.3 非线性规划模型理论 |
2.3.1 非线性规划基本原理 |
2.3.2 非线性规划数学模型 |
2.3.3 非线性规划数学模型特殊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3 发变组改造项目概述 |
3.1 项目建设单位G公司概述 |
3.2 项目实施单位概述 |
3.3 发变组改造项目内容 |
3.3.1 发变组改造设计 |
3.3.2 发变组改造施工、安装 |
3.3.3 发变组改造调试及相关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关键路径CPM的发变组改造进度计划 |
4.1 G公司发变组改造项目分解 |
4.2 G公司发变组改造项目进度网络图 |
4.2.1 网络图三要素 |
4.2.2 虚箭线的运用 |
4.2.3 绘制网络图必须遵守相应的规则 |
4.3 网络计划参数算法 |
4.3.1 最早开始时间 |
4.3.2 最迟开始时间 |
4.4 借助Microsoft Project软件寻找关键路径 |
4.4.1 设置专用日历 |
4.4.2 录入工作任务 |
4.5 G公司发变组改造项目进度结果分析 |
4.5.1 发变组改造项目甘特图 |
4.5.2 发变组改造项目网络结构图 |
4.5.3 发变组改造项目关键路径 |
4.5.4 关键路径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非线性规划模型法的发变组改造项目进度优化 |
5.1 目标函数建立 |
5.1.1 改造工期 |
5.1.2 工程成本 |
5.1.3 改造工期与改造成本关系 |
5.1.4 发变组改造目标函数 |
5.2 约束条件 |
5.3 数学模型 |
5.4 MATLAB在非线性规划模型中应用 |
5.4.1 非线性规划MATLAB解法 |
5.4.2 非线性规划MATLAB仿真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发变组保护改造项目进度优化实践 |
6.1 进度优化方法 |
6.1.1 保护屏及录波器屏二次电缆接线优化 |
6.1.2 发变组保护回路传动优化 |
6.1.3 工作内容进度实际安排表 |
6.2 现场实施情况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非线性规划MATLAB仿真程序 |
(3)TY水电站生产管理模式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2 国内大型水电厂现有生产管理模式分析 |
2.1 国内水电行业发展现状 |
2.2 水电站生产管理主要内容及特点 |
2.3 国内水电企业主要生产管理模式介绍 |
2.4 国内水电企业主要生产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
2.5 国内大型水电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
3 TY水电站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TY水电站工程概况 |
3.2 TY水电站经营现状 |
3.3 TY水电站组织机构现状 |
3.4 TY水电站人力资源现状 |
3.5 TY水电站生产设备现状 |
3.6 TY水电站生产管理模式现状 |
3.7 TY水电站现存问题分析 |
4 TY水电站生产管理模式选择分析 |
4.1 TY水电站在粤电集团地位分析 |
4.2 TY水电站生产管理模式变革必要性分析 |
4.3 TY水电站生产管理模式选择分析 |
4.4 TY水电站生产管理模式变革可行性分析 |
5 TY水电站生产管理模式变革实施方案 |
5.1 工作思路和基本原则 |
5.2 远程监控建设方案 |
5.3 组织机构及人员调整方案 |
5.4 变革方案实施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
6 TY水电站生产管理模式变革效益分析 |
6.1 定量分析 |
6.2 定性分析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韶关地区电网安全稳定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现状 |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韶关电网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电网现况 |
2.2.1 电源现况 |
2.2.2 输电网现状 |
2.2.3 用电负荷情况 |
第三章 韶关地区电力供需分析 |
3.1 发电能力分析 |
3.2 用电负荷预测 |
第四章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分析方法和计算工具 |
4.1 安全稳定的分析方法 |
4.1.1 电力系统安全性、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
4.1.2 电力系统各类稳定性的概念 |
4.1.3 安全稳定分析的目的 |
4.2 安全稳定分析计算工具 |
4.3 电力系统稳定计算分类 |
4.4 计算方法与模型 |
4.4.1 潮流计算数学模型 |
4.4.2 短路计算 |
4.4.3 静态(N-1)安全稳定计算 |
4.4.4 暂态稳定计算 |
第五章 韶关地区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及建议 |
5.1 韶关地区电网总架构 |
5.2 潮流计算 |
5.3 电压稳定分析及建议 |
5.4 短路安全稳定校验 |
5.5 220 kV及以上网络N-1静态安全分析及建议 |
5.5.1 500 kV网络安全稳定分析及建议 |
5.5.2 220 kV四种运行方式下的安全稳定分析及建议 |
5.5.3 各片区110kV网络运行特性及N-1静态稳定分析及建议 |
5.6 暂态稳定分析及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南水电厂黑启动的方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黑启动功能的意义 |
2 南水电厂的基本情况 |
3 南水电厂电气主接线方式 |
4 南水电厂黑启动所涉及的问题 |
5 南水电厂黑启动步骤 |
5.1 启动1号机恢复厂用电 |
5.2 启动2号机、3号机作为黑启动电源进行系统恢复 |
6 黑启动应注意的问题 |
7 结语 |
(6)A燃煤电厂新增湿式除尘器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可行性研究简介 |
1.2.2 国外可行性研究的发展历史 |
1.2.3 国内可行性研究的发展历史 |
1.2.4 电除尘行业技术发展概况 |
1.3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二章 项目改造的必要性 |
2.1 电厂环保设备现状 |
2.1.1 系统概况 |
2.1.2 机组负荷 |
2.1.3 燃料资料 |
2.1.4 地理和气象条件 |
2.1.5 原电除尘器设计参数 |
2.2 系统改造必要性 |
2.2.1 大气污染物排放问题 |
2.2.2 脱硫系统可靠性问题 |
2.2.3 原干式电除尘器系统现状 |
2.2.4 除尘器存在问题 |
2.2.5 改造必要性综述 |
2.2.6 改造后的目标 |
2.3 小结 |
第三章 项目技术可行性分析 |
3.1 湿式电除尘器原理 |
3.2 湿式电除尘器的发展概况 |
3.2.1 湿式电除尘器在国内外应用现状 |
3.2.2 湿式除尘新技术的研究情况 |
3.3 除尘效率影响因素 |
3.4 结构型式和布置方式 |
3.5 湿式电除尘器的关键技术 |
3.5.1 喷嘴和水膜形成技术 |
3.5.2 结构防腐技术 |
3.6 湿式电除尘器污染物去除能力 |
3.6.1 对PM2.5 和SO3的去除 |
3.6.2 对石膏粉尘和重金属汞的去除 |
3.7 湿式电除尘器方案 |
3.7.1 场地布置方案 |
3.7.2 除尘器主要设计参数 |
3.7.3 电气及控制部分 |
3.7.4 设计烟气量说明 |
3.7.5 工业用水说明 |
3.7.6 消耗NaOH说明 |
3.7.7 壳体腐蚀和喷嘴寿命 |
3.7.8 排放效果影响条件 |
3.7.9 湿式除尘器对烟气温度影响 |
3.7.10 消防设计 |
3.7.11 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 |
3.8 湿式除尘器与其它除尘装置技术比较 |
3.9 小结 |
第四章 项目经济可行性分析 |
4.1 工程规模 |
4.2 概算编制依据 |
4.3 工程概算及投资计列范围 |
4.4 投资概况 |
4.5 经济评价 |
4.6 湿式电除尘器、电袋复合除尘器、袋式除尘器经济性对比 |
4.7 小结 |
第五章 项目实施可行性分析 |
5.1 项目实施 |
5.2 工程招投标 |
5.3 工程效益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JW电厂生产阶段安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论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JW电厂生产阶段安全风险管理概述 |
2.1 JW电厂介绍 |
2.1.1 基本情况 |
2.1.2 自然条件 |
2.1.3 管理状况 |
2.2 各阶段安全风险分析 |
2.2.1 非生产阶段 |
2.2.2 生产阶段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JW电厂生产阶段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价 |
3.1 安全风险识别 |
3.1.1 安全风险来源 |
3.1.2 安全风险特征 |
3.2 安全风险评价 |
3.2.1 基于半定量法的风险评价方法 |
3.2.2 风险评价流程 |
3.2.3 专项风险评价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JW电厂生产阶段安全风险控制 |
4.1 控制策略 |
4.1.1 策略等级 |
4.1.2 策略核心 |
4.2 控制方法 |
4.2.1 危险作业认定(HTI) |
4.2.2 工作安全分析(JSA) |
4.2.3 书面安全工作程序(WSWP) |
4.2.4 有计划工作观察(PJO) |
4.3 体系支持 |
4.3.1 体系确立 |
4.3.2 文件控制 |
4.3.3 结构与职责 |
4.3.4 实施与运行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Ⅳ-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8)梅州电网黑启动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电网黑启动及需要分析的主要问题 |
2.1 黑启动过程 |
2.2 黑启动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
2.2.1 黑启动电源的选择 |
2.2.2 自励磁问题 |
2.2.3 空载线路过电压现象 |
2.2.4 系统初步恢复后的稳定性问题 |
2.2.5 变压器励磁涌流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梅州电网黑启动方案设计 |
3.1 梅州电网现状 |
3.2 研究内容 |
3.3 黑启动电源的选择 |
3.4 黑启动目标电网 |
3.5 黑启动过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梅州电网黑启动方案校验 |
4.1 发电机自励磁计算分析 |
4.2 空载线路过电压现象分析 |
4.3 黑启动初期的稳定性问题分析 |
4.3.1 情况分析 |
4.3.2 潮流分析 |
4.3.3 稳定性分析 |
4.3.4 低频振荡分析 |
4.4 黑启动方案可能发现的问题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梅州电网黑启动原则和 110KV 系统黑启动实践 |
5.1 黑启动原则 |
5.1.1 黑启动方案编制目的 |
5.1.2 黑启动方案的编制原则 |
5.1.3 基本思路 |
5.1.4 黑启动电源的选择及基本操作思路 |
5.1.5 实施准则 |
5.2 电网黑启动概要 |
5.3 黑启动时有关规定及要求 |
5.4 黑启动试验操作方案 |
5.4.1 试验范围 |
5.4.2 试验前准备工作 |
5.4.3 试验前运行方式 |
5.4.4 试验目标电网 |
5.4.5 启动试验步骤 |
5.4.6 数据记录 |
5.4.7 试验结束后运行方式的转换 |
5.5 黑启动试验分析 |
5.5.1 试验结论 |
5.5.2 试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我国发电侧CO2减排途径分析及其优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源结构优化研究现状 |
1.2.2 发电置换研究现状 |
1.2.3 发电权交易研究现状 |
1.2.4 发电侧CO_2排放研究现状 |
1.2.5 碳排放交易、税收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我国发电侧电源结构与C02排放分析 |
2.1 我国CO_2排放分析 |
2.2 我国发电侧电源结构分析 |
2.3 我国发电结构与CO_2排放关系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火电机组CO_2联合减排调度优化模型 |
3.1 成本、能耗、排放各种目标下火电机组调度优化模型构建 |
3.1.1 计划分配电量模型 |
3.1.2 成本单目标优化模型 |
3.1.3 能耗单目标优化模型 |
3.1.4 排放单目标优化模型 |
3.1.5 成本、能耗、排放多目标优化模型 |
3.2 算例及结果分析 |
3.2.1 计划分配电量模型算例分析 |
3.2.2 单目标优化模型算例分析 |
3.2.3 成本最小和节能减排多目标优化模型算例分析 |
3.3 决策支持建议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区域间CO_2联合减排发电置换优化模型 |
4.1 区域发电成本优化模型 |
4.2 区域环境效益优化模型 |
4.3 区域综合优化模型 |
4.4 模拟分析 |
4.4.1 基础数据 |
4.4.2 不同目标模型优化结果对比分析 |
4.4.3 清洁能源参与区域能源优化效益分析 |
4.4.4 碳排放价格对区域优化引导强度分析 |
4.4.5 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风电与火电之间CO_2联合减排机制与优化模型 |
5.1 风电场弃风原因分析 |
5.2 风电场弃风管理措施分析 |
5.3 风电、火电互补机制下发电权交易模型 |
5.3.1 风电、火电两个交易主体的利益分析模型 |
5.3.2 风电、火电多个交易主体的利益分析模型 |
5.3.3 算例分析 |
5.4 减少风电弃风的“风火打捆”外送组合调度优化模型 |
5.4.1 模型构建 |
5.4.2 算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分布式清洁能源群发电组合调度优化模型 |
6.1 不同类型电源成本分析模型 |
6.2 不同目标下发电调度优化模型 |
6.2.1 发电成本最小化调度模型 |
6.2.2 燃煤CO_2排放最小化调度模型 |
6.2.3 发电弃风量、弃光量最小化调度模型 |
6.2.4 算例分析 |
6.3 发电成本与用户补偿成本最小化调度模型 |
6.3.1 峰谷分时电价后电力负荷需求 |
6.3.2 TOU后发电机组调度优化模型 |
6.3.3 算例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风火电打捆消纳的经济与减排收益分配DEA GAME优化模型 |
7.1 不同目标下风、火电打捆外送优化模型 |
7.1.1 电网企业购售电利润最大化优化模型 |
7.1.2 合理弃风下发电成本最小化优化模型 |
7.1.3 算例分析 |
7.2 风、火电打捆外送增加量贡献率评价模型 |
7.2.1 供电量贡献率计算模型 |
7.2.2 电量消纳贡献率计算模型 |
7.2.3 收入贡献率计算模型 |
7.2.4 成本贡献率计算模型 |
7.2.5 算例分析 |
7.3 基于DEA Game的风火电打捆消纳收益分配模型 |
7.3.1 基础理论 |
7.3.2 模型求解 |
7.3.3 算例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煤制烯烃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煤化工产业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战略及战略管理的概念 |
2.1.1 战略的概念 |
2.1.2 战略管理的概念 |
2.2 战略管理的理论体系 |
2.2.1 以环境为基点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体系 |
2.2.2 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体系 |
2.2.3 以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核心能力理论体系 |
2.3 战略管理的常用技术方法和工具 |
2.3.1 SWOT 分析模型 |
2.3.2 波特五力模型 |
2.3.3 PEST 分析模型 |
第三章 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煤制烯烃产业发展现状 |
3.1 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概况 |
3.2 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煤制烯烃产业发展情况 |
3.3 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煤制烯烃产业发展成效 |
3.3.1 获得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
3.3.2 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 |
3.3.3 创造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
3.4 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煤制烯烃产业存在的问题 |
3.4.1 技术成熟性有待进一步确认 |
3.4.2 投资强度高、经济风险较大 |
3.4.3 煤源问题需要解决 |
3.4.4 征地工作难度大 |
3.4.5 项目投资大,融资困难 |
第四章 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实施煤制烯烃产业发展战略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产业环境分析 |
4.2.1 产业环境的一般分析 |
4.2.2 产业的竞争环境分析 |
4.3 内部环境分析 |
4.3.1 企业内部资源分析 |
4.3.2 能力分析 |
第五章 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煤制烯烃产业发展战略制定 |
5.1 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煤制烯烃产业发展战略 SW0T 分析 |
5.1.1 优势 |
5.1.2 劣势 |
5.1.3 机会 |
5.1.4 威胁 |
5.1.5 SWOT 矩阵分析 |
5.1.6 定量分析 |
5.2 发展战略的制定 |
5.2.1 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
5.2.2 发展战略目标 |
5.2.3 发展战略选择 |
第六章 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煤制烯烃产业发展战略实施和保障措施 |
6.1 发展战略的实施 |
6.1.1 创造良好战略实施环境 |
6.1.2 战略目标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
6.1.3 组织结构的优化 |
6.1.4 战略资源的有效配置 |
6.1.5 发挥战略实施领导作用 |
6.1.6 联系沟通地方政府,建立友好战略协作 |
6.1.7 促进合作,谋求共赢 |
6.1.8 增强成本观念,优化实施成本控制机制 |
6.2 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
6.2.1 合理制定公司煤制烯烃产业发展规划 |
6.2.2 建立适应煤制烯烃产业发展战略的组织机构 |
6.2.3 强化管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
6.2.4 积极实施煤电化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 |
6.2.5 创建多元合作实体,发挥互补性企业积极作用 |
6.2.6 增强企业技术开发、创新能力,构建技术联盟 |
6.2.7 提升管理水平降本增效,实施规模经济成本领先 |
6.2.8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提升员工综合素质 |
6.2.9 加强企业市场营销能力 |
6.2.10 塑造优秀企业文化 |
6.2.11 加强品牌建设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四、南水发电厂机组无厂用电启动浅谈(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方区域跨区跨省中长期电力市场开发策略[D]. 范晨凯.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2]发变组改造项目进度优化管理研究 ——基于CPM和非线性模型[D]. 柴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3]TY水电站生产管理模式变革研究[D]. 李颖. 云南大学, 2019(03)
- [4]韶关地区电网安全稳定性分析研究[D]. 张志华. 广东工业大学, 2018(12)
- [5]南水电厂黑启动的方案探讨[J]. 王江. 技术与市场, 2017(02)
- [6]A燃煤电厂新增湿式除尘器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 侯剑雄.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5)
- [7]JW电厂生产阶段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 于斌.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4)
- [8]梅州电网黑启动方案研究[D]. 李牧轩.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9]我国发电侧CO2减排途径分析及其优化模型研究[D]. 申杨硕. 华北电力大学, 2013(11)
- [10]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煤制烯烃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春国成. 石河子大学, 2013(03)
标签:目标成本论文; 新能源论文; 能源论文; 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