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模糊物元识别(论文文献综述)
张军丹[1](2020)在《基于FMEA的建筑企业知识共享能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型资源被看做是企业在行业内赢得竞争性地位的战略资源,致使企业对知识管理引起了高度重视。而知识资源共享行为是管理知识的重要流程,且意义重大。同时,在我国建筑企业逐渐走向国际舞台的形势下,其亟需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型升级。而建筑企业自身的特点、建筑企业内共享主体的多元性、共享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知识资源的特殊性使得建筑企业的共享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知识资源的创新和应用,进而影响到建筑企业的知识管理效果及其转型升级。因此,研究如何评价建筑企业知识共享能力的高低,并以此为建筑企业提供知识共享的对策与建议,对建筑企业知识资源的创新和应用以及有效开展知识管理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研读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以建筑企业为研究对象,根据建筑企业知识资源的产生与构成、建筑企业内知识的共享模式以及建筑企业的特点,对建筑企业的知识共享能力进行了分析与评价。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建筑企业内知识共享主体的多元性,采用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法对影响建筑企业知识共享能力的因素进行了识别,得到了影响因素识别清单。其次,通过实证调研的方法对影响因素识别清单进行了筛选,选择SPSS22.0和AMOS22.0对调研数据做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合信度值(α值)和校正项总计相关性(CICT)的大小对影响因素进行删减,最终得到了影响建筑企业知识共享能力的主要因素,并以此构建了以个体层面、项目层面、企业层面为一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采用C-OWA算子计算上述指标的权重大小,弱化了专家主观性引起的负面作用,并采用FMEA(模糊物元法)构建了建筑企业知识共享能力评价模型,结合现实存在的建筑企业,通过专家界定评价等级,得到了该建筑企业的知识共享能力的高低。分析结果与企业内员工的预判基本吻合,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李华清[2](2020)在《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时空演变研究 ——基于熵值模糊物元模型和核密度估计》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截止2017年底,我国体育产业的总规模和增加值分别达到2.2万亿元和7811亿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0.95%,较于2013年呈现出翻倍式的增长,不过与同期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且呈现出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显着现象。为均衡我国区域体育产业平衡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不少学者就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分析,但基于已有文献,发现大多研究还停留在逻辑分析、对专家访谈进行阐述层面,使用统计分析类方法的研究也大都是采用截面数据针对部分发达城市或单个省份进行评价,较少使用动态数据对我国各地区体育产业竞争力及其时空演变形势进行研究。基于此背景,为全面了解我国区域体育产业的发展情况,本文利用2013-2017年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研究,主要的工作有:(1)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波特钻石理论和多指标选取原则,分别从人口、经济、产业和其他因素四个方面总结构建出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2)运用熵值模糊物元模型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指标数据进行计算;(3)对体育产业竞争力结果进行核密度估计,试探究其时间演变形式;(4)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我国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的空间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体育产业竞争力的时间分布曲线在位置上整体呈现向右移动的趋势,说明多数地区体育产业竞争力得到了提高;峰值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峰值相对靠右,说明多数地区体育产业竞争力偏低的现象有所改善;形态上从较为明显的双峰分布变为单峰分布,两极化有所缓和,这表明我国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整体走势向好。从空间分布图来看,我国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呈现出“东强西弱”的空间分布形势,东部地区体育产业竞争力明显高于西部,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显着化,且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靠前的大都是经济高发展地区,竞争力水平靠后的多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可见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故提升体育产业竞争力需因地制宜,结合地区优势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加强地区间的紧密合作,通过以点带面、逐渐扩大方式减小地区间的差异,进而共同促进地区体育产业友好协调发展。
于秋萌[3](2020)在《基于模糊物元分析的大连市物流能力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支柱,物流领域的潜力也逐渐被社会所认可。城市物流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和经济活动的需求,在城市内部以及城市外部所进行的物流活动。城市物流的发展对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能力也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主成分分析法、熵权法、模糊物元分析法等方法对大连市物流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首先,对物流能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城市物流能力和模糊物元的相关概论以及研究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代表性作者的观点。其次,基于对城市物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连市物流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剖析和总结了评价大连市物流能力的6个维度,并通过指标初选、定性筛选和定量筛选,科学地构建了大连市物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综合运用了模糊物元分析法和熵值法构建了大连市物流能力评价模型。最后,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对大连市的物流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从横向角度评价,以2017年全国31个区域中心城市数据为依据划分评价等级阶梯,通过评价模型求得2017年大连市物流能力的评价等级;从纵向角度评价2008-2017年大连市物流能力的综合水平和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从横向角度看,大连市在2017年物流能力的评价等级为比较差,分析发现全国31个区域中心城市的物流发展水平两极分化严重,大连市与一线大城市间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进出口贸易、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信息化水平和物流人才四个方面;从纵向角度看,大连市物流能力在10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08-2013年,物流能力值总体上以增速渐缓的趋势稳步增长,2014-2016年,物流能力值的年增长速度发生了明显波动,主要归因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下滑,尤其是外贸进出口总额出现了负增长现象。基于横向和纵向评价结果和分析,本文从5个方面对大连市物流能力的提升提出了对策建议。
孙静远[4](2019)在《盖世公司冷链物流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随着冷链物流的发展及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蔬菜、水果、肉类、奶类等冷链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与一般产品相比,冷链产品易腐烂,对流通中温湿度要求较高,从而增加了冷链物流风险发生的概率。冷链运营水平关系到冷链公司经济效益的增加,而冷链运营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冷链风险的有效管理。因此,研究冷链物流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盖世公司冷链物流为研究对象,在冷链风险管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盖世公司冷链发展现状,借助流程分析法识别采购、储存、分拣和运输环节的潜在风险及影响因素,并参考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利用调查问卷筛选出关键风险指标,从而确定了盖世冷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借助模糊物元分析法构建盖世冷链风险评价模型,利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并通过计算、排序各指标的欧式贴近度,得出盖世冷链整体及采购、储存、分拣、运输四大关键环节的风险水平;最后,从冷链风险管理水平、冷链基础设施、政府及社会公众监管方面提出冷链风险整体控制对策,并针对采购、储存、分拣和运输环节的具体风险提出应对策略。本研究将为盖世公司有效管理冷链物流风险提供借鉴意义。
黄昊[5](2019)在《越南SP-SSA国际码头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程项目规模的扩大,项目管理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系统性、科学性、有效性的管理需求,这迫切需要管理者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集成管理方法,确保复杂的工程建设项目能够有序展开。全球化信息革命的大潮带来了新兴的信息技术,这为工程项目的集成化管理提供了可能,基于集成化管理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成功运用,也使得工程项目管理者更加注重在项目管理中建立集成化管理模式。本文以新形势下工程项目管理为研究背景,以越南SP-SSA国际码头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针对有效管理模式缺失的问题,以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理论为依据,从成本、质量、工期目标集成管理的角度,构建SP-SSA国际码头工程项目的集成化管理模式,经检验有效后提出该管理模式下SP-SSA工程项目的运营策略。首先,通过分析越南SP-SSA国际码头工程项目的管理特征和存在的管理问题,对SP-SSA工程项目进行集成化管理需求分析,提出该项目的集成化管理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根据复杂工程项目的管理特征和SP-SSA工程项目集成化的管理需求,以成本、质量、工期目标集成管理为导向,建立多目标、多层次的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模式;再次,根据管理目标导向,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物元分析法计算集成化管理的绩效等级,科学分析SP-SSA国际码头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模式的运用成效;最后,根据本文建立的集成化管理模式,提出适合SP-SSA国际码头工程项目管理的运营策略,为该项目的承建商中航三公司提供项目管理指导,也为其他工程项目建设单位的集成化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李鹤[6](2019)在《基于保兑仓模式的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一直以来,农业都是我国的重要产业,十九大报告依旧把农业提到政治日程上来,开展“乡村振兴”的战略,推动农业经济平稳运行。因此,三农问题关系着国计与民生,是急需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同时也是改善生活水平的重中之重,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我国,农村经济的货物供给主要来源于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当农产品企业面临着资金短缺、经济供给不足等问题时,就会对农村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保兑仓模式可以较快的改善企业的资金流动,缓解我国农产品企业的资金流转困难、资金缺乏等问题,对农村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此,本文对保兑仓模式的农产品供应链金融的相关理论及有关风险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对本文涉及的相关理论及方法进行了阐述,重点介绍了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和模式、农产品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特点、成因以及风险评价的有关方法,为后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针对保兑仓业务,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风险指标的识别、指标的初选、筛选以及指标的具体描述建立了较完善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再次,由于风险具有模糊且不相容的特性,模糊物元可以有效处理风险中不相容情况,结合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综合确定权重,将定性指标进行定量化,构建保兑仓业务的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模型,使结果更加科学、准确。最后,结合实际案例,根据指定企业的具体情况,在建立风险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年份的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业务所面临的不同风险,并对评价结果进行论述,根据风险的不同程度,有指向性地提出建议,更好的体现本文的应用价值。
徐远平[7](2019)在《面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的多元过程能力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以顾客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驱使下,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新兴制造业中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已成为主流模式。然而,传统的质量控制理论大多运用于大批量生产模式,在针对具有多工序、多指标、小样本容量特征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实施过程能力分析时,传统的质量控制理论已经难以奏效。因此,开展面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的多元过程能力分析理论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某发动机轴的产品质量控制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展针对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的多元过程能力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工序之间的模糊相似性问题。针对多品种小批量产品实施质量控制首先需要解决样本数据量不足问题,而工序相似性分析在解决这个问题具有明显优势。因此,本文利用模糊物元理论,判定与原始工序相似的工序,建立相似零件族,以达到扩充样本容量的目的。接着运用公差系数法将不同量纲的原始数据转化为同一量纲的标准化数据,并对标准化后的数据实施正态分布检验,均值-方差一致性检验。(2)研究关键质量特性权重计算问题。客观权重反映指标的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的关系以及指标对过程状态的影响能力,而主观权重利用专家的经验以及对历史数据分析来评价指标的重要度。因此,本文将以专家打分法为基础的层次分析法和以测量数据的差异性为基础的熵权法相结合,利用线性加权组合化法和乘法合成归一化法将两种权重构成关键质量特性的组合权重。(3)研究如何度量多元过程能力指数以及其意义解释问题。主成分分析法将原始过程降维处理以获取关键主成分,以此计算区域体积比的多元过程能力指数,它可以很好诠释过程能力指数含义。此外,本文提出基于组合权重的多元过程能力指数,并分析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4)研究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下建立多元质量控制图问题。利用模糊物元理论识别出的相似工序,构建具有大样本容量的“典型工序”,并针对“典型工序”建立多元2控制图、多变量EWMA控制图,并结合移动极差图分析过程状态、识别过程变异。
马雪妍[8](2019)在《PPP模式下沈阳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投资方风险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地下综合管廊作为21世纪新型现代化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避开了原本由于埋设或维修管线而导致道路多次开挖所造成的麻烦,且管线与土壤和地下水相互隔绝,因此避免了土壤对管线的腐蚀,使管线的使用寿命得以延长。与此同时,地下综合管廊还为城市的发展预留了宝贵的地下空间,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投入建设。PPP模式作为一种新型项目投资模式有别于传统项目投资模式。该模式可通过政府部门与私营投资者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同时提升项目建设运营效率。通过PPP模式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减轻政府部门财政压力,同时转移项目投资风险。但由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建设周期较长,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风险因素,因此项目的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PPP项目的风险管理为基础,建立PPP模式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投资方风险评价体系,并运用物元理论模型结合沈阳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实例对项目投资方的投资风险进行深入研究。首先,本文对PPP模式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大量阅读,并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其次,将PPP模式应用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具体论述,介绍PPP模式的定义、分类、特点及运营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将PPP模式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在风险识别相关理论基础上,结合项目中的风险因素,采用文献查阅和访谈调研法建立风险识别最终清单。最后运用问卷调查法得到更加清晰准确的风险结构体系。采用物元理论建立风险评价模型,对风险因素进行数据化处理。本文选取沈阳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为具体实例,着眼于项目投资方的角度出发,建立风险调查问卷,确定风险评价体系的指标值和权重值,最后运用物元模糊理论建立物元风险评价模型,并最终确定风险评价等级,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及建议。
赵洁[9](2017)在《基于模糊物元的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工程造价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管理成效直接影响项目的最终价值。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良好的造价管理可以带来高质量、高利润的项目。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正确评估造价管理现状,以期完善企业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最大程度优化资源配置,已经成为项目投资方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但目前我国专门针对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评价体系较为匮乏,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科学的标准来衡量业主方的全过程造价管理水平。本文将以全过程造价管理为轴线,从业主方的视角对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评价展开深入研究。本文首先从业主方的角度出发,结合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特点,构建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模型。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模型的结构设计涵盖了两个范畴(项目层面、组织层面)和三个维度(全过程造价管理维度、成熟度等级维度、评价指标域维度)。其中,成熟度等级分为五个逐层递进的梯级:初始级、简单级、规范级、管理级和战略级。与此同时,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采取现场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初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和优化,并进行信度效度检验,最终确定了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深入对评价指标进行释义、设置评价标准。其次,针对指标间的模糊性和不相容性,尝试将模糊物元分析法应用于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评价中,该方法通过确立被评对象的物元、经典域和节域,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计算出指标的权重,计算出被评对象的关联度,得出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等级。最后以金辉·悦府为案例研究,进行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综合评价,并有提出具体发展建议,证明模型的科学性和适用性。通过本文建立的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业主方工程造价管理的准确评价及优化改进,最大限度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项目投资效益。本研究的提出,为业主方完善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也为工程造价管理评价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吕锋[10](2016)在《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转型驱动机制及其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农机装备制造业在中央持续利好的政策体系和稳定的财税支持下实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农机生产大国。与此相对应,顾客个性化需求的快速增强,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利润空间的不断缩小等使得我国农机装备制造企业依然面临不少的问题和挑战。因此,转型已成为我国农机装备制造企业的不二选择。近年来在制造业兴起的服务型制造(SOM)理论,为我国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供了启示,成为促进其转型的崭新研究视角。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转型是一项涉及多方面问题的复杂系统工程。为了更深入的解决问题,本文选取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转型驱动机制及其路径问题进行研究。在系统分析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转型驱动因素的基础上,探索驱动因素对农机装备制造企业服务型制造战略的影响机理,识别出关键驱动因素进行专题研究,设计可行的转型路径并进行科学的转型路径选择,对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实施服务型制造战略提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转型驱动机理分析。建立了包含内部驱动因素、顾客驱动因素和外部驱动因素等3个层面6个维度的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转型驱动力模型,设计了模型的变量测量量表。基于196份调研问卷数据,依据SPSS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对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转型驱动机理进行实证检验,揭示驱动因素对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实施服务型制造战略的影响强度与方向,识别出了企业核心能力系统、顾客需求及顾客参与和与供应商关系等关键驱动因素。2.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核心能力系统提升机制研究。解构了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核心能力系统,基于其强调价值性、异质性、缄默性、衍生性以及动态性等均衡的特征,构建变权可拓模型识别企业核心能力系统要素,客观反映了农机装备制造企业核心能力系统的现状。根据其核心能力系统的自组织特征,应用哈肯模型描述其自组织协同演化机制,辨识出企业服务化水平是系统的序参量,指出为了促进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核心能力系统提升,应加强系统的开放性,增大系统远离平衡态和涨落,增强系统的非线性,促使企业核心能力系统形成耗散结构。3.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顾客需求及顾客参与机制研究。针对我国农机市场消费主体发生的深层次结构性调整,构建竞争型KANO模型分析顾客对农机装备产品的需求,确定了顾客需求的重要度排序;构建分析型KANO模型进行顾客服务需求的分类,设计了包含标准服务组和高级服务组的服务方案。在研究顾客参与模型的基础上,应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顾客参与的激励博弈模型,得出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和顾客博弈向(制造企业采取激励策略,顾客选择参与策略)关系演化的概率与农机装备制造企业采取激励策略所付出的成本CA、顾客选择参与策略所付出的成本CB、农机装备制造企业采取激励策略,顾客选择参与策略获得的总收益增加值G、既定的总收益增加值分享比例?、农机装备制造企业的投机收益值RA和顾客的投机收益值RB等6个变量有关,据此提出了演化稳定策略。4.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与供应商合作机制研究。研究了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和供应商的一次和多次合作博弈模型,指出一次合作博弈很难实现帕累托最优,多次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为双方都采取(合作,合作)策略,这也是该博弈的帕累托最优。构建了农机装备制造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模型,针对模型中的供应商选择问题,提出包含质量及技术、价格、服务水平、协同能力、柔性、环保绩效和综合性因素等指标的供应商评价准则,构建了基于偏差函数模型和区间相对熵排序法的多属性决策模型,为农机装备服务型制造联盟中合作伙伴的选择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探究了农机装备服务型制造联盟中农机装备制造企业与供应商合作中的理性机制、协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以及三种机制的耦合协同关系,并提出了修正Shapely值法以解决利益分配问题。5.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转型路径研究。将农机装备制造企业服务化水平提升界定为不相容问题,应用可拓策略生成方法得到服务外包、技术服务化、产品服务化、产品服务一体化和服务产品化等五条转型路径。提出了基于欧氏贴近度的改进模糊可拓物元模型,为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转型路径选择提供一种新的途径。从政府和企业层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本文对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转型驱动机制及路径的系统研究,丰富和完善了服务型制造理论体系,为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服务型制造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方法支持和技术支撑,为相关部门制定农机装备产业振兴规划和相关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模糊物元识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模糊物元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FMEA的建筑企业知识共享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主要内容与方法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4.4 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知识的相关论述 |
2.1.1 知识的定义 |
2.1.2 知识的分类 |
2.2 知识管理的相关论述 |
2.2.1 知识管理 |
2.2.2 知识共享 |
2.3 建筑企业知识共享相关分析 |
2.3.1 建筑企业知识资源的分析 |
2.3.2 建筑企业知识共享的内涵及特点 |
2.3.3 建筑企业知识共享的过程 |
2.3.4 建筑企业知识共享模式 |
2.4 知识共享能力的概念及特性分析 |
2.5 知识共享能力评价常用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筑企业知识共享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影响因素识别的常用方法 |
3.1.1 影响因素识别思路 |
3.1.2 影响因素识别的常用方法分析 |
3.2 建筑企业知识共享能力影响因素识别 |
3.2.1 个体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3.2.2 项目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3.2.3 企业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3.2.4 影响因素初步识别整理清单 |
3.3 基于建筑企业知识共享能力的结构维度构建检验 |
3.3.1 建筑企业知识共享能力的维度构建 |
3.3.2 基于建筑企业知识共享能力构建维度的测量题项的筛选 |
3.3.3 基于建筑企业知识共享能力的构建维度检测 |
3.4 建筑企业知识共享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建筑企业知识共享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
4.1 评价标准设定 |
4.1.1 评价等级设定 |
4.1.2 评价等级标准设定 |
4.2 基于C-OWA算子的评价指标体系赋权分析 |
4.2.1 C-OWA算子的理论基础 |
4.2.2 C-OWA算子的适用性分析 |
4.3 模糊物元法应用分析 |
4.3.1 模糊物元法的理论基础 |
4.3.2 模糊物元的适用性分析 |
4.4 基于FMEA的建筑企业知识共享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建筑企业知识共享能力评价案例分析 |
5.1 企业概况 |
5.2 基于模糊物元的X企业知识共享能力综合评价过程 |
5.2.1 经典域和评价物元的确定 |
5.2.2 隶属度物元的确定 |
5.2.3 评价指标权重物元的确定 |
5.2.4 模糊物元的确定 |
5.2.5 综合评价物元的确定 |
5.2.6 评价结果分析 |
5.3 建筑企业知识共享能力提升的建议与对策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附录 |
(2)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时空演变研究 ——基于熵值模糊物元模型和核密度估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的创新点、重点与难点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重点 |
1.4.3 研究的难点 |
第2章 研究的相关基础理论与方法 |
2.1 体育产业相关概念及竞争力评价 |
2.1.1 我国体育产业的概念与分类 |
2.1.2 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 |
2.1.3 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
2.2 熵值模糊物元模型 |
2.2.1 模糊物元、标准模糊物元与差平方复合模糊物元 |
2.2.2 熵值法与评价指标权重 |
2.2.3 欧氏距离法与评价单元的贴近度 |
2.3 核密度估计模型 |
2.3.1 核密度估计模型的基本理念 |
2.3.2 几种常见的核函数 |
2.3.3 最佳窗宽的选择 |
第3章 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内容 |
3.3 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章 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
4.1 评价对象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
4.1.1 评价对象的选取 |
4.1.2 数据来源 |
4.2 基于熵值模糊物元模型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
4.2.1 模型的建立与计算 |
4.2.2 结果分析与评价 |
第5章 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的时空演变分析 |
5.1 基于核密度估计模型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的时间演变分析 |
5.1.1 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的核密度估计 |
5.1.2 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的时间演变分析 |
5.2 基于GIS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的空间演变分析 |
5.2.1 基于GIS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的空间分布情况 |
5.2.2 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的空间演变分析 |
第6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基于模糊物元分析的大连市物流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创新点 |
1.3.2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物流能力概述 |
2.1.1 物流能力概念 |
2.1.2 物流能力分类 |
2.1.3 物流能力评价 |
2.2 城市物流能力概述 |
2.2.1 城市物流 |
2.2.2 城市物流能力 |
2.3 模糊物元分析法 |
2.3.1 物元定义 |
2.3.2 模糊物元分析及其应用 |
2.3.3 采用模糊物元分析法的适用性 |
2.4 相关理论基础 |
2.4.1 供应链管理理论 |
2.4.2 产业集群理论 |
2.4.3 增长极理论 |
3 基于模糊物元分析的大连市物流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
3.1 大连市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
3.1.1 大连市物流发展基本概况 |
3.1.2 大连市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
3.2 大连市物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1 构建原则 |
3.2.2 指标体系框架 |
3.2.3 评价指标的初选与释义 |
3.3 大连市物流能力模糊物元评价模型构建 |
3.3.1 模糊物元的量值表达 |
3.3.2 关联函数 |
3.3.3 评价模型构建 |
3.3.4 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 |
4 大连市物流能力评价与分析 |
4.1 大连市物流能力横向评价 |
4.1.1 横向比较对象及数据来源说明 |
4.1.2 横向评价过程 |
4.1.3 横向评价结果分析 |
4.2 大连市物流能力纵向评价 |
4.2.1 纵向数据来源及处理 |
4.2.2 纵向评价过程 |
4.2.3 纵向评价结果分析 |
4.3 大连市物流能力提升对策建议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大连市物流能力评价指标重要程度调查问卷 |
附录 B 全国31个区域中心城市物流能力的原始数据 |
致谢 |
(4)盖世公司冷链物流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冷链物流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2.1 冷链物流相关理论 |
2.1.1 冷链物流的概念 |
2.1.2 冷链物流的构成 |
2.1.3 冷链物流的特点 |
2.2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2.2.1 风险的概念及特点 |
2.2.2 风险管理的定义及过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盖世冷链物流风险识别 |
3.1 盖世公司简介 |
3.2 盖世冷链物流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3.2.1 盖世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
3.2.2 盖世冷链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 盖世冷链物流作业流程分析 |
3.3.1 盖世冷链物流基本结构 |
3.3.2 盖世冷链物流作业流程分析 |
3.4 盖世冷链物流风险识别 |
3.4.1 采购环节风险识别 |
3.4.2 储存环节风险识别 |
3.4.3 分拣环节风险识别 |
3.4.4 运输环节风险识别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盖世冷链风险评价 |
4.1 模糊物元模型介绍 |
4.1.1 模糊物元原理 |
4.1.2 模糊物元算法 |
4.2 模糊物元评价冷链风险的可行性 |
4.3 盖世冷链风险模糊物元评价模型构建 |
4.3.1 构建盖世冷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4.3.2 建立盖世冷链风险评价模糊物元模型 |
4.3.3 评价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盖世冷链物流风险控制对策 |
5.1 盖世冷链物流风险整体控制 |
5.1.1 提高冷链风险管理水平 |
5.1.2 加强冷链基础设施建设 |
5.1.3 加大政府、社会公众监管力度 |
5.2 盖世冷链物流主要环节风险控制 |
5.2.1 采购环节风险控制 |
5.2.2 储存环节风险控制 |
5.2.3 分拣环节风险控制 |
5.2.4 运输环节风险控制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5)越南SP-SSA国际码头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2 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应用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相关理论基础 |
2.1 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 |
2.1.1 工程项目管理 |
2.1.2 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及特征 |
2.2 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基本方法 |
2.2.1 建立网状的矩阵式虚拟组织结构 |
2.2.2 基于分布式数据库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 |
2.2.3 建设工程合同体系 |
2.2.4 工作分解结构 |
2.2.5 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模式 |
第3章 越南SP-SSA国际码头工程项目管理需求分析 |
3.1 工程项目概况 |
3.2 工程项目管理特征 |
3.3 工程项目管理存在问题 |
3.4 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需求分析 |
第4章 越南SP-SSA国际码头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模式构建 |
4.1 管理目标导向的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 |
4.1.1 工期目标 |
4.1.2 质量目标 |
4.1.3 成本目标 |
4.2 越南SP-SSA国际码头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模式构建 |
4.2.1 管理模式构建思路 |
4.2.2 集成化管理模式构建 |
4.2.3 越南SP-SSA国际码头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实现 |
第5章 越南SP-SSA国际码头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模式绩效评价 |
5.1 越南SP-SSA国家码头项目实例 |
5.2 集成化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5.3 集成化管理综合绩效评价方法 |
5.3.1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
5.3.2 评价指标绩效等级 |
5.3.3 集成化管理绩效模糊复合物元 |
第6章 越南SP-SSA国际码头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模式应用策略 |
6.1 集成化管理模式应用策略 |
6.2 项目管理模式及领导层配备 |
6.3 项目人力资源的配置策略 |
6.4 项目资金配置方案 |
6.5 项目资源供应方案 |
6.6 材料采购策略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保兑仓模式的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方法 |
2.1 供应链金融 |
2.1.1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
2.1.2 供应链金融的模式 |
2.2 农产品供应链金融 |
2.2.1 农产品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
2.2.2 农产品的供应链金融的特点 |
2.2.3 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动因 |
2.3 风险评价的方法 |
2.3.1 层次分析法 |
2.3.2 熵权法 |
2.3.3 模糊物元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保兑仓模式的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农产品的保兑仓模式分析 |
3.1.1 保兑仓的运作流程 |
3.1.2 保兑仓的收益分析 |
3.2 保兑仓的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 |
3.2.1 外部环境风险识别 |
3.2.2 农产品生产企业风险识别 |
3.2.3 质押物风险的识别 |
3.2.4 物流企业的风险识别 |
3.2.5 供应链状况风险的识别 |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3.2 风险评价指标的初选 |
3.3.3 风险评价指标的筛选 |
3.3.4 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
3.4 指标的描述 |
3.4.1 外部环境风险 |
3.4.2 农产品企业的风险 |
3.4.3 质押物的风险 |
3.4.4 农产品物流企业风险 |
3.4.5 供应链状况风险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保兑仓模式的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
4.1 模糊物元在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中的适用性 |
4.2 基于模糊物元的评价模型构建 |
4.2.1 复合模糊物元的确定 |
4.2.2 从优隶属度的计算 |
4.2.3 差平方复合模糊物元的确定 |
4.2.4 指标权重的计算 |
4.2.5 欧式贴进度复合物元的确定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案例分析 |
5.1 D公司简介 |
5.2 D公司开展保兑仓业务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 |
5.2.1 案例说明 |
5.2.2 评价模型的确定 |
5.2.3 评价结果分析 |
5.3 D公司保兑仓业务风险防范措施 |
5.3.1 外部环境风险防范 |
5.3.2 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风险防范 |
5.3.3 农产品质押物风险防范 |
5.3.4 物流企业的风险防范 |
5.3.5 供应链运行状况的风险防范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面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的多元过程能力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质量控制的研究历史 |
1.2.2 国外质量控制研究现状 |
1.2.3 国内质量控制研究现状 |
1.3 论文各章节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分析 |
2.1 过程能力指数的发展历程 |
2.2 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的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思路 |
2.2.1 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的质量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2.2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下实施质量控制几种思路 |
2.2.3 几种质量控制方法优缺点的对比分析 |
2.3 多品种小批量产品实施多元过程能力分析的重点问题 |
2.3.1 相似理论扩充样本容量问题 |
2.3.2 多元过程能力分析问题 |
2.3.3 多元质量控制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模糊物元的相似工序分析 |
3.1 相似制造理论 |
3.1.1 相似学原理 |
3.1.2 相似学理论 |
3.2 模糊物元理论 |
3.2.1 模糊物元基本概念 |
3.2.2 模糊物元的性质 |
3.3 工序相似性分析 |
3.3.1 工序相似条件 |
3.3.2 工序相似的判定 |
3.3.3 由距离定义确定关联度 |
3.4 案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区域体积比和PCA多元过程能力分析 |
4.1 数据标准化及数据检验 |
4.1.1 数据标准化与正态性检验 |
4.1.2 均值、方差一致性检验 |
4.2 主成分分析法简介 |
4.2.1 主成分分析法定义 |
4.2.2 主成分的规格区间 |
4.3 基于区域体积比和PCA多元过程能力指数分析 |
4.3.1 基于区域体积比和PCA的多元过程能力指数计算方法 |
4.3.2 MC_p和(?)多元过程能力指数 |
4.4 案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的多元过程能力分析 |
5.1 基于层次分析法求解关键质量特性权重 |
5.1.1 层次分析法介绍 |
5.1.2 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
5.2 基于熵权理论的关键质量特性权重计算分析 |
5.2.1 熵权法简介 |
5.2.2 熵权法的计算步骤 |
5.3 多元过程能力分析方法 |
5.3.1 两种组合权重的计算方法 |
5.3.2 基于组合权重的多元过程能力指数计算方法 |
5.3.3 样本容量1≤n≤p 时的多元T~2 方控制图 |
5.4 案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PPP模式下沈阳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投资方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2 PPP模式下地下综合管廊投资方风险相关理论研究 |
2.1 PPP模式 |
2.1.1 PPP模式定义及分类 |
2.1.2 PPP模式的特点 |
2.2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 |
2.2.1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定位和主要特征 |
2.2.2 PPP模式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
2.3 PPP模式下综合管廊项目的运营管理模式 |
2.4 PPP模式下综合管廊项目投资方风险特征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PPP模式下综合管廊项目投资方风险识别及评价体系研究 |
3.1 风险识别理论研究 |
3.1.1 风险识别 |
3.1.2 风险识别方法 |
3.1.3 风险识别流程 |
3.1.4 风险初步识别清单 |
3.2 风险初步识别清单的修订 |
3.3 风险最终识别清单 |
3.4 问卷调查分析及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3.4.1 研究样本基本情况 |
3.4.2 PPP模式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投资方风险因素描述性统计 |
3.4.3 调查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
3.4.4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3.5 本章小结 |
4 PPP模式下综合管廊项目投资方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
4.1 评价方法选择 |
4.1.1 模糊集理论 |
4.1.2 物元理论 |
4.1.3 模糊物元评价法的适用性分析 |
4.2 物元风险评价模型 |
4.2.1 风险评价指标的定量化处理 |
4.2.2 物元模型评价具体步骤 |
4.3 本章小结 |
5 案例研究—以沈阳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南运河段工程为例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背景 |
5.1.2 项目基本信息 |
5.2 风险分析评价 |
5.2.1 确定指标和权重的语言价值 |
5.2.2 风险评价指标的定量化处理 |
5.2.3 物元风险评价模型 |
5.3 对策和建议 |
6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基于模糊物元的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拟解决关键问题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工程造价管理 |
2.1.1 工程造价的含义 |
2.1.2 工程造价管理概述 |
2.1.3 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 |
2.2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
2.2.1 项目管理成熟度内涵 |
2.2.2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构成 |
2.2.3 典型的成熟度模型分析 |
2.3 模糊物元分析法 |
2.3.1 模糊物元分析法简介 |
2.3.2 模糊物元分析法基本概念 |
2.4 本章小结 |
3 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模型构建 |
3.1 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模型构建思路 |
3.2 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模型结构设计 |
3.2.1 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模型的范畴 |
3.2.2 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模型的维度 |
3.2.3 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内部结构 |
3.3 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等级 |
3.4 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 |
3.4.1 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4.2 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框架 |
3.4.3 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4.4 评价指标释义及评分标准 |
3.5 本章小结 |
4 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综合评价 |
4.1 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评价方法分析 |
4.1.1 常见评价方法及其局限性分析 |
4.1.2 模糊物元分析法可行性分析 |
4.2 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模糊物元评价模型的构建 |
4.2.1 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模糊物元的建立 |
4.2.2 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隶属度物元的建立 |
4.2.3 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模糊复合物元的建立 |
4.2.4 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权重物元的建立 |
4.2.5 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关联度的确定 |
4.2.6 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评定原则 |
4.3 本章小结 |
5 案例研究 |
5.1 工程概况 |
5.2 评价过程 |
5.2.1 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模糊复合物元的确定 |
5.2.2 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权重物元的确定 |
5.2.3 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关联度的确定 |
5.3 评价结果 |
5.3.1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5.3.2 评价结果分析 |
5.3.3 改进措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结论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
附录Ⅱ 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调查问卷 |
附录Ⅲ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10)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转型驱动机制及其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3.1 服务型制造研究述评 |
1.3.2 面向SOM的制造企业转型驱动机制研究述评 |
1.3.3 面向SOM的制造企业转型路径选择研究述评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全文结构安排 |
1.5.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2 论文的整体结构安排 |
1.6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研究对象及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2.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服务型制造理论 |
2.2.2 价值链理论 |
2.2.3 博弈论 |
2.2.4 可拓学理论 |
2.2.5 自组织理论 |
2.2.6 KANO理论 |
2.2.7 多属性决策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转型驱动机理分析 |
3.1 基于不同视角的服务创新驱动因素分析 |
3.1.1 基于驱动力的服务创新模型 |
3.1.2 基于―资源—能力‖服务创新模型 |
3.1.3 多主体参与的服务创新模型 |
3.2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转型驱动机理 |
3.2.1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转型驱动力模型 |
3.2.2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转型目标 |
3.2.3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转型的内部驱动因素 |
3.2.4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转型的顾客驱动因素 |
3.2.5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转型的外部驱动因素 |
3.3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转型驱动机理分析模型 |
3.4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转型的驱动机理实证研究 |
3.4.1 实证方法 |
3.4.2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调查数据分析 |
3.4.3 数据统计分析 |
3.4.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3.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核心能力系统提升机制 |
4.1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核心能力系统解构 |
4.2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核心能力系统特征分析 |
4.3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核心能力要素变权可拓识别 |
4.3.1 可拓识别方法概述 |
4.3.2 核心能力要素变权可拓识别模型构建 |
4.3.3 实例分析 |
4.4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核心能力系统自组织机制 |
4.4.1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核心能力系统自组织特征 |
4.4.2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核心能力系统自组织演化过程 |
4.4.3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核心能力系统自组织动力学模型754.4.4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核心能力系统自组织演化机制 |
4.5 基于自组织特性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核心能力系统提升策略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顾客需求及参与机制 |
5.1 农机顾客特征分析 |
5.2 基于竞争型KANO模型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顾客产品需求分析 |
5.2.1 应用粗糙集理论确定顾客需求基本重要度 |
5.2.2 考虑顾客需求自相关关系的重要度修正 |
5.2.3 基于竞争性分析KANO模型的最终重要度确定 |
5.2.4 应用实例 |
5.3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顾客服务需求分析和服务规划 |
5.3.1 基于分析型KANO模型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顾客服务需求分析 |
5.3.2 基于农机装备制造企业顾客服务需求分类的服务规划 |
5.3.3 实证研究 |
5.4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顾客参与模型构建 |
5.4.1 服务型制造模式下顾客参与的本质 |
5.4.2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顾客参与模型 |
5.5 基于演化博弈的顾客参与激励机制研究 |
5.5.1 符号定义 |
5.5.2 模型构建 |
5.5.3 均衡点稳定性分析 |
5.5.4 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 |
5.5.5 演化博弈结果与变量的作用关系 |
5.5.6 稳定策略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与供应商合作机制 |
6.1 农机装备服务型制造联盟的组织结构 |
6.2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与供应商合作关系博弈分析 |
6.2.1 农机装备制造企业与供应商的一次合作博弈分析 |
6.2.2 农机装备制造企业与供应商的多次合作博弈分析 |
6.3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与供应商合作模型研究 |
6.3.1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与供应商合作的优势 |
6.3.2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与供应商合作模型构建 |
6.4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供应商选择的多属性决策 |
6.4.1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供应商选择评价准则 |
6.4.2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供应商选择的决策模型构建 |
6.4.3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供应商选择的实证分析 |
6.5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机制设计 |
6.5.1 理性机制 |
6.5.2 协商机制 |
6.5.3 利益分配机制 |
6.5.4 三种机制的耦合作用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转型路径研究 |
7.1 不相容问题的界定及求解方法 |
7.1.1 不相容问题的界定 |
7.1.2 不相容问题求解方法——可拓策略生成方法 |
7.2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转型路径生成 |
7.2.1 建立核问题模型 |
7.2.2 相关性分析 |
7.2.3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转型路径的可拓策略生成 |
7.2.4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转型路径分析 |
7.3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转型路径选择 |
7.3.1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转型绩效指标 |
7.3.2 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转型路径可拓评价模型构建 |
7.3.3 实证研究 |
7.4 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企业转型的发展策略 |
7.4.1 政府层面 |
7.4.2 企业层面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调查问卷一 |
调查问卷二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模糊物元识别(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FMEA的建筑企业知识共享能力评价研究[D]. 张军丹.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2]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时空演变研究 ——基于熵值模糊物元模型和核密度估计[D]. 李华清. 南昌大学, 2020(01)
- [3]基于模糊物元分析的大连市物流能力评价研究[D]. 于秋萌.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4]盖世公司冷链物流风险管理研究[D]. 孙静远. 济南大学, 2019(01)
- [5]越南SP-SSA国际码头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模式研究[D]. 黄昊.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2)
- [6]基于保兑仓模式的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研究[D]. 李鹤. 燕山大学, 2019(03)
- [7]面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的多元过程能力分析研究[D]. 徐远平.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9)
- [8]PPP模式下沈阳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投资方风险评价研究[D]. 马雪妍.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9]基于模糊物元的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D]. 赵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6)
- [10]面向SOM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转型驱动机制及其路径研究[D]. 吕锋. 吉林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