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直径脑窥镜行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的效果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桂成佳[1](2020)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和小骨窗显微手术治高血压脑出血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分析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和小骨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效果比较分析,为后期临床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选择合适的微创手术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断并且采取神经内窥镜微创手术及小骨窗治疗术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6例,按照手术方式将上述患者分成神经内镜组(63例)、小骨窗组(63例),同时选择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60例,作为相关研究指标的对照组,在各自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后,进行相关项目分析:各组患者一般社会学资料分析(平均年龄、性别比例、基础性疾病、病程时间等);各组患者术前术后临床效果分析(脑积水发生率、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血肿清除率)等指标;各组患者炎性指标分析(CRP、PCT、IL-6、IL-8及TNF-α)等分析;各组患者术前、术后NDS评分、GCS评分及Graeb评分统计分析;各组患者治疗效果(优、良、中、差)比较分析;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脑出血、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电解质紊乱)等比例统计分析;各组患者ADL预后分级统计分析;各组患者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分析。实验过程中所有患者均签署伦理委员会批准及相关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一般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平均年龄、病情分级、出血量、血肿位置等项目中,统计学数据P值为0.554,0.450,0.178,0.102,0.090,均大于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近期疗效分析:血肿清除率和血肿复发:两组患者在血肿完全清除、血肿大部分清除、血肿复发以及患者死亡率等项目分析中,统计学数据P值为0.024,0.045,0.038及0.049,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脑积水发生率及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两组患者在脑积水发生率及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分析中,统计学数据P值为0.038,0.046,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项目分析中,统计学数据P值为0.039,0.029,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偏瘫恢复时间及感染情况:两组患者在偏瘫恢复时间及感染情况等项目分析中,统计学数据P值为0.049,0.038,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及患者死亡率: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及患者死亡率等项目的分析过程中,统计学数据P值为0.013,0.025,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炎性因子分析:CRP、IL-6、IL-8及TNF-α:在手术开始前两组患者数据相当,各组数据之间比较,P均大于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手术后神经内镜组数据下降幅度要明显大于小骨窗组,各组数据之间比较,P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DS、GOS及Graeb评分:两组患者术前NDS评分比较,P值为0.102,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NDS评分比较,P值为0.0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GOS评分比较,P值为0.133,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NDS评分比较,P值为0.0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Graeb评分比较,P值为0.098,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NDS评分比较,P值为0.0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远期疗效:治疗效果:两组患者在术后治疗效果统计分析中,神经内镜组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小骨窗组,在优、良、中、差等项目分析中,统计学数据P值为0.023,0.034,0.045,0.039,0.026,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神经内镜治疗组在患者再次脑出血颅内感染、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要明显的低于小骨窗组,其中脑出血、颅内感染以及发生率等方面,P值为0.035,0.030及0.047,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DL预后分级:神经内镜组术后患者生活能力明显提高,多数患者处于I~II级,小骨窗组效果较差,多数分布在II~III级。在I级的统计分析中,P值为0.0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预后因素分析:近期死亡Logistic多因素分析:GOS评分、血肿量、脑室积血量、手术时机、手术方式项目分析中,统计学P值为0.034,0.028,0.037,0.034,0.049,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恢复良好Logistic多因素分析:在脑室积血量、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项目的分析中,统计学数据P值为0.030,0.024,0.027,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远期预后Logistic多因素分析:在患者年龄、血肿量、脑室积血量、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等项目分析中,统计学数据P值为0.045,0.034,0.032,0.021及0.029,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神经内镜组及小骨窗开颅组在手术进行前具备较为统一的一般社会学资料,在其性别比例、平均年龄、病情分级、出血量及血肿位置等项目两组数据差别性较小,给予后期术后研究一定的基础性,为下文研究做好铺垫。(2)神经内镜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近期疗效要明显的好于小骨窗开颅术,患者具备较高的血肿清除率、较低的血肿复发率、脑积水发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偏瘫恢复时间、死亡率等,证实神经内镜微创术在治疗脑出血患者方面具有更加安全可靠的疗效,值得在临床继续大面积推广。(3)神经内镜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炎性效果要明显的低于小骨窗开颅术,患者在术后具有较低浓度表达的CRP、PCT、白细胞介素(IL-6、IL-8)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同时可以降低脑出血患者的神经缺损状态,加速患者的神经恢复状态,给予临床一定启发。(4)神经内镜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相对于小骨窗术,患者可以具有更好的远期预后,充分降低近期的死亡率,其中脑血肿、脑室积血量、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等均是导致患者远期预后不良或者更好的关键因素,充分证实神经内镜微创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为理想的方式,给予临床一定启发。
蔡国锋[2](2017)在《交叉电项针促进脑出血后气切插管患者咳嗽反射重塑的临床观察及豚鼠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创立脑出血后气切患者治疗新针法—"交叉电项针",评价"交叉电项针"对脑出血后气切插管患者咳嗽反射重塑、吞咽功能恢复的疗效;通过豚鼠颅骨不同穿刺深度,不同自体血量注入,建立基底节脑出血后咳嗽反射障碍豚鼠模型。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法,观察交叉电项针治疗脑出血后气管切开插管并留置胃管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交叉电项针组、电针组、针刺组,每组20例。三组均给予相同穴位的头针、体针及西医抗炎、化痰、营养神经等基础治疗。交叉电项针组采用"项部交叉电针"配合基础治疗,交叉方式即对侧风池穴连接负极,同侧的翳风穴连接正极;电针组为同侧风池穴连接负极,同侧翳风穴连接正极;针刺组仅给予相同穴位针刺不接电针。三组均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2次,周六、周日每日1次,疗程4周。在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评价标准吞咽功能量表SSA、GFC咳嗽反射评分、格拉斯哥意识障碍评分GCS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SS评分,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2.根据豚鼠基底节不同解剖深度,确定颅骨穿刺深度,将体重300±15g雄性纯白SPF级豚鼠10只,采用戊巴比妥钠(40mg/kg)腹腔麻醉,断头猝死,沿矢状缝将颅骨切开,大脑分成左右两半,以左侧大脑半球穿刺造模为例,分别测量穿刺深度3mm;4mm;5mm;6mm;7mm和8mm,9mm。观察不同穿刺深度穿刺针尖与基底节的位置关系。3.在明确穿刺进针深度基础上,进行注血量研究。根据注射自体股动脉血量的不同,将体重300 ± 15g雄性纯白SPF级豚鼠70只,随机分成7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20 μL组;30 μL组;40 μL组;50μL组;60μL组和70μL组。将未肝素化的自体股动脉血以20μL/min速度推进基底节区,留针10min,缓慢出针。4.采用"辣椒素引咳法"观察基底节脑出血豚鼠咳嗽次数,于造模后第2天开始检测,计数10min内咳嗽次数,连续检测7天,每天一次,并于造模后第14d、21d、28d分别检测一次,观察咳嗽次数变化。结果:1."交叉电项针"对吞咽功能的影响,选用标准吞咽功能量表(SSA量表)治疗前三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1)治疗后第一步评价三组评分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叉电项针组,有13例进入第二步评价,电针组有10例进入第二步评价,针刺组有7例进入第二步评价。三组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第二步评价,交叉电项针组有7例进入第三步评价;电针组有3例进入第三步评价。针刺组有2例进入第三步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第三步评价,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交叉电项针"对咳嗽反射的影响,选用GFC咳嗽反射评分(GFC评分)(1)治疗前三组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GFC评分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与疗前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疗效,交叉电项针组愈显率90%;电针组愈显率50%;针刺组愈显率40%。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交叉电项针"对意识障碍的影响,选用格拉斯哥意识障碍评分(GCS评分)(1)治疗前三组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GCS评分均有升高,交叉电项针组与电针组和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电针组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交叉电项针"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选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SS评分)(1)治疗前三组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疗后NISS评分均有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与疗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基底节脑出血并咳嗽反射障碍豚鼠模型的建立进针深度5mm-6mm恰好在基底节区,符合造模要求,选取平均值5.5mm;基底节区注射血量20-40 μL组平均咳嗽次数/10min,大于平均咳嗽次数50%;60 μL和70μL组平均咳嗽次数/10min,小于平均咳嗽次数50%,但2周死亡率100%。50μL组既满足平均咳嗽次数/10min,小于平均咳嗽次数50%,同时保证4周死亡率20%。50μ L组7d与28d咳嗽次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创立了有效治疗脑出血后气切患者的新针法—"交叉电项针",即同侧翳风穴连接正极,对侧风池穴连接负极;2.交叉电项针能有效促进脑出血后气管切开插管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3.交叉电项针能有效促进脑出血后气管切开插管患者咳嗽反射的重塑;4.交叉电项针能有效改善脑出血后气管切开插管患者的意识水平;5.交叉电项针能有效改善脑出血后气管切开插管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6.成功建立了基底节脑出血咳嗽反射障碍豚鼠模型,参数:穿刺进针深度为5.5mm,注血量为50μL,为进一步研究针刺疗效奠定了动物模型基础。
夏俊[3](2013)在《两种微创术后脑出血患者S100B和MMP-9的变化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S100B、MMP9在两种不同脑出血微创术后血清和脑脊液中的含量是否有不同变化,探讨其在手术干预下的临床意义,并研究两种微创术对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改变及预后影响。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共收治52名基底节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微骨窗手术组(n=25)和钻孔引流手术组(n=24),其中3名患者因术后再次手术被排除在此次对比研究之外。分别于入院时和术后第1、3、7、14天采集两组患者的血液和脑脊液样本,并收集健康人的血液样本20个和脑脊液样本12个作为正常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S100B和MMP-9的含量。在采集体液标本的同时测量和分析患者血肿量、脑水肿体积、颅内压值,并记录两手术组的平均术中时间、平均住院天数以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术后第14天的NIHSS评分和术后30天的MRS(MRS30d)评分作为近期疗效的评价指标;以术后3个月的Barthel指数(BI)作为远期疗效的评价指标。结果:1.两组脑出血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的S100B、MMP-9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在术后第3天达高峰。术后微骨窗组血清中两者的含量均高于钻孔引流组,而脑脊液中的含量却低于钻孔引流组。2.在不计分手术组的情况下,将两组患者一起分析:(1)脑水肿体积、NIHSS与相同时间点血清中S100B浓度呈正相关,也与MMP-9呈正相关,而与脑脊液中两种生物标记物浓度无明显相关性。(2)术后第3天血清中S100B、MMP-9的浓度与MRS30d相关系数最大(r=0.791,p=0.000;r=0.778, p=0.000),S100B和MMP-9分别以1.41μg/l、18.12μg/l为临界值,对MRS30d行Logistic回归分析,两种生物标记物的OR分别是16.29(95%可信区间2.17-122.5,p=0.007)、15.83(95%可信区间1.31—191.6,p=0.03)。3.在术后第1天,两组的血肿清除率有明显差别(87.3%、48.8%,p=0.000),而术后第14天时,却无明显差别(98.2%、98.1%,p=0.308)。微骨窗组在术后第1天的颅内压低于钻孔组,从术后第3天起脑水肿明显加重,颅内压在第3、7天均高于钻孔组;从治疗的时间轴上观察,K组的颅内压波动较大,并且在术后第3天,微骨窗组内个体颅内压波动大(方差不齐,F=6.946,p=0.012)。4.微骨窗组相比钻孔引流组,其术中时间明显延长(4.1±0.67h、1.54±0.32h,p=0.000),住院天数也明显增加(34.7±16.6d、20.8±8.9d,p=0.001),术后气管切开的患者也明显增多(χ2=4.871,p=0.027)。5.钻孔引流组的MRS30d优于微骨窗组(3.55±0.94、4.23±1.07,p=0.036),而两组的BI无明显差异(73.35±6.54、75.25±6.97,p=0.356)。结论:1.S100B和MMP-9在脑出血微创术后,升高的血清浓度和脑水肿程度呈正相关,可能反映神经炎症的进程。2.S100B和MMP-9可早期预测脑出血微创术后脑损伤程度、术后近期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尤其在脑水肿高峰期的血清浓度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3.微骨窗手术和钻孔引流术都是治疗脑出血的有效微创手术,两者都能达到清除血肿目的。微骨窗手术适合发病后短时间内血肿增加较快的患者;而钻孔引流术适合血肿大小稳定的患者。钻孔引流术的近期疗效优于微骨窗手术,但两者的远期疗效及术后患者的死亡率无明显差别。
肖建国[4](2011)在《影响锥颅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过程与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初步探讨微创锥颅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术后过程及手术疗效(出院时),分析影响手术疗效的有关因素,合理干预相关因素,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收集61例采取微创锥颅外引流术治疗的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出血部位、血肿破入脑室情况、血肿量、术前平均动脉压(MAP)、术前GCS评分、发病至手术时间(T)、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出院时的GOS评分等11个因素。根据“围手术期”及术后早期是否存在可能影响术后过程与预后的高风险因素或出现较严重并发症,将其分成两组:第一组病人(27例)为常规方式治疗者,第二组病人(34例)由于术后合并症或继发症须采用非常规方式治疗者。统计学分析两组各因素之间是否有差异,并通过两组中幸存者的住院时间和出院时的GOS值的比较,分别对影响术后过程与手术疗效的因素进行讨论。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术前GCS值、出血部位、血肿是否破入脑室、发病至手术时间、幸存者的住院时间及出院时的GOS值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性别、血肿量、术前MAP值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锥颅外引流术是一种较好的微创方法,其方便易行,疗效确切。年龄、术前GCS值、出血部位、发病至手术时间、血肿是否破入脑室、术后并发症等能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过程及手术疗效。根据患者病情及CT表现选择手术时机与方式、术后精心管理、及早发现与处理颅内外各种并发症是提高手术疗效及其安全性的关键。
陈有林[5](2011)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Neuritin基因在胶质瘤中的表达与意义》文中指出目的:研究颅内胶质瘤的特异性肿瘤标记物,寻找到一种或两种特异性表达于肿瘤细胞特定结构,对肿瘤分子学诊断或治疗具有特殊意义的肿瘤标记物。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s)和Neuritin基因和颅内胶质瘤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分别测定在80例颅内胶质瘤(包括Ⅰ、Ⅱ、Ⅲ、Ⅳ级胶质瘤各20例)中BDNF和Neuritin基因的表达,并以20例高血压脑组织作为空白对照,20例瘤周边缘脑组织作为对照。结果:(1)BDNF在高血压脑组织及瘤周边缘脑组织中表达率很小,在Ⅲ级胶质瘤的表达最高,在Ⅰ、Ⅱ、Ⅲ级胶质瘤中,随着胶质瘤的病理级别的升高其表达阳性率也逐渐升高,表达强度和胶质瘤的病理级别呈正相关,但在Ⅳ级胶质瘤中,其表达强度突然降低,甚至低于Ⅰ级胶质瘤。BDNF在瘤周组织和Ⅰ、Ⅱ、Ⅲ、Ⅳ级胶质瘤的阳性表达分别为9.11±1.11、24.76±0.45、49.67±2.22、84.34±0.89、18.78±1.65,各组间有显着差异(P<0.01)。在胶质瘤细胞中,BDNF在Ⅰ、Ⅱ、Ⅲ、Ⅳ级的阳性率分别为25%、50%、85%、20%,各组间有显着差异(X2=35.13,P<0.01)。其中,Ⅲ级胶质瘤的BDNF的表达最高,Ⅲ级胶质瘤高于Ⅰ、Ⅱ级,Ⅱ级高于Ⅰ级,(r=0.6806,P<0.001),表达强度随胶质瘤病理级别增加而增加。但在Ⅳ级胶质瘤中表达突然降低,介于瘤周组织和Ⅰ级胶质瘤之间。BDNF表达分别与患者年龄(X2=1.15,P>0.05)、性别(X2=0.35,P>0.05)、肿瘤大小(X2=0.230,P>0.05)、部位无关(X2=0.45,P>0.05)。患者肿瘤的临床影响因素与BDNF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2)Neuritin基因少量表达于瘤周边缘脑组织中,在Ⅰ、Ⅱ、Ⅲ级胶质瘤中表达率随胶质瘤的病理级别增高而增高,但在Ⅳ级胶质瘤中表达突然降低,Neuritin基因在瘤周组织和Ⅰ、Ⅱ、Ⅲ、Ⅳ级胶质瘤的阳性表达分别为14.66±0.01、19.32±0.11、40.99±0.98、87.45±0.83、16.99±3.43,各组间有显着差异(P<0.01)。其中,Ⅲ级胶质瘤的Neuritin基因表达最高,Ⅲ级胶质瘤高于Ⅰ、Ⅱ级,Ⅱ级高于Ⅰ级,(r=0.6977,P<0.001),表达强度随胶质瘤病理级别增加而增加。但在Ⅳ级肿瘤中表达突然降低,低于Ⅰ级胶质瘤中的阳性率。Neuritin表达分别与患者年龄(X2=0.03,P>0.05)、性别(X2=1.91,P>0.05)、肿瘤大小(X2=2.34,P>0.05)、部位(X2=0.28,P>0.05)等无关。Neuritin基因分别以20%,42%,90%,17%的阳性率表达于Ⅰ、Ⅱ、Ⅲ、Ⅳ级脑胶质瘤中。可以发现它们明显的差异性,差异性在各组间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X2=23.249,P<0.01)。(3)BDNF和Neuritin不同程度表达。BDNF在Ⅰ、Ⅱ、Ⅲ级胶质瘤中表达显着,明显高于瘤周脑组织和Ⅳ级胶质瘤,提示BDNF在肿瘤细胞中的含量变化与早期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BDNF的表达强度和早期胶质瘤的病理分级成正相关,说明BDNF在早期胶质瘤中表达的越多,表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越高,但是到了一定的恶性程度后其表达减少。因此BDNF可以作为判断胶质瘤生物学行为、预测病人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BDNF的表达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等临床因素不相关,提示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等临床因素不影响BDNF的表达。Neuritin基因在Ⅰ、Ⅱ、Ⅲ级胶质瘤中表达显着,明显高于瘤周组织,提示Neuritin基因在肿瘤细胞中的含量变化与早期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Neuritin基因的表达强度和早期胶质瘤的病理分级成正相关,说明Neuritin基因在早期胶质瘤中表达的越多,表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越高。但在Ⅳ级胶质瘤中减少,表明此时肿瘤的生长不再依赖于神经营养因子。因此,Neuritin基因也可以作为判断胶质瘤生物学行为、预测病人预后的重要指标。Neuritin基因的表达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不相关,提示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不影响Neuritin基因的表达。两者在早期胶质瘤中表达呈正相关,提示胶质瘤中BDNF和Neuritin基因的表达可能存在调控机制,BDNF可以通过促进Neuritin基因在胶质瘤中的高表达使肿瘤恶性增殖,但胶质瘤到了ⅠⅤ级时两者表达均降低,可能表明此时胶质瘤生长方式已失控,不再依赖细胞因子。因此进一步研究BDNF、Neuritin基因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调控机制,可以为胶质瘤的治疗开辟新方法,提供新的靶点。
闫海光[6](2011)在《补阳还五汤加减对脑出血术后残余血肿吸收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对脑出血术后残余血肿吸收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材料:补阳还五汤:黄芪生[60g];当归尾[6g];赤芍[5g];地龙去土[3g] ;川芎[3g];红花[3g];桃仁[3g]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脑出血穿刺引流术后残余血肿约10毫升,存在气虚血瘀之症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降颅压、促进脑代谢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于术后3-5天口服或鼻饲补阳还五汤,并根据辨证施治原则给予加减。术后每隔一星期做一次头部CT检查,测算平均血肿吸收量,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治疗用药对残余血肿吸收的影响。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血肿吸收速度存在显着差异。在各观察时间点上治疗组平均血肿吸收量均大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显着差异(P<0.05)。全部患者术后均无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补阳还五汤对脑出血术后残余血肿的吸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远期的生活质量。
雷阳[7](2010)在《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现状及疗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人类三大致死疾病之一。脑出血是脑血管病中病死率最高的疾病,而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自从上世纪从开始,人们努力探索外科手段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血肿碎吸术。本文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发表的高质量的文献对于比较血肿碎吸术与传统内科保守治疗对于患者的影响进行综合定量分析,同时对国内该手术的现状做一叙述,为临床神经科医师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已公开发表的有关比较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与传统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比较的临床研究,按分析的要求对检索到的原始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估,对符合条件的所有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计算血肿碎吸术组与保守治疗组的优势比,从而评价血肿碎吸术组相对于保守治疗组的疗效。并且统计非随机病例对照研究以及病例观察研究,对于该手术在国内现状做一描述。结果:共对7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OR合并=0.47,其95%CI为(0.33,0.69)。并统计非随机病例对照研究以及病例观察研究。结论:从Meta分析结果来看,相对于内科保守治疗可以认为血肿碎吸术可以降低高血压脑出血的死亡率。对于非随机病例对照研究以及病例观察研究的分析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该手术可以降低死亡率。血肿碎吸术在中国广泛开展,但是手术细节上各有些不同,手术指针并没有严格统一,手术优势与不足并存。对于该手术而言,缺乏多中心的、大样本的研究及其对这些方法的系统评价。多数是非随机病例对照研究以及病例观察研究。
韦立煌,邓元央[8](2009)在《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现状》文中提出
刘桂彪[9](2009)在《超早期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超早期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对66例高血压脑出血分成超早期组(34例)和早期组(32例)施行立体定向脑内血肿排空术,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超早期组术后死亡4例;获随访28例按ADL分级评定I级(良好)5例,占约17.86%,II级(中残)18例,占约64.29%,I、II级(良好-中残)23例,占约82.15%;III、IV级(重残)4例,占约14.28%,植物生存1例,占约3.57%。早期组术后死亡3例;获随访27例按ADL分级评定I级(良好)3例,占约11.11%, II级(中残)12例,占约44.44%,I、II级(良好-中残)15例,占约55.55%; III、IV级(重残)11例,占约40.74%,植物生存1例,占约3.70%。对两组患者良好-中残率及重残率进行比较,组间统计学有显着性(P〈0.05〉,超早期组疗效优于早期组。结论:超早期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如条件许可,应尽早实施立体定向手术清除血肿,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损害,降低患者的致残率。
张亚莉[10](2009)在《侧脑室后角神经内窥镜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侧脑室后角作为研究对象,模拟神经内窥镜手术入路,旨在设计一条安全、理想的穿刺路径,为神经内窥镜手术减少并发症、扩展适应症提供解剖学依据。【材料和方法】1.实验对象:分别对由昆明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的10%甲醛常规固定的成人颅脑标本15例(30侧)进行分层解剖观测,男女不限,左右侧随机。2.实验方法:在尸头上模拟神经内窥镜手术,定位穿刺。剥离头皮,暴露颅骨,以大脑中线旁开3cm,枕外隆突上分别3cm、4cm、5cm、6cm、7cm、8cm为模拟穿刺点,依次命名为Z1、Z2、Z3、Z4、Z5和Z6点。在颅骨上钻孔以显露硬脑膜,并将标记针刺入。沿枕外隆突、外耳门和眉弓连线将颅骨锯开,去除颅盖骨,于小脑幕裂孔处切断中脑,取出大脑半球,沿正中面分为两半,切除部分丘脑,显露侧脑室后角。在不同的定位点分别进行侧脑室三角区、中央部以及下角的模拟穿刺。将穿刺点至三角区的穿刺径线命名为A线,穿刺点至中央部的穿刺径线命名为B线,穿刺点至下角的穿刺径线命名为C线。3.解剖参数的测量:从不同的穿刺点出发,观测各穿刺经线与硬脑膜血管、大脑浅静脉、顶枕沟动脉、距状沟动脉、角回、视辐射的关系,并比较各个径线穿经的大脑实质的厚度,各径线所成角度以及穿刺针前端所能到达的位置。采用SPSS11.5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两组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穿刺点与硬脑膜血管的关系:所有穿刺点在硬脑膜上都未邻近大血管。2.剥离硬脑膜后观察穿刺点与大脑浅静脉的关系:Z5点位于大脑上吻合静脉后方(4.54±0.84)mm,Z6点位于大脑上吻合静脉后方(5.98±1.89)mm,其余各点与大脑浅静脉无毗邻关系。3.穿刺点在大脑表面的定位与角回的关系:Z1和Z2点距角回较远,而Z3~Z6点与角回相距较近(P<0.05),尤其是Z3点距角回最近:(8.44±5.29)mm。4.顶枕沟动脉和距状沟动脉是大脑后动脉的两终末支,分别深入脑沟底部走行,其最深处与正中矢状面的距离为:顶枕沟动脉:(18.00±2.01)mm,距状沟动脉:(24.02±3.16)mm,经各点进行侧脑室后角穿刺时,均与该两条动脉邻近。5.Z1、Z2和Z3穿刺点在进入侧脑室三角区的同时都相应的与视辐射形成交角,大多交在其上部或中部,而Z4、Z5和Z6点都不与视辐射相交。6.以穿刺点至三角区的穿刺径线,即A线为基线,当穿刺针从三角区转移至中央部或下角时,必定与A线成一定的夹角,经Z5和Z6点的穿刺,AB线所成夹角较大(P<0.05),而经Z1和Z2点的穿刺,以AC线所成的夹角则较大(P<0.05)。7.从各个穿刺点出发,穿刺针所经过的层次依次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颅骨外膜、颅骨、脑膜(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和脑实质。我们测量了从皮肤至颅骨的厚度是(22.24±1.81)mm。当通过脑实质到达侧脑室时,不同的穿刺经线,不同的穿刺点,该段的厚度并不相同,经Z1到Z6点穿刺分别至三角区、中央部、下角的脑实质厚度,即A、B、C三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线比较B>C>A。8.通过观察侧脑室后角与穿刺点的位置关系,Z4、Z5和Z6点更易到达侧脑室的前角,而Z2、Z3和Z4点则利于进入侧脑室的下角。【结论】1.神经内窥镜下侧脑室后角手术入路最适宜处理侧脑室三角区的病变。2.侧脑室后角神经内窥镜手术入路的体表定位是:大脑中线旁3cm、枕外隆突上方6~7cm。穿刺方向指向同侧眉弓中点,穿经的脑实质深度在(45.10±6.60)mm之间,该路径并发神经、血管损伤的风险较小,不但可直接进入侧脑室的三角区,同时也可以处理侧脑室中央部和侧脑室下角的病变,利于临床上在手术过程中进行另外两个部位的探查。【目的】将光学测量法应用到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治疗的生物力学研究中,并分析内固定物断钉的原因和位点,为钢板内固定术的优化方案提供力学依据。【材料和方法】1.实验对象:选用昆明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提供的10%甲醛常规固定的成人离体股骨标本6根,男女不限,左右侧随机。2.实验模型的建立及分组:将标本解剖后剔除所有软组织,分别测量股骨干的全长,定出中点位置后以线锯垂直于骨干长轴横行截断,制造股骨干中段骨折模型。模拟各种受力情况的差异性,设计实验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分别设计成10种状态:a.模拟骨折愈合后的受力状态(未锯断);b.骨折后加压钢板坚强内固定组(锯断后);c.在b组的基础上近端去一枚螺丝钉;d.在c组的基础上远端去一枚螺丝钉;e.在d组的基础上近端去一枚螺丝钉;f.在e组的基础上远端去一枚螺丝钉:g.在f组的基础上近端去一枚螺丝钉;h.在g组的基础上远端去一枚螺丝钉;i.在h组的基础上近端去一枚螺丝钉;j.在i组的基础上远端去一枚螺丝钉。将各组实验模型固定在力学测试仪上,股骨头夹在上端,股骨髁夹在下端。安装好载荷,首先进行预载荷50N,以消除骨的松弛、蠕变等时间效应影响,再轴向加载0~500N,加载速度为10N/s,计算机自动记录应变情况,再利用数字散斑法计算出螺丝钉在受力状态下的位移和平均应变,并加以比较。采用SPSS11.5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两组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0枚螺丝钉在a、b两种状态所产生的位移和平均应变表现出显着性差异(P<0.05),b状态尤为显着(P<0.05)。(2)在b状态下,10枚螺丝钉在加载力的作用下均发生微小位移和平均应变,且随加载力的增大而增大。其中,位于骨折线两端的两枚螺丝钉,即第5、6枚螺丝钉的位移变化较其他螺丝钉显着(P<0.01),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螺丝钉1与10、2与9、3与8、4与7、5与6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第5、6枚螺丝钉在c至j状态下所发生的位移和应变在加载力的作用下随着状态的改变逐渐增大(P<0.01),其中,g至j状态较其他状态显着(P<0.01)。【结论】1.采用钢板进行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治疗时,应选择6孔以上的钢板,以减少由于钢板的强度损失所引发的螺丝钉断裂。其中,骨折线两端的2枚螺丝钉是承受较多应力的部位,易于发生断裂,所有螺丝钉的固定应尽量在一条直线上,成对称分布的螺丝钉应保证穿钉方向的一致性,以避免钉与钉之间产生扭力,引发负荷不平衡而导致断裂。另外,病人术后的功能锻炼要在骨痂形成后进行。2.数字散斑相关方法是一种有效的物体表面变形场全场测量的光力学测量技术,它通过图像采集、图像数字化、处理物体在不同变形状态或者不同变形时刻的两幅图像从而得到面内位移分量和面内位移梯度。将此方法应用到生物医学实验研究中,能更精确的指导实验结果,从而推动医学研究的发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研究手段。
二、不同直径脑窥镜行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的效果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直径脑窥镜行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的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和小骨窗显微手术治高血压脑出血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1.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现状 |
2.高血压脑出血病理性改变 |
3.高血压脑出血常用手术方式 |
4.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时机选择 |
5.高血压脑出血适应症综合分析 |
6.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内容 |
1.3 手术过程 |
1.4 疗效指标评定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临床病理资料分析 |
2.2 近期疗效分析 |
2.3 炎性因子 |
2.4 NDS、GOS及 Graeb评分 |
2.5 远期疗效 |
2.6 预后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高血压脑出血主要特征 |
3.2 微创手术与高血压脑出血 |
3.3 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 |
论文创新点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神经内窥镜微创手术及小骨窗治疗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交叉电项针促进脑出血后气切插管患者咳嗽反射重塑的临床观察及豚鼠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脑出血治疗的研究进展 |
1.1 祖国医学对出血性中风的解读 |
1.2 现代医学对脑出血的解读 |
2 咳嗽反射的研究进展 |
2.1 咳嗽反射的周围神经机制 |
2.2 咳嗽刺激物和咳嗽受体 |
2.2.1 机械刺激 |
2.2.2 辣椒素 |
2.2.3 缓激肽 |
2.2.4 柠檬酸 |
2.2.5 前列腺素E2 |
2.3 电刺激对延髓区域咳嗽反射的研究 |
3 电针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 |
3.1 电针的起源与发展 |
3.2 电针的种类 |
3.3 电针疗法的作用机制 |
3.4 电针的临床效应及其作用参数 |
3.5 电针的应用 |
3.6 电针仪存在的问题 |
3.7 电针仪运用的展望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脱落标准 |
4 剔除标准及处理 |
4.1 剔除标准 |
4.2 剔除病例的处理 |
5 治疗方法 |
5.1 交叉电项针组 |
5.2 电针组 |
5.3 针刺组 |
6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
7 不良反应 |
8 统计方法 |
9 结果 |
10 结论 |
第三部分 动物模型建立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基底节与穿刺进针深度的关系 |
2.3 自体血注血量 |
2.4 脑出血咳嗽反射障碍豚鼠模型成功标准 |
3 实验结果 |
3.1 穿刺深度与基底节的关系 |
3.2 咳嗽反射障碍模型与注血量关系 |
3.3 注血量与行为学观察 |
4 结论 |
讨论 |
1 交叉电项针选穴依据 |
2 交叉电项针的创立 |
3 基底节脑出血咳嗽反射障碍豚鼠模型建立 |
4 临床疗效讨论 |
4.1 交叉电项针可明显提高吞咽障碍的脑出血患者的吞咽功能 |
4.2 交叉电项针能够改善脑出血患者意识状态 |
4.3 GFC气管切开插管咳嗽反射比较 |
4.4 关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SS评分 |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图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3)两种微创术后脑出血患者S100B和MMP-9的变化及其与疗效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目录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治疗方法 |
1.3 数据采集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病例特点 |
2.2 血清及脑脊液中S100B、MMP-9的动态变化 |
2.3 两手术组影像学资料、颅内压、NIHSS的对比 |
2.4 S100B、MMP-9与颅内压、血肿量、脑水肿、NIHSS的关系 |
2.5 S100B、MMP-9与近期疗效的关系 |
2.6 两种微创手术的疗效对比 |
3 讨论 |
3.1 生物标记物的临床意义 |
3.2 不同微创手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致谢 |
(4)影响锥颅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过程与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对照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方法 |
2.3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五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锥颅术治疗的HICH 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图解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Neuritin基因在胶质瘤中的表达与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neuritin基因在胶质瘤中的表达与意义 |
1.1 中文摘要 |
1.2 英文摘要 |
1.3 前言 |
1.4 材料与方法 |
1.5 结果 |
1.6 讨论 |
1.7 结论 |
1.8 参考文献 |
1.9 英汉对照 |
2 致谢 |
3 综述(胶质瘤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6)补阳还五汤加减对脑出血术后残余血肿吸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补阳还五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研究 |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进展及现状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分析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现状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 |
(9)超早期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部分 自发性脑内血肿的立体定向排空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侧脑室后角神经内窥镜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一)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论文二)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不同直径脑窥镜行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的效果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和小骨窗显微手术治高血压脑出血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D]. 桂成佳.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2]交叉电项针促进脑出血后气切插管患者咳嗽反射重塑的临床观察及豚鼠模型研究[D]. 蔡国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7)
- [3]两种微创术后脑出血患者S100B和MMP-9的变化及其与疗效的关系[D]. 夏俊. 中南大学, 2013(05)
- [4]影响锥颅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过程与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D]. 肖建国. 汕头大学, 2011(01)
- [5]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Neuritin基因在胶质瘤中的表达与意义[D]. 陈有林. 泸州医学院, 2011(09)
- [6]补阳还五汤加减对脑出血术后残余血肿吸收的影响[D]. 闫海光.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1(01)
- [7]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现状及疗效评价[D]. 雷阳. 重庆医科大学, 2010(05)
- [8]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现状[J]. 韦立煌,邓元央. 右江医学, 2009(05)
- [9]超早期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D]. 刘桂彪. 广西医科大学, 2009(10)
- [10]侧脑室后角神经内窥镜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D]. 张亚莉. 昆明医学院,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