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五"重大科技专项"新城疫禽流感病毒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论文文献综述)
倪倩[1](2020)在《H9N2禽流感病毒NA遗传进化及单克隆抗体生物学功能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剖析2014年~2018年全球H9N2基因进化特征,及时了解全球H9N2基因变异及流行趋势,为禽流感防控提供详实可靠的信息依据;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H9N2单克隆抗体,初步探索其特异性、交叉结合性及中和活性,为H9N2禽流感病毒导向治疗及快速检测提供新方向。研究方法:1.基因进化分析:检索GISAID和NCBI流感病毒数据库下载2014年~2018年H9N2病毒NA基因序列;应用BEAST软件构建进化树,分析基因进化速率、共同祖先及主要流行分支;通过构建Asymmetric模型计算NA基因在不同区域间的迁移速率、贝叶斯因子、后验概率及马尔可夫跳跃计数,展现基因动态迁移路径;采用MEGA软件分析序列同源性、抗原位点、唾液酸结合位点和酶活性位点变化;通过Data monkey在线软件构建SLAC和FEL模型进行基因选择压力分析,预测H9N2病毒流行趋势。2.抗体制备及探索:采用纯化的H9N2全病毒免疫小鼠,经4次免疫后取效价较高的小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利用亚克隆技术筛选针对HA/NA的单克隆抗体;通过间接ELISA分析抗体交叉结合性及特异性;采用细胞实验对抗体中和活性进行初步探索。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获得432条全球2014年~2018年H9N2病毒NA序列,基因进化速率为4.12×10-3次/位点/年(95%HPD:3.73×10-3~4.52×10-3),t MRCA为1983年(95%HPD:1980~1987);核苷酸同源性为74.68%~99.93%,氨基酸同源性为79.56%~99.93%;其中东亚国家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最低(核苷酸77.73%~99.93%、氨基酸79.16%~99.93%)。2.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全球2014年~2018年H9N2禽流感病毒NA基因可分为北美谱系和欧亚谱系,欧亚谱系又可分为Korea-like分支、G1分支、G9分支和Y280分支,其中以G1和Y280为主要流行分支;在国家分布中,中国、日本、俄罗斯和越南分离的NA基因散在分布于各分支,且存在不同程度的突变。3.动态迁移分析显示,NA基因在全球传播进程中存在两条决定性迁移路线,分别为中国至东亚以及中国至东南亚(BF≥1000);其次,中国至南亚和东南亚至东亚的迁移路线发挥了重要作用(100≤BF<1000)。整体而言,NA基因频繁从中国迁移到其他区域,鲜有出现NA基因从欧洲和美洲向其他国家迁移扩散的迹象。4.基因分子特征显示,全球NA茎部38~39和63~65位点缺失分别为0.46%(2/432)和56.25%(243/432),其中中国(229/243)比其他国家更易发生63~65位点缺失;抗原位点中,153、328、331、346位点处氨基酸最为活跃,其中以中国抗原位点变异最为显着,其次为非洲和欧洲国家;唾液酸结合位点中,367~369、399~401和432~433位点较为活跃,其中以中国唾液酸结合位点变异最为显着,其次为东亚国家;酶活性位点中,并未发现文献报道的相关神经氨酸酶耐药位点突变;糖基化位点中,264位点处的糖基化位点完全缺失,44、61、69、365、402位点处的糖基化位点存在较大变异。5.基因选择压力显示,全球NA序列在SLAC模型中存在3、8、19、62、77、86、93和312正向选择位点(P<0.1),FEL模型中存在3、8、9和19正向选择位点(P<0.1)。6.本研究成功制备了9株NA(1E4-E11、6A9-F10、6C2-C11、6G11-C8、7F5-A7、8C1-D4、9G12-1C4、19C2、21E10)和4株HA(1B5-D11、7D5-F6、13E10-G8、13H7-G12)单克隆抗体,其中7D5-F6抗体效价最高(1×10-6),1E4-E11、8C1-D11抗体效价最低(1×10-3),其余抗体效价均在1×10-5~1×10-4。7.抗体特异性结果显示,存在4株NA抗体(7F5-A7、9G12-1C4、19C2、21E10)可与不同年份的H9N2分离株结合;交叉结合性结果显示,4株HA和9株NA抗体均不与H1N2、H3N2、H5N8、H6N6和H7N9结合。8.抗体中和实验结果显示,H9N2病毒TCID50为10-5.857,存在2株HA(1B5-D11、13H7-G12)和1株NA(9G12-1C4)抗体具有中和保护活性,PD50分别为2-8.833、2-8.167和2-7.833。研究结论:1.全球2014年~2018年H9N2病毒NA基因进化速率存在加快趋势,其中以Y280和G1为主要流行分支;在全球NA基因传播过程中,中国至东亚以及中国至东南亚为重要迁移路径,各国需加强禽流感国际防控合作机制,以防止H9N2禽流感病毒进一步在国家间传播扩散。2.全球2014年~2018年H9N2病毒NA基因酶活性位点相对稳定,但茎部区域存在缺失,抗原位点、唾液酸结合位点、糖基化位点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正向选择压力位点不断出现,建议重点加强上述突变位点的实时监测。3.在小鼠单克隆抗体制备中,采用纯化的H9N2活病毒免疫小鼠,保证了抗原纯度及完整空间结构,对于成功制备流感单克隆抗体具有重要意义。所制备的的2株HA和1株NA单克隆抗体存在细胞中和保护活性,未来可进一步寻找关键抗原区域并进行人源化改造,对于H9N2导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4.本研究制备的4株NA单克隆抗体可与不同年份H9N2结合,与其他亚型流感病毒不存在交叉结合性,今后可进一步用于N2特异性检测试剂盒开发,为禽流感快速检测提供了新思路。
李慧昕,刘胜旺[2](2019)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兽医科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兽医学发展历史沿革,各时期国家对兽医事业的规划,国家对兽医科学研究的支持,兽医科研人员在基础研究,基础应用和应用研究方面的进展,取得的重大成果以及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对动物疾病的综合防控效果等方面,对我国兽医事业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总结和回顾,并对未来兽医工作进行了展望,以期对兽医领域从业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谢军[3](2018)在《禽流感病毒与新城疫病毒共感染对病毒复制影响及其机理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禽流感病毒(Aivan influenza virus,AIV)和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是严重危害养禽业的两种重要传染病病毒。全球范围内,已发现多例野生禽类AIV和NDV共感染,但共感染对其病毒复制的影响及其机理尚不明确。本研究运用间接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技术、RT-qPCR、免疫印迹技术(WB)和ELISA检测分析了两种病毒共感染鸡成纤维细胞(DF-1)、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和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在前期感染(感染一种病毒前6 h,-6 h)、同时感染(两种病毒同时感染,0h)和后期感染(感染一种病毒后6 h,+6 h)三种共感染形式时对其核蛋白(nuclear protein,NP)在蛋白质水平表达的相互影响以及在细胞水平对病毒复制的影响,并对产生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获得以下研究结果:1.NDV 强毒株 Herts/33(NDV)与 AIV 弱毒株 H9N2(AIV)分别感染 DF-1细胞,NDV、AIV感染后12 h可观察到明显细胞病变,24 h后细胞开始出现脱落。Western blot(WB)和RT-qPCR检测表明NDV和AIV均在感染8 h后病毒复制进入对数期,NDV在感染16-24 h后病毒复制进入稳定期,而AIV 8-24 h仍处于对数复制期。结合细胞病变效应结果,确定NDV和AIV感染后12 h和24 h作为共感染研究时间点。2.WB和IFA分析表明DF-1细胞中前期感染组(early infection group,EIG)12 h 时 NDV 显着抑制 AIV 复制(p<0.05),后期感染组(post infection group,PIG)和同时感染组(concurrent group,CG)中NDV极显着促进AIV复制(p<0.01),24 h时三个组中NDV均极显着抑制AIV的复制(p<0.001),表明共感染时NDV能下调AIV复制水平。AIV仅在EIG中抑制NDV复制,CG和PIG中AIV能显着促进NDV复制(p<0.05),表明共感染时AIV能促进NDV复制。A549细胞中,共感染12时三个组中NDV均显着抑制AIV复制(p<0.05),24 h时NDV均极显着抑制AIV复制(p<0.001),表明共感染时NDV抑制AIV复制;除PIG 24 h时AIV显着促进DNV复制(p<0.05),12 h时三个感染组中AIV极显着抑制NDV复制(p<0.001),24 h时EIG和CG中AIV极显着抑制NDV复制(p<0.001)。表明AIV和NDV共感染DF-1和A549细胞时两种病毒复制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相互抑制作用,而Vero细胞中不存在这种抑制作用。3.ELISA检测表明AIV感染A549细胞时IFN-β表达稳定(600~400 pg/mL),NDV感染时表达自12h后显着提高,24h时保持稳定进入平台期,表达量最高达7758 pg/mL。共感染时NDV对AIV复制影响三个组中干扰素表达量均极显着提高(p<0.001);AIV对NDV复制影响中EIG和PIG中干扰素表达显着受到抑制(p<0.05),而CG中干扰素表达显着提高。表明IFN-β参与了 AIV和NDV共感染时对病毒复制的相互抑制。4.运用JAK信号通路抑制剂Ruxolitinib和Tofacitinib处理A549细胞,WB检测表明EIG和CG中药物单独处理或混合处理时NDV均能显着或极显着促进AIV复制,PIG中药物单独处理时AIV复制仍受到抑制,两种药物混合处理能显着提高AIV复制(p<0.05)。AIV对NDV复制影响中EIG中单独或混合使用药物AIV均能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01)促进NDV复制,PIG和CG在药物单独处理时AIV能显着抑制NDV复制(p<0.05),联合用药时却能显着促进AIV复制(p<0.05)。进一步表明IFN-β中的JAK信号通路参与了 AIV和NDV共感染时对病毒复制的相互影响,其复杂机理有待深入研究。
胡振灏[4](2018)在《人权法视野下中国艾滋病群体平等保护立法研究》文中提出人人生而平等,艾滋病群体亦如是。生命是人类一切活动的起点,生命质量承载着生存与发展。无论历史车轮如何行进、权利理论如何发展,生命与健康的话题始终存在,不同时空被赋予不同内涵。在发展为主题的当下,满足全体人类发展的同时,国家与社会成员将目光更多聚焦于弱势群体,带动其参与社会进程并实现生命价值。其中也包括“弱势中的弱势”:艾滋病群体,他们不仅面对艾滋病本身带来的病情折磨和功能损失,还要面对来自社会广泛的不认可和躲避排挤,他们承受的不仅是疾病痛苦,还有自我否定和外界歧视。在艾滋病慢慢被国际社会接受为一种可控制的常见慢性病的背景下,我国社会目前仍然存在大量的对于艾滋病群体的污名和歧视,因此在平等尊严、共同发展的健康和谐中国建设面前,我们必须直面当前针对艾滋病的立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运用人权的思维,来逐步完善相关立法并帮助消除歧视。为此,本文基于人权法视角,比较了国际和多国艾滋病立法的实践经验,并对中国艾滋病群体平等保护立法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想法,以供参考。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简述写作背景与研究现状,第二章论述疾病观的变化,从早期落后愚昧的道德宗教模式,到过分强调疾病本身的生物医学模式,再到当下对残疾普遍认可的社会建构模式,最后上升为人权保护模式。疾病观念的变化也会导致立法理念的变化,因此,本章希望透过对疾病观念变化和我国社会对艾滋病的多数看法以及我国相关立法反映的分析为后文人权法视野下的艾滋病群体平等保护立法研究做铺垫。第三章是基于前文的结论,然后做出人权观念的法律化是解决目前艾滋病立法问题的必经之路这一论断,主要通过对于“尊严、自由和法权”、“平等保护与特殊保护”以及“生存权与发展权”的法理分析来进行。第四章是通过诸多具体人权中的健康权这一视角,对比了多项国际条约文本,着重分析了对于艾滋病群体来说重中之重的健康权利的平等保护立法应当涵盖的内容,以及今后我国在公共卫生和健康权领域需要面对的若干核心问题。第五章探讨了目前我国立法实践的一项空白——艾滋病群体和残疾群体的并轨保护的国际和国内立法现状,阐明了二者之间具有强烈的交叉关系,分析并轨保护实现对于歧视消除的好处以及当前我国施行并轨保护的现实困境和对策。第六章为结语部分,主要重温了本文的核心内容并提出了未尽事宜和不足遗憾之处。
廖祺[5](2017)在《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动物疫病的病种越来越多,流行范围和规模越来越大,严重威胁着畜牧业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作为社会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直接关乎着畜牧业发展、农民增收,对公民的身体健康、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做好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实现防控计划目标是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的时代课题。为了实现不同疫病防控计划目标,减少动物传染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采取的技术投入、制度安排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方案或措施被称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每种防控策略包括多种具体的防控措施,即动物疾病防控策略是宏观、笼统的措施束,是一系列具体防控措施的统称。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的经济学评估是指在既定的防控计划目标要求下,根据动物疫病实际所处于的疫情阶段,对当期策略与方案策略进行评估,以科学地判断方案策略是否可行及其经济性,为当前防控策略是否延续、调整或终结提供良好的实证基础和理论指导,也为防控计划的逐步实现提供理论支撑。进行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主要有:1.随着动物疫病防控的形势、任务和理念发生变化,动物疫病的控制和消灭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兽医事业的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科学制定并且有效地实施动物疫病防控计划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FAO、OIE等国际组织控制、扑灭重大动物疫病的重要方式。同时,由于动物疫病防控计划具有阶段性,新疫病也在不断涌现,为了实现不同防控计划目标,需要对各种方案性防控策略进行及时的评估、修订和调整。实施新的策略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因而,开展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议题具有一定的时代紧迫性。2.一些发达国家在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已有一定的成果,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防控策略进行评估的研究并还比较少。而且由于国情不同,在借鉴国外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的同时,还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当前,采用风险分析方法进行动物卫生评估和动物产品安全性评价是一种国际惯例,国内现有有关动物疫病风险分析与防控策略的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动物疫病风险损失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性、权威性、可操作性仍旧有待提高。本文在国内外动物疫病防控规则和各国动物疫病防控实践指导的基础上,对已有动物疫病防控经济学评估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归纳,以动物疫病防控成本评估、暴发损失评估、与风险损失评估作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动力学模型、成本收益分析法为主要方法,从理论上构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方法和内容体系,具有一定理论意义。3.随着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资金的投入不断加大,如何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进行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有助于合理配置防控资源、寻求和确定防控策略的优先顺序,实现最佳配置。本文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理论与评估方法体系并且进行了实证分析,为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和措施,以及制定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计划提供决策参考,因而,具有一定实践和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以优化动物疫病防控策略为研究目标,以正在实施的动物疫病防控策略与方案策略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实验数据、统计数据,采用实证检验等研究方法,以评估防控策略在一定暴发风险概率下的经济效果为切入点,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具体而言,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对动物卫生经济学、政府管理理论、疫病风险分析理论以及传染病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包括对动物疫病的影响以及防控策略分析、动物疫病风险评估、风险损失评估等研究的现状与不足进行了归纳分析,从而为构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创新方法与主要内容提供了理论基础。2.对国内外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实践进行归纳,并总结了国内外动物疫病主要防控计划与策略种类;分析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国际规则与发展趋势;厘清了防控计划与防控策略之间的阶段性相关关系;对我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实施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定性分析。3.依据防控策略评估在防控策略制定步骤中需要承担的功能目标,提出了扩展的成本收益分析法(EBCR分析法)。用动力学模型对防控策略的风险大小进行预测,并将风险损失纳入到传统的成本收益分析计算中,最终对防控策略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从而实现了从分析防控问题到评估方案策略的过程,构建了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方法与内容体系。4.以亚洲Ⅰ型口蹄疫为例,对继续强制免疫和退出强制免疫的综合防控策略进行防控策略经济学实证分析。按照构建的EBCR评估方法和评估内容,对亚洲Ⅰ型口蹄疫的不同防控策略基础成本、不同防控策略的成本效益、不同防控策略的风险损失分别进行了实证评估分析。该方法主要是以传染病学、病理学、免疫学、公共卫生学及相关自然科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评估了不同策略的防控基础成本,对疫病暴发损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经济学评估;然后,利用动力学模型,对不同策略的风险损失进行预测评估;接着,将某种防控策略实施而增加的风险损失值定义为该防控策略的成本增量,将某种防控策略实施而导致减少的风险损失值定义为该策略的收益增量;最后,评估在未来不同年份采取退出免疫策略的成本效益率,即得出全国边境与内陆地区2017-2022年采取退出免疫策略的EBCR值,据此提出亚洲Ⅰ型口蹄疫的当前强制免疫策略可适时转换的决策建议。5.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按照目前的防控措施,即继续强制免疫,全国自2017年起,未来5年每年亚洲Ⅰ型口蹄疫引起的风险大小可以忽略不计。不论边境地区或内陆地区,在2017-2019年三年内退出免疫策略的EBCR>1,退出免疫具有可行性,且越早采取退出免疫措施,该策略的EBCR值越高。建议中国尽早退出对亚洲Ⅰ型的强制免疫策略,并采取以加强监测与扑杀结合为主的综合净化措施。本文的创新主要有以下三点:1.完善并扩展了动物疫病风险损失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扩展的成本收益率分析法EBCR分析法。该创新方法将风险评估纳入到防控策略的成本收益分析中,提高决策结论科学性。并且,该方法从经济学的角度尝试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体系。对动物疫病防控成本评估、暴发损失评估、风险损失评估三大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特别是对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和动物疫病暴发风险进行了评估研究;2.本研究通过交叉学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动物疫病的研究内容。现有关于动物疫病的理论研究文献中,社会科学的研究重点是探讨动物疫病暴发对全球或者区域宏观经济的影响、传播风险性、防控机制的建立以及对补偿标准等,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研究成果还不多。本文结合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包括疫病发病原因、传播途径、病原特征以及流行特点,对动物疫病发生的风险大小和可能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后果进行估计,从而制定适当的防控策略,是一种交叉学科研究创新。3.对我国亚洲Ⅰ型口蹄疫防控策略进行实证分析,为优化该种疫病的防控策略提供了有力的经济理论依据,证明了 EBCR分析法具有风险预测与策略优选功能,并提出该分析方法不仅能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的评估与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和实践范例,对其他风险策略的经济学评估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章欣[6](2016)在《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关键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全球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不断发生,霍乱、黄热病、鼠疫、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病毒感染、登革热、日本脑炎以及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炭疽等人畜共患病正在世界范围内暴发流行,上述传染病的不断出现给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带来新的严重威胁,其传播能力强、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感染危害度大,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中的重点和热点领域,使得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烈性传染病的研究。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是开展高致病性病原体研究和检测等实验活动的重要技术平台,主要包括生物安全3级和4级实验室,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和世界经济、军事强国纷纷加大对本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和投入,全球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呈现明显的扩张趋势,随着实验室数量的与日俱增,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也逐渐暴露且日益严峻,虽然多数发达国家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方面水平较高,已基本形成配套的生物安全实验室技术和产品,并制定了一系列安全指南和操作规范,但近几年各国实验室仍然多次暴露出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混乱、安全措施欠缺、监管不到位等安全隐患,全球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快速扩张正带来越来越多的安全性问题,生防研究过热直接导致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加剧、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事故频发,国际社会对各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现状表示质疑和堪忧。面对传统生物恐怖威胁、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事故频发、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肆掠等全球生物安全大环境,我国面临的生物防御及传染病应对形势也极其严峻。高等级实验室特别是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在我国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至今还未建成首座真正投入使用并形成生防科研力量的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相关核心技术设备和安全监管机制等更是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严重制约了我国对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拉沙热病毒等烈性病原体的实验研究,一旦上述疫情侵入我国境内,在没有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条件下,对这些高危病原体的基础研究几乎为零,仅仅停留在诊断层面,更无法制定并开展有效的应对与防控。因此,充分了解和掌握国外先进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和发展态势,吸收和借鉴其先进经验,总结教训,对于加快建设和发展我国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早日独立开展烈性传染病防控研究以及加强高等级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和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我国提升生物防御国防实力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主要基于情报研究视角,采用情报调研、专家咨询、文献计量、专利可视化分析、比较分析、归纳分析等软科学研究方法,对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国家分布与发展态势、关键设备设施与核心技术、安全监管与组织运行等“软、硬实力”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深入分析和归纳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特点、运行机制、存在问题、值得借鉴的经验及教训,真正搞清楚目前国际上先进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技术优势和管理机制。结合我国的实际需求和形势,存在的技术瓶颈及面临的挑战等,为我国和我军建设与发展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提供情报线索和启示建议。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验室生物安全基本概念的理论辨析与界定,主要对生物安全与生物安保、实验室生物安全与实验室生物安保等概念进行了理论辨析;梳理并比较分析了世界卫生组织和欧美发达国家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原则;归纳总结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定义,阐述其工作原理及分类情况,对生物安全柜型和正压防护服型4级实验室的优缺点及功能进行比较。第二部分是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整体建设现状与发展态势研究,该部分深入探讨了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数量逐年攀升的背景形势;对国外重点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选址情况进行实例分析与总结;系统梳理了目前全球公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国家和地区分布,负责机构的所属性质,人员类别及其数量,实验室经费来源、投向比分析及重点研究内容;统计公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发表文献并进行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揭示目前国外先进4级实验室的研究热点、重点关注病原体、主要科学家、机构间合作、重要会议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并对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罗伯特·索普实验室、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加尔维斯顿实验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协调中心三个重点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历史沿革和研究领域进行情报挖掘。第三部分是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关键设备设施与核心技术的深入研究,为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的“硬实力”,该部分主要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咨询意见,梳理出建设与有效运行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并利用德文特专利数据库对高效空气过滤装置等八项设备和技术进行专利可视化分析,分别从专利总量与趋势、专利申请国家/地区、专利权人、专利引证关系、技术热点、技术类别/主题词演化六大模块得出相关结论,目前美国、法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在该领域占据着绝对的技术优势和产品普及率,而我国虽然专利申请数量在国际上排名靠前,但在多项设备的关键技术点上均面临技术瓶颈,且自主研发的产品缺乏技术原创性以及认证认可标准和实践检验;在专利分析的基础上,还介绍了目前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部分国外重点研发公司。第四部分重点比较分析了世界卫生组织、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深入探讨美国关于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安全监管机构和机制,NSABB是美国政府负责为相关联邦部门和机构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和两用性研究生物安全监管提供建议和指导的咨询委员会,加强美国安保工作组、管制生物剂计划、人员可靠性计划和行为健康测试计划均是审核4级实验室人员从业资格并对其进行安全监管的重要机制;此外,还对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人员管理培训和近几年发生的典型安全事件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其中人为因素是直接或间接导致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该部分与第三部分相对应和互补,是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的“软实力”。研究国外完善的法规标准体系和先进的安全监管经验,为我国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有效运行提供借鉴与思路。第五部分是我国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分析,该部分对我国建设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所面临的形势与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生物恐怖防御、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以及高危险度病原体研究技术平台的建立等因素均促使我国应进一步加速发展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梳理了我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所经历的发展阶段,剖析我国发展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特别是在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关键设备技术”和“管理运行机制”等重点方面的瓶颈;归纳了有关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法律法规与标准制度建设情况。第六部分是总结分析与启示建议部分,总结归纳国外先进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整体特点以及在先进技术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有益经验,在过度、盲目建设和私营主管机构监管不严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分析我国建设与发展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需应对的来自法规、技术、经费、管理等多方面的挑战,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提出启示建议:(1)认清形势,加紧规划布局;(2)谨慎选址,加大公众参与;(3)拓宽经费渠道,突破技术瓶颈;(4)完善法规体系,强化安全管理;(5)加大人员培训,严格安全监管。为我国进一步发展与优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提供有力的情报支撑。
王薇[7](2015)在《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畜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畜牧养殖数量最大的国家,畜牧业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关系国家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农村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2012年5月2日,《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发布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指导全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性规划,是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进入了规划引领、科学防治的新阶段。本论文在此背景下,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依据《规划》的基本理念,研究影响我国动物疫情政府防控能力的基本要素,对于我国制定合理的防控政策、创新防控组织体系建设、防控技术推广以及促进、社会防控资源整合有着很强的迫切性和现实性。本文在公共管理学、危机管理学、农业推广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下,综合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理论、脆弱性分析、动物卫生经济学理论以及系统管理理论对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规划》提出的四个能力建设的基本保障,提出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的四大基础要素:法制规范、组织体制、科技支撑和条件保障。分章对此四大基本要素在我国建设的基本概况、存在的基本问题、问题引发的原因、国外的基本经验及做法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和做法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提升我国政府提高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能力。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文献探讨和实证昀方法对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与结论。首先,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其中需要改变观念,从动物卫生安全的高度看待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立法;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碎片化;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动物卫生风险评估机制。其次,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需要从专业性出发设立常规性指挥机构;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合式组织结构;以政府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再次,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需要做到接轨国际标准,加强科技支撑基础条件建设;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科技支撑沟通平台建设;注重社会需求,完善科技支撑能力评价机制;重视技术应用,科学研究与防控实践相结合。最后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需要在条件保障上重心前移,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建立多元化的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合理安排重大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及通过案例的实地调查和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进行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可能在两方面具有创新:一是基本研究思路的创新性。文章突破单纯的从畜牧兽医学的角度来探讨动物疫情防控问题,而是从人类社会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的管理行为如何削弱或消减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发生的风险。二是计量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本项目采用回归分析对现阶段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的基本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找出目前影响防控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对我国短期内的防控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陆强[8](2014)在《中国兽医图书出版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兽医图书出版对我国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以至整个农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兽医图书出版属专业出版范畴,在我国有近2000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是发展最快的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兽医图书出版在经历了萎缩、断层、分散、国际化受阻、品种匮乏、内容质量不高等艰难时期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大潮来袭,兽医图书出版与兽医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广大读者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迫切渴望形成了巨大的差距。这就为我国从战略层面上规划统筹兽医图书出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从战略层面对兽医图书结构布局、资源配置、发展目标、战略措施、发展方向等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兽医图书出版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本文立足于对新中国成立以来60余年兽医图书出版状况的宏观统计和图书品种、内容的深入分析,以专业图书常用分类方法按照学术专着(含译着)、高等教育教材、培训教材、科普读物和出版物学科分类,采用系统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站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出版等各个角度对兽医图书出版问题分别进行了分析研究,从兽医图书出版战略的高度得出了七个结论。主要包括:1.中国兽医图书出版战略目标是构建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品种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兽医图书出版体系。2.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必须坚持服务于兽医学科发展与教育、服务于畜牧业生产与安全、服务于大众健康与生活“三个服务”的出版方向,这是坚持为实现新的“四个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服务的政治方向的具体体现。3.必须进一步提高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适应性战略措施。即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普遍提高各类兽医图书科技含金量,根据自身优势、突出重点出版物,遵循市场规律,避免盲目竞争。4.必须进一步建立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品牌战略措施。借助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国家重大出版基金项目,树立品牌权威、立传世之作。5.必须进一步加强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数字化战略措施。加大投入,创造条件加快建立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出版体系。6.必须进一步建立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环保战略措施。把出版发展纳入国家的生态建设任务之中,使出版走上“绿色”发展之路。7.必须进一步提高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国际交流战略措施。扩大“引进来、走出去”的国际交流,保护知识产权,繁荣“版权”贸易。本研究还就落实出版战略的具体措施方面提出了四条建议:1.通过我国兽医图书的组织与运行,推进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兽医科学技术推广与应用体系。2.深度挖掘和整理传统中兽医学方面古籍,在国家或行业的引导和支持下尽快推进传统中医学着作“走出去”战略的落实。3.进一步强化国家对兽医图书出版的指导和规划功能,建立以立项方式为引导的兽医图书重大出版项目体系,强化行业部门和出版企业在出版资源配置和兽医图书出版结构与布局的交流与沟通,为实现“绿色”出版、高效出版奠定坚实基础。4.在新媒体时代,出版企业联合开发兽医学科技术在线服务平台以及应用技术推广体系。
陈伟维[9](2013)在《我国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以863计划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施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是提高我国农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手段,也是在农业领域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和话语权、实现后发优势的重要先决条件。本文的目的在于对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及其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力图为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的技术选择、管理决策,乃至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和政策制订提供研究性参考。本文在对农业高技术内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界定了本文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的研究对象—863计划农业技术领域项目,介绍了政策背景、供需情况和实施现状,重点对投入产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文章分析了世界背景下的我国农业高技术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高技术的重大需求,描述了国家农业高技研发项目安排现状,在分析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产出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十一五”863计划投入产出情况进行简要分析,构建了因子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的绩效评价模型,经对比验证后提出绩效综合分析结论。本文通过对25个“十一五”863计划农业专题和项目的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不同类型的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的投入产出特性存在较大差异。前沿探索类的专题产生的的论文、专着等创新成果较多;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的经济效益和成果转化推广情况较好。农业生物技术项目对投入资金和高端人才的依赖性较强;生物工程项目的专利、奖励产出较多,食品加工等民生项目的经济效益较好;精准农业和节水农业的成果转化推广情况较好;项目实际已转化成果情况一般,但转化需求较为强烈。通过构建因子分析法和数据包络法模型进行绩效评价和比照,两种方法分析得出的结果较为一致,25个项目中12个项目绩效优良,1个较好,9个较差,表明我国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总体绩效良好。针对以上结论和我国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实施、管理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加大农业高技术研发投入,优化完善投入结构;加强政府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促进科技资源统筹集成;加强对科技规划、计划、项目的绩效评价和监管;根据农业科研项目特点加强分类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创新项目组织方式和激励机制,打造农业高技术创新团队;深化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优化创新环境;提升农业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确立;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山东省人民政府[10](2012)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1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文中指出鲁政发[2012]44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鼓励科学技术创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据《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二、"十五"重大科技专项"新城疫禽流感病毒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十五"重大科技专项"新城疫禽流感病毒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1)H9N2禽流感病毒NA遗传进化及单克隆抗体生物学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前言 |
第一章 H9N2禽流感病毒NA遗传进化分析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研究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H9N2禽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制备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H9N2单克隆抗体生物学功能探索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本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H9N2禽流感病毒传播进化及疫苗防控概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兽医科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各时期国家对兽医事业的规划 |
2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兽医科学研究项目的支持 |
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兽医科学的项目资助 |
2.2 其他重要国家科技计划对兽医科学的项目资助 |
3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进展 |
4 我国新发和再发动物传染病 |
4.1影响中国养猪业的重要新发和再发传染病 |
4.2 影响中国养禽业的重要新发和再发传染病 |
5 兽医科学基础研究 |
5.1 兽医科学在国际顶级杂志发表研究论文 |
5.2 在兽医学领域代表性主流国际杂志发表研究论文 |
6 兽医科学应用研究进展 |
6.1 动物用生物制品的研制 |
6.2 兽医领域制定国家标准、农业行业标准 |
6.3 兽医领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
6.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兽医科技平台的建设 |
7 新中国成立以来兽医科学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 |
7.1 兽医科学领域20世纪“四大科技成就” |
7.2 新中国成立以来兽医科学获得的其他重要成果 |
8 我国兽医科学研究的国际地位 |
9 未来兽医工作重点及展望 |
(3)禽流感病毒与新城疫病毒共感染对病毒复制影响及其机理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英文对照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研究背景 |
1.1 新城疫病毒概述 |
1.1.1 NDV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
1.1.2 NDV宿主及流行特点 |
1.1.3 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
1.1.4 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
1.1.5 新城疫病毒基因组的转录与复制 |
1.2 禽流感病毒概述 |
1.2.1 禽流感的历史和现状 |
1.2.2 禽流感病毒病毒粒子结构和NP蛋白功能 |
1.3 禽流感病毒与新城疫病毒共感染研究进展 |
1.3.1 禽流感病毒与新城疫病毒的区别 |
1.3.2 禽病多重感染相关研究 |
1.3.3 禽流感与新城疫共感染研究设想 |
第二章 禽流感病毒和新城疫病毒单独感染细胞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毒株扩增及TCID_(50)测定 |
2.1.2 细胞、实验用动物及抗体 |
2.1.3 主要试剂及耗材 |
2.1.4 主要仪器 |
2.1.5 主要缓冲液及试剂配制 |
2.1.6 细胞复苏 |
2.1.7 铺板 |
2.1.8 病毒稀释及细胞接毒 |
2.1.9 样品收集及处理 |
2.1.10 荧光实时定量PCR (RT-qPCR) |
2.1.11 SDS-PAGE凝胶电泳 |
2.1.12 Western blot(WB) |
2.1.13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RT-qPCR检测两种病毒单独感染DF-1细胞时病毒NP基因mRNA水平表达 |
2.2.2 Western blot (WB)检测两种病毒单独感染DF-1细胞时病毒NP蛋白水平表达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禽流感病毒与新城疫病毒共同感染对病毒复制的相互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设计 |
3.1.2 病毒与细胞 |
3.1.3 抗体 |
3.1.4 主要缓冲液及试剂配制 |
3.1.5 细胞接毒 |
3.1.6 Western blot (WB)和间接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 |
3.1.7 统计学分析 |
3.2 结果 |
3.2.1 NDV和AIV共感染DF-1细胞对病毒NP蛋白表达相互影响 |
3.2.2 NDV和AIV共感染A549细胞对病毒NP蛋白表达相互影响 |
3.2.3 NDV和AIV共感染Vero细胞对病毒NP蛋白表达相互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禽流感病毒与新城疫病毒共感A549细胞对病毒复制相互作用机理初步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病毒与细胞 |
4.1.2 抗体 |
4.1.3 ELISA试剂盒和药物抑制剂 |
4.1.4 主要仪器 |
4.1.5 主要缓冲液及试剂配制 |
4.1.6 ELISA检测两种病毒共感染时IFN-β变化 |
4.1.7 样品收集及实验步骤 |
4.1.8 Western blot检测共感染对病毒NP蛋白表达影响 |
4.1.9 统计学分析 |
4.2 结果 |
4.2.1 NDV、AIV单独感染A549细胞时IFN-β生成变化 |
4.2.2 NDV和AIV共感染A549细胞时IFN-β生成变化 |
4.2.3 IFN-β生成抑制条件下两种病毒共感染A549量病毒NP蛋白表达变化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人权法视野下中国艾滋病群体平等保护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第二章 法理探讨的前提——疾病观念与人权的结合 |
第一节 疾病认知观念的变化 |
一、道德观念下的疾病 |
二、生物医学下的疾病 |
三、社会建构下的疾病 |
四、人权保护下的疾病 |
第二节 我国艾滋病观念的表现和立法的反映 |
一、艾滋病观念的落后 |
二、艾滋病立法人权理念的不足 |
第三章 人权观念的法律化—一应对艾滋病问题的必经之路 |
第一节 尊严、自由与法权:艾滋病群体权利的来源路径 |
一、康德尊严和自由理论 |
二、康德法权思想 |
第二节 平等保护和特殊保护共存:艾滋病群体人权保护的应有之义 |
一、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双重要求 |
二、平等保护和特殊保护互为前提 |
第三节 生存权与发展权共进:艾滋病群体平等保护立法的必然要求 |
一、艾滋病群体生存权利角度 |
二、艾滋病群体发展权利角度 |
第四章 核心权利——健康权视角下艾滋病群体的平等保护立法 |
第一节 健康权理论概述 |
第二节 健康权、反歧视与艾滋病之间的关系——国际人权条约文本分析角度 |
一、基于对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委员会一般性意见的分析 |
二、基于对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一般性建议的分析 |
三、基于对儿童权利委员会通过的一般性意见的分析 |
第三节 艾滋病群体健康权的权利束 |
一、艾滋病群体一般健康权 |
二、艾滋病群体特定健康权 |
第四节 艾滋病健康权平等保护立法的若干核心问题 |
一、药物可及性 |
二、自愿检测 |
三、性伴通知 |
四、高危人群行为干预 |
第五章 创新思路—一艾滋病群体与残疾群体并轨立法保护初探 |
第一节 并轨保护的前提:艾滋病与残疾的概念融合 |
一、艾滋病群体的“残疾化” |
二、残疾群体对于艾滋病的易感性 |
第二节 并轨保护实现后的潜在利好 |
第三节 并轨保护的域外立法参考与借鉴 |
一、国际法层面并轨保护立法状况 |
二、域内法层面并轨保护立法状况 |
第四节 我国实行艾滋病和残疾并轨立法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
一、转变现存疾病观念 |
二、消除群体内部排斥 |
三、促进制度性融合 |
四、夯实国内认可基础 |
第五节 我国艾滋病与残疾并轨保护的立法构想刍议 |
一、我国艾滋病与残疾并轨保护立法的现实需求 |
二、并轨保护立法路径的中国选择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分析 |
1.3.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2 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基础 |
2.1 动物卫生经济学 |
2.1.1 主要研究内容与应用领域 |
2.1.2 动物卫生经济学主要分析方法与工具 |
2.2 政府管理理论 |
2.2.1 动物疫病危机管理 |
2.2.2 政府决策理论 |
2.3 动物疫病风险分析理论 |
2.3.1 动物疫病风险分析 |
2.3.2 动物疫病风险评估 |
2.3.3 动物疫病风险管理 |
2.4 传染病动力学 |
2.4.1 传染病动力学概述 |
2.4.2 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3.1 动物疫病暴发损失研究 |
3.1.1 暴发影响分析 |
3.1.2 暴发损失评估方法 |
3.2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研究 |
3.2.1 防控策略效果评估 |
3.2.2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比较分析 |
3.3 动物疫病风险研究 |
3.3.1 动物疫病暴发风险评估 |
3.3.2 动物疫病风险损失评估 |
3.4 本章小结 |
4 国内外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实践 |
4.1 国内外动物疫病疫情形势与影响 |
4.2 动物疫病防控的主要规则 |
4.3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法规体系 |
4.4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措施 |
4.5 动物疫病防控计划与防控策略 |
4.5.1 防控计划与防控策略的关系 |
4.5.2 动物疫病防控计划调整与防控策略评估 |
4.6 本章小结 |
5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总体构架 |
5.1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的制定 |
5.2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方法构架 |
5.3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内容构架 |
5.4 本章小结 |
6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方法应用 |
6.1 亚洲Ⅰ型口蹄疫疫情与防控策略 |
6.1.1 亚洲Ⅰ型口蹄疫疫情 |
6.1.2 当前亚洲Ⅰ型口蹄疫防控策略 |
6.2 防控的关键性问题、目标与策略方案 |
6.2.1 防控的关键性问题 |
6.2.2 防控计划目标与策略方案 |
6.3 EBCR分析法评估框架与内容 |
6.4 免疫策略评估指标体系 |
6.5 本章小结 |
7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实证研究 |
7.1 数据及来源 |
7.1.1 数据来源 |
7.1.2 数据说明 |
7.1.3 主要数据分析方法 |
7.2 动物疫病免疫退出策略下的基础防控成本评估 |
7.2.1 动物疫病监测调查成本 |
7.2.2 年均应急储备成本 |
7.3 动物疫病继续强制免疫策略下的基础防控成本评估 |
7.3.1 动物疫病免疫计划实施成本 |
7.3.2 动物疫病监测调查成本 |
7.4 动物疫病暴发损失评估 |
7.4.1 损失评估方法 |
7.4.2 动物疫病损失评估指标体系 |
7.4.3 历史暴发损失值评估 |
7.4.4 疫点数与损失值 |
7.5 动物疫病风险疫点数预测 |
7.5.1 模型构建 |
7.5.2 系统演化 |
7.5.3 参数估计 |
7.5.4 数据拟合 |
7.5.5 基本再生数 |
7.5.6 免疫退出后风险计算公式 |
7.5.7 动物疫病风险疫点数预测结论 |
7.6 不同策略下风险损失值预测 |
7.7 EBCR分析法评估结果 |
7.8 本章小结 |
8 主要研究结论、建议与启示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建议 |
8.3 研究启示 |
8.3.1 EBCR分析法在风险决策中的应用价值 |
8.3.2 构建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评估系统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6)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关键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课题研究背景 |
(一)全球烈性病原体研究形势迫切 |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日渐突出 |
(三)国家生物安全应对实力亟待提升 |
二、目的与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五、技术路线 |
六、创新点 |
第一部分 实验室生物安全基本概念的辨析与界定 |
一、生物安全与生物安保 |
(一)生物安全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
(二)生物安保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与实验室生物安保 |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 |
(二)实验室生物安保 |
(三)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
三、生物安全实验室及其分级 |
(一)生物实验室的概念 |
(二)生物安全实验室 |
(三)综合分析与结论 |
四、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BSL-4)及其功能 |
(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BSL-4)定义的提出 |
(二)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工作原理 |
(三)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分类及功能比较 |
第二部分 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发展态势分析 |
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内在需求 |
(一)全球开展烈性传染病防护研究面临迫切需求 |
(二)部分高危烈性病原体研究必须在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中展开 |
(三)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是衡量国家生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
二、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选址实例分析 |
(一)BSL-4 实验室选址实例 |
(二)综合分析与结论 |
三、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特点与规律 |
(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国家和地区分布 |
(二)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负责机构与人员类别 |
(三)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运行经费来源与投向比 |
(四)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主要研究内容与范围 |
(五)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特点综合分析 |
四、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综合分析与结论 |
五、国外重点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 |
(一)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罗伯特·索普实验室 |
(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加尔维斯顿国家实验室 |
(三)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协调中心 |
(四)美国国家过敏与传染性疾病研究所整合研究设施-落矶山实验室 |
(五)美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 |
(六)法国里昂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 |
第三部分 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核心技术与关键设施分析 |
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核心技术 |
(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防护技术 |
(二)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个人防护设备(PPE) |
(三)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净化技术 |
(四)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废弃物处理技术 |
(五)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现有能力与新技术 |
二、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关键设备的专利分析 |
(一)高效空气过滤装置专利分析 |
(二)化学淋浴专利分析 |
(三)正压防护服专利分析 |
(四)综合分析结论与启示 |
三、国外BSL-4 实验室关键设备研发公司竞争分析 |
(一)“正压防护服”生产公司 |
(二)“生命支持系统”生产公司 |
(三)“生物安全柜(BSC)”生产公司 |
(四)“充气式气密门”、“化学淋浴装置”生产公司 |
(五)“脉动式双扉高温高压灭菌器”生产公司 |
(六)“空间气体消毒系统”生产公司 |
(七)“实验室废水处理设备”生产公司 |
四、综合分析与结论 |
第四部分 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监管研究 |
一、国外实验室生物安全立法发展与比较研究 |
(一)国外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发展概况 |
(二)国外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比较研究 |
二、美国BSL-4 实验室安全监管机构与机制 |
(一)主要监管机构 |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机制 |
(三)BSL-4 实验室人员管理与培训 |
三、国外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主要事故及其应对措施 |
(一)全球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重要感染事件 |
(二)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典型安全事故 |
(三)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感染事件原因分析 |
(四)各国实验室生物安全应对措施 |
(五)综合分析与结论 |
第五部分 我国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现状与存在问题研究 |
一、我国建设与发展BSL-4 实验室的形势和需求分析 |
(一)BSL-4 实验室是生物防御及反生物恐怖的需要 |
(二)BSL-4 实验室是应对和防控烈性传染病的需要 |
(三)BSL-4 实验室是加强感染防控的需要 |
(四)BSL-4 实验室是建立病原微生物研究技术平台的需要 |
二、我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历程 |
(一)起步阶段 |
(二)2003年SARS疫情暴发后 |
(三)快速发展阶段 |
三、我国发展BSL-4 实验室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法规与制度方面 |
(二)技术与设备方面 |
(三)管理与经费方面 |
四、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建设 |
第六部分 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对我国启示 |
一、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经验借鉴 |
(一)国外BSL-4 实验室总体呈现特点 |
(二)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体系 |
(三)拥有健全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机制 |
(四)具备先进的BSL-4 实验室关键设施研发技术 |
(五)落实严格的BSL-4 实验室安全培训体系 |
二、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存在问题分析 |
(一)政府缺乏统筹规划导致盲目建设和资金缺口 |
(二)私营机构BSL-4 实验室准入资格低及人员审查和监管不力 |
(三)BSL-4 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且瞒报现象严重 |
三、我国建设与发展BSL-4 实验室面临的主要挑战 |
(一)重视不够与投入不足 |
(二)技术瓶颈与管理滞后 |
(三)人才匮乏与防范不严 |
四、对我国建设与发展BSL-4 实验室的启示建议 |
(一)认清形势,加紧规划布局 |
(二)谨慎选址,加大公众参与 |
(三)拓宽经费渠道,突破技术瓶颈 |
(四)完善法规体系,强化安全管理 |
(五)加大人员培训,严格安全监管 |
课题研究结论与讨论 |
一、主要结论 |
二、主要创新点 |
三、后续研究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筛选专家咨询 |
附件2 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专利分析 |
附件3 全球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重要感染事件一览表 |
发表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危机防控能力研究 |
1.2.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研究 |
1.2.3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研究 |
1.2.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
1.4 本文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公共危机 |
2.1.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 |
2.1.3 危机防控能力 |
2.1.4 能力建设及其基础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2.2.2 风险管理与脆弱性研究 |
2.2.3 动物卫生经济学 |
2.2.4 系统管理理论 |
第3章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能力建设基础及其形成 |
3.1 能力基础之一: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
3.2 能力基础之二:管理体制建设情况 |
3.3 能力基础之三:科技研发支持情况 |
3.4 能力基础之四:条件保障建设情况 |
3.5 综合能力形成:应急响应实施情况 |
第4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
4.1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
4.1.1 我国动物卫生法律体系建设概况 |
4.1.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法规建设情况 |
4.2 我国动物疫情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4.2.1 立法文本及内容自身存在的问题 |
4.2.2 法律文本与实践工作存在脱节 |
4.2.3 应急法律体系的操作性存在欠缺 |
4.3 其他国家动物疫情防疫法律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
4.3.1 美国:1+N系统化动物卫生法律体系 |
4.3.2 澳大利亚:风险监控为主的动物疫情防控立法 |
4.3.3 加拿大:体系健全覆盖面广的疫情防控立法 |
4.3.4 欧盟:规范化、人性化的动物卫生立法体系 |
4.4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的改进方向 |
4.4.1 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立法碎片零散 |
4.4.2 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
4.4.3 改变动物疫病防控观念,做好系统规范立法 |
第5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制建设 |
5.1 构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理论基础 |
5.1.1 应急管理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
5.1.2 公共危机组织结构的特点 |
5.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现状 |
5.3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
5.3.1 动物疫情常态应急机构尚未建立 |
5.3.2 危机管理指挥联动系统尚且缺乏 |
5.3.3 官方组织缺乏与社会力量的整合 |
5.3.4 重大动物疫情区域合作机制缺乏 |
5.4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系的改进 |
5.4.1 专业性、常规性指挥机构的设立 |
5.4.2 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式组织结构 |
5.4.3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相协调 |
第6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
6.1 动物疫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 |
6.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科研机构发展现状 |
6.1.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研发情况 |
6.1.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运用情况 |
6.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问题 |
6.2.1 防控科技人力资本待遇较低、队伍不稳 |
6.2.2 防控技术研究投资不足、应用水平偏低 |
6.2.3 防控科研项目立项及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
6.2.4 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机制忽视了实践需求 |
6.2.5 科研成果推广缓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
6.3 制约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
6.3.1 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劳动价值评价机制 |
6.3.2 缺乏全面、完整、连续的经费资助机制 |
6.3.3 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科技管理服务平台 |
6.3.4 缺乏科技需求方主导的制度化评价机制 |
6.3.5 缺乏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成果转化机制 |
6.4 我国动物疫情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途径 |
6.4.1 优化薪酬结构,尊重科技人才价值 |
6.4.2 改善投资机制,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
6.4.3 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管理平台建设 |
6.4.4 注重社会需求,完善鉴定评价机制 |
6.4.5 重视技术应用,科研与防控相结合 |
第7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条件保障建设 |
7.1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政策概述 |
7.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政策的历史演变 |
7.1.2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基本理念的形成 |
7.2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的问题 |
7.2.1 财政支持总量尚显不足 |
7.2.2 财政支出结构不够合理 |
7.2.3 财政支持的持续性不够 |
7.3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7.3.1 财政投入理念存在差距 |
7.3.2 财政分摊机制并未健全 |
7.3.3 财政支出方式过于单一 |
7.4 美国和澳大利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的基本经验 |
7.4.1 财政支持总量充足力度较大 |
7.4.2 财政支出结构动态均衡变化 |
7.4.3 多元主体共同平衡分摊费用 |
7.4.4 疫病消灭计划占据较大比重 |
7.5 改进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的建议 |
7.5.1 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危机防控财政支持 |
7.5.2 建立多元化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 |
7.5.3 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 |
7.5.4 合理安排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 |
第8章 政府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 |
8.1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应急响应的理论框架 |
8.2 Matlab回归分析理论模型 |
8.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的实证研究 |
8.4 提升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的路径选择 |
第9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 |
9.2 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 |
9.3 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 |
9.4 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 |
第10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10.1 防控能力建设基础的综合性研究 |
10.2 防控能力基础条件的精细化研究 |
10.3 防控能力建设效果的全面性评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8)中国兽医图书出版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分析法与类型分析法 |
1.3.2 统计学方法 |
1.3.3 比较研究学方法 |
1.3.4 实证分析方法 |
1.3.5 市场经济学方法 |
1.3.6 计量经济学方法 |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路线 |
1.5 研究数据来源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兽医图书出版成果及问题 |
2.1 新中国成立以来畜牧业的发展概况 |
2.2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和明细分类概况 |
2.3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兽医图书出版成果 |
2.3.1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1957年,我国学习前苏联时期的兽医图书出版成果 |
2.3.2 1958年大跃进时期至“文革”前的兽医图书出版成果 |
2.3.3 “文革”时期和“文革”后三年改革开放前,兽医图书出版情况 |
2.3.4 改革开放初期到2003年,探索性发展时期的兽医图书出版成果 |
2.3.5 深化改革21世纪,2004年--至今,兽医图书出版的成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他山之石——中外兽医图书比较 |
3.1 中外兽医图书选题涉及的专业分类方面比较 |
3.2 中外兽医图书涉及图书类型方面比较 |
3.3 中外兽医图书在图书内容安排上比较 |
3.3.1 中外兽医图书内容结构的完整性 |
3.3.2 中外兽医图书描述方式方面 |
3.3.3 中外兽医图书版本内容更新方面 |
3.3.4 中外兽医图书写作风格方面 |
3.4 中外兽医图书出版形式比较 |
3.4.1 中外兽医图书搭配光盘方面 |
3.4.2 中外兽医图书数字出版方面 |
3.4.3 中外兽医图书的装帧设计和制作方式 |
3.4.4 中外兽医图书在制作过程方面 |
3.5 中外兽医图书出版主体比较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存在的问题 |
4.1 出版结构不合理 |
4.1.1 兽医学科发展不均衡 |
4.1.2 中国国情的变化引起兽医图书出版的问题 |
4.2 内容与图书题目不完全吻合 |
4.3 图谱类图书质量参差不齐 |
4.4 版本陈旧,不能及时更新 |
4.5 产生中国兽医图书出版问题的主要原因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世纪影响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因素 |
5.1 主流文化对兽医图书出版的影响 |
5.2 当代畜牧业发展对兽医学科及兽医图书出版的影响 |
5.3 中兽医医药标准化发展对兽医图书出版的影响 |
5.4 宠物经济对兽医图书出版的影响 |
5.4.1 宠物经济对兽医图书的影响 |
5.4.2 “宠物热”对兽医知识普及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发展探索 |
6.1 探索中国兽医图书出版选题潜在的市场 |
6.1.1 中兽医学的科研和图书资源的开发利用 |
6.1.2 兽医针灸学的新时代发展 |
6.1.3 中兽医学教材的革新 |
6.1.4 中兽医的传统魅力尚未得到充分的认可和挖掘 |
6.2 探索完善兽医图书结构 |
6.2.1 图书分类结构的意义 |
6.2.2 兽医图书出版结构现有缺陷分析 |
6.3 探索对有价值的优秀图书进行深度开发,及时更新改版,产生精品和经典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战略 |
7.1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战略目标 |
7.2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必须坚持“三个服务”的出版方向 |
7.2.1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坚持服务于兽医学科发展与教育 |
7.2.2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坚持服务于畜牧业生产与安全 |
7.2.3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坚持服务于大众健康与生活 |
7.3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实施的五项战略措施 |
7.3.1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适应战略 |
7.3.2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品牌战略 |
7.3.3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数字化战略 |
7.3.4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环保战略 |
7.3.5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国际交流战略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战略研究结论、创新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 |
8.3 展望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我国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以863计划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背景 |
1.2.1 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加强农业高技术部署 |
1.2.2 农业高技术作用日益凸显,政策支持力度增强 |
1.2.3 绩效评价成为推进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手段 |
1.2.4 绩效评估评价成为国家科研项目管理改革的重点方向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对象界定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资料和数据来源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之处与研究局限 |
1.5.1 可能创新之处 |
1.5.2 研究局限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高技术 |
2.1.2 农业高技术 |
2.1.3 项目和科技项目 |
2.1.4 科技管理体体系和关键技术预测、选择 |
2.2 相关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综述 |
2.2.1 农业高技术范畴和特点相关研究 |
2.2.2 技术预测与选择相关研究 |
2.2.3 项目管理和绩效管理相关理论 |
2.2.4 政府项目绩效评价相关研究 |
2.2.5 科技评估相关研究 |
2.2.6 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相关研究 |
2.2.7 我国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
2.3 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农业高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
3.1 世界农业高技术发展历程和总体趋势 |
3.2 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
3.2.1 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现状 |
3.2.2 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趋势 |
3.3 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
3.3.1 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
3.3.2 农业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
3.4 农业装备技术研发现状及发展趋势 |
3.4.1 农业装备技术研发现状 |
3.4.2 农业装备技术发展趋势 |
3.5 农业资源节约技术研发现状及发展趋势 |
3.5.1 农业资源节约技术研发现状 |
3.5.2 农业资源节约技术发展趋势 |
3.6 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农业高技术发展需求及科研项目安排现状 |
4.1 我国农业发展对高技术的重大需求 |
4.1.1 粮食安全对农业高技术的重大需求 |
4.1.2 食品安全对农业高技术的重大需求 |
4.1.3 农业生态安全对农业高技术的重大需求 |
4.1.4 农业资源短缺对农业高技术的重大需求 |
4.1.5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高技术的重大需求 |
4.1.6 现代化大生产对农业高技术的重大需求 |
4.1.7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农业高技术的重大需求 |
4.2 我国农业高技术规划部署和重点任务 |
4.3 我国农业科研项目供给总体情况 |
4.3.1 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类科研项目 |
4.3.2 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类科研项目 |
4.3.3 基础研究类科研项目 |
4.3.4 行业共性和公益类科研项目 |
4.3.5 前沿和战略性高技术类科研项目 |
4.3.6 其他类型科研项目 |
4.4 863计划总体情况和特点介绍 |
4.4.1 863计划定位 |
4.4.2 项目设置 |
4.4.3 专题(主题项目) |
4.4.4 重大项目 |
4.4.5 重点项目 |
4.4.6 管理特点 |
4.5 我国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安排情况 |
4.5.1 “七五”至“九五”期间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安排情况 |
4.5.2 “十五”期间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安排情况 |
4.5.3 “十一五”期间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安排 |
4.5.4 “十二五”期间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安排 |
4.6 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总体实施效果及供需差距 |
4.6.1 《规划纲要》落实情况 |
4.6.2 项目实施总体成效 |
4.6.3 存在问题和差距 |
4.7 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投入产出分析 |
5.1 科技活动及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特点 |
5.1.1 科技研发活动特点 |
5.1.2 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特点 |
5.2 项目产出主要影响因素 |
5.3 国拨经费投入分析 |
5.4 人力资本投入分析 |
5.5 科研成果产出分析 |
5.5.1 发表论文专着情况 |
5.5.2 专利申请、授权情况 |
5.5.3 获得科技奖励情况 |
5.6 经济效益产出分析 |
5.7 成果类型及转化应用情况分析 |
5.7.1 成果类型分布情况 |
5.7.2 成果技术成熟度情况 |
5.7.3 成果已应用情况 |
5.7.4 对外成果转化需求情况 |
5.8 小结 |
第六章 我国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因子分析法绩效评价 |
6.1 模型建立与指标体系设计 |
6.2 因子分析过程 |
6.3 多元回归分析 |
6.4 基于多元回归的绩效分析 |
6.5 小结 |
第七章 我国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DEA绩效实证分析 |
7.1 模型建立 |
7.2 实验数据处理 |
7.3 基于DEA的项目绩效评价与分析 |
7.4 基于DEA方法、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方法的分析结果对比 |
7.5 方法比较分析 |
7.6 小结 |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1.1 我国农业高技术发展迅速,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
8.1.2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高技术需求旺盛 |
8.1.3 我国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主要由政府供给,政府主导性强 |
8.1.4 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产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
8.1.5 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投入产出特性存在较大差异 |
8.1.6 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总体绩效较好 |
8.1.7 项目组织管理框架设计基本有效 |
8.2 政策建议 |
8.2.1 加大农业高技术研发投入,优化完善投入结构 |
8.2.2 加强政府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促进科技资源统筹集成 |
8.2.3 加强对科技规划、计划、项目的绩效评价和监管 |
8.2.4 根据项目特点加强分类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8.2.5 创新项目组织方式和激励机制,打造农业高技术创新团队 |
8.2.6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环境 |
8.2.7 提升农业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确立 |
8.2.8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
8.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十五"重大科技专项"新城疫禽流感病毒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论文参考文献)
- [1]H9N2禽流感病毒NA遗传进化及单克隆抗体生物学功能研究[D]. 倪倩. 东南大学, 2020(01)
- [2]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兽医科学研究进展[J]. 李慧昕,刘胜旺.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9(11)
- [3]禽流感病毒与新城疫病毒共感染对病毒复制影响及其机理初步研究[D]. 谢军. 西北民族大学, 2018(05)
- [4]人权法视野下中国艾滋病群体平等保护立法研究[D]. 胡振灏. 武汉大学, 2018(09)
- [5]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D]. 廖祺. 武汉大学, 2017(06)
- [6]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关键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D]. 章欣.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6(11)
- [7]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D]. 王薇.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8]中国兽医图书出版战略研究[D]. 陆强.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3)
- [9]我国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以863计划项目为例[D]. 陈伟维.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3)
- [10]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1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J].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