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过培养学生干部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金兰[1](2021)在《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估的时间并不长,从最早的1991年教育部门颁布《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到现在,已近30年。在这期间,虽然教育部在各种有关教育督导评估的政策文件中屡次提及要建立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然而,这一要求既未在理论层面得到实现,更未在现实层面得到实施。上海虽然在2005年以政府教育督导室名义正式推出有关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文件,但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宝贵尝试并未持续下去:2006年微调后的十五年里,相关的督导评估框架体系既未得到更新,实践层面上的德育专项督导似乎也没有多大的实质性进展,这一现象令人关注与深思。基于对我国中小学督导评估历史演变的回顾和现状反思,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之所以迟迟未能从综合性督导评估中分化出来,最根本的原因可能在于,有关中小学德育督导评估的基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而这一现实又深深地植根于“德育”本身的复杂性与挑战性。为了推进中小学德育督导评估的专业化,提升德育督导评估的质量,有必要强化德育督导评估的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多年来,人们一直指责或抱怨,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不高。这与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未能建立和发展起来是有密切关系的。论文首先简要回顾了我国中小学德育督导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并结合现状反思与分析,探讨了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的必要性,并重点阐述了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理论依据,尝试回答为什么要建立和如何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接着,论文以包括国家和上海市区两级总共16套有关德育督导评估的文本为对象,运用文本分析法,结合专家访谈法,对现有的德育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和方法体系进行实证性调查与分析,进而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与不足。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评估指标、标准与方法三个维度,提出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的对策与建议。论文研究发现,现有评估指标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评估指标未能将反映德育成效的结果类指标,与体现德育实施的过程类指标区分开来;不同层级指标之间既没有保持逻辑上的同一性,又未能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不断分化原则;同级指标之间的划分既没有保持逻辑上的同一性,又没有保持逻辑上的相对独立性;某些指标的用词与表述比较随意,缺乏清晰的界定;不同文本之间同一指标的表述差异较大。现有评估标准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部分结果类评估标准未能有效反映学生德育发展的目标与要求;部分过程类评估标准未能充分反映学校德育实施与保障方面的重要要求;部分评估标准未能充分涵盖对应指标的核心要素,具体表述存在较大差异,与对应指标的匹配性较低。现有评估方法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受重视程度明显不足;部分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有效性未得到检验;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种类较少,并且与评估内容的适配性不足。针对以上这些问题,论文采用“总结与反思实践经验”“统合德育政策与法规要求”“吸收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方法论,尝试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本研究建构了一套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它是包括“结果性指标”“过程性指标”“保障性指标”的三级指标体系。接着,论文采用呈现典型案例的方式,介绍了上述三类指标评估标准的研制过程与结果。最后,本研究主张借助专业力量研发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工具,建立相应的“质检”体系,吸纳现有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精华”,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体系。
王纲[2](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中,思想政治教育承担了前所未有的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重要教育领域。大学生第二课堂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登上高校教育舞台,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成为集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传承、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管理载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教育手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学科的发展,大学生第二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作用和意义日益明确,其理论基础、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第二课堂以实践性、灵活性、隐蔽性、多样性等特点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要角色。人的发展是长期的过程,是复杂因素的结果,教育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对其结果的评价是历史性、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如何对人的思想、品格、素质等隐性特质的评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既是面向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的外在测评判断体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主要解决评价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和应用价值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的长期探索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然而在当今信息和数据的时代,社会和学生对评价有了更多的述求和期待,如同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每位科学家以追求和证实因果关系为毕生志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必须回答这一“百年树人”的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实践是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人的本质特征。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要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导致的结果,必须从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入手。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思想内化与外化的方法和途径的科学,行为是思想外化的最直接表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行为的规律和特征,能直接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知、情、意、行”是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领域,认知、情绪、意志最终都会通过行为进行表现,也只有行为才能真正被外界和自我感知和认识。综合以上理论基础和指导,本文在思政教育评价的视角下,进行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研究,掌握新时期背景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形态、规律、影响等特征,探索行为研究用于思政教育评价及学生评价的途径与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重点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转化为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对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必须依靠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最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是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在把握学生第二课堂行为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理论和实践论证行为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纷繁复杂,这是在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中,人们难以涉足的原因之一。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行为这一复杂现象的基础和数据,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和分析方法,符合了当今社会对论证的科学化、数据化、显性化思维方式的要求和期待,进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引入到教育学、社会学研究的常用思路和方法领域。当然在当今数据为王的时代中,人们对教育研究的新制度主义、绩效主义的倾向,使哲学、社会学界对以数据研究和归纳研究为方法的因果关系推导和评价体系多有批判,吸取这些批判研究的精华,注重理论论证和实验的严谨,以行为物理研究方法为基础,建立符合逻辑理论的数学模型和关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本色,从而使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的有益补充和支撑。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研究的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介绍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分析上解决为什么行为研究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章是在理论框架下对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形成适合这一特定教育活动的行为研究理论。第四章介绍建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框架,讨论行为研究的一般范式。第五章以实际案例和数据为基础介绍如何运用以上原理呈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基本情况,并分析行为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第六章阐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政教育评价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工作机制。
闫佳伟[3](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指出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杨武胜[4](2020)在《贵州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管理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管理视角下的国家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中的学生德育管理已进入改革教育新阶段,民办高职教育中的德育管理未能跟上职业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快速轨道上来,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管理,提高地方人才就业竞争力,在公共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是当前西部地区民办高校学生德育管理具有艰巨任务。本文以贵州6所民办高职院校的德育管理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对象,从学生来源特点、教师的思政教育教学能力管理水平、民办高职举办者(董事长)的重视度与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德育管理调查分析,在管理过程中提供有力的管理机制体系为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拟本文从以下几点来分析归纳,一是对贵州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管理理论和综合素质的管理形式进行调查研究。从部分对国内外高职院校德育管理模式及相关文献进行比较,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德育管理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进行研究分析。二是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数据采集分析相结合,以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管理进行数据分析为基础,结合办学特色,办学优势,学生现状及管理,选取了高职院校涵盖、文、理、工、医类型专业进行问卷调查,对学生德育管理内容和实践进行探讨。三是通过德育管理效果进行访谈,在人文关怀,管理模式,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查原因分析,并对德育管理和学生管理进行梳理,对当前贵州民办高职院校德育管理提供有效途径。四是对德育管理调查对策研究,以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实施调查研究方案和德育管理调查过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学生、辅导员、公共基础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为访谈对象。对各学校的德育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符合贵州民办高职院校德育管理的研究方法。最后对整过学生德育管理调查研究归纳总结,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育管理具有一些借鉴和指导意义。
潘淑玲[5](2020)在《论班级管理中的素质教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新的教育教学形势下,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教育改革的步伐正在进一步加快。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用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是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实基础,所以在班集体的管理中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非常重要。具体来说,班级精神是学生素质培养的航标,班级活动是培养学生素质的载体,自我管理是学生素质培养的必然要求。
王新婷[6](2020)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推动高校学生社团工作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社团育人功能,进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随之而来的是,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范围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实施有效管理等成为了高校在学生社团工作上关注的焦点。因此,对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和实用的价值。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是指遵循高等教育根本目的和大学生成长规律,通过对学生社团实施计划、组织、决策、控制等手段并有意识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社团内部的自我管理,以发挥学生社团的资源效能和高校的育人合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过程。以学生发展理论和目标管理理论为基础,本研究认为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应得到高校政策环境、人力物力等多方支持,引导学生自主投入、参与,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目标。故本研究将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内涵梳理为内、外两层面。外部管理即学校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包括制度保障、资源支持、队伍建设和运行流程管理四个维度;内部管理即学生对本社团的自我管理,包括社团组织管理和活动管理两个维度。继而本研究提出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基本原则,即政治性原则、教育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法治化原则。根据上述研究梳理,本研究开展实证调查研究,在预调查对调查问卷进行优化后开展正式调查,以三所高校为例管窥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现状。调查可知,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整体水平偏好,但在资源支持、队伍建设两个方面略有不足,学生参加社团的类别结构稍显不均衡,且不同级别学生社团、不同规模学生社团的管理水平存在差异。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访谈资料分析后,本研究认为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问题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管理机制架构问题,主要原因是职能部门统筹力、管理人员有效沟通不足以及学生社团及学生身份受限等;二是活动内涵引领问题,主要原因是管理价值理念引导不足、社团成员流动性大、学生站位不高等;三是资源供给分配问题,主要原因是理念不先进、尺度不灵活、学生规划力不强等;四是管理队伍建设问题,主要原因是人员选拔匹配和培训发展机制不成熟等。综合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结果,针对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实际本研究提出高校应积极构建科学的顶层设计、充分开展有力的引领指导、大力推进有效的支持保障,社团组织应明确方向把握正确定位、依规自治推动自我管理、以文化人提升活动质量等策略选择。
陈玲[7](2020)在《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研究 ——来自A高校的经验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才强国战略”实现程度的重要判断依据。高等教育财政是21世纪以来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伴随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以来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关注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效果将有效增强高等教育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提升高等教育服务质量。高校第二课堂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因此,研究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具有现实意义。与过去的宏观研究不同,本文选取一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其第二课堂数据积累时间长、数据类型丰富、个体覆盖完全,从校本微观视角着眼,将不易区分及观测的财政投入以学生第二课堂参与情况替代,以普通授课类、申报-审批类、时长转换类三种学分获取模式为自然划分,选取相应自变量和因变量,分析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的具体效果,给出改善投入效果的对策建议。着眼于这样的研究思路,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断点回归法、双重差分法等量化研究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第一,财政投入作用到第二课堂讲授及活动类课程后,学生参与经费充足、管理科学的平台课程,诸如思想引导平台课程、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国际培养平台课程,对其第一课堂学习、知识应用、能力成果的取得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校园文化平台的修习有利于学生结识朋辈、锻炼社会化能力,但由于财政投入分散、课程众多,对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一定程度的挤出;社团活动平台的修习与学生综合测评和继续深造正相关;就业创业平台因社会资源介入,与学生的学业成就没有显着相关性,与学生奖学金获得的等级呈负相关关系。第二,财政投入作用到第二课堂申报-审批类科研立项课程后,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未对学生科研相关学业成就产生预期的正向效果。相反,对样本数据的分析显示,学生获得了科研资助、参与了科研立项并未提高其科研产出,还反而降低了他们读研和出国深造意愿。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这一现象主要是由科研经费向学生投入不足、科研经费向指导教师投入不足、科研相关辅助资源供给不足等原因造成。第三,财政投入作用到学生志愿服务类课程后,对学生第一课堂成绩和就业质量有正向影响。具体来说,财政投入支持的激励政策使受到影响的学生平均比未受到影响的学生志愿服务时长增加70.613小时,学年平均积点增加0.033,就业质量提升0.343。另外,本文发现志愿服务对学生团队能力培养有正面作用,对个人能力和领导能力培养供给不足;在学生小我责任感、大我责任感以及综合责任感的培养上,如果以每增加100小时志愿服务时长为衡量单位,综合责任感、小我责任感和大我责任感的评分以5分制为计,将分别增加0.3、0.3和0.2,显示出志愿服务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价值。最后,本文以研究发现为依据,提出三项改善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的对策建议:一是突出紧扣人才培养目标的财政投入效果评估价值取向,梳理好以财政投入为基础的目标体系,巩固和创设更多优质项目,科学设计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默认设置”;二是构建范围延展的财政投入效果评估标准,建立稳态前提下的核心标准、轮动前提下的支撑标准、开放前提下的环境标准;三是形成助力学生成长的财政投入效果综合评估体系,施行科学评估体系,设置评奖评优激励,增强舆论宣传引导。
陈绿叶[8](2020)在《本科生综合测评标准研究 ——以上海S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综合测评自2004年起沿用至今,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杠杆,引导着“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多年来,一直面临着特定的理论困境和相应的实践问题。随着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课程改革和考试评价改革的政策思路得以深化,这为解决综合测评的困境提供了新思路。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系统总结了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必须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以此为契机,本文尝试在现行综合测评标准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构建新的综合测评标准体系。本研究以上海S大学为研究载体,为与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相衔接,笔者从“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两个模块去评价本科生的教育质量。这不仅为本科生综合测评的改进提供了方向,也有利于各学段综合测评的联接,使其能够更大范围的应用。选择该校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上海S大学作为重点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范类建设院校,其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应具备带头示范作用。因此,作为个案研究对象有极强的实际性意义,对其他学校的学生评价可提供相关经验。本论文以发展性目标评价模式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进行研究。首先对综合测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整合,同时通过访谈了解上海S大学本科生综合测评的基本情况,形成本科生综合测评标准编制的五大依据,从而初步拟定本科生综合测评标准指标。随后对老师和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进行征询意见,经理论论证、专家评判、实验修订等程序对初拟的指标不断修订,计算出指标的权重,确立适合本科生综合测评的指标体系。接着对评定标准进行编制,采用拟定、论证、征询、试行等方法确定相应指标的评定等级内容。最后通过SPSS22.0分析软件和实践应用对综合测评标准进行质量检验。
孙尚[9](2019)在《面向学生素质教育的综合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是体现学生知识水平、道德修养、文化储备及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德育、智育、能力、身心素质和综合素质几个方面。在开展素质教育过程中,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办学特点,全国首创自主编写完成了《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素质教育纪实手册》,实现了多角度全方位准确考评,领先于其他高校的考评方案,获得了教育部的认可,并受邀进行了分享,该手册已经作为邮电技术学院开展素质教育的操作规范和实施载体。邮电学院目前的考评手册虽然做到了全国领先水平,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主要通过发放《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素质教育纪实手册》来实施,在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综合测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评分不规范、规则执行不到位、评分结果不公等问题。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传统的纸质办公已经逐渐不被计算机所替代,而学生素质教育综合测评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不仅能够有效节省办公费用支出,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同时还能够确保测评结果的公平性和准确性。为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教育的信息化,提出建设一套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先进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该系统基于微信端和PC端双重操作,PC端采用B/S架构,即通过浏览器登录系统即可使用。系统利用Spring针对Web应用提供的MVC框架,能够有效分离业务层和控制层。本设计采用Redis数据库,将数据存储在内存中,读写的速度更快,从性能上来说具有非常突出的运行优势。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旨在建设一套架构合理,技术先进的学生素质教育综合测评系统,努力帮助学校组织成为校园内最智能的掌上服务能手。系统具备活动在线发布、审批、总结等实用功能,教师在线打分、学生活动自主加分等多维度的线上运作,充分满足学生素质教育测评全流程信息化服务的基本需求。系统应用上线后,将进一步增强校园凝聚力和归属感,树立校园文化新标杆,展现互联网+校园新风貌。
张雪莹[10](2019)在《大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学生参与研究 ——以Y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生事务管理是高校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培养人才、育人为本的根本任务。高校必须找准学生事务管理在高校各项事务管理中的位置,找寻学生事务管理在人才培养中可以作为的空间。以往学生事务管理的重点,只强调学校如何自上而下进行金字塔型管理,学生成为最底层的“被服务”对象。于是,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成为学生事务管理在民主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社会基层民主化的进展以及公民意识的提升,特别是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推进学生事务管理民主化成为高校内部治理发展的主要趋势。作为教育、管理与服务学生第一线的学生事务管理,理应适应这些变化做出转变,而提高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学生参与则成为高校内部治理发展的重要环节。同时,多主体参与治理理论与协商民主理论为学生参与学生事务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鼓励各参与主体之间通过协商达到相互信任和获取共识的程度,用柔性化与多样化结合的参与方式达到公共事务的善治目标。本研究利用自主编制的调查问卷,以学生的参与意愿、参与内容、参与渠道、参与效能为调查维度,对Y大学各年级本科生的参与情况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发现:学生整体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动机不端正;学生参与内容少,内容的参与程度低;法律渠道不健全,开通的实体渠道利用率低;学生整体参与效果不佳的情况。归纳、总结调查现状后发现Y大学本科生参与学生事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参与意愿功利化倾向严重;参与内容集中于学生组织内部管理;参与渠道的配套措施不齐全;参与效能偏形式化要求。在对Y大学学生事务管理中学生参与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时,主要从思想观念、组织机构、权力建设与社会环境四个方面进行探讨。研究结论如下:受管理者与学生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学生组织的功能模糊化;高校内部权力结构中学生权力受忽视;民主化进程中高校民主管理进展缓慢的影响。在对Y大学学生事务管理中学生参与的现状及原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提出针对性改进对策,具体如下:提高“会参”能力——引导管理者与学生树立新的思想观念,提供相应的民主参与课程与实践;巩固“能参”内容——加强学生组织的规范性建设,规范学生参与的范围与界限;扩大“愿参”渠道——完善传统参与手段的运行,引入现代网络化参与手段;营造“可参”环境——构建民主参与激励模式,加强校园民主文化建设。
二、通过培养学生干部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过培养学生干部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与背景 |
(一)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永恒主题 |
(二)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成为老大难 |
(三)提升德育实效亟需专项督导评估 |
二、相关研究述评 |
(一)德育督导 |
(二)德育评估 |
(三)对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的问题 |
(二)研究的思路 |
(三)研究的方法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章 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意义与依据 |
一、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意义 |
(一)从历史的角度看 |
(二)从现实的角度看 |
二、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依据 |
(一)学理依据 |
(二)政策与法规依据 |
第三章 中小学校德育督导评估框架体系现状调查 |
一、德育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现状调查 |
(一)对结果类指标的调查与分析 |
(二)对过程和保障类指标的调查与分析 |
二、德育督导评估的标准体系现状调查 |
(一)对结果类评估标准的调查与分析 |
(二)对过程与保障类评估标准的调查与分析 |
三、德育督导评估的方法体系现状调查 |
(一)对现状的描述与呈现 |
(二)对现状的分析与判断 |
第四章 改进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探索与尝试 |
一、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指标的探索与尝试 |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
(二)改进后的指标体系及阐释 |
二、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标准的探索与尝试 |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
(二)三个典型的改进尝试 |
三、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方法的探索与尝试 |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
(二)改进的初步尝试 |
总结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缘起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研究成果概览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1.2.5 国内外研究发展态势 |
1.3 概念的厘清 |
1.3.1 高校第二课堂 |
1.3.2 高校第二课堂学生行为 |
1.3.3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建构 |
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点 |
2.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下的行为本质 |
2.1.2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行为意义 |
2.1.3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下行为与思想关系 |
2.1.4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行为理论 |
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支点 |
2.2.1 心理学关于行为研究的理论支撑 |
2.2.2 教育学关于第二课堂的核心理论 |
2.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切入点 |
2.3.1 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理论 |
2.3.2 新时代第二课堂建设的政策及其思想 |
2.3.3 网络与信息数字技术的相关理论 |
2.3.4 定性定量的教育研究相关理论 |
第三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 |
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
3.1.1 行为产生发展机制 |
3.1.2 影响行为的因素 |
3.1.3 行为影响的因素 |
3.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形态 |
3.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发展 |
3.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现实形态的原因 |
3.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评价 |
3.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评价的现状 |
3.3.2 第二课堂评价现状的原因 |
第四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方法论 |
4.1 研究的理论框架 |
4.1.1 量化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
4.1.2 行为的统计物理研究 |
4.1.3 因果关系的误区 |
4.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描述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
4.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过程描述数据 |
4.2.2 学生成长发展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
4.3 行为研究设计 |
4.3.1 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 |
4.3.2 学生行为的数据记录采集 |
4.3.3 学生行为数据的求证与评价 |
4.4 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借鉴与对比 |
第五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实践案例 |
5.1 案例数据概况 |
5.1.1 行为数据的基本情况 |
5.1.2 学业成绩基本情况 |
5.1.3 毕业去向 |
5.1.4 职业发展状态 |
5.1.5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 |
5.2 案例数据的数据挖掘分析 |
5.2.1 行为状况统计学分析 |
5.2.2 行为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分析 |
5.2.3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数据研究 |
第六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用 |
6.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 |
6.1.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观测价值 |
6.1.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判断价值 |
6.1.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预测价值 |
6.2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导思想 |
6.2.1 树立“大思政”格局的理念 |
6.2.2 巩固增强获得感的内容创新理念 |
6.2.3 强化信息技术同步的形式创新理念 |
6.3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原则 |
6.3.1 精准教育原则 |
6.3.2 数据研究原则 |
6.3.3 评价反馈原则 |
6.3.4 行为评价思想的反思 |
6.4 基于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
6.4.1 第二课堂组织工作机制 |
6.4.2 第二课堂过程管理机制 |
6.4.3 第二课堂评价导向机制 |
6.4.4 第二课堂支持保障机制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立德树人 |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
三、研究问题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立德树人 |
(二)落实机制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
(一)强化制度建设 |
(二)强化师资培育 |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贵州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管理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的德育管理研究现状 |
二、国内德育管理现状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基础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一、德育管理要素 |
二、德育管理特征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国内德育管理 |
二、国外德育管理 |
第三章 实践调查分析 |
第一节 德育管理总体情况及访谈设计 |
一、贵州职业院校的发展情况 |
二、贵州民办职业院校管理特征 |
三、问卷及访谈提纲设计 |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一、调查数据分析 |
二、访谈调研过程设计 |
第三节 德育管理调查方法 |
一、管理调查对象 |
二、实践调查的设计 |
三、实践调查程序 |
第四节 调查结果分析 |
一、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有效样本学生情况分析 |
二、问卷发放与回收分析 |
三、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
第五节 学生德育管理统计分析 |
一、关于学院管理制度与文化建设德育管理统计分析 |
二、关于学院党团建设发展和管理统计分析 |
三、关于学生主体地位统计分析 |
四、教师与学生在德育管理中的成效统计分析 |
第四章 结论与对策 |
第一节 结论 |
一、德育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
二、教师队伍管理不规范 |
三、德育管理及师生关系有待加强 |
第二节 对策 |
一、加强管理体制建设,提高德育管理价值观念 |
二、加强管理机制建设,探索学校德育管理与实践渠道 |
三、加强德育管理,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论班级管理中的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自身完善的需要 |
二、优化班级管理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证 |
三、在班级管理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
(一)班级精神是学生素质培养的航标 |
(二)班级活动是培养学生素质的载体 |
(三)自我管理是学生素质培养的必然要求 |
(6)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评价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现有研究的总结与评析 |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4.1 研究的总体技术路线 |
1.4.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2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理论基础、概念内涵与原则 |
2.1 理论基础 |
2.1.1 学生发展理论 |
2.1.2 目标管理理论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社团 |
2.2.2 高校学生社团 |
2.2.3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 |
2.3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内涵 |
2.3.1 外部管理的内涵 |
2.3.2 内部管理的内涵 |
2.4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基本原则 |
2.3.1 政治性原则 |
2.3.2 教育性原则 |
2.3.3 自主性原则 |
2.3.4 法治化原则 |
3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研究设计 |
3.1.1 问卷设计程序 |
3.1.2 访谈调查设计 |
3.2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现状正式调查情况 |
3.2.1 正式调查样本情况 |
3.2.2 正式调查信效度分析 |
3.3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差异分析 |
3.3.1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整体水平 |
3.3.2 不同级别学生社团管理的差异 |
3.3.3 不同规模学生社团管理的差异 |
4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管理机制架构问题及成因 |
4.1.1 问题分析 |
4.1.2 成因分析 |
4.2 活动内涵引领问题及成因 |
4.2.1 问题分析 |
4.2.2 成因分析 |
4.3 资源供给分配问题及成因 |
4.3.1 问题分析 |
4.3.2 成因分析 |
4.4 管理队伍建设问题及成因 |
4.4.1 问题分析 |
4.4.2 成因分析 |
5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策略建议 |
5.1 高校学生社团外部管理层面策略建议 |
5.1.1 积极构建科学的顶层设计 |
5.1.2 充分开展有力的引领指导 |
5.1.3 大力推进有效的支持保障 |
5.2 高校学生社团内部管理层面策略建议 |
5.2.1 明确方向把握正确定位 |
5.2.2 依规自治推动自我管理 |
5.2.3 以文化人提升活动质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B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情况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研究 ——来自A高校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高等教育财政的重要性地位日益突出 |
1.1.2 第二课堂财政是高等教育财政的有机组成部分 |
1.1.3 当前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研究相对滞后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
2.1 高校第二课堂的由来、发展与界定 |
2.1.1 高校第二课堂发展缘起 |
2.1.2 高校第二课堂主体结构 |
2.2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概述 |
2.2.1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的构成要素 |
2.2.2 典型项目投入概述 |
2.2.3 部分高校投入概述 |
2.2.4 样本高校投入情况 |
2.3 文献综述 |
2.3.1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研究总体现状 |
2.3.2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经费来源及拨款相关研究 |
2.3.3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评估指标相关研究 |
2.3.4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评估方法应用相关研究 |
2.3.5 文献综述小结 |
2.4 理论基础 |
2.4.1 绩效预算管理理论 |
2.4.2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2.4.3 学生发展与学生参与理论 |
第3章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的分析框架 |
3.1 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效果评估的基本指标 |
3.2 样本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的微观执行结构 |
3.2.1 直接委托的财政投入 |
3.2.2 间接委托的财政投入 |
3.2.3 直接委托和间接委托的基本特点 |
3.3 学生第二课堂参与度: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的根本体现 |
3.3.1 项目实施过程:一个逻辑模型 |
3.3.2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作用机理:一个修正模型 |
3.3.3 第二课堂学生参与:反映财政投入效果的根本路径 |
3.4 分析框架构建 |
3.4.1 基本分析框架 |
3.4.2 分析框架的合理性及应用价值 |
第4章 投入效果(一):基于学习联动的替代数据评估 |
4.1 研究数据 |
4.1.1 样本选取 |
4.1.2 自变量选择 |
4.1.3 因变量选择 |
4.2 分析方法 |
4.3 实证结果 |
4.3.1 变量描述性统计 |
4.3.2 第一、第二课堂学习联动分析 |
4.3.3 第二课堂学习与知识应用 |
4.3.4 第二课堂学习与能力成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投入效果(二):基于科研资助的替代数据评估 |
5.1 研究数据 |
5.1.1 样本选取 |
5.1.2 自变量选择 |
5.1.3 因变量选择 |
5.2 分析方法 |
5.3 实证结果 |
5.3.1 变量描述性统计 |
5.3.2 模糊断点回归假设条件检验 |
5.3.3 结果变量与参考变量的关系 |
5.3.4 基于断点回归的实证结果分析 |
5.4 补充讨论 |
5.4.1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5.4.2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投入效果(三):基于志愿服务激励的替代数据评估 |
6.1 研究数据 |
6.1.1 样本选取 |
6.1.2 自变量选择 |
6.1.3 因变量选择 |
6.2 分析方法 |
6.3 实证结果 |
6.3.1 变量描述性统计 |
6.3.2 A学院改革政策对志愿服务总时长的影响 |
6.3.3 A学院改革政策对学生学年平均积点的影响 |
6.3.4 A学院改革政策对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
6.4 对志愿服务投入效果的延伸讨论 |
6.4.1 描述性数据统计 |
6.4.2 学生志愿服务能力的供需分析 |
6.4.3 学生年平均志愿服务时长对责任感自评分的回归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改善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的对策建议 |
7.1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的总体讨论 |
7.1.1 历史演变和学校特色构成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的特殊背景 |
7.1.2 “黑箱式”投入阻碍“最后一公里”资源有效配置 |
7.1.3 科学评估手段缺失影响投入效果的有效发挥 |
7.2 改善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的基本原则 |
7.2.1 科学的“默认设置”原则 |
7.2.2 精准的“投入优化”原则 |
7.2.3 系统的“刚柔相济”原则 |
7.3 改善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的对策建议 |
7.3.1 突出紧扣人才培养目标的财政投入价值取向 |
7.3.2 构建范围延展的财政投入效果评估标准 |
7.3.3 形成助力学生成长的财政投入综合评估体系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主要结论 |
8.2 本文研究展望 |
附录 A 高校第二课堂经费投入情况访谈提纲 |
附录 B 样本高校本科生科研立项回访问卷 |
附录 C 样本高校本科生科研立项问卷数据报告 |
附录 D 样本高校志愿服务调查问卷 |
附录 E 样本高校志愿服务调查问卷数据报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本科生综合测评标准研究 ——以上海S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国际上对人才竞争趋势的重视 |
(二)我国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 |
(三)本科生综合测评体系亟需改进 |
二、研究意义 |
(一)现实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三、核心概念 |
(一)本科生 |
(二)综合测评 |
(三)综合测评标准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调查法 |
(四)个案研究法 |
六、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外关于学生综合测评的研究现状 |
(一)关于学生评价模式的研究 |
(二)各国学生评价的制度和模式 |
二、国内关于学生综合测评的研究现状 |
(一)基于高校学生综合测评制度及问题的研究 |
(二)基于高校学生综合测评标准的研究 |
(三)基于高校学生综合测评方法的研究 |
三、文献评析 |
第三章 本科生综合测评标准编制的依据 |
一、高校学生培养目标 |
二、有关制度 |
三、科学理论 |
(一)思想品德 |
(二)学习素养 |
(三)身心健康 |
(四)能力素养 |
四、高校学生综合测评实践中积累的经验 |
(一)测评标准方面 |
(二)测评指标方面 |
(三)测评程序方面 |
(四)测评结果方面 |
(五)改进建议方面 |
五、评价对象和条件 |
(一)不同学段间综合测评标准的差异比较 |
(二)上海S大学本科生综合测评 |
第四章 本科生综合测评标准的编制 |
一、指标体系的设计 |
(一)提出初拟指标体系 |
(二)筛选修订指标 |
(三)权重的确定 |
二、本科生综合测评评定标准的制定 |
(一)制定评定标准的依据 |
(二)对拟定的评定标准进行论证 |
(三)试行评定标准 |
(四)与目前上海S大学本科生综合测评标准的比较分析 |
(五)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五章 本科生综合测评标准的质量检验 |
一、指标体系的信效度检验 |
(一)实施调查 |
(二)数据整理 |
(三)效度检验 |
(四)信度检验 |
二、评定标准的质量检验 |
(一)样本选择 |
(二)实施过程 |
(三)评定等级要求的难度值分析 |
(四)评定等级要求的区分度分析 |
三、总结和展望 |
(一)总结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关于初拟指标体系的访谈提纲 |
附录2 本科生综合测评指标体系调查表 |
附录3 上海S大学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征询表 |
附录4 本科生综合测评评价标准表 |
致谢 |
(9)面向学生素质教育的综合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1.1 论文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论文研究目标 |
1.3.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软件工程开发模型 |
2.1.1 模块化系统开发方法 |
2.1.2 快速原型法 |
2.1.3 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
2.2 SPRING框架 |
2.3 REDIS |
2.4 MAVEN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综合测评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大学生综合测评工作流程分析 |
3.1.1 学生管理工作基本模式 |
3.1.2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过程 |
3.2 系统需求概述 |
3.3 系统功能需求 |
3.3.1 系统功能描述 |
3.3.2 系统主要功能 |
3.4 系统非功能需求 |
3.4.1 安全需求 |
3.4.2 性能需求 |
3.5 综合测评指标需求 |
3.5.1 综合测评指标内容 |
3.5.2 综合测评的评分规则 |
3.5.3 综合测评的计算方式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学生综合测评系统设计 |
4.1 设计目标与设计原则 |
4.1.1 设计目标 |
4.1.2 设计原则 |
4.2 SPRING MVC框架设计 |
4.3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
4.4 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
4.5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
4.5.1 PC端功能设计 |
4.5.2 微信端功能设计 |
4.6 数据库设计 |
4.6.1 Redis缓存数据库 |
4.6.2 数据库E-R关系图 |
4.6.3 主要模块数据表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学生综合测评系统的实现 |
5.1 环境配置 |
5.2 系统登录模块实现 |
5.3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
5.3.1 系统主界面 |
5.3.2 公告管理 |
5.3.3 普通活动管理模块实现 |
5.3.4 志愿者活动管理模块实现 |
5.3.5 奖励管理模块实现 |
5.3.6 思想品德素质考评模块实现 |
5.3.7 学生期末测评模块实现 |
5.3.8 测评指标配置管理模块实现 |
5.3.9 微信端模块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目标与准则 |
6.2 测试方法 |
6.3 功能测试 |
6.3.1 微信端页面测试 |
6.3.2 PC端部分页面测试 |
6.4 测试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大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学生参与研究 ——以Y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 大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现状 |
(二) 大学生事务管理中学生参与研究现状 |
(三) 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研究现状 |
(四) 文献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大学生事务管理中学生参与的理论概述 |
一、大学生事务管理中学生参与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 “学生事务”及“学生事务管理” |
(二) “参与”与“民主参与” |
二、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的演进发展 |
(一) “学生事务管理”与“学生工作” |
(二) “大学生自我管理”与“学生参与” |
(三) 大学生参与事务管理的实践拓展 |
三、大学生事务管理中学生参与的理论基础 |
(一) 多主体参与治理理论 |
(二) 协商民主理论 |
(三) 学生参与大学生事务管理的意义 |
第二章 大学生事务管理中学生参与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一) 个案学校的选择 |
(二) 调查目的 |
(三) 调查对象及方法 |
二、大学生事务管理中学生参与的调查情况 |
(一) 参与意愿的调查情况 |
(二) 参与内容的调查情况 |
(三) 参与渠道的调查情况 |
(四) 参与效能的调查情况 |
第三章 大学生事务管理中学生参与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
一、大学生事务管理中学生参与的主要问题 |
(一) 参与意愿功利化倾向严重 |
(二) 参与内容过度集中于学生组织内部管理 |
(三) 参与渠道的配套措施不齐全 |
(四) 参与效能偏向形式化 |
二、影响大学生事务管理中学生参与的原因分析 |
(一) 管理者与学生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 |
(二) 学生组织的功能模糊化 |
(三) 高校内部权力结构中学生权力受忽视 |
(四) 民主化进程中高校民主管理进展缓慢 |
第四章 提高大学生事务管理中学生参与的对策 |
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会参”的能力 |
(一) 管理者与学生树立新的思想观念 |
(二) 提供相应的民主参与课程与实践 |
二、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巩固“能参”的内容 |
(一) 加强学生组织的规范性建设 |
(二) 规范学生参与的范围与界限 |
三、结合传统与现代手段,扩大“愿参”的渠道 |
(一) 完善传统参与手段的运行 |
(二) 引入现代网络化参与手段 |
四、创新学生事务管理模式,营造“可参”的环境 |
(一) 构建民主参与激励模式 |
(二) 加强校园民主文化建设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通过培养学生干部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D]. 金兰.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D]. 王纲.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贵州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管理调查研究[D]. 杨武胜. 南宁师范大学, 2020
- [5]论班级管理中的素质教育[J]. 潘淑玲. 学周刊, 2020(20)
- [6]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研究[D]. 王新婷.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7]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研究 ——来自A高校的经验证据[D]. 陈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8]本科生综合测评标准研究 ——以上海S大学为例[D]. 陈绿叶.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面向学生素质教育的综合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孙尚.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10]大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学生参与研究 ——以Y大学为例[D]. 张雪莹. 扬州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