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蜈蚣冰片医甲沟炎(论文文献综述)
胡献国[1](2021)在《外科圣药——明矾》文中指出明矾,又名白矾,为硫酸盐类矿物明矾石经加工提炼制成,主含含水硫酸铝钾。入药生用或煅用,煅后称枯矾。明矾是中医皮肤科临床常用的外用药,有"外科圣药"之称。中医认为,明矾味酸、涩,性寒,归肺、脾、肝、大肠经。外用能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服可止血、止泻、化痰。适用于湿疹瘙痒、疮疡疥癣、便血、吐衄、崩漏、久泻久痢、痰厥、癫狂、痫证、
荣光[2](2019)在《白矾外用疗疾多》文中认为白矾,又名明矾、矾石、钾矾、钾铝矾、钾明矾等,为硫酸盐类矿物明矾石经加工提炼而成的结晶。本品呈不规则的块状或粒状,无色或淡黄白色,透明或半透明,表面略平滑或凹凸不平,具细密纵棱,有玻璃样光泽,质硬而脆。以色白、透明、质硬而脆、无杂质者为佳。气微,
孟庆安[3](2019)在《金黄膏治疗肛周脓肿术后肿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金黄膏治疗肛周脓肿术后肿痛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是通过金黄膏对肛周脓肿术后肿痛的临床疗效的观察,客观的评价和验证金黄膏外用治疗术后肿痛的安全性、有效性、实用性。通过研究,规范和完善金黄膏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可供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的治疗肛周脓肿术后肿痛的新思路、新方法。方法:于住院患者中选择切合本课题纳排标准的坐骨直肠间隙脓肿患者72例,采用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6例。治疗组患者创面(清试干净)予以玉红纱条局部换药,且红肿区域涂抹适量金黄膏;对照组患者创面(清试干净)仅予以玉红纱条局部换药。详细采集每位病人的病史、症状、体征、中医四诊资料等,通过辩证分型及明确诊断,防止纳入不合格病例。详细观察并记录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术后第1、3、5、7天肛周红肿区域的消退率积分、疼痛积分及舌脉变化。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方面的数据分析,计算出两组数据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促进红肿区域消退、疼痛缓解等方面,两组病例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治疗组在促进红肿区域消退及疼痛缓解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金黄膏在治疗肛周脓肿术后肿痛方面效果明显,且是安全的、有效的、实用的。
李璐瑒[4](2019)在《医疗机构制剂芙蓉软膏治疗疮疡的药效学、安全性和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制药水平落后,药品供给有限,医疗机构制剂是对市售药品的有效补充,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亦是如此,并且很能够体现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作为在北京中医医院使用数十年的医疗机构制剂,芙蓉软膏系根据北京中医医院名老中医赵炳南的验方研制而来,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临床用于疮疡肿毒之热毒蕴结证,使用广泛,疗效确切。近年来,相关政策对医疗机构制剂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对于像芙蓉软膏这类临床应用历史较长、疗效深受认可、但缺少基础研究资料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有必要进行系统的、规范的研究,包括从组方理论到药效学、安全性和临床疗效,从而为其在临床的安全有效应用提供依据,这既是对传统中药制剂的传承和发扬,也符合临床中药学的学科研究方向。研究目的通过对医疗机构制剂芙蓉软膏进行组方分析和药效学、安全性以及临床疗效的研究,为其在临床安全有效的应用提供依据,并形成关于该制剂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基础研究资料,从而进行更深一步的药学机理研究。研究方法1.以“芙蓉”为名的外治方剂统计分析:通过中医e百、药智数据(yaoZH)、中医世家等中医药古籍搜索引擎或数据库检索“芙蓉膏”、“芙蓉散”信息的古代文献,以其公开出版物的原始文献为准查询核对原文后,对结果进行筛选、汇总归类后,进行药味种类、用药频次等信息的统计分析;在药智数据(yaoZH)、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库全文检索“芙蓉膏”、“芙蓉散”、“芙蓉软膏”等信息的现代文献,汇总并考证本研究芙蓉软膏处方组成和制剂标准,并对结果中其他以“芙蓉”命名的外治法方剂进行筛选、汇总归类后,进行药味种类、用药频次、功效主治等信息的统计分析。2.药效学研究:通过小鼠耳肿胀和大鼠棉球肉芽肿增生两个经典抗炎药理试验,观察芙蓉软膏的抗炎消肿作用,通过大鼠模拟疮疡试验观察芙蓉软膏对治疗红肿热痛的阳性疮疡症状的作用。耳肿胀试验以扶他林软膏(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为对照药,将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黄凡士林基质),阳性药对照组(扶他林7.50g/kg)、芙蓉软膏高剂量组(2.80g生药/kg组),芙蓉软膏中剂量组(1.40g生药/kg组),芙蓉软膏低剂量组(0.70g生药/kg组)。肉芽肿增生试验以扶他林软膏(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为对照药,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黄凡士林基质),阳性药对照组(扶他林5.00g/kg)、芙蓉软膏高剂量组(1.12g生药/kg组,芙蓉软膏中剂量组(0.56g生药/kg组),芙蓉软膏低剂量组(0.28g生药/kg组)。模拟大鼠疮疡试验取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百多邦组5.00g/kg、芙蓉软膏组0.70g生药/kg。除空白组外,用刀片在大鼠背部脱毛区划“十”字切口,致其感染出现红肿热痛的阳性疮疡症状,观察并记录大鼠生理、行为特征,创面形态及死亡情况,具体包括体重、进食情况、毛色、活动情况、疮疡处组织情况、伤口愈合率、愈合时间、体表温度等,并于给药前及给药后第4、7d进行血常规的测定。3.安全性试验:选用家兔,将芙蓉膏3g、、2g、、1g及赋形剂(凡士林)分别涂抹于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观察药物对皮肤的刺激反应情况。选用豚鼠,脱毛后涂抹药物,用2,4-二硝基氯代苯丙酮液作为阳性对照,观察药物对动物的皮肤过敏反应。选用家兔,将芙蓉膏涂抹于脱毛后的完整皮肤,一日2次,芙蓉膏高、低剂量组累计给药剂量分别为8g/kg、、4g/kg即1.6g生药/kg、0.8g生药/kg,分别相当临床拟用量(0.0166g生药/kg)的96倍、48倍,观察给药后短期内对动物产生的毒性反应,并连续观察14d。4.临床疗效观察:中医疮疡概念广泛,本部分研究选取一类特定疮疡疾病——疖,对应西医诊断为毛囊炎,用Excel软件RAND函数产生随机数字,将60例明确诊断为毛囊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采用芙蓉膏治疗,对照组采用莫匹罗星软膏(百多邦)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应用SPSS软件对病例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以“芙蓉”为名的外治法方剂用药规律及功效主治统计分析:古今以“芙蓉”命名的外治方剂众多,大多因含有木芙蓉而得名。木芙蓉的药用部位以叶为主,与本研究中芙蓉软膏使用木芙蓉叶一致。古代文献中的其他“芙蓉膏(散)”外治方剂与本研究中的芙蓉软膏组方配伍无一致之处;现代文献收载的其他“芙蓉膏(散)”外治方剂中,本研究中芙蓉软膏的成分木芙蓉、大黄、冰片、黄柏、黄芩、黄连、泽兰使用频率较高,排名前6位(其中两味并列第6位)。对现代文献中其他“芙蓉膏(散)”外治方剂所有功效进行统计,发现“清热”、“止痛”(其中一方为镇痛)、“消肿”(其中一方为退肿)、“解毒”出现频率较高,排名前四位,与本研究中芙蓉软膏的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一致,在方剂主治方面,亦与本研究中芙蓉软膏的主治“疮疡肿毒之热毒蕴结证”基本一致。2.药效学研究结果:模型组小鼠左耳涂抹二甲苯后,耳片明显肿胀,与模型组比较,扶他林组小鼠耳片肿胀度明显降低(P<0.05),芙蓉软膏0.70g生药/kg、1.40g生药/kg组小鼠耳片肿胀度明显降低(P<0.05)。大鼠植入青霉素G药敏纸片7d,肉芽组织增重。与模型组比较,扶他林组大鼠肉芽重量明显降低(P<0.05),芙蓉软膏0.56g生药/kg组大鼠肉芽肿明显降低(P<0.05)。模拟大鼠疮疡试验中,与空白组比较,各组大鼠体温均明显升高,芙蓉软膏组大鼠的进食量增加,符合中医阳证疮疡的证候学特征。与模型组比较,芙蓉软膏组和百多邦组给药3~7d,大鼠疮疡分值明显降低,两组疮疡愈合动物数明显多于模型组,疮面愈合率也相应提高。在血液学指标分析方面,与模型组比较,给药后百多邦组和芙蓉软膏组WBC、MCH均显着降低,芙蓉软膏组Hgb显着升高。3.安全性试验结果:芙蓉膏各剂量组及赋形剂组经家兔完整皮肤多次性涂抹给药,去除药物及赋形剂1h、24h、48h、72h后,皮肤刺激强度均为无刺激性;芙蓉膏各剂量组及赋形剂组经家兔破损皮肤多次性涂抹给药,芙蓉膏高、中剂量组去除药物1h、24h后,低剂量组去除药物1h后皮肤刺激强度均为轻度刺激性,芙蓉膏高、中剂量组去除药物48h、72h后,低剂量组去除药物24h、48h、72h后皮肤刺激强度均为无刺激性;去除赋形剂1h、24h、48h、72h后,皮肤刺激强度均为无刺激性。芙蓉膏经多次涂抹给药,对豚鼠有轻度致敏性。家兔经完整皮肤给药后,结果家兔全部存活,饮食正常,体重增加,家兔外观、行为、分泌物、排泄物等均正常,毛发和眼睛无变化,给药局部皮肤无水肿,给药组未见明显皮肤毒性反应。4.临床疗效观察:本研究中百多邦组中治愈者有5人(15.2%),显效者有11人(33.3%),有效者有16人(48.5%),无效者有1人(3.0%),芙蓉膏组中治愈者有7人(25.9%),显效者有11人(40.7%),有效者有7人(25.9%),无效者有2人(7.4%),两组在治疗前后疗效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疗效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本研究的两种药物对毛囊炎的治疗效果无差异。结论1.以木芙蓉叶为主药的制剂或成方在中医外治法的应用非常广泛。本研究中的芙蓉软膏并非由古方化裁演变而来,而是与现代多数以“芙蓉”命名的方剂用药品种和功效主治较一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本研究中的芙蓉软膏组方合理,功效主治明确。2.芙蓉软膏具有抗炎消肿和抑制急性炎症反应的作用。3.芙蓉软膏对完整皮肤无刺激性,对破损皮肤有轻度刺激性,说明其比较适用于阳性肿疡。局部有皮肤破溃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4.芙蓉软膏多次涂抹给药有轻度致敏性,说明对本品过敏者及过敏体质者应慎用。5.芙蓉软膏经完整皮肤给药后无明显皮肤毒性反应。6.芙蓉软膏外用治疗毛囊炎,疗效可靠,体现传统中药外治疗法的效果。
梁晓兰[5](2018)在《粤语广西桂平麻垌话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桂平麻垌话属于粤方言勾漏片方言,本文以桂平麻垌话为研究对象,对桂平麻垌话的语音、词汇、语法及语用等方面进行了描写,以反映桂平麻垌话的语言面貌,并在描写的基础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分析及研究。全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材料。第二章描写了桂平麻垌话的语音系统,语音特点,并疏理桂平麻垌话声韵调之间的配合关系,运用历史比较法,将桂平麻垌话与中古音进行历时比较,并梳理一些有特殊读音或读音比较复杂的语音的演变层次,将桂平麻垌话的语音与普通话、广州话的语音进行对比,以反映桂平麻垌话的语音特点。桂平麻垌话存在系统的送气分调现象,入声五分,连读变调阴阳调类变调规则不同,存在阴阳调互变的情况;第三章主要从词汇特点,构词理据以及词汇来源等方面分析桂平麻垌话的词汇。桂平麻垌话存在一批声母变异、有音无字或者本字不明的词次浊声母配阴调的特殊现象。第四章主要从词内语序、小称形式、重叠形式、加缀形式及体貌标记等方面分析了桂平麻垌话的构词法与形态。第五章描写了桂平麻垌话的词法与句法。桂平麻垌话的名词与方位词,介词与动词皆有核心居前和核心居后两种语序;桂平麻垌话的量词重叠可以用来表达自由选择,量词单用有回指功能;存在“我煮吃毕只鸡”等连动句。第六章从语用及语义的角度描写了桂平麻垌话的陈述、疑问、祈使、感叹、比较、否定等表达系统。第七章提炼、总结全文。
吴雪峰[6](2018)在《中药复方LC09外治肿瘤化疗致手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手足综合征(hand foot syndrome,HFS)是一类化疗药导致的以四肢掌跖皮肤红斑、水肿、皮肤疼痛为特征的临床疾患。本文综述1介绍了相关HFS的现代医学进展。HFS常用美国国立癌症中心制定的标准进行分级评价。其发病风险与化疗药物剂量、方案或给药方式、用药次数相关。目前临床试验提示,在卡培他滨治疗的乳腺癌、结直肠癌的患者中HFS可作为抗肿瘤疗效好的预测指标。HFS病理表现以角质细胞水肿坏死、基底层空泡化、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要特点。其发病机理与化疗药对与手足末梢外分泌腺毒性作用可能相关。治疗上,尚无充分临床证据的治疗方案,以中断化疗,且对症的止痛、消炎、预防感染为主。预防上可使用尿素软膏。综述2是HFS中医病机与草药防治进展。通过对过去15年共147篇中草药干预HFS的临床文献检索,目前中医认为HFS属于“痹病”、“络病”范畴。致病因素有:药毒、瘀血、湿毒、血热、寒凝等。在防治方案上,分为中药内服、外治、静脉注射三种方法。中药内服代表方剂以温补气血的方剂为主,临证可加减清热养阴药。中药外治法以泡洗法、涂搽法、外敷法多见,其中泡洗法以补阳还五汤等温经活络的方子为临床常用;涂搽的药膏/油剂包括炎敌油、康复新液、湿润烧伤膏等;药粉外敷有黄芪桂枝五物汤、乳黄粉等。目前草药防治HFS的报道很多,但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试验少、高级别临床证据少。本临床研究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外治法研究-中药复方LC09外治肿瘤化疗致手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项目名称编号:2015BAI04BO0,国际临床试验中心注册号:NCT02794493,伦理编号:2016-6),为中药复方LC09治疗化疗致HFS的临床疗效、日常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以及安全性方面提供循证依据。研究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设计。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HFS患者共66例,区组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病人来自于中日友好医院的门诊或住院患者。试验组使用中药复方LC09浸洗手足,每次2袋浸泡20分钟、每日2次直至2周期化疗结束;对照组使用安慰剂干预,使用方法同观察组。两组干预前后HFS分级、疼痛评分变化为主要观察指标,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DLQI)、化疗完成率为次要观察指标;通过干预前后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皮肤刺激及过敏反应评价安全性。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不同治疗组各次就诊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士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与筛选期基础值进行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组内治疗前后差异,2组治疗前后的变化采用方差分析(ANOVA)进行比较;不同治疗组各次就诊的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2组治疗前后的变化采用χ 2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疗效评价采用PPS分析(符合方案集)和FAS分析(全分析集),FAS集为主要分析数据集。研究结果:HFS疗效方面,A组的总体有效率高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46.88%vs.16.13%,P=0.0088)。疼痛NRS等级方面,A组的总体有效率高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58.06%vs.22.58%,P=0.0044)。IADL得分,A组访视总分下降差值较B组有比较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ZWil=2.2697,P=0.0232)。DLQI得分,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化疗完成率较B组高且有统计学意义(68.75%vs.22.58%,P=0.0002)。试验过程中A、B组均未观测到不良反应。揭盲后A组为试验组,B组为对照组。研究结论:中药复方LC09颗粒剂,针对口服卡培他滨所导致的HFS,在HFS降级、止痛方面上,效果良好、安全性高,适宜临床推广。今后需要加大样本量、采用适合HFS患者生活质量量表,来进一步评价中药复方LC09颗粒剂对HFS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效果。
段宝忠[7](2017)在《傣药资源品种整理与分子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傣药是我国四大民族药之一,是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自然、历史条件以及历代傣医药本草文献记载不详等影响,傣药材的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傣药的品种不清和使用混乱。为了澄清傣药资源的品种情况,建立傣药材鉴定体系,为推进傣药材的产业化进程提供科学参考。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民族植物学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傣药材开展了系统整理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数据库构建和DNA条形码技术,建立了傣药材DNA条形码数据库;并探索了DNA条形码技术和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以及二者结合在傣药材鉴定和市场监管中的应用。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本研究收集整理了前人近40年的研究成果,引用专着35本,期刊文献143篇,采用专业数据库查询验证,共收集到傣医学药物信息8590条。去除无拉丁名或拉丁名无法确认的药材信息97条,获得傣药材有效信息8493条。将上述物种拉丁名进行同异名处理后,以接受名(Accept name)作为唯一字段,对目前傣医学记载使用的1654种药物从从植/动/矿物名、傣文名、科、药材名、部位、拉丁名、功能主治、文献来源、标准收载等进行修订,编制了傣族药物资源编目信息集。2.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采用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傣药材资源种类、传统利用特点、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2.1傣医学使用的药物种类丰富,目前已记载的使用的药物共有1654种,其中植物药1491种,分属于191科,836属,包括地衣类2科2属4种,真菌类7科9属9种,苔藓类1科1属1种,藻类2科2属2种,蕨类植物19科26属42种,裸子植物7科7属13种,被子植物153科789属1420种;动物药141种,分属于90科123属;矿物药22种。在傣医使用1491种傣药植物中,为我国特有分布的药用植物有159种,分属于70科133属;被列入濒危珍稀名录保护的有152种,分属62科133属;动物药中,列入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种数有68种,占动物类傣药总数的48.22%。2.2从使用特点来看,傣族植物药的药用部位以根及根茎类入药频次最高,其次为全草类和叶类。主治疾病方面,植物药中主治疾病最多的是消化系统疾病,其次分别是针对各种体征、损伤、循环系统、皮肤、呼吸以及泌尿系统等疾病;动物药则以皮肤、体征和循环系统疾病为最多,其次是消化系统和传染病;矿物药主要为皮肤和循环系统疾病。从使用方法来看,植物药以汤剂用法最多,其次是各种贴剂(外敷或外搽);动物药多以粉剂形式使用,其次是贴剂;矿物药则多为外用,以贴剂(涂抹敷患处)方式为主。2.3傣药材质量标准整理结果表明,目前共有785个傣药材被各级标准收载,占傣药材总数的47.46%,其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药材品种有327个。以豆科和大戟科为例,从药材名称、品种和基原、部位、功效、质量标准等方面的分析表明,目前傣药材的“品种-名称-基原”不规范的情况普遍存在,在其药用部位和功效表述上仍有待规范;傣药材的质量标准极不完善,阻碍了傣药的产业化进程。应进一步加强傣药的本草考证、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并结合现代药物研究技术开展系统研究,推动傣药材的品种整理和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工作。3.采用试剂盒法提取傣药材的基原植物总DNA,通过PCR扩增其ITS2序列或psb A-trn H序列并双向测序。应用Codon Code Aligner 5.1.5对测序峰图进行校对拼接,去除低质量序列及引物区,获得傣药材ITS2序列或psb A-trn H序列,建立了300种常见傣药材的DNA标准序列;在此基础上,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和数据库技术,结合分析Gen Bank序列,采用BLAST分析防错、系统树分析防错等方法核验序列的可靠性,建立了傣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系统,该库由样品数据库、序列数据库组成,包含1000余种傣药材和大量混伪品及密切相关物种。4.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哈宾蒿”、“芽杆庄”、“芽灵捂”、“贺帕举雷”4种傣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别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在傣药材鉴别中的应用。结果表明DNA条形码和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可有效用于傣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别,其操作易于流程化,标准化,为傣药的临床用药安全和市场监管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4.1基于大青属(Clerodendrum)12种植物共48份样品和Gen Bank下载序列,构建大青属ITS2和psb A-trn H条形码数据库。应用该数据库对27份购自市场的“哈宾蒿”药材及饮片进行鉴定,结果表明,ITS2序列种间最小变异大于种内最大变异,而psb A-trn H序列种间最小变异则小于种内最大变异。因此,ITS2序列作为条形码能稳定、准确鉴别“哈宾蒿”药材及其混伪品。市场药材调查研究表明,市售哈宾蒿基原物种来源复杂,27份药材中仅有一份为C.japonicum(Thunb.)Sweet,应用DNA条形码技术能对流通市场进行有效监管。4.2基于重楼属(Paris)及其易混品9种植物共30份实验样本,构建“芽杆庄”及其易混品的高分辨熔解曲线鉴别模型。应用该模型对10份购自市场的“芽杆庄”药材进行鉴定,全部药材能够归属到相应的物种类群,进一步的DNA测序比对结果与高分辨熔解曲线分型一致,表明高分辨熔解曲线用于药材市场流通监管是可行的。4.3基于耳草属Hedyotis 16个物种共70条ITS2序列构建“芽灵捂”(H.diffusa Willd.)及近缘物种DNA条形码数据库,结果表明基于ITS2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以及比对法和最小距离法均能够明显区分耳草属16个物种。应用该数据库对市场收集的15份“芽灵捂”药材进行鉴定,比对结果显示7份药材与白花蛇舌草相似度最高,聚为一支,3份药材与纤花耳草具有高度相似性,聚为一支,余者为其他物种。而后根据DNA条形码研究结果,选择已知基原的“芽灵捂”(H.diffusa Willd.)及其混伪品,利用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对其进行鉴别,结果显示高分辨熔解曲线能有效鉴别“芽灵捂”(H.diffusa Willd.)及其混伪品。4.4基于ITS2序列,对42份收集于市场的贺帕举雷(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rucz.)Schischk.)药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份药材与防风相似度最高,15份与竹叶防风相似度最高,5份与杏叶防风相似度最高,8份与华山前胡相似度最高,1份与葛缕子相似度最高,1份与白花前胡相似度最高。基于ITS2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NJ树以及比对法(BLASTl)和最小距离法(Nearest distance)均能够明显区分上述六个物种。利用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对4种已知基原的“贺帕举雷”及其混伪品药材进行鉴别,结果显示高分辨熔解曲线能有效鉴别“贺帕举雷”及其混伪品。本研究表明市售贺帕举雷(S.divaricata(Trucz.)Schischk.)药材基原物种来源复杂,应用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和高分辨熔解曲线法能够对药材流通市场进行有效监管。综上所述,本研究系统地对傣药材资源品种进行了整理,首次澄清了傣药材的资源品种情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傣药材DNA条形码数据库,并建立了300种常用傣药材DNA标准序列。同时将DNA条形码以及结合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成功的用于几种常见傣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定,为其他民族药材的分子鉴定研究提供了参考。本研究对傣药材的鉴定、临床用药安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濒危物种保护均有重要意义。
孟晓霞[8](2017)在《局部封闭和电火化及中药坐浴治疗慢性肛周湿疹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亚甲蓝混合液局部注射、电火化及中药坐浴疗法治疗慢性肛周湿疹临床疗效的观察,并与单纯亚甲蓝混合液局部注射加电火化法的疗效相比较,以探求治疗慢性肛周湿疹的综合疗法、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为临床推广慢性肛周湿疹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数字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1月在山西省孝义市人民医院肛肠科就诊,且被确诊为慢性肛周湿疹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患者采用亚甲蓝混合液局部注射配合电火化及中药坐浴法;对照组单纯应用亚甲蓝混合液局部封闭配合电火化疗法,比较两组术后2周在皮损变化、瘙痒程度、渗液情况这四方面的疗效。结果:(1)在一般资料方面,2组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2)在症状积分方面,治疗前2组之间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实验组有差别(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3)在观察指标方面,疗后两组的皮损变化积分较疗前均有所下降,试验组下降较对照组显着(P<0.05)。两组治疗后瘙痒程度均减轻,试验组比对照组明显(P<0.05)。疗后两组的渗液症状积分较疗前均有所下降,试验组下降较对照组显着(P<0.05)。结论:试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亚甲蓝混合液局部封注射加电火化及中药坐浴法治疗慢性肛周湿疹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试验组患者在皮损面积及形态、瘙痒、渗液这四个观察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该综合方法治疗慢性肛周湿疹效果显着。
高社光,路志正[9](2017)在《国医大师路志正辨治疑难病的思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医大师路志正精通中医典籍,熟悉各家学说,擅长治疗中医内科疑难杂症。本文从运用经典理论、经方、各家学说、中医药现代研究成果、民间单验方,整体辨证观和调理脾胃等方面阐述了路志正治疗疑难杂症的思路和临床经验。
杜志春,杜志刚,卢桂芳,赵雪娟[10](2016)在《柴胡桂枝干姜汤配合蜈矾散内外合治拇趾甲沟炎50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柴胡桂枝干姜汤配合蜈矾散内外合治拇趾甲沟炎的疗效。方法将100例共103趾拇趾甲沟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50例52趾,采用柴胡桂枝干姜汤配合蜈矾散治疗;对照组50例51趾采用鱼石脂软膏外用治疗。两组均治疗14天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08%,对照组为84.31%,两组总有效率经x2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桂枝干姜汤配合蜈矾散内外合治拇趾甲沟炎具有简便、经济、有效、痛苦小等优点,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二、蜈蚣冰片医甲沟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蜈蚣冰片医甲沟炎(论文提纲范文)
(1)外科圣药——明矾(论文提纲范文)
1. 治蛇虫咬伤: |
2. 治湿烂诸疮: |
3. 治胬肉增生: |
4. 治口疮: |
5. 治皲裂疮: |
6. 缓脚臭脚汗: |
7. 治脱出肿胀: |
8. 治出血刃伤: |
9. 治痄腮: |
1 0. 治小儿滞颐: |
(3)金黄膏治疗肛周脓肿术后肿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实验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二、操作方法 |
三、观察方法 |
四、疗效评定标准 |
五、观察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4)医疗机构制剂芙蓉软膏治疗疮疡的药效学、安全性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疮疡概述及疮疡外治法相关研究进展 |
1. 历代对疮疡的认识及病名考证 |
2. 疮疡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
3. 疮疡外治法的理、法、方、药 |
4. 芙蓉软膏组方中的药物治疗疮疡的相关研究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芙蓉软膏相关研究进展 |
1. 芙蓉软膏概述 |
2. 芙蓉软膏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 |
3. 芙蓉软膏组方药味的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古今以“芙蓉”为名的外治方剂用药规律研究 |
1. 本研究芙蓉软膏处方组成、制剂标准及药味品种考证 |
2. 古代文献中的其他“芙蓉膏(散)”外治法方剂统计分析 |
3. 现代文献中的其他“芙蓉膏(散)”外治法方剂统计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芙蓉软膏治疗疮疡的药效学和安全性研究 |
试验一 芙蓉软膏抗炎消肿的药效学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抗炎消肿试验 |
2.1 耳肿胀试验 |
2.2 肉芽肿增生试验 |
3. 结果讨论 |
试验二 芙蓉软膏对大鼠疮疡模型影响的药效学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模拟大鼠疮疡试验 |
3. 结果讨论 |
试验三 芙蓉软膏安全性试验 |
1. 研究背景 |
2. 皮肤刺激试验 |
3. 皮肤过敏试验 |
4. 急性毒性试验 |
5. 结果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芙蓉软膏临床疗效观察 |
1. 研究背景 |
2.研究内容:芙蓉裔治疗毛囊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
3.研究方法: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
4. 研究结果 |
5. 结果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粤语广西桂平麻垌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桂平市及麻垌镇简介 |
1.1.2 桂平方言研究概况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及材料来源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材料来源 |
1.3.3 使用符号说明 |
2 桂平麻垌话的语音 |
2.1 桂平麻垌话的音系 |
2.1.1 声母(22个,含零声母) |
2.1.2 韵母(49个,含自成音节) |
2.1.3 声调(12个) |
2.2 桂平麻垌话的变调 |
2.2.1 构词变调 |
2.2.2 语流变调 |
2.2.3 音义变调 |
2.3 桂平麻垌话的语音特点 |
2.3.1 桂平麻垌话声母的特点 |
2.3.2 桂平麻垌话韵母的特点 |
2.3.3 桂平麻垌话声调的特点 |
2.4 桂平麻垌话声韵调之间的配合关系 |
2.4.1 声韵配合的基本规律 |
2.4.2 桂平麻垌话声韵调配合表 |
2.5 桂平麻垌话与中古音的对应关系 |
2.5.1 桂平麻垌话声母与中古声母的对应关系 |
2.5.2 桂平麻垌话韵母与中古韵母的对应关系 |
2.5.3 桂平麻垌话声调与中古声调的对应关系 |
2.6 桂平麻垌话的历史层次 |
2.6.1 声母的层次 |
2.6.2 韵母的层次 |
2.6.3 声调的层次 |
2.7 桂平麻垌话与广州话、普通话的语音比较 |
2.7.1 声母比较 |
2.7.2 韵母比较 |
2.7.3 声调比较 |
3 桂平麻垌话的词汇 |
3.1 桂平麻垌话词汇的特点 |
3.1.1 音节特点 |
3.1.2 词义特点 |
3.1.3 构词理据 |
3.2 桂平麻垌话词汇的来源 |
3.2.1 底层词 |
3.2.2 古语词 |
3.2.3 借词 |
3.2.4 创新词 |
3.2.5 其他的常用词 |
4 桂平麻垌话的构词法与形态 |
4.1 词内语序 |
4.2 小称形式 |
4.2.1 “儿”作实词用 |
4.2.2 名词+“儿”尾 |
4.2.3 量词+“儿”尾 |
4.2.4 形容词+“儿”尾 |
4.2.5 动词+“儿”尾 |
4.3 重叠形式 |
4.3.1 AA式 |
4.3.2 AABB式 |
4.3.3 ABAB式 |
4.3.4 ABAC式 |
4.4 加缀形式 |
4.4.1 名词词缀 |
4.4.2 动词词缀 |
4.4.3 副词词缀 |
4.5 名词化的标记 |
4.5.1 名词化机制 |
4.5.2 名词化用在属格中的搭配 |
4.6 动词的短时少量形式 |
4.6.1 V两V |
4.6.2 VV |
4.7 形容词的生动形式 |
4.7.1 形容词重叠式生动形式 |
4.7.2 形容词附加式生动形式 |
4.8 体貌标记 |
4.8.1 完成体(perfect) |
4.8.2 完整体(perfective) |
4.8.3 经历体 |
4.8.4 进行体 |
4.8.5 持续体 |
4.8.6 开始体 |
4.8.7 继续体 |
4.8.8 再次体 |
4.8.9 尝试体 |
4.8.10 回复体 |
4.8.11 先行体 |
5 桂平麻垌话的词类与句法 |
5.1 语序 |
5.1.1 方位词与名词的语序 |
5.1.2 介词短语与动词的语序 |
5.2 代词 |
5.2.1 人称代词 |
5.2.2 指示代词 |
5.2.3 疑问代词 |
5.3 量词 |
5.3.1 量词分类 |
5.3.2 量词的语法功能 |
5.4 介词 |
5.4.1 前置词 |
5.4.2 后置词 |
5.4.3 桂平麻垌话介词的特点 |
5.5 副词 |
5.5.1 程度副词 |
5.5.2 范围副词 |
5.5.3 时间副词 |
5.5.4 语气副词 |
5.5.5 关联副词 |
5.5.6 情状方式副词 |
5.6 动补结构 |
5.6.1 动结式 |
5.6.2 动趋式 |
5.6.3 能性补语 |
5.6.4 程度补语 |
5.6.5 状态补语 |
5.7 双及物句 |
5.7.1 双宾语式 |
5.7.2 介宾补语式 |
5.7.3 连动式 |
5.8 连动句 |
5.9 处置句 |
5.10 被动句 |
5.10.1 “着”标记 |
5.10.2 “畀”标记 |
6 桂平麻垌话的语义与语用 |
6.1 陈述 |
6.1.1 陈述的语气词 |
6.1.2 肯定形式的陈述 |
6.1.3 否定形式的陈述 |
6.2 疑问 |
6.2.1 特指问 |
6.2.2 是非问 |
6.2.3 选择问 |
6.2.4 正反问 |
6.2.5 附加问 |
6.3 祈使 |
6.3.1 祈使的肯定形式 |
6.3.2 祈使的否定形式 |
6.3.3 祈使的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的不对称现象 |
6.4 感叹 |
6.4.1 直接用叹词表感叹 |
6.4.2 用感叹标记表示感叹 |
6.4.3 用语调表示感叹 |
6.5 比较 |
6.5.1 等比 |
6.5.2 差比 |
6.6 否定 |
6.6.1 一般性否定 |
6.6.2 祈使性否定 |
6.6.3 存在、领有性否定 |
6.6.4 已然性否定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桂平麻垌话同音字汇 |
附录二 桂平麻垌话分类词表 |
附录三 桂平麻垌话语料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中药复方LC09外治肿瘤化疗致手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手足综合征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临床表现与评价 |
2.风险因素 |
3.HFS与抗肿瘤疗效的相关性 |
4.组织学表现及病理生理 |
5.治疗 |
6.预防 |
7.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手足综合征中医认识与防治进展 |
1.研究目的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中药复方LC09外治肿瘤化疗致手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设计 |
1.2 病例选择 |
1.3 分组与随机方法 |
1.4 试验用药与用法 |
1.5 试验药物管理 |
1.6 患者健康宣教 |
1.7 观察周期与终点时间 |
1.8 观测指标 |
1.9 评价标准 |
1.10 质量控制及数据管理 |
1.11 随机与编盲 |
1.12 统计学方法与统计分析人群 |
2.技术路线 |
3.研究结果 |
3.1 病例完成情况 |
3.2 基线分析 |
3.3 用药后疗效评价 |
3.4 典型病案 |
4.讨论 |
4.1 试验结果小结 |
4.2 本试验存在的局限性 |
4.3 与其他中医药干预HFS相关研究的对比 |
5.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傣药资源品种整理与分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傣药品种整理研究现状 |
1.2.2 傣药材的鉴定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傣族药物资源信息数据集研究 |
1 引言 |
2 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文献资料的筛选 |
2.3 编目数据的录入 |
2.4 传统利用信息的规范化处理 |
2.4.1 动植物、矿物名录的验证与修订 |
2.4.2 传统利用信息的整合 |
2.4.3 药材傣文名的修订 |
3 数据样本描述 |
4 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 |
第二章 中国傣药资源品种整理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数据采集方法 |
1.2 底层数据库来源 |
1.2.1 药材资源科、属及名称底层数据库 |
1.2.2 濒危物种底层数据库 |
1.2.3 中国特有种底层数据库 |
1.2.4 药材质量标准底层数据库 |
1.2.5 主治疾病底层数据库 |
1.3 数据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傣药学本草着作现状 |
2.2 傣药资源的种类 |
2.2.1 傣药植物资源 |
2.2.2 傣药动物资源 |
2.2.3 傣药矿物资源 |
2.3 傣药资源传统利用特点 |
2.3.1 傣医植物药的药用部位 |
2.3.2 傣药的主治疾病 |
2.3.3 傣药的使用方法 |
2.4 傣药材的质量标准 |
2.4.1 傣医植物药质量标准 |
2.4.2 傣医动物药质量标准 |
2.4.3 傣医矿物药质量标准 |
2.5 傣医学药用植物品种整理与标准分析研究实例 |
2.5.1 豆科傣药品种整理与标准分析研究 |
2.5.2 大戟科傣药品种整理与标准分析研究 |
3 结论 |
3.1 傣药材的品种整理与傣医药的传承发展 |
3.2 傣药材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 |
3.3 傣药材标准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傣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系统和标准系列 |
1 仪器、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数据库构成 |
2.2 物种鉴定系统 |
2.3 傣药DNA条形码标准序列 |
2.3.1 菩提树 |
2.3.2 玫瑰茄 |
2.3.3 佛肚树 |
2.3.4 马缨丹 |
2.3.5 木豆 |
2.3.6 腊肠树 |
2.3.7 白花蛇舌草 |
2.3.8 大叶千斤拔 |
2.3.9 美登木 |
2.3.10 三对节 |
2.3.11 桢桐 |
2.3.12 南山藤 |
2.3.13 糖胶树 |
2.3.14 古山龙 |
2.3.15 波罗蜜 |
2.3.16 云南斑籽 |
2.3.17 木棉 |
2.3.18 长春花 |
2.3.19 灯油藤 |
2.3.20 臭牡丹 |
2.3.21 地涌金莲 |
2.3.22 叶下珠 |
2.3.23 黄花夹竹桃 |
2.3.24 垂序商陆 |
2.3.25 地胆头 |
2.3.26 马莲鞍 |
2.3.27 铁刀木 |
3 小结 |
第四章 傣药材DNA分子鉴定应用研究实例 |
1 总论 |
1.1 仪器,材料与方法 |
1.1.1 仪器与试剂 |
1.1.2 DNA提取 |
1.1.3 PCR扩增 |
1.1.4 数据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植物样本材料 |
2.1.2 药材样本 |
2.1.3 仪器,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及分析 |
2.2.1 扩增及测序效率 |
2.2.2 DNA条形码标准数据库的建立 |
2.2.3 种间/种内遗传距离分析 |
2.2.4 DNA条形码序列分析 |
2.2.5 不同序列Barcoding gap检验 |
2.2.6 ITS2的物种识别能力和NJ树 |
2.3.讨论 |
2.3.1 根类药材DNA提取方法改进 |
2.3.2 DNA片段筛选 |
2.3.3 DNA条形码在民族药物学应用的意义 |
2.4 结论 |
3 Bar-HRM技术鉴定“芽杆庄”及其混伪品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高分辨熔解曲线模型的建立 |
3.2.2 HRM-PCR测序结果分析 |
3.2.3“芽杆庄”商品药材的高分辨熔解曲线分析 |
3.3 结论 |
4 傣药“芽灵捂”及其混伪品DNA分子鉴定研究 |
4.1 材料 |
4.1.1 材料来源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参考数据库建立 |
4.2.2 市场药材DNA条形码鉴定 |
4.2.3 传统熔解曲线分析 |
4.2.4 HRM分析 |
4.3 结论 |
5 基于Bar-HRM技术鉴定“贺帕举雷”及其混伪品 |
5.1 材料 |
5.1.1 材料来源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NJ树聚类分析 |
5.2.2 ITS2序列变异分析 |
5.2.3 传统熔解曲线分析 |
5.2.4 HRM分析 |
5.3 讨论 |
6 小结 |
结语与创新 |
第五章 文献综述 |
1 傣药资源概况 |
1.1 傣药资源的分布特点及生态环境 |
1.2 傣药资源特色 |
2 傣药材品种整理研究状况 |
2.1 傣药材本草整理现状 |
2.2 傣药种类整理情况 |
2.3 傣药材的基原鉴定与考证研究现状 |
2.4 傣药材标准研究现状 |
2.5 傣药材民族植物学研究现状 |
3 傣药材鉴定研究现状 |
3.1 傣药材传统鉴定研究现状 |
3.2 傣药DNA条形码鉴定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已发表或待发表论文 |
致谢 |
(8)局部封闭和电火化及中药坐浴治疗慢性肛周湿疹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与分析 |
4.讨论 |
5.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B 附表 |
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国医大师路志正辨治疑难病的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运用经典理论治疗疑难杂症 |
1.1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
1.2 天运当以日光明 |
2 运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 |
2.1 真武汤治疗顽固性消渴案 |
2.2 麻黄汤治疗颤抖案 |
2.3 猪苓汤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案 |
3 强调整体辨证观,重视脏腑相关理论 |
3.1 从肺肾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案 |
3.2 从大肠治疗高血压脑病案 |
3.3 从肺治疗顽固性便秘案 |
4 崇尚调理脾胃,善于化湿祛邪 |
4.1 健脾益气利湿治顽固性尿频、尿失禁、遗尿案 |
4.2 健脾益气除湿治疗湿痹案 |
4.3 健脾祛湿治疗闭经案 |
5 运用各家学说治疗疑难杂症 |
5.1 无虚不作眩 |
5.2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 |
6 运用中医药现代研究成果及临证经验 |
7 运用民间单验方治疗 |
蜂蜜治疗下肢慢性溃疡案 |
(10)柴胡桂枝干姜汤配合蜈矾散内外合治拇趾甲沟炎50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2]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治疗组 |
2.2 对照组 |
3 疗效观察 |
3.1 疗效判定标准 |
3.2 统计学方法 |
4 治疗结果 |
5 讨论 |
四、蜈蚣冰片医甲沟炎(论文参考文献)
- [1]外科圣药——明矾[J]. 胡献国. 家庭中医药, 2021(09)
- [2]白矾外用疗疾多[J]. 荣光. 现代养生, 2019(15)
- [3]金黄膏治疗肛周脓肿术后肿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孟庆安.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医疗机构制剂芙蓉软膏治疗疮疡的药效学、安全性和临床研究[D]. 李璐瑒.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5]粤语广西桂平麻垌话研究[D]. 梁晓兰. 广西大学, 2018(01)
- [6]中药复方LC09外治肿瘤化疗致手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吴雪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5)
- [7]傣药资源品种整理与分子鉴定[D]. 段宝忠.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7(11)
- [8]局部封闭和电火化及中药坐浴治疗慢性肛周湿疹的疗效观察[D]. 孟晓霞.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7(01)
- [9]国医大师路志正辨治疑难病的思路[J]. 高社光,路志正.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1)
- [10]柴胡桂枝干姜汤配合蜈矾散内外合治拇趾甲沟炎50例[J]. 杜志春,杜志刚,卢桂芳,赵雪娟.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