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发展云南蜂产业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云双,姜晓林,王艳敏,贾光群,崔宗岩,张炫[1](2021)在《云南省3种特色单花种蜂蜜理化指标检测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针对云南省3种大宗特色单花种蜂蜜(苕子蜜、澳洲坚果蜜、橡胶蜜),采集样品共45份,对其常规理化指标进行检测,包括淀粉酶活性、羟甲基糠醛、水分、酸度、糖组分(果糖、葡萄糖和蔗糖)等。系统分析和评价3种蜂蜜的理化指标特性,并与现有标准或文献进行了比对,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蜂蜜理化指标与其植物来源的关系进行简单分析。结果表明,苕子蜜、澳洲坚果蜜和橡胶蜜的各项指标均符合我国国家和行业标准,且各蜜种蜂蜜又有各自独特特征,其中新兴的澳洲坚果蜜具备生产成熟蜜的特征。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出4个主成分,其中系数绝对值最大的参数为水分、葡萄糖、酶值和麦芽糖。
郑丽娅[2](2021)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中蜂产业扶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邱建[3](2021)在《乡土文化与凉山彝区农村治理现代化 ——基于F村的调查》文中指出
谭瑞霞[4](2020)在《新疆和田地区产业扶贫模式及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13年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在为完成脱贫工作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脱贫工作已经到了最吃紧最关键的时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本年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疆和田地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落后、远离市场,交通、信息闭塞,少数民族群众占据绝大多数,农牧民群众文化素质不高、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是地域、经济的双重“孤岛”,是全疆乃至全国基础最弱、条件最差、欠账最多、困难最大的地区。作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如何依靠产业扶贫这一造血式扶贫方式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区人民的共同富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第二章对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第三章对新疆和田地区产业扶贫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在分析和田地区在产业扶贫方面的举措以及取得的成效的基础上,从政府配套、产业定位、贫困群众“救助依赖”倾向及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提出和田地区在产业扶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第四章是在研究中国现有的扶贫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新疆和田地区实际选择出最适宜和田地区产业扶贫的模式,即“政府+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第五章结合我国产业扶贫的实践以及和田地区的区域特点,在对口帮扶助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从政府层面要做好配套服务、立足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企业提高产业规模、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四方面来阐述相关对策和建议。最后对全文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以期助力和田地区通过产业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民小康。
郭苍[5](2020)在《乌审旗博然祥和源养蜂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其在提高农牧业竞争力、带动就业创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乌审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最早践行者--乌审旗博然祥和源养蜂专业合作社,在日益快速发展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过程中如何创建品牌,继续培育发展新动能、破除发展中的障碍,在助农脱贫中发挥效应,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以最新国内外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研究动态、相关理论研究等为基础,实地调研了乌审旗博然祥和源养蜂专业合作社,了解了该社的发展情况,并对其主要产品蜂蜜进行了成本-收益分析。通过研究发现,该合作社当前存在整体发展质量不高、内部发展动力不强、外部环境不良等问题;最后从统一共识,明确发展思路、加大投入,确保健康运行、健全机制,优化合作内容、提高素质,提升管理能力、合理布局,提升发展动力、创新营销,增强市场优势、宣传推广,提升知名效应等方面对合作社今后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为该合作社未来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冉芳[6](2020)在《唤醒沉睡的高山 ——一个土家族村落传统生计的现代转型》文中指出生计方式和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战役步伐的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现代经济生活逐渐融入到农村社会,乡村振兴战略下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改造,一系列的生态改善、科技下乡、社会帮扶等活动,在国家权力政策和社会扶持,以及农民自身的觉悟下,推动了农村产业的发展,传统的生计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伴随着机遇和挑战,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本文选取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石柱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为研究个案,探究这个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传统土家族村落从几十年前传统落后的生计方式到现代多种生计模式并存的生计变迁过程。这里的武陵山区指的是武陵山及其余脉所在的区域(包括山脉也包括其中的小型盆地和丘陵等),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为主体的湘鄂渝黔四省(市)毗邻地区,位于中国华中腹地,面积达1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现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华溪村就是一个生活在武陵山区腹地传统的土家族村落,由于武陵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这里的土家族形成了一种区别与汉族的生计方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保持着集农耕、渔猎采集为一体的传统生计方式。本文立足于下,农村地区发生的巨大变迁为宏观视角,通过田野调查、文献分析、访谈法,总结出华溪村独特的传统生计方式,对改革开放以来华溪村土家族传统生计的现代转型进行研究,探究其生计转型的动力机制,论证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环境下,地处偏僻的华溪村土家人同外界的交流日渐频繁。随着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生计方式的现代化转型也影响着当地土家族的民俗文化和社会意识。论文主体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华溪村的自然地理概况、历史沿革、民风习俗和社会情况、经济情况等基本情况进行介绍;第二部分描述华溪村传统的农耕型生计方式,包括农耕种植业、家庭副业和手工艺人三方面内容;第三部分介绍华溪村现代多元化的生计方式,人们通过中药材种植、经果种植、后备箱经济作物种植和中蜂养殖这些扶贫产业来改善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增加经济收入;第四部分分析了华溪村生计转型的动力机制,与政府政策的运作、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农民的意愿有着密切联系;第五部分从物质文明、人际交往、社会意识、民族文化资源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华溪村的生计模式变迁对华溪村的影响。研究发现,华溪村能够完成生计的现代转型,其动力主要是由外部力量促成,包括政府政策的运作、市场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等外部力量,特别是政府政策的运作在其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在田野调查基础上,总结分析出华溪村村民生计的多样性,包括在外力介入后的具有华溪村特征的生计方式,中药材种植、经果种植、后备箱经济作物种植以及中蜂养殖,此外还有随着这些产业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华溪村完成现代生计转型遵循几个基本步骤:一是政府结合当地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种植的经济作物,通过在土地流转、股份合作以及产业发展上的政策补贴,调动村民积极性;二是由政府牵头,引进相关企业,在当地进行相关产业的技术推广和培训,解决大产品的销路问题;三是当地村民的积极回应,通过产业管护、发展乡村旅游、自主创业等形式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此过程应该遵循一些原则:企业要积极推进与地方政府的合作,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地方政府应该结合当地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的发展产业,在政策的制定上尽量达到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融洽;当地村民应该积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不固步自封,积极配合地方政府的号召,在产业发展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参与到当地的产业发展中去;对于当地政府,应该谨慎地选择引进的企业,制定详细合理的操作流程,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发挥好政府的统筹作用,充分调动引进企业和村民的积极性。在针对引进企业和在产业发展较好的农户方面,以及在解决贫困户生计方面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通过政府的调控作用,引导产业发展方向,促进村民的本地就业等方面,来实现当地生计现代转型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脱贫摘帽的目的,也为民族村落的现代发展路径提供借鉴。
牟莹莹[7](2020)在《新疆蜂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拥有的良好气候条件和丰富多样、大面积分布的蜜粉源植物为蜂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蜂产业不仅可以带给养蜂人员不菲的经济收入,还可以给人们提供健康有益的蜂产品。蜜蜂授粉这一重要举措能提高农林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促进绿色农业高效生产,在对保护植物的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生态平衡方面也能起到重要作用。然而政府对于蜂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够,扶持力度依就比较薄弱,因此,研究探讨从政府层面如何优化蜂产业的支持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分析新疆蜂产业的发展现状,发现存在大多数蜂农的养蜂技术水平和观念相对落后、地方蜂种保护工作进展缓慢、授粉增产的意识不强、对养蜂生产保障力度不足等诸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大力提供支持政策。然而现行的蜂产业支持政策自身也存在政策体系不完善、政策没有形成合力、政策落实缓慢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对蜂产业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不足以及上下联动机制不顺畅,为了推进新疆蜂产业更好的发展,本文研究讨论其他养蜂省市实施的蜂产业支持政策,并借鉴先进经验,提出了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蜜蜂良种、规模化高效饲养、提升养蜂饲养技术水平、加大养蜂新人培训以及建立健全蜂产品质量安全等多方面优化新疆蜂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建议,为新疆蜂产业健康高效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陈玛琳[8](2013)在《中国蜂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分析》文中提出蜂产业被誉为投资少、见效快、用工省的“空中农业”,其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我国发展蜂产业的自然条件优越,是传统的养蜂大国,养蜂历史悠久,蜜源植物丰富,蜂群数量、蜂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我国却非蜂业强国,表现为生产技术水平低、养殖规模小且较分散、缺少龙头企业带动、科研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差、缺乏有效监管等,而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蜂产品兽药残留事件,更是严重影响我国蜂产品出口贸易,因此,在贸易全球化背景下从技术经济学角度对我国蜂产业进行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对我国蜂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首先从蜂产业生产区域、蜜源情况、国内销售市场状况及国际贸易角度分析蜂产业总体情况,并借助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蜂产业经济岗位蜂农固定观察点的数据,运用统计学及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蜂农养殖规模及方式、自身特征、蜜蜂授粉应用情况、蜂农收入情况等,并实证研究了蜂农合作组织、蜂农是否参加技术培训、技术推广等对蜂农收入的影响。其次是通过对10省市蜂农技术需求的调查,掌握了目前蜂农技术需求的实际情况及影响蜂农技术采用行为的因素,通过目前蜂产业相关论文发表情况、科研成果登记情况的分析,研究了我国蜂产业的技术供给情况,并针对蜂农的技术需求,研究分析了关键生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情况,以及我国蜂产业的科研及技术推广水平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三是根据蜂农饲养方式的不同,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分别对转地及定地养殖方式下我国蜂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测算结果表明2009-2012年转地养殖和定地养殖方式下蜂产业综合技术效率值分别为84.4%和69%,定地饲养方式下要素投入冗余量较大,其中尤以北京市的要素投入比例最不合理。最后在探讨促进我国蜂产业技术进步的路径中,选取国内外的典型案例加以分析,以澳大利亚为例分析国外蜂业发达国家发展养蜂业的做法,总结澳大利亚对蜂产业管理的经验,学习其对病虫害防治和宣传蜜蜂授粉的做法。在国内的案例分析中,分别选取以政府、协会、企业为主导的技术供给与推广模式加以分析,得出发展我国蜂产业的经验与启示。基于以上研究对促进蜂产业技术进步提出以下建议:政府应加强对蜂产业的监管与支持力度,建立政府与政策支持体系;以蜂农技术需求为基础,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研发体系;加强蜂产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及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建立产业人才培育体系;加强产业组织化建设,建立技术服务与推广体系;运用现代信息工具,构建产业信息服务体系。
简绍方[9](2012)在《罗平县蜂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文中认为蜂产业是罗平县的一项地方特色经济产业。罗平县自然生态条件良好,蜜粉植物资源丰富,是蜜蜂繁衍生息和养蜂人向往的地方,发展蜂产业是大自然对罗平的特殊恩赐。罗平养蜂历史悠久,在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游记中就有罗平盛产蜂蜜和蜂蜡的记载。笔
陈建祥[10](2009)在《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大姚中蜂产业发展》文中指出依据国际先进的科学养蜂技术,引进标准化中蜂养殖技术,对蜂农进行科学养殖技术培训,解决中蜂养殖中生产不成熟蜜、卫生差、产量低现象,促进大姚县中蜂养殖向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二、关于发展云南蜂产业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发展云南蜂产业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3种特色单花种蜂蜜理化指标检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的采集 |
1.2 试剂和材料 |
1.3 仪器和设备 |
1.4 理化指标检测方法 |
1.5 淀粉酶活性检测 |
1.6 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含量检测 |
1.7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理化指标检测 |
2.1.1 水分含量 |
2.1.2 淀粉酶活性 |
2.1.3 羟甲基糠醛含量 |
2.1.4 酸度 |
2.1.5 糖组分 |
2.2 蜂蜜主成分分析得分图的分析及比较 |
2.2.1 方差贡献率分析 |
2.2.2 因子载荷矩阵分析 |
3 结论 |
(4)新疆和田地区产业扶贫模式及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一、相关概念 |
(一)贫困 |
(二)精准扶贫 |
(三)产业扶贫 |
二、理论依据 |
(一)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
(二)产业布局理论 |
(三)比较优势理论 |
第三章 新疆和田地区产业扶贫发展现状及问题 |
一、新疆和田地区产业扶贫发展现状 |
(一)新疆和田地区贫困现状 |
(二)新疆和田地区产业扶贫的举措 |
(三)新疆和田地区产业扶贫政策效果评价 |
二、和田地区产业扶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一)农业基础设施和配套不健全 |
(二)产业同质化倾向严重 |
(三)贫困群体“救助依赖”倾向严重 |
(四)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
第四章 中国产业扶贫模式分析与和模式选择 |
一、目前几种典型的产业扶贫模式 |
(一)政府及基层组织主导型产业扶贫模式 |
(二)合作社带动型产业扶贫模式 |
(三)政企村户四方联动扶贫模式 |
二、新疆和田地区产业扶贫模式选择 |
(一)政府在产业扶贫中的主导作用 |
(二)企业在产业扶贫中的主体带动作用 |
(三)合作社在产业扶贫中的中介作用 |
(四)贫困户作为扶贫对象的积极参与 |
第五章 新疆和田地区产业扶贫的路径 |
一、新疆和田地区产业扶贫路径分析 |
(一)政府做好配套服务,加快市场建设 |
(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
(三)加强对贫困户的政策宣传和培训 |
(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企业与贫困户利益共享机制 |
二、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乌审旗博然祥和源养蜂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农民专业合作社 |
2.1.2 蜂产品 |
2.2 理论基础 |
2.2.1 绿色发展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比较优势理论 |
2.2.4 合作经济理论 |
3 乌审旗博然祥和源养蜂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
3.1 乌审旗概况 |
3.1.1 自然地理状况 |
3.1.2 社会经济状况 |
3.2 博然祥和源养蜂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
3.2.1 合作社发展现状 |
3.2.2 合作社机构设置 |
3.2.3 合作社发展历程 |
3.2.4 利益联结机制 |
3.2.5 合作社经营状况 |
3.2.6 合作社发展的成效 |
3.3 乌审旗博然祥和源养蜂专业合作社养蜂成本收益分析 |
3.3.1 成本分析 |
3.3.2 收益分析 |
4 乌审旗博然祥和源养蜂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问题 |
4.1 整体发展质量有待提高 |
4.1.1 合作社生产规模偏小 |
4.1.2 合作社基础水平偏低 |
4.1.3 带动辐射效应能力较弱 |
4.2 内部发展动力不强 |
4.2.1 组织合作能力弱 |
4.2.2 内部管理差 |
4.3 外部发展环境不良 |
4.3.1 资金渠道不畅 |
4.3.2 销售措施薄弱 |
4.4 政策扶持缺失大 |
4.5 抗风险能力不强 |
4.6 成本高收益难保障 |
5 乌审旗博然祥和源养蜂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建议 |
5.1 明确发展思路,加强宣传推广 |
5.2 健全机制,增加利润 |
5.3 提高素质,提升管理能力 |
5.4 创新营销,增强市场优势 |
5.5 重视成本,挖掘人力效能 |
5.6 争取支持,利用社会资源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唤醒沉睡的高山 ——一个土家族村落传统生计的现代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理论框架 |
第一章 走进华溪村 |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 |
第二节 历史沿革 |
第三节 风俗习惯 |
第四节 社会经济情况 |
第二章 华溪村传统的农耕生计方式 |
第一节 农耕种植业 |
第二节 家庭副业 |
第三节 手工业 |
第三章 华溪村现代的多元化生计方式 |
第一节 特色种植业 |
第二节 致富养殖业 |
第三节 外出务工 |
第四节 本地谋生 |
第四章 华溪村生计现代转型的动力机制 |
第一节 政府政策的运行 |
第二节 市场经济的发展 |
第三节 基础设施的完善 |
第四节 村民意愿的选择 |
第五章 华溪村土家族生计方式转型后的影响 |
第一节 物质文明的发展 |
第二节 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 |
第三节 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影响 |
第四节 生计转型后所带来的问题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新疆蜂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新疆蜂产业发展现状 |
2.1 新疆蜂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
2.1.1 蜜蜂授粉增产工作快有序发展 |
2.1.2 蜜蜂规模化高效饲养程度不断提高 |
2.1.3 优势地方蜂种资源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
2.1.4 蜂业技术服务机制逐渐完善 |
2.2 新疆蜂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2.2.1 养蜂人员技术水平和观念比较落后 |
2.2.2 蜂农授粉增产的意识不强 |
2.2.3 地方蜂种保护工作进展缓慢 |
2.2.4 养蜂生产风险保障力度不足 |
第3章 新疆蜂产业的支持政策分析 |
3.1 国家层面蜂产业支持政策 |
3.2 新疆蜂产业支持政策的分析 |
3.2.1 新疆蜂产业支持政策现状 |
3.2.2 新疆蜂产业政策实施情况 |
3.3 新疆蜂产业支持政策存在的问题 |
3.3.1 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
3.3.2 政策没有形成合力 |
3.3.3 政策落实缓慢 |
3.3.4 对养蜂生产风险保障不足 |
3.4 新疆蜂产业支持政策产生问题的原因 |
3.4.1 对蜂产业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不够 |
3.4.2 行业管理部门机制运行不畅 |
第4章 其他省市蜂产业支持政策的借鉴 |
4.1 国内农业补贴政策的借鉴 |
4.2 地方政府蜂产业支持政策 |
4.2.1 北京市密云区蜂产业支持政策及实施效果 |
4.2.2 浙江省江山市蜂产业支持政策及实施效果 |
4.2.3 江西省上饶县蜂产业支持政策及实施效果 |
4.3 国内农业补贴政策和其他省市蜂产业支持政策的启示 |
第5章 优化新疆蜂产业支持政策的建议 |
5.1 直接补贴政策 |
5.1.1 积极争取中央及地方的资金支持 |
5.1.2 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 |
5.1.3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蜂产业发展建设 |
5.2 增设专项补贴政策 |
5.2.1 实行蜜蜂授粉补贴政策 |
5.2.2 实施规模化高效饲养补贴政策 |
5.2.3 实施蜜蜂良种繁育补贴政策 |
5.2.4 增设养蜂科学技术推广补贴政策 |
5.2.5 完善养蜂新人培训补贴政策 |
5.2.6 增设养蜂风险补贴政策 |
5.2.7 提升蜂产品质量安全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中国蜂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1.3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3.1 理论基础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中国蜂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
2.1 我国蜂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
2.1.1 蜂产业的区域分布及生产情况 |
2.1.2 我国主要蜜粉源植物及放蜂路线 |
2.1.3 蜂产品国内销售市场情况 |
2.1.4 蜂产品国际贸易状况 |
2.2 基于调查实证的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2.2.1 调查方法及样本分布 |
2.2.2 被调查蜂农基本特征 |
2.2.3 蜂农养殖规模及养殖方式 |
2.2.4 蜂产业的技术推广情况 |
2.2.5 我国蜜蜂授粉发展现状分析 |
2.2.6 2012年蜂农的成本收益情况 |
2.3 蜂产业发展前景的SWOT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蜂农技术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蜂农技术需求情况分析 |
3.1.1 调查方法与数据来源 |
3.1.2 被调查蜂农的基本情况分析 |
3.1.3 调查结果分析 |
3.2 技术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3.2.1 模型选择与数据处理 |
3.2.2 模型结果及分析 |
3.3 蜂农技术来源渠道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蜂产业技术供给分析 |
4.1 蜂产业技术供给主体分析 |
4.1.1 蜂产业主要管理与组织机构 |
4.1.2 我国蜂产业科研体系 |
4.1.3 我国蜂产品加工企业 |
4.2 蜂产业技术供给总体状况分析 |
4.2.1 期刊论文发表情况 |
4.2.2 全国硕博士论文研究情况 |
4.2.3 科技成果登记及转化情况 |
4.3 蜂产业主要生产技术的研究情况分析 |
4.3.1 规模化饲养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
4.3.2 病虫害防治技术 |
4.3.3 蜜蜂育种技术 |
4.3.4 蜜蜂授粉技术 |
4.3.5 蜂机具的研发情况 |
4.3.6 信息技术在蜂产业中的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蜂产业的经济效率分析 |
5.1 蜂产业成本收益分析 |
5.1.1 蜂产业投入情况分析 |
5.1.2 蜂产业生产效益分析 |
5.1.3 蜂产业成本收益情况小结 |
5.2 蜂产业生产效率测算方法与指标选取 |
5.2.1 研究方法与模型选择 |
5.2.2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
5.3 测算结果分析 |
5.3.1 我国主要省市蜂产业生产效率现状分析 |
5.3.2 我国蜂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澳大利亚蜂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6.1 澳大利亚养蜂业慨况 |
6.2 主要生产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慨况 |
6.2.1 病虫害防治的措施及技术推广 |
6.2.2 授粉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应用 |
6.2.3 蜜蜂育种的研究与应用 |
6.2.4 蜂机具的应用及蜂业信息技术 |
6.3 澳大利亚蜂产业技术服务体系 |
6.3.1 主要产业组织及研究机构 |
6.3.2 蜂产业技术推广体系 |
6.4 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促进我国蜂产业技术进步的路径探索 |
7.1 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政府依托型技术供给模式 |
7.1.1 国家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背景 |
7.1.2 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的基本概况及主要任务 |
7.1.3 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初步成效 |
7.2 江山市养蜂产业化协会——协会及合作社主导型模式 |
7.2.1 江山市养蜂产业化协会发展情况 |
7.2.2 协会推动江山蜂业技术进步的途径 |
7.3 浙江蜂之语蜂业有限公司——龙头企业主导型技术推广模式 |
7.3.1 公司简介 |
7.3.2 公司推动科技创新的措施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本文主要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附录 |
(9)罗平县蜂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罗平县蜂产业发展现状 |
1.1 蜜粉源条件 |
1.2 蜂产业发展历史 |
1.3 本地养蜂业发展和外地蜂场接待 |
1.4 蜂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
2 罗平县蜂产业存在问题 |
3 罗平县蜂产业发展潜力及对策 |
3.1 罗平县蜂产业发展潜力 |
3.2 罗平蜂产业发展的措施及对策 |
四、关于发展云南蜂产业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3种特色单花种蜂蜜理化指标检测与分析[J]. 张云双,姜晓林,王艳敏,贾光群,崔宗岩,张炫.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1(21)
- [2]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中蜂产业扶贫研究[D]. 郑丽娅. 湖北工业大学, 2021
- [3]乡土文化与凉山彝区农村治理现代化 ——基于F村的调查[D]. 邱建. 云南民族大学, 2021
- [4]新疆和田地区产业扶贫模式及路径研究[D]. 谭瑞霞.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5]乌审旗博然祥和源养蜂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研究[D]. 郭苍.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6]唤醒沉睡的高山 ——一个土家族村落传统生计的现代转型[D]. 冉芳. 西南大学, 2020(01)
- [7]新疆蜂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研究[D]. 牟莹莹. 新疆大学, 2020(07)
- [8]中国蜂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分析[D]. 陈玛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3)
- [9]罗平县蜂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 简绍方. 蜜蜂杂志, 2012(02)
- [10]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大姚中蜂产业发展[A]. 陈建祥. 中国养蜂学会中蜂协作委员会“2009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9